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读书法:成绩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9:53:26

点击下载

作者:(日)西冈一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分读书法:成绩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

高分读书法:成绩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1]

偏差值只有35分的我,被高分读书法改变

想要提升思考力,首先应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吗?

你可能会问,什么叫“思考力”?思考力指的就是头脑灵活、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考力较好的人有哪些特征呢?他们通常逻辑清晰,在迅速看透事物本质的同时,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重新审视该事物。他们能够把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自如,很多复杂的事情到了他们那里,一句话就能说明白……这就是我想努力成为的那种人啊!

提起思考力强大的典型人群,在日本,你可能首先会想起东京大学(以下简称“东大”)的学生。说起东大的学生,大家普遍认为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从小学开始就显露出超高的智商,然后一路以高于偏差值的成绩升入高中,考入大学后也会排在尖子生的行列……

这么说来,思考力是先天注定的,后天想要提升,恐怕是无稽之谈吧?

错了!大错特错!

其实,只要你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思考力就可以得到提升。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叫西冈一诚,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就很差,后来在一所从没出过东大学生的无名学校度过了高中时光。在日本,若是你想上大学,最低标准是偏差值不能低于50分,然而我在高三时偏差值还在35分上下徘徊。[2]

说到看书,我看的无非是一些漫画、轻小说,就连正经的小说都没有认认真真看过一本。

就是这样的我,有一天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考东大!“就这么混日子可不行啊”“不管怎样,一定要考上东大”,当时我的脑子里全都是这样的话。

但是,现实很残酷。

热桌子、冷板凳都经历过,成绩还是不合格。我复读了一年,分数还是没有提上去。一眨眼的工夫,我又开始了第二年的复读生活。“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合格?”“难道我生来就是思考力很弱的人吗?”

我一边想,一边把东大的入学考试题彻底地分析了一遍。我想弄清楚怎样才能解答这些题。

然后,我注意到一个事实。

如果只是增加知识的储备量,那么你很难考上东大。也就是说,考东大不存在什么知识量问题。与增加知识量相比,能够把“符合最低标准的知识量”活学活用,才能通过东大的入学考试。

东大看重的不是你背了多少书,而是你是否会运用知识。换句话说,他们最重视的是你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入学考试是这样,真正入学以后,你会发现,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授也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一股脑儿装进肚子里就万事大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明白这一点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考上我梦想中的东大,学会活用知识、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

从那以后,我决定先从改变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方式做起。不仅要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思辨能力。

这样一来,每次看书,我都像在和书进行一场深度的辩论赛。原来我只是被动地记住知识,而现在则会完全调动主动性。有时,我会一边看书一边发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事实真的是那样吗”,就好像我在和书对话一样。

没过多久,我渐渐有种把书“读透了”的感觉。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我的思考力提升了。

于是就这么读啊读,学啊学,我的成绩真的提高了。在那年的东大入学模拟考试中,我考了全日本第四名,顺利考上了梦想中的东大。

东大学生都是主动读书者

进入东大后,我成了校刊《拓展》杂志的主编。我入学那年,该校刊已经传承了45年。通过《拓展》杂志,我经常接触与东大学生读书有关的事情。经历多了,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些人竟然都用了我曾经使用的那种方法来读书!不仅是教科书和参考书,所有书都用这种方法读!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大部分东大学生都拥有强大的思考力。以前我一直很诧异他们是怎么拥有这种能力的。现在我的疑问一下子解开了:都是这个读书法的功劳啊!

不管是谁,想要提升思考力,只要改变阅读方法就可以。东大学生的思考力那么强,是因为他们都会使用这种读书方法。

所以,为了提升思考力,我们必须先懂得如何好好读书,也就是如何把书“读透”。其实,东大学生把书读透的方法并不难学。

在本书中,我将详细讲述两种方法:①锻炼把书读透,即锻炼读解力的方法;②锻炼思考力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说,这本书的门槛可不低啊!但是别忘了,当年我可是一个偏差值只有35分的学生啊!连我都能研究明白的读书方法,相信谁都可以掌握它并用于实践。所以请大胆使用这本书,先改变阅读习惯,然后,让我们一起改变世界。高分读书法 要点01只需改变阅读习惯,思考力和读解力都可拿下!

和书辩论到最后

现在让我们具体说说,东大学生都是怎么锻炼思考力和读解力的。

虽然“东大学生”听起来很稀有,但每个年级怎么说也有3 000人。说到这些学生的共同点,可真是少之又少;但有一个特征,我敢说所有东大学生都具备,那就是:所有东大学生都讨厌被动接受。

比如,大多数人在看书时一般会想着“哦,原来是这样啊”,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总是很容易就接受书中的内容。东大学生可不会这样。相对于大多数人说出“哦,原来是这样啊”的肯定句,他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疑问句:“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者说的是真的吗”“对于这种观点,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呢”。是的,这就是东大学生的主动读书法,也是他们获得高分的读书法。

在读完一本书后,他们还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想,罗列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对一本书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而这就是本节标题所说的“和书辩论到最后”的真正含义。“主动性”可以说是本书的关键词。

采用被动读书法,书中的内容一般很难进入我们的记忆中。如果采用主动读书法,读书时思考“接下来的章节会如何展开”“作者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等问题,书中的内容就很容易被我们理解。而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在锻炼我们的读解力。

另外,采用被动读书法时,头脑中的想法与书中的内容无法产生连接。而当你采用主动读书法,读书时思考“自己对作者的观点有没有不同意见”“假如是我,会给出怎样的结论”等问题,其实也是在锻炼自己的思考力。

所以,东大学生不会被动地接受一本书的内容,而会主动和书“对话”或“辩论”。正因如此,他们不仅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本书可以锻炼你的5种能力

虽然主动读书法(也即高分读书法)很重要,但要让你一下子学会,这也有些强人所难。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和一本书“对话”呢?我将详细介绍如何践行高分读书法。

难懂的文章也能理解透彻,同时还能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人会想:这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吧!

