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管教:让孩子爱上学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4:35:13

点击下载

作者:杨霞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向管教:让孩子爱上学习

正向管教:让孩子爱上学习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正向管教:让孩子爱上学习作者:杨霞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ISBN:9787505740402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孩子一出生,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和学习技能的,他们观察自然环境,模仿大人说话,用手去抓握玩具,和家长亲密互动等等。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很多因素干扰了这个过程,家长给孩子看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用虚拟世界代替了自然世界。家长给孩子过早地学外语、乐器、绘画、认字、阅读等高级技能,而占用了孩子大量的自由活动的时间,严重忽略了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抬头、爬行、手眼协调、手脑协调、沟通交往、环境适应、听指令、合群等等。在婴幼儿时期,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什么会什么,可是等到上学之后问题来了。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效果甚微,还可能造成某些后遗症;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经过大量临床心理研究,科学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人是通过六感(视、听、嗅、味、触、重力感)来感受外界事物,并通过感官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去,大脑在经过整合之后再指挥四肢行动,这个能力被称为感觉统合能力。它决定了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反应灵敏性、情绪稳定性、手眼耳协调性等。孩子是在母体中开始形成这种能力,并在后天的不断训练中完善。但是,有些孩子由于先兆流产、胎位不正、早产、剖腹产、难产、摇抱少、爬行不足、活动受限、运动协调性差等原因,造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表现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笔划和部首颠倒,阅读困难,计算粗心;做事或写作业磨蹭;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胆小害羞,社交能力差,容易受挫折,缺乏自信;脾气急躁,粘人爱哭闹;偏食,饮食习惯不良;怕人碰触,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等等。

孩子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核心是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大脑功能训练,运用一些专门的器械,要求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地完成协调性的动作,例如,平衡能力的训练,让孩子通过平衡木、平衡台、蹦床、旋转圆筒、独脚椅等项目,来训练大脑前庭平衡功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通过跳绳、小滑板、大滑梯、阳光隧道、彩虹筒等项目,训练孩子的本体感,提高孩子的动作反应速度。通过羊角球、袋鼠跳、大笼球、爬袋等项目,训练孩子的触觉,稳定孩子的情绪,增强勇气和自信心。通过拍球、趴地推球、抛接球、网缆插棍等项目,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解决粗心大意的问题。感觉统合训练还可以矫治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尿床、运动协调障碍等特殊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不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预防障碍,还可以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提高智力和学习能力。

当我们把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加强了,形成了好习惯,孩子注意力集中,写作业又快又好,认真自觉,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良好,再去学习外语、绘画、乐器等技能就事半功倍。我们这本书就是为广大家长和老师提供如何训练孩子基本学习能力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步骤一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大约900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胎儿的神经细胞从第3个月开始迅速增长,每分钟超过25万个。人类新生儿是在脑发育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出生后还要继续生长发育,完善大脑的功能。到1岁时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1/2.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可变性又有代偿性。所谓的连续性是指神经系统发育连续不断,阶段性是指神经系统在某一阶段有其敏感期(或叫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功能就应该完成,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所谓的可变性和代偿性是指脑组织在受损坏后,在关键期内其他的脑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1.孩子的注意力从平衡觉的训练开始

我的孩子出生时胎位不正,难产,而且老人带孩子怕危险就没让孩子爬,总是抱着孩子,上学后发现孩子注意力特别不集中,不喜欢好好走路,爱跑步,但是一跑就爱摔跟头。老师说的话记不住,上课不能遵守纪律,爱做小动作,爱说话,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多动症!我们该怎么管教这样的孩子?一位家长

家长在对孩子早期训练时更喜欢训练孩子认字、算数、背儿歌、背唐诗等,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他就不能够把你教的知识记住,也不可能坐下来好好听讲。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注意力与大脑前庭平衡能力有关。

前庭器官是大脑中的重要器官,控制人的重力(地球引力)感和平衡感。人对重力的感受、判断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控制身体的平衡,方向感、距离感的正确掌握,以及翻、爬、坐、站、跑等行动都与前庭器官有重要关系。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孩子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不明,经常磕磕碰碰,喜欢爬高,绕圈子跑,旋转不晕,怕走平衡木等等。在学校里表现得好动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喜欢捉弄人,浮躁,爱发脾气,缺乏自信心。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他人分享快乐,也不愿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这样的孩子自己学不到东西,也影响课堂秩序,让老师感到头疼。造成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原因有:胎位不正,早期活动量不足,爬行不够,长时间使用学步车,对孩子的运动限制保护过多等。

家长怎样才能了解孩子是否有前庭平衡功能失调呢?家长可以根据下列行为来检查孩子的问题: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然可以看见,但仍经常碰撞桌椅、别人、柱子、门墙。

4.行动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记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摔倒。

6.俯卧地板或床上时,头、胸、颈部抬高困难。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摸,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喜欢背诵广告用语。

11.左右手都用,不固定使用哪只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穿反。

13.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4.组织力不强,经常乱丢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对孩子前庭平衡功能的训练应从怀孕时开始。胎儿在前3个月主要是发育大脑神经系统,但此时的妈妈都比较紧张地“保胎”而很少活动,有的孕妇在床上要躺好几个月。其实,在整个怀孕期间孕妇都应该适当地活动,如散步、做一些家务等。孩子出生回家后,每天都可以做几秒钟的俯卧抬头、头竖直等训练。适当地摇抱孩子,不要老让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3个月开始训练孩子翻身,6个月开始训练孩子坐,七八个月开始训练孩子爬行。据调查,现在有不少孩子没经过爬就学走路,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充分的爬行训练与孩子的注意力、动作协调性、语言能力等关系密切。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过早使用学步车,不要超越爬行阶段。12个月时训练孩子走,然后逐步训练孩子跑、跳、单双腿蹦、上下台阶、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绳、拍球、坐旋转游戏车等活动能力。2.孩子的本体感训练与动作的速度和协调性

