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政学概论 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5:31:4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平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家政学概论  第2版

现代家政学概论 第2版试读: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是个人幸福生成的温床和生命栖居的港湾,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幸福社会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家庭财富不断累积,为家庭幸福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巨大而剧烈的经济社会变迁,也给家庭观念、家庭生活规则、处理家庭的方式方法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离婚率持续走高,离婚经济纠纷及其带来的各种冲突频见报端,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行为偏差显著、犯罪多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成为特定时代的弱势群体;传统家庭关系规范功能显著弱化,新的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人们在家庭教育、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情感面前无所适从;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家庭成员的饮食和保健意识、知识、技能匮乏,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陷于亚健康状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现实的家庭生活困扰未去之时,2016年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再一次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除了将给未来的家庭结构带来可以想见的巨大影响之外,也必将使每个家庭的未来生活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梦想只有靠自己去努力践行才能实现,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践行家庭幸福的“中国梦”,需要丰富家政学研究成果和推广家政教育,尤其需要开发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现代家政教材,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现代家政教育。本书在这一宏大历史背景和强烈现实需求下,总结编写团队多年的家政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吸纳新的家政理念、方法和时代要素,博采长期以来得到广泛认同的家政教材和相关文献的精华编写,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婚姻、爱情、家庭、家政等基本认识,家庭饮食、服装、保洁、保健、礼仪、教育、管理等现代家政基本内容,以及现代家政企业经营与管理,涉及现代家政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特点。

二是注重感受和反思。选材丰富、典型、精炼、贴近生活,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力避“置身事外”的简单说教,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科学的现代家政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现代家政知识,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专栏和实训培养家政实务技能。三是注重实践操作。家政学的实用性色彩浓厚,如何通过反复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良好家庭生活技能、习惯和素养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现代家政技能训练内容,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训掌握现代家政技能,做到学而能用,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家庭生活实践中去,做到学而即用。

四是适用范围广泛。现代家政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每个人的家庭幸福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当代社会尤其如此。本书基于现代家政学的广泛应用性编写,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和其他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也适用于其他有需求的组织和个人自学使用。

本书由张平芳担任主编,毕树沙、陈梅芳担任副主编,李蓓、周涛、李翠英、刘志红参与编写,具体任务分工如下:周涛编写第一章,张平芳编写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毕树沙编写第二、三、四章,陈梅芳编写第五、七章,陈梅芳、刘志红合编第六章,李蓓、李翠英合编第八、十章,李蓓编写第九章,张平芳对全书进行统稿。

本书及时付梓问世,首先要感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各级领导和同行的关心和支持。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专家的著作,尤其是在《现代家政学概论》(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也得到了长沙金职伟业集团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4月

第一章 现代家政概述

第一节 家政与家政学

一、家政

由于家政学科知识还没有普及,一般人对于家政概念还不太熟悉,其实家政和家政管理,我国自古有之,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却是近代的事情。1841年,美国学者卡特琳·比彻尔撰写了一本《家庭经济论》,又名《家事簿记》,标志着家政学科的正式创立。

说到家政,有人理解为“保姆”,也有人理解为“保洁”。实际上,家政是一门正式的学科,家政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

美国《新时代百科全书》1980年版记载,家政一词由英语Home Economics意译而来,Home即家,意指遮蔽风雨、养育子女的处所。Economics即经济,意指在经济的基础上来理家。

家政是指在家庭这个小群体中,与全体或部分家庭成员生活有关的事情,它带有一种“公事”的意味,另外还含有“要事”的意思。

家政是指家庭事务的管理。“政”是指行政与管理,它包含有三个内容:一是规划与决策;二是领导、指挥、协调和控制;三是参考、监督与评议。

家政指家庭生活中实用知识与技能、技巧。家庭事务是很具体、很实际的,人们的修养、认识、管理都要与日常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表明其意图,实现其愿望。

家政还指家庭生活办事的规则或者行为准则,家庭生活中需要有一些关于行为和关系的规定,有的写成条文,有的经过协商形成口头协定,有的在长期生活中成为不成文的习惯规则。这些规则有综合的,也有单项的。

总之,家政是家庭中对各个家庭成员的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认识、科学管理与实际操作,以利于家庭生活的安宁、舒适,确保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以及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

