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颈椎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7:17:58

点击下载

作者:俞永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远离颈椎病

远离颈椎病试读:

第一篇 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如果将头颅比喻为司令部,那颈椎就是军级机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第1、2颈椎的形态结构与其他颈椎相比差异很大;第7颈椎除了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外,其余的结构和普通颈椎(第3至第6颈椎)一样。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相比,颈椎的灵活性最大。由于五官的频繁活动,颈椎也忙得团团转,总是在不停的活动。可以说除了睡觉以外,颈椎终日不得休息。这或许是颈椎病发病率高的解剖学原因。

一 从解剖位置看颈椎的重要性

颈椎上托头颅,下连躯体,脊髓在这里穿过,大脑发出的各种神经支配信息,都是从这里输送到全身,全身也通过这里向大脑发送神经信息。在颈椎前部,还有血管、呼吸道、食管等复杂的生理器官,是人体劳动强度最大的枢纽关节部位。这7块小小的骨头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动作和仪态。当我们的颈椎出现问题,疼痛是最轻的惩罚,它还将让你出现神经、血管方面的疾病,使你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判断能力随之下降。你别扭的动作和体态,会让你看上去苍老10岁。更可怕的是,出现问题的颈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矫正,还会引发瘫痪。

二 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颈椎位于人体颈部,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头颅比喻为司令部,那颈椎就是军级机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颈椎由7个节段组成。第1、2颈椎的形态结构与其他颈椎相比差异很大;第3至第6颈椎的结构一样,称为普通颈椎;第7颈椎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而且棘突尾部没有分叉外,其余的结构和普通颈椎一样。

1.普通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除颈1、颈2之间没有椎间盘外,其他每两节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颈7和胸1之间的椎间盘,共有6个椎间盘。每一个椎间盘的上、下面是软骨板,周围是纤维环,其中是髓核。年轻时椎间盘组织细胞内富含水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老年,由于水分的丢失,使椎间盘变薄和退行性变,这是人的身高越来越矮(俗称“老缩”)的原因之一,也是颈椎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老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各椎体压缩变形。

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两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连就构成了颈椎椎管,脊髓就容纳其中。颈椎椎管矢状径(前后径)的变异甚大,平均为14毫米,但最大者可达18毫米,最小者10毫米。矢状径越小,发生颈椎病的可能性越大。

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凹陷,医学上称之为切迹。上、下切迹相对形成了椎间孔,颈神经根就从此发出。通常颈神经仅占椎间孔的一半,因而不会受到挤压。但在颈椎错位、骨折、骨刺、韧带肥厚等病变时,椎间孔就会变小或相对变小,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手指麻木、疼痛等症状。

每一节普通颈椎上有7个突起,突向后下方的是棘突,其尾部多呈叉状。伸向两侧的为横突,其上有一横突孔,内有椎动脉通过。在椎弓的两侧各有一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颈椎后面的小关节。该关节近水平位,上关节面向后上,下关节面向内下,这样有利于颈椎的屈伸活动。然而,小关节容易松动,出现骨质增生,严重时形成骨刺而压迫前方的脊神经根(简称“神经根”)。

颈椎还有一个有别于胸椎和腰椎椎体的特殊关节,称为钩椎关节。它由椎体侧后方的钩突和椎体下面侧方的斜坡对合而成。该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但当因为退行性变化发生增生时,则可影响位于其侧方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并可压迫位于其后方的脊神经根。

2.第1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第1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由于寰椎呈不规则环形,故一般称作“环椎”。

第1颈椎的前弓较短,后弓较长;其横突又长又大,可作为环椎旋转运动的支点。

3.第2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第2颈椎又叫枢椎,它的外形与普通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隆突,称为齿状突。齿状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齿状突的高度约1.5厘米,像奶头状。当颈椎外伤时,容易导致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插在环椎的前方椎孔处,就像在老式木门中“枢轴”所起的作用,故称为枢椎。枢椎的椎弓根短而粗,椎板较厚,横突短而小。然而,其棘突长而粗大,并呈分叉状,在X线片上看到上部颈椎有最大棘突者即为第2颈椎。医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常以此作为定位的解剖标志。

4.第7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第7颈椎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外,其余的结构和普通颈椎一样。由于其棘突很长,末端不分叉而呈结节状,突起于皮下,被称为大椎。它随着颈部的屈伸或旋转活动可略见移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在低头时它是颈项最高的骨性突起,故又被称为隆椎。笔者曾多次遇到正常人把第7颈椎隆起误认为是颈部肿块来骨科就诊。

三 颈椎各节段之间的连结

颈椎主要依靠位于每两个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连接在一起。此外,还离不开各种韧带的连接。主要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

前纵韧带在椎体的前方,是人体内最长的韧带,厚而宽,较坚韧。上端狭窄,附着于寰椎的前结节,下端止于第1、第2骶椎的前面。前纵韧带的弹性和张力很大,当人向前弯腰(脊柱前屈)受到压挤时能保持其形态不变,且能限制脊柱的过伸(人体后仰)运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然也很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上端起自第2颈椎,向下移行到骶尾后深韧带。

黄韧带位于上、下两个椎体的椎板之间,呈扁平状,黄色,弹性大,很坚韧,是由弹性纤维组成的。

每两个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在棘突表面。在颈部,项韧带在棘突顶尖处。项韧带是三角形的弹性纤维膜,其底面向上方附着于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端向下移行于棘上韧带。项韧带有协助颈肌支持头颈的作用,并有对抗颈脊柱屈曲的作用。

四 第1、2颈椎之间的连结和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

第1、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第2颈椎即枢椎的齿状突向上伸入寰椎,并与寰椎前弓后的关节面共同形成寰枢关节。寰枢关节包括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的寰枢外侧关节和齿状突前后关节。寰枢关节周围有寰椎横韧带、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及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之间的黄韧带。头部旋转时大部分的活动度发生于此关节。

当颈部遭受屈曲或垂直暴力时,可造成横韧带断裂,出现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寰枢关节脱位时常出现脊髓损伤,可致命或发生四肢瘫痪。

