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海拾贝:宁波市信息中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0:57:41

点击下载

作者:周海宁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研海拾贝:宁波市信息中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集

研海拾贝:宁波市信息中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集试读:

回首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是宁波市信息中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五年,更是超越自我、硕果累累的五年。五年来,中心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经济研究分析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优势,积极开展宏观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分析,做精做深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问题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五年来,在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研究人员的辛勤努力下,中心整体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这五年是中心研究工作进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丰厚的五年。

为了更好地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中心各项研究工作,同时也为信息中心成立二十五周年献礼,我们特地编辑出版了这本《研海拾贝》论集。书中精选了中心“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共57篇,内容涉及发展规划、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发展、专题研究以及热点分析等六大领域,共分为上、下两册。这些凝聚了众多智慧与汗水的研究成果,既是中心研究人员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心“十一五”时期学术研究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既是一本有形的书籍,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将激励我们在勇攀学术研究的高峰上,留下更加辉煌和光彩的篇章!

值此《研海拾贝——宁波市信息中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集》付梓之际,以此为序。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指正。

编者

2010年11月一 发展规划研究篇宁波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研究

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科技创新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是,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後,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复苏和增长,以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崛起,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进入加速调整期。国内经济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各种不稳定、不安全、不可预测的因素将会更多,宁波将进入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的、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本报告拟对这种特殊阶段下宁波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希望通过对未来主要发展趋势的把握,为“十二五”规划谋划新阶段发展蓝图提供参考。

本报告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从世界和全国的角度,重点剖析了宁波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宁波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时期下的发展思路以及对策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末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市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期,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以及地震雪灾等重大灾害影响,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项不利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预计“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上都能如期完成,这为“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宁波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4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215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①超1万美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6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2.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2%和10.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41元,年均分别增长9.2%和10.4%。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列第五、第四、第三和第一位。

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2006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正式确定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定位。根据2006和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跻身全国10强。2008年宁波再度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宁波又被评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十个最佳年度案例城市。宁波城乡统筹水平综合测评得分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升级取得进展,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5.4:54.77:39.83变为2009年的4.4:53.3:42.3。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制定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2009年服务业增幅高于GDP4.7个百分点,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总产值在2008年就已经突破1万亿元,在工业升级“1+6”政策和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推动下,2009年完成新产品产值1256.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15.4%,在2006年基础上提高了3.1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7%。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特色农业、开放型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比重稳步提高。

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科技投入力度加大,2008年宁波市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上升到1.21%,比2005年的0.88%提高0.33个百分点,积极建设创新体系,创新平台日益健全,2008年全市市级以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市级重点试验室等创新载体分别拥有285家和47家,比“十五”时期末分别增长44%和41.1%。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09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582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02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5家。累计“驰名商标”16件,“著名商标”331件,浙江名牌254件,“知名商标”783件。

①人均GDP:按照户籍人口计算。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港口优势更加凸显

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网及相关枢纽场站建设加快推进,甬台温铁路(宁波段)、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取得进展,杭甬运河改造、栎社机场扩建等工程加快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大碶疏港高速公路顺利通车,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五路四桥”项目快速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和机场快速干道全线开工。2009年宁波市新增公路312公里,累计达98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6公里。至2008年,全市公路网密度已达到97.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梅山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宁波港集装箱码头、大榭原油码头、内河改造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港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09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2008年就已经跨上1000万标准箱大关,2009年达到1042.3万标箱,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集装箱航线增长到216条,比2005年增加69条,枢纽港的作用日益显现。同时,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和北仑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中心建设启动。

(四)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行政机构并轨改革进展顺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面实施“两集中”、“三到位”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有效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截至2008年底12家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完成改制。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要素资源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股权、专利权质押融资逐步推广,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运作,工业用地招拍挂、企业上市扶持、股权投资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电价、水价等价格和收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扩大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对象和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2008年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9.7%。全市启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北仑等8个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经开始实施。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08.1亿美元,其中出口386.5亿美元,“十一五”前四年进出口和出口平均增速分别达17.4%和16.7%。“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加快,服务业外资引进领域拓展,促进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2006年以来累计达到96.85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增长13%。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境外资源开发、援外工程等外经合作不断取得突破,2009年底累计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1051家,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年均增长25%以上。

(五)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水平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社会保障网络实现政策性全覆盖,至2009年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344.3万人,远远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80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金等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养老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达1.43万人,全市城镇已有381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约占社区总数的90%。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化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积极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十大医疗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完成,2009年宁波市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03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农村达到90%,推行《宁波市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1%,较“十五”期末提高4.9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继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宁波书城、东部新城文化广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已启动建设,宁波博物馆等已向社会开放。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

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压力较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严峻,劳务与商务成本快速上升,已经难以适应以往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宁波今後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调整压力与发展契机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二是社会发展滞後于经济发展的格局仍未改变。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有所上升,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有所加大。三是区域统筹发展压力增大。城乡区域和南北地区差距仍较明显,馀慈地区和象山港区域统筹发展亟待有效推进,缩小区域差距的任务十分紧迫。四是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突破。政府职能转变有待深化,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改革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二、“十二五”时期宁波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国际环境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五年,和平与发展仍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复苏和增长;但此次危机使全球区域格局、产业格局和货币格局均将发生深刻调整。在给宁波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

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在各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挽救下,全球经济出现了趋稳向好的迹象,尽管未来经济复苏的过程会十分艰难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各国通过对金融体制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反思,新的世界经济金融监管机制将逐步形成,各国自我加强经济调控以及全球合作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时期世界经

①数据来自IMF网站。

2.全球金融体系面临深刻调整

治理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本在于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体系,危机後全球金融市场体系面临新一轮的革新。首先,全球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国际联合监管将进一步加强,以防范金融机构的非理性扩张;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将更加完善,金融交易的透明度会进一步提高。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全球融资成本的提高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呈现新趋势,但美元主导地位不会根本改变。虽然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在“十二五”时期还难以出现根本性改变,但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欧元又由于希腊等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面临严重信用危机,中长期走软的可能性较大。随着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美元的长期独霸地位也将受到制约。特别是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和允许外资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时期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3.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加速期“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加速期,一是经济结构失衡的格局将有所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得益于国际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双循环机制①,但是此次危机证明,这种双循环机制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结构性失衡,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过分依赖出口、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都将会在未来几年有一个深度的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将有所改善。但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需求减缓及结构转型,将对我市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带来严峻挑战,对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形成巨大的倒逼机制。二是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变革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引领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美国把培育绿色产业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日本宣布实施“绿色新政”,欧洲也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重点。同时,随着後京都议定书阶段的接近,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上的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减排”、“碳关税”等规则或准则,这将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新的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市对外贸易造成一定影响,节能环保标准的提高也会使我市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则有助于我市经济化压力为动力,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①所谓双循环机制,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的负债消费导致进口增加,带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是东亚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另一个方面,东亚经济体通过出口积累了高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然後又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支撑了美国的负债消费。

专栏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其实质内涵与我国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表述即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最早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意义。2008年,联合国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低碳经济看做是拯救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今年,伦敦G20峰会承诺:“我们同意尽力用好财政刺激方案中的资金,使经济朝着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的、绿色复苏的目标迈进。我们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之所以被认为是未来经济最有希望的增长点,在于它具有经济增长、劳动就业、节能减排的三重效益。例如,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建筑领域能耗及其温室气体排放和废物产生量占总能耗及相应排放量的30%~40%。如果用好现有的技术,就可以使建筑能耗降低80%。向清洁和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转型,则具有明显的就业放大效应,每创造一个直接的工作岗位,就业的乘数效应为2.5~4.1。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具有显著的推进意义。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发展低碳经济的尝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国家发改委也加快了中国的低碳化规划步骤,《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出台,接下来,低碳经济试点也将陆续推进,最终将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进程仍将曲折。世界历史已经证明,多次区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结果是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经过此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调整,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加理性和务实,区域经济组织已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除了以欧盟、东盟为代表的实体一体化和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77国集团、发展中八国集团、“金砖四国”等多个同盟性质的或松散或紧密的共同体已经形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框架全面建立,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贸区在“十二五”期间将趋于成熟。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曲折。二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全球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的新型国际分工模式。①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徵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上轮产业转移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此轮产业转移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既体现在一些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又体现在同一产业中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呈现如下特徵: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趋向多样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无疑给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①新型国际分工模式: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

5.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逐步增强

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中独领风骚的局面将有所松动,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居于首位,并且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在世界排名很有可能超过日本上升至第二位,中国在“十二五”时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无悬念。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地位的提高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改善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制衡机制,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发达国家的主体地位仍不会从根本上撼动,对发展中国家的遏制也不会根本改变。

专栏2 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後,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和基础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此外,还有一种知识流程外包(KPO),是服务外包的高端部分。

据商务部预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而按照印度的估计,到2010年左右全球有1万亿美元的ITO、有1万亿美元的BPO。另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国际服务外包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迄今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随着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变革,非核心业务的离岸外包将成为大的趋势,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年来,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城市均提出服务外包的发展思路,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提出打造世界级软件外包基地,北京则重点发展金融外包服务吸引外资银行,南京、苏州、常州、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在国际离岸外包市场中也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有迹象表明,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订单,正在成为各大城市新一轮竞争焦点。但随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成本的不断攀升,服务外包承接方有望将离岸交付中心或开发中心向二线城市加快转移。这为宁波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不仅会给我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而且是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提高宁波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2008年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宁波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把服务外包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全市完成服务外包总额42亿元,增长34.7%。

但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是各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未来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和货币定量宽松政策,造成财政赤字飙升和政府债务激增,市场上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在经济复苏後若不能及时回收,将可能催生新的资产价格泡沫,使全球经济陷入高通胀和泡沫经济的困扰。目前通胀加大的迹象已经在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中显现。从国内来看,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房市泡沫上涨非常明显,国家目前也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政策打压泡沫过大的房地产市场,但总体来讲,国内通胀上升的趋势较为明显。宁波作为一个开放的区域市场,有效控制通胀的调控手段很少,特别是我市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的现状,将会在未来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下,更易面临通胀上升的风险。二是国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战略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中国、印度和巴西以及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需求比例将由2000年的30%上升为2030年的53%,一跃成为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美、欧以及日本等能源传统消费大国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此外,竞争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油气资源的储藏、生产、交易甚至运输,都将成为全球能源竞争的重要手段,部分国家甚至依靠地缘政治或军事力量对能源的供应和分配产生影响,未来的能源业将成为各种势力角力的战场。中国这几年虽然在能源战略储备和对外兼并合作等方面作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但在国际能源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缺少国际能源定价的话语权,更需要主动谋求国际能源合作,选择合适的能源战略。三是国际贸易环境更趋复杂。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复苏进程的有效推进,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球贸易的复苏,更对我市对外贸易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形形色色新贸易壁垒①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并将成为我市未来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四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在加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复杂和痛苦,其中可能造成更多银行倒闭并引发新的金融动荡。美元汇率无序波动风险加大(见图7),危机发生以後,美元先是大幅贬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後,美元又再次升值。美元再次走强说明其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地位还没有改变,但需关注美国实施的极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最终都将埋下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种子。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冲击,中国巨额美元资产的安全性也将需要重新考量。此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依然存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总的来看,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结构调整进程中,世界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参与世界经济进程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十二五”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总体上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经济格局新旧交替变换时期,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仍然较多,宁波经济将面对的外部挑战与风险也将成倍增加。

①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它的根本特徵是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与发展仍将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将成为发展的核心思想,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区域竞争格局更趋激烈……都将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徵。因此,宁波在这一时期既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和环境总体向好的发展机遇,又要面临区域竞争格局激烈和经济转型调整的巨大压力。

1.经济增长有望进入新一轮周期

按照“由低谷启动-逐步或者急剧达到增长高峰-急剧或者逐步下落到增长低谷”的完整过程判断,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以9~11年为周期的规律性波动,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周期①,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过了“由低谷启动——逐步达到高峰”的过程,本轮经济增长阶段的拐点出现在2007年(增长11.9%),目前正处于第三个周期的谷底阶段,如果我国宏观调控比较合理、得力、有效的话,2010年则可能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开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这将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2.经济发展模式步入战略性调整

从经济发展看,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性化,“十二五”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促进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传统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调整。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延续了依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但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加上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加剧,在多种问题的倒逼下,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徵的传统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都将面临深刻调整。二是增长动力更趋均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国家“十二五”时期的根本政策取向,随着社保、医疗、教育体系日益健全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危机时期政府大规模主导投资的模式将逐步退出,民间投资陆续跟进,投资总体上可能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出口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有望逐步回暖但难以恢复往日20%~3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更趋均衡。三是经济增长逐渐由高投入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逐步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的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四是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十二五”时期,国家在继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将加大对低碳经济、新能源以及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投资,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目前国家发改委已起草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准备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低碳示范试点。财政部对低碳经济、新能源以及环保节能等领域政策安排也已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这既有助于我市积极抓住国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和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也给我市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①中国已发生的最近的三个经济周期为:1981-1987(增速高点)-1990年;1990-1992(增速高点)-1999年;1999-2007(增速高点)-2009年。

3.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将加速,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工业化率达到42.9%,从2001年开始平均每年提高接近0.45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01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6%。若按照每年提高1.1个点的城镇化进度,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7.7%,“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0%以上。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5%左右。大踏步的工业化进程和以非农产业规模扩张、结构升级为主导的大规模发展建设任务,将要在这一阶段完成,这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快速增长的购买力,以此形成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可能成为“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新的长期增长点。

4.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

在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十二五”我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一是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推动国内区域更加均衡发展。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之後,东北、东部、中西部以各自特色区域为载体的“发展极”日趋增多,从东部升级、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沿海“三大五小”的开发等等,国家最近已推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密集史无前例。至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形成多个核心经济圈带,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但同时,各大经济圈之间也将展开以资本、人才甚至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争夺战。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加多元的局面,但“十二五”期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不会改变。对于宁波来说,如何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建立起区域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将决定着宁波在下一轮区域竞争中的地位。二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成本倒逼”下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将成为这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主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参与软件等国际项目外包,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国际品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投资迅速拉动经济增长。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产业转移促进中心”陆续在东部地区成立,从近期我国纺织行业投资状况来看,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大、增速高,已出现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特徵。此轮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厂房、生产线的简单搬迁,以产业转移为契机,谋求产业升级将十分迫切。我市经济要抓住此轮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加快把低附加值的微笑曲线底端转移出去,而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微笑曲线的两端留在宁波,从而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专栏3 2009年国家批复的区域规划

今年国家批复的经济区域中,除了继续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图们江区域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旨在推进我国东北、西部和中部的协调发展。《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5月,该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该规划,这一经济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汉中、安康、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是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该规划。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长线,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横琴总体发展规划》:2009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该规划,横琴岛地处珠江口西岸与珠海市南部,与澳门一河之隔,处于“一国两制”的交会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作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又一个“助手”。《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该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将发展成为东北振兴的经济发展主轴线和新的经济增长带,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该规划,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该地区将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该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包括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同时辐射我国其他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强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全方位合作,成为辐射和带动东北亚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划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已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今後可能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串漂亮的“金项链”。

5.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小康社会建设明显加快。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程度从58.91%稳步提升到2008年的74.6%。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中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各区域的进程来看,西部地区仍任重道远,东北和中部地区有望在2015至2017年基本实现,东部地区有望到2012年基本实现,我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时期将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全面小康社会。

6.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步入新时期。一是从国内看,国家部署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规划,中国开放型经济区域发展形成新局面。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带动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以长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东部沿海区域发展,以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引领南部沿海区域发展,以成渝经济区、天水-关中经济区建设辐射中西部区域发展。全国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将全面推开。二是从对外战略看,创建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圈、东亚自由贸易区等正在兴起中的周边自由贸易区,将给我国对外开放带来深刻的影响。这给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宁波应抓紧时机,根据自身优势进一步调整开放型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各个自由贸易区,努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占领制高点。

①2007年开始该领域由科教文卫改为文化教育,口径发生变化。

7.宏观政策环境总体向好“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阶段,也是国内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危机逐步走出,宏观调控政策将由“确保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注重培育新增长点”上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行政职能改革加快,市场化动力机制增强。政府将继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政务环境。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行政命令的“关停并转”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改变为市场化动力机制,鼓励先进企业兼并落後,使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政策力度将会加大。包括出台继续推动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转为内需为主战略的政策;通过兼并淘汰落後产能,扶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产业政策;以“民富国强”为目标,加大对社会、民生支出的政策;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出台支持建设“两型”社会的政策;以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等等,有利于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三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有利于维持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十二五”时期总体向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但“十二五”期间,我国也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①的挑战。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後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进入临界,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一阶段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能过剩压力加大。我国上一轮扩张期长达创纪录的六年,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估计,我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目前只有60%左右,产能闲置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为出口需求定制的生产能力。由于这部分过剩产能难以顺利转向内需,解决这部分产能闲置问题只能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只有当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後,企业才会进入新一轮设备投资,从周期对称性角度看,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数年时间。此外,随着沿海地区新一轮规划的实施,沿海地区同质产业竞争加剧。因此,“十二五”时期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同质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对我市企业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那些产品同质化较明显的企业可能会面临市场过度竞争的巨大压力。

二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尽管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继续保持双下降,但是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全球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对各国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硬约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第一,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增大;国内民众对改善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土地资源日益趋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断显现,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在不过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时期面临的大挑战。特别是宁波“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阶段,经济发展与土地和水等要素制约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会更加突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是对外开放进程中各种考验不断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和国际环境的敏感度日益加深,随之而来的考验和挑战也将增多。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後将面临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进行的种种遏制;对国际能源资源依赖的增大将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影响更为明显;国际热钱加快流入将加大我国资本市场波动风险;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益加大,出于保护本国就业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将使我国既要面对科技竞争优势明显的发达国家对高端产品市场的占有和垄断,又要面对要素资源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又面临技术、人才、管理能力以及当地保护主义等制约。由于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种种外部因素将使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

①“中等收入陷阱”:许多国家的历史证明,在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四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解决社会发展滞後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迫切。公共服务建设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改革进程加快中利益多元化产生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若处理不好,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可能进入高发期。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呈增多趋势,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减轻社会危害的挑战加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的养老和医疗压力不断增加,将对老龄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人口流动趋势加快,也对现行社会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制形成了新的挑战。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表明宁波市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贸易环境更趋复杂导致外需增长放缓,意味着我市高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浪潮和低碳发展趋势,国内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意味着我市进入“高成本”时代,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意味着我市现行的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得当、转型到位,就能推动我市发展步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进步的良性轨道;否则,不仅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也会引发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局面。

三、国内外宏观环境发展趋势对宁波的影响分析“十二五”时期将是宁波市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到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基本实现,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格局不断整合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处正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展望“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也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对宁波来讲,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既是宁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化解风险挑战的关键应对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一)宁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机遇

一方面,市场、资源、环境的全面倒逼将对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巨大推动力。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上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和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宁波市以“大进大出”、低成本扩张为基本特徵的传统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需要全方位地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另一方面,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十二五”时期国家政策的主基调,届时政府将会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增加居民收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等方面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和措施,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机遇。

2.内外开放加快推进的机遇

从对内开放看,随着长三角《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未来五年,长三角区域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正在深入实施,浙江也正在全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宁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为宁波有效发挥港口资源优势,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共同打造亚太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也为我市杭州湾新区、三门湾和梅山等区域纳入省级发展战略拓展了空间,为我市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形成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港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与此同时,也使宁波面临长三角与其他沿海城市在资源开发、港口建设、物流发展、市场拓展等领域更加激烈的竞争,特别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造成的虹吸效应,将对未来宁波城市和宁波港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从对外开放看,宁波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地位逐步提升。2009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3.8亿吨,同比增长6.1%,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再次跨上1000万TEU大关,达1042.3万TEU,居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开辟了216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其中远洋干线113条,每月集装箱航超过900班,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我国重要的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的地位基本确立。2009年宁波口岸进出口总额达1169.2亿美元,使宁波作为联结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门户和结点地位更加突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地位逐步提升。

专栏4 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两个中心”

长三角一体化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当时长三角经济圈包括:上海、南京、宁波、苏州、杭州,随後又进一步扩大到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太大,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利益分配上难以协调,这一宏大的长三角经济圈构想突然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後期,才重新掀起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此时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以前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15个城市,2006年又增加到16个城市,目前这些城市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根据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可将这些城市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第二层次是南京、苏州、杭州三市,第三层次是宁波、南通、无锡、常州四市,其馀的城市则属于第四个层次。此次提出的口号是:“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发展”,即以上海为总核心、以其他城市为不同级核心的大都市圈,形成“错位发展”的战略分工定位,依托上海的产业扩散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十一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批,2008年《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获批。

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3956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7284亿元,16个城市增速均值为11.7%。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与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建设。

上海与宁波港在功能上将有很大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航运与航运服务方面。在航运方面,上海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宗散货为辅,宁波应以大宗散货为主、集装箱为辅;航运服务功能上上海应该是全面的、高层次的,宁波重点发展一部分或特色的。两港的关系不只局限于腹地竞争,而要加强合作,促进相互服务功能的提升。

3.宁波大都市区加快发展的机遇

宁波大都市区构建的直接效应是推动经济圈内城市一体化发展,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优化配置科技、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克服行政区所产生的种种局限性,从而做强做大以宁波为中心的城市区域。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宁波大都市区已经有较强的发展基础。一是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随着“中提升”战略的深入推进,十大城市综合功能区块和八大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不断建成完善,中心城区发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集聚、辐射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周边城市2小时、市域1小时、都市区30分钟、“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宁波开始从交通末端城市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已经到来。三是各区域高水平均衡发展优势明显。宁波县域经济发达,近年来宁波各县(市)均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区域均质发展,经济差距较小,城乡差距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相比不是很突出,为建设宁波大都市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宁波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中,未来将形成“一城二轴三带”的市域空间结构,从而实现由沿江时代向沿海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专栏5 宁波市“一城二轴三带”市域空间结构“一城”是指大宁波市区,以宁波中心城、馀慈中心城和杭州湾滨海新城为核心形成的组合型城市,完全面向杭州湾敞开。其中杭州湾滨海新城,将是宁波市域最具发展优势的战略空间。“二轴”包括沿海产业发展轴和沿市域轨道南线的城镇发展轴。沿海产业发展轴是城市主要的产业布局空间;沿市域轨道南线的城镇发展轴主要以沿南北向的市域轨道交通线串联,向北指向上海大都市区,向南连接温台都市区。“三带”包括杭州湾区域发展带、象山港区域发展带和三门湾区域发展带,临港产业、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产业主要布局在这个区域;象山港区域发展带是市域南统筹战略的重点,将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三门湾区域发展带是未来浙江沿海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渔业、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4.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的机遇

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宁波市已基本形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通达全省、辐射长三角的交通体系已初具规模。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已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特别是为应对危机保增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政府性投资项目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33.2亿元,增长15.2%。轨道交通一号线、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北仑集装箱货运第二通道、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并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投资集中回报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5.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有五大现实基础:一是居民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市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到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7408元增长到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7810元增长到12641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和12.1%。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增强消费能力,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将为消费快速增长奠定基础。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注重民生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也将明显加大。通过社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起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从而使居民解除後顾之忧,扩大消费。三是扩内需政策的推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快速恢复可能性不大,扩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重要的转型方向,政策支撑有助于消费的快速增长。四是城镇化推进中释放的消费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人口将加速向非农人口转移,这也将会形成巨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五是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宁波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消费处在由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的转变时期,汽车、住宅、通信、旅游以及教育和文化娱乐将是今後一段时期的消费热点,在居民年均消费支出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将明显增加。宁波要紧紧抓住促消费带来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步伐。

(二)化解风险挑战的关键应对期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宁波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1.面临经济发展动力衰减的挑战

(1)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在发展中创造了众多经济奇迹。辉煌来自三大动力:一是来自政府敢于先行制度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二是敏锐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家文化。三是发展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在30多年的实践中,宁波逐渐发展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中小民营经济和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带动了宁波经济的迅速起飞,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迁,原有的领先优势逐渐弱化,并越来越暴露出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力布局离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对宁波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而国家经济刺激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国进民退”的负效应。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宁波依靠住房制度改革很快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的腾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扩内需、调结构会是一个非常缓慢和渐进的过程,尤其需要很多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新兴产业的培育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树区域竞争新优势,是贯穿整个“十二五”时期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主线。

(2)新老产业平稳交替的风险

一方面,由于资源环境日益趋紧,各项成本不断攀升等因素,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宁波企业外迁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宁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求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从普通制造业逐步转向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附加值高的产业。如何在新旧产业交替中实现平稳过渡,避免产业空心化,是我市在“十二五”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剧的挑战

(1)资源要素制约不断加大

从土地资源看,宁波市人均耕地0.56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从水资源看,我市人均水资源用占用量为年126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57%和60%,特别是慈溪、象山等县(市)严重缺水。从能源情况看,我市99%以上的能源依靠外部输入,对国际市场资源依赖性强。从衡量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增加值率来看,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9.1%,比全省平均水平(19.7%)低0.6个百分点,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待提高。

(2)科技、人才要素支撑能力偏弱

目前,宁波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技术创新贡献水平偏低。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率来看,宁波仅33.7%,远低于深圳(53%)、大连(43.1%)、青岛(46.2%)。从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宁波仅1.28%,远低于深圳(3.7%)和杭州(2.56%),也未达到1.42%的全国平均值。

(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为例,宁波市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其中,地表水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都很低,城区内河和平原河网大多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在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物增加,降水平均酸雨频率、二氧化硫浓度、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上升,全市酸雨率一直在90%以上。

(4)面临低碳经济发展的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徵的低碳发展,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十二五”时期宁波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已经形成了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宁波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更大,如何实现产业价值链分布由资源型企业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是“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转型面临的重大挑战。

3.面临各项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近年来,宁波市企业各项薪资补贴、福利支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的支出日益增多。劳动法实施後,各项保险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用工成本。新一轮用工荒的产生也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待遇来留住熟练工人。今後一段时间,无论从劳动力供应短缺必须提高工资待遇水平,还是国家转型发展强调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来看,“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二是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着建设用地的日益减少,地价上涨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首份住房绿皮书预测,未来五年,宁波土地价值潜力将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七位。三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可能面临新一轮上涨。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铜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态势十分明显,“十二五”时期资源、原材料价格或将面临新一轮的上涨压力。四是水、电价格日益上升。2009年12月1日起,宁波水价将逐步从原来的2.20元上调到3.20元,上涨幅度达到45%。近年来电价也在不断提高。从资源价格改革进程以及节约资源的角度来看,“十二五”时期水、电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此外,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支出不断增加,我市综合商务成本也呈逐年上涨的态势。各项成本的持续上升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给我市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4.面临社会发展矛盾进一步凸显的挑战

近几年来,宁波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我市社会结构将进入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可能由此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社会发展滞後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迫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多样化生活需求与社会公共服务建设进度相对滞後的矛盾更加显现。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难,以及劳动力供应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亟须解决。人口增长压力加大,特别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教育、卫生、社保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显现,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加剧,这将给我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考验。此外,“十二五”时期,公民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利益诉求日趋强烈,改革进程中利益格局多元化导致阶层内、阶层间矛盾将趋于紧张,社会不稳定因素可能有所增多。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今後一个时期宁波的经济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

1.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应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重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要求宁波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经济发展动力结构更趋均衡

从需求看,宁波经济增长动力将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驱动转变。“十二五”时期,扩大国内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国家根本政策取向,国内一系列提高收入、促进消费的政策将使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本身也处在由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的转变时期,汽车、住宅、通信、旅游以及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消费热点的提速将为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提供重要支撑;投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但由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市已经经历了一轮以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投资高峰期,“十二五”时期受项目接续和资源要素制约影响,再出现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出口受外需增长放缓影响,“十二五”时期我市出口不可能再出现以往20%、30%以上高速增长态势,出口需求比重以及对我市经济的贡献率将趋降,但扎实的贸易基础和新的市场机遇,将使得我市对外贸易结构可能呈现高级化趋势,即中低技术产业逆差持续缩小,服务贸易以及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将明显加大,进入依靠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的中速增长阶段,这将会有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从供给看,宁波经济增长开始由要素投入型驱动向技术创新型驱动转变。“十二五”时期,环境和资源进一步趋紧的趋势不会改变,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也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宁波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唯有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增长方式的改变。而且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一轮洗牌,企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微观基础。预计“十二五”时期,在发展压力“倒逼”和主动寻求科学发展双重推动下,为适应产业高级化趋势,我市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将继续加大。

(2)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

首先,服务业发展将处于整体提升期。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①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随着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培训、动漫、创意等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宁波发展高端服务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发展高端服务业也是宁波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其次,工业将进入高质化、高洁化发展阶段。在外部环境的“倒逼”下,我市调整结构的着力点,将通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和打造产业基地来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产业将得到壮大。同时,进一步加强临港工业的集聚度。目前,宁波已初步形成了石化、机械设备、钢铁、电力、汽配及修造船、造纸等六大产业群,“十二五”时期,我市临港工业发展的重点,是要依托原有的发展基础,不仅要发展大的临港工业企业,更要发挥这些企业对本地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做大产业的同时,做深产业链。

①高端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徵。同时,高端服务业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产业基础,是体现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它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专栏6 临港工业

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于大宗货物远洋运输产生的海运革命,临江型工业布局。由于沿海的港口毗连海洋,接通陆地,具有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有利的协作和能源供应等条件,临港工业主要布置在条件优良的深水港湾地区,形成工业依托港口,港口依靠工业的相互依存的临港工业带。临港工业有两种类型:一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具有大运载量、大耗水量、大进大出、资本密集性高特征的产业,比如说石油化工、造船、发电、炼钢等;二是临港的腹地工业,它距离港口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属于广义的临港工业。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看,临港工业由于依托着港口资源,能够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因而,临港工业成为海岸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主要形式和成功之路,对国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资源消耗型联合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小了中转运输费用,并据此调整工业布局,向临海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使能源耗量多的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汽车业等成本下降,促进了这些部门以及造船、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使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化学肥料等工业飞速发展。

韩国。充分利用其海岸线,政府有计划地在条件良好的临海地带建立工业区,如以汽车、造船、石化为主的蔚山工业区,以钢铁工业为主的浦项工业区,以纤维、鞋类、造船、钢铁、化工为主的釜山工业区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马山工业区为代表,包括东南沿海的大多数工业区基本上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大型专门化企业集聚区。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在本岛南部的7个小群岛上,用填海的方式连接成人工岛屿,建设了集中新加坡石化产业的裕廊化工岛。截至2003年,已有72家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学品公司进驻,包括伊斯曼、杜邦、克洛达国际、塞拉尼斯、埃克森美孚、三井化学、旭化成等跨国公司。园区企业总投资达到220亿新元(约130亿美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7亿新元(约299亿美元),裕廊岛化工业产值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2004年达到28%,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

宁波临港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镇海炼化的前身浙江炼油厂打下第一根桩,宁波临港工业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到2004年底,在镇海、北仑和沿甬江区域,集中了近2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当年规模以上临港工业实现工业产值1253亿元,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利润108亿元,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临港工业企业数只占14.9%,从业人员全市占10.1%,却创造了35.6%产值、32.6%的增加值,成为宁波工业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并初步形成了石化、机械设备、钢铁、电力、汽配及修造船、造纸等六大产业群。

2.体制机制转型:更趋健全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宁波快速崛起,成为浙江经济次中心,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原先的优势正变成劣势,“十二五”时期,宁波要想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继续保持领先,就必须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具体来看,有四方面领域的改革值得关注。

(1)行政管理职能加快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宁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将朝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管理内容由重“经济管理”向更加重视“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方式由“多层级、多部门、高成本”的模式向“层次简化、大部门、高效率”的模式转变,服务质量、管理效率将大大提升。诸如统筹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将得到加强。

(2)城镇化的管理体制加快调整“十二五”时期将是宁波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时期,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镇化的管理体制也必然调整。近期省里提出扩权强镇政策,市里也提出了扩权强镇建城政策,并开展中心镇改革和卫星城试点工作。“十二五”时期,市里将加强中心镇和卫星城试点建设,下放卫星城的规划项目审批权、土地审批权和占补平衡责任以及财政管理权。另外,“十二五”时期,大区域的城市体制将不断完善,特别是对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体制与行政区域体制将进一步得到理顺。

(3)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深化

要素市场实现市场化配置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制度保证。未来阶段,宁波市的土地、水、电、污染排放等物质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全面展开,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一些要素配置领域的关键环节的改革将得到推进,适应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发挥创新要素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4)农村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当前宁波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有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继续改革探索。盘活农村资产,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步伐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最近我市出台的关于农民集中住房改建和农村住房改革,将在“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成为“十二五”时期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社会结构转型: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十二五”时期宁波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

(1)城乡结构将进入全面市民化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总体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转型的过程和速度。近些年来宁波市城乡结构呈现快速城镇化特点,2008年城镇化水平为64%。未来五年将是城镇化加速推进并进入全面市民化的重要阶段,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产业工人和失地农民这两类人身份的转换。在推进全面市民化的过程中,一些体制性改革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如农村土地制度障碍、户籍制度障碍和财政体制障碍,二元体制下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等等。如何顺利实现这两类身份转换,缓解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将是“十二五”时期宁波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专栏7 宁波市城镇化进入全面市民化阶段的判断

所谓全面市民化,是指政府在城乡之间实现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改变原来的城乡二元管理模式,使进城自主市民化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体制和政策待遇,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使还没有进城的农民也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宁波已经到了全面市民化阶段,基于以下三点理由:第一,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地区,不仅仅要有高度发展的经济,更要有先进的社会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安全有效的、没有歧视的、公正的、公开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宁波在全国提出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口号,经济的发展已经奠定了走全面市民化社会管理道路的条件。第二,宁波的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城镇化跟不上工业化、非农化的步伐,社会管理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协调。第三,扩权强镇、卫星城建设以及农村住房改革的推进,客观上也为全面市民化奠定了现实基础。加强中心镇建设有利于增加中心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中心镇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周边农民向市民转化。农村住房改革将推动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转变、由单家独院向多层公寓转变,公共服务由不均衡向相对均衡转变,最终引导传统农民向市民转变。

(2)农村向城市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城市文明的普及,以及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城乡空间距离的进一步缩小,农村加快向城市融合的步伐,中心城市以其自身优越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的高度市场化、发达的交通信息网络,直接冲击并改造着周边乡村的自然经济,近郊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日益接近于城市居民,呈现“准城镇化”特徵。

(3)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将引发人民对发展目标的新期待,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更高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总体看,宁波市目前存在公共服务供给滞後于需求、社会发展滞後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城乡间、群体间享有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将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措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主要发展趋势和思路建议

(一)“後危机时代”宁波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若不受大的意外事件影响,全球经济明年有望进入全面复苏阶段,这样算来,自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後危机时代”。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仍将会处在新一轮周期上升阶段,总体上可能呈现“前低後高、中速增长”的态势。

我们分别根据三种可能的情景对“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增长进行预测。

情景一:世界经济明显复苏并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石油价格及大宗商品价格在适度高位波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速;我国宏观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国内消费市场逐步启动。

在此情景下,我市经济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双启动”的拉动下,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步伐加快,经济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上升阶段,出口需求明显反弹,投资和消费也保持较快增长,预计经济增速五年平均增长11%左右。

