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还可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7:00:34

点击下载

作者:海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活,还可以……

生活,还可以……试读:

序言 婚姻就像树叶

多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先生带着年幼的大女儿,在高速公路上驱车一个多小时,兴致勃勃、风尘仆仆地奔赴凤凰城北部的Scottsdale市,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由数个小卫星城市组成,每个卫星城各不相同,自成风格。Scottsdale市靠北部,以传统文化区和豪华度假村闻名。市中心里,殖民式建筑鳞次栉比,艺术画廊琳琅满目,饭店酒吧风味十足,且一家挨着一家,令人目不暇接;棕榈树随风摇曳,热带植物氤氲着香味,欢快诙谐的墨西哥音乐余音袅袅,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异国情调和温馨的浪漫气息。

凡是在凤凰城生活过的人大都知道,Scottsdale城区确实值得一看。凤凰城地区除了夏季炎热得令人有些头痛以外,其余三季皆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如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不但吸引不少候鸟在冬天把家安在这里,也招来很多大型会议和活动。这个服务周全、情趣高雅、名流荟萃的小城,几乎包揽所有在凤凰城地区举行的盛大艺术节、国内国际会议、高尔夫球赛、国际珠宝展览、国际服装展、美西汽车展、美西园艺展等大型活动。正因如此,这个地区的山顶别墅,几乎都是百万豪宅,不少富翁名流均在此购屋,Scottsdale地区的天堂谷几乎就成了第二个好莱坞。上街转一圈,眼熟的明星能遇到好几个:哎!那不是那谁谁谁吗?

那天的聚会便在这样一个地区的一户人家举行。聚会场所提供者是当地某大公司主管,夫妇俩都是中国台湾移民,八十年代初留学美国,而后事业有成,豪宅美眷,算得上美国上流。上流美国华裔,多少都爱参加点社会活动,以示回报社会。

那天聚会的组织者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某学生团体,讨论的主题是婚姻家庭,参加聚会的大多数为已婚夫妇,少数为热切盼望进入婚姻围城的单身男女。之所以选择在这户人家聚会,一来是主人热衷社团活动,二来当天作为榜样主讲婚姻。于是,人五人六的一群人,带着不咸不淡的表情,说着不冷不热的话,开始讨论不三不四的话题。

这样的聚会,若是搁到现在我是绝对不会参加的,首先拖家带口开车跑一个多小时,有“劳民伤财”嫌疑;再者跟一帮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人凑一块儿,谈论一个颇具隐私色彩的话题,分寸难以拿捏,说淡了幼稚,话浓了做作,谈细了伪饰,讲粗了又矫情,怎么都不合适。

但那时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还没修得起今天的觉悟,也缺乏今天的自信。当时的我到美国才第二年,头一年光忙生孩子养孩子了,几乎没时间也没机会对这个社会有所了解,好不容易孩子稍微大一些,能带出门了,我这才腾出空拿自己的眼睛看看这个全新的世界,用自己的心思好好捉摸捉摸周围的人和事。当时的我对什么都新鲜,内心世界荡漾着儿童般的好奇和求知欲,迫切希望了解这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新奇的新环境。这种状态下的我,当然不会放过任何参与的机会,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奔波一小时之后,又要面对一些形象模糊、难辨好坏的人,也难打消我那份天真与兴奋,于是,也就有机会免费看了一出甜蜜夫妻恩爱秀,听了两段温馨的爱情宣言,当时已经觉得尴尬,事后想起,更是毛骨悚然。

当天聚会的程序是这样的:先是由两对模范夫妇演讲,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婚姻观,然后由听众提问,演讲者回答,最后展开自由讨论。完事就餐,大家potluck(每家带一个菜的聚会。——编者注)。

首先演讲的那对夫妇,也就是房子主人,做技术工作的,不善于长篇大论,倒也言简意赅,先讲述了双方如何相识,如何建立感情,然后如何步入婚姻殿堂。故事情节简单明了,没有任何戏剧情节,也不记得有奇迹和巧合,就是一对凡俗的男女结婚了而已。别看爱情故事平淡,但说到婚姻秘诀,那家男主人的一席话却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时那男主人的豪言壮语:作为一家之主,为人夫为人父,我想我应该做到的就是为我所爱的人付出,我想我能为她,为我的家庭去死!

此言一出,众人喝彩,鼓掌欢呼,男主人脸红脖子粗,眼睛放光,被自己的爱情宣言感动得心潮澎湃。而此刻,坐在后排的我,却不由分说以我的小人之心度了一下人家的君子之腹,条件反射之下,后背的寒毛竖立,额头的冷汗直冒。

我这个人虽生活在现代社会,却崇尚古人的中庸,把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视为人生准则。在我眼里,激昂的豪言和伪善的矫情,同样经不起推敲。爱情婚姻尤其如此,现实生活里许许多多人前秀恩爱的夫妇,转眼之间便成怨偶,昨天的信誓旦旦、山盟海誓余音在耳,顷刻之间已经一拍两散、劳燕分飞。俗话说得好:叫得响的不一定是好驴!就这个意思。

我不敢说当天那第一个演讲的丈夫言过其实,但他的豪言壮语却着实吓我一身鸡皮疙瘩,心里说:到底是台湾来的,琼瑶阿姨影响一代人啊!

接下来由第二对夫妇演讲,这对夫妇男的是台湾人,早先留学美国,而后进大公司工作,女方是马来西亚华侨,看样子没接受过高等教育,高中毕业就嫁为人妇,而后在家相夫教子,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

从未工作过,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家庭主妇似乎把这次演讲当成大事,开始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起来。

她的普通话很是恐怖,加上说话颠三倒四、逻辑混乱、絮絮叨叨,虽然有她丈夫在一旁解说,听起来仍然很痛苦。

她那里唾沫四溅地说得唇干舌燥,我这里听了半天仍然没搞清她究竟想说什么,又究竟说了什么,哇啦哇啦讲了很久,说来说去好像就说了一件事,大致理解是:他们夫妇之间的恩爱秘诀是她丈夫每天上午给她一个morning call(早晨叫醒电话。编者注),多年如此。

大家伙起先还按捺着,到后来,那些年轻人就坐不住了,于是,开始争先恐后地上厕所,喝水,有些人甚至躲到另外一个房间自顾自聊天去了。最后,主持活动的那个女学生不得不打断她的絮叨,这才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事后数次回想那天聚会,深为主持人感到遗憾,虽然出发点由衷,但效果寒碜,甚至变成黑色幽默。

常常见到已婚夫妇秀恩爱,而这种恩爱秀,蒙蔽的只是一些不谙世故的年轻人。稍微有点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都知道,文艺作品里的神仙眷侣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谓爱情,不过是淹没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的一个颤音,与其人前大秀恩爱,试图成为婚姻爱情楷模,不如屏声静气,好好感悟人生中的良辰美景。爱情这东西非常奇妙,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爱情就像一句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没见那么多金童玉女般的天作之合,柔情蜜意爱的诗篇还在人们口中流传,郎情妾意的动人画面还在人们眼前摇晃,转眼间,已长叹息,以掩涕兮,分崩离析。

所以,婚姻模范是不存在的,即便有也毫无警世意义。婚姻因个体的差异极具个性色彩,使得每桩婚姻都是孤本。

思前想后,只因婚姻就像树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婚姻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两桩相同的婚姻。因此,婚姻与婚姻间并无可比性,一桩婚姻里的爱情保鲜秘诀,放在另外一桩婚姻里也许就成了毒药。无论是做丈夫的为太太为家庭去死的豪言,还是做太太的和她丈夫之间的morning call,此番种种,在他们的婚姻里也许是灵丹妙药,药到病除;但到别人那里,也许就成了茶余饭后供人消遣的玩意儿。若有说豪言壮语磨嘴皮子,油腔滑调闲打牙的工夫,还不如麻烦你帮我做个晚饭,或者饭后洗碗,不去打游戏看电视了好不好?每天早晨来个morning call?拉倒吧你!拿肉麻当有趣啊?监视我?查岗啊!

婚姻家庭说穿了就是两性关系,由两个人引起的关系,大千世界,数婚姻家庭的两性关系最为复杂、繁琐、多样、变化莫测,难以捉摸,就像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卷首语描述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相似,并不等于相同,这是指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就千变万化了。所以,无论幸与不幸,都没可比性,婚姻这玩意儿,就像万花筒,永远不会有同样的图案,摇一摇,又一个新世界!

在国内时,我们所接触的婚姻双方大都是同种同族,然而,即使是这样,由不同性格的人组成的婚姻已经够得上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出了国,看到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各色人等组成的婚姻,在以往的印象里又加上了多元化,这婚姻的《人间喜剧》就更令人耳目一新了。

中国人跟中国人结婚,再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最多也就像八大菜系里的某一地方菜,或者川菜,或者粤菜,是甜是咸,是辣是酸,还算有个大概念,其口味相对纯正,还能说得清,道得明。可这夹杂了国际因素的婚姻关系呢?稍微想象一下就不难发现:跳色混搭,玩的可是绝对时尚!就好像是八大菜系杂烩,煎炒烹炸蒸煮炖不论,酸甜苦辣咸麻淡全端,更没法类比了!