我的孩子是早产,小时候身体不好,爱生病,我们就怕他感冒,所以经常关在家里很少让孩子外出活动。他的手脚很笨拙,动作缓慢,起床、吃饭都不着急,作业每天都要写到很晚,不管怎么说、怎么奖励和惩罚都不管用。我们该怎么样让他动作快起来?一位家长

有些家长来咨询:为什么孩子动作特别慢,写作业拖拖拉拉、边写边玩,自觉性、自制力特别差?这些问题与孩子的本体感发展障碍有关系,而不是学习态度问题,所以,家长怎么严厉地打骂孩子都没有用,而是需要心理训练和心理治疗。

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手——耳协调,身——脑协调,动作灵活和灵巧等等。如果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当然会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手——眼不协调的,看到的和写出来的就会不同,常出现抄错数,写字颠倒等问题;手——耳不协调的,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身——脑不协调的,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等。本体感不足的孩子,手脚笨拙,动作缓慢拖拉,消极,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心,脾气暴躁,粗心大意。另外,因为控制小肌肉和手——脑协调的脑神经与控制舌头、嘴唇肌肉、呼吸和声带的神经是相同的,所以,本体感不足的孩子,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不灵活,容易造成语言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大舌头、口吃等。

家长怎样及早发现孩子的本体感发育失调呢?家长可以根据下列几个方面检查3~13岁孩子的本体感:

1.穿脱衣裤、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时动作缓慢、笨拙。

2.顽固、偏执、不合群、孤僻。

3.吃饭时常掉饭粒,口水控制不住。

4.语言不清,发音不佳,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5.懒惰、行动慢,做事没有效率。

6.不喜欢翻跟头、打滚和爬高。

7.上幼儿园仍不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擦屁股。

8.上幼儿园(大、中班)仍不会用筷子、拿笔、攀爬或荡秋千。

9.对小伤特别敏感,依赖他人过度照料。

10.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排队、投球。

11.怕爬高,拒走平衡木。

12.到新的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

本体感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后天的训练。例如,婴儿期的翻身、滚翻、爬行训练;幼儿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训练;儿童期的跳绳、踢毽子、游泳、打羽毛球等训练,对孩子本体感的发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少家长怕孩子摔着,不让孩子到处爬;过早使用学步车,没让孩子爬就直接走路;老抱着孩子,而不让他自己活动;让孩子看电视、看书、学琴、学画多,运动少,结果阻碍了孩子本体感的发展,以致影响后天的学习能力。

口腔肌肉的训练与语言能力有关。家长不要一听到孩子哭就把孩子抱起来,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哭一哭,让孩子感受自己不同的音调、音量,使大脑神经与声带肌肉联系起来。如果是人工喂养,给孩子的奶嘴上的孔不要太大,让孩子通过嘬、吸、咬等动作训练口腔肌肉。小孩子都爱吃手,一开始吃自己的拳头,后来是手指,从四个手指吃到一个手指,这是孩子对自己身体感觉的分化,家长不要限制。

家长还要注意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习使用筷子,自己洗脸洗手,擦屁股,系鞋带。有的家长看孩子手笨,老让孩子用勺子吃饭,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替孩子擦屁股,更不让孩子做家务。家长不认为这些与学习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能力的发展。越是手笨、动作慢的孩子,越应多锻炼。大脑指挥手干活的过程与大脑指挥手写字的过程是一样的,手笨、协调性差的孩子,写作业也会很慢。

现在孩子的活动空间、活动量比过去减少,家长要注意孩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以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3.孩子的视觉能力训练与书写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的孩子眼睛没问题,但是一看书就眼睛发酸,不爱阅读,一读书总是磕磕巴巴的,不连贯,丢字多字。写字总也写不好,要不就乱写,要不就潦草,这样他的语文成绩就很差。数学还可以,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一位家长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发现有些孩子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错行,还以为是孩子看书不认真造成的,就经常训斥或讥讽孩子,要不就认为孩子的脑子有毛病,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习惯

1.朗读时摇头晃脑;

2.朗读时,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

3.朗读时情绪不安;

4.朗读时用手指着字读;

5.不喜欢读书;

6.读书时捧书太近或太远;

7.读书时头部歪斜或书本歪斜。

二、朗读声音

1.朗读时声音过高或过低;

2.朗读时音色单调;

3.声音强度过高或过低;

4.不能清晰地发音。

三、朗读错误

1.朗读时添加字词;

2.朗读时遗漏字词;

3.朗读时重复字词;

4.朗读时某些字词用其他字词代替;

5.朗读时经常自己错了又纠正。

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例如,视觉功能障碍,眼球振动不平稳,就造成读书时跳字、串行等;听觉功能有障碍,造成读而不闻,读而不懂;另外如失语症、大脑麻痹、智力迟钝和运动失调等大脑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阅读困难。

其次是情绪因素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胆小、自卑,不敢在课堂上朗读,结果越不加强训练就越有障碍。还有的孩子非常敏感,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关心,生怕读错了引起同学笑话,所以,朗读时忧心忡忡,不能够轻松流畅地阅读。

第三是教育方法问题,对于那些智力或能力低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一味地逼着孩子练习阅读,而不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特殊训练,长时间不见成效,孩子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对阅读更加有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对于智力和能力高的孩子,如果仍然让他们重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变得敷衍了事。