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思考力和读解力在本书中将被细分为5种能力,在第一部分中我会分步骤地给大家介绍,大家可以按步骤学习这些能力。

第一,读解力,也就是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读透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步骤一中要学习的能力。

第二,理论思考能力,也就是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能够清晰地把握书中脉络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步骤二中要学习的能力。

第三,归纳能力,也就是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他人观点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步骤三中要学习的能力。

第四,客观思考能力,也就是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步骤四中要学习的能力。

第五,应用能力,也就是能在具体的场合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步骤五中要学习的能力。

这5种能力,我们会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全部学到!图1是对这些能力的图解式介绍。图1 东大学生的两种主能力下的5种读书能力

当你学会这5种主动读书的能力时,你也就拥有了东大学生引以为傲的思考力和读解力,也能取得像东大学生那样引以为傲的成绩。

接下来,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会介绍选书的方法。因为想要同时获得思考力和读解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选择与之契合的书籍也很重要。

当你看完本书并且理解的那一刻,对我从偏差值35分到东大学生的蜕变过程就不会过于惊讶了。因为拥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你也可以创造类似的奇迹。

不要再感叹“太难啦,根本读不懂”,也不要再为“读完书,内容马上就忘了”而悲伤,更不要因为“读了书也不会运用其中的知识”而生气。读过本书后,你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本质的突破!高分读书法 要点02思考力和读解力,通过本书中的5个步骤就可以得到锻炼!

[1].偏差值是日本用来衡量学生成绩的方法。日本教育部门把平均分设置为50分,如果一名学生的偏差值大于50分,就说明该学生的成绩高于平均水平,如果低于50分,就说明低于平均水平。偏差值只有35分,说明该生在10 000名考生中排在第9 332名左右。——译者注

[2].轻小说是一种盛行于日本的通俗文学体裁,以故事取胜,读者多为中学时代的少男少女。轻小说通常采用动漫风格的插画,文风清新,又被称为“青年小说”。——译者注第一部分高分读书法的5个步骤步骤一 做假设让你的读解力飞速提升——东大学生在阅读前思考的事1 开始读书前就做好准备,读解力能发挥到最大开始读书前,有件事不能忘

现在我们开始介绍高分读书法的5个步骤,但在此之前,有一件事绝对不能忽略。

其实,高分读书法在读一本书之前就要发挥作用。

看书之前,能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呢?

比起读书前的准备,具体的读书方法才是重点吧?

相信对上述两种观点,很多人都认同吧?可是,这么想就错啦!在阅读之前稍微费点功夫,你的阅读效果会翻倍!

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举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文章的内容根本就没有进到脑子里”“看书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这些是很多人在阅读时会碰到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时,人们可能会想:“我的读书方法有问题吧”“我的读解力是不是太差了”。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

书籍、文章等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为了解释这一观点,我准备了一篇短文,在阅读时,请大家思考“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好,现在就试试看!

最近,一种名为“LINE”的沟通方法日渐流行,年轻人都喜欢用LINE法互相交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法呢?据说是用一根指头轻轻敲一下就能表达出自己情感的方法。开心也好,愤怒也罢,用一根手指轻轻敲一下就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要实现人与人的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说话语气、具体语境,这些方式都要考虑在内吧?而这种敲一下手指就能表达情感的LINE法流行起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难理解?诸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词汇,都是用记录外语的片假名表示出来的,读起来还真有点吃力。[1]短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作者对LINE法到底持怎样的观点?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像这样的文章,跟我们有没有读解力无关,与阅读方法是否正确更沾不上边儿。这属于“作者的思想本身就隐晦难解”的文章。如果连理解都很费力,阅读速度怎么可能提上去呢?

如果能提前做好准备,绝对可以轻松顺畅地阅读

但是,如果这篇短文有一个“现在的年轻人为何不擅长沟通”的标题,会不会就让你豁然开朗呢?如果这本书还有一个腰封,上边写着“为什么年轻人的沟通能力与日俱下?最详细的解释来了”,是不是你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呢?“原来作者是为了解释年轻人的沟通能力变弱,才举了一个LINE法的例子啊!”即使用了很多复杂的词汇,即使在结尾写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话,你一下子也会明白,作者其实认为“LINE这种沟通法并不好”。

所以,认真地读一下标题、封面、腰封等细节处的文字,一篇文章是否容易读,你很快就能弄明白。高分读书法 要点03读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东大学生不是天生就有读解力

东大学生天生就有很强的思考力和读解力,所以读书不费劲。读书果然是要看天赋的。

我听过很多这样的“无稽之谈”。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先举个例子吧。东大学生在日语入学考试时取得的分数的确比其他学生要高,但这不只取决于天赋、思考力等因素。

东大学生不是强在读解力上,而是强在获取线索的能力上

东大学生在做长篇的阅读理解时,不会先看文章,而是跳过去先看下边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题干都和文章内容有关,粗看一遍问题,不管这篇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你也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还有一点,东大学生在阅读文章前,先要检查一遍文章的题目、引文等细节之处。这样一来,文章之外的“线索”也被接收了,而文章的内容想要讲什么,我们在头脑中早已有了方向。

提前采用这些方法,在阅读文章时,你会产生“同样的东西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和这一主题相关的东西,我之前了解过”之类的想法。即使在阅读一篇全新的文章时,我们也会让它和之前习得的知识产生连接。

所以,东大学生是带着“线索”开始阅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已经大概了解文章想要表达什么”的前提下才开始阅读的。采用这种方法,不管是提升阅读速度还是提升准确理解文章的能力,效果都会翻倍。

这就是我想说的,在探讨读解力、阅读方法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接收文章正文之外的线索。以此为前提,我们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有关读解力和线索获取能力的小实验

如果对上述方法有所质疑,那么不妨现在就去附近的书店,我们在书店做一个小实验吧!

