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6:53:38

点击下载

作者:周重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

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试读:

为什么天才总是结群而来?

2015年 4月,我们到双江勐库津乔茶厂做一个论坛,效果非常好,喝了几口酒,我就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论坛。为了证明这不是借酒胡说,我写了一篇随感:《我们能不能低到泥土里?》。

文章说什么呢?就说我们这样开展论坛的独特方式。别人在城市,在酒店,穿着西装,喝着红酒、洋酒,谈着资本,聊着概念,喊着口号,开高峰论坛。我们呢,来到山里,踩着泥巴,穿着拖鞋,叼着烟,喝着茶,开坝子论坛。

别人的主角是钱和有钱人,我们的主角是茶与茶农,这样的论坛真真是低到泥土里。出门就可以摘到茶叶,弯腰就可以与虫蚁接触,还有那阵阵的清香啊,闻之即醉。

在茶乡根究茶,是我们的一贯风格。喝着茶,读着书,又是我们的日常。是工作,是爱好。所以常常夸海口,我们是坐着挣钱的那批人哟。可就在吃烧烤时,掏书包找烟找火机,一阵折腾,不小心把唐德

刚那本《胡适口述自传》露了出来,画风顿时就有点尴尬了。果然,就有人提问:你随身带着这些书?啊啊啊,我要怎么说?我主业虽然是研究茶,但平常看的,书名带茶的书好像真的很少,

旅行箱里还有《创新者的窘境》《旁观者》以及《中国亚洲内陆边疆》……

我只好说,表面上看来,这书确实与茶没有一点关系,可是,茶味却无不在其中啊。

胡适之开篇就谈自己是徽州人,徽州是茶乡,他们家还是真正的茶叶世家,六七代做茶那种,家庭依赖茶叶收入供他读书,胡适就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茶庄里,我还去上海看过哩!

大家将信将疑,酒桌上嘛,谁又会与你较真呢?

除了自己。

晚上回到宾馆,我细想不对啊,这书我很早就读过,但那个时候怎么没有注意到其中茶的部分?在唐德刚的注释里,他洋洋洒洒地谈论自己在重庆茶馆学习的经历,又让我想起汪曾褀笔下的昆明茶馆,当时,王笛叙述成都茶馆以及许多人写的茶馆一下子都浮现了出来。看来,我还是读了不少与茶有关的书。

那么,胡适与茶到底有没有更多的故事?我看过的那些名家与茶选本,都没有选过胡适的茶文。我出的《茶叶江山》的编辑冯俊文送过我一本《舍我其谁:胡适》,书中似乎很少谈论他喝茶的场景,他的日记里会不会有?

查查看咯。于是从硬盘里找出了《胡适日记》,从第一页开始读起,等到栗强来宾馆里找我聊天时候,我已经读完了他青年时代的日记。

我们抽着烟,喝着茶,我对他说,我在研究胡适与茶。他一脸困惑,我却在一边暗笑。

从勐库到景迈山,再到勐海、景洪的一路上,我读完了胡适日志的一大半,整理出了与茶有关的若干篇幅,等我一周后回到昆明时,已经把《胡适日记》都通读一遍了。接着又阅读他的往来书信集,看到他给族叔胡近仁写信拒绝为“胡博士”茶代言时,我觉得我可以以此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胡适到了美国,家人数次从万里之遥为他寄龙井。他以茶之名,邀请韦莲司到居所聊天,引得法国教员侧目。在一次茶叙上,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引发百年巨变。在另一次茶叙上,他们促成了“赛先生”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胡适喜欢热闹,要是某一天访客少了,他会表现出惊讶。有时候,我怕读日记,太过于琐碎,又总怀疑作者过分修饰。你看,胡适去烟霞洞喝龙井,明明有美人相伴,可他就是不提。

好吧,《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就是由胡适的轶事引发,就是我抱着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随着阅读,我继而又发现,与胡适同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既是同乡又是同门的陶行知,还在茶里提出了教育功用问题,他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有一片茶园,有一个茶馆,还有一副极好的对联: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这副对联与我的日常状态很契合,所以支离子大笔一挥,挂在我办公室门口。

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字烂熟于心,但知晓那是陶行知所写者则寥寥无几。

在晓庄,晚饭后,茶会锣鼓声一响,农夫、学生、老师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茶馆,学生教农民识字,农民教学生生产知识。我们“双江茶业论坛”也是这般,勐库东西半山的茶农,在约定的日子与时间,开着皮卡车,骑着摩托车,说着拉祜语、傣语、佤语与汉语来到我们身边。

陶行知说:“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着丰富的教育。”

这是低到泥土里的教育风格,陶行知放弃了东南大学教授之职,深入到乡村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范本。

回到大都市北京,在高校当教授的胡适之,已经形成了另一个喝茶圈子。李明来到他们的茶桌前,倾听他们的交谈,告诉我们,这群人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

我们团队开会,讨论逝去的生活,重点是说民国那代人,是怎么在动荡的日子里,坚持做学问。这也是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寻找一个方向,像我们这样十多年来专注一个冷僻行业研究的人,到底价值几何?

把茶生活单独拎出来谈,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嗜好茶,我们以茶文化为业?

李希霍芬论述中国皇皇巨著,为什么仅丝绸之路成为独特的标签符号?难道我们不知道,那条古老的商路,白雪飘飘,白骨成山,又有多少人到白发还没有回到故乡?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那柔软、华美又奢靡的丝绸来命名?

东西方之间,居然由如此绵柔之物来打通,极边之地因为丝绸,一下子成为世界的中心,它跨越了群山,飞跃驼峰,掠过雪山、沙漠,穿过佛珠、白帽、十字架,包裹起高矮胖瘦各种身段,无论你出生在哪里,信仰什么。

今天的中国,再次用丝绸之路的历史来思考自身,思考世界演进的方式。

20多年前,木霁弘、陈保亚等六君子不信服于用“南方丝绸之路”来描述南方乃至南方国际大通道,他们要为南方重新命名,他们创造出来的概念是:茶马古道。

雨果说,当时机成熟,一个概念即将形成时,即使是集合全世界军队的力量,也无法阻止这个概念的脱颖而出。

茶马古道,是一幅画卷:高山、大江、古道、雪域、骡马、茶叶、盐巴、药材、香料、糖、边销茶、马锅头、马脚子、藏客等独特的元素汇集其中,以及它所焕发出的苍凉意象和惊心动魄是多么激荡人心啊。

