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0:42:59

点击下载

作者:小木头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试读:

决心人生就只为值得的事情而活

推荐序文|杨熹文

第一次读到小木头的文章时,我正经历人生的痛苦期,迷茫连同氧气一起吸入身体,每一天在钟表的嘀嗒声中察觉到身体变得厚重。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不是那时看到小木头的那些文字,我差一点就失去了幸福的能力。她在一篇有关“低配人生”的文章中写道:“所谓低配人生,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这个充满选择与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

我打包好一居室的垃圾,也打包好自己的烦恼,决心人生就这么只为值得的事情活吧。

事实也真的如此,我从此未再遇见太难过的事情。

那之后,小木头的文章流传甚广,与那些抱有急功近利心态的文章不同,当所有人都尽力踏着别人希望攀爬到社会的顶尖,小木头却平静地说:“何必苛求成功,努力做个幸福的普通人不好吗?”

小木头的行文透露着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的风格,传达的信息也有与其相似的智慧:幸福是由生活最基本的事情构成,若心态平和,稳步向前,就能拥有体面而认真的幸福。

我从那时开始,就在朋友圈里潜伏着看小木头的生活,我遥远地把她当作自己的向往。她以为这是普通的幸福,这却是90%女人的愿望:她喝茶插花,热爱烘培,常常在午后的阳光里用一块自制的蛋糕配毛姆的文字,也愿意和旁人分享家人充满幸福味道的生活……我观望着,羡慕着,模仿着,这是我深以为的人生本真的模样。

后来与小木头成为朋友,与她吐露心扉,才发现她的另一面人生。

她是个温柔的人,也有坚决不妥协的一面。她始终保持经济独立,执着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写作中做一个执着梦想的写字人,工作上做一个尽善尽美的强者,生活里做一个尽职并且有趣的母亲和妻子。

有人说过:“最完美的女人便是如此,事业上坚定,生活上温情。”小木头无疑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在事业与生活上都堪称完美的人。

在她的这本书中,除去温情细腻的生活描写,还有犀利明朗的励志故事,一个女人的成长和幸福哲学,都描述在文字的字里行间,那是她来时的路,正以最真诚的方式向读者叙述。

这本书会以最清晰的思维告诉你,一个女人如何过上励志也温情的生活,如何过上不令自己后悔的幸福人生。此时我在微博上看到她说的一句话:“还是要爱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呀。”

一个女人的成功,是事业上的坚定,生活上的温情。

一个作家的成功,是文字上的真诚,思想上的睿智。

这几点特质,小木头都集齐了。2017年1月

不要让世界喧嚣,扰乱你的步伐

自.序

整个2016年,都很忙乱。

告别住了十年的房子,搬进了新居,从装修到入住,大半年的时间里,每一天都像是在打仗;

豆豆哥成了一年级生,从前悠哉游哉的小朋友,渐渐有了压力,陪他一起适应,和他一起成长,我们也成了新升级的父母;

而我自己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杂志社,这份工作是我还未迈出校门就开始做的,这十多年我们休戚与共,互相成全,所以真的不是说一声“辞职”那么简单,有点像是跟从前的时光和记忆剥离,有一种钝感的疼痛。可是我知道,若是我想往前走,就必须经历这种疼痛,慢慢走去我想要去的地方。

……

一整年,再忙再乱,再蓬头垢面分身乏术,却也一直在写。

有时候觉得很奇怪,偶尔休息不好,混混沌沌,但是只要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立刻就有了精神,就可以全神贯注地码字。

Part.1 成为自己,是最棒的事

我喜欢你,因为跟你说话一点都不累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会表达,只是沟通能力的其中一项,更为关键的是,你得会听。世界上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没人愿意跟不会说话的人费劲。

我特别喜欢跟“说话不累的人”交往。

这种人,要么特别聪明,一点就通,你说个开头他立刻就能领会接下来的意思,特别有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要么特别真诚,让你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用千回百转费尽心思解释;还有些呢,沟通技巧未必有多高,但贵在简单直白,直奔主题,特别好。跟说话不累的人交往、合作或者谈恋爱,特别舒服,沟通成本大大降低,不必过多耗费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

总之,我喜欢跟这种人交往。

跟一个人沟通是轻松还是疲惫不堪,会左右我对一个人的印象、态度。

尽管沟通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擅长表达,有的人则差一点,但大多数时候,态度决定一切。

有时,你跟一个人沟通吃力,是因为他永远心不在焉,永远顾盼左右,你认真地解释清晰地表达,他却哼哼哈哈,过半天再问你:“什么,你说的是什么?”我真的非常讨厌这种人。

因为这是对人的不尊重,这种人无论是私人朋友还是工作关系,我都会敬而远之——如果是工作不得已,那也一定在完成工作之后,敬而远之。

有一天,我发了几张喜欢的书店照片,有个人问我是否可以转发朋友圈。我说可以啊,告诉他其中有几张是我去过后拍的,还有几张没去过,是网上看到了很喜欢存下来的。理解力不是特别差的话,应该能看懂吧?!

但过了一会儿,他问:“啊,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我重复回答:“不是。其中几个我去过。还有几个没去过,网上看到的。”

他又奇怪地问了好几个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后来,终于转了朋友圈,胡诌了几句话说什么“听说这年头不去书店装B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我当即拉黑了他。

我猜不透是他的双商有问题,还是沟通能力差导致我的反感,总之我的判断中,这种人不但不能给我带来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反而很有可能因为无聊提问而浪费我的时间。哪怕是公号里从未谋面的陌生读者的提问,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回应的,但如果一个问题我清晰地表达了观点之后还在同一个层面上追问不休的人,我就无力招架,逃之夭夭了。大家各自安好吧。

时间是最昂贵的成本。

它一分一秒过去之后,永远无法找回来,无论你多有钱,多有才华,时间都不会因为你而停驻,它从来都是毫不留情地过去,嘀嗒嘀嗒地溜走。

我不能把自己每一秒都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时间,浪费在语焉不详、沟通有难度还不怎么尊重别人的人身上。

如果一个人的理解力有问题,那我们可以多付出点耐心,慢慢解释给他听——面对小朋友的时候,不就是这样的吗?当许多问题他们无法理解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慢慢解释的。

但如果因为一个人的心态而造成沟通障碍的时候,就真的没必要那么“苦口婆心”了。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会表达,只是沟通能力的其中一项,这里面有很多天生的成分;若是你不那么会表达,把话说明白就可以了,没人苛求你非得嘴皮子特别溜。

更为关键的是,你得会听。

认真听,还要用心听,不仅仅是带着耳朵,要不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别人需要你给出反馈的时候你呆若木鸡,有问题需要你思考时,你的心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要说思考,问题都没听明白。

谈合作时,坐下来几分钟我就能够判断出坐在我对面的这个人是什么心态——有的人满口“好好好”,其实一句都没往心里去,这种合作一般不会成;有的人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摸手机,全程都很忙,根本不听你说话;还有的人,说得很热闹,热火朝天地跟你讨论合作模式传达他的理念,但谈的话题根本离着两万五千里,这也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些人我遇到不止一次。

曾经有人辗转联系到我,合作的心意特别迫切,于是我去跟他们聊,看能不能找到结合点。

不到十分钟,我就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对方全程都在炫耀他们的业绩有多好,事情做得多完美。我试图把话题拉到合作这件事上,他们重复一下“对啊,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合作的点”,然后又继续跑偏……这哪里是谈合作啊,这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表扬大会啊!

