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2:01:0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内涵(1)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

①古希腊的政治内涵。伦理政治观(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则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关于城邦的学说(城邦的原则是正义,由正义而衍生出礼法,而正义恰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公民”政治(自由而平等的主体之间轮番而治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②古罗马政治的内涵。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混合政体,即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了贵族与平民、富裕者与贫困者之间的和谐,在政体建制上确保元老院与公民大会和保民官之间的权力平衡。)

③中世纪政治的内涵。神学政治观(在信仰领域则可以形成超越俗界的卑污,精神上达到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宗教信仰开始赋予人生以更高的意义追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利益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

④现代政治的内涵。权力政治观(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交换原则;从经济生活中寻求合法性支持,现代政治的职能也成了维护经济生活的正常开展。)。(2)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

①古代政治的内涵

a.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政”的四种含义:朝代制度和秩序;施政手段;统治者修养和教化;统治和管理。)

b.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c.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管理活动;抚民和安民活动;行政活动。

②现代政治的内涵

a.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b.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补充: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变。

毛泽东时期——政治是各阶级间的斗争;邓小平时期——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思想。(3)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

①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a.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b.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②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a.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b.社会学视角下的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③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a.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b.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为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有的法学家则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④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⑤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作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个流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行为主义产生之后,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力图去除政治研究中的价值因素,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了个体的政治行为。

⑥政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a.狭义: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广义: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b.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空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1)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①政治学即国家学。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

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行为主义);公共事务;政府及其公共政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学分析词典》);一切政治现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邓初民)。

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2)政治学的内容结构

政治和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历史、途径和方法;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国际化。

①美国政治学家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所编的《政治学手册精选》:政治学,微观政治理论,宏观政治理论,非政府政治,政府体制与过程,政策与政策制定,政治方略,国际政治。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家政治,政治学方法论。

③本书的内容结构:绪论;政治主体;政治学研究历史及方法;政治运作过程;国际政治。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唯物政治观,政治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1)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认为,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加以考察。找出特定政治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在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经济分析法(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一方面是经济决定政治,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受后者的制约。另一方面,政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也有巨大的反作用。(3)阶级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政治。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生活最高准则: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

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中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和相应的政体设计一直是其研究重点。(2)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①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a.制度研究法。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b.历史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法则。

②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

a.政治系统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

b.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集中研究政治系统所履行的功能及相应的结构,强调每一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试图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而沟通宏观的政治系统。代表人物: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鲍威尔。

c.政治沟通理论(决策活动,信息交换和沟通)

政治沟通理论依据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而创立,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成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其信息沟通。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

d.政治文化理论

政治文化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文化因素。行为主义所研究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对其进行抽象研究,而是运用行为主义的实证调查的方式来调查特定政治体系中的文化因素。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悉尼·维巴。

e.政治发展理论

该理论致力于运用动态比较的方式和实证调查的方式来考察由不发达的政治系统向发达的政治系统的变迁。

代表人物:派伊、阿尔蒙德、亨廷顿。

f.政治计量理论

政治计量学是典型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对政治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并按照科学研究的从假设出发、结合数据进行证实的研究路径。

③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理性选择理论的源头是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之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所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由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政治分析为政治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虽然在现实中难以进行严格验证,但是在很多分析场合又都达到了与现实非常相近的程度。

代表人物以及理论: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w•赖克的政治联盟理论。

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a.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

b.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

c.评价:它能够为政治科学提供一种体现出“适应性逻辑”的事实上的因果机制,而不仅仅是逻辑上或规范上的因果机制。

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

a.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坚持了“经济人”假设的同时,认为政治分析的核心应该是在既定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下的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制度在个人的选择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b.历史制度主义

分析角度:制度对政治行为的重大影响;既定社会的制度对其历史发展道路的影响。

基本观点:一定时期形成的稳定性制度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特定制度能力和过去的政策选择对当前有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政治研究须结合制度背景、制度起点以及制度变迁、制度运行等复杂的互动过程探求政治行动模式。

c.社会学制度主义

基本观点:个体政治行动的动力来自既定社会制度的塑造;特定的制度的采纳是基于它体现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问题。

