中华典故(第六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01:25:31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典故(第六卷)

中华典故(第六卷)试读:

爱老怜贫

“爱老怜贫”表示敬重年老的人,同情贫苦的人。

此典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

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上,看见前面有座高山,那山峰岩石重叠,涧壑湾环,怪石嶙峋。满山的大蟒喷吐愁雾,奇怪的长蛇吐出怪风,唐僧骑在马上十分害怕。孙大圣见状,舞动金箍棒,大吼一声,吓得那些狼虫乱窜,虎豹奔逃。师徒们进到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唐僧感到肚中饥饿难忍,要悟空为他化斋。悟空明明知道这没处可化斋,本不想去,但又怕师父念那个紧箍咒,不得已只好将身一纵,跳上云端,手搭凉篷,四处寻觅。看了多时,才见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悟空料定那是山桃,便奔南山摘桃子去了。

常言道:“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这山之中果然有妖怪——白骨精。孙悟空去时,惊动了他。他在云端踏着阴风,看见唐僧坐在地上,十分高兴。因为他听别人说:吃了唐僧的肉可长生不老。那妖精想去捉唐僧,但见唐僧身边有两员大将,就不敢靠近,便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少女。那少女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一个青瓷沙罐,右手提一个绿瓷瓶,从西向东,径向唐僧走来。唐僧听说少女是来斋僧的,连忙站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是甚人家?有甚心愿,来此斋僧?”那妖精见唐僧看不出他是妖怪所变,便哄骗说:“我丈夫在北山凹里锄田,我给他送饭去,不料在路上遇到三位远来,我父母好善乐施,所以将这饭食送给你们吃。”唐僧道:“善哉!善哉!……我不敢吃;如果我吃了你的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怪贫僧也?”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又装模作样地说:“师父啊!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爱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要是听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唐僧还是不吃。站立一旁的猪八戒可气坏了,他不容分说,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开始吃。

这时悟空正好从南山摘桃回来,睁起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举棒就打。那妖精使了个“解尸法”,把个假尸留在路边,偷偷溜掉了。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后来多指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剥削阶级提出的一种骗人的话,意思是要人们安于穷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那套说教。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的统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著名论点,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并用这个作为衡量他的学生品行好坏的一项标准。

据史料记载,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丘曾称赞他说:颜渊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他虽然贫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篮子干粮,一瓢水,也能活的很开心。

八斗之才

“八斗之才”用以比喻才华极高。

此典出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

文章写得多的人,被称为“八斗之才”。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才能总共只有一石(十斗),曹子建(曹植)一个人独占了八斗,我得一斗,天下的其他文人共分一斗。”

拔剑割雁

“拔剑割雁”形容从容就义,宁死不惧。

此典出自《明史.孙炎传》。

明代人孙炎,是一个勇敢坚毅的将领。一次,他率军攻下处州,被授予处州总制的官职。后来苗军作乱,孙炎被俘虏了。

苗军威胁孙炎投降,他不肯屈服。苗军统帅贺仁德用烤熟的雁和上好的酒给他吃喝,孙炎一边喝酒一边大骂不止,宁死不屈。贺仁德大怒,拔下佩刀指着孙炎,并且命令他脱下衣服,孙炎说:“我穿的紫绮裘衣,是皇上赐给我的,我死了也要穿着它。”

白首同归

“白首同归”本指互相之间友情深厚,到老不变。后来,人们也用它表示年老后同时死去。

此典出自《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的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不够顺达,经常郁郁不得志。他任过河阳县令、尚书度支郎、太傅主簿等职,后任给事黄门侍郎。

当初,潘岳的父亲潘芘任琅琊内史时,让一个叫孙秀的人做潘岳的随从,孙秀这个人狡猾而聪明,常常自鸣得意。潘岳很厌恶孙秀的为人,多次鞭打、侮辱他,于是孙秀怀恨在心。当赵王司马伦辅佐朝政时,孙秀当了中书令。有一次,潘岳在官署里对孙秀说:“孙中书令,你还记得从前与我相处的事情吗?”孙秀回答道:“过去挨打受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天也没有忘记。”于是潘岳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孙秀的陷害。不久孙秀诬陷说,潘岳和石崇、欧阳建阴谋帮助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举行叛乱。皇帝下令杀死潘岳、石崇等人,并且夷灭三族。潘岳快要被押刑场之前,与母亲诀别,说:“母亲多次劝我要懂得满足,多加检点。而我辜负了母亲的教诲!”潘岳和石崇被抓起来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石崇先被押赴到刑场,潘岳后到,石崇对潘岳说:“安仁(潘岳字安仁),您也被抓来了!”潘岳说:“这次真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写过一首《金谷诗》,歌咏石崇家的别墅金谷园,诗中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白首同所归”这句诗,竟成了预言吉凶的文字。

伯乐哭骥

这篇寓言说的是千里马在不识马的人手里,竟被用来拉盐车,埋没一生,即使遇见识货的伯乐,也因年老无力,只有感伤悲鸣,徒唤奈何。这篇寓言对我们在了解发现和使用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一匹千里马很老了,拉着盐车上太行山。它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垂着尾巴,皮肤溃烂,嘴里流出的白沫洒在地上,浑身汗水流个不停,在半山腰里拼命地挣扎着,驮着车辕子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急忙下车,拉着千里马哭了起来,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它身上。这时千里马低下头喷气,仰起头鸣叫,叫声直冲云霄,就像钟、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看到伯乐能够了解自己啊。

