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远古文明发现之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8:27:21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落的文明:远古文明发现之旅

失落的文明:远古文明发现之旅试读:

前言

如果人类想见识自己的渺小,那么无须仰望群星闪耀的苍穹,只要看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兴盛过,且已经消亡了的古代文明就足以了。——德国考古学家斯拉姆

从荒凉干旱的西亚到黄沙漫漫的北非,从海风习习的印度洋北岸到充满阳光的爱琴海与地中海沿岸,从雨林遍布的中美洲到高耸陡峭的安第斯山脉,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播撒下了智慧的种子,创造出了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的伟大文明,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古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他们身处遥远的时代,面对落后的经济、原始的生产技术、粗糙的劳动工具,却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辉煌遗产。有傲立于世的宏伟建筑:古埃及人建造的享誉世界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古罗马人建造的充满血腥和杀戮却雄浑壮观的角斗场,印加人在层峦叠嶂的高山上建造的“云中之城”马丘比丘;有高度精确的历法成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阴历,玛雅人创造了令世人惊叹惊疑的“世界上最完美的历法”;有流芳百世的文化成果: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古印度人为人类奉献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希腊人成就了古代西方文明最初的绚烂篇章……

从荒漠到雨林,从山脉到海洋,不论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璀璨,还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的荣光,不论是散落在丛林中的玛雅文明,还是埋没在山间的印加古迹,都是人类高度智慧的见证,足以赢得后人仰视的目光。可是,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星光,却被历史的尘埃深深覆盖,其中,既有人类自身对文明的摧残,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踏碎了神秘的古埃及文明,贪婪的西方殖民者将美洲文明毁灭殆尽;也有不明原因的文明消亡,印度的哈拉帕文化的灭亡似乎与远古爆炸有关,玛雅文明的骤然衰落仿佛源自生态危机……

无论如何,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但后人对废墟的考证,对古迹的发掘,却使我们有了回望文明的可能。于是,历史的尘埃渐被吹散,文明的面貌慢慢显露。诸多文明所蕴含的伟大价值令世人自愧弗如,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发现,而人们发现得越多,越惊叹于先人的伟大,也越困惑于那些难解的谜题,也就越加无法停止发现的脚步。

本书以考古发掘为切入点,以大量的研究文献为基础,从广阔的人文视角出发,对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的存亡兴衰进行了全面而通俗的介绍。全书将形象鲜活的叙述方式和极富洞察力的科学解析融为一体,娓娓讲述了这些古老文明的发现过程,细致勾勒了古文明的前世今生,真实再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深入解读了古文明的伟大成就及难解谜题,将掩埋在丛林中、黄沙下、山脉里的昔日辉煌重现于世。至于考古过程中所涉及的如今仍存在争议的问题,本书始终保持科学客观的立场,罗列了多种观点,以期引起读者勇于探究的兴趣。本书还选配了大量精美图片,可谓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可以说,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研读,也适合所有渴望了解人类历史、深具人文情怀的读者品读。

穿越几千年的岁月风尘,古文明的伟大和神秘让我们叹为观止,对文明了解得愈深,就会对其愈加敬畏,因为其中蕴含着无数人类的秘密。就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一起感受伟大文明的馈赠,一起感悟人类无尽的奥妙吧!两河文明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兴起于公元前2000年的古希腊文明,但在古希腊文明刚刚萌芽之时,西亚的两河文明就已绵延了2000年之久。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孕育的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西亚的中心地带常年少雨、荒芜,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如两条生命线,静静地在沙漠中延展、流淌,冲击出一片肥沃的平原,古希腊人将这片平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条河中间的部分”。古时候,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段,中心点大概是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部叫做亚述,南部叫做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边的尼普尔(今名努法尔)叫做阿卡德,南边叫做苏美尔。

受考古研究成果影响,通常将这个地区孕育的文明叫做“巴比伦文明”或“巴比伦—亚述文明”。但考古研究证明,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两河流域出现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一系列城市文明,应统称为两河文明,也可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人是两河文明的开拓者,其后出现的闪族人,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继承了他们的成就,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得这个地区辉煌的古代文明迈向了巅峰。

这块古老的土地拥有多项“世界之最”,比如最早建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学校和图书馆、最早的药典、最早的农人历书等。可以说,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希腊人的数学、物理学和哲学是在这里学到的;希伯来人借鉴了这里的神学,广泛传播;阿拉伯人从这里学到了建筑学,对中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两河文明源远流长,远比人们所熟悉的古埃及文明要古老得多,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唤醒土丘下沉睡的辉煌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弥漫着古老的气息,显得格外荒凉、萧索,在金黄色的沙漠中,只能看到一些零星分布的小土丘。有谁能想到,几千年前的皇家宫廷、街区深巷以及曾经灿烂恢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竟然在这些凄凉的小土丘下面沉睡着。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重现于世,归功于冒险家们的探索,归功于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和研究,他们如抽丝剥茧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重新向人们展示出两河流域人们当年的生活场景。最早的考古旅程:欧洲人的狂热探险

