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1:58:52

点击下载

作者:文静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册

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册试读:

前言

社交就是交朋友的能力,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改变自身的命运,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好人缘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资本、最宝贵的资源!

那么,孩子也需要培养社交能力吗?当然!善于社交的孩子也最有出息,会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成功机会。

加拿大埃布尔达省心理学家协会的前任主席兼心理学家ShirleyVandersteen指出,社交能力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职场发展及人际关系。

北京安定医院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学生中曾出现社交恐怖症状者高达80%,其中严重者占14%。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那些有此症状的学生,其正常学习和社会交往都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学习和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减少,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孤独、封闭等不良心理。专家认为,社交恐怖症已成为阻碍青少年正常心理塑造的一大障碍,影响了他们今后心理的发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好朋友,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为,社交是整个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社交能力如此重要,关系着孩子的一生,但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帮助孩子培养人际关系呢?知名心理学家RonTaffel提醒,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发生人际问题时就断下定论,而应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引,帮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慢慢培养对于周遭事物的洞察力、自信心与社交技巧。

基于这种情况,本书针对孩子在交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科学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家长朋友最大限度挖掘出孩子的社交潜力,希望这本书的教育理念能够给父母带去惊喜,让孩子的父母找到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密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茫茫人海中觅得知音,在人生的舞台上笑看风云,潇洒自如,赢得最广阔的生存空间!第一章社交术是受用一生的本事

社交是一生的必修课,是现代人必需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呢?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才能,才会让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因为会社交的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得到众人的鼎力相助,使得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改变自己、突破自己,从而成为人生的大赢家。让孩子为别人喝彩

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条件使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挑剔周围的一切。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特别关注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随时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而鼓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别人,赞美别人,努力去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而有的人看到的却是树枝上的几只毛毛虫。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经常赏识他人,夸奖、赞美他人的人往往处世积极乐观,受人欢迎,受人尊敬,身体比较健康,不常生病,而常指责、抱怨别人的人却缺少朋友,孤单落寞,身体和心理比较脆弱。

有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上幼儿班。这个孩子非常调皮好动,班主任老师告诉这位母亲,您孩子一节课,连5分钟也坚持不住——坐不稳。母亲回到家里,笑着对孩子说:“宝宝,今天老师表扬你了,说你有进步,一节课有5分钟可以坐得稳稳的、乖乖的。”宝宝听了很高兴,第二天上课果然有5分钟能坐稳。

读小学时,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状:你孩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十名之内,很难教!母亲回来后,孩子问:“妈妈,今天家长会老师跟你说了什么?”母亲说:“老师在提起你时,说你的成绩有进步,不在班级倒数十名之内了!”孩子听了很高兴。

到初三时,班主任老师把孩子的母亲叫到办公室,诚恳地对她说:“您的孩子按目前的成绩考高中有点困难。”母亲回家后,对儿子说:“儿子,班主任老师对你抱有希望,说你只要能努力,会考进高中的。”孩子听后很自信。

高考前夕,母亲有预感,儿子可能会进重点大学。

后来,当孩子学业有成出国留学后,他写信给母亲的第一句话:“妈妈,没有您的赏识和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是啊,母亲赏识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若你在生活中多一点赏识,多一点赞美,他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样让孩子学会赞美别人呢?(1)给孩子一个充满宽容的成长环境;(2)帮助孩子建立评判的标准;(3)让发现别人的长处成为习惯;(4)适当的赞美技巧的使用。

当然,我们在赏识和赞美他人的同时,却不能忘记了树枝上的毛毛虫。虽然这与满树的葱郁生机相比,确实微不足道,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应该用明亮的慧眼去发现,用乐观的态度去指正。让孩子知道,“我”不是一切

现在的孩子大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龄人,都要围绕着自己转,平时说话喜欢说:“我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用“我”为主语。这样的孩子,父母如果不善加教育和诱导,等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一些父母为孩子太“独”而发愁,他们只想着自己,不管他人。这样的性格在父母面前没问题,可到了学校,到了社会,他们怎么能够与人和谐地相处呢!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当采取措施,坚决纠正孩子的自我中心习惯。

萌萌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当然是深受爸爸妈妈的宠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萌萌,萌萌逐渐地变得很“独”。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萌萌的威化饼就吃起来了。因为,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好久了,萌萌根本不喜欢吃。然而,萌萌看到后却立刻发起了脾气,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爸爸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但还是不能说服萌萌,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的。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肯德基,才阻止了萌萌的哭闹。

