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弘扬: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7:04:36

点击下载

作者:夏建华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承与弘扬: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传承与弘扬: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试读: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种紧密不仅仅是靠经济上的合作、政治上的交流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文化融合所起到的内在推动作用。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在带来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同时,对我国公民的意识形态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无疑更容易接触这些思想意识,往往会造成自身核心价值观的丢失。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避免更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横向要素来看,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从纵向进程来看,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又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横向要素进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要结合横向要素从纵向过程构建,保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衔接的缜密性。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进行升级,也就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通过创新谋求进步发展。

本书立足上述分析进行思路梳理、框架构建,在借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相关理论文献,引入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文章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文章的基本思路。本书首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并引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途径:教育与培养,进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第一章内容);其次,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横向要素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优劣分析、现状分析等),其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环体和教育介体进行了分析,教育环体优劣分析创新性地采取SWOT分析方法(第二、三章),从实证角度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认知、教育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再次,把创新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单独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创新体系(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纵向进程角度,以前几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分析为依据,构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包括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整合机制,针对教育介体的渠道创新机制,针对教育主体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机制,并从时效性和长效性出发提出了教育长效机制的相关创新策略。总之,本书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横向要素进行基础分析,从纵向进程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机制构建,将创新贯穿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尝试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领域有所突破。第一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第一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一、理想信念与价值观(一)理想信念“理想”一词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使用,当名词来讲是指对未来事物合理的设想或希望,当形容词来讲是表示符合意愿的、令人满意的。本书用理想信念引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将理想作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来发挥作用的,也就是从“理想”名词范围内的适用探讨。“理想”名词意义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合理的”设想或希望,反过来思考,不合理的设想或希望就是乱想或狂想。怎么才能做到设想或希望的合理?马克思曾经说过“这些流于幻想的空谈家、这些伤感的狂热者把他们的理想同日常的现实的任何接触都看成是亵渎神明。”从中不难看出,理想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对未来事物设想或希望的合理程度取决于理想与现实的密切程度。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具有崇高性,理想的崇高性又决定了那些拥有抱负和志向的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为了自我理想的实现不断奋斗,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显而易见,理想高于现实的特性造就了追求者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这也是理想所能实现的个人目标。从理想实现追求者自我超越的过程来看,一方面是理想对追求者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源于理想的美好性,就像我们曾经仰望星空,天上的星星在我们心中永远是美好的;另一方面,理想对于追求者尤其是热血青年人生目标的确定具有指导性,是激励年轻人永无止境奋斗的不竭动力,用理想实现过程中经历的“苦难”武装了他们,因此,理想又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理想的实现过程是螺旋的上升过程,也就是“超越现实—达到理想(成为现实)—为下一理想奋斗(超越现实)”的过程。理想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理想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这也就是理想的时代性。当然,不同层次的人理想具有差异性,农民的理想和科学家的理想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就决定了理想的阶级性。综上所述,理想具有崇高性、美好性、实践性、指导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性。

当追求者深信自己的理想并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理想而付诸实际行动,内心的坚信不疑的观念就是信念。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信念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成熟的人往往具有坚定的信念,性格不成熟的年轻人自身就无法形成内心坚信不疑的观念,不稳定的观念就无法谈内心的坚信,观念易变、立场易动的人就没有原则,也就不能称之为信念。可见,稳定性是信念的首要特征,稳定性是信念状态特性的体现,然而信念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和行为,这种精神和行为就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地追求,一种为了最终的甜美梦想心甘情愿、乐于吃苦的行动,这可以概括为一种执著精神和行为。可见,执著性是信念的重要特征。信念是在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与自身感情、思想等达成共识的观念。简而言之,信念是融合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能够避免信念的歪曲,感情的认同能够增强信念的执著性,从这方面来说,信念又具有复合性。人类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思想领域反映的差异性,也就是不同的信念,这种信念性质的差异性称之为信念的“多元性”;即使信念具有相同的性质,也会存在程度和层次上的差异,这就是信念的“多样性”。这也是我国文化上注重求同存异的根本所在,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是在不断寻求进步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注重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也尊重在各条战线上为此终极信仰不断默默奉献的人们。综上所述,信念具有稳定性、执着性、复合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信念与理想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首先,理想和信念两者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实现理想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促使人们坚定地追求理想目标。其次,理想和信念作用效果相同。理想和信念同时具有三大作用: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提升作用。定向作用是指理想和信念能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对于志存高远的当代大学生;动力作用是指理想和信念能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也就是为达到自身目标追求的内在动力;提升作用是指理想和信念能够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并且不迷恋于低层次物质需求或者低俗的文化追求。(二)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升华