很久之前,欧洲人就对《圣经》中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产生了浓厚兴趣。古希腊史学家们的著作和《圣经》的《旧约全书》中,都曾记载了这个古代文明之乡,可谓众所周知。巴比伦人深谙世故却颓靡不振,亚述人彪勇善战,他们的故事令欧洲人深深着迷。尽管古巴比伦遗迹只剩下了一个土丘,但它的原址却人尽皆知。而其他一些远古城市究竟在哪里呢?《圣经》中讲道:“耶和华必出手攻伐北方,摧毁了亚述,使尼尼微变成了荒芜、干旱的旷野。”亚述在哪里呢?尼尼微又在哪里呢?这些都使欧洲人颇感兴趣。

资料记载,第一个踏足两河流域的欧洲旅行家是12世纪的犹太人本杰明。此后,相继有多位旅行家到过两河流域,比如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德国的巴伐利亚骑士席尔特贝格尔等人。他们之中,有的写了游记,有的收集了古物,有的既写了游记又收集了古物,接连将西亚地区古代遗迹的事情传播到欧洲。这使得欧洲人对西亚文物古迹兴趣盎然。

16世纪后,许多具有冒险精神的旅行家和探险家均将目光移向了西亚的两河流域。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着美索不达米亚,因治理不当,那里政治复杂、环境奇差、瘟疫肆虐。陌生人如果想到那里去,其胆识和智慧若无过人之处,是万万不可的。即便这样,欧洲的探险家们依然齐聚于此,他们各有打算,凭借着自身的能力,来探寻这片神秘土地下深埋的宝藏。

这些早期探险家中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人彼特罗·代拉·瓦勒。1616年,他抵达美索不达米亚,游览了今天希拉附近的一些小土丘。返回欧洲时,他携带了一批出土于巴比伦遗迹的纪念品,其中有不少镌刻着文字的砖块。这些文字跟楔子形状相似,英国人汤姆斯·黑德于1700年将之命名为“楔形文字”。这是楔形文字第一次出现于欧洲大陆。从此以后,欧洲人对两河流域的小土丘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

1756年,一个6人科学小组接受丹麦国王的委派,前往西亚进行考察。遗憾的是,其中5人半途染病身亡,只有卡什登·尼伯历尽艰险后,成功抵达了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如今的伊朗境内),并在该地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考察。他将该地的楔形碑文作了抄录,并首次以草图的形式向同时代的人发表了自己对尼尼微古都遗址的看法。这些楔形碑文于1772年公布于众,后被证明是古波斯文,这给后来致力于破译楔形文字的学者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在早期探险家中,克劳蒂乌斯·詹姆斯·里奇也是一位值得推崇的人。他出生于英国,天资聪颖,年少时就精通多种东方语言,而且非常喜欢古代史和古遗迹,梦想有一天能找到已经消失的尼尼微城。他20岁时,就开始担任英国驻巴格达领事,24岁时兼任东印度公司驻巴格达代表。任职期间,里奇的办公场所变成了考古活动中心。1820年,里奇对巴格达北部的一些土丘进行了考察,发掘出大量陶片、古砖和楔形文字泥版,还整理出大量很有价值的文物和资料。里奇对巴比伦和尼尼微等古代遗址进行了详细描述,还专门作了考察报告,在维也纳首次发表,其后也拥有了大量的英国读者。文明百科 土丘的由来

古代两河流域城市的居民,习惯在街道上堆砌废物,导致街道逐年升高。重新建造房屋时,就在地面垫上土并夯实。一个城市在战争或其他灾害中崩毁后,新来的居民就将残垣断壁和废弃物一齐夯平,在上面重新建房造屋,这样城市的地面就又升高了。这样经过上百年或千年的积累,直至城市最终陷入颓败时,它其实已经比周围地面高出很多。沙漠中的风沙尘土渐渐将废墟湮没,将其变成了土丘。随着时间的流逝,附近的居民也想不到这些土丘曾是古代的城市废墟。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让里奇倒在了寻找尼尼微城的途中。当时,他只有34岁,可谓英年早逝。1825年,他的寡居妻子同意以1000英镑的价格卖给大英博物馆一些文物,主要有4个煅烧过的圆柱铭文、13块刻字砖和1块较大的铭文界碑。其中有两枚圆筒印章,经过鉴定后发现,竟然是新巴比伦著名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和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的印章。此后20多年中,对于小土丘的奥秘,考古学家们一直乐此不疲地搜寻着,但都没有多大的进展。突破性的进展:发现第一座亚述王宫