情景二: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失衡格局逐步得到纠正,新兴市场国家地位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和消费市场逐渐复苏,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我国经济增速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而逐步回升,国内消费需求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障加强等有利因素刺激下进一步启动,消费结构升级效应较为明显。

在此情景下,我市企业逐步适应环境变化,经济有望保持稳定中速增长,经济发展的重点更趋向于转型调整和科技创新,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预计经济增速五年平均增长10%左右,经济呈逐步增长态势。

情景三:世界经济调整持续时间较长,失衡格局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在各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世界贸易量保持低速增长,出口需求持续低迷,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形势显现,国内经济波动有所加剧。

在此情景下,宁波市经济增速五年平均增长8.5%左右。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将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向稳定中速增长,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徵以及我市经济现状,情景二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即“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

(二)思路建议

从历史进程来看,“十二五”时期将是应对国际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五年,也将是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刻变革的五年。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时期尤其要把握好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六个发展主题。

1.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围绕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出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摒弃传统唯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子。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起一种科学发展的内生机制,即一种依靠技术、组织、制度创新的集约发展机制,一种资源、能源、环境严格约束下的持续发展机制,一种新增长点不断更替的快速发展机制,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创造出又好又多的财富。

2.坚持率先发展

率先发展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省里对宁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市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必然选择。从区域竞争压力角度看,“十二五”期间能否保持率先发展态势,能否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直接影响宁波城市地位和未来长远发展。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十二五”期间依然要进行大胆探索,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转型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正处于发展模式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若能在解决发展模式转型方面走在前列,就能够顺利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期;反之,却容易形成发展的“拐点”,陷入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从宁波市发展的实际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等成为影响我市长远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继续原来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谋求长远发展,才能提高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十二五”时期要真正将转型发展从口号变为行动,处理好“保增长”与“促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积极推进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和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努力在“保增促调”过程中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实现“保增促调”目标。

4.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既要重视传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科技创新领域,构筑创新发展动力;又要从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强调理论、体制、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破除思维定势、运行惯性、路径依赖、体制束缚等这些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体制机制障碍,促成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制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发展道路上继续掌握主动。

5.坚持和谐发展。

要结合宁波实际,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战略,加快四明山等西部区域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宁波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两个大体相当”,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6.坚持绿色发展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要把发展绿色经济放在“两型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强化节能减排,关注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课题组顾问:詹荣胜 陈飞龙

组长:周海宁

副组长:钱春燕

成员:冯芳 戴娜宁波“十二五”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各领域人才的积极贡献,但人才的成长和效能的发挥更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制度支撑和价值引领。

(一)社会发展阶段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

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它是投资的产物,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投资的程度。同样,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与物质技术条件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人才资源开发的水平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特徵相适应。当前及今後一段时期,我市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经济结构深化调整的转型关键期,身具城市化加快推进、工业化加速调整、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的阶段性特徵,面临着市场机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和宏观调控的“多重倒逼”,必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出“宽领域”、“多主体”、“高层次”等诸多方面的新要求。

(二)制度空间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支撑系统

制度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对人才资源的集聚、开发和利用,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而实现人才的集聚,而且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利于为各类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广阔舞台,因此,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应该与其所依托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我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14个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政策优势和制度创新空间。这就要求我市充分发挥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资源环境,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开发之路。

(三)文化背景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价值引领

人才资源的生成、开发和利用过程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质量。文化背景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价值结构引领,对于激发创新精神、创业氛围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交融并存的多元文化体系以及社会治理理念的更新,对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融合互补”和“重构创新”的发展要求。倡导科学、民主、平等、博爱的西方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的儒家文化,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浙东文化等,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将对转型时期我市人才资源的开发产生深刻影响。因而,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学习借鉴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方法,从我市实际出发,探索与我市文化背景相吻合的人才资源开发的价值理念。

二、宁波市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十五”时期以来,随着我市人才强市“一号工程”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资源短缺状况大为改观,人才素质显著提升,人才环境和开发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

2001年以来,我市不论是人才资源总量,还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均呈现出良好的持续增长态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支撑。截至2009年底,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8.5万人,较2001年增加46万人,年均增长11.24%,占户籍人口比重提高至13.75%。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3万人,较2001年净增27.5万人,年均增长9.68%,人才资源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劳动力和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市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达到1375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928人,分别较2001年增加777人和459人(见表1)。

(二)人才素质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能力,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才素质也得到明显提升。2009年,我市拥有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21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61人,分别较2001年增长65.15%和31.82%。2009年全年引进博士、博士後267人,总量达到1534人;引进硕士2838人,总量达到1.43万人;新增高级职称人才3800人,总量达到2.78万人。与2001年相比,我市的博士、硕士学历人才分别增长了5.14倍和7.42倍,年均增长20%以上;高级职称人才增长了2.09倍,年均增速达13.35%(见表2)。

①表中除注明出处外,资料基本来自《宁波人才发展报告》、《宁波统计年鉴》、《宁波概览》。

(三)人才环境不断改善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一是经济环境充满活力。2009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214.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8653美元,居全省第二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8亿吨,排名继续位居全球第四位;世界500强企业来甬数超40家,重工业比重上升至66.22%。根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9年城市竞争力排名,我市入选最佳年度案例城市,《福布斯》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我市继续位列第五位。二是政策制度不断健全。近年来,我市先後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健全人才引进和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创业环境不断改善。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调整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资源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升,人才的创业环境随之不断改善。现今,我市已成为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区域人才市场。同时,我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十佳会展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所辖鄞州区、馀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均为中国经济百强县。我市已连续三年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赢得唯一一个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四)人才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各项人才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人才载体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市的人才集聚能力逐步增强。我市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8个(其中国家级2个),博士後工作站30家(其中国家级17家),博士後进站人数达128人,其中已出站留甬博士後26人。2008年新增回国留学人员创业企业48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7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人才载体的日益完善,为吸引高端人才、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从来甬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增长情况看,2001年以来该数量迅速增加,累计已超过20万人,年均增速高达18.23%。其中2007年我市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14万人,其中博士毕业生87人,比2001年增长4.8倍;硕士毕业生1352人,比2001年增长7.19倍;本专科毕业生3.39万人,比2001年增长3.92倍;中专毕业生1508人,比2001年大幅下降78.94%。大专以上毕业生接收数量的快速增加显示出我市强大的人才吸引力。

三、宁波市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内容。在空间上,包括规模协调和结构协调,体现了一种空间比例关系;在时间上,主要是指对对方发展变化在时间上的适应性,包括速度协调和效率提升两方面。21世纪以来,我市在人才资源培养、引进和利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但相较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显滞後,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1.人才总量仍然偏小

与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地位持续提升相比,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则相对滞後。2008年我市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GDP总量达3964.1亿元,是2001年的2.45倍(按可比价),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位。而从人才总量看,至2008年底我市拥有人才资源总量69万人,除高于厦门外,与经济实力相当的成都(180.46万)、杭州(98.67万)、大连(138万)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上海更是不能同日而语。从人均规模看,我市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与杭州、成都相当,但仅为大连市的50.91%,上海市的54.78%和厦门市的49.37%;人才资源总量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也大大低于厦门、大连、成都等同类城市(见表3)。

2.增长速度依然偏低

我市在人才资源的供给上,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1-2008年,我市GDP年均增长13.45%,人才总量与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92%、9.32%,分别低于经济增速2.53和4.13个百分点。除了个别年份外,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均滞後于经济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见图1)。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市诸多领域的专业型人才紧缺,尚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2020年我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地位,但从目前看,我市与港口建设相关的金融业、交通运输、计算机和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专业型人才的数量分别只为上海的1/6、1/4、1/2、1/10、1/3和1/15,差距明显。另外,我市国际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少,现有常住外国人口总数约6100人,为深圳的1/3,上海的1/20;常住外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0.10%,约为上海的1/10,同香港地区的7.65%、纽约的20%相差更远。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1.人才的行业结构有待优化

我市第一、二产业高素质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从各行业的人才学历构成看,第一、二产业中的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作为我市支桩产业的制造业,2008年在岗职工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5.07%,初中及以下比例高达55.73%(见表4)。高级人才的短缺,使得我市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见长,较多地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获取竞争优势,缺乏以核心技术为依托的品牌效应,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仍任重道远。第一产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在岗职工的14.01%,也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42.19%。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和绿色产品,实现农村经济的再一次腾飞,这些都需要大量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的补充。

相比第一、二产业,我市第三产业人才相对较为集中,而且层次也相对较高。全市本科以上学历在岗职工中有76.34%从事服务业生产,初中及以下学历职工只占第三产业在岗职工的21.29%,较第二产业低33.91个百分点。但从具体行业上看,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科、教、文、卫以及政府机关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产值占第三产业近40%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人才层次并不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0.16%,较之第一产业还略有不如,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的任务仍较繁重,人才层次亟待提升。

2.人才的素质结构有待提升

我市人才层次分布失衡,突出地表现在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等高层次人才短缺。从学历结构看,高学历人才比重偏低。2007年我市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万人,占2.38%,有本科学历的13.91万人,占33.12%,分别较成都市低1.6和11.14个百分点。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人才缺乏。2007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人才的比例为12.2:6.8:1,全市拥有高级职称2.10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高级职称人才总量较成都市少1.15万人,比重低0.53个百分点。从技能结构看,高级技工十分紧缺。据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的一份调查表明,在我市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仅占6.3%左右。从企业调查情况看,我市技工人才处于紧缺状态的企业占总数的47.80%,其中处于十分紧缺状态的占8.90%;在技工人才需求构成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占总数的61.30%,其中处于相当紧缺的占5.80%,处于十分紧缺的高达32.80%。另一方面,我市高级技术工人年龄老化现象突出,46岁以上的高级技工占到总数的45%。这些高龄高技能人才退休後,我市的高级技工人才比例会更低,将面临断层的危险。

3.人才的区域结构不合理

我市人才分布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状况,各县市人才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区域统筹发展的需要。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市五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人口8573人,鄞州区和奉化市分别为2089人和2105人,馀姚、宁海、象山均在1800人左右,慈溪市最少,仅为1295人。从科技人才数据看,2008年鄞州区和市五区的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分别为64.85人和53.54人,慈溪市为30.95人,而象山、奉化和宁海均只在25人左右,不到市区的一半。从柔性引才①情况看,2005-2007年市五区柔性引才总量占比为59.60%,馀姚市占16.20%,鄞州区占15.97%,慈溪、奉化、宁海和象山的占比只在1%~4%之间,区域差距十分明显(见图2)。

①所谓柔性引才,是指各类人才在不改变国籍、户籍和身份,以及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突破工作地域、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充分体现个人工作和单位用人自主的一种来去自由的人才引进方式。

4.人才的领域结构失衡

我市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才多,社会工作人才少;城市拥有的人才多,农村实用人才贫乏,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需要。近年来,我市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据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开展的社会发展评估结果显示,2004-2008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年均增速达14.77%,多项社会发展指标处于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实有总量7.94万人,仅占人才总量的11.51%,而上海市社会领域相关工作人才总量已超过40万人,我市社会工作人才的供需缺口较大。同时,我市社会工作人才中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不到20%,而且村(居)委会一级的基层工作人员较为缺乏,一人担当多重任务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另一方面,我市农村各类人才明显不足,无论是基层干部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还是乡村服务人才的总量短缺,而且总体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7.30%,特别是从事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紧缺,难以为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事业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人才是推进科技进步的最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市科技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科技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但无论在人才总量、经费投入,还是创新成果上,与杭州等同等城市相比仍显不足,难以满足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要求。从科技人才总量上看,2008年我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5.56万人,较上年增长27.23%,但与杭州的11.80万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市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仅为杭州市的66.02%。从科技经费投入上看,2008年我市科技经费投入104.79亿元,其中R&D经费支出53.13亿元,这两项科技投入指标分别只为杭州市的45.46%和43.48%。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34%,较2007年提高0.06个百分点,低于杭州市1.22个百分点。从科技创新成果看,2008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4%,低于杭州市5.7个百分点。

2.高端研发竞争力较弱

近年来,我市加大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从2001年的3.95件大幅提升至2008年的17.39件,增长了3.41倍。但是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人才的高端研发能力仍存较大差距。2008年我市专利申请量达16173件,授权量9882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6.5%和11.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3和第4位,显示出较强的研发能力。但从类别看,我市的专利授权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技术含量很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偏低,仅505件,排名第10位,只为深圳市的9.33%,杭州市的26.32%(见表5)。

(四)开发机制尚需完善

1.企业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真正可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但是,与上海、杭州等兄弟城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对较少,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足够容纳力。同时,由于我市企业人才开发政策不够完善,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不够充足,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企业普遍存在“引才难、用才难、留才更难”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目前我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有48%都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硕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则更高,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拥有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这极大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2.人才自身培育能力尚待提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基础教育虽然较好,但高等教育比较薄弱,人才的自身培育能力不强。作为我市最高学府的宁波大学自1986年创立至今仅20多年的历史,综合办学水平尚无法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相比。从相关指标看,2008年我市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234人,与苏州(265人)相当,但仅为厦门市(627人)的37.32%,杭州市(584人)的40.07%和成都市(506人)的46.25%;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0%,低于苏州(61.19%)13.19个百分点,与杭州(51.9%)也有3.9个百分点的差距。虽然通过人才引进可以扩大人才规模和提高人才质量,但现今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各国各地区都在竞相争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因而仅靠人才引进毕竟有限,今後必须继续加大对我市高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我市人才的自身培育能力。

(五)人才环境仍待优化

1.政策创新力度有待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人才政策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经历了以盘活人才存量为主到扩大人才规模为主,再到如今的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发为主的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人才政策体系,但是仍存在着联动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均衡性不足的问题。一是我市人才开发政策涉及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多个环节,但针对不同开发环节的人才政策联动性不足。如针对人才引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人才使用上却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撑,在工作环境、经费保障、科研设施、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无专门配套的保障性政策措施,以致出现了“引得进、用不好、留不住”的现象。二是我市人事、教育、科技等诸多职能部门分别制定了各类人才政策,这些政策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但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如有关人才开发载体建设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同部门的政策匹配性程度不足,导致了人才引进公共载体建设水平较高而发挥人才作用的专门载体建设相对滞後的现象。三是我市人才开发政策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受益较少,制约了企业的人才开发。同时,现有政策对人才流向骨干企业、支桩产业、新兴行业的引导力不强,不利于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企业的人才开发。四是现有的人才政策关注度多集中于吸纳高端人才,对于引导海外留学人才创业的政策关注度居中,对促进大学生、高级蓝领等基层人才就业创业的政策关注度较低,不利于全面推进人才创业和就业。

专栏:宁波市人才政策演进历程①

1.1978-1995年:以盘活人才存量为主

这一时期宁波高等院校匮乏,“自产”人才能力低下,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供给严重滞後于人才需求,人才政策以盘活人才存量为主,重点是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2.1996-2003年:以扩大人才规模为主

这一时期宁波发展进一步提速,人才需求进一步增长,人才政策主要以扩大人才规模为主,重点是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①资料来源:《决策参考》2009年第25期。

3.2004年至今:以紧缺人才开发为主

这一阶段宁波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人才支撑,人才政策以紧缺人才开发为主,重点是围绕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开发进程。

2.创业就业环境仍待改善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甬台温铁路的相继开通而愈加凸显的区位优势,加上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条件、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活跃的民营经济,我市已成为创业和投资的良好区域,但与上海、杭州等同等城市相比,我市的人才创业与就业环境仍待改善。一是我市在科技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面的补助力度相对不足,如上海市每年用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5000万元,科技专项拨款基金1亿元,而我市出台的为留学人员提供科技创新创业资金为1000万元,差距较大。二是对人才创业实施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户籍办理等方面的政策覆盖面不够广、力度不够大,如杭州市针对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高层次人才,给予5万~50万元的安家补助,对于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在市区落实就业单位的即可办理落户手续,其政策的适用范围和力度均要强于我市。三是我市人才创业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在住房政策方面亟待完善。我市的房价已超过1.2万/平方米,在长三角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杭州,而工资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偏高的房价已成为不少人才踏入我市创业就业的一道隐性门槛。另外,我市对研究生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有相应的住房补贴和人才公寓政策,对于本专科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中坚力量缺乏相应的住房政策保障,不利于这部分人才的安居乐业。

四、“十二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分析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结构再平衡进程加速推进,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成为後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市作为经济先行地区,面临着相对较早和更加迫切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在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市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为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必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端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在经济发展受资金、原材料、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的条件下,资源开发的重心必将从物力资源开发向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转移。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市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对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与各项事业上去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需要社会工作人才的保障“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挑战的升级,以及居民民主意识的逐步觉醒。由此,“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开始显现,新老问题交织,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将面临更多的新挑战。这就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开发、引进和利用,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要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立建成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从发展历程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实现上述城市阶段性发展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与杭州、南京等地相比,我市虽有经济体制灵活、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较为欠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十二五”时期,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要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期实现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将越来越有赖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这就要求我市在“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加紧构筑人才资源高地,使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点和着力点。

五、构建“十二五”时期宁波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四个环节,确立企业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开发战略,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加强以高层次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为突破口,加快构筑人才资源高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较完善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环境,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并举的战略,使全市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从而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支撑。

(三)主要预期目标

1.总量目标预测

人才需求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涉及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为简便起见,我们以GDP指数(以1995年为100)作为代表性的影响变量,对人才总量RC进行预测,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

RC=8.28+0.12·GDP(1)

模型(1)的各项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统计检验,且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见图3),调整後的可决系数为R2=0.996。“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後期,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後,意味着GDP超常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我市经济将在保稳的基础上维持较快增长。据此,我们按高、中、低三种GDP增长方案对2015年我市的人才总量进行了测算,见表6。

另外,从人才增长情况看,2000-2008年我市人才总量年均增长10.58%,这样的人才增长速度支撑了我市经济年均13.28%的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同时,参照亚洲金融危机後我市人才增长速度放慢的历史经验,以2008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为基数,以年均9%的增长率,推算出我市在2010年所需的人才约为82万人,2015年所需的人才约为126万人,这与上文中用模型中、高方案推算出来的结论较接近。同时,结合市人事局等其他单位的相关研究成果,建议2015年我市人才总量目标设为125万人。

2.结构目标预测

1998年以来,我市各类职称人才均保持了较快的指数型增长态势(见图4),为此,我们分别对其建立了以时间变量t为解释变量的指数回归模型:

模型(2)、(3)、(4)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调整後的可决系数均保持在0.98以上。

运用模型(2)、(3)、(4),我们对2015年我市各类职称人才的数量进行了测算,见表7。

据模型测算,到2015年,我市初、中、高级职称人才将分别达到44万人、41.4万人和6.9万人左右,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分别为48%、45%和7%。另外,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称人才的比重变化情况看,初级职称人才比重年均下降1.41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人才比重年均上升1.16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比重年均上升0.25个百分点。若以2008年各类职称人才所占比重为基数,照此速度类推,至2015年我市初、中、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将分别达到51.6%、41.8%和6.6%。这与模型的测算结果尚有一些差距。但是,从未来我市人才工作重心看,针对当前专业技术人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重过高、中级职称人才比重不足、高级职称人才比重过小的状况,“十二五”时期我市应加快中、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因而,适当调高中、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是合理可期的。

3.重点需求人才“十二五”时期,围绕“发展动力转强、经济结构转优、要素支撑转新”的基本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打造高端服务业提升竞争优势,按照做大做强我市先进制造业“5+5”重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6+4”支桩产业、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以及当前我市“短腿”建设的需要,我市应重点开发培养以下专业人才。

(1)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市已被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城市发展将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成为今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市应坚持科技人才的软投入优于硬投入,特别是要把加强企业的科技人才工作作为关键任务狠抓落实,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科研技术服务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92%。

(2)高级技工人才

我市制造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保持我市制造业发展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越发迫切。面对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十二五”时期应加快机电、模具、电脑数控、服装、船舶等技能人才开发,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制造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30%。

(3)现代物流人才

我市拥有世界一流的深水良港,又处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的长三角南翼,要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必然要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特别是熟悉和精通供应链管理与应用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50%。

(4)金融服务人才

我市要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在大力引进知名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加紧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外,还需大力开发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宏观金融分析、保险管理,以及法律、资产评估和国际会计、审计、金融期货等方面的人才,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金融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90%。

(5)国际商贸人才

我市是外贸进出口大市,在加快外贸方式转型,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推动下,对外贸经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综合性、高素质的国际商贸人才仍然需要,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商务服务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55%。

(6)文化创意人才

我市要成为省内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应加快建立相对完善的具有时代特徵的和地方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发挥我市作为全省重要工业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优势,突出服务于电子信息、服装、家电、汽车及零部件、模具、会展等优势产业的提升发展,重点开发培养动漫游戏、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文化会展等创意行业人才,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70%。

(7)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才

我市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有一支规模适中、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加快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短腿”建设。因此,需要大力开发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福利与救助、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综治与维稳等方面的人才,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70%。

(8)新农村建设人才

我市要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需要大量的适应农业产业升级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乡村文化工作者等农村实用人才,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超过5%。

六、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才自我培育能力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市财政可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职业学校完善各类实习实训设施,鼓励职业学校按照各自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实训服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健全高职院校与技校联合办学机制,扩大高级技工、技师等高技能“双证”人才培养规模。依托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职业技术工作。

2.努力提升高等教育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开发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引导高等院校主动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和公共服务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同时,按照成本分担原则,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拓宽高等教育融资通道。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自已的个性与特色,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增强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合理流动、有序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以岗位薪酬为主体的学校分配制度,形成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构建内外结合的教学评估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方面鼓励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要重视基于高等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价。另外,积极申报建立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试验区,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办学,鼓励高等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材,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竞争。

3.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创新型城市的需要,在全市各行业、各类人才中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全员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促进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重点抓好“学习型组织”建设,创新学习载体,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依托文化部门、大专院校、公共图书馆,逐步推广建立“流动书屋”和“电子书屋”,为各类人才加强自我教育和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好紧缺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选派各层次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以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1.创新引才理念

把“招商引资”拓展为“招才引智”,实现招才与招商并举,引智与引资同增。树立“大人才”的观念,在引进人才的对象和层次上,重学历而不唯学历、重职称而不唯职称、重资历而不唯资历,做到“才”、“能”并重看人才、成效面前论人才。既要实现高层次人才量的增长,也要抓好各行各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包括普缺型蓝领工人、稀缺型管理人才和紧缺型高级技能人才等。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引进效益,进而引领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加快引进紧缺人才

制定完善吸引紧缺人才的规划和措施,定期开展人才统计调查,重点掌握各类紧缺人才的需求情况,继续向国内外发布《宁波市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明确我市紧缺人才开发重点,引导紧缺人才向我市集聚。积极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我市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需要的服务业人才、推进产业升级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对来我市工作或服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学科、项目急需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特殊技能的紧缺人才,为其提供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和实际贡献相应的工作津贴、住房补贴等优惠待遇,同时,加快建设人才公寓作为引进紧缺人才的住房和周转用房。加大对民营企业吸引高层次或紧缺人才的工作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3.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重点启动“百名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计划”,全面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创新推进“国内外院士智力服务工程”,充分挖掘院士智力宝藏。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建设力度,重点启动“百个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激发创新团队“共生效应”。积极构筑联谊会、人才讲堂等多种平台,加强各类人才之间的互动交流、信息传递和相互影响,倡导宽容、和谐、互助的团队文化,从而促进人才的互补提高和团队的共进发展。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1.健全人才工作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重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大人才开发工程的实施。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财政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机制,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升职工能力的学习培训项目。要完善税收、奖励政策,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市内外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加大对南三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扶持那里的人才开发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建立和完善人才津贴补助制度,提高津贴标准,增加津贴类别,对于工作在基层,特别是工作在经济欠发达乡镇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津贴补助力度,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减缓基层人才流失和地区分布失衡问题。

2.打造人才建设平台载体

要努力打造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平台载体。继续办好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抓住全球金融危机下人才引进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海外人才引智基地建设,加速促进海外人才回流。加快推进“4321”、“双百”、“千名紧缺人才”、“万名高技能人才”、“万名服务业人才”、“万名国际经贸人才”等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博士後工作站整合工程,加快国家高新区和研发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分支机构落户宁波。大力支持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创办技术研发中心。

3.完善柔性引才工作机制

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或紧缺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以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多变的用人方式引进所需的人才和智力。加强与长三角等兄弟城市间的人才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建立“城市互联、开发互动、证书互认、市场互入、资源互享、政策互通”的柔性合作机制,推进各类项目开发与人才对接的柔性引才新局面。加大柔性引才扶持力度,在分配激励、经费资助、法律保障等方面享受现有人才同等待遇,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柔性引才成本,努力实现我市柔性引才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强化待遇留人效能,特别是对来甬从事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工作的优秀人才加大扶持力度,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或贷款贴息。事业单位要激活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扩大知识、技术、管理等因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含量,进一步拉开收入档次,向贡献和业绩倾斜。企业要不断健全现金、实物、股权等多种奖励形式,完善按实际贡献自主奖励的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收入中奖励所占比重。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试行技术入股分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试行期权激励办法。同时,有针对性地建立实施灵活多样的特殊人才津贴,如技术骨干津贴、特殊技术人才津贴等。积极探索建立补充保险金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其在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社保参保待遇。

(四)健全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健全人才政策保障体系

人才政策的制定要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策相配套。推动人才政策由职能部门研究制定为主向社会参与研究制定转变,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的科学化水平。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人才开发职能,梳理整合现有的各项人才政策,对不适合当前人才工作形势和需要的政策文件进行修改调整,建立多部门人才工作信息交流互动及共同决策、联合行动工作机制。推动人才政策由“重引轻用”向统筹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等各个环节转变,形成人才政策合力。按照“务实管用、完整配套”的原则,尽快完善出台包括扶持企业人才开发、柔性引进领军拔尖人才、完善人才中介组织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同时,促进人才政策均衡发展,统筹协调高端人才、中级人才、基层人才开发与培养,确实改变过去“重视高层、忽视中层、轻视基层”的观念和做法,着力推进不同层次人才的和谐发展。

2.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加大政府对人才公共服务场地、网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建成一批功能较强的大型人才市场。积极贯通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逐步做到政策、资源共享,服务形式互通。重视和加强人才信息统计,加快推进人才信息库建设,完善人才资源开发运行监测体系和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市场调查,认真分析技能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发布技能人才的供求信息,引导职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劳动者合理选择职业、确定职业培训方向。完善社会化人才档案管理,发展人才职业信用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开设专门窗口,为技能人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险关系代理、代管档案等服务。推进就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企业类型、社保等制度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通。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加大人才流动、人才市场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仲裁工作力度,坚决纠正、严厉查处企业拖欠和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引导企业改善员工生活条件,建立完善员工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增强企业吸引力,使企业“招得进、留得住”人才。学习杭州等地的先进经验,加大推动人才房建设,为毕业大学生、蓝领工人等中低层人才提供限价商品房和租赁房,并给予适当的房租和住房公积金补助,以降低生活成本,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创业环境。规范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重点对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和市管拔尖人才进行跟踪服务,加大对重点人才的有效激励。健全人才创业扶持机制,鼓励创业园、科创中心和博士後工作站吸纳、利用国内外人才和智力,特别是对于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市科创中心、创业园实施转化的博士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以上科技人才,提供经费保障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课题组顾问:詹荣胜 陈飞龙

组长:周海宁

副组长:钱春燕

成员:陈民恳 林绍芳

执笔:陈民恳宁波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跟踪评估建模研究

一、前言

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指导和支撑,不仅可以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而,研究、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能够促使地区更经济、更科学、更稳定地发展。然而,出于经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发展规划期限的长期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随着规划区域的内外环境与自身资源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发展,发展规划的某些内容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如不能及时加以修正,规划将丧失其原有的指导功能,因此,需要对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跟踪监测,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修正规划,从而确保规划更科学、更实用,充分发挥规划的效益。

由于地区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的综合体,它决定了地区经济系统具有非常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单凭经验和定性分析方法很难准确把握。因而,对发展规划进行跟踪评估时,不但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定量分析。自2004年我市首次开展对“十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以来,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未建立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规划评估制度。在此背景下,开创性地开展对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跟踪评估建模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市规划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发展规划跟踪评估建模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规划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正不断涌现,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总体上看,我市的规划理念还带有相当的计划色彩,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而,通过发展规划跟踪评估建模研究,引入计量建模等新型规划理论和方法,引导传统的单一的规划理念逐步向多学科理论、多种规划手段、多样表现形式转变,将有利于优化和丰富我市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2.有利于保障规划的科学实施

发展规划评估本身是一种反馈机制,通过实施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影响规划实施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通过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建模评估,可以定量地描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以及时调整规划的相关内容,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此外,在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规划实施的重点、方向和任务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建模评估,可以明确各项规划目标的现状与差距,从而使下一阶段规划实施的措施更具针对性,更好地保障规划的科学实施。

3.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

在进行地区经济预测和制订发展规划过程中,如只注重定性分析,而忽视定量分析,会造成所得到的结论因缺乏有效论证而过于空洞和形式化,这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因而,通过发展规划跟踪评估建模研究,充分提炼统计数据的支撑作用,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的定性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发展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这也可以为科学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前期研究工作。

(二)发展规划跟踪评估建模研究的基本原则

1.经济理论导向性原则

任何经济模型的构建,都要首先考虑模型与经济理论的整合性,如果缺乏经济理论的合理支撑,那么模型对于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就会丧失其应有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发展规划建模研究时,应坚持经济理论为先导,解释变量的选择和模型形式的设定都应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

2.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在发展规划跟踪评估建模研究过程中,若只强调定量分析,追求复杂或者漂亮的数学模型,而忽视定性分析,很可能会造成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同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大相径庭,这对于规划目标的准确预测和正确决策都是有害的,因此,建模研究应结合定性的规范分析,在尊重统计数据的客观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目标预测的可信度和合理性。

3.个体评估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地区发展规划涉及地区发展全局,囊括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科技教育、人口环境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每个规划领域的跟踪评估建模研究都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展,但是地区经济系统本身具体整体性。因此,有必要在各个领域建模评估的基础上对发展规划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规划的整体实施状况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三)发展规划跟踪评估建模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利用定量技术进行地区经济预测和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利用的模型和方法为数不少,通常可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大类。定性分析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依靠人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经验判断能力,在对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类方法常常在历史数据不全的条件下使用,其特点是简便直观,无需建立烦琐的数学模型,只依赖于专家的判断。定量分析主要依靠历史统计资料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构造具体的数学模型来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其预测和规划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数值。定量化分析是现代经济预测和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定量分析技术和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多元回归分析、联立方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

1.计量建模分析

(1)多元回归分析

计量建模分析是经济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等手段找出变量间近似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在地区经济研究中应用的计量建模方法一般包括简单和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和联立方程等经济计量模型。简单回归分析,应用于两个经济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和预测;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应用于被预测的经济要素受两个以上要素影响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和预测,例如对地区经济总量、消费、人口劳动力变化等的分析和预测;联立方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单一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用于全面反映复杂的现实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如反映商品供求状况的需求-供给模型、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宏观经济模型等。本研究在建计量模型时主要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和联立方程。其中多元回归分析的主要思路与内容有以下几点:

①建立计量模型。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和现有统计资料,假定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变量(因变量Y)受到一个或多个因素(自变量Xi)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关系表示成经济计量模型。

②确定函数形式。根据大量试验或观测获得的数据,用统计方法确定Y与Xi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这也称为确定计量方程。

③方程准确性判断及准确化。通过对计量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检验,一方面判断整个方程的准确性(可信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每个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影响程度,在计量模型中去除影响程度小的变量,使模型只包含主要的自变量,从而简化(准确化)方程。

④利用模型预测。估计好的计量模型反映了因变量Y与自变量Xi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因此,可以用求得的这种关系进行预测,即根据自变量Xi的值求出对应因变量Y的值。

本研究在建立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等多个单方程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宁波市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本研究在建立计量模型时,首先对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等指标进行了单整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指标都是平稳的,因此本研究所建的计量回归并不是伪回归。

(2)时间序列分析

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对某一个或一组变量x(t)进行观察测量,将在一系列时刻t1,t2,…,tn(t为自变量且t1〈t2<…<tn)所得到的离散数字组成序列集合x(t1),x(t2),…,x(tn),我们称之为时间序列,也称为动态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系统观测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来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它一般采用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常用在国民经济宏观控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潜量预测、气象预报等方面。

时间序列建模基本步骤是:①用观测、调查、统计、抽样等方法取得被观测系统时间序列动态数据。②根据动态数据作相关图,进行相关分析,求自相关函数。相关图能显示出变化的趋势和周期,并能发现跳点和拐点。跳点是指与其他数据不一致的观测值。如果跳点是正确的观测值,在建模时应考虑进去;如果是反常现象,则应把跳点调整到期望值。拐点则是指时间序列从上升趋势突然变为下降趋势的点。如果存在拐点,则在建模时必须用不同的模型去分段拟合该时间序列,例如采用门限回归模型。③辨识合适的随机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即用通用随机模型去拟合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对于短的或简单的时间序列,可用趋势模型和季节模型加上误差来进行拟合。对于平稳时间序列,可用通用ARMA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及其特殊情况的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或组合——ARMA模型等来进行拟合。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则要先将观测到的时间序列进行差分运算,化为平稳时间序列,再用适当模型去拟合这个差分序列。

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职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是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其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距离的种类很多,其中欧式距离在聚类分析中用得最广,它的表达式如下:其中,Xik表示第i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观测值;Xjk表示第j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观测值;dij为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之间的欧氏距离。若dij越小,那么第i与j两个样品之间的性质就越接近。性质接近的样品就可以划为一类。

当确定了样品之间的距离之後,就要对样品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本节只介绍系统聚类法,它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首先将n个样品每个自成一类,然後每次将具有最小距离的两类合并成一类,合并後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为止。分类结果可以画成一张直观的聚类谱系图。

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的步骤如下:

①确定待分类的样品的指标;

②收集数据;

③对数据进行变换处理(如标准化或规格化);

④使各个样品自成一类,即n个样品一共有n类;

⑤计算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距离对称矩阵,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并成一类;

⑥并类後,如果类的个数大于1,那么重新计算各类之间的距离,继续并类,直至所有样品归为一类为止;

⑦最後和制系统聚类谱系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或不同的分类原则,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在评估“十一五”时期规划各指标前两年的完成情况後,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所有评估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4个一级指标分为五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指标的定义

宁波市“十一五”《纲要》中设置了34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包括预期性指标26项,约束性指标8项,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四大领域,以下对各指标的定义作一简要说明。

(一)经济发展领域

1.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支出计算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用来衡量或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指分摊到每个国民份上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值,是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人均生产总值取决于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口总数的变化,人口总数一般采用常住人口计算。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组织的由国家支配,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是通过预算(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集中的财政资金,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各项工商收入、各项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4.三次产业比重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就是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了经济结构状况,是体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重要指标。

5. 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指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经费占全市GDP的比重,是衡量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它是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的,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8.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

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是指一个地区当年自营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和。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9.实际利用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是指国境外资金参与地区经济建设的实际投入资金数量。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外向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10.港口货物吞吐量

港口货物吞吐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装备和劳动组织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港口为船舶装卸货物的数量,以吨为单位计算。它是衡量港口规模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