萌萌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幼儿园的小朋友刚刚来玩耍,看见萌萌的天线宝宝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萌萌说:“你的天线宝宝好神气呀!”说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中流露着对那个天线宝宝的喜爱,刚刚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萌萌却很小气地将天线宝宝藏起来了,并且对刚刚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生活中,像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关心。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了,千万不能放纵孩子的这种心理,否则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孩子即使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一个人不能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他必须要和人合作,而这样的孩子是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的。

因此,教育学家建议父母运用平等计教会孩子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那么父母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们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任性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任其发展。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其次,父母不应给孩子太多的关注。有位母亲非常疼爱她的孩子,她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宝宝不要乱跑!”“宝宝,你没摔伤吧?”“宝宝,妈妈帮你把扣子扣好!”……结果这个孩子越来越任性,越来越难管。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而依然会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感兴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太多关注是不必要的,父母应当尽量让孩子感觉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都是平等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为孩子制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要分给别的小朋友;当他有了好玩的玩具时,教给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会有趣。爸爸妈妈最好引导孩子和比他大的孩子在一起玩,这样较大的孩子不仅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意识,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可以制止他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父母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圈子中跳出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并教给孩子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如果父母不在家庭中给孩子特殊的地位,那么孩子就不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了,因此要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父母还要从自身做起。告诉孩子,人只有互助才能成功

有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常常不会为他人着想,也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那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呢?

父母应该直接指出孩子的错处,反问他:“那么,我以后也像你对别人一样对你。”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所在。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宽容、忍让。通过“换位法”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坏习惯,克服狭隘、自私的思想。让孩子有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机会,有团结互助的习惯,懂得互惠互利,多为孩子提供结交朋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是避免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知怎么,陈晓波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了。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打篮球的时候,晓波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带球,然后自己一个人上篮,不会想着和队友配合。如果别人稍微有一两个球忘记传给他的话,他就会发牢骚:“怎么不把球给我?你们怎么能这样?”同学们都觉得晓波太自以为是了,渐渐地疏远了他。

在家里,要是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的话,晓波绝对是把遥控器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找的节目都是他自己喜欢看的,他心里才不会考虑到爸爸妈妈是否也乐意和他看一样的节目呢。晓波觉得:反正只要我自己觉得快乐、开心就OK了,我才不会管他人咧!

这天,妈妈和晓波商量一件事。妈妈问道:“隔壁小可过些天要参加英语口语比赛,你可以把你的MP3借给她用几天吗?”

晓波大声地拒绝道:“什么?凭什么把我的东西借给别人,那是我的。她参加比赛与我何干?”

妈妈听罢,也故意夸张地回应道:“与你何干?那么,我以后也像你对别人一样对你,你觉得如何?”

晓波没有说话,脸“唰”地一下红了。

妈妈意味深长地说道:“孩子,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若是只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你会无意中失去很多,好好想想妈妈的话吧。”

晓波惭愧地低下了头……

当然,这个毛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所以,父母平时还要做到不娇惯、溺爱孩子。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懒惰、依赖情绪。因为,优越的物质生活不仅容易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而且容易使人变得贪婪、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所在。

首先,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跟孩子谈道理,要直指孩子做错的地方,谨记“以身作则”这个育儿要则。

其次,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在挫折中锻炼意志,提高自制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半由于缺乏生活磨炼,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凡事都喜欢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所以,常常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因此,人为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有利于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

有人曾经问日本的一位小学校长:“您办学最注重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教育孩子理解别人,与其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与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识再多也没用。”这位校长的话告诉孩子的父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素质。

相信为人父母的都希望教导孩子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合作。因为我们都明白,孩子若能与人一起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较容易适应各种转变及获取到较好的成果。然而,为何有些孩子可以主动与人合作,有些却不能?难道那些“独家村”的孩子太幼稚,仍未学懂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明显冷淡的相互关系,必然导致人产生消极的劳动态度,给共同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与人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而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形成与人合作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待到他长大成人以后,便很难弥补了。因此,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庭生活很重要。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多创造与孩子合作的机会,如母女一起做饭、父子一起修理自行车等。在与父母的合作中,孩子可以学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在今后与他人的交往中能运用这些技能。对于孩子主动进行合作的行为,父母应该给予表扬。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真正形成合作与竞争技能的时机往往是在与同伴们集体的活动中,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为同学服务、加油等。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曾经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当一个活动的目标和手段使参与者积极地互相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因此,合作成员必须表现出更大的相互依赖感、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协调一致。