19世纪中叶,法国人保尔·伊迈尔·波塔(1803—1870)发现了第一座亚述王宫,这不仅给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发掘带来了重大突破,而且也让他闻名世界。波塔的本职工作是医生,他在埃及生活时,曾当过穆罕默德·阿里的私人医生。他涉猎广泛,博学多才,青年时代就早已游遍世界,而且在植物学和阿拉伯学上小有成就。1842年,他接受了法国政府的任命,开始担任驻莫索领事。在任职期间,每当黄昏时分,他就会骑着马离开闷热的市区,来到郊野乘凉。正因如此,他总能在郊野看到那些星罗棋布的奇异土丘。很多时候,他都会痴痴地盯着那些土丘。他受到“埃及学之父”商博良和里奇的影响,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踏上了考古发掘的行列。

对于考古发掘工作,波塔没有任何目标和初步构想,他纯粹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和极端考古热情的推动,才一步步往前迈进。1842年12月,他来到离驻地最近的库羊吉克土丘,希望在这里发掘出尼尼微的遗迹。可是,工作了好几个星期,因挖掘的深度不够而没有多少收获,最后失去了兴趣。1843年3月,他转移到莫索西北的喀霍沙巴德土堆,再次展开考古挖掘行动。正是在喀霍沙巴德土堆,他找到了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文化遗迹。

经过最基本的挖掘后,波塔和他的手下看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类似宫殿的残垣断壁、刻有各种图画的浮雕和面目狰狞的石兽。波塔发现,眼前的这些奇特图像,比如蓄须的男子、长着翅膀的野兽等,与他在埃及看到的大不相同,而且与欧洲人所熟知的所有类似雕刻也没有任何相同点。波塔相信,就算这处映入眼帘的遗迹不是整个尼尼微,起码也是亚述诸王完整宫殿的一部分。他立即向巴黎发布了这个消息,称尼尼微已发现。

消息传来,整个法国都震惊了。为了让波塔更顺利地进行发掘工作,法国政府马上给他安排了最慷慨的资助,还任命弗朗丹——一位技艺超凡的画家去配合他记录考古信息、绘画和雕刻。而在此之前,波塔的挖掘一直没有任何回报。法国政府对他寄预予厚望,希望他尽最大努力挖掘文物,并将文物输送回法国。雪花石膏肖像

3年后,在波塔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建造在巨大平台上的王宫终于出土了。废墟中冒出了这样一幅景象:一堵堵墙壁,装饰华丽的门廊和院子,公共会客室,宽广的走廊,一座分成三部分的后宫和一座残余的梯形塔。后经考证,这处遗迹原本是亚述帝国最强大的国王萨尔贡二世都尔沙鲁金的宫殿。在喀霍沙巴德土堆,波塔还发掘出大量的巨大雕塑:长翅膀的牛身人头宫廷侍卫,高达4米的国王与神明的雪花石膏肖像等。波塔和工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这些战利品搬到底格里斯河的筏子上,运到了法国。

波塔在喀霍沙巴德发掘的绝大多数文物,都收藏在巴黎卢浮宫。这些文物的出土,引领了当时社会的“亚述复兴”之风,并创造出一种新时尚:流行家具、装饰品、珠宝以及妇女的服装全都带着古亚述王宫的图案风格。对于尼尼微的考古发掘经历,波塔出版了《尼尼微文物(波塔发现并说明,弗朗丹测量并绘画)》一书,成为考古学的经典之作。

第一座亚述王宫的发现,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极大轰动。波塔的发现足以证明,美索不达米亚存在过一种古老文化,并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它曾无比璀璨,最后消失在火与剑之中,因而被人遗忘了。再接再厉的发掘:尼尼微终于现世

亚述国的都城尼尼微在王国覆灭之后,被彻底摧毁了。对此,古希腊作家卢锡安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表述:“尼尼微被彻底地摧毁了,以至于现在根本无法探究它的遗迹,因为它没有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一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人对尼尼微的了解程度仍仅限于一段记录在《圣经》中的褒贬各半的预示性文字,能够确切证实尼尼微存在过的证据仍然没有出现。曾经,波塔将喀霍沙巴德当成了历史尘埃中的尼尼微,后来证实这是错误的。那么,真正的尼尼微到底在何处呢?最终揭开这个谜底的是英国人奥斯丁·亨利·勒亚德。

