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简明读本(知识篇)(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8:11:47

点击下载

作者:涂同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简明读本(知识篇)(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

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简明读本(知识篇)(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试读:

编者的话

当今世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一个知识更新的时代面向我们走来。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世界农业科技潮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潜心钻研、锐意进取,努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注重知识更新,以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富裕一方农民的历史使命。国家农业部和人保部提出实施农业知识更新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的作者站在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以全新的视觉,洞察我国“三农”工作的最新趋向,全力解读2004—2010年7个中央1号文件频出的38个最新名词,每个名词重点抓住10个知识点,形成了“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之《概念篇》、《知识篇》、《实践篇》。“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之《概念篇》从偏重农业最新概念的角度阐述了现代都市农业、两型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外向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创意农业等11个最新名词。《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之《知识篇》从偏重农业最新知识的角度剖析了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城乡一体化、农业多功能性、农业品牌战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知识产权、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植物等13个最新名词。“农业干部知识更新系列丛书”之《实践篇》从偏重农业最新实践的角度论述了新农村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村新能源、农业面源污染、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综合产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创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4个最新名词。

本套丛书采用每个最新农业名词分别突出10个知识点来解读的形式编写,逻辑推理,重点突出,内容完整,内涵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农业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教材,可供广大“三农”工作者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农业中职校师生的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在本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整理、参考或引用了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内容,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受水平所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涂同明2010年8月1日

一、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概念。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特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3.目的。使农民真正得利。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的产生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农村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农村改革的深化打下了基础。

2.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产有了剩余,可以参与交换,能自主经营和自由支配劳动力,农产品流通体制逐步改革,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多种经营发展起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提了出来。

3.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分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种经营的开展,先是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继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向一、二、三产业分化的局面。

4.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分化过程中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产品加工业有所发展,一批中小型加工企业成长起来。

5.农产品流通成分、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流通环节的发育。伴随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环节发生了重大变化,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起来,民营流通组织、流通渠道发展起来。

6.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随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的提出,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也提了出来,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开始发育成长。

7.农产品供求形势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自给有余,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徘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等问题突出起来。

8.农业新经营形式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交替前后,各地为缓解买难卖难、产销分割开展的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等经营联结形式的探索。所有这些就汇集为产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条件。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一系列必要条件的发育和交互作用中产生的。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1.孕育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商品经济、农业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种粮大户、种养殖能手,乡镇工业崛起,商品交换活跃起来,对包括粮食流通在内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国营商业及供销社等主渠道地位下降,国营粮油棉柞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民间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业发展起来,一批以个体商户为主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涌现出来。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和购销体制、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农产品买难卖难和多了砍、少了赶的局面交替出现,农民利益经常遭受损失。针对这种局面,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探索性农—商、农—工、农—贸合作组织出现,即当时喊得很响的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一条龙组织。

2.产生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这一阶段,对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除粮食等少数大宗产品外,其余农产品都基本放开,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上升,一度出现通胀。这一方面刺激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供求波动。各地为保障市场供应,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促进了副食品基地建设。一些工商企业、三资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料供给也到农村投资基地建设,和农民签订了生产合同,成为最初的“公司+农户”。这期间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大发展,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当时的服务组织虽然官办性的居多,但也成为初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组成部分。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首先在山东提了出来,一经提出便不胫而走,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开来。

3.兴起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到世纪之交。这一阶段,农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自给有余,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出来,农产品卖难、农业比较效益低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伴随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绝大部分农产品已完全放开,民营经济全面加入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已成为不可逆之势,一批民营加工龙头成长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等民间中介组织有所发展。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解决卖难、提高农民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和地方都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上日程。农业部建立了专门负责指导和协调产业化工作的机构,认定了一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相当一些省也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出台了鼓励发展的政策。

