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20:51:43

点击下载

作者:[日]印南敦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速阅读术

快速阅读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快速阅读术作者:[日]印南敦史排版:skip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ISBN:9787508672878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从1页读5分钟到每年读700本我的阅读速度有多慢“我喜欢读书,想读的书很多,可是根本没有时间……”“因工作的关系,需要阅读很多书,可是我的阅读速度,实在太慢……”“现在的阅读量明显减少,我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看一会儿书。可是已经困了……”

似乎很多人都在感慨:“我的阅读速度太慢。”

另一方面,如今,关于速读技巧的书籍层出不穷,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为之烦恼者,的确不少。

其实,我本人也曾经不堪其忧,因此非常理解个中苦楚。

不过,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书评人,为“生活骇客”(LifeHacker,日语版)、“新闻周刊”(日语版)等多家网站撰稿,每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

因此,我一个月的书籍阅读量实际上在60本以上。阅读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你好棒啊!但是我阅读的速度真的太慢,60本,一个月绝对读不完。而且还得写书评……简直无法想象!”

我很荣幸能够经常听到这样的赞叹,不过,说老实话,我曾经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读者”。

我拿起手边的商务类译作,计算了一下阅读时间,阅读一页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如果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甚至会达到近10分钟。

有时,读到一页的最后一行,忽然发现:“咦?怎么对前10行的内容一点儿印象也没有”;或者会意识到:“呀!其实完全没有读进去”,于是干脆翻回上一页重新阅读……

如果不加以控制,这样的情形将循环往复。

说来汗颜,我的阅读速度曾经真的慢得出奇(大家恐怕比我还要快一些)。

不过,我每每谈及此事,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可不是嘛!”“我也是这样啊!”可见,这种阅读状态是很常见的。

我在几年前也一直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是,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想要每个月读完60本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因此,2012年夏天,当生活骇客网站的主编邀请我每天为其撰写一本书的书评时,我感到很忐忑。

事到如今,我可以向大家坦白,虽然当时我回复主编说,“请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但事实上,我心里想的是:“一天读完一本书,这怎么可能完成呢?”

然而,今天,我每个月都要为4家网站撰写60本书的书评。算起来,每年的阅读量在700本书以上。坦率地说,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曾经的慢读者想出来的,适合慢读者的阅读技巧

本书就是为慢读者——和过去的我拥有同样烦恼的人,而写的。“曾经的慢读者写的阅读技巧……可靠吗?”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虑。的确,一般来说,读书技巧类书籍的作者都应该是擅长读书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的阅读能力充满自信,是能够快速顺畅读书的达人。

但我认为,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这是一本“一个曾经并不擅长阅读的人撰写的,能够提供克服自身缺陷和解决办法”的书。

那么,在我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比速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将书顺读下来”

首先声明,我并没有到处搜寻关于速读技巧的书籍,也没有在那些不明就里的相关培训班或教材上做过投资(我并不喜欢这些)。

具体内容我将于正文中进行论述,在此,我只想阐明一点:我改变了关于阅读行为的理念。

事实上,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们都有着非常牢固的先入之见。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对于阅读行为的认识,调整阅读的方法,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

当然,相应的技巧或窍门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此之前,只要能够改变理念,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

最重要的是,改变理念之后,读书会变得轻松愉快。

几乎再也不会有“得费力努力读书”的感觉。

所以,大家应该已经看出,我即将阐述的阅读技巧与“眼动训练”“快速翻页”等“速读术”大相径庭。

如果你希望了解这些“速读术”,这本书很可能不尽如人意,请读者朋友们理解!“阅读量减少”的极其单纯的原因

不久前,有人曾对我说:“印南先生读过这么多书,真令人羡慕。学生时代,我的阅读量也很大……但这几年读的书越来越少。每天忙忙碌碌的,根本抽不出时间,而且阅读速度又慢……”“过去看过很多书,可是最近越来越少了。”

