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常见病症防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9:19:43

点击下载

作者:张淑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女常见病症防治法

妇女常见病症防治法试读:

前言

作为儿女,把孝心献给父母,使他们心情舒畅,身体健康,生活得幸福美满,是最大的心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父母,如何去关心爱护、培养教育孩子,使他们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相体贴,使妻子年轻漂亮,丈夫充满青春活力。夫妻的相亲相爱是老人的寄托,关心孩子的资本。为能更好地体现这些爱心、关心、孝心,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爱心关心孝心医学丛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面向广大读者编写而成,希望我们的一份真诚换取您真正的爱心、关心和孝心,使你的家庭幸福美满,老人健康长寿,夫妻恩爱和睦,孩子健康活泼。

该书以分册形式分别介绍了老年、妇女、男性、小儿常见病症防治法,是您献给父母、爱人、孩子的一份佳品。

此书本着小病不花钱、大病少花钱和常见病少就医的原则,提高家庭自我预防、自我医疗的水平和意识。丛书集临床精华,采用中西医两套防治方法,组织了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担任各分册的编写工作。此书无论是对临床医师、学校老师,还是家庭人员、患者,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一套常备必读之书。

全书分《小儿常见病症防治法》、《老年常见病症防治法》、《妇女常见病症防治法》、《男性常见病症防治法》四册,共计160余万字。

本书通俗易懂,易学易用,病种广,治法多。涉及基础知识、各种病症的概述、常见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中医分型。治疗分西医疗法、中医疗法。中医疗法又分有:分型治疗、中成药、常见草药单方、其他疗法。其他疗法包括了敷贴、足浴、灌肠、针灸、推拿、拔罐等。最后是预防和护理。在阅读丛书后,会给医务工作者广开思路,增加多种治疗渠道,也便于临床应用普及和综合治疗,尤其是医学生、基层医务人员,更能从中受到启发和引导;对广大患者来说,了解多种医学知识和多种家庭自我保健、自我防治的方法,避免了看病难、花钱多。

丛书共分四册,每册各有特点,如儿科涉及病症200余种,治疗除中西医常规治疗外,针对儿科喂药难的问题,注意编写了中成药、草药单方和外治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妇科涉及女子的特殊生理特点,从月经来潮、痛经、怀孕到不孕症和常见病症防治,具有深入浅出、防治结合的特点;老年病,从人体细胞衰老,到身体、精神衰老,详细描述了老年病症的具体病症和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近代气功、书画等养生疗法;男性病更是一个新起的热门话题,以前总认为是难以启齿的病,现代被广泛认识和治疗,根据近几年的临床报道和编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宝贵的男性病治疗、预防措施,对男性病患者和从事男性病治疗的医务工作者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由于我们对编写一套丛书,还缺乏经验,加之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爱心关心孝心医学丛书编委会一九九八年元月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骨盆为生殖器官的所在,且与分娩有密切关系,首先介绍骨盆。一、骨盆(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所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图1-1)。图1-1 正常女性骨盆(前上观)

2.骨盆的关节:有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两耻骨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其上、下附有耻骨韧带。骶髂关节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其前有宽厚的骶髂韧带。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

3.骨盆的韧带: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以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较为重要(图1-2)。妊娠期因激素的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亦稍有增加,有利于分娩。图1-2 骨盆的韧带(二)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上缘的连线为界,可将骨盆分为两部分,即假骨盆和真骨盆(图1-3)。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界线之上,为腹腔的一部分,其前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后面为第五腰椎。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因此测量假骨盆的这些径线可以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真骨盆又称小骨盆,位于骨盆界线之下,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骨产道或硬产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入口与骨盆出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骨盆腔的后壁是骶骨与尾骨,两侧为坐骨、坐骨棘,坐骨切迹及其韧带,前壁为耻骨联合。耻骨联合全长约4.2cm,骶骨长约为11.8cm,高约9.8cm。因此,骨盆腔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坐骨棘位于真骨盆的中部,可经肛诊或阴道诊触到。骶骨的前面凹陷形成骶窝,第一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据点。耻骨两降支构成耻骨弓。通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图1-3 骨盆的分界(侧面观)(三)骨盆平面:为了便于理解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腔(骨产道)的过程,一般将骨盆腔分为四个平面:

1.入口平面: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以耻骨联合、两侧以髂耻线、后方以骶岬为界。

2.骨盆最大平面:即骨盆中上段平面,近似圆形。其前为耻骨联合后面中点,两侧相当于髋臼中心,后为第二、三骶椎之间。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的部分。

3.骨盆最小平面:即中骨盆平面,最狭窄,呈椭圆形。其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为骶骨下端。

4.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前三角的顶端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耻骨降支;后三角的尖端是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二、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包括耻骨联合至会阴及两股内侧之间的组织(图1-4)。图1-4 女性外生殖器

1.阴阜:即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故又有耻骨阜之称。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为第二性征之一。