从前有一座市镇,想组建一个交响乐团。能成为交响乐团的成员是一份荣誉与特权,加入者不必拥有自己的乐器。乐团指挥提供一份永久性的邀请,任何人都可以签约加入,那是一份终生的合约。很快,交响乐团就组建起来了。

指挥者交给每位演奏者他所编写的“完美乐曲”的一部分,要每个人好好练习,等到音乐会那天做首场演出。每位演奏者都认真练习,但不久以后,演奏者就留意到其他人练习的部分与自己的不同。“看那些小提琴,”法国号手抱怨说,“他们练习的方式既无节奏也无条理……每次内容都不一样,为何他们不与我们练习同样的音阶和乐曲?这些人连基础都没打好!”“我宣告,”小提琴手嗤之以鼻地观看法国号手的练习,“真难相信他们每次练习的都是相同的东西。那一定很无聊!他们为何不像我们一样,享受即兴发挥的乐趣?”“你能想象吗?”鼓手说,“那些吹奏低音管的人只懂得在房间里练习,结束了便回家,从来没有在观众面前演出,他们一定没什么进步。”“有时候真叫人怀疑他们有没有签订合约,”吹低音管的人叹气,“那些鼓手真忙碌,每晚都去市内,在最糟糕的地方演奏,或许他们从来不花时间练习。”

演奏者曾经不期而遇,当然他们的话题也集中在如何诠释乐曲。“这是一首胜利进行曲,”小号手断然地说,“应当奏出庄严和胜利的气氛。”“不,不,”竖琴手说,“那是一首情歌,应当甜蜜、愉快、温柔。”“根本是疯狂!”吹单簧管的人打断他的话,“那是一首圣诗,属于虔诚和崇拜的一类。”

虽然有许多分部的练习,演奏者却从未进行过全团练习,因此也就没有人知道该作品将于何时演出。由于他们对演奏时间和方式争吵甚为激烈,这个话题最好不要再提起。

交响乐团的各部仍然保持单独练习,当演奏的日子来临,指挥家举起指挥棒的时候,试想,他们会演奏出一个完美的乐曲吗?

折断一根木棒容易,折断一捆木棒很难。其实,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在现今世界,孩子正承受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漠视,成人大多都将专注点投射在其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处理孩子的各类情感需要,没有适时引导他们如何去调解与疏导不快的情绪。家庭是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基地,疼爱孩子的父母们,不妨参考以下所提供的方法,以辅助孩子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合作。(1)父母要起表率作用。父母本身具备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可能找到。因此,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整天吵闹不休的家庭,是很难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蔼品质的儿童的。父母对他人的热情、平等、谦虚等处世原则和行为,是孩子最好的直观而生动的教材,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孩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能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品性。(2)提醒孩子凡事要想到别人。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凡事都只想到自己,遇事就会斤斤计较,也难于与别人友好相处,又怎么能谈得上与他人合作呢?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妨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如孩子手中拿着玩具时,父母可以拿另外的东西慢慢地递给他,从他手中取走玩具。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同时适当地给孩子以引导,让孩子觉得分享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剥夺,而是平添更多更新更好的机会和乐趣。(3)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自觉地意识到与他人真诚合作的必要性。同时,要培养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让人依赖的人。使孩子知道,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依赖自己,自己必须要言而有信,与人友好相处。应该注意的是,在活动中若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发生争执时,父母千万不要过早干预,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会自己解决矛盾,从而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4)要教育孩子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一个学会关心他人的孩子,自然就能与别人合作了。另外,一定要鼓励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选择朋友,教育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要轻易怀疑、怨恨、仇视他人,更不允许孩子欺负弱者,培养孩子善于同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孩子合作。广泛的社交、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形成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5)让孩子学会一些合作的技巧和规则。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容忍和随和是有尺度的,也就是说在合作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只想自己,要充分顾及他人的要求与需要,哪怕必要时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但是,迁就与让步是有限度的,不是放弃原则,在合作中要有自己的立场与个性,要知道取得同伴的信任与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

在当今社会,团队精神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孩子具有团队精神,将更有益于他立足于世。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合作中获得团队精神。教会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最佳状态

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自我否定。自卑的青少年在交往中,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青少年往往太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的强硬,很难让他人接近,以至于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青少年的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惭形秽。

其次,要正确地与他人相比,自卑心重的青少年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赅全。

其实,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于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新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计,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有利于客观地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为什么有的青少年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呢?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青少年还没有领悟到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每人就有两个主意。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同心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的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到挫折。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者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然如果自己身上存在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所在。