马丽华说,“茶马古道”横空出世,让她得以重新认识西藏那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NHK(日本放送协会)与 KBS(韩国放送公社)联合拍摄的《茶马古道》纪录片,让多少人看得荡气回肠,热血澎湃。就在今年 8月,我们还在办公室接待了一批从广州来重走茶马古道的高中生。

在路上,已经成为时代新生活方式。

一年零四个月后,我再返勐库。从昆明出发,经普洱,到景洪,过勐海,在景迈山停留两日后,过澜沧到勐库。这正好与去年我走的路线相反,方向不同,感受的冷与热的顺序也不一样。我随身带的书,是布尔迪厄的《区分》二册,高居翰的中国晚明绘画史一册,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一册。还有一本《黑暗森林》,《三体》主要看这一本就够了,值得多读几次。

这一年时间里,我们读完了胡适、鲁迅等 16人的大部分著作、日记、书信,只是为了在这些文章中找寻到一些与茶有关的证据吗?或许是,但在那么多人讨论民国风范的语境下,我们的研究能贡献什么?又或者我们可以以此看到,茶在这些民国大师的生活里,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茶是生活的底色,在不同人,不同人家,有不同意义。

家境并不好的闻一多,把喝茶看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对他而言,茶是生活的尺度,没有茶的日子不叫日子。在美国留学时,他向家里乞讨茶。在青岛的时候,他找梁实秋、黄际遇蹭茶。在联大南迁路上,他把没有茶喝的日子列为最苦的日子。一旦喝上茶,他便大呼过上了开荤的好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陈梦家蹭茶,找叶公超蹭茶……

家境不错的梁实秋,在北京中山公园里,用一杯茶与程季淑定下终身。在家里,程季淑用一杯茶来尽孝道,茶具的选择,茶汤的温度,送茶的时间都是那么用心。到了晚年,梁实秋还念念不忘在中山公园喝过的那一杯茶,他被当下视为生活大师,在于他的讲究,纵是生活再艰苦,也不会放弃品位,而品位,就是以其一生去践行生活,喝要喝得礼仪周全,写要写得仪态万千。

周氏兄弟都是嗜茶者,对茶的态度却不同。

别人喝茶,喝出的是和气,现世安好,岁月温柔。鲁迅喝茶,喝出的却是怒气,享清福也成了讽刺。他常年杯不离手,茶不离口,娶了擅长功夫茶的许广平。幼时抄《茶经》,青年泡茶馆,晚年在上海大量买茶、施茶。常常以茶会友,送茶当礼,又经常在茶叙中翻脸而去。

以茶入文,以文观茶,周作人无疑是民国那代人里发挥得最好的一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他一生都在做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打通茶与文字,营造茶香书香的曼妙之境。他常说,读文学书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读文学书。读文学书好像喝茶,讲文学的原理则像是在做茶的研究。茶味究竟如何,只得从茶碗里去求,但是关于茶的种种研究,如植物学里讲茶树,化学里讲茶精或其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事,很有益于对茶的理解的。

林语堂呢?他要写出茶有趣的一面,他努力在西方介绍中式生活,他看到了茶于中国人的现实价值,看到中国人对茶的嗜好与依赖,又看到中国人以茶为媒介的广泛社交,茶滋养了中国人,也必然对世界有着可塑的一面。

郁达夫不仅自己爱喝茶,还要让笔下人物走到哪儿都有茶喝。他端起茶杯,笔下人物也端起茶杯。他放下茶杯,笔下人物也放下茶杯。他喝完茶出门,故事也到了尾声。别人写茶的清淡,他写茶的欲望。别人写泡茶馆的闲适,他写泡茶馆之人的懒散。别人写山中茶的野趣,他写山中茶的逍遥。

顺着茶,我们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局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他们的交往、品位以及时代风范。龙井茶是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张爱玲、巴金等人的挚爱,他们不认识的时候,分别在同一个地方喝茶。他们认识后,又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喝茶。

如果说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则是开满鲜花的平原,让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如沐春风之感。而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张爱玲透过胡适家里那杯绿茶,看到时光交错,那个穿着长袍的老者身在纽约,说着英文,却依旧像在北京的寓所。胡适身边站着的江冬秀,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老妇。我们则在张爱玲的茶杯里,看到了一个接一个的婉转故事。

那个时候,张恨水在茶馆里,看着进进出出的往来人群,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他的梦想是用稿费挣来的钱,买房子:大院子要套着小院子,院子里要有树,要有自来水,方便喝茶,也方便养花。

李叔同与苏曼殊两位空门中人,远非一句“禅茶一味”就能搪塞过去。丰子恺的茶画,巴金对茶的追忆,是一个时代的绝响。

克罗伯问,为什么天才总是结群而来?

在云南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鸡枞总是一窝一窝的?

我的回答当然是,有好土壤,有好环境,有好茶。不然,我们怎么会跑到勐库这样的地方。不然,他们如何度过漫漫长夜?这是自我认同的回答。

一直有人说,要是胡适、梁启超这些人,少玩一些棋牌,少一些以茶会友的交际,学问会做得更好,但王汎森的回答是,也许并非如此。

几年前,我与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学者谈到,我读英国近代几位人文学大师的传记时,发现他们并不都是“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是有参加不完的社交或宴会,为什么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我的朋友说,他们做学问是一起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而我们知道,许多重大的学术进步,就是由四两拨千斤式的一“拨”而来。最近我与一位数学家谈话,他也同意在数学中,最关键性的创获也往往是来自那一“拨”。

欧洲成群结伴的天才,在咖啡馆。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维也纳都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同样是一个天才结伴而来的地方。我们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同时,我们也是从故纸堆里把他们召唤出来,呈现他们过去的日子,重新定义我们生活。周重林2016年 09月 22日

胡适: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

胡适 69岁时照片,1960年 9月摄于台北。

张爱玲透过胡适(1891.-1962)家里那杯绿茶,看到时光交错,那个穿着长袍的老者身在纽约,说着英文,却依旧像在北京的寓所一般。他身边站着江冬秀,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老妇。

茅盾第一次见胡适的时候,对这位年轻人的装束印象极为深刻.: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他评价说:“当时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中西合璧的打扮。”张中行回忆胡适.:“中等以上身材,清秀,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长袍与茶,是胡适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他也好酒,却不善饮。他反复抽烟,反复戒烟。他喜欢打牌,一玩就是数天。他喜欢开茶会,喜欢与不同行业、不同年纪的人坐在一起把杯言欢。

这位民国时期风头无二的洋博士,一生得了 35个“荣誉博士”,但其生活习惯却是非常中式的,确切地说是非常“徽派”,穿的衣服以其母亲与妻子缝制的为主,吃以徽派菜为主,喝以绿茶为主。