2.大阴唇:为靠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两侧大阴唇前端为子宫圆韧带的终点,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各形成阴唇前,后连合。大阴唇的外侧面与皮肤相同,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内侧面皮肤湿润似粘膜。大阴唇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层,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当局部受伤时,可发生出血,形成大阴唇血肿。未婚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经产妇的大阴唇由于分娩影响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呈萎缩状,阴毛也稀少。

3.小阴唇: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于神经末梢,故极敏感。两侧小阴唇的前端相互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小阴唇的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皱襞,称为阴唇系带,经产妇由于受分娩影响已不明显。

4.阴蒂: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顶端,为与男性阴茎海绵体相似的组织,有勃起性。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阴蒂体,后部分为两个阴蒂脚,附着于各侧的耻骨支上,仅阴蒂头露见,其直径约6~8mm。阴蒂头富于神经末梢,极为敏感。

5.阴道前庭:为两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其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在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经产妇因受分娩影响,此窝不复见。在此区域内尚有以下各部:(1)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有勃起性的组织构成。其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表面为球海绵体肌覆盖。(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大阴唇后部,亦为球海绵肌所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约1~2cm,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粘液,起滑润作用。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此腺。如因感染,腺管口闭塞,可形成脓肿或囊肿,则能看到或触到。(3)尿道口:位于阴蒂头的后下方及前庭前部,为尿道的开口,略呈圆形。其后壁上有一对并列的腺体,称尿道旁腺或斯氏腺,其分泌物有滑润尿道口的作用。但此腺亦常为细菌潜伏所在。(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前庭的后部,为阴道的开口,其大小、形状常不规则。阴道口覆有一层较薄的粘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间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处女膜多在初次性交时破裂,受分娩影响而进一步破损,产后残留数个小隆起状的处女膜痕。三、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指生殖器的内藏部分,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见图1-5)图1-5 女性内生殖器

1.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为性交器官及月经血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其壁由粘膜、肌层和纤维层构成。上端包围子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前壁与膀胱和尿道邻接,后壁与直肠贴近。环绕子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窿。可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深,其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贴接,后者为腹腔的最低部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某些疾病诊断或手术的途径。阴道上端比下端宽,后壁长约10~12cm,前壁长约7~9cm。平时阴道前后壁互相贴迫。由于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襞及外覆弹力纤维,故有较大的伸展性;又因富有静脉丛,故局部受损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阴道粘膜色淡红,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所覆盖,无腺体。阴道粘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但在幼女及绝经后妇女,阴道粘膜上皮甚薄,皱襞少。伸展性小,容易创伤而感染。

2.子宫:为一宫腔器官,腔内覆有粘膜,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有周期性改变并产生月经。性交时,子宫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子宫为胚胎着床、发育、生长的所在;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前面扁平,后面稍凸出。成年的子宫重约50克,长约7~8cm,宽4~5cm,厚2~3cm;子宫腔容量约5ml。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人为2:1。子宫腔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下端与子宫颈内腔相连。子宫峡部的上端,因为在解剖上较狭窄,故又称解剖学内口;峡部的下端,因为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子宫腔内膜转变为子宫颈内膜,故又称组织学内口。子宫颈内腔呈棱形,称为子宫颈管,成年妇女长约3cm,其下端称为子宫颈外口,连接阴道顶端,故子宫颈以阴道附着部为界,分为两部分,即阴道上部与阴道部。未产妇的子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于受分娩的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而分为前后两唇。(1)组织结构:子宫体壁由三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中间层为肌层,内层为粘膜层,即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较软而光滑,为粉红色粘膜组织。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其表面的2/3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功能层;余下1/3即靠近子宫肌层的内膜,无周期性变化,称为基底层。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及妊娠期间有很大改变,将在月经生理及妊娠生理中叙述。子宫肌层为子宫壁最厚的一层,非孕时约厚0.8cm。肌层由平滑肌束及弹性纤维所组成。肌束排列交错,非孕时不易分清,大致可分为三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各方交织。肌层中含血管,子宫收缩时,血管被压缩,故能有效地制止产后子宫出血。子宫浆膜层即覆盖子宫体的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与肌层紧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向前返转以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覆盖此处的腹膜称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与前腹壁腹膜相连续。在子宫后面,腹膜沿子宫壁向下,至子宫颈后方及阴道后穹窿,再折向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并向上与后腹膜相连续。覆盖在子宫前后壁的腹膜并向两侧延展,子宫两旁的前后叶会合,形成子宫阔韧带。

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子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粘液,为碱性,形成子宫颈管内的粘液栓,能将子宫颈管与外界隔开。子宫颈的阴道部分为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在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子宫颈粘膜受性激素的影响也有周期性变化。(2)子宫韧带:子宫共有四对韧带,借以维持子宫于正常位置,还受骨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支托作用。

