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4 12:38:56

点击下载

作者:缪文远,缪伟,罗永莲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国策(套装共2册)

战国策(套装共2册)试读:

前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它的作者是谁?这是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确知《战国策》是从战国到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既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不会是某一个人的作品。

战国时代,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于是有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古代把这些人称为纵横家。纵横家对游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他们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的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代学者中,有人主张秦、汉之际的辩士蒯通是《战国策》的作者,也有人认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主父偃、文学家邹阳也是作者。可能他们都是编集者之一,而大量的篇章是无法确定作者的。

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剧烈变化。在社会经济方面,由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在政治方面,由春秋时期的小国林立,转变为七国争雄。由争雄到统一,成了战国时期政治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用人来说,春秋时期的官职多由贵族世代相承,到了战国时期,旧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各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国君选任贤才,充当各级官吏。有才能的人,只要受到国君的赏识,便可以平步青云,朝为布衣,暮为卿相。智能之士纷纷奔走于各国之间,希望说动人君,采纳自己的主张,各家各派的人物莫不如此。孟轲以“善辩”著称,庄周巧于用寓言作比喻,墨翟说服楚王,止楚攻宋,流为佳话。韩非也讲究谈话技巧,提出进说不要犯人主的“逆鳞”;至于纵横之士,如公孙衍、张仪、陈轸、苏秦、虞卿等人,审时度势,提出奇策异谋,化危为安,转亡为存,更是战国舞台上的活跃人物。

西汉初年,先有韩信、彭越等异姓王之封,在刘邦、吕雉诛锄功臣之后,又封了许多刘家子弟,建立若干同姓王国,局势和战国相似,因而纵横权变之术继续流行,蒯通、主父偃、邹阳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纵横家们所写的权变故事和游说之辞,如果我们细心研讨,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属于早期作品,写作时间距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虽然文采较逊,但内容大致符合历史事实,《战国策》中的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晚出的摹拟之作,写作时间距所拟托的时代已远,拟作者对史实已感到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目的只是在于练习雄辩,不能当做史实看待。

有的学者谈到,古希腊和罗马的辩论家们在教授门下弟子修辞学时,要对他们施以特殊的训练,这就是任选一项历史上的(或传说中的)事件,作为问题提出,让弟子们充当假设场景中的人物,试行作出适当的建议,或提出适当的对策,用以比赛雄辩的技巧。中国古代可能也有类似的训练,《战国策》中的一些篇章,就是这种练习雄辩的产物。这类作品,谈形势则扞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错位,多属信口开河,难称实事求是。《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如有名的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游说各国之辞,大都属于这类。《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说过,世间谈到苏秦的事,有许多差异,因为后来类似的事件,往往附会到苏秦身上。不仅苏秦是箭垛式人物,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图书馆中许多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体例不一,文字也错乱难读。他所见到的有六种本子,它们有《国策》(这是刘向所见的写本之一,不是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刘向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游士向任用他们的国家提出的策谋,应称为《战国策》。他按照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为三十三篇。可知《战国策》的书名是刘向整理后所加的。“策”是策谋的意思,也有人理解为“书策”(写字用的竹简)的“策”,和刘向命名的原意不合,也脱离了本书的实际内容,不如仍依刘向原说为是。

这类材料,除刘向所见的以外,在民间流传的还有不少。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部帛书共27章,有11章被收入《战国策》和《史记》,其余16章是佚书。未经刘向编订的原始面貌,还可从这本书窥见一个大概。《战国策》成书后,东汉学者高诱曾为它作注,和原书一起流行,但在流传中逐渐有所散佚,到北宋时原书已缺了十一篇,由著名文学家曾巩细心访求,才重新补足了三十三篇(卷)之数。南宋时,姚宏搜罗了十几种本子,在曾巩本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加续注,流传至今,号称善本。此本通称为“姚本”。和姚宏同时,鲍彪也注释此书,各国按王的顺序分章,暗寓为《战国策》重新编年之意。他的工作有不少缺憾,元代吴师道又为他作补正,和鲍注一起流传。此本通称为“鲍本”,其实包含吴师道的校注在内。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普通《战国策》本子,属于“姚本”系统,它的构成情况是: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十二个国别,三十三卷。《战国策》在流传过程中,经过许多次传抄和翻刻,产生了不少文字错讹,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历代有若干研究者对此书的文字进行校订和注释,有的是专书,有的是零篇短札,都可供我们参考。《战国策》的价值,可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看。