伯乐相马

人们常把具有识别人才的眼力的人比拟为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拟作千里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是说,人世间有不少有用的人才,可惜没有人赏识他们,使用他们,结果他们都被埋没了。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

伯乐起初的名字叫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他擅长识别马的好坏。伯乐原本是天上一个星宿的名称,传说此星专管天马,因为孙阳擅长相马,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伯乐有一个朋友九方皋,也擅长相马。伯乐曾把他介绍给秦穆公,替穆公求马。三个月后,九方皋果然找到一匹骏马。他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穆公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性别毛色都分辨不出来,怎么能看出马的好坏呢?伯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九方皋着重在看马的内在精神,对马的外形却不大重视。穆公仔细一看,这匹马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不食盗食

“不食盗食”形容坚持廉洁方正的原则。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

东方有一个人,名叫爰旌目,一次要出门到很远的地方去,走到半路没有东西吃,就饿昏倒了。

狐父的一个强盗名丘,看见他快要饿死的样子,便拿来一些汤水饭喂给他吃。

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后眼睛才开始看得见东西,他开口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答道:“我是狐父人,名字叫丘。”

爰旌目说:“哦!你不是个强盗吗?干吗要来给我饭吃呢?我是一个讲信义的人,不吃你们强盗送来的饭!”

于是,他便两手按在地上用力呕吐,呕吐不出来,喉咙里格格作声地趴在地上死去了。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比喻坚决反对某种行动或主张。

此典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守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殷朝末年,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伯夷,小儿子叔齐。国君在位时,就想让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就把国君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两人相互推让,都不愿做国君。最后,两人弃位逃往西部周文王处。

刚走到半路,伯夷、叔齐碰上周武王的部队。原来周文王已死。武王继承了王位。还来不及埋葬父亲,他就用车载着周文王的遗像,前去攻打纣王。

伯夷、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谏说:“父亲死后不埋葬,反而兴兵讨伐,说得上孝道吗?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害君王,说得上仁慈吗?”武王手下的士兵见了,想要杀死他们。姜太公说:“他们是仁义之人。”就叫士兵把他俩扶开。

周武王平定殷朝之后,天下都属于周朝。为此,伯夷、叔齐感到耻辱,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中(“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靠采摘蕨菜度日,他俩编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登上西山啊,采摘蕨菜。残暴代替残暴啊,不知谁是谁非(“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注:伯夷、叔齐认为殷和周都是一样的残暴)?神农、舜和禹已经消逝啊,我们将依靠谁?往哪里啊往哪里?生命就这般衰微!”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原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理。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此典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大家都称他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语。狙公经常缩减家里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但没过多久,家里贫穷了,所以他决定要减少猴子的粮食。不过,他担心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再给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粮食要减少,都龇牙咧嘴地站立起来,非常生气。狙公看见这情形,立刻又说道:“那么,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颗栗子,晚上再给三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栗子早上已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是增加了,便高兴地欢呼起来。

乘龙佳婿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因故事里面萧史是乘着一条龙飞回天上的,而他又是秦穆公喜爱的好女婿,所以后来的人凡称赞别人的女婿,就说是他的“乘龙快婿”或“乘龙佳婿”。

此典出自《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子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春秋时代,秦穆公最小的女儿名叫弄玉,长得非常漂亮,擅长吹笙,穆公非常喜欢她,一心要替她选择一个理想的丈夫。

有一天夜里,弄玉梦见天上西南方出现一个美貌的男子,骑着彩凤来到她所住的楼房前的凤台上,对她说:“我是太华山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和你结为夫妇,我们应该在中秋节这一天见面。”

说着,他就拿出身边带来的赤玉箫吹起来,音调非常好听;弄玉听得不觉陶醉了。第二天,她就把这个梦告诉了穆公,穆公立时派人到太华山去找这个吹箫的人。后来在太华山找到了一个名叫萧史的人,随即带到穆公的面前,并且叫他吹箫。这一次吹出来的箫声比弄玉在梦中听到的还要美妙。穆公非常高兴,而在厅子后面偷听的弄玉,也情不自禁地说:“他真是我的好丈夫啊!”

当天正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他俩结婚了。结婚不久,萧史教弄玉学吹箫。大约半年以后的一个晚上,夫妇俩正一同在月光下面吹箫,忽见一双紫色的凤停在凤台左边;又有一条赤色的龙停在凤台右边。这时萧史才说他原本是天上的神仙,因为和弄玉天生有姻缘,所以特地前来配婚,但不能长久地住在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骑凤,双双腾空而去了。

尺寸之功

“尺寸之功”形容功劳很小,微不足道。

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一》:“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仇强而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有一次,齐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该如何是好呢?这时,有一个名叫苏代的人,他想出一条计策:说服燕国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齐国。这样一来,齐国自顾不暇,宋国也就保住了。苏代写了一封信,打发人把信送给燕王,信是这样写的:“燕国强大,属于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之列。虽然是这样,却让齐国扣押着人质,使自己名声受损、权威降低。如今又侍奉齐国,帮助它攻打宋国,弄得自己劳民伤财。您想,无论是攻破宋国,还是侵占楚国的淮北,都会使齐国的领土扩大,造成仇敌强大而燕国弱小的局面。这些都是燕国的大患,而您却想以替齐国除掉祸害的行动而得到齐国的信任。但是实际上齐国不一定会信任您,反而要更加嫉恨燕国。这样看来,您侍奉齐国的决策和行动,就太不值得了。攻打宋国使燕国劳民伤财,又没有微小的功劳,功破宋国却扩大了齐国的领土,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要遭到齐国的祸患。”