11.集装箱吞吐量

集装箱吞吐量是反映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状况的指标,也是衡量港口综合实力、体现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和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

12.公路网密度

公路网密度是反映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区域内公路总里程与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

(二)社会发展领域

1.城市化率

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程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纲要》中采用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指当年城镇各类企业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的总和。它是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

3.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是指常住人口中,每1000人所能享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它是反映基础医疗设施水平的基本指标。

4.普通高校在校生数

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等学校的在校生数。它是反映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

5.平均受教育年限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一定时期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它是反映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指标。

6.各类人才资源总量

各类人才资源总量是指大专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人数。它是反映一定层次人力资源存量的重要指标。

7.社区(村)依法自治达标率

社区(村)依法自治达标率是反映基层民主建设状况的重要指标,由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两方面内容构成。

(三)人民生活领域

1.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它是反映人口变化的重要指标。

2.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是指“十一五”期末城镇就业人数与“十一五”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它是反映就业状况的指标,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3.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是指“十一五”期间,农业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部门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移的流动总量。它是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就业状况的指标。

4.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期末城镇从业人员之和的比重。它是反映城镇就业状况的逆向指标。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後所馀下的人均实际收入。它是反映城镇居民货币支付能力的指标。

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国家统计局在农调队对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基础上处理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它是反映农村居民货币支付能力的指标。

(四)资源环境领域

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社会综合能耗与生产总值之比值的下降程度,一般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取值为万元GDP能耗。它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性指标,也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2.主要污染物排放

主要污染物是指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它是反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

3.城镇污水处理率

城镇污水处理率是指城镇污水处理量占城镇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生产和生活污水通过集中处理,实现主要水污染减排的程度。

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指对城镇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标准处理的数量占全部城镇生活垃圾总量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对城镇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以减少有害排放的程度。

5.市区人均公绿面积

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公共绿地面积与市区人口的比值,它反映了城市人均可享有的公共绿地水平和城市的生态化程度。

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环境的生态化程度。

7.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地区拥有的森林面积与国土面积之比,它反映了地区环境生态化程度。

三、指标预测方法

指标体系的测算,不同的指标测算方法不尽相同。经济类的指标主要应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测算。其他指标通过分析数据历史变化趋势,利用平均增速预测法、滑动平均法等,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他城市的有关经验值,给出指标的测算值。

(一)计量模型预测法①

根据现有的数据和基础,我们对地区生产总值等11个规划指标进行建模分析②。利用1978-2008年共31年的数据,本课题对以下指标主要采用单方程多元回归建模。此外,在单方程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结果进行相互印证,模型主要由32个内生变量、22个外生变量、32个方程组成。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模拟结果比较接近。

1.地区生产总值建模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定义,认为GDP是投资、就业人数及自身滞後一期的函数。由于投资的效果往往在一至两年後凸现,因此在解释变量中用投资的滞後一期、二期替代,另外用虚变量控制了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综合表达式为:

GDP=F(前一年GDP、投资滞後一期、投资滞後二期、当年就业人数、虚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①此类指标的数据积累比较完整且相关解释变量的数据基础也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计量建模分析。

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比重可以由地区生产总值预测推算出,因此实际上共有13个指标是由计量模型方法预测的。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GDP为地区生产总值,L.GDP为地区生产总值一阶滞後变量,L.DG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阶滞後,L2.DG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二阶滞後,LM为社会从业人员,D9799为虚变量。

与地区生产相似,认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是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滞後期、第二、三产业投资滞後一期、滞後二期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及虚变量的函数。但由于数据所限,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只有10年数据,因此在估计第二产业增加值时略去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变量即:

GDP2(或GDP3)=F(前一年GDP2或GDP3、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投资的滞後一期、滞後二期、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虚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GDP2为第二产业增加值,L.GDP2为第二产业增加值一阶滞後变量,L.DGI2为第二产业投资额的一阶滞後,L2.DGI2为第二产业投资额的二阶滞後,D9799为虚变量。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GDP3为第三产业增加值,L.GDP为地区生产总值一阶滞後变量,L.DG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阶滞後,L2.DG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二阶滞後,LM为社会从业人员,D9799为虚变量。

GDP1=GDP-GDP2-GDP3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模拟最近5年GDP、GDP1、GDP2和GDP3(见表1)。 从表中可看出,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

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建模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而税收的增长主要由经济规模扩张带来的税基扩大引致,因而GDP是财政收入的主要解释变量,同时,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财税政策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引入滞後一期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计量方程为: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F(GDP、上一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虚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REVE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GDP为地区生产总值,L.REVE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一阶滞後,D0607和D9799为虚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除了2005年,其馀四年的误差均未超出3%,可见模型很好地模拟了被解释变量。

3.全社会固定资产建模

固定资产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制模型时曾用很大精力来改进投资函数,但是至今,对投资函数并不满意。从全国的统计口径上看,1978-1984年的投资数据只是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1985年开始才有全社会口径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数据口径不一致直接影响方程参数的估计。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宁波实际,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GDP、GDP滞後一期及固定资产投资额滞後期的函数。具体表达式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GDP、GDP滞後一期、固定资产投资额滞後一期)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GD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为地区生产总值,L.GDP为地区生产总值的一阶滞後变量,L.GD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阶滞後。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由于投资的波动较大,预测的误差百分比除了2006年外,其他年份均超过了5%,但总的来说,误差均控制在10%之内,且模型整体显著性极高,P值为0.0001,因此整体计量方程设定是比较合理的。

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消费品价格指数的高低显然也影响到销售额。因此,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个解释变量。此外,很多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在计量模型中还加入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滞後一期作为解释变量。计量模型表达式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F(财政预算一般收入、CP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滞後一期、虚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RETAIL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REVE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CPI为消费者价格指数,L.RETAIL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一阶滞後,D95为虚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此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5.自营进出口总额建模

宁波是出口依存度相当高的城市,平均每5个就业的宁波人中,就有1人与外贸业相关。出口不仅仅跟上年出口有很大相关性,外商投资企业也是我市出口的一大主力,因此外商投资也是影响我市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出口依靠的是国外市场,汇率高低会对我市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出口是外商投资、汇率和出口滞後一期的函数。计量出口方程形式为:

外贸出口=F(实际利用外资、汇率、出口额滞後一期、虚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EX为外贸出口额,WSTZ为实际利用外资,RATE为汇率,L.EX为出口一阶滞後,D98、D07为虚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近五年模型预测误差均控制在5%以下,方程整体模拟效果显著。

我市的进口主要包括资源设备和原材料等,因此进口取决于国内需求,包括生产和消费,这里进口额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投资、汇率、世界经济增长率及进口滞後一期的函数。进口方程形式:

外贸进口=F(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投资、汇率、世界经济增长率及进口滞後一期)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IM为外贸进口额,RETAIL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RATE为汇率,WGDPV为世界经济增长率,L.EX为进口一阶滞後。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进口额的历史数据。

进出口总额=外贸出口额+外贸进口额。

6.实际利用外资建模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宁波经济支桩之一,外商投资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标。外商投资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因此引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另外,外商投资政策也是影响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981年开始构建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利用外资格局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拓宽了外商投资的领域,利用外资蓬勃发展。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市利用外资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根据我市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的特点,实际利用外资可以是人均GDP、实际利用外资一阶滞後以及外商投资政策的函数。

外商投资=F(人均GDP、上一年实际利用外资、外商投资政策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WSTZ为实际利用外资额,AVGDP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L.WSTZ为外商投资的一阶滞後,WSTZZC为外商投资政策,D02、D03为虚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很好地解释了外商投资额。

7.港口货物吞吐量建模

港口发展很明显与外贸总额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将外贸进出口、世界经济增长率作为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同时将时间变量及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滞後一期和二期作为解释变量,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具体方程如下:

港口货物吞吐量=F(口岸进出口总额、世界经济增长率、时间变量、港口货物吞吐滞後一期和二期)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HWTT为港口货物吞吐量,kajck为口岸进出口总额,WGDPV为世界经济增长率,T为时间趋势变量,L.HWTT和L2.HWTT分别为港口货物吞吐的一阶滞後和二阶滞後。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模型预测误差占实际值百分比均在5%之内,因此模型建立是比较合理的。

8.集装箱吞吐量建模

集装箱运输发展很明显也与外贸总额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也将进出口外贸总额作为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同时将集装箱吞吐量的滞後一期作为集装箱吞吐量的解释变量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最後还添加了虚变量。具体方程如下:

集装箱吞吐量=F(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滞後一期、集装箱吞吐量滞後一期、虚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JZXTT为集装箱吞吐量,L.JZXTT为集装箱吞吐量的一阶滞後,EXIM为自营进出口总额,L.EXIM为自营进出口总额一阶滞後,D07为虚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9)可以看出,集装箱吞吐量模型预测误差占实际值的百分比均未超过5%,因此模型的预测是比较准确的。

9.人口自然增长率建模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很多,建立计量方程也非常复杂。但通过对增长率的历年数据观测,可以发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决定于人口出生率,同时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降低的趋势,因此可以简化的将出生率和时间T作为解释变量。计量方程如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F(人口出生率、时间T)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POPMV为人口自然增长率,BIRT H为人口出生率,T为时间趋势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10)可以看出,计量方程较好地模拟了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个指标。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模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所得和从事个私经济的经营所得,同时,随着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日渐完善,财产性收入也逐步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从总体上看,这三方收入都要受制于国民经济的第二、三产业走势。另外,从短期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以宁波地区的第二、二产业生产总值及城镇居民的上期收入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与当年的物价水平相关,因此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引入解释变量中,最後为了增加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还引入了虚拟变量,1994年是实施修正後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启用800元个税起徵点的重要年份。具体方程如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F(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居民的上期收入、CPI、政策虚拟变量)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PCDIU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GDP23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L.PCDIU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阶滞後,CPI为消费者价格指数,D93、D94为虚变量。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11)可以看出,最近五年预测误差百分比都很低,不到2%,因此模型所选择的解释变量是合适的。

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建模

宁波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中以在本地企业中得到务工收入为主,而家庭经营收入则主要从事农业劳动所得。从总体上看,第一、二产业对宁波农村居民收入都具有重大影响。另外,从短期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会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以宁波地区的第一、二产业生产总值及农村居民的上期收入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与当年的物价水平相关,因此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引入解释变量中。在模型中我们把2004年以後的年份作了虚变量以控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影响,但T值显示该变量并不显著,因此略去此虚变量。具体方程如下: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F(第一、二产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上期人均收入、CPI)

最终估计方程为:

方程整体性P值为0.0000,括号中报告的是系数的T值。式中,PCDIR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GDP12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之和,L.PCDIR、L2.PCDIR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阶滞後和二阶滞後,CPI为消费者价格指数。

从近五年的模拟误差结果(见表12)可以看出,模型的预测精度是非常高的,最近5年最大的误差不超过1.5%,说明所建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被解释变量。

(二)滑动平均预测法①

滑动平均法指通过分析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过程,提示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其未来状态进行预测。本报告主要用三点滑动平均法,其预测模型如下:式中,yt为指标y在t的滑动平均值;yt-1,yt和yt+1分别为指标y在t-1期、t期和t+1期的实际值。

在本报告中,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城镇登记失业率这四个指标是用三点滑动平均法预测其未来值。

①此类指标大多属于社会类指标,建立计量模型将非常复杂且相关解释变量没有数据积累做基础,因此不宜做计量模型分析。只能根据变量自身做时间序列趋势预测,这里采用三点滑动平均法进行预测。

(三)平均速度预测法①

平均速度预测法指按照前两年(2006、2007)完成规划任务的平均速度来预测指标的未来值及能否完成规划目标值。本报告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市区人均公绿面积这3个指标是用平均速度预测法来推算能否如期完成其2010年规划目标。

(四)综合预测法②

综合预测法指以前两年的实际完成情况为基础,结合我市今後几年的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划,并参照国内同类城市的相应指标值来预测指标的未来值。本报告中,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城市化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8个指标是用综合预测法来推算能否如期完成其2010年规划目标。

四、指标评估与预测

(一)指标评估③

宁波市“十一五”《纲要》中设置了34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虑到指标数量比较大,单个指标评估显得零散,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分类评估。为此,我们采用了聚类分析统计模型,根据2006年、2007年各个指标完成进度情况④,按照指标进度值的相近程度进行分类,继而再对指标进行分类评估,通过SPSS统计软件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所有34个指标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指标聚类区间在(1.28~1.59)之间,共有3个指标,分别为:城

①此类指标自身的数据积累非常薄弱,无法根据变量自身做时间趋势预测,只能根据前两年的完成进度情况进行预测。

②此类指标不但自身的数据积累非常薄弱且波动较大,特别是节能减排类指标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各指标的实际情况作综合预测。

③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园区化率这两个指标由于计算口径发生较大变化,故未评估。但我们把公路网密度分解为公路网密度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把主要污染物排放分解为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这样总指标仍为34个。同时三次产业比重我们以完成第三产业进度作为评估标准。

④由于城市化率等10个指标在2008年统计公报中没有相应统计数据,因此以各指标截至2007年的完成进度情况进行聚类统计分析。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各指标完成进度上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在2007年达到197万人,完成规划任务的159%,已超额完成2010规划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在2007年分别为3.16%和2.3‰,均明显低于2010规划目标,是完成情况最好的一类指标。针对这类指标,建议在未来规划目标制订时考虑适度调高,使之更能体现规划目标的前瞻性。

第二类指标聚类区间在(1~1.08)之间,共有4个指标,分别是:公路网密度、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从各指标完成进度上看,2007年公路网密度达到94.95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规划任务的107.6%。城镇污水处理率2007年达到75.6%,已超过2010年的规划目标值5.6个百分点。我市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基本保持在规划目标37%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0.3%,在保持规划目标的基础上略提升0.3个百分点。这4个指标在2007年末也已提前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但是与第一类大幅度超过规划目标的指标相比,这类指标弹性更低一点,尤其是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这2个指标今後可挖掘空间不大。因此,今後这类指标规划目标的制订可适当考虑指标本身的饱和度。

第三类指标聚类区间在(0.62~0.86)之间,共有14个指标,分别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区人均公绿面积、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平均受教育年限、自营进出口总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化率、社区(村)依法自治选举率、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从各指标完成进度上看,截至2007年底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达到18.8万人,已完成规划任务的62.7%。2007年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达到11.81平方米/人,完成规划任务的85%。R&D经费分别占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1.28%,已完成规划任务的64.5%。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为12.76万人,已完成规划任务的57.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年,完成规划目标的60%。自营进出口总额564亿美元,增长率为33.8%,高出规划目标18.8个百分点,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任务的6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0元,比上年增长13.6%,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任务的7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723.92亿元,实际比上年增长21.7%,超过《纲要》目标(12%)9.7个百分比,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目标的7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3.38%,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任务的75.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0.81%,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任务的74.5%。城市化率达到63.22%,已完成规划任务的77.78%。至2007年底,社区(村)依法自治达标率连续两年保持98%,提前实现规划目标。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45亿吨,比上年增长11.4%,比规划目标(6%)高出5.4个百分点,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任务的83.8%。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3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2.3%,远高于14%的规划增长目标,至2007年末已完成规划任务的86.4%。这14个指标在2007年末均已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值的60%以上。据此测算,如无特殊因素影响,以上指标均有望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第四类指标聚类区间在(0.31~0.53)之间,共有10个指标。分别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单位生产总值耗能下降、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实际利用外资、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从各指标完成进度上看,都在平均进度上下浮动,其中,2006-2007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99亿元,累计完成规划任务的31%。2007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7.98万吨,比2005年分别净削减3.346万吨,已完成规划任务的32.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6公里,比2005年增加100公里,完成规划任务的36.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7吨标准煤,2007年已比2005年降低了0.07吨标准煤,已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36.8%。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60.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5万人,完成规划任务的39.1%。2006-2007两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9.35亿美元,前两年累计完成规划任务的42.9%。前两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26万人,已完成规划任务的43.3%。2007年宁波人均生产总值为49818元,已完成规划目标的48.9%。2007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035.46亿元,增长率17.3%,超过规划目标(12%)5.3个百分点,已完成规划任务的51%。前两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4.3%,比《纲要》目标(11%)高出3.3个百分点,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35亿元,已完成规划目标的53.3%。因此,进度最快的地区生产总值,最慢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第五类指标聚类区间在(0.046~0.15)之间,共有3个指标,分别为:第三产业比重、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从各指标完成进度上看,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0.31,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为目标,2007年末只能完成了规划目标的15.1%。2007年我市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95张,已完成规划任务的11.7%。至2007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到5.19万吨,比2005年净削减0.036万吨,完成规划任务的4.6%。这3个指标在2007年末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均不足20%,後三年如进度不加以大幅提升,则要如期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难度很大。建议今後在制订这类指标规划目标时需要依据情况适度调低,以兼顾规划目标的可达性。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除了第五类指标需要关注以外,在第四类指标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这4个指标在2007年末均未完成平均规划进度(40%),如期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比较艰难,各相关部门对这4个指标也应高度重视。

(二)指标预测

1.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建模预测,我市GDP总量2009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4425亿元和5045亿元。但是考虑到全球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快速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并且短期内情况难有大的好转,这对于出口比重较大、外向度高的宁波而言,影响甚大。2008年我市GDP总量3964亿元,增长10.1%,低于2007年增速4.7个百分点。在外部经济衰退、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十一五”後期宁波经济将面临下行调整阶段,经济增长要达到前两年14.3%的平均增速已不太现实。今明两年地区生产总值修正为4281亿元及4850亿元将比较切合实际。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4300亿元,因此2010年将有望完成并超过规划指标。

2.人均生产总值预测

人均生产总值是地区生产总值与常住人口的商。根据有关专家(见2004-2020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预测,今明两年我市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716万人和730万人,因此根据预测的地区生产总值推算,今明两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59790元和66438元①。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61400元,因此,今年年底有望完成规划指标。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

根据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建模预测,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9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968亿元和1144亿元。但是考虑到我市经济已经进入下行阶段,房地产市场萎缩、制造业利润大幅度减少、各项税制改革以及各项减税让利政策将直接影响我市的财政收入,因此今明两年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修正为870亿元和980亿元。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划目标为820亿元,而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达到810亿元,因此今年年底肯定能完成并超过规划指标。

①2008统计公报人均生产总值69997元,折合10097美元是以户籍人口作分母计算的,而这里的人均生产总值是根据定义以常住人口作分母计算的。

4.三次产业比重预测

根据预测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推算,今明两年我市三产比重将分别达到4.0:54.5:41.5和3.9:55.5:41.6。考虑到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工业产出增速下滑幅度大于服务业,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市第二产业比重,今明两年我市第二产业比重将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相应有所上升,但由于我市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不会太大。深入分析宁波近10年来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状况,我们发现,宁波市人均GDP从1998年的23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超过6000美元,但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几乎全部来自第一产业比重的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却几乎未变,一直保持在5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宁波在新一轮的工业高增长周期中,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加速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导致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对第三产业产生比较明显的挤出效应。因此2009和2010年我市三产比重修正为3.8:54.2:42和3.6:54.3:42.1。2010年规划目标为3.5:53.5:43,可以看出至2010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规划目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目标0.8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目标0.9个百分点。因此,三次产业比重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较为困难。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2008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8.2,增长8.2%,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模预测,2009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将分别达到1935亿元和2108亿元,则2010年末我市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52亿元。虽然宁波出台了今後两年800亿带动3000亿的投资计划,但考虑到企业融资特别是诸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源约束严重(尤其是土地资源)、企业家投资意愿不足、大项目投资断层以及房地产投资将持续低迷等因素,今後两年我市投资很难在较高的基数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此2009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修正为1890亿元和2100亿元,至2010年末我市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17亿元。2010年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为10000亿元。因此,2010年完成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较为困难。

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

根据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模预测,2009年和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分别达到1454亿元和1709亿元。尽管近几年我市消费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是我市经济的进一步放缓必定会带动消费的随之下行,随着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引擎的增速放缓、股指下降和房价回落所形成的财富负效应、居民收入预期收入的减少以及价格指数的回落等因素都将使消费持续快增的良好局面难以维系。因此2009和201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修正为1400亿元和1610亿元。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划目标为1300亿元,而2008年我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238亿元,因此今年年底肯定完成并超过规划指标。

7.自营进出口总额预测

根据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建模预测,2009年和2010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将分别达到821亿美元和975亿美元。受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今明两年我市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今年出口下滑有可能超出预期,随着外部环境的稳定,明年我市出口可能会有所回升,因此2009年和2010年我市进出口总额修正为746亿美元和910亿美元。2010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规划目标为670亿美元,2008年实际进出口总额为678亿美元,已完成规划目标值。

8.实际利用外资预测

2008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增长1.3%,根据实际利用外资建模预测,今後两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将分别达到27.07亿美元和28.75亿美元。考虑到今後我市招商引资面临用地约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以及跨国投资可能减速等因素的考验,利用外资在未来两年很可能面临增长困难的局面,但是随着慈溪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区以及多个服务业重点区块推进,我市实际利用外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因此2009年和2010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修正为24亿美元和24.5亿美元,五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23.2亿美元。《纲要》目标为五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因此该指标有望如期完成。

9.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根据港口货物吞吐量建模预测,今後两年我市货物吞吐量将分别达到3.72亿吨和4.26亿吨,今年外贸进出口回落以及国际海运业的持续不景气将势必影响到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势,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将下滑,但随着我市港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港口物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2009年和2010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修正为3.7亿吨和3.9亿吨。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规划目标为3.6亿吨,2008年实际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6亿吨,已完成规划目标值。

10.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根据集装箱吞吐量建模预测,2009年和2010年末我市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283万标箱和1555万标箱。今年外贸出口回落以及国际海运业的持续不景气将势必影响到我市集装箱吞吐量的增势,我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将下滑,但随着我市港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港口物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2009年和2010年末我市集装箱吞吐量修正为1150万标箱和1311万标箱。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规划目标为1000万标箱,2008年实际集装箱吞吐量为1085万标箱,已完成规划目标值。

11.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建模预测,2009年和2010年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将分别为2.15‰和2.11‰,同时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由于我市长期严格有效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和2008年该指标增长情况来看,分别为2.3‰和2.18‰,也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纲要》目标为3‰,因此该指标在控制范围内,能如期完成。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模预测,2009年和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达到2.75万元和3.05万元。随着经济的放缓,总体而言我市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增长都将有所放缓。因此,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修正为2.73万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划目标为2.4万元,2008实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万元,已完成规划目标值。

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测

根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建模预测,2009年和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12450元和13967元,由于我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近50%,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居民收入也将受到影响。因此2009和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修正为12137元和12472元。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11000元,2008年实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450元,已完成规划目标值。

14. 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根据滑动平均法推算,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08年至2010年分别为1.37%、1.46%和1.55%。2006年以来在科学发展指导下,我市坚持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今明两年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深化,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将持续增强。2010年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标值为1.5%,预计能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值。

15.各类人才资源总量

2008年我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为69万人,根据滑动平均法推算,2009和2010年我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76.5万人和85万人。“十一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大市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成效明显。随着“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的确立,聚才育才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建设将继续稳步推进。2010年各类人才资源总量目标为80万人,预计能如期完成并超过规划目标值。

16.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

2008年我市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为39.3万人,根据滑动平均预测法推算,2009年和2010年我市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将分别达到52.5万和65.2万。随着我市经济放缓,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受外需减少的影响,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将有所降低。但考虑到国家财政、税收对企业不减员、不裁员等行为采取的鼓励优惠政策、劳动力培训投入的加大、公益性岗位创造及对自主创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2010年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目标为60万,预计能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值。

17.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8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根据滑动平均预测法推算,2009年和2010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46%和3.61%。随着我市经济进入下行调整阶段,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有所提高。但一是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数较小;二是考虑到财政对劳动力培训投入的加大、对自主创业的金融支持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旨在支持与扶助广大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大幅度提高。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目标为4.5%,预计今明两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仍在此目标范围之内。

1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根据平均速度预测法推算,2009年和2010年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分别达到418公里和480公里。目前我市在建的高速公路主要是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工程、象山港通道及连接线工程,以及宁波绕城高速东段工程,其中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工程全长约35公里,宁波绕城高速东段工程全长43.5公里,象山港通道及接线工程全长47公里。若此三项工程能在2010年竣工通车,则可增加调整公路通车里程125.5公里。2008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366公里,而2010年规划目标为503公里,按此差距仍在11.5公里。据此推算,年内如没有新的高速公路项目上马,有可能难以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

19.平均受教育年限

根据平均速度预测法推算,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我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4年、10.7年和11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将加快发展、教育体系将日益完善、居民的受教育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今後我市的教育发展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目标为10.5年,预计能如期并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值。

20.市区人均公绿面积

根据平均速度预测法推算,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我市市区人均公绿面积分别为12.31平方米、12.81平方米和13.31平方米年。今明两年,随着东部新城区、江北区、鄞州新城区的城市建设,以及老三区核心区的城市改造,将会建成更多的公园绿地。但随着市区人口的同期增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的难度。因此,实际的人均公绿面积也许会低于预测值,但2010年市区人均公绿面积目标为12平方米,至2007年底已完成规划目标的85%,因此肯定能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值。

21.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预测

2008年我市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3.12张。今後两年,随着我市一批医院卫生院新建、扩建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市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继续增加,同时我市的常住人口增速将会下降,全市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将不断提高。宁波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儿医院及中医院等扩建、迁建项目将先後于2009年竣工,宁波市新民医院等新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北仑人民医院、东部新城医院等新建项目的推进力度也不断加大,卫生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预计“十一五”期间新增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1万张。根据有关专家预测(见2004-2020年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我市常住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730万,据此推算2010年我市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将达到3.75张。2010年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规划目标为4.3张,因此综合判断,完成该指标任务将比较困难。

22.普通高校在校生预测

近年来,在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我市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提升。今後两年,随着宁波大学扩建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我市高校的吸纳能力将持续增加。2008年我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13.3万人,2010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规划目标值为14万人,已完成规划任务的75.9%。因此综合分析,该指标有望如期完成。

23.五年转移劳动力累计

随着我市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劳动力保持前两年的转移规模已比较困难,但考虑到一是我市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发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可以预见,我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将继续增加;二是至2008年上半年,已经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23.5万人,已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78%。综合判断,到2010年末,可如期完成转移农业劳动力30万人的规划目标。

24.城市化率

2007年我市城市化率为63.22%,比2005年提高7.22个百分点已超过60%。今明两年在城镇化建设的主基调下,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的城市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一是随着城市空间布局战略的大幅推进,东部新城、鄞州、北仑、镇海新城区等重点区域和十大功能区块的建设加快,无疑将进一步加速我市的城市化进展。二是从横向比较看,同类副省级城市如杭州、厦门城市化率2010年目标分别为70%和75%,长三角城市如苏州、无锡城市化率2010年目标也分别为70%和75%,而我市2010年城市率目标只有65%。基于以上分析,综合判断至2010年底,我市城市化率将如期完成65%的规划目标。

2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由于2006年起我市慈溪、象山已有垃圾处理未能达到省里核定的无害化处理要求,故2006年和2007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只有67.01%和70.81%,完成进程稍显不足。但由于目前我市建有投运的垃圾填埋场7座和垃圾焚烧处理厂2座,慈溪1座正在建设中,象山、馀姚等地也在筹备建设垃圾焚烧热电厂。结合以上分析,後两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得到大幅提升。综合判断,至2010底,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可实现“达到95%以上”规划目标。

2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08年末,我市的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1吨标准煤,比2005年降低了0.13吨标准煤,已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68.4%。但我市今後两年节能工作的难度仍然很大。一是工业结构加速重型化带来的压力。“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市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推进时期,特别是耗能大的重工业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增加速度,到2008年,全市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1.8%,轻重工业比重已达1:2.07,重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大了节能的压力。二是承担着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重任,目前我市镇海炼化、大型火电厂等重点能耗企业能源利用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技术挖潜已经有限,而後两年一批钢铁、石化和火电等项目还将陆续建成投产。三是居民生活用能呈现刚性快速增长,我市居民生活水平处在加速提升的阶段,人均居住面积快速扩大,大量的家用汽车、家用电器、家用电脑源源不断进入家庭,高用能产品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社会用能和资源消费必然呈现刚性增长,增加了我市万元GDP能耗降低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2010年底完成该规划目标有一定难度。

27.二氧化硫排放量

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要求在2005年21.33万吨的基础上削减47.9%,减少到2010年的11.12万吨,五年净削减10.21万吨。2008年末,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14万吨,已完成规划任务的50.8%。今後两年,我市的减排任务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一是减排主要靠工程投入,二氧化硫下降主要依靠脱硫工程,减排手段较为单一。二是由于我市承担着国家和省确定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的定位,随着能源、石化和钢铁等一批批大型项目近几年投产运行,极大的加剧了减排的工作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市还将有21个临港重化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必然造成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刚性增长。要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2009和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就必须年均减少14%以上,而根据前三年减排10.8%的平均进度测算,将很难完成任务。基于以上分析,综合判断至2010底,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1.12万吨”的规划目标将很困难。

28.化学需氧量排放

化学需氧量排放要求在2005年5.225万吨的基础上削减14.9%,减少到2010年的4.441万吨,五年净削减0.784万吨。2008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67万吨,已完成规划任务的70.8%。根据测算,该指标前三年平均增速在3.7%,如要达到2010年规划目标,则後两年平均增速应在2.5%。同时随着江南污水处理厂等大型污水处理工程和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设施建设相继投入运行,预计2010年底能基本完成化学需氧量排放“4.44万吨”规划目标值。

其他未测算的6个指标在2008年末已提前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它们分别是:公路网密度、城镇职工参保人数、社区(村)依法自治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

五、几点说明

(一)关于指标体系说明

一是有的指标数据缺失。一直以来,经济发展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对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社会和资源领域中的众多指标在《宁波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都没有统计数据,比如城市化率、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等。二是统计口径存在不一致性。例如,根据200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氧化硫(SO2)净削减量为9.6万吨;而根据2008年8月26日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2007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二氧化硫(SO2)净削减量只有3.44万吨。这两个公报数据都是公开发布的,但数据变化差异很大,这使得决策者、研究者在数据选择时无所适从。三是有的指标统计口径变化太快。例如:高新技术产品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和工业园区化率,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值由于受国家产业目录和统计标准改变影响,致使目前的数据不能反映规划目标实际完成情况,而工业园区经过整顿,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数量由原来的98家,整合到目前只有23家。以上有关指标存在的问题,给本次评估工作带来了困难,更是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分析质量。

(二)关于计量模型说明

我们建立的计量模型预测误差均较小,从拟合效果上来看是非常理想的,且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解释力度,但模型只是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拟合,未来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如政策变量、世界经济增长率等外生不确定因素,我们并不能作很准确的预测。因此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并且,我们会对模型进行跟踪研究,根据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指标设置的建议

一是根据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十二五”规划编制时要删除一些已经不适用的指标。例如,村(社区)民主自治率2006年以来均在98%以上、建成区公绿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叠。二是按照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宁波在“十二五”规划中必须更加重视并增加设立一些人文的、社会的、环境的指标。比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藏书量、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等。

荣获2008年度宁波市发展改革系统优秀研究课题二等奖、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009年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课题组顾问:詹荣胜 陈飞龙

组长:周海宁

副组长:林培龙 刘兴景

成员:钱春燕 戴娜 詹和平

陈民恳 林绍芳

执笔:詹和平“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一、“十一五”时期宁波市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国内合作交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大招商、大合作、大交流、大服务为抓手,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采取“以内促外”方针,大力推进国内合作交流,使我市企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资源要素制约有所缓解,经济发展後劲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日益提升,国内合作交流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国内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十一五”以来,我市立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提升,以开发园区、城市功能区、特色楼宇和城市综合体为承载平台,加快引进符合宁波产业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引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9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595亿元,其中2008-2009年引进各类重点机构354家,引进优质项目200馀个。通过国内招商引资,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了城市集聚功能。

(二)区域统筹合作得到新拓展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扎实推进。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以产业、空间接轨为重点,开展规划、交通、港口、卫生、旅游、科技、教育、人才、世博等各项专题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和产业对接,有效推动了我市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经贸合作交流不断扩大,自2006年到2009年,全市共完成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项目337个,总投资242亿元。接轨上海活动频繁开展,从沪甬两地领导高层互访,到区县之间以开展招商活动、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推销优质农产品等多种方式积极接轨上海,进一步推进了沪甬两地的全面合作交流,巩固了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浙东经济合作区工作顺利推进。充分依托浙东经济合作区平台,以港口资源共享为龙头,积极推进了港口、交通、资源与环保、平安工作、拓展市场等领域的专题合作,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深入推进,海港吞吐量居世界第一,高速畅通的区域立体大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同建共荣的区域大市场格局不断壮大,海洋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序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构建宁波都市经济圈夯实了基础。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合作稳步推进。依托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进一步加强了服务长江黄金水岸的研究与合作,从战略上提升了我市特别是宁波-舟山港在长江经济带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山海协作工程凸现新亮点“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与舟山、丽水、衢州三市的山海协作工程,既带动了三市的经济发展,也拓展了宁波的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市共与舟山、丽水、衢州签订合作项目325个,总投资280亿元左右。与衢州的资源与产业合作深入推进,四年间,我市共投资衢州签约项目142个,协议总投资172亿元(到2009年11月份的数据),预计可提前一年完成五年投资衢州100亿的工作目标,衢州为我市共落实土地折抵指标16.93万亩,有力地支持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2006-2008年,衢、丽、舟三市来我市就业劳务人员达9335人次。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顺利推进,自2007年以来,我市共落实873万元新农村帮扶资金用于支持舟山、丽水的26个结对村,有效地促进了对口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四)区域战略合作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时期,结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充分利用体制、机制、资金和管理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资源开发利用、商贸物流合作、科技人才合作和产业对接等重点领域的战略合作,实现了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效拓展了宁波港口腹地和经济腹地。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9年,全市共完成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合作项目250多个,总投资550多亿元。“宁波周”活动成果丰硕,共达成合作项目219个,投资总额272.75亿元;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1个,达成高素质人才引进意向5000多人,技术技能人才意向7400多人,与沈阳、成都、武汉、南昌、重庆五市之间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

(五)国内市场拓展取得新进展

2009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拓市场促调整保增长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拓展国内市场领导小组,积极培育国内商贸零售企业和物流集团,千方百计积极引导企业出去参展,通过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哈洽会”、“西博会”和“郑交会”等国内重要展会拓展国内市场。积极依托“宁波周”大活动平台拓展国内市场,并在南昌重庆等地设立宁波名品直销中心。

尽管“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市在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工作取得了的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国内合作交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外轻内的思想,同时招商理念、招商手段还须进一步转变和提高,重点引进产业配套关联度高、产业链配套功能强的优质项目。二是工作机制体制还有待健全。各区、县(市)组织机构仍不够完善,特别队伍力量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职人员和经费,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新格局。三是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对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集群化大产业、战略性大项目、总部性大企业,如何鼓励企业“走出去”建设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等问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二、“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加理性和务实,区域经济组织已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除了以欧盟、东盟为代表的实体一体化和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77国集团、发展中八国集团、“金砖四国”等多个同盟性质的或松散或紧密的共同体已经形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框架全面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在“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我市自2003年推进实施“内外联动”战略以来,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两者互促共进,内外并举已成为全市的共识,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将为我市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机遇。

