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0:56:5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家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专家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讲的是有关著名专家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讨论的话题。独立性,其实很早就在童年时代形成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章 家庭影响孩子的独立

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早一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做为父母,你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你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你给他(她)了吗?在你教育孩子独立地成长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走进误区呢?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一、父母要了解独立成长及含义

在正确引导、教育自己孩子独立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正确理解独立成长的意义及孩子所需的爱。

1.了解什么是独立成长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而他向哪个目标长大呢?自然而然地朝向“独立”,朝着成长前进的方向发展的。你看,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在力量。

所以我们说“独立成长论”,实际上它包含着两层意义:(1)“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2)“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举个例子来说,小明是一个婴儿,妈妈在他的婴儿床上吊着一个彩色球,三个月的他,只能睁着眼睛,随着它绕呀绕,却没办法把它拿到手上玩。五个月后,小明看见墙角有一个圆球,他想要,就会自己爬过去,得到那个球。

冥冥中小明自有一股力量驱使着他由“躺”到“爬”,能有力量自己完成愿望,也就是说,“成长”就是要使自己更有能力(成长目标——独立);为了要使自己更有能力,生理和心理就都必须要逐步发展成熟(所以,“功能独立”,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成长的“手段”)。

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2.孩子需要独立成长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天在菜市场买了一盆植物回家,每天一清早,你就会提着小浇壶,小心翼翼地将水洒向植物,说不定心里还会对它说起话来,“快长大哟!”;可是,一星期后,它居然枯萎了!为什么?您是否曾又为孩子吃饭问题伤脑筋,只要一开饭您就得端着饭碗,满屋子地追小孩,就为了要喂他几口饭,甚至你气不过,还揍了他一顿,可是孩子却愈来愈不爱吃饭,为什么?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三件事情:(1)你不曾了解这盆植物属于干燥型或者潮湿型;正如你不曾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爱吃饭。(2)因为你的不了解,你只好臆测——拼命地浇水、穷命地追孩子。(3)长大的是植物,长大的是孩子。它自己能吸收就会自动长大,不能吸收,生命就会枯萎。

植物的成长也与人类一样,除了外围的环境因素(水、空气之类)外,其余的,就得靠它自己一步步扎根,一层层发芽了,浇花的人是无法替“它”长大的!孩子呢?大人除了能供给他成长的外围环境外(食物、爱……等),将身子拔高拔壮的,其实还是孩子自己,大人是无法替他生活的呀!

3.在独立成长中孩子所需要的爱

孩子降临到家庭中,最先接触到的是母亲和父亲。父母是孩子最最亲近的人,家庭是孩子接受影响和教育最早的地方。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块有待琢磨的璞玉,那么父母将在其上留下第一批雕痕。然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去爱孩子,造成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1)溺爱型

这类家长很爱孩子,但这种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权威就丧失殆尽,教育便无从谈起。这种教养形态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懒惰的。在幼儿园中,他们是很难与同伴相处融洽的,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是难以接受的。(2)放任型

这种类型的家庭无论孩子想做什么一点也不关心,也不责备,让子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儿童自行发展,对孩子的家教几乎为零,对子女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或没有什么要求,对他们的奖惩往往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这类父母本来就以自我为中心,业余时间大多花在自身的娱乐或工作上。(3)专横型

与以上两种方式截然相反的是,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意见和愿望不容易表达,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责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缺少参加社会交往的机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惧、利己、缺乏安全感、对人不能宽容等特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不多用语言去跟别人商量、交流,而多用的是一些粗暴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抢玩具、抢椅子等。(4)不一致型

这一类型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依父母当时的情况而异,有时非常严厉,有时非常溺爱;或是父母双方或家庭成员之间一方非常严厉,另一方非常溺爱,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这一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但方法多变,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对幼儿的成长形成许多不利的因素。

调查中发现,属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很明显,这几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培养及成长将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为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接受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使家长步调一致,配合和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基本而有效的形式开展家教工作。如:家长座谈会、家访、家园联系栏、亲子游戏、与个别家长谈话等等,旨在让家长了解爱孩子的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爱与教育必须结合

爱是孩子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它是一种营养,是培育幼儿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源泉。然而,如果只有亲子之爱,而没有教育引导,容易演化成溺爱;只有说服教育而缺少爱心,则易滑向刻板的说教。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使孩子既能感受、沐浴父母温馨的爱,又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

我们请来了家长参加我们的亲子活动,让他们从观看的小品中发现自己在家教方面有何缺点,如通过观看“客人来了”的小品,家长们认识到,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爸爸及时引导,采取说悄悄话的形式进行教育;当孩子要吃客人带来的点心时,爸爸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为客人制作新疆帽;客人走后,爸爸针对实际情况,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并满足孩子吃点心的愿望。这样孩子懂得了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样做。

第二、爱与严必须结合

爱是前提和出发点,但必须同时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促进他成才。孩子在幼儿园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和制度,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当他们回到家时,常常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是因为幼儿园有较完善的适合幼儿生理特点的作息时间,很容易养成习惯。而在家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孩子知道大人都爱他,他的要求与爱他的程度成正比,他对爱他的人要求最多,也常会闹小脾气。所以,我们提醒家长也要订一些简单、必要的规矩,让孩子从小在有规律的生活中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我控制。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建立生活作息时间,并天天坚持;为孩子准备一个小角落或几个大纸箱,让他把自己的玩具、小书放在里面,懂得家里的东西都有固定的地方;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切合实际的礼貌待人要求,并形成习惯;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等。

当然家庭对孩子建立的一些规矩,要符合年龄特点,力所能及,一下子不可太多,多了记不住。既有规定,就要坚持,习惯成自然,孩子乐于去做。不过,家长们制定的规矩也应瞄准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应该首先做到。父母的榜样往往是一本活的教材。

第三、爱与理解、尊重结合

最早注意儿童教育的思想家卢梭,第一个提出“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儿童教育中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应该受到尊重。不少家长只知道爱孩子,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而且懂得尊重别人。

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尊重孩子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为孩子创设这样的气氛和机会,远比一套漂亮的衣服、一顿美味的晚餐、一件昂贵的礼物重要得多。尊重孩子与溺爱孩子不同,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民主气氛;从小要和孩子讲道理;父母要学会“安民告示”,当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后,就会愉快地接受成人的要求;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情感的爱必须与理智的爱相结合,这才是您应该付出的爱,也是孩子所需要的爱。

二、父母教育孩子应注意的问题

父母在教育子女独立的过程中不免会受一些因素的干扰,从而走入误区。这就要求父母们要注意一些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

1.孩子单独居住不等于独立

有些未成年人的家长,由于其子女就读的学校距离家较远,拟在学校附近给孩子租房居住就近上学;也有的家长出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考虑,错误地认为,让孩子单独生活一段时间是件好事。

独立并不是让孩子自己住、自己生活这是一种误区,而且孩子单居也容易引出祸端,因为孩子小,思想尚未成熟,下面的例子也许会给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一个启示。

例如,被告人王明于1996年10月将一名女学生骗到他单独居住的房间,将该女生强奸。第二天,当他到学校找该女生“交朋友”时,被女生家长扭送公安局。

先来听听王明怎么说:“前几天晚上,几个同学到我单独居住的房间玩,他们都说自己交了女朋友,一个同学还嘲笑我没有女朋友,真笨。我当时吹牛说我刚认识一个女朋友,可漂亮了。他们都不相信,还让我过几天带给大家看看。为了兑现我的话,在放学的路上,我就拦截了一个女孩,我说我想和她交朋友,我还吓唬她说如果她不同意,我就打她,我用我带的匕首胁迫她和我一道走进我单独居住的房间里,我看她挺老实,就把她……”

而王明父亲的一番话揭示了王明小小年纪犯罪的原因:“不久前单位给我补了一间新房子,明明提出要自己单独住在这间新房里。刚开始我们也不同意,主要是怕他一个人不能照顾自己。可是,经不住他软磨硬泡,就同意了。我们想,如果能让孩子单独生活一段时间也许是件好事,现在不是都提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我们心里就怕他不安全,却从没想到他可能会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特定的成年公民或者特定的社会组织,对尚不具有行为能力或其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者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行为。承担这种监督义务的人就是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指未成年的父母,没有父母监护时则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经确认的其他人或组织。

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是由于他们正在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易于感情用事,在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情况下,会带来不良后果。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未成年人同父母或与其他监护人居住在一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识别能力,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家庭关爱,有利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民法上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许多民事行为的实施要由父母或与其他监护人来代理。

第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与其他监护人只有同未成年人居住在一起,才容易发觉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加以教育和矫治,才容易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才容易发觉他人教唆、胁迫和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走入歧途。

2.电脑有碍儿童心理健康

一位芬兰心理学家指出:青春发育期前的儿童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对其思维和感情生活将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是在环境与人相互影响中形成的,由于人的脑细胞适应能力特别强,人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很快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从这一原理出发研究,电脑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青春发育前的儿童长时间地与电脑打交道,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即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2)电脑正在成为人的记忆的替代物,若儿童一味地使用电脑来替代头脑的记忆,那么,人脑将降为智能机器。(3)儿童若过早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会在情感上对电脑的信息界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他们不了解电脑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过分依赖电脑与过分依赖父母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4)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是通过人与人的相处和交流形成的,电脑不能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善于与人交流只会与电脑相处的孩子,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国际互联网上色情内容对儿童的毒害尤为严重,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芬兰心理学家告诫人们:不要认为儿童长时间独自遨游电脑有益无害,家长应该和儿童一起使用电脑,给予一定的指导并与孩子交流。

3.讲故事陶冶孩子情操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家长应针对这一特点用故事的形式来教育他们独立成长。

一些故事真实生动,温馨优美,明快幽默。既是孩子们熟悉的,又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弥漫着轻松温馨的氛围。叙事方式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简洁鲜明,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心态、情绪及生活,心存善意,天真烂漫。故事中没有丝毫说教,却教会了孩子们懂得珍惜友谊,尊重别人,诚挚地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给了孩子一份真正属于他们的快乐。同时,鼓励孩子独立、自信、聪颖、正直、富有创新精神。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心里为孩子设定了理想的蓝图。但要实现,不是一件天上掉大馅饼的容易事。在儿童期,为孩子选择品质优良的好书,培养阅读习惯,就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妨仔细体会一下孩子听父母读书时的心情吧,肯定会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最幸福的时刻了。仅仅是爸爸或妈妈给自己读书这件事本身,就够孩子欢喜的了。如果所读的书又很有趣,孩子的那份喜悦必定分外强烈。

一位母亲曾说只要时间允许,她每晚都在睡觉前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念书,而且,念书的时候要握着女儿的手。那女孩会非常非常高兴,大概一生都不会忘记母亲念给她听的故事,不会忘记那美妙的念书时刻,更不会忘记握着她的手给她念书的母亲和母亲的手传递过来的温暖。近几个月,这个女孩听的是冠冠图书,“大头儿子”妈妈讲故事(4册)。她还说女儿特别喜欢这套书,胜过安徒生童话。听了一遍又一遍,在贝加的世界里乐而忘返,几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女孩都能倒背如流。尤其令她感动的是,有一天单位有事,女儿起床时,她已离开家了,习惯了睁开眼找妈妈的女儿自然有些不适应,哭哭啼啼,爸爸只好拿出女儿的最爱—“贝加的故事”来打动女儿,听着熟悉的故事与人物,女儿渐渐平静了。故事中有一个珠珠,妈妈在日本,一直由爸爸带大,爱说的一句话是:“爸爸,我要爸爸。”结果,那天讲到此处,聪明的女儿情有所动,不由得抱住爸爸说:“爸爸,我要爸爸。”

孩子的长大,就是这么一点儿一点儿的,由许多人微笑着精心地呵护着。

也许,大多数父母依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仍停留在认知方面,过分强调识字、数数。殊不知,孩子的心灵塑造、性格培养才是第一位的。作为母亲任何时候都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只是一个小孩子。这使得他比其他孩子要快乐许多,这份快乐带给了他相当的自信。对于小孩子来说,快乐与知识相比,前者更重要。只是家长给孩子的知识太多,快乐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愿所有的孩子们多读好书,培养健康快乐的性格,成为新世纪的智慧一族,闯才能自立自强!