①圆韧带: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向前下方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而终于大阴唇前端。圆韧带呈圆索形,长约12~14cm,由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组成,圆韧带的肌纤维与子宫肌纤维连接,表面为阔韧带前叶的腹膜层覆盖。

②阔韧带:为一对翼形的腹膜皱襞,由子宫两侧开始,达到骨盆壁,将骨盆分为前后两部,前面是膀胱,后部有直肠。阔韧带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是游离的,内2/3部包围输卵管,外侧1/3部由伞端下方向外侧延伸达骨盆壁,称为骨盆漏斗韧带或卵巢悬韧带,卵巢的动静脉由此穿过。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称为输卵管系膜,其中有结缔组织及中肾管遗迹。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称卵巢系膜,卵巢内侧与子宫角之间阔韧带稍有增厚,称卵巢韧带或卵巢固有韧带,在子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为子宫旁组织。

③主韧带: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子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又称子宫颈横韧带,为固定子宫颈位置的重要组织。

④宫骶韧带:从子宫颈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子宫颈向后向上牵引,间接地保持子宫于前倾的位置。

由于这些韧带及骨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支托作用,使子宫维持在正常位置,即当直立时,子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稍下,子宫颈外口接近坐骨棘水平,子宫体向前倾,子宫颈则向后,两者之间形成一钝角,使子宫体呈前屈。因此,正常的子宫位置是前倾前屈的。

3.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内侧与子宫角相通连,外端游离,而与卵巢接近,全长约8~14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后的孕卵由输卵管向子宫腔运行。根据输卵管的形态可分为四部分:(1)间质部为通入子宫壁内的部分,狭窄而短,长约1cm。(2)峡部为间质部外侧的一段,管腔也较窄,长约2~3cm。(3)壶腹部以峡部外侧,管腔较宽大,长约5~8cm。(4)漏斗部为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有许多须状组织。伞的长度不一,多为1~1.5cm,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管壁由三层构成:外层为浆膜层,为腹膜的一部分,亦即阔韧带的上缘,中层为平滑肌层,又分为内环形、外纵形两层肌纤维,当平滑肌收缩时,能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以协助孕卵向子宫腔运行;内层为粘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上皮细胞分有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四种。纤毛细胞的纤毛可以蠕动;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楔形细胞可能为无纤毛细胞的前身,二者随月经周期变化;未分化细胞亦称游走细胞,为上皮的储备细胞,其他上皮细胞可能由它产生或补充。粘膜层有多数纵行皱襞,以壶腹部最多。输卵管粘膜受性激素影响,也有周期性的组织学变化,但不如子宫内膜明显。

4.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产生卵子及激素。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成年女子的卵巢约4cm×3cm×1cm大,重约5~6g,呈灰白色;绝经期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卵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以卵巢系膜连接于阔韧带后叶的部位称卵巢门,卵巢血与神经即经此出入卵巢。故名。卵巢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卵巢表面无腹膜,由单层立方形上皮覆盖,称生发上皮,其内有一层纤维组织,称为卵巢白膜。再往内为卵巢组织,分为皮质与髓质两部。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始基卵泡及致密的结缔组织;髓质在卵巢的中心部分,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与卵巢悬韧带相连续的平滑肌纤维。平滑肌纤维对卵巢的运动具有作用。髓质内无卵泡。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一、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女性从新生儿到衰老,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虽可按年龄划分为几个时期,但并无截然的界限,可因遗传、环境、营养等条件影响而有个体上的差异。(一)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出生后与母体分离,血液中女性激素量迅速下降直至消失。所以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乳房肿大或有少量乳汁分泌,个别新生儿出生数日后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短期内可自然消失。(二)幼年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幼年期。在10岁以前,儿童身体持续发育,但生殖器仍为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酸度低,抗感染力弱,容易发生炎症;子宫小,宫颈较长,约占全子宫长度的2/3,子宫肌层也很薄;输卵管弯曲、很细;卵巢长而窄,卵泡虽能大量生长,但仅低度发育即萎缩、退化。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均位于腹腔内,接近骨盆口。

约10岁起,卵巢中开始有少量卵泡发育,但仍不到成熟阶段。卵巢形态逐步变为扁卵圆形。女性特征开始呈现,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积储;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乳房开始发育。(三)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

1.全身发育: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全身成长迅速,逐步向成熟过渡。

2.生殖器官的发育:由于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及作用的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亦有明显变化,称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成成人型,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而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子宫增大,尤其是子宫体明显增大,宫体的长度占子宫全长的2/3;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少;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致使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

3.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的征象称第二性征。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部的皮下脂肪更多,显现女性特有的体态。

4.月经来潮:月经初次来潮称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月经初潮后周期也多无一定规律,须经逐步调整才能接近正常。女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很大,思想情绪也常不稳定,故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其身心健康。(四)性成熟期

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时期称性成熟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逐渐成熟,持续约30年。在性成熟期,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改变。此期妇女生育活动旺盛,故也称生育期。(五)更年期