研究重点;合法性;社会适应性。

3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目前在政治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跨学科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1)政治社会学

基本观点: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产生的社会权威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2)生物政治学

研究对象:人的生物属性与人的政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不仅具有理性的特点,而且还往往会受到各种生物因素的影响和牵制。(3)政治地理学

早期研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条件对政治制度和人的政治行为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19世纪以来:政治地理学转入研究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和行政区划等政治地理问题。(4)政治人类学

主要特点:一是试图超越特殊的政治经验和理论,致力于建立起一套带有普遍性的政治行为的科学,以寻求人类的各种政治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的共同性;二是主要致力于描述和分析与初级社会有关的政治制度。(5)政治经济学

研究对象: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政治——国际体系论和依附论,主要研究当代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之下的政治关系。(6)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有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等。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传记阅读、实地采访和观察、心理测试、心理实验与个案剖析等。

代表作:拉斯韦尔《精神病理学与政治》、《权力与人格》。

三、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1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1)古希腊罗马时期

①研究核心:城邦政治。

②理论内容: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

③理论贡献:

a.柏拉图的《理想国》(即《国家篇》)

理想的政体模式应当是建立在知识和真理基础之上的贵族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德性居于主导地位,比理想政体较次的政体依次是:勋阀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以及僭主政体。《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六种政体:君主政体、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

b.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典政制》

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区别开来;

伦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的善,政治学研究的则是群体的善;

寡头制和民主制在希腊城邦最为普遍;混合政体综合了前两者各自的优点,将德性与稳定结合起来,是现实中能够获得的最好的政体;而僭主政体是最坏的政体。

c.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首先对“国家”(Res Publica)作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最好的政体是由贵族制、君主制以及民主制“均衡地混合而成”;较为完整地提出分权理论和法治原则;西塞罗发展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说;

自然法是建立在宇宙神圣秩序和人类理性和社会性的坚实基础之上的。(2)中世纪时期(5~15世纪)

①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②理论内容:政治问题置于神学框架;需求政治合法性的终极解释;神学政治学。

③理论贡献: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在理论上论证了信仰领域和理性领域、道德科学与政治科学界分的可能性。),君权神授;世界国家观。(3)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①研究主题:主权问题。

②理论贡献: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

③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

a.  马基雅维里(1469—1527),代表作《君主论》,被称为新时代的第一位政治思想家。

基本观点:摈弃传统道德伦理;从现实政治斗争和人性出发探求权力关系模式。

b.让·布丹(1529—1596),代表作《共和六书》;

基本观点:(主权论)主权是国家本质属性,具有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主权是国家稳固统一的前提;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要素对孟德斯鸠产生重要影响。

c.霍布斯(1588——1679),代表性政治论著《利维坦》

基本观点:“一切人对一切人的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出于和平和安定生活的渴望订立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

d.约翰·洛克(1632—1704),《政府论:论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

基本观点:自然法约束的自由状态;基于人民同意订立契约,组成政府;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缔约者的生命、自由和福利;主张将权力划为三部分。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e.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理论和混合政体思想对后来的美国立宪者产生了重要影响。(4)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20世纪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②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③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

2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1)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研究重点:政治与教化;治国之道,巩固皇权;君臣、君民关系。(2)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从传统中革故鼎新;学习西方政治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到中国,使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恢复和发展了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②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学术化、科学化的重建,尝试运用新的学术话语,解释和研究中国的政治发展。

③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土意识加强,学者们寻求在充分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国自己丰富的理论学术资源,来解释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重要名词

1城邦

答:城邦是古希腊政治的内涵概念。在古希腊人的政治语汇中,“政治”一词源自“波里”,该词在《荷马史诗》中指堡垒或卫城。同“乡郊”相对。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演变为“城邦”之称。

2共和国

答:“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西塞罗指出,疆土、人民、权力统治并不足以构成共和国,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其首要的理由就是统治的正义性。因此,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

3政治哲学

答: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主要的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和相应的政体设计一直是其研究重点。

4政治科学

答: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狭义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5行为主义革命

答: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行为主义革命结束了传统政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主导地位,从而开辟了西方政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6理性选择理论

答:理性选择理沦的源头是运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它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7政治系统论

