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本技能实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0:21:47

点击下载

作者:杨全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养生基本技能实训

中医养生基本技能实训试读:

编写说明

为有效解决中医药职业院校学生中医思维弱化、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教育部关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我校中医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中医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我们编写了《中医养生基本技能实训》。

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单纯指临床诊疗技能,还应包括预防保健、伤痛康复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本教材选取了11种有代表性的养生康复常用技能予以介绍。刮痧、拔罐、保健灸、耳穴压籽、穴位敷贴、小儿推拿和部位保健按摩等,均为近年来向社区医生推荐掌握的适宜技术,其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好、疗效确切等特点。另外,传统导引术在《黄帝内经》中列为行气、乔、摩、灸、熨、刺、螨、饮药诸疗法之首,足见其重要性,故我们选择了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向全民推荐的四套健身术中的“八段锦”和“五禽戏”,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要领用于自身保健,还可向社会大众推广。食疗药膳和面部美容也是中医养生的特色,本教材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药酒和美容面膜制作技巧做了介绍。

本教材供中职院校中医类专业使用。

本教材由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中医专业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编写,在此对辛勤的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短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医养生基本技能实训》编委会2017年10月第一章刮痧的常用方法与技能【实训内容】

学习刮痧的临床操作,学会利用刮痧进行治疗与保健的常用方法与技能。【实训要求】

1.掌握刮痧的基本手法、补泻法的应用手法及刮痧的整体顺序原则。

2.掌握不同部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的刮痧方法。

3.熟悉刮痧的分类(直接刮与间接刮)、介质(水、油、乳剂)和不同刮痧板(水牛角、玉石、砭石)的特点。

4.熟悉刮痧后皮肤出现的正常反应和刮痧注意事项,了解痧与健康的关系。

5.了解刮痧的源流和概念、作用原理和适用范围。【重点与难点】

1.刮痧的整体顺序。

2.刮痧补泻手法的不同点。

3.不同部位的刮痧方法。【学习方法】

1.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

2.请学生志愿者模拟患者,教师操作,学生学习。

3.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予以具体指导。背景知识

1.概述 刮痧疗法属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是运用刮痧器具和某些介质,在人体某一部位经络穴位上刮摩,使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瘀斑或瘀点,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砭石是刮痧板的萌芽阶段。中医学认为,刮痧疗法能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西医学也证明,该疗法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疼痛性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刮痧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痧的颜色、形态及敏感区疼痛的程度,直观地了解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及病势的进退。

2.对“痧”的认识 在刮痧治疗过程中,皮肤出现了不同颜色的斑点,被称为“痧”。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时,体内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滞留,便成为毒素,危害健康。体内的毒素能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刮拭时造成毛细血管破裂,皮下出血,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成片。出痧的过程就是排出体内毒素的过程,是离经之血在渗出脉外的同时排出了大量机体代谢废物。

不同的患者在局部可出现红色、紫色、暗青色或青黑色的斑点和斑块,一般情况下,平素身体健康者刮拭后基本不出痧。出痧的部位和形态与经脉分布、脏腑功能状态有关。

刮拭的部位缺氧时间越长,微循环越不通畅,体内毒素越多,痧色越深,形态越集,病情越重。反之,若患者体内没有毒素、不缺氧,则基本不会出痧。

一般情况下,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者,因体内毒素较少,在刮拭后,痧部位表浅,痧色鲜红,痧粒分散,阳性反应结节部位浅、体积小、较柔软,阳性敏感区疼痛轻;反之,病情重病程长的患者,因体内毒素多,在刮拭后,在较深部位出痧,颜色暗红或青紫且分布密集,阳性反应结节部位深、体积大、较坚硬,阳性敏感区疼痛重。经过多次治疗,如出痧越来越少,痧点分布变得稀疏,颜色变浅,疼痛减轻,均是疾病好转的表现。有些患者刮拭多次,虽然出痧多但症状不减轻,为疾病进展的表现。对于气血不足的虚证患者,刮拭后若痧由少变多,此为疾病好转的表现。还有一些人无论怎样刮拭,均不易出痧,比如肥胖、肌肉发达、气血不足者。

另外,皮肤出痧也可能是内在病变在体表的反应,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实训操作一、刮痧前的准备工作(一)接诊患者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学辨证方法论,辨别患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向患者简介疾病的相关情况,简要说明刮痧的方法、适应证、优点,以及刮痧后可能出现的皮肤反应。介绍要实事求是而不夸张。(二)工作环境

就诊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情及疗效,室温在25℃左右比较适宜。室温过高,患者易烦躁、出汗甚至晕刮;室温过低,患者易受凉,筋肉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影响治疗效果。还应避开空气对流处,以防患者受风。诊室湿度为50%~60%较合适。湿度过高,患者易出现胸闷、气短、尿频等症状;湿度过低,患者皮肤比较干燥,不利于刮痧。可在诊室内悬挂温/湿度计,关注室内的温/湿度变化。

治疗前,施术者要做好清洁、整理工作,消毒刮痧所用器材,如水牛角板多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砭石、玉石板还可用高温、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消毒好的刮痧板、刮痧油及相关用品要摆放好,避免杂乱无章、准备无序。并定期复查,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三)刮痧器械

刮痧器械包括刮痧板和刮痧介质,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应根据患者形体胖瘦、病情、体质特点选择刮痧板,既要方便施术者操作,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舒适。刮痧板应光滑无裂痕、厚薄适当、边角圆润、弧度自然。

1.刮痧板(1)水牛角刮痧板 水牛角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和通经活络、排除毒素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嗽、咽痛、便秘和热性皮肤病等。(2)玉石刮痧板 玉石有安神养颜明目之功效。(3)砭石刮痧板 用特殊石材制成,质重沉降,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可用于失眠多梦病症,因其加热后有较好的导热保温性能,故更适用于寒证、痛证。(4)代用材料 如苎麻、麻线、棉纱线团、铜钱、瓷碗和瓷勺等。

刮痧板的形状多样,可根据刮痧部位予以选择。如椭圆形的刮痧板可用于脊柱两侧、腹部、四肢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方形的刮痧板多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缺口形状的刮痧板可用于手指、脚趾、脊柱部位的刮痧;三角形的刮痧板多用于胸背胁肋间、四肢末端等部位的点穴;梳形的刮痧板多用于头部刮痧(图1-1)。图1-1 刮痧板