4.父母怎样做好孩子独立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1)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2)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3)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4)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5)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6)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为此,做家长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

三、现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将来很重要。我们常说“家庭出身”、“家庭背景”,其实这些都与家庭教育关系重大。身为家长,怎样搞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将来有着直接的关系。

1.孩子必需的七种家庭教育

(1)人格教育

从四个方面着手:

①自信心教育:目前只有10%的中国孩子享受过成功的快乐,而其他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较自卑。

②独立意识教育:应注重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做的事,学会独立处理与周围人的矛盾。

③合作意识教育:教会孩子适当学会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

④乐观教育:中国孩子往往先想困难,少想益处。应鼓励孩子先考虑问题的有利方面。(2)创新教育

现代的好孩子不再只是听话的孩子,而是有独立见解、有创意的孩子。对孩子要尽量让他自己安排生活,少陪读。鼓励孩子多创新。孩子有创新就会有自信心。(3)民主教育

传统文化要求孩子一定听父母的,父母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与孩子缺乏交流,也不听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喜欢让孩子自己出主意。现代教育应是家长能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4)情感教育

中国人的情感很细腻,但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亲子交流也很枯躁,无情趣;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流情感,孩子也不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考虑问题。

家长应让孩子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用平常心来看待成败,这样也会减弱孩子的嫉妒心,不至于无法容忍别人的成功。(5)成功教育

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参与竞争,让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学会克服困难,让孩子明白遇到困难就离成功近了一步。(6)挫折教育

现在的许多孩子骂不得、说不得,难以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应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生活。(7)生死教育

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来之不易,了解什么是死亡,死亡对周围人意味着什么,以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就轻生。

2.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经常听见家长说:“这孩子怎么办,上课思想不集中,回到家里就知道玩、知道吃,问他今天学了什么,只会摇头。”是啊,孩子今后面对的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挑战的世界,也难怪家长们担心头疼。

现在的家庭结构多为“四二一”类型。所谓“四”指孩子父母双方的父母也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谓“二”则指孩子的父母;所谓“一”当然是指孩子本人。家家都是独身子女,所以在游乐场、商场、肯德基、麦当劳里经常看到是几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围着他(她)玩,看着他(她)吃,这便造成了幼儿在生活上百依百顺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要求孩子按照他们设计好的道路走下去。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识,更何况现代社会的孩子,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对生活、学习、社交、兴趣、爱好、社会,甚至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有自己的理解。家长一味地要求,包办代替,最终效果恰恰相反,就以我认为最明智、有效的方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与他们做朋友,参与其中予以引导,让孩子们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说比做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不得而知。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自生活。”日常生活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看家长如何把握。首先,做为父母要身体力行,使家庭祥和,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相互谦让,给孩子一个安全温馨的港湾,使孩子从下就养成善良、有爱心的本性。其次,要培养孩子独立是个性,不骄不溺,时常鼓励他们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见了进步,适时表扬。另外,孩子是学习成长的主体,听到过家长们相互间这样谈论孩子,“其实我们也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不怎么去管他,让他自己去,可每次考试都不需要我们担心。”一位家长自豪、满意地说。而另一位家长便皱着眉头,苦恼的说:“唉!我那孩子可怎么办,做功课要我一直催,累死人了。”是啊!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孩子是否会学习,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作为父母,应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今后的学习道路作好铺垫。

时代在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家庭教育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探讨、研究,也衷心地祝愿这些幼苗在家长的精心培育、老师的孜孜教导下快乐地成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因此,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家庭在促进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上应该承担哪些任务呢?(1)关心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

父母首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发展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孩子出生后的吃、穿、用、住等都在家庭里解决的。为使孩子的身体充分地生长发育,需要有饮食、卫生、体育等多方面的条件,其中营美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身高体重的增长,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各种体力和思维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主要来自食物的营养。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营养素,就会引起生长发育不良和疾病。因此,父母要为子女选择,提供他们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食物。同时在为孩子提供食物时,还要尽可能做到结构合理,份量适度,注意营养卫生。偏食、营养不足或过度,都不利于孩子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此外、父母还应当督促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保持坐、立、走和看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他们合理作息、有张有弛,劳逸适度。

父母还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当然是对,但不全面。真正健康,不仅指身高、体重、体型、体质、五官、四肢发育健全,生理活动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儿童身上是存在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如紧张焦虑、惶惶不安;遇事淡漠,郁郁寡欢;猜忌多疑,孤独离群;残忍暴虐,冷酷无情;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胆怯懦弱,依赖心强;意志薄弱,惧怕困难;缺乏主见;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贪图虚荣,不知节制;说谎作伪,缺乏真诚;自私任性,无理取闹等等。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其它某此原因的影响,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不够,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更为忽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是不利于子女的成长的。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方面。父母在关心子女成长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及时矫校他们的心理缺陷,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精神。(2)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

人愈年轻,习惯就愈容易形成。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言谈举止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这对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事业的成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

独立自强的精神是个性积极化的表现,是创业的动力和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都具有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子女未来是独立自强,奋发向上,成为有用之才,还是只会依赖父母,坐享其成,庸庸无为,同父母是否从小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自强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养成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起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们应当由“抱着”到“牵手”、“引着”再到“放手”,即凡是他们能够自理的事都要让他们处理,逐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有的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把一切包揽起来,不让孩子动手,宠爱无度,矫生惯养,这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自私任性,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有时骄傲,有时自卑,失去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们说:“孩子要有自身的根,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应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现实生活一再表明,这样的父母,势必养成子女从小好逸恶劳、有恃无恐的心理态势,甚至把他们推向仗势欺人,巧取豪夺,违法乱纪的邪路,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害群之马”。因此,溺爱、娇惯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父母应当注意培养和爱护子女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尊、自重、自强、自律,懂得个人与社会,劳动与消费,权利与义务,创造与享乐的关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和自身的完善等方面奋斗不息的精神。(4)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

加强对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安全进步和国家的民主繁荣,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许多事实说明“家庭悲剧”的出现,往往和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忽视向子女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有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力量,不良的家庭教育则是促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少年犯罪的人数有所增多,这是与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关。但少年们是否犯罪并不是决定于年龄特点,而是决定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性开始成就,产生了朦胧的性意识,有的还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对异性的爱慕,甚至过早恋爱。但是,在一些少年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早熟先于道德早熟的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性爱的问题。少年们的生活领域扩大了,活动能量增强了,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求知欲高涨,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往往片面、偏激甚至错误。少年们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独立,开始考虑人生理想,要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但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弱,他们理想不稳定,甚至还不正确。他们性格转向内向,不愿意公开内心的秘密,有时陷入深思、苦闷。他们注意选择朋友,珍视友谊,但往往重交情、讲义气,有的还会结成气味相投的小团伙。因此,作为父母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处于少年期的子女的教育。要理解他们,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向和自尊心,自信心,充分肯定和发扬他们身心的积极因素;又要看到他们的不成熟,善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合理需要,指导他们选择朋友,帮助他们避开庸俗下流的东西的刺激,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和进行必要的监督,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而且走读制的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接触家长的时间要比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因而,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对他们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同时,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父母与子女有固有的血缘、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关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庭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及不能代替的力量。

3.父母须学会对孩子“真爱”

下面是一组关于父母与孩子间的“爱”的问答,相信会给家长们一个不小的帮助。

问:你们在经常强调“无条件与牺牲自我的爱”,现在我想问的是是不是父母爱得有些过了就成为“宠”了。

答:“爱”是每个人内心最深沉的感情,它可以成为建设性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毁灭性的力量,视其运行方向而定。父母的“真爱”中包含了要承担教师的责任,要教育孩子伦理道德、遵守纪律,这与“宠”是不同的。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是相同的,但表达爱的方式是有多种的。“爱”受到的扭曲,会令人触目惊心的。譬如,有些人虐待甚至谋杀自己宣称很爱的人。做父母的在心灵上建立起“真爱”是要学习的。

问:请您解释一下“真爱”的含义。

石:为他人而生活,无条件地付出,投入然后忘却,宽恕。

问:“什么是假爱”?

答:只为自己而生活,有条件地付出;计算应得的回报;记仇。

问:“真爱”在中国是有千年传统的。“忠孝”也是中国传统伦理。但家长似乎对现代教育思想如培养孩子独立人格意识、平等民主意识、公民法制意识诸方面比较欠缺。

答:这两种思想是不冲突的,就像东西方文化是可以交融的。两种文化没有谁先进谁落后的。父母希望孩子成长起来,要有独立的人格,不靠别人生存,能够负起责任来。父母也希望孩子为家人尽孝,为别人着想。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问:人际相处中,由于个性、想法、目的及心灵成熟度的差异,冲突在所难免。一个人爱的能力在冲突中才能不断增长,这怎么解释?

答:一场冲突你可以通过武力占上风,但你不能赢得对方的心。比如,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冲突发生后,儿女可能暂时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下,因为父母有力量去执行自己的意志,然而,这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暂时屈服的年幼儿女,长大成青少年后往往具有叛逆性,他们就有可能心怀愤怒而离开家庭。可以说,父母的胜利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但是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解决冲突这个技能,就可以化解矛盾,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使彼此间的爱不断增长。

问:那么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什么?

答: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反省、补过和宽恕。许多情况下,冲突的发生很少有哪一方完全对或完全错,所以只是责备对方无济于事,反而会更糟。所以化解冲突首先必须要诚心悔过。同时需要有补偿,以实际行动来舒缓对方的损失、悲伤或者怨恨。最后还需要双方彼此宽恕。

问:对家长来说,悔过,尤其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道歉是很没面子的事,是吗?

答:悔改似乎是很痛苦而丢人的事。然而,一旦悔改,则不仅能帮助对方,更是帮助自己。如果一个人冒犯了别人,自然会有一种辩护倾向,或找个使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但若能悔过,则辩解与抵赖的心里防线就会被推倒,此时这个人就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与他人。承认自己犯错的另一个益处是增强对别人的同情心,化解冲突,同时使人格得以成长。宽恕别人也是很不容易的,然而宽恕又是终止紧张关系不可或缺的办法。通过悔改和宽恕,能够打开使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新管道,铺平互爱的道路。

问:一些家长怕孩子吃亏,一般教孩子是“以牙还牙”,您以为如何?

答:以牙还牙可以解一时之痛,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孩子之间能够得到关于礼貌、尊重与良好风度的教养,校园内的许多纷争就可避免。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譬如,如果孩子们学会以叙述自己感受或观感的方式来抗议,而不是攻击或控诉对方,如“如果你那样我会觉得受到你控制”来代替“你实在太霸道”,那么,紧张情势就可趋缓。

4.给自己的孩子早打“预防针”

少年犯罪在今天的社会中不乏实例。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厌学——乱交友——乱用钱——骗钱

②被欺——欺人——团伙犯罪

③亲子冲突——厌学——抑郁——出逃——误伤以至故意伤害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涉及到与构建青少年教育保护体系,抓早抓小这一着眼点相关的法规和研究成果,没能及时普及的缘故。这其中,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们一定要在以下方面提早预防。

①情感教育,从孕期开始到生后2年33个月埋下了情感的种子,所以说情感教育最佳期是青少年期。家庭是社会化第一基本单位,父母教养观念一致是子女发展良好的先决条件。

②半岁自我意识潜伏期开始,跳过爬的阶段,损失了孩子自己认识世界的体验,直接影响的是语言发展(举例);会走标志着孩子已是独立人的开始,处理孩子独立行走的分寸,很有讲究;10岁生日的意义在于从此核心家庭中的三个人完全平等,喜、怒、哀、乐三人共同分享,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的艺术大有讲究,否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10岁后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意见,只能说服,不可压服,一时不服,宽容等待14岁生日的意义在于祝贺孩子已经发育、长大成人,尊重、理解为先。(3)一个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而适之。难就难在“适”字。这里介绍几个具体观念上的失误:

①智力是入门线,情商才提升水平。一个很大的失误是教育孩子做平常人还是做大英雄,出众?孩子会保护自己,如有犯错误权、有早知和晚知权、有发表意见被尊重权等(以7岁生理年龄对应心理年龄分散度为例);

②教育者让孩子横向比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成长重在于“得”,而不是看中“失”,向“高”看,成功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大部分人活得没劲。只有看中所得,才能增加自信,才可能快乐;

③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是有条件的爱,鼓励(激发,勉励)才是对孩子的扶植,她才会体验有能力贡献,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父母的爱如果是无条件的,那麽不管孩子领先还是暂时落后,父母的爱是不变的;

④充分认识惩罚的负面效应

A孩子有不当行为会因为暂时逃避惩罚而抑制,可能采用另一途径达到同样逃避目的,会强烈暴发造成逃学、出走,——说明惩罚强化了孩子的内心不满;

B不利亲子关系、抵制、排斥;

C易引起连带恐惧反应,逃夜、说谎等;

D易造成孩子心理冲突压力,孩子自制力差又做错,造成心理矛盾。

惩罚的注意事项

A即错即惩,惩期要短,不要事后追究;

B就事论事,没有例外,标准前后同一;

C惩罚的实施要单纯化,受罚是因不良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他,否则抵触;

D以剥夺权力惩罚,不必打骂。

惩罚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回头浪子以关爱为基础会增加自信心、自尊心,惩罚是有限的,事后一如既往,热情鼓励。

第二章 让孩子在人格上独立

人格的独立,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将来都是十分关键的。坚强的人格可以使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为将来的事业奠定基础;而且,独立的人格同时也造就了孩子追求目标的信心,增加了孩子前进的动力。

一、坚强人格是独立基石

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多种概念和品德在内的概念。让孩子具有优良的品德,孩子的人格才会更具魅力。

1.孩子应具备怎样的优良品?

