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0:04:39

点击下载

作者:徐清祥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家庭试读:

社会之始,幸福之巢,发展之源——徐清祥《中国式家庭》序

孙侃

与清祥老师相识,已有近25个年头。那时的他关切吴越史地和杭州本土文化,常在本埠报刊发表文章,撰写并出版了多部著作。他还出版过旅游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专著,甚至还有一部《近代象棋国手名局》的著述出版,可见其涉猎之广。然而,近十年来,清祥老师把较大一部分精力,转移到观察、研究、论述中国式婚恋家庭课题上来,且一发不可收,写下了煌煌八十万言的“中国婚姻文化三部曲”。这显然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清祥老师却独此一人承担了下来,其艰辛一言难尽。值得欣慰的是,“三部曲”中迄今已出版的《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婚姻》,非但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热读,通俗鲜活的文字极受好评,还得到了专家的关注,学术价值广为认可。现今,《中国式家庭》也将正式出版,清祥老师费神多年的著述工程终可告一段落,实在可喜可贺。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它构成了最小的社会单元,且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当今社会,家庭的组成往往需要经过相识、恋爱、婚姻等多个阶段,社会的嬗变,一方面去除或淡化了相亲阶段以往必需的媒妁之言、礼聘之习,封建色彩浓郁的“六礼”早已退却,以父母替代子女相亲的做法、网上相亲的热潮却在城市里大行其道,但另一方面,在婚姻环节,闪婚、试婚、一拍即散的现象层出不穷,婚礼流程中的购新房、度蜜月乃至时髦至极的婚纱摄像、酒店婚庆等被年轻人所追逐。不过,更明显的嬗变出现在了家庭阶段。如今中国的无数个家庭,尤其是年轻人组成的新家庭,其家庭关系、家庭维系、家庭文化、家庭规范、家庭教育、家庭日常生活,与昔日传统的中国家庭已大相径庭,其变化幅度之大令人咋舌,甚至令婚姻家庭问题专家都难解其衷。

毋庸赘言,和谐社会的形成首先必须借助于合理、完善的家庭形态。连家庭都不能稳定,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合辙,不能与人类文明进步相协调,那么,只能说家庭观、家庭形态出了问题。一旦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其危害所波及的不仅是无数个家庭,而是整个社会乃至人类进步、人类生存。这几年来,家庭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切,这是因为在中国,家庭已成为变化较快的社会形态之一,若干短处或曰弊端逐渐暴露;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人们的身心愈发需要依靠和抚慰,家庭需承担的角色愈发明确,但作为家庭细胞的无数家庭成员,却又对家庭缺乏切中肯綮的理解、缺乏责任义务的自觉和监督,缺乏一个正确的家庭观。一句话,若再不对当今中国家庭形态和发展趋势予以必要的观察、研究、引导、提升,其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今人和后人或将无法承受。

清祥老师的这部《中国式家庭》,其著述之动力,即为破解上述困局之迫切。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研究专家,清祥老师显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当今中国家庭形态的嬗变,甚至社会家庭中出现种种不和谐音,他并不持过于悲观的态度,却觉得应该敲响警钟,直至消弭荒诞剧和悲剧。清祥老师又向来充满热情,善于发现,比如相亲这一方式早已存在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之中,现今也是社会热点现象之一,但这一题材无人深研和著述,尤其是把相亲、婚姻和家庭串连起来,把相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置入其中,予以深入观照,是一个空白点。清祥老师投身首写,翻箱倒箧,遍搜实例,没有充沛的热情,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式家庭有其自身特点,清祥老师深谙此道,着重在发展流脉、本质特性、当今嬗变等方面着墨,其论点较为新颖、又能自圆其说。比如他对中国家庭史的发展,即以商鞅变法短期出现的小家庭模式作为分界,之前为血缘婚姻、对偶婚阶段,之后为封建制的宏大家庭模式;比如“人之初、性本私”、“人心有阴阳之分”、“母爱归根结底是一种自私”等大胆论述,这些观点显然建立在他查找典籍、深入研判、邃密群科之所得。他把家庭之间、家庭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称为“家庭外交”,中国式“家庭外交”重视情感、又讲分寸的特点,被他描述得入木三分,亦值得一读。而在现代观念的猛烈冲击中,当今中国年轻一代的家庭观,自然也被清祥老师所特别关注。中国家庭形态究竟会衍变到何种程度?家庭形态渐行渐远孰好孰坏?当今中国式家庭的主要症结在哪里?其问题表征该如何应对?这些命题纠缠着清祥老师,令他关切,促他沉思,也让他奋笔不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位学养深厚,善于触类旁通的智者,即使所论述的内容不乏学理,他仍以通俗易懂、充满情趣的语言去表述,力避单向、刻板、枯燥,这使得他的观点更显清晰、晓畅,从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对此,中国作家冰心说得更为明晰:“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家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社会家庭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清祥老师的这部新作,给了我们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式家庭发展历史、当今演变及未来趋势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值得珍惜。愿清祥老师笔耕不辍,“中国婚姻文化三部曲”大功告成后尚有续篇,获得新的关注热点后将有新的著述成果。

是为序。孙侃2016年11月于杭州復和居

孙侃,知名报告文学作家。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散文集等30余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一章中国式家庭的诞生第一节从鸡生蛋,蛋生鸡谈家庭诞生

有人说,家庭和婚姻好比双胞胎,常常捆绑在一起;又有人说,婚姻和家庭虽说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极大多数配偶不会同时到达“终点”,家庭和婚姻不可能是双胞胎。

和旧时代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不同,旧时是一个家庭内可能有多桩婚姻,业界称为联合家庭,民间呼为大家庭,如《红楼梦》写的贾府就是一个大家庭。就现代社会而言,基本一桩婚姻就是一个家庭,这是中国式家庭当代特征。

在述说中国式家庭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新家庭是怎么诞生的这个命题。它起源于婚姻对吗?您认可家庭起源于家族吗?家居早于婚姻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家庭由哪些必要的元素组成呢?家庭会消亡吗?只有一个人,且有完整的居室,能不能称为家庭?还有,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小时候我常常被“鸡生蛋,蛋生鸡”这个问题迷惑。读了十多年书之后,自己认为已经找到答案了:应该是“鸡生蛋”,因为生育是受孕问题,只能先有生命体,才能延续后代。

当我在做中国家庭起源的研究时,参阅了许多文献资料,进行比对思考,主流说法是家庭起源于家族。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家族起源于什么呢?还不是一个个家庭或一桩桩杂乱的婚姻(集合而成)。所以我认为:要探索古代或现代家庭的起源,可以从是否起源于婚姻或家居着手,因为家庭的主体是人,没有人无所谓有家庭;而人如果没有家居或洞穴,何以依托生命呢?