苏代在信中还说,宋国的失败对燕国来说,其实是一场灾祸。他极力劝谏燕昭王联合秦国去攻打齐国,这样就可以报仇雪耻,不再受齐国的欺负了。燕昭王看完信后喜不自胜,立即召来苏代,与他一起商讨攻伐齐国的对策。结果,攻破了齐国,齐闵王被迫出逃。

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特殊的才干,在同类的人群中,不论品德和学问都高出一筹。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是承继孔子学说的人,所以他对孔子是非常推崇的。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要求孟子将古代的伯夷(商朝贤人,曾与其弟叔齐推让王位)、伊尹(商朝的贤相)和孔子相比较,孟子在评论三人的不同之处时,借用了孔子学生有若的话:“有若说:‘如果将孔子和寻常的百姓相比,那正像麒麟之与其他走兽、凤凰之与其他飞鸟、泰山之比于小石堆、大河大海之与池中的水,都是同类的人和普通的老百姓,本来也是同类的人,只是圣人在同类的人群中能高出一层,就如同在一堆乱草中长出一株特别的草。自从天地间有了人民以来,道德、学问人没有胜过孔子的。’”这就是说,自古贤人都是与众不同,而孔子又是一个更加突出的人才,比伯夷、伊尹强多了。

出手得卢

“出手得卢”比喻一举得胜。

此典出自《南齐书.张瑰传》:“太祖(萧道成)密遣殿中将军卞白龙令瑰取遐。诸张世有豪气,瑰宅中常有父时旧部曲数百。遐召瑰,瑰伪受旨,与叔恕领兵十八人人郡,与防郡队主强弩将军郭罗云进中斋取遐,遐逾窗而走,瑰部曲顾宪子手斩之,郡内莫敢动者。献捷,太祖以告领军张冲,冲曰:‘瑰以百口一掷,出手得卢矣。’”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张瑰,字祖逸。他的父亲张永在宋朝廷任光禄大夫。有一次,张永战败,有人要处罚他。幸亏萧道成(南齐高帝)大力帮助,才幸免于难。所以,张永的儿子张瑰大力帮助一直非常感激萧道成。

宋顺帝(刘准)升明元年(公元479年),有一个叫刘秉的人图谋不轨,他的弟弟刘遐任吴郡的长官,也有背地里做准备,以帮助刘秉。并且聚众三千人,打造了大批的攻战器具。

萧道成秘密派遣殿中将军卞白龙给张瑰下命令,要他抓住刘遐。张氏家族世代有英豪之气,张瑰的家中常有数百名以前父亲的老部下。刘遐以长官的身份召见张瑰,张瑰故意接受刘遐的指令,趁机与叔叔张恕领兵进入郡府,与郡中主管强弓的将军郭罗云一起进入中室,追捕刘遐。刘遐跳窗而逃,张瑰的部将顾宪子杀了刘遐,郡内没有人反抗。捷报传来,萧道成把这个喜讯告诉了领军张冲,张冲说:“张瑰用家兵一冲,就像赌博中掷出胜子一样,一出手就能得胜。”

创业维艰

“创业维艰”比喻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而要创一番大事业,更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不可。

此典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自幼天资聪敏,遇事果决;对于文学也有相当造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劝其父亲李渊举兵,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李世民即位后,锐意图治,去奢轻赋,宽刑整武,成为一代英王。

太宗问群臣道:“是创业艰难呢?还是守成艰难呢?”贤臣房玄龄回答说:“陛下创业初期,群雄并起,割据四方,经历大小数百次战役,才平定他们,统一天下。我觉得创业艰难。”谏臣魏徵接着点头说:“自古以来,帝王获得天下,大都经过一番困难,但后来都因为贪图安逸而失去了。因此,我认为守成才是真正的困难。”太宗听了他们的观点,便总结说道:“玄龄跟着我平定天下,大小数百战,出生入死,他觉得创业艰难是没错的。现在我已建立了唐朝,魏徵替我安抚天下,我也觉得,一个人到了富贵的时候便会骄奢起来,骄奢了便会懒散,不再努力,到最后就会失败了。所以,创业虽然不容易,但守成也是非常困难的啊!”最后,他又说:“创业阶段的困难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困难是怎样守成,我们都要鼓起勇气,要一点都不能松懈地干下去才行啊!”

大泽之雉

这则寓言是说意志自由的可贵。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君不见大泽中雉乎?五步一噣,终日乃饱。羽毛悦泽,光照于日月;奋翼争鸣,声响于陵泽者何?彼乐其志也。援置之仓中,常噣粱粟,不旦时而饱,然犹羽毛憔悴,志气益下,低头不鸣。夫岂食不善哉!彼不得其志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您没有见过大沼泽草莽中的野鸡吗?它走五步才吃一口食,用一整天时间才能吃饱。但是,它的羽毛却闪闪发亮,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振翅飞翔争相啼鸣,叫声弥漫了整个丘陵和沼泽,什么原因呢?它是欣赏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呀!把它捉来放在粮食仓库中,让它随时啄食粟米,一会儿工夫就能吃饱,但羽毛却变得憔悴萎靡,志气越来越下降,以致垂头丧气,最后连一声都懒得叫了。难道是吃得不好吗?不是,是它不能伸展自己的志向的缘故呀。