后来,果然不了了之。而我完全没有一点点再跟他们沟通的欲望,跟他们说话太累了。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尽量少打交道。尤其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交道,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消失吧,不然你会付出太多而收获极少,关键是特别费时间。

这些年,我愈来愈不喜欢跟人家“辩论”。

一件事情,不一定非要有个定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想法,大家和而不同,互相倾听一下对方也是很好的,为什么非要争个对与错,甚至鱼死网破?

我对于持有“我就是对的”的人抱有敬畏之心,也总是敬而远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哪句话就触动了他偏执的好胜心,非要开一个辩论会,争个高低,唉,累不累啊?

我跟闺蜜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儿各抒己见,我说一二三,她认为四五六,争论几句就聊别的去了,懒得继续下去。

我和克莱德先生的观点也有许多大相径庭的,而我们奉行的就是“和而不同”,哪怕是夫妻,也没有必要非要争出个结果来,又不是关系生死的大事儿,何必那么认真。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不累的时候,当然会愿意跟他多说几句,跟他多交往一些,因为你一点他就懂,或者他跟你意见不同也没什么关系,你们发现这种差异也很有趣,甚至启发你的思考,这样多好。

唉,我是越来越不能跟说话累的人交往了,世界上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我何必在他这里费劲呢。

对不对?

你认识谁,当然很重要

当你认识那些比你优秀、比你出色、比你努力的人时,你会明白更多从前觉得浅显如今却一再被证实的道理,你会不再轻易自满,而是更加踏实,更加努力。“你认识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这句话一度被许多年轻人奉为座右铭。

减少无效社交,不要把所谓的人脉资源当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量”,这当然是对的。

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句话又不完全正确。“你认识谁”,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啊——这个认识不是所谓的“我跟谁吃过饭”“我见过谁”甚至“某某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好朋友”这么浅显,而是真正的认识、知道、了解。

做媒体的日子里,我的确“认识”蛮多人的。

这份职业本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所以我的采访名单和电话本里,多的是明星艺人、主播网红、名模画家、本地名流,这些都是我生活圈子之外的人,有一些名字看起来还挺令人神往的——刚刚走红的姚晨、正在崛起的海清、尚未成为情感专家的网红Ayawawa……最初一两年,我和很多人一样还挺兴奋的,“哇,我见到了谁谁谁!我采访了某某某!可以见到好多名人啊!”

后来……就越来越淡定,甚至越来越无感了。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工作资历越来越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认识”,不过就是一次短暂的会面,几通电话,是彼此在工作中的偶遇罢了,回到各自的角色和身份里,就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

与之相似的是,许多人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奔忙在各种酒局、饭局、人情局之间,梦寐以求想要认识各种风云人物、行业大佬。梦想成真当然也是有可能的,饭桌上的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一见如故,换回来的不过是一句“我们一起吃过饭”抑或“我前几日刚见到他”,剩下的,就再也没什么了。

这只是一种非常浅薄的“认识”。因为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的,是一种单方面的渴望、激进,几乎产生不了任何互动,这种“认识”效果可想而知。

那些传说中在酒桌上谈成的事情,一定都是在酒桌下就思量好了的,不过是换个地点来最后确认罢了;而在酒桌、饭局中认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在离开这个场合之后是否还认识你,否则,效果是零。

我们的确应该多认识一些人。

尤其是那些比我们更优秀、更有见地的人,行业中的精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准的眼光,见过世面并且真正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找机会去认识这样的人,哪怕是聆听,哪怕是在一旁观望,只要去学习,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圈子不够大,视野也颇多局限,所以,我们真的很需要通过认识这样的人来打开更大的世界——不仅仅是知道他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或者是有个电话号码,而是真正地有所了解,看到他做的事,认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把这些变成一种滋养,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早些年,我刚开始给杂志写稿时,辗转认识了很多期刊圈颇为知名的编辑,有他们的MSN、QQ或电子邮箱,建立了联系,但这认识非常“狭窄”——我投稿,对方拒绝或者接受,多一句解释都不会有,更不要想得到点评或者提携。

后来,是P姐真正把我带进了杂志写作圈。

我跟P姐在MSN上沟通了几次,彼此印象很好,她开始把一些策划稿件交给我写,而且会传授给我一些技巧;在我们的E-mail来往中,她还点评和指导我的短篇小说写作,每一次都提纲挈领,直击要害。所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飞速进步。

在那之前,我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对于杂志的写作方式和喜好,基本上靠“猜”。但是P姐浸淫时尚杂志多年,有深刻的理解和套路,也有很多经验传授给我,我积极的态度和不断的进步也让她觉得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两人相互促进,合作得非常愉快。

后来,我还遇到过另外一个特别赞的编辑QQ,她是个性格直爽火辣的成都妹子,做事风格是从来不敷衍客套,而是犀利、直接,会不客气地指出我文章的问题之处,看到我灰心丧气也会加以鼓励,以她特有的方式让我更为系统地进入杂志写作——从撰写采访提纲,到提问技巧,再到写成报道时的行文风格。

如果没有她,我的文章大概不会有机会出现在一线大刊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受用一生的经验。

当你真正认识到优秀、出色的人时,你的眼界会被打开,心胸会随之变得开阔,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而是还有很多聪明、优秀、出色的人,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你去发现、去感受。

2013年,我开始写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心血来潮,什么都写。渐渐发现有读者喜欢,还挺自得的,当然偶尔也觉得很辛苦。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大号的运营者,知道他从来没有在晚上9点之前吃上过饭,突然就觉得自己之前喊辛苦真的很矫情啊。