家政行业是服务业,目前我国社会家政服务按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一种是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第二种是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如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第三种是高级的“专家管理型”服务,如高级管家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等。

二、家政学

(一)家政学的内涵

对家政学首次做出科学界定的是美国家政学会。该学会1912年指出:家政学就是“运用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知识,研究家庭生活的需求,解决理家问题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该学科发展状况,他们又做出了如下修订:家政学是一门“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及物质文明,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推动社会进步,弘扬民族精神为目的,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求得家庭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伦理道德上及社会公德上得以整体提升的综合学科。”

1991年,我国第二届家政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的家政学的定义:家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学科,它运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教育和训练,使人们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健全家庭管理,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家庭更好地发挥各项功能。

德国家政学的核心是研究家庭营养学,强调家政是经济社会统一体,人类是在共同生活。

芬兰的家政学研究重点是消费科学、商品科学、家庭科学教育等相关问题。

英国的家政学是研究持家的学问,尤其是指购买食物、烹饪、洗涤等家庭事务。

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家政学是研究存在于日常生活一切脉络中的思考方法及行为方式,是探究生活“哲学”问题的学问和教育。

我国的《新时代百科全书》对家政学的解释是:家政学这一知识领域所关注的,主要是通过种种努力,来改善家庭生活。其具体要求是:(1)对个人进行家庭生活教育。(2)对家庭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改进。(3)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中各种不断变化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4)促进社会、国家、国际状况的发展以利于改进家庭生活。

冯觉新1994年的《家政学》认为,家政学是以整个的家庭生活为对象,从家人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中探讨改善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知识和技巧的一门综合学问。

上述的种种界定都符合家政学的学科本质属性,但从定义学的角度看,以上诸说都有着较多的写实的描述。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确切说明是很困难的,对一个动态性的事物确切说明就更加困难了。

从社会和家庭诞生与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家政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可称为亚社会学或微观社会学。它主要研究家庭生活的社会化质量、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作用,以及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互动规律,研究家庭生活质量与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等。具体地说,家政学要以人的社会化和家庭的社会化为主线,研究四个关系:(1)家庭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与际代关系。(3)家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4)家庭的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

从家政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来看,家政学的定义可作这样的概括:家政学以家庭为对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综合素质为目的,研究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的发展与变化,家庭的教育与管理,家庭对人的社会化作用,以及家庭与社会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从传统家政到现代家政,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就现代家政来说,它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家庭功能不断地向社会转化,并由此带动了家政行业的发展;二是家政概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三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向家庭和家政领域渗透,使家庭的人文品质和科学品质不断提高。(二)家政学的理论基础

家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家庭生活这片沃土,但它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又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的濡染和理论指导。这些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生理学、人口学、人才学、美学等。

1.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科学。

社会学的理论很多,这里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些与家政学关系极为密切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社会、人的社会化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等。(1)社会概念。我国古代,“社”是指土地之神,也指祭土地神之场所。“社”还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如25家为社,方圆六里为社等。“会”是集会的意思。合二为一的社会,是指许多人聚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现代的“社会”是指什么呢?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人,确定了社会的规模和活动的状态。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生产关系。

社会具有如下的特征:

1)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是由人群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

2)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

3)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会群体。

4)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

5)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

6)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关系的双方来讲,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的领域来看,社会关系的涉及面众多,主要的关系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此外,宗教、军事等也是社会关系体现的重要领域。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据此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还可以从其他一些角度进行分类:①从社会关系的主体和范围,可以划分为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体、阶级、民族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关系等。②从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③从社会关系包含的矛盾性质,可以把社会关系划分为对抗性关系和非对抗性关系。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根本利益对立,往往要靠强制手段来维系或解决的矛盾关系,通常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敌我之间的关系。非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根本利益,可以通过批评、说服、调整的方法去解决的矛盾关系,通常指人民内部的关系。

社会具有多项功能,具体如下:

1)交流功能。人类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了人们的相互关系。有些其他动物是有语言的(比如大猩猩、海豚),有些则无语言(比如长颈鹿),但都可以交流。有语言的可以依靠语言去交流,所有动物都可以用肢体语言来交流。

2)整合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所谓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