2.刮痧介质 古代多用麻油、水和酒,现代有专用刮痧油/乳,也可用润肤油、天然植物油、婴儿油、万金油代替,还可用含红花、川芎等中药制成的刮痧膏(图1-2)。图1-2 刮痧油

刮痧油分保健用和治疗用,一般是以中草药与医用油炼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润滑护肤等作用,多用于成人、面积较大部位刮痧和皮肤干燥者。

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润滑皮肤的作用,多用于儿童及面部刮痧。

使用前要检查刮痧油/乳是否在保质期内,观察其色泽、气味、形态、质地,要保证其颜色纯正、无杂质、无异味,对皮肤无刺激作用。二、刮痧时体位的选择

刮痧时多根据受术者的身体情况、刮痧部位和环境条件来选择体位,既要保证施术者方便操作,又要让受术者感觉轻松舒适。

1.站位 多用于对背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部位的刮拭,如背痛、腰痛、腿痛及下肢不适等多选择站位。

姿势要点:受术者身体前倾,稍弯腰,双手扶着床、桌边或椅背,使背部、下肢皮肤暴露,关节、肌肉舒展,便于操作。

2.坐位 多用于对头面、颈项、肩部、上肢和背部区域的刮拭。

姿势要点:受术者放松坐在椅子上。

3.仰坐 多用于面部、颈前、上肢、肩等部位,如面部和全身保健刮痧,以及呼吸系统病证刮痧。

姿势要点:受术者坐于椅上,背靠椅背,暴露颈项前部及胸前部位皮肤。

4.仰卧 多用于刮拭面、胸、腹部和上肢内侧部位,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妇女和全身保健者。

姿势要点:受术者面朝上仰卧于床,暴露面、胸、腹及上肢内侧皮肤。

5.俯卧 用于身体后面如头后部、项、肩、背腰、臀部和下肢内、外、后侧的刮拭,全身保健时也可选用。

姿势要点:受术者面部朝下俯卧床上,暴露头、颈、背、臀及下肢后侧皮肤。

6.侧卧 用于身体侧面如肩、臂、下肢外侧部位刮痧。

姿势要点:受术者侧卧床上,暴露侧半身及身体前后皮肤。三、刮痧的具体方法

刮痧可分为直接刮痧和间接刮痧。前者多用于体质较强壮者;后者是在刮拭部位先放置垫布,再用刮痧板刮拭,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高热、抽搐者和皮肤病患者。(一)持板方法

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手腕用力,力度均匀,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刮拭力度,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具体手法见图1-3、1-4所示,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之间夹角以45°为宜,角度不可太大,也不可使用削铲法。图1-3 拇指持板手法图1-4 其余四指持板手法(二)补泻手法

刮痧的手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则,不同病证的治疗手法各异。手法的补泻作用,主要取决于刮痧操作中的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时间长短和刮拭方向(顺经脉气血的运行方向刮为补,逆刮为泻)等诸多因素。

1.补法 能激发人体的正气,恢复低下的脏腑功能。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和体形瘦弱的虚证患者。

操作要点:刮按力度小,速度较慢,刺激时间较长。

2.泻法 疏泄病邪,多用于新病、急性病、实证、体质壮实者。

操作要点:刮按力度大,速度较快,刺激时间较短。

3.平补平泻 用于一般人的保健或虚实兼见者。

操作要点:按压力度与速度相配合。

补泻手法与施术力量、速度的关系如表1-1所示。表1-1 补泻手法与施术力量、速度关系

刮痧板接触皮肤时应力量适中,以受术者能承受为度。根据受术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及出痧情况等因素,决定手法轻重、时间长短和刮痧间隔。(三)刮拭时间与间隔

单方向均匀刮拭,每一部位刮拭时间3~5分钟,每一方向刮15~30次。局部刮痧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全身整体保健刮痧以40~50分钟为宜。个别受术者不易出痧,不可强求出痧。特殊部位如面部也不宜出痧。一般情况下,痧点在3~5天消退,痧点消退才可再次刮拭。(四)刮痧顺序及方向

刮痧时要按照人体部位顺序进行,一般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若要进行整体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背腰→胸腹→下肢。颈部刮痧的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的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的顺序是背腰部正中→双侧。还要注意刮痧的方向,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方向。

刮痧疗法在操作过程中除注意刮拭部位的顺序外,还要注意每一个部位的刮拭方向,胸部正中由上向下,双侧则由内向外,背、腰和腹部则常采用由上向下,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四肢常向末梢方向刮拭。总的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每个部位的刮拭顺序为先阳经,后阴经;先刮身体左侧,再刮右侧。

1.头部刮痧(1)准备 患者取坐位,放松,头部摆正,两臂自然下垂,松开头发,并检查头部皮肤有无破损、疮疖、包块等。(2)步骤

①全头刮痧:一是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周围放射刮拭。先从百会穴向前额以小弧线刮至前发际,再从百会穴逐渐向患者左侧头部刮,刮至从百会穴向哑门穴一线。然后从正中线向右如上法刮至哑门穴,每个方向刮拭10~20次(图1-5)。二是梳头法。沿头正中线,从前到后。首先沿督脉从神庭刮至百会穴10~20次,点按神庭、百会穴;再从与正中线平行的方向,沿膀胱经从前向后刮拭,每条线刮10~20次。手法用力一般是先轻后重再轻。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②两侧刮痧:施术者一手扶患者头一侧,另一手持刮痧板刮另一侧,刮拭时从太阳穴开始,经耳上沿足少阳胆经的方向刮至风池穴。力度先轻后重再轻,分别刮8~10次,同时点按太阳、率谷、风池等穴。

③前头顶部刮痧:施术者一手扶患者头一侧,另一手持刮痧板,首先从百会穴开始沿督脉方向(正中线方向)刮,后沿正中线平行的方向刮头顶两侧,每个方向10~20次。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④后头顶部刮痧:施术者一手扶患者前额,另一手持刮痧板,首先从百会穴开始沿正中线方向刮向哑门,再刮正中线平行的两侧,每个方向10~20次。力度不可过大。(3)操作要点 因头部皮肤敏感,故不用涂抹刮痧油且刮拭时间不可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刮拭时宜避开耳部。图1-5 头部刮痧方法