在述说古代家庭起源前,让我先说个小故事: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小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二小姐,姓孙,名经洵,一位富商的千金,不太有名,但有渴望爱情和婚姻及建立温馨新家庭的本能,让她的心情像火一样地燃烧。燃烧的对象却有大名,是当年许多人都知道的还珠楼主李寿民,新派武侠小说开山作家,才华横溢,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创作丰硕,有四十多部作品问世。稍后的宫白羽、朱贞木、郑证因、梁羽生,之后的金庸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其作品《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曾风行全国,三四十年代大红大紫。有无数“还珠迷”。他妻子就是因为“迷珠”,才成为他的配偶,其中还有一连串辞退、私奔、告状、刑拘、庭审、兄妹对簿公堂等情节呢。

李寿民(1902年—1961年),笔名还珠楼主,四川长寿县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李元甫在晚清时曾任苏州知府,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回乡教私塾,后因病逝,家道中落。

少年时李寿民随母亲往苏州投亲,进苏州中学读书。曾和邻居少女文珠有初恋关系。后因谋生迁居,暂别了文珠,但怀恋之情依旧。之后文珠曾有误落烟花的一段经历,李曾一度痛不欲生。再后,文珠被一位公子赎身后正式结成夫妻。这时,李寿民才稍稍释怀;但仍然没有找到新的爱情。

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李寿民辗转来到天津。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李寿民初在天津警备司令部傅作义总司令处任中文秘书。之后,受聘同乡富商孙仲山家任家庭教师,教授孙家大少爷孙经涛及二小姐孙经洵国文和书法。一方出高薪,一方得清闲,当然是双方乐意。不料后来事情出乎孙仲山的意料。至此孙才懊悔莫及。

当时,李寿民二十七岁,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加上举止儒雅,具有优秀男性的许多特征。而孙二小姐豆蔻年华,风姿绰约,情窦初开,两个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爱,如胶似漆,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师生之情。

在孙经洵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李寿民送给孙二小姐一幅墨竹,并附有一封信,表达了爱慕之情。这个情况当然被孙仲山觉察到。起初是客客气气示意,后来是请李寿民另行高就。原以为拉开距离,两人的感情会慢慢淡化,没料到孙二小姐主动去找恋人,并要求老父亲同意她和李寿民结成伉俪。

这一来孙仲山急了:这怎么了得?自家是天津的名门望族,大中银行的董事长,和一个家道已经衰落的平民知识分子结亲倒还不碍事,可两人辈分很不合(当年将师生当作两代人),再说,这李寿民也太刁钻了,请他来做家教,他倒想做女婿。真是混账透顶。除了气愤,孙仲山坚决不同意。而同时,燃烧起来的爱情炽烈得让孙二小姐采取断然行动:正式离家出走——私奔,和情人到外面去生活,什么豪华婚礼之类统统不要了。她要求天津妇女会庇护,也得到妇女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了让女儿彻底绝望,也为了泄愤,孙仲山花大力气走通租界工部局的“后门”,以“拐带良家女子”的罪名,将李寿民刑事拘留。

李寿民有个曾同时任傅作义英文秘书的同事段茂澜,得悉情况后,仗义执言,向工部局申诉,经过一番英文沟通、交涉后李寿民被释放。

但孙仲山仍然不肯罢休。一纸诉状,将李寿民告上天津地方法院。罪名是:李利用家庭教师的职位,拐带良家女子出走。从现象来看,事实清楚,确有此嫌。李寿民再次被刑事拘留。

这件事关“风化”的风流事,由于双方均为知名家庭和知名人士,为此,报章杂志纷纷登载消息,在天津引起大轰动。法院开庭时,粗略统计有200多人到庭旁听。

庭审时,诉方由孙仲山的二公子代表老爹出庭,被诉方李寿民萎萎顿顿出庭,因为不管是否“引诱”,但在道德上总有些说不响。庭审开始,诉方陈述事件,振振有词,其中关键之处为:(一)李寿民被辞退后,孙二小姐跟着跑了,是否属于拐带良家女子?(二)李寿民有否利用教师职务引诱良家女子之嫌?如果有,罪名何称?(三)如果罪名成立,如何量刑?(四)即使是自由恋爱,李寿民有否道德问题?

法院开庭审理,如果罪名成立,李寿民肯定有牢狱之灾,为此,天津市到处传说这件风流案子。

法庭之上,虽说诉方胜算很大,李寿民仅仅有同事段茂澜帮助辩护,眼看着官司要输。不料就在关键时刻,从旁听席上冒出一串娇滴滴的声音:“不是他拐带,是我们自由恋爱!我就是诉状所说的孙经洵!”这一声石破天惊。众人回头一看,是孙二小姐!情况至此,原告的代理人、她的亲兄长亦无话可说。如此,法庭不得不当庭宣判李寿民无罪释放。

就这样,在天津妇女会的庇护下,一桩婚姻和一个新家庭终于诞生。以上是现当代一个新家庭诞生的一种方式,就像人们所说,这桩婚姻和这个家庭的诞生,比双胞胎还难分先后。那么远古时代的家庭是怎么诞生的呢?在讨论远古时家庭如何诞生前,让我们先探讨一下家庭成立的条件。二、构成家庭的必要条件

怎样才能称为家?家庭由哪些元素组成?这是我们在认识家庭起源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因为家庭是指人类的家庭,也就是说,家庭不能离开人,没有人也就不能称家庭。举例说,2004年笔者下乡调研时,住在新叶村民叶同猛家里。他家有十多间房及一个院子。有的房间堆杂物或柴草,他称这是他的家的一部分;当走近一间简易房时,闻到一股秽气,他说:“这里养着两头猪,是猪窠”,没有说这是他的家的一部分。那么有了人这一元素是不是就能称为家庭?单是有人恐怕也不能称为家;一句流行时语“我想有个家”就是有些年轻人渴望有家的呼声。另外因为人要生活,离不开各种物质及其他生活条件。下面对构成家庭的条件,从硬件、文化、社会属性、血缘及历史传承等四方面做一些列说。(一)硬件建设方面

其一,必须有固体的建筑物,或有固定的作为住处的结构性硬件。一般应具备:上有顶可遮阳挡雨,周围有壁可自成一室或多室,且需要有一扇或多扇门和窗可供出入,还须利于空气的流动和光线的采集。并且这个结构性硬件可以足够容人居住。例如一般情况下,可供两三口人居住。