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意即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现在人们常用来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多用于老年)的人。

此典出自《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高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东晋时,皇族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位高权重,骄横无比。为了宣扬自己,攫取更大的权力,司马元显曾让礼官写奏议,称赞他品德高、声望重。就这样,他当上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独揽朝政大权,宫廷内外群僚都必须听从他,并要对他表示尊敬。

司马元显利用自己的职权,不断地搜刮,富过帝室。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伙同他的父亲征调江南诸郡已被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客,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服兵役,称为“乐属”,激起佃客的反抗,从而爆发了孙恩起义。他在镇压起义中,屡屡失败,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攻下建康,司马元显和他的父亲都被杀。当时,这位自称“德隆望重”的司马元显才二十岁。

邓攸弃子

“邓攸弃子”比喻以义为贵的精神。

此典出自《晋书》。

石勒过了泗水,邓攸逃走了。他挑着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绥,考虑到不能(同时)保留两个小孩,就对他妻子说:“我的弟弟早已去世了,只有这个儿子,按理不能让他没有后代,只能抛弃咱俩的孩子了。如果我们能幸运地活下去,以后还会有儿子的。”

妻子哭泣着答应了他,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儿子抛弃了。

动心忍性

“动心忍性”的意思是,触动灵魂,使性格坚韧。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意思是说:战国时期,孟子说:“古代圣王舜帝都是从普通农事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殷代武丁时的贤相傅说是从被人雇佣筑墙的位置上提拔上来的;殷纣时的贤人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市场中被提拔起来的;齐国国相管仲是从狱官手中解救出来,被齐桓公提拔起来的;春秋时楚国隐士孙叔敖是从海边的隐居之所被提拔起来的;百里奚被楚人捉住后,为人放牛,秦穆公闻其贤,把他赎出来,举以为相,因而也相当于从市场上买回来加以重用的。“所以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赋予给一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愁苦,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穷困贫乏,让他经历坎坷。用各种各样的窘况来触动他的灵魂,坚韧他的心性,增强他还不曾具有的应付事情的能力。”

断头将军

“断头将军”表示宁死不屈。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向汉中一带进兵,并扬言要南下益州。软弱无能的益州刺史刘璋听后怕得要命。刘璋的部属张忪和法正对刘璋十分不满,想迎接刘备和诸葛亮入蜀。张松趁曹操即将进犯益州的机会,劝说刘璋借用刘备的力量守卫益州。

刘备进入益州后,对刘璋展开了进攻。诸葛亮让关羽继续守住荆州,然后带领张飞、赵云等沿江西上,分别平定各郡县。张飞带兵来到江州,攻破了刘璋的巴郡,活捉了刘璋的部将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大声喝道:“大军已到,为什么不投降?”严颜回答说:“你们无缘无故地夺取我州,我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张飞大怒,叫左右侍卫把严颜拉出去砍头,严颜镇定自若说:“砍头就砍头,发什么怒!”张飞觉得严颜胸怀壮志,就把他释放了,并待为宾客。

堕甑不顾

“堕甑不顾”的这个典故劝告人们,在错误和挫折面前,切不可陷入无穷无尽的忧虑之中,失去前进的勇气。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提倡“破甑返顾”,回过头来看一下,是为了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再犯错误。

此典出自《后汉书.郭太传》。

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

他在太原的时候,一天上街不小心弄掉了煮饭的罐子,摔得粉碎。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

郭泰见了觉得十分奇怪,就问他原因。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摔烂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翻云覆雨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多含贬义。

此典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贪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有两位名气很大的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是贫贱之交的好朋友。管仲自幼就与鲍叔牙关系密切,同在南阳做买卖,分钱时,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要侍奉他的老母亲,没有因为他家贫而嫌弃他;管仲办事几次不顺利,鲍叔牙也不抱怨他愚笨。后来,鲍叔牙做了齐国的大夫,并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管仲曾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道我者鲍叔牙也。”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处在李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颓的大动荡时期,他长期居住在长安,深切体会到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不禁想起了管、鲍的友谊,因而抚今思古写出了这首诗,谴责那些不顾信义的人。

风树之叹

“风树之叹”表现孝道,或感叹对父母未能尽孝;又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形容本想保持宁静的心态,但却有某事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心潮难平。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春秋时,有一次孔子带了一群学生出门去。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哭声,非常悲伤。孔子对赶车人说:“快点赶上前去,看看是什么人在那里哭泣。”

他们走近一看,发现正在哭泣的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孔子诧异地问他:“先生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哭?”老人回答说:“我叫皋(gāo)鱼,因为想起我的三次重大损失,所以伤心痛哭。”孔子又问:“您的三次重大损失是什么呢?”皋鱼说:“一是我年少时就外出求学,父母很早就双双去世;二是我自命清高,立志不为昏君做事,但直到年老体迈却一事无成;三是我本来有不少情谊深重的朋友,但却中途断绝了与他们的友情。如今我想起这些,心潮难平,就像树木想安静下来而风偏要不停地吹。我想尽孝奉养双亲,他们却过早去世。想到再也不能见到我的父母了,我实在悲痛难忍。从此以后,我要与这个世界永诀了。”说罢,皋鱼便如枯木一般呆立不动,孔子仔细一看,原来他已经气绝身亡了。孔子立即告诫学生们要记住皋鱼的教训,于是立刻就有十几名学生告辞回家去侍奉父母了。