3)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个体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个体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风俗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发展功能。个体的生命短暂,个体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一个物种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积累和发展。(2)人的社会化理论。人,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其社会化的属性是其本质的属性。人既然是一个社会的人,那么他从出生时的自然人就一定要逐步向社会人转化,成为融入社会并担当一定角色的社会人,这就是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度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著名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菲尔丁、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冶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需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3)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的理论,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德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以阶级、地位和权力为标准划分社会分层模式。尔后,美国人类学家沃纳又提出以财产、地位和声望为标准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社会等级的划分以财富、地位、声望为标准是西方社会学家所遵循的划分社会分层的标准。我国有些学者对社会声望情况作了不少调查研究,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声望最高的是专业化程度最高,文化、技术内涵丰富的职业,如教师、工程师、作家、医生、生物学家、律师、画家、记者、导演和政府部门领导等。其次是专业化程度一般的职业,如海关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财会人员、国家公务员、银行职员、商业公司经理等。声望等级第三的是理发美容师、工人等。声望等级最低的是清洁工、废品收购员、搬运工人、殡葬工人、农民、合同工等。这些调查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①人们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与知识、技术内涵的多少;②有些职业地位高低的划分受到高低贵贱封建等级意识的影响。(4)社会角色理论。“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专指演戏人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后来,社会学家把这个名词引入到社会学领域,给“角色”赋予社会学的意义,把社会角色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联系起来。事实上,人在人际交往中或在群体交往中总是以一定的“角色”出现的,所以人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所处的地位冠以“角色”的名称是合乎逻辑的。

在社会学中,人的社会角色一般的定义是: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特定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更简要地说,社会角色就是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人在社会中总是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人的社会地位,也就是人的社会角色。人对于社会地位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是生而有之或血缘原因而获得的社会地位,称先赋地位,如性别、种族和辈分等;二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致地位,如一个农村的孩子经过勤奋学习和努力奋斗而成为一名专家、学者,一个普通的职员经过学习和锻炼而成为一名企业家或公司经理等,这都是自致地位。先赋地位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改变性,自致地位则是动态的,既可逆转也可改变。

作为社会角色,就必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履行一定的行为模式。譬如作为父母就要遵守“慈爱”等规范,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作为儿女就要遵守“孝敬”等规范,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作为教师,就要“为人师表”,履行“传道授业”的责任;作为学生,就要立志学习,履行“尊师重道”的义务;作为军人,就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履行科技强军,誓死保卫祖国的责任等。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本质、作用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原属哲学的一部分。19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科学,现已发展成为分支繁多、用途广泛、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就其内容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二是人的个性,包括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这里我们只对人的个性理论做简要的介绍。(1)个性。人人都有个性,可什么是人的个性呢?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面貌和心理特征。西方学者把个性同人格视为等同物。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特点。

所谓整体性,是说人的个性虽由微观的不同部分组成,但它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的反应,是由各种性格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所谓独特性,是指人的个性各不相同,人人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特点,如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社会上也没有两个相同个性的人。

所谓稳定性,是指人的个性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长期积淀而成,一旦形成就能比较稳定地存在下去。

所谓可塑性,是指个性虽表现出较稳定的特点,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人的儿童和青年时代,其个性在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可塑性的特点。

所谓社会性,是指个性受社会教化的影响,表现出“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的社会特点,如从众性、中庸性和随和性等。

所谓生物性特点,是指人的个性具有遗传性和先天性的生物特点,后天的社会性特点是在先天生物体上逐渐形成的。(2)个体的倾向性。个体的倾向性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和制约,组成了一个互动链条。在这个系统里,需要是动力源泉,因为只有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内驱力,驱动个体向着满足需要的方向移动。其他的个性倾向性因素,如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个体倾向性系统里,世界观居于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们言论和行为的导航器。

3.伦理学理论

伦理学是以道德为对象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道德的本质和作用,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规范结构功能的科学。在这里只介绍道德的结构、功能和三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理论。(1)道德的结构和功能。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所遵循的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它是以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来维系,并发挥职能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按照这种社会关系中主体与客体所涵括的范围和层次不同,可把社会的道德关系分为两类: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道德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均可微观地表现出各种直观的社会道德行为,这种行为现象虽然千姿百态,但从整体上看,可将其划分为三类现象,即以道德认知、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意识现象,以指导和评估社会成员行为价值取向的善恶准则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现象和以社会建设活动、社会道德教育与评价活动为主的内容的道德活动现象。