第二篇 颈椎病的有关常识

一 颈椎病的分型和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很复杂,常因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分型基于颈椎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症状。各型之间症状相互掺杂,无明显界限,呈混合状况者又称混合型。此外还有少见的类型,例如食管压迫型。本节的阅读,有益于对颈椎病“全貌”的了解。

病人老方有头痛、头晕多年,近来明显加剧,且伴恶心、视物模糊。当头部向左转时症状特别明显,但转回正视前方的位置时,症状即可消失。她来就诊时拍了颈椎片,正位片可见椎体钩椎关节有骨刺,斜位片显示骨刺向侧方隆突,椎间孔变小。笔者经过询问病史和检查后告诉她,初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她走出就诊室,对笔者的话半信半疑,心里在想:“既然是颈椎病,为什么颈椎部位反而不痛呢?怎么药也不配给我,单纯要我做颈椎牵引,能解决问题吗?”事实上,她做了1个月的牵引以后,症状明显改善。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常因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分为5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其中颈型最常见,神经根型次之,其他3型较少见。各型之间症状相互掺杂,无明显界限,呈混合状况者又称混合型。此外还有少见的类型,例如食管压迫型(详见本书第四篇“吞咽困难与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最常见。患者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并有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此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患者即属于此种颈椎病。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颈椎病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

追问此型颈椎病患者,大多数可有受到风寒侵袭,工作或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枕头不适或睡姿不当,颈部肌肉、筋膜、韧带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处于单一姿势、姿势不良或过度疲劳的病史。有时外伤也起重要作用。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导致颈部肌肉的痉挛、劳累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刺激颈神经根背侧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

在早期,患者表现为头、颈、肩部和上胸背部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有些则症状较轻微,但治疗总是无效或反复发作。患者的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随同身体一起转动。颈项部肌肉可肿胀或痉挛,有明显的压痛。

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及上胸背部酸痛。患者常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写作和看电视等;有些患者感到头痛、后枕部疼痛、胸痛及上肢无力;还有些患者自诉晨起后颈部僵硬感,活动不灵活,或头颈转动时颈部有响声;少数患者出现反射性的上肢疼痛、麻木不适感,但颈部活动时并不加重。

医生检查时可发现患者颈部偏斜,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压痛在颈背部及肩胛骨上部和内侧部。

2.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由颈椎后外方的突出物(椎间盘或骨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发病率占各型颈椎病的第二位。患者的颈枕部及肩、背部产生疼痛。多数为单侧性,部分呈双侧性。轻者为持续性的隐痛或酸痛,重者为阵发性剧烈疼痛。沿受累的神经分布区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痛,伴有手部针刺样或触电样麻感。当颈部活动尤其后伸、咳嗽或腹压增加(例如用力大便)时疼痛加剧。当睡觉时患侧上肢受压后容易出现酸胀、麻木感。此外,上肢尚可有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常有反复发作的落枕史。各种头颈部外伤均可诱发本型颈椎病。图1 椎间孔挤压试验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做以下自我检查试验:可请家人或同事帮助下做椎间孔挤压试验(见图1)。先将头部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在被检查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轻叩击左手背,使力量向下传递。但叩击力量千万不能太重,以免造成颈部损伤。由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往往存在椎间孔狭小,轻轻叩击时由于颈部垂直方向的压力加大而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突出物(椎间盘或骨刺)压迫脊髓所致。因脊髓受压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最常见的上肢症状为麻木、酸胀、烧灼、疼痛、发抖或无力感。产生症状的部位因人而异,可发生于肩、上臂、前臂或手部,有时仅在五指尖部。下肢症状较上肢为明显,如下肢无力、发抖、行动不灵活、打软腿、易绊倒。有些患者步态不稳、步态笨拙,似走在棉花毯上的感觉,双足感觉异常和双下肢发麻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脊髓严重受压,患者卧床不起,可出现四肢瘫痪、小便潴留、便秘等。

还有些患者伴有头痛、头晕、眼痛、吞咽困难等交感神经症状,这些患者实际上为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与交感型相混合)。

4.椎动脉型颈椎病

这是突出物压迫了椎动脉所致。此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症状多不明显,甚至完全无颈部疼痛,故极易漏诊,也容易误诊为梅尼埃综合征(一种内耳病)或脑血管疾病。颈椎骨刺可直接压迫椎动脉。有人曾报道骨刺压迫椎动脉管腔的大半,向同侧转头可造成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手术切除骨刺后症状可消失或大部消失。

由于椎动脉的供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头痛、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模糊,甚至摔倒等。症状每于头后伸或转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动至离开该方位时,症状即消失或明显好转。患者常可以总结出发作的体位。在转动头部时,可突然感到肢体无力而摔倒,但多因摔倒后颈部的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往往可以爬起来再走。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是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致。颈交感神经的末梢还分布于咽部、眼后部、扩瞳肌、上眼睑平滑肌、内耳、颈动脉、心脏等组织器官。所以,当交感神经受刺激时,表现为上述器官的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如游走性头痛、头晕,眼部症状(眼睑无力、眼窝胀痛、视物模糊、流泪),听力改变(耳鸣、耳聋),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疼痛、外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还可以有多汗或少汗,失声或声音嘶哑,有时会出现吞咽困难。交感型颈椎病单独出现的很少,常与脊髓型或神经根型等混合出现。

颈椎病的分型不是绝对的,在临床上每可见到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掺杂的各种混合型。此外还有少见的类型,例如食管压迫型。

确定颈椎病既不能单独依靠X线片,也不能单凭症状,必须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X线片、CT、磁共振成像等)三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在X线片上,80%~90%的老年人有颈椎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其次,年纪大了,难免会有些头晕眼花之类的症状。如果单凭X线片,就会得出80%~90%的老年人都患颈椎病的错误结论。