这一次,我们主要谈谈“茶博士”胡适。翻阅胡适的日记与书信,茶无处不在。“我的朋友胡适之”要是换成“与胡适之喝茶的日子”,似乎显得更为贴切。在美国,在与友人的茶会上,他们吟诗作对,尽显才情。他们提出了白话文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普及“赛先生”,茶确实有助灵思。

茶博士胡适与他的茶会

胡适出身于徽州茶叶世家,出生在上海的程裕新茶栈,这个巧合大约为胡适终身嗜茶提供了一种解释。

其父胡铁花说:“余家世以贩茶为业。先曾祖考创开万和字号茶铺于江苏川沙厅城内,身自经理,藉以为生。”(《胡铁花年谱》)到胡适这一代,胡家已经经营茶叶 150年有余。两家茶叶店养活了胡氏一家四房,也为胡家有志为学的人提供了经济来源。

胡适在自传、演讲中,大都以“我是徽州人”开头。胡适手记

他深爱这片土地,常以徽州土特产自居。徽州的这些土特产中,又以茶叶与人闻名天下。茶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与太平猴魁等,人有朱熹、戴震等,徽商同样也是影响甚大的群体。

胡适最喜欢的饮食,除了茶,就是徽派火锅。梁实秋去胡适家吃饭,被绩溪人做的“一品火锅”排场惊到了,7层菜肴吃得感慨万千。胡适每每去上海,都会约朋友去吃徽派火锅。

徽商南下上海,茶叶是一盘大生意,徽菜馆也是一盘大生意。民国时期,许多人感慨,徽派饮食甚至改变了上海饮食。

胡适在上海读书时所作的《臧晖室日记》,记录了他年轻时候与朋友瑶笙、仲实、君墨、怡荪以及老师王云五等人读书喝茶饮酒看戏的琐事。

对日记的看法,胡适自己说,日记是“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他看到另一个胡适,“他自己记他打牌,记他吸纸烟,记他时时痛责自己吸纸烟,时时戒烟而终不能戒;记他有一次忽然感情受冲动,几乎变成了一个基督教信徒”。

我们看到的胡适,显然是与茶相关的。20世纪初期的上海,茶馆、酒馆林立,青年胡适常到茶馆聚会,以茶会友。

19岁时。“余与瑶笙同行至文明雅集吃茶,坐约一时许,瑶笙送余归。道中互论诗文,甚欢。 ”“饭后与剑龙同出,以电车至大马路,步行至山东路口折而南,人四马路,至福安吃茶一碗始归。”

20岁,他们在去喝茶的路上,目睹了一场火灾,束手无策。“下午五时子端来,邀至五龙日升楼吃茶,比至则仲实、君墨及二李皆在,小坐便同出,循大马路至四马路至湖北路西首,忽见一家屋上火发,火势甚烈,北风又甚猛,延烧比邻汇芳茶居及丹桂戏园、言茂园酒馆。”“下午,与桂梁外出,至青莲阁吃茶。”1939年,任驻美大使的胡适在美国住所,这张照片颇能体现胡适穿着中西合璧的特点。

偶尔,胡适也会去找妓女喝酒,“打茶围”。他记录道.:“晚课既毕,桂梁来邀外出散步。先访祥云不遇,遂至和记,适君墨亦在,小坐。同出至花瑞英家打茶围,其家欲君墨在此打牌,余亦同局。局终出门已一句钟。君墨适小饮已微醺,强邀桂梁及余等至一伎者陈彩云家,其家已闭户卧矣。”

后来他们叫醒人,在陈家玩到天明,接着赶去上课。“打茶围”,胡适自己的解释是:“在妓女房里,嗑瓜子,吸香烟,谈极不相干的天。”他强调这与自己的性情不相符,“打球打牌,都是我的玩意儿”“在公园里闲坐喝茶,于我也不相宜”。

有一次,他们喝酒闹事,被带到了警察局。后来胡适多次言及戒酒,不过,这如同他说要戒烟一样,一辈子都在反复。郁达夫在上海时,也是深夜喝酒,被警察带走。

留美后,胡适对“打茶围”有所检讨,但胡适从未言要戒茶。不过,“打茶围”似乎是那一代知识人比较乐意讨论的事情,与胡适有交集的文人,如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等人,都比较热衷于“打茶围”。

胡适喜欢边喝茶边聊天,在给族亲胡近仁(1883 -1932)的信中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文思”。茶助文思,是中国文人学者,高僧大德的一个共有的认识。嗜好饮茶似乎是胡适偏好传统的一个佐证,他留美后,没有学会喝咖啡,也没有爱上可乐,只会偶尔饮一点洋酒。

1910年,胡适到美国的第一学期,忙于适应环境,也不认识什么人。留美日记第一部分,都与读书有关,少有提及娱乐,更别说喝茶了。

1911年,等他适应了环境,有了朋友,便开始了娱乐生活。

主要是打牌,七八月密集打牌。

7月 2日,打牌消遣。

7月 3日,有休宁人金雨农者,留学威士康星大学电科,已毕业,今日旅行过此,偶于餐馆中遇之,因与偕访仲藩。十二时送之登车。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

7月 5日,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7月 6日、7日、8日都在打牌。7月 14日,进舞厅,围观跳舞;7月 21日,邀请演说会同仁到居所,打牌;22日,打牌;24日,打牌;25日,打牌;29日,打牌。

8月 4日,打牌;8月 5日,打牌;8月 6日,谈戒烟。胡适开始抽最便宜的烟,后抽最贵的烟卷,后又吸烟草。8月 10日,觉得打牌不妥;11日,打牌;23日,打牌;26日,打牌。

9月 4日,打牌;9月 5日,与同学金涛约定,戒牌,读书。

此后日记中少见打牌。9月 28日,胡适决定要卖文养家。

10月,开始写文投稿。

从 1913年起,胡适进入了学习与写作状态。

这一年,他的老同学、好友任鸿隽到康奈尔大学读书,胡适又多一位益友。12月 23日,他在日记中记载:“在假期中,寂寞无可聊赖,任叔永、杨杏佛二君在余室,因共煮茶夜话,戏联句,成七古一首 ,亦殊有趣 ,极欢始散。明日余开一茶会,邀叔永,杏佛,仲藩,钟英,元任,宪先,厘生,周仁,荷生诸君同叙,烹龙井茶,备糕饼数事和之。 ”