道德的诸种社会要素,不仅在整体上、宏观上有其严整的社会结构,而且在个体上、微型上也有严整的结构。这种道德的个体结构也就是道德的个性结构,亦可称为以个体的人作为道德载体的个人道德素质结构。

道德的功能是道德结构功能的外化,主要有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等。(2)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历史范畴,是一定社会的阶级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基本要求的概括。道德规范既以准则的形式要求人们遵循,又以风俗习惯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它也在积极支配、控制人们在道德活动中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总之,道德规范是人们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和补充。(3)道德规范的他律性。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人或道德的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准则或动机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东西支配和节制,如儒家伦理学的道,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原理等。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其核心内容是标明每个人在道德领域内没有绝对的自由,他总是要受制于外在的必然性的要求,这种外在的必然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信仰群体,对其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4)道德规范的自律性。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是指道德主体自身的意识制约性,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自律性其实就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自觉认同。

在道德主体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时,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必然要转化为道德规范的内在约束,即由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两者相统一,这才是道德规范的完整内容。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一定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才能对自己起自觉的规范作用,若内化得不好,或内化了不应该内化的道德之物,那么,这个人很可能走向邪路,成为无道无德之人。(5)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对于社会集体和公益事业的道德义务和应遵循的准则。

社会公德有两层含义:一是国民公德,就是指导人们应遵循国家认可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二是公共生活准则,就是指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人们所遵循的最简单的、最起码的社会公德。

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提出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6)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具有的道德行为,它既体现了一般的道德准则,又带有鲜明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提出的公民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7)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包括关于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它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家庭美德的规范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和主干。家庭美德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在道德意识支配指导下,按照家庭美德规范行动,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美德。

第二节 现代家政教育的发展和意义

一、西方家政学和家政教育的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家政思想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于公元前300多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家庭经济学著作《经济论》。他认为,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对象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如何使自己的财富得到增加。

家政学首创于美国。杜威说:“对美国人民而言,再没有其他目标要比发展家政科学更为重要的了。”“促进健康、道德、进步的家庭生活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1840年,卡特琳·比彻尔女士写了《家事簿记》一书和《论家政》一文,对家庭问题做了科学性的探讨,并描述了解决家庭问题的实际方法。

1875年,伊利诺斯大学第一个设立了四年制的家政专业,家政学从此在大学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并开始授予学位。

1890年,家政学进入了美国的中学,同时,家政学作为一种职业教育迅速在公立职业学校和私立职业学校中普及。

1899年,11位对家政学有兴趣的学者、工作者在美国柏拉塞特湖俱乐部,对“家政诸多问题”进行讲座。正式确立“Home Economics”为家政学的专用名词,这标志着家政学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08年,国际家政协会成立,1909年,美国家政学会成立。从此,家政学会就成了美国家政教育和家政学术研究的领导中心。

1964年,有400多所大学设有家政系或家政学院,到2000年突破到1000余所。其中有一部分还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目前,在美国的中等教育中,家政属于独立的职业教育类。(二)家政学在日本的发展

1899年,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首先设立了有关家政内容的技艺科。

1901年,日本私立女子大学正式创办了家政科。

1947年后,日本的很多高等学校都相继设立了家政部,其教学内容大致有七类:一是“衣”,有衣服材料选择、服装设计与制作、衣服保管等;二是“食”,有食品选择、食品选购、烹调方法、食品储藏等;三是“住”,有住房选择、房屋设计、房屋布置与修理等;四是“儿童保育”,有儿童身体发育、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管教法、儿童疾病预防等;五是“家庭保健”,包括人的身心健康、青春期卫生、家庭护理等;六是“人际关系和礼仪”,包括家人相处、与他人关系、生活与社会关系、交友、礼仪等;七是“家庭管理”,包括家庭经济管理、事务管理、时间和劳动力支配等。家政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服装、食品、保育、家庭管理、缝纫、衣科、服装安排、服装设计、烹饪、营养、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保育原则与技术、儿童卫生、儿童心理、儿童福利和其他课程。

1949年,日本全国性的家政学会诞生,成为日本家政学发展的权威机构。

目前,日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国立大学都设有家政学研究所。

日本古代的家政教育,一度曾经较多地受到中国儒家治家思想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逐步接受和传播美国、西欧的家政教育思想。(三)家政学在德国