跟几个做城市公号的朋友深入地聊了几次之后,听到他们说从选题策划到具体执行再到排版一直到读者反馈种种细节的把控,我再也不敢对自己的公号那么随意地处理了,“躺着涨粉”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啊。

偶尔当我心浮气躁觉得写得用心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同样写作的朋友说起他一篇文章会再三修改,甚至一上班就开始琢磨写什么……噢,这时候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当你认识那些比你优秀、比你出色、比你努力的人时,你会明白更多从前觉得浅显如今却一再被证实的道理,你会不再轻易自满,而是在“比我优秀的人还这么努力”的激励下,更加踏实,更加努力。

你抱着功利的态度去认识很厉害的人,抑或想通过认识足够多的人来铺设一条“成功之路”时,心中一定要清楚地记得:对方对你的最终认可一定是通过你的实力来判断的,而不是你“认识”他这个理由。

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看世界的双眼,用心去感受外面的风,勇敢地去接触小圈子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去尝试做更好的人——许多时候,只有当你看到什么是更好的,你才会激发内心对于“更好的自己”的渴望啊。

千万不要去追求理智告诉你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过恰到好处的生活,拥有能力范围之内的物质和理想,你才会慢慢放下忐忑和焦虑,理性地看待当下的生活,规划好想要拥有的未来。“满足感的最大秘密在于,绝对不要去追求理智告诉你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在一本小说里看到这句话时,心里一颤。

很多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不够如意,当然也就不够快乐的人,恰都是因为不满足——对生活不满足,对感情不满足,对物质不满足,对一切都不满足。总是期待拥有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物质、生活或者“理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讲真,有些你很想要的东西,可能你永远也得不到。

比如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暗恋、超过自己承担能力的物质,以及永远都无法抵达的成功巅峰——尽管许多人都在心中描摹过很多遍那些天花乱坠,它们美好如天上的繁星点点,但是因为得不到,就成了执念,成了痛苦的源泉。

这种不满足,可能会促进我们成长,也可能会令我们堕入深渊。

我认识一个女孩,“80后”,长相平平,学历不高,我们认识时她已经有了男朋友——在大公司上班,工作稳定,长相帅气。

谈了两三年,他们结婚生子,她却觉得自己进入了不如意的人生——

起初,是经济捉襟见肘。她埋怨他赚钱太少,埋怨过之后,又不顾已经负担的房贷,买了昂贵的汽车和车位,同龄的年轻人还在赤贫阶段,他们就债台高筑地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

接着,打算怀孕生子,她提前一年辞掉了工作,做全职太太。她说自己认识的女孩都这样,女人又要打理家务又要出去工作太辛苦了,却不是很在意丈夫每天早晨五点就要起床去赶班车这件事。

然后呢?孩子出生之后婆婆来帮忙照料,初心是要减轻她的负担,却没想到成了雪上加霜。她嫌弃婆婆没有钱帮衬他们,又说婆婆不懂育儿知识是个废物,一天到晚找碴儿跟婆婆和丈夫吵架,半夜传来鬼哭狼嚎时,邻居们只能摇头。

再然后?她换了大房子,借了很多钱,又陷入埋怨婆婆没钱给自己的死循环。大女儿刚两岁,小儿子就出生了,一边抱怨丈夫赚钱太少不能给孩子买进口奶粉,一边找中介四处去看贵死人的学区房……

她两片薄薄的嘴唇上下翻飞,盘算说:“一万多一平方米也是划算的,毕竟以后家里是两个孩子上学,但是卖了现在住的这套,钱还差好多,还得借钱,公婆家又帮不上……”一边盘算一边痛苦,一边打算一边透支。

我看着她,像是看一个怪物。

她的心是个无底洞。

她总是不满意,总是不满足,总是不快乐。在我们认识的这些年里,从未听她说过开心的事情,她大概真的是那种很难得到幸福的女人吧?

哪怕是透支金钱,哪怕是靠着非理性暂时达到了自己此刻的要求,满足了此刻的欲望,可是接下来,又会陷入新一轮痛苦中,而总有一天她的生活会被“不满足”吞噬。

不满足,有时候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不满,还有时候,则是无视自己的能力范围,失去理智,被欲望控制。

有的人当然可能会因为对当下的不满足而奋起直追,只要有能力、肯努力,你迟早会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也有的人,在“不满足”的鼓动下,失去对人生对生活的理性控制,陷入一个怪圈中,难以自已。

过恰到好处的生活,拥有能力范围之内的物质和理想,你才会慢慢放下忐忑和焦虑,理性地看待当下的生活,规划好想要拥有的未来。你不用殚精竭虑,更不必如履薄冰,你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你只要努力就好,只要坚持就好,只要奋斗就好。

哪怕辛苦一点,麻烦一点,或者需要动脑子想办法找一些工具来帮忙。当将它们收入囊中,那种快乐和满足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

但你不能企图去摘一颗星星,哪怕你再渴望,都无济于事,这种超乎能力的欲望所带来的除了痛苦,可能还是彻底的绝望。“有些你很想要的东西,你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等你真正懂得这句话,恭喜你,你成熟了。

不要习惯与痛苦为伴

反复诉说自己的痛苦,重复表达自己的不如意,总在不得志的那个地方徘徊,会让你感受到十倍二十倍的痛苦,时间久了,你会把这种悲催,过成你真正的人生。

一生之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一些痛苦——遇人不淑、选择错误、人生挫折、爱恨情仇……每一次,它们迎面袭来的时候,都像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即便有些算不上晴天霹雳那么严重,但也会让我们心情郁郁,暗自神伤,甚至苦闷徘徊很久,不知该如何解脱。

类似的经历,几乎人人都有,为着不同的事情——升学,感情,工作,亲人关系或者其他。

幸福的笑脸看起来总是相似,而痛苦的模样却是千姿百态。

有些时候,人们遇到痛苦、麻烦,会向人倾诉,无论从感性角度还是心理学角度,都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出口,有些人倾吐几句内心就会释然;但有些人却并不适合这种方式,每一次倾诉,他们都在加重对痛苦的感受力,甚至愈来愈觉得自己可怜又可悲。

也因此,当这类人一而再再而三企图向我表达他们内心的痛与伤的时候,我会劝慰几句,表达理解,到最后我会告诉他们:“有些痛苦,不要对外人说。你该做的不是倾诉,而是要正视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不要与它们为伴,而是要战胜它或者忘记它。没人能帮得到你。”

没有人真正像你一样体会那种痛苦,哪怕再爱你的人,也没有办法达到。那种深切的难过和悲伤,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感同身受。

