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子串珠选购与把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0:03:23

点击下载

作者:丁炜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菩提子串珠选购与把玩

菩提子串珠选购与把玩试读:

前言

记得刚接触菩提的时候,我还是一知半解。而当最初的喜爱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当菩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仍然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够将其付诸铅字。所以当出版社找到我,联系出版事宜时,我很是惶恐。因为毕竟有想法是一回事,但形成文字又是另外一回事——它要经得起质疑,经得住推敲,至少,要对得起那些用来造纸的树木。

菩提看似简单,但牵扯的知识体系却极为广杂。一本书的容量难以尽数,而且因为篇幅所限,对于其中涉及的很多细小问题也不便做更为深入的阐述和剖析。实际上,在习玩菩提的时候,一些具体问题是难有定论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所以会存在分歧。片面地看待问题,就往往会陷入派别之争,而通晓了其中的道理和原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不会感到茫然无措了。这也是本书所呈现的最主要的思想,虽不能面面俱到,却希望能够起到以点代面的启示作用。同时,在汇集整理图片的时候,为了能够说明问题,不得不选取一些过往存档的老图片。受当时的条件所限,画面和画质都不够理想,补拍又不能说明当时的情况,所有这些都不能不成为一种遗憾。

所幸这本书得到了各地菩提玩友的大力支持。他们为了书中所需样本倾力奔波,有的专程进山野采摘,把收集到的标本寄过来给我;有的是平时不离身的爱物,甚至很少示人,听说用图,也不远千里寄过来供我拍摄。可以说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而这些人中,大部分都与我素未谋面。同时,这本书也得到了很多老玩家的提点和指正,并请到了德高望重的资深菩提玩家素活老师为本书作序。信任之下,写作时也就不敢懈怠了。借此,特向为本书提供大力帮助的文玩天下论坛以及沈超、陈旭(愤怒的葡萄)、李靖(蛇吞象)、张建忠(无花来了)、乔廷升(沉默是金)、佟鹏(芒种的牛)、孔宁、王小元、牛强、赵敬东(光明左使)、郑宇、于海波(千凝魔艮)、朱瑞(南城瑞子)、京城顽主-周凯、郑庆国、李昊(老比李)、石红兵(独行者)、李洪军、刘新、高至酉、马哲(意心)、叶晶、杜雨倩、周原、小蛮春衫、哈德扣儿、suanbaozi、芳菲、乌龙茶园、李峰(凤梨)、芦荻(福田迪子)、静心品茶香、阿莫西林、Crimsonroro、钟雄伟、吴宗昆、朱夏骏(james)等玩友,以及大明文玩、老四文玩工作室、天津韵悠堂等商家朋友,和为本书提供拍摄支持的田奇、耿旭,施毅以及在审阅校对中提供大量帮助及宝贵意见的赵荣祥、丁志友、陈庆兰、范志涛、谢连玉、孙毅、许晶等致以由衷的感谢。由于我的自身水平有限,书中出现一些疏漏在所难免,还请广大读者见谅。

菩提虽小,却道法无穷。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只要拨开迷雾,看到本相,我们在其中就能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在此希望大家通过习玩菩提,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丁炜(Waxcup)2016年1月18日于北京第一章菩提论道第一节 入门之忌

当我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去市场选购菩提的时候,踏进市场大门的一刹那,作为新手,你将陷入各种名目和说法的饱和攻击中。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不该买,东西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心里是没底的。所以要想笑傲江湖,先得明白江湖险恶。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新手的自杀三忌,商家的必杀三忌和玩家的超杀三忌。

一、不能说的三句话——自杀三忌

在买卖的过程中,作为新手,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最忌讳的就是交谈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行话叫“露底”。你把底细都暴露给人家,就很容易陷入交易中的被动局面。其中最不能说的是下面这三句话。

1.这是什么东西啊?

这句话一出口,商家立马就明白了——你是个棒槌(新手),既然连这东西是啥都不知道,那就可以说啥是啥了。

2.这东西太牛(好看、漂亮)了!

所谓褒贬才是买卖。此言一出,商家立刻就明白了,你喜欢这个。通常在卖场中,“想买”是一个价格,“喜欢”又是一个价格,且通常比“想买”要高很多。

3.我刚玩,不太懂,您教教我。

这话等于把底直接告诉对方。卖场是买卖之所在,不是供你学习论道的地方。阵前不磨枪,临时抱佛脚,吃亏的往往是自己。因为在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下,第一,你不知道他是不是诚心相告;第二,卖家很可能不会对一个生客实言相告;第三,即便是对方诚心相告,你也无法判断其说法是不是正确。

所以,此三句被称为“自杀三忌”,是“打眼”的敲门砖,新手当引以为戒。

二、不能信的三句话——必杀三忌

在买卖的实战中,为了引发你的购买欲望,卖家经常会搞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有时只是一字之差,但在表达效果上却有很大差别。在菩提市场的买卖中,比较常见、杀伤力比较大的是下面这三句话。

1.这都是天然的东西,每颗籽都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这个词,原意是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于是,在这个词的背后,通常隐含着3个属性,即:独特性、稀缺性和唯一性。但是,独一无二并不意味着绝无仅有和品质卓著。毕竟,那些歪瓜裂枣,糠籽坏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绝谈不上稀缺。

2.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品种。

流行这个词,通常包括3个内容:时尚的、紧俏的、大众追逐的。这句话对于卖家来说,潜台词是:“大家都在玩这个,要不你也来一条?”而对于买家来说,在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通常脑海里会反应出:“既然大家都在玩,要不我也来一条?”