这是胡适在留美日记中第一次记载煮茶夜话,胡适说,这游戏本无记录之价值,但他们离国日久,国学疏离,大家在一起玩玩联句,至少比打牌好。“谈诗或煮茗 ,论时每扬眦”,参加夜话的任鸿隽表达了与胡适一样的意思,“独坐无聊,胡君适之煮茶相邀,与杨君杏佛三人联句,得七古一章”。

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这是古代文人聚会时发明的一种玩法,比的是即兴才华,又有极强的娱乐性,深受参与者喜爱。联句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

1914年 1月 23日,伊萨卡下了一场大雪,胡适赏完雪景,回家烹茶写诗。其《大雪放歌》后几句云:“归来烹茶还赋诗,短歌大笑忘日映。开窗相看两不厌,清寒已足消内热。百忧一时且弃置,吾辈不可负此日。”

在异国他乡,与好友围炉饮茶,常有收获。6月 29日,胡适与胡达 (明复 )、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 (杏佛 )、任鸿隽等人围炉夜话,商议出一本《科学》月报,此乃影响中国百年之“赛先生”肇始。

室内小茶有助思之功,公共演讲来口茶能提神。胡适在《演说之道》里说.:“演说之前不要吃太饱,最好喝杯茶,或小睡。”“茶会”在胡适日记里出现频率很高,他是“以茶会友”的实践者。“吾日日择二三人来吾寓为茶会。”胡适坦言:“此种欢会,其所受益远胜严肃之讲坛演说也。”

茶会也能避免许多误解,比如他约自己的红颜知己韦莲司,每每都以“茶会”名义。1914年 6月 5日,韦女士邀约同伴出行,胡适说,要是你们散步归来,能到我寓所玩,当烹茶相饷。后来二女过来应约,他也烹茶招待。与胡适同居的法文教员很惊诧,教员之前约女,颇受挫折。目睹胡适的“约茶”大法后,他顿时脑洞大开。

约心仪女子喝茶,在文化人中有持久的传统。梁实秋约程季淑,郁达夫约王映霞,巴金约萧珊……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胡适日记还以文言文记录为主,记载的诗歌几乎都是古体诗。 1915年暑假,胡适与任鸿隽、梅光迪几个在一起夜话,胡适就提出要来一场文学的革命。到哥伦比亚大学后,胡适就开始写白话文的“打油诗”。这些诗他发给了胡近仁和任鸿隽等人,在任鸿隽的《五十自述》手稿里,任鸿隽说:“胡适之君时已去纽约,时时以白话诗相示,余等则故作反对之辞以难之,于是所谓文言白话之争以起。平心而论,当时吾等三人虽同立于反对白话之战线上,而立场殊不尽同。”

胡适归国后,继续以茶会名义会友,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有些时候,没有时间写时评,就边喝茶边口述给秘书记录。没有外人时,也在家搞家庭茶会。胡适归国后事务巨多,终日与人周旋,与旧思想交锋,得一壶茶,能舒缓自己,也能舒缓别人。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1933年摄于北平。

茶会重在分享,胡适举例说:“我的太太喜欢做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分送朋友,等于会做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1915年之后的胡适日记中,多次出现的还有“茶话会”,从形式上看来,这些活动显得正式,有官方主场之感,此后他也用“茶话会”取代“欢迎会”“离别会”这些旧式词语。

比如梅兰芳到哥伦比亚大学茶话会,剑桥留学生茶话会,旅英各界华人茶话会,胡适美归赴任北大校长茶话会,欢迎胡夫人茶话会……

胡适到底喜欢什么茶呢?

他最爱的是家乡徽州的黄山毛峰与杭州的龙井。

1916年初,在美国的胡适写信给母亲,要求寄点家乡土特产黄柏茶到美国,以答谢韦莲司一家对他的照顾。这一年,胡适已经到美6年,完全适应了美式生活,也找到了自己的求学方向,生活也不再那么拘谨。

当年 3月 15日,他再次致信母亲,说到蜜枣已分食完,茶存有许多,可以用一年之久。他所居住之地有小炉子,“有时想喝茶则用酒精灯烧水烹茶饮之”。有时有朋友来访,则与之分享。

但因为来喝茶的人太多,准备用一年的茶很快就被朋友们瓜分完。3个月后,6月 19日,胡适在给母亲的信里提到:“前寄之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即常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 ”8月 31日,胡适则叮嘱母亲:“毛峰茶不必多买,两三斤便够了。寄茶时,可用此次寄上的住址。”

胡适坚信茶可以解酒,可以消食,每每吃多了喝多了,就会泡一壶茶解之。

1939年,他在给妻子的信里写道: “(冬秀)我十二月四日到纽约,晚上演说完后,我觉得胸口作痛,回到旅馆,我吐了几口,都是夜晚吃的甜东西。我想是不消化,叫了一壶热茶来喝,就睡了。”

除了家乡徽州茶,胡适还比较喜欢杭州龙井。

在留学日记里,胡适多次言及用龙井茶款待朋友。回国后,1923年,胡适与一帮朋友去龙井寺,在亭子里喝茶、下棋、讲莫泊桑的故事。事后,他写了一首《龙井》的现代诗:

小小的一池泉水,

人道是有名的龙井。

我来这里两回游览,

只看见多少荒凉的前代繁华遗影!

危楼一角,可望见半个西湖,

想当年是处有画阁飞檐,行宫严整。

到于今,一段段断碑铺路,

石上依稀还认得乾隆御印。

峥嵘的“一片云”上,

风吹雨打,蚀净了皇帝题诗,

只剩得“庚子”纪年堪认。

斜阳影里,游人踏遍了山后山前,

到处开着鲜红的龙爪花,

装点着那瓦砾成堆的荒径。

龙井茶因为乾隆的诗而天下闻名,到今天依旧是许多人喝茶之首选。

1938年,胡适再度赴美。当年年底,临近生日时,他意外生病,躺在病榻上给江冬秀写信,说收到茶叶 6瓶。

1939年 4月 23日,在美国的胡适没有茶喝了!他给江冬秀写信:“这里没有茶叶吃了,请你代买龙井茶四十斤寄来。价钱请你代付,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要顶贵的。每斤装瓶,四十斤合装木箱。写 DR.Hu Shih Chinese EmbassyWashington,D.C.装箱后可托美国通运公司(American ExpressCo.)运来。”同时交代,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事陈长乐托他代买龙井茶四十斤,价钱也请江冬秀代付,也装木箱,同样运来。他写了与自己之前同一个地址,只是收件人是陈长乐。胡适、江冬秀夫妇合影。江氏 1890出生于旌德江村,与胡适老家绩溪只隔了一座山。