德国中小学都比较重视家政,他们认为,人主要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即生产和消费(生活)中,学家政就是掌握怎么生活。因此,家政的教学内容比较广,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家庭美德、理财、营养知识和健康卫生等。

西方的其他国家,如英国、荷兰等,对中小学的家政教育也很重视,一般都开设了必要的家政课程,如缝纫课、手工课、家庭经济课等。

二、我国家政学与家政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古代把家庭管理理解为“家事”“家教”的具体情况,将西方传来的“家庭服务性的学科”翻译为“家政学”。“政”,本指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如校政、家政等。家政的本意就是对家庭集体生活事务的管理。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家政就是“齐家”,就是对家事、家教的管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十分重视家政教育和家庭管理,他们把治理家庭的家政同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家齐而国安。《礼记·大学》明确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这就是说,只有一家一户治理教育好了,才能实现国家治理、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诚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家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说,天下之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和家都治理好了,就可以做到天下太平了。

我国古代家政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治家、管理齐家;强调本人的修身、家政的齐家和国家的治理相联系、相统一的家政思想。其中教育治家强调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做事(技能、技术)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管理治家则强调家要有家规、家训,要用家规、家范来规范家长特别是孩子的行为。

家政学,是以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感情伦理生活和社交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家政一词本指家事、家务。东汉的《释名·释亲属》中解释伯父时说:“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在中小学设家事、手工课。在其后的30年中,有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相继开办家政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大学不再设家政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指导家庭生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家政职业教育也有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城市开办了家长学校、新婚夫妻学校、家庭科普学校、保姆学校等。老年大学也设有家庭生活方面的课程。托幼、服装、烹饪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已有相当的发展。社会科学界从1983年起,开始了对现代家政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应该说也是十分重视“家政”的民族。因为古人早就有过这样的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种“家为国本”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历代都有这方面的理论著作:(1)汉代班昭的《女诫》,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1][2](2)唐朝宋若莘的《女论语》,宋朝时期司马光的《家范》。(3)宋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家范》一书,以儒家经典论证了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他的“慈母败子”论颇具哲理。[3](4)明朝时期姚儒的《教家要略》、《温母家训》。(5)明末清初时期朱用纯的《朱子治家格言》。(6)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清政府颁发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九章中指出:“应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次序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每家散给一本。并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若日本下田歌子所著《家政学》之类)广为译书刊布。”可见,在光绪年间就比较重视家政教育了。(7)1919年,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首先创设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家政学系,为家政学在我国的新发展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当时的家政系,主要讲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营养学、卫生学、服装设计、食品烹调等课程。(二)我国家政教育的现状

与西方国家比较,我国家政教育研究起步较晚。(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一些大学还设有家政系,开设了家政学课程,并出版了家政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例如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1所学校。(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不再设家政系或家政专业,家政学的主要内容在其他学科中有所体现。如在家庭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均有所涉及。而我国台湾不同,和美国一样,在高等学校一直设有家政系或家政专业。(3)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家政学的教育和研究又开始悄然兴起。(4)1985年,河南省妇女干校开办了“女子家政班”。(5)1988年10月,大连市开办了“妻子家政班”。(6)武汉冯觉新女士于1988年2月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传播家政知识的“武汉现代家政学院”。(7)黑龙江省已成立了北开家政学院。(8)浙江省树人大学已设立了家政系。(9)杭州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分别都设有家政专业。(10)佛山科技学院的人文学院和吉林农大已设立了家政研究所。(11)1996年,吉林农业大学开办了家政专业大专班,2003年创办了四年制的本科班。(12)长春工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生家政学研究硕士生。

从国际家政教育情况来看,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变化,近代家政教育和家政学大体出现了如下四种趋势:(1)家政学从原先专供女子学习的课程,已发展成为男女均需要学习的课程。(2)家政学从单一的衣、食、住等技艺方面的教育,发展成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并重的多样性、综合性的教育。(3)家政学从原先阶段的、零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发展成为现在从幼教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系统教育。(4)家政学在高等院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选修到必修都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