改过自新

“改过自新”比喻重新做人。

此典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

汉朝初期,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他是临甾(今山东临淄)人。曾任齐太仓令,人们都称他为仓公。他极其喜欢医术,曾跟随公孙光学医,并跟随公乘阳庆学习黄帝、扁鹊脉书。阳庆七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因此就把他珍藏多年的秘方和医书全都传授给了淳于意。淳于意医术越来越高明,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人诬陷,并被判刑押解长安。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在他被押解的时候,五个女儿都跟在他后面号啕痛哭。淳于意痛心地骂道:“我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现在有了急事,也没有人能够为我排忧解难。”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更加伤心了,于是她跟随父亲到了长安。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奏书,她说:“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人们都称赞他为人廉洁,没想到如今却要受到惩处。我现在深切地感到,一个人死了再也不能复活,一个人遭受刑罚的惩处被砍掉手脚,就再也不能长了。即使他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她还说:“我甘愿给官府当奴婢,以此赎掉父亲的罪过,以给他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读了这封奏书,深受感动,于是下诏赦免了淳于意。

甘就寂寞

这则寓言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此典出自《雪涛谐史》。

宋朝有个大宋和小宋,同时登上制科第,并一起在京都做官。正碰上元宵佳节,小宋准备了丰盛的灯火筵席,极其奢侈。

大宋见了,就批评小宋说道:“兄弟忘记前年在山寺里读书时的寂寞时光了吗?”

小宋笑着说:“就是想着今天,当年才甘愿忍受寂寞。”

小宋也算是一个人杰了,他竟然也说出这样的话。如此看来,人在走运时而不改变志向,真是不容易啊!

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的意思是人死得很惨。现用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怕作出任何牺牲。

此典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曰:‘……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正月,诸侯将相拥戴刘邦为皇帝。刘邦经过一番谦让、推辞,最终正式即位称帝,国号为汉,并定都洛阳。不久,齐人娄敬特意从山东赶到洛阳求见刘邦,建议刘邦把国都迁到关中。他认为,周朝的天下太平安定,在洛阳建都是可以的。如果汉朝在洛阳建都,却不如在关中建都。

娄敬说:“高祖您在丰沛起兵,带领三千人,一直打到蜀汉之地,平定三秦(故在地今陕西省)一带,与楚霸王项羽一直争战在荥阳、成皋等战略要地,大战七十余场,小战四十多次,使天下的老百姓死得很惨,父老子弟的尸骨都暴露在野外,不可胜数。直到现在,哭泣之声还不绝于耳,遭受伤病的人还没有养好身体,而您却要同周朝的成康盛世比排扬,我认为二者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刘邦犹豫不决,就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许多人都认为还是在洛阳建都好,只有张良同意娄敬的意见,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都很方便。刘邦听了,十分赞成。立即西迁关中,建都长安。并封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又把他的姓“娄”改成“刘”,以表示对他的恩宠。所以,“娄敬”就变成了“刘敬”。

羹污朝衣

“羹污朝衣”形容气量大,有修养。

此典出自《后汉书.刘宽传》:“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父亲刘崎,在顺帝(刘保)年间当司徒官。刘宽自幼学习儒术,从不和别人计较。一次,有人丢了牛,就把刘宽用来驾车的牛牵走了,说是自己的牛。刘宽什么也没说,下车走回了家。不一会儿,那个牵牛的人又把牛送回来了,叩头谢罪说:“我的牛找到了。请您处罚我吧。”刘宽说:“这两头牛模样相似,认错了也并不奇怪。谢谢您把牛送了回来,何必谢罪呢?”灵帝(刘弘)初年,刘宽被征拜为太中大夫,在洛阳华光殿为皇上讲经,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刘宽取代许训担任了太尉的职务。

有一次,刘宽宴请宾客,就让仆人去买酒,等了大半天,仆人喝得大醉回来了。客人忍耐不住了,骂道:“畜生!”过了一会儿,刘宽悄悄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担心他会自杀。刘宽对身边的人说:“这位客人骂仆隶是畜生,太污辱人了!我害怕仆人会自杀。”又有一次,夫人想试探刘宽,让他生气,于是就等他准备去朝见君主、已经装束停当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弄翻肉汤碗,弄脏了刘宽的朝服。侍女急忙收拾,刘宽却从容问道:“肉汤有没有烫坏你的手?”他的性情、气度就是这样富有修养,天下人都赞扬他是有道德的人。

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意思是为了公事而忘了私事。现在人们多用这句成语形容全心全意为革命的崇高精神。

此典出自《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在我国周朝的一系列统治手段中,最突出的是“礼”和“刑”。“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刑”则专门用来对付老百姓。所以《礼记.曲礼上》中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也基本上继承和鼓吹这套统治手段。但在威胁到统治阶级利益时,有些君王也公开处罚犯罪的大臣。

西汉文帝初年,政治家贾谊对当时大臣获罪受刑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体罚大臣不合古代“刑不上大夫”的规定,要求对有罪的大臣待之以礼,不上刑罚,令其自裁。贾谊对汉文帝说:“这样做了,大臣们就能做到为国忘家、为公忘私,见利不随便谋取,见害不苟且逃避,反而忠心耿耿的以节义回报君王的礼遇之恩。”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功成不居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此典出自《老子》第二章:“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于春秋末期的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他初步认识到万事万物矛盾对立的客观规律,列举了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音、声、前与后八个例子,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张。