我估计,有类似感受的人为数不少。不过,大家应该很清楚其中的原因。

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为智能手机。自从智能手机有了登录社交网站以及上网阅读新闻的功能,很多人的阅读方式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海量信息如洪水般涌现,如果依旧使用传统的逐字阅读法,必定捉襟见肘。

因此,在有意无意之中,大部分人都在这几年养成了粗略阅读的习惯。

认为自己“阅读量减少”的“读不进去书”的人,就是将这种新式阅读与传统阅读严格区分了开来。

另外,这种心理纠结,除了自幼就生活在智能手机时代的人,几乎其他的所有人都体会过。

我们的头脑已经逐步适应了新式阅读的方法,但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贯彻传统阅读的方法——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

特别是一直以来力求“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爱书之人,会更加觉得读书是件辛苦劳神之事。这些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慢读者”。哪种阅读方法是上佳选择?

于是,有两条路摆在了在我们的面前。

自身不做改变,让无法读书的状态持续下去。

或者,掌握新式阅读法,重塑享受大量阅读的人生。

如果你选择了第一条路,完全无可厚非。我是讲不出那些颇具见地的说教的,比如:“多读书,培养在现代社会生存的素养”“读书才是成为‘能者’的王道”等。而且,我也认识不少人,他们虽然读书不多,却仍然能够享受快乐的生活。

不过,至少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与不读书的人生相比,有书籍相伴的人生更加幸福愉悦。

以我本人为例,“每年阅读700本的读书生活”至今已经坚持了10年。累计阅读量达到7 000本。想到“我将读到7 000本书”,你会感到欣喜激动吗?

如果你感到了一丝欣喜,或者产生了一些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至于读书能够为我们点拨智慧、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积累财富等等,并不是此书讨论的范畴。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懂得读书的乐趣,却不满意自己目前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人的。我将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观点和方法。

作为一个曾经读一页书需要5分钟,阅读速度如此缓慢的人,我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谁是不能成功的呢?

那么,让我们进入正题吧!第1章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流水式阅读”的理念阅读速度缓慢的人普遍执着于一个问题读书该仔细到什么程度?

我的阅读速度很慢。即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把视线停留在一行文字上反复阅读,脑袋里却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看进去。

很久以前的一首日本流行歌曲——水前寺清子的《365步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前行三步,退后两步”,我读书的过程也是如此。

不是开玩笑,我甚至曾经担心过是不是自己的头脑有问题。在这样的烦恼和摸索之中,我终于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现在,为了撰写书评,我能够以平均20~30分钟的速度读完一本书,之后,再花60分钟撰写书评的文稿。

那么,我想先问问大家,在读书的时候,你会仔细到什么程度?

就我个人而言,想要做到仔细阅读,阅读速度就必然极度缓慢。因此,我非常羡慕能够保持一定速度进行仔细阅读的人。

我也曾经付出各种努力,试图提高读书的细致程度,然而苦心未果,阅读效果难遂人愿。

这样一来,我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定是自己力有不逮。原本是爱书之人,可是一翻开书,就会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

然而,自从我开始了每天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的生活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首先,如果我执着于“仔细阅读”,就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书评。而网站编辑都在等着我的稿件排版,准备第二天发布的内容,因此我必须跟上他们的节奏要求,快速翻阅书籍。即使是仔细阅读,“记不住的内容”还是会遗忘

在开始撰写书评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

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因为要撰写书评,必须放慢速度,仔细阅读”,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一个误区。即使放慢了速度,非常仔细地阅读,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牢记书中的内容。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具有无与伦比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人,他们仅仅仔细阅读一遍,就能够获得超群的阅读效果。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仅凭阅读一遍,恐怕是不可能将内容完全吸收并记住的。