假如婚姻关系都能做比较,都能被归纳总结,统一划分,利用数理化的方法,合并一下同类项,提取提取公因式,再不行来个因式分解,或者利用高科技,输入电脑,编成程序,数字化、模式化、集成电路化,需要哪种模式敲敲键盘:A型婚姻,B型婚姻……诸如此类。假如这样的话,这世界怕是已经进化到人机融合的阶段,纯粹生物学上的人类也许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生化机器人,科幻片里的那种。到那时,地球上所谓文学艺术家也许早就消失殆尽,失去多姿多彩的两性关系,而文学艺术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好在我们活在当下,继续享受我们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两性关系,艺术文学家们还不至于失去饭碗,或者为生存改行去编写计算机程序。因为,他们还被人类社会需要着,于是,也就不妨碍他们拿我们社会多样化的婚姻关系做素材,炮制点精神食粮以飨读者。哪天一不留神,就写出点段子,编辑出来就成了书。

本专集由

海云

主编,林玫和老随共同编辑而成,一共收录23位作者的作品。他们大都散居在海外,踪迹遍布美欧亚等洲,作者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捕捉生活中,特别是婚姻家庭中的一抹色彩,涂抹开来,勾勒描绘,试图还原婚姻家庭本色。想法是好的,但因审视角度、创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局限,无法全面表述,只好以点代面;至于读者们能否各取所需、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看各自的造化了。林玫2013年3月海云☉海云/美国本名戴宁,英文名Nina Dai Tang。1987年留学美国,1991年起定居加州硅谷,就职于硅谷高科技公司。2010年搬至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居住至今。其创立的海外文轩网站(www.overseaswindow.com)于2012年与人民文学网、起点中文小说网等一同被评为最佳华文文学网站。2012年,成立海外文轩作家协会并担任主席一职。同年,参加北京腾讯燕山大讲堂演讲,探讨中国文学离世界文学有多远兼谈莫言获诺奖的思考。

多少忍耐才是够

中年危机,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对衰老的恐惧、对青春不在的无奈,人到中年的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身陷性丑闻的南卡州长马克·散馥德(Mark Sanford)的行为归类于中年危机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的危机程度似乎严重了些。我不想在此分析这个男人不忠的原因,只想谈谈受害的女人——他的配偶简妮·散馥德对这件家庭灾难的反应给我的反思。

简妮·散馥德四十七岁,南卡州的第一夫人,出生在基督世家,从小就看到她的父亲每天跪在床前祷告,信仰帮助她的整个家庭度过母亲患有皮肤癌的艰难岁月。

但是简妮也不是一个旧时典型的基督徒,在她家的厨房桌上,你可以看到一瓶红酒,书架上你可以看到安·兰德和马尔克斯的作品;即使圣经躺在她家的茶几上,旁边还会有一本《福布斯》杂志。她的朋友这么说:“你可能和她是二十年的老友,但是从没听过她谈论她的宗教和信仰。”但事实上,简妮确确实实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只不过她不是那种老式的、死板的、修女式的人,是的,她喝红酒,某些方面也算前卫。

在发现丈夫有婚外情后,她发出第一个公开声明时说她自己:“在心底深处,我是一个旧式传统的女性,如果主保护我的家庭和孩子,那么我知道我能听到她的呼招。”

简妮面对丈夫对自己的背叛,最初的反应是“原谅”。她说丈夫的行为“过了界”,对她如同万箭穿心,她和丈夫一起寻求婚姻辅导,明白婚外恋是一种“易上瘾”的行为,就像酗酒和毒品一样难以戒瘾。她甚至原谅第三者,她说:“我也为她感到难过,我相信她是个不错的女人,只不过她做了错误的选择!我只能为她祷告!”

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般人都希望看到的传统女人形象!被伤害的女人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做个原谅犯错男人的好妻子,这样的女子才是贤妻良母!是不是?

虽然,有智慧的简妮开始的做法并不是出自传统的观念,听听她睿智的话语:“如果你不原谅,你便会被愤怒和怨毒所缠绕,我不愿成为那样的人!我不需要复仇,那不是我所能决定的。只有上帝才能决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导我的儿子们将来做个正直的人!我所能做的只有原谅!检查婚姻里的问题是另外一回事,夫妻的感情修复是一条更加艰难的路!我想全心全意地做个好母亲和好太太。但是现在这取决于我的丈夫他是想留在婚姻中还是坚持去找他所谓的心灵伴侣!”

打破传统的女性形象是在一些努力成空之后。自尊自爱的简妮,和丈夫达成协议,寻求婚姻辅导的同时,夫妻分开一阶段。只是深陷“泥沼”的男人,难敌心魔的诱惑,竟然放下一切万里奔赴南美寻找情人的踪影。

简妮最终做出了断这段婚姻的决定,也许打破了很多卫道士的眼镜!也许,很多人仍然要求一个被伤害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出轨的男人!谁让你是女人呢?谁让你是基督徒呢?要求别人这么做的人往往满口“仁义道德”,往往喜欢用最高的标准要求他自己以外的人,但是,多少容忍才算够?我知道有人会说:“原谅七十个七次!像基督耶稣那样!”这句话容易说,说的人最好也能试着做做看!

一个四十七岁的女人带着四个十多岁的男孩子,是的,她可以再次不声不响任凭男人胡作非为,等到男人良心发现或是婚外恋热情减退回心转意,然而,这样的父亲给了他四个儿子怎样的榜样?而一味忍辱负重的女人除了博得孩子的同情和心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有什么益处?

简妮这位曾经事业有成的银行投资家、四个孩子的母亲、南卡州的第一夫人、辅助丈夫成为政治明星的贤内助,拒绝扮演站在政治人物身边默默忍受男人不忠和背叛的弱女子的角色!她坚强地站起来,她写书,书名Staying True(《坚守真实》),她要坚持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自己!为了她的信仰,她的孩子,她的价值观念,让那个选择坚持婚外恋的男人继续他的恋情,他的政治生涯的跌落也是他选择的结果,不是吗?

虽说一再有人质疑简妮写书带有报复的动机,简妮解释她自己:她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很多和她有相似经历的妇女提供参考经历,另一个就是呈现给她将来长大的孩子们一个家庭破碎的原因和过程。

我记得在我写小说《冰雹》之际,有好几个女性读者都告诉我她们有着和书中女主人公相似的被丈夫背叛的经历,但是,他们的丈夫一方面吃定想保持家庭完整的女人留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一方面继续他的婚外情享受“齐人之福”,这样的男人不在少数,女人对此无可奈何。我觉得简妮为这样的女性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我不是主张不去原谅别人犯错,而是每一个受伤害的女性,都应该为了自己和孩子问一句:“多少忍耐才算够?”如果你没有底线,就不存在他“crossline”(过界),夫妻间的界线的设立是保护你自己和婚姻的首要条件。一味的忍让有时会成为纵容,没有原则的让步也会成为进一步犯错的帮凶!

美味关系和婚外恋情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朱莉和朱莉娅》的电影,这部电影被称为导演诺拉·艾芙隆的“媒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是继《西雅图夜未眠》中的广播和书信、《网上情缘》中的电子邮件,到现在这一部《朱莉和朱莉娅》中用的网络日志(或称博客),以现代社会渐进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社会生活缩影,尽管不同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表达,但是所述说的不外乎仍然是人的情感的表达与需求,或者还是生活中的男男女女的缘分和交集。这部电影改编自畅销书《我的法兰西岁月》(My Life in France)和《朱莉和朱莉娅:365天,524道菜,1间狭小的公寓厨房》(Julie & Julia: 365 Days, 524 Recipes, 1 Tiny Apartment Kitchen)。

我找来影片看,一是因为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她是我最欣赏的好莱坞女演员之一;还有就是很好奇地想知道美国的这位作家朱莉·珀玮儿(Julie Powell)是如何从博客中写菜谱到如今的家喻户晓!

电影穿插着这两个女人的故事。生活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下的两位女人,因为美食而在生命里有所交集。朱莉(Julie Powell)是一位生活在现代纽约的年轻女子,热爱写作,却总是没有耐心和毅力完成一件大事情,习惯了半途而废的她看着昔日的同学成功得意,自己却是每天对着电话讲些无聊的话题。一天忽然的心血来潮,决定挑战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努力追求完成。她以一年为限,把烹饪大师朱莉娅(Julia Child)的著作《掌握法式烹调艺术》(Mastering the Artof French Cooking)里的536道食谱找出来准备自己演习一篇,并将演习的过程、心得用博客的方式与众人分享。本来,这只是给她自己的一个小小挑战,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博客竟然大受欢迎,拥有大批的粉丝还被媒体报道接着又被出版社邀请出书。

在这个故事中,导演别出心裁地插入朱莉娅的传记。一个生活在法国的美国中年女人,因为酷爱美食,去上了法国烹饪学校,又花了很多精力把地道的法国烹饪艺术用英文写成一本书,从而把法国的厨艺介绍给了美国人。朱莉和朱莉娅原本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但因为一本烹饪书,两个女人的生活便有了某种程度上相似的意义,导演很和谐而自然地将两个故事相互穿插呈现,各自成章却又相互呼应,恰到好处,单是这点的匠心独运,就令我十分敬佩。

在这两个女人身上我都能找到和自己有所重叠的交汇点。朱莉的开博,为自己的写作爱好和生活习性寻找突破,这好像当初刚刚在网上敲键盘的自己,到她有了粉丝开始万分投入,沉迷其中,和生活中的人有了冲突,她丈夫最初的有力支持和后来的略有微词,小两口从吵架到和好,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的事例让我看了都忍不住会心一笑,太真实了!而另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女子朱莉娅和深爱她的丈夫在法国小餐馆里品尝鱼,陶醉那个奶油的浓香时说:“黄油、黄油、黄油,我真的太爱黄油了!”我更忍不住笑出声来!当她丈夫问想出去找事做的她能做点什么时,她想了想说:“我只爱吃美味,其他都不会!也许我应该找个与美味有关的事情做!”我听了不由自主地猛点头,也许,我也应该去找个与美味有关的事情做!人生中,除了写作好像也就是美味能那么吸引我的注意力!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朱莉娅带点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朱莉娅式的口音。艾米·亚当斯(Amy Adams)在这部影片中演的朱莉一反她惯有的略微夸张的演技,演得非常平实和自然。

看完电影不久我读到一篇对朱莉的采访录,采访中有几张她的近照,她仍然住在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小屋里,身边站着影片中那个一直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她的丈夫。那篇采访中,她告诉我们在她成名前后所经历的种种:她和她做编辑的丈夫相识在少年时,十八岁的她和他坠入爱河,到二十四岁结为夫妇,生活本来是平顺的,即使有点懒散和不满足。她开博演习法国菜谱,然后出名了,她的书成了畅销书!这时,当年的一位和她互有好感的大学男同学到纽约找到了她,一段婚外恋就此产生。得知老婆红杏出墙,朱莉的丈夫在一阵争吵和眼泪之后,也找了另一个女人作为报复的手段,于是夫妻俩开始了各玩各的生活。然而,也许小夫妻俩的爱情并没有完全消失,彼此在各自的婚外恋之后更加觉得留恋对方,两个人决定去找婚姻咨询,为他们生了病的婚姻寻找医生。

朱莉说她是在练习切肉的刀功时体会到婚外恋对婚姻的影响的。她说很悲哀也有些解脱地看到:两个紧密相依的东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分崩离析,就像你试图把包裹得紧紧的肉和骨头分开一样。

幸运的是今天的朱莉和她丈夫仍能一起共享晚餐,他们的婚姻随着她的写作继续着。但是,她说:“我要试图从记忆的游戏中走出来,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只写小说!”