老子说:天下人知道美是美,就有丑与美对立;知道善是善,就有不恶与善对立。有和无是对立相生的,难和易是对立相成的,长和短是对立相形容的,高和下是对立相倾轧的,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是相对立配合的,前和后是对立相随从的。因此,圣人治国知道有为有所不为,所以用无为政策;知识有教有所不教,所以行不言的教育。万物各有活动,而圣人不去治理(无为);万物各有生长,而圣人不占为己有(无私);万物各有所为,而圣人不去掌握(无为);大功告成,而圣人不以有功自居(无私),正是他不以有功自居,所以人们就都归功于他。

攻苦食淡

“攻苦食淡”意思是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刻苦自励。

此典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立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刘盈懦弱无能,为人处事老实巴交的。刘邦担心他将来继承不了自己的事业,就想废掉他,另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

在封建社会里,废、立太子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因为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按照当时的规矩,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赵王如意不是嫡长子,刘邦担心立他为太子,大臣们会引经据典地起来反对,便召集大臣们来讨论这件事。果然,大臣们果然都不赞成。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太子太傅更是坚决反对。他对刘邦说:“春秋时,晋献公就是因为宠幸骊姬,改立太子,使晋国乱了数十年,被天下人所嘲笑。秦朝时,也是因为没有早立扶苏为太子,致使赵高等伪造诏书,立了胡亥,使秦王朝二世灭亡了。太子刘盈既仁慈又孝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吕后和陛下攻苦食淡,怎么能违背常理,另立太子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坚持废掉太子,另立如意,我情愿先死一步。”刘邦见大臣们都持反对意见,便说:“算了,算了,我只是和你们开开玩笑罢了。”

郭生自满

“郭生自满”用以告诫人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切不可骄傲自满。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郭生》。

郭生是本县东山人,从小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在偏僻的山村得不到老师指教,所以到了二十多岁,连写字都写不好。

先前,郭生家中有狐狸精作祟,衣服食物家具器皿,经常大量丢失,他深感忧虑,万分苦恼。一天夜晚,他把读过的书卷放在案头边,竟被狐狸精涂得一塌糊涂,最厉害的地方,勾画得乱七八糟,已分辨不出字行。于是,他把那些稍微干净的收集到一起,仅得六七十篇,心中无比气愤,却又无可奈何。还有一回,他把平素的二十多篇习作,整理到一块,准备请教名人。早晨起来,发现资料已被翻过,摊了一桌子,并且几乎都被墨笔删改了,他愈加恼恨。

这时,有个名叫王生的人,因有事来到东山,他平素与郭生友善,顺便登门拜访,见到污损了的书本就问起原因,郭生就详细告诉了他。王生仔细品味,发现狐狸精所作的修改,似乎很有《春秋》笔法,又看涂改过的书卷,那些被涂抹掉的词句确实如同水中污泥杂质一样,应该删掉。王生惊讶地说:“狐狸精似乎是有意指正,不但不必担忧,反而可以让他做个老师呢?”

过了几个月,郭生回过头来翻看自己的旧作,顿时觉得涂改十分正确。于是,又另作了两个题目,放在桌上,以便察看它的奥秘,等到天亮,果然又被涂改了。

过了一年多,狐狸精不再涂改了,可是又用浓墨加以圈点,密密麻麻,满纸都是。郭生感到奇怪,就拿着这些东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过后说:“狐狸精真是你的老师啊,你有这样的佳作,完全可以考中了!”这一年郭生终于考入了县学。

为此郭生非常感激狐狸精,经常放置鸡、谷等食物,以备狐精食用,每逢购买书籍和名人文稿,自己不加选择,完全由狐狸精决定。因此两次乡试,他都在前几名,中了副榜贡生。当时,叶、缪等人的文章,风格高雅,词藻华丽,家家流传,户户诵读。郭生也有抄本,非常爱惜。有一天,上面突然被泼了一碗墨汁,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字迹。另外,郭生自己拟题构思的得意之作,也全部被随意地涂掉,所以,郭生渐渐不怎么信服狐狸精了。

没过多久,叶公在整肃文体中犯禁,被逮捕下狱,郭生又开始佩服狐狸精的先见之明。然而由于每写一篇文章,花费很多心血,却往往被涂抹,加上他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心气正高,因此更加怀疑狐狸精狂妄。于是,他把过去被加过圈点的文章再抄录出来,进行考验。结果,狐狸精又把它们全部涂改了。郭生便大笑着说:“这下说明狐狸精是真的狂妄,为什么以前给以肯定的如今又加以否定呢?”从此便不再给狐狸精准备饭食,又把所读的书锁入箱子里。第二天早上,箱子依然锁得严严实实,但打开一看,发现封面上被涂了比指头还粗的四画。第一章上涂了五画,第二章也涂了五画,后来就没有涂了。从此以后狐狸精就销声匿迹了。后来,郭生参加岁试,一次考了四等,两次考了五等。这时他才醒悟到狐狸精早已预言了自己的考试结果。

含饴弄孙

“含饴弄孙”的意思是,含着饴糖逗弄小孙子玩。人们用它形容晚年安乐闲适的生活。

此典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季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

东汉明德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公元48年,六十多岁的马援请求出征武陵、五溪,结果在五溪遭到失败,马援患病而死,紧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的小女儿自幼失去了父母,十几岁就开始学会自己料理家务,内外应酬,像成人一样能干,受到人们的称赞。十三岁的时候,她在堂兄马严的推荐下,被选入太子宫。公元60年,被立为皇后。公元76年,汉明帝死,汉章帝即位,尊马皇后为皇太后。