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科学的神经功能训练,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逼孩子多阅读,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生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骨骼肌肉的发育遵循两个基本规律,一是由首向尾发展,即按照头部——颈部——胸部——骨盆的顺序逐步发育;二是由近向远发展,即由身体中心部位向外围部分发展,例如,上肢的发育是按照上臂——前臂——手的顺序发育。孩子的写字能力是运用手腕和手指的骨骼和肌肉,家长在教孩子写字时往往注重孩子握笔的姿势、笔画的模仿、练字的时间等等,而忽略了对孩子骨骼肌肉有顺序地训练。如果孩子的上肢大肌肉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那么,手部小肌肉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孩子上学后,写字总是写不好,不是写得慢,就是写字潦草,而握笔写字是小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写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家长的督促也会是事倍功半。

家长应该怎样根据科学规律训练孩子的写字能力呢?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大肌肉群,训练的主要内容如下:

1~4个月,训练抬头动作;

3~7个月,训练翻身动作;

4~10个月,训练坐位动作;

5~9个月,训练爬行动作;

6~12个月,训练站立动作;

10~18个月,训练行走动作;

1岁半~3岁,训练跑步动作和上下楼梯、投掷动作;

2~3岁,训练跳跃动作(双脚跳)、攀登动作、平衡动作、体操动作;

4~6岁,训练单脚站立、拍球、跳绳、滑梯、走平衡木、抛接球、网缆插棍、趴地推球等。

上学以后,孩子如果在上述大肌肉群运动能力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不会跳绳、仰卧起坐等动作,那么,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加强孩子的大肌肉群的训练,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的训练,这样孩子的写字能力会有根本的提高和改善。4.孩子的听觉能力训练与听课、记忆能力

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上课不会听讲,不能理解老师的话,也记不住作业,不会描述学校发生的事。一年级学的知识有很多都忘记了,有的甚至前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就忘到脑后了。老师说他脑子好像没有带到学校来。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一位家长

有些家长来咨询,问他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听课。这些孩子听课时,脑子好像没有跟着老师走,信息没有进到脑子里去,对老师说的话记不住或记不全。例如,对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有什么要求都记不清楚,回家后还要问其他同学。有时候因为记不住作业而没写,结果家长还以为孩子说谎、不爱写作业。还有的孩子在学校听讲时常听不懂,回家后在家长的辅导下却又理解得很快;自己看书理解没有问题,听别人讲就有些理解障碍;有的孩子听觉记忆有问题,老师刚说过的话,他也有可能忘得一干二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孩子听觉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他们的听力没有问题,但是,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入大脑、大脑再储存信息、指挥躯体行动的过程出现了某些障碍,使孩子在听觉理解、听觉记忆、听觉行动方面出现了不协调,影响了学习效果。

如何测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呢?家长可以从下列方面评估孩子的行为:

1.看上去挺聪明,但学习阅读或计算有困难。

2.阅读时常跳字,抄写常漏字、漏行,写字笔划常颠倒。

3.不专心,坐不住,上课常左右看。

4.写字潦草,常出格。

5.看书容易眼酸,不爱看书或特别害怕数学。

6.认字能力虽好,却不知其意义,而且无法组成较长的语句。

7.混淆背景中的特殊圆形,不易看出或认出。

8.对老师的要求及作业无法有效完成,常有严重挫折。

造成孩子听觉能力发展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胎位不正、早期前庭器官训练不足、平衡能力训练不足等。那些从来都不怕晕的孩子,就是前庭平衡器官对外界信息不敏感,信息传递不到大脑中去;而那些特别怕晕的孩子正相反,外界无关信息又特别容易干扰学习活动,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上学前,孩子的听觉问题并不明显,家长只是觉得有时叫孩子,他会听而不闻,叫几遍都不理睬。幼儿园的老师会发现这些孩子上课走神,学了就忘。到了上学,许多听觉问题就会明显地显露出来。但是在小学期间,甚至中学,孩子上课主要是以听为主,所以,听觉能力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

孩子有听觉能力障碍怎么办呢?由于孩子的听觉能力障碍是大脑中枢神经的功能失调,所以,只是一味地训练孩子反复背课文、听写、听录音等技巧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治疗学家研究发现,在13岁以前通过强化的心理训练也可以促进孩子听觉能力的发展。例如感觉统合训练中的滑梯、平衡木、旋转圆筒、跳绳、拍球等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训练。5.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有许多家长来咨询自己的孩子语言发展的问题,例如不说话、发音不清、不爱读书和写字表达、不会学说别人交代的事情、不会与人有效沟通以致影响人际交往等。

我们先来看看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孩子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它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完全具备好的,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才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家长并不十分了解什么时候、怎样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是当发现孩子说话大舌头、结巴、阅读困难、读书眼酸、写字笔画颠倒、字迹难看等问题时才意识到孩子在语言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呢?

孩子的语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他们通过听大人讲话、和大人沟通来模仿和学习语言,如果孩子的听觉功能发育不好,势必会影响语言功能。这里的听觉不是指听力,听力是指能听到多少声音,而听觉是指听到什么。例如,孩子的“大舌头”,原因之一就是听觉分辨能力的问题,他们听到的也许就是含糊不清的内容。还有的孩子上课也在听课,可就是记不住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专门的训练中进行矫治。例如,感觉统合训练中的旋转圆筒、滑梯、滑板等训练,以及音乐治疗中的音高、辨音、听觉记忆等训练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说话的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训练和说话有关的大脑功能,从下列幼儿语言发展顺序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和语言发展有关的内容: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时间,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并掌握科学的指导和训练方法。