我与同事们讨论过这件事,同一个地址,只需说一个总数即可,何必分开购买、邮寄呢?他们的意见是,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有人寄茶来,可能在价格及成品上会有差别。

胡博士特别交代不要买顶贵的龙井,是因为当时在上海,顶级的狮峰龙井每市斤银洋十二元,云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而当时上海一个店员每月工资也不过三四元银洋。

胡适在 6月 25日收到茶。同年 9月 28日,胡适回信告诉江冬秀:“陈长乐先生还你茶叶钱法币三百二十九元两角,寄上海中国银行汇票一张,可托基金会去取。他要我谢谢你。”按照当时的物价算,1939年,100法币可以买到 1头大牛。

龙井茶是一个叫治平的人帮办理的,家书里胡适表达了感激之情。1940年 3月 20日,他致信江冬秀:“若治平能替我买好的新茶(龙井),望托他买二十斤寄来。”寄信后第二天,他又追加了一封家书,告诉家人,有一位应小姐要去美国,可以托带。5月 21日,胡适收到了应小姐带去的 10瓶新龙井。

胡适做大使后,交际圈扩大,应酬多,送礼也多。

7月 29日,胡适收到茶叶两批,给江冬秀的信里说:“一批是你寄的,两箱共九十瓶,另红茶一盒。一批是程士范兄寄的红茶五斤,两批全收到了。”这是红茶第一次出现在胡适日记里,程士范是胡适的绩溪同乡。

胡适所送礼品,除了茶叶,还有蜜枣,刺绣等。

拒绝“胡博士茶”,代言徽州茶

1929年 10月 18日,胡适给叔叔辈的胡近仁回了一封信。

特刊和手示都收到了。

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最不爱出风头的。此种举动,不知者必说我与闻其事,借此替自己登广告,此一不可也。仿单中说胡某人昔年服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此又一不可也。“博士茶”非不可称,但请勿用我的名字作广告或仿单。无论如何,这张仿单必不可用。其中措词实甚俗气、小气,将来此纸必为人诟病,而我亦蒙其累。等到那时候我出来否认,更于裕新不利了。“博士”何尝是“人类最上流之名称?”不见“茶博士”,“酒博士”吗?至于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向来嘲笑不通的人,往往说,“何不喝一斗墨水?”此与喝博士茶有何分别?

广告之学,近来大有进步。当细心研究大公司大书店之广告,自知近世商业中不可借此等俗气方法取胜利。如“博士茶”之广告,乃可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文思,已够了。老实陈词,千万勿罪。(《胡适书信集》P491)

这只是胡适成名后的一桩“麻烦”,他老家绩溪县上庄村一度被改成“适之村”。

胡近仁是胡适同村人,年长胡适四岁,但却大胡适一辈,幼年与胡适是同学。胡适早年与胡近仁多有通信,他许多写故乡的新诗都和与胡近仁一起成长的经历有关。据胡近仁孙子胡从口述,胡适著名的《朋友》就是写给胡近仁的,诗云:“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2012年,胡从到台湾胡适墓前,为胡适献了一壶家乡茶。

这么好的关系,胡适又是好茶之人,换了别人,这“博士茶”的请求,难免就从了,但胡博士还是拒绝了。所谓“沉疴遂得痊愈”是有出处,胡适多病,年轻时经常腹疼,却不是饮茶治好的,他舒缓痛处的方式是:饮用白兰地洋酒。

胡近仁常年在家,理应是程裕新茶号委托胡近仁请胡适代言“博士茶”,在上海大东门咸瓜街的程裕新茶叶栈,正是胡适的出生地。

陈存仁在《银元年代生活史》里回忆说,当时程裕新是大东门一带地标性的大店。胡适在上海期间,在陈存仁的带领下,重返出生地,还去看了他上过的梅溪小学,并受到校长的热情接待。

茶栈是介于茶商与洋行的中介组织,茶叶运沪以后,箱茶即投茶栈出售。土庄及路庄茶不能直接与洋行交易,必经茶栈介绍,茶栈则从中抽取佣金。为便于代客购茶,保证货源,茶栈常贷款于茶商,利率为一分五厘。其主要业务是为茶号提供贷款,存放箱茶,并通过通事替茶号与出口商洋行商讨售茶事宜。

根据张朝胜的研究,程裕新是上海一家了不起的茶号,资本雄厚,20世纪 50年代初资本总额为 33900万元。经营理念从民国时期就一直与时俱进,规模不断扩大。为了精制茶品,不拘泥于徽州茶,程裕新亲派雇员前往浙江、江苏、福建、江西、云南采收名茶,1929年主推绿茶、红茶与花茶共 163个品种,还代售全球茶叶。而且,1929年,程裕新推出了一款叫“保肺咳嗽茶”的保健茶,由徽州一名医生发明,提炼药物成分掺入茶叶,使茶具有治疗咳喘的功能。刚好这一年胡近仁请胡适代言“博士茶”,但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同一款。

程裕新还改进了徽商之前用竹器、竹笼包装茶叶的方式,启用了铁罐装茶,表面印上店名和各种图案,称为“机器美术彩花茶瓶”,胡适收到家人寄来的茶叶都是用“瓶”装,加上胡、程两家的关系,胡适在海外饮用的茶叶应当也是出自程裕新之手。

1999年,唐羽去程裕新茶号采访开设在这里的股市学校,无意中发现了这家店的店名居然是胡适所题。在店里,他看到一本民国时期的宣传册《茶叶分类品目》,也应当就是当年胡近仁寄给胡适的那本特刊。

这本纸张已发脆的旧书原来是程裕新茶号于 1929年第三家分号开张时编印的内部出版物,用于馈赠客户。洋红色手绘图案为被茶叶环绕的一个地球,旁边有一行字“恭祝程裕新茶号万岁”,即为胡适题写,夸张而天真,透露出质朴的新文学风气。扉页是孙中山对中国茶叶的简短论述,内页介绍茶叶的种植及饮用等科学常识,特别是对徽茶的述评相当专业。

书中还录有当时各地名茶的价格,对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比如顶级狮峰龙井,每市斤银洋十二元,云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当时上海一个店员的每月工资也不过三四元银洋。(唐羽《国学大师胡适与程裕新茶号》)

最后的信息也印证了之前胡适交代江冬秀不要买顶好的龙井,原来当时龙井居然如此之贵。

程裕新茶叶的创办人程汝均,是胡适绩溪的同乡,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里咸瓜街开设程裕新茶叶栈。清末民初,仅绩溪一县之人在上海开设的茶号就有 33家。 20世纪 50年代《上海徽商茶号调查表》显示,程裕新分有总号、第二茶号、第三茶号,程家后人程芑生担任所有人的茶号还有裕兴隆,雇员超过 50人。