2.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调整,国际贸易环境更趋复杂“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徵并存的时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复苏进程的有效推进,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形形色色新贸易壁垒①的门槛将会日益提高,并将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市外向度高达119%,出口依存度高达81%,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将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国内经济合作,拓展内需市场和港口腹地,来提升完善经济结构,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1.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

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已经展开,区域一体化进程全面加速,地区各自为政的发展向区域内外合作、整合与协调发展进一步转变。除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以外,国务院于2009年共批复了九个区域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全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形。这说明,中央在今後一个时期,将更加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战略。宁波作为东部沿海重要开放城市,一方面有责任继续参与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支持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需要拓展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市场,引进宁波紧缺的各种要素资源,促进宁波的快速发展。只有通过互惠互利的国内经济合作,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长期、有效地促进合作双方共同发展。

2.中国城市关系迈向战略合作伙伴时代

近两年,中国多个城市主动出击,高调宣布建立双方或多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已成为中国城市合作关系中的一大关键词,表明中国城市决策层的发展眼光开始转变,曾经成为主流的“囿于行政区各自为政发展”热潮渐趋消退,正以积极的姿态建立城市间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与传统区域内以地理位置毗邻为前提的城市合作不同,这种摆脱地缘限制的跨区域城市间战略合作,是中国城市实施对内开放的新探索和新形式,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动向,这一新格局将可能成为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长期没有很好处理的对内开放和区域经济整合两大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统一、要素自由流通,我市可以更好地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科技、人才,也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序梯度转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①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它的根本特徵是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三)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1.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对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宁波是一个资源小市,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全国的40%和57%左右①,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宁波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推进重化工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土地、水、能源等要素资源短缺和价格上升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需要通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在土地、水、能源等方面下工夫,缓解资源能源要素制约。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必然,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配置,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显著特徵,客观上也为我市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供了可能。

2.产业转型升级对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全球增长模式深度调整、外需增长急剧放缓、扩大内需成为我国主导战略的背景下,我市长期以来以“大进大出”、低成本扩张为基本特徵的传统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从宁波的现实情况看,第二产业要重点发展高端的、自主创新的、引领国内甚至国际的产业和产品,还需要通过国内经济合作,引进高端的产业、技术、人才和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物流运输、金融贸易和会展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还需要通过国内经济合作,拓展服务领域和区域,引进机构、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主体,发展第三产业服务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服务投资和消费。

三、“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大局,坚持“宁波以外就是外”的大开放理念,坚持“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工作方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拓宽领域、提高层次、完善机制,努力构筑全方位、大跨度、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开放新格局,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①如果算上外来常住人口,则宁波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全国的25%和40%左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扩大对内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也是国内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的两项功能。引导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更加广泛地开拓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市外资源,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以缓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有效提升未来发展空间;“引进来”是为了我市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引进新兴产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管理经验,努力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

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坚持政府引导推动、市场主导运作、企业主体参与的国内合作交流运行体系。即政府主动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同时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合作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依法自主决策投资经营。

3.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区域合作的实质是通过比较优势的交换,达到以优换优、取长补短的目的。因此必须从我市和合作地区产业特徵、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各地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在要素资源、产业建设、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集成和互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4.坚持内外联动,统筹发展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趋势,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衔接协调国内合作交流与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建立内外对接的营销、物流体系,更加注重加强内外并举的联动开发、开放机制,使国内合作交流成为对外开放的延伸腹地、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再创开放型经济整体新优势。

四、对策措施

(一)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国内招商引资工作“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目的,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积极探索招商新举措,开拓招商新渠道,搭建招商新平台,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以“大招商”引导资本、科技和人才在我市的大集聚。

1.切实转变招商理念“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把国内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好抓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招商引资工作全局,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招商机制,切实推动国内招商引资工作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偏重资金引进向资金、资源、科技和智力引进并重转变。

2.强化突出招商重点

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为主攻方向,以各级开发园区、城市功能区、商务楼宇和城市综合体为承载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国内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合作。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项目引进工作,尤其要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引进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大工业及配套产业,努力延长产业链,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项目引进工作,做好现代物流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引进,尤其要注重引进国内大公司营销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研发中心等总部型机构,促进我市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税源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重点加强对科技和人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大力引进与宁波支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研发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机构,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人才交流、院校合作、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我市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3.有效拓展招商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企业、中介机构、民间组织在引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招商、招展、招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采取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同时,鼓励探索概念招商、循环招商、网络招商等新途径,努力提高引进成效。积极实施“以民引外”战略,鼓励和引导我市民营企业与国内央企、大型集团、高校和研究机构实现资本对接、品牌对接、技术对接,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

4.积极搭建招商平台

有效利用大活动平台招商,以“宁波周”、专题招商、对接洽谈等大活动为平台,宣传推介我市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重大投资项目。积极利用会展平台招商,充分利用我市会展活动及国际贸易平台,招引国内外客商来宁波设立营销机构,办展设摊;同时依托“西洽会”、“哈洽会”、“郑交会”等市外展会平台,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搭建甬商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我市驻外办事处、联谊组织和商会的平台作用,加强对市外甬商的联络与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在外甬商回乡投资。

(二)广开渠道,努力提高国内市场拓展能力

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要求,充分发挥宁波港口、区位、开放等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内市场拓展载体和机制,通过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搭建市场营销平台,创新市场拓展方式,促进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的持续扩展与提升,拓宽宁波经济腹地和企业发展空间。

1.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加快培育我市大型贸易物流集团,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营销网络服务。积极培育以宁波为总部、跨区域发展的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大力支持其在国内开设专卖店等销售终端,扩大营销产业链。积极鼓励、引导外贸企业开展外销产品内销业务,逐步建立国内直销、网络营销等内销服务网络和物流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国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全力推进地产品销售。

2.组织参与大型展会

充分发挥会展活动在开拓国内市场中的作用,利用“宁波周”等活动参展平台,深入开展与国内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在国内重点城市建立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实施“名品进名店”行动,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华交会”、“哈洽会”、“西洽会”、“郑交会”、“西博会”等国内重要展会,充分利用大型展会平台开展宁波地产品专场展示等活动,提高我市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3.创新市场拓展方式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营销作用,依托宁波国际商品中心、国际贸易平台等载体,加快推进宁波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鼓励我市大型市场和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形成一批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指导、商品交易于一体的宁波产品营销网站,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三)立足共赢,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依托长三角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和浙东经济合作区等区域组织,继续深化与兄弟城市的合作交流,努力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中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

1.全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要在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和“溢出”效应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上海提供支持,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港口航运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两港合作交流机制,依托上海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展航运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宁波环球航运广场,充分利用长三角港口整合的有利时机,促进两港资本、技术、业务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共同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整体竞争实力。在金融方面,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副中心,建设完善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吸引优质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中介来宁波设立区域总部或後台服务中心,完善宁波金融体系和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宁波在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上海金融业的後援和配套服务基地,加快形成上海、宁波“一主一副”的区域金融发展新格局。

2.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我市区位、港口等优势,不断破除行政约束和体制障碍,重点推进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在规划、港口、交通、旅游、人才、环保、金融、医疗、产业等方面的专项合作,加快与长三角城市形成交通共连、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人才互流、市场相通、体制相融的新局面,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并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中提升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我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

3.积极推进浙东经济区合作

以服务甬、舟、绍、台、嘉五市联动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港口资源共享为龙头,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推动合作区资金、技术、人才、物流、水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共享,深入开展交通、旅游、金融、经贸、渔业、工业、科技、港口、环保等专业合作。通过机制共创、规划共和、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塑,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升宁波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推进宁波都市经济圈建设。

4.深化沿江城市合作交流

依托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平台,以港口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与沿江各市的合作交流,积极发挥宁波港口辐射作用。

(四)优势互补,全面深化重点地区战略合作

通过商贸物流合作、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对接等多种形式,与国内重点城市和地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长期性的战略合作机制,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进一步拓展宁波港口腹地和经济腹地,有效缓解资源要素瓶颈,促进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依托“宁波周”活动深化国内重点城市战略合作“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有选择地在国内重点城市开展“宁波周”活动,通过高层互访、产业、科技、人才、旅游、商贸、港口物流等专题合作,有效拓展宁波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宁波周”品牌效应,促进宁波与国内重点城市之间建立起全面、持久、稳定、长效的战略合作机制。

2.有效开展国内重点城市战略资源合作

将我市资金、技术、管理和体制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与内蒙、山西等资源大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当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市外资源战略供给基地,有效缓解我市资源瓶颈制约。鼓励我市农业大户参与当地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有效保障我市粮食安全。

3.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引导我市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鼓励我市企业采取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开发与中西部地区海铁、江海联运项目合作,加大内地“无水港”建设力度,拓展我市港口经济腹地。继续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合作,推动我市低端产业和生产加工环节实现有序转移,鼓励我市企业在原材料供应地和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4.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

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拓展山海协作内涵,扩大山海协作范围,不断提高山海协作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与衢州资源与产业合作,按照深化、拓展的要求,以“宁波衢州山海协作示范园”建设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市相关企业赴衢州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以港口合作和陆岛经济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宁波与舟山的山海协作工作,在海洋资源与产业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以产业合作、劳务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丽水的山海协作工作,在人力资源与农业项目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县(市)区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

5.努力加强友好城市合作交流

依托重大经贸活动、友好城市活动及各类大型展会,充分发挥友好城市合作平台作用,以友好城市为节点,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友好城市及周边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推动与友好城市“点对点”合作向“条对条”、“块对块”合作转变,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强化措施,深化完善合作交流保障体系“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完善建设,努力加强对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组织保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举措、搭建合作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强化队伍建设,努力夯实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基础,有效提升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水平。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市国内招商引资、山海协作、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衢州资源与产业合作和拓展国内市场等各个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进一步健全相应工作协调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部署具体措施,协调推进重点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国内经济合作主要工作列入市政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议。

2.制定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国内合作交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72号),深化扩大国内引进、开拓国内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山海协作、加强组织保障等重点,有效推进我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进一步深化国内合作工作机制,编制我市《“十二五”国内经济合作发展规划》及国内引进、拓展国内市场、国内区域合作等专题规划,明确扩大国内经济合作及各项专题工作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重点措施。三是加强对内开放的政策支持。加大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采用项目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统筹用于国内引进、拓展国内市场、区域合作等工作。加大对内开放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保障对内开放项目的资金供给。

3.着力构建合作平台

一是积极构筑城市交流平台。进一步打响“宁波周”活动品牌,打造与南昌、重庆、武汉、成都等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平台,加强对友好城市及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考察访问及经贸交流,促进合作双方经济社会联动发展。二是有效搭建会展商务平台。利用我市浙洽会、服装节、住博会等品牌展会,构筑我市对内对外开放、内资外资共引、内贸外贸共赢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市外经贸活动及国内大型展会活动,为我市企业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三是加快构建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信息库、项目库、数据库建设,增强项目咨询服务功能,健全重要数据统计和专项督查通报制度,督查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4.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制定出台进一步改善要素供给、降低商务成本的相关政策,为国内合作交流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各类商会社团、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优化对内开放的服务环境。四是注重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引导,加强对国内经济合作的宣传报道,为宁波扩大对内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强化机构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工作网络建设。继续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县(市)、区经合办、省内外经合部门的联系沟通,构建一个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内外之间协调畅通的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网络。二是强化工作职能、经费、人员的保障和落实。根据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实际情况,安排落实专职人员、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务实高效开展。三是加强国内经济合作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勤学习、勇创新、精服务、善合作的干部队伍。

执笔:钱春燕 詹和平海曙区“十二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

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含地区总部)在区域中心或中心城市高度集聚,并通过调度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对周边甚至全球产生强烈辐射效应的经济形态。为便于界定和分析,在遵循总部经济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产业实际,将我区总部经济具体划分如下:总部企业是指其核心营运机构或分支机构设在本区,税收由区税务部门直接徵管,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世界、全国500强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境内外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销售额)3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3个以上、年纳税额300万元以上且总资产5000万元以上或年营业收入(销售额)1亿元以上总部或区域性总部。

当前,海曙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是突破城区空间不足、深化发展内涵、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海曙区拥有优良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总部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势头。为进一步引导海曙区总部经济有序、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未来几年指导海曙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有效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纲领性文件。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文件有:《海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宁波市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甬政发〔2010〕69号);《海曙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海政办〔2010〕66号);《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2006);《宁波市新星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九个控规(2009);《海曙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07);《海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前期研究》(2007)。

本规划期限为2010-2015年,规划范围为海曙区整个行政区域(下辖八个街道)。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曙区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总部型企业。据2008年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共有总部企业194家,其中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31家;上市公司4家;营业额3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13家。这些企业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提高产业、资本集聚,扩大就业、吸纳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经济发展贡献明显

194家总部企业仅占全区企业法人单位数的2.96%,但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却十分明显。一是经营规模较大。194家总部企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区总量的76.3%,户均年营业收入约7.54亿元,比全区企业平均水平高24倍,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7家,占总部企业数的19.1%。中石化宁波分公司、工行宁波分行、宁兴国贸等总部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居于前列。二是资产总量较高。全区总部企业户均资产达到28.9亿元,比全区企业平均水平高27.5倍,有73.8%的总部企业资产在亿元以上。三是税收贡献较大。据区财政统计,2008年全区税收300万元以上企业中,总部企业纳税额占比为67.3%,其中纳税1000万元以上总部企业纳税额占比达52.8%。

(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一是体现在产业集聚上。全区194家总部企业中,工业和建筑业分别只有17家和9家,各占总部企业总数的8.8%和4.6%,有86.6%的总部企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第三产业中又以批发零售贸易业(包括住宿餐饮)和其他服务业为主,两大行业分别有总部企业70家和41家,占比分别达36.1%和21.1%,对全区总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体现在空间集聚上。主要表现在天一商圈及一批高档商务楼宇的空间集聚上。万豪中心、汇金大厦、都市仁和、天一豪景等10多幢甲级写字楼及其大批商务楼宇在天一商圈的集聚,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搭建了优秀的平台。随着天一商圈商贸商务环境的日益成熟和区总部经济扶持政策的导向影响,我区总部企业逐渐在天一商圈集聚并已形成相当规模。据普查资料显示,天一商圈共有总部企业87家,实现营业收入666.4亿元,在全区总部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4.8%和45.5%。

(三)就业、人才吸纳强劲

总部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在人才吸纳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一是就业带动作用明显。普查资料显示,全区总部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07475人,占全区各类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8.6%,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金融、批零业、其他服务业和工业这五个行业上。其中: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总部企业有24家,占总部企业就业人数的68.8%。二是人才吸纳能力强劲。总部企业从业人员学历较高,高素质人才较多。全区总部企业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达3839人,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有20716人,两者占总部企业人员总数的22.8%,平均每个企业达127人,要远远高于全区企业人才数平均水平。这其中又以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等行业高素质人才居多。

(四)本土总部经济渐成气候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本地大企业大集团已成为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骨干力量。2008年,全区营业收入“百强”企业中,本地企业总部达71家,占“百强”企业总数的七成多。这批扎根海曙成长起来的本地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我区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来源和骨干支撑。从服务业领域看,我区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企业借助宁波商检、海关等机构云集本地的优势,发展步伐十分迅猛。2008年,全区物流、货代、外贸类本地企业总部已达38家,营业收入总额370.8亿元,占全区服务业总部企业总量26.7%,成为引领我区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工业领域看,博洋、太平鸟、狮丹努等一批本地重点企业已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面对有限发展空间的制约,这些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探索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把生产基地外迁,将研发和销售、结算中心留在海曙,为我区工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看到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总部经济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总部经济以自发居多,规划引导相对滞後;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辐射能力有待提高;法律、咨询、会计等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对总部经济的支撑力不强;以及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在迁移过程中面临不同区域间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平衡和调整等。此外,与各县(市)、区相比,区内土地资源稀缺和商务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总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区总部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将面对诸多挑战,如何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趋利避害,是促进我区总部经济较快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发展基础

1.优越的区位条件

海曙作为宁波市传统的中心城区,经济文化资源丰富,商贸商务基础雄厚,交通快捷便利,优势资源汇集明显。作为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海曙具备了承接商贸商务功能延伸和辐射的地理优势,尤其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甬金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通车运行,提升了区位优势,拓展了城区的发展空间,直接加速了海曙融入宁波市域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利于实现资源融通、交通互联、产业互补。

2.完善的配套设施

海曙区是市级交通枢纽中心,市客运中心、火车南站均设在区内,“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以铁路、民航、公路、轻轨为骨干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区内商贸业态成熟,商务楼宇密集,有9层以上商务楼宇98幢,在建商务楼宇18幢。随着“中提升”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商贸商务配套功能不断优化,特别是新星商业中心的建成和未来区级行政中心的西迁,城区西部基础设施将得到明显改善,中心城区与城西区域的互通性大大增强,有利于促进中心城区和城西区域总部经济的联动发展。

3.良好的产业基础

海曙区致力于构建现代都市产业体系,三类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5%,其中以金融业、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现代服务业和楼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首位。同时,海曙区总部经济存量资源较多,维科、富邦、太平鸟、GQY等一大批从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对我区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志扎根海曙,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明显的资源优势

海曙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的高地。区内各类资源丰富,集中了宁波最优质的义务教育、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汇集了宁波海关、商检、电信等重要部门和机构;聚集了各类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区内人文环境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和精髓。这些资源优势均为我区打造总部经济基地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发展机遇

1.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机遇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既是“十二五”时期国家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等严重制约,同时,未来市级行政中心东迁,区内商务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大量工业企业在城市化推进下拆迁外流,都将使我区在“十二五”时期面临传统中心城区空心化的巨大挑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因此,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区“十二五”时期重塑发展新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总部经济。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将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2.政策环境优化带来的机遇

目前,全市上下十分重视总部经济的发展,相关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完善。市里已出台了《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甬政发〔2010〕69号)的文件,符合条件的工业用地可以通过改造升级、土地置换、建筑物功能改变等方式改变用地结构,为工业总部经济发展突破了最为关键的土地制度瓶颈制约。《宁波市财税局关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不日也将出台,用于鼓励继续培育和引进各类企业总部。区政府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发展,把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列入了“十二五”时期全区五个重点专项规划,并于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海政办〔2010〕66号),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也将会进一步跟进和完善,为鼓励和促进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总部经济规模集聚效应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3.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龙头城市,在经济信息、影响力和城市地位等因素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後,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宁波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拉近,和上海共建、共享,联系与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快推进,将为我区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带来良好机遇。通过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有利于吸引优质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中介来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後台服务中心,有利于引领我区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为我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面临挑战

1.周边地区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周边城区竞相提出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区域竞争格局愈加激烈。如江东区以“三大中心”建设为依托,重点打造“135”产业基地,并明确了“宁波作为上海的基地,周边中小城市的总部”的总部经济发展定位;鄞州区以万达商业广场为依托,将南部商务区作为“十二五”时期宁波南部发展总部经济的热土;江北区围绕发展中枢性总部经济,提出了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的目标,北仑区也及时提出依托北仑港打造科技型总部基地的设想,与我区形成有力竞争。

2.资源要素等多方制约带来的压力

一是土地资源制约。“十一五”期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超过80万元/亩,已接近发展极限。由于我区地域面积狭小,土地瓶颈制约、资源环境矛盾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剧。二是规划体制制约。我区作为中心城区,在规划上缺乏自主权,区内用地性质大都规划为居住、商业、教育和公共设施等,城市总体规划对现有工业企业的建筑高度也有严格的限制,很多有意向建设总部经济的企业都面临着用地、规划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区域总部经济发展速度受到牵制。三是成本上升制约。作为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区内土地、房产价格普遍高于邻近区域,引起商务成本上升,给包括总部企业在内的各类组织的生产经营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此外,作为老城区,我区在“十二五”时期还将面临基础设施日益老化、停车场等社会公建配套容量不足的限制。

3.先发优势趋于弱化带来的压力“十二五”时期,海曙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优势短期内尽管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仍须正视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首先,随着城区功能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市级行政中心的东迁,将使海曙原有的行政资源中心优势地位有所削弱,江东区“三个中心”建设对我区金融总部、物流总部、贸易总部和会展总部的发展也将带来较大影响。其次,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和城市化的推进,海曙作为宁波中心城区所形成的交通、区位等先发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第三,随着鄞州、江北、江东等地CBD、集聚区的加快推进,海曙作为全市商贸商务中心的发展优势也将日趋减弱,将面临外部竞争分流的压力。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海曙“两区”发展战略定位,立足现有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以“培育、集聚、引进”为主线,以本地重点企业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为抓手,通过“分类指导、分批推进、分步实施、分区谋划”,重点培育和做强一批本地总部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总部机构,集中建设一批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企业集聚区,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商务、居住和人文环境,推动全区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海曙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区综合竞争水平。

——分类指导。根据现有政策条件,结合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退二进三、土地置换、合作开发、公共租赁、定点拍卖等多种形式,分类指导和帮助企业发展总部经济。

——分批推进。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开发进度、专项资金安排和企业自身发展诉求,注重区分轻重与缓急、可行与可能,分批次、有重点地推进总部企业发展。

——分步实施。在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发展总部经济所需的各项条件,结合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情况,量力、量需而行,分期、分步推进总部经济发展。

——分区谋划。基于各分区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明确各个片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海曙区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统筹安排、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考虑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结合市“退二进三”政策加紧培育和扶持一批本地工业企业总部,有效盘活工业用地;又要着眼长远,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建设、商贸商务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预留空间。

坚持发挥优势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坚持扬长避短,根据海曙区现有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把发展“本地企业总部经济”、“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作为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重点,实现与周边区域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科学规划、政策导向、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不断优化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件环境,同时着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各类总部经济资源在各分区聚集发展。

坚持留住总部与引进总部相结合。既实施本地企业“留根工程”,推动本地规模企业、品牌企业、优势企业率先发展总部经济和进入总部集聚区,又要实施各类外埠企业“引凤工程”,重点吸引周边中小城市企业总部,积极吸纳省级企业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区域性总部、职能型总部,以及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来区内落户。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内外资源利用并重,使全区总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总部经济贡献不断增强,总部经济功能不断提升,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力争到2015年,培育和引进约30家总部企业,建设(认定挂牌)10幢总部经济楼宇,打造2个总部经济特色园区,全区总部经济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左右。使海曙区建设成为浙东地区重要的具有较大适应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基地,总部企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在浙东地区名列前茅。

——近期目标。以培育和扶持本土企业总部为主要目标,重点推进本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总部经济。通过原地建造和区内异地迁建等形式,促进工业企业总部大楼建设,盘活工业用地再利用。争取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培育发展一批本土企业总部,夯实总部经济发展根基。

——中远期目标。在扶持和培育本地企业总部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周边中小城市企业总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国内、省内大企业集团的职能总部和区域总部落户我区,使我区成为浙东地区重要的民营经济总部基地、长三角地区总部企业来甬的主要首选地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发展一批本土总部企业

积极推进本土优势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扎根海曙,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在我区设立综合型总部或者研发、销售等职能型总部。努力破解土地资源制约,按照“内强总部,外拓基地”的思路,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通过资本经营、业务重组、建设生产基地等方式,把研发、营销、人才、品牌等根植海曙,加快实现生产企业向总部企业的转变。对暂时达不到认定标准但具备总部职能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其加快发展。

(二)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总部企业

遵循我区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发挥中心城区综合优势,以政策环境和载体建设为基础,以周边中小城市总部企业,已在海曙投资的外商企业、中央大型企业和长三角地区大型民营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为重点,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等措施,积极引进一批区域性综合型总部企业,以及投资、研发、营销、物流、结算等职能型总部企业,逐步形成龙头带动效应。

(三)服务壮大一批现有总部企业

以增强现有企业的归属感和植根性为目标,着力服务好现有的194家总部企业作为形成海曙总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通过改造提升区内生产、生活环境,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突出海曙服务特色,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机制,推行政府部门与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切实解决总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现有总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空间布局

根据海曙区“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定位,结合分区规划总体要求以及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区总部经济发展要以“沿江、沿线、沿枢纽、沿湖”为总体功能布局。“沿江”指沿姚江-奉化江总部经济核心发展带,“沿线”指沿环城西路-机场路总部经济拓展提升带,“沿枢纽”指沿南站交通枢纽总部经济拓展提升区,“沿湖”指沿月湖总部经济拓展提升区。引导我区总部经济形成由核心发展→拓展提升层级带动、多极提升的中心-外围式发展格局。

(一)沿姚江-奉化江总部经济核心发展带

沿姚江-奉化江总部经济核心发展带主要指沿姚江、奉化江左侧的总部经济核心发展区域,包括天一商圈总部经济核心区和鄞奉路总部经济拓展区。

1.天一商圈总部经济核心区

指东至奉化江、西至解放路、北至姚江的三角形区域,是全市商贸商务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各类总部企业的集聚中心,由天一核心商圈总部经济集聚区、和义路总部经济集聚区和沿江总部经济集聚区组成。要提升天一商圈为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三江口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集聚功能,依托天一商圈及周边高星级酒店、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和国际高端品牌云集的优势,重点强化金融、商贸、商务功能,将该区域打造成现代金融区域总部、高端商贸总部、国际贸易总部、商务服务总部和数码、创意、咨询总部的集聚区,成为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核心区域,积极发挥其对全区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天一核心商圈总部经济集聚区。指东至江厦街,南至药行街,西至解放路,北至中山路区块,是我市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高地。要以天一广场和周边高档商务楼宇为载体,以成熟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为支撑,着力发展现代商务、商贸等产业,通过改造提升世贸中心等商务楼宇、优化升级区域交通和功能布局,积极构建现代商贸、商务服务和数码科技产业总部集聚区。

——和义路总部经济集聚区。东起宁波影都,南到中山东路,西至解放路,北临姚江。区内大型商务楼宇林立、国际一线品牌云集,是融商务、购物、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档滨江商务区。要依托万豪国际酒店等高档商务楼宇载体以及成熟的国际化商务氛围和完善的商业、娱乐配套服务,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贸易总部、投资总部及营销总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贸易、金融保险、高端商贸及投资咨询等多种功能的总部企业集聚中心。

——沿江总部经济集聚区。东南至灵桥路,西至解放路,北至药行街。加快推进三宝国际大厦建设,重点引进各类国际高端金融机构和银行、投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产业,并依托中保、中宁大厦等一批楼宇载体,扶持培育金融保险、国际贸易和中介咨询总部。要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加快莲桥街地块旧城改造步伐,充分挖掘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邻近的宁波报业集团,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和传媒产业总部。

2.鄞奉路总部经济拓展区

该区块东临奉化江,南至丁家桥,西到南塘河,北起萧甬铁路,主要承接天一商圈总部经济核心区金融、商务、商贸等产业的辐射,是其功能和空间的核心拓展基地。要以建设高端城市综合体为目标,加快鄞奉路功能性区块开发进程,通过旧城改造和功能置换等途径,集中建设一批超高层、智能化、高档次的商务楼宇。加快推进鄞奉路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及後台服务中心。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着力发展物流、贸易和港口服务等产业。积极引进市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民营企业总部、上市公司总部乃至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使鄞奉路成为企业总部云集、商贸商务繁华的宁波总部经济高地。

(二)沿环城西路-机场路总部经济拓展提升带

指东至机场路,南达启运路,西至环城西路,北临姚江的带状区域,我区工业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带,是海曙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要充分利用区内有限的发展用地,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通过旧村改造和产业置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商务服务和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为主的高成长型工业企业总部经济,与核心区形成梯度推进、优势互补的拓展升级带,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1.城西北总部经济拓展区

指东至环城西路,南到中山西路,西至机场路以西,北至青林湾街区域,主要由新星商业中心和盛丰商业广场等商业地块组成,将承担起未来海曙商业副中心的重要角色。依托即将兴建的新星商圈,着力引进一批现代商贸、商务服务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优先发展国际连锁品牌大型零售超市和购物中心、仓储式大卖场,重点发展宾馆、酒店、文化娱乐产业。加快推进後孙、西成等村旧村改造,通过区内企业腾笼换业和产业置换,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培育和扶持一批机械、电子产业总部企业,形成产业复合、配套完善、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2.城西南总部经济拓展区

指东至环城西路、南至环城南路南侧、西到机场路,北至新典路区域,包括海曙科技园区、现太平鸟公司地块、原汽车城项目地块等,是城西南重要交通门户。依托海曙科技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原有的产业基础谋划筹建海曙区工业总部经济园,积极推进区内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采取退二进三等多种形式调整工业用地结构,建设若干工业总部楼宇,努力打造制造业研发基地和营销基地。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环城西路、机场路和宁波客运中心等交通资源优势,集聚一批现代物流总部企业。同时依托汽车城项目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贸易、家居建材、家电等大型专业市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商贸总部企业,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集散地。

(三)沿南站交通枢纽总部经济拓展提升区

指东南至护城河-南塘河-启文河,西至苍松路-环城西路,北至中山西路北侧区块,是我市重要的城市门户和交通旅游城市窗口。通过火车南站改造扩建工程,优化完善集疏运交通网络,形成高效、便捷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公交零距离换乘的现代化客运枢纽系统,建设成为集交通、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复合功能区。大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旅行社和连锁餐饮酒店,重点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体的总部经济;以南站改造扩建为契机,在周边区域加快兴建一批现代化高档商务楼宇,依托便捷的集疏运网络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加大对区内老旧楼宇的改造升级力度,依托海关、商检等机构就近的优势,利用科创大厦、柳汀星座、月湖银座等楼宇载体重点发展国际贸易总部,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功能。

(四)沿月湖总部经济拓展提升区

指东至解放路,西南至长春路,北至中山西路沿线北侧区块,是我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展示区。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各类广告、策划、设计公司和培训机构云集。要依托天一阁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和区内悠久的教育培训传统优势,以及鼓楼、范宅、月湖盛园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广告传媒、旅游服务等企业总部。以月湖西区旧城改造为契机,谋划筹建海曙区创意产业总部园区,并把鼓楼步行街逐步改造为文化产业街,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通过片区功能优化和提升,将该区域打造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高地。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优化中山西路沿线交通功能布局和老旧楼宇的改造升级,依托中山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商贸、商务密集的产业优势,利用恒隆中心、天宁大厦等现代商务楼宇集聚一批国际贸易总部、中介咨询总部和现代金融区域总部。使该区域与天一商圈总部经济核心区形成功能策应与互补,强化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集聚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引导,狠抓落实

1.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区经发、发改、国土、规划、贸易、工商等相关部门以及街道参加的区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目标部署、资格认定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协调,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经发局),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强化规划引导机制

加强规划的宣传和指导,及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出台发展总部经济行动计划。各部门、各街道要在规划制定的框架内,根据实际分类推进,明确各自定位,避免街道之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引导集约用地,以实现总部经济在区内的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效应。对城西北、城西南、鄞奉路等总部经济拓展区进一步做好配套工作方案,将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企业上,并列入区有关部门、街道的年度计划。

3.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加强对总部经济研究和监测,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统计制度,建立总部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专项数据库,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内总部楼宇的供求状况、重点入驻企业基本情况、效益指标、税收徵收等数据。将发展总部经济目标逐年量化,明确目标任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部门、街道年度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总部经济考核指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总部企业的发展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

1.建立认定培育机制

加紧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及实施细则,根据宁波市和海曙区的相关产业导向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并结合海曙区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认定标准。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势企业,建立科学的梯度培育机制,按照企业规模、财税贡献度等分为总部企业、後备总部企业两个层次进行扶持培育,明确分类扶持政策,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细则。

2.强化要素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扶持生产基地在外或部分在外,研发、营销和财务结算在区内的企业;通过退二进三建造总部大楼的企业及在区内异地建造总部大楼的企业。在区内购置或租赁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根据不同类型也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并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实行经营贡献奖励政策,增强总部企业发展动力和品牌提升能力。二是实行积极的土地政策。采取退二进三、土地置换、合作开发以及功能置换等多种方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总部经济。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通过企业用地改造、土地置换、建筑物功能改变等方式,为总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结合城中村改造,鼓励和引导利用村级发展留用地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工业企业和村级经济主体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三是加大总部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对总部企业吸纳高端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证,并为其在海曙生活提供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税费、旅游、出入境等方面的便利优先服务。结合市、区相关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

3.健全发展扶持机制

一是实行优惠的融资政策。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二是鼓励总部企业拓展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後产能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延伸企业价值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优势企业联合,投资参股,加速培养和壮大总部企业。积极组织本地总部企业参加消博会、服博会、宁波周、甬港合作论坛等重要经贸活动。三是建立健全总部经济专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共赢发展,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

(三)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1.提升行政服务质量

一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新办企业总部办理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即可核发筹建登记的营业执照。二是实施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纳入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名单,重大企业总部项目纳入绿色通道服务范围,并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跟进服务机制。重点扶持维科集团、富邦集团、博洋集团等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总部项目早启动、早落地,通过总部楼宇建设形成总部经济集聚点,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具体见附表)。三是强化服务沟通机制。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实行区领导与重点企业结对包干制和各有关部门、街道协同配合制,及时倾听总部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此外,还可利用海关、商检所在地的优势,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服务,提高出入境人流、物流效率。

2.改善硬件支撑条件

一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火车南站扩建、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与总部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天一广场、月湖盛园等已有商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月湖西区及莲桥街地块改造进程,着力推进新星商圈建设,为总部企业提供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建设和完善总部载体。按照建设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三宝国际大厦、时代金茂大厦、恒丰金融商贸中心等高档楼宇建设,为总部企业提供一批可直接入住的多功能、规模化、标志性的商务楼宇群,同时,加快改造提升鼓楼、月湖、江厦等街道的老旧商务楼宇及其周边交通环境,有效改善总部企业办公环境和出行环境。

3.优化法律法规环境

遵循WTO规则与运用WTO规则相结合,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提高海曙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加强行政执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布产业规划、相关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等,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法规和政策信息,建立透明、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鼓励总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可组建专门为总部企业提供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咨询、维权以及产权交易机构。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通过建立完善总部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信用信息库,促进总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加大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创新体制,加快发展

1.强化属地管理机制

参照城市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法,由区政府牵头,区经发、发改、工商、税务、公安和贸易等部门协同,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总部经济工作职责,强化各街道总部经济属地管理机制。建立重点总部企业“一企一议”联系制度,动态跟踪掌握总部企业信息,主动协调总部企业和供电、供气、供水、交通运输、银行、税务等关系,逐步建立各街道对企业、项目全程服务的长效机制。

2.探索协同发展机制

强调要素禀赋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分工,明确角色定位,实现总部经济发展的合作共赢。要加强海曙区与鄞州区、江东区、江北区等周边区域,乃至馀姚、慈溪等地的合作,建立引进总部企业输出地的“反哺”机制,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项目税收分成等多种合作形式,形成科学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互惠双赢。促进市级部门联合建立总部企业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分享、经验交流和优势互补,实现由单体招商到区域群体协同招商,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招商实力。

(注:因为规划时序的关系,具体内容仍在进一步调整完善中,请以最后公布的规划文本为准。)