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向衰退过渡的时期称女性更年期。此期最突出的表现为经量渐少,最后绝经。一般发生在45~52岁,但这个时期长短不一。在此时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及排卵。

更年期虽以最终绝经为标志,但因其在绝经前后均有一定的起始与终止持续时间,故有围绝经期之称,又分别有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之称。

在更年期内,多数妇女的卵巢分泌功能减退比较缓慢,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和代偿,故不致发生特殊症状,仅有10%~30%的妇女不能适应而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六)老年期

此期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老化。卵巢缩小,变硬、表面光滑;阴唇的皮下脂肪减少,阴道粘膜变苍白光滑,阴道逐渐缩小;子宫及宫颈萎缩,这些都是生理上的正常现象。国际上一般以年龄60岁以后为老年期。二、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的定义: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这种出血是卵巢内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且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变化的结果。

2.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8岁。月经初潮的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月经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体弱或营养不良者月经初潮可较迟,而体质强状及营养好者,月经初潮可提早。

3.月经周期:出血的第一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的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日。提前或延后3日左右仍属正常范围,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

4.月经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7日,少数为3~5日。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通常以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一次月经的出血量约为30~50ml,个别妇女的月经量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

5.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些小凝块。现在认为月经血在刚离开血液循环后是凝固的,但开始剥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一定量的激活剂,能激活混入月经血中的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裂解为流动的降解产物,以致月经血变成液体状态排出。

6.月经期的症状: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忧郁、易激动)、胃肠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现象,但一般并不严重,不致影响工作和学习。三、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一)卵巢的功能

卵巢为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是排卵及分泌女性激素,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卵巢的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性变化,其主要变化如下。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未发育的卵泡称原始卵泡。每一个原始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围绕。在新生儿卵巢内约有10万个以上的原始细胞,但在妇女一生中仅约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这个退化过程称卵泡闭锁。

临近青春期,原始卵泡开始发育,在卵细胞成长的同时,周围的梭形细胞变为方形,并由单层增生成复层,因其细胞浆内含有颗粒而称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增生很快,卵细胞最后被多层无血管的颗粒细胞群所围绕,并可出现含有液体的空腔,这时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亦环绕卵泡排列,并逐渐增厚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和卵泡外膜,这时的卵泡称生长卵泡。

在上述许多生长卵泡中,每一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达到成熟程度,称成熟卵泡。其体积显著增大,颗粒细胞层内侧液体逐渐增多,空腔也随之增大,卵细胞移向一侧。成熟卵泡直径可达10~20mm。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

卵泡外膜:为致密的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限;卵泡内膜:血管丰富,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大,这种细胞亦从卵巢皮质层的间质细胞衍化而来;颗粒细胞:无血管存在,其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细胞呈立方形,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卵泡腔:腔内充满清澈的卵泡液;卵丘: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而得名。在放射冠和卵细胞之间还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称透明带。

在临近排卵前,卵丘中的颗粒细胞排列疏松,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尚有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2.排卵: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时,该处表层细胞变薄,最后破裂,出现排卵。

导致成熟卵泡破裂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卵泡内存在着一些蛋白溶解酶、淀粉酶、胶原蛋白溶解酶等,这些酶能在卵泡腔内压力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使卵泡壁溶解。也有学者认为,在促性腺激素特别是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卵泡能分泌前列腺素F(PGF),2a2aPGF能使成熟卵泡周围间质内的平滑肌纤维收缩,促使卵泡破裂。2a

排卵多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端的捡拾,输卵管壁的蠕动以及输卵管粘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进入输卵管,并循管腔向子宫侧运行。

3.黄体形成: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血体。卵泡壁的破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残留的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的类脂质称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的22日左右)黄体发育达最高峰,称成熟黄体,它的差异很大,其直径一般为1~2cm,程度不等地突出于卵巢表面,外观色黄。

4.黄体退化:若卵子未受精,在排卵9~10日黄体开始萎缩,血管减少,细胞呈脂肪变性,黄色消退,一般黄体寿命为12~16日,平均14日。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前一个周期的黄体需经过8~10周才能完成其退化之全过程,最后细胞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

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及哺乳期外,卵巢经常不断地重复上述周期变化,但在妇女一生中,能完成这样完整周期最多只有400~500个卵泡,其余绝大多数卵泡均在发育过程中半途退化,成为闭锁卵泡。(三)卵巢分泌的性激素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同时亦合成与分泌少量雄激素。除卵巢外,肾上腺皮质亦能分泌少量雌激素和孕激素。目前认为,卵泡内膜细胞为排卵前雌激素的主要来源。排卵后,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

1.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2)孕激素:于排卵后孕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2.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②使子宫内膜增生。

③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①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⑤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

⑥使乳腺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⑦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⑧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⑨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使β-脂蛋白减少,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下降,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症。

⑩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甲状旁腺的作用而引起。(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使子宫肌松弛,活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低落;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②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③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减少。