1. 不看封面也不看标题,“闭着眼”随便选一本书。

2. 把书打开,随便翻开一页。

3. 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这一页的内容。

4. 如果不能理解,那就先把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看一遍,然后再回看这一页,看看能不能理解。

我相信在第三步时,一定有很多人无法理解那一页的内容。

东大学生也做过这个实验。他们在做到第三步时,也会说“看不懂”。但如果让他们做到第四步,那么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回答“这下看懂了”。

所以,东大学生可以做到快速、准确地理解一篇文章,并不是因为读解力强,而是因为线索获取能力强。

能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一本书,与第三步无关。为了读懂一本书,先要获取与该书有关的线索,也就是第四步才是关键。

接下来,我就要说说如何正确地获取线索。高分读书法 要点04东大学生能做到快速、准确地理解一篇文章,并不是因为读解力强,而是因为线索获取能力强。仅需做好两个准备,难读的文章也能读懂

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我才能获取读懂一本书的全部线索呢?

不妨做一个比喻。读书这件事,就如同一脚踏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森林。你不知道自己摸到了什么物体,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只能如此前行。也就是说,读书其实和在漆黑的森林里迷路是一回事。

但即使在黑暗中,也会有稍稍照亮周围的办法,比如手里举个火把。“虽然不能明白,但从线索来看,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线索就像火把,获取了线索,不管身处多么漆黑的森林,你都不会太迷茫。

那么,如何得到“火把”呢?

让装帧阅读法成为照亮森林的火把

现在你或许明白,想要获得作为火把的线索,就要从书的装帧(封面、腰封等)中获取充分的信息。虽然封面、腰封上的信息少得可怜,但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你其实能获得足够多的线索。我把这个小技巧命名为“装帧阅读法”。装帧阅读能够锻炼大家从书的封面、腰封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做假设获取“地图”

穿越漆黑的森林,除了火把,还需要什么?

是的,地图!

有了火把,你就能看清周围的状况,可是如果不清楚森林的整体环境,那么也无济于事。自己现在在哪里?哪条路才通往目的地?如果不知道这些,有了火把照样也会迷路。

同样的道理,手头读的是什么样的书?读后会有怎样的收获?如果对这些都不清楚,那么你在书的森林中也会迷路。

获取“地图”的方法,就是做假设。也就是说,提前假设要读的书会是什么内容,而自己在读后想要得到怎样的提升,把阅读目标设置好。

也许你会疑惑:有必要这么做吗?可是我要告诉你,不这么做,你就无法像前面提及的那样主动地读书。

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一定要做好装帧阅读法和做假设两个准备。

当你做好这两个准备后,就已经把描绘“书森林”整体样貌的地图和照亮“书森林”的火把牢牢握在手里了。你离读懂这本书已经成功了一半。

好了,在了解装帧阅读法和做假设的必要性后,我该介绍这两种方法究竟怎么操作啦!高分读书法 要点05阅读前使用照亮“书森林”的火把——装帧阅读法、描绘“书森林”整体样貌的地图——做假设,不管什么样的书你都能读懂!2 利用装帧阅读法,从小信息中获取大内容什么是装帧阅读法

有一个词叫“闻一知十”,意思是对某件事只要知道1/10的内容,就能推测出全貌。

在大部分情况下,闻一知十很难实现

若是非要较真,你会发现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没法实现。

我不是说闻一知十的情况一个都见不着。比如,听到“约翰是个温柔的人”这句话,你可能会产生“经常欺负别人的约翰都能被说成是温柔的,这里面怕是有隐情吧”“约翰不会是吃坏了什么东西吧?不然怎么可能温柔呢”等相关联想。

再比如,听到“LINE法改变了年轻人的沟通方式”这句话,你可能会产生“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往好的方向变,也可能是往坏的方向变”等相关联想。

但在大多数语境中,闻一知十是实现不了的。假如你的朋友对你说他今天中午吃的是拉面,你除了能留下“他好像中午吃拉面了”的印象,一般也不会有更多想法吧?估计连“他喜欢味噌汤,吃的应该是味噌拉面吧”这样的猜测,你都懒得推出。

所以,实现闻一知十在大部分语境里是困难的。但有一种情况绝对能实现闻一知十,那就是装帧阅读法。通过阅读书名、腰封等简短的信息,对一本书闻一知十不是难题。

装帧上的信息就是为方便读者闻一知十而存在的

读者来到书店选书,最先看到的就是书籍的装帧,并且一般也是通过阅读书名、腰封等信息来决定要不要买这本书的。换句话说,装帧决定了读者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

在这场“初见”里,如果装帧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就别指望他们会买这本书。正因如此,出版商会把大量的信息压缩在书籍的装帧页上。如果封面、腰封上的文字太多,那么没人会愿意读,所以书籍的装帧内容一定是对这本书精华的提炼。图2是对三本书的装帧信息的分析。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迫不及待地拿起手边的书,开始看封面了吧?不管是什么书,其装帧都蕴含着大量信息。大家可以试想,仅凭装帧上的“片瓦之地”,如何能够涵括整本书的内容呢?

以本书为例,全书有十几万字,书名的字数则屈指可数,但书名的几个字却浓缩了十几万字的精华,不就是典型的闻一知十吗?图2 书籍装帧信息分析示例

如此说来,任何书名都是在利用“只言片语”告诉大家该书的主要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这么理解:书名暗示了书中的很多内容。所以,带着这样的线索去读书,读解力当然会翻倍提升。

除了书名,装帧上的其他信息也是在利用有限的字数承载书中的大量信息。虽然字数很少,但在拼命地告诉读者“这本书是这样的呀”。

可见,想要增进自己的阅读能力,没有比书籍的装帧给你的线索更多的地方了。把这样的线索握在手中,不管什么样的内容都会变得易于阅读。高分读书法 要点06在书籍的装帧里,尤其是在书名中,隐含着该书的主要内容。整本书的内容都要通过书名的几个字来体现,因此一定要重视对书名的理解!装帧阅读法的操作步骤

接下来,我要详细介绍装帧阅读法的操作步骤。

① 从书名中能够获取什么信息呢?试着判断一下。

比如,从本书书名,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请试着开动脑筋考虑一下吧!获取信息的小诀窍,我稍后再公布。