(1)快乐,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因此,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尽情接受人生的一切,并让孩子在与父母、老师的交往中获得快乐。(2)爱心,爱心是最美的心灵之花。家长与老师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朝夕相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也会获得爱心。(3)正直,正直意味着彼此互不欺骗,言必行、行必果。教导孩子正直的一种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4)勇敢,要正视现实的困难,要承受生活的失败,一个人需要勇气。成年人无需粉饰人生,应当襟怀坦白告诉孩子,痛苦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需要的是正视而不是逃避。(5)理想,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抑或能否最终实现,父母都必须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老师们还可以向孩子敞开知识和艺术的大门,让他们在那里寻找自己美好愿望的归宿。

2.如前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发展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呢?(1)制定合理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短期目标要具体明确,让他明白只要努力,一定会达到。而长期目标要定得高、远,最好有具体榜样,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易理解接受,以促使他为之努力。当孩子心中有了目标,他就会为实现目标去努力,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2)给予自由空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他需要父母给予他不断尝试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会遇到外部困难和障碍,让他自己去解决。当他最终达到目标,会觉得来之不易,从而获得一分与众不同的满足感。他会因此而骄傲,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3)设置必要障碍: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难中磨练出来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更要让孩子学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4)鼓励自我训练:自我禁止、自我命令、自我激励都是锻炼意志的好形式。你可以教给孩子在长跑的艰难时刻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坚持到底”、“再坚持一下”等。(5)适时激励表扬:赞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家长要注意他们在活动中通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鼓舞。

一般来说,胆怯的孩子,意志品质大都较为脆弱,做父母的就更应放手让他自己活动,积极鼓励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对于天性活泼、好表现自己的孩子,也要多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以磨炼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

3.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如今,家长和教师们越来越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机警的人。这是因为机警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对外界作出的迅速反应,更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个稀里糊涂的“马大哈”怎么能搞出一番事业?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呢?(1)要让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如果大人整天恍恍惚惚,做事丢三落四,那么要求孩子“机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2)培养孩子机警,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要求孩子上学时不要遗失书本或文具;上街购物得算清每一笔账;去公共场所须谨防小偷窃去钱包;晚上就寝前应关好门窗等等。(3)孩子是否机警,与责任心的培养也大有关系。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往往会自觉地时时留神、处处关注,尽量不出什么纰漏。平时,大人可从帮助其树立责任感着手,也可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机警。如,父母让孩子晚上独自在家处理诸如关好门窗、检查水源电源火源、接听电话等事,然后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以评述。再如,等孩子一人在家时,让朋友装成陌生人敲门,看孩子如何应付。甚至父母与孩子外出时,可有意与孩子走散,然后在远处关注孩子会作出什么反应。(4)通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意外事件,也能培养其机警的素质。如,放学回家路上有生人想认识他(她)或给他(她)吃东西;外出游玩时小伙伴突然发病倒地;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家门口徘徊……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各种方法巧妙地应付。

机警的孩子不仅善于保护自己,还会因此而充满自信。在孩子的“人生之舟”上,“机警”犹如加添的一面“风帆”……

4.让孩子成为大写的“人”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如果对某些家长说,您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待,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我自己的孩子,疼不够,爱不够,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能不把他当人看待?难道我会把他当做小狗、小猫?恕我直言,当某些家长对孩子宠爱得无以复加的时候,孩子往往失去了人的尊严;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家长恨铁不成钢、滥施惩罚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失去了人的尊严……

题目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意思?是指独立的人格,必有的尊严,必有的权利。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此,列出某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以期引起家长重视。

①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家长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双休日听我安排,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不必讨论;让你买什么你就买什么,一点不能自主,否则不给你出钱;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②宠爱笃深,呵护备至

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特级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高档,穿要名牌。风不能吹,日不能晒,雨不能淋。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一家大人围着孩子转,要东绝不给西。逢年过节过生日,送钱赠物没节制。只要求念书,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家长包办代替……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还能学会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吗?做人的尊严被“瓜分”了。有些家长已经发现,孩子被庞得没有人样了。

③训字当头,不许发言

有的家长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虽然没有什么新词,训不出名堂,却天天得过“训瘾”。孩子真的出了问题,或者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这些家长则滔滔不绝,大训不止,大道理讲了一大堆,要求提了一大串,不管孩子是否听懂,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做到。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不能表态:“懂了”,“是”,“我改”。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权利。

④讽刺挖苦,精神虐待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脱离实际,非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班上前几名。上小学,对“双百”最满意,98分、99分就得挨批;上中学,要平均90分以上,不到90分的科目,视为学习不好。如果有的孩子成绩处在中间或偏下状态,一些家长的话就很难听了:“你不要强,没出息”,“我看你是榆木脑袋,开不了窍了”,“你太笨了,这点功课都学不好,还指望你干什么”,“老师教你的知识,你全就饭吃了”,“就你这德性,长大等着喝西北风吧”,“钱是白花了,好吃的白给你吃了,废物点心”……这样的讽刺讽刺挖苦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什么?是奋起的勇气,还是难言的疼痛?是增强做人的自信,还是越来越灰溜溜的?恐怕不是前者。

⑤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家长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家长对孩子常常采取打一顿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一气之下,把孩子打成重伤,甚至命丧黄泉,成终生悔恨。1992年11月13日,武汉市小学生夏辉被父亲捆起来吊在房子横梁上,因呼吸衰竭死亡;贵阳市7岁小学生谢晔被父亲用火钩烙成重伤,父亲被送上法庭;1987年12月21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9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夏斐因为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由于害怕,向家长隐瞒,被亲生母亲毒打4个小时后死去;1992年11月26日下午6时,沈阳市辽吉物资经营处经理王甫,因8岁的儿子王小川不听话,上去踢两脚,扇一个耳光,活活把儿子打死……类似的例子每年都发生若干起,实在令人痛心。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家长们是否察觉到,的确有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在部分家长身上残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余毒,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切家长说了算;另一个是情感冲淡理智,要么娇柔宠溺爱无度,要么施教言行无度。这些家长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努力做到:

①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家长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②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前,家长要有多种准备,不能把挤过“独木桥”当成唯一出路。要看到成人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要看到各行各业都有能人。在小学阶段,指导孩子全面打好素质基础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素质基础,有了基本能力,走到哪里都能较快适应,开创一番新天地。

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家长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家长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在此告诉各位家长:尊重孩子的家长,更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尊重,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2)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每当想起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许多人不由得联想到,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和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要实现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小培养儿童主动适应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每一位不遗余力地“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家长和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和教师做到:

①要充分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

②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③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主动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如,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儿童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儿童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

④为儿童奠定要持续发展的基础。儿童日后发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关,而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小注意挖掘和培养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品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各种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让儿童发展一些终身受用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儿童学会一些知识。

总之,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在爱孩子时,一定要立足于未来,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和教师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主体性相结合,儿童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3)责备孩子要有技巧

孩子容易犯错,并经常犯同样的错误,父母的批评指责是必要的。但态度一定要诚恳,倘若大声训斥,甚至拳打脚踢,结果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为此,责备孩子时要掌握好以下技巧:

①低声。孩子年幼无知,做错事儿情有可原。责备时用不着“火山爆发”式的大声训斥,也用不着“恨铁不成钢”似地咬牙切齿,低声往往比“惊雷”事半功倍。

②沉默。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能分辨简单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一旦做错了事,心里往往对父母的责备提心吊胆,如果严肃地凝视孩子一会儿,孩子反而会“不自在”起来,进而反省自己吸取教训。

③悄然暗示。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孩子心平气和地领会家长的批评。这种借彼喻此的启发方式,一定会让孩子心服口服。在您安静的办公室,面对大声叫嚷的孩子,您不妨把左手指放在唇前,轻“嘘”一声,指指认真办公的同事,示意孩子保持安静。

④适时和适度。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应及时给予责备,趁热打铁,不可拖拉。在责备孩子时,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平和,摆眼前事实,讲错在何处,不要翻老账,拉三扯四的就会喧宾夺主。孩子听了烦,当做子耳边风,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⑤加层糖衣。孩子热情地帮你打扫卫生,不小心摔坏了盘子,弄脏了衣服,你就给批评加层糖衣,在肯定良好动机的基础上,指出今后该怎么做。(4)适当让孩子对待有危险性的事物

父母爱孩子总是无微不至。看见孩子拿了小刀削铅笔,就怕孩子削了手指,于是马上抢了过来,替儿女削。孩子拿针缝一下脱落了的扣子,母亲也会怕女儿刺了手指,而要抢过来代劳。他们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害了孩子。一方面,削铅笔。钉扣子不一定会削手或刺破手。这是夸大了事物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危险,并蕴育出避免危险的智慧的可能性和机会,更不要说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劳动的机会。

危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到处存在的。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学会避免或战胜它。人类的历史也就是由同无数的冒险斗争并战胜危险的历史。

因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帮助和教育孩子正视危险,避免危险,从而克服危险,如果真有什么或遇到什么危险的话。譬如父母认为用刀子削铅笔有削了手指的危险,就可以向孩子说明这种危险,并提醒他使刀时应当怎样用力。

我的孩子小时候喜欢爬树,而且爬得很高。邻居们从窗子里看到十分惊讶,并好意地告诉我爬树的危险。确实,爬树时,如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很危险的。希望我禁止。然而,我又怎么能禁止得了呢?因为他爬树是在外面爬,我根本不知道,而且我又不是时时在他身边,我从何去禁止呢?

我只能提醒他爬树是一种很危险的游戏,要防止树枝突然断落,就会有跌落的危险。当然孩子听了我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他放学后,照样爬树玩。他认为爬上树顶,远眺校园和自家的屋子是一种乐趣。他当然也从来没有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孩子在爬树时,他首先就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爬;其次他在决心爬时,他会要考虑牢固的踏脚点,衡量树技能否支撑自己的身体。经过这些分析他才会开始行动。因而一般也就很少摔下来了。只是这些都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判断和选择,大人最好不要在旁指手划脚,更不要盲目的鼓励,叫好;那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反而容易出事。

因而,在遇到孩子爬树和从事某些有危险性的活动时,大人可以提醒、指出其危险性,但不要强迫地禁止。

因为对有些活泼和独立性强的孩子,禁是禁不了的。孩子游泳也是一样。我的孩子十一二岁就偷偷地和同学游泳了,等我们作父母的知道,他已经学会了。游泳,尤其是在河里游泳是相当危险的,在我居住的那个城市,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个学生。但说来也怪,淹死的都不是不会游泳的人,而是会游泳的人。就是因为不会游泳的人,他的警惕性较高,不致淹死;而粗心大意的会游泳的人反而有淹死的可能。

因而,只要大人能热情地加以指导和提醒,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的。而且,即使一般地在河中呛了一两口水,或从不高的树枝上摔下来了,那么有了这些失败的经验,孩子反而能学会判断什么地方可以游,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什么树枝容易折断。这样,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可以作出灵敏的反应动作,从而对一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当然,并不是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喜欢爬树、或去游泳。有的可能喜欢从事别的激烈运动,但父母对待的态度基本上可以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过多的约束或夸大了危险。应尽量使孩子得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机会。通常孩子到了十一二岁就想替父母和家里作些事。替母亲到市场买点东西,或到医院挂号,到邮局发信、买邮票等等。起初,孩子可能会买不好,或做不好。有的又怕孩子一个人上街危险。这些顾虑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却不应因此而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拴在自己的身边。相反,应该信任他们,让他们去做;同时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孩子有自信心,能一心去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即使一两次出了差错,做得不好,大人也不要斤斤计较,过于责备。而应帮助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告诫孩子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就行了。这样做既可培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5)做点家务事对孩子有好处

提水、买米、搬东西、打扫房间、倒垃圾。买油盐酱醋,像这些家务小都可以让孩子做,可以锻炼他们生活意志。

让孩子做些家务或者学会做些家务,对孩子来说,不但不是虐待,反而有莫大的教益。帮助家务,如扫地、打水、洗衣、买米。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工作能力和勤劳习惯。

现在家用电器多了,家庭劳动比以前减轻了许多。也少了许多。但是尽管如此,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心理学上来讲,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神益的。尤其是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能够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做得好!”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

曾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被父母认为什么也不会做,心理发育不全的孩子。有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父母忙得抽不出空购买一些必需的东西,只得写了一张条子要孩子上街去买。结果他圆满地买回了一切。母亲高兴地赞许了他:“你做得太好了!”他受到母亲的这次肯定后,从此再也不自卑,再也不畏缩,增强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所以,即便是家庭相当富裕,家里事情不多,当孩子提出要帮忙做些家务时,父母切不要阻止,说什么:“你不必做这种事,去念念书吧!”或者:“你去看电视好了,这些事我来做!”当然,孩子开始作家务的时候不一定会做得很好,甚或会惹出些麻烦,但应知道这对孩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不应苛求。

反之,父母包办一切,这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当然还不困难。但是一到自己身体衰老或身体健康不佳的时候,家里就会出现矛盾了。

曾有一位中年母亲这样抱怨自己的女儿

白天上班忙了一天,回来还要临时煮饭、洗菜;十五六岁的大女生了,坐在一旁看电视,或者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听音乐,四手不伸。有时,一天下班回来,又是挤车,真是精疲力竭。再加上工作中还时而出现一些不愉快,只想回到家里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回到家里,连一杯热茶都喝不上,如果自己不动手的话。要做饭,厨房里的事一大堆,客厅。卧室也还需要打扫和整理。你叫孩子来打扫一下,或者处理处理厨房的杂事,让自己也休息一下。她一动也不动。她不但不会做,而且还根本就不愿做。十五六岁的高中学生了,只会饭来张口,茶来伸手。自己不动手,看到父母疲惫不堪,她仍然是处之泰然,连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这位母亲的话也没有说错。可是,这种不幸的结局,又是谁造成的呢?又怎么造成的呢?那位溺爱自己女儿的母亲她从来不对女儿进行打点料理家务事的教育。当然,她女儿不会做事。同时,也不懂得整顿家务如打扫卫生、煮饭洗菜的艰辛。因而也不会体贴母亲。