章帝即位后,要为舅舅加官晋爵,皇太后不同意。第二年夏天,天下大旱,饥荒严重。有些大臣认为,这是因为不封外戚,遭到了上天的惩罚。他们纷纷上书章帝,要求按过去的方式加封外戚。太后历述外戚的祸患,下达诏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要求按一日制晋封外戚的大臣,其意图都是讨好皇上,以便图谋个人的私利。”因此,她坚决不肯答应。章帝看了太后的诏书以后,悲叹不止,又奏请太后,要求给舅舅封侯,并且催促太后抓紧时间办理,不能再耽搁了。

太后回答说:“这件事情,我已经想好了,你不必再担心了。对于你来说,最好的孝悌行为,就是使亲属们安居乐业,这才是上策。如今天下多次遭灾,发生一些不正常的情况,粮价增长数倍。我昼夜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而你却要首先晋封外戚,实在违背母亲我的一片忠心啊!我一向性情刚强、急躁,胸中常常郁结不平之气,不可不顺畅一些。假如万物协调,天下太平,一切按照你的意愿去处理。那时,我就会嘴里含着糖块逗孙子玩,不再处理政事了。”

韩寿偷香

“韩寿偷香”代指男女私情。

此典出自《晋书.贾充传》。

韩寿,字德真,晋代南阳堵阳人,是魏国司徒韩暨的曾孙。他仪表堂堂,风流潇洒,权臣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任他为司空掾。每当贾充宴请群臣时,他的小女儿贾午就从窗棂中偷看,看到仪态俊美的韩寿,心里油然而生一股爱慕之情,贾午询问左右的侍婢,是否认识这个风流男子。一个侍婢说,这个男子姓韩名寿,字德真,是她的旧主人。贾午非常想念韩寿,每天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后来,那个侍婢去韩寿家,详细地陈述了贾午的心意,并且说,贾午光彩迷人,艳丽风流,端庄美妙,举世无双。韩寿听了,心旌摇动,便叫侍婢替他牵线搭桥,转达爱慕之意。于是侍婢把韩寿的心意告诉了贾午,贾午随即悄悄地与韩寿通达音信,互赠厚礼,约定幽会之期,叫韩寿在晚上前去和她见面。韩寿强劲矫健,非一般人可比。他越墙而入,韩家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只有贾充发现女儿喜悦欢畅,与以往大不一样。当时,西域进贡奇特的香料,一行人忙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宫里,皇帝特别珍爱这些香料,只赐给贾充和大司马陈骞。贾午偷盗父亲的香料给韩寿。贾充手下的官员与韩寿在一起饮宴时,闻到一股浓郁芬芳的气味,就告诉了贾充。贾充料定,一定是女儿与韩寿私通。但他又想,家中院墙高耸,门户紧严,不知道韩寿从哪里进来的。于是,贾充心生一计,在夜里假装受惊,说有盗贼潜入,命令仆人检查院墙,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现象。仆人们报告说:“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只是院子的东北角,好像有狐狸走过的痕迹。”于是,贾充拷问贾午身边的侍婢,侍婢忍受不住了,就把经过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贾充秘而不宣,就把女儿贾午嫁给韩寿为妻。

汉官威仪

“汉官威仪”的意思是,汉代的官吏服饰制度。可用它比喻对过去社会与制度的思念。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废除西汉刘氏政权,建立新政权。刘秀、刘縯起兵反对王莽,归顺于更始帝刘玄。刘縯等率兵攻下宛城,作为更始帝的都城。王莽被打败之后,更始帝决定迁都洛阳。

更始帝准备建都洛阳时,命令刘秀兼司隶校尉,派他前去整修宫府。于是刘秀设置属官,下发文书,主管文书的从事吏进行督促监察,完全按照先朝廷的旧制度办事。当时,长安京城附近的官吏士人都从西部赶到东部,迎接更始帝。他们看到走过来的将官们都戴着头巾,身穿妇人外衣和短袖上衣。他们全都笑了起来,有的人甚至被吓跑了。等到见了司隶校尉及其属官,人们都不禁高兴起来。有的老官吏流着眼泪说:“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汉朝官员的威风仪容!”从此以后,有见识的人都依附刘秀了。

厚颜无耻

“厚颜无耻”比喻脸皮厚,不知羞耻。

此典出自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一作无)耻。”

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个叫周颙的人,他最初很孤傲,隐居在北山中,不愿做官。当时,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隐居之士必然都是些有才能的人。而周颙却是有隐居之名而无其实。他隐居只不过是待价而贾,以此换取更高的官职。后来,周颙出来做官了,任海盐令。职满后入京(南齐的京城在建康,即今南京市),将要路经北山,孔稚珪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同时,也对那些追名逐利、热衷往上爬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鞭笞。《北山移文》的最后一段说:周颙现在急急忙忙在海盐县邑整顿行装,鼓着船桨向京都急驰。虽然他心早已投向朝廷,但还要装模作样地再游北山,以示自己的清高。如果要看周颙的这种行径,连芳杜也得厚着脸皮,薜荔也得不顾羞耻,苍翠的山岭要再受污辱,朱红的山崖要重蒙污秽。周颙来北山后,听到他的谈话就得洗耳,连清池都要被弄脏了。