三、开展现代家政教育的意义

现代家政服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佣人”,不是简单地做做饭菜。家政教育的普及,关系到每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才的发展。具体说来,开展现代家政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促进家庭生活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国社会的家庭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说来表现为“五化”:家用设备电气化、文化生活多样化、人际关系开放化、发展成长个性化,生活管理科学化。以家用设备为例: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挂钟。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

20世纪90年代:家庭影院、空调、钢琴、计算机。

21世纪:小汽车、大屏幕电视机、笔记本式计算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不仅为社会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息时间。

现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温饱型的家庭生活,而是越来越迫切地期望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品位。

上述这些变化,急需家政教育的发展,以指导人们科学地掌握有关家庭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规律,指导人们的家庭生活更好地走向现代化。(二)有利于促进个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

人的一生,一般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脱离了一个生养自己的定位家庭,又会进入一个新的生殖家庭。因此,家庭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家庭生活是否健康、和谐和美满,对每个人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竟用硫酸伤害动物园的熊,成了犯法之人。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基于单亲家庭教育,使其生理、心理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也是主要原因。(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家政传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安定团结

当今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家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家庭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话题。

国际家庭年的主题是“家庭:变迁世界中的资源和责任”。

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对于社会,就如同细胞对于人体一样,健康、和睦、团结、进步的家庭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因。

现代家政学是以婚姻、家庭、夫妻感情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家庭、婚姻原本就是一部很难读懂的书,因此,作为现代大学生,要夺取未来事业和婚姻双成功,除了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以外,还应掌握婚姻、家庭、夫妻感情等相关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和家庭生活。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阶梯,也是步入家庭的阶梯,大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需要在家政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栽培和强化。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家政?什么是家政学?

2.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变迁史是怎样的?

3.开展现代家政教育的意义何在?[1]东汉时期的女史学家班昭撰写的《女诫》,告诫女性要谨守妇道、谦虚恭敬、先人后己、克勤克俭、善待夫婿、敬孝长辈等,是我国封建社会女子家政教育的典范。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主张“胎教”和早期教育,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曾仿效《论语》体例,创作了《女论语》,有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等十二章,阐述了封建妇道。[3]姚儒撰写了《教家要略》一书,对如何治理家庭,在理论上都有所建树。

第二章 现代家庭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形式的家庭中,绝对大多数人都会在其一生中组建独立的新家庭,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多次组建家庭。现代家庭正身处于急剧的变迁中,女性为家庭户主的家庭和单亲家庭比重越来越增多,离婚率也日益提高,诸如同居伴侣、丁克家庭、同性恋伴侣等新的家庭形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现代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含义

美国人类学家G.P.默多克在其《社会结构》一书中指出,家庭就是以共同居住为基础,以经济上互助、生育子女为特征的社会集团。它具有为社会所承认的性关系,至少有2名成年男女及亲子或养子。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家庭就是直接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另有人指出,家庭是人类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即为明天再生产劳动主体生命和生活的结合体,是生育劳动主体的人的结合体。换言之,家庭就是人类通过劳动主体的产生(出生)——发展(培育)——维持(生命与生活再生产),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单位。

也有人指出,家庭是建立在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同时是一种生育制度。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社会单元;广义的家庭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中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从社会设置方面来讲,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从功能方面来讲,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并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方面来讲,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最明了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从以上定义看,家庭具有如下特征:(1)其成员由婚姻或血缘关系(包括虚拟的血缘关系)联结组成。(2)其基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作为劳动主体进行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再生产,以及对新的劳动主体再生产的期待。(3)其日常生活形态是共同住居、共同饮食、共有财产,在生活上互相保障。(4)以性爱、母爱、父爱、骨肉情爱等情感关系为纽带,维系人际关系。(5)家庭的形态、功能和人际关系等会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在每个不同历史阶段显示出一定的特征。(6)每个家庭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不同的阶级、阶层地位,而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

二、家庭的功能与周期

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家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决定家庭功能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个,一是社会需求,二是家庭本身的特性。就所有家庭而言,家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与社会变化和家庭本身功能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家庭功能不会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更不会固定不变。从某一个特定家庭来说,一方面,家庭的社会功能并非在每个家庭中都能够完全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家庭至少有一种以上的社会功能。例如单亲家庭,不具备组织经济生活的功能,但仍然具有抚养子女成长、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可能具有赡养老人的功能。(一)主要的家庭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首要的家庭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经济功能的实现为其他家庭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2.生育功能