朋友的女儿在回忆她的父亲时曾深情地写道:“我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爱护和关怀是教会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让孩子建起人格独立的根基

人格的独立首先要求性格上的独立。性格软弱的孩子很难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人格上也似乎欠缺了许多东西。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是为了孩子将来的人格独立打基础。

1.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帮助、引导,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对待性格软弱的孩子呢?(1)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能力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生活。譬如:夜间让孩子独立上厕所,自己到牛奶站取牛奶;父母暂时离开时,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够独立而不害怕;当发生意外事情时,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2)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3)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他觉得无地自容,脸上无光而羞于见人,无形中不良刺激强化了孩子的弱点。如果确实需要指出孩子的缺点,应在肯定孩子成绩的前提下,用提建议和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会乐意接受的。(4)从孩子的生活常规教育开始。也就是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常规教育应包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行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活习惯指的是:洗手、洗脸、洗脚、洗澡、擦鼻涕、吃饭、睡觉以及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文明习惯和行为指的是:尊敬长辈、爱护同伴,爱护公物,使用礼貌语言等。(5)给孩子创造教育环境。环境对教育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要有孩子可以自由、独立活动的环境。如幼儿的东西应放在他自己可以拿到的地方,玩完玩具有收放玩具的盒子,还有可以供他画、剪、钉、编的纸、笔、剪刀、针、线等。在家里还应该有一小块可以让孩子游戏的天地,也应该有在得到大人允许后到室外去游戏的场地。当然,家里还要准备一些孩子的玩具,供孩子选择和玩耍。(6)要给孩子自由。做家长的要丢掉给孩子制订的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按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对儿童必须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对孩子的主见要循循善诱,切忌扼杀。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6~11岁的儿童,孩子已经不希望父母把自己当作爱物或者逗人喜爱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了个人尊严的意识,并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孩子喜欢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父母越不让自己干的事情,他们越想把事情做好。

为了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更多地转向信任外人,并向他们请教或者学习知识。如果他们从钦佩的老师那里得到错误的认识,家长也会没有任何办法来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孩子并没有忘记父母教给他们的是非观。当父母不断提醒孩子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得不耐烦,因为他们已经懂事,开始有了独立意识。

作为父母最好不要压制孩子的独立意识,要放手大胆的让他们去做,但不等于是放任,要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去教育他们。

一个人来到社会上,他就需要生存,生存就要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这种能力就要从孩子懂事时培养,有意识去磨炼自己,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从小就要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习惯。在生活、学习中就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负责的使命感,在他一生中都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自主精神。孩子有了这些,才能为自己将来奠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面向新世纪我们要培养自理、自律、自主的人才,其目标含义如下:

自理:日常生活、学习自我管理,不依赖他人,有动手、动脑创造能力;

自律:道德、行为能做到自我调控,自觉遵守校规、校绝,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自主:在成长中有上进心,奋发向上,独立生活、学习中培养自信、自主精神,相信自己力量,在群体中有主人翁意识。

以下是北京市某小学住校学生的一个实例:

一年级:

听懂老师所留作业并能自觉独立完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对与错,发现问题后能及时改正;学会生活,会叠被整理床铺,按要求按时换内衣及外衣,学习工具、衣物要摆放整齐。自己打水洗漱,爱清洁、按时入睡、知道校规、校纪,按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

口号:“我能行!”

二年级:能抓紧时间独立完成作业。会支配空闲时间,考试其间自己会复习功课。爱护衣物,讲卫生。床铺、衣柜物品摆放整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能约束自己行为,与同学友好相处。做错事有内疚感。做任何事情很自信,自己学着解决与同学问发生的矛盾。

口号:“我会做!”

三年级:

课内作业自觉独立完成。会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课外学习,多看课外书,发挥个人一技之长。考试其问,会独立复习功课。个人床铺、衣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讲究个人卫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对自己的言行有调控能力,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减少矛盾。做错事能自责。在群体中主人翁意识强。从“要我做”过渡到“我要做”。

口号:“我大了!”

每学年学生对“三自”实施情况都要进行一次“达标验收”。“达标”分为“优秀”、“合格”两级。验收时间为一个月,经过单项比赛、问卷调查、平日评比,班主任、副班主任、生活老师、学生评委要鉴定。期末发“优秀”、“合格”证书。通过验收学生再次学习“三自”要求并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住校生。或许从中可悟出些什么,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势在必行。

3.让孩子学会独立地做

孩子的生理、心理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成熟(独立)?除了它们会随着年龄,逐序发展的自然因素外,亲职人员帮助儿童学习,即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了!但得记住,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且,剥夺了他的自尊。所以在这里,“独立”也变成了一种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你得尊重他的学习意愿。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开“放手”之外,还应该是“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家长可以这样做:(1)给孩子空间

①孩子如同树木,越是往上长,需要的空间就越大。课堂、书本只是向孩子传授知识的一种渠道,不是孩子释放生命能量展示,生命激情的成长空间。

②在大自然里,孩子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老师,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生命信息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原始开发。(2)给孩子勇气

①勇气来源于自信,来源于正视现实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敢说真话的教育。敢于面对困难,面对错误,面对失败。勇气不是天生的,勇气需要在挫败和挫折中建立。人生时刻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②敢于面对困难和不幸,先于赠予孩子一份人生宝贵的财富。(3)给孩子自信

①自信是一份厚礼,赠予谁,谁就拥有一份向上生长的内存动力。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远,而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却能走遍天涯海角。

②自信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给自己打气的教育。自信心是由肯定式教育建构的,否定式教育决不可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4)教孩子节俭

①节俭被中国人称作美德。它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是个人修养,还包含了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节俭本身是对人类共同的生存资源和他人的生存利益的尊重,节俭所遵守的是人类资源共享的生存原则。节俭就是保护环境,一个不肯浪费一滴水、一粒米的人才真正对他人和后人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5)给孩子伙伴

①通过群体伙伴来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得以展现的。给孩子伙伴,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群体的生长空间。

②独生子女需要学会合作,而合作教育只有在群体环境中才能实施完成。给孩子伙伴,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会合作的教育环境。(6)给孩子爱心

①爱心能帮助孩子与万物拉起手,在亲近自然和万物的过程中吸收着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一个拥有爱心的人,生命随时随地能从生活中获取各种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②爱心是教育都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没有爱的教育,心灵无法沟通,心灵缺少沟通的教育无法撞击出智慧与欢乐的火花。(7)教孩子自省

①自省是生命生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省的人永远也长不大。智慧与自我反省能力分不开。

②人通过反省能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省,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8)教孩子宽容

①孩子的天性是应宽容的。因为成人社会经常向孩子灌输等级和差别的概念,经常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看待,影响了孩子的心灵和眼光。

②教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理解别人,不仅帮助孩子建立了一套健康的与人交往的生命原则。同时,还赋予了孩子一种生命智慧。(9)教孩子独立

①在孩子和世界之间,隔着成人。成人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喜欢孩子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听力。在成人的喜欢和爱好里,孩子被层层包裹起来。

②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思考,才能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中美日三国曾联合做过一项调查,比较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美日两国中学生在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中必有一位父亲或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在回答自己“所推崇的榜样”问题时,大多数中学生把父母排除在前六名之外。三国调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并不成功,这一结论怕是让中国的父母们够伤心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成语出自中国,“教育孩子必为之长计”记载在我国的史书中,中国有重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曾几何时,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跌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呢?

中美两国的家长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美国的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大多持“放”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来到人世后,就应该有他们的独立人格,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疱地拔苗助长。而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持“管”的态度,认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职。以这种思想为指导表现出的家教,就是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许多事情。这种当“放”不放的教育,使中国的家长们尝到了一颗得不到孩子尊重的苦果。我以为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提倡“放”,减少对孩子过多过细的不当“关心”,这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

那么何时该管,何时该放,何时管多放少,何时管少放多,怎样才能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呢?A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曾写到:教育孩子要从三个方面着手:A首先要理解,认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理解,应是掌握孩子不同年龄心理特点的理解,比如,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有不少家长都持孩子不懂事,因此要处处限制的思想。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不少孩子在成长的第一关键期——3岁之前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以致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学习。再比如,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会逐步增强。这时的父母要更多地放手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但我们有不少家长依然像管小孩一样管已经是“小大人”的孩子,结果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仅与父母产生了隔阂,也影响了他们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

B要指导,决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指导,是帮助,是恰到好处的支持,而不是严格的控制和包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逐步成熟,独立意识也随之增强,尤其到了青春期,这种“心理断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此时,许多孩子是求自立而不得,许多家长是想让孩子自立却方法不当,结果是亲子发生了矛盾,家长的指导也失却了感情基础。要解决这一问题,父母应该多学习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比如,孟母为什么三迁择邻,她不直接干涉孩子的交往,但却间接地选择邻居?多研究一些这样的教育事例,是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的。

要解放,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提出的理解、指导与解放,对我们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有指导意义的。家庭教育必须理解孩子,才能指导孩子,指导孩子要以解放他们为目标,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解放,是以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为目的的解放,是放手让孩子做其可做之事的解放。现在,大部分未成年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多地受到了大人们的“关怀”,三代同堂的家庭更是如此,四位老人,两位父母,都去无微不至地照顾一个孩子,这未必对孩子的“解放”有利。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孩子跌倒了,不去扶他行不行?孩子能自己吃饭了,不去喂他可以不可以?孩子上小学了,非得接送吗?在这些问题上答案不同,那培养孩子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培养孩子独立问答

问:我虽然知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说更有必要,没有兄弟姐妹相助,一旦父母不在身边,他就要独立应付一切。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妥。

答:能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的重要性的父母是有远见的。但要付诸于行动,还需转变以父母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前提。观念转变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内容方法也就落实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继承家业是我国传统的生儿育女观念,因此,养儿育女也是以父母为中心,一切按父母的意志为主,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观点和期望,凡是听父母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尤其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父母们对自己的独养孩子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父母的“四过”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严重影响了他们独立性的形成。其实,如果父母爱孩子,首先要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所以自他诞生之时起,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独立性。如从最初的养成独自睡眠习惯;随着月龄的增加,动作发展趋向成熟,培养他学会自己捧奶瓶喝奶,用杯子喝水,用匙吃饭;能走能说话时,当他的自主意识增强时,让他自己选择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自由交往;以后凡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父母不包办代替,放手让他自己完成,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向自主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始至终要坚持,要贯穿在孩子的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家庭成员要有一致的态度,否则难以形成孩子的独立性。万一孩子碰到困难不能独立完成要做的事,大人应给予鼓励和引导,必要时可给予适当帮助,但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勉强孩子去完成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样反而会使他丧失独立的信心。即使孩子由于能力问题不能独立完成他应该做的事,大人也千万不要批评和取笑他,这轻则会引起他不愉快的情绪,严重的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失去独立的信心和愿望。

如果我们的家长都能以科学的教育思想来把握好“放”、“管”之度,那么我们的父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重现一个新的、受欢迎的形象,我们的孩子会在“放”之中成长、成人、成才的。

第三章 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独立生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在社会上的生存。从小就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一、父母要帮孩子走出独立的第一步

独立就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你母首先要让孩子养成依赖自己的习惯,从而进一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独立。

1.独立生活,从小开始

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也许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要让他自己做。

宝宝一岁半时就能用勺子试着自己吃饭了,但那时常常不能将一顿饭自己吃完,往往吃去一半或大半,大人还要稍加帮助。经过将近一年的练习,多数孩子都在两岁1~2个月时能自己将碗中的东西吃干净。问题是有时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或家长要赶时间,不容许孩子自己慢慢吃饭,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自己练习的机会,用喂来解决问题。结果本来会自己吃饭的孩子也变得依赖大人喂饭,而不自己独立吃饭。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让孩子自己吃饭是重要的起步,关键是父母的坚持,尤其是祖父母如果帮助照料孩子时也要坚持,只要父母和祖父母重视这个问题,到了两岁半孩子的确可以自己完全独立吃饭,不需要大人帮忙。

2.查清孩子依赖别人的原因

问:我的独生女今年都十三岁了,却像怎么也长不大似的,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我和她爸晚饭后出去办点事,她就不敢在家里呆着;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知道她这样处处依赖别人是不对的,但又不知怎样才能改掉她的这个缺点。

答:孩子过份依赖父母、老师、同学是不好的。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试想,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怎能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呢?