4.蓬勃发展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空前加强,实施城乡统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阶段,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也进入大调整阶段,一系列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出台。民营经济进入改革以来最好发展时期。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脱颖而出,部分龙头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各种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民间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更加开放和趋向现代化,订单农业正在兴起,产业化链条经营组织成长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龙头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加盟型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长速度较快,还涌现出一批年销售收入约10亿元、50亿元以上的龙头。一些单型体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有众多的企业依托较大企业,组成企业集团;有同类企业通过品牌加盟、资本或其他要素的联合实现共同发展;一些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大组合实现大飞跃;还有的核心企业通过下蛋经营,发展为母子公司、总厂分厂的紧密联合体。

2.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促进基地建设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特色化,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必然导致产业带的形成。农业部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意见》,将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密切联系起来,进一步展示了这一走势。从国际看,产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带的形成密切相关。

3.中介服务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介服务组织有两大类:一类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另一类是行业性合作服务组织,包括行业性企业协会或企业和农民共同组成的协会。近年来这两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展示了有前景的一面,但还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发展订单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有关。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和农民搞订单,中间必须有一个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只有农民中介服务组织才能担当起来。另外,龙头企业的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维护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也需要行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从趋势看,中介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亚于龙头企业,有的中介服务组织本身就是龙头。

4.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走向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具有载体性作用,工业化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功能,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农业产业化在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的同时,加快了农业要素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形成对流转移之势,推动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交融发展。

5.农产品精深加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就是农产品链条的延伸,链条延伸得越长,产业化的程度越高,而链条延伸的关键就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随着精深加工链条不断加长,加工产业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必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目前全国的精深加工只占15% ~ 20%,发达国家的精深加工一般在50%以上,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通过精深加工、系列加工、高附加值的加工做大做强加工产业、拉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新台阶是必然趋势。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环节。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但在现实的客观条件下怎么样才能实现农民增收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农民收入的来源无非有两个渠道: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收入。农业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户均耕地面积很少,其产出和收入的增长是有限的,林牧渔业等初级产品的收入空间也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而依靠增加科技含量,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前景广阔。如果能把现有的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就可以培育更多的农村经济增长点,现在注意力和着眼点应重点转向延长农业产业链,在确保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地探索向纵深加工领域进军的途径,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大的增收致富空间。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化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通过价格剪刀差来动员农民的积累,解决工业化的资本积累问题,并以法律形式对社会成员的身份进行限定。从此,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渠道被切断,而农村所创造的很大一部分财富却通过价格剪刀差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由此导致农村严重过剩的劳动力与严重不足的资金之间的极度失调,进而导致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落后。进入21世纪,党中央及时地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等,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应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够打破地域、区域界限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其链条涵盖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突出之处在于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带动并强化第三产业。既解决农产品增效问题、进市场问题,也可以多渠道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安置问题,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为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闯出一条新路。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农产品的全面短缺、农产品供应的波动与过渡、生产稳定增长与部分农产品过剩三个阶段。目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与任务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产品总量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是要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质量提高等问题,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是当务之急。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比例需要调整;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需要调整;各种品种、质量结构需要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也需要调整。这种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调整靠什么来完成?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用计划经济手段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只能靠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建立利益机制和采取政策引导等方式来解决。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达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要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据统计,目前全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近70%,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经济发展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流动,农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民的收入增长就难以持续。可以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城乡统筹考虑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向城镇化迈进的关键一步。在农业产业化中,原料生产需要劳动力、精深加工需要劳动力、各种服务需要劳动力、遍布在国内外的市场营销等也需要劳动力。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依靠龙头企业的拉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就可以更快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飞跃,就可以积累更多资金,创造更有利条件,促进城镇化建设。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繁荣农村经济需要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基础上,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强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和服务体系。龙头企业是核心,联市场、带基地,而服务贯穿于农业产业化全过程。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批量加工,影响为其提供农产品原料的农户,形成一定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随着企业的扩大,对农产品原料需求的增加,拉动一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龙头企业的崛起,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地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增加消费领域,扩大市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二产业瞄准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1.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整体营销能力提高,有利于增强与国际企业的抗衡能力。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已进入标准化、品牌化阶段。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和气候,产生不了知名品牌,很难参与国际竞争。要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营销能力,需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其中包括实现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分级化等多项标准。需要由龙头企业牵头,将品牌与产品包装、商标、标签,及龙头企业的视觉形象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广告宣传策划,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便参与国际竞争。