答: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确定的是系统与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8新制度主义

答: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②历史制度主义。③社会学制度主义。

9政治社会学

答: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帕累托、莫斯卡和韦伯等人都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兴起以后,政治社会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概括起来说,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即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的,产生出的政治权威又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其主要研究的课题有: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与政治体系和政治对社会的反作用等。

10斯多葛主义

答:斯多葛主义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思想家西塞罗发展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法是建立在宇宙神圣秩序和人类理性和社会性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自然法思想被运用于罗马法,并通过罗马法为后来的天主教信条所继承,最终成为近代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资源。

11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中国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践,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12政治学

答: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

二、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由于政治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除了在历史变迁中会发生内涵变化外,当代学者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于当代政治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理解。鉴于政治生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政治问题的学者已经不仅仅限于政治学家,在当代社会科学的横断面下,不同的学科所理解的政治内涵也并不完全一致。(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者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视角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作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

在现代政治科学诞生之初,由于深受欧洲大陆的制度研究传统和德国国家法研究的影响,政治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被定位成是国家的制度问题。

结合当代政治科学研究对政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当代政治的内涵。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空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随着政治内涵本身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政治内涵的不同看法,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见解。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政治学即国家学。国家学派认为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活动,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权力现象,即权力的形成与分配的科学。(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派观点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政治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这一提法是接受了孙中山关于政治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说法,从而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公共事务管理。(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词典》对政治学所作的定义是:“政治科学是关于政府和政治系统的研究,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而公共政策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或有约束力的决定。”(6)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现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邓初民就认为,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从混沌的政治现象中抽出因果关系法则的目的之学,便是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政治学”条目下的解释也与此类似,即认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门学问。

综合对上述政治内涵的理解,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①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认为,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

②经济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

③阶级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政治。(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学,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套包括多种框架和技术的具体研究方法。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大力吸收和借鉴这些政治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①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大多数政治哲学家进行研究的具体步骤是先从一个先验的自然原初状态中抽象出一个普遍化的人性;然后从人性出发来发展出一套符合人类至善生活的最高准则;最后在这个最高准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一套相应的政治制度。

②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a.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早期研究者由于深受传统政治哲学和欧洲大陆国家学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

b.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它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

c.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理性选择理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d.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致力于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目前在政治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跨学科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①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即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的,产生出的政治权威又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其主要研究的课题有: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与政治体系和政治对社会的反作用等。

②生物政治学

生物政治学主要是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来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生物属性与人的政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政治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主要是从地理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

④政治人类学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政治人类学主要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⑤政治经济学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家主要致力于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它主要研究当代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之下的政治关系。

⑥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有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等。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传记阅读、实地采访和观察、心理测试、心理实验与个案剖析等。

4简述中、西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答:(1)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①古典希腊、罗马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邦政治,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后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以及罗马共和国时代的西塞罗。柏拉图提出了不少重要政治命题,诸如正义、政治德性、政体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更替,这些命题在19世纪甚至当今的政治理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从“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城邦)的动物”这一基础命题出发,系统阐述了关于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类型以及法治等方面的理论。

斯多葛哲学派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的思想家西塞罗已完全摒弃了城邦的概念,并首先对“国家”作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②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以圣·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代表,《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

③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等学说以及体现在其中的自然法、自然权利、主权、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观念,成为近代乃至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研究的主导框架。

④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前半叶以历史主义者黑格尔、孔德和马克思为代表,后半叶则主要有“进化论”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梅因和滕尼斯。与17、18世纪政治研究的路径不同,19世纪思想家越来越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不再是有关人性的假设,而是政治制度和事件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

⑤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b.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c.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2)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①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政治与教化相互促进,彼此强化,整个社会的自治系统被完全纳入官僚国家的运行轨道,社会知识的功能在于为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其价值在于是否对巩固皇权有利,后者同时决定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解决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此,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和解释礼乐、兵刑、职官、财赋等典章制度。