儿童毕竟弱小,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这和过份依赖是两回事。所谓过份依赖,是指儿童在应该具有一定独立能力的年龄段,仍然过多地依赖父母、朋友,这种依赖性丝毫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轻。表现为过份依赖的行为多有以下几种: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作业不想自己做,依赖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不爱自己洗衣服,等爸爸妈妈来帮忙;对诸事没有主见,依靠成年人帮助拿主意……总之,这些依赖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任务上的依赖:就是说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过份依赖的心理。二、情感上的依赖: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人家对自己非常友善,心情就会愉快,反之,就会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定、需靠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心情的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一般情况下,前一种依赖多表现在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身上,后一种依赖多表现在较年幼的儿童身上。

依赖性的产生往往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家长对孩子过份宠爱,过份照顾,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特权”。父辈们的娇宠使孩子易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性,这种懒惰性其实就是过份依赖。过份依赖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您所说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不爱独立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所以,您在焦虑的同时不要过多地去责备孩子,而是应反省自己。仔细想想,您是否过份地爱您的孩子,过份地保护期的孩子了?

3.怎样让孩子去掉依赖性

孩子依赖大人,一时离开大人的照料就寸步难行;在伙伴中,行为不大胆,畏畏缩缩,很难“入群”。那么,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弱点呢?(1)应该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一切事情,完全依赖于父母。舒适、平静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能力的机会,丧失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孩子独立生活的萎缩。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做父母的就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习惯。如夜间能独立地上厕所;帮助大人到街上打酱油、买牛奶;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叠被子;父母不在场时,当发生一般意外的事情时,不惊慌、不哭泣等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情,但对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2)要让孩子多接触同伴,锻炼自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突出特点,应该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把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同时,父母对孩子的交友,要慎重地为他们选择伙伴,因势利导地把有不同爱好、才能的孩子,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利用假日或孩子过生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加深他们的友谊。这样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充分自信起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从而锻炼、提高了自己。(3)还要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一般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也比较脆弱。因此做父母的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基本要求是不当着别人的面羞辱孩子,不贬低孩子。如果孩子某件事情没做好,切忌说孩子“真笨”“没出息”“谁也比你强”等,如果孩子常听到大人的如此评价,就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无地自容,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弱点。即使孩子有短处,也应在肯定孩子成绩的前提下,用建议或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例如当孩子某一件事情没有做成功,家长应鼓励道:“这件事情虽然没做好,但你已经非常努力了,我很高兴,以后慢慢会学会的。”这一番话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大人对他的信任,从而受到鼓励,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心。(4)要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孩子的依赖心理多是由家长给养成的。如果家长不能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就很难克服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了。(5)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的孩子不是不想独立,而是家长不给他独立自主的机会,万事都为他安排得妥妥当当,这样便在溺爱中削减了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的依赖心理。(6)更关键的是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多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低。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敢于独立的勇气。(7)在孩子独立地办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为孩子成功地做好某些事情创造条件。因为儿童的心灵是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如果总是遭遇到挫折,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家长务必要保护孩子可贵的自信心。

4.让孩子依赖自己

作为家长,您是否觉得孩子太依赖大人呢?早晨起来被子不叠,吃完了饭碗筷不刷,甚至忘了带某种学习用具,也怪大人没有提醒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司空见惯。所以,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占40.3%。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孩子的依赖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都与父母的溺爱有关,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

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独生女,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她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是不情愿他说:“再呆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父亲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懒被窝,你就懒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父亲心中有数:孩子跟父母撤娇,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再不用催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女儿早已经骑车上学去了。从这个独生女的变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学习也是他们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写帮计算,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培养懒孩子。当然,若孩子很勤奋却仍搞不明白,帮他分析一下甚至请家庭教师都可以,但必须以孩子独立学习为前提,切忌包办代替。

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二、怎样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需要独立,光说不行,要行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呢?

1.学习轻松的丹麦父母

在丹麦,随处可见周岁大的孩子独自一人在院落中玩耍。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在丹麦人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就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在高税收政策支撑下的高福利给丹麦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因此,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另外,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就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可丹麦人的年轻父母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个个送回家。

2.父母要注意的问题

大凡做父母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时,常常不喜欢父母的扶助,表现出初步的独立意向行为。等到2~3岁时,这种“自我表现”欲望显得更为强烈,喜欢样样事都要自己动手试一试,甚至还要干一些自己还力不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这种行为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在幼儿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在这里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不要轻易替代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反抗就是淘气,是坏事。正相反,孩子的这种反抗行为是要独立的表示,是一咱积极上进的表现。孩子长大后坚强的意志,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以及对人对事的决断能力都是由此发展而来。所以父母应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不要轻易替代。(2)讲究方法

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可以先从简单的动作技能入手,逐渐过渡到掌握复杂的生活技能。比如在让孩子掌握穿衣这一技能时,起初可给孩子穿好衣服但不扣扣子,让孩子自己完成;当孩子学会之后,再次穿衣时,仅帮助他穿上两只袖子,让孩子自己来穿上肩;最后可以试着在毫无帮助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来完成整个穿衣的活动。(3)创造环境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的方向去努力。如以睡眠为例,科学的方法是从孩子一出生最好就同大人分床睡。可在大床边上安置一个小床,为孩子提供独立睡觉的环境与条件,长大之后再分室。这样做孩子不致害怕,也比较易接受。再如,到孩子该学吃饭、蹲盆的年龄时,父母应提前为他们准备小桌、小椅、小碗、小勺、购买便盆。买这些物品时,要尽量选择颜色鲜艳、样式新颖的买,这样会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4)要有耐性

父母在训练孩子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少批评指责,更不可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5)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大多只有一个孩子。面对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地成长呢?最为重要的是,要按照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培养他们,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①婴儿并不娇嫩

新生儿看上去是那么娇嫩,多少父母担心:“我真怕伤着孩子。”其实,婴儿是有很强生命力的,不小心将软软的头颈向后仰了,并不会伤着他;未闭合的卤门总叫人担惊受怕,但它被粗帆布一样的薄膜覆盖着;当他有近4公斤体重时就开始自行调节体温了;他们没吃饱会哭,尿布湿了会表达,困了就睡;甚至对大部分病菌也有良好的抵抗力;而且他们每时每日地成长着。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即便是在刚出生不久、极度需要照顾、依赖成人的条件下,婴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内在成长力是未来独立的基础。

②依恋和独立性

依恋始于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的母子接触的联结。随着婴儿的微笑、模仿和社会同步行为(如对父母说话声的注意,看见熟人手舞足蹈等)三种基本反应的出现,婴儿逐步进入社会世界。之后越来越依赖父母或其他直接照管者。依恋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是一种情绪反应。安全性的依恋能对婴儿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是日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据研究,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适当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较好。另外,依恋发展正常的孩子,并不需要成人时时伴随。只要在他有需要时,你能出现在他身旁,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其他时间他是能独处,安静地醒着或观看的。

③分离焦虑和独立性

孩子进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初期,往往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解决好分离焦虑对父母和子女都是一个考验。

首先,父母对于幼儿参加第一个社会团体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以积极愉快的态度让幼儿快快乐乐进幼儿园。

其次,分离焦虑是可以逐步克服的。你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同伴;经常让他到大自然中去;让他和其他成人接触;入幼儿园时向教师详细介绍孩子的特点和情感表现,和教师合作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这样,他就会逐步成为友好集体的一员,在集体中培养发展出来的独立性更具社会价值。当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排队,自己洗手,自己做一切能做的事,甚至独立操作和解决一点疑难时,独立和自信就能自然发展。

④成长转变期和独立性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经历过,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听话了;一个本来恬静的孩子,现在常哭闹不休;一个乖顺的孩子,现在什么都说“不”了……这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转变期,因为这种转变是心理成长的表现,故称为成长转变期。

例如,1岁孩子会走后,他边走边看边触摸,充满着好奇去发现新世界。当他的独立志向遭到大人冷遇(不许动!不许摸!……)后,会引起他的反抗。2~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更强,想要摆脱父母种种束缚,他能力不够,却都想“自己来”;如果父母忽视孩子身体活动的需要和心理成长的需要,事事代劳,处处设防,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因此也有人称这种转变期为反抗期。

父母应当在成长的转变期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立意向;相信他,放手让他做想做又能做的事,对他经过努力做成的事给予适当鼓励;让他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照顾娃娃;给孩子更多的行动自由,养成必要的独立习惯。这样,幼儿发展的独立倾向就得到了保护。让孩子在生长转变期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就会使转变期顺利过度到稳定期。

独立和依赖是幼儿期要解决的一大课题。独立性与幼儿的自我意识、情感发展、智慧增长、个性成长密切相关,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吧。

3.培养孩子独立生活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耐心,不厌其烦。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2)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的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顺利地、干净利落的吃完一顿饭。(3)可以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有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孩子会很有兴趣的学习洗脸的动作。(4)要做到要求一致持之以恒,不能幼儿园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孩子做的,奶奶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条件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5)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为了使家庭生活得更美好,使孩子生活得舒适,爸爸、妈妈除了每天上班以外,回到家里还要做很多事情——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等,父母是很辛苦的,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洗碗以及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集体中的一个成员,他应该为家庭做一些事情。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6)引导孩子分辨是非。孩子看电视或电影的时候,总是爱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说明孩子想要分辨是非。但是,幼小儿童自己还没有判断好和坏、对和错、是和非的能力,他们只是模仿大人的评价。所以家长要从小引导孩子明辨是非。

①从游戏中引导。让孩子愿意扮演正面人物,喜欢做解放军,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

②从生活小事入手。孩子在路边拾到小手绢,要启发他物归原主,讲明占有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把东西还给别人,才是好孩子。

③从儿童文艺中启迪。小明两岁了,总是“打你,打你”不离口,批评吓唬都没用。爷爷就给他讲故事:“小花猫想找小鸭玩,不一会,小花猫就说,打你!打你!小鸭生气走开了。小花猫又找小白兔玩,不多会儿,他又说打你!打你!小白兔也逃走了。小花猫再找小鸡玩,……”小明听到这就向爷爷说:“我以后不说打你,打你了。”这样的教育,日积月累就会使孩子树立起是非观念。(7)分清孩子的独立性和任性行为。家长要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以便分清什么是孩子的合理要求,什么是孩子的任性,不可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二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独立需要,比如要求自己吃饭,自己走路,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不理睬大人的干预。尽管有时弄的乱七八糟,家长很讨厌,但这些是孩子心理发展中的独立需要,要求是合理的,应该得到满足。而任性是无理要求,决不能满足。

孩子的任性是大人溺爱和娇惯的苦果。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要求,不论是否合理,一概有求必应。要知道,这种做法,眼前可以图个息事宁人,却使孩子以为:“我是中心,我说了算”。渐渐养成他的任性的不良品质。

4.做好学前准备,让孩子独立面对学习

生活宝宝长大了,在幼儿园小社会里生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宝宝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面对面与我们进行交流,许多父母在为宝宝感到骄傲的同时,似乎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寄希望于幼儿园、学前班,认为在那里,宝宝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我们常常重视的是:

-为孩子选择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

-幼儿园老师、学前班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孩子的身体健康;表扬孩子、赞美孩子;

-幼儿园的其他教育,如弹琴、绘画课多不多;

-幼儿园的饮食是否富有营养;幼儿园将来升入什么小学。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

-对孩子的心理培养与性格培养;

-对孩子的劳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意识的培养;

-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他人;

-培养孩子尊重与关心长辈、朋友。

我们需要做到和懂得的是:

-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培养与规范孩子的学习行为;

-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

-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帮助孩子规范生活与作息时间;

-帮助孩子培养与同学、老师沟通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尽管孩子在幼儿园经过正规的教育,在即将进入小学前,父母一定还要为孩子进行系统而具体的学前准备:

-选择与确定即将进入的学校;

-了解学校的情况并与负责教师见面;

-做好孩子入学前心理与精神准备;

-做好孩子入学前相关知识准备;

-做好孩子入学前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备;

-入学的物质准备(书包、笔、纸等)。

孩子一上学便开始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校教育。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它必然引起孩子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学习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观,教育内容的加深,形象化教学方法的减少等等。因此,只有做好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孩子进入学校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健康向上地发展。那么孩子入学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1)身体方面的准备

孩子未入学前,虽然家长和幼儿教师也向孩子传授知识,但同小学的上课,学习的要求与形式都不同,而且学习也不是孩子的义务,更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孩子一上学,学习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和社会义务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小学是对儿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的专门机构,孩子一上学就要独立地参加学习,开始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学好所规定的课程,接受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天就需要消耗较多的体力,这要有较强的精力和耐力,需要有健康的体魄。为此,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①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

②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③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

④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和耳;

⑤入学前应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2)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①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②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③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A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④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和图书等。

5.让“孩子”自己“飞”起来

倩倩与小青同住一幢楼,同上一所幼儿园。他们的妈妈也都很疼爱孩子,但是两人的观点不同,做法不同,教育结果也就很不一样。孩子上中班时,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学习整理床铺。两个孩子清晨起床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动手叠好了被子。

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两位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倩倩的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着:“我说你不会叠,你偏要逞能,看!叠得乱七八糟,像什么样子!走开,让我重新给你叠。”妈妈毫不犹豫地把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叠好的被子打开,重新叠了起来。倩倩灰溜溜地走到一边,伤心透了,从此他不愿再“逞能”,不愿再尝试着自己做事情,反正妈妈能干,让妈妈去干好了。

小青的母亲欣喜地赞赏着孩子:“哟!今天小青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看看。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教孩子怎样把被子叠得更整齐。小青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都越来越强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矫健的雄鹰,但要让雏鹰变成雄鹰,就必须让它自己去飞。因此,要想让孩子长大成才,自立于社会,一定要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能力。在这一点上,小青的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也是有远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2)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划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3)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4)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第四章 教孩子学会管理我我,做自己的主人

让孩子做自己的人,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让孩子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作为家长来说,指导与帮助是对孩子精神独立的一个关键。怎样让孩子有自己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看待世界,家长又应该怎样指导自己的孩子,从而避免让孩子的思想走上歧路呢?