④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⑤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⑥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⑦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⑧孕激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C,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亦即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作用基础体温升高。

⑨孕激素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四、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从组织学与生物化学两方面来观察。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从解剖上讲,子宫内膜有两层在形态上与功能上均不相同的组织,功能层居宫腔表层,基底层近子宫肌层。功能层又分为海绵层与致密层。功能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随卵巢呈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为逐渐移行的缓慢过程,不仅有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妇女,不同周期亦可有变化。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称增生期;至黄体形成后孕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一个月经周期为28日,就组织学观察又可分为3期。(1)增生期:行经时功能层子宫内膜剥脱,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基底层。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增生期又可分早、中、晚3期。

①增生期早期: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始。约在月经周期的5~7日。此期内膜较薄,仅约1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其壁薄。

②增生期中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表现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相。

③增生期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1~14日。此期内膜增厚2~3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仍持续生长,核分裂相增多,腺体更长,形成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2)分泌期:占月经周期的后一半。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分泌期也分早、中、晚3期。

①分泌期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②分泌期中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的糖原溢入腺体,称为顶浆分泌。此期间质更加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③分泌期晚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临来前期。子宫内壁厚达10mm,并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的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的管腔也扩张。(3)月经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日。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内膜中血循环障碍加剧,组织变性、坏死加重,出血较多,可直接来自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破裂或间接来自破裂后所形成的血肿;也有部分来自血管壁的渗出及组织剥脱时的静脉出血。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的分期,是为叙述和诊断的方便,实际上,其变化是连续的,在各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关系。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研究: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间质细胞能产生一种和蛋白质结合的碳水化合物,称酸性粘多糖。雌激素不但能促使酸性粘多糖的产生,还能使之浓缩及聚合,形成间质中的基础物质。酸性粘多糖有一定的粘稠性,对增生期子宫内膜的成长起支持作用。排卵后,孕激素能阻止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促使其降解,还能使其去聚合,致使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失去其粘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容纳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管之间自由交流。这样,内膜更能获得充足营养,为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作准备。

在子宫内膜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胞颗粒,称为溶酶体。溶酶体中含有各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等,能使蛋白质、核酸和粘多糖分解。雌激素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这些水解酶平时保留在溶酶体内,由脂蛋白酶与外界隔开,故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经一定时间后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第三章妊娠生理一、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精液射入阴道内,精子离开精液经宫颈管进入宫腔,与子宫内膜接触后,子宫内膜白细胞产生α与β淀粉酶,解除了精子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此时的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称为精子获能。获能的主要部位是子宫及输卵管。

卵子从卵巢排出后进入输卵管内,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联接处等待受精。

当精子与卵子相遇,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称为顶体反应。通过酶的作用,精子得以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一旦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便开始了受精过程。已获能的精子穿过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为受精的开始,卵原核与精原核融合为受精的完成。形成受精卵标志新生命的诞生。

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的同时,借助输卵管蠕动和纤毛推动,向子宫腔方向移动,约在受精后第3日,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为桑椹胚,也称早期囊胚。约在受精后第4日,早期囊胚进入子宫腔,在子宫腔内继续分裂发育成晚期囊胚。约在受精后6~7日,晚期囊胚透明带消失之后开始着床。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变,致密层蜕膜样细胞增大变成蜕膜细胞。按蜕膜与受精卵的部位关系,将蜕膜分为底蜕膜、包蜕膜和真蜕膜3部分:①底蜕膜:指囊胚与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以后发育成胎盘的母体部分;②包蜕膜:指覆盖在囊胚上面的蜕膜。包蜕膜随着囊胚不断发育逐渐突向子宫腔,由于这部分蜕膜高度伸展,缺乏营养而逐渐退化,约在妊娠12周时因羊膜腔明显增大,使包蜕膜和真蜕膜相贴近,子宫腔消失,包蜕膜与真蜕膜逐渐融合,于分娩时这两层已无法分开;③真蜕膜:指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的蜕膜。二、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的变化(一)子宫

1.子宫体:明显增大变软。子宫大小由非孕时的7cm×5cm×3cm至妊娠足月时的35cm×22cm×25cm。孕早期子宫呈球形或椭圆形且不对称,受精卵着床部位的子宫壁明显突出。孕12周后,增大的子宫渐变均匀对称并超出盆腔,在耻骨联合上可触及。孕晚期子宫多呈不同程度的右旋,与盆腔左侧为乙状结肠占据有关。

子宫腔容量由非孕时约5mL至妊娠足月时约5000mL,增加1000倍。子宫重量由非孕时约50g至妊娠足月时约1000g,增加20倍,主要是子宫肌细胞肥大,由非孕时长20μm、宽2μm至妊娠足月时长500μm、宽10μm,胞浆内充满具有收缩活性的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为临产后陈缩提供物质条件。子宫肌壁厚度由非孕时约1cm,经孕中期逐渐增厚,至孕末期又渐薄,妊娠足月时约为0.5~1cm。子宫增大最初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后的子宫增大则因子宫腔内压力增加所致。