理想信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高级形式,具有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化的特点,能够较多地吸收和凭借知识的成分,比较直接地构成一定目的明确、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思想形式,并且用以指导实践。

首先,理想信念是人类追求对人生的总体性观念和态度把握的最高层次价值目标。理想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理想的确立在于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把握,理想由人们的全部社会条件、经历、知识以及能力所决定,是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终极决定因素;信念的确立是在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信念的产物并不是知识,而是选择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定。信念能够凭借足够的知识而形成,但信念往往是在知识未达到的地方起作用。因此在信念问题上,应该注意它的思想基础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正确和错误。科学的、合理的信念引导人走正确的道路,虚幻的、不合理的信念引导人走错误的道路。信念往往是具体的,可以表现为人对一时一事的现象持有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也可以表现为对宇宙、人生的总体性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

其次,理想信念是人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对象的最高未来形象。尽管理想信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但是,它总是体现了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人们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向往。理想信念是以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的,是价值对象和价值选择的未来形象,是人们艰苦奋斗和顽强努力的实践目标。所以人们常说,理想信念是心中最高处不灭的灯塔,是千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前行动力。

最后,人们的理想信念使人的精神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理想信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系统,并且同知识和理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理想信念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是人的最高自我价值。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它而献身,则是人生的最高社会价值。理想信念的高级表现形式——信仰,其实就是对价值确定性的追求。也就是说对确定性的价值,比如,指导思想、行为宗旨、是非标准、好恶态度,等等,所采取的信任和行动。理想信念和价值以及价值观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无法割舍、不能分离。(三)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与使命——“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这个对青年有着强烈感召的字眼,会像强大的磁场一样占据中国人的内心,让年轻人充满期待,让奋斗者看到希望,让前行者充满力量,让一个国家的复兴梦想与每个人的梦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今天谈论的‘中国梦’,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自信;中国领导人今天谈论“中国梦”,体现的则是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改革前行的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内涵,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和共同理想,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和全民的共同行动,不同层面及不同角度的利益和愿望在“中国梦”的激励下得到凝聚,体现了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三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规范、完善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要实现的理想,与其说“中国梦”是时代的要求,不如说“中国梦”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接受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一样的一种道德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立足于现实且忠于理想,就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这个特定时代中,在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转变经济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以“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用“三观”武装自己,不断地发掘并不懈地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一)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

就像事物是由多个部分组成一样,价值观也包含很多部分,犹如事物中各个部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价值观的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有差别的,这也就有了核心价值观和边缘价值观的区别。核心价值观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最基础的,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边缘价值观是指非重点的、次要的、片面化的价值观,边缘价值观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却往往存在各种威胁,尤其会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冲击。除此之外,游荡于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之间的中间部分也是价值观部分,只是作为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的缓冲部分,也往往因为非重要的地位而很少被研究。由上可知,价值观由核心价值观、边缘价值观和中间部分构成,就像地球的地核、地幔、地壳一样,因此,我们也就用类似地球圈层的划分图来直观描述价值观的三部分组成。图1-1 价值观组成图

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既对立统一又可以相互转化,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重视核心价值观而忽略边缘价值观的思想,边缘价值观往往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并合理利用边缘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服务,不仅可以巩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最正确的指导;反之,忽视边缘价值观的作用,不仅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和谐共存,甚至会造成价值冲突的发生。由此可以得出,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发展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关系的处理,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局面的呈现是最理想的状态。也从侧面说明了社会整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够包容价值观差异性的价值观,否则,核心价值观便会更迭无常。(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等与价值有关的综合体,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而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思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顾名思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引导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和支配的地位。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战略任务,目标在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强调,赋予其“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更高地位。(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念“大学生”这个概念具有时间性、人物性和环境性的特性。大学生是一个定语,既是人物定语,也是时间和空间定语,它界定了作为价值观主体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空间是指大学校园,在大学这个特殊环境中,既接受空间内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冶炼,同时也受到校园空间外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时间是指一个人青春时期在大学求学的那段时光,大约在16~25岁左右,根据每个人上大学的不同时间因人而异。大学生具有这样几个特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对于一般人而言,是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的价值观体现。它的时间性、人物性和环境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但是,尽管特殊,它仍然摆脱不了人的价值观的普遍性:一般人的价值观具有超越现实的超越性、规范行为的引导性、指引方向的定向性、价值理解的解释性和相对恒定的稳定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把握决定、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特点及多元化意识形态诱导(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1.突然放松后的盲从