2.颈部刮痧(1)准备 端坐低头,暴露颈背,两手扶在椅背上,取下首饰,女士长发可盘起。首先检查颈部有无脱位、骨折、皮肤破损等,先可通过适当的按压放松颈部肌肉,还可用热毛巾热敷,均匀涂上刮痧油,同时适当摩擦,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2)步骤 刮痧顺序按照由内到外,先刮督脉,再刮膀胱经,中间为直线刮,两侧为弧线刮(图1-6)。图1-6 颈部刮痧方法(3)操作要点 颈部正中,沿直线从哑门刮至大椎,手法由轻到重,大椎穴上不可用力过重,动作要轻柔。颈部两侧从风池穴经肩井穴到肩端,动作要一次到位,中间不能有停顿,还可按压重点穴位风池、肩井。在督脉上刮拭时,还可在椎间点压、按揉。

3.肩部刮痧(1)准备 患者面向座椅手扶椅背,暴露肩部皮肤。其他准备同颈部刮痧。(2)步骤 可按照肩上部→肩胛骨内侧→肩胛骨上下→肩后部→肩前部→肩外侧顺序刮拭。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图1-7)。图1-7 肩部刮痧顺序(3)操作要点

①肩上部:从后发际向肩井、肩髃方向,按弧线的方向,配合点按、揉压穴位。刮20~30次。

②肩胛骨内侧:刮肩胛骨内侧与脊柱之间的部位,按直线的方向,从上向下,力度要大,刮20~30次。

③肩胛骨上下:从内向外,水平直线刮拭,刮的次数略少,10~20次。

④肩后部:刮拭腋后线,按弧线的方向,自上而下,手法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⑤肩前部:刮拭腋前线,按弧线的方向,自上而下,刮拭的路线不宜过长。

⑥肩外侧:施术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手腕,使上肢外展45°,从上向下按直线的方向刮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正中及两侧,力度稍大。在对肩部进行刮痧时,可重点点按肩部的穴位,如肩井、肩髃、肩贞穴。刮痧时要避开骨突部位,手法要轻重结合。

4.后背及腰部刮痧(1)准备 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的皮肤,其他准备同颈部刮痧。(2)步骤 从上而下先刮正中线督脉,再刮拭两侧膀胱经(图1-8)。(3)操作要点

①背腰部正中:自上而下,手法宜轻柔,督脉可采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也可用刮痧板的边角自上而下点压按揉椎间隙,患者自觉有酸胀感为宜。

②两侧夹脊穴:自上而下,刮后背第1胸椎到第5腰椎棘突两侧旁开0.5寸,手法宜重。

③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刮后背脊柱旁开1.5寸、旁开3寸,重刮。后背整体刮拭时可结合按压点揉重点穴位,如大杼穴、风门穴。正中线刮痧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过大,脊柱两侧刮痧时,用力要均匀,尽量拉长刮拭。图1-8 背部刮痧顺序

5.胸腹部刮痧(1)准备 取仰卧位或仰靠坐位,暴露局部皮肤。检查有无破损、瘢痕。可用热毛巾热敷后,均匀涂抹刮痧油摩擦,使局部有温热感。(2)步骤 先刮正中,再刮两侧。(3)操作要点

①胸部正中:正中线自天突穴起刮至鸠尾穴,方向自上而下,动作宜轻,还可用腕力有规律地按揉局部穴位(如天突、膻中)。

②胸部两侧:自正中线向两侧沿肋骨走向刮,动作宜轻,先刮左侧,再刮右侧,刮拭时跳过乳头部位。中府穴可用刮痧板的角自上而下刮拭。

③腹部正中:沿任脉的方向自上而下刮。脐上部分,自上脘刮至中脘、下脘,重点刮中脘穴;脐下部分,从气海刮至关元、中极穴。力度大小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宜。刮拭时要避开肚脐。

④腹部两侧:分别刮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方向均自上而下,以皮肤红润、患者不觉疼痛为宜。

6.四肢刮痧(1)准备 取坐位或仰卧位,上肢放于身体两侧,暴露局部皮肤,其他准备同胸腹部刮痧。(2)步骤 上肢刮完后刮下肢,自上而下。(3)操作要点

①上肢外侧:自上而下刮手三阳经,重点点压按揉合谷、外关穴。

②上肢内侧:自上而下刮手三阴经,重点点压按揉内关、神门穴。

③下肢外侧:以膝关节为界,自上而下刮下肢外侧,点压按揉环跳、承山、委中等。

④下肢内侧:自上而下刮足三阴经,重点点压按揉三阴交、血海。

⑤膝关节:刮拭顺序为膝眼→膝关节前面→膝关节内侧→膝关节外侧→膝关节后面。膝眼用刮痧板的角按刮,先点按深陷,再向外刮出。膝关节前面为足阳明胃经所过,关节以上从伏兔刮至梁丘,关节以下从犊鼻刮至足三里;膝关节内侧从血海刮至阴陵泉;膝关节外侧从膝阳关刮至阳陵泉;膝关节后面自上而下,重点刮委中穴。(五)刮痧的手法

根据操作者手法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方向与角度、刮痧板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及运用特殊手法等差异,刮痧手法有5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力量大小(1)轻刮法 刮痧后皮肤只出现微红、无瘀斑,患者无疼痛不适的感觉。多用于老年体弱者、儿童、面部的保健刮拭。

操作要点:刮痧时下压刮拭力量小,移动速度慢,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大。(2)重刮法 多用于年轻力壮者,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满处,以及热证、实证者。

操作要点:下压刮拭力量较大,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以受术者能承受为度。

2.按速度快慢(1)快刮法 力量重、刮速稍快,多用于体质强壮者的大面积部位或疼痛部位;力量轻、刮速略缓,多用于体质虚弱者的大面积部位或整体保健。

操作要点:刮拭速度每分钟30次以上,力量有轻重之别。(2)慢刮法 力量重、刮速较慢,多用于体质强壮的受术者腹部、关节和一些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轻、速度较慢,多用于体质虚弱或背腰部正中、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受术者无疼痛感为度。还可用于面部保健的受术者。