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衰朽,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的危机促使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在这一时期,政治研究除了从传统中开掘革故鼎新的思想资源外,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西学,试图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一度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介绍进来的。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使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949年以后,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受极“左”思潮的干扰,政治学研究在中国一度被大大地忽视了。1979年3月,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遭到取缔的政治学学科获得了重建的契机。自此以后,中国政治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恢复和发展了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这一阶段中国政治学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学的本土意识在加强,学者们寻求在充分借鉴国外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国自己丰富的理论学术资源,来解释中国政治变迁和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总的来说,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二章 权 力

2.1 复习笔记

一、权力的定义

1权力的界定(1)权力具有三个特征:

①社会关系;

②不对等的支配关系;

③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2)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

2权力、权威与暴力(1)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①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

②主要区别:

a.权威——绝对,无条件;权力——相对,有条件;

b.权威——不可变更;权力——根据具体情势重新分化;

c.权威——不依靠武力和强制;权力——武力为后盾。

③联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权威的运用,权威可以让人们对统治产生认可,使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内在化。(2)权力与暴力的关系

①共同点:强制性,都对被支配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

②主要区别:

a.权力是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但是暴力以彻底摧毁社会关系为目的。

b.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暴力的基础是身体、技术、武器和设备等工具,暴力的效果不取决于权威,而取决于工具是否先进、性能是否优越、人数是否占优;

c.权力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且最终要形成一定的秩序。暴力则从来都不是稳定和持久的,相反暴力的特征就在于即时的打击。暴力的运用恰恰意味着打破秩序,是对秩序的威胁。

③权力丧失权威的支持,就丧失正当性,演变为暴力。

3谁得到权力(1)个性论

①个性论内涵(权力意志;奴隶意志)

个性论,也就是说权力是与个性有关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两种权力性格,一种人拥有强大的“权力意志”,他们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有着强烈的统治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焦虑不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他们就要一心往上爬,最后成为统治者。另一种人则有一种“奴隶意志”,强烈地渴望被别人统治,如果没有一位领袖来统领他们,他们就会深感恐惧不安,这种人往往成为被统治者。

②个性论缺陷

第一,其研究的取证非常困难。

第二,个性与权力之间的联系始终是一个疑问。(2)资源论

资源论认为,权力的大小与资源的占有是成正比的。

权力的资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人格。人格,包括容貌、声音、身材、性格、体力等自然禀赋。在人格的自然优势上,是吸引追随者、打败竞争者的重要条件。

②财富。财富易于转化为权力,一旦垄断了财富,就可以职位竞争、议会通过议案、政策实施中拥有资源优势。

③组织。对组织资源的垄断,可以垄断“人脉”,获得大量的行政支持,提高掌控能力,这是单纯控制财富所无法比拟的。

④武力。权力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武力。权力以武力作为后盾,武力为权力提供了强制基础。

⑤象征。象征资源的意义就在于动员,动员符号从阶级、血缘、性别、财产、人权到道德,不一而足。一旦垄断了某种象征资源,就有可能将社会力量动员起来,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⑥知识。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权力资源的崛起,打破了血缘、财富、组织、武力等,传统权力资源对机会的设限,使权力更富于流动性和机会平等的特征。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拥有权力的人,可能同时垄断其中多种资源。究竟哪一种资源在权力角逐中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补充:美国学者伯恩斯《领袖论》,权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动机,另一个因素是能力。

二、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特征

与一般权力相比,政治权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对社会普遍普遍影响;政治权力以公共目标为指向。(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

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也就是说,政治权力是唯一可以合法地使用暴力的权力。(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①广泛性是指政治权力无孔不入,能够将广大的人口充分组织动员起来;②深入性是指政治权力无微不至,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参与者为之献身的精神;③弥散性是指政治权力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存在,让人服从于它而浑然不觉;④强制性是指政治权力可以通过强制命令来迫使人们服从。政治权力拥有其他权力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2政治权力的构成(1)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基于四个基本需要

①共同价值规范;

②占有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③规范统辖区域的生活;

④需要管制、提取和分配资源,维持运作。(2)政治权力的构成

①意识形态权力

意识形态权力垄断了意义、规范和礼仪习俗,也就是垄断了政治共同体成员对生命意义和政治价值的理解,它可以巩固被统治者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信念,以及对统治者的服从。