最近醉心于刀功的朱莉说她真地爱上了“信仰切割”!所谓的“信仰切割”(A faith cut),就是当你一刀切下去的时候,你果断坚毅没有犹豫,一刀到骨,并且相信那一刀下去,肉和骨头随即分离!我却想:在她的生活中,或在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里,这种信仰切割并不能实行,生活中的种种尤其是感情往往骨头连着肉,肉又连着骨头,想干净、漂亮地切割过去和现在都不过是一种臆想罢了,所以,不如把这种信仰切割放在厨艺里,那就可以反复练习、深入体会兼再三玩味了。

施玮

☉施玮/美国诗人、作家、画家。祖籍苏州。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并获美国西南三一学院硕士学位,现在CESNA大学攻读博士。居洛杉矶,任《国际日报》文艺部主任、美国《OCM》执行编辑兼电台主持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约300万字刊发于海内外,入选多部选集。2009年获世界华文著述奖小说第一名。多次在美举办个人诗画展。出版《歌中雅歌》《红墙白玉兰》等十二部诗集和小说。主编有《灵性文学丛书》。

男人个个都不同

看了我这个题目,你一定觉得我在说废话吧?其实,女人们真的知道男人个个都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缺憾吗?

中国文化是一个求同的文化,寻求统一性、共性,回避或压抑个性。

因为爸爸特别想要个男孩的原故吧,我从小就被当作男孩子养,混在一群男孩子中间,爬树跳墙都不在话下。那是一个童心天然的时代,因为没有在女孩圈里长大,那时的我还不懂得求同,家人与邻里都没把我当女孩。即便我也同样在“六一”前悄悄盼着天气转暖,可以穿裙子,但等我快二十岁了,舅妈竟然不记得我曾穿过裙子。哇,也许正是这巨大的忽视,造就了我今天的女人味吧。

不知不觉中长大,觉醒了自己女子的性别,发现过去的自己完全没在做女孩的方面有什么积累。于是,特别的不自信就导致了特别的求同,不仅在衣饰着装,更在男友的选择上。同宿舍的女生说谁好,我就也觉得谁好,骨子里是想和她们认同,和女生们成为“一伙”,实际上却因此得罪了若干……

就这么毫无主见地求着同,却被视为了异己。我真的逞强好胜、夺人所爱吗?

其实完全不是,当时真心认定只要女友们能接纳我一伙,哪个男友都可以相让的,这倒不是我不爱那些男友,实在是觉得他们都一样。大多数女孩也和我一样,谈恋爱、选衣服,甚至减肥,都不是为异性,却是为了同性。

回顾一下中国自由恋爱史,你就会发现这自由也是不自由,而那“不自由”因是女人们无意识中遵行的,不仅不觉得不自由,反而趋之若鹜。女性的择偶标准几乎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就像服饰的潮流,一波一波的。妈妈对女儿的择偶痛心疾首,女儿何尝不是对母亲的择偶观不屑一顾呢?甚至于年龄差别略大的姊妹也是一样。但仔细一想,跳出来一看,母女姊妹竟然是完全的相同!择的都是大众标准的偶。这就难怪一旦择来的偶,真格的日日相伴了,就自己对自己茫然不解:“天啊!我怎么会选这人当老公?”

最近各个电视台都大搞相亲类节目,一边看一边笑骂其假,不看又不甘心。因为身在国外,中国的美眉、帅哥见得少,而我和夫是决不放过一同品评帅哥美女机会的。当然,在十余年的茶余饭后的品评中,真是发现男女审美相差之大!

现在湖南台开了个“我们约会吧”,台上十八位公主弧形排开,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几位轮着上场的男士,也是各有特色、各出奇招,真就如孔雀开屏一般。台下还有天鹅池和青蛙池,挤了满满两池美眉帅哥。其实台上台下仔细看,美眉并不都是标准美人,帅哥也大都有点缺陷,但胜在数量和青春,就显出了满园春色的样子。

我特别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是从每位男士上场前的背影问答,到上场后的以貌取人,随着十八位公主红灯的明与灭,世态人情尽收眼底,简直是集中提供了恋爱心理案例。我和老公在相互打趣之中,一边旁观惊叹着如今择偶的“理性”,一边不由地感叹恋爱还是简单些好啊!因为聪明也会被聪明误。

婚姻是马拉松,其实不在乎输在起跑线上,在乎的是一生坚持跑好、跑到底,最高境界就是享受“跑”。女孩们反复权衡着郎财,掂量着自己能驾驭一匹怎样的马儿,忽儿自卑、忽儿自傲,却不知每一种好都伴随着一份隐含的憾,每一种坏都可以萌生出一份精彩。

男人不该吝啬笑容

从洛杉矶到到拉斯维加斯,开车仅需三四个小时。我和丈夫对赌博都没什么兴趣,我是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飞来横财之运,丈夫是性格中缺少赌徒心理。有时我也会遗憾这个男人缺乏冒险精神,我倒不是盼着冒险求来的富贵,而是有点迷恋冒险的浪漫。但移居美国后,见到太多不乏冒险之浪漫的男人,却也看到了让我无法承担的后遗症。渐渐地,说到西方男人,我会赞叹欣赏,可论起婚嫁来,身边的夫仍是首选。

那次感恩节,我俩驾车去拉斯维加斯。赌城最热闹的当然是晚上,逛了不太久,嫌人太多就回到酒店,洗了澡换上浪漫的衣服,和丈夫下楼。我们住的威尼斯大酒店,楼下有一条人造室内河流,上空是难分真假的人造天空,它会随着时间变天色,和外面的天同步,只是到了傍晚就定格于美丽的斜阳了。

河边有许多酒巴餐馆。我们选了一家进去,临河有一空位,两人的。待我俩相对坐定,就来了一个服务生,是意大利人,削瘦的脸,深陷明亮的眼睛,眼神有点像月光下清冷的深潭,或是淡紫色的花。他个子很高,蹲下了,来向我讲解各种鸡尾酒。我竟然有了丝害羞,心悠然飘开,忘了身在何处,心想这么漂亮的人不去当演员可惜了。“长得帅吧?”我抬头问丈夫,他竟正虎视眈眈看着我。“满大街都是,有什么呀?”他说。“但你看他两颊陷进去,线条绝对适合入画。”“我年轻时还陷进去呢,年纪一大全鼓出来了。连张东健的腮帮子都鼓出来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丈夫特意提到一个有名的帅哥韩星来为自己论证,我一笑不予理会。鸡尾酒上来了,男服务生殷勤得很,他的笑和眼神把意大利的浪漫都带来了,风一般吹向我。那是我向往的地方,音乐、绘画,还有西方男人那种特有的明亮的情调。

美国的男人,永远为女人准备着灿烂欣赏的微笑和目光,让女人觉得自己美丽风情,甚至独特。他们的目光情意绵绵、快乐,却并不向你暗示床上的一切,更不会让你有被剥光了掂量价值的感觉。在美国,男人的目光普遍让女人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感受到自己的尊贵与娇美。

而在东方,我常常会在男人的眼神和举止里尝到屈辱感,当然是在一些不相识的人群中。不过,我安慰自己说,也许是他们是把欣赏的目光吝啬地存起来,留给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女人吧。但总的来说,中国的两性氛围还是较普遍地让女人失去了被宠的感觉,而我认为女人被男人宠着、护着、赞美着,才会像花一般绽放出生命中的自然之美……可为何大街上的中国男人都那么吝啬呢?

正胡思乱想着,被丈夫故意嚼冰的声音惊醒,虽明知他爱吃冰还是开玩笑说:“怎么?那么热?”他就说:“我已经快火山爆发了!天啊,我的老婆和服务生眉来眼去,我在这只能一个劲儿吞冰。”我俩不禁开怀大笑,他用相机拍了一串我的笑。

我低头去喝那杯鸡尾酒,透明的冰块间细小的碎薄荷叶,若隐若现的绿。一直嫌丈夫太爱开玩笑而缺乏深沉的魅力,但他让我有被宠的满足,爱使我性格中许多扭曲隐藏的皱折渐渐展开。不过,他在路上见到别的女人也常面无表情。是正统教育造成的?或者是因我在身边?我倒觉得有点“花花公子”的样子也不错,男人(特别是帅哥)不该吝啬笑容,当男人不吝啬爱时,女人也就不在乎柔软了。

美男也会成猪头……

我们家离海边只有五分钟的车程,常常提议晚餐后走过去,丈夫却总是断然拒绝。他说我是个只顾向前不顾回程的人,绝对不会考虑省点力气走回来,必定是累了,仰头看着他,等他解决。这么说来,他的不浪漫竟是为了制约我的太浪漫,他的惰性竟是因我太好动而造成的。

我常常起兴要去哪神游一番,他却总是四平八稳地听着,不置可否。理由是不能轻易回应我,否则便无片刻安宁了。有一次我略感悲伤地问他:“当年对我说人生只需两只皮箱,结婚后最大梦想就是带着我住酒店的美男哪去了?”他竟毫无愧疚地说:“那时学校宿舍和家里都没空调,我当然梦想住酒店,现在家里比得上四星五星,怎么还会要住酒店呢?”

