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纯洁的日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1:05:31

点击下载

作者:冯欢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这纯洁的日子

在这纯洁的日子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子罕诚心却宝

子罕是春秋时齐国的一名大夫。他虽身为京城中的官员,却从不恃权营私,贪恋钱财。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凡别人送来礼物,子罕一概拒收。

有一天,子罕正在府中处理政务,忽然差役进来禀报说,门外有个人求见。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务,示意有请。

不一会儿,差役把那人请了进来。只见他身着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进门后,一边向子罕施礼作揖,一边口若悬河地说开了:“久闻大人英名,如雷贯耳,怎奈宋齐两国路途遥遥,无缘相见,今日得见大人尊容,实属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谦和地回答说:“客人来访,理当会见,请不必多礼。”

接着,子罕想询问来人的情况和来意。然而那人却只管一面欣赏厅里的摆设,一面不断地奉承子罕。见此,子罕虽耐着性子,浑身却像针扎一样难受。出于礼貌,子罕不便发火,只好敷衍着和他胡乱谈了一会儿话。

坐了好半天,也不见那人说明来意。子罕因有公事在身,心里很着急,只得委婉地说:“足下一路风尘仆仆,鞍马劳顿,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说:“大人既是公务在身,小人不敢打扰,今日至此,只有一事相商。”说着,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会意,向身边的差役们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那人见厅内别无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声地说:“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见,我这里有一块刚得到的宝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无价之宝啊!现在我奉献给你,请大人笑纳。”

说着,那人从袖中把那块碧玉取了出来,双手递给了子罕。子罕接过那玉细看,确实是块宝玉。他放在手上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然后,把那玉又递还给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为子罕怀疑那玉不是珍宝,忙说:“小人已请玉匠鉴定过了,的确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啊!你看这纹理多么华美,这色泽多么斑斓,这形态……”

子罕见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着解释说:“我并非怀疑它不是宝,我不收,是因为它是你的宝,而不是我的宝。对你来说它是无价之玉,而它对我来说就不是宝。你把碧玉作为宝,我把不贪作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宝,岂不是你也丢了宝,我也丢了宝。我看还是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好啊!”

听了子罕的这一番话,那人只得收起那块玉,灰溜溜地走了。

子文不护族亲

子文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他办事公道,执法严明,正直无私。

有一次,掌管刑狱的廷理逮捕了一名犯人,审讯中,那犯人如实地招了供,最后,又战战兢兢地乞求说:“小人作下此孽,实属罪有应得,无论如何处治,我都绝无怨言。只是恳请大人,千万不要将我的事告于令尹知道。”

廷理听了,感到很奇怪,大声喝道:“大胆!你小小一个囚犯,也敢提提及令尹大人?”“大人容禀,因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亲,他平时素来对我们就管得很严,这会儿要是听说小人犯了罪,岂不是要动怒么?”

听到这儿,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亲,那我如何惹得了他,倒不如送个人情了事。想到这里,廷理便对那犯人说:“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面子上,暂且饶了你,以后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难办啦!”说着,便打开刑具把他放了。那人连忙叩头谢恩,随后,连滚带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找来。廷理满以为子文会好好地谢他,便喜滋滋的来了。

子文见廷理来了,瞥了他一眼,问道:“听说我的一个族人的案子是你审理的?”

廷理连忙答道:“是的,大人。不过,我已将他放了。原先下官不知道他和您的关系,所以多有冒犯,请大人原谅。”

子文听到这儿,十分生气地责备道:“你真糊涂啊!国家设置廷理这个职位,就是为了惩治违法犯罪的。一个正直的廷理就应当秉公办案,执法如山,可你却违背法律,屈服于权势,无端地宽容了犯了罪的人,这是天理难容的事啊!”

子文义正词严的一番话,说得廷理哑口无言。随后,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个犯法的族人抓了来,亲自交给了廷理。廷理依法处治了他。

这件事,很快在楚国的老百姓中传开了,大家都夸赞子文办事无私,执法公正。

孙叔敖廉洁自律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常常帮助别人做好事。由于孙叔敖博学多才,品德清奇,被楚庄王任命为楚国的令尹。

据说,孙叔敖当了令尹后,四方的吏民纷纷登门祝贺。一天,来了位老者,白头发、白胡子、白帽子、白衣服,仿佛给人吊丧一般。众人都认为这是个老疯子,主张把他轰走。“不能如此,不能如此。”孙叔敖劝阻大家。

孙叔敖又对众人说:“他既然如此怪异,其中必有缘故。今天不管是谁,来到府上都是客人。”说完,他整好衣冠,把老人请到了厅内,恭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诚恳地向老者说:“请问老者,人尽来贺,您独来吊,难道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