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教育环境决定了“科举式”传统应试教育残留的弊端,这种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不仅耗尽了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体力和脑力,更麻痹了他们的思想,进而改变了他们的内心活动,直接反映于个体的情绪之中。高考将他们最后的心理堤坝冲垮,大学时代的他们只想弥补以前的时光,结果造成了很大多学生心理的失衡,无所事事、不知如何着手自己的大学生活等,带来的就是新鲜、好奇、无助、孤独、闲散、盲目多种情绪并存。中学时代向大学时代跨越却无缓冲,直接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突然放松下来的盲从。

2.核心价值观可塑性强

中学时代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入高等学府,进入高等学府开始大学时代,大学阶段是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的人生追求变得更加成熟,随之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划。特别是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摄取,加快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理性化,既具有理性又不缺失青年人应有的狂热,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具有可塑性。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3.接受先进思想追求真理的先锋

大学时代不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学习状态,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知识等,这也导致外来一些腐朽的文化理念借此侵蚀他们的原有价值观念,试图改变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标新立异、破除陈旧、敢于质疑的精神,造就了大学校园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阵地,这也是我们国家非常提倡和重视的,先进思想、真理往往产生于这种思想碰撞之中。总之,当代大学生具有接受先进思想的优势,又带来了受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风险,如何做好风险的防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4.利益追求上更加求真务实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促使大学生群体由精英化群体转为大众化群体,且向着普及的趋势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趋于理性,改变了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渐向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低速稳定发展的态势,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加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于无工作或工作无常的状态中。随着时间推移,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而不是处在自己的幻想工作之中,变得更加踏实、求真。(二)多元化意识形态

当前,我国存在着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的状况,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消费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意识形态并存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状况,这样的客观存在现实也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局面,这也直接导致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价值观多元化体现在个体身上,主要表现在思想状况的复杂多样,利益需求的明显差异,社会心态和个人行为准则的变动以及价值评价观念的差异。

意识形态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势必冲击或消解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守望,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树立和保持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消极影响在当前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精神和信仰的危机与分裂,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的怀疑,是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所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严重信仰危机。②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冷淡与漠然,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有些人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中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醒状态,反而以冷淡与漠然视之,他们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精神和信念的追求与期望。在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缺失之后,他们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而无视个体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有的沉湎于消费和娱乐,形成病态的“消费主义”和“颓废主义”,并自诩为“躲避崇高”。③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与彷徨,人们缺乏对目标及达成目标方式的思考与自信,很容易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④心理上的盲目与浮躁。⑤信仰上的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当代社会思潮中,“淡化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流行思潮。受其影响,部分人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

1.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源自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四个基本点主要也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推崇市场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私有化,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反对公有制;主张全球自由化,维护美国主导下的自由经济,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

今天,新自由主义已经由经济层面发展到政治、军事、安全、文化等层面。在政治上极力推销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妄图统领全世界,甚至不顾国家法律等准则,将自己妄自尊大和自私自利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经济上,对内剥削与对外掠夺结合,尤其对拥有资源、能源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在军事上,依仗本国经济实力的支撑,企图建立强大的军事强国,依靠武力来维护本国利益,甚至不惜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安全策略与军事战略相互辅助,侵犯别国领土与主权;在文化层面,极力鼓吹自身文化的优越之处,片面否定其他民族文化,不具备包容的特性。

从本质上说,新自由主义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极端个人主义,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

在价值观方面,积极宣扬个人主义价值观。诚然,正当的个人利益无可厚非,应该支持和保护。但是,新自由主义宣扬和鼓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却是不加限制、无限膨胀的。“新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绝对化、广泛化,鼓吹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认为利己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完全把个人主义信奉为一切行为处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资本主义之所以要把个人主义看成绝对的价值信条,是有其鲜明的阶级目的的。通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逐步消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立场和行为,使个人利益打败集体利益,从而在意识形态上战胜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人的空场”,也是承认和维护正当、合法的个人利益的,但是个人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如果一切都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那么,人类社会将成为弱肉强食、不择手段的“丛林社会”。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关怀和呵护下长大,本来就十分自我、独立和个性化,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好契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被误导,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