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使颈椎病的诊断技术更提高了一步。在MRI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脊髓、神经根、椎间盘以及韧带等受压情况。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形(MRA)和数字式减法血管指证法(DSA)技术的发展对于椎动脉的受压、扭曲等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应该指出,有些疾病与颈椎病相似。例如,颈肩部软组织损伤与颈型颈椎病相似,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神经根炎、肩关节周围炎、胸廓出口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心脏、脑血管疾病和内耳病变引起的头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似。而且颈椎病还可以有各种少见表现。因此,有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若有疑问,应及时就医。

二 颈椎病的自我测试方法

由于颈椎病症状繁多,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下面介绍各种测试是否有颈椎病的方法,供读者参考。当然,诊断颈椎病没那么容易。如果您怀疑患有颈椎病,请早日就医。

1.患颈椎病可能性很大的各种情况(1)若你有后颈部疼痛,医生或家人用双手夹住你的双侧面颊部并向上牵引头颈部时,可使疼痛减轻,若向下加压则疼痛加重,那么,患颈型颈椎病的可能性很大。尤其你是长期伏案工作者,则患颈型颈椎病的可能性更大。(2)若你有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上臂、前臂或手部)放射性疼痛,可伴有麻木,或者无疼痛仅有麻木,则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3)若你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旋转速度不能太快,动作不能太剧烈),可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而且已经排除可引起眩晕的其他疾病,则大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4)若你有颈部疼痛,同时伴有上肢和(或)下肢肌力减弱、肢体疼痛者,并且未找到肌力减弱的其他原因,则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者合并有颈椎椎管狭窄症。(5)当你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则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并可能伴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6)当你有吞咽困难,少数情况下伴有咽喉疼痛甚至声音嘶哑等,又无其他原因,在X线片上可见颈椎椎体前缘有巨大骨刺,很可能是骨刺压迫食管引起的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2.以下情况提示可能患颈椎病

具有以下症状或病情的仅仅可能患了颈椎病,明确诊断,还需要作进一步检查。(1)可能患颈型颈椎病的提示性症状:单纯性颈部不适,颈部置于任何位置都有一种不舒服感觉。(2)可能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①不明原因的上肢麻木,尤其是指尖明显者。②手指有放射性疼痛者。(3)可能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①身上有束带感,即好像身上被布带缠绕一样。②走路时突然跪下,或是行走时腿部有“打软”的感觉。③手中持物突然落下。(4)可能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有“心脏病”的症状,但心电图正常;或者内科检查无异常情况,但症状似慢性胃炎。(5)可能为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伴有颈痛的吞咽困难。

3.计分法评定颈椎病

如果你的实际情况与以下13条中任何一条不相符合,则可得5分,否则得0分。将得分累加,如果得60~70分,非常健康;得50~60分,健康;得40~50分,基本健康;得30~40分,不健康。得30分以下,你就有可能患有较严重的颈椎病。

13条评分内容:①不管是为工作或误乐活动,每天低头的时间超过3小时;②工作性质要求你长时间固定于一种姿势;③抽香烟的烟瘾很重;④经常喝酒,而且达到酗酒的程度;⑤睡觉时喜欢用高枕头;⑥因工作性质的关系,使得你总是呈高度紧张状态;⑦体力上透支,到下班时总是有疲劳感;⑧性生活频繁;⑨由于各种原因脊椎曾受伤,尤其是颈椎曾受过伤;⑩经常熬夜工作,生活极不规律;[11]经常“落枕”,偶尔感到颈项部有僵硬感;[12]经常在污浊的环境里工作或生活,或工作和生活的场所空气不好;[13]经常扛重物,需要进行重体力劳动。

三 正常人的颈椎活动范围

颈椎的活动度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职业、锻炼情况有关。一般随年龄增长,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不要因为与他人比较,颈椎的活动度没那么大,就误以为是得病了。头颈部活动灵活,潜藏着易受伤、受损的可能性。因此,平时应加强对颈椎的保护,适当进行锻炼,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前屈、后伸活动范围

关节活动范围称为关节活动度,有些活动可以用量角器进行测定。例如,测量颈椎的前屈、后伸(俗称低头、仰头)活动范围时,使颈部自然伸直,下颌内收。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后伸的范围分别为35°~45°(见图2)。此活动范围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结果。过度前屈,受到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和颈后肌群的限制;过度后伸,则受到前纵韧带和颈部前方肌群的约束。颈椎的屈伸活动主要由第2至第7颈椎完成。图2 颈椎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

颈椎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是否正常,可用下述简易测定方法来判断:正常人屈颈时下颌可抵前胸;后伸时鼻尖与前额的连线与体轴垂直。

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

颈椎左、右侧屈(俗称左、右侧弯)的范围各为45°(见图3),主要依靠对侧的关节囊及韧带限制过度侧屈,侧屈主要由中段颈椎完成。可用下述简易测定方法来判断:正常人肩部稍微耸起,使颈部左、右侧屈时,耳朵可触及肩部。图3 颈椎侧屈活动范围

3.左、右旋转活动范围

颈椎左、右旋转范围各为60°~80°(见图4),主要由寰枢关节来完成。摇头动作发生在寰枢关节(第1、2颈椎之间),点头动作发生于寰枕关节(第1颈椎和颅底之间)。图4 颈椎左、右旋转活动范围

4.环转活动

颈椎的环转活动则是由上述活动的连贯作用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环转运动,非常灵活。任何解剖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颈椎有如此灵活的活动,而且幅度大,故有人体的“货郎鼓”之称,是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活动性。

颈椎的活动度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职业、锻炼情况有关。一般随年龄增长,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不要因为与他人比较,颈椎的活动度没那么大,就误以为是得病了。

另一方面,头颈部如此灵活的活动潜藏着易受伤、受损的可能性。因此,平时应加强对颈椎的保护,适当进行锻炼,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是怎么一回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常颈椎存在轻度生理性前凸。如果发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曲度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时期伏案工作所致。

不管是人站着或坐着,从侧面看过去似乎颈部是直的。其实不然,在正常侧位X线片上颈椎呈轻度前凸,即颈椎的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这个弯曲弧度,医学上称为生理曲度。