知人之明,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如何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呢?(1)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赅全。(2)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考,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3)切莫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是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消耗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等等。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都是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

人的交际素质越高,交往的时间与空间就越大,生活也越丰富,得到的支持与帮助也就越多,机遇将不期而至。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常会面临的一种困难。教育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人际交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良好的交际习惯也是孩子成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姜美辰是个长得很可爱的小姑娘,尤其是她那甜甜的圆脸,夹杂着格格的笑声,更是为爸爸妈妈所欣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发现姜美辰很少与同学们一起玩,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总是对着电视消磨时间。出去玩时,遇到有同龄的小朋友,即使人家主动跟她打招呼,她也很少与对方交流,家里更没有她的同学的到来,她也几乎不与爸爸妈妈说自己的事情。看到电视节目感到好笑时,她也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傻笑,从不讲给爸爸妈妈听。

有一次,她在看《猫和老鼠》时,哈哈大笑起来。

妈妈走到她的身边,问到:“女儿,这个故事有那么好笑吗?”

姜美辰没有理会妈妈。等她看完了之后,妈妈又走过来,耐心地说:“女儿,《猫和老鼠》你从小就看,现在你已经读三年级了,你能告诉妈妈,你有没有自己的好朋友吗?”

姜美辰摇摇头:“妈妈,我只喜欢看电视,不愿意和别的同学玩,因为每次玩的时候总是会吵架。”妈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么,妈妈教你怎样去跟其他人交朋友,好吗?”

人际关系的破裂也往往是由于缺乏主动宽容他人、谅解他人的胸怀所致。交际的重点是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待人,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不嫉妒他人,得理也让人。教育孩子胸怀宽广,摆脱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不能与伙伴友好和睦地相处,不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方法、规则。有的孩子更害怕与老师交往,不懂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不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父母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孩子的这类问题。

首先要注重爱的表达,比如分享孩子的高兴情绪,理解和分担孩子的痛苦情绪等。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他完全可以信赖的人,从而感觉安全。

父母还要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孩子多找一些同龄伙伴,鼓励孩子与他们一起玩耍,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欢乐,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激起他们友好相处的意愿和行为。不要夸奖孩子的独自玩耍行为,这将使孩子更喜欢独自玩耍。在孩子面前要多鼓励他与别人一起游戏,告诉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很好的。

鼓励孩子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时也要注意,让孩子懂得得理让人,以和为贵。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处理。孩子的很多理念和行为是受父母影响的,要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说某个孩子的坏话,孩子就会对那个孩子产生敌意,而不愿与他交往。

现代社会,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知识再多也枉然。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习惯。社会是一张网,个人是组成这张网的点,不管你做什么事,你都会与你周围的那几个点发生某种关系。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父母应当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当孩子无私地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中是自豪的、宽容的,当他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他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孩子,大胆去交朋友吧

父母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孩子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成熟。

小查和爸爸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荧屏上正在播放一条新闻,是关于“拐卖妇女”专题的法制报道。妈妈看过这条报道后,再三对小查嘱咐:“现在外面坏人这么多,你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在外面逗留太久,知道吗?放学就立刻回家!”

小查觉得妈妈说话言过其实了,不过,看到妈妈紧张的模样,就随口回了一句:“知道了,你放心。”

过了几天,小查妈妈又和女儿说了一件事情:“今天我在报纸上面,又看到了一条报道,说是现在一些犯罪团伙专门对你这样的女孩下手,你以后出门可得当心,外面真的有很多坏人!你知道妈妈整天有多担心吗?”

小查听了妈妈这番话,开始有点害怕起来了,每次回家的路上,凡是看起来行色可疑的人,小查就担心是拐卖妇女的人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小查会惊恐地一口气跑回家里,生怕后面真的会有犯罪分子在追自己。

就这样,小查每天除了上学放学,几乎足不出门。女孩心想,这样待在家里,应该就不会有坏人了吧!

故事里面的妈妈出于爱孩子,害怕孩子吃亏,被人欺负,于是几乎是以吓唬的口吻嘱咐孩子“外面坏人很多”,还列举了很多例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胆大的孩子也许对此不以为然,可是这类的话语说多了,再胆大的孩子也会害怕的,而那些胆小的孩子也越发地胆小了。

要是像小查那样认为“只有待在家里就不会遇到坏人”了,整天待在房间里,又怎么有机会去接触这个社会呢?