语言是孩子心理发育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孩子说话,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从检查孩子的语言障碍,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心理疾病。孩子的语言障碍有以下几种:说话晚;发音不清,大舌头;口吃;词汇贫乏,抽象能力差,表达不清;话多,滔滔不绝,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讲;会说话,但拒绝和别人沟通,等等。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说话有问题可能是舌系带短,就去做手术;有的家长认为聪明的孩子说话都晚;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用管他,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语言障碍时,不要掉以轻心,需要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检查病因。

一般正常的孩子在1岁到1岁半,最晚到2岁之前会说话。如果孩子说话晚,语言发育迟缓,首先要检查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越低的孩子语言能力越差。也有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语言障碍,例如,听觉分辨能力差,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孩子在婴儿期通过哭来练习发音,通过吸吮动作来锻炼口腔肌肉运动,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哭,或哭得很少,奶嘴眼儿太大,吸吮用力不足,就容易造成音带、舌头、口腔肌肉训练不足,孩子说话大舌头。本体感差的孩子,大脑神经对声带、舌部、唇部的控制不协调,容易引发思维与发音不同步,造成口吃,表达困难。前庭平衡能力失调的孩子,话多,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说话没有条理,喜欢重复广告词,说话絮絮叨叨,但听不明白他在讲什么。

有75%的孤独症儿童同时患有智力发育迟缓,造成语言发育迟滞。有25%的孤独症儿童在1~2岁时会说话,但到了4~5岁时拒绝说话,不与别人沟通,或者只是刻板地重复别人的话。

通过检查孩子的语言障碍,可以了解孩子有哪些心理发育发面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

怎样检查孩子的语言发展障碍呢?

语言发育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标志,当孩子到了2~3岁以后出现不说话、说话晚或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时,家长才开始着急就有些晚了。其实,家长可以从孩子刚出生时起,就可以逐月检查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训练矫正。

1个月,在清醒时,能发出细小柔和的喉音;

2个月,会发a、o、e等元音;

3个月,能发出咯咯的笑声;

4个月,在安静时会咿呀自语,高兴或不满时会大声喊叫;

5个月,咿呀学语,看到熟悉的人和物时会咿咿呀呀地好像“说话”;

6个月,叫孩子的名字会转过头;

7个月,无意识地发出da-da,ma-ma的声音;

8个月,会模仿弄舌声或咳嗽音;

9个月,会做欢迎、再见的动作;

10个月,会模仿大人发单字音;

11个月,有意识地发单字音,会用单字音表示人、物或动作;

12个月,把玩具给孩子,再要回来知道给;

15个月,能根据大人的问话,指出眼、耳、鼻等3个以上的身体部位;

18个月,能根据大人的要求,把物品送到指定地方;能有意识地说出3~5个字音(爸、妈除外);

21个月,能说出3~5个字组成的句子,能回答“这是什么”等简单问题;

24个月,能说出两句或以上的儿歌,会主动问“这是什么”;

27个月,会说8~10个字的句子;

30个月,能说出10种图案;

33个月,能根据问话说出自己的性别;

36个月,懂得回答“冷了、饿了、累了怎么办”等问题;

42个月,会说反义词;

48个月,知道苹果一刀切开有几块;

54个月,会回答“人为什么要穿衣”“眼睛有什么用”等问题;

60个月,会回答“人为什么上班”“房子为什么有窗户”“苹果有什么一样的地方”等问题。

如果孩子的语言发展晚于上述月龄,那就要找心理医生做一些心理检查,并及早进行训练。

作为家长如何训练矫正孩子的语言障碍呢?

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理解,二是主动说出语言,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语言,然后说出语言。但是,孩子语言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例如,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狼孩”,除了会嚎叫以外,语言很难发展起来;从小生长在很少受到关注的环境中的孩子,语言能力也很贫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7岁是孩子语言发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没有及时刺激和训练,最容易产生语言障碍,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

在1岁以内,语言训练应着重于主动对孩子说话,即使是1~3个月的婴儿,也会对声音有听觉反应,能辨别声音的来源,会咿呀发声,能辨别讲话人的感情等,家长不要忽略了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要多给孩子听丰富多彩的声音,包括音乐、儿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不要给孩子限定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要只给孩子单调的声音刺激。孩子最喜欢看微笑的人脸,所以,家长要多对孩子说话,多和孩子沟通感情,多带孩子到大自然环境中去感受新鲜丰富的声音。

孩子会说话以后,家长不要只满足于教孩子认字、背诗等,应注意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有语言障碍是由于智力障碍造成的,如说话晚、发音不清、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等问题,这就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智能训练和开发。儿童孤独症造成的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语言障碍,则需要特殊的心理训练来矫正,机械地训练孩子说话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和音乐治疗可以训练孩子与外界沟通。孩子的语言训练和障碍矫正要越早干预越好。6.孩子的良好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我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学习很要强,每次考试不当第一名就不行,脾气很大,不如意就会发作,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脾气上来时很固执,谁说都不听。行动很刻板,不喜欢变化,与人交往也不灵活,别人不喜欢他也感觉不到。我们夫妻两个性格都不是这样的,该怎么办?一位家长

孩子会有哪些情绪问题?