两种基本的意识形态。a.“自主”的意识形态,它超越现存制度,并产生一种神圣的权威形式,这种权威形式脱离并凌驾于世俗的权威,它可能借助语言、文化、宗教、传统这些因素而绵延于各种制度之中。b.依附于某一个集团的意识形态,只在强化集团的内聚力和相互信任,增强该集团在社会中的权力。

②军事权力(打击敌人;国内绥靖;镇压反对力量)

一方面可以用于扩张、侵略和掠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御侵略、保护领土的需要。

③法律权力(普遍强制力和约束力)

法律权力包括立法权和司法权。立法权指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和基本的行为规范。司法权指法律的维护和执行,通过司法裁决、刑罚、生杀予夺来震慑触犯法律的行为,调解社会矛盾。

④行政权力(广泛性;高度集中)

政治权力借助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管制和治理,控制、开发、提取和分配社会资源。因此,行政权力一方面具有广泛性,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又是高度集中的。(3)四种政治权力的组合,有几个方面需要加以理解

①不同时期相对作用不同;

②互相牵制、相互作用;

③各具相对独立性。

3政治权力:精英的、大众的,抑或多元的?(1)大众主义(主权在民)

大众主义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主权在民。

人民对政治权力加以控制的方法:

①第一种办法可以称之为杰斐逊模式(扩大政治参与;自治)

提出者:杰斐逊

重点:自治和逐级遴选的机制。

②第二种办法可以称之为激进主义模式(游行、示威、罢工)

静坐、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等方式,发动声势浩大的运动,挑战当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争取广泛的社会同情,给当局施加压力,迫使统治者让步,最终实现民众的诉求。

症结:第一是现代社会中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确实在消减,即便存在自治与运动的机会,也很少有兴趣参加;第二是大众主义倡导的多数原则,也很容易导致多数暴政,引起政局不稳。(2)精英主义(精英统治;少数人统治)

①基本观点:大规模的现代社会参与式民主不大可能;人民无法管理复杂的公共事务,政治权力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

②“寡头统治铁律”(米歇尔斯),米歇尔斯通过对社会民主党的考察发现,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社会民主党不得不将自己组织起来,而一旦形成了组织,要让组织发挥最大的功效,就需要坚强的领导。一旦这些领导占据了高位,就倾向于将自己的权势看作是永久的,死死抱住权力不放,从而变成寡头统治。

③统治者是少数人,垄断政治权力;绝大多数群众是统治者的工具。

④精英主义的问题。

a.如果从精英主义来看的话,民主与专制也就不存在什么本质区别了,那“主权在民”的意义何在呢?

b.根据很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组织中寡头统治不可能是纯粹的,相反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统治者不得不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3)多元主义(人民民主;竞争性民主)

①前提是人民民主,途径即通过众多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

②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是多元主义的代表人。

③多元主义把利益集团看作是实现民主的关键。

④多元主义对应于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组织日益发达的现实,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相当可取的。但是多元主义本身也有很大的弊端。多元主义的前提是集团之间存在平等的竞争,万一集团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利益竞争,或者这种竞争严重不对等,都会有损于多元主义的分析结论。

三、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1合法性的政治意义(1)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在民主国家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公民的参与程度,公民可以通过选举和政策讨论来控制国家政权。在威权国家中,政治权力的运作也必须考虑社会整体福利。(2)从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政治权力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①第一类称之为“礼治”。统治者须恪守礼法,否则被统治者就要“替天行道”。

②第二类称之为“法治”。政权合法性来自法律,政治体系运作和秩序依靠法律维系。

③第三类称之为“人治”。政治秩序的形成取决于寡头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实力均衡。寡头具有专断权力,但这些寡头必须拥有足够的领袖魅力去吸引被统治者对他们的追随。(3)合法性定义:政治权力是否能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问题。这种认可和支持取决于政治权力与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关系,政治权力只有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接受的文化价值才能获得被统治者的认可。

2合法性的三种类型(1)马科斯·韦伯概括了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型)三种合法性类型。