只见那位老者一板一眼地说:“我有三言,请君切记:身处富贵、而傲慢无礼教训他人者,人们就会唾弃他;职位很高而独断擅权、玩弄权术者,国君就会厌恶他;享受的俸禄已经很多,仍贪心不足者,众人就会回避他。”孙叔敖听了这番话,赶忙给老者作揖行礼,请他多加教诲。

老者接着说:“身贵而不骄民,位高而不擅权,禄厚而不苟取。你若能坚守这三条为官的原则,就可以治理好楚国了。”说完,飘然而去。

孙叔敖听完老者的话,心里敬佩不已。他上任后,帮助楚庄王改革制度,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又组织民众拓荒种地,开挖河渠,努力发展生产。不久楚国很快富强起来了。《史记》上记述了当时楚国的繁荣景象:“上下结合,世俗盛美,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民乐其生。”

楚庄王因得到这样一个好令尹,心里也痛快得很。但是,没过多久,孙叔敖在繁忙的政务中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楚庄王征集了楚国最有名的医生为他医治,也未能见效。

孙叔敖临终前,把儿子孙安叫到床前,嘱咐说:“我知道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死后,你千万不要做官,还是回老家务农去吧!如果大王一定要封给你土地的话,千万不要争好地方,就把那块没人要的寝丘要来就可以了。我已写好了给大王的奏章,我死后,你把它递上去。”

孙叔敖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安遵嘱把奏章呈送给楚庄王。楚庄王一看,上面除了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年事和爱护百姓、奖励耕织的许多建议外,还写了这样一段话:“靠了大王的信任,使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乡下人居然做了楚国的令尹。尽管我十分努力办事,也报答不了大王的恩宠。现在,我要离大王和楚国而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恳求大王不要留他在身边做官,让他回到家乡去生活,这就是对他很好的照顾了。”

楚庄王一边看着奏章,一边流泪。看完奏章,他痛心疾首,冲着天上喊:“苍天啊!你为什么夺走我的股肱之臣!”他要孙安留在身边当大夫。

孙安坚持说要照父亲的嘱咐,回家乡去。楚王一再挽留不成,只好答应了。但是,也许是楚王觉得孙叔敖做了多年令尹,家里生活不会有问题,也许是由于他过分悲痛,把孙安今后如何生活的事忘了。他答应了孙安的请求后,再也没有提起过如何安排孙叔敖家人今后的生活了。

孙安回到家乡后,生活艰难,只得靠打柴为生,过了许多年,还是靠着孙叔敖生前的好友优孟用了让孙叔敖“复生”之计,才得以使楚庄王了解了孙安的困境。

楚庄王要请孙安在宫中做官,孙安仍表示要坚持遵照父亲的意思不愿做官。

楚庄王说:“不做官,就封你一座城吧!”孙安无论如何也不要。楚王只好说:“你什么都不要,我心里如何过得去呢?天下人也要骂我的。”

孙安听了说:“如果这样,就请大王把寝丘那块地封给我吧!”

楚王说:“寝丘是块没人要的废地呀!”

孙安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父亲临终前就是这样交待的,我怎么好自作主张更改呢?”最后,楚庄王叹息了一阵,只好答应了孙安的要求,把寝丘封给了他。

孙叔敖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不但要求自己做到,还要求孩子这样做到,他的高贵品质值得后人效仿。

伍子胥知恩必报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军队进攻郢都,楚昭王出逃在外,不知去向。吴军统帅伍子胥怀疑楚昭王是躲藏到郑国的都城里去了。随即吴军将郑国的都城围困起来,郑国都城内顿时恐慌起来,郑王急需找到一个能使伍子胥退兵的人,并许诺伍子胥退兵后将赐予他爵位、采邑。

郑国都城内有这样一个人,他父亲渔丈人曾经救助过伍子胥,伍子胥一直惦念着报答这份恩情,所以渔丈人的儿子是说服伍子胥退兵的最好人选。

渔丈人的儿子奉命来到了吴军统帅的帐下,伍子胥问:“你是何人?”

渔丈人的儿子回答道:“我是鄂渚渔丈人的儿子呀!”

伍子胥问:“你这时候前来,有什么事情让我办吗?”

渔丈人的儿子答道:“郑君下了命令,有人能使吴军撤退,就把国家分给他一半。我知道您和我父亲是莫逆之交,希望您能够看在我父亲的面上将军队撤走,以解郑国被困之危。”

伍子胥对救命恩人渔丈人的儿子说道:“我伍子胥能有今日都是渔丈人的功劳,苍天在上,我岂能忘恩负义呢!”