2.产业化有助于繁荣小城镇经济,加快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将直接决定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小城镇是社会载体,农村供销社、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各种为农业服务组织90%以上都坐落在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有助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信息不灵,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压力。而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户经营效益,促进农业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4.产业化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农业产业化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传统技术,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小而全”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生产方式,从而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对改变农民狭隘、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很重大的作用。

5.产业化经营使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只靠卖初级产品效益低,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及增强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发展不足。我国农业产业化近年来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共有9万多个,其中带动型龙头企业41000个,占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4%,但这些龙头企业中“小龙”多,“大龙”少,由于这些企业的70%左右是通过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改制发展起来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的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仅能应用常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产品不高,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3∶1,而我国仅为0.8∶1;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8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

2.产业化实体缺乏凝集力。有的企业由于项目选择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不起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出现经营亏损,对农户缺乏吸引力。有的地方靠“拉郎配”形式组织起公司,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适合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运营公司。有的产业化实体之间由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不按合同办事,造成履约率低。还有的在原料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或降低成本,部分农户不按生产规程进行生产,使企业无法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加工原料。反之,当市场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拒绝收购,或任意压级,压价,拖欠货款,变相损害农民利益。

3.中介组织不发达。当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专业协会存在着官办性质,企业参与度低,功能单一,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等问题。

4.管理体制不配套。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未转,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动员,下指标的方式进行运作,不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

5.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尽管近些年各方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理想的问题,尚未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长效机制。

(八)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营造农业产业化的环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社会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其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规划,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立足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使各地有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名、优、特”产品,避免重复雷同。二是指导,主要是传递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指导和协调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帮助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扶持,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给予扶持推动。四是管理,政府应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面的责权利。

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市场化,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是在确立主导产业上要面向市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联系市场与农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市场的引导下,准确及时地带动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创办和改造“龙头”企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应通过入股、契约等方式结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农户投入到“龙头”企业的土地、房产、农机、劳务、资金等都要折股分红。五是龙头企业要成立有农户代表参加的董事会、监事会,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公司章程,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3.贯彻落实党的惠农强农政策,确保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在于引导亿万农民群众走集约经营道路,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今天的产业化过程中,既要防止动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根基;又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亿万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下达指标,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起,不能盲目地搞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九)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带头羊”的作用,所以农业产业化搞好搞不好,龙头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除国家财政支持外,也可以采取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企业进行改制、兼并、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公司来做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以增强企业的活力、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保证。通过中介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保证双方的合法利益。要积极支持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协会和联合体等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介的作用。

3.建立和完善产业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风险运行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也是制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违约率的有效措施。为保证双方利益,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利益联结。企业和农户都要提高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保证企业与农户的合同的法律效力。

4.发挥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职能作用。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之一。政府应扮演调控者、服务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引导而不强迫,帮办而不包办,参谋而不决策,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采取措施主要抓好“公司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采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跟进的局面,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法制、投资、人文、生态、信息等方面的条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理顺各种关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做好服务工作。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要点

1.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把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组织制定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要内容、功能定位和保障措施,命名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织认定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完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扶持政策。

2.建立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充分发挥运行监测在掌握龙头企业运行状况,分析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研判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及时、有效的要求,设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监测指标,开发网上填报系统,组织龙头企业上报监测数据。认真分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销售、吸纳就业和带农增收等情况,为完善政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3.强化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继续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试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支持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4.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认真总结发展一村一品的经验,制定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工作方案,明确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命名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镇。指导各地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制定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完善配套措施,培育主导产业,注重品牌建设,开创一村一品发展新局面。