课题组成员:周海宁 居鉴 钱春燕

詹和平 陈民恳月湖街道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

根据宁波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我市的行政中心将迁至江东东部新城,海曙区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将随之削弱,城市职能的变更,促使海曙区转而依托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顺应文化大市建设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潮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作为海曙区现存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块和重要的历史空间范本的月湖街区,虽拥有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因种种原因,保护开发力度不足,品质提升速度不快,与月湖肩负的历史使命尚未相符,与区委、区政府对月湖的发展定位和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因此,为了加快月湖地区资源整合与保护改造的步伐,切实提高月湖区块的文化品位与人民生活质量,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未来几年指导月湖街道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优美、和谐、厚实”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的纲领性文件。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文件有:《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6-2020);《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2008);《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2006);《宁波市月湖历史文化街区(西区)保护详细规划》(2008);《海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海曙区“十一五”都市工业经济专项计划》(2005);《海曙区文化工程行动纲领》(2008);《海曙区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2007);《海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前期研究》(2006);《月湖特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2006)。

规划范围:本规划的核心空间范围为月湖街道,包括所辖7个社区,并适当向周边区域辐射。

规划期限: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8年,规划期为2009-2015年。

一、现状分析

(一)月湖街道概况

海曙区月湖街道成立于1992年,位于宁波市中心,东起解放路,西至长春路,南邻五星级酒店——南苑饭店,北依中山路,由原县学、湖西和仓桥等三个街道合并而成,辖区面积2.0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6492户,41775人,下设7个社区居委会。月湖区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有亚洲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南国书城”天一阁,还有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居士林,此外,还有高丽使馆、大岳方第等历史文化古迹,文化底蕴深厚,街道也因辖区内宁波市风景秀丽的璀璨明珠——月湖而得名。

(二)街区定位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通过对月湖街道自身的优势(S)和劣势(W),以及所要面临的机遇(O)和挑战(T)的判断,来确定街区在海曙区乃至宁波市的战略地位,见下图。

1.优势因素分析

区位优势明显。月湖街道地处市中心,北接中山路,东连解放路,西南部坐落着宁波客运枢纽火车南站和汽车南站,另有柳汀街和镇明路贯穿而过,街区内街巷纵横,对外、对内交通十分便捷。另外,月湖街区北靠鼓楼步行街,东临城隍庙,与天一广场也仅一街之遥,街区周边星级宾馆、写字楼、商铺店面林立,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人文资源丰厚。月湖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不仅拥有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记录世家兴衰的古宅老街郁家巷,还有承载历史足迹的贺秘监祠、佛教居士林、清真寺、水北阁等古迹。区域内现有文物保护点54处,为海曙区的42%,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及其变迁过程的重要保留地和集中展示地之一。

——产业基础稳固。近年来,月湖街道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加大对总部型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引进力度,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已形成以中信银行大厦等品牌商务楼为载体的楼宇经济、以婚纱摄影为主打的镇明路婚庆一条街、以月湖景区为中心的休闲餐饮旅游圈、以天一阁藏书阁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圈、以范宅古玩市场为节点的文化休闲购物区等产业集聚形态,发展基础稳固。

——发展定位明晰。自1994年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将月湖地区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以来,经过多轮的规划修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月湖地区的发展定位逐渐统一。在最新修编的月湖区块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月湖地区打造成为宁波市的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得到区委、区政府和街道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可。

2.劣势因素分析

——内部发展失衡。月湖街道以偃月街、镇明路为界,从西到东分割成三个部分,其中,月湖西区长期面临保护与开发困境,外来居民众多,发展较为落後;月湖东区经过多年的改造开发,环境优美、古韵浓郁,已成为宁波市民休闲旅游的知名景点;镇明路以东则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老小区,经济形态混杂,发展层次不高。整个街区基本呈“中间高,两头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

——业态发育缓慢。月湖街区拥有众多文化古迹和历史建筑,但因缺乏统筹规划与有效开发,尚未形成独具魅力的产业优势。天一阁博物馆的旅游接待量与门票收入列全市15个4A级景区的末位,月湖公园的参观游览人数也乏善可陈。另外,月湖周边的许多餐饮休闲设施的发展层次与聚集业态不高,产业链断裂,竞争力不强,亟待整合。

——要素制约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月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已分配殆尽,空馀的楼宇和其他房产资源比较有限,大规模的产业开发几无可能。另外,月湖地区的房产结构鱼龙混杂,成分不一,街道可控的房产资源零星分散,不利于规划产业的集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宁波现有的文化、管理方面的人才整体呈稀缺状态,也给月湖地区的产业提升带来极大制约。

3.机遇因素分析

——政策环境良好。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拖累,我国经济步入下行区间,为此,国家于近期出台了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我市也于11月19号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了800亿元的政府性投资计划,决定在明後两年将加大对民生安居、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区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另外,我市已在早前出台了推动文化繁荣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这无疑给月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市场潜力深厚。2007年,我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8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0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3921元,其中用于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性支出比重高达28.8%。随着我市居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高层次的文化休闲与旅游需求正不断升温,月湖区块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胜地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规划引导加强。近年来,随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和对规划指导作用的重视,相关部门先後编制出台了《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海曙区文化工程行动纲领》、《宁波市月湖历史文化街区(西区)保护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指导月湖地区科学地进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4.挑战因素分析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月湖街区内的文保单位众多,相应的管理主体相对复杂,大部分民居建筑的使用主体也纷然杂陈,行政隶属关系多元,给统筹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月湖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然对街区内的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并无管理使用权限,权责不统一的问题比较突出。

——财政增收压力趋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月湖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部分厂商将选择迁移,而新引入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尚需时日,特别是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效益集聚过程,相较于工业类和地产类企业来说相对缓慢,这无疑将对月湖地区未来几年的财政增收带来不小的压力。

——旧城改造启动困难。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月湖街道面临的经济社会事务日益繁重,而街道税收收入有限,僧多粥少的局面较难改观,启动资金筹集尚需多方努力。另一方面,旧城现有居住人员大部分为进城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偏向安于现状,搬迁改造工作将面临较大阻力。

SWOT分析表明,月湖街道因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海曙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紧紧抓住今後几年我市文化大发展的契机,努力克服各种挑战,加快推进街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优美和谐的文化家园。

二、发展理念和规划目标

(一)发展理念

依托月湖地区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智娱驱动、延伸辐射、内外并举、和谐联动”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街区文化品位,引领创意潮流,同时,不断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稳固社会发展基石,增强创新活力,努力营造“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和谐人居环境,将月湖街区打造成为极富魅力、宁波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

——智娱驱动。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作为月湖地区摆脱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延伸辐射。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延伸传统优势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尽快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竞争优势。

——内外并举。对内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高效益,对外争取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拓宽合作领域。

——和谐联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事业,扩展民众参与,营造和谐街区,坚持经济与社会、干部与群众和谐联动发展。

(二)规划目标

通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月湖地区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服务辐射功能,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与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财税增长目标。规划期间,财政税收年均增幅保持在11%以上,预计到2015年,财政税收突破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税收达到2.2亿元以上。

——产业发展目标。规划期间,知识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符合产业规划发展要求的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

——空间布局目标。预计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核四带”的空间布局轮廓,即基本形成环月湖休闲旅游购物核心圈、范宅创意文化延伸带,初步形成月湖西区创意文化集聚带、郁家巷文化休闲中心带、南站邻街商务休闲服务带等。

——社会管理目标。预计到2015年,基本完成月湖西区的房屋拆迁与居民安置工作,“一居一品”的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取得实效,社区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数字城管实现全网络覆盖,基本打造完成“投资者青睐”的投资环境。

三、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明确功能定位,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加快推进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力争早日形成“一核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环湖休闲旅游购物核心圈

以月湖公园为中心的环湖区域,包括镇明路、偃月街、共青路、迎凤路、三支路。依托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婚庆、餐饮、时装、工艺品等行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增值能力,形成“经营规模化、街区专业化、产业特色化”的休闲旅游购物核心功能区。

——镇明路婚庆时尚休闲街。以月湖自然风光和传统居住空间为依托,以现有的婚庆产业为主线,发展文化休闲产业。业态培育以婚庆产业、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核心,布局包括婚礼策划、摄影摄像、化妆、首饰服饰、司仪、布置、婚车、花卉、婚宴、结婚礼品等婚庆服务项目,以及家居、餐饮、酒(茶)吧、美容院、影剧院、棋牌室等娱乐休闲服务。

——偃月街-共青路休闲旅游购物街。结合月湖街区传统的书画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布局茶楼、老字号商铺、传统美食、街居作坊、小酒店、艺术字画、民间工艺品、民俗表演等服务项目,同时,改善街区环境,力求重现历史风貌,体现购物的舒适性、文化性与和谐性。

(二)月湖西区创意文化聚集带

北靠中山西路,西临长春路,南至共青路,其间包括了天一阁博物馆、三圣殿、清真寺、超然阁等各类文保单位,是月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地。依托良好的文化资源,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充分展现甬城文化与创意魅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天一阁藏书文化游览区。依托天一阁现有的文化功能,进一步扩展藏书文化,形成从访书、购书、读书、编撰到藏书的加工整理、藏书保护、藏书设施、藏书建筑设计等系列藏书文化产业,开辟古籍书店、琴舍、棋馆、书画馆等文化设施,以及客栈、茶室、旅游商店等服务设施,提升文艺演出、艺术展览、读书徵文等文化活动的规格,鼓励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与出版发行,使其成为学习、体验和研究宁波历史文化的休闲旅游中心。

——月湖西岸创意文化基地。加强对区内世家住宅的保护开发,宣扬居住文化,推介传统居住民俗文化旅游。加快现有居住民宅的房产置换,以及废弃厂房的更新改造,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文化创意从业者进驻,引导产业集聚,重点引进广告设计、动漫画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礼品设计、服装设计、诗歌和画、传统曲艺、影音出版等创意文化产业。

(三)范宅创意文化延伸带

北靠中山西路,西临偃月街,南至迎凤街,与鼓楼步行街临街相应。在尊重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鼓楼历史街区的艺术品市场的分工协作,引导书画、古玩和传统手工艺品等交易市场集聚,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意文化产业延伸带。

大力发展范宅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扶持有生命力的传统工艺品、民间民俗艺术品、高级仿制艺术品的生产开发,积极推动工艺美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打造艺术人才培训机构、艺术品拍卖企业、艺术品收藏市场、艺术品展览等多层次艺术品产业结构。另外,引导迎凤街产业转型升级,着重推进画廊、画店与动漫网络游戏制作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郁家巷文化休闲中心带

北靠县学小区,西、南接镇明路,东临解放南路,与郡庙天封塔历史街区隔街相望,是宁波现存最古老、最纯正的老街巷之一。按照“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尊重郁家巷历史街区内原有的胡同肌理并予以修复,保留有价值的院落,将其修建成为传承和复兴宁波传统文化的城市文化休闲中心。

抓住郁家巷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的时机,按照“集聚精华、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周边区域发展具有浓郁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地方小吃、传统商品精品店、居家旅社等商业项目,积极探索社区商业模式,促进传统商贸和现代商贸有机结合,提升历史街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满足消费者的选择性购买和休闲娱乐消费需求。

(五)南站邻街商务休闲服务带

主要范围为柳汀街以南的长春路段,临近火车和汽车南站,是宁波客流集散中心。配合即将进行的火车南站改建和全国一流客运枢纽的功能定位,推进南站邻街商务休闲服务区的建设。

通过对长春路南段产业梳理,改造望湖市场,重点发展商贸、文化娱乐、金融、中介咨询等行业,提升区域娱乐休闲和商务服务功能。同时,通过街口景观设计,加大对月湖历史街区和郁家巷历史街区的宣传力度,依托南站良好的客流输运功能,为月湖街区引导输送更多游客,提升月湖地区作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的品牌知名度。

四、主要任务

(一)做好招商选资,引导产业集聚

按照“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引导聚集、提升水平”的要求,在宏观产业政策中结合月湖街道自身的经济特点,科学制定招商选资策略。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优先、产业配套,结合各个区块的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定位,重点引入有助于传统产业升级、有助于完善产业链条和有助于提升月湖文化品质的服务行业。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服务,不断提升招商选资水平,从而加快月湖街道特色区块建设,提高产业的集聚度与知名度。

(二)加强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按照“人文化、精细化、系统化、信息化、法制化”的管理目标,优化管理制度设计,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参与,努力化解各类城市管理难题。要抓住天一阁扩建与火车南站改建时机,加快月湖西区旧城改造与居民外迁工作,控制区内人口密度,改善街区环境。同时,不断拓展城市管理内涵,既要注重市容市貌创建,又充分体现人文关爱,重视居民的身心和谐,让居民感到既有保障又有幸福感,努力打造“让生活更美好”的“宜居月湖”。

(三)提高居民素质,热烈文化氛围

按照“政府主导、资源统筹、以民为本、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可依托街道内现有的中小学校与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根据居民所需,举办富有宁波地方文化特色的培训讲堂、创办学习超市、开展文学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还教于民、积学于悦,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热烈月湖街区的文化氛围,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栏3 :社区教育精品项目建设

跳蚤市场:进行闲置的图书交换、自制手工制品交易、其他的物品交易,同时,满足社区居民间的兴趣爱好交流。

樃主题节庆:为提升社区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围绕社区中心工作,确定一个主题,定期举办相关节庆,为居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展一年一届的学习节、两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

樃社区学堂:与中小学校和老年大学合作,定期开展文化教育讲座、兴趣小组学习、劳动技能培训、民间竞技交流课堂等。

(四)注重社区建设,提升社会服务

按照“法治型、服务型、学习型、平安型、生态型”的建设要求,抓住海曙区开展社会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调动机制和社区组织建设机制,不断提高社区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功能,推进和谐文明社区建设。依托月湖特色文化资源,推进“一居一品”的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力度。同时,创新社会管理载体,完善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畅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拓展和延伸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专栏4:“一居一品”特色文化社区建设

为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街道各社区要以“文化立街”战略为基点,结合自身特点,在建设中凸现文化特色。按照“重实效,育精品,提品位,促发展”的要求,完善“六个一”工程建设(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个图书室、一块绿地、一个健身角、一个市民学校、一条健身路径),开展“特色楼群、特色家庭”建设和“一居一品”文艺团队建设,积极探索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努力构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居和谐的特色文化社区。

五、体制机制保障

(一)创新招商选资工作机制,保障财税增收

1.转变招商观念,提高工作认识

月湖区块土地要素稀缺,房产资源有限,面对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街道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招商工作认识,摈弃“急于求成、遍地开花”的引资观念,把投资促进工作的中心由政策优惠、实务推进的层面向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竞争优势的方面转变,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紧紧围绕打造“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引进各类文化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投资、中介咨询、婚庆等传统优势行业,培育设计策划、艺术字画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月湖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

2.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工作方式

在招商选资上,充分发挥月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以及投资、婚庆、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化环境、加大宣传、政策配套,创造招商选资的区位优势。创新招商工作方式,着重推行“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通过专业的投资中介咨询机构,将招商项目推向相关投资市场,然後通过公开、公正的严格程序,选择最理想的合作伙伴。通过委托招商中介机构,按照月湖街区的产业定位、发展需求,广泛寻找和组织市内外资本来投资,对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项目招商进行策划、包装、推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专业化招商选资机制。

3.提升服务质量,涵养扩大税源

在招商选资项目立项、审批、考查考核中,在项目实施和建成投产以後的管理中,为企业提供包括政策咨询、经济环境咨询以及其他信息咨询服务,简化行政管理,为企业排忧解难,改善公共关系环境。通过服务领先战略,实现月湖地区的品牌经营,提高投资商对本地的忠诚度,同时,通过政府间的渠道为企业牵线搭桥,举办展会、俱乐部等形式为招商选资提供更多的供需方见面机会,充当企业招商项目营销的渠道。通过搭建“月湖老街乡情新春茶话会”、“月湖商帮交流会”等平台,促动更多的在外经商的“月湖人”回乡投资、回乡创业、企业回迁,努力实现“月湖人经济”与“月湖经济”的互促共进。

(二)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准则,优化创业环境

1.优化房产配置,促进产业集聚

鼓励相关企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月湖西区改造和历史建筑风貌保护,从扶持创意产业相关企业、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盘活房产存量资源,精简改造支出、减轻财政压力,发展创意产业。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创意产业。有关部门综合存量房地资源规模、先期改造投入、周边商务租金等因素,对存量房产用于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最高租赁价格的指导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

2.拓宽销售渠道,培育消费市场

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机制,逐步提高街道采购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比例。通过政府间联系,鼓励各街道相关部门带头使用优秀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月湖地区创意产业的高起点发展,拓展创意产业的市场空间。积极培育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市场,吸引广大群众消费创意产品和服务。支持创意企业与区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合作,拓展营销渠道,通过不断发掘新品牌、新构思,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引导时尚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加强行业管理,构筑服务体系

加快鼓励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创意产业领域的中介机构,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加快形成符合惯例、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的创意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产业升级和拓展业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创意企业提供良好服务。鼓励文化创意类成果的及时申请和注册,为企业提供专门的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服务。完善创意人才特殊奖励措施,为月湖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主动申报奖励,并给予表彰。

(三)加强城市管理方式创新,提升街区魅力

1.坚持以人为本,法德相辅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思想道德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加大使用指导、劝告、建议、提醒等柔性行政指导的力度,通过强化执法重在预防、加强与当事人沟通,变强制性和硬性的行政执法为刚柔并济、法德相辅的人性化管理,对不同违法行为可分别实行执法事项提示制、轻微问题告诫制、突出问题约见制、管理责任建议制、重大案件回访制、典型案例披露制等六项行政指导措施,将原来简单的“一步到罚”的执法方式,根据事件的性质细化为“多步走”,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2.扩大民众参与,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是为了市民,更要依靠市民,要探索建立扩大民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让广大市民理解城市管理,积极支持和配合城市管理,从而有效地消除城市管理中的对立与冲突。可积极开展“假日文明行动”,由城管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共同组建“纠正不文明行为联合宣传检查队”,组织社区离退休群众组建“劝导队”,在周末及长假期间,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教育。另外,建立社区城管理事会,通过公众和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提高他们维护良好社区环境的意识和素养,加强社区环境的“自管自治”能力。

(四)创新社区自我管理机制,创建和谐人居

1.强化社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在现有人员管理体制基础上,强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和专业化的社区工作志愿者两支队伍建设。通过岗位培训、资格认定、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把那些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居民工作的人才引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从而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战斗力,同时,完善管理、监督和激励等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组建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探索建立社区中的人大代表、机关工作人员、党员、教师,以及社区所在的企事业单位委派志愿者,每年有规定的时间进社区服务的工作机制。

2.扩大社区民主自治,增强人居和谐

进一步健全社区居委会、和谐促进联谊会、居民小组及楼道小组长、和谐促进员为主体的居民自我管理制度,探索引入社区争议协商决策机制,强化社区党工委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利益协商与和谐共建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员议事制度、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民大会、居务公开监督小组等自治组织体系和以社区居民评价为主要依据的管理考核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民间养老、文体、医疗卫生等公益性服务组织,不断激发民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成员:居鉴 陈民恳

陈芳 李若中

执笔:陈民恳宁波市“金宏工程”建设规划纲要

一、前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并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要,作为基础和应用工程的集成智能平台——宁波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简称“金宏工程”)建设条件已日趋成熟。“金宏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一期重点工程中的十二大业务系统之一(中办发2002〔17〕号),也是浙江省五个百亿工程中“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浙江省及其他一些省市均已先後启动“金宏工程”建设,为保证该项目在我市的顺利实施,合理整合信息资源,努力提升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水平,避免“重投资、建设,轻应用、维护”的现象,高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宁波市发展改革委于2006年11月成立“金宏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金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金宏办),具体承担项目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和组织协调工作。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金宏办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金宏工程”规划研究课题组,借鉴国家和省、有关城市的信息化领域发展经验,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浙江省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以及《宁波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建设规划》等相关指导性文件,立足我市现实和未来需求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优势,提出宁波市“金宏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二、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建设背景《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实现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宁波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我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并且在我市政务日常运行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其他市级机关部门信息化协调发展;涉及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或基本建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政务信息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金宏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一期重点工程中十二大业务系统之一,亦是浙江省五个百亿工程中“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金宏工程”在十二大业务系统中居于顶层。建设该系统有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管理与决策的协调性;有利于市委、市政府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宏观经济信息;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在我市,财税、国税、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银行、水利、国土等行业部门建设的“金财”、“金税”、“金盾”、“金保”、“金卡”、“金水”、“金土”等一批“金字”信息工程全面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精神和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省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的有关部署,以及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要,启动并实施我市“金宏工程”正当其时。

1.国家“金宏工程”概况

国家“金宏工程”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八大部委共同承担。国家发改委2004年元月正式批复项目建议书,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2.浙江省“金宏工程”概况

浙江省“金宏工程”是全省五个百亿工程中“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7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金宏”一期建设,到2008年底建设完成一个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两个数据库(宏观经济库、国民经济规划与计划及改革数据库)和三个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国民经济规划与计划及改革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与社会发展监测评估系统)。项目的具体推进工作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3.国家、省、市三级“金宏工程”的关系“金宏工程”架构按国家、省、市三级业务互联的梯形网布局。纵向实施业务互联,横向由国家、省、市各自立项,自行投资建设,总体实现统一规划、标准融合、逻辑集中、物理分布、联合共建、分步实施。

(二)必要性

1.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转变,对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时效性、透明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同时,加快“金宏工程”建设,尽快创造形成职能调整与信息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我市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才能适应新情况,驾驭新形势,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是加强宏观经济监测与调控的需要

加强经济形势跟踪和监测,已经成为政府规避国际与国内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各种规划计划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时刻分析和预测不同领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建设“金宏工程”,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将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随时随地地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态情况及问题建议迅速反映到市委、市政府,使决策者能够准确、全面地把握真实情况,及时发现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运行实施适时调控。同时依托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科学地设计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快捷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宏观经济预警预测和政策实施模拟,可以极大地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

3.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

通过建设“金宏工程”,组织专业性信息及数据采编加工队伍,从纷繁庞杂的信息和数据中进行甄别筛选、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析,提供给领导作为决策依据,可以使决策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把握问题主旨,迅速作出决策,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还将大大加快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和上下级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4.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需要

目前,大量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存储在各部门建设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中,造成信息孤岛。只有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因此,加快建设“金宏工程”,尽快制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增强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盘活现有资源,降低建设和运行费用。

5.是为民服务的需要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不仅是信息的需求者,也是政务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产业政策,管理重大项目,平衡财政收支,提出宏观调控建议等,由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各级政府职能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其信息更具有权威性,能够对社会、企业、组织甚至个人产生重大影响。而随着市场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和居民对宏观经济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信息准确性、公开性、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加快建设“金宏工程”,将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为直接、更为全面的宏观经济信息,更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执政要求,从而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6.是国家、省、市金宏系统建设要求

建设宁波“金宏工程”是国家建设金宏系统(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是国家金宏系统和浙江省金宏系统的组成部分。

总之,从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宏观调控职能的不断加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和节约投资、整合资源的客观需要出发,都迫切要求贯彻落实17号文件精神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精神,加快建设我市“金宏工程”。

三、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一)宁波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情况“十五”期间,宁波市电子政务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电子政务应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个业务系统建设初显成效,综合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总体上看,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转变”:政务网络系统建设从局部向整体转变;业务系统建设覆盖面由点向面转变;从以办公自动化为特徵的简单应用向综合性的整合开发应用转变;从忽视开始向重视基础性工作转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市政府计算机内网覆盖范围已连接147家市级机关、高等院校、银行等单位以及所有11个县(市)区,外网也覆盖77个部门和11个县(市)区,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是浙江省各地市政府网络中规模最大、连接最广、应用最多的政府网络。开展了网上公文传输业务,完全实现了所有部门、各个县(市)区的普通级电子公文的加密双向传输应用。此外,约有25%的部门建立了业务专网,有力地支持了重要业务系统的运行;一些应用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宁波市政府数据中心项目投入运行,已为30多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提供服务,承担了一批重要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在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共享中发挥作用。

2.各部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全面展开

我市所有政府部门都建有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了部门内部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递交换;各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展开,经统计,目前我市涉及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内部监督管理职能的各个政府部门相继建立了业务信息系统。财税、国税、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银行、水利、国土等行业部门建设的“金财”、“金税”、“金盾”、“金保”、“金卡”、“金水”、“金土”等一批国家统一部署的“金字”信息工程全面实施。

3.综合、协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开始起步“宁波电子口岸”确定的开发应用项目基本进入测试、试运行阶段;81890服务平台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以各类服务单位和志愿者为依托,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市民卡”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民卡公司正式成立;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在国税、地税、财税、财政等部门的全面推广,实现了提高经理国库水平、方便税收徵管的目标;企业徵信平台整合了工商、质监、财政、国税、劳动保障、环保、文化、药监、民政、公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人民银行等13个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初步建立起全市企业基本信用信息资源库;市国土资源局与市气象局信息实时交换,共同维护宁波市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陆续展开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在政务、信用、科技、农业等领域陆续展开,各个局委办、县(市)区子网站作为中国宁波政府门户网站的有机组成部分,制订了信息采集、更新、维护的制度,信息的实时性得到保障;基础数据库建设力度加大,宁波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于2004年基本建成,海曙区、北仑区两地开展了人口基础库建设试点,公安局以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为契机,完善了户籍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徵信系统(一期)项目已经完成,为法人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档案、科技、农业、水利、税务等一批基础业务数据库建设也不断完善。

(二)我市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信息化现状

1.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近年来我市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工作人员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办公和应用,有些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公文流转的计算机化。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不仅为各部门的日常业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金宏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不少应用系统对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多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了内部纵向网,开发了许多业务数据库,为我市“金宏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和信息资源。

3.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上网工程进展顺利

经过几年实践,“政府上网”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目前,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发布了大量经济信息和政策信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上网工程的稳步发展为“金宏工程”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4.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这将为我市“金宏工程”建设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尽管我市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标准规范各异,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互联互通不足,业务协同困难;业务系统建设相对滞後,难以满足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需求;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缺乏有效支撑。

四、宏观经济管理业务主要需求

(一)业务流程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业务包括: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监测与调控经济运行,配置与管理社会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其管理业务流程框架示意图如下: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典型业务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是编制各种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各类经济规划、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编制各种经济规划和计划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业务联系十分密切。

二是监测预测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研究制定经济调控政策。根据不同职责,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通过监测、预测和分析不同领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制订相应的经济对策,对经济运行实施调控。在这一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需要不断会商和协调。

三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依据其职责对社会公共资源和一些战略性资源进行配置与管理。

四是起草或制定相关经济法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负有起草或制定相关经济法规,并依法行政的职能。

(二)业务需求

在上述宏观经济管理业务中,对“金宏工程”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共享需求。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信息收集与交换是各部门业务工作的基础。减少信息重复采集、避免口径不一,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是对系统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是业务管理信息化需求。业务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环节,覆盖面广、情况复杂、协同要求高,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是决策支持需求。经济运行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形势变化越来越快,对宏观调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决策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更为科学、便捷、高效的辅助决策系统支持各项宏观经济决策。

四是政策协调与业务协同需求。为保证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间必须进行政策协调与业务协同,建设“金宏工程”是实现这种协同与协调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对“金宏工程”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为宁波市委、市政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经济运行信息;二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和业务协同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三是构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增强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发布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政策信息,增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五、项目定位、功能及主要用户

(一)项目定位

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电子政务工程重点推进12个业务系统。这12个重点业务系统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第二类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关、金税、金融监管(含金卡)、金财、金审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第三类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社会保障(金保)、金农、金质、金水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如图所示。“金宏”位于12金的顶层。此外工商、民政、卫生、教育、交通等部门的信息化也是电子政务组成部分。

(二)“金宏工程”的基本功能

1.信息共享

通过创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集中管理的元数据库体系,按照统一标准建设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开发和组织数据服务体系,构建集中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提供支撑环境。

2.业务处理信息化

通过完善和新建与宏观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实现业务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方便信息的及时收集、交换与应用。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将原来各业务系统不连通的业务工作流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接,使得各类综合业务流程能够实现跨部门的连续流转,逐步形成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协调和业务协同的环境。

3.决策支持

提供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工具,建立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环境。

4.公共服务

通过与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交流,及时发布有关宏观经济信息,并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

5.信息安全

提供独立于应用程序的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保证只有经过授权和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进入系统,执行特定操作,确保共享信息和业务处理信息的传输、存储和访问的安全保密。

6.系统维护

提供“金宏工程”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管理和维护功能,包括数据备份与恢复、应用系统管理、信息内容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代码维护等。

(三)主要用户

宁波市“金宏工程”的用户主要有市委、市政府,市发改委、相关委办局及各县(市)区政府,专家和公众。

六、我市“金宏工程”建设原则、总体目标及建设内容

(一)建设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求出发,确定系统建设的总体方案,做好系统建设的长远规划,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根据规划分步加以实施。先期以市发改委为试点,实施我市宏观经济管理中需求迫切的应用系统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工作,并做好信息共享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再逐步延伸至我市宏观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业务系统,分步骤、分阶段、稳步推进和完善“金宏工程”总体建设。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宁波市“金宏工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业务的需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讲求实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当前要重点抓好建设统一网络平台、建立标准、健全制度,建设和整合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业务系统。

——整合资源,促进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积极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共同参与、共享效益、优势互补。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按照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益,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定并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总体目标

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通过业务应用系统的完善与建设,提高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的业务协同与互动,为市委、市政府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提供信息服务,增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驾驭市场变化、应对突发事件、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

(三)总体框架“金宏工程”将针对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机制,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应用支撑与集成环境;开发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建立并完善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机制和网络化的流程;建立健全统一的标准规范、安全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宁波市“金宏工程”系统逻辑架构,自上而下分为服务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共享数据层、资源整合层、信息基础设施层六个层面,并且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则贯穿系统的所有层面。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信息资源整合层的核心。

——服务层分为对内服务和对外服务,对内服务为决策者、业务人员服务,对外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应用层包括各项业务应用系统。

——应用支撑层包含业务支撑服务、运行支撑服务和安全支撑服务:

业务支撑服务是面向宏观经济管理应用特点的BI平台、GIS平台;

运行支撑服务主要包含流程引擎、数据访问引擎;

安全支撑服务提供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应用审计,数据加密等服务。

——共享数据层主要为各应用系统中所包含的核心数据库。

——信息资源整合层为建立共享数据提供各类平台支持。资源整合平台实现“金宏”各相关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等。包括信息交换平台、应用集成平台、业务流程平台和目录服务平台。

——信息基础设施层为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

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则贯穿系统的所有层面。

与国家、浙江省“金宏工程”的纵向业务联动

宁波市金宏系统纵向连接浙江省金宏系统和国家金宏系统。宁波市金宏系统向国家和浙江省金宏系统上报汇总宏观经济管理信息。同时通过与浙江省和国家金宏系统的纵向互联,实现相关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的下载和宏观经济管理业务的联动。

与宁波市其他委办局系统的横向整合“金宏工程”中的业务系统需要的大量信息来源于其他委办局,因此需要与我市其他委办局进行横向信息交换、共享数据。

(四)系统建设内容“金宏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确定为:依托信息共享、应用集成和安全保障的系统平台,构建宏观经济数据库,完善和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业务应用系统。

1.构建系统平台

以我市统一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共建部门现有资源,形成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环境。

2.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和应用集成环境

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制定信息交换规则,信息共享范围及管理办法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共建部门间传统信息交换方式的电子化、网络化。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重点完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共享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信息资源登记发布、目录服务、交换服务等功能,形成宏观经济领域的信息共享环境。

应用支撑与集成环境:配置应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工具,为共建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提供应用支撑,为综合业务协同提供应用集成环境。

3.建设宏观经济数据库

按照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原则,共建部门在本部门业务数据库的基础上,依据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标准,生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4.完善与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业务应用系统

依据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发展,逐步充实和完善共建部门现有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一批宏观经济管理急需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构建宏观经济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5.逐步建立和完善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和网络化流程

构建符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的电子政务协同基础架构。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机制和网络化流程,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政府管理的协调与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

6.建设统一的系统保障环境

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软件开发标准、应用标准等。

安全体系:依据信息内容,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实施等级保护,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管理制度与队伍建设:重视体制创新,规范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障水平。

(五)阶段目标“金宏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分期进行,由标准和原型建设起步,逐步拓展和完善,依据“金宏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目标是以市发改委为试点,围绕宏观经济管理急需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重点建设;选择部分信息资源基础较好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开展宏观经济数据库原型试点开发工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与信息共享相关的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信息共享平台、宏观经济数据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原型设计与开发等。

第二阶段目标是分步骤地建立和完善涉及财政、金融、外贸、外资等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覆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逐步形成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协调和业务协同的环境,增强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并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政府管理的协调与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

七、重点建设项目

从宏观经济管理需求出发,现阶段主要完成“一个平台、二个保障、一个数据库和八大业务系统”的建设,具体为:在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组建支撑本系统运行的系统平台;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信息标准保障环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现有信息资源,开发宏观经济数据库,逐步形成宏观经济领域信息共享环境;建设宏观经济监测预测信息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重要商品价格监测监管信息系统等八大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一)“金宏工程”基础平台

1.基础网络平台

除少量局域网和接入点配套设施之外,“金宏工程”项目本身不包含网络建设任务,本项目将依托统一的国家发改系统纵向网、省发改系统网、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宁波市数据中心提供的传输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统一的可信网络平台。

2.信息共享和应用支撑平台

整合并建设信息共享和应用支撑平台,为办公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和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安全、可靠、稳定和高效的应用支撑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标准的数据库访问、可靠消息传输、安全访问控制、系统事务处理、Web服务、业务服务、目录服务、展现服务以及远程服务等。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应用支撑平台,从根本上避免业务系统应用平台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信息共享机制

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是信息共享的最基本保障条件之一,保证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信息登记制度:政府信息资源登记制度是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前提,是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开发、促进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保障条件之一。各部门应该把本部门或本系统拥有的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描述、登记,并说明信息共享的条件和方式。

信息交换、共享范围及管理办法:明确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责任和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范围,为政府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快捷交流与按权限共享提供保障。

信息共享标准:包括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体系、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等。

(2)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包括目录的结构、编码排列规则、创建维护方法、工具以及统一的用户界面等。

(3)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服务

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支撑环境,具有向下可以实现基于广域网的异构数据库存取的功能,向上支持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开发的功能。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性能要求包括:支持海量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采用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支持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对于共享信息,能及时到达需要者面前;对于检索信息,能智能化地根据匹配程度展示给用户等。

信息共享服务主要是建立宏观经济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提供信息资源登记与发布、目录服务、交换服务等功能,为部门间的信息交换提供沟通渠道和技术支持。

应用支撑平台主要包括:

(1)原有的应用系统

要逐步迁移到基于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架构,以实现无缝集成、产生统一的信息资源视图、实现业务流程的灵活定制等,以应对日益增加的业务需求的变化。

首先,需要将应用系统中的有用功能包装成Web服务,以使得任何其他的应用都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功能。

第二,原有的应用系统的一些公共功能,如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应该逐步地取消并迁移到基于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架构的集成平台上。由集成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权限管理的功能。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调整原有的应用系统,也可以保留原有应用系统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通过单点登录技术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无缝集成。

第三,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架构的集成平台可以帮助原有应用系统创建规范的信息资源描述格式,元数据信息,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的信息视图。