② 每得出一条信息,就用一枚便笺记录下来。

帮人获得高分的读书方法。

学习成绩快速提高,就是因为使用了这一读书法。

类似于上面的两条信息,每枚便笺上只写一条,目标是至少写三条。

③ 看完腰封,把上面的信息总结在一枚便笺上。

如果某书的腰封上写着“精神疾病、精神分析法、异常心理学……一本书告诉你心理学世界的全部”,那么你可以在便笺上这么总结:

读后,可以了解精神疾病。

读后,可以了解精神分析法。

书中介绍了异常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

④ 阅读作者的个人简介,确认作者的著书背景等信息,把这些总结在一枚便笺上。

举个例子,比如本书作者——西冈一诚,可以这么总结:

偏差值只有35分的学生,复读两年后考进东大。

最初偏差值只有35分。

现在是东大的学生。

…………注意事项

作者若是还有其他著作,这些书名也要看一下。在阅读手头的书时,那些书名说不定会成为一条重要线索!比如,在读《东京消灭》时,如果事先知道作者还写过《地方消灭》,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不管是东京还是地方,作者认为整个日本的状况都不太妙啊”这条线索。有了这样的线索“垫底”,你在读《东京消灭》时一定不费力。

①~④步在通常情况下应该要用掉10枚左右的便笺。但这还没结束,因为光写下来是没用的。把这些便笺整理出来,作为读书时的线索来活用,这才是装帧阅读法的意义。所以,让我们来看看第⑤步吧。

⑤ 把①~④步用到的便笺贴到书的勒口背面,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回看。

就这5个步骤,开始实践吧!

对了,你可能会问什么叫“勒口”。勒口就是书的前后封皮向里面折回的部分,其背面通常什么都不会印刷。你现在阅读的这本《高分读书法》,书后有一页纸上写着:“获得高分的有效读书法!书中会需要你写下部分便笺,可以贴在此处,方便阅读!”那一页就是为了给你贴便笺准备的。

贴好之后,当你读书读到某处一时中断了,或者遇到理解困难的内容时,就可以回看这些便笺。它们一定会成为你继续读下去并读懂这本书的线索。

另外,每读完一章,你都可以回顾一下:“这一章和之前通过装帧阅读法收集到的信息是否对得上呢?”它会让你再度“咀嚼”看过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使用装帧阅读法获取的信息越多,你之后的阅读就会越轻松,所以大家一定要尽量多地从书籍的装帧中获取信息。

在操作时,你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获取的信息真的正确吗”“我是不是把重要信息漏掉了”。别担心,假如有不确定的信息,记在便笺上时可以在该信息后面打个问号。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记得核对,如果检查后发现收集的信息是对的,那就把问号划掉;如果错了,那么把便笺取下来扔掉就可以了。在继续阅读时,如果想到可以补上去的信息,那就再写一张贴上。高分读书法 要点07要尽可能多地从书的装帧中获取线索,所以多准备点便笺吧!怎样从装帧中获取大量的线索?仅需3个诀窍

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从书的封面或腰封上获取足够多的线索,我会告诉你3个诀窍:①分割;②连接;③深读。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3个诀窍。

① 分割法。

我们以《新观光立国论》一书为例,你能从书名中获得什么信息?“嗯……不就是一本写旅游业如何推动日本发展的新书吗?还能提炼出别的信息吗?”很多人一定会这么想吧?其实并不是!我们把题目“分割”一下来看看。

首先把“新”和“观光立国论”分开。除了得到“这是一本写旅游业推动日本发展的相关理论书”,你还能想到:之前也有类似的理论书籍,但这本书讲的是最新的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把“观光”“立国”“论”分割开来,那么你会得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旅游业如何变成日本的经济支柱”“这本书主要论述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可能性”等线索。

② 连接法。

我们换一本书举例。比如《人工智能vs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一书,如果使用上节提到的分割法,它就会被分成“人工智能”“vs”“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这三个词(句),不管怎么看,好像都挺难理解的。“这大概是一本讲人工智能的书吧”——使用分割法似乎只能获取这一信息。

所以,在这里我要推荐连接法。连接法需要与分割法相结合,把书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等结合起来理解,从而获取新的线索。《人工智能vs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这个书名,把“人工智能”和“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相连,你不难想到: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孩子读懂教科书,难道现在的孩子读教科书都很吃力吗?

连接法将语言的片段连接以产生新的信息,也是一种获取线索的有效方式!

③ 深读法。

最后一个是深读法。就如同字面意思,即对封面、腰封等装帧上的信息要“更深层次”地理解。你可以在网上查询难懂的书名,也可以调查作者近期的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你可以得到许多线索。

假如你遇到分割法和连接法都搞不定的、装帧信息实在少得可怜的书,该怎么办?装帧阅读法就失效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还有深读法。

对装帧阅读法的3个诀窍的案例介绍如图3所示。

让我们再用其他例子来说明吧。比如《心理学入门》一书,这本书在装帧上除了书名,什么都没有。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就“心理学”一词进行深读。我们可以先查“心理学的定义”“与心理学相关的主题”等信息,然后一边思考“这本书介绍的心理学的深浅程度如何”,一边查看该书的目录。另外,无论什么书都会署有作者的名字,我们可以在网上查找作者的相关信息,然后思考“为什么这位作者在心理学方面拥有话语权”之类的问题。这样,新的线索就又被我们掌握了。图3 装帧阅读法的具体案例

也许《心理学入门》的作者是大学心理学教授,也可能是实际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医生。心理学教授可能会用非常学术化的语言来写这本书,而心理医生的语言可能会更生活化一些。所以你又多了一枚便笺:“教授式的学术语言”或“医生式的实用语言”。而这不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吗?