家长和老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不怎么关心孩子有什么情绪问题,往往等孩子出现严重事件了,才后悔关心晚了。例如,前不久就有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缢身亡;一些孩子因为厌烦学习而离家出走;更多的孩子是和家长发生冲突,发脾气、摔东西、大哭大闹等等。孩子的情绪问题会进而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和将来在社会中能否成功,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孩子健康情绪的培养。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绪问题。学龄前的孩子主要有:胆小、退缩、爱哭、爱挑剔、怕黑、粘人、不会和人交往、打人、咬人、吃手、触摸生殖器、挑食、无理取闹、不听话等等。突出表现为:不适应幼儿园,哭闹时间长,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公共场合不敢表现,回家脾气急躁,不愿意离开家长,特别容易不满意。早产、剖腹产、难产、母亲抚育时间少、家长溺爱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对这样的孩子责骂和惩罚只会加重问题,应该多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触觉训练,例如,婴幼儿肤触训练,玩土、沙子和水,大笼球、羊角球、袋鼠跳、海洋球池,还要多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家长也要改变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有考试紧张、上课不敢发言、心重焦虑、睡眠障碍、敏感爱哭、咬指甲或笔头、爱打人、爱招惹人、情绪不稳定而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稳定,等等。对于胆小敏感的同学可以多练游泳、垫上运动、弹跳运动、滑梯、蹦床等,对于爱打人惹人的同学要多练挤压触觉训练,如彩虹筒、大笼球、大陀螺、网缆等。老师要多鼓励孩子,有缺点错误时不要讽刺挖苦,因为讽刺挖苦不会让孩子改掉毛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产生逆反情绪。说孩子“笨”“懒”“没礼貌”“没法教了”等等都属于人格侮辱,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要注意维护孩子的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问题更为突出,厌学、逃学、早恋、与不良孩子交友、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成瘾、与家长或老师逆反、内向孤僻不合群、敏感自卑、不能承受困难和挫折、不容易适应新环境、考试紧张缺乏自信、过分注重自我形象,等等。这些情绪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老师、心理专家一起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从学校、家庭、孩子本人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孩子的情绪问题会在童年时出现萌芽、青春期出现雏形、青年期开始定型,到25岁时情绪性格基本稳定,即使在青春期时,孩子出现一些看上去很严重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也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我们怎样通过触觉敏感训练,在早期改善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呢?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虽然脑子挺聪明,胆子却特别小,上课不敢发言,不会和小朋友玩,考试爱紧张,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还有的孩子爱吃手,咬指甲,爱惹人,玩生殖器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早期心理训练很重要。家长对孩子粗暴、简单、爱发脾气、给孩子过多压力、情绪焦虑,或者溺爱、过度保护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另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早期触觉学习不足也会造成孩子敏感、胆小、紧张等问题。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比较注意对视觉、听觉等的训练,往往忽视了对触觉的训练,但触觉的发展对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与情绪、性格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人类在胚胎时期,共有三层,内层发展为内脏,中层发展为骨骼肌肉,外层形成皮肤和脑神经细胞,所以,婴幼儿期的皮肤触觉非常敏感。孩子在出生时就要经过产道的挤压,受到特殊的触觉刺激;在成长过程中,吸吮乳头、受到母亲的爱抚、和兄弟姐妹玩闹等活动,都要进行充分的触觉学习。但是,如果孩子是剖腹产、人工喂养(缺乏母乳喂养)、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早期限制活动过多等,就会造成孩子触觉学习不足,出现触觉敏感问题。这样的孩子比较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爱哭,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愿上学。他们一般比较孤僻,不会交朋友;或者爱惹人、粘人、固执,没有耐心和恒心。如果是嘴巴部位触觉过度敏感,就会出现爱吃手、咬指甲、咬嘴唇、甚至咬人、挑食、偏食、厌食等。

家长可以对照下列问题来检查孩子有无触觉训练不足的问题:

1.对亲人特别暴躁,强词夺理,到陌生环境则害怕。

2.害怕到新场合,常常不久就要求离开。

3.偏食、挑食、不吃青菜或食物软皮。

4.害羞不安,喜欢孤独,不爱和别人玩。

5.容易粘妈妈或固定某个人,不喜欢陌生环境,喜欢恐怖镜头。

6.看电视或听故事时,容易大受感动,大叫或大笑。

7.严重怕黑,不喜欢在空房,到处要人陪。

8.早上赖床,晚上不睡,上学前常拒绝到校,放学后又不想回家。

9.容易生小病,生病后常不想上学,常常没有原因拒绝上学。

10.常吮吸手指或咬指甲,不喜欢别人帮助剪指甲。

11.换床睡不着,不能换被或睡衣,出外常担心睡眠问题。

12.独占性强,不让别人碰他的东西,常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13.不喜欢同别人谈天和玩碰触游戏,视洗脸和洗澡为痛苦。

14.过分保护自己的东西,尤其讨厌别人由后面接近他。

15.怕玩沙土、水,有洁癖倾向。

16.不喜欢直接视觉接触,常必须用手来表达其需要。

17.对危险和疼痛反应迟钝或反应过于激烈。

18.听而不闻,过分安静,表情冷漠又无故嬉笑。

19.过分安静或坚持奇怪玩法。

20.喜欢咬人,并且常咬固定的友伴,并无故碰坏东西。

21.内向、软弱、爱哭,又常会触摸生殖器。

触觉训练应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母亲对孩子要多爱抚、拥抱,不能图轻松,交给老人或小保姆就不管了。尽可能用母乳喂养。迫不得已用人工喂养时,不要催促孩子“快喝!快喝!”或以紧张、焦虑的心情期待孩子赶快喝完。孩子在2岁之内爱吃手、吃毛巾、咬东西等是正常的,不要限制,注意清洁卫生即可。多让孩子在地板上爬行、打滚、翻跟头,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让孩子玩土、泥巴、沙子、石子、水。孩子洗澡后,用粗糙的毛巾擦身体,用毛刷、羽毛刷身体。用冰袋、热水袋慢慢接触孩子,用电吹风向孩子身体吹热风或冷风,让孩子感觉温度。用大毛巾被把孩子卷起来,或把孩子放在两个棉垫之间,轻轻压,让孩子感觉身体压力。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进行羊角球、袋鼠跳、游泳等活动。这些触觉训练活动可以训练到12岁。