(2)对新的应用系统

首先,要基于集成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权限管理,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透明地访问它们的功能而不需要再次登录。

第二,集成平台提供标准的、归一化的数据访问方式,应用系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访问自身的数据,以及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

第三,基于集成平台之上的应用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发布成为Web服务,不需要任何手工的编码。

第四,根据业务场景的需要,部分业务功能可能组合成为一个业务流程,集成平台提供了业务流程管理的功能,来协调各个业务功能的执行和相关人员的工作。业务流程可以随着业务需要进行迅速地调整,而不需要对业务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加快了对业务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还可以通过分析业务流程运行的结果,调整和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流程中的中间环节,提高流程的效率。

(二)宏观经济数据库

在尊重部门现有管理职能和系统建设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信息系统的作用,依托各部门的数据库和文献库,全面采集我市发展改革、财政、税收、投资、消费、出口、外贸、物价等方面的宏观运行信息,收集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信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宏观经济数据库,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的、基础性的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

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项目建设目标:

(1)建立科学合理的宁波市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反映宁波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2)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地对全市各政府部门拥有的关系到宁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建立全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统一管理机制。

(3)依托宁波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科学的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为基础,建设支持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数据库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建共享能力。

(4)通过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为宁波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致的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为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满足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服务“三个层次”的需求。

建设内容:

(1)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涵盖宁波市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和涉及宁波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的市属委、办、局及11个县(市)区用于综合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的集中存储、利用。

(2)主题数据库建设。采用数据仓库技术以宁波市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框架及基础指标数据为基础,建设面向部门主题、专项应用主题、综合应用主题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应用的主题数据库。

(3)宏观经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对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的数据ETL处理、更新维护、数据交换审核及转换、数据交换处理、数据查询和共享应用服务、数据存储及备份的安全管理等功能,实现共享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处理和共享管理。

(4)元数据库系统建设。元数据库系统主要是由元数据库、统一元数据管理和规划设计系统组成,是一个对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元数据进行定义、管理和维护的系统。通过元数据库系统建设满足宏观数据库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和管理。

(5)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是为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进行的软硬件设施和管理机制建设。包括:

①建立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管理中心。依托宁波市信息中心建立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管理中心,承担宏观库数据管理和系统运行维护的业务职能,制定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运行维护、系统与数据安全、信息发布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②建立政府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和工作制度。按照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框架和“责权利”原则,确定各部门数据交换、数据维护更新、数据共享的责任分工、机制和工作制度。

③共建、共享节点的数据交换及对接系统的配套实施。对本项目共建共享部门节点新增必要的数据交换设备,基本达到能够完成信息采集、交换的项目目标,使共建共享节点能为宁波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

(三)业务应用系统

1.业务应用系统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1)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加强这些领域的决策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明显改善我市宏观调控的质量与效果。

(2)选择有助于“金宏工程”发挥整体效果的领域。通过这些领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能够促进“金宏工程”其他功能的实现,从而使系统各个方面建设形成良性互补的关系,加强这些方面业务信息化建设,将为“金宏工程”提供及时、稳定的信息共享资源,促进“金宏工程”信息共享功能的实现。

(3)选择具有一定基础、业务互动需求迫切的领域。这些领域的业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对某些业务环节加以完善,就会形成业务互动效应,发挥更大作用。

(4)立足于系统整体效应的发挥。对列入国家“金宏工程”的项目,要根据全国“金宏工程”的需要,支持其增加或完善部分功能,保证系统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2.八大业务应用系统

(1)宏观经济监测预测信息系统。宏观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子系统以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为基础,通过优化整合各类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同时根据宁波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较为科学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与监测预警模型,并随着经济发展周期和阶段特徵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使之能实现即期分析、动态推研、经济预测、运行监测、经济预警等功能。为发改委等经济综合部门的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应用平台和分析工具,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全市统一项目库为核心,实现从投资项目上报、审批、在建、竣工到运行投资的一系列业务管理流程。包括了项目审批、项目备案、投资安排、动态监测、信息分析、决策支持和项目稽查等系统。本系统建成後将实现全市统一项目库、项目信息中心、项目工作调度平台等具体功能。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本系统将围绕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重点建设规划编制系统、规划备案和发布系统、规划评估修订系统、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日常规划业务管理系统,以及相关业务应用数据库。通过建立规划编制、发布和评估系统、日常规划业务管理系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等,提高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具体的功能主要有:一是初步实现规划编制工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实现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有效评估;三是强化规划工作的辅助决策支持;四是增强规划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

(4)重要商品价格监测监管信息系统。重要商品价格监测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价格管理和调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改进物价部门信息传输和价格监测手段、提高成本监管的信息化水平、改善价格举报及监督检查信息处理工作的时效性、初步实现价格管理的电子化、强化辅助决策的模型化和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建设的内容包括:重要商品价格数据库、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分析系统、成本调查监管系统、政府定价管理系统、价格法规政策信息系统、行业与市场供求信息系统、收费管理系统、价格听证公众服务系统等。

(5)社会发展监测评估信息系统。社会发展监测评估信息系统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跟踪了解我市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就业、分配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依托建立的评测指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前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和正确评估,促进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并为我市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6)农村经济管理系统。农村经济管理系统建设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农村经济管理业务的辅助支持,包括实现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测算的电子化;建立农情测报体系,通过农情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快速准确上报;通过农村经济分析系统全面整理有关农村经济领域的统计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实现农林水利项目管理从上报、审批到实施过程中一系列业务流程电子化;实现农产品数据采集、分析到预警决策的电子化,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和决策支撑。

(7)战略性资源信息系统。战略性资源的总量平衡和储备,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战略性资源信息系统将基于空间地理基础平台,对石油、粮食等各类重要战略性资源信息及潜力数据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障重要战略物资的及时供应和补给,系统具有应付突发事件、预案生成、情景模拟、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等功能(涉密)。

(8)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通过对全市生态环境的普查、分类,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分析,全面了解我市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并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一方面,为我市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全市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提供良好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对环境变化的有效监控,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1.安全体系建设“金宏工程”安全系统的建设,应该纳入我市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系统和保障体系。本项目将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应用层安全设计,保证本系统稳定运行和系统信息安全。“金宏工程”的安全策略:

(1)“金宏工程”跨及不同的信息安全域,保障各安全域内和不同安全域之间的联接与交换的安全,将成为“金宏工程”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信息内容,合理划定信息安全域,并实施不同级别的信息安全保护和信息安全交换。

(2)利用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建立一机一证、一人一证的网络信任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保证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应用安全。同时,通过对用户操作进行记录和追踪,进行系统安全审计。

(3)在安全系统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选择、采购和使用经过国家批准的安全设备与技术,特别是涉及密码技术的产品更要严格遵循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主要安全措施:

(1)加密措施。根据国家规定,确定信息保密范围。凡涉密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纳入内网运行。相应的密码设备应有完善的密钥管理体系。

(2)备份措施。采取数据备份与恢复来保证数据的物理安全。数据备份包括数据库、数据文件、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应用程序代码和一些设备设置的参数等。备份要采取实时备份与定期备份、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网络安全措施。“金宏工程”的网络安全将主要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的支撑,重点做好接入网的安全工作,在各自的网络边界处设置相应的数据交换区,采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进行网络边界防护。

(4)安全认证措施。本系统安全认证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鉴别;二是用户身份的鉴别。在系统建设中,将按照国家PKI的统一规划,可采用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建设的CA或推荐使用的CA系统,结合应用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提供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功能。

(5)访问控制措施。针对系统的信息使用范围,统一定义用户角色,设计数据的访问控制权限,规定该权限与用户角色相对应的原则。共建部门按照统一的原则,在相关的共享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中进行部署与控制。

(6)安全审计措施。建立系统安全审计机制,记录用户使用系统所有活动的过程,收集和积累系统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以迅速确定系统问题,及时补救。

(7)病毒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病毒检查与监测制度,采用防病毒网关和单机防病毒系统,及时阻断和清除病毒。

(8)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安全管理目标,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文档管理及密钥管理等,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和评估。

2.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指标体系标准:根据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建立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指标体系。

(2)分类编码标准:按照国家统一的分类编码,参考国际标准,结合我市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信息资源的分类与应用需求,制订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编码标准。

(3)数据交换标准: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所需信息资源不同的数据类型,结合相关的国际标准,制订数据转换的中间标准,解决信息交换的语义、结构、格式等问题。

(4)互操作接口标准:通过制定和应用模型组件共享标准,使得模型组件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可以互操作。能够保证各部门数据库和应用系统,通过公共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结构、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动态调用。

(5)元数据标准:包括元数据内容标准、格式标准和传输协议。元数据标准用于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描述和管理,达到管理数据、说明数据、了解数据和获取数据的目的,从而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6)数据字典标准:定义本系统数据字典的内容规范。

(7)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根据宏观经济信息的特点和类型,确定数据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约束监督各部门的信息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

(8)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在国家软件工程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金宏工程”内部执行的工程标准。

八、建设进度“金宏工程”涉及国家、省、市三级政府,是一个统一整体,必须在国家的统一规范指导下实施建设,具体进程安排如下表。

九、保障措施

宁波市“金宏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确保“金宏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各项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组织、人才、资金、安全、制度等保障,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宁波市“金宏工程”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金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依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研究、部署和指导工作,加强对“金宏工程”建设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协调,确保“金宏工程”全面、有序、健康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金宏工程”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金宏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级部门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组建项目组、技术支持组等,负责落实相关的任务,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落实到位,加强“金宏工程”建设考核,把“金宏工程”工作列入对各部门领导考核的内容。

(二)加大建设和运维的投入“金宏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持续的经费投入是保障“金宏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一是要加大各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库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投资。二是建立保证系统长效运行的机制,安排好已建系统的升级换代和定期更新经费。三是建立固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设备维修、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信息采集等工作的运行经费。四是健全运维管理制度。对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组织结构、工作模式、信息共享与更新、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响应、技术服务、运维职责、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规定。

(三)加强电子政务的培训工作,使工程的应用效果落到实处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真正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金宏工程”的头等大事来认真看待和贯彻落实。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电子政务培训,既要抓好基础性的普及培训,还要抓好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应用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化意识,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信息安全工作技能,使系统用户能够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熟练地使用“金宏工程”提供的各项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项目建设管理

要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宁波市“金宏工程”的顺利完成。一是要加强“金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安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验收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实施现代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信息建设项目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建立条块结合、层层分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系统、规范的信息项目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二是狠抓标准规范建设,积极贯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在国家标准体系的框架下,加快有关我市“金宏工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从单纯的技术标准向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工作规范等多个层面拓展。

课题组组长:詹荣胜

副组长:周海宁

成员:林培龙 朱伟勇 史小烈 钱春燕

吴春坚 翁逸群 丁优伟

执笔:朱伟勇 史小烈二 综合经济研究篇  2010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

摘要: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认真贯彻国家调控政策,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两个年”活动,使我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运行态势好于年初预期。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创新转型之年,也是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关键之年,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良好,但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宁波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关键词:经济;转型;“十二五”;展望

一、2010年宁波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认真贯彻国家调控政策,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两个年”活动,使我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兼顾,发展活力与增长动力提升,经济总体运行态势好于年初预期。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9.63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997.6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1482.4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87:51.66:44.47调整为3.59:55.34:41.07,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受基数效应影响,全年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态势,初步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在12%左右。

1.农业经济平稳运行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亿元,实现增加值1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均增长3.9%。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99.6亿元,增长3.3%,晚稻总产量预计增长1%左右,亩产有望创新高。渔业经济全面回暖,得益于水产养殖的较快发展、海洋捕捞的增产增收及水产品出口形势转好,前三季度共实现渔业总产值56.5亿元,增长6.5%,增幅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稳中略降,实现总产值7.6亿元,减少3.1%。农业经济整体形势要好于去年。

2.工业生产复苏强劲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071.1亿元,同比增长35.0%,增速同比提高45.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87.2亿元,增长38.0%,同比提高50.1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19.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22%。产品销售增长较快,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506.8亿元,增长38.6%,产销率为97.7%。重工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产值增幅达43.5%,快于轻工业16.4个百分点。全市35个大类行业中,除了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值负增长外,其馀34个行业产值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等高载能行业在节能降耗约束下,下半年以来产值增速明显减缓。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2%左右。

3.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

前三季度,我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67.6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营业利润341.2亿元,同比增长26.4%。从重点行业看,交通运输业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17%,货物周转量增长24%,港口货物吞吐量2.95亿吨,同比增长5.3%,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集装箱累计吞吐量980.4万标箱,增长28.9%,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球主要港口保持领先水平。完成全社会货运量2.32亿吨,同比增长16.99%。完成客运量2.37亿人次,同比增长6.43%。金融业运行平稳,人民币存贷款馀额分别达到9571和89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和21.5%,企业资金需求保障较好,存贷比处于93.8%的高位。世博会助推旅游业发展,全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18.2%,入境旅游收入增长15.8%。会展业量质提升,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宁波第五次获“十大品牌会展城市”殊荣。

(二)需求动力加快转换

1.消费引领作用明显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2.9亿元,同比增长20%,比去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其中城镇和乡村分别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086.3亿元和136.6亿元,增长20.4%和16.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同比增长15.1%、20.8%、20.8%和14%。消费热点频现,前三季度汽车类、家用电器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完成零售额258.0亿元、39.8亿元和11.6亿元,同比增长48.0%、32.2%和40.1%。商品销售总额5341.9亿元,同比增长33.1%,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

2.投资运行企稳回升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8.1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前两月有所回升。其中,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32.5亿元,同比增长30.0%,增速比国有投资增速高出34.7个百分点,成为我市投资增长新亮点。分行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2.6亿元,下降4.3%;其中工业投资488.8亿元,下降4.1%,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8.6亿元,增长22.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04.4亿元,增长42.9%,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通过实施“百日攻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前三季度重点工程取得新绩,全市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95亿元,其中农业水利、港口交通、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107%、33.2%、12.7%、84%和41.7%。全市新开工项目2188个,同比增长19.4%,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29.5亿元,同比增长25%。梅山大桥、国际贸易展览中心2号馆、月湖盛园等21个项目投用或基本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等4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利用外资止跌回升,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增长1%,分别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回升14.3和6.6个百分点,扭转了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初步预计全年投资有望增长10.5%左右。

3.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完成610.7亿美元,增长39.9%,超过去年全年总额2亿多美元,其中进口227.2亿美元,增长43.7%;出口383.5亿美元,增长37.7%,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3和3.7个百分点。多数外贸企业出口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增幅35%左右,出口总额将超过2008年水平。

(三)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1.企业效益普遍较好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20.1亿元,实现利税762.7亿元,分别增长42.4%和32.6%。亏损企业亏损额27.8亿元,大幅下降39.5%,亏损面16.1%,同比减少5.1个百分点。35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实现盈利。轻重工业利润均大幅提高,1-8月,重工业实现利润258.9亿元,轻工业实现利润1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8%和25.8%。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241.4,创历史新高,比上半年提高7.1分。

2.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99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813元,同比增长12.7%,快于其他项目收入增长速度,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360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约13068元,增长12.3%,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6261元,同比增长10.0%,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9.9%;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4898元,同比增长16.8%;非经营性收入人均1909元,同比增长8.8%,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股息红利和租金收入分别增长40.8%、28.9%和23.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7381元,增长6.3%。

3.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6.8亿元,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7.8亿元,增长21%。各地区各行业财政收入普遍增长,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增幅在30%以上,其他主要税种增幅超过10%。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3.9亿元,增长12.7%。调结构、惠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2.5%、17.5%、19.7%、9.4%、103.5%。此外,受外贸出口大幅增长的推动,出口退税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全市出口退(免)税完成244.9亿元,增长18.1%。

(四)调整转型初见成效

1.创新转型加快推进

科技投入产出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7.5亿元,增长41.6%,规模以上工业购置技术成果费用2.9亿元,增长9.6%,企业以设备替代劳动力现象明显增多。产品创新不断加快,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创近三年新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7.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2%,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技术创新成效较好,全市获专利授权量19626件,同比增长86%,其中发明专利684件,同比增长27%,授权量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康新电缆、五环轴承等众多企业产品转型、设备升级、品牌建设、营销创新均取得良好成效。宁波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战略性产业培育扎实推进,发布实施《关于促进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确定了八个优先发展的领域,并已形成总体规划思路和基本框架。智慧宁波建设启动实施,《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IBM智慧物流软件园等一批优质项目已经签约,和丰创意广场已有54家创意机构签约落户,将成为宁波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智慧城市的“智慧先锋”。

2.贸易结构日益改善

内贸市场有效开拓,企业内销增长持续快于外销,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国内销售5502.7亿元,同比增长39.7%,增幅高于出口交货增幅7.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目前宁波拥有一级域名的企业3.4万家,许多企业从实体走上虚拟,从线下交易走上线上交易。外贸转型步伐提升,1-8月,我市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3.2%,超过平均增幅水平4.6个百分点,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幅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快于传统市场,1-8月,我市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0.7%、125.0%和104.7%。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全市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157家,中方投资增长63.7%,境外营销网络、研发设计、资源开发、航运业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大,外经外贸互动性进一步增强。

3.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

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在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完善现代营销体系,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扩大民间健康投资,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等方面制订出台了相关配套奖励、补助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快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宁波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名牌培育工作的意见》、《宁波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并获批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此推动下,服务业投资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完成投资1048.6亿元,增长22.5%,高于全市投资增幅10.4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9.44亿美元,实际外资6.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7%和37.3%,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服务业基地建设初具成效,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已被确认为省部共建物流基地,一期开始封关运作,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

4.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2010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革突破年”和“创新提升年”。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获得批复,试点工作率先起步,港口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开发区提升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项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卫星城市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出台了深化卫星城市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七个卫星城市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杭州湾新区建设发展新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进展较好,前三季度,全市农房“两改”已完成投资70.6亿元,拆迁农房2.1万户,建设农村住房349.6万平方米,安置农户2.4万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10月份全市所有县(市)、区将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馀姚、镇海、慈溪三地成为全省“2+X”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在经济稳步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增长主要是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和政策性因素推动下的“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还在建立,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运行的困难和矛盾还比较多,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各项成本普遍上涨。受国际市场价格变动、部分游资热钱炒作等多重因素影响,9月份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产品出厂价格涨幅4.12个百分点,“进出倒挂”差距比8月再扩大1.52个百分点。市场上棉花、铜、天然气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棉花价格指数更是刷新10年纪录,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此外,用工、物流、融资等成本也在明显上涨,各项成本的持续刚性上涨使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企业利润从年初以来基本呈现逐月放缓态势。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加大。自6月19日人民币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超过了1.45%,并在近期连创新高突破6.7,人民币过快升值对于外贸企业接单议价和收结汇产生巨大压力。三是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压缩淘汰落後产能等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对企业生产带来了压力,特别是8月份以来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采取有序用电及区域用电总量控制等措施,使部分企业出现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不畅、生产停顿、订单延迟等现象,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

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逐季下滑。前三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增速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6和1.9个百分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支撑力度明显下降。前三季度,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39.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9%,自年初以来基本上呈现逐月下滑态势。二是工业投资受大项目掉尾影响增速下滑。镇海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建成後,後续重大工业项目接续乏力,使今年我市工业投资一路走低,前三季度,仅完成工业投资488.8亿元,同比减少4.1%。工业企业投资信心依然不振,据对165家企业监测,第三季度我市有投资意向的工业企业家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2.3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高增长不可持续。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达42.9%,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近四成,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显然不可持续。

(三)节能降耗压力明显加大

今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才能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但从实际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8%,尽管第三季度增加值能耗有所下降(同比下降1.6%),但是要完成年度GDP能耗下降4.6%的目标,难度仍然很大。一是完成电耗目标难度较大。尽管我市采取了严格的限电措施,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仍增长18.8%,高于全省平均1.22个百分点,超省定用电限额13亿度。第四季度随着林德气体、韩华石化等9个项目(总能耗约550万吨)投产,全市总能耗有可能出现反弹。二是二氧化硫减排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根据“十一五”减排目标,我市全年二氧化硫需要净削减1.95万吨,才能完成五年任务。据测算,受乙烯工程影响,全年二氧化硫增量为2.7万吨,减量为3.55万吨,全年净削减量0.85万吨,与“十一五”目标尚有1.1万吨的差距。

(四)市场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前三季度,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2%,从环比看,第三季度价格呈现持续小幅上涨态势,7、8、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分别为101.1%、100.3%、100.3%。八大类商品价格呈“五升一平二降”格局,其中居住和食品价格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食品类价格涨势明显。前三季度,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6.5%,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因。主要是今年以来持续的灾害性气候使农产品生产供应受到较大影响,蛋、猪肉、蔬菜、水产等食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市场游资炒作更是哄抬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前三季度,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4.13%,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8.59%,涨幅比8月份提高0.97个百分点。三是房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博弈後重新显现上涨压力。前三季度,我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6.7%。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5.7%。初步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3.4%左右。

三、2011年经济形势展望

(一)国内外宏观环境分析

1.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趋缓

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步减退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将更加缓慢曲折。一是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美欧等国经济增长趋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个人消费增长乏力,反映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先行合成指数走势显现疲弱,日元持续升值、巨额财政赤字压力及通缩预期的形成则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二是发达国家纷纷延缓刺激政策退出步伐。鉴于经济复苏出现波折,美国连续推出了包括减税和基建投资等在内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并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出台5万亿日元经济刺激方案,欧元区则延长了按固定利率无限制向市场提供短期贷款的有效期。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三是各国货币战愈演愈烈。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美元汇率持续创出新低并使非美货币被迫大幅升值,各国出于维护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开始争相贬值本国货币,部分发达国家借机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导致全球外汇市场陷入混乱,黄金和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振荡,新兴市场国家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明显上升,各国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出台,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隐忧。据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预计2011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4.8%放缓至4.2%,其中美国经济前景黯淡,2011年增长预期被大幅下调至2.2%。

2.国内经济增长渐趋平缓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从2010年初的快速回升逐渐走向平缓。一是从先行指数看,由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高盛(亚洲)联合开发的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9月,我国先行指数连续7个月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断趋缓,一致指数则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下降趋势与上月持平,预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虽将继续回落,但回落态势将会放缓。9月份国内PMI指数继续回升至53.8%,则预示经济增长高位回调过程已基本趋稳。二是从增长动力看,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将在明年逐步完成,政府刺激消费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退出,消费增速将有所趋缓;房地产市场紧缩调控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以及地方融资平台治理和国内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将使投资增长放缓;国际经济减速带来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以及高基数等因素将使出口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後续动力显现不足。三是从主要指标看,工业、投资、出口、国房景气指数等指标增速均出现回落,但下滑速度趋缓,主要指标运行由年初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但主要指标增长放缓也是我国前期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後产能、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效应的体现,是主动调整的结果。此外,2010年经济快速回升产生的较高基数效应也将对2011年经济增速产生影响。据各个权威机构预测,2011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在8.5%~10%之间,虽要低于2010年增幅,但总体上仍将保持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3.宏观政策预期稳中趋紧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将是2011年政策最棘手的问题。总体来看,在外部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主体政策基调仍将以稳为主、兼顾调整。一是宏观政策将趋于中性。预期2011年经济运行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运行,只要经济增长仍在合理范围内(普遍认为8%~10%),国家政策很可能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变为中性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将根据形势发展要求,逐步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水平,着重协调好防范通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信贷政策逐渐转为“稳操作”,保持流动性均衡增长,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将从危机时的集中于基建方面逐步转向支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并将在2011年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最大的政策着力点。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仍然是明年宏观调控的核心。通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制定鼓励消费等政策来扩大内需,保障房建设、地区振兴规划、新兴战略产业等领域将是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对民间投资鼓励政策的细化落实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後产能等措施也将有序推进。三是管理好通胀预期依然是2011年的政策重点。央行时隔34个月後首度加息已经表示了对通胀的担忧,从目前的形势看,2011年通胀预期将持续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管理好通胀预期将成为2011年宏观政策调控的重要着力点。

(二)国内外环境变化对宁波经济的影响分析

1.促进宁波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一是“十二五”规划实施为经济发展激发新活力。2011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我市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为着力构建城镇化大平台、集群化大基地、战略性大项目和总部型大企业,一批“四大平台”项目将会在2011年加快启动,有利于我市投资增量的形成和推动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改革启动将使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有了体制性保障。2011年,随着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化推进,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将有利于推动城乡居民消费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繁荣局面。此外,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必将带动全市各区域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区域轮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以上这些因素均将对2011年我市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支撑。

二是重大战略实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潜力。近年来,我市陆续提出了卫星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建设等事关宁波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并付诸实施。从卫星城市建设来看,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卫星城市发展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确定了慈城、泗门、西店等7个中心镇为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镇,并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卫星城市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创新开发建设体制、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加大要素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力争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卫星城市发展目标。目前7个试点镇试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将在2011年加快推进。从智慧城市建设来看,今後10年我市将每年投入1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争取五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把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从创新型城市建设来看,2010年,我市被国家列入全国20个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专门召开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并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将通过深化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优化创新和人才环境,加快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力争实现“块状经济集群发展、临港工业循环发展、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服务经济高端发展”的新突破。从海洋经济建设来看,我市正依托深水良港综合优势,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和梅山保税港区两个海洋经济大平台为支撑,积极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通过港桥海联动,着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这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有利于加快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市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三是民间投资松绑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继国务院出台了“非公新36条”之後,我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29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金融业等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鼓励民间投资向战略发展区域、创业和产业基地集中。我市将积极构建城镇化大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民间投资提供新平台、新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区对创业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拓宽我市民间投资空间,使民间投资有效接力政府投资,为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提供内在动力,还有利于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实业领域,推进民间资本优化配置,防止资产泡沫风险。特别是国务院“非公新36条”中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并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是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的重要体现和政策亮点之一。此举既能发挥我市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积极引导民间金融走向合法化、规范化,又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等民间投资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我市民资加速挺进金融业,打造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区域金融体系。

2.经济发展将面临的压力和风险

一是企业运行将面临巨大压力。随着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市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由危机爆发时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逐步转变为市场、政策和成本的多头挤压。首先,将面临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弱势美元格局和国际资本投机炒作等因素的推动下,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将可能震荡上行,同时由于原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供给趋紧和价格上升也会是个相对确定的长期趋势。此外,用工成本在劳动力短缺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因素推动下持续上涨将是大势所趋,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则使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趋于上升。可以说,高成本时代来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往依靠低成本优势取胜的企业将面临发展困境。其次,将面临政策效应显现的压力。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下调“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压缩淘汰落後产能以及重启人民币汇改进程等一系列密集调控措施,其後续政策效应将在2011年进一步显现,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我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但短期内势必对企业生产运行带来较大影响。第三,将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世界经济减速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内市场又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市场拓展难度日益加大。由于我市传统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议价能力较弱,消化成本上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2011年我市传统企业发展将无可避免地承受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阵痛。

二是通胀压力持续上升。尽管从数据上看,CPI所反映的通胀水平仍较为温和,但民众实际感受的真实通胀水平已远远高于所公布的数据,央行在时隔34个月後再次加息也反映了对通胀压力的担忧,未来通胀压力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从国际市场看,全球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强烈,弱势美元格局导致和热钱投机炒作使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价格持续高位震荡,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世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减产和出口禁令、国际资本投机炒作等因素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趋紧,输入性通胀压力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从国内市场看,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和重大自然灾害对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影响日益加剧;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外热钱的加速流入将进一步加大通胀形势的复杂性;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刚性上涨、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以及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也将助推物价上行。在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输入性通胀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平抑市场物价、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仍然较大,特别需要关注价格上涨对经济平稳运行和居民正常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是房地产市场运行不确定性加大。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4月以来,国家启动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9月底又展开第二轮调控,甚至实行楼市调控地方问责制,中央调控力度和决心可谓空前。在此背景下,宁波也出台了住房限购令等相关政策,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市场观望情绪开始加重,新开楼盘和二手房市场成交量明显减少,房价增速有所减缓。1-9月份,宁波市区商品住房成交量和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58.9%和46.9%,全市房屋销售累计价格指数也由4月份的108.2%降至106.7%。从短期来看,我市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量减价滞”的高位盘整态势,在通胀预期上升、刚性购房需求等因素的支撑下,房价短期内出现明显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後续走势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加大。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对明年楼市调控力度持续从紧的可能性偏大,但届时调控力度和成效究竟如何,不仅取决于中央、地方以及房地产商三者之间的博弈,也取决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走势及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下政策权衡的结果。如何在避免经济过度波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和打击房地产泡沫,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不出现大起大落,将会相当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囿于现有的经济格局和财税体制,使得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投资、财政、金融等领域关系密切,对我市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下步走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2011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将比2010年有所放缓。一是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减速将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将对我市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挑战。尽管金融危机以来,我市加快了贸易转型步伐,着力拓展内需市场,但贸易转型尚需一个渐近的过程,国内产能过剩、营销网络和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和完善,从短期看,我市经济发展仍会受到外部市场的较大制约。二是从工业运行看,企业利润空间下降、用工短缺或成常态以及土地瓶颈制约明显等问题,均对我市工业增长带来不利,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将受到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长期制约,将对宁波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带来深远影响。在基数效应的进一步影响下,工业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调,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将会减弱。三是从先行指数看,8月份,我市经济运行先行指数从3月份开始持续回落,到目前已经连续回落6个月,经济运行一致指数则连续5个月呈现回落态势,先行一致指数的走势表明,未来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增长仍将逐步放缓。此外,受前高後低基数效应影响,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我市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从第二季度起经济增速有望逐步回升,但回升速度相对缓和,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前低後高走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将在11%左右。

1.投资增长将稳中趋缓

201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定增长仍有支撑:一是部分领域投资环境相对宽松。明年国家投资政策将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点、民生工程、民间投资等鼓励性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十二五”期间项目将集中开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一批“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将会集中开工,为我市投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民间投资有望提速。在国家和市里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我市民间投资有望加快增长步伐,有利于保障我市投资稳定、持续、合理增长。

但是影响下一阶段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一是政府性投资的支撑力度明显下降。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全市曾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带动了当年经济增长,但之後几年伴随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基建投资大幅回落。本轮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启动于2008年底,到2010年底将逐步到期,同时中央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监管也趋于严格,2011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能继续回落。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政策调控的滞後效应将影响我市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长。尽管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加快推进,但由于其占比较小,对于房地产投资的贡献较低。三是工业投资仍将低迷。受需求下降、要素制约以及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难以实现较快增长。初步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0%左右。

2.消费增长将平稳较快

2011年消费保持稳健增长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扩大消费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扩内需将成为中国“十二五”时期的第一要务,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将会继续出台,政策仍将对消费产生积极作用。二是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内需市场发展。全市大力推动7个卫星城市试点建设,将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宁波大都市区卫星城市的战略举措,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我市消费增长的新动力。三是消费环境日趋改善。随着各个商业广场的相继建成,新的商业空间开启,居民购物环境升级改善。三江、二百等大型商场超市相继开出网店,为居民网上购物提供新的渠道。四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推动。就业形势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为扩大消费增强後劲,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後顾之忧,增强居民消费预期。

但是影响我市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在2011年出现效应递减现象。汽车、家电等热点商品消费已经逐渐饱和,根据市贸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7、8两个月家电以旧换新销量和销售额均比6月份下降10%。二是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以及资源价格改革陆续推出,削弱我市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对其他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占作用。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在19%左右。

3.出口增长将明显放缓

2011年支撑我市外贸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宁波企业出口产品加速升级,将进一步优化我市出口产品结构,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二是“促出口、保市场”的相关政策仍将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我市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新兴市场开拓加速也有助于出口增长。

但影响我市出口增长的不利因素明显多于有利因素:一是主要出口市场需求疲软。美、欧等发达国家高失业率持续使市场消费增长疲弱,欧洲各国通过紧缩财政政策来缓解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消费预期,使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将对我市出口带来较大影响。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较大。人民币有可能继续升值,将进一步削弱我市工业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使企业不敢接长单、大单,同时也给企业结收汇带来较大影响。三是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各国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加。2010年前8个月,我国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48起,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就占到10项。我市面临的贸易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四是节能减排倒逼机制的後续影响不容忽视。双控限电政策给部分企业造成订单违约或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企业信誉,对明年企业接单将产生一定影响。此外,2010年出口超预期增长的基数效应也给下步出口增长带来较大难度。初步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增长在13%左右。

4.物价水平将继续上行

2011年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从国际市场看,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世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减产和出口禁令、国际资本投机炒作等因素将使国际供需趋紧,国际粮价将会震荡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将加大农产品供求矛盾,重大自然灾害对农产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国内热钱的炒作更将对农产品价格上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弱势美元格局的跷跷板效应和国际热钱的投机炒作将使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震荡上行并传导至国内,进一步推动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三是流动性泛滥以及境外热钱流入也是通胀压力不可忽视的因素。2009年以来货币信贷天量投放将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滞後推升作用。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加上欧美发达经济体纷纷预热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热钱加速流入也将加大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四是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初步预计明年CPI增长有可能突破4.5%。

四、2011年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创新转型之年,也是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宁波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提升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平台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研发、会展、物流、金融等机构,打造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宁波国际服务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商务(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着力抓好梅山保税港区、和丰创意广场、北仑海铁联运物流枢纽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培育工作。扶持发展服务业龙头企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国际贸易、港口物流、金融服务等龙头企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加强服务业名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培育传统优势民营本土总部、开放型经济跨境经营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总部、现代服务业高端总部,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基地。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发展,稳步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南部商务区等功能区块的开发建设。切实抓好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

2.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着力培育重点产业,结合我市“5+5”产业发展战略,抓紧实施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石化、钢铁、船舶、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制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1+8”规划、实施意见和相关扶持政策,编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录,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宁波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修造船、装备制造、液晶光电等重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和块状经济,加强产业链招商力度,着重引进补链型项目,在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研究提出引导和鼓励竞争力落後的企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研发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发展。

(二)加大创新转型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後劲

1.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贯彻落实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精神,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和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发展,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并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和丰创意广场、研发园区、宁波软件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和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依托,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努力实现企业创牌与产业创牌工作的联动发展。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

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决定》,制定出台《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1+X”智慧城市建设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等十大智慧城市应用体系,重点建设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抓好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联通、国家电网公司、东软集团等合作引进工作。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争取率先实现由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战略转型和提升。

3.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完善细化组织机制和相关政策扶持措施。促进平台载体建设,把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全省最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平台。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进一步推进梅山保税港区、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中心等物流园区和基地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提升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水平。培育发展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增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高技术产业,合理布局石化、钢铁等先进临港产业,促进海洋旅游业发展。

(三)加大需求拉动力度,促进动力协调转换

1.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保、抚恤和补助标准。努力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教育培训、康体保健、休闲旅游等服务型消费,积极发展网上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办好服装节、食博会等重大会展节庆活动。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加快海曙新星商业中心、江北万达广场等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打造中心城市、副中心、中心镇“三级商圈”。不断完善消费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家电下乡等鼓励消费措施,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

2.保持投资适度拉力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象山港大桥及接线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杭州湾跨海铁路、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投产、早见效,积极发挥大项目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拓展民间投资,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29条”,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渠道,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开展民间投资参与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现代服务业、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试点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着力缓解要素制约,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落实《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结合农房“两改”置换产业用地指标,盘活土地存量,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平台基地、重点产业提升和社会发展急需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强化资金要素保障,通过银企对接、银团贷款、企业债券等方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3.全力拓展内外市场