正常脊柱各段有生理性弯曲是为了适应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胸椎和骶椎凸向后方,在婴儿出生后即存在,称为原发曲度。颈椎和腰椎凸向前方,往往是当幼儿能抬头、起坐及站立时才逐渐形成,称为继发曲度。继发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负重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所致。颈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第4颈椎和第5颈椎之间的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颈椎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这在侧位X线片上可以显示出来。

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起到一定缓冲振荡的作用,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同时,也是颈部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正常的生理解剖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长时间伏案工作,或睡姿不良,或椎间盘髓核脱水退行性变时,颈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即向后凸(放射科医生往往描写为反曲度形成),成为颈椎病在X线片上较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五 颈椎间盘突出症时其受压颈神经根的推算

对于已经做了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证实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来说,很想知道自己的病变椎间盘压迫了哪根神经根。椎间盘处于两节椎体之间。一般来说,病变椎间盘所压迫的神经根数为:该椎间盘上面的一个椎体数加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做颈椎MRI或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症时脊髓或神经的受压情况,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对于经MRI或CT检查证实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来说,很想知道自己的病变椎间盘压迫了哪根神经根。颈脊神经总共有8对,颈1脊神经是在寰椎的后弓上方穿出,颈2至颈7脊神经都是在相应颈椎椎弓的上方穿出,颈8脊神经是在第1胸椎的椎弓的上方穿出。

在描述椎间盘时,多数采用标记两个椎骨的数目。例如,颈4~5椎间盘指的是第4和第5颈椎之间的椎间盘。椎间盘病变时,受累神经根的数目应为该椎间盘上面的椎体数加1,或取标有两个椎骨数目命名的椎间盘的下位数字。举例来说,当第4颈和第5颈椎之间的椎间盘(第4颈椎下方的椎间盘)病变时,受累的神经根应是颈5脊神经根。其余依此类推。

六 骨刺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有老化现象,只不过周期长短不一样罢了。人也不例外,也会逐渐老化。骨刺,医学上叫做骨质增生,是骨质老化后的一种退行性变现象。其次,脊柱和关节部位的各种急慢性损伤会加速骨刺的形成。骨刺一旦发生,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此外,不少疾病都能造成软骨的损害,促进退行性变和骨刺的形成,或加速已存在的退行性变和骨刺的发展。

骨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骨刺形成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大致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因素。

1.原发性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发生老化,骨(包括软骨)的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软骨的滑动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软骨面开始出现软化或破裂,软骨逐渐变薄和部分脱落,软骨面边缘出现增生,慢慢地形成骨化,即骨质增生(骨刺)。有人还把骨刺叫做骨赘。

根据临床观察,骨刺好发于承重关节及活动较多的关节,过度负重或过度地使用某些关节可促进退行性变化和骨刺的形成。老年人骨骼的软骨面就好比公路的路面,长年累月地受到车辆(尤其是载重卡车)碾压而被破坏。与路面的情况不同的是,软骨被磨损的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比如经常使用手风镐、扛重物、弯腰工作,以及各种畸形或姿势不良,都可以使关节退行性变和形成骨刺,以致形成骨性关节炎,又叫增生性关节炎。由于它常在中年以后发病,更多见于老年人,因而还称作老年性关节炎。

2.继发性因素

软骨的老化和骨刺形成是正常的生理性演变,但不少疾病都能造成软骨的损害,促进退行性变和骨刺的形成,或加速已存在的退行性变和骨刺的发展。常见的继发性因素有:先天性关节畸形,关节内骨折等创伤,某些职业性劳损,骨骺滑脱,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疾患,长期不恰当地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这些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速关节的退行性变和骨刺形成,其中损伤是重要的因素。

颈椎在长期过度屈伸、磨损及外界因素的冲击下,其椎间盘、椎骨及各关节面关节突等都在逐渐退化。一般认为,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塌陷的椎间盘上、下椎体周围的韧带已经松弛,而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已失去了防止脊柱过度活动的能力,椎体的异常活动刺激了骨膜下新骨形成而产生骨刺。同时,椎体之间韧带的不断牵拉,反复创伤,使骨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构成关节的各部分骨质为了自身保护,同时也为了抵抗这种不稳定性,在其边缘部位会逐渐长出新的骨质。这种骨质一般生长在受刺激最明显的部位,其形态、大小也因部位不同、受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异。

对于颈椎而言,如果骨刺生长的部位及大小对周围的神经及血管不构成刺激或压迫,就不会产生一系列的颈椎病症状。

七 颈椎骨刺不可能用药物消除

许多患者去医院摄片,发现颈椎长骨刺就非常紧张。其实,骨刺只是一种病理变化,是老化改变,正如白头发一样。有骨刺不一定都得颈椎病,而是要看其病理变化刺激或压迫的部位。另外,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也并非与骨刺的大小成正比。颈椎骨刺不可能用药物消除。

笔者在门诊曾遇到一位桑女士,她因颈椎骨刺而到一家“骨刺专病门诊”就医,连续服用所谓的“秘方”,花费9000多元,但骨刺依旧。她说,你们大医院里的医生不会骗人,要求将颈椎骨刺消除掉。笔者看了她随身带来的颈椎片,骨刺并不严重,而且当时没有任何神经压迫症状。经详细向她作解释,她才放下心来。

专家点评颈椎骨刺即颈椎骨质增生。从颈椎骨质增生起因看,颈椎部位的骨质增生只是由于颈椎为了适应长期的运动和负荷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变。这种退行性变是自人出生后,随着人体的发育、生长与成熟的同时逐渐产生的。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骨质增生似乎成为所有老年人所共同的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骨刺可以不产生任何症状。所以,颈椎的骨质增生只是人体整个退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出现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都会得颈椎病。另外,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也并非与骨刺的大小成正比,而是要看其病理变化刺激或压迫的部位。在临床上,医生一般要通过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做出颈椎病的诊断。桑女士根本不必担心会发展为颈椎病。就笔者所知,曾有人用药物做动物实验,甚至用中医理论认为有“化骨”作用的威灵仙提取液浸泡动物的骨骼,发现动物的骨骼既不能溶解,也不能软化。另一方面,由于骨刺的结构成分与正常骨骼是一样的,若真有什么药物能溶解或软化骨刺,正常的骨骼也就完蛋了。