就现代家庭而言,这个居所还必须是自己有权居住的,不论是永久居住权,或有期限居住权及临时居住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产权属于你的,或是你有使用权的房子。

其二,必须有人。一般情况下不是单独一人,而是至少有二至三人,且必须是具有生产能力或能获取生活物质的人,并备有生产器具及辅助生产的牲畜等;也可以是三代或四代以上的人。血缘婚时期的部落、氏族聚居,应视为先民大家庭。

其三,必须有可供安居的生活设施。人需要生活,吃喝、睡眠、排泄、活动、休息,这些条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人类居住的地方——现代家庭,就必须有类似于可以煮饭、可以盛装食物的如碗筷之类的食具及燃料;有可供睡眠及休息的床位和桌椅;此外,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可供贮藏物件、食物的处所,即必须具有必要的生活设施及相关用品。

其四,家可指核心家庭,也可指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就人口而言,单间称房,“房”亦是兄弟姐妹的代词,即随着成员的成长可能分家析产。大房、二房指大兄、二弟之类。杭州有一家百年老店老大房茶食店,系大哥所开,故名。大家庭泛指三代以上共财同居的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小家庭则由二代以下的人员组成。斯人独居成一家,一般应认为是一种狭义的家庭。(二)家庭文化方面

其五,在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应同时存在规约性质的软件,并形成软环境。既有精神生活中的归善、向上、孝道、和谐、求上进等宗教式的信仰;又具有经济生活的一体性,即经济及生活相互支持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少小的人得到成年人的教育、抚养;年老的人,得到壮年人的照顾、扶养,包括起居生活、食物供给等;年轻力壮的从事生产劳动挣钱养家等。而不是独立的、自顾自的个体,否则不能算作家庭。

其六,家庭应具有教化功能和示范作用,还兼有生产功能。古代的农、林、牧、渔户虽以生产功能为基础,但其教化示范作用贯穿于家庭的始终。家庭的教育、示范作用,从本质上讲,应具有良性教化的职责,但由于“人之初,性本私”系先天原性,从家庭利益出发的教育和示范,常常带有小团体利益性质。从而产生“家丑不可外扬”的内敛文化。

其七,中国传统家庭精神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闻鸡起舞”精神,有早、勤的含义,它符合东方地理环境的生长元素。但是随着网络传输、全球化的展开,科学的强势,“压迫”着精神信仰的追求,中国式“闻鸡起舞”的东方精神正面临“朝九晚五”、物欲化的强劲挑战,后果难料。(三)社会属性方面:

其八,家庭和社会及国家的关系是:家庭是社会的一个松散小单元、国家的一个细胞;对国家既有纳税、服役、尽责任、守秩序等义务,也具有受到国家机器保护、服务的权利;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其九,现当代中国家庭必须具有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合法登记的手续。登记时一般称户;户籍是官方称呼,亦泛指国籍。家庭成员应具有公民的身份。

其十,家庭是让成员产生归属感、温暖感、安全感、隐蔽性、私密性,以及具有物质依托性、精神依赖感的处所。“私人住宅不受侵犯”就是家庭隐蔽性、私密性的法权。这类法权一般不具政治气氛和阶级属性,是人类的共性。(四)血缘及历史传承方面:

其十一,一般情况下,现当代家庭的成员,应具有血缘关系;即为父母所生育的下一代人,或系夫妻结合后所生育的子或女;以正在抚养或扶养期间的居多。无血亲关系或同性组成的家庭,应视为特例之家。

其十二,家庭具有延续人类、进行优生优育的权利和义务。生育是家庭成员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也是家庭的职责;一般不提倡“丁克”,在特定时期实行计划生育,是政府调节中国家庭人口的措施,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守。

其十三,家庭可以新生,亦会消亡;也可能转化,永远在原生家庭生存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还没听说存在几千几百年的家庭。存在或游离于社会内外的家庭,都具有上行或落势的趋向,是一个不断流变的人与物质的结合体。三、从“鸡生蛋,蛋生鸡”谈家庭诞生

无论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或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关于家庭的起源,都没有延伸到生命的起源。是的,那是另外一个课题,没必要追溯。不过,我在上面已经提及“部落起源于什么”问题,并自我解释为:许多先民聚居并衍生一些杂乱的性关系(小家庭),从而使部落、氏族得以延续。也就是说,部落或氏族是由许多个说不清的杂乱婚姻集成。这样一来不是成了“家庭来自氏族,氏族又来自普那鲁亚婚姻(伙婚),伙婚又源于血缘婚的部落,部落又来自多桩‘小家庭式’及其乱婚”!这岂不是如“鸡生蛋,蛋生鸡”那样纠结!由此,我想起了几件事:

1.前些时,我曾和朋友吴亚卿先生讨论过“家庭起源于家族”的说法。他认为,从氏族公社算起,这个论断可以成立。如果再往前追溯,则很难说明白。恰巧那天他有乡友送来一篮土鸡蛋。他指指篮子说:“部落就像一篮子鸡蛋,一个鸡蛋就像一个‘小家庭’。将一个个鸡蛋取出来,恰如分裂成一个个‘小家庭’。”接着他话锋一转说,“鸡蛋孵化出鸡(这里指母鸡)后再生鸡蛋,这样不是仍然可以演化成一篮子鸡蛋!”是的,从氏族公社算起,家庭来源于氏族或家族可以成立,氏族来自“家庭”也是一种说法。

2.早几年我曾在《科学发现报·考古发现》版面上看到一幅配图。画面是一只饿狼正扑向一个健壮的先民,先民举起手中的木棒捅向饿狼。一副生死搏斗的场景。对照构成家庭的条件第一条“必须有固定的作为住处的结构性硬件”,则搏斗背景的洞穴显然是先民的家居,从而推测所谓部落,可能是相近的一个个小洞穴及先民因生存需要而组成,也可能在一个大洞穴中聚居着许多先民形成部落。

3.对照“构成家庭的必要条件”第二条“必须有人,且必须是有生产能力或获取生活物质的人”,则画面的先民正在为获取食物和野兽搏斗,但结果难料。

最后总起来说几句。无论是远古或太古,是人或猿人,总有男女之別,并因此繁衍后代,延续生命。人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从地下冒出来,更不可能悬在半空中生活,必须着了“地”才能生存。这个“地”可能是洞穴、窑洞或树洞,即家居,从这个认识出发,无生命特征的家居(洞穴)应该早于先民!记得《圣经》上有一种说法:“上帝捏了两个泥人,然后吹了口气赋予灵性,这对男女就是最早的人。”又记得小时候曾听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还看过西方科学的解释:人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不管这说那说,家庭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生成物这个基础,家居早于有人的家庭应是另一种说法。第二节古代家庭的形态及演变