话虽如此,你也不必灰心丧气。“没有记住大部分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

总有些内容会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至少,这一部分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读书的收获,正在于此。通读一本书的意义就在于邂逅这些部分——我相信,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从“复制100%”到“邂逅1%”读一本书,只为遇见一行文字“书籍的内容,就是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思想内涵’。”“读书,就是将其忠实地复制在自己的头脑之中。”

如果被这样的想法束缚,读书就永远只是一个“记忆书本内容、避免遗忘”的过程。这样一来,很多人即使感到疲惫,也还是会拼命努力想把书中的内容装进脑子里。

但是,(很遗憾)我们原本以为通过仔细阅读就能够记住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甚至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就会淡出我们的记忆。因此,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把全部内容装进脑子里”,那么读书就会变成一件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请回顾一下你自己的阅读经历。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的书籍,我们真的牢牢记住其中的内容了吗?哪怕只有一页。

能够留在记忆中的,至多一两句话。或者,更常见的情况是:“想不起来具体写了什么,只记得‘这是一本好书’。”

由此可知,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并非“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所束缚

这就是本书观点的基础——读书理念。

实际上,对于已经习惯了大量阅读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缓慢,请先从“仔细阅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这里,我想先做一个结论性的说明: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归根结底,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对读书的认识欠妥。

并不存在“能够快速阅读的人”和“不能快速阅读的人”。

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是“能够摆脱仔细阅读的束缚”,还是“纠结于仔细阅读”,仅此而已。

重要的是,阅读之后,能在脑海中留下知识或收获的片断。仅仅是片断即可。哪怕只对一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阅读也是成功的。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对于“一次阅读”的效果是否期待过高

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花一周时间仔细阅读一本书,一个月之后,仅能记住1%的内容。那么,同样花一周的时间,我们快速阅读10本书,一年之后,就能记住全部内容的10%。后者岂不更加理想?

并非深入仔细阅读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断”,积少成多,汇小溪以成江海。这样的理念正是阅读速度缓慢的人们所欠缺的。

在汇聚细碎知识片断的过程中,这些片断将逐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说得形象些,就好像孩子们的乐高积木,由一个个小碎块拼接成各种形状或事物。

不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拼接乐高积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木碎块,也是难以从中找寻到快乐的。“不懂得读书的乐趣”的人,手中拥有的积木碎块有限,无法借此拼接新事物,必然难以体会读书的快乐。像听音乐那样读书听与读非常相似

想来,对于本书主张的读书理念,可能有的读者难以接受。

因此,接下来,我想略微转换一下话题。

我曾经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广告代理公司做广告文案撰写员。后来,我身兼两职,同时做起了音乐评论人,任职于某音乐杂志的编辑部。之后,我辞去固定工作,成为自由撰稿人,主要为普通杂志撰写稿件,至今已有近20年。不过,时至今日,我依旧热爱音乐,并定期担任活动DJ(唱片打碟师)。

本书讨论的主题虽然是读书方法,但不时也会涉及音乐的话题。虽然这多少与我撰写工作的原点就是音乐评论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书与音乐是相通的。读与听有很多共同点。

你喜欢音乐吗?为什么会听音乐?我想,大多数人是为了放松心情,或者为了活跃气氛,喜欢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欣赏音乐。有些人可能会在散步、坐车、开车,或者用餐的时候,聆听音乐。

或许,也会有些人“集中精力,尽量不漏掉一个音符地努力倾听”音乐。但是,“好!现在开始听音乐了!首先是前奏,接下来是主歌”,像这样听音乐的人,我还从未见过。听音乐,应该是一个更加自然的过程,等待歌曲流淌进自己的耳中、心底。

其实,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你实现“像听音乐那样读书”的状态。没有人强求记忆音乐

放松心情,将乐曲当作背景音乐去听,我们会忽略音段和旋律的大量细节。

有时,明明是非常熟悉的乐曲,也会在某一瞬间,忽然发现:“咦?这里有这样一个音吗?”这倒也不足为奇,流入耳中的每一个旋律、身体感受到的每一个节奏、构成细节的每一个音符,想要将其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