子宫各部分的增长速度不一。子宫底部于妊娠后期增长最快。子宫体部含肌纤维最多,子宫下段次之,子宫颈最少,以适应临产后阵缩由子宫底部向下递减,促使胎儿娩出。

子宫动脉由非孕时屈曲至妊娠足月时变直,以适应胎盘内绒毛间隙血流量增加的需要。妊娠足月时子宫血流量约为500~700ml/分,其中5%供肌层,10%~15%供子宫蜕膜层,80%~85%供胎盘。当宫缩时,子宫血流量明显减少。

自孕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则的无痛性收缩,可由腹部触知,孕妇也感觉到。这种宫缩稀发和不对称,尽管其强度及频率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增加,但子宫收缩时宫腔内压力不超过1.3~2kPa,故无疼痛感觉。

2.子宫峡部:位于子宫颈管内,非孕时长约0.8~1cm,妊娠后随着子宫增大,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时可伸展至7~10cm。

3.子宫颈:于孕早期充血,组织水肿,使子宫颈外观肥大、着色、变软。子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粘液分泌量增多,形成粘稠的粘液塞,有保护子宫腔免受外来感染侵袭的作用。近产期时宫颈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外移,宫颈表面可出现糜烂面。(二)卵巢

卵巢略增大,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黄体功能于孕10周后由胎盘取代,但妊娠黄体并不萎缩。有时在卵巢表面呈现小的散在且不规则的红色突起,称为蜕膜斑,于分娩后自然消失。(三)输卵管

妊娠期输卵管伸长,但肌层无明显增厚。粘膜上皮细胞变扁平,在基质中可见蜕膜细胞。有时粘膜也可见到蜕膜反应。(四)阴道

阴道粘膜变软,充血水肿呈紫蓝色。皱襞增多,结缔组织变松软,伸展性增加。阴道脱落细胞增多,分泌物增多常呈糊状。阴道上皮细胞含糖原增加,乳酸含量上升,使阴道分泌物pH降低,不利于一般致病菌生长,有利于防止感染。(五)外阴

外阴部表皮增厚,大小阴唇色素沉着,大阴唇内血管增多及结缔组织变松软,故伸展性增加。小阴唇皮脂腺分泌增多。第四章月经失调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病,简称功血。本病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检查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常见发病原因】

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影响了丘脑—垂体—卵巢轴任何部位的调节功能均可导致月经失调,常见的因素有精神过度紧张,环境改变、气候骤变,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递质,影响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的机制以致卵巢功能失调,性激素分泌失常,从而影响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月经紊乱的表现。【症状表现】

功能性子宫出血症状表现分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型

无排卵型功血:不规则的子宫出血,其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有时先表现有短期停经数周或数月,然后发生出血,流血量往往较多,持续2~3周或更长时间,不易自止,有时一开始表现为不规则出血。也有周期尚准,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出血多或长时间出血可出现贫血。妇科检查一般无特殊表现,子宫正常大小。基础体温呈单相。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的周期性变化,子宫颈粘液结晶呈羊齿状或不典型。

有排卵型功血:

1.排卵型月经过多: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周期正常,基础体温双相,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提示雌激素偏高,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2.黄体功能不全: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不易受孕或易流产。妇科检查在正常范围内,基础体温双相,但在排卵后体温缓慢上升或上升的幅度偏低,升高的时间维持仅9~10天,子宫内膜显示分泌反应不足。

3.子宫内膜脱落不全:表现为月经间隔时间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天,流血量多,基础体温双相,但下降缓慢,在月经第5~6天。

4.排卵期出血:在月经中期有少量阴道流血,伴或不伴腹痛,基础体温双相,流血常发生在体温开始上升时。【中医分型】

1.肾虚型:月经量过多,每次用纸3包以上,经期8天以上,经色淡,经质稀,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气阴两虚型: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经色淡或红,经质稀、伴心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或低热、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稍数。

3.阴虚阳亢型: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经色红,经质稠,五心烦热或盗汗,或头晕目眩耳鸣,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4.血瘀: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血色暗,有血块,伴小腹疼痛,舌质暗,边尖有瘀血点、苔白,脉涩或弦滑。

5.实热型: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伴烦躁易怒,怕热喜冷、口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6.阴虚血热型:经血淋漓不断,经期延长,经色红,伴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7.肝肾阴虚型: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紫红,质粘稠,有血块,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或有盗汗,口干不欲饮,舌质偏红而嫩,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数。

8.脾肾阳虚型:阴道出血量多,淋漓不断,经色淡,经质稀,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或腰酸如折,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9.中焦虚寒型:月经不调,经血过期不止淋漓不断,月经前期甚或1月两行,出血量多或少,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滑,脉缓或细弱。

10.脾气虚型:阴道出血量多,色淡红,神疲体倦,头晕气短,活动后证状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