比之于其他专业史,叙述中国家庭史的发展相对困难些,原因是它的“模糊性”,即氏族和家族、家族和家庭、家庭与小家庭的混合性。在对比、参照诸家说法后,本书选择了从炎黄子孙到周王朝建立为一种形态;商鞅时期以政令催生的小家庭又为一种形态;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大家庭为主体又是一种形态。关于增加封建社会第一家庭一个小节,是缘于第一家庭最能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目的是补充宗法中国家庭形态的叙述。

考察古代中国家庭的方法,可以从法律史入手,也可以从风俗习惯着眼,还可以从历史纵向去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长处、特点或短处。限于篇幅,本书主要从古代家庭形态和规模方面进行考察;以规模为主线,兼带法律、史脉、风俗等方面的关系,因此,一般叙述比较粗略。

在说了家庭的起源后,本小节我们讨论一下中国古代家庭的形态及其流变。所谓形态,这里指规模、性质等既有外在形式的可见性,又能通过一个个细节了解这些结构性家庭模式的内在性。关于演变问题,主要指新与旧的家庭模式的交替及其变化。总的来说,既说到春秋之前以氏族为主体的父家长制大家庭;又说到法家短期主政时的律治型小家庭;再说及儒家文化长期熏陶下的封建社会家族型家庭;还增加封建社会的第一家庭一个小节。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主张以商鞅主政时的小家庭模式为分界线,之前为部落、氏族内部包容部分家庭的酝酿阶段;其后因商鞅变法产生的政令性小家庭,具有强制性特征,不符合生产力高度发展才可能产生的小家庭模式的客观规律;自汉朝之后的家族与家庭并存的封建制家庭,虽说其中有奴隶制元素的残存,但总体上说是封建制大家庭的类型。以下分:一、从黄帝大战蚩尤谈氏族型大家庭;二、商鞅主政时的小家庭模式的性质;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家庭;四、中国的第一家庭。从这四个方面略说其大概。一、从黄帝大战蚩尤谈氏族大家庭

先给大家说个故事:黄帝大战蚩尤。这则故事一般定性为神话传说,在多种文献资料中都能读到。不过根据笔者的研究,将它定性为神话,似乎没必要,因为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的神话,就像莫言先生小说创作的某些情节被称为魔幻一样。

故事是这样的:

时间:远古。大致在四千多年前,夏、商、周三朝之前。

地点:中原,黄河中下游流域,逐鹿境内。

人物:两个部落且人数众多。一方首领为蚩尤,九黎族首领,骁勇善战,从者如云,有八十一位弟弟及众多部众世代聚居在长江中下流流域;系中华祖先之一。又一方的首领是黄帝及炎帝的联合部落,受到部众的爱戴,部众相当团结,亦是炎黄子孙的祖先。

性质:部落间的兼并战争。

原因:蚩尤(部落)在力量有所恢复的情况下,为了复仇,与炎帝和黄帝联合部落进行决战。双方的目标都是打败对方,取得对方拥有的生活物质和简单工具。

过程:蚩尤一方为了震慑对方,“化装”成兽身铜头铁项,且动用了呼风唤雨的“法术”,放出洪水助战(这是神话部分);黄帝炎帝这方,放出早已豢养的熊、虎等五种大型动物助战。由于万众一心,厮杀勇敢,逐渐取得优势。但在蚩尤一方动用“法术”后,亦请雨神、风伯帮助,立马招来了暴风骤雨,战势立刻转变;黄帝一方亦请天仙下凡,因为得到神助驱散了风雨,恢复优势并扩大之。战争场面极其壮观。

结果:黄帝(部落)战胜,蚩尤被杀死;部落的生活物质及工具(当然是比较原始的工具)等归属黄帝部众,从而壮大自己。用今天的话来说,有了剩余物质,是产生私有制的动力和促使家庭分裂出去的原始因素之一。

在写完这个故事梗概后,根据古代史的常识,我们以家庭形制为切入点,试作分析如下 :(一)部落、氏族、家庭三种形态,并非截然分明的,而是相对混合的。部落内部有氏族,氏族下有小家庭。但以部落作为对外作战或进行生产活动的代表。从黄帝炎帝联合与蚩尤对战的情况看,看似部落战争,实则有王朝形态,黄帝的“帝”就是王朝文明的证明。炎帝参与其间,亦同理。为此,说三皇五帝时就有家庭,应该是可以的,但它涵盖在部落、氏族这个外壳之内;它的特点是:有小家庭但不具独立性质。(二)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貌似神话,实为史实,只不过远古人在叙述上用了神话手法。中国人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说明黄帝、炎帝实有其人其事。关于战争中“雨神助战”之类,可看作夸张手法。(三)商、夏、周三朝的中后期,有中国式家庭的早期形态。是以氏族、家族为代表的“父家长制”形式组合,是和家庭混合存在的一种形态,是中国家庭早期家庭类型之一。(四)远古时,中国几无自然科学可言。神仙、鬼怪等种种现象的出现造成神秘感,是崇拜神明、倡导神权、建立祭祀之宗庙和奉行祭祀之礼的基础,是借助神权凝聚氏族的一种手段,当神权和族权、君权相结合后,就奠定了宗法社会的基础;宗法中国亦由此形成。并影响整个中国社会及家庭的进程。(五)中国式家庭应该在“五帝”时期至夏、商、周三朝已经出现。尤以商朝之后,专偶婚制度已是普遍现象。当周王朝建立,并进行封邑立族后,说明氏族制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综上所述,中国家庭的早期形制,大致产生在五帝时期。初期包含在部落、氏族公社、大家族的外壳之下,是中国式家庭的发源阶段。二、商鞅主政时的小家庭模式

西周王朝的建立,封邑立族的实施,是进入封建制国家的标志,它的生命周期应该有一定长度,然而一个偶然的因素,使中国式家庭发展的形制,曾短期改辙,出现过生产力高度发展才可能产生的小家庭模式,那就是先秦时期的商鞅变法之下出现的小家庭模式。

提起商鞅,人们立马想到这位战国时代的改革家,他“南门立木,赏金五十”,以取信于民的故事和最后被“五马分尸”的结局。的确,商鞅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所推行的改革,史无前例,激烈异常,既侵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对普通平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来说,也是很大的伤害。但他的改革历经十九年,使秦国强大了,在延续百年后,由秦始皇并吞了六国,实行了“六国毕,四海一”。