作为一种从众心理,其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流行不是永久性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的。而且流行通常都是概念性的东西。如果这个流行的概念符合自己的审美及把玩需求,那我们说我们的追逐是合理的。而一旦陷入盲目跟风,则很有可能在新概念的不断轮换中迷失自己的本心。其结果是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沦为始乱终弃的鸡肋。

例如在星月菩提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少的流行风:弦月、正月、高密、顺白、高瓷白、月朗星稀、圆珠、鼓珠、桶珠、切片、苹果圆、大孔道、喇叭孔、月眼镶嵌、大尺寸……如果我们一味去追逐流行,那么算一算,仅星月一项,手里就该有多少条?而如何从众多的流行概念中甄选出适合自己的品类,是后面章节中要细说的,在此先点到为止。

3.这东西以后肯定升值。

文玩市场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便宜的时候乏人问津,一旦受到炒作就涨价,而且越涨买得人越多,买得越多就越紧俏,价格也就越涨,从而导致价格与价值相背离,而一旦市场趋于饱和或热点转移,价格又会快速回落以趋近自身价值。这个有点像股票市场中的“买涨不买跌”,但无论什么股票涨到一定程度都会下跌的,文玩市场也如此。

这大概能够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一种逐利心理。不论新手老手,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是在文玩市场日益火爆的今天,这句话往往会形成绝杀,而且非常容易在市场的各种炒作中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因为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和来自丰厚利润的诱惑。从本质上说,这句话会将你从玩的状态引入对投资升值的企盼。而玩和投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其实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句话不能算错。因为毕竟有很多人在这里挣到了钱,但这是有条件的:需要你有敏锐的眼力和市场嗅觉以及对未来市场走向的正确研判和顺畅的变现渠道。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你的购买行为基本等同于听消息去炒股,最后接手的人则极有可能被长期地架在价格的高位。

诚然,在投资学中,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说法。但实际上,高风险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拿到高收益,而且很有可能陷入血本无归的境地。这个我们在过往的经历中是不乏教训的。例如前几年对滴血莲花的炒作、椰壳的炒作和菩提根的炒作,都是由瞬间爆发的市场需求引来突发的价格暴涨,既而又掉头直下,以致价格一落千丈,那么在中途接手的,尤其是大量囤购的朋友,则立即陷入苦不堪言的境地。

三、最怕听的三句话——超杀三忌

从市场回来,手里已经买了一条珠子,作为新手,兴奋之余,往往不知道好坏,就会向老玩家询问。老玩家一般都不忍对打眼的东西进行直接批评,于是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评价:

①绳子不错——避重就轻,以夸代贬。

②喜欢就好——有钱人,太任性。

③坚持把玩,也会出彩——东西一般,“也”字很酸爽。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市场如战场,金钱如士兵,为将者若不晓学通法,纵提甲百万,仍易溃不成军。虽言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然选购交割之时,乃置兵者于存亡之际,死生之地,故不可不察也。第二节 小说市场

在第一节里,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市场洗礼,就会发现这样的道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来“玩儿”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事情,但如果一点基本常识都没有,只带着满腔的热情和鼓鼓的钱包贸然踏入市场,就很可能铩羽而归,给自己添堵。所以从本节开始,我们先退出市场,做一些入市前的准备功课。

首先,文玩市场和传统的商业卖场不太一样,最突出的一个区别就是,这是一个可以骗人的市场。乍听之下,这个观点令人难以接受。记得白明先生曾写过《打眼》一书,述说了自己在文玩买卖中吃亏上当的各种经历。所以在踏入市场之前,您要先做好被骗的心理准备。

其次,钱货两清后,除非事先声明,否则一般是不包退换的,而且,即便是退换,也是在一条很窄的范围内运行。在这里,曾经闹过无数的纠纷,有商家的原因,也有玩家的原因。具体到菩提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行规,就是原物退换。其中大致包括这样几种禁忌,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①换线不退 菩提子都是由各种绳子穿制的,但很多时候商家提供的绳子并不能令你满意,就会换线。买卖完成后,一旦你换了线,原物特征就遭到了破坏。有些新玩家挺不理解,就换了条绳子怎么就不给退换了?这是因为一旦换了绳子,籽就要被拆散,就有可能被更换——把好籽替下来,把坏籽补进去,从而降低这条籽的整体品质。虽然您可能只是换了条绳子并未换籽,但对于商家来说,因为互不熟识,就会承担这样一个风险,进而会影响二次销售。所以看似不是大事,但双方都不好说清楚。

②上手不退 新籽买回来,上了手了,更有甚者,刷了油了,沾了水了……一般是不给退换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去商场买东西,都喜欢让人拿新的,不喜欢要样品。因为样品被很多人触碰过,心理不大容易接受。而且籽这种东西,有很多品种上过手以后会变色(刷油蘸水也是如此),会出现色差,就会在卖相上打折扣,从而影响商家的二次销售。

③改形不退 这比上两种情况都严重,包括扩孔、改孔道、倒角、抛光、更改原始尺寸或原物外形等,甚至一些极小的改动。尤其对于一些贵材质来说,很多都是按克论价的,一加工就会掉分量,而且会由常规属性变成唯一属性。就是说一旦进行了诸如此类的改变,会与其他同类品形成差异,无法混同销售,那么商家对此是有理由拒绝退货的。

这种市场特性会让很多初涉文玩的朋友,尤其是在熟悉传统商品市场的买卖规则后很不适应,而且这类情况在买卖时一般商家都不会说。相当部分的纠纷都是由这类问题引起的,所以新玩家要特别注意。

再次,文玩市场和传统市场所售商品的性质不太一样。在传统的商品买卖中,所有商品都会标注成分、含量、批号、产地、生产厂家、保质期、保修期、质检标识等一系列商品信息,而所有这些信息,在文玩市场中几乎都不会标注,即便出现标注,也不一定对。这对传统市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对文玩市场来说却是很正常的现象。

例如2011年前后,售卖椰壳的商家很多都会挂出“印度原产黑椰壳”的描述,但实际上,几乎都是由海南椰壳加工处理而成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的来自市场供销渠道的冷僻和单一;有的来自我们对一些品种缺乏深入了解;有的来自于以讹传讹。随着菩提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上,我们有了从各种渠道了解这个事物的可能,以前的秘密也就不再为秘密,以前的一些说法也就成了圈中笑谈。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把文玩市场买卖双方的关系归结为一种敌对关系,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同传统商业相比,文玩市场不乏优质商家。他们讲诚信、有见识、热心肠、重朋友。在传统卖场,例如超市,您常年去买东西也很难认识那里的售货员,这是因为缺乏交流,但在文玩市场,你会很容易跟优质卖家处成朋友,进而享受到朋友关系给你带来的诸多便利,如价格上的优惠、特殊品种的寻觅、紧俏商品的预留和预定以及退换上的松动,还有买卖上的指点等。