11.血虚挟瘀型:阴道流血量多,有时有血块,下腹部坠痛,伴头晕眼花,四肢乏力,舌质淡红,边尖有瘀血点,苔薄白,脉沉弦。

12.气虚血瘀型:突然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暗红,下腹隐痛,面色苍白,有时烦躁胸闷,身疲倦,气短懒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紫暗,边尖有瘀血点,脉细缓。

13.肝郁血瘀型:突然阴道出血,经量多少不一,淋漓不断,经色暗红,胸闷胁痛,乳房胀痛,头目胀痛,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

14.血热血瘀型:阴道出血量多,有血块,经血暗红,腰酸腹痛,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治疗】

1.西医疗法

无排卵型功血(1)止血:对大量出血者要求在6小时内明显见效,24~48小时内血止。可先予诊断性刮宫,血止后用药调整。①雌激素治疗,适应于青春期功血患者,常用药为乙烯雌酚1~2mg,每日口服2~3次,有效者2~3天内血止。血止或明显减少后逐渐减量。每3天减量1次,每次减药量不超过原用量的1/3,直至维持量每日1~2mg,维持到下次月经周期前2~3天即停药。遇有副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加服维生素B,20mg,3/日。②孕激素治疗,适用于患者体内有一定6雌激素水平。妇康片(炔诺酮)5mg,甲地孕酮(妇宁片)8mg,安宫黄体酮8~10mg,每4~6小时服1次,用药3~4次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则改为8小时1次,再逐渐减量,每3日减量1次,每次减药量不超过原用量1/3,直至维持量。即炔诺酮每日为2.5~5mg;甲地孕酮4mg;安宫黄体酮4~6mg,维持到血止后15~20天。停药后3~7天出现撤药性出血。③三合激素,该药每支含苯甲酸雌二醇2mg,黄体酮12.5mg,丙酸睾丸酮2.5mg,每日肌肉注射1次,4~6小时内流血明显减少,④复方黄体酮注射剂,每支含苯甲酸雌二醇2mg,黄体酮20mg,每日肌注1次,⑤安络血5mg肌肉注射,每日2次。⑥止血敏0.25g肌肉注射每日2次。⑦三三液,包括维生素C3g,止血芳酸0.3g,止血敏3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输入,每日1次。(2)控制周期:①雌孕激素序贯法:乙烯雌酚0.25mg,每晚1次,于出血第5天起连服20天,于服药第16天,每日加用安宫黄体酮8mg口服,两药同时用完。常用于青春期功血患者。使用1~3周期。②雌孕激素合并应用:乙烯雌酚0.5mg每晚1次。安宫黄体酮4mg,每晚1次,于阴道出血第6天起两药合并使用连服20天。适用于各种不同年龄的功血。③孕雄激素合并法:黄体酮10mg及丙酸睾丸酮10~25mg每日肌注1次共6天,于预计下一次出血前8天开始注射。常用于更年期功血。④三合激素治疗法:如患者停经2~3个月后流血不停,则可每月定时给三合激素每日肌注1次共5天,停药后2~3天,出现撤药性流血。(3)促进排卵:①雌激素:在月经稀发且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患者,在月经第6天起,每晚服乙烯雌酚0.125~0.25mg,共20天为1周期,连续用3~6个周期。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当卵巢中有卵泡发育到近成熟时,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U,连续3日肌注,剂量依次为1000U、2000U,第3日增至5000U。基础体温有双相变者可继续每日用1000U,4~5次以维持黄体,如无双相变者,可能卵泡尚未充分发育,可试再重复5000U肌注1次。③氯菧酚胺: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患者,氯菧酚胺50~100mg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连续5天。可能于停药后7~9天出现排卵。一般连续应用3个周期。

有排卵型功血(1)月经过多: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3次,每月最多不超过300mg。(2)黄体功能不全:①替代疗法经前8~12天肌注黄体酮10~20mg,每日1次共5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8~12mg。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一般于基础体温上升后第3天起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2000U,每日或隔日1次共5~6次。