操作要点:刮拭速度每分钟30次以下,力量也有轻重之别。

3.按刮拭方向(1)直线刮 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和四肢部位的刮痧。

操作要点:右手拇指放在刮痧板的一侧,其他四指在刮痧板的另一侧,与皮肤呈45°,用刮痧板薄面的1/3或1/2刮拭,刮拭时用腕力下压,向同一方向沿直线刮拭,刮痧路线要有一定长度。(2)弧线刮 用于肋间、肩关节前后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的刮拭。

操作要点:操作时多根据肌肉走向或骨骼结构特点,刮拭方向呈弧线形。(3)逆刮 用于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的患者,其目的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或疼痛等症状。

操作要点:刮拭时与常规刮拭方向相反,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4)旋刮 用于腹部肚脐周围、女性乳房附近、膝关节周围。

操作要点:有规律地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刮拭,力度和速度适中。

4.按接触面积(1)摩擦法 用于刮痧前的放松,有温热作用,多用于肩胛内侧、腰腹部位,用于局部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等症状。

操作要点:将刮板的边、角或面与皮肤直接紧贴,直线反复移动或有规律地旋转,使局部产生温热并向深部渗透。左右移动用力大于垂直向下用力,操作时动作轻柔,速度快慢均可。(2)梳刮法 多用于头部刮拭,适用于头晕、头痛、疲劳、紧张等症状,有醒神开窍、消除疲劳、改善失眠的作用。

操作要点:刮痧板或刮痧梳子与头皮呈45°,从前额发际处或太阳穴刮至后发际,如梳头般做有规律地单方向刮拭,动作宜柔和、缓慢。力量适中,一般逐渐加力,在穴位或痛点处可适当使用重刮或点压、按揉。(3)点压法 也叫点穴手法,多用于肌肉丰满处或骨骼关节凹陷的局部,用于穴位或痛点的点压,这些局部需要重点刺激,而用一般的刮拭方法力量不能深达,比如后背脊柱棘突之间、环跳、犊鼻、水沟等穴位。点压法属较强刺激手法,多用于实证,有镇静止痛和解痉作用。

操作要点:操作时将肩、肘、腕的力量凝集于刮痧板角,使刮痧板的厚边角与皮肤呈90°,力度逐渐增大,以受术者能承受为度,保持几秒钟后快速抬起,重复5~10次。(4)按揉法 用于重点刺激特殊穴位,如太阳、足三里、太冲、内关、三阴交、涌泉等,以提高疗效。

操作要点:用刮痧板的边角在皮肤经络穴位点压按揉,刮痧板的边角应紧贴皮肤移动,向下有一定压力,点下后做往复来回或顺逆旋转的手法。每分钟50~100次。(5)角刮法 主要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肩周围穴位,还有面积较小的部位,如鼻沟、耳屏、听宫、肘窝等。

操作要点:用刮痧板的角或特制的角形刮痧板紧贴皮肤,自上而下或从里向外,与皮肤呈45°刮拭。要保持一定力度,因角刮接触面积相对小,力度不可过大、过猛,以避免划伤皮肤。(6)边刮法 用于对大面积,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操作要点:使刮痧板的两侧长条棱边、厚边或薄边与皮肤接触呈45°刮拭。

5.特殊手法(1)弹拨法 用于快速解痉、缓解疼痛,如骨关节、韧带等处的疼痛。

操作要点:用刮痧板的边角,在肌腱、经筋附着处或特定穴位处进行点压、按揉,并如弹拨琴弦迅速向外弹拨。利用腕力进行有规律的点压、按揉和刮拭,对所刮揉的经筋、肌腱处,进行快速弹拨。每个部位或穴位可弹拨3~5次,手法轻柔,力量适中,速度较快,可使局部快速解除痉挛、缓解疼痛。(2)拍打法 用于腰背部、前臂和下肢胭窝等部位,多用于四肢疼痛、麻木和心肺疾病。

操作要点:一手握住刮痧板,利用腕力或肘部关节活动之力,有规律地在体表拍打。速度均匀,力度和缓而稳、准,拍打后皮肤逐渐充血,出现瘀点。(3)双刮法 用于脊柱两侧和两侧下肢。

操作要点:双手握板,同时在同一部位刮痧,双手均匀用力,动作平稳。要求刮拭速度稍快。(4)扯痧法 又名挤痧法,主要用于面部印堂、颈部天突和背部夹脊穴等。

操作要点: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或食指、大拇指,提扯施术部位的皮肤和肌肉,手指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一放,使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皮肤可出现紫红色瘀点。(5)厉刮法 用于头部穴位区。

操作要点:刮板垂直于施术局部,刮板始终不离开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由上向下、由左至右单方向做短距离(约1寸长)的刮拭。(6)挑刮法 用于胭窝、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扩张和瘀血,中暑,急性腰扭伤,下肢静脉曲张等。

操作要点:选择刮拭后出现瘀斑、痧点的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放血针头平刺,放出少许血液,排出邪毒、瘀血,最后用碘酒消毒创面,再以医用胶布或创可贴贴住创口,以防感染。(7)平抹法 用于面部的额、颧、颈等部位,有安神、清头目、行气散瘀、除皱等功效。

操作要点:用刮痧板平面接触皮肤,用腕力做单方向运动。动作平稳,力量均匀,行走滑利,接触面积大。(8)平推法 常用于推眼鱼尾纹、额部抬头纹或颈部。有疏通经脉、理筋活血、舒展皱纹、增加皮肤弹性的功效。

操作要点:一手固定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板单方向推向皮肤,推动方向与皮肤呈5°~15°,如熨衣服状。特点是手法柔和,力量一致。(9)平压法 用于小的刮拭局部和面部不适合刮拭的部位,如迎香、头维、太阳、四白等穴。有通闭塞、散瘀结、通经止痛等功效。

操作要点:用刮痧板的端面点压在局部或用板的平面平放于皮肤或穴区上,对局部造成压力,压一下松一下,连续压4~6次,每次约3秒。特点是压而不实,着力即起,力到即止。

刮痧疗法还可配合拔罐和按摩。刮痧与拔罐配合时,因拔罐力量向外、位置相对固定,刮痧力量向内、治疗范围大,两者相结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失眠和颈肩腰背痛。刮痧与按摩配合,是在局部先按摩放松,再刮痧增强按摩效果。实训要点