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单纯越好,接触社会复杂环境越少越好,从小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生活环境是纯而又纯。但是我们现在提倡给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独生子女的现状本来就使孩子接触别人的机会太少,家长更未有意识地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的条件。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抚养,他们又经常把孩子限制在屋子里活动,或者经常抱着孩子,不让孩子自由行动,有不少孩子都没有经过必需的爬行阶段,这也不让孩子摸,那也不让孩子去,这样孩子是没有接触危险因素,但是却大大影响了孩子身心发育和智能发展。孩子到了学龄期,就极容易因为前庭功能发育不足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拖拉等学习能力障碍。有些家长很少带孩子去户外游玩,不让孩子到别人家串门,孩子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几个家里人,结果孩子的性格变得胆小、内向、孤僻、不会和别人交往,有的孩子一到陌生环境、见到生人就哭,到公园也不敢玩游乐设施。有位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放在姥姥家,姥姥怕孩子出去学坏,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看电视,看书,孩子长大后性格特别孤僻,胆小退缩,好幻想,神经质,最后得了强迫性思维。还有的家庭是由母亲带孩子,父亲忙于工作,儿子和母亲一张床睡觉,和母亲总粘在一起,感情上完全依赖母亲,结果性格变成女性化。

家长在价值观念上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单纯。有个初中生性格懦弱,在班上一个朋友也没有,问他为什么不交朋友,他说:“他们都不是好孩子,因为他们说话带脏字,妈妈说,讲脏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所以我不能和他们玩。”有位模范教师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不愿意住校,不愿意和同学交往,问她为什么,她嫌同宿舍的同学吃饭会发出声音、咳嗽不捂嘴、睡觉前爱说话等等,就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生活,原来她妈妈就经常要求她吃饭不要出声,咳嗽要捂嘴,睡觉别说话,她在家条件很好,单独一个房间,没有人打搅她,结果她就认为做人就不应该那样,有人打搅她就觉得厌烦,无法忍受。在学校她也不参加课外活动,她说:“妈妈说过,在学校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是犯罪。”她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好,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很成功,但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差,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这个结果是这位做教师的母亲没有料到的。许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说教,给孩子现成答案,经常说孩子“你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这样不对”等等,很少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孩子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生理上早熟,心理上幼稚。

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更不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打工、办事、交际等),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都很差,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知所措,上大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参加工作后不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单纯幼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只会死读课本等等。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家长除了让他学习和拉琴之外,什么也不让他做,包括看电视、游戏、运动、交往、家务等等,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小提琴考到8级,但因压力过大、生活过于单调而患了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位某省高考状元,毕业分到单位什么实际工作也拿不起来,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后来精神上出现幻觉和妄想。

生活是复杂的,但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家长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应按社会的需要培养孩子的适应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的单纯性。关键步骤二让孩子像爱玩那样热爱学习

孩子天性是爱玩的,也是爱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他们原本分不清什么是玩,什么是学,可以说是玩中有学,学中有玩。但是,家长往往把学和玩对立起来,过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玩也是孩子的成长所必需的,结果家长的焦虑和粗暴简单的督促行为,激起了孩子的逆反情绪,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越是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反而越反感学习。所以,家长需要自己先摆正学和玩的关系,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加以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像爱玩那样去热爱学习。1.小眼睛中的大世界,激发孩子去观察

我的孩子上二年级,比较乖,喜欢安静,在家看电视,看书,不爱出去玩,在学校也不主动和小朋友玩,很被动的样子,而且对什么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家长说什么,他就干什么,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也都是听别人的。我们经常要猜他的想法,别人都说我家孩子很听话,我们却觉得他的主动性不够。另外写作文也比较费劲,经常想不出什么可写的,表达能力也比较欠缺。一位家长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刚出生的孩子大脑几乎就像一张白纸,需要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去接受外界丰富多彩的信息。如果家长没有给他们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孩子无从得到信息,也无法加工信息,当然智力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孩子首先是由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来接收信息的,观察能力也是需要家长注意培养的。有的孩子最怕写作文,一篇文章要写半天,内容就像流水账,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色彩;有的孩子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反应冷淡,没有觉察,连一点常识都不知道。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的观察力发展不足造成的。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观察力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孩子年龄越小,观察力就越差,越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注意孩子观察力的发展是否正常。

1.要看孩子观察事物时是否具有随意性和目的性。例如,他能否按你所指的方向去看一件东西,并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一会儿看这边,一会儿看那边,不安定,那就是有一定问题。孩子对某些东西是比较感兴趣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去接触。例如,观察动的东西:行驶的汽车、爬行的虫子、飞鸟、动物园的动物等;观察人的笑脸:去亲戚朋友家串门、去参加小朋友聚会、去公园等人多的地方、去旅行等;观察大型的奇特的东西:恐龙模型、火车、大型卡车、沙漠、大海、草原、马和大象等。孩子在1~3岁时喜欢问:“这是什么?"4~5岁以后喜欢问:“为什么?”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来促使孩子观察、思考和表达。带孩子接触外界越多,孩子的大脑细胞被激活得越多,智力发展得越充分。

2.要看孩子观察得是否细致。因为观察力差的孩子往往只注意事物的轮廓,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观察得比较细,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熟视无睹。家长要做榜样,如果家长只关注周围环境脏不脏,危险不危险,根本不去关心周围世界里的奥秘和美好的景色,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要有观察的眼睛和启发的态度。但不要强迫孩子去看,而是引领孩子去体味。