商鞅,卫国人,本姓卫。后因投奔秦国,在河西战役中立功,封邑商土,为此才称商鞅。

春秋战国时,百家学说昌盛,人员流动频繁。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即皇帝位。为了争霸,诏令天下求贤(应为求能人,因为商鞅说不上是贤者)。商鞅前往投奔,三议治政大计,说动秦孝公。从此进行了两次较为激烈的改革,一度否定了宗法体制。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建阡陌”,“废世袭世禄、行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平斗斛,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的前身)等措施。这里不议论其他方面的利弊得失,单就与家庭有关的改革说事。

商鞅在家庭制度的改革有哪些方面呢?(一)分户异财

就是将封建制大家庭,用政令形式强行改变为小家庭,而且规定得相当具体、细致,便于操作。即用加赋增役的办法迫使民间改制为小家庭。《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样就从政策层面将父家长制大家庭强行分开为基本二代的小家庭。这项措施,对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大家庭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是为改革其他配套内容铺设道路。不过,它也有不利之处: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核心家庭模式过早地降临。(二)什伍连坐

设定每五户互保,十家相连(五家称伍,十家称什),定为一个编组,相互监督。规定编组内有违法等行为必须相互检举,有隐而不举者,经发现后,编组内的户或口均要受到连带惩罚。这里的违法或犯罪,包括以各种借口不执行改革政策的行为。同时规定,凡检举属实者给予重奖。这样的政策,从好的方面说,可有效防止犯罪;但从另一角度思考,就是人人有自危感和恐惧心理。因为连坐亦包括不知情的连坐,而且衍生非道德观念的功利心。(三)重农抑商

在农耕文明时期,重农具有进步意义,但当重农与抑商捆绑在一起,就凸现了它的特殊含义。

抑商的特定含义是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因为农民如果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有了多余的粮食或其他农产品,必然会产生交换的要求。商业交换产生流动,流动会扩大眼界。这对强权统治者是不利的。限制交易活动,就会使农民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只知埋头生产,长不了见识;会在奖励军功的驱动下,为功利而战。从商鞅改革的原旨看,是实行国家主义。农民除生产粮食外,还须承担为国家作战的义务。换句话说,体现了《商君书》中的“一民思想”――只须一种能生产粮食和打仗的百姓。让农民成为农耕与战争的机器!为此,从这一条看商鞅的改革,是以兼并六国为目标的“军国主义”政策。(四)奖励军功

与之配套的是废除世爵世禄制度,即废除贵族的特权。本该是一种进步措施,凡是秦国的人,改革后不论贵族或平民,都要以军功的大小才能得到朝廷的恩赏。换言之,既是财富再分配,又实行以斩杀敌人人头的记功奖励制度。为此,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甚至被描绘成秦军个个在腰际别着人头。历史上秦军坑赵降卒四十万,是不是割了人头后才坑埋,史籍无记载。但以敌方的人头论计功,残忍性无法避免。另外在废除世爵世禄制的同时,实行新的尊卑制度,以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加以区别,以此激励人们立军功及其他功劳。

商鞅的第二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移风易俗,实行男女有别,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从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条文可知,此前非婚男女是不分居的。男女不分居,性关系容易混乱。伦理、家庭、社会会产生不确定因素,是氏族公社群婚形制的残留。禁止非婚男女杂居,血缘关系易厘清。商鞅本人对此项改革的成果感到很自豪,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之男女之别。”这是消灭氏族公社男女混居残余现象强有力的一步,也这是商鞅改革最成功的一步。

不过,移风易俗的成功,也可能有短期或个别的“回潮”。在秦王嬴政时,曾发生过一桩“回潮”性的事件。秦庄襄王死后,太后私通嫪毐,生子二人。于是,秦王“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二子,而遂迁太后于雍”。从这一事件可知,实行改革,历经百年,当时的风俗已改变,男女关系已呈严肃之态。对于后世整肃家庭之风起了很好的作用。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嬴政反对混乱的性关系的态度很坚决,只承认父系的传承关系。

历史地看商鞅改革在家庭领域的功过,有下列几方面:(一)“分户异财”的措施,直接催生小家庭模式的出现,具有非规律超前性,缺乏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支撑,不容易巩固。这是家庭发展史的插曲,但对后世具有启示性意义。(二)实行“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等政策。由于目标是强国,很少考虑百姓利益,应该是在牺牲民众利益下的利国,但和建立核心小家庭制亦有一定关联。(三)奖励军功制度。与废除世爵世禄制度同时实施,在废除贵族特权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奖励军功制度,虽能激励家庭成员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但以人头数量计军功,就思想文化而言,对后世的负面影响不小,是暴戾文化在改革旗号下的展现,唐末黄巢起义杀人八百万,明末张献忠的屠川,都有商鞅思维方式的影子。(四)创立男女别居方式,是移风易俗的好兆头,亦是构建健康家庭的好模式,进步作用显著,是商鞅变法的最大亮点。

总的说,商鞅改革虽说仅历经十九年,但秦国强大了,在商鞅被处死后,秦法未变,至始皇时,实现了并吞六国的目标。且商鞅开创的核心家庭模式,虽属插曲性质,但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将中国古代家庭史的发展分成前后两段,其作用很明显。这是古代中国家庭史的一段印记。只是在保护平民利益方面,做得很欠缺,方式方法是强制性的。三、儒家思想下的宗法家庭

中国封建社会共经历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九个大朝代,其中穿插的有: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金等相对较小的朝廷。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从生产关系、经济活动、生产力提高等方面考察,由于社会始终处在儒家文化熏陶之下,加上近古时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为此,现代文明的新成果(包括工业革命、信息创新)未出现在我国。自然科学及思想文化没有明显的突破。

联系到中国家庭文化的考察,如何选择叙述的角度,每个研究者会有不同的方法。有的重于法律层面,有的重于风俗方面,有的偏向历史的纵向。若全面兼顾,容易繁琐,为此本节采取从中国家庭的形制着手,兼顾其他的方法,只能采取“蜻蜓点水”式的叙述方法,希望读者注意到这点。