于是,伍子胥答应了渔丈人儿子的请求,不再围困郑国国都,退兵而去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解救,一般来说,对方都会铭刻在心,是不会忘记的,尤其是在最危难时候的帮助,对方更是终生难忘的,并往往在寻找机会报答对方,以缓解内心深处造成的欠缺和不平衡。

如果是具有这种历史背景的朋友,你去求助于他,如果能够办到,他会竭尽全力去相助于你的。

季子守约墓前挂剑

春秋时吴王的小儿子名叫季扎,因封地在延陵,所以世人称他为延陵季子。一年,季子出使晋国,途经徐国,便去拜访他的朋友徐君。席间,徐君看见季子身佩的宝剑,十分喜爱,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季子索要。季子看明白了徐君的心事,但国事在身,不能当场把宝剑赠送给徐君。他心中暗暗打算,事后一定让徐君如愿以偿,把宝剑赠送给他。

季子出使晋国返回吴国途中,特意来到徐地,去实现心中的承诺,将宝剑赠给徐君。可是,徐君这时已经死了。季子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悲痛,便决定将宝剑送给当时继任的徐君的儿子,以了却徐君生前夙愿。随从人员得知此事,便在一旁说:“这宝剑是吴国的国宝,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况且人已死去,就算了吧。”

季子却说:“这宝剑并不是我现在才答应赠给徐君的,而是以前我来这里时,徐君曾对这把宝剑羡慕不已,我因重任在身,不能当场赠给他,但我心里已经答应送给他了。现在徐君死了就不赠宝剑,答应人家的事不做,这是欺心啊。爱剑伪心,正直的人是不该这样做的。”于是,取出宝剑赠给徐君的儿子。

徐君的儿子连忙谢绝:“父亲在世时并没有叫我接受您的礼物,我是不敢违背的。”季子见徐君的儿子不肯接受宝剑,便来到徐君墓上,亲手将宝剑挂在徐君的墓前,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

饿汉不吃嗟来之食

在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出现严重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有许多人饿死了,没死的人也饿得奄奄一息了。

有个叫黔敖的财主,他家里囤积了许多粮食。看到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人就向他提议说:“外面饥民都好多天没有饭吃了,您要是熬点稀粥给他们喝,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您也能得到好名声呢!”

黔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家人在路旁架起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饥民吃。

那些饥民见黔敖施舍稀粥,对他都是千恩万谢的。

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趾高气扬起来。

这时,又有一个饿汉走来,只见他用破烂衣袖掩着脸,脚上拖着一双破鞋,走起路来还东倒西歪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

黔敖一看就知道,这人肯定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他就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过来吃吧!”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轻蔑和傲慢。

奇怪的是,那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而是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地呼唤别人来吃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这种饭。”

饿汉说完,就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他真的饿死了。不过,他一直到死,也没有吃一口那些轻蔑他的人让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我们做人贵在懂得礼节,并要知道荣辱。如果一个人在困境中仍能保持尊严,那么这样的人就更能获得尊敬,因为人的尊严是无价的。

祁黄羊举贤不避亲疏

祁黄羊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当时晋平公非常看重他,无论大事小事都同他商讨,特别是在官吏的任免上。

一天,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一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

祁黄羊说:“解狐才干敏练,通达政务,让他去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听后感到奇怪:“你对解狐的印象很坏,平时你们从不交往,你怎么会推荐他去那么重要的县城做县令呢?”

祁黄羊说:“大王问我,谁当南阳县令合适,并没有问我和谁的关系好。”

于是晋平公派解狐到南阳任职。

解狐到了南阳,废除许多不合理的法规,公平处理老百姓的诉讼,兴修水利,按时节督促农民种田养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南阳县的百姓对解狐非常爱戴。南阳上缴的赋税也有大幅度增加。

晋平公对解狐的政绩感到十分满意,更赞赏祁黄羊荐举人才得当。

当时晋国的法纪很混乱:地方官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富人为富不仁,欺压良善。由于经常有人到京城告状,朝中急需一名判官审理这些案件。

晋平公又征询祁黄羊的意见,说:“朝中缺一名判官,你看谁担任比较合适?”