哪怕我会理解,会懂得,可是到最后,我仍然无能为力。真正能够跨过痛苦河流,能够治愈累累伤痕的,只有你自己。

朋友曾经感慨过她姨妈的人生,那是一个“不幸女人的故事”。

姨妈小时候父亲早逝,家境贫困,身为长姐她早早辍学赚钱养家,帮母亲撑起家庭,带大弟妹。成年后,她结婚生子,又帮着弟弟妹妹们成家立业,是人人都钦佩的贤惠勇敢的姐姐。

人到中年,姨妈身上的重担逐一卸下——她的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弟弟妹妹们结婚生子,独立门户;母亲身体健康,含饴弄孙享受晚年生活。这原本是一个苦尽甘来的HappyEnding,但是却画风突转。

姨妈回望自己过去几十年的人生,觉得异常委屈:她这些年一直在为别人付出,但他们的感恩并没有那么深切;她想到母亲年轻时重男轻女,对自己实在凉薄,不仅更是悲从中来,渐渐竟生出恨意。

她开始喜欢向人倾诉,弟妹的不懂感恩,儿女的不知好歹,母亲年轻时对自己的各种刻薄,所有那些她吃苦承担起来的家庭责任,此刻变成了獠牙利齿,在一次次倾诉中把她的内心啃咬得伤痕累累……她不再跟老母亲来往,发誓老死不相往来;四十岁之后,她成了一个不会笑的女人,永远都是一脸戾气;她变本加厉地干预和操控子女的人生……

没有人愿意做她的朋友或者邻居,因为她见人就控诉自己的“不容易”,数落别人对她的不好,将所有的责任全都归结为再也回不去的从前。时光无法穿越,于是她在一次次倾诉中把责任转嫁到家人头上,并且发誓不肯原谅——哪怕认识几分钟的陌生人,她也会轻车熟路地把话题转移到这上面来。

她的痛苦、委屈和愤懑,是她当年吃过的苦,原本应该是苦尽甘来,尽情享受幸福后半生的时候,她却将自己牢牢捆绑在痛苦的泥沼中,不肯抽身离开。

絮絮叨叨跟人诉说一辈子的委屈与不得志,又有什么用呢?

她四十岁之后的人生原本有机会幸福、如意,但却在她反刍痛苦的过程中,灰飞烟灭。

反复诉说自己的痛苦,重复表达自己的不如意,抑或总是在自己不得志的那个地方徘徊,会让你感受到十倍二十倍的痛苦,而且时间久了,你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反击、改变,只会沉溺在痛苦中,以为这就是自己悲催的人生。

我几年前认识一个男孩,他向我讲过满心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他失眠,他痛苦,他试图有所突破而不得。当时我鼓励他,失败也不要怕,多试试看嘛。

谁承想,在我们认识的几年时间里,每一次聊天他的话题永远都是“我满腹理想却无法实现,我好痛苦,我好难过”,我却再也不想多说一句话。

当一个人把经历过的困难和痛苦,化成心中的怨恨与恼怒向别人倾诉,却不真正去做点什么以求改变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可悲的懦夫行为。

所以,有些痛苦,还是不要跟别人讲了吧。

讲一遍是倾诉,两遍是倾诉,讲到第三遍,不过是在陈述自己的无能,越来越看清自己有一颗多么苍白无力的心,是有多可悲。

久而久之,就只剩下麻木。

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女主人公曾日思夜想要离开自己的丈夫,终于有一天,她在女邻居的帮助下逃上了一辆去向远方的大巴车,要去追求自己日思夜想的自由生活。可是中途,她下了车,又回到了丈夫身边,回到了她从前渴望逃离的苍白生活。

她的心中从此有了一根针,每当她走近那个畅想过自由、差一点就完美逃离的地方,就会隐隐作痛。于是,她再也不走近那个地方。

是的,如果不能离开痛苦,就只能麻木自己,习惯与它为伍。

大学刚开学军训时,我曾非常痛苦,许多小动作我做不到规范,教官会板着脸,拿着小棍敲在我抬得不够高的脚踝上。疼,且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晚上睡不好,早晨又要起很早,再加上时常被教官教训,几天下来我快抑郁了,但又无计可施,除了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只能是继续训练,继续挨训,好不容易挨到军训结束,才长长舒一口气。

很久以后,班里一个女生对我说:“我还记得你军训的时候板着小脸儿,认真得我看到就想笑!”我笑了笑,没说话。

她永远都不会明白,我那一份认真与投入,是在自我治愈。

因为经受过挫折和羞辱,所以每一次军训别人轻轻松松应对的时候,我都会打起十万分精神来做好。我不会向别人倾诉军训多痛苦,教官多讨厌,我需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痛苦的根源被切断之后,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这是我对待痛苦的态度——要么忘掉,要么战胜。

我永远都不会和痛苦相伴,让它和我如影随形,成为我的“好朋友”。

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那又怎样

所谓的“最优秀”,是跟别人比较得来的。哪怕我们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我们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而这,才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最终意义。

克莱德先生回家的时候,我正坐在沙发上发呆。

午后下过一场雨,外面的天色看上去特别适合来点小忧郁。在那之前,我在房间里闷头踱步了好一会儿,把杯子从各个房间收拾出来拿去洗,烧了一壶水泡茶,还给一盆花浇了水……但仍觉得心神不宁。干脆坐下来发会儿呆。

他坐下来同我聊了几句。偶尔我这样神情恍惚的时候,他会提议下楼去散散步,有时候就陪我说说话,等我慢慢从低沉的情绪里走出来,又活蹦乱跳,恢复如初。

我们一起剖析我为什么不开心这件事。

也没有特别具体的事情,不过是阴雨天气里容易陷入一些奇怪的情绪里。啊,想到行业的前景灰暗,想到在做的事情没有头绪,想到很努力每天更新公号可有时候阅读量实在令人灰心,想到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变成了传奇而我好像还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么说起来特别像学生时代考试后发下成绩单的心情啊,明明觉得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

他说:“有时候你得承认你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啊。”

这句话一下子闪到我心里。

可能他只是顺口说说,对我而言却是醍醐灌顶。

我们总是表扬不服输的人,现在想一想,不怕输的人很伟大,而不服输的人却要分成两种。

有一种可能是,不服气,再挑战,超越自我,有可能就真的战胜了困难和问题,获得了成功;而还有一种可能是,输了也不服,再输还不服,对问题没有客观的认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后也不过是把屡次的失败当成另一种巨大的成功,那些失败也就成了日后用来咀嚼的传奇。这种人更多是偏执和负气的,于事无补,也无法成就自我。