总的说,封建社会中国家庭,基本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的轨迹。自汉唐降至晚清,从孔孟、董仲舒、直至程朱,其中虽有小差异,基本思想仍是“三纲五常”。以下为蜻蜓点水式叙述:(一)家庭的组建。通过一桩桩婚姻缔结而形成。婚姻以“父母之合,媒妁之言”为前提,并以行“六礼”定格;六礼中财物占有很大比重,为此,在封建时代结婚又称“财婚”。(二)家庭的功能:生产和生活。早期生产功能比较突出,中期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后期的城市家庭以共同生活体为主,但还未完全剥离生产功能,特别是农村家庭,仍是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生活方面功能:生儿育女方面贯穿多子多福思想。扶老养幼方面讲究慈母孝子;休息娱乐方面讲究和顺中性。(三)财产的继承。男尊女卑思想在汉朝时已确立,在唐朝有明显反映。男子结婚称为娶,女子结婚称为嫁。出嫁的女儿一般不再是原生家庭的成员,大多没有财产继承权。(四)孝悌的倡导。用以保障家庭的秩序和稳定,并减少对社会的依赖思想。汉朝时尊老很给力,敬老措施很具体,官职中有孝廉之设,对稳定家庭,保障老年人权益有相当大作用。(五)承认一夫一妻多妾制。彰显家庭伦理男尊女卑的宗法思想,且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六)妇女改嫁问题。经历宽松和困难的不同阶段。有从难到宽松,也有从宽松到再嫁难的反复。(七)家规和家教。宋型家庭中对家范很重视,认为是建立健全良好家庭秩序的必需。家庭承担对下一代的启蒙教育,包括生活常识、待人接物、基本技能等方面,使家庭成员能够融入社会并谋取生活。仅有极少数家庭承担对子女文化教学的全部责任,争取走上仕途,官学只是少数。全国文盲基数大。(八)贞节的枷锁。这是封建家庭的特色之一。许多妇女为此付出代价,具有扼杀人性的一面。(九)家庭与家族。宋型家庭中出现族产、义塾、义田等项目,是基于“富不过三代”的思想,是家族内部互济性的小共同体,亦是凝聚家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更是提升家族的措施。范仲淹输田办义塾,是大家族生活共济思想的典型事例。(十)家口和形制。据《中国家庭史》的资料,两千多年来,中国家庭的平均人口在四至六口之间。其中2/3以上为三至七口。历史上有十口之家、八口之家、五口之家的提法。很少有三口之家的说法。为此,基本上可以判定:家庭规模以三代以上同居共财为多数;小家庭的形制,是辛亥革命后西风东渐后的产物。(十一)族谱和家谱。这是封建时代传承家族源流的载体。代数和辈分使用其中同一个字以示区别,为宋型家庭特色之一。(十二)提倡早与勤的精神。无论是科举取士、生产劳动或经商营利,倡导早与勤俭的精神,从本质上讲,思维方式从数量上考虑多,从质量或创新上突破做得较少。最典型的例子是衣服的式样“套袖摺裤”式的汉服唐装,几乎历两千年未变。

以上只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庭形制的主要特征。这是古代中国家庭形制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尽管这个阶段时间跨度很长。四、中国古代的第一家庭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家庭?就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之家。上起先秦战国,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致经历两千多年。由于对中国古代第一家庭记载比较完整,能够反映出许多个“第一”,故单立一个小节。古代第一家庭有以下一些特征:(一)“生活质量”第一

思想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视百姓为子民。全国各地各级衙门,都要从民间或自然属地中寻得最好的物质上供给皇上及其家属享用。而且这些上供的商品或物质,经过朝贡,有了“御”的头衔,从此身价百倍。如杭州的龙井茶,经过朝贡后,产地称为御茶园,茶称为贡茶。为了品尝新鲜荔枝的味道,杨贵妃通过唐玄宗飞骑进贡,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穿着更不用说,好的绸缎都须进贡,而且绣上龙形,属于专用,俗称龙袍。住的皇宫殿堂之多与好属全国第一。秦朝的阿房宫,何等豪华,虽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有多少人为之叹惜。关于出行,翠华仪杖,何等威风;连带走过的路亦沾光,称为御道。(二)妻妾数目第一

古代中国允许一夫一妻多妾,而且妾可以买卖,为此民间的有钱人拥有几十上百个小妾的不在少数,但总比不上皇帝之家。周代时,明文规定:“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正妻之外各有数量不等、名目繁多的妾。“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内治。”仅这个数目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人。皇帝的后宫实际何止此数,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也是“小儿科”说法。三国时吴后主孙皓在位时,全国人口不过二百三十万,但后宫却有五千多人。最骇人的是晋武帝,他灭曹后将上千嫔妃接收,并于公元273和274年两次下诏书,要全国暂停结婚,让大小官员到民间选嫔妃宫女。到公元280年灭吴后,又将东吴后宫五千多人全部纳入其中,后宫总人数多达一万人左右。(三)血腥气味第一

皇位的特权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向往。为此,兄弟争位,叔侄相杀,乃至父母子女相残,几乎历代都有。武则天在位时,为了保住皇位就杀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刘劭率东宫部队两千余人,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刘义隆,在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后,又被弟弟刘骏所杀。当年建康城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这其中有多少生命死在皇位这个本体中。是血腥气最重的家庭,真是“极权产生诱惑”。(四)家庭成员第一

这是后宫多的副产品。比较典型的是明朝。朱元璋开国前,不过朱元璋加马皇后二人。王朝建立后,由于有成千的嫔妃,子孙繁衍的数量迅速。一百多年后,子孙增加到五万多人,到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子子孙孙已增至近十万多人。(五)相关记载第一

皇帝的事,起居生活、健康状况,大多与国事有关,朝政议事、巡幸到何处要记载,祭祀宗庙的盛典需记载,即使私生活——幸妃子、宫女的时间和次数也要记载。名称有《起居录》《起居注》《某会要》等,设有专人记录,俗称史官。与百姓的日记不同的是:百姓日记,自己动手;皇帝“日记”,有仆从代劳,而且还有文过饰非式的“家丑不可外扬”。不过,宋以前的有关记录,在“靖康之难”时均被毁;南宋和明初的记载亦在朱棣“造反”时消散殆尽。(六)拍马屁的人第一

这是“人之初,性本私”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的劣根性的反映。有的通过献计献策,有的通过诗文传递信息,说“皇帝的德政”,常情下让皇帝产生好感;有好感就可能会有赏赐。皇帝权力大,有的给予官职,有的赐赏金银,有的给你一袭黄马褂等,事例很多,不胜枚举。上面提到的商鞅,只是所献的计策符合孝公强国之意,所以,商鞅才有资格当秦国的“总经理”。不过,拍马也有拍到马脚上的。如乾隆四十四年,直隶一个能人智天豹,数十年修得一本万年历,为讨好皇帝,特地辗转托人献给乾隆一本。不料,乾隆看后,发现该历只编到乾隆五十七年,越品越觉得不对头:“这小子岂不是在变着法子咒朕早死?”智天豹因巴结皇帝而掉了脑袋。可能直到死时,他才体悟出“伴君如伴虎”这话的深刻内涵:皇帝老儿跟前的马屁精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又如冀州秀才安能敬,写了一首“恩荣已千日,驱驰只一时。知主多宿忧,能排难者谁”。从诗作水平来看,此秀才可能刚刚出道,笔功稚浅。本意是想对清朝歌功颂德,不想竟被曲解为咒骂皇帝有忧有难,无人辅佐。安能敬被抓进大牢,拉上大堂,皮开肉绽后,他红着脸说了一句实在话:“我原要竭力称颂圣上,无奈说不上来。”