2.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它因为时代发展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发展到今天,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一个集合性概念:作为思想体系而言,它是指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的概括;作为现实力量来讲,它是指以欧洲为大本营并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致力于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改良运动或政治派别;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即在议会民主制国家基础上,逐步消除资本主义弊病,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在团结互助中获得公正并自由地发展自己。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公正、自由、团结的基本价值观、多元主义的指导思想、改良主义的社会变革政策以及民主主义的理想追求四个方面。基本价值观方面:民主社会主义认为自由、公正和互助是估量政治现实的准绳,是衡量一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的尺度,也是每个社会民主党人行动的指南。指导思想上:鼓吹思想多元化,强调思想自由、信仰自由,主张使马克思主义与各种资产阶级学说认同和共存,反对以马克思主义或某种其他的学说作为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社会变革政策方面:应采取改良主义策略,即不通过革命的激进手段,而是逐步通过改良的方式,即议会民主与和平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认为革命突变将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这将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存造成危害和威胁,所以必须通过“平静的”“渐进的”方式来变革现有体制。理想追求:民主不只是一种理想或政治体制,而且是一种令人神往和无所不包的生活方式,民主社会主义强调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左灯,向右拐”,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让大学生也陷入了迷惑。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原则界限,是消除民主社会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危害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不同的政治道路,在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几个方面是完全不同、有着原则界限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一种反对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它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想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只想充当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今国际和国内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重大发展,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民主社会主义,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当代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危害,以防迷失方向。

3.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做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作为个体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已经把消费对象塑造成一个整体性的符号象征体系,这种消费已经不仅仅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简单消费了,而且成为了人们实现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已经由社会的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社会的文化领域,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价值观直接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的栋梁,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一生品德和行为,同时也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和发展。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但是,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在肯定当代大学生主流是专心学习、理性消费、朴素生活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部分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爱慕虚荣、超前消费、追求享乐的现象,并错误地把消费认为是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所在。

消费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蔓延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首先,鼓吹消费主义就会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产生的价值观,从而认同资本主义、颠覆社会主义;其次,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容易造成自身的堕落,盲目地一味追求享乐主义,造成精神上的空虚;最后,符号消费的国际化趋向会弱化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历史的价值认同,削弱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形成意识上的阻碍。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危害是在吃喝玩乐、奢靡消费之风的冲击和危害下,消磨了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享受为目的,让享乐主义、玩世不恭、虚无主义侵蚀着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宗教

我国多种宗教并存,加上我国人口总量较大,尽管信仰宗教人口的比例不大,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宗教信仰的人口也就不少,尤其是宗教传播开来,宗教信仰人数增加的速度是无法想象的。一项关于中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坚定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人数并不多,然而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了很明显的宗教暧昧现象,即对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

大学生信仰宗教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宗教自身的吸引力和传教者的规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呈现了坚持主流意识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意识局面,作为社会上思想先进的大学生自然也被卷入到这场思想文化的激荡之中。宗教以其思想的载体(神秘的文学作品、精美的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塑等)吸引着众多思想并不成熟的年轻人,传教者也抓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一旦形成比其他人群更加坚定、大学生人群庞大等特点,采取各种手段规劝他们、感化他们。(2)当代大学生求知和求新心理

宗教的传播离不开传播的载体,就像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一样,《圣经》浓缩了基督教的精华,宗教依靠《圣经》中的深刻哲理以及文学性和通俗性,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基督教信徒。众多宗教中类似于《圣经》的作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求知心理,书本显然是知识的载体,宗教中的文学作品传播着知识。另一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热衷于追求新事物,宗教描述的画面与现实生活迥异,激发了大学生探究的兴趣。(3)宗教是大学生厌世心理的寄托

从历史上看,宗教往往会平抚人们出现波动的心理,尤其是在社会转型调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面前,宗教宣扬的人人平等、博爱等理念能使人们获得内心的精神和谐。大学生不够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对社会的压力和遭遇挫折时心理会产生巨大的波动,严重的会产生厌世心理,甚至产生轻生念想,而宗教正好适应了心理调节角色,起到抚慰大学生心理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冲突中寻找心理寄托的心理需求。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校园,仍然要在大学生中加强培养积极向上的信仰观念。人生在世总是希望内心有一个根据和尺度,这就是信仰。信仰包括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宗教信仰五个方面,宗教信仰只是众多信仰中的一种,并不是最重要的信仰取向,在我国社会人群也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倡导以国家社会为重的价值观念,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形成积极向上的信仰观念。第二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路径——教育培养一、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简单地由一种途径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受多种外在因素干扰的过程。专家学者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研究更多的是从教育培养的路径进行,尤其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进行,这也源于马克思指导思想的灵魂作用,这往往造成了人们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狭隘的思想,认为教育培养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唯一途径,完全片面地理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的路径。本节简单概括并介绍了当代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包括教育培养关键途径、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路径、社会熏陶塑造路径、媒介传授接受路径。(一)教育培养