天哪!原来他的住酒店是重在“住”,我的住酒店是意在“行”,两厢差的岂止十万八千里?再问他:“你不想看看世界?看看美女?”他却说娶了个脑子千变万化的女人,让他再没精力、勇气和女人纠缠了。我想告诉他别的女人也许没我那么累人,回头一想还是不要让他去试探吧。

其实说了也没用,丈夫早就研究了离异的男士们,说是新找的老婆都一个比一个差。我说至少新找的年轻啊,他说自己不会有老男人的自卑心理,不需要这种衬垫,至于世界嘛,搂着老婆面对两屏幕(电视、电脑),世界尽收眼底,还需出门?我却常觉憋闷,一种生活、一个地方、一成不变的人与事,都让我与笼里乱转的困兽感同身受。

隔三差五地,我们还是会去海边,当然是平淡地开车去,而不会有步行或骑车的浪漫。夜色里,海浪一排排喧哗着。奔腾不羁的浪、吹乱头发的风,都让我有种策马而奔的快感。深深呼吸了几口海风后,心情自然就恢复了孩子般的快乐。若是捧杯巨无霸奶茶,再抢几片他手中的炸土豆片,就睁一眼闭一眼地决定,再这么“混”下去吧。

两个这么不同的人却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也恋爱了十几年,当年的美男子活生生在我手中变成了“猪头”。恋爱时,“猪头”是他对生活中和屏幕中的居家老男人(三十五岁以上)的称谓,不知何时却变成了我对他的称呼。起先,他常不服气地质疑:“你见过这么漂亮的猪头?”渐渐地,因着近年微显发福,也就自认是猪头了。

其实他不知道,即便是特别迷帅哥的我,也有一天会长大,会懂得欣赏居家好男人的。“猪头”老公让我越来越觉着喷香的实在。

也许是我比他矮许多,以前总是从他下巴一侧仰视,这个视角拍出的人大都有“猪头”像。不过昨晚,我偶然站在一块岩石上看他,发现他竟真如别人说的仍是个帅哥。可惜,过去站在岩石上的我都在看海、看天,幻想着遨游与飞翔,于是就把家看成了牢房,把丈夫看成了猪头“典狱官”。

换个视角,猪头老公又变回了当年的帅哥,庸常的居家变回了梦想的港湾。城里与城外,也只是一个视角的转换吧。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时,他却不好意思了。一把将我拉下岩石说:“美男、猪头反正都是你老公。”

海鸥的叫声与海浪十分合拍,夜海中有钟声传来,我俩静静沿着海岸走,我幸福地住他怀里靠去时,却听他似真似假地一声叹息:“唉!上帝给我吃了什么药,才让我爱上那么麻烦的你?小小脑袋动个不停!”

纽约桃花

☉纽约桃花/美国笔名纽约桃花。生于北京,祖籍上海。曾凭借首届全国英文演讲比赛冠军的荣誉成为中央电视台教育部最年轻的编导和记者。就读于以电视制作闻名的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在美国著名电视台CBS担任过项目制作编译,并在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著名音乐电视台MTV总部国际部工作,后被派往新加坡亚洲总部担任电视节目制作人,总负责创立并制作MTV与北京电视台合作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天籁村》。从1988年在纽约求学、生活、工作至今,参与过很多电视以及广告项目的架构、撰写及拍摄,还从事过创办新媒体公司、提供商业咨询、组织画展、撰写文稿等跨界工作,对纽约生活了解透彻,撰写的艺术、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博文在纽约多家华人网站都受到追捧。

触礁美国婚姻的中国老婆与虎妈

一个不常走动的朋友B来探访,一下子就坐了几个小时,说起她目前的生活,简直可以用“痛苦”两字形容。为什么?就因为她的美国老公和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都让她失望!听了她的叙述,我不免吃惊,因为朋友圈里谁都知道B的女儿聪明漂亮,一直是B的骄傲。现在,听她说这个从小就上私立学校,跳级多次的掌上明珠如今也让她失望,我能不吃惊嘛?!“哎,”B长叹一声,说,“每家都有难念的经,而这种经往往是最令人难以启齿的隐秘。”

B的隐秘就是她与她的美国老公之间的矛盾,多年悬而不解,让她的婚姻已经充满了不满和失望。B的老公属于典型的美国人,在B看来就是自以为是、目光短浅、不求上进、顽固不化、自私自利的化身。

B老公的自以为是体现在他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而B只有听喝的份儿,没有发表意见的份儿。比如,从曼哈顿60街他们住的公寓到纽约近郊B老公父母的家,多少年来B老公只晓得绕道选择走midtown tunnel(纽约中城的付费通道),而拒不走位于家边上的不收费的59街大桥。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习惯了多年走同一条路线。而当B终于忍无可忍地对老公指出这点并劝其改走59街大桥时,B的老公居然指责她:“你们中国女人就是不懂得如何讨好你们的男人!”

目光短浅、不求上进体现在B老公过于满足现状。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升职加薪,或者跳槽得到更好的位子,他都不要,图的就是他自己工作清闲。作为大公司的专业股票评价师,他在一家大公司一做就是二十几年,公司有升迁的机会,但需要出国,他都加以拒绝,就是他的大美国心态,认为哪里都不如美国好,完全没有“树挪死,人挪活”的生存态度,使得很多机会都从手边溜走。他的这种井底之蛙的心态最终导致他在公司派系斗争中被淘汰,因为公司高层变来变去,当权派指派他到英国伦敦总部任职,他拒绝了,选择留在美国本土,结果被公司强迫提前退休,拿不到到年龄退休才能拿到的各种福利红包。B的老公之所以不去伦敦公司总部,唯一的理由就是如果在老板眼皮底下干活,比较辛苦,不如在美国分公司工作清闲。

而顽固不化、自私自利体现在无视老婆和女儿的愿望,不把对家庭的责任放在第一位。B的老公无视B的建议,选择不去伦敦一点都不考虑到升迁对老婆和女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公司的福利会使B的女儿上英国的私立学校,B的女儿非常向往,B自然也欣喜若狂,但不幸的是B的老公不听B的劝说,坚决不愿意举家搬往伦敦,还说他不能为了满足老婆和女儿的愿望而活,他要为自己的开心与否而活。听了B的诉说,我都恨不得给B的老公一个大耳光。一个丈夫可以无视老婆以及女儿的利益和幸福,不把对家庭的责任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自己的开心与否放在第一位,那还结什么婚,生什么女儿?

B的老公所作的选择,使得自己失去了工作不说,还得罪了老婆孩子,对一向把女儿的前途当作自己生存动力的B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最糟糕的是,B的老公如此闲散的生活态度已经影响到B对孩子的教育。

B从小接受的是严厉的家庭管教与国家制度的强行管理。凡是家长或者学校单位上领导认为对的,她从来不说不对。如此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B,顺理成章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在于严格的管教。B对女儿从小就严格要求,要求学习第一,要学会弹钢琴,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纪律。B的女儿小时候一直由B教育管理,所以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连续跳级,不管换到什么学校,跳到什么年级都是数一数二。而现在B的女儿到了十四岁的青春期,突然不再听从B的管理,开始学习其父亲的那一套,在学习上放任自流,导致从私立学校全校的前几名下降到中等程度。

每当B试图改变女儿的想法及作为时,女儿就会说“你就会push,push,push,爸爸从来就不push我,为什么你就不能让我轻松会儿呢?”

女儿的言行让B非常伤心,因为自从女儿出生以来,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照顾管理女儿。为了女儿的教育和提高,14年来B开车遍及纽约;为了女儿能够上位于曼哈顿的私立学校,不管住在郊区多远,她都开车接送;只要哪里有出名的进修班或者音乐课,她就开车到哪里,每天如此,风雨无阻。一直望女成凤的B在十四年之后突然被女儿拒绝,并且拿出自己的父亲作为榜样,B的伤心与悲哀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原来B在日益失望的婚姻中坚守下去的理由就是自己的女儿,而如今女儿根本不领情,对B来说,这个打击史无前例。可以说,现在她突然觉得被先生和女儿双重背叛。当初那个怀着无限梦想来美国的中国女子二十多年的留美之路突然变得荆棘丛生,失去方向,她毕生所做出的努力似乎都化做东流水了。

我看着眼前多次说到伤心处而不得不转过脸去强忍泪水的B,心里面不免升起对她的同情及诸多不解。

在朋友圈子里面,B是一个被视为心理有问题的女人,大家都认为她传统悲观,有强烈的祥林嫂嫌疑,总是诉苦,动不动还痛哭流涕。因此,朋友们有时候会躲避着B,生怕她的出现会让大家扫兴。

据一个朋友所说,B的美国生活一点都不幸福。她从小生活艰苦,因此养成了过分节俭的习惯,什么事情上都考虑节省第一,这种生活方式与美国先生享受型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和分歧,也让她在很大程度上活得不开心。因此,B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出人头地,实现她没有实现的愿望。

我劝B说:“你女儿既然已经非常优秀,你是否可以让她自己选择以后要走的人生道路,你只是起辅助作用?以前,你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司机,现在要学会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为她出谋划策。”

B摇头说:“不行,如果不是我对她从小的管理教育,女儿就会像她父亲一样不求上进,一辈子没有前途,我不能看着女儿自毁前程而听之任之。问题是,因为我先生太令我失望,太不给我安全感了,我希望女儿从小培养出靠自己奋斗成为一流人才的能力,不要重蹈父亲的覆辙。”

我不知道对B还能够说些什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对的。只是,如今她的先生和女儿都厌倦了她的严格要求与唠叨而宁愿不再与她商谈,更不要说听她的了。我只能说B的悲剧也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选择如此的老公,选择如此的生活,试图改变女儿的人生道路而不断给女儿更高的上限,只能让不喜欢按照B的方式生活的老公及女儿日久生厌而敬而远之。怪只怪B择夫失误,想当初要是选择了一个与她志同道合的伴侣,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吧!