最糟糕的是,如果我们想要记住这一切,就无法欣赏音乐了。我们不会想把这些声音“作为知识储存起来”,而是希望让它们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至少,我始终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

那么,这里有一点就非常重要了,即使我们以非常轻松的心情,让音乐自然地从耳边流过,也依然会有一些声音留存下来。或许是旋律、节奏,或许是一句歌词。就这样,音乐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并在那里留下了它的痕迹。

记忆音符的排列、能够用乐器完美地再现旋律、背诵歌词——这些都不是聆听音乐的初衷。音乐的根本价值也不在此,而是在于听过之后,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什么是“流水式阅读”?为什么只把读书当作“一本正经的学习”?

谈论了这么久音乐,我的言外之意想必大家已经了然于心。

是的,读书也是同理。

我认为,音乐并不一定是艰深晦涩的。

从根本上来说,音乐是用来享受的,是用来让我们放松的,是活跃气氛的。也就是说,是我们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

我们能够轻松地享受音乐,却为何在翻开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摆好架势”,一本正经地去读呢?难道我们不能像欣赏音乐那样,更加轻松地阅读书籍吗?

阅读速度缓慢的人,就是那些难以摆脱读书时一本正经态度的人。

仔细阅读的束缚或许源于学校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选出准确表达主人公心情的选项。就这样,在无形中,我们被灌输了一条不成文的清规戒律:“读书,就是要一字一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里。”

而有些人,因某种原因摆脱了这样的束缚(或者最初就没有拘泥于这种约束),能够随意、率性地阅读书籍。

相反,被仔细阅读的魔咒套牢的人,就好像在逐字逐句记录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学生,孜孜不倦地努力将书籍的内容印在脑海里。

然而,这样的努力有意义吗?

是否将读书这件事考虑得过于沉重了?

加之,当今社会,媒体本身发生了剧变,我们的阅读方式、聆听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我们已经习惯对网络新闻、社交网站进行粗略阅读,却要在阅读书籍时保持传统的阅读模式,实在是不太现实。

我估计,对于书籍严肃认真的人,今后恐怕越发读不下去书了。解决时下人们只买不读的烦恼,“避免堆积”的读书法

下面,我将介绍本书提倡的“流水式阅读”理念。“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意为“流动”。简而言之,“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与之相反的读书理念是“存储式阅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将书籍内容存储在脑子里(学习过经济学或会计学的读者,或许更容易理解“流水”与“存储”的区别)。

流水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最合理并且可以“避免堆积”的阅读方式。

本书将从阅读技巧、阅读习惯、阅读环境的打造等方面,讲解实现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方法。摆脱对于“存储”的执着,迈出大量阅读的第一步

谈到这里,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认为,“只有切实获取了知识,读书才有意义”。

实际上,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知识的读者来说,本书介绍的方法可能并无裨益。此方法的宣传对象也并非这些阅读达人。

因拘泥于“存储式阅读”,书房的角落里堆满了尚未阅读的书……

在书店里看到感兴趣的书,转念一想,“家里还有很多书没有读”,因此犹豫是否要购买……

对于遭遇过上述情况的读者来说,本书介绍的方法一定会有所裨益。“得好好读书,有所收获……可是,提不起劲儿来啊”,与其这样纠结烦恼,不如尽快让书里的内容“流进”自己的脑海中。有效利用书籍的途径,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么,应该如何起步呢?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具体探讨这个问题。第2章为什么没有阅读时间?——如何养成每月阅读20本书的习惯每月阅读20本书视同等闲,形成“多读规律”的三个步骤将读书融入日常生活