祁黄羊说:“祁午当判官很合适。他公正廉洁,不徇私情,执法严明。”

晋平公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亲生儿子吗,你推荐他当法官,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从容地说:“你问我谁可以当判官,我只考虑谁当判官称职,根本没想过我与被推荐人的关系。祁午是我的儿子,但我知道他更是一名称职的判官,所以推荐了他。”

晋平公虽然任命祁午当法官,但总觉得有些不放心,就不断地派人了解祁午的任职情况。

派去了解情况的人回来告诉晋文公,祁午恪尽职守,办事公正,很得众人的好评。从此,晋文公对祁黄羊更加信任。

孔子听说这件事,评价他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呀,荐举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完全凭才能取人。”

商鞅变法立竿为信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商鞅年轻时,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律,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商鞅开始时是在魏国宰相公叔座手下当一名小官,公叔座发现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议让他治理整个国家,魏惠王没有采纳,所以,商鞅在魏国始终未被重视。

后来商鞅听说秦国要振兴国力,招募贤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毅然离开魏国到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经人介绍,拜见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讲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国强兵的办法,很受秦孝公的赏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鼓励耕战的新法令。

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条文,对惩罚和奖励规定得都是很明确、但也是很严格的。他认为要人们遵守法令,就必须先相信法令。他说:“对人的行为怀疑就谈不上名义,对事情怀疑就谈不上取得成就。”

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实行,所以,在新法令制定好之后,没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于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所制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办事的,说到做到。要树立变法的信实感,怎么办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咸阳都城南门市场上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竿,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谁能把木竿搬到北门,就奖励他十两银子。

开始老百姓对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谁也不敢搬。过几天还没有人搬。于是商鞅便派人又张出告示说:“能搬到北门的,奖励他五十两银子。”

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竿从南门扛到北门。商鞅命人真的赏给那人五十两银子。这件事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相信商鞅说话算数,而不是哄骗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过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国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实施以后,多数人能按法令规定办事,但也有少数人不守法令。商鞅对这些人不迁就,一律按法令办事。

开始太子带头违法,商鞅在不便直接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严厉地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这下,谁也不敢违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于是秦国社会秩序大治,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下了基础。

魏惠王纳谏改过

在战国时,魏国曾威风一时,齐、秦、赵、韩等都不敢小看它。但是,当传位到惠王时,连连打败仗,惠王宠信的上将军庞涓也在战斗中被齐国的孙膑采用伏击战,把他射死。魏国国势日渐衰弱,一片片国土被人家夺去。这时,惠王才想,怎样才能重振国威,振兴魏国呢?

魏惠王请来大臣们商议,让大家提办法。一位大臣站出来说:“依我看,要使魏国强盛起来,不受人家的欺侮,首先是大王要识人才,任用良才。”“我任用了你们这批大臣,这不是任用贤才吗?”惠王心里不解,反问说。

这位大臣接着说:“当初商鞅在我们魏国做官,大家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听,结果商鞅被秦国请去了。在秦国,商鞅受到重用,推行‘商鞅变法’,结果秦国强大了起来。再说孙膑,他本是个军事奇才,大王您又听信了庞涓的谗言,把他的脚给打断了一只,到头来孙膑去了齐国。后来他坐在战车上,指挥齐国大军来攻打我们。这是多么大的教训啊!”

惠王听了这一番话,十分羞愧地说:“我知道这都是我的过错。魏国今日落到这种地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所造成的!从今后,我要痛改前非,礼贤下士,广纳天下人才。请各位多多举荐。”

惠王知过改过的消息传开后,许多贤士都来投奔魏国。像邹衍、孟轲等到魏国后都对惠王提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建议。

又有一次,惠王听大臣们议论说齐国的淳于髡知识渊博,很有才干。惠王提出希望把他请来。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终于把淳于髡请了来。

惠王见把淳于髡请了来,心里非常高兴,亲自设宴招待他。可在席间,淳于髡只顾低头吃菜,只是不时侧耳听听惠王和大臣们谈话,自己却显得若无其事,什么话也不说。惠王有意挑起话题问他时,他也只是支支吾吾应付一下。

惠王对此非常生气,宴后召集群臣训斥了一顿:“你们说淳于髡有才能,我看他像个木头人!”

有位大臣急忙说:“大王不可凭最初印象取人,可别忘记过去对商鞅、孙膑的态度啊!”“对!对!寡人险些又犯老毛病了。晚上,你们去探听一下,究竟淳于髡对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回来告诉我。”

第二天,去找淳于髡闲谈的人回来报告说:“他过去求见过您两次,您都不理睬他。这次他不知道您是否真有诚意,所以才有这种态度。”

惠王想了好半天,说:“没有呀!我没有接见过他呀!”

旁边一位大臣提醒说:“投奔大王的人很多,也许大王忘记了呢。”

惠王于是召来记事官,请他查一查。果然,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惠王。那时惠王因忙于接受别人的礼品,没有去理睬当时名气很小的淳于髡。

惠王把淳于髡请来,一拱手谦恭地说:“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是寡人的过错。那两次正是寡人接受别人献马、献乐工,说明寡人那时是重声色享乐,轻安邦治国。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请先生能予原谅!”