仲夏百合

☉仲夏百合/美国生于仲夏,名叫百合(Lily),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毕业于国内理工科大学。当过知青,做过教师。而立之年赴美留学,从此定居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现在美国某公司从事计算机工作。最惬意的时光是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游弋在文字的海洋里,最不能忘怀的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教诲:捧卷日方长。

家有芳邻

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家右边的邻居桑戴尔家门前的草坪上竖起了一块大木牌。我知道:桑戴尔夫妇开始卖房子了。自从他们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这老两口就盘算着要把房子卖掉,卖了房子后,他们就要搬回依阿华老家去退休养老了。虽说这是迟早的事儿,可一想到相处了十几年的近邻就要搬走,心中还是十分的不舍。

桑戴尔夫妇是我们搬来后认识的第一个邻居。一九九二年秋,我和丈夫在小城希德伯格买了房子,住进了威廉姆斯街。买了房子固然开心,可也未免有些担忧:美国邻居好相处吗?左邻右舍会不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记得搬进来的第二天,桑戴尔太太凯希就带着她自制的点心上门来自我介绍,并欢迎我家住入威廉姆斯街。品着凯希的甜美点心,听着她的欢声笑语,我心中的担忧一扫而光。

桑戴尔先生名叫考伦,年轻时当过兵。退休前为一家旅游公司做代理,专门办理去非洲的旅游业务。他的办公室就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办公。过去是靠电话办理业务,后来有了互联网,他的工作就更得心应手了,还能抽出时间做一些公益之事。

小城希德伯格不大,人口不过一万左右,倒也有几条主要马路。从威廉姆斯街出来,向右一拐,开出五百米左右,就上了一条主干路。这条路上,车的时速都挺快,路口又没有停车标志,从威廉姆斯街出来的人,无论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要想横穿这条路,就得等,等这条主干路上的车过完了才行。

我搬到威廉姆斯街的前几年一直都是这样。知道路不好走,每天上班都提前几分钟去路口等。突然有一天,这条主干路上的车在临近威廉姆斯街的时速降下来了。又过了几天,这条主干路口也加了停车标志。原来,考伦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之后奔走呼号,终于为威廉姆斯街的左邻右舍解决了困难。

紧靠我家后院的邻居,男主人叫瑞曼,女主人叫克丽丝汀。克丽丝汀的母亲和他们住在一起,这在美国人中不常见。自从我家搬来威廉姆斯街,每年的春节,克丽丝汀都要送来一些小礼物到我家祝贺中国新年。其中必有几个桔子。中国人取“桔”之“吉”意,克丽丝汀竟深谙其道,她费的这番心思,让我和家人深受感动。

萨莫·菲尔德夫妇俩结婚后很长时间没孩子,就领养了一个韩国女婴,取名“费丝”。我母亲数次来美国,在我这里住过几年,还总是记不住美国人的姓名,就用中式的方法,称他们“老韩家”。“老韩家”人心地善良,将费丝视如己出。好人好报,领养费丝没出两年,“老韩家”的女主人终于怀上了孩子,生了一个男孩“鲁克”。

提起他们家的姓氏,英文“Summer field”直译成中文是“夏日田野”的意思。可听萨莫·菲尔德太太讲,他们家原来并不姓萨莫·菲尔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在美国方兴未艾,反对性别歧视,要求男女在家庭、就业、工资、从政等各方面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受此影响,克丽丝汀婚后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姓氏,而没像大多数美国妇女那样,嫁鸡随鸡,改从夫姓。直到有一天,瑞曼和克丽丝汀出游,到了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小镇的山上,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木中,他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墓园,里面安息着十九世纪美国国内战争时期去世的人们。墓园中的三座紧紧相连的墓碑引起了他俩的注意,那是一个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的墓碑,其中的小儿子年仅两岁,名字就叫萨莫·菲尔德(Summer field)。有着这样一个充满朝气名字的小男孩儿,生命却如此短暂。读着这里的碑文,瑞曼和克丽丝汀心生感慨,俩人就此决定共同改姓萨莫·菲尔德,来纪念这个小男孩。克丽丝汀告诉我,几年前他们夫妇曾带着费丝和鲁克旧地重游,大有让费丝和鲁克“认祖归宗”之意,只可惜最终没有找到那座墓碑。

搬进威廉姆斯不久,就到了冬天。第一场大雪降临之后,我们才发现没买铲雪机是个错误。想用铁锹把车库门前几十米长的车道上的积雪一锹一锹地清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难之际,左邻约翰·布瑞斯基来了,开着他的铲雪机,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家车道清了出来。自此,我家门前的车道约翰包了:每逢下大雪,约翰都来帮忙铲雪。

约翰属“能工巧匠”类型的人:车子坏了,房子哪儿有了毛病了,等等,他都能自己修理。有一年夏天,他在车库里干起了木工——原来,他依傍着他家后院的那棵大树搭了一个“树房子”(tree-house)。一架木梯直通“悬挂”在树上的小木屋,里面又宽敞又凉快,不知给威廉姆斯街的孩子们带来多少欢乐。

约翰家最小的女儿曼蒂和我大女儿年龄差不多,俩人从小在一起玩儿。有时赶上饭口,我就留曼蒂在我家吃饭,慢慢地,曼蒂就喜欢上了中国饭,还特别喜欢吃我包的饺子。记得当年曼蒂考上麻省理工学院时,约翰家开派对,左邻右舍都前去祝贺,夸赞曼蒂聪明。曼蒂妈说了一句话,虽明知是调侃,但仍让我开心不已。她说,曼蒂聪明是因为小时候吃了很多中国饭!如今,曼蒂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大三的学生了,每年的寒暑假回来,她都要来我家坐一坐或吃顿饭。

每年我们出去旅游或回中国探亲时,家里的钥匙就留给约翰家。在此期间,约翰和他太太就每天帮我家浇花、喂鱼、修整草坪,使我们在游山玩水之际少了后顾之忧。

桑戴尔夫妇每年夏天都会把几家近邻请到一起,开个派对。美国人的派对挺简单,主人准备些饮料和一两样主食,客人每家各带一个菜或饭后甜点,派对就开起来了。当夜幕降临,繁星满天时,桑戴尔先生就会在他家后院水塘边燃起篝火,几家人围火而坐,天南海北地侃侃而谈。去年夏天也不例外,桑戴尔夫妇又开了派对,只是大家都知道他们要搬回依阿华州了,话题有些伤感。

到了圣诞节前夕,我们突然又接到桑戴尔夫妇的派对邀请,这一次,是为他们的大儿子凯文开的。凯文已大学毕业,正在军队服役,他所在的部队今年三月底就要开赴阿富汗。原以为中东那边的战事离小城希德伯格很遥远很遥远,可现在却突然被聚焦在眼前,我们都开始为凯文担心了。那天去参加派对的人很多,美国的老百姓早已厌倦了战争,呼吁政府早日从中东撤军,面对凯文,大家能做的就是祝他平平安安地回来。那天,桑戴尔先生好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桑戴尔太太的眼睛里也是湿蒙蒙的。临别时,我对凯文说:“我们都等着你平安地回来,到那时,我们开个大派对,我还给你包饺子,炸春卷儿……”

由于美国房地产业的不景气,桑戴尔家的房子去年最终没能卖出去。桑戴尔先生是基督徒,他说:“即然上帝还想让我们在威廉姆斯街住下去,那我们就先住下去吧。”我在心里说:“桑戴尔先生和桑戴尔太太,我虽然不是基督徒,可一想到你们还能继续住在威廉姆斯街,我们还能继续为邻,我非常感谢上帝。”于希德伯格

母亲上网传奇

那年,年逾七旬的老母亲应邀来美国参加我大女儿的毕业典礼,在我这里小住了几个月。这已经是母亲第二次来美国,与上一次略有不同。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我的小女儿才两岁,大女儿也不过上小学不久,两个外孙女整日玩绕于外祖母的膝下,老人家住了两年,尽享天伦之乐。

这一次,大女儿早已离开了家,大学毕业又奔了医学院;小女儿已高中生了,整天课内课外活动频频;我们夫妻为谋生活也得全日上班,白天扔下老母一人独守空房。虽然家里有不少中文书籍,又订了中文报纸和中文电视节目,可电视节目远比不上国内的丰富多彩,报纸也不是按日收到。母亲看完了电视和报纸,在自家的院子里散完了步,就开始盼着我们下班放学了。母亲虽然嘴上从未说什么,可我还是感觉得到她的那份孤独。看着她每天恋恋不舍地目送我上班,又望眼欲穿地盼着周末赶快到来,我心里既难过又着急,总想找个什么办法,能让母亲快点儿打发掉寂寞的白天。

突然有一天,我灵机一动:何不教教母亲上上互联网?上过网的人都知道,那是消磨时间最有效的办法。跟母亲一说,她果然挺兴奋,愿意马上学上互联网。我不曾料到的是,这小小的灵机一动,后来竟成就了母亲几十年未遂的一个心愿。

母亲是个急性子的人,说学就学。谁知,网上一些在别人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事儿,却成了母亲上网的难题。比如,母亲不会英文和汉语拼音,这倒也好办,我只要把一些中文网页的快捷方式图标直接粘在屏幕上,母亲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可进入中文网站,在那里,浏览中文版面,她应该游刃有余了吧。

可谁知,正是这小小的鼠标,成了母亲上网的拦路虎。我教母亲用食指轻点鼠标,打开网页。可母亲就是掌握不好这个度,不是点击太轻,就是点得速度太慢,网页毫无反应。母亲倒不气馁,趁我上班时一阵猛练,终于可以打开网页了!网络的天地让母亲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不过还没等母亲兴奋多久,第二个难题又接踵而至。有时候,一篇文章很长,需要移动光标,点拉网页右侧的拉条看后面的文字。可母亲不敢随便提起鼠标,变换方向。她怕好不容易抓住的光标,一抬手就找不到了。所以母亲上网时,我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母亲人端坐在计算机前,拿着鼠标的手臂已经伸出好远在那儿滑动着。我赶紧给母亲做示范,教她怎样自由自在地运用鼠标。教完了,我把鼠标递给母亲说:“妈,你try(试)一下?”我一不小心,嘴里蹦出了个英文词。果然,母亲看看我,一脸茫然地问:“踹一下?你让我踹哪儿呀?”