1.刮痧动作的技巧要点(1)按压力 根据人的体征、病情不同,刮痧时按压强度也不同。必须保证一定的按压力,这样才能传导到深部组织,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力度过大,会伤及内部组织;力度过小,只在皮肤表面摩擦,可形成表皮水肿。(2)点、线、面相结合 点即穴位;线即经脉;面即刮痧时刮板边缘接触皮肤的部分,约有1寸宽。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是指在疏通经脉的同时,加强重点穴位的刺激,并掌握一定的刮拭宽度。刮痧法以疏通调整经络为主,重点穴位加强刺激为辅。“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始终重视经脉整体疏通调节的效果。(3)刮拭长度 刮拭经络时要保持一定的刮拭长度,一般4~5寸,如需治疗经脉较长,可分段刮拭,刮拭时以穴位为中心重点用力,一个部位刮痧完后,再刮拭另一部位。遇到病变反应较严重的经穴或穴区,刮拭反应较大时,为缓解疼痛,可先刮拭其他部位,稍事休息后,继续刮痧。

2.注意事项(1)保暖 刮痧时及其后均要避免裸露皮肤使其直接迎风,以防着凉。(2)避寒 出痧30分钟后忌洗凉水澡,刮痧后不宜马上食用寒凉食物。(3)因时制宜 不同季节刮痧时间不同,冬天宜稍长,夏天宜短。(4)刮痧间隔 前次痧斑未消退时不宜在原处再次刮拭,一般要间隔5~7天,痧退后才可再次刮拭。(5)晕刮处理 若患者在刮拭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呕吐,甚至失去知觉等情况,称为“晕刮”。施术者不要紧张,应停止操作,让患者平卧并保持头低脚高位,静卧片刻。饮少许温糖水,注意保暖,也可用刮痧板点按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6)术后处理 刮痧结束后让患者喝一杯温水,休息10分钟。施术者用干净的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擦净局部,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破损、水泡等。(7)刮痧禁忌 ①器官衰竭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血小板减少,骨折手术期等禁刮。②各种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各种急腹症、各种急性中毒等禁刮。③特殊部位,如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刮。④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时不宜刮痧。⑤刮痧时应避开肘关节尺神经、腋窝大血管及骨骼突出的地方,关节红肿、关节积液者禁刮。

实训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刮痧疗法的概念、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手法等内容。重点掌握刮痧的基本手法、补泻法的应用手法及刮痧的顺序,理解刮痧疗法的作用原理,并能判断出痧情况与健康的关系。

思考与练习

1.不同部位的刮痧顺序是什么?

2.刮痧的持板方法及补泻手法是什么?

3.刮痧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按接触部位面积大小刮痧可分为哪些手法?第二章拔罐的常用方法与技能【实训内容】

学习不同拔罐手法的临床操作和应用。【实训要求】

1.掌握拔罐的操作规程。

2.重点掌握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

3.了解中医拔罐疗法的原理,熟悉各种拔罐法的适应证。

4.了解拔罐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重点与难点】

1.常用拔罐方法(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的操作手法。

2.拔罐疗法的作用、适应证和拔罐的注意事项。【学习方法】

1.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

2.请学生志愿者模拟患者,教师操作,学生学习。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予以具体指导。背景知识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角吸法”,现又称为“火罐法”“吸筒疗法”,是以各种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经络、患处、穴位)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出现充血或瘀血或起泡等现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壮身体目的的一种方法。拔罐疗法通过对皮肤局部产生的温热和负压刺激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毒素的排除。从中医角度分析,拔罐疗法具有活血行气、除湿止痛、消肿散结、退热、祛风散寒、拔毒排脓等作用。拔罐疗法广泛地运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疾病,具有适应证广、容易掌握、疗效好、见效快、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等优点,在民间广为应用。一、拔罐疗法的原理

拔罐治疗的根本法则是调和阴阳。人体只有保持阴阳平衡、经脉畅通、气血和调,才能百病不生。应用拔罐治疗时,要通经脉、调虚实、行血气。

1.中医学的认识 拔罐治疗的原理,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1)调整阴阳,扶正祛邪 拔罐疗法调整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应用得以实现。如阳虚寒凝腹痛,可通过拔关元穴温阳散寒,火罐吸着皮肤的温热作用,可将体内寒邪驱除体外;阳热有余导致的发热可通过拔大椎穴清泄实热。拔罐疗法祛邪扶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较强的吸拔力来开泄腠理,祛除体内的邪气,使风寒湿外邪、内在热毒、瘀血等从皮毛排出,使邪去而正安,如风、寒、湿痹可在疼痛部位(阿是穴)拔罐以祛除外邪。实践证明,针罐及熨罐法的温阳扶正作用最好,而刺血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2)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拔罐疗法借助于罐内负压作用于局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作用,同时还可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振奋衰弱的脏腑机能,加强祛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临床常用的循经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络拔罐法等,均有上述功能。

2.西医学的认识(1)机械牵拉刺激与温热作用 拔罐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表皮瘀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机体随即释放类组织胺的物质。拔罐还可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因罐缘紧紧附着在皮肤表面,通过拔罐的机械刺激牵拉局部神经、肌肉、血管及皮下组织,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废物、毒素的排出,从而缓解痉挛、减轻疼痛。(2)双向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对人体体温、心率快慢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在大椎穴拔罐配合刺血疗法,既可治疗风寒感冒,又可治疗风热感冒及一些内热性疾病。阳热有余导致的发热性疾病可通过大面积拔罐降温;反之,阳虚的患者在拔罐后,随着组织代谢产物入血,可使机体产热增加、代谢加快,从而升高体温。使用大火罐和竹罐时,更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治疗一些寒性疼痛性疾病。二、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拔罐疗法不仅有预防疾病、养生康复的作用,还有诊治疾病作用。因使用罐具、采用拔罐手法和选取穴位的不同,拔罐的治疗作用也有变化,如温经散寒、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清热泻火等。临床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皮肤科多种病症,如感冒、咳嗽、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阑尾炎、泌尿系结石、乳腺炎、痤疮、荨麻疹、痛经、闭经、小儿消化不良、腹泻、伤食、遗尿等。三、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当患者患有下列一些特殊病症时,应当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1.平素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毛细血管试验阳性者,不宜施用拔罐疗法,防止出血过多。

2.精神病发作期、全身剧烈抽搐或癫痫发作患者,不适宜施用拔罐疗法。

3.久病体弱、正气不足、身体极度消瘦、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肾衰竭、肝硬化腹水者,不适宜施用拔罐疗法。