二、农业工业化

(一)农业工业化的内涵

农业工业化是一个包括多层含义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技术含义讲,它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的、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的过程;从经济含义讲,它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从制度含义讲,它是一个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扶持农业的一系列制度的制度体系;从社会含义讲,它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是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高度商品化、社会化市场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念根本改变的过程;从生态含义讲,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在优美、健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推进人类文明的过程。

(二)农业工业化的基本要求

1.农产品加工化。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将农业的主副产品进行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或其他用品。它是农产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榨油、酿造、制淀粉、制糖、纤维加工、烤烟、制茶以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加工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和包括家庭工厂在内的多种多样的乡镇企业,以加强农工商的横向联系。

2.经济主体企业化。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作为独立的生产者完全按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决策和经营;另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实行企业化管理,运用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农业资源在人类的干预下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组合,从而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3.生产条件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一切能够使用机械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都用机械来代替手工和畜力工具操作。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播种、收获、排灌、产品运输、加工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节省人力,腾出劳力以发展多种经营,是提高作业质量,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保证,是大规模开荒的重要手段,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并能推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4.生产技术科学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它包括:通过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先进科学成果,为种养殖业培养出高产、优质、种类多、适应和利用自然能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利用土壤肥料学的成果,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利用医药学和农药学的成果,防止动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利用耕作栽培学、畜牧学和水产学等科学成果,建立先进的耕作制度,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和饲养管理方法。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生产真正实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根本保证。

5.生产管理水利化和电气化。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和各种设施,以根除水害,发展水利,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业合理用水,使农业具有兴水利、除水害、创建高产稳产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中广泛使用电力,主要包括把电力作为农业机械的动力,通过电气设备进行增温、冷却、通风、照明,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用于农业生产管理。

6.生产组织社会化。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农业生产链通过加工、储藏、销售等各部门不断延长深化,使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农业与相关产业部门相互结合,彼此依存,形成产供销或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种彼此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7.农业人口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生存和发展。农村人口城镇化既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农业工业化的根本任务。因为农业工业化的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带来的不仅是广大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而且会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得以消除。

8.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我国农业工业化不能重走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而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实施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可持续的环境质量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安全;通过可持续的竞争力使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各种比较优势的积聚体;通过环境可持续、效益可持续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1.工业起支配性的作用。马克思早就认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自然形态来说,农业已不存在于它自身内部,它自身的生产条件和作为独立部门的这些条件是存在于农业之外的”。国外农业转型的实践也证明,农业经济飞跃的关键不是农业内部自身的发展,而是在于农业与工业等相关产业是否能形成一体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所以,农业工业化的实现必须要有工业的支撑。事实上,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对工业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哺育作用。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工业的反哺,就是工业化技术、资金、管理和意识对农业的渗透、改造和提升。

2.技术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创新。离开了技术创新,就谈不上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可以是源于公共部门所组织的研究开发,也可以是农民或私人部门通过“干中学”或试错法所积累的,还可以是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引致的创新。但由于技术开发所需投入大,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公共部门的技术研究以及推广。这又必然要求进行包括农业技术研究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

3.农业工业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主要是缘于农业工业化能很好地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按他的设想,工业部门比农业部门的工资高,由于农业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工业部门有无限的劳动供给。随着工业的资本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会大量向工业部门转移,当所有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完之后,即实现了二元结构一元化。转移出富余劳动力固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二元结构的一元化关键是进行农业工业化。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同时,用工业产品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4.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现代农业,必将是一场农业的工业化革命。何为农业工业化?就是要把农业当作工业来搞,要像设计工业那样来设计农业,把传统的农业生产变成工厂化生产。甚至可以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设计出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生产车间。这样的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投入、集约化、高技术支撑、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农业工业化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必将给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用地带来丰富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将增加农民土地流转的收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又将带动农民参与工业化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让农民就近就业。

(四)农业发展与工业化

1.农业与工业本身密不可分。农业是一种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性很多的产业,其他各业都离不开农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假设没有农产品供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没有农产品供给,部分工业如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就会成为无本之源。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2.工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工业,与工业有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大而化之。什么是工业化?工业生产的爆发性的扩张,这种扩张来自工业内部的质的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嬗变。就农业对工业的影响而言,其在工业化过程中要从有关方面支持工业,也就是说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贡献。农业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