战国时期,波翻云诡,策士纵横,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令人目迷五色。但我们在研习这段历史时,却感到材料异常缺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各国对文献的销毁,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焚书,六国的史籍是焚烧的重点,竹帛烟消,典籍散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战国二百数十年间的历史,倚赖《战国策》保存了一个梗概,这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去古已远,尤其应该珍视。

在文学方面,《战国策》也是千古传诵的名著,历代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都受其影响,从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

本书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纵横家是战国舞台上风头最健的人物,他们不仅对天下大势、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隘了如指掌,还要揣度人主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如书中写苏秦、张仪游说各国,谈锋犀利,舌吐风雷,一席谈话,便使得国君俯首,倾心听从。又如写弹铗而歌的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薛邑百姓的拥护。写陈轸为齐说昭阳,谈言微中,化解了齐、楚之间的一场战祸。特别是书中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物,形象突出,光彩照人。如写鲁仲连义不帝秦,指斥向强秦低头的辛垣衍,英气逼人,千古如见。唐代飘逸的诗仙李白,在诗篇中把仲连引为同调。写唐雎不畏权威,奋力抗争,终使秦王的野心收敛。写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身边的琐事悟入,小中见大,由近及远,诱导齐王虚心听取臣民的意见。此外,如写商鞅、范雎、田单、乐毅的政治、军事活动,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革新,都虎虎有生气,令人难忘。写反面人物,如谗臣王错、奸妃郑袖、暴君宋康王、昏君魏惠王等,则揭露他们的阴险愚昧、两面三刀,使魑魅无处遁形。此书可算得上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光辉开端。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文风别具一格,铺张扬厉,雄浑恣肆,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行文则波澜起伏,笔势纵放,绝无平铺直叙之笔。涵泳其中,可使我们执笔为文,富于曲折变化,不致板滞不灵。《战国策》中还运用了许多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都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书以清代黄丕烈《士礼居丛书》覆宋本作为底本,对《战国策》全书进行译注,其中错讹之处,根据鲍彪本、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及其他有关资料径予订正,不出校记。每章前的“题解”,主要概括介绍本章的大意,必要时作一些补充说明,或作简要的考辨。“注释”部分力求简明,主要注明疑难字词等译文中难以表述的内容。“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信、达、雅兼顾,以帮助读者顺利通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从一个侧面了解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撰稿中吸收了许多前贤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了我个人多年来研习《战国策》的一些心得体会,限于体例,概未一一注出。

全面译注《战国策》是我的宿愿,如今由于中华书局的支持,让我能在垂暮之年,把此书呈献给广大读者,我感到无限欣慰。

本书各章前的编码系据姚本,有姚本为一章而鲍本分为二章的,则用上、下分别标明。此编码和《战国策考辨》、《战国策新校注》的编码一致,唯此书用汉字数字彼书用阿拉伯数字,以便读者进一步查阅。缪文远2011年10月卷一 东周策一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题解】

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秦兴师求鼎,就是想取代周室,成为天下的新主人。求鼎不是简单的索取几件器物,而是关系到周能否继续存在的大事。周君所患,正在于此。颜率向齐求救,因为齐是东方可以和秦抗衡的强国,所以陈臣思率领的齐兵一出,秦军随即退去。

颜率用献出九鼎作为交换条件,换取齐国出兵,秦兵既退,如何向齐国交代,这又成了新问题。对此,颜率巧设了两道难关:一是九鼎巨大,运输需要数万人,难于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也解决不了。从梁运输吧,梁国君臣早就对九鼎垂涎三尺;从楚运输吧,楚国君臣也是魂牵梦绕,早有问鼎之心。齐王无奈,只好知难而退。颜率巧妙地把违约责任推给对方,帮助周君化险为夷,躲过一场劫难。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译文】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周的九鼎,周君感到担忧,就告诉颜率。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心,我愿东到齐国借兵援救。”颜率到齐,对齐王说:“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夺取周的九鼎。周的君臣寻思,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保存濒危的国家,是美名;得到九鼎,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考虑一下。”齐王非常高兴,发兵五万,命大将陈臣思率领救周,秦兵于是撤回。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译文】