4.妊娠妇女下腹、腰骶和乳房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穴位禁止拔罐。

5.皮肤溃烂、破损或患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过敏者,不宜施用拔罐疗法。

6.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二阴及皮肤瘢痕处不宜施术。四、拔罐用具

1.传统罐具(1)兽角罐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及一些农牧地区使用较多,系用动物角(牛角、羊角等兽角)制成的拔罐器,历史悠久。制作时截下兽角,取其中空角质制成空桶,兽角近端截断处为罐口,将罐口打磨平滑。兽角罐的优点是在农牧地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经济实用,负压性能好,易于把握和操作;缺点是不宜高温消毒,不透明因而不易观察罐内情况,故不宜作为血罐使用。(2)玻璃罐 系目前医院最常用的罐具,用耐热玻璃烧制,罐形似球状,口平底圆,口小肚大,中央呈球形,罐口厚实平滑,有大、中、小等不同规格。使用时配合火力排气。其优点是质地透明,能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及出血等情况,便于拔罐者控制时间,尤其是适用于血罐和走罐,吸附力强、价格便宜、易于高温消毒,适用于医院治疗及家庭保健;缺点是容易破碎。(3)竹罐 用竹子制成,制作时将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打磨光滑作为罐口,长6~10cm;根据竹筒粗细,可制成不同规格的竹罐,直径分为3cm、4cm、5cm三种。竹罐在南方应用较多。其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不易破碎、吸附力强,竹质能吸收药液,可用中药煎煮后作药罐用;缺点是不透明,不容易观察罐内皮肤颜色变化及出血情况,北方干燥地区或久不使用则易破裂漏气。(4)陶瓷罐 陶瓷罐为陶罐和瓷罐的统称。因形状像缸或腰鼓,所以也有“小缸”“瓷鼓”之称。罐口平滑厚实,底平,里外光滑。其优点是吸附力大,易于高温消毒;缺点是质重易碎,不透明,不宜用作血罐。(5)金属罐 金属罐是用铜、铁、铝等金属原料加工制作的大小不等的罐具,形状似竹罐,已很少使用。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温热效果好,吸附力强;缺点是成本高,不易制作,传热过快,容易烫伤。

2.现代罐具(1)负压罐 由特制的罐具并配合抽气装置构成,拔罐时利用专门的工具如负压枪、抽气筒、抽气球、负压囊等将空气抽出,使罐内产生负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没有烫伤风险;缺点是无温热效应,不能走罐。(2)橡胶罐 以橡胶为原料,按玻璃罐形状和规格制作而成,近年来发展很快。可根据病情放入不同的药物,以增强拔罐疗效。其优点是携带方便,不易破碎,不用点火,自己即可做治疗;缺点是吸引力不强,无温热效应,只能用于吸拔固定部位,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且不能高温消毒。(3)电热罐 是集负压、温热、磁疗、电针等综合治疗方法为一体的新型罐具,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其优点是使用安全、舒适,不易烫伤,可自行控制温度和负压;缺点是成本较高,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必须配有电源装置才能使用,只能适用于拔固定罐,不能施行其他手法。

日常生活中很多容器都可就地取材作为应急用罐,如玻璃酸奶瓶、茶杯、化妆品瓶等,但要注意罐口平整光滑及耐热性能等。实训操作一、拔罐前的准备工作(一)术前准备

施术者首先结合病史,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做出临床诊断,制订治疗方案,选择治疗部位、穴位。每次拔罐前,先用碘酒或75%酒精对拔罐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若拔罐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者,还可在治疗前用消毒后的温湿毛巾擦拭,以防拔罐时漏气和烫伤。若在有毛发处拔罐,应预先剃去毛发,然后涂适量凡士林。根据拔罐部位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罐具(图2-1),罐具也要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也可煮沸消毒,还要准备防烫伤、晕罐等意外情况发生时使用的药品和器械。图2-1 不同型号罐具

室内环境以清洁卫生、空气新鲜、光线柔和、冷暖适宜为佳。过冷时,注意保暖,可盖上衣服、被子、毛巾等。

施术者在拔罐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争取患者主动配合,以便更好地实施操作。(二)辅助材料

1.95%酒精 以高浓度、挥发性强的酒精为首选燃料,其特点是热能高、火力旺、产生的吸拔力强,而且燃烧后无烟,可保持罐内清洁(图2-2)。图2-2 拔罐托盘用具

2.火源 用打火机或火柴、酒精灯等点火。

3.镊子或止血钳 拔火罐时,用于夹持酒精棉球。蘸取酒精时不要过多,以不向下滴为度,以防烫伤患者。

4.消毒清洁用品 主要是酒精脱脂棉球。术前用它清洁皮肤,消毒罐具。操作前还要准备一些纱布、敷料、医用胶布、烫伤药膏等,以备应急之用。

5.润滑剂 应用一些特殊拔罐法时,为加强皮肤与罐口的紧密接合度,保持罐具吸力,同时防止皮肤损伤,常应用凡士林、液状石蜡、红花油、按摩乳、植物油和水等作润滑剂。二、拔罐时的体位选择

体位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部位和疾病不同而异。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既要充分暴露施术部位、便于施术者操作,还要使患者舒适持久、少做体位变动,以免漏气而掉罐。经常使用的体位包括卧位和坐位两大类。

1.卧位 卧位是拔罐首选体位,初诊、年老体弱、小儿和有过敏史、晕针史者,均宜采用卧位施术。(1)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在床上,颈部、膝下可用枕或棉被垫起。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掌侧、下肢前侧及手、足等部位的拔罐。(2)俯卧位 患者双手屈曲抱枕,面向下,下肢平放,自然伏卧在床上,胸下可垫软枕。适用于颈项、肩背、腰臀及下肢后侧的拔罐。(3)侧卧位 患者自然侧卧于治疗床上,双下肢屈曲。适用于颈、肩、胁肋、髋、上下肢外侧的拔罐。