在很多时候,与其埋怨市场的不完善,不如沉下心来去完善自己。毕竟,凭一己之力去完善市场是乏力的,但完善自己就相对容易得多。第三节 “捡漏”与“打眼”“捡漏”和“打眼”都是过去古玩行中的行话。“捡漏”的意思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东西,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在有些报刊里或日常行文中,有时会把“捡漏”写成“拣漏”。这是不对的。因为二者的字意有很大区别。“捡”是拾取的意思,“拣”是挑选的意思。市场上的漏儿,能看到是运气,能捡到是福气,不是遍地都是,供你挑选的。“打眼”的意思是买了假货或次货,还有种说法是没看准东西被人蒙了。“打眼”是对玩家眼力的一种否定。尤其作为行家老手,买了“打眼”货不但赔钱,还要丢人现眼。所以一旦“打眼”,一般都不会说,因为怕被同行人当笑料说出去,有碍自己的名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捡漏”和“打眼”可以算做经济学范畴。质次价高叫“打眼”,质优价低叫“捡漏”。因为东西实际上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说法和价格是有对错的。假的东西也有其自身价值,当价格与其自身价值不匹配的时候,或者卖家的说法与实际说法不同的时候,就会发生“捡漏”或“打眼”,“捡漏”一般出自于商家对物品的不了解,而“打眼”则来自于买家对物品的不了解。

市场中和文玩圈中从来都不乏捡漏和打眼的故事,此二者也最为玩家们所津津乐道。在菩提圈,这种例子也有很多。例如现在很多菩提玩友都喜欢玩绿松石,并热衷于玩原矿松石。其实,早在2010年前后的时候,菩提圈就流行过一句话,叫“松石无原矿”,意即市场上的松石都是优化过的。这种说法不能算错,因为当时的市场还缺乏对原矿松石的认知与认同,市场上确实很难见到,却已经有人在做了,可由于价格高出优化松几倍,所以基本都是一些高端玩家和松石控们在玩,非常边缘化。我在刚接触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边玩边学,接触多了,对挑选、鉴别也就有了很多心得,经验就慢慢积累起来了。

其实,在2010~2012年之间,南红玛瑙和珊瑚、蜜蜡的价格都处在一个高速上涨的阶段,但原矿松石的价格是基本趋于稳定的。涨幅是有,但是很小。可在潘家园市场经营原矿松石的商家却由2010年的一两家发展到十来家。并且在网上论坛中,关于原矿松石的发帖量和关注度也逐渐多了起来,这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原矿概念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从而价格也会陷入暴涨。于是在逛市场的时候,我就对新入场的卖松石的商家加以留心。因为之前出于对松石的偏爱,卖场上大多数的松石商家都比较熟悉,那么新出现的面孔很容易被发现。而新的商家很可能由于初来乍到,对现有市场的价格体系并不了解,从而使价格低于老卖家。同时,由于还未形成固定的客户群,比较急于出货,价格也容易讲下来。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因为当时都是流行鼓珠,使得圆珠乏人问津,价格也处在低位,同质的东西,圆珠价格反而低,这种现象是非常反常的,学过数学的都知道,同体积下,球体的表面积最小。这也就意味着,料损最大。而料损大,价格反低,这对于贵材质来说是不正常的。那么这时候,漏儿就容易出现了。所以,按照这种思路,我曾以很低的价格买过一批品质非常好的圆珠。而到现在,圆珠价格,尤其是大尺寸圆珠价格飞涨,说明了价格对价值的回归。那么再入手的话,价格已被市场广泛认同,几乎就无漏可捡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①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漏儿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砸你,很多时候,刻意推销的“漏儿”往往是个坑。

②捡漏儿是以扎实的文玩功底为基础的。你得认得出,辨得清,否则,即便是大漏儿摆在你的眼前,很可能由于吃不准而不敢捡。因为捡漏和打眼往往就在一线之间,一点点的吃不准和判断失误,就有可能酿成遗憾。

③常逛市场,才能了解市场、熟悉市场。功夫下得越深越细,捡漏的概率也就越高。

④眼要尖、手要快。要练眼,先得养眼,就是先要把眼养高了。多看好东西是养眼的好办法。并不局限于菩提,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金石雕刻、造像彩绘等,都会对养眼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好东西看多了,眼光慢慢就养高了,差的自然就入不了眼。那么看见好的东西,即使蒙尘落灰,也往往不能掩盖其优异的本质。从边上一过,你就本能地会感到“晃眼”,就会被它吸引。那么这时候,要迅速地把它拿到手里。因为文玩行有规矩,在别人手里,你是无权抢购的,得等别人放下,你才能碰。

⑤心理素质要过硬,讨价还价有技巧。看到一个漏,喜不自胜,爱不释手,商家即便对这个东西的价值不了解,但察言观色之下就有可能会改变主意。所以在讨价还价中你不能让商家有所觉察,要学会不动声色,先看准了,买到手里再高兴不迟。

⑥捡漏和打眼拼的是买卖双方对文玩知识的掌握程度。拼得过商家,就有可能捡漏,拼不过,就极有可能打眼。

⑦时机很重要,下手要趁早。您中午十二点才去,摊位都被好几茬人扫过无数遍了,即便有漏也被人捡走了。销售旺季的时候,市场上人满为患,就不容易有漏。坏天气和销售淡季,捡漏就相对容易。错峰出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⑧好东西都不便宜,即便是个漏儿,价格也可能不会太低。所以,充足的资金是捡漏的保障,带个三十元五十元去逛市场,看见漏也捡不回来。发现漏儿,要当机立断,迅速交割,以免迟则生变。

⑨水越深,越容易有漏儿。所谓的水深,是指门类中的门道。门道越多越复杂,要求的知识内容就越广泛和深入,也就越不容易让人学明白。这类东西往往有漏儿。因为你不容易学明白的东西,商家也一样,而捡漏多来自于商家对商品的不了解。越是水深的东西,市场价格往往就越混乱。混乱表明该市场的不成熟,这时候往往是有漏的。市场一旦成熟,价格马上就透明了。比如说星月菩提,一市场的人都在卖,同类产品价格不会相差很多,这种东西想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文玩文玩,文在玩先,学习是文玩的第一需要。