所以,有了深读法,即使书籍装帧上的信息再少,你都能获取大量的信息。

有了这三个诀窍后,不管是什么样的装帧,我们都能从中获取有助于理解书中内容的线索,为正式阅读做准备。心动不如行动,大家赶快试试吧!高分读书法 要点08不管是怎样的装帧,想要在阅读前获取一本书的有用信息,只要掌握分割法、连接法和深读法就可以!提前写好便笺备着,这样做好处多多

提前写好便笺准备着,听起来就很麻烦啊!

我觉得在读书之前做笔记是没用的!

相信上面两条又说中了很多人的感受吧?其实我以前也会这么想,觉得提前写好便笺应该没什么用。但现在我想告诉你:提前写好便笺这一步绝对不能省略,因为它提高读解力的效果实在惊人。

提前写好便笺,阅读会更顺畅,记忆会更深刻

首先,“提前写好便笺”这一步本身就能提升读解力。因为在你用分割法、连接法和深读法获取信息后,再用自己的话写在便笺上,书中的内容便可毫不费力地记到你的脑子里。并且,做笔记本身还会加深你的记忆。

写好便笺备着,让日后回看更方便“写好便笺备着”这一步实在重要。把便笺贴在书的勒口背面,这样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想复习这本书,都可以随时查阅。这些便笺在排列时可以采用一览表的形式。这样,如果你在日后遇到“这篇文章真难读”的情况时,查阅一览表,立刻就会觉得这些线索极大地帮助你理解了文章。

读一本书要花费许多时间,即使读前你认真地践行了装帧阅读法,也可能会“读到一半就把之前收集的信息忘了”。如此一来,辛苦收集的这些信息就白白浪费了,而没有成为帮助你读书的线索。

实际尝试后你就会知道,通过装帧阅读法可以获取很多信息。书越厚,信息量越大,线索也少不到哪儿去。假如不提前记下来贴好,即使你获取了再多线索,也很快会忘得差不多。

装帧阅读法在实践中越用越顺手,你获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也会飞速提升。什么样的信息能成为线索,什么样的信息压根儿就不能成为线索,具备这种判断力后,不管是什么书,你都能在阅读前知道该书的很多信息。习惯于带着线索去读书,你的读解力便会“与时俱进”。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能认真地践行装帧阅读法,不管多么复杂难懂的文章,你都可以准确地理解。所以,请大家尽早开始实践吧!高分读书法 要点09写好便笺,做成一览表的形式,会让你收集的阅读线索更方便使用!3 做假设会让你明白书的全貌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什么是做假设

之前我们说,装帧阅读法好比在穿越漆黑的森林之前为自己准备好火把。接下来我们说说“地图”的问题。通过做假设,我们就能把一本书的全貌做成一张“地图”。

装帧阅读法只能获取从某个角度或某个部分理解该书的线索,而做假设正好相反,其目的在于获取能够理解整本书的线索。换句话说,通过做假设,我们可以得到文章的整体脉络。

做假设时不必担心出错,没人要求你做到完美

在讨论如何做假设之前,应该先指明:没人能做出一张完美的地图。若是你都能提前做出一张准确无误的“地图”,那么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呢?在阅读前你就能说清楚这本书的整体脉络、明白作者的思想,那么这本书不会带给你任何知识,不读也罢。这就好比如果一个人总能在考试中拿满分,那么对他而言,考试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做不出准确无误的“地图”,但是在阅读封面、腰封或目录时,大致的“地图”还是可以做出来的。所以,我把这一步称为“做假设”。

当然,这张通过假设做出来的“地图”没准儿会出现错误,但当发现错误时,我们也有相应的修改方法。“我以为这里有路,但实际上没有!”即使真的在阅读时“迷路”了,我们也可以这样做:“我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只要径直走过去就行!”因为“地图”只是假设的,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即可。

不同的读者需要的“地图”也不一样

还有一个必须说明的事实,就是:即使看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需要的“地图”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者不同,他们的“起点”和“目的地”也千差万别。

我们还以《心理学入门》一书为例。对心理学完全没概念的读者和至少知道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读者来说,他们的读书方法截然不同。有人会把这本书当作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入门书,有人会把它当作可在实践中运用的心理学手册。

即使是同一本书,因为读者的教育背景等不同,他们获取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制作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地图”,做出对自己有用的假设,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最终追求的不是一张挑不出错的完美“地图”,而是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地图”。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行动啦!高分读书法 要点10读者不同,读书方法、在书中获取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即使是根据同一本书做出的假设,和别人不一样也没关系!4个步骤轻松做假设

现在开始介绍做假设的操作步骤。

①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在便笺上写下阅读目标。

为什么要在“茫茫书海”中选这一本?是想获得怎样的提升、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呢?写下这些,你就设置好了一张“读书地图”中的“目的地”!注意事项

在设置目标时,与陈述句的形式相比,使用疑问句会让你更容易实现阅读目标。比如,“心理学是什么”比“想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什么”要好,“如何做才能充分利用时间呢”比“想知道充分利用时间的方法”要好。

② 边看目录,边思考如何使用书中的内容实现第①步中立下的阅读目标,在阅读目标后写下具体的方法。

如果你定下的阅读目标是掌握“心理学是什么”,然后再看目录,发现该书由三章组成,分别是“心灵的存在方式”“心灵的运作机制”“如何研究心灵”,那么你可以在阅读目标的下面写上:“理解这三章,我就懂得心理学是什么了。”

③ 相比阅读目标,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在上一条的具体方法后面写下自己目前的水平。“心理学我完全不懂”也好,“之前看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也罢,你都可以把目前的水平写下来。在读书之前,标记一下自己当前的位置。对于“地图”而言,你这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起点。

通过①~③步,我们把阅读目标、实现方法以及阅读起点都设置完毕,如图4所示。然后,你重看这些写好的便笺时,一定会产生“我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读书”的想法,就不会为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而困惑。图4 做假设的便笺书写方法