2.坐位 坐位并非拔罐姿势的最佳体位,因其易发生罐具脱落、损坏或晕罐等不良反应。不具备卧位条件者可选用以下坐位形式:(1)正伏坐位 患者端坐在方凳上,两腿自然下垂,双手屈曲,头向前倾靠于桌面上。此姿势适用于头颈部及肩背部、腰股部拔罐使用。(2)仰靠坐位 患者仰靠坐在椅子上,双脚着地。适用于前头、颜面、胸腹和腿前侧等部位的拔罐。(3)俯伏坐位 患者俯首而坐,双手掌面伏于桌面上,暴露颈项背腰部。适用于颈项肩背的拔罐。

此外,还有侧伏坐位、屈肘拱手坐位等坐姿。治疗过程中,如患者需要变动体位,施术者应手扶稳罐具,并帮助其缓慢移动。三、拔罐的具体方法(一)拔罐方法

1.火罐法 火罐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适用于玻璃罐、竹罐和陶罐等。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部分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常用的吸拔方法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架火法。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包括罐具的大小与深度、罐内燃火的时间、扣罐的速度。需要吸拔力大时,可选用大号罐,并延长闪火时间,加快扣罐速度。(1)闪火法

①具体方法: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另一手持镊子夹住一个蘸有95%酒精的棉球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在罐内中部绕1~2圈,闪火退出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皮肤上(图2-3)。闪火法不受体位限制,吸附力大,较为安全,临床最为常用。此种方法因罐内无燃烧物,不易造成烫伤,适用于各种部位和体位拔罐,特别适用于闪罐法和走罐法。图2-3 闪火法

②动作要点:动作迅速。棉球蘸酒精宜少,蘸完酒精后应挤出多余者,且酒精不能沾在罐口,以免烫伤皮肤。闪火时不要让火焰烧到罐口,以防烫伤。(2)投火法

①具体方法:一手持罐,一手将酒精棉球或将折叠的软质纸卷点燃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适用于身体侧面部位的拔罐,将罐体横置,以防棉球或纸片掉落烫伤皮肤。本法简单安全,不使用酒精,适用于家庭使用。

②动作要点:选择柔软的纸材,动作迅速。(3)贴棉法

①具体方法:取一小块棉片,直径1~2cm,不宜过厚,蘸95%的酒精,挤出多余者,贴于罐内壁底部或侧壁,将棉片压牢,以罐体倒置不掉为好。点燃棉片后将罐立即扣于要拔部位。本法适用于侧面横位。

②动作要点:注意手法要轻,防止动作过重使酒精棉片掉下来烫伤皮肤。棉片干湿适度,棉片上酒精太多,燃烧后滴到罐口或皮肤上易引起烫伤,酒精过少则贴不到罐壁上。(4)架火法

①具体方法:选择好要拔罐的部位,放置无孔铜钱、胶木瓶盖、捏成的小薄面饼等物,再将95%酒精棉球放在摆好的隔物上,点燃酒精棉球后迅速将罐扣上。此种拔罐方法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安全性强,不易烫伤;缺点是只适用于拔固定罐,不适合做手法。

②动作要点:采用架火法要注意选择的隔物不宜过大,直径应小于罐口,酒精棉球应小于隔物,棉球蘸上酒精后以不滴为限。拔罐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乱动,以免烫伤。(5)滴酒法

①具体方法:罐口朝上,将酒精或白酒约两三滴滴入罐内底部,然后转动罐体,使酒精均匀地沾湿罐底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其他辅助用品。

②动作要点:应使罐口朝上,滴入酒精多少一般根据罐体大小而决定,切勿滴入过多酒精或沾到罐口,以免烫伤皮肤。(6)火罐法注意事项 拔火罐过程中需动用明火和酒精,操作时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施术过程要有条不紊,不要慌乱。使用酒精灯点火时,要让酒精灯与患者和施术者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碰翻酒精灯。特别注意不可以把酒精灯放在诊疗床上,如燃烧的酒精灯被碰翻,要迅速采取正确的灭火方式,如迅速用湿毛巾覆盖。

2.水煮法 将竹罐置于沸水中煮2~3分钟,甩去水液,用毛巾紧堵罐口,迅速扣在应拔部位上(可于煮罐的水中加入中药以对症治疗提高疗效,即药罐)。适用于竹罐和木罐。此法是借助水蒸气之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将罐吸拔于局部的一种方法。也可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中草药煎煮竹罐,以提高拔罐疗效。(1)具体方法 将陶瓷锅放在炉具上或用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再放入竹罐或木罐,煮2~3分钟(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然后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甩去水液,并迅速用洁净干毛巾捂住罐口,趁热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此法优点是温热作用好,还可配合药物的治疗作用;缺点是操作技巧不易掌握,不能配合走罐等其他手法。(2)动作要点 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30秒,使之吸牢。出水后拔罐速度是关键,过快容易烫伤皮肤,过慢则吸拔力不够。

3.抽气法 抽气法是用抽气设备直接抽出罐内气体,使之产生负压吸附的一种拔罐法。操作时用注射器抽出罐内空气,使之产生负压,即可吸住。也有以特制罐具、抽气筒、负压枪或橡皮排气囊等构成者。此法优点是罐内负压的大小容易控制;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配合其他手法。(二)起罐方法

起罐时用一手指压住罐口边缘处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另一手扶住罐体使其倾斜(图2-4);不要生拉硬拽,以免造成患者疼痛或皮肤受损。图2-4 起罐法(三)拔罐的操作技巧

1.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拔罐法。留罐时间根据患者的皮肤、部位、年龄、火罐吸力等情况而定,一般10~15分钟。留罐法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单罐法是使用一个罐具,作用部位较小、取穴单一。如拔大椎可以治疗感冒、发热等病症,拔颊车穴可以治疗牙痛,拔局部阿是穴可治疗局部疼痛损伤。多罐法是多个罐同时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如在腰背部拔罐治疗局部软组织劳损;胃脘疼痛在胃脘部拔罐的同时,在两侧脾俞、胃俞拔罐。(1)具体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另一手持镊子夹住一个蘸有95%酒精的棉球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在罐内中部绕1~2圈,闪火退出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将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5~10分钟(图2-5)。图2-5 留罐法(2)动作要点 ①拔罐过程中,要根据施术部位选择尺寸合适的火罐。例如在面积较大的背部施术,可选用大号火罐;在小腿留罐,就要注意患者的胖瘦,避免出现施术部位较消瘦,用大号火罐不能完全覆盖到施术部位,或无法吸附,或吸附不牢固而掉罐情况。②罐吸附到皮肤上后,应用手试探罐子拔吸的力度,感觉力度较低时可考虑重新拔罐,这样既可以保证拔罐效果,又可避免由于吸附力度较低出现的掉罐。③留罐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因罐内负压过大皮肤可能出现水泡。(3)其他手法 留罐基础上还有摇罐、转罐、提罐诸法。摇罐法是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目的是增加对皮肤或穴位的刺激量。转罐法是手握罐体,来回转动,对皮肤或穴位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疗效。提罐法是将罐上提拉动皮肤,再恢复原状,这样反复提拉多次,动作轻柔、均匀,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