⑩捡漏之心不可有,打眼之心不可无。市场上流传最多的是捡漏的故事,但其实打眼才是最常见的。过去,打眼是件很丢人的事,老手们都会羞于启齿。但老手都会有打眼的经历,就是通过一次一次吃亏的历练才成长起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知耻而后勇。文玩要量力而行,心态尤为重要!第四节 文玩与文化

这一节的内容是最本源的东西,也是这本书的出发点和归处。可以说,本书对所有问题的分析和探讨,都是从这个点出发,然后分出层层枝节,最后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不管菩提的种类有多么多,牵扯的问题有多么广,追根溯源,都能回到这个点上来,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可以用“一”去解释“万”,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也就可以用“万”去触摸“道”。这个逻辑是闭合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从一到万,那么也能从万退回到一。但如果退回不到一,那么只有一个答案能够解释,就是当初的“道”是错误的。

从字面上,文化中的“化”是教化的意思。有了教化,就有了传续。文,就是老子说的“道”。合起来就是“道”的传续教化。所谓“道”就是客观规律,包括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自然的、伦理的等诸多层面的规则或法则。符合这种客观规律的事物,以某种特定形态表现出来并传扬下去,这个叫“文化”。一旦脱离了客观规律运行的道理,它就会衰落以致消亡,而符合道理的,会长久地传承延续。

与文化相对立的是伪文化。伪文化也有很多表现形式。但究其根本,它的内核是以利益为驱动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具体到菩提圈,针对一种东西,可能有很多种说法,我们把每种说法都往原点推,如果发现这个原点是仅以销售为目的的,那么这就叫伪文化。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作品。此曲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的盛况,写成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其实这类事情在菩提圈里很常见,本是一件普通的东西,放上几个高大上的名词,抓过来几个莫名其妙的故事,穿上些大作怪的衣服,就变成了一件听着吓人,买起来更吓人的东西。

例如,我们在网上搜索凤眼菩提,会发现大量类似这样的描述:“凤眼菩提是菩提子的一种,因芽眼如目,故称‘凤眼菩提’,主要产于尼泊尔6000米高海拔地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很没有常识的,因为其中涉及一个地理学的概念——雪线。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雪线以上,常年积雪不化,是冰川的发育地。通过查询地理学的相关资料可知,海拔6000米是全球雪线的临界高点。也就是说,不管地球上哪座高山,即使坐落在赤道,超过了6000米,是常年积雪不化的。那么在这样冰天雪地、空气稀薄、土壤贫瘠的苦寒之地,能够见到苔藓地衣之类的植物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可能结出那么大的果实来呢?所以说,有时候文玩无关乎眼力,只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很多谎言就不攻自破。

再例如,对于六道木,常见的描述是这样的:“六道木,又叫降龙木。当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拿的那条宝贝降龙木就是六道木……”须知历史上传说虽盛,但实际并无穆桂英其人。于是,关于其描述就尤显荒唐可笑了。

诸如此类,都可以归于伪文化的范畴。其目的无非是虚夸粉饰而谋利罢了。菩提市场中各种各样的说法混杂在一起,判别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归原法。把某种说法往它的原点方向推,真的东西会落在明确的资料和实物证据上,而错的则会在推导查证过程中出现悖论。

知道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给文玩下个定义。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带有文化特征的器物;二是有文化地去玩。

玩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一种行为方式,但我们不少玩友玩得很纠结,很苦恼,这就失去了玩的意义。那么对于菩提,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方向很多,比如淘换的乐趣、购买的乐趣、拥有的乐趣、盘玩的乐趣、装饰的乐趣、手工的乐趣、收藏的乐趣等。每个玩家的情况不同,所选取得到乐趣的方向不同,但不管怎样,其本源都是通过某种方式使自己产生快乐的情绪。玩谁都会,但是怎么玩才叫“会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快乐持续的时间很短,比如购买的快乐,看见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花钱买了,当时你觉得很快乐,可过后你又发现了一个更喜欢的,那么前者曾经给你带来的快乐感就会打折甚至消失;而有一些快乐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比如通过长期把玩,让这个物件美丽起来,你能感受到这件东西在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所给你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喜悦等,不一而论。于是,通过玩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关于快乐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

①欲觉之乐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层次比较低,也难持续长久,比如说攀比所带来的快乐。

②心觉之乐 通过玩,有所悟,有所成,有所得,颐养身心,陶冶情操,这种快乐能够延续比较长的时间。

③众觉之乐 通过玩,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玩,通过“爱玩”到“会玩”再到“懂玩”,并以带动更多的人研究“玩”,琢磨“玩”,从而让大家玩得有文化,讲道理,以玩会友,以玩怡情。这样通过分享快乐、传递快乐、普及快乐而得到的快乐,才是高层次的快乐。

搞懂这些,就使我们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与文化现象有了度量标准,也便于我们去进行文化考量与考问。通过大量实践和交流得来的证据,我们就容易辨析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伪文化,什么是对的,我们该做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不该做的,我们如何通过菩提文玩,来实现我们更高层次和持续时间更久的快乐。第五节 菩提论品

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接触菩提以前,非常喜欢紫檀手串,但对紫檀又不太懂,就总想收条好的。可越想收还越收不着,看见别人玩出来的还难受。到后来涨价了,又为涨价前没收后悔,看见好的还嫌贵。纵是听了别人的劝告,觉得买就挨宰,可是实在喜欢,不买又总心里惦记着,就总去店里看那条还在不在,如果在,看着就痛苦,一旦不在,却又特别惆怅,特别纠结。后来,玩了菩提,身边的很多玩友都有紫檀,让我很是羡慕。但相互交流之后,觉得紫檀有个“缺点”我接受不了。其实不光紫檀,大多数木料也都有类似的原因,就是直接上手盘容易发污,尤其在沾汗的情况下。要想玩得漂亮,讲究的玩家都是用布盘或棉布手套盘。更为讲究的从头年秋分到第二年清明,因为天气凉,汗少,只玩这半年。我想玩出一条漂亮的紫檀,但这样的方法超出了我当时的耐心范畴,所以很容易就放下了。其实我依然很喜欢紫檀,但再看的时候就是欣赏,不会再有因为没有得到而想得到那种强烈的欲望,也就不再纠结了。