几经磨炼,母亲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点击链接、在网上浏览了。那些日子里,母亲也像年轻人一样,在网上流连忘返,大有与网络相见恨晚之意。她没料到,这一上网,竟让她找到了失散五十多年的表哥!

母亲常常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最常念叨的人是她的姑表哥。当年,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参加了一个抗日武装,出生入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母亲曾经跟她的母亲寄居在她的姑姑家。母亲的姑父是个戎马一生的军人,童年的母亲对姑父的印象远不如对姑父的儿子——也就是她的表哥印象深刻。“我叫他胖哥,胖哥年长我十来岁,对我们非常好,每次从学校回家都给我带好吃的。”母亲常常温馨地回忆着过去。

抗战胜利后,母亲跟着她的父亲母亲去了东北。后来,母亲的姑姑病逝。继而表哥又音讯杳然,有人说他去了台湾。一来二去,就与姑家断了联系。老话说,姑舅亲,辈辈亲,断了骨头连着筋。几十年过去,母亲还是念念不忘当年表哥对她一家的好,她的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到表哥。

话说如今母亲学会了上网,互联网上的滚动新闻让母亲不断有新的发现。每天我下班回来,母亲都会跟我讲述她当天的见闻,轻松愉快的日子一天天过去。

转眼就快到母亲回国的日子了。临回国前的一个周末,我带着母亲去参加朋友家的一次聚会,大家天南地北相谈甚欢。在座的有几位军人之后,谈起了父辈当年所在的部队的番号、人员及军阶等。兴致正浓时,大家突然在某个人物史实上卡了壳,不知谁插了一句:“这事儿容易,上网一查就知道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家,母亲问我:“网上能查到我的姑父吗?”母亲的姑父是国民党的一位将军,母亲从她姑父又联想到了她的表哥。我一听,对呀,早怎么没想到呢。说做就做,我和母亲一起上网查询,竟然看到一篇文章,那是一篇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文章,文章中缅怀的抗日将领正是母亲的姑父王理寰将军!

这结果让母亲喜出望外!再看看文章的作者,是以孙女的身份回忆祖父,作者会不会是胖哥的女儿呢?若真是那样,她一定会有胖哥的音讯!更让人欣喜的是,在那篇文章的开头,有一个“编者按”,简要介绍了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这些信息让母亲立刻希望满怀。我按照“编者按”上提供的作者工作单位,在网上查到了电话号码。经电话那一端北京的热心人的帮助,第二天晚上终于接通了文章作者的电话。她果然是母亲的胖哥的女儿。论辈份,我该称她表姐。表姐告诉母亲,她的父亲不但健在,而且就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

失散五十多年的表哥不但还活着,而且就在美国!这消息令母亲激动不已,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她立即与她表哥通了电话。互联网戏剧般地把两位离别了五十多年的表兄妹联系到了一起!听着电话那一边表哥洪亮的声音,母亲不觉得表哥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她自己也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只可惜母亲行程已定,三天后就要返回家乡,这次不能与表哥相见了。两位老人相约,多多保重,下次母亲来美国时再相见。母亲带着满怀的喜悦回到了家,高兴之余又略有遗憾。回到家中,母亲与她的表哥通过几次国际长途电话,互诉五十几年的离别之念,思亲之情。谁知过了两三周,一个更大的惊喜不期而至,母亲简直乐晕了。那天母亲又接到表哥的电话,表哥告诉母亲,他已买好机票,下周就启程回国,与表妹相聚,并要为他的舅舅和舅妈(我的姥爷和姥姥)扫墓,这个消息让母亲和国内的亲属惊喜万分。

原来,母亲的表哥是个性情中人,与失散多年的表妹联络上后,他立即召开了家庭会议,把几个子女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他决定马上回国,与亲人团聚。让儿女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安排好他的行程。孝顺的子女们谨从父命,办好了签证、机票以及到了国内的接应和陪同人员等一应事务。母亲八十多岁的表哥就这样回来了,在古稀之年与失散半个多世纪的亲人团聚了!接待母亲表哥的那几天,家里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其中的欢乐、泪水、感叹、激动等细节,洋洋洒洒,足以另成一文,这里且按下不表。言归正传,还是说说母亲的网上情结。

至此,母亲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后悔没有早点儿想到上网寻亲。我劝母亲说:“这一切都是一个机缘,即使早就想到这一招儿,也不一定查得到。互联网虽然发展了若干年,可互联网上中文的完善的搜索功能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有了中文的搜索功能,网上无名也不行;有幸的是,恰逢纪念抗战六十周年,有了大表姐那篇署名的纪念文章,才让我们有了线索,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你的表哥。这其中哪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母亲听我说的还真是在理,心里略感安慰。

我又调侃母亲说:“比方说您吧,一个退了休的老百姓,网上肯定查不着您,可您要是写篇文章,发表在网上,也就网上有名了。假如哪个多年不见的老友网上查询,岂不是就有了您的线索?”母亲当时笑了笑,没吱声。

又过了一阵子,母亲打来电话,让我上网搜索一下她的名字。我“百度”了一下,赫然见到母亲署名的一篇文章跃然网上。这是参加了我大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后,母亲写的一篇见闻,回国后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又收录于报纸的电子版中。

回想起当初,是出于无奈,才鼓动母亲上网解闷儿,却想不到母亲不但从网上找回了失散了半个世纪的亲人,而且她如今也算是“网上有名”一族。也许有一天,母亲学熟了汉字输入法,披上马甲,开个博客,也说不定呢!2009年9月于希德伯格

家中宠娃贝尔罗

九年前,当妹妹把贝尔罗领养回家时,贝尔罗才几个月大。也许是因为刚刚离开了自己的生母和兄弟姐妹,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贝尔罗的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防备,只跟妹妹一个人亲,旁人干着急,却靠近不得。可没过了几天,对家里的人和物都熟悉了,贝尔罗那活泼好奇的天性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如今,贝尔罗俨然已是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妹妹说,那是她的“犬子”;外甥女说,那是她的弟弟;就连我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小女儿,也会依次排辈,说贝尔罗是她的表弟呢!贝尔罗——一条小精灵般的博美犬,是深受家里人宠爱的小狗娃。

用母亲的话说,贝尔罗除了不会说话,心里什么都明白。它知道每个人在家的地位,也知道怎样与每个人相处。妹妹把贝尔罗抱回的家,她是它最亲的人,这一点永远不变;外甥女是家里的小孩,小孩一般都能指挥小狗,所以她也是贝尔罗的领导,她的命令贝尔罗绝对服从。刚来家的时候,弟弟不知道怎么得罪了贝尔罗,有一阵子贝尔罗跟弟弟“劲儿劲儿地”,还曾经趁弟弟不注意,在他房间里撒过尿(贝尔罗平时是知道应该在哪里如厕的),关系一度紧张。时间长了,贝尔罗慢慢地体会到了弟弟对它的好,早已与弟弟冰释前嫌,如今两位的关系就是一个字:“铁”。母亲呢?每天照顾着贝尔罗的饥渴冷热、吃喝拉撒,可母亲说,贝尔罗最能欺负她,就敢跟她“横”。我说:“贝尔罗好手段,这明摆着是跟你撒娇呢!”这话母亲爱听,她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是嘴上假装嗔怪,想引起大家注意,借机显摆显摆贝尔罗罢了。

贝尔罗最怕受冷落。平时有人打进电话,母亲要是多唠上几分钟,贝尔罗就烦了,嫌没人搭理自己,冲着电话叫,母亲就赶紧草草收场,挂上电话,安抚贝尔罗。唯一例外的,是我打去电话的时候。每个星期六早晨,我几乎都要给母亲打个电话,电话粥一煲就是一个多小时,这时的贝尔罗非常安静,从不打断母亲。若是恰巧妹妹或弟弟也在家,贝尔罗会到他们跟前,轻吠两声,似乎是在报告“来电话了。”母亲说:“贝尔罗心里明白,是‘大姨’的电话哩。”听到贝尔罗这样待我,让我怎能不疼爱它?!