程裕新茶叶 1929年出品的这本《茶叶分类品目》上,先是政治名流设想,后是文化大咖题词,接着晓以各分店地址及来店乘车路线、获奖奖章和证书图、机器美术彩花茶瓶图、茶叶烟酒专论、程裕新号历史,最后是各种茶品的分类介绍。

店主的发刊词上说,中国商战落后,主要是由于故步自封,不知比较和改良之故。稍有觉悟,也未能彻底研究,做表面工作。用低品质的茶,求价格低廉,沿街叫卖,只会损害信用。他们的茶叶研究涉及茶叶成分、功用,以及国茶与印度茶、爪哇茶的区别,又详细罗列了程裕新销售的 163个品种的茶叶,包括品名、产地、特点、饮用方法、价格等内容。

这已经比今天绝大部分茶商做得好,大约 100年前,胡适的信里似乎还暗示程裕新不懂广告法!

胡适虽没有单独为一家茶号做“博士茶”广告,但还是为徽茶做了大大的广告。当时的徽商在上海有三件武器:茶商、当铺与菜馆,又以茶业为首。

1929年 10月,上海立利图书公司出版了一本 36开本的彩印《徽州茶叶广告专刊》,内有张群、方振武、胡适等政要名流的题词。胡适在专刊里,引用了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们去上海的时候,还专门去浙江中路看了看现在的程裕新茶号。在这条路上,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没有人会觉得它与胡适之有什么关系。

与周作人唱和,谁解相思情?

胡适虽嗜茶,但所作茶文很少,专门写茶叶的文章一篇也没有。他与周作人的和诗姑且可当做“茶诗”来读。1934年,周作人五十岁生日,感慨平生,做了两首《五十自寿打油诗》,他寄给胡适,署名“苦茶”。

(一)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上海港,摄于 1924.-1944年。

(二)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胡适收到后,也作了两首打油诗回应:(一)

先生在家象出家,虽然弗着沙袈裟。

能从骨董寻人味,不惯拳头打死蛇。

吃肉应防嚼朋友,打油莫待种芝麻。

想来爱惜绍兴酒,邀客高斋吃苦茶。(二)

老夫不出家,也不着袈裟。

人间专打鬼,臂上爱蟠蛇。

不敢充油默,都缘怕肉麻。

能干大碗酒,不品小钟茶。

参与周作人唱和诗的名流还有蔡元培、钱玄同、林语堂等人,也收获了很多不知名的“马甲”的讽刺,胡适特别选录了署名“巴人”所撰的文字,此文充满了火药味,平淡的茶水引发话语海啸,这大约是周作人没有意料到的。

5月23日,胡适在给周作人的信里,谈到纪晓岚讲的那个冷笑话,也是今天流行网络的笑话。“从前有一个太监”,底下没有了。“巴人”一共写了 5文,讽刺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及刘半农等人,请“打油诗鉴赏家”胡适看,并请胡适转给他们。这些诗歌百年后看起来依旧令人有点心惊肉跳啊,诗歌详细内容需另文详解,倒是“巴人”其中一文谈到的茶的专有名词很有意思。文中提到“玻璃茶”,指白开水,透明如玻璃。因为价格比茶低,只要一文钱,因此矫情地说比茶“卫生”,实际上却是经济层面的因素。

1938年,胡适给周作人写信,作诗一首。

臧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雨庵中喝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碗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臧晖是胡适青年时期的书房的名字,典出李白《沐浴子》:“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藏晖,掩盖锋芒也。“苦雨庵”是周作人对自己在北京八道湾家的称呼,“老僧”指周作人。让爱茶人放下心爱的茶碗,其实胡适是暗指希望周作人离开北京,跟随北大南迁昆明。

张中行说,“智者识得重与轻”,胡适意很重,“我忝为北大旧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一碗茶,到底滋味如何,只有喝的人才知道。

此时昆明夜凉如水,是时候泡一壶祁门红茶暖暖胃,再过三日,父母也会从安徽二姐处回云南,届时再听听他们这数月的徽州见闻。

鲁迅:文坛差评师,喝茶有深意

鲁迅.,1930年摄于上海。

别人喝茶,喝出和气,现世安好,岁月温柔;鲁迅(1881 -1936)喝茶,喝出怒气,享清福也成了讽刺。他常年杯不离手,茶不离口,还娶了位擅长功夫茶的美女;他幼时抄茶经,青年泡茶馆,晚年却在上海大量买茶、施茶。

周作人喝茶细致、讲情趣,以文观茶;鲁迅喝茶要随取随饮,给时代把脉看病。他常常以茶会友,时时以茶当礼,茶友圈名家辈出;别人回赠烟、酒、茶,这也是他日常生活所需。

没有光就没有颜色。黑色吸引了所有的光,却没有将光线反射回来。所以,姹紫嫣红的景致总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关注。鲁迅曾经指导萧红如何穿衣:红上衣配红裙子,或黑裙子,切忌配咖啡色;瘦子不能穿黑衣,人胖不要穿白衣;脚长的女人要穿黑鞋子,反之要穿白鞋子;他自己则一身冷色调,黑布鞋,灰长衫,连胡子和头发,也黑得有个性。他是许广平眼中的邋遢先生,曹聚仁则说,他是一个寂寞的人。

鲁迅常常被形容横眉冷对,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做事十分仔细认真,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与人交际,拆借钱财,互赠礼物,婚丧嫁娶,礼尚往来,一样不少,吃喝娱乐,也有自己的一套玩法,还爱与人开一些雅致的玩笑。他酒量不大,酒瘾却不小,一天抽烟四五十支,茶也是生活长物。他是零食的疯狂爱好者,也是会在大冬天穿着单裤的自虐者。

他喜欢木刻,迷恋版画家珂勒惠支,辗转得到她的签名画后,自费翻印出版。

他时而温情,时而暴躁,既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也是夏天里的一块冰。他误会别人,与朋友分道扬镳,别人也误会他,与他从并肩战斗到拉锯笔墨打官司。他骂过的人不全是人格有问题,骂他的人却也未必了解他。他曾经被抬上神坛,也被人从课本里赶了出来。他是人们眼中的大师,也是无数人用手术刀和显微镜解剖的“尸体”。

他的“朋友圈”人数以千计,一生有师长,有兄弟,有子嗣,有朋友,有论敌,有记名弟子无数,但至今无人敢说承其衣钵。与他友善一生的许寿裳在台湾死于歹徒之手,一生维护他的孙伏园一幅武人相貌,.他的忠实信徒萧军挺过了文革,却没有挺过人生。曾经将上海“黄金时代”众人囊入《文坛茶话图》的鲁少飞,晚年却拒绝承认是此画作者。