父母不应该因为社会太复杂,就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下面,如果养成习惯,孩子就会对社会产生惧怕心理,面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从而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

为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去,大胆与别人交往,接触社会,在解决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来使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

不要给孩子灌输一些这样的思想:“外面坏人多”“外面都是犯罪分子,尽量待在家里”。孩子的成长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就阻止他们交朋友、接触社会。每个人都是在失败和挫折中慢慢长大的,其实,让孩子了解一个真实的社会,了解其中的美、丑、善、恶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利而无害的。

此外,在生活中,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且接纳他们的朋友。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永远封闭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面,要让孩子自己独自去体验这个社会的冷暖好坏,勇敢地适应这个社会。

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讲述一些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让他们明白世上还是好人多,要让孩子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帮助孩子脱离“社交恐惧症”

是否拥有朋友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关心孩子就一定要关心他们的交友,帮助孩子就一定要帮助孩子的交友。一个好朋友的影响力等于或者超过一个好的老师。

孩子交朋友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我们忽视了孩子们常常需要练习才能正确地结交朋友。而且尽管人们过去相信,孩子直到上学的年龄才会开始发展真正的友谊,现在的研究却表明,孩子发展亲密的关系最早可以从1岁开始。等孩子到了3~4岁,建立这样的亲密关系对他们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样的关系会让孩子在学校的最初几年感觉很自在,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大多数家庭的台历上会有孩子约小伙伴一起玩的日子的标记,这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现如今,“人际关系”技能已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正像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心理学家勒纳·屠阿说,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也就是说,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起。孩子常常模仿着他们看到的社交习惯和方式。当中,他们最容易学到的就是父母在家里接待来访者的习惯和方式,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孩子听父母讲话时会不耐烦,有时候会打断父母的谈话,让父母分享他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和孩子谈话时,父母应该采用轮流讲话的方式,要多听他讲话,而不是向他训话。

首先,鼓励孩子要大胆交往,父母适度的提醒、节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朋友对孩子发展不可或缺,限制过多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交往,特别引导孩子为弥补个人缺陷而交往,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的机会,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和均衡性的发展。

其次,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如果你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又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几个调皮的孩子进入你的家门,你会欢迎他们进来吗?如果你这么做了,家虽然被搞乱了,却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堂;如果你拒绝了孩子们,哪怕稍有不悦,敏感的小精灵们都可能敬而远之。你一定明白,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孩子拥有伙伴并快乐地生活,比房间的整洁漂亮重要上万倍!

第三,允许孩子有异性朋友,男孩和女孩的交往的确需要关注与指导,但是孩子们是需要有和异性相处经验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迟早都要面对,况且孩子长大以后哪个不面对恋爱、婚姻等诸多问题,因此强制不如疏导,回避不如面对。要做开明的父母,当然这里的朋友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第四,鼓励孩子出去玩,请父母朋友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吧,你一定会悟出一个生活经验,那就是大部分人是在户外活动中结识的好朋友,许多难忘的友谊也是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让孩子心中充满爱

一位妈妈向教育专家抱怨说,她怀疑自己的女儿不爱她。生活中很多父母也都有相同的感受,他们的孩子对他们冷漠、毫不关心,这让他们伤心极了。然而,孩子变成这样要怪谁呢?爱是人类天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应该向别人付出爱。可一些父母往往只给予孩子爱,却不懂得要求孩子回报,也不培养孩子施爱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于父母关心自己,却不知道关心父母。因此,父母们应学会引导孩子关心自己,示弱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5岁的罗尼跟同龄的孩子一样,喜欢吃汉堡,喜欢喝碳酸饮料,喜欢各种新奇的玩具。妈妈因此也把他当成一个除了吃喝玩闹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的小孩。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她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那一年,罗尼家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罗尼也进了一所新的幼儿园。一个半月后,幼儿园要开家长会,罗尼妈妈也在被邀请之列。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开玩笑地对罗尼说:“怎么办啊?妈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城市,在你们幼儿园里,妈妈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到时候你可要帮我啊!”