2.闪罐法 闪罐法一般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滑罐的部位,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面神经麻痹、肌萎缩或虚弱病证。其原理是通过不断的拔、起,皮肤受到紧、松的刺激,皮肤反复、间断充血,对神经和血管产生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1)具体方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立即拔于施术部位;随即再将罐快速起下,按上法再次吸拔于施术部位。反复如此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2)动作要点 ①罐口应始终朝下,棉球需送入罐底部,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蘸有酒精的棉球不可碰触罐口,以免遗留燃烧酒精,烫伤皮肤。②用镊子或止血钳运送燃烧棉球时,要注意手持镊子或止血钳的力度;使用玻璃火罐时,如在将棉球运送到罐底时力度过大,镊子或止血钳的尖端过度触碰罐底,有可能造成罐底破损。③施术者要注意感受罐体温度,如罐体过热,可换罐继续操作。④闪罐时应选择适合施术部位和施术者手大小的火罐,如火罐过大,施术者不能很好地握持火罐,容易在施术过程中造成火罐滑脱。(3)闪罐技巧 用闪罐法罐底发热时,可立即将罐体翻转,用温热的罐底按摩穴位或皮肤,此法称为熨罐法,多和闪罐法配合使用。此时应注意罐体温度,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过低则达不到熨罐的效果。另外,还需注意罐底要光滑、无异物感,避免熨罐过程中造成皮肤损伤。

3.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滑罐法、推罐法等,操作应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要平滑,以防划伤皮肤。此法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证,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1)具体方法 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抹一些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最佳),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也可将火罐向滑行方向的一侧上提,相反方向一侧相对压低,便于火罐滑行),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至皮肤出现泛红或轻度瘀血为止(图2-6)。既可按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向同一方向移动,也可来回推罐。图2-6 走罐法(2)动作要点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整罐内的负压、走罐的快慢及力度大小,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若推至颈部后边,用力要均匀,防止脱落。动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

4.针罐法 针罐法是将针刺法与拔罐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因针、罐产生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操作时可配合针刺、梅花针等一起使用。(1)具体方法 常规消毒选定穴位,用毫针针刺,施用补泻手法,然后在针上拔罐,一般用玻璃罐,留罐10~20分钟。(2)动作要点 随时观察玻璃罐内的情况,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改变,如吸拔胸背部穴位时,要防止出现气胸。

5.血罐法 血罐法是拔罐疗法与刺血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可用针挑放血、三棱针刺血和梅花针刺血等。(1)针挑拔罐法 即拔罐配合针挑。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选择好的部位,用钩针挑破皮肤,在针挑部位拔罐,留罐5~10分钟,拔出少量瘀血,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除血迹,用创可贴敷盖局部,一般1~2天可恢复。(2)三棱针刺血拔罐法 即拔罐配合三棱针刺血疗法治病。本法适用于热邪壅盛、痰阻窍闭等热证、实证。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选择好的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局部后拔罐,留罐5~10分钟。(3)梅花针刺血拔罐法 即拔罐配合梅花针治疗疾病。本法多用于治疗皮肤病。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选择好的部位,用梅花针叩击数次,皮肤出现潮红或有点状血液渗出,再用玻璃罐吸拔,留罐5~10分钟。

6.拔泡法 拔泡法是通过留罐法使患者在被拔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可达到治疗与强壮功效。拔泡产生的水泡在表皮,不留疤痕。本法产生的水泡与罐内负压的大小、留罐时间、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等因素有关。一般体内有寒湿之邪者、皮肤较细嫩者和儿童容易起泡,还有一些患者会在相应的反应点出现水泡,比如心脏病患者可在巨阙穴、心俞穴出现水泡,慢性胃炎患者可在中脘穴和胃俞穴出现水泡,哮喘和咳嗽患者可在天突穴和肺俞穴出现水泡。(1)具体方法 与留罐法相同。(2)动作要点 比留罐法时间要长。产生水泡时小者如小米或绿豆大小,不必处理,一般2~5天内即可消失;大者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用创可贴敷盖局部。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实训要点

1.拔罐房间宜温暖、避风。帮患者选择安全舒适的体位,防止留罐改变体位时罐具脱落。

2.根据拔罐的部位不同,选择合适口径的火罐。拔罐的部位以肌肉丰满、皮下脂肪丰富及毛发较少部位为宜。初诊、年老体弱、幼儿及空腹者,宜选择小罐且拔罐时间要短。

3.蘸取酒精时要适量。如蘸取过多,易滴到皮肤上导致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拔罐无力,达不到治疗效果。

4.棉球经过罐口时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肤。要避免扣罐时在患者皮肤上用力过大。

5.拔罐的动作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负压要适当,过紧过松均不可。罐内负压大小与火力、扣罐时机、动作快慢、罐具尺寸相关。

6.若患者在拔罐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晕罐现象,施术者应将患者放平,助其喝些温开水或糖水并注意保暖,还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情况可很快缓解。

7.不同的病证在拔罐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比如皮肤局部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从疾病性质分析,一般阳证、热证、实证的患者在局部会出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的患者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的患者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还有的患者皮肤只出现轻度的潮红,起罐后就消失,一般是病轻或已痊愈,或取穴不准确。

8.两次拔罐的间隔,视上次瘀斑消失时间而定。瘀斑消失快慢与病性、体质相关,热证、体质强者消失得快,慢性病、体质弱者消失得慢。

实训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拔罐疗法的概念、原理、应用、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与技巧等内容。重点掌握火罐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在基本手法中,重点练习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熟悉拔罐可能出现的反应并掌握处理方法。

思考与练习

1.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是什么?

2.火罐疗法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3.简述使用拔罐法应注意的事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