八 骨刺与疼痛的关系

只要一提到骨刺,人们一定会想,骨刺“刺”在“肉”里,哪有不痛的道理。若拍一张X线片发现有骨刺存在,就很自然地把疼痛的原因归罪于骨刺。其实,骨刺是否会引起疼痛,取决于骨刺与其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骨刺比较直观,拍一张X线片就能看到。医生在临床上见到许多长骨刺的人,他(她)们并不一定出现疼痛症状,只有少部分人有疼痛等症状。有的人骨刺数量多又大,却无疼痛或不适感;有的人骨刺不多,却痛苦不堪。也有一些长骨刺而有疼痛症状的人,经过治疗以后,疼痛确实消失,但再去拍X线片的话,骨刺却依然存在。

事实证明,骨刺与疼痛是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等同关系,骨刺的大小与疼痛的轻重也无绝对的联系。简单地说,骨刺是否会引起疼痛,取决于骨刺与其周围软组织的关系。骨刺虽小,如果它压迫周围的神经根、脊髓、肌肉或血管,就会引起相应的病变,甚至严重病变,并产生疼痛等症状。只要一提到骨刺,人们一定会想,骨刺“刺”在“肉”里,哪有不痛的道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骨刺是否引起疼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骨刺长在什么部位。以脊柱上所长的骨刺为例,颈椎或腰椎骨质增生(骨刺)虽然不是病,但如果椎体后方的骨刺压迫了脊髓或神经根,就会引起腰腿痛、颈肩痛和上下肢麻木,甚至四肢瘫痪或截瘫。而椎体前方长了骨刺,一般无大碍。因为腰椎体的前方为腹腔,是个很大的空间,即使压迫了腹腔动、静脉,它们尚有向前方移位的余地。同样,颈椎前方的食管、气管等也有很大向前移位的余地。除非骨刺长得非常大而压迫食管,产生食管压迫型颈椎病。若压迫内脏神经,造成功能失调和疼痛等症状,可激发多种病变,对人体危害较大。

九 骨刺大小与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就像骨刺是否会引起疼痛,取决于骨刺与其周围软组织的关系一样,颈椎骨刺大小与颈椎病严重程度也不成正比。主要与骨刺所在的位置,是否直接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血管等组织有关。

笔者在前面已经讲到,在临床上常见到拍片骨刺很长,但患者自觉疼痛很轻,而一些疼痛明显的患者,拍片中确实见到骨刺很小或根本没有骨刺。这一现象说明,骨刺大小与疼痛症状并非成正比。同样,骨刺大小与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也不成正比。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骨刺所在的位置:这点是很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骨刺是否直接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重要组织。因为骨刺与这些组织之间存在着立体的关系。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例,同样大小的椎体,后缘骨刺正对着脊髓方向,就会对脊髓造成压迫;若骨刺的方向稍微偏离一点,就可能避免对脊髓的压迫。(2)颈椎管的大小:假设两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相同的部位长了一样大小的骨刺,其中一位颈椎管有先天性狭窄,那么其颈椎病的严重程度肯定比没有颈椎管狭窄的另一位患者重。因为在骨刺压迫脊髓时,颈椎管相对比较大的那位患者,其脊髓还有较大的退让余地,症状当然要轻些。(3)椎间孔的大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如果其椎间孔原本较小,同样大小的骨刺,其所造成的压迫症状就会较重。

十 X线片、CT和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X线片是应用X线来显示骨骼的病变(不包括软骨)。CT的本质也是利用X线,把怀疑有病变的部位像切面包一样,一片一片地切开来,因此看得更清楚。MRI的原理是应用磁场,根据人体组织所含水分的不同,并进行比较来诊断疾病。MRI可以显示软骨、脊髓和椎间盘等,但显示骨骼却不如X线和CT。以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为例,MRI显示很清晰;CT也能显出,但不如MRI;X线片则不能显示椎间盘突出症,仅能看到病变椎间盘所在的椎间隙狭窄。就检查费用而言,X线片最便宜,CT较昂贵,MRI最昂贵。

根据目前的现状,在少数医生中存在着对CT或MRI检查的适应证掌握不严的现象。大笔一挥,一张申请单开出,患者的花费不小(因为CT和MRI检查价格昂贵)。其实,并非所有的颈椎病患者都需要做CT或MRI,尤其是对颈型颈椎病患者,根本不需要做这两项检查。这就要求医生对每位相关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做体格检查,并分析病情。

另一方面,在病情需要做这些检查时,有些患者对CT和MRI检查的意义不太了解,认为只要拍X线片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如此花费。当然,对大部分颈椎病患者来说,拍一张X线片即可确诊,但这并不意味着CT、MRI是多此一举。事实上,不同的检查手段均有其不同的优势。

X线平片对骨骼的显示较清晰,但对软组织如颈椎间盘、脊髓、韧带的异常辨别力较低,CT和MRI可解决这一难题。当临床怀疑颈椎病而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时,或显示改变显著、症状严重,需要确定是否手术治疗及确定手术方案时,就要做CT或MRI检查。CT检查不仅能直接显示颈椎骨质改变情况及突出的椎间盘,而且能准确显示椎管各段管径的大小及脊髓蛛网膜下隙受压程度、韧带钙化情况。

CT与MRI的区别在于两者可从不同角度观察颈椎及其内容物的情况。MRI对组织微小变化的分辨力、清晰度均高,不仅可清楚地观察到椎间盘变性突出,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的增厚或皱褶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而且可以看到椎动脉受压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比较完全合理地解释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加确切、细致的形态学依据。然而,MRI对骨质的改变,如增生、骨化,钙化等,不如X线平片和CT显示清晰。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掌握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合理运用各种检查技术及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一 肌电图对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肌电图可以用于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例如,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综合征时,神经的压迫位于锁骨下区,而颈椎病的神经压迫在颈椎管内或椎间孔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虽然神经压迫的部位不同,但它们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相似。一些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如肌萎缩侧束硬化症等,其临床表现也容易与颈椎病混淆。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加以鉴别。所以,当诊断遇到困难时,做肌电图是必要的。