所以玩是可以让你的认识和心态发生变化的,有时你并不觉察,就在潜移默化之间。后来我还是收了一条紫檀手串,原因是通过其他种类菩提的盘玩,用布盘我不再认为是件麻烦的事,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了。

其实很多玩友也都有这样的经历。最初玩菩提的时候,得到一条新籽都会急于上手,并且希望它早日包浆,所以玩得很“勤奋”,基本新鲜劲过后就开始懈怠,刚开始我也这样。我通过后来对菩提的把玩,内心的燥性也去掉了不少。以前我觉得等待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慢慢地,我开始觉得等待也是玩的一部分,所以也就不觉得等待的过程很漫长、很焦灼了。

类似的心理状态,相信很多老玩家都经历过。你会在玩的过程中加深对物件儿的了解,也会慢慢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我们现在有很多玩友一上来就想去追求极品的东西。这个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好东西谁都喜欢。但是在追求之前,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极品该什么样,以及得到极品后自己会如何对待。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常说得到了一条心仪的东西,然后说将陪伴自己一生一世云云。老玩家一般都会对这种说法付之一笑。因为不离不弃地盘玩一条珠子,是件挺不易的事。期间,你得抵御自己喜新厌旧的毛病,得抵御高价求购的诱惑,得抵御看到品质更好的东西引发的强烈的购买欲望,得能忍受它的瑕疵,忍受别人的非议,得防丢失、防缺失、防断线,得坚持不懈,得持之以恒……所以我们在玩的同时,要知道物品的底细,了解物品的等级,也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

对于菩提的等级,可以分为以下九等。

①普品 就是经过简单挑选的普通货色,会有大大小小的瑕疵,但整体不影响盘玩。

②精品 从普品中优选出的货色,精品的标准是规格统一,品相相近,没有明显的瑕疵。

③上品 精中取精为上。相对于精品来说,上品需要更多的普品严选而出,品相规格等更趋于统一。

此三品为下三品。一般说的都是新籽,对外在品相的考量更多一些,玩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④珍品 上上之选为珍。一般到珍品级,除去要保证外在的品质,更注重的是对内在品质的考量。举个例子,过去皇帝喝水要喝玉泉山的,那么同样是水,玉泉山的水就属于珍品级。对于菩提来说,同类品种,有特别的产区产地或特定的某棵树,会造就出优异的特质。文玩核桃里有种说法,叫“会买的不如会挑的,玩形儿的不如玩树的”,就是这个道理,菩提亦然。

⑤极品 无出其右者为极。到了极品级,是品相的追求极限。因为菩提都是天然的东西,每颗籽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瑕疵。要把一整条的瑕疵都控制在可忽略的范围内,形成品相,质地严格的一致性,可以说基本挑不出毛病来了。或者说,一眼能看出毛病来的,都不能叫极品。极品需要大量的普品严格优选而成,通常情况下,就不是从几条或十几条中优选的概念了,几十条甚至上百条都有可能。

⑥绝品 绝品级考量的是独特性和稀缺性。与珍品级的区别在于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绝妙的;二是绝少的。与极品级的区别在于,极品还可以通过大量筛选得出,像金刚、星月、凤眼,只要普品的量足够大,是可以选出极品的,但绝品不是。绝品通常是特殊品种造就的。另外,绝品还带有某种偶然性的因素。即便同样一棵树,受气候和授粉的影响,每年的尺寸和纹路以及皮质会有所差别,某一年品质会非常好,而其他年份与之相比就要差一些。这有点像葡萄酒,某个年份的葡萄会非常好,酿出的酒口感特别舒适,一个道理。但这种东西一般都存在于资深玩家的收藏系列里,市场上是罕于见到的,能见到就已经是福气了。

此三品为中三品。如果把下三品中的最高级列为严选,那么到了中三品,就是苛选了,可选择的区间也很窄,在保证品相的前提下,更突出的是对内质的考量。

⑦神品 脱胎换骨,超凡脱俗为神。到了这个层级,莹澈、润透的包浆就成了主要的考量标准。玩核桃有“三冬两夏”的说法,菩提也遵循这个道理。持续地盘玩,皮壳会超越它的自然状态,呈现玉石、玛瑙般的光泽。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需要玩家的坚持和时间的积累,而这两点,都是不能用金钱所能衡量的。好东西可以用钱买来,但包浆,你不下工夫,不花时间,是出不来的。

⑧仙品 出神入化为仙。到了这个层级,是对传承和年份的考量,要有足够长的年份,或是两代人以上的传承延续。

⑨圣品 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者为圣。圣者之物、圣地之物或带有特殊文化信息的东西,像高僧大德的遗留或赠与以及至亲之人的信物或遗物等。这种东西通常跟品相、材质、质地、年份、包浆等都没有什么联系。按文玩的眼光来看,可能大多都属于普品一类的东西,但是因为其带有强大的精神念力和文化印记,已经脱离了玩物的性质,故此位列最高级。

此三品为上三品。主要是对持有者品格的考量。

由此可以看出,下三品考量的是品相,中三品考量的是品质,上三品考量的是品格。通过这样品级的划分,我们可以知道,对品相和品质的追求,达到最高级的时候,实际是对品格的培养和塑造,以及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我想,这才应该是菩提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正因为如此,菩提才于其简单之处表现出不简单,它不但好玩,而且很耐玩。第六节 浅析包浆

马未都先生在家具收藏中专门提及过包浆,描述是这样的:红木家具鉴定中有一个术语,喜欢红木家具收藏的人都挂在嘴边,叫“包浆”。什么叫包浆呢?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不仅仅是对红木家具,包括对其他门类的古董都这样叫。南方人叫“皮壳”。民国时期也叫“宝浆”,像宝贝一样闪着一种幽暗的光泽。包浆后来被以讹传讹,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污垢,就是古董表面的一层脏。今天很多人的收藏标准就是没有包浆不要,非得要那层包浆。因而现在很多古董上的包浆,一看就是糊上的泥巴。

然而,如果仅仅是长期氧化,似乎很难以形成我们意识形态中对包浆的定义。举例说明:

下图所示的照片拍摄于2013年,是西安碑林中一个驮碑赑屃的兽头部分。由于游人众多,常年的抚摸之下产生了包浆。如果说包浆仅仅是由于长时间氧化而形成的,那么同样是碑林中展示的一些古代石造像(见下图),也经过了千百年的氧化,但并没有呈现出这样的效果。驮碑赑屃兽头部分(西安碑林)古代石造像(西安碑林)

所以从西安回来在整理照片的时候,我就生成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推想赑屃那种包浆的成因,得到了3个要素:经年抚摩;油脂;长期氧化。但是我不清楚这个思考结果是否正确,于是我做了这样两个实验来验证。

实验一:这是一对花生楸子,皮色如下图所示。第一个实验是刷油不盘,纯自然氧化下皮色的变化。方法是每天在手心上滴一滴婴儿用按摩油,用细毛牙刷研开,均匀地将油刷在表面,然后放入纸质茶叶桶中避光封藏。这个时间持续了将近4个月,表面无磨损,但皮色发生了质的变化(见下图)。花生楸子(实验前)花生楸子(实验后)

但我不认为这是包浆,因为皮色虽然鲜亮了很多,但并没有宝气光泽的出现。于是,我们拿第二个实验来比较一下。

实验二:这是一个单只核桃,回来清理干净后如下图所示。在这个实验里,同一只核桃,我想验证干刷和油刷的比对效果。方法是一面始终不刷油,另一面薄刷一层油,放置,第二天,刷过油的那边已经干了,然后用鬃刷通刷10~15分钟,然后再刷油放置,这样坚持了大概半年的时间,之后停止刷油,改为整体鬃刷干刷,为的是避除手上汗液对浆色的影响。然后我们看一年以后的效果(下图),图中核桃左边是不刷油的,右边是刷油的,刷油的这边,颜色相对深一些,而且表面产生了磨损,宝气光泽也呈现了出来。核桃(实验前)核桃(实验后)

我们再看一下下图中5年手盘核桃的包浆。看过这些之后,我想大家会对包浆的产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5年手盘核桃

①新茬东西,常年放置氧化是不会出现这种色泽的。

②因为油脂中的成分很复杂,化学变化的根源可能来自于油脂中的某些成分附着并渗透于器物表面,或与器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化学变化,这种化合物经过长期氧化所生成的氧化物,其显色为包浆的颜色。

③包浆和变色不是一回事。包浆包含了色变,但色变不一定是包浆。

④包浆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摩擦造成了磨损,也进行了抛光,这是物理变化。同时,摩擦也促进了包浆成分向内部渗透,因此在长期氧化的过程中,会造成由外到内的莹润效果。

⑤老玩家经常说的盘盘放放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要给物件以充分的自然氧化时间。

⑥油脂要可控。一味地上油会造成油脂堆积,导致浆色暗沉。油脂作用的过程越缓慢,氧化就越充分,包浆就越清亮晶莹。所以一般来讲,旱手比汗手玩出来的东西要漂亮。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玩出来的包浆效果也不一样。研究包浆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包浆的成因及原理,以避免由于一些错误的把玩方法造成包浆暗沉无光。例如有些玩友为了让菩提尽快上色,用汗沤或用油泡,甚至用一些化学制剂来作色,实际上起到了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当然,虽然做了相关的验证,得出了推论,但是由于实验的样本太少,品种也比较单一,我们只能依据现有的实验结果得出大概的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广大玩友用更多类型的实验样本去验证或修正。

另外,对于包浆的研究到目前还停留在感觉认知的基础上,缺乏具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深层次探析。如果我们能够查清包浆的成分,那么对于断代和做旧就有了科学的判断依据。而在此之前,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经验加以判断,这个误差就很大了。所以我们希望能有相关的专业人士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大量的采样结果进行测量,并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出一个令大家都能信服的结论。第七节 菩提论眼

在文玩中,“眼”是一个常用词,有很多说法:看见不常见的好东西,叫开眼;说这东西不错,叫有一眼;说这东西漂亮,叫养眼;说请人帮忙看看东西好坏,叫掌眼;说东西买错了,叫打眼;说一个人水平高,叫高眼;说买东西的标准高,很挑剔,叫眼刁;说看东西一看一个准,叫眼毒……那么以上所有这些,都跟一个词有关,叫眼力。

眼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广度实际上是眼界,就是你看的东西够不够多;深度是你对东西的了解够不够细致。眼界越宽阔,了解越细致,眼力就越高。

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觉得菩提好玩呢?不就是一串珠子翻来覆去的盘搓么?”我说实际上菩提很像围棋,黑白两色棋子,纵横各19条直线,上手很容易,规则极简单,却会衍生出无穷的变化。菩提也是一样,如果是单纯的玩玩,会涉及挑选、清理、把玩、保养之类的学问,如果深入研究下去,其涵盖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

①对植物学的研究 现有的植物学多从实用性、药用性、观赏性等方面来介绍植物,对有关菩提内容的记载和研究几乎是个空白,这给我们的查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不便。对植物学研究内容包括物种、原产地、产区、主产地、成熟期、采摘期、品种分类,质地等方面。搞清楚这些,意义重大。我们知道,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菩提种类有上百种之多,但这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适合把玩,空有其名,无有其实者甚众。另外,产地造假现象严重,利用公众对植物学知识的欠缺,拟造产地,拟造名称,借以抬高价格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通过了解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可澄清很多传言。

②对动物学的研究 菩提配饰中,很多玩友都喜爱牙角及骨制品。拿骨制品举例,牛骨、鹿骨、驼骨,如何区分和鉴别,它们的特征是什么等内容。

③对矿物学的研究 涉及宝石类、玉石类、化石类、陨石类,如何分级,如何鉴别?

④对宗教历史的研究 菩提源自佛教。佛教流派也有很多,其中藏传饰品比较流行。那么对于其中的名称、制式、说法、讲究、传袭、渊源、使用方法,是否合于法度?