美国的节奏布鲁斯(R&B)歌手欧莉塔·亚当斯(Oleta Adams)在1990年发行了专辑《一圈》(Circle of One),其中的第一首歌曲《生活节奏》(Rhythm of Life)曲风舒缓闲适,成为红极一时的单曲。在27年后的今天,它仍是我钟爱的歌曲之一。其实,我不仅喜爱这首歌的曲调,也喜欢它的歌名。

歌名意为“人生节奏”或“生活节奏”,并无特殊之处。但是,我们在做事时,掌握节奏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也是如此)。从“生活节奏、生活规律”的思维方式出发,来思考读书行为,颇具意义。

直截了当地说,“想读书,却难以实现”的人,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读书并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人,他们将健步走、跑步等其他兴趣都变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却仍把读书当成一件“特别的事物”。

那么,如何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下面,我将分三个步骤介绍具体的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一: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首先,框定读书时间

不仅是读书,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

我估计,不会有人“某几天吃饭、某几天不吃饭”(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我建议他改变这种不规律的生活)。同理,让读书成为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在成为书评人之后,读书成了我的工作,我也因此切实体会到了规律的重要性。

另外,除了保证每天的阅读量以外,在“每天同一时间”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本,很多中小学校都开展了“晨读10分钟”的活动。具体要求包括:“早上仅花10分钟集中阅读”“可以阅读任何书籍”“不以写读后感为目的”等。我认为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

虽然活动本身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强制性活动,但是可以自由挑选喜欢的书籍,因此有利于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同时,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形成读书规律。

最重要的是,每天10分钟的时间限制意义重大。的确,10分钟对于阅读来说,实在太短,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明天还想读”的迫切心情。而且,正因为只有10分钟,所以很容易形成习惯。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生活规律。固定“时间段以及情境”,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

养成阅读习惯,框定时间段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因素。这个时间可以定在工作开始之前10分钟、午饭后10分钟、睡前10分钟等,努力将读书时间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形成生活规律的第一步。

另外,我个人建议将阅读时间固定在头脑清醒的早晨。晚上睡觉之前的这段时间,容易被喝酒、疲倦等原因打乱规律,不易养成习惯(关于这一点,稍后再叙)。

另外,确定阅读的地点、场景、情境,同样重要。不仅要定好地点,比如:在家里的这个地方、在这间咖啡屋的这个座位、上班前的办公室等,还可以有意识地搭配固定情境,比如:读书之前,先冲一杯咖啡、播放自己喜爱的音乐或打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等。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二: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故事性强的内容,没有必要快速阅读

上一节中提到,养成阅读习惯,必须持之以恒。

对此,“选择什么类型的书籍”就非常重要了。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是否想读”,还要考虑“是否可以快速阅读”。

书籍可分为三种类型。

1. 不必读的书。

2.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3.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不必读的书”,这样的评价对于作者有些失礼,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类书没有价值,而是自己并不需要。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书可能是有用的,只是并不适合自己而已。

阅读并不适合自己的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因此不必读。

本书的探讨对象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但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也是存在的,分为两类。首先是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如小说、随笔等,漫画、绘本也属此类。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情节走向非常重要,因此不能跳跃式阅读。另外,很少有人会使用快进的方式看电影,同样,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人想要急匆匆地阅读漫画、绘本。

因此,在读这类书时,我们这些读书缓慢的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书评人阅读的书,九成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第二类无法快速阅读的书,说起来没有什么标准,就是自己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

就我个人而言,在日本,想要慢读的书以译作居多。这类书籍结构严谨,很难择其重点进行跳跃式阅读。而且从篇幅来看,较为厚重,一页一页翻过去很有感觉。但如果只阅读这类书籍,我的工作就无法推进了,100本书里,我只会遇到一本这样的书。

反之,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的特点就在于,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尽管对于上述两类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我的阅读速度都比较缓慢。不过,我也想告诉大家,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数量通常不会太多。

以我的经验为例,我每月大约阅读60本书,其中至多只有两三本属于这类书籍。从比例上看,不足5%。也就是说,我作为书评人所阅读的书籍,九成以上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丰富多彩的多读生活,“9∶1原则”是关键