一方面,要保持出口稳定增长,贯彻落实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套餐业务,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应对机制,引导企业有效应对汇率风险;优化贸易和市场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积极开拓欧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营销机构、参与资源开发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建立内外对接的营销网络体系,培育和扶持现代贸易物流大集团;继续办好国内城市“宁波周”活动,加快宁波名品全国直销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争取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四)加大改革突破力度,优化体制机制保障

1.扎实推进省市两级综合配套改革

推进省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抓好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落实年度实施方案,确保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努力争创宁波开放型经济体系新优势。

2.深化卫星城试点建设

加快推进7个卫星城试点镇建设工作,落实好深化卫星城市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建设重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和推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措施,进一步壮大块状经济和民营经济,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推动卫星城市开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突破。

3.扎实推进余慈区域统筹

围绕区域统筹发展,以姚周片区为突破口,制定和实施推进姚周片区联合开发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共建共享体制、社会建设体制及利益协调机制等,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馀慈区域形成与建设北部中心区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等问题的政策研究,加强与市、县(市)、区对接。

(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切实推进节能减排

要以节能减排工作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调整完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导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速淘汰落後产能,积极发展光伏、太阳能集热、地源热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着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投用,实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加快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做好镇海电厂脱硫机组和明州热电等企业炉外脱硫设施的运行维护,保障运行稳定。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健全源头监控机制,继续执行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坚决抑制“两高一资”项目上马。健全联动服务机制,建立环保、发改、经发、统计、供电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分析预警、跟踪督查等工作,培育和引进节能减排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有效推动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总结推广节能减排先进经验,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徵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加快推进镇海、北仑、大榭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通过转型升级推动临港工业走绿色化、生态化、集群化、高新化、大型化道路。

(六)加大物价监管力度,稳定市场价格预期

1.着力保障市场供应

抓好粮食功能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抓好产销衔接、储备和供应管理。做好重要商品供应应急预案,提高市场供给保障能力。

2.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继续实施重要商品的价格干预措施,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查处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和价格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抑制市场投机,维护正常价格秩序。

3.加强价格监测预警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对民生商品、重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以及价格易出现波动的小品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监测,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正确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4.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强化正面宣传,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制度,做好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价格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工作。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制度,确保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造成大的影响。

执笔:钱春燕 戴娜  2009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

摘要:2009年,宁波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保增促调”各项措施,努力化解经济运行困难局面,有效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积极变化不断增多,经济运行复苏向好的态势日趋明朗。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宁波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之年,经济发展总体环境趋好,但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政策走向、通胀预期、产能过剩等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们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巩固经济复苏势头,积极拓展内需增长空间,加快经济转型调整步伐,为宁波市新一轮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复苏;展望

一、2009年宁波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2009年,面对极其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度冲击,宁波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增促调”总体目标,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化解经济运行困难局面。随着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和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年初经济大幅下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积极变化不断增多,经济运行复苏向好的态势日趋明朗。

(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产出状况逐月转好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2.11亿元,增长6.6%,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了5.6和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单季增幅分别为1%、7.6%和10.2%,呈现出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499.25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0.62亿元,增长13.1%,比上半年分别回升0.6、3.5和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76:54.7:41.54调整为3.9:51.7:44.5。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4266亿元,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4.3%,第三产业增长13.5%。

1.农业生产运行平稳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3.8亿元,扣除农产品价格指数後同比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85.1亿元,增长4.6%。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全年有望完成80万吨的总产目标。畜牧业生产形势转好,实现产值29.9亿元,增长5.3%,生猪效益明显回升,全市生猪存栏量89.32万头,头猪净利润241.41元。林业生产运行较好,全市竹、茶、花、果总产值达24.3亿元,同比增长15.8%。渔业生产受金融危机、捕捞成本大幅增长及伏季休渔等因素影响有所下降,实现产值48.1亿元,减少2.7%,其中海洋捕捞产量减少9%,但水产养殖形势较好,海水和淡水养殖量分别增长1.1%和3.7%。

2.工业降幅逐月收窄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7073.6亿元,同比下降8.8%,比上半年回升3.8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647.8亿元,产值降幅由年初的24%逐月收窄至12.1%,其中9月当月工业产值增幅1.4%,年初以来首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477.8亿元,增长-11.9%,产销率97%。完成出口交货值1539.7亿元,增长-17.9%,增幅比上半年回升3.3个百分点。轻工业生产运行好于重工业,前三季度轻工业产值增长-4.6%,比上半年回升2.4个百分点,高于重工业产值增幅9.9个百分点。部分重点行业产值回升明显,全市35个大类行业中,有11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7.6%、5.8%和2.2%。工业用电量降幅逐月缩小,前三季度工业用电量下降3.5%,比上半年回升3.3个百分点,其中9月当月用电量增长7.8%。

3.服务业加快发展

金融业支撑力度显著增强,前三季度,共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34.51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38个百分点。信贷投放高速增长,至9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馀额7390.54亿元,增长29.65%,增速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贷款馀额比年初新增1574.97亿元,为去年同期增量的2.1倍。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增长43.25%和18.14%,增速同比提高26.13和3.5个百分点。证券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3383.81亿元,同比增长57.3%,其中股票和基金12158.29亿元,同比增长68.6%。交通运输业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全社会货运量19848万吨,客运量2477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7%和5.3%。港口货物吞吐量较快回升,在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大宗货物需求较快复苏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8亿吨,同比增长2.4%,为2009年初以来首次实现由负转正。集装箱运输止跌企稳,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0.4万标箱,降幅由4月份的-11.5%逐月收窄至-6.1%,已经连续5个月环比增加,增幅位居全国港口前列。旅游业形势较好,至9月底,全市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437.08万人次,同比增长21.99%,实现门票总收入37778.93万元,同比增长28.3%。

(二)多管齐下扩大内需,政策效应拉动明显

1.投资需求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1.2亿元,增长22.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12.4亿元,增长22.6%,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8.6和8.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443.3亿元,增长29.6%,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一,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幅分别高达56.3%和36%,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投资止跌回升,完成投资509.7亿元,增长0.7%,为2009年初以来首次正增长。房地产投资快速上升,完成投资283.1亿元,增长27.4%,同比提高20.6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创新高,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长34.5%,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88.4亿元,同比增长64.8%。重大项目建设拉动作用明显,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绕城高速公路东段、杭甬客专宁波段、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图2 2008年2月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走势业完成投资215.5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6.6%。

2.市场消费增势良好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2.2亿元,同比增长14%,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扣除物价指数实际增长15.9%,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零售额724.7亿元,农村市场零售额297.5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0.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11.2亿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0.8亿元,增长13%。汽车销售明显回暖,受国家实施燃油税和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改革政策拉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63.3亿元,同比增长20.3%。住房成交持续放大,在房地产政策调整、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集中释放以及徵迁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524.3万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长了83.8%。家电下乡成效显现,截至10月13日,全市九大类家电下乡产品销量达到11.8万台,实现销售金额2.46亿元,居全省各市首位。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424亿元,同比增长15%。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转型显现亮点

1.工业调整取得实效

市场内销份额不断提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内销比例达到72.7%,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受此带动,内贸集装箱运输出现大幅增长,9月当月内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同比增长36%。产品创新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7亿元,同比增长13%;累计专利授权量达10561件,同比增长42.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39件,同比增长71.7%。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854.6亿元,增长-0.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11.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由去年同期的13.25%提高到15.1%。

2.服务业领先优势巩固

服务业延续较快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重要力量。前三季度,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44.5%,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共完成投资855.9亿元,增长38.6%,高于全部投资增幅16.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2%。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居全省首位。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增长点,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同比下降17.1%,其中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2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26.2%。第三产业中,以内需为主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住宿和餐饮业保持了强劲的增势,科学技术研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猛。

3.节能减排稳步推进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16.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其中石油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下降2.2%、3.3%、3.4%、26.4%和31.3%。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3吨标准煤/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为1838千瓦时,同比下降2.9%。

(四)收入状况持续改善,企业效益加速回升

1.财政收入逐月回升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1.2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4.2亿元,增长6.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主体税种中,营业税完成103.2亿元,增长8.9%,增值税完成245.3亿元,增长2.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持续减收,但降幅有所缩小,共完成企业所得税106.6亿元,个人所得税完成51.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5%和1.2%,但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5.2和3.1个百分点。在保增促调各项政策的带动下,财政刚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1.6亿元,增长15.5%,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其中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17.7%、21.6%、39.9%和26.6%。预计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9.6%。

2.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8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在股市回暖和房市火爆的带动下,市区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80%;经营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则分别增长10.6%和1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1638元,增长8.9%,其中非经营性收入增长10.7%,工资性收入增长9.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7.7%。市区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775元,增长9.3%,高于收入增长1.1个百分点。

3.企业效益加速回升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2.2亿元,利税572.6亿元,分别增长50.7%和50.6%,比上半年加快51.3和3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6.9亿元,下降52.2%,比上半年大幅下降67.3个百分点,亏损面由上半年的28.2%降至23.6%。扣除镇海炼化因素,全市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比上半年回升26.8个百分点。

(五)物价保持相对低位,价格环境较为宽松

前三季度,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同比下跌1个百分点,已连续9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其中9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3%,同比下跌0.7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累计价格呈现“三涨五跌”格局,其中食品价格、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以及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分别上涨102.1%、100.6%和101.3%。能源原材料价格环境较为宽松,受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预期下降的影响,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累计价格指数为85.3%,同比下降1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2.2%,下降7.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累计顺差逐步扩大到6.9个百分点,为企业降本增利创造了条件。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逐月上涨,前三季度,市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2.4%,自年初以来逐月攀升。其中,新建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6%,新建住宅上涨4.3%,二手房价格上涨1.2%。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5%。

总的来看,2009年我市经济承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年初各项指标大幅下滑的困难局面得到明显遏制,经济企稳回升、复苏向好的格局基本确立,对于宁波这样一个外向度高、重化工业比重大的城市来讲尤为不易。带动我市经济企稳回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各项政策合力推动的因素。2008年底以来,国家及全市实施了一系列的保稳促调政策,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史无前例,为经济回升提供了强大动力。消费方面,“家电下乡”和鼓励汽车、住房消费等短期政策效应的集中释放,促进了市场消费的稳定增长。投资方面,在国家投资拉动战略和宁波“会战攻坚”活动的强力推进下,政府主导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企业经营方面,受益于“家电下乡”政策,全市家电、灯具、厨具及服装等行业订单总体较好,而能源价格回落和销售价格政策调整也使我市石化、电力企业实现大幅赢利,对全市工业效益回升贡献尤其突出。此外,我市各项密集的配套政策和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复苏环境,其中仅通过各类税费减免缓停改措施预计让利企业达140亿元。其次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因素。前期“去库存化”初告段落以後,企业进入库存温和回补阶段,促使各个经济环节开始解冻复苏,为经济企稳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是企业积极调整的因素。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品牌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加快企业重组整合,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途径,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为经济的回升和可持续发展赢得了空间。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尚未恢复正常,从纵向看,GDP增速增幅还低于以往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进出口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指标增幅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从横向看,除投资以外,全市GDP、工业产值和消费等指标增幅落後于全国、全省,在长三角、副省级城市的排名也相对靠後。当前我市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1.出口严重萎缩已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的首要矛盾

前三季度,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36.56亿美元,其中出口278.54亿美元,进口158.0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7.8%、21.3%和10.9%,累计出口降幅与全国持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自2009年2月份以来出口增速始终徘徊在20%以上的负增长区间,对全市经济回升拖累明显。尽管第三季度宁波市出口形势在国外企业回补库存和圣诞节等因素推动下有所好转,但订单仍以小单、短单居多,出口形势低迷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再加上企业相互压价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激增,短期内出口难以实现有效回升,全年出口降幅两位数已成定局。预计全年外贸总额380亿美元,同比下滑18%。

2.工业投资增长乏力

当前投资主要得益于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高速增长,但政府性投资未能有效带动工业投资增长,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基础设施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7.3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投资仅增长0.7%,远远落後于基础设施投资高达29.6%的增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往年的50%左右下降至36.9%。由于外需严重萎缩和产能过剩压力巨大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不强,据市发改委第三季度重点企业监测显示,对未来六个月有投资需求的企业比重由上半年的61.6%降至59.7%。

3.消费持续较快增长难度较大

一方面,促进消费的政策效应将会逐渐递减;另一方面,居民消费预期不断下降。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幅同比回落5.7和4.5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居民工资性收入多年来首现负增长(-0.5%),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仅增长3.5%。此外,不断飙升的房价对未来消费也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二)企业运行仍处低位

1.工业生产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前三季度,宁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尽管呈现逐月攀升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增速低于去年同期28.7个百分点,更低于2000年以来22.6%的年均增长水平。

2.企业市场开拓难度仍然很大

外销低迷的情况下,尽管不少企业在开拓内销市场上取得一定成效,内销比重也在逐步提高,但囿于国内市场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信用环境、营销渠道等因素的多方制约,多数企业开拓内销市场难度很大,特别是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以及原来纯外贸型企业,要实现外转内的过程更是举步维艰。

3.部分企业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就业结构矛盾、产业梯度转移等因素形成的“用工荒”问题较为明显;近期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以及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市场前景不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投入。

(三)财政平衡矛盾突出

一方面,受行业效益下滑、税制改革以及一系列减税轻费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前三季度,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增长6.6%,增幅低于去年同期17.3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收明显,非税收入贡献突出,共完成非税收入23.9亿元,增长24.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9%提高到6.9%。另一方面,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下,全市财政刚性支出增长不断加快。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支出增幅高出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8.9个百分点,收支平衡压力明显。下一阶段各项增支减收因素仍然较多,财政收支平衡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三、2010年经济形势展望

(一)世界经济走出深度衰退,复苏进程仍将缓慢曲折

在各国政府和央行前所未有的共同干预下,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状况已经得到基本遏制,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的迹象愈加明显,各国经济止跌回升,金融市场渐渐企稳,全球服务和制造业活动出现扩张,经济先行指数不断走高。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明年经济逐步回升已有可能。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充满了各种变数,对经济回升的期望不可过高。一是各国失业率仍在持续攀升。美国失业率已升至9.8%,为1983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欧元区失业率也同步攀升,预计明年美欧失业率都将超出10%,就业市场的持续恶化将明显拖累整体经济复苏步伐。二是作为经济增长最大引擎的个人消费十分低迷,各国消费信心时有反复,消费信贷持续下降,减税和鼓励汽车消费等刺激措施虽在短期内带动了消费增长,但持续性值得怀疑。同时,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出现转变,储蓄率大幅上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增长。三是金融体系依然脆弱,各国信用卡违约率迭创新高,其中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可能在2010年中达到12%~13%的峰值水平,信用卡危机“回传”实体经济将拖累经济复苏进程。金融机构有毒资产清理计划前景不明,银行惜贷情况仍较普遍,美国破产银行总数还在直线上升。由于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熄火,各国经济复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刺激政策一旦退出,复苏势头还能否持续?如若政策一再延续,各国货币超常规供应带来的全球通胀预期又将引发严重後果。如何既能呵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复苏基础,又不至于因政策滞後延误退出时机使通胀局面难以挽回,将是明年各国决策者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此外,全球经济再平衡和金融体系修复将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各国新增长点的培育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十分缓慢曲折。据IMF最新预期,2009年全球经济将下降1.1%,2010年开始逐步复苏并呈现温和增长态势,增幅有望达到3.1%,但仍要低于近10年来全球经济年均4%的增速。

(二)国内经济复苏态势明朗,回升基础仍待稳固

在天量信贷、4万亿投资计划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经济复苏态势日趋明朗,并有望在明年延续企稳向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有利于出口逐步回暖。第106届广交会第一期成交数据显示: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增长超过一成,出口成交额增长接近两成,显现出外贸形势已有好转。二是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国内经济由出口市场向内需市场为主的转型,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政策的助推下,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市场消费稳步提升,企业内销渠道不断建立,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明年国家将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内需市场的拉动作用有望延续。三是宏观经济景气持续回升。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一致合成指数和经济先行指数已分别连续6个月和9个月稳步回升,表明经济企稳回升格局基本确立,工业生产在未来6个月内将继续回升,经济复苏向好态势较为明显。

但与此同时,明年我国经济尚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和整固期,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一是三大需求後续动力不足。从出口需求看,明年出口形势虽然有望改善,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後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较为疲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迅猛抬头,对我国出口增长的约束仍会很强。从投资需求看,政府性投资主导经济复苏的特徵十分明显,前三季度7.7%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对GDP贡献了7.3个百分点;同时,民间投资偏冷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改观,要继续依靠政府性投资单轮驱动的经济增长已经接近极限,高投资依赖不会成为一种常态化选择。从消费需求看,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尽管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下消费市场有所提速,但囿于收入分配体制矛盾和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尚不具备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二是国内产能过剩风险不断加剧。目前国内制造业平均有近4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其中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过剩产能分别达1.9亿吨和3亿~4亿吨。如果消费起不来,出口受阻,4万亿投资和天量信贷投放必然加剧产能过剩风险。此外,通胀预期强化、财政平衡困难、就业形势低迷等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稳步回升的势头能否得到维护和巩固还需经历诸多考验。据各个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在7.7%~11.9%之间(见表1)。

(三)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对宁波经济的影响分析

1.有利条件和因素

(1)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首先,国内外经济有望趋稳向好。明年全球经济复苏总体上将更趋明朗,全球贸易也将开始重新扩张,各国极度宽松的政策也已为潜在的经济风险做适时退出的准备,尽管不确定因素仍然制约经济持续复苏的力度和速度,但不至于从根本上逆转复苏的趋势,经济再次出现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我国城市化加速的趋势不会改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趋势不会改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既有可能也有支撑。为宁波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其次,宏观政策环境将稳中有调。明年我国经济仍处于保增长的关键阶段,中央一再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前提下,具体政策操作可能会由应对危机保增长的“急治手段”转向後危机时代稳定增长促调整的“稳固手段”上,政策重心将由“保增长”转向“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等多重目标,有效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压缩产能过剩行业、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建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都将成为明年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将为我市经济持续复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第三,宁波自身发展环境也将更加完善。在扩权强镇建城政策的带动下,中心镇培育和卫星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加快推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宁波城市功能;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三大区域的发展谋划正在加紧推进,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有望进一步拉伸;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甬金高速建成通车,轨道交通一号线、象山港大桥等关系到宁波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均为宁波经济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2)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0年是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从外部宏观环境看,自危机爆发以来,以往依靠出口大幅上升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明显制约,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从自身发展要求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宁波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进入工业化後期,产业组成、所有制结构以及市场供需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从三次产业构成看,服务业有望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9年服务业的快速崛起有效缓解了第二产业回落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了以往第二产业主力拉动的格局(见表2),今後一段时间,在结构调整背景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文化传媒、教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均有望得到加速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将继续优化调整,当前宁波环境资源瓶颈制约已十分严峻,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上升趋势难以改变,在此背景下,宁波经济要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唯有加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外部环境的“倒逼机制”下,宁波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趋势。

(3)区域深化合作不断增强

首先是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带来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经济一体化的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重化工基地”,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无论从资源整合或是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都会推动宁波的发展。其次是上海世博会和“两个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对于转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不仅给上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宁波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对于扩大宁波国际影响、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十分有益。宁波要紧紧抓住上海世博会和“两个中心”建设的机遇,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上海对接。第三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规划》将两港原来交叉的功能进一步分工,有利于宁波-舟山港的总体开发,功能定位更加细化,同时也使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在错位发展上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有利于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

2.面临挑战和风险

(1)宏观政策风险持续加大

首先,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难以为继。一方面,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胀预期不断上升。2009年国内贷款规模可能超过10万亿,相当于往年信贷规模的两倍,货币供给量的急剧增长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通胀预期。另一方面,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隐现流动性风险。由于短期集中大量放贷,14家上市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明显,深发展、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接近8%的监管底线;9月末,我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增额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7%大幅上升至56.3%。这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的同时,也使货币政策陷入两难: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又会带来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压力。其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堪负重。一方面,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税收增长主要依靠契税及非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将不可持续而且已经初露端倪,挖潜空间较为有限。但是为了继续在建项目,中央财政明年很有可能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扩大赤字规模,且很多政策和项目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下一阶段地方财政的可持续能力将经受考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断上升。2009年高强度的政府性项目投资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区县和乡镇一级政府过度举债现象更为严重。随着後几年地方政府还贷压力的急剧上升,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中央虽然一再强调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持续宽松的宏观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同时在财政收支、通胀预期和结构失衡的巨大压力下,也不能排除届时宏观政策明松暗紧或择机调整的可能。不管政策调整与否,宏观政策风险都将会是影响明年宁波经济复苏的最重要因素。

(2)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

尽管目前在产能过剩、需求尚未恢复以及2008年翘尾因素的背景下宁波市CPI仍然为负,但通胀压力不断显现,要防范明年由通胀预期转变为实际通胀的可能。一是流动性“滞後效应”将于明年显现。货币供给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2009年以来作为CPI的领先指标M1增速出现持续快速上升,9月份增速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流动性骤增的滞後效应会在2010年加快显现并对CPI形成上行压力。二是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一共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通胀,分别是1988-1989年、1993-1995年和2006-2008年。但与前两次通胀不同的是,後一次通胀带有明显的“输入型”特徵。这是由于我市经济外向度的快速提高和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国际市场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和价格走势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输入型通胀的影响也就愈加明显。当前美元在经济复苏信号增多的情况下快速贬值,引发了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向的CRB指数由年初的最低点上涨40%,其中原油价格由32美元涨至82美元,反映通胀预期的黄金价格则强势突破1100美元并屡创历史新高。由于美元中长期贬值预期仍较强烈,未来经济复苏若趋明朗化,输入性通胀压力势必会不断加大。三是资产价格泡沫出现快速膨胀。今年以来国内股市上涨幅度已经翻番,全国房价自3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加速上涨,我市新建住房价格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持续居于前列,资产价格领域通货膨胀已经十分明显。此外,从历次金融危机的历史看,经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也都出现了通胀态势。我市CPI已经出现连续四个月环比上涨,9月份无论是CPI、PPI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收窄而环比上涨,价格上行态势进一步加快,在货币供应极端放量的背景下,明年下半年可能会是通胀风险上升的重要时间窗口,这无疑会倒逼宽松货币政策转向,使经济复苏进程更加曲折。因此,对明年通胀形势的演化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3)复苏动力能否有效切换

当前的复苏更多地表现出“政策性复苏”的特徵,而非市场的自主性复苏和效率性复苏。宁波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先发优势逐渐丧失、要素制约不断加剧、各项成本全面上升,原有的产业结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外迁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产业投资较为低迷,消费难以快速发力,港口物流、创意产业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还需要一个渐近的过程,短期内还缺乏一个能够接力刺激政策,带动宁波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复苏的强力引擎。根据上一轮宏观调控的经验,一旦政府经济刺激效应释放完毕,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复苏的动力难以有效切换,宏观经济可能又会掉头向下,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宁波经济增速由1997年上半年的15%降至1998年第一季度的9.5%,之後政府适时推出了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当年经济增长率逐季上升到第四季度的11.6%,但到了1999年随着政策边际效应的递减,经济又逐季下行至第二季度的10.5%,之後在住房制度改革这一新的增长引擎的强力推动下带动了内需的增长,使经济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一直持续到2004年的国家宏观调控。相比此次危机,政府经济刺激政策规模空前,经济复苏势头向好,但如果经济内在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经济复苏动力难以有效切换,明年上半年在增长基数较低和宏观政策刺激的有利因素集中释放之後,下半年全市经济有可能面临再次回落的风险。因此,如何尽快恢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培育政策刺激的接力者,以减少未来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疲软可能带来的振荡,将是下一阶段宁波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考验。

(四)2010年宁波经济趋势发展预测

1.经济运行将呈现前高后低、中速增长态势

一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宁波经济步入稳定增长期。宁波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0美元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以日本、韩国为例,日本经济从1984年开始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此後经济增长率一直在8%以下徘徊,低于之前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1971-1983年平均增速11%)。韩国经济从1995年开始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此後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以下徘徊,低于之前的平均增长水平(1971-1994年平均增速22.5%)。按照这一经验,步入这一阶段後,意味着宁波经济开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向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徵的後工业社会迈进,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将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徵,总体上经济增速也将会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2000-2007年以来宁波平均增长速度13.7%)。

二是从经济周期分析,宁波经济将进入中速增长区间。首先,由历次危机的周期演变规律来看,按照世界经济史上一次经济危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则5~8年,短则3~5年的周期规律,目前宁波经济尚处于经济复苏初始阶段,各种外部制约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经济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提速。其次,由宁波经济增长的周期规律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经济经历了三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周期,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内在增长机制的逐渐增强,各个周期波峰波谷间的落差明显缩小,经济波动趋于平缓。从目前宁波经济发展态势看,处在低位的生产和效益指标大都“触底回升”,表现较好的内需指标“稳中有升”,反映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数持续上升,表明当前我市经济复苏的总体趋势已经基本确立,2010年经济可能进入新一轮周期的起步阶段,经济增速有望高于2009年但较难出现快速回升。此外,由于当前我市经济复苏更多依赖于宏观政策的刺激效应,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明年上半年在增长基数较低和宏观政策刺激效应的有利因素集中释放之後,下半年全市经济可能会有所回落,全年经济运行将呈现前高後低,中速增长的总体态势。

①从国际评价看,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10000美元以上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初步预测,2010年宁波市GDP增速为9%左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3.5%、8%、11%。

2.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相对平稳较快增长

明年支撑我市投资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仍然较多:一是投资增长惯性较大。前期开工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较多,计划投资总额较大,按时完工在建项目仍需要大量投资,未来投资增长惯性依然较大。二是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在房地产价格企稳回升和房地产库存基本消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加快的趋势仍将延续,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土地市场持续升温也为後期投资增长提供了要素保障。三是促进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仍将显现。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和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政府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与规划也已出台,将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成本,如果政策引导合理,民间投资增长有望快于上年。此外,信贷环境总体仍较宽松,为投资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新兴产业和设备投资的扩张也有助于投资稳定增长。但影响2010年投资增长的因素也不少,包括: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新增信贷规模不可能再达到2009年的增长水平;工业投资受市场复苏缓慢和产能过剩压力的影响,保持低位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投资项目经过前期快速扩张後面临储备不足、接续乏力的问题,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幅已由年初的278.7%逐步回落到28%。此外,项目落地难、审批事项多、手续交错繁杂问题仍然是制约项目进展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结合模型测算,初步预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左右。

3.外贸出口有望实现小幅回暖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际贸易形势有所好转将是2010年出口回暖的决定因素,2009年出口持续深度下滑的基数效应也为明年出口实现正增长提供了基础保障,国家为稳定外需在今年出台了大量外贸扶植政策也将在明年继续发挥作用,出口由负转正实现小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但总体而言仍难乐观。一是外部需求复苏将十分漫长。国外消费、就业等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关键指标仍然低迷,欧美过度消费模式发生改变,均会对我市出口带来深远影响。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中国制造”面临常态摩擦。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贸易保护措施频发,中国成为这一轮全球贸易保护风潮针对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贸易摩擦都针对中国。10月西方七国财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还发出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信号,人民币升值预期逼近15个月来最高水平。从单个产品到涉及众多产品的碳关税,再到汇率升值问题,围困“中国制造”的态势非常明显,将对我市下步出口带来巨大影响。三是实际利用外资持续下滑。1-9月,宁波实际利用外资下降17.3%,已经连续6个月下降,利用外资形势严峻,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市进口第一大主体、出口第二大主体,利用外资的持续下滑将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後劲。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可能增长9%左右。

4.市场消费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一是消费环境日趋完善。随着和义大道、天一广场改造升级、月湖盛园等三大商业项目的陆续完工,宁波城市核心商圈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各县(市)区的区域商圈也在迅速成长,目前全市各类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人均商业网点面积1.1平方米,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面积1.2平方米的水平。二是消费升级加快推动。宁波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消费处在由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转变的时期,汽车、住宅、通信、旅游以及教育和文化娱乐将是今後一段时期的消费热点,在居民年均消费支出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三是消费政策仍将显效。明年国家政策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各项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医药体制改革、新型农村社会保险、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各项措施的推进和落实,也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後顾之忧,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业人口将加速向非农人口转移,也会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2009年消费增长主要受惠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鼓励汽车、住房消费等短期政策效应的集中释放,虽然明年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但住、行和家电消费需求经过前期快速释放後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国民收入分配调整需要经历较长过程,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政策的拉动效应可能会有所减弱。初步预计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在14%左右。

5.价格水平呈现上行态势

2010年决定价格走向的因素尤其复杂,一方面,在我市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产能过剩压力巨大,以及粮食库存较为充裕的情况下,短期内物价总水平难以实现大幅回升。但另一方面,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因素带来的通胀风险将明显增强:2009年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将构成2010年通胀反弹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元持续贬值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较为明显,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持续上升会最终传导到相关价格体系并对物价形成上行压力;水、电、油价等公共产品价格调整也会影响价格水平。此外,宁波市历年GDP和CPI的周期变化趋势显示出,物价是经济的滞後指标,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具有正相关特徵,无论是上涨期还是回落期,通货膨胀率都相对滞後于经济增长率,峰值也滞後于经济增长峰值。目前宁波经济复苏向好的态势较为明显,明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望高于今年,届时在资产价格泡沫、输入性通胀压力、超常货币供给和今年物价较低的正翘尾因素叠加影响下,明年推动物价回升的因素将明显增多。因此对于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的价格形势不可掉以轻心。初步预计2010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左右。

四、2010年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宁波经济企稳复苏非常关键之年,更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拓展内需增长空间、加快经济转型调整步伐作为2010年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增强内在增长动力,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要使经济从政策性回暖走向全面复苏,必须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一是加快启动民间投资。要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的基础上,带动社会投资的积极跟进,引导企业抓住促进民间投资20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土地使用税减免、增值税转型等政策机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二是积极拓展消费需求。继续加快城乡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加强土地、价格等政策引导,扩大住房消费;落实好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提高补贴标准,加快淘汰老旧汽车,促进汽车更新换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同时,要围绕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全力开拓内外市场。进一步贯彻落实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努力稳定外需市场的同时,通过政企联手、抱团合作、完善网络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途径,着力拓展内需市场,建立内外对接的营销网络,培育和扶持现代贸易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宁波名品全国直销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四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政策环境。宁波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广大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围绕《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贯彻落实市场开拓、创新激励、创业扶持、融资担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收费,改善政府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利用信贷宽松的有利时机,加快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担保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加快转型调整步伐,夯实经济长远发展基础

在全球经济深化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运用市场环境倒逼和宏观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加快转型调整步伐,努力提升综合竞争优势,为我市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基地建设,做好服务业产业基地布局规划,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和服务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东部新城、海铁联运物流枢纽等重点区块开发;深入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走专业化、社会化、品牌化发展;积极促进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贯彻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在市政府认定公布的第一批十大产业24个基地的基础上,选择石化、钢铁、船舶、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等产业作为我市主导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若干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信贷支持和财税补贴;继续深化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三大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和机构的建设,积极扶持企业工程研发中心,依托宁波研发园、中科院材料所等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四是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要顺应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徵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增强经济创新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建设,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拓展空间。一是加快实施扩权强镇建城改革。全面启动卫星城市建设,通过财政、金融和土地等资源要素倾斜政策,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逐步把试点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小城市。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退出机制,加大土地指标落地、资金补助、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保障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农村住房改造。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快推进用地制度改革,推进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鼓励企业“零增地”发展。完善差别水价制度,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建立有利于水电资源合理配置的价格体系。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重点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报销水平,缩小不同人群之间享受医保待遇的差别,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网上服务中心建设,规范优化审批程序。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六是继续推进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争取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加强价格监管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价格走势,进一步加强价格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创造有利的价格环境。一是要通过各项调控措施稳定市场上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减轻通胀预期,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加大对居民关心的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价格监管力度,减轻不合理负担,及时维护好成品油、水、电等资源价格调整後的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助办法,保护弱势群体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三是要加强价格运行监测,密切跟踪监测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价格的变化动态,建立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预警机制,提前把握和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风险。四是要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防止价格过快上涨,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五)强化经济运行监测,提高经济辅助决策水平

2010年是宁波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形势复杂,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回升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敏感时期,尤其要加强对经济的监测预测,准确把握经济走势。一是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跟踪监测。高度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国内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敏感行业先行指标的变化情况、宏观政策走向和国内相关城市经济运行情况等,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二是突出重点监测和全面监测。要特别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主要指标的跟踪监测,把握运行特点以及政策实施效果,了解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关注常规统计指标的同时,要加强对一些非常规指标的跟踪分析,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形势。此外,要综合运用各种监测预测工具,以对经济运行状况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范剑平等.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经济预测分析(国家信息中心),2009(47).

[2]张幼文.人均GDP国际比较的方法与分析.社会科学,2003(8):5-16.

[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次高速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参考报,2009-10-09.

[4]潘毅刚.“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发展趋势前瞻.预测与分析(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2009(25).

[5]张茉楠.三大变数决定世界经济是否出现拐点.中国财经报,2009-09-29.