一、解放思想,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思想独立要依靠大脑来思考,所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应该是思想独立的基础。

1.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烦恼就增强了,总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父母的话,越难管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所谓“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大致出现在10~20岁的孩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对待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由孩子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引起,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2)由于做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采取“专制”的方法教育,而该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绪不稳定,所以显示“抗上”的逆反心理。家长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3)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做家长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样子。采取“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的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想法,对孩子说话要真诚、恳切。

总之,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家长的只有通过亲切的心理交流和正确疏导,才能彻底矫正。

2.让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处理问题

时下,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一些家长就像上司对待犯错误的下属一样,又是批评,又是指责,甚至处罚。孩子自知理亏,只得低下头来,任凭大人摆布。可是,自己到底如何犯的错误,今后如何改正等一系列问题,在家长的指责声中并没有解决。于是,家长骂过后,孩子照犯同样的错误。

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家长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像一个慈祥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启发、引导孩子,帮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来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犯了错误,今后如何改正。这样,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改正错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他们自己特有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只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才能在能力上不断进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完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想法。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管努力一下也许就能解决,家长却迫不及待地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中有难题,自己动一动脑筋,也许能解出来,但家长却忙着为孩子找家教。这种对孩子越俎代庖的做法,只能使孩子失去独立的人格,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某学校对2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当让他们抛开家长的想法,实话实说自己长大究竟想做什么时?竟有一半的学生回答不出来。

交给孩子一把钥匙,让孩子自己去打开锁着的门,因为孩子不能永远生活在家长的庇荫下,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去的。

独立性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1)从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起步。注意这是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的起始点。父母一定要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2)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组织游戏的伙伴,或选择玩具,从中培养其独立的组织能力。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玩具则是孩子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能使孩子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无限的乐趣。鼓励孩子创造性地玩,尽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的独立人格。在孩子相互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因孩子间的打闹而参与其中。(3)鼓励孩子在困难中锻炼意志。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困难”,让孩子独立去思考、解决。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后,他就有机会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养成独立的习惯。(4)委托孩子完成一些任务。根据孩子的年龄,交给孩子一些易完成的任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逐渐形成义务感、责任心,并且在独立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

3.培养孩子思想独立七项原则

专家指出: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进行对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你应做到如下七个方面:(1)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你的孩子;(2)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3)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4)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孩子;(5)把握培养独立自主性的关键期——孩子两岁时;(6)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7)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

4.让孩子的不再有依赖思想

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了,却像强力胶一样,白天粘着爷爷奶奶,晚上则死缠着爸爸妈不放。这样一来,不仅使大人无法正常工作,就连晚上短暂的休闲生活,也被剥夺了。

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孩子这种“症状”叫“分离焦虑”,如此的情形经常发生在三至六岁的孩子身上。父母绝对无法叫他不要粘,毕竟那是一种成长的轨迹!如果到目前为止,依然企盼孩子“独立”,给你的忠告是,赶快收拾起这种非份之想吧!

直到孩子大约五岁左右,才能给予必要的“独立”训练,例如,故意抽些时间和孩子分离,然后逐日把分离的时间加长,直到他不需要你,也能玩得非常快乐为止。

初期,孩子可能会以“哭闹”来表示抗议但可千万别被击倒哦!这时可考虑的妙招是,忽视孩子的行为,或给自己一段自处的时间,例如,孩子一再大吼大叫时,可以躲入自己的卧房中,等他恢复平静时再出来,并且微笑地告诉他:“爸、妈最喜欢不哭不闹的孩子哦!”

大概不出两三个月,孩子便可从父母的行为语言中得知,父母最喜欢哪种行为表现,而附和你的要求。此外还要懂得“增强”!比方说,当他独生子个人在书房里看漫画展书或玩玩具时,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我喜欢你能做自己的事。”甚至让他说出,所看到的一切,或玩玩具的心得,相信一定非常有趣。

要从生命深处唤起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在思想上独立起来。“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解放成长者的内部力量,这才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放在首位。我认为一个完整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人,这种自给自足更多是精神上的。一个孩子需要学会怎样照顾自己,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最终达到情感上的自立。(1)放手独立开展活动,克服懒惰心强

一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内衣、内裤都不愿洗,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很容易产生惧怕心理。针对这种现象,给他们讲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自己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因为这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也有利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并适时地给学生讲他们所崇拜的一些名人青少年时代所具有的独立能力,告诉他们独立意识是要从小养成的,而且它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一种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如讲达尔文从小就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对观察昆虫和采集标本非常认真,性格勇敢、顽强,这为他以后登上考察船进行长达五年之久的远洋考察打下了基础;讲发明家爱迪生,从十二岁起,就一边当报童一边学习,半工半读,用自己挣来的钱买实验用品等等。为了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放手让他们去组织同学们独立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和鼓励,使他们尽量克服懒惰、怯弱等心理问题。(2)在活动中培养能力,诱导学生独立思维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与活动紧密相连的,有多少种活动,就有多少种能力;有什么样的活动,就会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所以在学习上,我要求学生每天要做课前预习,作业独立思考,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支配课余时间,安排好生活,实现学习计划,增强自控能力和运筹时间的能力;课堂教学上,尽量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允许不同观点和意见并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打击有不同看法和观点的同学,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发言受到了重视,从而产生自豪感,养成独立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不随便附和他人的看法。(3)教给学生人生真谛,培养独立情感。《浮士德》中有一句名言:“你要成长,必须靠你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时常用这一人生真谛告诫学生:你们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个体,自己最能了解自己的性格与真实思想,最能感受自己的潜能与发展趋势,而且也只有你们自己,才能对自己负最后的责任。我班有位同学,学习成绩好,反应敏捷,但生活自立能力差,情感上有很大的依赖性。开学的第一天,他是我班唯一一个要妈妈帮忙收拾文具的学生,而且稍有一点小事就要给他妈妈打电话。事后,我把他叫到一边,让他告诉我:平常同学们是怎样处理生活中琐事的?我给他找了榜样,让他同自己的懒惰行为作斗争。同时建议:不管大、小礼拜返校,都要自己完成自己物品的整理。我还让他写生活日记,定期给我看,要求他用心去感悟生活,学会理解,关心他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学期下来,教室里再也看不到他妈妈的身影了,他也学会了整齐摆放物品,教室的书柜也井然有序了。

总之,唤醒学生处于自然状态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才能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会独立学习的人,而且是会独立创造的人。

二、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就要能思考事情,要有自己的思想,这也是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一个方面。

1.怎样让你的孩子说“不”?

宝宝学说的第一个词往往是爸爸或妈妈,之后那个重要的“不”字就出现了,并且尽可能认真地对待他的“不”。发现“不”这个字是孩子独立过程中的里程碑,孩子说“不”和他被告诫“不”的经验是同样重要的。说“不”毫无疑问包含了好斗和拒绝的成分,并且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一些这样的经历,即能够表达这些感情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使自己感到仅仅是顽皮而已。如果在这个年龄自然倾向地说“不”从不被尊重,那么他可能变得过分顺从或完全相反变得很固执,因为如果孩子有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感觉,那么当别人在必要的时候催促他时,他会更愿意合作。

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你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家庭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它有其独特的特性。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充分考虑到家庭教育的特点,就有可能事半功倍,收到奇效。

首先是教育范围的不同,学校教育主要在学校范围内展开,其特点是比较系统化,正规化;而社会教育在整个社会环境内展开,覆盖面广。但这两种形式的教育的缺点都是面向某个大范围群体,而不能投入过多精力到某个人身上。而家庭教育单从施教的范围看,比以上两种教育都要小,它局限在一个家庭的内部。但由于它针对特定个体(子女),为此,对身处这个家庭的特定个体来说,影响反而更大。所以,家长要善用这种影响。

其次,教育的方式不同。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而家庭教育则主要依靠家长进行。这样,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家庭教育的纽带。这种亲和力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也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正是由于特别的血缘关系,这种教育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

所谓直接,是指家庭教育的响应速度快。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任何变化,父母都能够马上感受出来。父母对孩子的一颦一笑都能及时掌握。由此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不好的苗头被消灭在萌芽之初。而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是无法做到如此细致,快捷的反应的。

而所谓深远,是家庭教育的培养和灌输式的教育不同,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往往伴随一生。比如朱德同志对其母亲的教诲就终身难忘。可以说,家庭教育在孩子“情商”的培养上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孩子在家庭中所感受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天生的亲情纽带,使得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感染作用。这对孩子的个性、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此外,父母的特有权威也和学校教师的权威不同。父母的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特别是对低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常引用父母的教导来评价某种事物或者行为。家长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和接受学校教育。很多时候,学校教育是否产生作用要取决于家庭教育。如果两者一致,教育效果会更好;如果两者背道而驰,那么学校教育的成果往往会淡化甚至消失。

所以,你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只有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聪明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像公司经理对待犯错误的属下那样一味批评、指责,而是像一个慈祥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站在孩子的一边,启发、引导孩子,帮孩子用自己的大脑来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犯了错误,今后如何改正。这样,孩子在父母的“顾问”下自己改正错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他们自己特有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只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才能在能力上不断进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时下,很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完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想法。孩子在生活中有困难,尽管孩子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父母却迫不及待地伸手解决;孩子在学习中有难题,自己动一动脑筋,也许能解出来,但父母却忙着为孩子找家教。这种对孩子越俎代庖的做法,只能使孩子失去独立的人格,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交给孩子一把钥匙,让孩子去打开横在他面前的门。因为孩子不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荫下,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去的。

3.走出“真空”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面对复杂的社会,能独立思考,明辨是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着力培养的重要素质。

女儿上小学时,得了压岁钱,省下零花钱,我从不过问她如何花法,只是在她的储蓄罐上贴上一句话:“钱要用在刀口上。”一次她看到女同学头上都夹着一支很时髦的玫瑰花发夹,也想买一支。她捧着储蓄罐想了半天又放下了,说不买了,发夹时髦一阵子之后就不会再时髦的,能省则省。她用理智战胜了盲目从众心理。

一天我带她去市场买菜,看到街口有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当众跪着,胸前挂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我要上学》的说明,说她死了父亲,母亲又卧床不起,她被某中专学校录取,却无钱报名,请求好心人施舍云云。女儿看了,把钱从袋里掏出又攥住了,对我耳语道:“她不是骗子吧?报上有过类似的报道。”我不置可否,让她自己思考。她拉拉我的衣襟走了。我说:“如果她不是骗子呢?”回家后,女儿写了一封信:姐姐:你跪着乞讨多没尊严呀。

自尊比识字还重要。高尔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两年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作家。成才的路有好多条,上学不是唯一的。她咬了一会儿笔头,又写道:这里有20元钱,你买张车票回去吧。她刚要出门上街,我说道:如果她是骗子呢?女儿想了想,又把补充的话擦去了,重新写道:如果你想回家,我给你买车票,送你上汽车。最后写上了联系电话。现在,女儿做好事能多长一个心眼了。

一个星期天,门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女儿从“猫眼”里发现是一位陌生的女青年提着个大包,大概是搞推销的。女儿悄悄到书房问我开不开门,我说你看着办吧。女儿开了木门,隔着防盗门与陌生人说话。原来她是推销洗涤精的,一开始说是赠送新产品征求用户意见,接着滔滔不绝地介绍产品的优良性能,正当我女儿要开门接受她的馈赠时,她却要收28元的押瓶费,说等用完了再到她的公司退瓶退款。女儿说道:“阿姨,我家有个洗涤剂空瓶,你这就把洗涤精倒下来吧,不少了退瓶退款的麻烦吗?”这位挺漂亮的阿姨突然语塞,拎着包下楼了。想不到女儿竟能机智地揭穿推销员的骗局,摆脱了纠缠。

社会是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社会也是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做主,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使纯洁的心灵免受污染、欺骗和伤害,而且还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1)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2)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3)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4)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到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损坏了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之后一定要带孩子一起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

5.如何让孩子更独立

孩子对别人有一定的依赖性是正常的,甚至是健康的。然而,过度的依赖性又会造成孩子不会检查、纠正自己的错误,在课堂上不能独立思考问题,或者不能主动结交朋友,这最终会使他丧失自信心。

孩子具有依赖性的几种表现:

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如果有以下一些依赖性行为,家长和老师就应该予以重视了。(1)在休息时,只想和老师或班长呆在一起,而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2)经常向老师请求太多的指示、说明和建议。(3)如果老师不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他应该怎样参加某项新活动,他就不愿参加。(4)当父母有可能辅导他作业时,他就不愿独立地完成这些作业。

帮助有过度依赖性的孩子

首先,你可以从检查自己的行为开始,分析自己是否把孩子做学生所要做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其次,应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情,而不要怕犯错误。

第三,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让老师知道你对孩子的担心,并和你一起工作、互相配合,以便你们的措施和奖励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第四,创造性地使用下面举出的一些自立自强的办法:

①按时上床睡觉,并按时叫他人起床。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怎样使用闹钟。

②为孩子提供一个放置上学用品的专用箱。寻找昨晚的家庭作业本那并不是父母的工作。

③安排家庭作业时间。对缺乏独立性学习能力的孩子,你可以和他一起看一下他的家庭作业,帮他读懂题意,然后安排一个5分钟的时间段,让他在这5分钟内独立学习。持续练习一星期后,把时间段延长至10分钟。这样不断地逐步地连续增加孩子独立学习的时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孩子的独立学习进行奖励,就会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

④分解。与孩子一起把家庭作业分为更小的几部分。孩子一点一点地完成作业有助于孩子持续独立的学习。

⑤为孩子制作一张“自力更生”表。每星期制一张图表,列出你希望孩子达到的行为,例如: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不需别人提醒地学习单词;给新结识的朋友打电话;按时叫醒自己起床上学。让孩子检查并记录自己每天是否达到了这些行为标准,并根据达标情况对其进行适当奖励,如果孩子不可能达到上述某些标准,你就应该把这张表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便这些行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然后,等到困难的行为标准对孩子变得较为容易的时候,再把它重新列入这份表中。

三、孩子自我管理实例解析

在孩子的独立过程中,父母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应该在什么样的时候,给孩子鼓励与帮助呢?