华亭鹤唳

“华亭鹤唳”表示做官被害,追悔莫及;或用以表达思念故乡、眷恋人生的情感。

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颖大怒,使秀密收机。其夕,机梦黑幰绕车,手决不开,天明而秀兵至。机释戎服,著白帢,与秀相见,神色自若,谓秀曰:‘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因与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西晋吴郡人。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陆机身材高大,声如洪钟,满腹经纶,文章冠世,儒生们都非常钦佩他。父亲陆抗死后,陆机率领父亲的兵马,任牙门将。他二十岁的时候,东吴被西晋灭掉,陆机回到故乡,闭门勤学,共有十年。

晋武帝太康(公元280~289年)末年,陆机与弟弟陆云来到洛阳,以文才名扬一时。后来,陆机依附成都王司马颖,任平原内史。晋惠帝(司马衷)太安(公元302~303年)初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攻打长沙王司马乂,任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不料被长沙王司马乂打败,将士死伤无数。有一个统领万人的小都督孟超,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作战时,孟超不但不去打仗,反而率兵劫夺百姓财物。陆机调查这件事时,孟超竟造谣说:“陆机要造反了!”于是又有一帮人跟着孟超起哄。

司马颖大怒,命令冠军牵秀秘密逮捕了陆机。恰好在那天夜里,陆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车前的黑帷把车子缠绕起来了,用手也拨不开。天亮时,牵秀果然派兵来抓他。陆机脱下战时穿的衣服,戴上白色的便帽,去见牵秀,镇定地对牵秀说:“自从吴国灭亡以来,我兄弟和宗族的人蒙受国家(指西晋政权)的大恩大德,在内出谋划策,出外执掌兵权。成都王委我以重任,我多次辞谢不干,但是得不到恩准。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中注定么!”于是,他给司马颖写信,措辞异常悲切凄凉。接着,他叹息说:“我再也听不到家乡华亭的鹤鸣叫声了。”陆机在军中被害时,时年四十三岁。他的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同时被杀害。因为陆机无罪受冤而死,所以士兵们都感到很痛心,全都失声痛哭。这一天,大白天就雾气迷漫,天昏地暗,狂风猛吹,树木断折,在平地积了一尺多深的大雪。人们说,陆家父子死得太冤枉了,以致天怒人怨。

鸡犬新丰

“鸡犬新丰”表示虽在异地他乡,却同在故乡一样熟悉而欢乐。也可用它表示思乡之情。“鸡犬新丰”,也作“鸡犬识新丰”。

此典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用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

这段话意思是说: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虽然也跟随他居住在深宫之中,但却心境凄凉,郁郁寡欢。刘邦偷偷地询问左右侍从:“太上皇为什么不高兴呢?”经过询问,刘邦得知,太上皇平时最喜欢与市井的屠户、商贩交往,同他们一起买卖酒、饼,斗鸡踢球,好不快活!而现在住在皇宫中,只能看到四角天空,以前的快活事一点都没有了,所以才觉得非常愁闷。于是,刘邦按故乡丰县的面貌,在长安附近建造了新的丰县,并将丰县的居民迁移到这里居住,太上皇这才高兴起来。迁来的男女老幼,在街上互相搀扶,大家都找到了各自的家。由于新丰建造得与原来的丰县完全一样,所以,把犬羊鸡鸭放到大街上时,它们也都认得自己的家门。

疾风知劲草

“疾风知劲草”这个典故比喻危难的时候,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

此典出自《后汉书.王霸传》:“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公元1世纪初,各地农民纷纷发动起义,反抗王莽的统治。汉朝皇族刘秀趁机招兵买马,积聚力量准备夺取政权。当刘秀带着军队经过颍川的时候,当地一个叫王霸的青年和他的许多朋友一起投靠了刘秀。后来王霸帮助刘秀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刘秀的信任。当刘秀进入河北以后,战事不太顺利,甚至连脚跟都站不稳,原来和王霸一起投靠刘秀的几十人看到这种局面,都偷偷地逃跑了,只有王霸一人仍忠心耿耿地跟着刘秀。见此情景,刘秀感动万分,便对他说:从前在颍川跟随我的人都跑光了,你却独自留在这里帮助我,只有在暴风雨中才能看出哪种草最强劲啊!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此典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个讲信义、重友情的人。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便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很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就拿过来欣赏了很久。他虽然没有开口向季札索要,但却流露出想要的神情。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出使晋国,必须带上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又经过徐国,但此时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季札的随从急忙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贝,不该用来送人,何况人都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呢?”季札说:“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剑,我因为出使需要,没有送给他。但是,当时我心里是下了决心,要将宝剑送给徐君。如今他死了我就不愿给他,是违背良心,是廉洁的人不允许做的。”他坚持取下佩剑送给徐国嗣君。但嗣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回国去了。为此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见危授命

“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学生。有一次,他的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在困境中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这句话,在当时主要是指研究学问必须刻苦努力,切切实实的下番工夫;后来沿用为成语,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此典出自《邵氏闻见录》:“司马温公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司马光是宋代有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年轻时,司马光就喜欢历史,博览群书;后来他奉宋英宗的命令编撰《资治通鉴》,在十九年中,他时时刻刻都在刻苦研究,努力写作。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天没亮就起床了,他怕自己睡得太多,特用圆木做了个“警枕”,睡了一会后,枕一转动就惊醒了,于是他又起来继续工作。在编撰过程中,他先是收集和选择材料,再把材料串成长编,最后再加以剪裁润色,写成定稿;其中唐代部分,原有长编六百卷,定稿时只剩下了八十卷。书成之后,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司马光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当时和后代人们的称赞。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雍答:“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