教育培养按主体分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按内容来分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关于教育培养的具体内容在后续章节会进行详细介绍,本节重点介绍教育培养路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地位。近年来,我国高校案件骇人听闻,马加爵杀人案、“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杀人案等均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自身价值观树立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也反映出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需要进一步改进。从教育培养出发,对大学生全程进行教育培养,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当然,提高教育培养质量需要从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也需要发挥同社会、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可以看出,教育培养是一个很宽泛的系统工程,也说明教育培养路径在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教育培养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路径。(二)文化塑造

近代中国的落后掀起了学习西方、摒弃传统的热潮,这股热潮在某些历史时期走向极端,为今天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埋下了隐患。而当今国际社会,许多国家正通过文化渗透来对他国的青少年实施“价值观绑架”,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出现了不少青年学生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现象。而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因此,很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传统文化普及。所幸,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越来越趋向客观公正。但大学生作为最新锐、最活跃的群体,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加,在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判断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可多举办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和比赛,开设更多传统文化课程。目前,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流于形式和表面,对此,我们应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挖掘传统文化中更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把传统文化当成装饰品。通过传统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树立,可以减少大学生叛逆心理带来的抵触情绪,这也是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路径自身的优势所在。(三)社会熏陶

高校除了要以大学课堂为主要阵地,强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外,还要以奉献社会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服务意识,使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感,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法治观念,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人生价值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高校团组织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奉献社会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学雷锋活动”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和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样不可忽视。社会熏陶塑造路径,相比教育培养路径和文化潜移默化影响路径,可以加快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速度,且更加持久。(四)媒介传授

新媒体时代,电脑、手机、电视等媒介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众多社交软件的进一步升级,如微信、微博、QQ等,使得媒介传授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有超过传统三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路径的可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体验,可知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由过去的被动传授转为今天的主动传授,传统媒体(电视等)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通过公益性广告等形式传播,也就是说大学生是不经意间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随着现代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相关软件的升级更新,似乎当代大学生都是主动去接受媒体传播的价值观。然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似乎更多地接受新潮的词汇,而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什么“醉了”“给力”“逗比”等新潮词汇,都是源于媒体传授给当代大学生,依靠大学生庞大的群体扩散开来。由此看来,媒体传授路径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传授内容更多是与核心价值观背离的观念。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媒体传授,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效果的重要一环。二、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途径(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知识教育

不论国际形势、国内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始终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推销资本主义式的“民主和自由”,在青少年对国体、政体的认识方面产生了不小冲击。因此,我们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然而眼下学校里的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僵化、内容空泛等说教式的缺点,不容易真正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反而时不时受到诟病。因此,学生工作内容必须面对社会实际,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社会实际的剖析,既讲真善美,也讲假丑恶,解决大学生教育与社会实际分离的现象。

做好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可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抓手。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注重发展党员的数量不重质量,对学生入党条件的考察太僵化,以偏概全,思想理论学习内容空泛枯燥乏味等。而笔者近两年的工作中也遇到不少学生功利性入党,而有些学生又称坚决不入党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完善和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充分认识到党支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让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强的党员带动广大学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了高校学生的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也就把握住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大方向。(二)以疏通方式为主的心理教育

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往往伴随心理问题,甚至会发生校园自杀、他杀案,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实现心理疏通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心理运动、心理变化和心理接受抵制等状态,也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科学合理运用青年心理学特别是大学生心理认知接受规律,找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切入点。常见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心理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接受性、开放性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相约,心相通”“心探索,心溯源”“心成长,心飞翔”三个单元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促进大学生接受新观念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三)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

要建设法治型国家,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当然不能忽视。然而这些年来的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杀人案、著名的开车撞人后嚣张宣称“我爸是李刚”等案件触目惊心。这些或许都只是个案,但也从侧面暴露出部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以至于生活中行为决定轻率等问题。法律是人类道德的底线,是维持社会公平和谐运转的重要工具。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暴力影视、网络游戏等越来越多,加上社会转型期存在一些制度不完善,矛盾冲突较多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青年学生的法治教育,真正落实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法治型国家的合格公民。