剥去所有他人眼中的鲁迅的光环,他只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一个去菜市场、旧书摊购物的普通消费者,一个溺爱孩子的父亲,一个需要少妻维护的大孩子。抽烟、喝酒、饮茶,是他的嗜好,他一生的功业、交际、成就、八卦,就在这些日常生活中。鲁迅大笑镜头,沙飞摄于 1936年 10月 8日,引自《笑谈大先生》。

抽烟是鲁迅的标志性生活

鲁迅一生,烟、酒、茶都是必需品。他习惯于晚上工作,白天睡觉,写作之时,常常以烟相伴。周海婴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中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父亲睡在床外侧,床头凳子上有一个瓷杯,水中浸着他的假牙。瓷杯旁边放着香烟、火柴和烟缸,还有象牙烟嘴。我自知对他的健康帮不了什么,但总想尽点微力,让他一展容颜,也算是一点安慰。于是轻轻地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细心地插进被熏得又焦又黄的烟嘴里面,放到他醒来以后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悄然离去。”

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也说:替鲁迅生活作标志的是烟。他是烟不离手的人,一面与人笑谈,一面烟雾弥漫。工作越忙,烟也抽得越多。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这样的场景,也是许寿裳、孙伏园、许广平、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刘半农、章太炎、陈师曾、陈寅恪、林语堂,郁达夫、台静农、瞿秋白、茅盾、潘汉年、萧红、萧军、丁玲、巴金等人的共同记忆。“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那时,鲁迅跟萧红聊起家里养在灰蓝色花瓶里的“万年青”,照萧红的观察,“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萧红清楚地记得,鲁迅的写字桌上“有一个方大的白瓷的烟灰盒”。

鲁迅平时喜欢的烟品牌,有“品海牌”、“红锡包”和“黑猫牌”。由于他抽烟量太大,关心他的人总希望他少抽点,鲁迅却说:“我吸烟虽是吸得多,却是并不吞到肚子里去的。”实际上,他虽然烟瘾大,却不是每支烟都吸完,有时,香烟点燃了,会随手放下,去想他的事情,烟就自个儿烧掉了。为了避免浪费,鲁迅就改抽劣质香烟。“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听烟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来客人鲁迅先生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来照样放在抽屉里。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东方战场》中,每逢鲁迅出场,也总是烟雾升腾。1935年出版的《时代漫画》中的香烟广告。

酒宴,鲁迅既参加也拒绝

鲁迅一生从事的职业,多与教育有关,不是在教育部任职,就是在大学教书。那时,朋友来了,朋友去了,同事和同事的亲人结婚了,家里的老人去世了,部里领导开心了,都设饭局,饭局和酒局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鲁迅赴过陕西省省长兼督军刘镇华的宴会,参加过泰戈尔访华期间在北京举行的生日宴。和普通人一样,鲁迅参加过的大多宴会,都是与同事及友人间的日常聚会:“永持德一君招饮于陶园,赴之,同席共九人,至十时归。”“晚二弟治酒邀客,到者泽村、丸山、耀辰、凤举、士远、幼渔及我辈共八人。”“晚李仲侃招饮于颐乡斋,赴之,同席为王云衢、潘企莘、宋子佩及其子舒、仲侃及其子。”“遂至先农(坛)赴西北大学办事人之宴,约往陕作夏期讲演也,同席可八九人。”“午访孙伏园、遇玄同,遂同至广和居午餐。”“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晚张凤举招饮于广和居,同席为泽村助教黎君、马叔平、沈君默、坚士、徐耀辰。”“晚子佩招饮于宣南春,与季市同往,坐中有冯稷家、邵次公、潘企莘、董秋芳及朱、吴两君。”“荆有麟邀午餐于中兴楼,午前赴之,坐中有绥理绥夫、项拙、胡崇轩、孙伏园。”“晚赴省长公署饮。”“晚刘省长在易俗社设宴演剧饯行。”“晚夏浮筠同伏园来,邀至宣南春夜饭。”“张国淦招午饭,同席吴雷川,柯世五、陈次方、徐吉轩、甘某等。”

这样的饭局、酒局,鲁迅日记(1912.5.5.-.1936.10.18)中多有记载,偶尔他也会拒绝宴会邀请。饭局、酒局中同坐者,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不乏各有专长的名人,比如胡适、许寿裳、齐寿山、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台静农、李小蜂等人。他喝过的酒则有越酒、汾酒、啤酒、威士忌、葡萄酒、薄荷酒、苦南酒、杨梅烧酒等。群聚之外,也有独饮的情形,也大醉过,“夜失眠,尽酒一瓶”,“午后盛热,饮苦南酒而睡”,“夜买酒并邀长虹、培良、有麟共饮,大醉”。

鲁迅酒量不大,但爱喝,对绍兴黄酒有特殊感情。人们比较熟悉的《自嘲》诗,是他与郁达夫等人喝酒的成果,“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他曾将这诗写成条幅送给柳亚子。柳也是好酒之人,也爱写诗。他创办南社,定期组织雅集,吃大餐,喝好酒,茶话,拍照,出集子是标准流程。

鲁迅让笔下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叫嚷着“温一碗黄酒,来一碟茴香豆”,转身就来了篇《魏晋风度及文与药及酒之关系》,为此中绝唱,他最后总结说:“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再好的酒,终究改变不了现实生活,喝什么,不喝什么,本身只是一个选择问题。鲁迅日记中屡屡提到的“越酒”,便是绍兴黄酒的通称,跟“绍酒”是一个意思。他喜欢黄酒,固然是家乡情结和生活习惯使然,但回到黄酒本身来观察,也很有意思。

绍兴黄酒的原料有糯米、麦曲,还要用到酒药和鉴湖水。其中,酒药又名草曲,分黑白两种,从晋代开始流行于南方,酿制黄酒多用白药。绍兴黄酒种类很多,可按酿造程序、存储时间、投料多少、色泽深浅、销路远近、容量大小来区分,如新酿酒、老酒、加饭酒、状元红、竹叶青,这些都是不同的黄酒,“40千克坛装外加彩绘称花雕”。

绍兴黄酒中,有“女酒”,按照晋朝人的说法,“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可见,这酒是为嫁女儿准备的,这也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女儿红”的典故。“越酒”一路传承下来,一路诱惑着人们,不仅是口腹之欲,还传下了某种精神和文化基因。