所以,不服输未必就一定是好的,在恰当的时候,要学会认输,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事实。

这不是胆小怯懦,也不是退步,而是一种不对自己步步紧逼的做法,是在放过自己。

从学校到职场,这些年,我和很多人一样都在追求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

上大学,我是专业成绩好的那个,是拿奖学金的那一拨;工作后我是积极努力的那个,是几乎每年都能评优的那一拨。尽管工作之后大家对名次不再如学生时代那么在意,可是我的心里却总是有一个标准:我必须是最优秀那一拨里的。

如果一直在一个小圈子里,这样的目标对于资质还不错又肯努力上进的人而言,是可以实现的;但问题在于,如果你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当你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界,有了更大的圈子,身边是一群比你更优秀、更有天分的人时,骤然发现自己不是最强的那个,就会有巨大的落差和深深的失落。

好多东西都是相对的,此刻的优秀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可能只是平庸,而此刻的资质平平在另外一个氛围里,也许是耀眼夺目。

所谓的“最优秀”,是跟别人比较得来的。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最优秀的那个,因为永远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有天分。

但我可以跟从前的自己比较,追逐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不才是我的最终目的吗?如果我能够跟自己和解,那么我就可以减少很多焦虑,省去很多麻烦,同时也不会因为周围的人比自己优秀而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心急如焚。

我会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我会允许自己慢慢来,只要比自己从前写得好就可以啊,只要这本书比上一本书有提升就行啊,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优秀就好啊!

真是豁然开朗啊。

跟女朋友吃饭闲聊,她说我的写作应该更有规划,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章,得有营销意识啊。

我惭愧地承认,我这么自由散漫的人,好多时候写文根本不考虑别人想看什么,而是,我现在想写什么。因为我必须写出我心中的困惑,我的所思所想,先为自己答疑解惑,疗愈内心,才有资格和立场去考虑别人啊。

是的,现在的我就像是《孤独的小说家》里的耕平一样——他在读了年轻的作家朋友写的小说之后,一度抑郁得很,因为他发现自己永远写不了那么好。后来,他慢慢走出了抑郁,因为无论如何写作是他热爱的事,是他赖以生存的技能,所以他先写自己想写的,写给自己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说,于是仍旧慢条斯理按照自己的步调修改稿子,撰写小说。

当你把目标从“最优秀的人”调整为“最好的自己”时,你会给自己时间,会允许自己慢慢来,这种感觉非常好。

我们总是说,孩子你慢慢来。现在我想跟自己和你们说一句:我们也慢慢来。

哪怕我们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我们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而这,才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最终意义。

我一个人,也很好啊

那么静默的时光,正合我意。让我可以安静地问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愿我们都学会与自己相处,安然享受,一个人。

我不怕一个人。甚至,大多数时候觉得一个人,蛮好的。

舒服,自在,慵懒,悠闲。

尤其是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之后,一个人也很好啊,可以不看别人眼色,可以我行我素,更不必配合别人的步伐,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棒啊。

大学时,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没有谈恋爱,除了经常一起混的好朋友,大部分时候,我就是一个人。

一个人去图书馆。挑阳光特别好的位置看书,想几点来就几点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一个人看书的时候觉得感觉都不一样似的,看余华,看苏童,看张爱玲,看残雪,看得心有戚戚,目不转睛,在一排排书架间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但是又特别自在。

我经常一个人背着包晃进网吧,聊天、看邮件,在电脑还不那么普及的年代里,这是大学生们的日常。后来我和好朋友买了台电脑,无数个晚上,我一个人在寝室里,对着电脑敲字,这是整个房间里唯一的声音。

室友们有的在教室学习准备考研,有的忙着谈恋爱,我一个人在宿舍里,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也从未觉得自己离群索居的状态有什么不好,不过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不成的,管它呢。

结婚前曾有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租来的小房子里。我去夜市买了一块浅绿色的布做窗帘,给那间旧屋子增添一点跳跃的色彩;每天很认真地给自己做饭吃,学网上的菜谱做差点煳了的红烧肉,也会做很好吃的凉菜;一个人入睡,一个人醒来,睁开眼睛回味一下昨夜的梦,再慵懒地爬起来;周末没事去办公室待着,上网,写字,很兴奋地跟编辑聊天,讨论有什么我能写的东西。

那么静默的时光,正合我意。让我可以安静地问问自己会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慢慢地成长。

23岁的我,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期待。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无所谓好坏。

所谓好坏,都是我们的心情决定的。

即使恋爱结婚之后,我也常有一个人的时候。

我经常一个人看电影,有时候坐在最后一排,有时候是在中间位置。即便很悲伤的时候,我也会一个人去看电影,可以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故事里,假装灵魂离开了自己,让那些消沉痛苦的情绪,也慢慢离开。

有次碰到了很烂的片子,我小睡了一会儿,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觉得自己真是荒诞而有趣,忍不住笑。心里又充满力量。

一个人逛街也很好啊。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试试看,怦然心动的那一瞬,不会犹豫地问别人“你看好不好啊”,而是告诉自己:“哎呀,不错。如果能买得起,那就买吧。”我有很多东西,都是自己逛街时候买的,买了许久依然喜欢。

我也曾一个人背着包,这里逛逛,那里转转,厦门集美、扬州老街、韩国的街头、日本的小店……我默默地带着一双眼和一颗心,看啊看,走啊走。

沉静下来的时候,觉得世界都不一样。

我一个人也喝茶,也烤蛋糕,也安安静静地看书、做笔记、写字。有时候心血来潮跑去花市,买几束花回来,在家里摆弄。

装修的时候,克莱德先生很忙,于是去挑家具,也是我一个人。在宜家,我慢慢走慢慢看,喜欢的就记下来,心动的就去让工作人员帮忙打订单。是有点辛苦,但又很享受这种感觉。

碰到好几对吵架的男女,年龄层不同,对话颇为相似。

男人说:“你得给意见啊!”

女人说:“我给你意见你又不听,你问我干什么?”

男人说:“那我也不能自己去买啊……”

吵得厉害的也有,声音很大,表情崩溃。

想起十多年前我们家装修时,邻家的一对情侣本来高高兴兴装修婚房的,到后来居然以分手告终。

他们说,装修是最考验感情的。

我倒是觉得,生活才是最考验感情的。爱情这件美好的不可理喻的小事儿,在生活面前,像是易碎的珍贵物品,若是没有人妥协,没有人宽容,没有人让步,没有人低头……那就只能硬生生地砸碎在地面上,因为没有人伸手去接。

伸手去接的那个人,大概爱得更深一些吧?