淳于髡看惠王勇于改过,态度也十分诚恳,于是与惠王倾心地交谈了起来。

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用心去改正,这样的人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

信陵君的英雄人格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窃符救赵,调动魏军迫使围攻赵都邯郸的秦兵退却,受到赵国上下的称颂。但担心兄长魏王追究窃取兵符的罪责,便在赵国长期地住了下来。

信陵君,礼贤下士,善识人才,广交好友,天下闻名。留赵后,他仍四处招纳贤士,交结五湖四海的朋友。当他听说赵国的处士毛公、薛公素有贤名,胸有谋略,颇有远见,便派人去召请。

但是毛公和薛公二人有意躲避,不肯前来见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处查寻,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便一个人秘密地到赌徒中去察访,终于结识了毛公。又打听到薛公藏身于卖酒人家,于是又独自悄悄地到卖酒人家去寻访,终于也结识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与毛公和薛公素二公促膝交谈,论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谈,识见高远,睿智启人,信陵君颇得教益,遂引为知己。

赵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顾自己身份经常出入赌徒之中和卖酒人家,便对自己的夫人说:“以前听说你弟弟信陵君为人出类拔萃,天下无双;今天看来,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个行为荒唐的人!”

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话转告信陵君,信陵君听后不禁一笑,说道:“看人识士,不能仅仅看出身门第。我在魏国时,就听说了毛公和薛公二公的贤名英才,十分仰慕,来赵后,便一直渴望拜识。为了实现这个心中愿望,才不顾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耻笑我,不愿与我这行为荒唐的人为伍,我也该知趣离开这儿了!”

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亲自登门谢罪,盛赞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并再三挽留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仍留赵国,名望更大了,许多贤人学士纷纷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赵达十年之久。秦国见信陵君不再归魏,便乘机发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赵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谅他过去的窃符之罪,所以不准备归魏。

信陵君还告诫下人:有谁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立即处死!门客大多是跟随他离开魏国而在赵国定居的,他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谁也不敢去劝说信陵君。

这时,毛公和薛公二公,却不避杀头之险,挺身而出,坚决要求拜见信陵君陈述自己的意见。信陵君见到毛公、薛公二公很生气,责问他们:你们不知我的告诫吗?你们要置我于死地吗?

毛公、薛公二公毫不畏惧,凛然正色地说:“公子知遇我等,视为知己,谊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为朋友大处着想。我们正是为公子的前途名誉才挺身冒死来谏的。请公子想一想,现在魏国有难而公子不愿救难,公子是魏国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长。倘使秦军破了大梁,灭了魏国,那时公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这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公子顿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连连赞叹地说:“对啊!你们说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顿开的良师益友啊!”

于是,信陵君动身归救魏国。魏王见了信陵君,不仅不追究盗符之事,还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后,派使者遍告诸侯。

诸侯各国听说魏国的信陵公子为将,觉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协助。信陵君率齐、楚、赵、韩、燕、魏六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黄河之南,打退秦将蒙骜,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这样,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称他“天下无双”,称他的兵法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却深感毛、薛二公关键时刻的教导之情,深感诤友良师的重要。

信陵君的优秀品格使他获得了朋友的尊重,并使他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蔺相如以大局为重

渑池之会,蔺相如为赵王挣足了面子,并且让秦国签了和约。回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难得的人才,便拜他为相国。

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就被拜为相国,而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官位不及蔺相如,心里很不服气,决定找机会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出去,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而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车过去。

蔺相如和门客回到府上后,有一位门客对蔺相如说:“我是敬佩相国的才能和胆识,才在您这里做门客的。没想到相国您却如此胆小,害怕廉将军。看来我是看走眼了。”

蔺相如听后笑笑说:“你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

门客回答说:“当然秦王的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惧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现在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如果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一定会趁机来侵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军。”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有个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

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将军为什么突然上门,急忙出门迎接。只见廉颇裸着上身,背上绑着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窄,请相国责罚我吧!”

蔺相如慌忙扶起他,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蔺相如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

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用宽广的胸怀感动了廉颇。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要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个人恩怨斤斤计较,而耽误了大事。

严于律己的马援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居功不傲、谦虚谨慎,被传为佳话。有一次,马援打了胜仗,率军凯旋,将要进城时,许多老朋友前来欢迎慰劳他。在欢迎人群中,有一位素以谋略才能闻名朝野的人,名叫孟冀。

马援一见孟冀,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对他说:“您是一个富有谋略的人,我本期望能听听您的金玉良言,指点我努力方向。您怎么反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起客套话来呢?我功劳微薄,却享受三千户赋税的领地,实在是深感惭愧啊。这样功小赏大,我用什么行动来报偿呀!您该用什么谋略来帮助我呢?”