其实我们全家每一两年才回一次国,每次也就是住上两三个星期,与贝尔罗相处的时间很短。可似乎从第一次见面开始,贝尔罗就认定了我们全家是亲人,认定了我是“大姨”,在我面前绝对放松。只要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贝尔罗就会颠儿颠儿地跑过来,偎在我脚下,等着我抱抱。我就把贝尔罗抱起来,或放在腿上,或放在身旁,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给贝尔罗挠痒痒。这时,贝尔罗会闭着眼睛,一声不吭,舒舒服服地享受。

母亲和妹妹看到了会对它说:“贝尔罗呀,大姨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让大姨看电视吧,别挠了,怪累人的。”一开始贝尔罗还会一个激灵跳下沙发,讪讪地走掉。时间长了,贝尔罗明白大姨是很宠它的,没有要赶它走的意思,于是它也就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了,依然我行我素,赖在我的身边。母亲和妹妹就会对我说:“这贝尔罗都让你给宠坏了。”我说:“宠就宠吧,也坏不到哪儿去。”其实我心里明镜儿似的:“宠着贝尔罗,母亲和妹妹心里高兴着呢!贝尔罗就是让她们一天天给宠着、夸着长大的。”

每次我与母亲通电话,母亲都要夸贝尔罗聪明,有灵性。贝尔罗也不负母亲,还真的给我表现了一把它的聪明。那次,我给外甥女订了一张来美国的机票,填表时,我打过电话去,要再核实一下家里的地址邮编。母亲刚刚说完地址,就听电话里贝尔罗一阵汪汪乱叫。我好生奇怪,往常只要是我的电话,贝尔罗都非常乖,非常安静,今天是怎么了?母亲在电话那一头却很惊喜,她说:“贝尔罗真是太聪明了,以为又要有人来送水呢。”原来,每当家里饮水机的水用完了,母亲就会给服务部打个电话,请人来送上新水罐。当然,要告诉人家家庭住址,然后还要把贝尔罗暂时关起来,免得它扑咬送水的人,这套路数贝尔罗早已烂熟于心,它最不喜欢被关起来,这次一听母亲报了家庭地址,贝尔罗以为又有人来,又要把它关起来了,当然极不高兴,于是就吵闹起来。那天贝尔罗的表现,佐证了母亲夸赞它的聪明。

这些年过去,贝尔罗对妹妹依然最亲,最认它的“娘”(我们全家戏称妹妹是贝尔罗的“狗娘”)。每晚妹妹下班回家,贝尔罗跑前跑后,活蹦乱跳,全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去年夏天,我们回国探亲,到家那天,正赶上妹妹带着她女儿去沈阳领事馆签证,两天后才回来。那两天,贝尔罗显得很蔫儿,只是偶尔到我这里来亲热一会儿,大多数时间都是抱着妹妹的一只拖鞋,趴在门廊里闷声不响,默默地等着,就连招呼它吃饭,它也不积极了。直到妹妹她们回来,它才又恢复了往日活泼的天性。而它的“娘”见到贝尔罗,就会一扫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心情立刻愉快起来。妹妹对她的“犬子”也体贴入微,贝尔罗爱吃牛肉,一次吃饭时,我看到妹妹拿起一块牛肉,放嘴里嘬了一下后,扔给了贝尔罗。我有些不满,说:“妹妹,你嘬了一下,肉就没滋味了。”妹妹笑着说:“大姨在为贝尔罗争权益呢!”其实是贝尔罗那几天咳嗽,妹妹怕牛肉咸了齁着它。

上周跟母亲通电话又提起贝尔罗:母亲说贝尔罗挑食,吃红肠不爱吃里面淀粉多的,爱吃“肉联”的(“肉联”是副食品厂家,其生产的红肠在家乡很有名);母亲说,贝尔罗跟家里人一样,爱吃酸菜馅儿饺子;母亲说贝尔罗有点胖,八斤了,不利于健康,最近开始给它减肥了,每顿只让它吃七分饱,少吃多餐……

听着母亲快乐地叙说着,我脑海里浮现出贝尔罗那团毛绒绒的身影、它那优哉游哉的步调,以及那双总是水汪汪的眼睛,想到它受母亲妹妹一家人的关怀,过着幸福的生活,觉得贝尔罗真是幸运的;反过来,正因为有了这个忠实可爱的贝尔罗,让家里人又平添了许多的欢乐,家人又何尝不是幸运的?网上说,博美犬的寿命是14~20年。我心里默默祝愿,贝尔罗在家人的宠爱下,快乐幸福地伴随着家人度过它生命的每一天。于希德伯格

红石榴花

☉红石榴花/美国本名为岳蓉,1971年5月9日生于中国陕西。1986年进入陕西铜川医药公司工作,1995年至1996年任西安达尔曼股份有限公司度假村经理,1999年至2002年任青岛运达网络信息公司行政部经理,2008年12月移民美国,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格林斯堡市。

继父

三年前,四十岁的美国人D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爱上了一个中国女人,但她有个十七岁的儿子,和她结婚就预示着,从未当过爹的自己要给一个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当继父,而且还是一个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中国男孩。思忖再三,爱情至上,D决定揽下这个“瓷器活”,虽没经验,但他相信自己有攻克堡垒的能力。于是,2009年2月D成为我的老公、儿子的继父,他费尽周折为儿子办理到赴美签证,2009年圣诞节前夕把儿子从机场接回家,在化解矛盾中和儿子一起成长。

首先是怎样称呼的问题。两个中青年男人都觉得突然对一个陌生人以父子相称很不舒服。老公表示,他会从经济上、教育上尽父亲的责任,从关系上,他希望和儿子成为朋友,所以最好互称名字;儿子虽觉得称呼继父名字,从中国人的尊老传统讲不够礼貌,但也不愿意直接称继父为爸爸,遂赞同。

其次,在国内,儿子被严重溺爱,每天早晨在床上吃完早点才下地,家务活从不沾手,几百块人民币的衣服鞋子根本不在意,过着要啥有啥的日子。老公虽然也是独子,但从小要每天早起干活,十六岁就开始打工攒钱供自己上大学,毕业后靠多年打拼得到现在的一切,即使目前经济不错也只穿几美元的T恤,所以,他对儿子的生活习惯很不以为然,虽然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但他仍决心要教儿子学会自食其力。儿子刚来的圣诞节,除了给儿子一套100多美元的电动牙刷、一块300多美元的手表,还买了一台700多美元的电脑,不过,电脑钱中儿子欠款300美元,他需要帮家里干活还欠款,例如在地下室线路、刷墙、搬运东西(这些项目都有明码标价),欠款还清后,电脑才完全属于他。儿子在学手艺中平生第一次靠劳动“赚”到一台电脑,很是自豪,也很珍惜。平时儿子每周能挣30美元,包括倒垃圾、拖地、清理他自己的卫生间,夏天锄草、冬天铲雪。老公给儿子买了300多美元的吉他并教他弹奏,还教他装电脑、修车、砌瓷砖、做木工……自己会的都想教给他,有时干完活支付儿子一些报酬,让他习惯靠自己的劳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万事通”而偏激执拗,何况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儿子,更是难缠的“刺头”,老公要用自己的耐心培养儿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成为冷静明智、心胸宽广的人。假如儿子因什么事想不通,老公掰开了揉碎了给他讲道理,让他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理解问题,反省自己的失误,原谅别人的过错。遇到儿子和我产生矛盾,老公悄悄把儿子叫到一边,告诉他:作为儿子,要尊敬母亲;作为男人,要谦让女人。儿子做错了事,老公总是心平气和地指出儿子的错误,并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和简单粗暴的前夫天差地别;老公一诺千金,向来说到做到,令儿子非常敬佩,这也和前夫截然不同。经历很多事后,儿子告诉我,继父每次和他说话都令他心服口服,他要学继父做人做事的方法。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让年龄已不小的以前在国内上学的儿子顺利进入本地高中、按时毕业是不容忽视的大事。老公多次和学校商量,最后,除了让儿子马上开始上课和把他国内的部分成绩转过来,儿子还需要修些网上的课程以补足规定的学分。为调动儿子的学习积极性,老公承诺,只要儿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课程的学习,就付钱让他去上驾校,否则他不仅没机会免费学驾驶,还要承担网上课程的费用。开学后,老公每周用邮件和代课老师联系,督促儿子按时交作业;每次家长会,老公都用笔记录下每位老师的话,回家和儿子逐一细谈……今年5月,儿子顺利高中毕业了,老公很高兴,给儿子一张贺卡、200美元现金、一套回国的往返机票,还借给他1 000美元回国用,并预定了一个有儿子名字和博士帽小人的巧克力蛋糕,他说他为儿子骄傲!

近来,在老公的鼓励下,儿子找到份小时工的工作,几天前拿到第一个月的1300美元薪水。老公带他去银行开户、进账,详细地给他讲解银行卡以及账户的知识,然后去超市买了个大文件盒给他,教他把自己的重要资料档案分类保管,并要求他在临走前选好大学的课程,不耽误回来后的秋季开学。就连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也和老公有“合同”:成绩如果是A,全部免费;如果是B,自付一半;如果是C或C以下,全部自费。为帮儿子“长腿”,买车计划已经定好:老公给3000美元作为儿子二十岁的生日礼物,儿子自筹1000到2000美元,买部3000到5000美元的车作为第一个代步工具。

家人曾经担心儿子被继父虐待,但当听说:儿子刚到美国突犯阑尾炎,因高烧已经预约了大夫的继父顾不上给自己看病,先载儿子去医院,从早晨8点忙到下午3点多把儿子送进手术室后,才买了块面包充饥,他们就知道,儿子极幸运地遇到了好人!确实,一年多过去了,老公做的一切远远超过儿子的亲生父亲。儿子进步很大,也比过去懂事孝顺多了。如果发“军功章”,这继父有一多半的功劳!美国人不会谦虚、客气,谈到这一年多的当爹感受,老公说他觉得自己做得非常棒,他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实际上,我也为他感到骄傲!写于2010年父亲节