⑤对经济法律的研究 通过接触市场,我们要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经济动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为我们的买卖提供参考和预测,以避免蒙受损失或达到升值,对法律的了解主要是了解文玩中的一些违禁品,国家让不让你玩,玩哪些东西是违法的。

⑥对物理和化学的研究 硬度、密度、结构强度、成分,含量等方面,很多判别,认定及鉴别都要靠这些基础科学拿出最终的解释。

⑦对金属制品的研究 这也是菩提配饰中很大的一项,涉及成分、含量、铸造工艺、使用的注意事项、断代等方面。

⑧对老珠、古珠的研究 这个主要是对做旧特征的研判,涉及老珠的特征和特质、历史沿革、工艺方法等诸多方面。

⑨与文玩大项的触碰 在接触菩提的过程中,很容易和文玩大项得以触碰,例如瓷器、玉器等。因此菩提很容易成为触角或跳板。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让我们往更高层次的内容迈进。

⑩对玩的研究 例如清理、把玩、保养、配置、绳艺、DIY等。

其他还有很多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菩提看似简单,但深究下去,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探索和研究。所以通过接触菩提,我们可以学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做实做细,就是我们提高眼力的根本所在。

举例说明一下,经常会有玩友问我关于松石的问题,例如松石应该怎么挑啊?怎么买啊?多少钱合适?怎么辨别优化与非优化啊……这些都是巨大无比的话题,里面牵扯到非常多的细节,加在一起实际是一本书的内容,很难讲清楚。但我们可以说说大致的方法,就是先得练眼,然后得在脑子里得装一堆数据。

大家知道,玩珠子卡尺是必备的。那第一步就先得扔卡尺,就是学着拿眼睛卡尺寸,各个尺寸的都多大,一眼扫过去得八九不离十;第二步扔秤,多大个的松石,上秤一称,多少克,得记在脑子里,下回看见差不多大的,不用称,眼一扫得知道大致克数;第三步,知道相应品级的市场均价,这个平时去市场多看多问就成了。这三步是最基础的,这三套数据磨炼得差不多了,能达到什么效果呢?就是心中有数。从摊位前一过,看见一颗珠子,眼一卡尺寸,克数就出来了,乘以市场均价,大致价格就出来了。然后问价,如果商家所报价格高出均价太多,那叫漫天要价,以后可以不用搭理了,报价在均价左右的,就可以坐下来聊聊了。

说到这儿,讲个故事。以前有玩友看上一个大尺寸松石圆珠,让我帮着看看。我问他尺寸多大?多少克?开孔了么?孔道大不大?他一一跟我讲了,我说那这东西不对,别碰了。他很诧异,说东西你还没看呢怎么就说不对啊?我说这个尺寸对应的克数不对,而且差了不少,孔道不大,说明克损不多,那么它的内部质量你就可想而知了,他才恍然大悟。

所以我们说到的眼力,就是平时类似这样一些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对一个东西能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就不会盲目了。第八节 菩提溯源

菩提的源头来源于佛教。首先,这个词就来源于佛教,是梵语的音译,意为觉悟。菩提念珠,最早是作为诵经的记数工具,作为实用器来使用的。我们常说的菩提子和菩提籽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菩提子说的是这类菩提的名称;而菩提籽说的则是用于穿制菩提子的果实、果核等材质。

在我们现在的菩提文化中,最常用的108籽、18籽的规制也是出自佛珠。但在后来不断地发展演化中,结合地域性以及使用者的各种需要又被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材质、用途也逐渐多样化起来。慢慢地,实用性被削弱,装饰性和写意性增强。这样,到清朝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朝珠。

我们现在所说的菩提文化,实际上是融合了佛珠文化和朝珠文化、把玩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不同于上面说的三种文化形式,但在其中又能明显看到这三种文化交织的影子。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切实的依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这部经文的内容主要是佛门关于佛珠用法的开示,节选如下。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善哉善哉。为诸修真言行菩萨者。说诸仪轨则。哀愍未来诸有情等。说念珠功德胜利。由闻如是妙意趣故速证悉地。时金刚萨埵菩萨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为说之。尔时金刚萨埵菩萨而说偈言。

珠表菩萨之胜果 于中间绝为断漏

绳线贯串表观音 母珠以表无量寿

慎莫蓦过越法罪 皆由念珠积功德

砗渠念珠一倍福 木患念珠两倍福

以铁为珠三倍福 熟铜作珠四倍福

水精真珠及诸宝 此等念珠百倍福

千倍功德帝释子 金刚子珠俱胝福

莲子念珠千俱胝 菩提子珠无数福

佛部念诵菩提子 金刚部法金刚子

宝部念诵以诸宝 莲花部珠用莲子

羯磨部中为念珠 众珠间杂应贯串

念珠分别有四种 上品最胜及中下

一千八十以为上 一百八珠为最胜

五十四珠以为中 二十七珠为下类

二手持珠当心上 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 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挂身 或安颈上及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 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 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 能令行人速清净

若修真言陀罗尼 念诸如来菩萨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 所求胜愿皆成就

在这部经书中,记载了不同材质的佛珠所能积累的功德、数量制式、穿配方式、持念方式及不同的佩戴方式所能带来的不同效果等内容。

另外在《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中,则对菩提子的用法和功效提供了更为深入的开示。(节选):曼殊室利菩萨言。菩提子者。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五十四。或二十七或但十四。此乃数珠功德差别。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

这段经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对于经文中提及的108、54、27、14这些制式的菩提子佛珠,即便是非佛门中人加以使用或佩戴,并不诵念佛号或持咒,也会“获福无量”。而且相对于其他材质,曼殊室利菩萨的开示是:使用菩提子,能够“获益最胜”。而到今日,菩提把玩文化的如火如荼,这段开示也为我们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但需要指出的是,佛教倡导的是修心修德,广种福田,才能广收福报。所谓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如果不积善行,那么恶果来临之时,又岂是一挂菩提子能挡的住的呢?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佛教经文,对佛珠的使用和功用提供了不同角度和层次的说明,篇幅原因,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而根据佛珠发展变化而来的清代朝珠,则是以国家意志,按照封建礼制的要求,成为了清代官员的标配,它对形制、材质、配饰、穿制、用法、用途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严格而细致的规定。

清代《大清会典》等一些清朝文献记载,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另外,朝珠虽然质地不同,但是它的样式却是严格统一的。朝珠的计数单位叫做“盘”,1盘朝珠要串108颗珠子和4颗大结珠。御制朝珠很有讲究。其中108颗珠子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4颗结珠均匀等分象征着一年四季。候是古时的时间单位,一候是五天,一年就有七十二候。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计捻”,三组“计捻”代表的是每月有上、中、下三旬,有三十天,而五天是一候,所以十颗珠子之间每五颗要打个结。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于背,称“背云”。清朝朝珠的背云中间要有节牌,也有人称其为宝盖。下有坠角,戴的时候背云是放在脖子后边的,这样起到平衡作用,使朝珠戴起来不会左右移动。