没想到罗尼一本正经地说:“没问题,妈妈。我认识那里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

妈妈看他认真的样子觉得很有趣,但她也只是笑笑,没有放在心上。

到了幼儿园,罗尼开始履行他的承诺,他尽责地陪妈妈到会议室,严肃地把妈妈介绍给园长和其他老师,又认真地向妈妈介绍了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最后告诉妈妈小朋友们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

接着,罗尼把妈妈带到一个沙发面前,给她端来了一杯果汁,“妈妈,你先坐在这儿别到处乱走,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

让他成为“小大人”只需要一个小方法。罗尼妈妈坐在沙发上,欣喜地看着突然间长大的孩子,她突然明白了一点,在孩子面前偶尔扮演弱者的角色,实际上是对孩子责任心最好的鼓励与培养。

这真是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妈妈的一个小玩笑,让她看到了孩子懂事、负责任的一面。世上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如果你希望得到孩子的关爱,那么至少先要让孩子知道你是需要他的关爱的吧!如果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不是扮出需要帮助的样子,她的儿子又怎么会主动去照顾她呢?看来能否让孩子有关爱之心,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引导。

有一对父母是教育工作者,但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却困惑不已。儿子是他们的骄傲,夫妻俩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夫妻俩用省下的钱给孩子买营养品,吃鱼或排骨的时候夫妻俩就看着孩子吃个够,自己才动筷子。他们省吃俭用给孩子买钢琴,买电脑,请家教,他们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用担心我们,爸妈是大人,你只要生活得幸福,我们就幸福了!”后来孩子进了重点中学,成绩也很优秀,然而这孩子却有个毛病,不会关心大人。有一天,妻子出差,这位父母和儿子留在家里,八点多钟时,他的胃病犯了,疼得直冒冷汗,他勉强从床头柜里摸出一瓶胃药,然后让客厅里的儿子帮他倒杯水,没想到孩子对他的呻吟声毫不理会,反而不耐烦地说:“你不会自己倒呀,我还得写作业呢!”这一刻,他感到自己的心比胃还要疼。

孩子的做法多么令人痛心,然而这一切究竟该怪谁呢?很多父母也像这对父母一样,认为爱孩子就该是无私的、奉献一切的。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心是最宝贵的,孩子的爱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因此引导孩子的爱心也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义务。

爱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儿童时期,孩子的身心发育最为迅速,是最关键的时候。因此,在这个阶段呵护孩子的爱心,对塑造他们的良好性格和健康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许多教育方法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许多孩子在被教育的时期是处于感情教育的荒漠之中的。爱孩子不是只要让他(她)吃好、睡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还要让孩子心存爱意,关心父母和他人。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这一点,你小小的孩子是乐于充当你的保护者的。如果停电时,你拉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你很害怕,那么孩子一定会故作勇敢地抱着你:“妈妈不要怕,我来保护你!”曾经有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任性不懂事一直无可奈何。有一次,爸爸要出差,就告诉孩子说,“你长大了,爸爸出远门后,你要照顾这个家,妈妈很柔弱,你要像男子汉一样保护她。”结果父亲回来后惊讶地发现孩子变了个样,他为爸爸拿拖鞋、揉腿,据说在爸爸出差的日子里,他每晚睡前都要检查门窗是否锁好,还常为妈妈倒茶、帮妈妈干活。这位爸爸为儿子的转变而惊喜,同时他也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之心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父母去引导的,不能只向孩子付出爱,而不向孩子索取爱。

示弱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万能的,让孩子由被爱向施爱转化,从感激父母、牵挂父母,到想为父母做事,回爱父母,形成健康、完整的爱的循环。第二章培养孩子健康的社交心理

研究显示,在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日后的成就可能比不上擅长经营人际关系的学生。有些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但大多数孩子的社交技巧是需要父母特别教导的。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然而有不少孩子却时常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

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孩子。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的情绪,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只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排遣,才能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冷漠不是“酷”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人的宠爱,渐渐地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对人非常冷漠。然而,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他们无法和别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因此,父母们必须试着融化孩子的冷漠,让孩子变得热心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孩子待人冷漠的心态呢?下面请看一位父母的成功经验:

我儿子叫宋雨,今年12岁,是家里的独苗、心肝宝贝,今年还被评选为三好学生、十佳少先队员,我们做父母的心里都很高兴。家长会上,老师表扬宋雨说:“宋雨学习成绩优异,开朗又活泼,不怕吃苦,更难得的是热心助人,总是主动帮助同学,从不藏私,在班里十分有号召力。”当时,好多父母都问我,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出色懂事?还有一位父母跟我诉苦,说他的儿子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却待人冷漠,不善于合作,这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吃得开呀!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宋雨以前也是这个样子,但是从他9岁起,我和他妈妈就决心帮他改变这种冷漠心态,怎么做呢?我们试了很多方法,带他去希望工程捐款,给他讲乐于助人的道理、故事……可效果都很差。后来,他妈妈偶然听了一个教育讲座,才学会了一招“赏善计”。小孩子嘛!总是喜欢被奖赏的,我们就按照专家说的,每当他做了一点好事,哪怕是对周围的人有一点热心的表示,我们就立刻抓住机会表扬他、奖励他。我们看得出他表面上虽然有点尴尬,但内心却很得意,渐渐地,他做的好事越来越多了:他扶奶奶去医院,给我送伞,帮助同学学习……要不人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呢!只要父母用对了方法,再任性的孩子也会变成好孩子!