长期以来,亚述地区一直都是英国、法国争夺的焦点。英国人不甘心将发现亚述城的荣耀拱手让给法国人,于是他们在1845年把勒亚德派遣到莫索,宣告关于亚述方面的成就是属于英国的。勒亚德于1817年出生在法国的巴黎,满16岁后到英国读法律专业。他非常喜欢冒险,喜欢四处旅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他都去过。同时,他还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刚满22岁的他就曾到两河流域考察历史遗迹,他相信埋在中东地下的神秘宝藏迟早会被发掘出来的。在接受英国的任职之前,勒亚德的职务是幕僚,当时居住在君士坦丁堡的他,专门负责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的事务。新的任命下来后,勒亚德正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展挖掘工作。

1845年到1847年之间,勒亚德在尼姆路德地区开展挖掘工作。尼姆路德大约在莫索东南32公里处,勒亚德从这里挖掘出了一座宫殿、一部分雕像,还有非常有名的“黑色方尖碑”以及巨型带翼牛。挖掘工作的前期,勒亚德一直认为这里就是尼尼微,后来经过证实,才知道这里是《圣经》提及过的卡拉赫城。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建立者是亚述国王亚述那西尔帕二世。1848年,勒亚德回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了出来,曾经属于亚述王国的巨型石兽和精美浮雕,让整个欧洲为之轰动。

1847年,勒亚德开始在库羊吉克开展挖掘工作,他挖掘的核心就是波塔当年发现喀霍沙巴德之前曾检测过又放弃掉的土丘。勒亚德发现波塔检测的地址是正确的,只不过他挖掘的太浅。经过挖掘,在位于库羊吉克土下6米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一直被人们苦苦追寻的尼尼微就是库羊吉克,这里就是曾经被亚述王国最强大的国王们定为首都的地方,同时也是《圣经》中提到的先知约拿布道的首都。文明百科 黑色方尖碑

黑色方尖碑高1.98米,玄武岩所制,是公元前830年亚述王沙尔马尼德三世竖立的纪念碑,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碑体上刻满了楔形文字,记录的都是亚述王征讨四方的各种战况。每一面的文字都分为五段,利用浅浮雕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盛景,表现的有基鲁桑的苏亚前来投降并同意朝贡的场景,还有以色列王耶夫同意进奉银、铅、金等金属的情景。虽然图中刻画的人物和动物稍显笨拙和稚嫩,但是已经具备了非常鲜明的亚述浮雕的风格。

经过数年的挖掘,尼尼微所展示出的文明成果让勒亚德非常震惊。公元前704年到前681年统治亚述的国王辛拿切利甫的宫殿的一部分被挖掘出来。宫殿拥有房间71间,其中一间在后来被辛拿切利甫的孙子阿西巴尼浦改造成了图书馆。图书馆中存放着古亚述国的丛书,这些书涉及的方面非常广阔,从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到医学,无所不包。此外,宫殿一共拥有27个出入口,巨大的牛、狮或者狮身人面石雕卫士守卫着每个出入口。可能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那些承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了。据勒亚德估算,若是一幅接一幅地将这些壁画排起来,长度可达3.2千米。

尼尼微借助勒亚德的挖掘,将本来面目重新呈现出来,多个世纪以来一直笼罩着尼尼微的神秘面纱黑色方尖碑被揭开了。成功挖掘尼尼微之后,勒亚德名声大噪,他出版的书,如《尼尼微古迹》(两卷)《尼尼微与巴比伦遗址的发现》等,在当时都是最畅销的考古学著作。最终,经过数代探险者和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已经消失了的尼尼微的辉煌,再次在人们眼前展现。里程碑式的成就:成功破译楔形文字

随着新的精美浮雕和泥版文字一批接一批的出土,人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只存在于神话中的伊甸园,将在两河流域重现于世。那些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记录着两河兴亡交替的历史以及繁荣昌盛的经济、先进发达的社会制度和传奇故事。只要能破译这些文字,就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宝藏的密钥。

早在17世纪,意大利人瓦勒就将第一块刻有楔形文字的砖块带到了欧洲,从那时起欧洲人就着手破译楔形文字。可是,在其后的两百年内,所有人都未能成功破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研究者对楔形文字知之甚少,只有发掘出大量新的、不一样的清晰铭文,才能更好地进行破译。另一方面,这种文字不具备图形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译读难度。19世纪以后,在探险家的努力下,大量文物相继出土,为增强破译技术打下了基础。大量学者加入到破译工作中,他们将欧洲各大图书馆变成了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二战场。一场打赌成就的楔形文字破译者