孟冀摇了摇头,说:“我还没考虑到呢。”

马援见此情景,接着说:“如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我国北方,我打算主动请求出征。困难当前,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草裹着尸体埋葬,怎么能安然地在家里等着寿终正寝呢?”

马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当时已是62岁高龄的他,仍率兵征战在沙场,最后因病死于战场。孟冀赞叹他时说:“马援真是一心建功立业的男子汉啊!”

马援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告诫自己的亲属。

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常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人家的过失。马援知道后很生气,立即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们听到人家的过失,能像听到你们父母的名字那样严肃地对待。议论别人的长短、搬弄是非,是最可恶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你们,目的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告诫。”

后来,马援的两个侄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告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被人们称赞的好后生。

甄宇主动领瘦羊

东汉年间,有个叫甄宇的人,他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担任教学博士。甄宇为人憨厚,谦恭礼让,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

有一年的年底,皇帝派人来到太学,向大家宣读皇上的诏书。诏书的内容是说:“你们大家都很辛苦,现在赐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带回家去,欢欢乐乐地度过一个春节吧!”

接着,下达诏书的人令人赶来了一群羊。博士们见到羊,个个都非常高兴。

可是,羊只大小不等,肥瘦也不一,这可使太学的长官犯了愁,用什么办法来分发这些羊呢?

想来想去,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把博士们都召集起来,让大家一起商量。

博士们看到这种情形,便纷纷想办法,出主意。

有人主张把羊统统杀掉,把羊肉平均分给每个人。有人主张用抓阄的方法,把大小肥瘦的羊编上号,就凭个人运气来撞。

大家七嘴八舌,嚷嚷了半天,也没有人拿出一个好办法。

这时,站在一边没吱声的甄宇忽然向大家说:“大家不必争吵了,我看还是大家各牵走一头吧,我先牵一头去。”说着,他走向了羊群。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一齐用好奇而又怀疑的目光注视着甄宇。只见甄宇走到羊群中,挑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牵了出来。人们看到这种情形,谁也不再争执了,纷纷你谦我让,各自牵上一只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纷纷赞扬甄宇,还给他取了个带有善意的别号,叫他“瘦羊博士”。

舍生取义的荀巨伯

荀巨伯是汉桓帝时期的颍川人。这年冬天,荀巨伯冒着严寒,从远道来探视病危的朋友。不巧,正赶上胡兵进犯郡城。他远远地望见城门大开,乱糟糟的人群,从城里涌出来。一时间,哭天嚎地,甚是凄惨。

荀巨伯愣愣地站在那里,一位匆匆走过来的老人说:“兄弟,还不快逃命呢,胡人就要进城了!”荀巨伯谢过老人,穿过人群,拼命往城里挤。

当他赶到友人家里,见友人躺在床上,紧闭着双眼。巨伯在友人身边坐下来,不停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好一会,友人才睁开眼睛,见是荀巨伯,颤动着嘴唇说:“可把你……盼来了,这不是……梦吧!”说着,二人同时落下泪来。

荀巨伯劝慰了一会儿,友人忽然神色不安地说:“你来得太……不是时候了,胡兵就……要进城了,能看上你一眼就……够了,你快走吧!”说完,闭上眼睛,不再言语了。荀巨伯想:我来得太是时候了……

突然,城外传来了喊杀声,由远而近。友人惊恐地睁开眼睛,颤声说:“快,藏起来……”话音未落,几把雪亮的大刀,同时对准了荀巨伯。好友吓得昏了过去。“什么人?还胆敢留在这里!”胡兵怒吼着。荀巨伯镇静地说:“远道而来的中原人,来探望病危的朋友!”“人都跑光了,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荀巨伯从容地答道:“中原自古讲仁义。杀戮将死的人,为不仁;见人有难而逃离,为不义。料胡人亦是如此。今我愿舍生取义,望你们成全!请杀了我而留下他吧!”说完,闭上眼睛,等死。“唰”的一声,几把大刀同时插入了刀鞘,胡兵走出屋去。荀巨伯睁开了眼睛,扑向病友……