此外,还有对各级官员的诸多使用规定。这些规制和规定也为现如今的菩提文化提供了深远的基础和借鉴。我们从这些史料可以了解到,朝珠使用的大多是贵材质,并根据礼制的需要来区分官员等级,普通百姓和低级官吏是不能越权使用的,这是有门槛的,这使它有别于佛珠的使用。

我们通过对以往这些知识的了解,根据时下菩提文化的现状,便可以汇总出它的特点。

①它吸收了佛珠的基本制式和朝珠的一些名称和用法,并以文玩的角度和标准考量它的品级和优劣。

②时下的菩提文化继承了材质的多样性,摒弃了等级观点,成为全民适用的一个文玩品种。

③它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更加突出了长期佩戴及把玩后的效果,并逐渐形成特有的判别标准。

④由于适用及使用范围的扩大,在继承传统制式和穿配方法的同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审美需求,使装饰个性化选择得到了发展和发扬。

在本章中,我们用八节的篇幅简要勾勒了菩提文化的现状和概貌,那么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要根据本章中的理念对具体的品类进行深一层次的研习和探讨。

很多菩提玩家都有收集菩提品种的爱好,一般用于标本收藏。这是由金刚、菩提根、金佛草、星月、椰壳、蜜蜡果、红豆、大小金线、酸枣、榆叶梅、竹珠、山楂籽、凤眼、山核桃、白玉菩提、蟠桃核、核桃、龙纹核桃、苦楝子、莲花座、草珠、月亮子、摩尼子、五眼六通、五线菩提、橄榄核、竹珠、血丝龙珠等七十余种菩提子汇集而成的菩提多宝串,实际品类比之要多出许多(北京玩友 光明左使提供)第二章故宫五线菩提

关于故宫五线菩提,可谓一个传奇。在菩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说法颇多。英华殿位于故宫的西北角,位置比较偏僻,始建于明代,初曰隆禧殿,隆庆元年(1567年)更为今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英华殿是明清两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嫔礼佛之地。目前英华殿仍属于不对外开放的区域,而且由于故宫中严格的管理规定,即便是故宫的工作人员,未得到特别的许可,也是不能前去探看的。

在能查到的诸多资料中,关于故宫五线菩提比较早的专业著述来自于1981年第五期《紫禁城》中,刘炳森先生题为《英华殿菩提树》一文中的著述。该文中,对故宫五线有着这样的描述:紫禁城内西北隅的英华殿前有菩提树(又名毕钵罗)两株,根深叶茂,枝干婆娑,下垂着地。此树于盛夏开花,呈金黄色,果实不在花蒂,而缀长于叶背,深秋子随叶落,取之可作念珠。这种菩提子,其颗粒比南国所产较小,色为赭黄,并以五条线纹分瓣,故又名“多宝珠”。

另据1984年第四期《紫禁城》中,陈玉华先生于《英华殿》一文中所记:殿前甬路两侧,各有菩提树一株。菩提树即毕钵罗。关于这二株菩提树,《天启宫词》有“倚殿阴森奇树双,明珠万颗映花黄。九莲菩萨仙游远,玉带公然坐晚凉”的描述。该词注云:“英华殿前菩提树两株,六月开黄花,秋深子落。子不从花结,与花并发,而附于叶之背,莹润圆整,可做佛珠。此树为李太后所植。太后上宾,神庙上尊号曰九莲菩萨,祀慈容于树北之别殿。”

汇总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

一、此菩提非彼菩提

当年释迦牟尼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毕钵罗树下证得无上正觉,得以成佛。所以后来把毕钵罗树称为菩提树。

另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毕钵罗树名为菩提树,又叫思维树,在植物学分类中属于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属常绿乔木,亚热带地区分布很广,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毕钵罗树

毕钵罗树属无花果属植物。我们都吃过无花果,毕钵罗树的果实跟无花果很像,这样的果实皮软且薄,更谈不上坚固耐用,是不能用来穿制佛珠的。所以所谓的菩提子不是毕钵罗树的果实。

实际上,佛教中提到的菩提树和植物学中的菩提树不是一个概念。植物学中的菩提树只是一个名称,而在佛教中的含义为觉树、道场树、思维树,是一种泛指。按佛教中的说法,若有行者于某种树下成就佛道,此树即名“菩提树”。然而诸佛成道其树各别,譬如说毗婆尸佛坐娑罗树下、毗舍婆佛坐婆罗树下、释迦牟尼佛坐毕钵罗树下成佛,这些树种类及名称原本各不相同,但都因为有行者于其树下成佛,而被尊称为“菩提树”。

在大型纪录片《故宫100》第73集中,专门介绍了英华殿的五线菩提。在对比了植物志中毕钵罗树的花果叶的形态后,我们会发现,故宫五线跟毕钵罗树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故宫五线可以叫菩提树,但与植物学中的毕钵罗树分属两个物种。

二、故宫五线究竟是什么树

从刘炳森先生和陈玉华先生文中对故宫五线的描述以及《故宫100》提供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对故宫五线的植物特征有了一个立体而清晰的概貌:它于盛夏开出黄花,却不在开花处结出果实,而在叶背处单独结出,那么结合其叶的形态,很像植物学中对于蒙椴或糠椴的描述:蒙椴为锦葵科椴树属的植物,别名小叶椴,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地。

另据《东北木本植物图志》记载,糠椴又叫大叶椴,果实球形,长7~9mm,有5条不明显的棱。花期7月,果实9月成熟,产于东北各省及河北、内蒙古、山东和江苏北部。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南部也有分布。

那么故宫五线究竟是蒙椴还是糠椴?我们还需要得到植物学家的专门界定,但通过对比,可以肯定的是,故宫五线应该是属于椴树科的物种,从植物学来说并不珍稀。

三、故宫五线何以珍稀

故宫五线之所以珍稀,跟树种无关,它的珍稀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

①出身高贵 栽种者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后被尊为九莲菩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