肌电图是记录人体神经肌肉活动过程中生物电流变化的专门诊断技术,即利用仪器把人体的肌肉细胞发放的生物电流记录下来。与心电图、脑电图一样,肌电图也是一种描记方法。只是为了减少干扰,肌电图电极不是放在皮肤上,而是用针插到肌肉里去。

检查时,将电极插入肌肉内,以引出肌肉在不同状态下(插入、放松、小用力、大用力、电刺激等)所产生的生物电位,通过肌电图仪的放大、显示、监听、记录等步骤,像电视屏幕一样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且对于肌肉的无力和麻痹、萎缩,异常肌肉收缩以及感觉的过敏或缺失提供客观的资料,以此判断各种病变的程度,评估疾病恢复的情况,并推测疗效或病变的最终结果。

利用肌电图可以将颈椎病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笔者曾经与顾玉东院士合作,探讨了神经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卡压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得出的结论是:神经肌电图检测有助于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总之,在颈椎病诊断中遇到困难时,做肌电图是必要的,患者不要因为害怕扎针而拒绝做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的缺点是不能明确造成神经、肌肉病变的原因;发现问题(阳性结果)意义较大,未发现问题(阴性结果)意义较小,即不能说肌电图检查没发现问题就说明没病。所以还得靠医生将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作综合分析。

十二 不同体位颈椎X线片对颈椎病的不同诊断意义

曾有患者对医生表示不满,为什么要拍那么多X线片。其实,不同姿势或体位的X线片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

拍颈椎片时医生常让患者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这主要是为了使要观察的部位显示更清晰,以便确定颈椎病变究竟发生在什么部位。不同体位平片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1)颈椎侧位片:为首选体位,可观察颈椎曲度,以及前后椎体缘骨赘、椎间隙、椎体脱位、椎体融合、棘突畸形、椎管前后径大小,并可观察到关节错位及钩椎关节骨赘,但往往需要结合斜位片一起分析。(2)颈椎正位片:可观察棘突有无偏歪、寰枢关节脱位、齿状突有否骨折或缺失(必要时拍“张口位片”)、钩椎关节有否骨赘、椎间隙有否狭窄,以及有无颈肋、横突肥大、隐裂等。(3)左、右前斜位片: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主要观察椎间孔是否缩小及其缩小的原因,有无椎弓根骨折等。(4)颈椎过伸、过屈位片: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是在患者头部尽量后仰和尽量低头的情况下拍摄颈椎侧位片,可以了解颈椎体之间有无滑移的变化,即潜在的颈椎半脱位。老年人颈部的韧带松弛,或以往有过颈部外伤的人,有时可有颈椎半脱位存在。(5)颈1~2张口位片:患者仰卧位,嘴巴尽可能张开,然后拍摄第1颈椎和第2颈椎的正位片,可了解有无第1颈椎和第2颈椎之间的脱位或半脱位,并可显示有无第2颈椎的齿状突骨折。因为若闭着嘴巴拍颈椎正位片,有时由于牙齿遮挡的关系,不能明确上述诊断。

颈部拍片分为两种,即自然位拍片和功能位拍片。一般情况下,只要在患者平时喜欢保持的颈部姿势下拍颈椎正、侧位片就可以了,即自然位拍片。这种体位可准确地显示颈椎的现有状态,如曲度、椎间隙大小及有无错位等,并可避免颈椎外伤后因摆放各种体位而引起的继发性损伤。而颈椎过伸、过屈位片,左前斜位、右前斜位片和颈1~2张口位片可以动态观察不同位置骨赘及有否颈椎畸形,了解有无齿状突骨折等。

在临床实践中,多数人仅据正、侧位片即可诊断,在必要时由医生决定加拍其他体位的X线片。

十三 颈椎退行性变的含义

颈椎退行性变意味着椎间盘、韧带和骨骼的老化,即椎间盘变性,韧带退行性变,韧带和椎间盘之间形成间隙,并可在此间隙内出现血肿及骨刺的形成等。

颈椎退行性变意味着椎间盘、韧带和骨骼的老化。颈椎位于头、胸与上肢之间,在脊椎骨中体积最小,但最灵活,活动频率最高。在日常生活、工作及运动中,它承受着各种负荷、劳损,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其中颈椎椎间盘不仅退行性变过程开始得较早,而且是诱发或促进颈椎其他部位组织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颈椎的老化(退行性变)20岁左右就开始了。也许你不信,但事实的确如此。它的演变过程如下。(1)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能使上、下两节椎体紧密连接在一起,维持颈椎正常的形态及生理功能。椎间盘变性,势必破坏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成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首要因素。(2)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在椎间盘变性、脱水的基础上,椎体间关节进一步地松动和异常活动,加剧了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同时多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逐渐形成血肿。血肿既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各种症状,又增加了韧带下面的压力。(3)韧带退行性变:韧带的老化表现为韧带本身的弹性减弱,脆性增加,使韧带松弛,产生了椎体间的滑移。(4)骨刺形成:韧带下间隙血肿形成后,血肿内的肉芽组织增多并逐渐机化,血液中的钙盐也可沉积到此处,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刺。骨刺可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牵拉和其他因素而不断增大、质地变硬,尤其是多次外伤的患者,骨刺可硬如象牙,给治疗带来困难。

十四 颈椎间盘突出不一定是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颈椎间盘的老化改变,即退行性改变;后者才是颈椎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苏女士去某区中心医院做了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报告为:颈3~4、4~5、5~6椎间盘突出。她心想,不得了,有3个椎间盘突出,一定是很严重了。这件事让她十分紧张,以致吃不好、睡不着。因为她所住的小区里有个张老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右侧手、脚和右半身麻木。几年后他发展到行走困难,吃饭时握筷子都很困难。因此苏女士很快将自己与张老伯联系起来。笔者在门诊看了她的颈椎MRI片,告诉她,只是颈椎间盘老化改变,不是颈椎病。