①传统型

风俗习惯、传统惯例具有无上权威,统治者的地位来自于此。

②法理型

法律具有无上的权威,法律产生的结果应该得到无条件的服从。

③克里斯玛型

凭借个人魅力赢得被统治者的支持。(2)三种合法性类型各有其特点

①传统型与法理型合法性相对都比较稳定,有利于建立一个持久的政治秩序;克里斯玛型合法性则将合法性维系在领袖人物的肉体生命上,所以一旦领袖人物健康出现问题(或者领袖的人格、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并未大众所知道),政治危机就会随之产生。

②传统型与法理型合法性都比较重视制度构建,领袖人物在其中毫无个性,或者说个性不起作用。克里斯玛型合法性则无法容忍制度对个性的压抑,它不仅无意于将统治制度化,反而一心要破坏制度。

③传统型与法理型合法性都具有可延续性,权力的继替不会危及政治权力体系本身的合法性;克里斯玛型合法性则无法遗传和继承,一旦魅力领袖的生命终结,政治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就土崩瓦解。(3)三种合法性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重要性也不一样

帝制国家——传统型;现代民主国家——法理型;第三世界新兴政权——克里斯玛型。

3合法性与有效性(1)政治权力的有效性定义

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指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2)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区别:

①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

②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信仰上、精神上的;

③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依靠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总而言之,与合法性不同的是,有效性本身具有某种脆弱性,一旦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有所停滞、中断或者出现危机,就会出现相应的政治危机。(3)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组合

在不同的国家,合法性与有效性很难两者兼得。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存在着四种可能的组合。

图2-1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四种组合类型

①A是“双高”型即合法性和有效性都很高;

②B是“一高一低”型,即合法性高但有效性低;

③C是“一低一高”型即合法性低但有效性高;

④D是“双低”型即合法性和有效性都很低。

将合法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新兴的威权国家片面依赖有效性去寻求支持,而忽视了传统、法理、文化、意识形态等合法性因素,尤其是片面发展统治机器,忽视民族认同符号的构建,从而使有效性与合法性割裂,在全球化经济风险陡然增加的条件下,维系在经济增长上的政治支持显得弱不禁风。二战后新兴国家成功的例子,无不是有效地从传统中发掘出民族认同符号和经济增长因素的国家。

4合法性与合法化(1)合法性与合法化定义

①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②政治权力的合法化: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2)对西方福利国家合法化危机的分析

政府过度干预社会的福利政策侵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即对个人自由权利至上的信仰。(4)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社会激烈变革,政治整合程度不足。

①对新兴力量的政治要求不能加以有效整合,引发政治系统与社会力量的矛盾;

②传统文化符号在社会变革中丧失,新的认同符号尚未确立。(5)面对合法化危机,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传统文化象征;意识形态;社会政策)

①传统文化象征,统治者依赖传统文化象征强化其合法性,借助道德伦理使得民众忠诚和服从。

②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以灌输的方式使得民众相信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普遍看利益,以此赢得民众效忠和支持。

③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公平和正义,提升国家整体福利水平。(暂时的权宜之计)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重要名词

1权力

答: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权力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第二,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第三,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2政治权力

答:政治权力,顾名思义,是特指与政治现象有关的权力。人们习惯地将权力不甚严格地划分为政治权力、社会权力、经济权力乃至文化权力,等等,而政治权力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权力。按照马克思对权力的理解,权力可以划分为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国家的权力”,政治权力统治着财产。藉是之故,一切权力的实现,最终都要取决于政治权力的斗争。政治权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公共性,对社会产生普遍的影响;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也就是说,政治权力是唯一可以合法地使用暴力的权力;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3寡头统治铁律

答:由精英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斯提出来的。米歇尔斯通过对社会民主党的考察发现,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社会民主党不得不将自己组织起来,而一旦形成了组织,要让组织发挥最大的功效,就需要坚强的领导。一旦这些领导占据了高位,就倾向于将自己的权势看作是永久的,死死抱住权力不放,从而变成寡头统治。

4精英主义

答:精英主义者认为,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太庞杂、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一小撮精英人物手里。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总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和荣耀;绝大多数群众则沦为被统治者,很难去控制政治权力的运作。他们充其量只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

5合法性

答:“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它的意义比“合法”要远为广泛和深远。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对于合法性的类型,最经典的认识莫过于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概括了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型)三种合法性类型。三种合法性类型各有其特点,而且这三种合法性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重要性也不一样。

6有效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