3.要看孩子观察事物的独立性。孩子往往易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和暗示,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家长一方面要回答孩子的问题,给予孩子正确的回答,不知道的不要瞎说,而是建议回去查资料。另一方面,家长要启发孩子表达观察的结果,家长就要装作自己不知道,请孩子告诉自己是一种什么感觉,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竞赛似的比着说自己的不同感受。

4.要看孩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稳定性。孩子观察事物时是否持续的时间短,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目标。家长带孩子外出时,遇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家长要集中精力关注这一事物,不要人为地干扰,例如催促孩子赶紧走、中间吃东西,一停下来就是让孩子喝水,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观察他们喜欢的事物。放风筝、看蚂蚁搬家等都是很好的观察活动。

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是在丰富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的环境中看、听、嗅、触摸、品尝各种感觉信息,在体验过程中多向孩子提问题,也尽量让孩子多问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要多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和孩子比赛,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细节,或是比赛看谁能够快速地搜索出某个目标等等。家长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带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帮助孩子打开感觉的毛孔。2.大自然吸引好奇心,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

我的孩子刚上小学,但是就知道吃和玩,不爱学习,看电视看一天都可以,好奇心也很强,就是对学习没有好奇。我们很担心,也很希望她能爱看书学习,我们该怎么引导她呢?一位家长

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家长要善于引导,从玩中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世界上,父母不能再为孩子找到一位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它的胸怀如此宽广,知识如此丰富。它生动具体地将世界的万事万物展现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摸、闻、听,甚至品尝。他们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以至于神奇的变化,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父母的责任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理,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探索。

观察、喂养小动物:孩子最喜欢观察昆虫的活动,蚂蚁、蛐蛐、瓢虫、蜻蜓、蝴蝶都是他们喜爱的对象,告诉孩子哪些是害虫、哪些是益虫,蚂蚁的力量有多大,蝴蝶是由青虫变来的。观察蜻蜓的体态结构,追逐蜻蜓的同时训练了孩子的视觉能力。孩子还喜欢喂养刺猬、兔子、小鸡、小乌龟、小鸟等小动物,鼓励孩子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要求孩子按时喂养它们,为它们打扫卫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

观察植物:孩子对植物的兴趣要逊于动物,让孩子闻闻花、草的气味,告诉孩子植物的名称,让孩子拿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拼成美丽的图案。通过种树,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

观察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可以给孩子提供无穷的观察内容。春天,气温变暖,大树和小草冒出了绿芽,五颜六色的花儿开了,小鸟都飞出来了。夏天,田野里的庄稼碧绿、饱满,树上的知了不听地叫,萤火虫在黑夜里飞来飞去,小青蛙在水里嬉戏。秋天,树叶变红、变黄了,庄稼和水果都成熟了。冬天,天气寒冷,但堆雪人、打雪仗是所有孩子的爱好,让孩子观察雪的形状,了解结冰的过程。

观察星空:观察月亮大小的变化,了解星星的名字、位置,让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在天空翱翔。

观察气候的变化:晴天、下雨、下雪、下雾有什么特点,皮肤触觉有什么变化。

玩水: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水。把一小块塑料、海绵、铁块、开着的瓶子和关着的瓶子,放到水里,观察哪些可以漂起来,哪些要沉下去。游泳时感觉水对自己身体的浮力。观察烧开水的过程。

寻找目标:让孩子尽快搜索环境中的某个目标,和其他人比赛看谁找得快,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野外辨别方向,寻找水源,识别可食用的植物,解决取暖问题等,不要一切都为孩子照顾得很周到,要创造一些困境。

在自然的环境中可以教给孩子许多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在孩子好奇心的带动下,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3.在模仿中学习,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

我的孩子比较孤僻,不爱与小朋友交往,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我们觉得表达能力就受到影响,胆子比较小,爱粘大人,做什么都希望大人陪着,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早晨起床、写作业都特别拖拉,独生子女是不是都这样?一位家长

在交往中学习是孩子成长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孩子能够学习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也能够学习到家长无法教的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协作能力、自主性和价值观、调节情绪的能力等。另一个关键是孩子能够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快乐。但是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交往的,遗传虽然会决定一部分,更多地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曾经有一个家长对自己两三岁的女儿说:“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结果上幼儿园两年以来,孩子在幼儿园确实没有吃过亏,但是孩子却委屈地说:“怎么没有小朋友愿意和我玩啊?”这位家长闻言茫然。

另外一个孩子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家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太阳”,家里什么都先满足他,有时家里如果有小朋友来玩,不管来的小朋友是大是小,他从来不让人,自己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结果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家长十分着急。

还有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当家长带他到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去玩时,他总是很胆怯,不知道怎样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去,上学以后非常孤僻,没有小朋友和他玩,他也不知如何和别人玩……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厚的环境中,但他们的心理世界缺乏丰富的情感刺激,尤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为爱招惹别人、侵犯别人、自私、孤僻、缺乏责任感、不会和小朋友交往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实际上是生活在成人世界里,成人的价值观和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如果成人教他们使用暴力,他们就学会用武力攻击别人;成人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成人不给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孩子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与别人交往中学会如何交往,而不是直接干预,甚至包办代替。有的家长特别能干和厉害,孩子却非常胆小,就是因为家长老做孩子的挡箭牌,孩子就成了老鸡翅膀下的小鸡,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如果孩子回家告状说别的孩子欺负他(她),家长不要马上气急败坏地领着孩子骂上门去,而是应该耐心了解整个事情的原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孩子之间很快又会和好的,如果家长粗暴干涉,孩子有可能要失去一个朋友。