接下来,重要的信息终于来啦。

④ 如果实际读书时发现与假设有出入,那么每次都要修改假设。

我们做出的只是假设,这一点我刚才已经说明白了。比如,之前设立的阅读目标是“读完三章之后明白什么是心理学”,但实际发现读完第一章就实现了目标。“既然目标这么好实现,那就把目标再定高一些吧!”就像这样,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实际情况与“地图”不符,那么就请不厌其烦地修改“地图”。就算这本书实际读起来和当时的假设完全不同也没关系,继续读,继续修改目标。“原来这里有别的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的“地图”会不断得到更新,越来越精确。

设置好目的地、路线以及起点后,先沿着计划路线走,然后边“走”边修改自己的“地图”,使之趋于完善。这一过程就像一边勾勒书的全貌,一边理解书中的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顺便说一句,我在前文指出要提前写好便笺备着,这里也同样应该如此。所以请把写好的便笺贴在书的勒口背面,以备此后回看之需。就这样一边读,一边回看“地图”,再一边修改,一本书读完,你做出的就是一张完美的“地图”!高分读书法 要点11按照阅读目标、实现方法、阅读起点的顺序做出假设,然后在实际阅读中不断修改自己的“地图”!目标设置只是开始,此后任重而道远

现在解释“地图”设置的顺序问题。一定有很多人想问我,为什么一上来要先设置目的地呢?

的确,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先关注自己的起点和现状。但先设定好目的地或阅读目标,其实是有原因的:为了让自己能走得更远。

东大学生都会这么做:从设定的目标开始倒推

拿从前的我举例吧。如果设定阅读目标时,一定先从分析自己的现状入手,那么结果很可能是这样:“我对心理学基本没概念,稍稍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就够了吧?”

看出来了吗?从分析现状入手设立的目标,一般都很小。

可是,这样实在太可惜了!因为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许你本可以通过阅读那本书完全了解心理学,但设置了离自己这么近的目的地,可能不一会儿就走到了。那么远方的路怎么办呢?不走了?

如果你设置了“稍稍了解”的目的地,那么你也只会走到“稍稍了解”这个层次。本来你可以“完全了解”,但因为目标定在那里,你或许走到“稍稍了解”就止步了。

书,是为了让你走得更远

书是一种工具,为了让你走得更远而存在。如果你对书中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那么作者即使远在天边,也会近在眼前,就像在和你对话一样。能做到这一点的,世间恐怕只有书了。

假如你想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本是一位只当了一年教师的年轻人写的,另一本是一位从教30年的老教师写的。你想选哪一本?我想你一定要向那位从教30年的老前辈学习吧?所以不难总结出,人们在选书时一定会选“离自己很远”的作者,不是吗?

所以在读书之前的做假设阶段,一定要从设立目标开始!高分读书法 要点12书是为了让我们接触遥远的事物而存在的,所以在做假设时,一定要先从设立阅读目标开始!要用宏观视角做假设

之前说过,装帧阅读法实践起来相对容易,但做假设就不一样了。“还真是有点困难呢”,假如你实践过,想必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但装帧阅读法和做假设缺一不可,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你高效阅读。为什么这样说呢?想要完成装帧阅读法,你需要的是微观视角;而想要做出假设,你需要采用宏观视角!“微观”指的是察觉细小的事物。也就是说,想要部分理解一本书,那么使用装帧阅读法是绝对可以达到的。通过装帧阅读法获取的线索如同火把,只能照亮你周围的有限区域。所以,只依靠微观视角是不够的,没有人愿意读完整本书后只了解一小部分书中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宏观视角登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用泛读的方式读一本书。

假如有一部共10卷的漫画,只有前3卷读起来有趣,你还会买这部漫画吗?假如有一部共10集的电视剧,只有前9集有意思,你还会继续看这部电视剧吗?

与只有一卷有趣的漫画、只有一集好看的电视剧相比,假如一部作品能做到在第一章就埋下伏笔,在第九章达到了高潮;第二章中出场的主人公的性格,在最后一章时发生了惊天逆转……也就是说,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一直存在转变和成长的成分,相信没人不愿意看这样的作品吧。

没人愿意欣赏只有部分有趣的作品,同样,我们看书时必须把整本书吃透。

并且,不管哪本书都有一定的厚度,只读懂某一页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知道在该书的所有页中,这一页处于什么位置,或者说在书的整体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么一来,把握书的整体脉络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这个“脉络”恰恰可以通过做假设来洞悉。“这一章是为了解释说明作者的××观点啊!”“有了这一章,后面的内容才能继续!”当你理解该书的大框架后,才不会只读懂了某个片段,而是把握了整本书。

使用装帧阅读法获取微观视角,使用做假设获取宏观视角,两者相结合,不管面前摆着什么文章,你都能做到成竹在胸!高分读书法 要点13装帧阅读法是微观视角,做假设是宏观视角。注意事项

用做假设将自己的起点和目的地明确设置后,就可以把握书中的整体脉络。话虽然这样说,但细想一下,还是有点不易理解吧?我们又不是作者,在看别人的书之前,又是设置目标,又是分析现状,这听起来难道不奇怪吗?

但实际上,我们这么做是应该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书呢?不仅是为了让大家读懂,还要让大家有所收获。

作者在写书时一定会考虑大概有哪些人会读这本书,还会考虑读者能不能读下去。也就是说,作者是一边考虑读者一边写书的。

比如《心理学入门》这本书,作者在写作时一定会考虑,对心理学所知甚少、想对其有所了解的人才可能看这本书。虽然希望自己的读者越多越好,但对大致的读者类型作者心中还是有数的。

所以,读者在阅读前设立的目标,作者都已在书中为你准备了。

当然,我们之前也探讨过,有时你设定的目标或起点可能和实际阅读时有所出入。别担心,边读边修正即可。

所以,请大家尝试使用做假设的方法,为自己制作“专属地图”吧!步骤二 采访式阅读让理论框架更清晰——东大学生不是读者,是“记者”1 带着记者的思维去读书,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加深你不仅是在阅读,也是在“采访”

讨论了装帧阅读法和做假设,我们终于回到正题上,那就是在真正开始阅读后,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书。但别着急,在此之前还有一点要嘱咐大家:

我希望大家“不要看书”。

读解力优秀的人,从来都不会让自己“看书”。

为什么“不要看书”

你可能会说,这明明是一本介绍阅读方法的书,现在却要让读者“不要看书”,“不要成为一本书的读者”,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但其实这一点恰恰是东大学生的读解力优于常人的原因。

我过去读书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只做一本书的读者。但这么做无法提升自己的读解力,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无法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读解力?仅仅成为某本书的读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成为那本书的“记者”!仅仅去读也是不对的,还要去“采访”那本书!