1.我的孩子该不该去上学

第一次听到“儿童孤独症”,是在世纪之交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联谊会上。学校校长特意告诉记者,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很特殊的病,至今还没有人能搞清其致病的原因;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患病儿童大多是男孩,他们的父母往往也很出类拔萃。也正是在那次联谊会上,记者认识了6岁的亮亮和他的母亲林吟。

自称“眼泪已经哭干了”的林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来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幸福。林吟和丈夫宋连是大学时的同学,1988年大学毕业后他们都考上了研究生,1991年硕士毕业后又都留在了北京,1994年他们又有了儿子亮亮,真可谓是一帆风顺。林吟告诉记者,亮亮1岁多时白白胖胖,可漂亮了,见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只要他一出现,他们“筒子楼”里结婚没结婚的同事都争着要抱他,“儿子”叫得让她都嫉妒。林吟说,那时单位工作非常忙,但晚上回家时无论多么疲惫,也总忘不了要和儿子亲热一番。如果哪天回家时孩子睡了,她整个晚上都会睡不踏实。林吟还买了不少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她总是一边看,一边盘算着亮亮的成长日程:什么时候该会走路了,什么时候该会说话了……

亮亮2岁多时,林吟隐隐约约觉得这孩子性格有点儿怪:他总喜欢一个人玩,看到同龄的小朋友也不怎么高兴了,甚至还有些害怕;总是玩他喜欢的某件东西,不让他玩,他就会大哭大闹;隔了很长时间看见妈妈了也不怎么高兴;不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对夸奖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林吟把这些告诉了从农村来照看亮亮的奶奶时,奶奶很有些不高兴:“别瞎担心了,他爸爸小时候就是这样,大了会好的。”

1997年春节期间,林吟偶然看到了北医大杨晓玲教授介绍儿童孤独症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描述与亮亮的情况十分相近。特别是文中提到儿童孤独症可能会导致孩子终身残疾,更让林吟寝食不安。于是,她便带着3岁的亮亮先后走进了北京市儿童医院、北医三院和北医六院,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各种测试。林吟总希望最具权威的检测能够证明亮亮没事儿。

亮亮最终被杨教授确诊为儿童孤独症。当这可怕的预想顷刻间成为现实时,林吟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在医院里失声痛哭了起来。她甚至像一个没有进过学堂的农妇,一遍遍地追问着杨教授和丈夫,“父母都是好好的,儿子怎么就有了问题呢……”

林吟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自责和恐惧之中后来,她把希望寄托在教育感化上。

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林吟总是把亮亮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过错,她很后悔怀孕时没有很好地休息调养,后悔当初没有放下工作,整天陪着亮亮玩。林吟甚至觉得当初就不应该上大学,如果在农村,或许她的儿子就不会得这种病。除此之外,林吟的心头总萦绕着一种莫名的恐惧。

稍稍平静下来之后,林吟便开始到处搜寻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资料,不放过其中每一个细节,希望能为可怜的亮亮寻找一线“生机”。专家们已经发现,除了一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尽早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会较好地缓解病情、促进康复。于是,林吟便决定立即让亮亮上幼儿园,好让教育的力量来感化亮亮心中的“孤独”。

亮亮很快就进了附近的一所市级的幼儿园,林吟并没有告诉老师亮亮的实情,只是说这孩子有时脾气很犟。亮亮也理解不了幼儿园里的很多规矩,还“老是有事”,有好几次都闹到了要求他退园的地步。等到快要升中班的时候,幼儿园说什么也不想让他留下来了。老师说,他在教室里坐不住,还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这一次,林吟几乎是哭着告诉幼儿园园长,亮亮是一个孤独症儿童,如果不让他上幼儿园,不在集体中得到锻炼,如果再让他继续呆在家里,他就会越来越封闭,就彻底地完了。她还告诉园长,东北的一位儿童孤独症患者,都9岁了,因为一直呆在家里,现在连原来认识的苹果都不知道了。幼儿园最终还是让亮亮留了下来。林吟说,由于亮亮,她认识了不少好人。

幼儿园给了亮亮两年多宝贵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通的幼儿园教育对亮亮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理想。别的小朋友开始还会主动找亮亮玩,后来就都不太理他了,甚至对他还会有歧视。亮亮自己不会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他仍然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培养其行为习惯是很困难的,普通幼儿园的老师对他还真有点儿束手无策了。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住丰台的亮亮得以到海淀培智学校学前班学习(在北京,儿童跨区就学是很不容易的)。这所学校有好几年教育孤独症儿童的经验,林吟也就不在乎每天带孩子坐好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横跨大半个北京城了。和亮亮同班的,还有几位弱智的小朋友,他们却能经常主动和他打招呼,和他一起玩。林吟说,现在省心多了。

点评:让孤独症儿童接受正常的幼儿园教育,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起生活,不仅对患儿的康复有利,而且有利于患儿家长的心理平衡。但平心而论,接受一个孤独症儿童,幼儿园的付出可能比接受10个健康儿童还要多。至于对其他儿童的影响,我想孤独症又不是传染病,是不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健康发展的。另外,孩子得病之后,家长的责怪或自责是不必要有的,因为孤独症的致病原因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简单的动作林吟都要教亮亮数百遍

亮亮2岁时就认识了“1”和“2”,可到了4岁时还不认识“3”,可把林吟急坏了。为了让儿子认识“3”,林吟一度天天换着法子,不厌其烦地跟亮亮讲“两个”加上“一个”就是“三个”。好不容易等他明白了,但当林吟在两块糖里加上一块问亮亮有几块时,他还是说“不知道”或“很多”。林吟说,好几次她已经讲得筋疲力尽了,但亮亮却毫无进展,还哭闹着要玩别的,她就索性狠狠地给他一巴掌。然而,当儿子一边痛苦地哇哇大哭,一边委屈地望着妈妈时,林吟总是禁不住和儿子抱头痛哭。去年林吟一次因病在家休息,常和亮亮一起看一本图画书,没想到亮亮竟然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从1数到17(那本书共17页!林吟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林吟后来告诉记者,孩子学不会时,打他是没有用的,特别是对孤独症的孩子,你教他1000遍他不明白,但1001遍他或许就明白了。

孤独症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不愿去接触的。有时候为了使亮亮的某些固定行为得到纠正,林吟的训练方法甚至有些残酷。为了让儿子学会双脚跳,林吟让儿子站在五六厘米高的台阶上,她手里拿着亮亮最爱吃的面包干,诱使他双脚齐跳下来。亮亮很不喜欢这种动作,但在没有完成双脚跳之前,无论他怎么哭,怎么喊,怎么求饶,林吟就是不给他面包干。有时候奶奶都含着泪求她,“你就给了他吧,看他都哭成什么样子了。”其实林吟何尝不心痛自己的儿子,然而为了儿子的将来,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林吟苦笑着告诉记者,有的时候她甚至想到了马戏团里的训兽,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除此以外,林吟还经常参加京城的各种孤独症儿童短期训练班,为此,每年她要花费近万元。林吟说,参加训练班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和专家、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孤独症孩子的发病率只有万分之几,平时很少能有机会和别人说说孩子的事。有了这样的机会,不仅能学到一些东西,也可以减少家长的一些心理压力。一次听一位孤独症儿童家长介绍,练习“点连线”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对学写字也有帮助,林吟便给亮亮买了很多“点连线”和识字的书,摞起来比她和丈夫上学读的书还要多。林吟还利用亮亮喜欢辨别的特点,和他玩“加一笔,变一字”的游戏,如人→大→天,亮亮玩起来很开心,半年时间里他就认识了300多个字。现在6岁的亮亮能认识1500个汉字,会拼拼音,能从1数到200了。在同龄人中,亮亮也应该算是识字较多的了,林吟说,这几年的精力和金钱都没有白费。

但也有过不愉快的时候。有一家“国内唯一的研究大脑营养学”的培训班,接纳孩子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上它所在的学校,同时要交上1万多元的学费。林吟不想让亮亮放弃在海淀培智学校的学习机会,就想让“大脑营养学专家”针对亮亮开一个训练方案。但“专家”说必须进他的学校学习,因为孩子吃的食物对大脑营养会有影响,即使是在其它专门学校训练也是很难保证的。“专家”还说他们已经治好过不少孤独症儿童。最后,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希望”,但已经和“专家”谈了近20分钟,还得交120元的咨询费。林吟还告诉记者,有许多外地人听信了类似的某些传言,几乎是倾家荡产带着孤独症的孩子来到北京,结果却往往是大失所望。

点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兴趣。林吟的例子也告诉人们,如果摸清了孤独症儿童的脾气,让他们学会一些东西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不能机械地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在孩子有抵触情绪、大发脾气时,最好先借助于药物的作用,让他们安静下来,不要再强迫他(她)训练下去了。训练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否则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我个人认为,应更多地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技能,而不应该仅仅是识字、数数等。毕竟,对孤独症儿童而言,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杨是会长——记者注)每年也要组织短期培训班,但主要是针对家长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往往会夸大教育训练的作用和效果,家长们千万不要上当。

是上普通小学还是继续留在培智学校林吟一直拿不定主意。“儿童孤独症”为国人所逐渐了解是近几年的事。相信大多数读者也和记者一样,在看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时,并没有把它和孤独症联系在一起。得知本人是中国教育报记者后,林吟希望能通过本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知道,国内也有这样一群“怪”孩子,他们可能至今仍被认为是性格孤僻或不听话,没有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也将会丧失训练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许多人或许不会忘记《阿甘正传》中的这样一个情节:在满足了校长的特殊要求之后,年幼的阿甘才得以进入学校学习,但在学校里,阿甘并没有得到同伴们的同情和帮助,最后他又不得不回到了家里。或许只有像林吟这样的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才真正懂得这其中的辛酸。电影中阿甘没上过正规小学,但他最后却上了大学。林吟说,生活中能有几个这样幸运的“阿甘”呢?

据记者了解,几乎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有被普通小学拒收的经历。东北的一位家长无奈之中甚至向学校校长、老师一一下跪,结果也还是无济于事。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一面托人向学校校长、老师说情,一面拿起了《儿童权利公约》、《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武器,这才和学校达成了“试一试”的协议。

点评:说实在的,对孤独症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也很困惑。毕竟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味地要求普通学校接受孤独症孩子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来说,比较可行的是接受特殊教育。但经过特殊教育之后,如何回归主流社会又成了一个问题。目前在北京市,一些孤独症孩子接受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培训后,却没法找到工作单位。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看到许多年轻的家长,为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而舍弃了自己的一切。从这个角度看,这恐怕不仅仅是某个学校、某个家庭的问题。

2.澳大利亚母亲:蹲下来同小孩子谈话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他感到很惊讶,以为这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

接着,他谈到:“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逑蒂请我住到她家,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

逑蒂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当我们一同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逑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第二天上午,我们和孩子们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我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我禁不住同逑蒂谈起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她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澳大利亚母亲的言语和行为使人想到: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自尊的人格;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3.别让孩子生活在“包袱”里

现在的孩子好像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离不开父母了。常常是几岁的孩子,见了生人不敢说话,总拉着妈妈的衣角;还有的孩子吃一个苹果要掉在地上四、五次,非得家长喂着吃,表面看起来这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家长太“爱”孩子,把孩子“裹”得太严导致的。

比如,孩子刚站到凳子上,家长就喊:“快下来,快下来,别摔着!”;孩子要出去玩,父母又在旁边提醒:“必须把外套穿上,外面冷。”;“别玩泥,要不裤子脏了。”或者“别出去,车撞着你”等等。这样时间长了,会使孩子感到危险无处不在,有家长才安全。渐渐地,孩子的性格中出现了胆小懦弱的特点。

要让孩子胆大起来,健康地成长,当家长的,在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不要忽略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给孩子独立承担风险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千万不能让孩子生活在“包袱”里。