外嫁三年

老辈人说: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谁料这话有朝一日应验到了自己身上。年轻时和闺蜜说绝不会找老外,今天,我改嫁老外已三年。曾经以为,自己会和在十六岁相识的初恋情人从结婚生子到白首偕老,演绎一场现实版的感人爱情童话,经历了二十年的忍耐和等待,在感受过心被一片片撕碎的滋味后,不得不咬牙“买”回自己和儿子的自由,泪别最初的梦想。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后的我计划独身到老,直到有一天,差点身死也无人知,才醒悟到要善待自己,找个可以信赖的人共度余生,是给自己、给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儿子的一个交待。于是开始和熟人介绍的男人接触,所谓知根知底,风险小。结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位电视台的导演,初次见面就装模作样地告诉我,他被一个五年前看过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他说的其实就是某杂志上近期的一篇文章。他不知道我也算“博览群书”,而且憎恨欺骗。几次接触后证实了我的判断:大小事情他都会耍手段、显聪明,自以为可以玩弄别人于股掌之间,岂不知因不是原则问题,别人出于善意不愿揭露真相,全当看猴子杂耍,间或喊个好,助助兴。当然,即使“看戏”也有疲劳的时候,我天生不是长期做虚假捧哏的料,最终不再和他联系。听朋友说工作上他是不错的导演,可做人缺少诚实,结果成了蹩脚的演员。

另一朋友介绍了位台湾的法学教授,国民党将领之后,每天给我煲1小时的电话粥,趾高气扬地暗示我去照顾他十来岁的儿子,但是必须把当时我16岁的儿子留在大陆。看在介绍人朋友的面上,我客气地回绝他:“抱歉,我是一个恋家的人,不能远走他乡,请你另择良缘。”他告诉我,我是他认识的唯一一个拒绝他的大陆女人,还是一个带着儿子的36岁的离婚女人。得知我远嫁美国后,他写邮件质问我:“为什么肯远嫁美国而不肯去台湾?”学法用法的人,不懂平等与尊重,连别人委婉给面子都不知领情,可见头衔不代表实际水平。我不对别人要求多么苛刻,只是想找个诚实、有责任心的人,爱我和儿子,但想满足这点愿望真的很难!一位偶然结识的大姐建议我通过她朋友的公司寻找老外,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被人形容为“白内障般的蓝眼、像未进化好的猴子般的毛茸茸的手、喝杯酒就和女人上床”的画面,但不忍辜负大姐的热心,就同意试试。她们把我的资料发布到交友网站上,每天收到的若干封来自世界各地的浪漫信件迷了我的眼,乱了我的心,又有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老外真是非同寻常到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女人爱慕到谈婚论嫁吗?只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美国人,从一开始就详细地介绍自己并礼貌地询问我和儿子的情况,从没有说过一个爱字,但他说会每天给我写信。不论多忙,他真的每天至少写一封信介绍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这人不帅不富不浪漫,但觉得可靠。于是我撤掉了网上的资料,断绝了和其他云山雾罩者的联系,和美国人建起了不温不火的跨国“友谊”。互通了近百封信的两个月后,美国人要来看看真实的我,也让我不用花钱就见见他。在机场等候他时我想,就算我已不在乎长相,但如果他有双蓝眼和毛茸茸的手,那么无论如何也只能做朋友了。等他终于出现在人群中,微笑着向我伸出硕大的手并用中文说“你好”时,我局促得不知用中文还是英文回答,只记得那对眼睛正是我喜欢的深褐色,那双大手非常干净修长,像爸爸的手一样温暖有力,从那一刻起,我才开始接受这个陌生而熟悉的老外。

在随后几天的相处中,美国人不但没有要求上床,甚至没有拥抱亲吻,只是和我谈他的生活情感经历,走在路上时牵着我的手,每晚送我到酒店下的出租车上并递上一张10元的人民币(酒店到我家7块)。他没有带给我贵重的礼物,只带给我一个他亲手做的精致的木烛台,给儿子买了顶棒球帽。吃饭坐车都会主动埋单,尽到了一个“朋友”的本分。同时,我惊喜地发现,这个美国人不仅非常聪明,很多方面还具有传统中国人的特征:逛街时给他的父母、妹妹、外婆、奶奶、姨妈分别购买了礼物,并不像传说中的不顾家庭的美国人。他临走前去拜访我父母,把我爸斟上的每杯酒都一饮而尽(那是52度的五粮液,不是低度酒),不一会儿就晕得到阳台上去清醒了,一贯对人不置可否的老爹说:“这娃是个老实人。”美国人回去后,我们继续通信、视频,互相了解。他把我的照片挂满了房间,把我介绍给他的家人朋友,但仍没有说过爱我。我很困惑:是自己魅力不够还是他真的只是在交朋友?儿子倒宽慰我:“以前天天说爱你的人是怎么做的呢?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我把这些写信告诉了大洋彼岸的他,他回复说很感谢儿子对他的理解,他觉得爱字是一个很重的责任和承诺,他要在确认很多事情后才能做出决定,一旦承诺,他会对自己的言辞负责。实际上,踏实稳重的金牛座人就这样,因为我也是个金牛!2008年初他发来邀请函,请我办理旅游签证去看看他的生活环境。但是我的签证申请被拒了。他知道后很沮丧,一边安慰我一边订了到中国的机票。一个月后,我们第二次见面了。他说原以为我们需要几年的时间互相了解,现在通过我的言谈举止和我对家人所做的一切,他确定:我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坚强女人,我就是他要找的妻子和朋友;他不富有,但是他会给我和儿子舒适的生活,希望我考虑嫁给他。

2008年5月初,我在西安等未婚妻签证,美国人从网上给我订了玫瑰作为生日礼物,但是快递公司的人搞错了地址,晚至12日早上才联系我说下午送花到我家。下午2点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在家午睡的我以为世界末日到了,看着房间里的家具东摇西摆,暗自伤感:多不容易遇到个诚实可靠的男人,还没开始却结束了!好在有惊无险,西安不是重灾区,没有大碍,但是余震不断,让人不能安心。在美国万分焦急的“金牛男”第一时间联系到我,以后每天上网给我分析最新形势,鼓励我不要害怕。后来我开玩笑说:“平生第一次收到玫瑰,还是这么‘惊天动地’!”2008年圣诞节,我来到了美国,“金牛男”请他姨妈把家里布置成中式的模样,为我准备了很多礼物,并单腿跪地为我戴上一枚钻戒。他说一年前听朋友的建议注册了一个交友网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准备注销账户的那天遇到了我,我不亢不卑的态度和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让他眼前一亮,随后他得到带薪假期,收到旅行社的往返中国的特价机票信息,一切似乎都是刻意安排好的。想到自己的经历和转变过程,我也百感交集。见证了他说过的话都是真的,一个多月后我们花10美元注册结婚,这个父亲祖籍英国、母亲祖籍德国的纯白人血统老外成了我的新丈夫,他说他不给我豪华奢侈的婚礼,他要给我一生的幸福。至今我们结婚三年了,两头不会甜言蜜语、不善变通的“牛”在一起少不了“抵架”。我是粗枝大叶的北方人,对事情不求甚解、慌张潦草的做事方法常让丈夫诧异;丈夫做事非常认真,什么事都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唐僧”般的啰嗦也经常让我抓狂。好在几乎每次矛盾都成为我们了解对方和增进感情的契机。

丈夫喜欢亲手做或者带我去有特色的西餐厅吃西餐,可我的“土胃”对含有奶酪黄油的“洋味”始终不感兴趣。看我对他认为的美味浅尝即止,丈夫很不开心地抱怨:“我都可以接受中餐,你为什么不能吃西餐?是不是你不爱我?”我也不悦了:“爱一个人首先要尊重他。你有权利选择吃或不吃中餐,我从不强求你吃鸡爪鸭脖,因为我尊重你的生活习惯;我也有权利选择不吃我不爱吃的东西,你爱我也应当尊重我,不要试图改变我。因为我不吃你喜欢的饭而觉得我不爱你,是不是太荒谬了?”他想了一会儿,说:“对不起,你说得有道理。”从此,他不再强迫我吃什么,到餐厅点菜还专拣没有奶酪黄油的给我,吃不吃随我便。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结局不外乎是:无理犟三分、得理不让人的“中国牛”给纯朴宽厚的“美国牛”上了“党课”,“美国牛”“深度反省后做深刻检查”。现在,我不需要再像前次婚姻一样猜想丈夫说的话是不是真的,承诺的事能不能兑现,三年来从没发现丈夫欺骗我任何事,我的生活从没像现在这般安心。我也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为生活忙碌奔波,丈夫说不需要我工作,只希望我享受生活。他鼓励我去学校学习知识和结交朋友,没有压力的重回学校上课确实让我的生活更充实和快乐。丈夫大力地支持我参加本地华人的唱歌、跳舞、聚会活动,建议我学瑜伽和太极,在我没驾照前,他是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专职司机”。不论做什么,只要我开心,他就快乐。

我从不过问丈夫的收入,但他会主动告诉我他的金融现状和计划。结婚后,他把财产收益人都改成我的名字,给我两张信用卡消费,一张借记卡取钱,还给我办了一些商场的会员卡,他支付所有的账单。节日、生日、纪念日,他从不忘给我买礼物。每周他都找些有特色的餐厅陪我去吃饭,不像国内的很多男人陪的是二奶、小三。他经常带我去滑雪和旅游,每次滑雪时,他都要跪在地上把我的鞋带逐个检查一遍。他自己穿几美元的T恤,却给我买成百上千的衣服、首饰、化妆品。丈夫说过要像呵护鲜花一样待我,很多事情真的不用我张口,他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看我脚干,他买回质量很好的磨砂膏和护肤霜;看我脱发,他买来固发的维生素和很有效的生发水;知道我喜欢按摩,他经常给我买各种机器的或人工的按摩套餐,因工作而颈椎疼的他却一次也不肯去做。从我到美国,他就给我买了电动牙刷和牙线,教我仔细爱护牙齿,坚持一段时间后,我持续多年的牙龈出血彻底好了;除了安排我半年做一次深度洁牙,他还计划用几年的时间花费几万美元,为我治疗国内牙医遗留的隐患。冬天没到,他就把我的车换成四轮驱动的以防止雪天路滑;在我不熟悉地形时,他几乎每周都把我的车开出去洗干净加满油。尤其令我终生感激的是,丈夫倾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