对于社会来说,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延续的保障;对个人来说,生育子女既是普遍的基本情感需求、生理需求,也是诸多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

3.性生活功能

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与生育等家庭行为密切相关。家庭的性生活功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性生活符合社会规范,进而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合法单位。

4.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极为重要的场所。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既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子女模仿父母,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两个方面,其中子女社会化在家庭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5.抚养与赡养功能

抚养与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总体来说,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

6.感情交流功能

感情交流是家庭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之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和谐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志。

7.休息与娱乐功能

家庭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休息与娱乐。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从生产劳动中不断解放出来,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从奢侈品向必需品发展,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二)家庭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1.功能主义视角

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是为了确保自身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而实现特定功能的最小单位。根据这种观点,家庭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观点,家庭的两个主要功能是初级社会化和人格稳定化。初级社会化是儿童学习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的过程,人格稳定化指家庭在情感上对成年家庭成员发挥的作用。个人最早的社会化发生在孩童时期的早期,对个人的未来生活和人格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一方面,家庭是人格发展最重要的舞台,另一方面,成年男女之间的婚姻是支持和保护成年人人格健康的一种安排。帕森斯认为,核心家庭是最能满足工业化社会需要的单位。在传统家庭中,一个成年人(一般是一个男人)可以离家工作,其他成年人(一般是一个或多个女人)则照顾家小。实际上,这种核心家庭内角色的专门化包括丈夫接受作为养家糊口者的“工具化”角色,而妻子则在家庭环境中扮演“表意性”角色,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和情绪性。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将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将家庭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1)社会化。社会化始于家庭。在许多方面,家庭都是承担社会化任务的理想场所,它是一个群体,在这里群体成员享有很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孩子们的进展情况能得到密切的关注,其行为可以得到必要的调整。进一步说,家庭通常有很强的动力去教育他们的后代,把孩子看作是他们在物体和社会体的延伸,因而,父母在培养孩子上也就投入了很多感情。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是有效的或有效能的社会化主体,家庭的替代品也被证明并不十分成功。(2)情感和陪伴。感情对孩子很重要,而且在其一生中都始终如此。有证据表明,一个缺乏亲情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成年人也需要感情和他人的陪伴。多数社会学家都赞同,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少有机会从直接家庭以外的亲属那里获得友谊和支持。父母和其子女通常与别的亲属分开居住,偶尔彼此看望一下。同样,当父母一方在别处找到了新工作,或在别处买了房子,多数家庭都会搬家,这种趋势迫使直接家庭成员在情感和陪伴方面都深深地彼此依赖,从某个意义上说,提供感情和陪伴已成为现代家庭的核心功能。(3)性规则。家庭为(男、女)性生活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场所,没有一个社会提倡过完全的性滥交,但支配性行为的观念在不同的社会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很大的不同。丹麦赞成男女青少年有性行为,孟加拉国则禁止青少年女性的性行为。尽管全世界的性观念多种多样,但没有一个社会将有关性的事情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性行为存在着怀孕的可能性,因为孩子需要得到多方面的照顾,所以,最好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旦一个婴儿降生,他的生身父母或受命父母都有责任为他提供食品、居所和爱。性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保证儿童获得良好的照顾和代际之间的平衡过渡。合法性的社会压力同样有助于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当的社会地位。合法生育授予孩子明确的伦理、阶级身份,而非婚生育的子女,其社会地位通常就不太明确。(4)经济合作。家庭被经常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所形成的经济单位。在乡土农业社会,家庭过去是,现在仍是生产的主要单位。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生产性工业在家庭之外进行,但家庭仍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单位,只是其主要经济行为已由生产转为了消费。在经济学概念上,女人、男人与家庭的关系有典型的差异。没工作的妻子在经济来源上主要依赖丈夫的支持。有工作的妻子,通常挣的比丈夫少,在经济上也往往依赖丈夫。但这种状况正随着已婚妇女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单亲家庭的增多而发生变化。