鲁迅在北京生活期间(1912 -1926),有一年端午节,许广平、许羡苏、王顺亲、俞芬(她送过薄荷酒给鲁迅,也通过信)、俞芳、俞藻等人去他家坐客,鲁迅居然喝醉了。当事人俞芳晚年(1995年)的回忆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现场:

端午宴会与以往几次不同,因为许广平姐姐不但会喝酒,而且酒量相当好,她性格开朗,能说善辩、行动举止活泼伶俐,与许羡苏姐姐的文静,王顺亲姐姐的老成相比,各有所长。宴会开始,许广平姐姐就说要敬酒,她邀王顺亲姐姐一起向鲁迅先生敬酒,王姐姐一向不会喝酒,只喝了一点点以表敬意,许广平姐姐和鲁迅先生却都干了杯。之后,许广平姐姐就单独敬酒,进攻目标当然是鲁迅先生。(因为在座的人都不会喝酒 )我的大姐俞芬,自己虽不会喝酒,却很喜欢跟着起哄,主动为他们斟酒助兴。后来不知怎么一来,敬酒演变成比赛酒量,葡萄酒换成了烧酒。鲁迅先生的酒量不大,他一向喝的是绍兴酒,而且是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的;这次改喝白酒,而且是一口气喝干一杯,看来有点招架不住许广平姐姐的凌厉攻势,但他绝不示弱,大有奉陪到底的气概。太师母当时很为难,连连说:慢慢喝,慢慢喝,多吃点菜,菜凉了就不好吃。我一边吃,一边看,觉得很热闹,很有趣。散席后,王顺亲姐姐悄悄说:鲁迅先生真的有些醉了。当时鲁迅先生坐在椅子上吸烟,不知哪位姐姐说,喝酒后是不好吸烟的。我和俞藻忙上前去抢他手上的香烟,鲁迅先生把烟藏在身后,我们没有抢到,姐姐们都笑了。不一会,姐姐们一个个都走进太师母的房间,她们小声商议一阵,出来时说要到白塔寺去玩。于是,我们一行六人就离开了西三条。(余锦廉:《马蹄疾笔下的鲁迅》)绍兴黄酒,摄于 1924.-.1944年。南方多佳人.,民国时期的女性风采,摄于 1924.-.1940年。

事后,许广平去信给鲁迅道歉,鲁迅回信安慰她,两人关系又近了一层。可见,这顿酒喝得很值啊!后来,他们同居,有了孩子。1985,研究者们将许广平遗作 ——独幕剧《魔祟》首发在《鲁迅研究动态》上:

一个初夏的良宵,暗漆黑的夜,当中悬一弯娥眉般的月,B已熟睡三个钟头,她的爱者 G,做好工作,照例收拾了书桌,吸完了烟,放轻脚步走到床前,扒开帐门,把手抱住 B的脖子,小声的喊着 B,继而俯下头向 B亲吻,头几下 B没有动,后来身子先动了两下,嘴也能动了,能应 G的叫声了,眼睛闭着,B的手也围住 G的颈项,坐了起来。B不久重又睡下,这时床上多添了一个G。死一般寂静来到,没有别的话语,直至良久。但 B时时闭着眼,用手抚摩 G的脸,继又吻他。总是摩、吻,继续的在 G的身子上。经过多少时,G说,我起来喝点茶,又吸一支烟,重又躺在 B旁,仍没有话说。

有学者将文中 G的行为解释为鲁迅的“事后茶、事后烟”。鲁迅自己就说过“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但不管怎么说,许广平都是鲁迅一生烟、酒、茶生活最重要的当事人和见证人。在那些喝茶的日子里,细心的许广平总是给茶壶包上保暖套,方便夜深人静时,鲁迅有一口热茶喝。

幼年,抄《茶经》,吃饭喝茶

鲁迅的家乡绍兴一直是产茶重镇,饮茶传统自不待言。历史上,绍兴多产绿茶。唐代陆羽撰写《茶经》,谈到茶叶产地时,就说过浙东茶区“以越州上”。越州即今绍兴市,茶叶自古就是此地的重要经济作物,是贫苦山民们的生活来源。1935年,据调查,绍兴有茶园21850亩,次年增加到 29530亩。

民国期间,绍茶一般年采两次:头茶,在立夏前后,不论老小,一扫而光.;约过 40天,再采二茶,称“洗蓬”,全赖妇女手工。旺采时,茶农多雇外地女工,视路远近,分包采、请饭两种,按斤计酬。

鲜叶采摘后,初制一般由农户手工完成,比如制作以珠茶,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 3个过程。其中干燥环节,又有 4道程序。成品大致分为出口和内销两大类。出口茶经过初制后,还须经过“茶栈”精制,才能出口到国外:绍兴城内水路四通八达,茶、酒皆有名。

茶栈有土洋两种形式:洋庄,俗称大栈,与外地洋行联系密切,资金比较充裕,选料认真,加工精细,一季可精制 500 ~ 600担,花色品种较多。王坛陶星桥,珠茶分为丁、正、蚕、中、可、副、禾、麻、头圆、二圆、三圆 11种;条茶分为珍眉、针眉、秀眉、迎春 4种,规格要求较高。土庄,俗称小栈,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品种不多,常向茶户赊购毛茶,原料不计优劣,一季只产 200.~.300担。

绍兴名茶中,平水珠茶“始于明末清初,原名玉珠,谓由天台山寺僧精心创制,此茶外形浑圆绿润,身骨重实,清香浓郁,经久耐泡”,是鲁迅的最爱。五口通商之后,此茶从上海转道出口欧美,被誉为“绿色珍珠”,是当时大宗出口的绿茶。其时,绍兴府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 8县。鲁迅出生在会稽县,平水是该县的管辖地。在鲁迅的童年时期(1883 -1894),平水珠茶最高出口量为 20万担(10000吨),为清代平水珠茶的全盛时代。

1911年,鲁迅 30岁,平水依旧是茶叶集散地。8县产茶量合计1220万斤,其中会稽县产茶 360万斤。

平水绿茶为绍出产大宗。查平水地属会邑,其所收之茶赅括八县,且远及于杭州之四乡,而以平水名者,总汇之处,出口之地也。每岁所出丰歉不同,平均计之,销于外洋者约 20万箱左右,共计 880万斤,销于本国者约 180万斤。此外,由各茶号拣出之茶梗,筛出之茶片、茶末,约 140万斤,三项合计 1220万斤,其间收由嵊县者约去十分之四,收由山阴、上虞、诸暨、新昌、余姚者约去十分之三,其收由会邑本山者仅十分之三,计 360万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