举例说明吧。在学校听课时,如果既不允许你跟教授互动,也不允许你记笔记,只是这么盯着看了一节课,还要让你记住这节课的知识,那么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吗?

恐怕这种事情连东大学生都做不到吧。

听课时,你要对教授说的话有所反应,还要一边听一边记笔记,这样才能帮助你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想学,不管怎么样都能学会,不要在意那些形式。但现在我想说的是“干读书”行为和上课时不好好听讲、不记笔记一样,对你的学习没什么帮助。因为用“干读书”的方法来阅读,你只是浏览了书里的所有文字、看它们在你眼前用各种方式罗列而已。

会读书的人,应该带着想要成为记者的心来阅读

想要提升自己的读解力,你要成为的不是读者,而是记者。读者式的读书过程上文已详细述及,就是浏览了一遍书里的所有文字。而记者式的读书要求你对书中的观点有所反应,对作者不时地提出质疑,必要时还要做笔记——就像你真的在采访作者、在听他说话一样。

你要一边阅读作者的观点,一边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不要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总是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而要不停地问“咦?真的是他说的这样吗”。

上课只盯着教授看,怎么可能学会知识呢?同样的道理,看书时若只是纯粹“读”,同样学不会书中的知识。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一边阅读,这样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会利用很多作者为你准备的“槽点”

其实很多作者都明白:读者可能一下子看不懂书中的观点。因此,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他们在写书时会加入一些疑问句,或者会写一些让你忍不住产生“真的这样吗”等想法的、让你可以吐槽的句子。

前文我写的“我希望大家不要看书”就是一个槽点。

比起平实的文章,这种吸人眼球的文章更容易在我们头脑中留下印象。如果你用记者而不是读者的心态去发现这些槽点,那么书中的内容也就更容易进入你的头脑中。

所以,想要真正理解一本书,请当那本书的记者而不是读者,这样,你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速度会比平时快很多!成为记者而不是读者,换句话说,要用“采访式阅读”的方法来读书。这样一来,没有你读不懂的书!高分读书法 要点14要成为一本书的记者,而不是读者!首先做出记者的姿势

想从读者变成记者,应该怎么做呢?先要做出记者的姿势。请注意,这里没有用任何比喻,就是指实实在在的身体动作!

每位东大学生都会采用这个姿势

在切入正题前,我想问大家:为什么人们在写字时,笔要放在视线的前方呢?

现在可以试着摆出写字的姿势。我猜你一定下意识地握住笔,把它放在视线前方,然后另一只手按住了纸。你有没有想过,写字为何会被固化成这种姿势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样写字最容易集中注意力。

将执笔的两根手指放在视线前,我们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那里。人们在无意识中摆出的写字姿势,恰恰最适合写字。

读书的姿势和写字差不多:也是把书用两手支撑着,摊在视线之前,边翻边读。这是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最佳姿势。

而这也是让我们不容易犯错的姿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用了其他姿势,很容易就会马虎大意、弄不清书中的逻辑。反过来,即使是再粗心的人,只要采用正确的姿势读书,也可以降低犯错率。

假如你参加过东大学生的考试,会惊讶地发现所有人采用的都是“正确的写字姿势”。说来有点难为情,以前我就不太注意书写和阅读时的姿势,所以经常犯错。为了改正自己的姿势,我费了很大劲儿,到现在才算养成习惯,犯错的情况也几乎没有了。

什么是记者的姿势

现在终于来到重点:记者的姿势是什么?姿势很简单:前倾。

你一定见过记者采访时的样子吧?他们通常会把话筒靠近受访者,倾听他们说话。不仅是话筒,他们的身体也会尽量前倾。我们从来没见过哪个记者后背贴着椅子,也不管自己离受访者有多远,先稳稳当当地坐舒服了才开始采访的。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距离受访者越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就更大。

同样,当书成为受访者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靠近它。哪怕多获取一丝信息也好,先拉近你和书的物理距离吧!

另外,你也不能像睡觉一样深深地躺在椅子里。我知道很多人都习惯后背深深地贴着椅子,把书举在眼前看,但这样容易读错。你应该像专业记者那样,端正地坐着,身体向前倾,就像书是受访者,如此开始阅读。

别忘了后背也要舒展开,不要蜷缩着身体,否则是对受访者不尊重的体现。当你后背舒展时,书才愿意对你知无不言。

关于阅读姿势的要点,其实就这么多,是不是很简单?如果有人觉得我在撒谎,那么不如亲身实践一下,看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吧!高分读书法 要点15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身体前倾,后背舒展,用正确的“记者的姿势”开始阅读吧!采访式阅读会给你带来两大收获

对书中的内容做出反应,甚至对书提问,必要时还要做笔记,这样会让一本书更容易被理解。但采访式阅读带来的好处仅此一点吗?当然不是!采访式阅读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在你被称为“书的记者”时,新世界的大门就已经朝你打开。

看出文章的感情色彩

如果把文章写成流水账,那么谁也不会愿意读。我们都愿意阅读感情丰富、颇具内涵的文字。与小说不同,参考书、商业管理书等非虚构类的书籍,都是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书”。一般这类书的感情色彩比较淡,我们看书时的心情也基本上是“哦,这样啊”。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德国》一书,若是你采用读者式阅读法,除了能说一句“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输了”,估计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感慨了吧?