2.女性主义的研究

女性主义的基本认识前提是认为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群体,即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种私人领域也是如此。(1)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庭研究过程。很长时间以来,家庭被认为是慰藉、安适、爱和友情的重要来源,是一个和谐、平等的领地。对此,女性主义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家庭是一个剥削、孤寂的极度不平等的渊薮。美国女权主义先锋贝蒂·傅瑞丹1965年出版了《无名的问题》,书中描写了那些觉得自己陷入抚养孩子和做家务等无休止劳动中的美国郊区家庭主妇的孤寂和枯燥。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主义视角左右了大多数关于家庭的研究和争论。它成功地把注意力转向家庭内部的妇女,考察了在家庭环境下妇女的体验。许多女性主义者对家庭是一个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扶持的合作单位的看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试图揭示家庭中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存在。(2)女性主义关于家庭的论题。概括来说,女性主义者的著作主要围绕家庭劳动分工、家庭中存在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对照料行为的研究三个主要论题。家庭的劳动分工,即家庭成员之间任务的分配方式。家庭中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如家庭暴力。他们认为,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和虐待等问题长久以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司法政策圈里都被忽视,因而殴打妻子、婚内强奸、乱伦和儿童性虐待都引起了公众更广泛的关注,女性主义社会学家一直在试图解释家庭如何成为性别压迫甚至身体虐待的舞台。对照料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包括一系列不同的过程,如照顾一个生病的家庭成员、长期照料一个老年亲属。女人不只是承担诸如清洁和抚养孩子一类具体的工作,她们还在保持人际关系上投入大量的情感劳动。虽然照料行为是基于爱和深厚情感的,但也是一种需要积极地倾听、感受、商讨和创造性行动的工作。

3.家庭社会学的新视角

最近二十余年,出现了大量研究家庭的社会学文献,它们吸收了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但又不墨守成规,取得了一些家庭研究的深刻认识。其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家庭形成方面发生的更大转型,即家庭和家户的形成和解体,以及人们对个体的私人关系方面不断发展的期待。离婚率的提高和单亲家庭的增多,重组家庭和同性恋家庭的出现以及同居的流行等都是其关注的主题,对这些转型的理解必须联系晚期现代时期更大范围的变革。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西·贝克夫妇在《爱的正常混乱》中对迅速变迁的社会中的个人关系、婚姻和家庭模式浮躁不定的特性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曾经用来调控个人关系的传统、规则和指导已经不再起作用了,现在的个体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选择系列。事实是,人们已经不再为了经济目的或为了家庭而组建婚姻关系,现在的婚姻已经到了两相情愿的阶段,这既带来自由也带来了新的约束,为此,人们实际上需要做更大量的勤苦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乌尔里西·贝克夫妇把我们这一时代看作是在家庭、工作、爱情以及对个人目标的自由追求之间充斥着相互抵触的利益的时代。这种抵触在个人关系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特别是在对付两份而不是一份“劳务市场简历”的时候,其意思是,在男性之外又有日益增多的女性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孜孜以求于职业生涯。乌尔里西·贝克夫妇认为,我们现代时期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远非关系本身。现在,不仅爱情、性、子女、婚姻以及家庭责任的话题需要协商,而且连有关工作、政治、经济、职业以及不平等之类的关系也需要协商。在对婚姻咨询产业、家庭法庭、婚姻自助群体的发展以及离婚率的增长等方面进行研究之后,乌尔里西·贝克夫妇主张“性别之间的战斗”是我们时代的“重头戏”。他们断言,今天“性别之间的战斗”可能是人们“对于爱的饥渴”的最为鲜明的表露——人们结婚是为了爱,离婚也是为了爱。人类陷入了对爱的希望、悔恨和重新再来的怪圈,恰似“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来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三)家庭生命周期(1)家庭生命周期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的起始与结束,一般以相应人口事件发生时丈夫(或妻子)的均值年龄或中值年龄来表示(见表2-1),各段的时间长度为结束与起始均值或中值年龄之差。比如,一批妇女的最后一个孩子离家时(空巢阶段的起始)平均年龄为55岁,而她们的丈夫死亡时(空巢阶段的结束),平均年龄为65岁,那么这批妇女的空巢阶段为10年。表2-1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2)家庭生命周期的意义。家庭生命周期这个概念综合了人口学中占中心地位的婚姻、生育、死亡等研究课题,涵盖了婚姻、生育、教育和死亡等一系列生命课题。站在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我们可以对家庭、生命、婚姻的各种现象和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避免将婚姻、生育、死亡等家庭过程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弊端。比如,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