热心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一个对人冷漠的人,其实是一个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才华、再有能力,最终也很难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热心”的品性。

孩子往往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而父母的反应就成了孩子判断对错的标准,因此“赏善计”就成了教育孩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奖赏孩子热心的行为,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就算你的孩子只是帮了别人一点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你也要告诉他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希望他这样做,并鼓励他多为别人做善事。让他知道你希望从他的举动中看到善意,表现得友好些。如果孩子对他人不友好,就要让他认识到这样不好,不是好孩子应该做出的举动,并表示你对此的遗憾,相信他下次会做得好一些,而不是简单地去责骂他。

当然,掌握了这种奇妙的教育方法后,父母们还必须为孩子创造能赞赏他善行的机会。(1)让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孩子待人冷漠,往往是因为对别人的立场缺少了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同理心,让孩子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正是通过“假如我是下岗的妈妈……”的角色换位活动,体验到妈妈的烦恼,认识到妈妈的不容易,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与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2)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慈善活动

书画家为拯救灾民的义卖书画活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动;为美化校园,每人献上一盆花的活动。老师、父母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活动。(3)让孩子感受热心带来的快乐

孩子们受到了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快乐,这清楚地告诉他热心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不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因此,不妨给孩子创造一些表达热心的机会,例如善待小动物等,他能从中感觉到感激、忠心,并真正懂得热心的好处。(4)让孩子在热心友爱的环境中成长

首先,父母应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来教育、帮助孩子,努力使热心、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另外,友好相待所有认识的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以及一切可给予帮助的陌生人。孩子们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善良、友好对他来说就显得非常熟悉、自然。

孩子战胜冷漠心态的关键是父母,只要父母能对孩子的热心行为明确地表示出喜欢,并通过一次次的奖赏让孩子再接再厉,那父母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具备善良品质、热心的好孩子。优良品性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人的性格也是各有千秋的。有人性格外向,有人则很内向。

小楼不太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因为,他总觉得和大家在一起打闹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他认为倒不如自己看书或是独自去郊游来得更为潇洒、惬意。他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面的那些独来独往的古代侠客,小楼欣赏他们那种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的生活。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侠客般的气质。

可是,小楼的妈妈可不认为这种独来独往的性格是个好现象,她觉得孩子必须得和伙伴们一起玩闹、一起交往,才是正常的,像小楼这样的性格太过孤僻,妈妈经常对小楼说:“你不要这么不合群,应该多和朋友在一起玩,一起谈心,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积极的,这样老是关起门来,一个人待着,会越来越怪异的。”

小楼每每听到妈妈的这番话,总是冷冷地回绝:“我喜欢这样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我觉得这样很好。我喜欢如此。”

面对孩子的固执,母亲几乎是无计可施了。那天,母亲单位组织到外地去旅游,妈妈想带着小楼一块儿去,因为,这次旅游会有许多和小楼同龄的孩子一同前往,妈妈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可以让小楼多接触一些朋友。但小楼还是拒绝了妈妈的安排:“不,我不去,和一群孩子在一起多没劲呀。”

妈妈问道:“你自己不也是孩子吗?”

小楼摆摆手:“反正我是不去的,我再次申明我喜欢独自一人。”

妈妈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唉,你怎么这么喜欢闹别扭呀!”