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交往的环境,可以和亲戚、朋友交换孩子,这个周末让孩子去别人家住,下一个周末又让别人家的小朋友来自己家住,使孩子有机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在别人家里又能学到新的规矩,学会约束自己。另外,让孩子多参加夏令营等集体生活会对孩子学会交往大有裨益。4.不要怕危险和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我的孩子今年5岁,求知欲非常旺盛,什么都愿意去摸摸,去拆开看看,老人老怕孩子摸脏东西,限制孩子比较多,结果孩子比较调皮,不让干什么偏偏就非干什么。我们不知道应该对孩子怎样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才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一位家长

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因为他们的许多自然的天性被成人限制和剥夺了,因而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了。

当孩子刚出生不久,家长就带着担心、焦虑的情绪把孩子看得紧紧的,怕脏,不让孩子吃手;怕危险,不让孩子爬行,过早使用学步车等等,造成孩子大脑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发育不足,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身体协调性。

有的孩子不能忍受简易厕所的臭味而感到头晕,因为家里都用抽水马桶,孩子很少闻到臭味。不仅如此,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基本上是无味或单调的气味,来自大自然的丰富多样的气味他们很少接触到,他们的鼻子变得非常敏感。

有的孩子挑食、偏食很严重,爱吃肉不爱吃菜,不爱吃软皮,因为他们小时候吃人造、加工食品太多,吃自然、原始的食物很少,口味单一,使味觉产生依赖性。

有的孩子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是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机、看书等,在自然环境里运动、游戏的时间和范围大大减少,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很差,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磨蹭;他们的眼睛视觉振动现象严重,不能注意力集中地听讲、写作业,有不同程度的阅读、书写和学习困难。

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总是盯着孩子学习,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和吃苦精神,幼稚,对学习厌倦。钢筋水泥的楼房把孩子和其他同学隔绝开来,不少家长不让孩子去同学家玩,也不让带同学到家里来玩,孩子生活在孤独、封闭的世界里,性格变得内向、孤僻、退缩、不会和人交往。

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但家长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孩子的成长,不自然、不科学的做法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什么呢?

许多人以为,人类大脑所需的营养剂主要是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所以,家长很关心孩子的饮食,还给孩子补充这样那样的保健品、营养品等。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脑除了需要营养物质外,更重要的营养剂是运动,尤其是训练手指的活动,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营养剂。

人类的手指灵活,使其可以制造和使用各种工具,由此,人类的生活领域才得以扩大、改善,人类的大脑又在这种刺激下,发展了语言能力。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人类正变得越来越缺乏运动。尤其是孩子的早期运动机能训练,被一些家长忽略和剥夺了。例如,爱把孩子放在床上,很少摇抱和逗引孩子;把孩子限制在小车里,没有让孩子充分地爬行;把孩子的胳膊和身体捆绑起来,没有及早训练孩子的抓握动作;居住楼房,很少和伙伴一起玩游戏;家长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扣纽扣、做家务等等。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大脑功能的发展,造成学习能力障碍,例如,写作业拖拉,动作慢,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抄错数字等,都与脑手不协调有关。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加强孩子手指活动的训练呢?

从孩子3个月起就可以逐渐训练他用手扒弄、抓握、够取玩具,撕纸,捏住小物品,敲击方木,摇铃,拆装玩具,握笔划道,盖瓶盖,穿脱衣服,系鞋带,翻书,搭积木,捏橡皮泥,穿珠子,倒水,使用筷子等。孩子5岁时,最喜欢帮助大人做家务,家长可以教孩子剥皮、洗菜、扫地、端盘子、摆东西等,让孩子练习拍球、跳绳、抛接球等大动作,还可以让孩子练剪纸、穿针、折纸等精细动作。7岁的孩子除了做家务外,还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游泳、爬山、踢球、打羽毛球、旅游等。要限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因为对孩子视觉发育不利。

对于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问题,要找心理医生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进行矫正。孩子的大脑要到25岁才定型,所以,对孩子的双手和身体运动协调性的训练是长期的。5.尊重成长规律,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我的孩子就要上中学了,一点都不喜欢学习,还是对所有玩的东西感兴趣,电视里的动画片、电脑游戏、足球都很喜欢,一说学习就烦,学习缺乏主动性,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一位家长

孩子厌学不仅是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的事情,而且也是中外心理专家公认的棘手问题。虽然孩子的厌学问题是在大一些年龄的孩子身上常见,但是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孩子的早期。我们的教育方式无意间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机会,孩子天生就对学习感兴趣,但是他们在幼年的学习方式与我们成年人的想法不同。

1.他们从小就很喜欢探索,刚刚一两个月大的婴儿就会表现出要出去玩的倾向,在家里烦,出去就兴奋。再大一些就更关不住了,整天出去玩才好呢!他们在户外感觉到了广大的自然世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正确引导,允许他们出去玩,并且配合着给他们看科普书籍,诸如:《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的奥秘》《动植物世界》等,孩子会对自然、对知识不断地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2.孩子最喜欢玩,玩土、泥巴、水、沙子、木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去爬山、远足、旅行,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学习了语言,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而手的操作能力,对孩子的写作业、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足够的运动让孩子大脑氧气充分,促进了大脑的发育,特别是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和5-羟色胺,这些会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玩,孩子整天不高兴,对什么都没兴趣,当然也包括学习了。

3.孩子最喜欢自己创造,不管是自己动手吃饭、拆卸玩具,甚至搞破坏,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都很愿意表现出来。可是,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大大地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更可怕的是使孩子从不让动发展到懒得动,这个惰性当然会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

所以,家长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让孩子经常出去吗?让孩子玩够了吗?让孩子自己动手体验、创造、解决问题了吗?

玩和学习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只要家长引导得好,孩子就可以玩好,也可以学好。例如,有个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家长经常带他出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