3.工业发展不同阶段与农业。从部分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需要农业原始积累,需要农产品原料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离不开农业的市场贡献,如果农村市场、农民市场不打开,没有相应的消费工业产品的能力,工业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工业化高级阶段,更离不开农业,这时农业既要为80%以上非农业人口提供食品,又要为发达的轻纺工业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积极参与,用先进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

4.农业与工业必须同时发展。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只有在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工业化。英国之所以在欧洲能最早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这个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农业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各国。美国也是这样,从建国之初,美国就把农业作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基础来对待。反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如阿根廷、智利,为了急于实现工业化而轻视农业,结果由于农业的衰退而影响工业的发展,至今也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

(五)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面临的主要困难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一是农业水利工程及农业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有大部分水库带病运转。有相当多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利用,这给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带来障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在存量上与现阶段的农业工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在数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发展要求。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农业基本建设速度放慢,农业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其中水利基本建设的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率下降幅度更大。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层次低,深加工、精加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运等环节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加工品的质量提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企业规模小,影响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四是中西地区、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还相当落后。

3.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我国农业虽然已采用了生物技术,一些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联营采用了一些先进设备和技术,但总体上说是以低技术为主。其主要表现是:在耕种、饲养方面,以传统的耕作技术和饲养方式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有1/4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农民多凭直接经验和千百年积累的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家庭饲养业,多作为家庭副业,很少利用先进技术。在生产工具使用上,以铁木农具和人畜力为主,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发展较快,但用于农业生产的并不多,靠人力和畜力、铁木农具的状况改变不大。

4.市场优化农业结构的机制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足;信息系统不完善,运转不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5.农业社会化程度低。生产单位规模小,我国有2.5亿农户,每个农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每个农户平均每人精耕土地不足2.1亩(1亩折合666.7平方米,下同),每户饲养牛不超过2头,农户几乎都从事多种经营;专业分工程度低,目前大多数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农闲时出外从事其他经营;小户经营,农民的费用支出大,收入水平低,在小块土地上难以实现机械化,加上农民养不起农机,并且大多数农户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

(六)农业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业工业化需要农业经营市场化。农业的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本身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还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环节和服务都将实现市场化。在市场体制下,竞争必然促使生产者采用最节约成本的生产方式,有利于降低单个生产者的成本和风险。农业市场化不仅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市场化不仅会带来农业商品率和商品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市场化为农业工业化创造流通机制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

2.农业工业化需要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扶植。职能不清的农村经济工作制度无法满足农民要求指导和服务的需要。政府职能虽然在向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大农业、多元化农业的方向改进了不少,但是受传统农村工作方式的束缚,仍然无法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了政府在对农业工作的领导上出现了偏差,对农民指导、服务和协调的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当前我国弱保护、低覆盖、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以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的政策。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补贴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占农场主纯收入的10% ~ 30%。但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工业不发达,积累不多,根本就补不起。加之国家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科技的研制、开发和推广等都是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

3.农业工业化需要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组织并没有按照制度设计的轨道运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中介组织极度匮乏,无法满足农户的组织需要,无力胜任引导农民一体化经营的重任,农民在市场中与其他主体交易的被动地位仍然没有扭转。中介服务组织应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户行为不确定性的有效矫正机制。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可以在生产、技术等方面服务于农户,抵御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合作组织通过收集、分析、传递市场信息,根据价格信号来安排农户生产,减少分散经营所不可避免的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它以集体的力量增强农民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有效抵御来自各方的对农民利益的不合理侵蚀,从而形成农民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按照合作制度的收益分配机制返回给农民,使农业分享工业化的利益,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4.政府应担负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业工业化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条件。投资主体错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筹集并占有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是乡村基层政权推动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农业法》,农村主要的、大型的、跨区域的公共产品筹集应是中央、地方和农民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但是中央财力有限和资源分配的非农偏好,导致支农支出数量偏少而且长期难以到位,投资主体错位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5.促进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多,大量的科技成果闲置、浪费,其主要原因是科研与生产脱钩,科研成果适用性差,缺乏有效的转化载体。农业企业应与科研机构挂钩联系,引进、消化、传播、推广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按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工业化的原则就是强调低成本、高效益、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必须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要素重组和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要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推进生产布局的革命性变革,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坚持统一市场、专业化生产的战略。借鉴发展工业园区的经验,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构建生产要素聚集平台,组建现代农业企业,集中资金、技术、优良品种、优秀人才等重要资源,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块状经济。