以上小节文字,算是中国式家庭发展的粗放叙述吧。第三节从三训堂整体搬迁谈家居

家居亦称住宅、不动产,是家里人的私人空间。《宪法》规定“私人住宅不受侵犯”,不仅包括私人财物不受侵犯,同时包括家庭人口的隐私权不受外来人员的侵犯,是尊重人的灵魂存在的一种体现。

广义的家居指房屋及附着于房屋的一切设施,即“家施”。就现代家居来说,客厅里包括桌椅、沙发,卧室里包括床铺、被褥,厨房里包括灶台等;只有狭义的家居才专指房屋。

家居不仅住人,让主人休息、睡眠,更有一个住得适意、舒畅乃至华丽问题。当代城市家庭普遍大搞装修,搞出什么西洋式、古典式之类,都是建筑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反映。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与家居是“软件”,大自然是硬件,软件必须依托硬件才能存在。就一个个家庭而言,人是软件,家居是硬件,人需要依托家居而生活。说明事物都是相对的关系。那么中国的家居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还有附着于家居的其他生活条件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以下且做一些粗线条的叙述。

一天,笔者无意走进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走着走着突然在一幢房子前怔住了。这是何时所建?看门框或台阶之类,大致是18世纪的建筑,可是之前绝对没有呀!难道它从天外飞来?踏入门槛一看,中间上方悬挂“三训堂”的匾额,梁柱等构件古朴、整洁且陈旧,细问工作人员,才知确是“飞来”之物。其中还有一个原屋主人寻到此处,痛哭流涕的故事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约在三年前,有一位中年游客游览至此,起初面现惊诧之相,细细察看之后,他问工作人员:此屋何时建筑?工作人员告诉他:系从外地整体移来,花了二百多万元迁移费。又问:从何地迁来?工作人员又说,大概从安徽乡间迁来。

这游客听完后二话没说,疾步退出。第二天,他和一位老者同来,老者一进门扶住门框,就号啕大哭,经问明情况后,才知道这是他家的祖屋,感情难舍呀!

这是一则家人对旧家居依恋的情感轶事。有时代的特殊性,亦说明家居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老人口中得知,这座“三训堂”是清朝中期的作品。想当年,他的先祖每旬日的早晨,将子孙召集到厅堂,进行“勤俭”、“仁义”、“睦邻”的三训,告诫子孙要勤读诗书、不忘耕作,善待乡邻,得到安宁环境,保持家庭上行趋势。正因为重视家庭的训诫,所以老人先祖的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和发展昌盛。做官一直维持到晚清。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家祖屋开始改变主人。但老人幼年时在祖屋听训的记忆和感情,始终深藏在心里。这是他痛哭的原因,亦是家居对家人的深刻影响。

回到家庭层面来说,除了人口这一因素外,物质基础必不可少,而物质条件又有特大件、大件、中件、小件以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不同,而且还有生活用品、生产用件的分别;如果按存在时间分,又有快速消耗型、折旧消耗型、基本保值型的区别。总的说来,家庭的硬件建设,是一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一、从洞穴到别墅

就现代概念说家庭,房屋是家庭必备条件,没有房屋就没有家庭可言。当一户人家的房屋被偶然的失误焚毁时,大多会说:“家没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际是感叹失去了家居;他既有自己的感叹,亦为众多寒士呼吁。这些都说明房屋是家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性!那么,我们中国人的家居——房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一)洞穴、窑洞或树洞阶段。即利用自然生成物做房屋阶段。这是远古时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一般说洞穴大多为石质,有溶洞、风化洞等形态;硬结土材质以窑洞最具代表性。现代社会仍有存在。洞穴的大小,亦是大自然的造就。人类只是利用大自然的恩赐而已。就1930年出土文物——山顶洞为例,它有二百平方米大小,上下两层,另有暗坑。当远古人发现它时,就在此定居。再从骨化石可知有三代八口,说明在自然条件改变,人们难以适应时,全家生命在此终结。利用树洞作为家居,也是远古人类的生存条件之一。虽说仅能遮风挡雨,且空间比较小,但总有它的作用。至于远古人类是否有流动式的树干树叶型头顶上“房屋”,由于没有文献资料支撐,这里只好作一大胆的猜想。另外还可能有利用石材简单搭建的“房屋”。以上所列是最原始的物质条件。(二)茅草房阶段。即利用自然生成物,但经过简单加工,具有简易住所功能。可称为“粗屋”或“初房”阶段。据郑州商城、安阳、内乡孟县等地出土考古的综合研究,那时的房屋,使用简单的石块、用木料做杆的草墙、泥土墙等,屋顶用稻草编织,使之具有遮阳、挡雨、防寒等功能。《庄子·让王》篇:“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大意是:原宪(人名)在鲁国。住的是小土屋,以茅草覆顶,破败的门户,桑树干为门轴,瓦罐放在两间屋的墙头上做窗户,毛褐塞在门窗的缝隙以挡风,屋漏地湿,原宪仍很乐观地在那里弹琴唱歌。(三)简单砧木结构房屋阶段。随着火的发现、铁器的利用,人类文明开始大踏步前进。大致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已基本具有房屋的形状。根据出土、考古的资料,大体有以下的情况:

墙体:有泥垛墙、土坯墙、夯土墙、砖墙及木杆泥土墙等多种出现并使用。

屋顶:有圆尖形、人字形、平顶形、钭坡形、四面坡顶形等多种。

门窗:虽简陋但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房屋形状:有方形、园形、曲尺形、不规则形等不同。

面积大小:一般均较大。(四)砖木结构房屋阶段。时间约从春秋战国后期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器、铁器的广泛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秦王朝商鞍进行变法,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使用陶器、烧制砖块和瓦片作为房屋的主体材料,已经不仅是贵族人家的专利——亦进入普通人家。至汉朝时,农牧林副业已经有相当的发展。(五)钢筋水泥为主要材料房屋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仅仅是初步利用钢筋水泥,一般以能造三层房屋的高度为标志。就我国环境而言,大致在近代工业开始出现之后,以沿海大城市为多,且和对外交流有关。因为这类材料,起初都从国外进口。之后开始仿造并逐渐发展。这一阶段的房屋具有牢固、耐用、保温、隔热等特点。(六)高楼大厦阶段。一般以能造百层高的房屋为标志。这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事。除了科学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与各种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成功有关。这是指公共建筑而言。就私人住宅来说,别墅和高级别墅,是在高楼大厦的基础上对住宅优化建设的标志,使用功能开始扩大。