2.中医疗法

〔分型治疗〕(1)肾虚型用益肾调经药:生地炭、熟地炭各15g,阿胶(烊化)、枸杞子、莲房炭各12g,山萸肉、当归、仙鹤草、白术、鸡冠花炭各10g,升麻、黑芥穗、五味子、五倍子各9g,茅根炭30g,甘草6g。水煎,日1剂,分2次服。(2)气阴两虚型用益气养阴调经药:黄芪30g,党参15g,当归、川芎、白芍各12g,枳壳9g,羌活6g,川贝母7g,阿胶8g(烊化),荆芥炭5g,生姜3片,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3)阴虚阳亢型用滋阴潜阳调经药:熟地10g,乌贼骨30g,杜仲15g,续断12g,白芍10g,煅牡蛎30g,炒地榆15g,炒蒲黄10g,桑寄生15g。水煎,日1剂,分2次服。(4)血瘀型用活血化瘀止血调经药:熟地15g,地骨皮、白芍各12g,茯苓、丹皮、黄柏各10g,续断9g,黄连6g,生蒲黄、五灵脂各8g,红花、桃仁各7g,益母草3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5)实热型用清热凉血调经药:生地黄、龟板各15g,地骨皮、玄参、白芍各15g,青蒿10g,栀子炭、丹皮、鹿角霜、黄柏、秦皮各9g,麦冬、阿胶、银花炭各15g。水煎服,日1剂分2次。(6)阴虚血热型用养阴清热凉血调经药:女贞子、旱莲草各25g,生地黄20g,白芍15g,丹皮9g,麦冬12g,黄柏9g,阿胶9g。水煎,日1剂,分2次服(7)肝肾阴虚型用滋补肝肾调经药:当归15g,熟地、白芍、续断各12g,阿胶10g,生牡蛎30g,生地榆20g,旱莲草、女贞子、桑寄生、桑椹各3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8)脾肾阳虚型用健脾补肾调经药:党参、黄芪各15g,白术10g,当归9g,茯苓、白芍各12g,生牡蛎30g,乌贼骨25g,茜草炭、续断各18g。水煎,日1剂,分2次服。(9)中焦虚寒型用温经散寒养血调经药:吴茱萸9g,当归、白芍、川芎、党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各1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10)脾虚型用药:白术15g,熟地12g,当归10g,黄芪30g,人参9g,姜炭6g,水煎,日1剂,分2次服。(11)血虚血瘀型用养血化瘀止血药:阿胶30g,黄芪20g,蒲黄炭15g,炮姜6g,丹参12g,红花5g,当归12g,川芎6g,熟地6g,白芍1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12)气虚血瘀型用益气活血化瘀止血药:黄花30g,丹参15g,红花6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5g,熟地9g,棕榈炭18g,阿胶30g,冬瓜子12g。水煎,日1剂,分2次服。(13)肝郁血瘀型用疏肝活血化瘀调经药:丹参10g,红花5g,白芍15g,当归6g,生地黄炭15g,柴胡、延胡索各10g,三七3g(冲服),大黄炭、乌梅各1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14)血瘀血热型用清热凉血化瘀止血药:熟地24g,地骨皮、青蒿、白芍各12g,茯苓、丹皮、黄柏各10g,续断12g,黄连6g,生蒲黄、五灵脂各12g,桃仁、红花各10g,益母草3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常用中成药〕

1.乌鸡白凤丸: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三七总甙: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天紫红女金胶囊: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4.女金丹: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5.妇康冲剂:1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6.益母草冲剂:1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常用草药单方

1.党参6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2.丹参15g,蒿草10g,鸡蛋2个,水煎服。煎法:先将药与鸡蛋1个加水500ml,煎至鸡蛋白凝固,去蛋壳再煎至水剩200ml左右滤出,服药液,吃鸡蛋。第2次煎,再放入鸡蛋1个,如上法煎服,早晚各服1次。

3.黄芪30g,党参15g,炙甘草、当归、白芍各10g,炮姜6g,大枣3枚。水煎,分2次服,日1剂。

4.当归、黄连、阿胶(烊化)各250g,干姜炭50g,棕榈炭、地榆皮、女贞子、旱莲草各200g,乌贼骨100g,茜草200g共为细末,装入胶囊,每囊内含药粉0.5g,1日口服5g,日服2~3次。

5.生地黄100g,黄酒500ml,为1天剂量。制法:生地黄100g放入砂锅中,先加黄酒300ml,再加冷水200ml,用文火煮开。水开后掀开锅盖,任其挥发,煎至药液为100ml左右,倒在杯里,然后将剩下的200ml黄酒加冷水400ml倒入锅内,用上述同样方法煎煮,亦煎至药液剩100ml左右,两次药液混合加入红糖少许,分早晚2次口服。

6.翻白菜、益母草各30g,丹参、炒地榆、泽兰叶各9g,将上药用清水浸泡2小时后加水1000ml,煎至250ml,滤过去渣。服法:每日1剂,早晚各1次。

7.补骨脂、赤石脂比例为1:0.5制成片剂,每片重0.5g,每次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8.人参、白术、三七粉(冲)、黄芩、黄柏各10g,黄芪、熟地各30g,龟板25g,炙甘草9g。水煎,分2次服,日1剂。

9.当归、川芎各6g,乌贼骨、黄芪、旱莲草、熟地各30g,白芍12g,炒蒲黄、五灵脂、血余炭、三七粉(冲)各10g。水煎,分2次服,日1剂。

10.黄芪、续断各30g,当归、阿胶各15g,赤芍、丹参、红花、川芎各9g,丹皮10g,血余炭、棕榈炭、炮姜各6克。水煎,分2次服,日1剂。

11.生地黄、阿胶(烊化)各20g,炒白术15g,补骨脂、赤石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