胡兵头领得知了这件事,感慨地说:“看来,我们这些不仁不义的军队,是进犯了一个有道德的国度啊!”于是,下令退兵。

荀巨伯义退胡兵,不仅救了友人,也救了全城百姓,人们交口称赞。

孔融争死留美名

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张俭被太守翟超聘为东部督邮。督邮是郡守的辅佐之官,掌管督察纠举所属县的违法之事。张俭为人正派,刚直不阿,是敢于处置不法的官员。

汉灵帝即位后,张俭就上书参奏宦官头子中常侍侯览种种不法之事,揭发他包庇罪犯,贪赃枉法。

张俭的奏章落到了侯览手中,侯览暗中把它扣押下来,又指使手下的爪牙朱并,让他上书诬告张俭,说他和同郡的24个人结党谋反。汉灵帝就下令逮捕张俭治罪。

张俭得到消息,就逃出京城,望门投止。也就是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

这一天,在差役严密追捕之下,情况十分急迫,张俭就逃到了孔褒家。孔褒是孔子的后代,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张俭和他认识,认为这里更可靠,就想先到那里暂避一时。

张俭来到孔家门前,手打门环。听到叩门声,从里面走出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他就是孔褒的弟弟孔融。

孔融也像哥哥孔褒一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受过家传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懂得虚己待人。他4岁的时候,跟兄弟们一起吃梨,他就专挑小的,把大的让给别人,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10岁时就已经又聪明又有才学了,能当面驳倒太中大夫。

孔融出门一看,见是一个陌生人,就有礼貌地问道:“先生找谁?”

张俭回答说:“这是孔褒的府上吗?我和孔褒是朋友,今天前来拜访他。”

孔融一听是哥哥的友人,就连忙把他让进屋中,对他说:“家兄今日不在家,出门访友去了。”

张俭一听,立刻显得有些紧张,他看孔融还是个少年,怕他担不起事,就没把自己被追捕的事告诉他。

但是张俭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孔融早就看在眼里,就直截了当地说:“张先生的事,在下已有耳闻。张先生凛然大义,弹劾侯览。今遭诬陷,逃难在外。家兄不在家,我可以做主收留你,就请张先生屈居寒舍。”

孔融就留张俭住了下来,这个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有个势利小人就偷偷地向官府告了密,说是孔家收留了张俭。官府中有的差人平时就仰慕张俭公正无私,痛恨侯览为所欲为,就把官府要来捉拿张俭的消息,通报给了孔家。

孔氏兄弟得到消息后,就与张俭商量对策,决定连夜逃走。官府没有抓到张俭,就逮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

在大堂上,大理寺的廷尉审问道:“张俭是朝廷缉拿的罪犯,你们竟敢窝藏,现在逃到了哪里,从实招来。”

孔融连忙说道:“张俭是我收留的,与我哥哥无关。张俭到我家那天,哥哥出外访友,并不在家,请大人明察。我甘愿承担全部罪责,一人做事一人担,我死而无怨。请放回我的哥哥。”

孔褒没等弟弟把话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说:“张俭是投奔我而来,放走他的也是我。孔融尚在年幼,况且他只在家中读书,并不知道张俭之事。承担罪责的完全应该是我,与弟弟毫无关系。”

兄弟二人在公堂上互不相让,都坚持承担罪责,经过几次审问,口供始终如一,弄得廷尉一时也难于定案,只好申明朝廷。皇帝认为孔褒年长,又与张俭相识,就下令斩孔褒以定罪。

生,是人共有的欲望,为了能让别人活下去,自己宁肯去死。这种精神正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孔氏兄弟争死的壮举,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人都有生的欲望,但孔氏兄弟却争相赴死,这种为友人不惧生死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

陶谦让城不传子

那是东汉末年,军阀纷争,战乱不已。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宽厚容让,廉洁贤明,深得官民的拥戴。陶谦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应当选一个有才能的人,早日接替自己,为徐州百姓造福。他有两个儿子,但都不成器,没有能力,又不宽容。他认为让他们接任,会给徐州百姓带来灾难。

有一年,陶谦的部将张闿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就亲率大军攻打陶谦,扬言血洗徐州。刘备和孔融应陶谦的请求,带兵前去救援。刘备英勇善战,舍生忘死,打退曹军,首先进入了徐州城。

陶谦早就听说过刘备礼贤下士,宽宏大度,今日一见,更觉得他胸怀大志,出语不凡,决定把徐州让给他管辖。就命人把徐州刺史的官印取来,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愕然,慌忙起身离座,连连摇手,说:“您这是什么意思?”