若是两个人都伸手去接,啊,那多幸福呢。

……

单身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一个人。

恋爱结婚之后,我们却不再习惯一个人,甚至,惧怕一个人。

与自己相处,是很重要的事。

这样的时间,会让你的心沉静,让你的眼睛更明亮,让你能够认真地思考,深入地去想: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两个人固然好。一个人的时光,也很重要。

愿我们都学会与自己相处,安然享受,一个人。

这世界,只在乎你美不美

不为了给别人看,只为了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清晰而自信地感受到自己,坚强而勇敢地朝着艰难的时光微笑。“这个世界不在乎你真实的一面,它只在乎你美不美。”在女友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想一想,啧啧,还真是有道理呢。

尽管素面朝天是许多人的爱好,但妆容精致、气质优雅的女生到哪里都令人高看一眼也是事实。大肆流行的“素颜妆”也并不真的就是一张苍白的面孔示人,而是更为低调、清淡地修饰自己而已。

曾经一度,我自认为很崇尚“真实自然的状态”,去参加各种媒体发布会,同行的女记者们穿好看的小黑裙,化一丝不苟的妆容,我却随心所欲地那天上班穿什么就以什么样的状态出席场合,内心的潜台词是“反正我是去工作的,反正我是去上班的,反正我是去谈事情的……”,总觉得没有必要打扮自己。

促使我的想法发生变化的,是一次访问。

彼时,采访一个女演员,其中一个环节聊到平时的化妆与保养。她说拍戏的时候化妆太多很伤皮肤,所以不工作的日子若是不需要化妆她大都素面朝天,紧接着她又加了一句:“如果需要出门的话,逛街或者见好朋友,也一定要涂一下口红描一下眼线,这样显得人有神采,看上去状态好很多!”

那之后,我的包包里随时带一支口红,也真的发现,哪怕只是在嘴唇上点缀一下色彩,整个人也都会跳跃一些。

在日本旅行时,无论是街边小店里的老太太,还是MUJI书店里带着女儿挑选文具的年轻妈妈,或者是走在路上的OL,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女性全都打扮得一丝不苟,精致得体,实在是令自诩为“女汉子”的我汗颜啊。

我真的为那种从容优雅的姿态所倾倒了。我坚信,那种一丝不苟对待自己的态度,会让生活变得更明媚、更有趣。

回国之后,我暗自发誓要坚持一件事情——哪怕在平凡、匆忙甚至黯淡的日子里,我也要化一点妆。

想想看,一年之中,大概只有不超过十天是我们所认为的“大日子”,见非常重要的人物,谈特别重要的合作,参加一次关系非常的聚会,抑或需要站在聚光灯下示人,必须要光彩四射。

这样的时候,化妆是一种表演,是让别人看到“我可以这样”的自我推销,这是必需的。

而在那些不是那么重要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给自己化一点“必需”的妆,让我们的生活别致,得到一点抚慰,一点营养,一点趣味。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是平淡日常,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见到的多是熟悉的亲朋同事,许多人我们不会彻夜长谈,也不会有心灵交流,而他们看到我们甚至判断我们的,就是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你是美的自信的阳光的,他们对待你的态度自然也不一样,没有人会愿意靠近一个慵懒的邋遢的抑郁的人,无论他多爱你,总有一天会疏离。

而那些痛苦的日子,工作上遇到难题,生活里遇到挫折,抑或感情上遇到了问题,哪怕再痛苦辗转恨不得沉入谷底,也要记得,为自己化一点妆,让自己看上去不是要被痛苦击溃,而是能够笑着面对苦难。

在一部美剧中,律师提醒愁眉苦脸的代理人要打扮一下自己,“困难的时候,表面工作更重要。”

有时候,透过精神面貌、穿衣打扮、发型妆容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能超乎想象。而其中的精神暗示,大概也是你之前尚未注意到的。

彻夜失眠的清晨,挣扎着爬起来,咬紧牙关不放弃这一天向好的努力,你好好洗脸,给因为心情不佳而略显暗淡的皮肤轻轻地拍一层保湿水,用喜欢的面霜轻轻地按摩皮肤,然后涂一层隔离霜,选颜色灿烂的那一支口红,轻轻地涂满嘴唇……你记得,对着镜子笑一笑,你的嘴角上扬,你的嘴唇那么好看,像是在给你加油鼓劲:“嗨,有什么大不了,一切都会过去!”

不过十分钟,你容光焕发,看上去不再那么忧愁,不再那么悲伤。

当然,你心里的悲伤并没有立刻消失,可是你知道自己有勇气面对,你一定可以熬过去,熬到重新灿烂的时刻。

在匆匆忙忙的日子里,我们的确需要更加庄重而认真地对待自己。

尤其是女人们,有太多事情要操心要奔忙,要上班、要顾家、要洗衣做饭打理家务、要照顾老公看管孩子……大多数职业女性多少还能得到丈夫的理解互相分担一下家务,而全职太太们做再多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所以她们更忙更累却更容易失去自我……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吧,喝一杯茶,读一本书,化一点淡妆。

不为了给别人看,只为了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清晰而自信地感受到自己,坚强而勇敢地朝着艰难的时光微笑。

这是在为心情化妆。

是最美的妆容。

这世界不在乎你经历过哪些痛苦,有过怎样的悲伤,它只在乎,你是不是美的。一个能够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仍然以美示人的人,是勇敢而有力量的,终将获得幸福。

不要做痛苦的乖孩子

成年之后还在做乖孩子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自己并不喜欢的状态里。而一个真正的成人,要懂是非有担当,有能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几乎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一个“恨之入骨”的人:别人家的孩子。

我的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爸爸同事的女儿,比我大一岁,据说聪明好学,乖巧听话,在我长达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这个未曾谋面的女孩一直是我的“影子榜样”——她这次考试又是全镇第一,她进了特别好的高中,她考了很好的大学,她……大概一直到我毕业几年之后,我还能听到关于这个女孩的只言片语,她找了一份特别好的工作,赚钱很多。

当然,伴随着这些信息而来的,还有父亲那无声的“啧啧”艳羡,真是令人抓狂啊,言外之意当然就是:如果你是这样的乖孩子该多好啊!