相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判断和发现孩子的心理障碍是很难的,心理学家认为,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就要请儿童心理医师做一次心理保健检查,由此能发现是哪一方面有问题。(1)常常坐立不安,较长时间坐着有困难。(2)是个局促不安、多烦恼的孩子。(3)常常损坏自己或他人的财物。(4)常常打架或极易与其他孩子发生口角。(5)不大讨其他孩子的喜欢。(6)常常担忧许多方面的事情。(7)常常表现出可怜、不愉快、哭泣或痛苦的表情。(8)激惹易怒,乘机逃走。(9)孤独,不愿与他人交往。(10)面部及身体有抽动或怪异表现。(11)常常吮吸手指。(12)常常咬指甲。(13)常常违抗命令。(14)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坐定几分钟加以考虑。(15)害怕新事、新地。(16)是个爱挑剔的或过分特别的孩子。(17)常常说谎。(18)威胁、恐吓、欺侮弱小孩子。

4.中国家长培养孩子独立之我见

(1)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学习生存”。孩子们从小学习谋生能力,逐步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当今我国幼儿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幼儿园里的某些课程能否放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进行,任乐园爸爸的做法无疑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复。依我看可以效仿。只是在孩子“独”闯世界的时候,大人的指点迷津和照料绝不可少,尤其是初期。(2)让孩子单独锻炼,锻炼出勇气和胆量,能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智力,能减弱他们的依赖之心。我小孙女上小学一年级,放学我去接她时,骑着自行车也不带她走,而是让她步行学过马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有时放学大人忘去接她了,她也能自己回来。过去,我邻居家也有个小孩,都上小学三年级了,却还都依靠大人。一天,去道北路走亲戚返回途中,与大人走散,家人、邻居一齐出动,四路发兵,才寻回来。这充分说明,从小接受独立性教育的孩子和没有培养独立意识的孩子就是不一样。(3)成功教育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是一定成为“精英”,还是成为有特色的普通人?而这恰恰正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焦点。我们的教育不应让人沿着“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端铁饭碗”的应试性、功利性的通道走下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让人学会做人,先做普通人,同时努力争做有特色、特长,有品位的人。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少数不识“人间烟火”,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精英”,更需要大批鲜活的、有追求、会生活的平凡人。任乐园的现象,让人感到素质教育离我们已不远了。父母们,打开溺爱的门扉,放飞孩子,任其翱翔吧!(4)中国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远远比不上比中国富得多的日本少年,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戒和反思。猪圈难养千里马,温室难有万年松。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培养教育孩子们的正确方法。即使家庭很富裕、条件很优越的人家,也不能过分地溺爱孩子,不妨让孩子吃些苦受些累,摔打摔打,锻炼锻炼。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好处。我的儿女已长大成人,我支持他们去闯荡,跑得越远越好,能出国留洋更好。(5)凡事应闯字当头。不闯,可能一事无成;只有闯,才能闯出经验教训,闯出收获,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很多都是在历经风险的闯荡中才成功的。(6)让五岁女孩“闯”世界,这是一种独特的育女方法。孩子的独立性关键在培养,早着手比晚着手好。现在有些孩子尽管年龄不小,但还根本离不开父母,事事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人云亦云。这样的孩子就像一根藤,什么时候都是缘树而长,而我们养育下一代,有责任使他们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因此早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可非议。(7)自立自强才能适应社会。对小乐园的父亲这种做法,我十分赞赏,俗话说:“不受十年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给孩子今后在社会中的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打下基础,能使孩子更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代需要的是自立、自强的有识之才,而不是从小长在蜜罐里,含在父母嘴里怕化了的“小皇帝”、“小公主”们。(8)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的过程,像美国人,孩子一养到18岁便不再管,让孩子独立生活。而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大多数孩子都有依赖父母的习惯,自立能力较差,甚至盖房、买房,结婚生子大多都得靠父母帮助。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让孩子早日掌握生存本领,走向自立,无疑是对孩子最真的爱。小乐园父亲的教育方法无疑走在了前列,再过几年我们可能会对这一教育方法司空见惯,不再有新奇的感觉了。

第五章 让孩子独立地学习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只有不停地学习,才会充实我们的思想,才会让我们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才能够使我们跟上时代的脚步,作为孩子,能不能独立地学习,对于他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家长首要的责任。

一、有条不紊,让孩子的学习自成体系

学习是进步的动力。如何让孩子独立学习,能够自己学习书本和社会上的知识呢?

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把所学内容当成是一个系统看待,力求从大方向出发指导学习,这样,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节行进,而是先模糊概括,再逐渐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陷和不足专攻的学习方法。

1.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体系结构

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这种观念:任何学习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任何出题都不过是这些关系的形式转化(变形)、叠加而已。

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出各部分间的直接联系,把网络结构初步地建立起来。但是有些部分和其他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还需要发掘第二层、第三层关系。

要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综合运用。

要在这过程中学会给自己出题,或者出题给别人做。讲究出题的水准。

这个阶段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把大的网络通过适当的语言充分地表述出来,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叙述听懂这些关系。

2.让孩子掌握系统学习法

系统学习法最讲究的就是整体把握。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以最快的速度在心里建立所学内容的轮廓。在轮廓形成以后拆分成各小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和引申。对于细节,也应该尽可能地组块,把小刺激联合成大刺激,从意群把握。

举个例子,要以“中国”这个词,而不是“中”和“国”两个字记住这个意群,然后与“美国”“尼加拉瓜”等联系区分;我们要记住“新中国”这一整体而不是“新”+“中国”,并且与“旧社会”比较。

整个句子、整段话、整篇文章、甚至整个类别系统都可以如法炮制。

系统学习法强调快速阅读。因为只有速度足够快才能够在心里有轮廓感。也许最初是蜻蜓点水,但心里有了个框架结构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被进展太慢而困惑。

系统学习法要求学习者不断反思,不断向自己提问:这讲的是什么,由来,如何证明,与其他部分关系,对自己有什么用。也可以以此揣测该知识点会怎么样出题。

系统学习的理念可以从一本书、一项专题、一个学科拓展开来,变成一个人对自己所学所知结构的完善,学一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在其他领域的能力和悟性。不过这样要求人对自己很了解,并高度自觉,不经过特别训练,对于一般人是有点难做到。

事实上系统学习法常是应急冲刺的最好学习方法。

系统学习法的关键不在“学到了什么”,而是“还有什么没学好”,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还没学好的部分。

要有种超越的精神来维系进取。即使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已经很好,也还要更好,并且相信自己能更好。这就要分析原学东西的长处和短处,吸取精华,找出缺陷并思考对策。

我反对题海战术。虽然需要一定的强化训练把思维方法固化,但是大多数人陷入到题目中,反而忽略了解题的真义。

系统学习法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只要一条路铺通,就强化一种思维方法,并以此举一反三。人不能只会简单解决自己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人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解决从来都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这才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

系统学习是要把学习对象当成是一个整体。先从整体来把握学习对象。即“看山是山”。再把对象合理分解,认识各部分的特点,寻找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弄清具体关系和来龙去脉。即“看山不是山,是泥土、一块块岩石、树木、一株株花草……”。然后按照整体轮廓整合这些部分,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从宏观角度把握量与度,特别要关注质变的临界点。即“看山仍是山”。

系统学习就是在整体与部分间积极相互转换的过程。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一次提高。

系统学习法只适合自觉学习、自觉提高自我的人。那些无心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系统学习法的精髓的。

二、如何帮孩子适应学习

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都会从不同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

1.帮孩子调整好学习心态

现在许多中学都是寄宿制,这样一些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不适应住校的生活,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不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不善于支配利用课余时间等等。其学习心态一时难以调整过来,当孩子遇到这些困难,要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呢?

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和小学相比,中学里学的东西更深了,而且人际环境也比以前复杂了。城市与农村同学之间,家境较好与家境困难的同学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孩子从小积累起来的那点人生经验,一时应付不了新的情境,于是就出现了不适应。而家长往往经历过许多的生活变迁,有较多的人生经验。家长如果能帮助孩子认识这些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可以使孩子变得宽容,因此也能更好地调整与周围同学的关系。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刚刚进入中学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对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非常敏感,因此很容易因为某些不如他人的地方而产生自卑。这时,家长如果能帮孩子分析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客观地看待自己,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就能较快地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确立自信。

帮助孩子独立生活:上初中时,孩子的生活方式可能恨单纯,无非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来回。进了中学,日常生活不像小学那样处处有家长照料,许多中学生就产生了迷茫,不知道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有地利用课余间。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学业上的关心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这是走上社会后应的挑战不可缺少的素质,又恰恰是应青中几乎完全忽略的东西,是许多中学生的弱项。

2.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现在许多高中都是寄宿制,这样一些孩子进入高中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不适应住校的生活,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不善于支配利用课余时间等等。当孩子遇到这些困难,要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呢?

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和初中相比,高中里学的东西更深了,而且人际环境也比以前复杂了。城市与农村同学之间,家境较好与家境困难的同学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孩子从小积累起来的那点人生经验,一时应付不了新的情境,于是就出现了不适应。而家长往往经历过许多的生活变迁,有较多的人生经验。家长如果能帮助孩子认识这些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可以使孩子变得宽容,因此也能更好地调整与周围同学的关系。毕竟,一个人走上社会后要与不同的人相处,甚至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刚刚进入高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对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非常敏感,因此很容易因为某些不如他人的地方而产生自卑。这时,家长如果能帮孩子分析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客观地看待自己,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就能较快地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确立自信。须知,自信心对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自卑引起的焦虑却会消耗掉大量的心理能量,妨碍孩子的成长。

帮助孩子独立生活:上初中时,孩子的生活方式可能很单纯,无非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来回。进了高中,日常生活不像初中那样处处有家长照料,许多高中生就产生了迷茫,不知道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学业上的关心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这是走上社会后应付新的挑战不可缺少的素质,又恰恰是应试教育中几乎完全忽略的东西,是许多高中生的弱项。

总之,面对孩子进入高中后遇到的危机和挑战,家长需要伸出温暖的手,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并逐步学会独立生活。

3.对孩子学习的“管”要有“度”

每个家长都要管孩子。号称不管孩子的书或文章,实际上都要打个问号。根本问题是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面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是怎么个管?

有人一向主张少管孩子,但那是在对孩子的健康、个性、爱好高度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用一个少字。我的儿子3岁就全托,对他各方面管得少,按理说,没有父母管束的孩子,性格应该开朗活泼,像皮大王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后,伤心地哭,只会掉眼泪不出声,他想要什么东西,不直接说,而是兜个圈子暗示你,我一下觉得儿子心理出了问题,小孩子要什么说什么,要不到东西大声哭、吵是正常的。可能全托生活没有让他尽情享受孩童的快乐无忧,受了较大的压抑。孩子要上小学了,正是父母们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的紧要关头。我考虑再三,决定让他“野生”两年,让他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改变性格,我把孩子放到母亲家里,要求母亲给孩子绝对自由,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干涉。两年下来,孩子因为委屈会大声哭,要什么就直接说,像一个正常的无忧无虑的孩子时,我把孩子接到了身边。从抓教育、抓学习的角度看,好像已经晚了。孩子读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时,我把他转到离家不远的一所重点小学。

我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看上去没什么特长,不会弹琴也不会画画,老师颇有微词。第一次考试,语文得了48分,老师不屑一顾地说:“你是差生。”性格开朗的孩子受到很大打击,回到家饭也不肯吃。我做了很多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哪个家长说不管孩子,我会说他有病。我耐心地给儿子分析原因,其中主要是他原来的学校语文用的是S版,现在考的是H版。我给儿子的计划是,转学第一学期,功课50分就够了,三年级第一学期60分,第二学期70分,以次类推,到5年级毕业达到90多分。制定这个计划对孩子来说确实没什么压力,但这样的成绩评不上班干部,当不上三好学生。老师并不知道我和儿子共同商量的计划,从平时成绩看,老师觉得我们这样的家长不负责任,我到学校经常被老师像训孙子那样。其实,就我内心而言,我是多么希望孩子门门功课考100分呀。可学习是有积累过程的,怎么能一口气吃成胖子,更不能用分数压孩子。

应该说在孩子的学习上,我管得很多,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在其他方面,我看似不管,其实也是管。有一次,我打电话到区教育局对学校教学提了意见,想不到教育局真的到学校作了检查和处理,老师猜到可能是我,班主任在班上不指名批评,孩子的平时语文各类成绩都变成了及格,原来坐在第三排,事情发生后被安到了最后一排,直到孩子回家说看不清字,我心中才明白,这是老师在发泄对我的不满,可我不能这么对孩子讲。我给孩子分析了好多他能接受的原因,请他自己去跟老师提要求,调到前面一点,我告诉他老师都是讲道理的,爱护学生的,只是老师要管50个学生,忙不过来。孩子坚持要我出面,而我坚持要他自己出面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如果他不解决就永远坐在最后一排。三个星期后,孩子回家跟我说,他跟老师谈过了,老师把他换到前面去了。我告诉他“你已经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很多同学做不到。”作为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可能不懂这句话的含义,但他已在不自觉中,跨出了人生的脚步。

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在淮海电影院召开的某小学毕业典礼上,以优秀的成绩领取了该校的优秀毕业生奖状,他的学习总成绩获男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