但若是你采用采访式阅读法,对书中说出的“话”随声附和:“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输了,其一定很不甘心吧?没准儿这就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呢!”或者干脆向这本书提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什么会输呢?是战斗力太差,还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呢?”简单的提问,或许会唤醒你头脑中的很多想法。

这样一来,身为“记者”的你,会比读者更早一步踏入书中的感情世界:果然,输了的德国很不甘心吧?赢了的法国一定为自己的胜利感到骄傲吧?

也许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考虑德国在战败后是什么心情,但你像记者一样向他提问,使本来没有感情色彩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德国”等诸多史实变得生动而活泼。也就是说,采访式阅读会让你从刻板的事实中读出鲜活的思想。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本来是一篇只阐述事实的“无色、透明”的文章,却被你读出了感情色彩。那些色彩仿佛标红一样,让你立刻警觉:“啊,这里是书的重点内容!”同样,当你读出书的感情色彩时,理解其内容自然也不在话下。

文章的脉络更清晰

如果读书时能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那么书的整体脉络也会更清晰。我们还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德国》为例。如果书中写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输了,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你就会知道。”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就会想,作者接下来是不是要解说德国战败的影响了。但可以读出文章感情色彩的“记者”们就会这样想:德国输了,一定会很不甘心,所以作者体察到战败国的心情,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着重介绍德国战败后导致的“不良后果”吧?

果然,当你看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后,文章的发展走向和脉络在你眼里会更清晰,你读这本书时的感悟也会更多。

经常有人抱怨“不理解文章的脉络”“读不懂文章的逻辑”,我想原因或许就在于他们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只看出一大串堆在一起的事实。

比如,书中若是写了“为什么德国会输呢”这句话,仅从字面意思看,可以理解为“作者也想知道德国战败的原因,所以在此发出疑问”。但若是你从文章中读出了“愤怒”的感情,效果可就不一样了。说不定你会读出“明明德国该赢的,最后怎么输了呢”的隐藏含义来呢!当读出这一含义后,关于“德国战败给世界带来的恶劣影响”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你会理解得比别人更透彻。

采用这种方法解读出作者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心情是欢乐还是悲伤,你可以将文章的脉络理得更清楚。像这样一边阅读一边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训练阅读时的逻辑思考能力。

什么样的文章才叫“有逻辑”的文章?文章的脉络指的又是什么呢?在经过大量的“一边阅读一边弄清文章脉络”的读书训练后,你自然就会理解。

怎么样,现在理解采访式阅读的精髓了吗?那么从现在开始,请试着使用“随声附和”“提问”“做笔记”的方法,用心“采访”你正在读的那本书吧!高分读书法 要点16采访式阅读让你更容易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在读出感情色彩后,文章的脉络对你来说也会更清晰!2 边读边问会让读到的信息转化为脑中的知识什么是边读边问

大家如果听到“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会有什么反应呢?

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你的反应会暴露出平时的读解力!

到底能不能做到边读边问呢

对于“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你的反应会是什么呢?有人会说:“哦,是吗?”有人会说:“那我好想见见这个帅哥啊!”当然,一定也会有人说:“帅就帅呗,跟我有啥关系。”

不管你属于上边的哪一种,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三种回答都表示你的读解力不怎么样。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回答都暴露了你处理信息的方式为全盘接受。

西冈君是谁啊?哪里来的西冈君?世界上有西冈君这个人吗?这里的西冈君具体指哪一位呢?虽然写着“很帅”一词,但是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帅呢?有谁亲眼见过吗?再说了,是男生认为的帅,还是女生认为的帅呢?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判定这个人很帅呢?

这些问题,你为什么问都不问呢?为什么别人一说“西冈君很帅”,你就全盘接受了呢?

当然,如果你真的问了这些问题,那么说明你的读解力还是很强的。因为你不会轻信冲进大脑的所有信息,拥有自己的筛选系统和质疑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带着这些疑问继续读书,那么书里接下来可能会出现:西冈君是东大三年级的学生,在街上做问卷调查;100个女生看了他的照片后,有90个人觉得他很帅……这些信息对你来说,不就让刚才的质疑得到了回答吗?

现在明白了吗?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边说着“这样啊”“还有这样的事情啊”,一边被动接受所有信息,那么你理解的内容一定不会太多。因为你只是看到文字罗列在你面前,信息一闪而过,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呢?

你要做的是对文章的内容时刻保持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一定要像记者那样,带着疑问去“采访”一本书。

当然,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只能被动接受的内容。比如,“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以我30年的从业经验来看,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若是看到这样的话,你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你应该立刻警醒:作者本人对这些内容也是存疑的!你在心里也应该立刻拒绝相信这些内容!“拒绝”会让你在阅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持续提升读解力。所以,不管是什么书、什么文章,带着质疑去读总是没错的。

信息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我不是在鼓励你质疑一切,然后就变成了事事与人抬杠的人。我想说的是,如果不带着质疑去阅读,那么你不会获得知识。

信息和知识绝对是两个概念。如果你看一本书,只看到罗列的文字、感叹着“哦,这样啊”就接受了的话,那么你只接收到了信息。当你听到“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就全盘接受了,你也只是获得了一条信息而已。

你一定想问我,不就是接收信息吗?接收就接收呗,能怎样呢?就算朋友跟我说西冈君很帅,我能做到立刻质疑:“西冈君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谁说他很帅的”……就算我能问出这些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不把读到的信息变成知识,那么读书便失去了价值。所以,我才劝你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保持质疑。“西冈君是什么人?”“哦,原来是这样的人啊!”“为什么说他帅?原来这里有描述,还有一些数据能证明!”边读边问对你提高读解力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做支撑?有什么意义?若是经常问出这些问题,你一定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搜索想查的信息,一分钟都用不了。这么一比较,看书是一件多么费劲的事!但书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原因何在呢?

因为读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

如何运用这些可以轻松查到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真的吗?正因为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才选择了书。

如果不带着疑问去读书,你将无法获取知识,那么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浏览信息,请一定要学会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法!高分读书法 要点17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法会让你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只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