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还要尽量列入能够快速读完的书籍。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这种已读书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大致的比例标准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请注意“9∶1”这个原则。

另外,同时阅读多本书籍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在细细品味无法快速阅读的书的过程中,会同时准备好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比如说,我每天给自己规定的阅读时间为60分钟,那么,最初的30分钟我会用来读不必快速阅读的书,余下的30分钟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这样将时间分割开来,同时阅读多本书,在每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反而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请大家一定要尝试一下。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三: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为什么通勤用的包里,总是放着同一本书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放在包里,好几天(更糟糕的恐怕要好几周)都不会再碰了。

虽然也想着“有时间就看一看”,可还是不由自主地就拿起了手机翻看新闻,或者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刚拿起书开始阅读,没翻几页就觉得困倦,读不下去了。最终,就变成了“书放在包中却不读”的状态。

这是“想要养成阅读习惯而未能成功”的人们的共同特征。总是想着包里的存货,越发感到读书是一件难事。

为了享受阅读过程,我们主张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这是一个原则。前面也提到,如果确实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阅读的书,也请一定准备好另一本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搭配阅读。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因为,即使是想要慢慢品读的、有趣的书籍,读上10天,你也会感到厌倦。所以,想办法避免厌倦,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必要条件。

这就好像无论多么美味的大米,如果每天都只吃白米饭,几个月下来也一定会感到很痛苦一样。然而,如果我们每天都准备各种不同的食材,与米饭搭配,那么饮食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一天读完一本书”,能够加深理解

尽可能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每天让不同书籍的内容流过自己的脑海、内心,是流水式阅读的基本模式。我在阅读需要撰写书评的书籍时,一定会注意做到一天之内通读完毕,绝不隔夜。

因此,最好在阅读之初就分配好时间,重点关注在预定时间内能够有所收获的内容。被仔细阅读魔咒束缚的人,请一定记住:“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这样,你的阅读质量将会获得飞跃性的提高。

虽然流水式阅读原本并非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不过,就算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花费好几天拖拖拉拉地阅读,也不会有理想的学习效率。在年读书量达到700本以上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意外的事实,用一个小时快速阅读书籍,能够使其核心要点更加深刻地留在记忆里。

相反,一边寻求共鸣,一边阅读,花费一个月才读完的书,最后的感受往往会是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大家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这种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认为,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在于“读书密度的差异”和“是否抓住了全貌”。如果花费较长时间仔细阅读,那么单位时间的阅读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书的全貌,因此本质上只是一次非常浅陋的阅读经历。

这和听音乐一样,如果以超慢速播放音乐,我们根本无法听出曲调。每段乐曲都有其固有的韵律节拍,同理,每本书也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速度。养成阅读习惯,形成新的生活规律“夜晚读书”难以形成习惯

前面我们提到过“晨读10分钟”这个习惯,确实,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间。

话虽如此,可事实上,直到大约10年前,我都是典型的“夜猫子”。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就是有这样一个错觉:一到晚上头脑就很清醒,因此工作最投入的时间段往往都在深夜。

而且,在工作结束之后,我又喜欢喝上两杯。结果又来了精神,便开始读书。可是这个时候,我其实已经颇有醉意,基本上就是一边打盹儿,一边读书。不必说,在这种状态下,完全不可能认真体会书中的内容,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种浅陋的读书方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我无意中早早睡下,第二天醒得很早。于是,很偶然地,我的工作从清晨开始了。简直不可思议,我没有想到效率竟如此之高。

此后,我便成了一个彻底的“晨作型”工作者。尽量早睡早起,从早上7点多就开始读书、工作,说实话,此时真想训斥过去的自己。利用手机闹钟保证时间!早上一醒来就开始高效的“床上阅读”