专家点评颈肩部或颈背、肩胛、臂部疼痛是十分常见的症状,尤其中老年人多见。有不少人经检查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就以为是颈椎间盘突出症,有些人还像苏女士那样,弄得非常紧张。甚至有些临床医生不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单凭CT或MRI检查,有椎间盘向后膨隆或突出就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其实,颈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颈椎间盘的老化改变,即退行性改变;后者才是一种颈椎病。Miyazaki等人用MRI研究表明,中年以后的颈椎间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他们将退行性变由轻到重分为5度,其中Ⅰ度占9.0%,Ⅱ度占18.7%,Ⅲ度占41.3%,Ⅳ度占22.3%,Ⅴ度占8.7%。当颈椎间盘突出者具有与突出的节段相符合的症状、体征时,才能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十五 颈托对颈椎病的使用价值

颈部围领俗称为颈托。过去有人认为颈托的使用价值不大,但近年来根据大量观察发现,无论在颈椎病的急性期还是慢性康复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佩戴颈托,对颈椎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是非常有利的。

颈部围领(俗称颈托)可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

颈托可根据治疗要求,使患者的头颈部保持轻度屈曲位,而这种体位能使颈椎后部关节分离,并使椎间孔开大。当颈椎完全屈曲时,椎管延长,硬膜内神经根被拉长而处于紧张状态,被拉长的神经根可能在骨刺或轻度突出的椎间盘表面受到牵张,变得更为紧张,引起神经根性疼痛。并且屈曲时被拉紧的肌肉和韧带,亦可发生反射性收缩而引起疼痛。颈部过伸(头颈部后仰)时,下段颈髓和神经根变得松弛,椎间孔闭合变小,神经根在椎间孔内被挤压,也可以引起疼痛。

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患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合适。

颈托的使用限制了颈椎的过度屈、伸和旋转活动,减少了颈部肌肉收缩,给肌肉以良性刺激,使疼痛冲动减少,局部症状和神经根性疼痛减轻;同时它又不完全固定颈椎,可使肌肉在颈托的范围内进行等长收缩,避免了颈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颈托的作用还在于,触碰的感觉可提醒患者注意颈部姿势,并非机械性限制或支持。旅行时应用颈托,可预防紧急刹车时的“挥鞭”损伤。

但是,颈托不能长期使用,以免引起颈部肌肉萎缩等(详见本书“颈托的种类及正确使用”)。

十六 颈托的种类及正确使用

介绍3种常用的不同类型颈托的特点,简述其各自用于颈椎病患者时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使用颈托的指征和时机以及持续时间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正确地使用颈托有利于颈椎病的防治。但使用不正确,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1.颈托的种类(1)软颈托:软颈托(见图5)是由毛毡或类似的材料制成。颈托前部较矮,毡垫的大小适合于下颌外形,故“支持”颊部,使头-颏-颈处于轻度屈曲位。后部较高,达枕部,触碰时可作为提醒,防止头部后仰,避免颈部过伸。图5 软颈托(2)充气式颈托:一种是由软塑料制成,用时充气戴于颈部(见图6)。另一种是由橡胶制成,犹如弹簧,用时先戴在颈部,再充气。充气量的多少,可根据每个人的颈部尺寸、用途及病情而定。这种颈托较为实用,因为任何人的颈部尺寸和轮廓都不完全相同,除非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作特定的颈托,否则就不能将颈部固定在理想的姿势上而起到预期的作用,这种颈托则弥补了这个缺陷。有些产品还有颈椎牵引作用。使用方法如下。图6 充气式颈托

先按正确方法戴好便携式颈椎牵引器,初用者可先照着镜子佩戴,调节颈围大小,固定前部上、中两个尼龙搭扣,以适合不同颈围的人使用。充气球打气前必须拧紧放气螺母以防止漏气。用充气球打气直到使用者自己感觉力度合适,症状减轻为止。牵引固定治疗每天至少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停止使用时放松螺母,缓慢放气。

该类产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长时间工作、学习或驾车造成的颈部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颈部有一定保健作用。(3)硬颈托:有多种产品,现举例说明。有一种硬颈托与下颚部形状相吻合,可自由调整支撑高度,可以将2片支撑板(可拆卸)上下错动,微调支撑高度(见图7)。支撑板的上端形状与颚骨吻合,下端与锁骨相吻合,呈自然曲线,可充分舒适地对颈椎进行有效固定。因为颈部容易出汗,在支撑板上最大限度地留有透气孔,使患者佩戴后具有舒适凉爽的感觉。另由双重粘贴结构来确保固定效果。图7 硬颈托

不少硬颈托是由硬塑料制成,有的附有金属支持器或调节器,它的固定和限制作用较大。硬颈托多用于颈部急性严重损伤,如颈椎骨折、脱位的固定。

2.颈托的正确使用

最常遇到使用颈托的情况有两种,即颈部外伤后和颈椎病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如下。(1)伤后即刻颈托制动:伤后卧床治疗,不必早期使用颈托,但如起床活动,则必须应用颈托。颈托制动一般至少1周,接近第1周末可以间断性使用,即短时间摘掉颈托。教患者“收下巴”,做轻柔的旋转活动,但应避免屈与伸。去除颈托时要循序渐进,伤后2周,只在开车或坐车、剧烈活动、疲劳或强迫动作较难保持颈部姿势时佩戴。

佩戴颈托既能保护颈部免受不合适的活动和姿势的影响,也使颈部温暖、舒适、肌肉松弛。但不论何种原因,在患者身体不适,或因某种心理作用不愿佩戴颈托时,都不宜坚持使用,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2)颈椎病患者佩戴颈托:主要是起预防及支撑、牵引作用。使用充气式颈托用于牵引时,每日可戴数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用于预防则主要是在剧烈活动及乘车时佩戴。一是为了乘车休息时,颈椎保持正确的姿势,并预防紧急刹车时的“挥鞭”损伤;另一方面是预防剧烈活动时不慎可能加重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受压症状。(3)使用颈托时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①戴好颈托后,应该使颈椎固定于稍微前屈的位置,系结不宜过紧。太紧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调整到患者感到舒适为止。②应该持续带着颈托,可以白天使用,晚上睡觉时取下。③在使用颈托期间可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④根据笔者的经验,不少患者在开始使用颈托时有不适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⑤在使用颈托过程中,如果患者的症状加重,则应尽快到医院复诊,由骨科医生及时检查,分析症状加重的原因。