幸运的是,我还是没有成为一个乖孩子,而是成了我喜欢的自己。

我上学的时候叛逆,高考的时候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读大学时去找自己喜欢的实习机会,毕业之后哪怕薪水微薄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到后来,父亲再也不跟我念叨那个女孩了,大概他已经接受了我很喜欢自己的状态这件事,而我倒是偶尔会想:那个我从未谋面却“陪伴”我多年的女孩,她过得好吗?

我们周围一点都不缺少“痛苦的乖孩子”,我的朋友小陆,是其中之一。

有段时间,他为了要买房子的事情愁眉不展,因为钱不够,而他不想花父母的钱,这背后有很长的故事。

小陆从小好好学习,认真上进,父母做生意供他和哥哥读书,他知道父母很辛苦,格外听话,是个非常典型的乖孩子。

读本科时,他曾有过一份很喜欢的实习工作,但父母说“你应该读研深造”,他就去复习考研了;研究生毕业前,父母说“你应该考公务员,稳定”,于是他放弃原本要考博的想法,考了公务员,进了人人都羡慕的系统。

人人都羡慕他的父母有一个听话出色的儿子,但是他身在其中却非常痛苦。尽管他看上去年轻,工作好,薪水高,别人都说他是“黄金单身汉”,他却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他不喜欢目前的这份工作,有一种被禁锢在体制中的感觉,可是怕父母失望又不敢辞职;他觉得自己每天行尸走肉一般毫无激情,恋爱都懒得谈。

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别扭的自己,他决定像大部分人那样买套房子,否则毕业几年爱情没有房子没有什么都没有,看上去也太失败了吧?

但是他的存款付首付有点困难,父母主动提出给他一些帮助,他又非常不想接受。而他从未说出口的是,一旦用了他们的钱,以后更没有机会脱离他们的期望,他可能在有生之年,都要禁锢在这个外人看来是金饭碗他却厌恶得每天都不想去上班的地方。

我问小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真正阻挡你的不是父母的期望和压力,而是你乖孩子做太久了,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和勇气,所以才不敢走出那一步?!”

他没有回答。

曾有一次半夜时分,我收到一个女孩发来的信息。

二十五岁的西北姑娘,独自到这座城市来打拼。父母希望她能回故乡的小城,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嫁人生子,但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所以倔强地留下来。

但生活毕竟不是励志小说,独立而勇敢的女孩也未必就能一帆风顺地事业成功、感情圆满,给我发消息来时,她的创业遭遇失败,内心非常苦闷。她最心心念念的是:“我觉得很愧对父母,不知道过年回家跟他们怎么交代!我从小很听他们的话,但是这次我执意这么做却又不顺利……”她觉得很难过,因为她很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讲真,我并不觉得一个成年人事业不顺、感情失败,就一定需要给父母一个交代,若是有必要就告诉他们一个结果,若是觉得会给他们带来压力那就一声不吭好了,独自承担压力和责任不正是一个成年人该做的事情吗?“我怎么跟父母交代”以及“这件事没做好我对不起我父母”的想法,纯粹是童年时期做乖孩子的惯性思维,早就该及时切割了。

成年之后还在做乖孩子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自己并不喜欢的状态里,他们看上去神情相似状态相仿,面带焦虑心情郁结。他们不太喜欢眼前自己拥有的那些——工作、生活、交际圈,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是父母认为他们应该如此,他们非常厌恶这些,却又逃脱不开。

他们很讨厌自己维系的假象,进而讨厌自己。

有个朋友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打算离婚的念头升腾起了好几年,但每一次都因为父母的反对而不得已“打消念头,维系家庭”,可是他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郁郁寡欢,直到罹患抑郁症,父母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帮助他把离婚的种种都谈妥,而他却对这件事甚至对生活都失去了热情。

认真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要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还是要成为满足父母需求的乖孩子?!万一父母想要的和我所期望的不一致,又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那么就要懂是非有担当,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知道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人云亦云,任由父母甚至世界改变自己的初衷。

无论何时,遭遇什么样的挫折,遇到什么样的痛苦,你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对父母的愧疚,而是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你没有达成你想要的样子,你没有成为自己喜欢的人,接下来该通过什么样的努力、什么样的行动去达成愿望?

父母可能会用俗世的价值观来要求和约束你,可是,归根结底,他们在意的,仍然是你过得好不好。如果让父母在痛苦的乖孩子和幸福的你自己之间做出选择,大部分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选择后者吧。

只要你能过得好,过得幸福,慢慢变成你自己喜欢的人,你会发现,你的父母也在变。他们对你的期待,不过是希望你更好、更幸福、更快乐。

你能掌握的不仅仅是体重,还有命运

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自己是胖还是瘦?也许,我们在意的不仅仅是别人看到的自己的样子,更在意的是,我们所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

你连体重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够掌控人生?!

每次看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打个激灵:啊,对啊!——当然,之后是否能够坚持减肥瘦身,就另当别论了。

生活不是一瞬间的激动就会过去的,而是日复一日的肥皂剧。

减肥,更是。

早年做记者四处采访时,发现艺人们有一个共性:瘦,很瘦,非常瘦,出奇的瘦。尤其是女明星。

入行不久,有个女演员过来宣传电视剧,我们约了访问,见面之后,经纪人说,正好到饭点了一起吃饭吧,就在他们入住的酒店餐厅里,吃了顿饭。

桌子上是几个对我而言已经极度清淡的菜式,女演员只吃了三五口,而且每次放一点东西到嘴里,她就忍不住感慨说:“哎呀,我已经很胖了,不能吃了!”

我看着这个坐在我对面的女孩,脸小得只有一点点,身材玲珑纤细,却发出那么荒诞的感慨,我只能心下感慨“明星这个行当果然不是常人能待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自己是胖还是瘦?

也许,我们在意的不仅仅是别人看到的自己的样子,更在意的是,我们所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

十几岁时,我是个圆滚滚的胖女孩,胃口还特别好,尤其是高中时,体重达到了巅峰。每到月末假期回家时,我妈总是会说我:“又胖了,又胖了!”