陶谦诚挚地说:“现在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你才能卓越,又年富力强,正是为国为民尽忠出力的时候。我已年迈,又缺少能力,情愿将徐州相让。请你接受我的委托,收下印信。我马上上表,申奏朝廷,望你不要推辞。”

刘备听后,坚决地说:“我功微德薄,现在担任平原相还担心不称职,怎么敢接受徐州之任。我本为解救徐州而来,现在让我得到徐州,是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您莫非怀疑我有吞并徐州之心吗?万万不能从命。”

陶谦再三相让,刘备坚辞不受。谋士们说:“现在兵临城下,还是商议退敌之策要紧,等形势稳定下来,再相让不迟。”陶谦只好暂时放下此事。

刘备写信给曹操,劝他讲和。曹操正好接到报告,说是吕布已经袭取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正向自己的大本营进军,就趁势给刘备个人情,撤军而回。

在庆功宴结束以后,陶谦又请刘备坐于上首,当着众人的面,第二次提出让贤,他说:“我已风烛残年,两个儿子缺少才能,担任不了国家重任。刘公德高才广,又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我认为由他担任徐州刺史,最合适不过了。我情愿拱手相让,闲居养病。”

刘备接连摇头,说:“我来救徐州,为的是急人之难,现在无缘无故地据而有之,普天下的人就会认为我是乘人之危,说我是无仁无义之人。那我只好告辞了。”

陶谦流着泪说:“你若不答应,离我而去,我是死不瞑目啊。”

孔融、刘备的部下、陶谦的部下,都劝刘备接任。张飞快言快语地说:“你又不是强要他的州郡,是陶刺史好心相让,何必苦苦推辞。”但刘备执意不受。

最后,陶谦只好说:“刘公一定不肯答应,那就暂时放下这件事。不过,在这附近有座小城叫小沛,请你暂在那里驻军,帮我保卫徐州,不要再回平原了。”刘备勉强答应了这个请求。

不久,陶谦忽然患了病,而且一天比一天沉重。他知道将不久于人世,决定第三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就以商议军务的名义,派人把刘备请进府中。

刘备赶到时,陶谦已经奄奄一息,他紧紧握住刘备的手,说:“请刘公来,就是让你接受徐州印信,你还要以国家为重。由你来治理徐州,我死也瞑目了。”

刘备说:“您有两个儿子,为什么不传给他们?”

陶谦说:“他们缺乏治理政事的才能。我死后还希望你好好教导他们,但万不可传位于他们。”刘备还要推托,但见陶谦手指胸口,慢慢地咽了气。

徐州官民遵照陶谦的遗言,一致拜请刘备接受官印,刘备推辞不了,只好答应暂时管理徐州。

刘备决心匡扶汉室,但不掠人之美。陶谦为了徐州百姓,真心让城,不传给儿子,他们两人可算是遵行谦恭礼让的两面镜子。

陶谦宽厚容让,廉洁贤明,以大局为重的胸怀,深得官民的拥护和爱戴。

自律的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是汉代洛阳有名的贤惠女子,她诚实善良、知书达理。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她善于自律,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丈夫做个谦谦君子,更希望他能够有所建树。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了一大块金子,他高高兴兴地拿回家,把金子交给了妻子。

妻子问道:“这金子是哪里来的?”

乐羊子说:“是在路上捡的。”

妻子说:“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

乐羊子辩解道:“反正也找不到主人了,留下也没关系。”

妻子严肃地说:“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即使是人家不小心丢掉,被你捡来了,也不能就把它当做自己的东西。”

为了让丈夫明白其中的道理,妻子这样说道:“我听说,有志气的人连泉叫‘盗泉’的水都不喝,诚实廉洁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依我看,对于这捡来的东西更不应该要。如果你为了贪图小利,把这块金子留下了,就是不诚实的表现。你得到了这块金子,却丢失了诚实守节、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行。”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非常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地里去了。由于乐羊子妻具有高洁的品德和过人的才识,后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列女传》时,将乐羊子妻的故事写入其中,被后世永远传颂。

范式守信赴约

那是我国后汉时期,有一个叫范式的人,他是山阳人,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他们两人一同在太学读书,感情十分深厚。当学成毕业分别时,张劭叹息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啊!”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去看望你的。”

他们约好两年后相见的日子就分别了。到了两年后的那天,张劭对母亲说:“母亲,快准备准备吧!一会儿范式就要来了。”

张劭母亲说:“别傻了,孩子,都是两年前的约定了,再说汝南离山阳这么远,都有千里路,他怎么会来呢?”

张劭说:“范式是一个守信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来了,他到堂上拜见了张劭的母亲。张劭母亲在心里感慨: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啊!不久,张劭病倒在床上,同郡人郅君章和殷子徵,每天早晚来侍候他。张劭叹道:“我觉得遗憾的是不能在死之前见我的死友一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