长期应用颈托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颈托的时间不可过久,尤其是颈部急性损伤后佩戴颈托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3周,颈椎病患者最长不超过2~3个月。在症状逐渐减轻后,要及时除去颈托,且在应用期间要经常进行医疗体育锻炼。

长期使用颈托会导致:①颈背部肌肉废用性萎缩;②由于颈部软组织水肿机化出现纤维性挛缩;③持续收缩的肌肉短缩;④关节囊组织增厚,关节僵硬;⑤患者对颈托产生依赖性,并使外伤性神经官能症加重。

第三篇 颈椎病的防治

一 颈椎病防治的“十要十不要”

颈椎病的防治要有毅力,不怕麻烦,从点点滴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把颈椎病的防治知识总结为“十要十不要”,在此推荐给读者。

1.十要(1)要控制每天伏案工作时间:每天埋头工作、学习或娱乐的时间不宜太长。许多颈椎病患者都有长时间伏案工作的经历,在单位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还要上网,收发e-mail,甚至预约好在网上集体打游戏。不少青年人从大学毕业后工作仅几年就患上了颈椎病,追查原因均是如此。(2)要在伏案工作期间有小间歇:伏案工作每隔1小时左右间断一次,离开座位约10分钟,让颈肩部的肌肉、韧带得以休息。在伏案工作期间应该定时改变头部体位,不要一成不变。(3)要重视办公桌椅和电脑屏幕的调整:伏案工作、学习时要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看电脑屏幕或看书时头不能太低,也不要仰头看电脑屏幕。要正面注视,并使脊柱保持正直。(4)要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头及双上肢做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例如颈椎操,详见本书有关内容),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当颈部受到外伤时也可增强其应对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5)要增加防治颈椎病的科普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增加有关颈椎病的常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善于用科学的手段防治颈椎病。(6)要保持乐观,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复发:要战胜任何疾病,患者必须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颈椎病患者也应如此,要保持乐观,配合医生治疗,争取获得良好的疗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复发。(7)要合理选择枕头:由于高枕而卧会使头部前屈,增加颈椎下段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行性变(老化)的可能。因此要合理选择枕头,应避免高枕睡眠,改掉不良的睡眠习惯。(8)要合理服用具有补肾功效的食物和药物:核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属于这类药物。根据中医的理论,这些食物和药物可起到强壮筋骨,推迟骨与关节退行性变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颈椎病的功效。(9)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各种细节:为预防颈椎病,冬天注意颈肩部保暖,夏天时空调不能对着颈肩部吹;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防止各种原因的颈部外伤等。(10)要及时治疗颈肩和背部的软组织损伤:对颈肩和背部的软组织损伤应该及时治疗,防止其发展为慢性疼痛及颈椎病。

2.十不要(1)不要认为颈椎病不能预防:认为颈椎病与颈椎退行性变(老化)密切相关,而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误认为颈椎病不能预防。其实,许多青少年和中年人也得了颈椎病。很多人的颈椎病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预防起来并不困难。现在医学上已证实与颈椎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环境温度和湿度、吸烟史、急性和慢性咽部感染史、软床高枕、每天平均持续低头工作超过4小时等。要通过宣传,普及患颈椎病高危因素的常识,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群要做好自我防护,有效避免患病。(2)不要把颈椎病扩大化:很多人因颈肩痛或体检时去拍片,发现颈椎有骨刺生长,就认为是得了颈椎病。其实骨刺是骨骼的老化,医学上称为退行性变。就像人老了会有白发和皱纹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并不一定导致颈椎病。而且骨刺的大小、严重程度与颈椎病不成正比。若骨刺压迫了神经根、脊髓、血管等,才会得颈椎病。(3)不要把颈椎病误认为是其他疾病:由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颈椎病的症状千变万化。据报道,约有5%的不典型颈椎病容易与梅尼埃病(又称内耳眩晕病)、动脉硬化、胃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冠心病、高血压相混淆。要想到,上述这些少见的颈椎病表现形式如果不按颈椎病治疗,其疾病是不可能治愈的。所以,患者选择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4)不要以为骨刺可以通过药物消除: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失稳,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但另一方面,机体通过椎体骨质增生(骨刺)来增加椎体间的接触面积,达到稳定代偿的作用。骨刺的出现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这也是医生对多数颈椎病患者首选保守治疗的依据。骨刺既不能用药物软化,更不能用药物溶解。因为骨刺与正常骨骼的组织结构相同。如果说有什么药物可以将骨刺消除的话,正常骨骼也就完蛋了。有些药品销售商宣称通过口服或外敷某药可消除骨刺,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如果骨刺压迫神经、血管等而引起症状,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解决问题。(5)不要认为年轻人不会得颈椎病:颈椎病多发于老年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临床上也确实发现,到医院诊治的颈椎病患者中,中小学生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导致走路姿势不适合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迷恋于上网、打游戏机而长时间埋头操作电脑;为考上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而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读书、做作业。因此中小学生的颈部长时间保持着一个姿势,导致颈部血液循环不良,久而久之易患颈椎病。(6)不要认为颈椎病无法治疗:笔者曾遇到过一位患者,错误地认为颈椎病是老年性疾病,就像白头发,无法从根本上转为黑头发一样,无法治疗。颈椎病治疗的方法很多,可首先选择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理疗等,并口服药物,一般症状可以缓解。如脊髓等部位受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7)不要忽视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一些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推荐,这对解决就医贵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笔者在门诊时听一位女士介绍经验:小布袋里放点炒热的盐,稍微凉一下,放在颈后部,等盐凉了再拿下来。这样可以热敷活血。还可以把姜切成丝放在袋子里,于睡前系在脖子上,原理也是热敷。

热水冲洗颈部。这个方法简单,就是洗澡时用你能接受的最热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