齐国向东周索取九鼎,周君又担心起来。颜率说:“大王不要焦虑,我愿到东方解决此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依靠大国的仗义相助,周国上下得以保全,情愿献上九鼎,不知大国从哪条路运到齐国?”齐王说:“我打算向魏国借道。”颜率说:“不可以。魏国的君臣一心想得到九鼎,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反复策划,日子已经很久了。九鼎一进入魏国,肯定出不来。”齐王说:“我就另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行。楚国的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在叶庭中密谋,时间也很长了。九鼎一进入楚国,不可能出来。”齐王说:“我要从哪条路才能把它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敝国私下替大王担忧。九鼎可不像醋瓶酱罐,可以怀揣手提就到达齐国的,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跑马奔,瞬息就可到达齐国。从前周人攻殷,得到了九鼎,一只鼎用九万人牵引,共用九九八十一万人,而辅助的兵卒和器具数量与此略等。如今即使大王有这些人,又从哪里走呢?我私下真为您担忧啊!”齐王说:“你屡次前来,无非不愿把鼎给与齐国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大国,请快快决定运送路线,敝国将把鼎迁出,随时待命运走。”齐王只好作罢。二 秦攻宜阳【题解】

宜阳是韩国军事重镇。宜阳之战,从秦国方面说,是志在必得;从韩国方面看,是势在必守。战事的结局将会如何?周君和赵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周君认为,宜阳是八里见方的大城,加上有精兵十万,有可用数年的粮储,韩相公仲亲率二十万大军,指挥防御作战,楚将景翠又带领人马,驰赴伏牛山一线,作为声援,这些都是防守的有利条件。周君判断:秦国不可能拿下宜阳。

赵累的看法和周君判断相反,他认为甘茂是从楚国入秦的客籍人士,政治上的升降沉浮,全要看能不能为秦建功立业,必然全力奋战。在秦武王方面,他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坚持任用甘茂,如果无功而返,将无法面对群臣。所以宜阳必然失守。

周君向赵累问计,该怎么办?赵累建议他向楚军主将景翠进言,最好是静观战局的发展,秦、韩双方必然对楚争相拉拢,楚国便可两面得利。

结局果如赵累所料,秦攻拔宜阳,景翠乘机进兵。于是秦国割地,韩国献宝,景翠深深感激东周给他出了个好主意。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译文】

秦国进攻宜阳,周君对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赵累回答道:“宜阳必定会被攻破。”周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拥有十万勇士,粮食储备几年都吃不完,韩国的相国公仲还有二十万军队,楚国大将景翠又率领兵马,逼近伏牛山前去救援,秦军必定会无功而返。”赵累答道:“甘茂寄居秦国,如果攻下宜阳立下功劳,他就会像周公旦那样长期执政;如果失败,他也就无法在秦国立足了。秦王不听群臣的意见执意攻打宜阳,如果宜阳没被攻破,他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认为宜阳必被攻破。”周君说:“您替我想想该怎么办?”赵累说:“您可这样对景翠说:‘将军的爵位已到了执圭的地步,官职也升到了上柱国,就算打了胜仗,也没有什么可加官晋爵的了;如果打了败仗,就难逃一死。不如与秦作对,等秦军攻下宜阳之后您再进兵,秦国会害怕您攻打他的疲惫之师,必定会献出珍宝给您;而韩相公仲也会认为您是为救韩国而攻秦军的,也一定把珍宝全部献上。’”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译文】

秦军攻下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害怕了,马上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了珍贵的器物。景翠既从秦国夺到了煮枣城,又从韩国得到了珍宝,因此很感谢东周。三上 东周与西周战【题解】

战国时,周已十分微弱,又分成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更加微不足道。它们还互相开战,更加失去独立地位而成为大国的附庸。本章写说客为东周出谋划策,用西周的珍宝做诱饵,想骗得韩国的支持,不去援助西周。这种小花样,不值一笑,此事的结局如何,策文没有明言,显然是不值一提的。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译文】

东周和西周开战,韩国打算出兵援助西周。有人为东周对韩王说:“西周是从前周天子所在的地方,有很多知名的器物和珍宝。如果韩国不出兵,既可以讨好东周,西周的珍宝也都会为韩国所有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