(七)农业工业化的五大共识

1.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全局的共识。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实现工业化,包括农业工业化。农业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农村作为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农民作为创造财富的力量,只有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和提升,才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达到投入和产出效益比率的最大化。因而可以说,农业工业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不走农业工业化道路,我国加快农业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一句空话,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离我们将越来越远。

2.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根本的共识。工业化体现的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同样地,农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农业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壕沟。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电机和加速器,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决定因素。可以说,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将难以推进,城镇化将难以为继,服务业将难以兴旺,全面小康社会也将难以实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工业化,这是农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3.抓农业工业化就是要抓项目的共识。工业化的关键依托是项目,项目是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是聚集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建立农业市场流通体系,都要靠项目来支撑。大项目有大发展,小项目有小发展,没项目难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项目建立的过程,是“土地-农民-企业-产品-市场”产业要素整合的过程。

4.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就业的共识。工业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和主渠道。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传统的农业地区,经济实力弱,弱就弱在农业大而不强,弱就弱在工业是短腿。农业大,不是农业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是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比重大。农业不强,最主要的就是农业产业化不强,核心是农业工业化不强。我国当前工业化还处在爬坡阶段,以及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不强的阶段,农业工业的不发达,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5.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城镇化的共识。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是实现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决定因素。城镇化反过来会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的资源在农村,但农业工业的发展平台却在城镇或交通方便的区域,农业工业发达的地方,必将成为吸引大量人才(劳动力)、资源、资金的聚集地,必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充分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促使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城镇、融入城市的最大动力。

(八)农业工业化的优化模式

1.扁平化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农业生产资源型的“基地+农户”模式,它的末端是分散的农户或集约化的种植大户,由于传统的种植优势,其在市场上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由传统的分散型的客商收购。

2.锥型化模式。即“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进一步优化,特点是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一个专门的公司按照与农户约定的价格收购,然后由公司统一推向市场,盈利与否由公司自己负责。这种模式也叫订单农业,规模大小决定于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需求量。

3.链条模式。即“市场+销售公司(协会)+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这是一种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模式,相对于前两种模式,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各多、链条更长,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4.园区化模式。就是通过政府设立农业工业园区,引进大批农业加工企业,形成农业资源的整体聚集和加工企业的整体聚集,产生农业工业的规模化效应。这种模式是现代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最好模式,也是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5.物流化模式。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基地和流通体系,辐射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种模式,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机制,市场化程度更高,信息更通畅,影响力更大。

(九)农业工业化的无缝对接

1.抓好企业与农业基地的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对接,通过建立合同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农业,把企业与农业紧密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共同分享产业产生的效益。

2.抓好产品与市场对接。要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搭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的对接平台,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信息网络,特别是农村农业信息网络,使农业、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把握市场动向,抓住市场商机,减少生产盲目性和被动性。

3.抓好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体系对接。农业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农民通过劳动力转移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务人员。随着身份改变,他们将面临户口迁移、劳动保障、子女读书、劳动培训机会、劳动用工管理、权益维护、享受社区公共服务、再就业机会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认真面对,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和角度,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长效机制,真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4.抓好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建立的对接。当前,我国面临着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另一方面技术熟练人员又严重缺乏的矛盾;面临着一方面劳动力大量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而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又招不到足够劳动力的矛盾。因此,要发展农业工业和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必须要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