执笔:钱春燕 戴娜  2008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

摘要:2008年,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先紧後松和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应对,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创新转型稳步推进,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随着外部形势的急剧变化,宁波以中小企业和外向型、资源加工型为主的经济结构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企业经营困难产生的传导效应不断地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由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蔓延,由企业盈利下降向财政减收蔓延……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冲击和经济增长面临周期性回调的双重压力下,宁波市经济发展将在2009年迎来更加艰难的时刻,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在短期内恐难改变,我们须及早谋划精心部署,切实做好保稳促调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经济;需求;金融危机;展望;考验

一、2008年宁波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2008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主动破解各项难题,使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创新转型稳步推进,需求拉力趋于协调,质量效益缓中有升。

(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据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4.3亿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4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3.8:54.7:41.5。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940亿元左右,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9.5%,第三产业增长11%。

1.农业生产运行稳定

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63.9亿元,实际增长2.9%。实现农业产值77.1亿元,同比增长4.3%,粮食实现增产增收,其中早稻面积33.8万亩,产量增长19.1%,晚稻及单季稻116.2万亩,增长2.3%;林业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1.3%;渔业产值46.7亿元,同比下降0.6%;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政府政策驱动,畜牧业呈现较快增长,完成牧业产值3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肉类和禽蛋产量分别增长16.1%和7.8%,生猪、家禽存栏量分别增长14.7%和8.3%。

2.工业产销同步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790.5亿元,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462.0亿元,增长16.6%,总量在长三角城市中居第五位。重工业继续领先增长,1-9月,重工业完成产值4460.1亿元,同比增长19.2%,快于轻工业8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9.0%,较上年年底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3%和29.5%。产销衔接状况良好,1-9月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261.1亿元,同比增长15.8%,产销率为96.9%。

3.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金融业稳健发展,前三季度,共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7.3亿元,同比增长14.0%,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3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账面利润138.51亿元,同比增长26.87%;截至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馀额6293.6亿元,本外币贷款馀额5700.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12.4亿元和75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1%和15.6%。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1-9月全社会客运量累计完成2.35亿人次,货运量1.8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4%和14.2%;港口运输持续增长,宁波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7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10万标箱,分别增长6.8%和17.0%。全市限上交通运输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7.3亿元,增长17.3%,实现增加值73.2亿元,增长27.8%。大桥效应逐步显现,旅游业加速发展,1-9月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328亿元,增长15.6%,其中,入境游客增长14.3%,国内游客增长12.8%,为全省唯一的境内外游客均两位数增长的城市。会展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会展业收入增长40%。

(二)需求拉力趋于均衡

1.投资需求总体回暖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9.6亿元,增长13.7%,增速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070.7亿元,增长14.5%,增速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投资回暖趋势明显。主要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342亿元,增长12.6%,增幅比上月提高3.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506.1亿元,增长8.0%,房地产开发投资222.2亿元,增长6.8%,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1.3和2.1个百分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1-9月完成重点工程项目投资338.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3.0%;新开工项目进度加快,已完成项目投资6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5.2%,比去年同期高出14个百分点,北仑电厂三期、“五路四桥”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利用外资稳中略升,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1.0亿美元,同比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增长5.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0亿元,增长7%左右。

2.消费增幅逐月递增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3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二位,增速由年初的17.2%逐月提升到19.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98.0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8.1亿元,分别增长19.5%和20.7%,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3和9.4个百分点。商圈效应显现、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趋旺。农村消费品市场延续快速增长势头,1-9月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2亿元,增长15.6%。各类商品中,金银珠宝类、食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势迅猛,分别增长45.8%、31.5%、29.5%和29.2%。预计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总量将达到1237亿元,增长19.5%左右。

3.出口增幅有所回落

前三季度,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531.1亿美元,增长28%,其中出口353.7亿美元,增长25%,进口177.4亿美元,增长34.5%,进出口、出口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9.2和10.8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在长三角城市中的排名由去年同期的第4位下滑至第12位。1-9月,累计实现加工贸易出口91.6亿美元,增长28.8%,增幅较上年同期下滑23.6个百分点。此外,受外贸政策调整影响,出口产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类产品的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明显降温,1-9月全市对美国进出口总额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5.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58.4亿美元,增长16.8%,同比回落14.2个百分点。受外部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汇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预计下阶段宁波出口仍将继续小幅回落,全年外贸出口将达到460亿美元,增长20%。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服务业领先发展

前三季度,宁波市累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1%,高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1-9月限额以上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59.1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232.3亿元,增长41.9%,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信息业、租赁商务业、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业等现代服务业均保持了16%以上的快速增长。服务业招商引资增长迅猛,1-9月,全市新批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项目数、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项目总数的42.5%、20.6%和19.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0个、1.3个和0.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加快发展,累计投资585.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增速同比加快9.1个百分点,在限上投资中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

2.外向型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进出口结构加快调整,1-9月全市外贸进口增幅高出出口增幅9.5个百分点,自2007年3月以来进口增幅已连续19个月超过出口增幅。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7.0%持续提高至58.4%;在奇美电子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液晶显示板出口20.8亿美元,增长109.6%,出口比重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1-9月,全市对欧、美、日三大传统市场出口比重达53.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个百分点,而对巴西、印度、韩国、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均在40%以上,比重则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外资大项目主导地位增强。1-9月,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含增资项目)185个,占项目总数的50.68%,投资总额54.9亿美元,合同外资23.7亿美元,占全市总数的91.31%和76.21%。“以外引外”保持强劲势头,1-9月,全市增资项目372个,投资总额增加21.5亿美元,合同外资增加15.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5.7%和50.9%。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接近12亿美元,同比增长32.8%,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77家,其中中方投资1.32亿美元,增长1.68倍。

3.投资结构加快调整

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9月,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额145.77亿元,同比下降80.2%,比上半年下降了72.3个百分点,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投资继续领先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18.48%,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额分别为37.95亿元、23.44亿元,同比增长36.1%和57.3%。农业、社会建设等薄弱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明显提高,1-9月,完成农林牧渔业投资4.3亿元,增长2.4倍,交通邮政仓储业完成投资138.2亿元,增长36.2%,增速同比提高36.2个百分点,科教卫体文广完成投资29.3亿元,增长27.8%,增速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

4.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全面贯彻工业创新创业倍增计划,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1-9月,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1.5亿元,同比增长36.1%。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稳步推进,申报中国名牌30个以上,新增驰名商标25个以上,授权专利7428件,增长13.6%,其中发明专利314件,增长80.5%。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新增企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家,宁波国家高新区、工业设计和创意街区、宁波软件产业园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顺利推进。“宁波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获得批准,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高技术产品呈现加快发展,1-9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技术产品产值628.6亿元,增长25.3%,比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平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9.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5.节能减排稳步推进

前三季度,全市全社会用电量294.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电量明显回落,1-9月增长6.9%,同比回落13.8个百分点。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93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277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9.41%,其中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28.1%、17.7%和14.9%。1-9月,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为1892.1千瓦时,同比下降3.9%。上半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净削减2594吨,二氧化硫净削减16024吨,分别占上年排放总量的10%和2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42.9%。

(四)经济效益“两增一减”

1.财政增收基本平稳

前三季度,宁波实现一般预算收入653.0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3.0亿元,同比增长23.9%,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仍稳居长三角城市第四位。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6.9%、10.4%和9.3%。财政支出稳步提高,共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87.1亿元,增长24.7%,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保障支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57.8%、33.7%和36.8%,增幅分别同比提高29.5、3.5和27.1个百分点。

2.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6元,增长13.9%,增速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实际增长7.3%,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89元,增长13.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实际增长6.5%,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新劳动合同法效应显现,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市区和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2.1%。畜牧业生产稳步回升和粮食价格持续提高,使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10.1%。此外,得益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与之密切相关的退休金、补助金等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非经营性收入增长27.8%,增幅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3.企业效益相对低迷

前三季度,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75.1亿元,其中利润188.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6.7%和30.9%,企业亏损额达到98.7亿元,同比增长302.9%,亏损企业同比增加48.6%。行业利润分化明显,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资源性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分别增长321.9%、352.1%、51.3%,而受国家价格管理体制因素影响较大的石油加工和电力行业的利润则分别下降276.6%和84.2%,若扣除两个行业利润,则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9%。

(五)物价涨幅有所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106.2%,其中翘尾因素约4.3个百分点,继续低于全国全省水平。9月份消费价格同比涨幅5.1%,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9%,仍然是消费价格上涨主要因素,衣着价格上涨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月持平,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6.6%。进出价格倒挂持续扩大,1-9月,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5.9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99,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2.68和0.17个百分点,但两者进出价格幅差已由上年同期的1.12个百分点扩大至9.93个百分点。房屋价格总体平稳,市区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累计上涨11.6%,环比累计上涨1.4%,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5.6%,累计环比上涨2.9%;二手房累计同比上涨8.9%,累计环比上涨0.2%,其中住宅累计同比上涨9.7%,累计环比上涨0.2%。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减弱,下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将继续保持平稳回落趋势,预计2008年CPI在105.2左右。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先紧後松和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宁波经济运行环境变化之快、问题之多、困难之重乃前所未有,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

(一)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加剧

2008年,在从紧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倒逼”下,宁波企业的经营困难状况明显加剧。一是各项成本大幅上升,受能源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提高、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90.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回落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增幅从2月份的31%逐月下滑至9月份的16.6%,其中7、8、9当月增速分别为15.1%、8.6%和6.5%,工业销售产值累计增幅也由去年9月的25.7%下降至15.8%,均呈现加速回落态势;工业用电量累计增幅从第一季度的13.8%持续回落到第三季度的6.9%,同比回落幅度达1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增幅从年初的17.5%持续攀升至9月份的29.3%。三是企业景气状况持续下滑,第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出现大幅回落,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96.2,比上季减少了14.85点,自2007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运行于景气区间之下,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07年第一季度139.15,逐季回落到本季95.8,已连续两个季度在景气区间下运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预期信心不足,主动限产现象增加。

(二)有效需求拉力趋于疲乏

一是外贸出口形势日趋严峻。前三季度,全市出口增速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5.6和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5.1%,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7.1和3.9个百分点,均呈现逐季回落态势。出口市场方面,1-9月全市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增幅分别同比下降10.8和10.9个百分点。另据企业景气监测显示,由于外部经济减速市场需求下降,第三季度反映出口订单饱满的企业比例仅占17.7%,比上季下降了10.6个百分点,企业因订单减少而被迫减产停产的现象不断出现。二是投资增长基础尚不稳固。尽管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好于去年同期,但增幅仍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日益趋紧的宏观环境下,企业投资行为更加谨慎,全市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6月的9.1%下滑到9月的-5%,其中投资类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6月份的13.2%下滑到9月份的1.9%;占全市投资比重近20%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6.8%,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环比增幅出现连续四个月回落。另据企业景气监测显示,对未来六个月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由第二季度的70.2%降到第三季度的62.6%,在当前的严峻环境中,更多的企业选择了收缩战线保本求生,而不敢有贸然投资行为,工业投资在企业对市场预期普遍看低的情况下,继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此外,项目报批难、政策处理难、土地占补平衡难、资金筹措难等问题也难以有效破解。三是消费实际增幅明显下降。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7%,若扣除物价因素,则实际仅增长11.2%,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随着下阶段物价的总体下行,源于高通胀产生的被动性消费将会减少,而股市低迷和通货膨胀的双重“侵蚀”使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明显下降,将会使未来消费更趋谨慎。房市、车市的走软也会进一步削弱消费增长空间,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0.8%,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仅增长4.9%,低于去年同期7.6个百分点,均呈现明显回落态势。

(三)财政减收增支压力不断加大

受企业利润持续下降、股市房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入增幅不断走低,1-9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8.2和7.1个百分点。地方税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0.4%、3.0%和9.3%,增幅分别同比下降22.5、43.6和20.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的持续滑坡将进一步加大财政增收难度。与此同时,财政刚性支出则在不断增强,1-9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7.1亿元,增长24.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年初的57.6%不断上升至89%(见图7),下一阶段,全市财政还将继续对社会民生和薄弱环节的支出重点倾斜,政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前期大量扶持政策落实和青川重建任务也需要足额的财政资金保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加大。

(四)楼市运营风险日益凸现

今年以来,在内外从紧的环境下,宁波房地产市场压力凸现。一是房地产投资明显趋冷,1-9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连续四个月出现环比负增长,并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百分点,房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社会投资的现象为近年来首见。土地流拍现象开始出现,5月份位于东钱湖区域的茶亭村地块成为了我市自2006年公开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以来,主城区第一块“流拍”的住宅用地,显示出房产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发商观望气氛十分浓厚。二是房地产交易呈现价平量减的态势,1-9月,市区房屋销售价格各月环比价格基本持平,但成交量已明显萎缩,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0.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2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4%(见图8)。9月份,市六区二手房销售量876套,同比下降53.3%。三是房产商资金链不断趋紧,1-9月,全市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同比减少了11.6%,而自筹资金则增长了15.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高额的民间借贷,资金运营风险不断加大。四是写字楼市场供求失衡。近年来,全市写字楼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已成定论,2008年又因制造业不景气、出口下滑及民间资本缩水,占到全市写字楼使用量70%左右的外贸、货代、船运、物流等企业对写字楼的投资意愿和消费力明显减弱,1-9月全市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1%,空置面积增长94%,运营风险骤现。

此外,受宁波钢铁正常投产带动全市能耗大幅刚性增长,镇海炼化和一批电力企业的政策性亏损以及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对全市单位GDP能耗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物价涨幅虽有所回落,但由资源价格体制改革和进出价格持续倒挂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对物价走势仍不可掉以轻心。这些问题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2009年经济形势展望

(一)宏观环境不容乐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严峻考验

1.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衰退风险加剧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除引起各国资本市场剧烈动荡,金融机构破产潮频发之外,其负面效应正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扩散。从世界主要国家看,美国经济将长期陷于疲软,失业率上升至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制造业活动指数则下跌至7年来最低,同时消费信贷出现了10年来首次下降,在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实体经济受损加剧以及消费动力缩减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大幅减速很可能只是长期低迷期的开端。欧元区经济加速恶化,该区域9月份失业率达7.5%,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均出现大幅下跌,欧元则呈现大幅贬值趋势,主要经济体德、法、意、西等国制造业的萎缩程度均超预期。日本经济濒临衰退,向来以出口为驱动的日本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经济景气动向指数则大幅恶化并创1980年以来最高降幅。IMF最新预测2008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增长1.4%、1.2%和0.5%,到2009年则分别下降0.7%、0.5%和0.2%。此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也在明显减弱。目前,这场危机的轨迹正沿着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格局不断演化,由此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广度、深度可能都要远远大于预期。从目前急剧变化的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出现大幅降温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陷于低迷的可能性更大。据IMF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2%,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见图9)。

2.国内经济:平稳下行趋势明显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国内经济面临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宏观经济走势不确定性最强、预测难度最大、政策抉择最难的一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使我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全球金融危机正趋恶化并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一是资产价格面临大幅调整风险,国内股市、期市呈现深度调整,房市开始出现量价齐跌的势头,在内外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可能面临“硬着陆”风险并会对金融平稳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二是经济过快下行风险明显增大,主要体现在:需求动力不断削弱,三大需求中出口因全球经济恶化需求减弱而降成定局,企业投资意愿则由于经济前景看淡,资金链趋紧而大幅下降,扣除物价因素後的投资和出口都可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程度的回落。唯一表现较好的消费则因居民未来收入预期降低和房市、股市、车市的低迷而难以持续升温。生产收缩迹象明显,工业增加值增幅不断趋降,发电量和用电量同时呈现大幅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企业效益不断下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纷纷陷入困境。经济景气持续回落,9月份,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从2006年12月以来已经连续21个月小幅回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则已连续11个月回落(见图10),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已经跌破10%,并面临进一步下行的风险,经济调整在所难免。根据各权威机构预测(见表1),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在6%~9.5%左右。

3.宏观政策:由年初的“双防”全面转向“保增长”

2008年,在外部环境加速恶化、经济面临过快下行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之快令人讶异,由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再到现在全面转向“保增长”,表明了国家对外部环境巨变可能造成国内经济过快下行的深刻忧虑。前期除采取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适度调增、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上调、35.1亿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密集出台利好政策稳定金融市场等“保增长”措施外,央行更是出人意料地在两个月内三度降息。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10馀年来首度定调宽松,保增长信号显露无遗。此外,会议还决定采取十项措施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并确定了今後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加大投资将担当起保增长的重任。在具体政策方面,减税、增支和扩张信贷将成为扩大投资的三个主要手段,在减税方面,会议明确2008年增值税转型将在全国全部行业实施,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外购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有助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在增支方面,第四季度将增加投资1000亿元,到2010年底对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灾後重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在扩张信贷方面,会议明确提出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这既是对财政增加投资的配套措施,又可以扩大降息的政策效果。这些措施显示了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保增长发出了强烈信号,政策环境将明显放松。

(三)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对宁波经济的影响分析

展望2009年,国家宏观政策基调由紧转松及各项“保增长”措施的陆续出台,总体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困境,有利于全市经济保稳促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减速市场需求下降已成定局,国外市场环境仍在加速恶化,全球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各国联手救市的成效能有多少?实体经济损害的程度会有多大?国际商品市场及美元未来走势如何?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宁波以中小企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的,高外向度的经济结构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将使宁波2009年经济运行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大有利因素”和“三大考验”上。

1.各国联手应对危机有利于缓解宁波经济下行的风险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行动以缓解这场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从国外看,美国政府出台了史无前例的巨额金融救援计划并已投入运行,欧洲、日本等先进经济体也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球各大央行联手降息以提振经济,各发展中经济体也将纷纷出招稳定经济,这些措施均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从国内看,2009年国家宏观政策基调已经转向全面保增长,2009年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也为中小企业申请银行信贷提供了有利基础;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出口企业增加利润空间;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和投资审批门槛松动也有利于促进全市投资加快推进。此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农村消费将为2009年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支撑。国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还可能根据形势变化酝酿和出台更多的经济刺激政策,而我市前期也已出台了大量经济扶持政策,宏观政策环境日益宽松总体上有利于全市中小企业缓解困境,有利于全市经济保稳促调,缓解经济下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市场环境恶化对宁波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2.资源要素价格体制调整有利于相关行业减少政策性亏损

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和铁矿石价格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全市能源原材料价格逐月上升,一方面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宁波产业结构中石化和电力占比大,承担了巨额的政策性亏损,石油行业由于受国际原油价格、成品油计划价和国家补贴政策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巨亏;电力行业由于“市场煤、计划电”的原因,39家电力热力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面高达59%,这两大行业至少影响全市经济增速两三个百分点。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减速,需求减缓将使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前期价格上涨过高的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明显回落,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回调,将抑制工业品价格的继续上涨,甚至有可能带动某些工业制成品价格出现回落。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势在必行,能源原材料价格冲高回落和政府资源价格体制改革若能及时推进将有利于电力、能源等企业减少政策性亏损,甚至转亏为盈,将在较大程度上带动全市企业利润回暖。

3.外部形势恶化产生的倒逼机制有利于促进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在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经济内部必然会产生结构调整的自发动力。一方面低端产业的萎缩和迁移,综合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和企业订单减少对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造业影响最大,国家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推进对两高一资产业退出效应明显,在外部环境剧变产生的倒逼机制下,这些低端产业或萎缩,或通过产业梯度转移迁至外地,有利于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和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外部生存条件的恶化增强了企业创新转型的动力,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档次的提升,形成规模和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淘汰一批,提升一批来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也将成为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09年宁波经济运行三方面考验主要体现在:

1.出口持续稳定增长面临重大考验

2008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蔓延,由此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都可能超出以往,目前美国经济衰退需求下降对宁波出口的影响已体现得较为充分,而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2009年美、欧、日等国市场需求可能全面放缓,届时全市外贸出口将面临大幅下滑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拉动宁波经济增长的消费和投资由于前期已经有大幅回调表现相对稳定,而出口增速则从1997年的21%急剧下降到1999年的0.8%,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下行,由于当时宁波的外贸依存度仅为36%,出口大幅下滑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少,但随着近年来出口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外贸依存度已超过120%,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出口份额占到55%,这样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意味宁波经济增长更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若2009年出口出现大幅下滑,势必会影响到全市工业产销、港口运输和外贸服务业,并对宁波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影响,经济下行的趋势不可避免。

2.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由于宁波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竞争非常激烈,2008年以来在各项成本全面上升和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双重挤压下,使全市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并呈现产、销、利全面下滑的态势。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和盈利大幅下降已经开始影响到全市诸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关停状态。并且在产业链的传导下,生产经营趋紧的状况已经从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由中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蔓延,由局部行业经营困难向整体行业景气下降蔓延,全市钢铁、化工、化纤、塑机等行业龙头企业均因下游中小企业减产停产、市场需求萎缩而经营受损,宁波钢铁、奇美电子等大企业均对未来形势表示悲观。2009年随着外部形势的不断趋紧,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面临更加艰难的境地。与此同时,潜在的失业压力也需引起高度关注。

3.资金链安全问题面临较大考验

首先,金融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一方面,企业盈利大幅下降,少数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趋于恶化;另一方面,在前几年“赚快钱”的示范效应下,宁波参与房市、期市、股市等资本运作的企业为数不少,在当前股市、期市巨幅回落,房市运行较为低迷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资金运营风险骤现,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9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馀额76.1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不良率为1.34%。随着外部环境的持续趋紧,部分企业的资金异动现象尤要引起高度关注。由于企业间存在相互担保的现象,须谨防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银行大量呆坏账,以及不良贷款上升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次,民间借贷导致的经济纠纷案件明显增多。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日益困难,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民间借贷纠纷不断增多,1-9月,全市法院系统受理金融机构借款纠纷案件增长97.9%,民间借贷涉案标的同比上升99.75%。此外,出口信用风险出现大幅上升趋势,前三季度国外进口商违约率上升了3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蔓延,国外进口商付款状况可能会更趋恶化,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四)2009年宁波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1.经济增速将继续趋缓

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下,2009年宁波经济增速将会继续趋缓。一是经济增长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从经济增长周期看(见图11),从2000年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呈现出从周期顶部逐渐步入下行阶段的态势,宁波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根据宁波市宏观经济预测监测信息系统显示,一致合成指数①从2007年5月份开始震荡下行,2008年9月份一致合成指数为91.23,较上个月又下降0.45个点,一致指数走势显示宁波当前经济持续下滑。先行合成指数②从2007年4月份开始下降至今,2008年9月份先行合成指数为88.51,仍呈现持续下行态势。先行指数走势显示宁波未来宏观经济继续下滑趋势明显,经济已经进入本轮周期的回调阶段。二是资源约束较强。随着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应明显偏紧,用地难、招工难、拉闸限电等现象趋多,资源瓶颈显示了宁波经济增长的要素支撑已经接近极限;三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08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从稳步上升逆转为快速下降,环境变化之快大出意料,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并且短期内情况难有大的好转,这对于出口比重较大、外向度高的宁波而言,影响甚大。预计2009年宁波市GDP增速为9.5%左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3%、9.3%、10.3%。

①一致合成指数:由反映社会需求、供给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构成,可以综合反映总体经济变动情况。宁波市的一致合成指数主要由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以及金融机构工资性支出等五项指标组成。

②先行合成指数:由反映提前于总体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构成,可以揭示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宁波市的先行合成指数主要由包括工业用电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馀额、集装箱吞吐量、消费者预期指数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等五项指标组成。

2.投资下行压力不小但总体上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全市投资运行总体趋暖,但在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市场前景更趋暗淡的情况下,未来投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一是企业投资意愿明显下滑,景气监测显示,未来六个月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由第二季度的70.2%降到第三季度的62.6%。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硬着陆”的风险,房地产投资减速,并带动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随之减速。三是项目报批难、徵地拆迁难、土地占补平衡难等老问题仍难有效破解。四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虽然全年投资下行压力不小,但在消费难以有效发力和出口增长预期放缓的情况下,避免有效需求不足、维持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已落在如何保持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上,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放松投资审批门槛和银行信贷的背景下,全市投资总体上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0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左右。

3.外贸出口形势更趋严峻

从下步趋势来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速演化,全市外贸形势将更趋严峻。一是全球经济衰退将导致出口需求大幅下降。目前全球经济衰退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反映出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出口大幅减速将在所难免。在已闭幕的第104届广交会上,出口下滑苗头已经开始显现。本次“广交会”出口成交量仅有165亿美元,同比下降3.8%,其中对美出口下降31.3%。此外,由于欧盟是宁波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出口所占比重已高达31%,前9个月宁波对欧盟出口增速仍明显高于对美出口和全市平均出口增速,但增势已有所减缓,与已然进入调整期的美国经济相比,下步欧盟经济的显著放缓将会对全市未来出口乃至经济增长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二是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将不利于出口。7月份以来,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显著放慢,双向波动更为明显(见图12),有利于稳定对美出口,但下步随着美国大规模救市计划的实施和降息通道的开启,美元贬值趋势明显,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特别还需注意的是目前人民币对欧元开始呈现快速升值态势,这对宁波未来出口无疑会雪上加霜。此外,随着经济减速,各国为保护本国贸易,届时贸易摩擦和纠纷也会不断上升,全市出口环境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恶化,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後头。预计2009年全市外贸出口增速将下降至12%左右。

4.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难以维系

随着经济趋缓和物价的总体回落,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不断加大。一是居民收入预期不断下降。第三季度,全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後实际增长7.3%,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支出增长21.5%,远远高于同期收入增幅。从1-9月消费分类数据看,全市食品饮料、烟酒类消费增长2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2%,而家用电器音像制品类和汽车类增速仅为6.8%和4.9%,显现出非刚性的生活用品开支的消费增速远远低于刚性生活用品开支增速。这意味着强劲的消费增长数据并不是居民实际消费能力上升的表现,而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压缩其他生活开支的结果。居民收、支预期的反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居民消费心理。二是住房和汽车消费明显降温。1-9月,全市住房销售价格总体平稳,但成交量已大幅萎缩;前第三季度,全市汽车上牌量同比下降8%,出现了历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9月份单月降幅达21.8%。汽车和住房两大消费热点的退潮将使全市消费持续快增的良好局面难以维系。预计2009年宁波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3%左右。

5.物价有望继续回落

抑制价格上涨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产品的增产以及肉禽价格增速的持续回落。国内夏粮、油菜籽丰收和世界粮食增产稳定粮食价格。同时,油脂和猪肉价格经过一年多的上涨,价格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前期出台的鼓励生产政策逐渐见效,价格开始理性回归。二是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和需求的减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这些因素都为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不可忽视国家资源价格体制改革以及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对最终消费环节价格上涨的压力等潜在物价上涨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于CPI的最终影响是渐进且相对缓慢的,故不至于从根本上改变CPI涨幅继续回落的态势。预计2009年全市价格总指数为103左右。

四、2009年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2009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保稳促调”为首要政策目标,既要立足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避免出现大的回落,又要着眼于长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保持经济增长平稳,防止出现大的回落

1.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加快项目投资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事关民生的重大公共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加大北仑、鄞州、慈溪、馀姚、镇海等投资大区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继续全力抓好“中提升”相关项目。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抓住政策处理、徵地拆迁等关键环节,力促项目新开工。加快完善投资相关的制度建设,推进项目审批改革,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加大项目催批力度。加强部门和区域协调,统一政策处理标准。

2.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优化城市商业布局,推进城市核心商圈建设,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汽车、住房等高档生活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加大会展旅游对消费的带动,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3.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外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渠道,有效缓解外贸企业成本压力。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主动应对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出口有效增长。优化外贸出口结构,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开展境外宣传推广,支持外贸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品牌,鼓励外贸企业设立境外自主品牌专营店、研发或售後服务机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扩大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的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开展经贸合作和资本融合,带动我市产业加快发展。

4.促进要素资源综合平衡

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土地占补平衡,各县(市)、区通过开展“山海合作”,异地造地,为本地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推进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加大围垦、低丘缓坡、空心村等造地的力度。强调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的门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尝试和规范民间融资,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改变以往银行信贷这种单一融资结构。加大企业上市步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加强对重要因素的供应监测预警,保持电煤合理库存,加强水、电、土地等重大要素资源的保障管理,建立综合调度和协调平衡的机制。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走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路子,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努力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和市场经营主体的扶强和培育,加大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吸引工商和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活、生态、观光和文化等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健全为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好化肥、柴油、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和科技服务,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着力推进工业“两创”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提升转型发展。大力培育“两创”示范企业,夯实工业创新发展基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在重点新兴产业基地建立各类专业科技“孵化器”,增强工业创新发展能力。鼓励企业开展重组并购。

3.大力实施服务业“三提”行动新纲领

深入贯彻《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努力形成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运输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引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中介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临港型生产性服务业。以工业设计和创意街区等为平台,大力推动信息、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以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三大中心”为依托,重点培育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优势服务业。稳步推进湾头休闲旅游区、和义路滨江休闲商务区、南部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努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培育、引进服务业示范企业。加强规划指引,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服务业发展布局,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业。

4.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推进力度

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24·10”重点减排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监管和整治力度,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节能督查,加快实施七个重点环境整治区的专项整治行动。运用价格倒逼、标准淘汰等机制,淘汰高耗能落後产能。优化节能减排政策环境,引进中介,搭建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宣传推广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各项成果。积极扶持循环经济试点,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提高全区节能减排意识。

(三)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保持价格总体稳定

1.切实保障市场供应

健全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机制,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切实保障市场供应。组织实施农产品销售环节收费减免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时机,及早充实储备,做好重要商品供应应急预案,提高市场供给保障能力。加强能源储备,着手建立能源储备与应急体系的长效机制,保证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

2.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价格改革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和调整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标准。密切关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生活资料传导情况,掌握价格动态。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和乱收费行为,防止和抑制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维护正常价格秩序。

3.完善价格补贴机制

探索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水平动态联动机制。及时地维护好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後的市场价格秩序,抓好成品油和电力提价後对农业、渔业、客运交通等相关行业财政补贴工作,保证补助资金及时到位。

4.适时梳理价格矛盾

采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适时、择机、稳妥地疏导一些长年积压的价格和收费矛盾,尤其是资源环保型价格梳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源价格体制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同时加强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等行业的价格监管,进一步疏导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外,还要继续加强药品价格、经济适用房价格以及学生食堂价格等事关民生方面的价格管理。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继续推行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建立存量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推动改革开放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切实加大改革力度

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经济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继续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开放的产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在财政、税收、技改、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优化信用资源,搭建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信用平台;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农村领域改革,着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心镇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推进政府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优化审批程序,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2.加快推进开放步伐

加快推动区域开放,要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加快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开放,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和山海协作,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执行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规范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培育一批宁波的跨国公司、国际品牌,建设一批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和市场网络。

3.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积极推进创新驱动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健全促进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知识产权有序交易。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深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着力提高品牌价值。进一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动企业大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造优质产品,积极参加国际环保、质量和安全等各类认可认证。

参考文献

[1]范剑平,等.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国家信息中心,上海证券报,2008-08.

[2]魏加宁.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中国新闻周刊,2008(33).

[3]秋风.中国经济处于转折点上,中国新闻周刊,2008(33).

[4]申万.中国政策基调转向全面扩张,财华社,2008-11.

执笔:钱春燕 戴娜 陈民恳  2007年宁波经济发展总报告

摘要:2007年,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宁波经济在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可喜的变化,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多元驱动,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中央宏观调控背景下,宁波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展望2008年,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的态势仍将延续,但各方面趋紧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经济运行中发展与矛盾、机遇与挑战、动力与压力持续并存,相互交织,使2008年宁波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在国内外经济减速、通胀压力加大和宏观调控从紧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稳中趋缓、经济结构不断趋优、内在增长机制日益趋强将成为2008年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在。

关键词:经济结构;可持续性;展望;内在增长机制

一、2007年宁波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2007年以来,宁波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和矛盾,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较优,质量较高”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多元驱动、又好又快”的增长格局。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主要指标高开稳走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14.2亿元,增长14.9%,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半年高出1.7和0.2个百分点,增幅在长三角地区的排名从去年同期的第14位跃居第1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3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90.9亿元,分别增长3.2%、13.8%和17.5%。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405亿元,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6%,第二产业增长13.5%,第三产业增长17.5%。

2.主要指标高开稳走

2007年以来,宁波工业产值、工业利润、出口、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较往年取得较大突破,年初实现高开後,均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23.8%,自营出口总额累计增长3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7.4%,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8.2和1.6个百分点。企业利税、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等项指标也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二)供需实现协调发展,增长动力日趋强劲

1.三大产业增势较好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宁波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38亿元,扣除农产品价格指数後同比增长3.0%。实现农业产值65.80亿元,同比增长4.8%。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微调,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宁波秋粮播种面积同比减少4.2%;林业产值5.13亿元,同比增长2.4%;渔业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3.5%;畜牧业仍呈政策性减产态势,牧业产值25.5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4%,其中肉类总产量减少12.3%,蛋类产量减少10.1%,牛奶产量增长8.8%。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前三季度,宁波工业总产值达6576.7亿元,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42.5亿元,增长24.5%,总量在长三角城市中继续位居第五。私营、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比达70.1%,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314.6亿元,同比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交货值1641.8亿元,增长34.5%,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较为良好,产销率达97.7%。

服务业增势喜人。港口运输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吨,同比增长13.3%,集装箱吞吐量691.7万标箱,同比增长35%。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入达到270亿元,同比增长16%,宁波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4.6%,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1.5%,创汇2.9亿美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1.3%,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金融业发展稳健,宁波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馀额5332.1亿元,本外币贷款馀额4941.6亿元,分别增长17%和28.9%,其中新增贷款1031.6亿元,同比多增276.7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个人贷款迅猛增长,贷款馀额同比增长81.3%。宁波银行成功上市,恒生银行等外资银行将陆续落户。证券业增长迅猛,宁波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13852.3亿元,增长556.6%,成交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宁波35家证券营业部共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利润总额16.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倍和7.6倍。

2.三大需求更趋协调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前三季度宁波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9亿元,增长17.4%,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四个月位居全省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跃至第一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8.2%和11.3%。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迅速,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7亿元,增长17.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相关产品的消费增加,住房、汽车已成为宁波消费主导商品,前三季度宁波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5.5%,汽车类消费占限上企业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6.5%,已成为限上商品类别中零售额比重最高的商品。由此带动石油及制品类、建材以及家电销售的增加;此外,宁波物价水平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名义增速的提高,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扣除物价影响因素0.5个百分点,则宁波消费实际增速为16.9%。预计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保持稳中趋旺的增长态势,全年总量将达到1033亿元,增长17.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

出口需求高位增长。前三季度,宁波进出口总额414.9亿美元,增长37.2%,其中出口283.1亿美元,增长35.8%,出口总量在长三角城市中保持第三,增幅从第十位跃居第五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提速,前三季度,加工贸易出口71.1亿美元,同比增长52.4%,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16.6个百分点。外资、私营企业出口增幅领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50.9%,同比提高12.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1.9%,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受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汇率、利率因素影响,下阶段宁波出口将略有回落,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将在377亿美元左右,增长31%。

投资需求明显回落。前三季度,宁波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3.9亿元,增长2.4%,其中限额以上投资935.1亿元,增长0.1%,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增长4.7%,工业累计完成投资468.8亿元,同比减少了3.3%。利用外资稳中有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5亿美元,同比增长4.8%,合同利用累计30.1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0.9%。从目前投资趋势看,初步预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增长约5.1%。

(三)收入增速明显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1.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42.3亿元,利润268.3亿元,分别增长31.5%和38.8%,同比分别提高19.7和26.3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14.7分,提高13.5分。分类型看,国有、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7.2%、972.4%和36.6%;大中型企业盈利良好,共实现利润总额164.5亿元,增长62.1%,高出小型企业48.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分别增长181.6%、94.7%、84.0%和62.6%。

2.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2元,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2%,收入总量在长三角城市中仍位居第三。受国家一系列惠民措施出台、股市利好等影响,宁波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7%、33.1%和28.7%。消费支出增长加快,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0.4%,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势明显

前三季度,宁波实现一般预算收入564.5亿元,增长3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0.7亿元,增长31%,比年初分别提高了8.4和2个百分点,增幅均创近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仍稳居长三角城市第四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全面增收,增幅分别为32.9%、30.8%和46.7%。财政支出步伐随之加快,宁波共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30.2亿元,增长2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1.服务业领先发展

2007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宁波经济的一大亮点,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速达到17.5%,比去年同期高出2.1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城市中由去年同期的第10位跃居至首位,增速之快超出预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前三季度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4.5%,超过第二产业10.7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20.1%,增幅高于第二产业税收3.2个百分点;服务业招商引资增长迅猛,宁波协议利用外资7.6亿美元,增长77.5%,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增长82.8%,占宁波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达22.4%和17.4%。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732.6亿元,增长50.3%,高出宁波工业总产值25.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创历史新高,达到13.5%,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高技术产业产值456.5亿元,增长66.3%。大中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前三季度大中型企业共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2.1%,高于小型企业增速49个百分点。重点企业中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纺织服装、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电力等7个行业,对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94.1%。

3.外贸结构明显改善

进出口结构更加合理,前三季度,宁波外贸进口总额131.9亿美元,进口规模仅次于深圳,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二位,增长40.2%,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进口增幅已连续8个月超过出口增幅;出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