前面提到的近几年高校学生的案件,这些案件除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外,还反映出某些大学生道德水平较低。特别是网上流传一时的几个大学生为争抢公交座位而伤人致死案体现出的部分大学生道德素养之低到了让人惊讶的程度。价值观对人的道德行为起着统领的主导作用,因此正确的价值观的内容还包含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我们不应轻视已经发生的案件,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现实和校园现象的价值观辨析这样参与的学生将会在社会价值判断上有很大提高,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和价值的判断也会更深刻,更坚定。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地从网上搜寻,铺设情景,开展有意义的价值讨论和价值辨析。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多种教育培养方式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路径是教育培养,从培养主体看,教育培养方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培养内容看,教育培养内容包含知识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可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种教育培养方式的结合,实现教育形式的生动化、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教育方法的灵活化以及教育过程的可控化。(一)教育形式生动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取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课堂、会议、讲座等形式,在大学中主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带有强烈的灌输性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而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学校管理活动、校园文化、大学生网络等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教育形式的生动性特征尤为明显。相较于教学载体和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创新余地很大。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只要能想到的,能保证安全并有利于大学生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形式都可以作为活动载体的一部分。舞会、电影观赏、团体辅导、公益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正是由于如此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生动活泼,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这个比起单纯的理论教育灌输的教学载体以及带有强制性和政治性强烈的管理载体具有明显的优势。

文化载体的表现形式多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生动活泼。文化是符号和语言的组成体,大学中的文化载体遍及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以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文学、美术、雕塑、音乐等,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正是这些表现形式多样的学校文化载体,让本来属于政治性较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教育和渗透过程更丰富多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倍添魅力。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媒体载体中,传媒影像类和网络类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媒体载体,生动的影像、活泼的画面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和享受,具有娱乐的功能,让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轻松氛围中接受教育。生动活泼的媒体形式将具有政治理论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渗透在媒体载体中,经过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渗透过程,使客体和主体发生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二)教育内容多样化

文化载体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要全方位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首先,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化载体通过各类文化产品和现象在各个文化领域、在各个层次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校园文化在整个学校范围内传播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服务精神;学院文化协助学院做好各项工作,开展各项活动;班级文化将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结合起来,建立起每个班级独特的文化。其次,文化载体通过对人价值观念、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文化知识科学素养、专业技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培养等对人的思想认识进行影响。这些影响是全面而丰富的,而这些全方位地影响往往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渗透式地在大学生脑中传输。

传媒载体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特点。一份报纸可以包含一天某个地区甚至是一个月某个城市的新闻,一部纪录片可能包含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媒体即是通过传播的手段将信息传递出去,被受众接受,这个过程就强调信息的时效性,方式的方便和快捷。正是因为媒体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才能让受众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国家和世界大事。言论自由,具备舆论导向性的传媒载体包含了丰富的开放的信息。在当今的网络世界,言论的自由程度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实名或者匿名地发表言论,形成一个自由的言论环境。在网络上,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沟通和交流遍地开花,改变了传统的文字类、声音类、图像类和应试类媒体单向呈现的单体传播模式。这种超越空间界限的互动性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人们的言论更为自由,加之媒体具有导向性,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价值观通过舆论传递给受众,形成了强大的导向性,这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教育方法灵活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通过各个层面和方式的管理、各种主题和内容的活动、各种文化的教育、针对多种人群和丰富信息的传媒载体,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来进行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例如,文化载体渗透性的教育方式避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是潜移默化、毫无察觉的。这也是文化载体“润物细无声”渗透作用的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蕴涵于丰富的学校文化文化本身,通过文化载体的建设,这些内容默默地影响和改造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性地帮助大学生教育起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节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的兴起、多元化意识形态的诱导等,导致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艰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显得更加不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了更多新问题和新情况,许多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偏颇,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黄金时期”,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现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能融合多元化意识形态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在对中国社会的一般价值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体系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具有广阔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在大学生中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就需要具有强大整合能力和引领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和领导。因此,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确定,主要包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教育。(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上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构筑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涉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是现实与理想、基本价值与核心价值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针,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特有的实践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真理和价值的高度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始终随着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基本原理以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指导地位的深刻理解,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推动我党革命和建设中作用以及获得成果的认识,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理想,是由人所设定的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表达的是人的一种信念和愿望,它或者描绘个人生活事业的理想状态,或者描绘民族、国家和政党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的理想状态。共同理想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共同理想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领导者。二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三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坚持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