成人的性格往往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所以,生活中和故事里的小楼性格相近的孩子并不鲜见。

然而父母们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整天独自一人,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世积极、性格活泼。因此,许多性格内向孩子的父母都为孩子忧心忡忡。有些父母还会因为孩子的这种个性而责备孩子:“怎么整天死气沉沉的?”“整天就像个小老头一样没精打采”……然而,这种方法却很难奏效,因为愈加责备,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缩、消极,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尤其是以命令的口气说话,将对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父母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和一些性格外向的伙伴一起相处,可是,他们不知道,内向的孩子和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时,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内心中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心墙,反而加重孩子的内向。

所以,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不管孩子性格是否内向,只要孩子心理健康,能够快乐的成长,就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不要强求孩子的性格与别人一致,更不要斥责孩子性格不好。在这点上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对孩子宽容一点。即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某些不好的倾向,也不要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此时父母应该做的是,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抓住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出孩子性格特别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

培养孩子个性的时候,不要逼迫孩子必须和父母自己认为优秀的性格一致,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个性。但要让孩子理解,人不是个体的,而是社会的,人不需要刻意去改变自己的个性,但必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你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要想让孩子在今后的日子里,很好地立足于复杂的社会,担当起重任,那么,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富有责任心的习惯。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多越大,证明他的价值就越大。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的时候,就去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

很少有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让孩子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处罚。大部分父母往往会这样做:孩子犯下错误后,父母赶快帮孩子弥补过失,事后再处罚孩子。其实这样教育孩子,效果并不会太好。在西方,每个孩子都很清楚地被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违反规则就要接受适当的教训。

亚历刚上大学时,爸爸和他约定:每月3号给亚历寄400美元的生活费。

结果第一次独立生活的亚历用钱既无计划也不节制。三天两头与同学到校园餐馆挥霍,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结果第一个月还没过完,亚历的口袋里就只剩下几个钢!儿丁当响了。

第一个月,爸爸容忍了儿子的无节制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了过来。然而亚历却不知悔改。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仍旧早早就把钱挥霍完了。

终于,在离第四个月的收款日还有14天的时候,亚历的口袋里又只剩下27美元了。万般无奈之下,亚历只好拍了一封电报回家,内容简短明了:“爸爸,我饿坏了。”爸爸很快回了电报,也非常简短:“孩子,饿着吧!”

这实在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27美元的14天里,亚历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出手之前必会细细打算,竟然也把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

从此以后,大手大脚的亚历开始精打细算,并且发现,其实只要稍稍节制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只要300美元生活费就足够了。这样一来,每个月亚历甚至可以积攒下一些钱。亚历用这些钱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磁带、唱片,做了一些比如自助旅游、捐款等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没有忘记偶尔和朋友们到餐馆聚聚。

亚历的大学生活比以前过得充实而丰富了。

在这个故事里,爸爸给亚历的处罚是,让他自己承受错误造成的后果,这种处罚手段可以说是纠正孩子错误的良方,比责骂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种因果教训更能使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错误。

我们作为父母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约束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制约,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强制。任何不能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做人,不能维护孩子尊严的技巧都不能被称为约束,仅仅称得上是惩罚,不管它被包装得多好。

作为父母要下力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须知“责任存乎心,终生益无穷”。培育孩子的责任心的习惯,应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心入手。家庭责任心主要是指能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权利,自愿承担家庭义务,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根源在于父母是否具有家庭责任感,还在于父母是否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假如你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母,怎能对孩子进行责任心的教育呢?在一个父母专制的王国里,很难培养出有家庭责任感的孩子,因为父母对孩子管制得太多,控制得太死,使孩子没有机会就某件事做出负责的行为,孩子做事只是服从,听命于父母的意见。只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家庭责任感生长的最佳环境。责任感是家里一旦需要额外帮助时,孩子能够主动发现并自主地做出反应。孩子受到重视,父母具有威信。要想改变孩子,应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赋予孩子责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不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勇于承担责任的后果,父母不应替孩子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其次,要从小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培养孩子关心自己的亲人与家庭事务。

第三,让孩子接触社会。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接触社会,使孩子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到被他人、被社会需要的乐趣。因为“被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你看,他们都在羡慕你

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埋怨道:“我的孩子整天嚷着买名牌”,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该怎么处理呢?

父母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我的孩子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应该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如果连父母都有这种虚荣心,那么就很难在实质上帮助孩子,反而会推着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做父母的不应放纵孩子,去满足他越来越膨胀的虚荣心。

父母也不要急着责备孩子,最好以开放的方式去询问孩子必须买名牌的原因,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回答。直接坦率的询问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如果孩子买名牌的原因是受了同学朋友的影响,羡慕别人也有名牌,父母要及时纠正,可以对孩子说:“你也拥有很多让别人羡慕的地方”等等话语,转变孩子心中错误的观念。

莉娜在一所中学就读,他们班上有许多同学家境不错。同学们全身几乎都是名牌,就连大家手中的MP3呀,手机什么的,都是最新款的,这些孩子们无意识间渐渐有了攀比的现象出现,例如今天某某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