我对此却不以为意。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把成绩搞上去。虽然也懵懂地知道爱美,但对体重、身材真的没那么当回事。上一秒觉得我应该少吃点啊,下一秒就被食堂的大馒头征服了,立刻开吃!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自己,从未因为胖而产生过自卑——很努力地学习,有很要好的朋友,有偷偷喜欢的男生,也被别人偷偷地喜欢,偶尔多愁善感忧伤烦恼,但是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我很好啊”,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烦恼体重。

这样的心态,进入大学之后,一下子就倾覆了。

彼时,从一个小地方的高中,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同龄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貌美如花,她们比我身高体瘦懂时尚,比我学富五车懂得多,总之,身处他们中间,即便我表面看上去波澜不惊,内心却已经酝酿出了各种自卑的情绪,并且静静地开始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我突然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对体重有了执念。

我觉得自己特别胖,胖到无可救药不忍直视;我觉得自己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每次去逛街都想买更小码的衣服让自己看上去很窈窕而最后总是自取其辱;我甚至相信什么“苹果减肥法”,坚持了两天不吃饭只吃苹果,一直到第三天因为虚弱感冒才不得不终止。

……

那些疯狂而无聊的做法,一直持续了一两年,伴随着我渐渐开始忙于写稿、实习、恋爱,才尘埃落定,懒得理会。

长大后,再去审视彼时的自己,渐渐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不接受自己。

我认为自己不够出色,对自己不满意却又不知如何扭转乾坤,看着周围的人优秀出色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突破……最终,抓住“体重”大做文章,仿佛瘦下来,一切就都会有所改观。

瘦下来就能改变命运,如今是许多女孩的信条。

但瘦下来,真的不是改变命运的稻草。真正要紧的,是改变心态,接受自己,获得自信,愿意去达到更好的状态,才能改变命运。

只要不胖得令自己厌恶,就没有关系。做喜欢的事,过喜欢的生活,吃喜欢的东西,当你喜欢你生活大部分的时候,当你能接受自己的不够完美时,你好像大部分时候会忘记“上秤”。

我的朋友小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光彩熠熠,自信美好,她在时尚女孩的眼里是有点胖的,但她一点都不在意,更何况又懂时尚、会穿衣,走到哪里都令人眼前一亮,状态好得飞起。

鲜为人知的是,小童曾是个自卑的胖子——工作成绩平平,不爱穿衣打扮,甚至常常看上去挺邋遢的,尤其是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这种状况变本加厉,面色暗沉得让看到她的人都会为她担心,总之她曾是一个人人都恨不得敬而远之的“忧伤的胖子”。

她决定要改变自己。不知是什么事触动了她,总之她决心要改变那种悲惨的状态,开始做喜欢的事情,很拼命地工作,获得了成绩,得到了认可。她慢慢有了自信,心里有了光,开始研究时尚,通过健身减了不少体重……她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很喜欢的微胖女人。

要么瘦下来,要么接受你自己,做一个真正发自内心快乐的女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无论你站在体重秤上看到的数字是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你要做的改变与面对的人生。

精神独立的女人最富有

有许多单身女性的独立,是因为“不得不”。而踏入婚姻后,与另外一个人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还能保持独立,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网站的社会新闻里,报道民政局工作人员上午为一对夫妻办理了离婚,下午又见证了几个小时前刚离婚的男人带着女友来领结婚证;走在路上听到几个老太太啧啧感慨说:“那男的刚跟老婆离婚,转头就带着另外一个去领结婚证,这女的拉扯孩子可怎么过啊?!”——异曲同工的故事经常发生,而老人们唏嘘的是,这个“被离婚”的前妻日后的悲惨人生,该如何度过。

从前的婚姻,有传统的家庭观念、传统的文化道德约束,即便摇摇欲坠,也大都勉力维系。而这几年,许多稍微出点纰漏的婚姻会迅速瓦解,婚姻中的变数成倍扩大,离婚成本——尤其是如果男人打算结束一段婚姻的话,那么要付出的成本也并不是很高。更不要提,许多人开始风行“解放、自由”,让他们理直气壮地冲击已有的婚姻,进而追求“幸福人生”,那架势就好像之前结婚时有人把刀子架在脖子上逼他似的。

婚姻自由无可厚非,只是在这观念冲突、文化迭代的社会背景下,追求自由的男人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绝望主妇”。就像是美剧《绝望的主妇》中嫁给富商的美女模特盖比,她的一切精神与物质都依附于丈夫,似是笼子里被豢养的金丝雀,物质丰满,精神骨感,虽然没什么好抱怨,但遇到风吹草动才发现,从前的幸福只不过是欲望的满足。丈夫对她各种控制,生病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曾一度令她崩溃。

年轻的女孩们在社交媒体上大呼“女性独立”,也有许多人付诸实践,遗憾的是,对于凡夫俗子尤其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女性而言,女性独立这些,仍然是天上的云、水中的月,遥不可及。

即便是如今经济能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但精神上难以独立的女人仍比比皆是。结果就是,她即便有钱养得活自己,也仍然会觉得寸步难行。

整个社会环境亦是如此,只要听说哪个女人离了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但凡“离婚女人”的标签被贴到身上,立刻就能引来侧目与同情。可悲的是,当事人也大都很配合地散发出一股幽幽怨怨的怨妇气,否则,人们会觉得不正常。

离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反而是那些在婚姻变故中独立而勇敢的女性。

女孩阿飞24岁结婚,25岁怀孕,26岁离婚。短短三年时间,几乎脱胎换骨,人生完成了一次大反转。

恋爱时两人也算情投意合,结婚时也是慎重考虑,只是她没料到自己会遇人不淑,恋爱两年都未发现那个男人的恶趣味,怀孕后才发现他居然同时跟好几个KTV女孩保持亲密关系。

悲痛与震怒之下,阿飞决定离婚。尽管她知道以后的人生会变得更艰难,尽管以后带着孩子生活会有各种曲折,但是她宁愿如此。

原本是要平静地协议离婚,却遭到男人的胡搅蛮缠;于是阿飞就起诉离婚,她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和大部分的共同财产。从此成为一个独立勇敢的单亲妈妈。

被情所伤,遭爱背叛,心中的幸福理想当然会崩塌到令人悲恸欲绝。但值得钦佩的是,阿飞从未沉浸在“我怎么命这么苦,上天为什么要这么对我?”的自怜自艾中,而是奋起反击生活给自己的这一段狗血剧情。

她有工作,有收入,有强大的精神和勇气,更何况还有父母的支撑,朋友的关怀,所以虽然日子不像从前那么简单,但也没到悲观绝望的地步。

离婚两年之后,她再婚了。遇到了一个好男人,爱她,也爱她的孩子。

我真的非常钦佩她这样的女孩。

内心的伤口当然不可能立即愈合,也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会汩汩流血;也许突然会触景生情,心头一酸,想要流泪……这些,几近必然,但一定会过去。

而她们最值得钦佩与赞扬的,是独立。人格独立,财务独立,内心独立,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独立,是独立女性。

当她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她们会全然地信任与投入;而当生活成为一出狗血剧时,她们也有勇气、有能力与不好的过去切割,继续生活,更好地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