通过以上六个阶段,达到今天高水平房屋的人居条件。二、生活设施的进步和食物的丰富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将人的生存条件即食物的获得,分为五个时期。即:1.天然食物时期;2.鱼类食物时期;3.粗放种植获得淀粉植物时期;4.肉类和乳类时期;5.田野作业获得丰富谷物时期。以上是他经过深入印第安区域进行考察所得到的证据。就我国地域环境而言,稍有不同。

生活设施是家居的附件,一般说仅有房屋,不能起到居家生活的目标。居家生活除房屋外,必须具有附属设施乃至相应的物品。同样道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发展,由于这种进步和改善的持续,人类的食物亦相应在改变。

有居家,亦有出行或运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动物如狗、牛、马、羊、鸡、鸭、鱼、虾等均进入人的眼中,被利用或食用之,一直延续至今。如狗的看门作用,牛的耕田作用,马的运输及帮助作战作用,以及鸡、鸭、鱼、猪的食物作用等,大大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农作物方面,开始食用培育作物,如北方以食用小米、麦为主;南方以食用大米、小麦为主。关于烹饪的方法,有烤、炙、蒸、煮、炮等。

以下分五个大阶段加以考察。(一)狩猎、渔捞、采摘阶段。

一般对应房屋居住阶段第一二项,即洞穴、树穴、半洞穴阶段及茅草房阶段。由于火的利用,陶器、铜器和铁器的应用,农业已经萌芽,附属于房屋的灶间开始出现并有了进步。先民们的生活设施亦相应改善。可称为农耕社会的初始阶段。(二)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

一般认为从西周开始。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利用,棉花、丝线的产生,男耕女织开始成为生产和生活模式。(三)工业文明初期。

以手工业为主的初级工业模式出现并形成。酿酒业、制茶业、家庭纺织业及手工制衣业形成。木材及粗放型营造业出现并取得进步。之后出现蒸酒业、食品工业等。(四)现代工业阶段,包括电器、化学工业的发展阶段。

即工业经济中后期。因西方蒸汽机的发明、电灯的发明等为标志,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建筑工业、制药工业等纷纷出现、形成规模并进一步发展。(五)电子工业阶段,即计算机时代的初期。

以数字产业为基础的信息化,同时生物工业、材料工业、现代养殖业等大大发展。三、使用物质从粗到精

居家离不开物质,物质的逐渐丰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一般来说,使用物质的逐步丰富,基本对应生产力的发展。以下分三个阶段三个方面叙述:

吃。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在史前时期,大多为自然生成物。每天吃的次数,不可能像今天一日三餐,而可能是有什么吃什么,一天能吃一餐就算不错了。至于一天中没有吃的或只能吃到很少一点,则完全可能。特别是雨雪天,由于食物难得,可以想象先民们经常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从奴隶社会起,食物开始进步。但也只是奴隶主。对于奴隶或自由人,改善不了多少,据有关资料记载,人们的吃,经历过不定餐、一天两餐阶段。至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再次提高。食物的精细程度有了进步,并且普及到普通百姓,一日三餐逐步成为定制。当今,在大城市人们已经不再将吃饭当作问题。

穿。和吃的进步基本同步。从上古时披树皮、兽皮、草结用来遮羞、抗寒外,还有美观的作用。后来发现棉花可利用,棉织物出现,纺织业开始发展,再后来有丝绸,乃至化学合成织物。就不仅仅保暖,更有装饰、美化的功能。

用。这里主要指生活必需用品。如饮水器具、茶盅、酒杯、饭碗之类,从陶器进步至瓷器;从不知理发何事到现代的理发、修须、洗脸。总之不胜枚举,进步多多。

对动物的利用,试以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牛、马、狗三种为例。在农耕时代,牛为人类的第一需要。那时由于牛的重要性,官府对之采取保护措施:禁杀,除即将病死的老牛以外,是不允许杀牛的。狗则由于个头小,力气相对亦小,只能做帮助人类看门的事。而马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主要承担代步——让人骑(包括作战用的骑兵)、运输——运送粮食、载重物。时间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种车辆、火车、汽车及飞机的出现,人类已经逐渐抛弃了牛和马,对于仅能看门的狗,反而更加宠爱。

至21世纪,生活设施的改善尤为突出:(一)空调机的普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农业文明社会,夏天被冠以“苦夏”,冬天被称为“严寒”。夏天有“赤日炎炎似火烧”之句,在城市每到夏夜,总有男人睡在露天;冬天有“路有冻死骨”之句,身披麻袋以御寒者有之。生产力发展至今天,这类现象已大为减少。(二)家用燃料从柴草改善为煤气或电气。器具亦相应改变。既减轻了人的劳动,又增加了方便,还有利环境的清洁。(三)水的使用。从单纯依靠雨水、井水、河水、湖水,改善为利用大江大河的清洁水,制成自来水。使用极为方便,还对水源进行监测,做到达标。

通过上列种种改善,人们的健康和寿龄亦大大提高。四、排污系统和医疗的不断发展

排污系统的不断更新,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一)自然消化阶段。仍以两个房屋居住阶段对应参照。

1.自然消化阶段,排泄在室外、野外等处,排泄物由自然界循环消化。由于人口较稀少,环境污染之类问题不明显。

2.间歇性排入江、河、湖、海及高山深沟阶段。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扩大,人口逐步增加,城市的人口相对集中。在城市自然消化排泄物已不现实。但是由于历代战争的残酷性,人口锐减。导致将废水、废物向上述江、河、湖、海排放。

3.清洁运输结合废物利用阶段。如人粪人尿用于肥田;废弃食物称为泔水用以饲猪等。

4.现当代由于垃圾、废物等日日增量,进入集中填埋或进行焚烧、化解等方式处理阶段。(二)古代人如何医疗问题。根据《科学发现报·考古发现·远古人类如何治病》载,据考古文物推测,人类最初的疾病为龋齿、牙周炎、动物咬伤、肠胃病、骨折、击伤、食物中毒等。对于出血等疾病,他们仅知道用树叶包扎。之后逐渐知道某些植物能止血、治病。再后就有意识地对植物治病进行研究、改进,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用“树皮草根”治病进行研究的象征。对于某些动物器官用于治病,也是逐步积累经验后才逐步知道并积累起经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