如前所述,如果想要形成“在每天同一时间阅读”的生活规律,最好的时间就是清晨,更为理想的是刚睡醒的时候。睁开眼后,不要马上起来,继续躺在床上读10分钟书。这样一来,你就会彻底清醒了。

一个很方便的办法是,利用手机设定闹钟。

比如,你计划早上7点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就可以这样设定闹钟:

• 6点49分 闹钟铃声    → 开始读书

• 6点50分 喜欢的音乐(读书专用背景音乐) → 一边听音乐,一边读书

• 7点00分 闹钟铃声 → 结束阅读,起床

或许有人会认为10分钟太短了,但是,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初期,这样的时间安排,更有利于集中精力。

反之,如果一上来就下“每天清晨读书一小时”的决心,负担就过重了。先每天晨读10分钟,让读书成为日常习惯,并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被仔细阅读魔咒束缚的人或许会觉得,“刚睡醒,迷迷糊糊地读书,显得太敷衍了事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刚睡醒时的蒙眬状态,躺着看书的感受,对于摆脱这个恼人的魔咒是最有效的。

对于早上睡不醒、起床有困难的人来说,如果能坚持做到“睡醒后先阅读10分钟”,那么在早晨刚醒来最难受的10分钟里,就可以逐渐让意识清醒,之后便可以非常轻松地起床了,可谓一举两得。这是改变生活规律的第一步,建议大家不妨试一试。————

以上,我讲解了本书的核心——“流水式阅读”的理念。不过,我想,不少读者可能仍会有这样的顾虑:

• “像听音乐那样读书”,最后什么内容都记不住,自己什么收获也没有啊……

• 你主张以“不求存储”的态度去读书,可是,如果没有收获,读书就没有意义了。

请大家放心。

流水式阅读,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应对之策。

下一章,我们将就此进行探讨。第3章为什么读后会忘记?——留住阅读体验的秘诀阅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仅仅“吸气、读取”,当然会感到憋闷难受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的生物都在呼吸。

我们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体内积蓄的二氧化碳。只要活着,我们就必须不断重复这个“吸”与“呼”的过程。据说,人类一生中的呼吸次数高达6亿~7亿次。

如果我们长时间只是吸气,或只是呼气,那么必然会感到憋闷难受。也就是说,因为完成了“吸气”这一步骤,所以下一步要“呼气”。或者,因为我们进行了“呼气”的动作,所以之后需要“吸气”。二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呼吸的节奏。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

为什么我会谈及这个问题呢?因为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吸气,与读书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好像只是不间断地吸气一样,是非常痛苦的。

何况,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信息如潮水般从手机、电脑上向我们涌来,或许,大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空间再接受新信息的状态”。

也许,正是因为平时接受的信息量剧增,才导致很多人“读不了书”或“读书速度缓慢”。只有书评人才知道的唯一妙招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吸气过度感到难受,呼出来就好了。同样,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

将读书看得过于严肃,纠结于仔细阅读魔咒的人,会有这样的奢侈愿望:“只读一次,就能把书中的内容印刻在脑海中。”

当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把一切都化为己有是极不现实的。

那么,就让我们干脆摒弃“将信息印刻在自己心中”的理念,将其转变为“记录在身外”,看一看用这样的心态去读书,是否可行。当我们有了“为写而读”的意识,就可以丢掉“为记而读”的刻板传统观念,读书就立刻变得轻松了。

无须赘言,我发现这个事实,源于撰写书评时的体验。

就我的情况而言,其实是因为工作的要求——无论如何都必须写出评论稿件,所以,我才开始被迫“为写而读”的体验。而在真正开始了每天写书评的日子之后,我的阅读负担竟然大大减轻了。

不过,或许大家还是会感到困惑,“为写而读”,究竟写什么好呢?

•本来就不擅长写文章……

•暑假总要求写读后感,最讨厌写这个了。

我估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不过请放心,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困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