从考古学史上可以了解到,首次成功破译楔形文字的人名叫乔治·格罗特芬德。他出身于德国,原本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有谁能想到,他破译楔形文字的原因,并非源自对学究的热情或学术的冲动,而完全是为了在一次打赌中获胜。

事情发生在1802年,当时格罗特芬德只有27岁。有一天,他参加了几位朋友的聚会,席间喝了不少酒。大家在闲谈中,提起了最近报纸上关于楔形文字的相关报道,格罗特芬德便借着微醺的酒意吹牛说,他有一种直觉,自己能破译200余年来无人能解的楔形文字。朋友们全都不信,决定跟他打赌。酒意散去后,尽管格罗特芬德手头可供参考的资料只有几份波斯波利斯铭文摹本,但他依然挖空心思展开了对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

他初步断定楔形文字不是装饰品,确实是一种文字。随后,他又阅读了古希腊史学家的著作,大致了解了古波斯历史,获知公元前540年左右,波斯统治者居鲁士将建立强大波斯王国的障碍——巴比伦毁灭了。以这段历史为依据,格罗特芬德初步判断,波斯波利斯铭文首次使用的文字很可能是统治者古波斯人的文字。那么,这些铭文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读呢?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对于这些问题,格罗特芬德最初也无法解答。不过,他很快就注意到,绝大多数楔形文字的尖端都是朝下或朝右;两个楔形文字相交组成的角通常朝右展开。于是,他最后断定,应该按照从左到右的方向阅读楔形文字。而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同这个观点。

不过,这只是破译工作的第一步,更加困难的是解读文字的含义。正是在这个重要步骤上,格罗特芬德将天才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类似于他家乡墓碑上“长眠于此”这些字,他的祖父、曾祖父的墓碑上都曾镌刻过,而他的后代仍然要沿用下去,纪念碑上的一些文字的书写方式一般也是多年不变的。因此,古波斯纪念碑上的某些文字,如引语、祝语等,很可能与新波斯时代纪念碑上的某些文字相互符合。

在整个推导过程中,格罗特芬德最大限度地使用了数学的逻辑思维。首先,他假定一组经常出现的楔形文字表示“国王”一词,由此可知,国王的名字理所当然是第一个字,后面肯定连着一斜行文字作为分字符,而王室铭文中会反复出现国王的尊号。在萨珊王朝的王室铭文中,国王的尊号早就众所周知,其格式是固定的,多为王名、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某王之子、萨珊家族。格罗特芬德推断,古波斯国王的尊号应该与萨珊国王的尊号相一致。他将这种格式带入到古波斯楔形文字中,比如,将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国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这一王衔句式,按照逻辑去套解楔文中的各个楔形符号的音值,结果一举成功:完美破译出10个波斯的楔形文字!乌鲁克古城出土的楔形文字泥版

在所有的楔形文字体系中,格罗特芬德只破译了波斯的楔形文字,而且这跟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有很大区别。不过,格罗特芬德的成功之举,为后来的考古学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后来的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开启了一扇便利之门。“亚述学之父”罗林森的伟大成就

还有一个在破译楔形文字方面成绩卓越的人,他就是英国人亨利·罗林森。美索不达米亚语就是被他成功破译的,凭借着突出的贡献,他被誉为“亚述学之父”。

罗林森出生于1810年,1826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服役,1833年到波斯时,他的军衔已经是上校了。1837年,罗林森来到了一个名字叫“众神聚居地”的小镇,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个破落的小镇,而是处于小镇郊外的巨大的奇特岩刻。岩刻所处的地方比小镇高520米,并且从岩刻脚下到铭文顶处是高达104米的、人工铲平的光滑陡峭的表面,这使得读者根本没办法靠近临摹铭罗林森像文。这幅浮雕上,雕刻的是伟大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用脚踩着反叛他的人,两个全副武装的波斯贵族守护在他身旁,他倚弓而立,高傲地看着面前被从头到脚用绳索捆绑起来的九个“反王”(指因不满他统治而起来反抗他的各地国王)。国王的丰功伟绩被三种楔形文字刻写在浮雕人物的旁边和底部。文明百科 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224—651),是古代波斯最后一个王朝,因其开国之君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萨珊而得名。与萨珊王朝同时代的还有罗马帝国及后继的拜占庭帝国,它们共同存在了400多年。萨珊王朝的疆土非常辽阔,一直统治着部分属于现在伊朗的伊朗高原、属于现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以及现在的土库曼斯坦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的广袤地区,其势力范围甚至连印度都有所触及。萨珊王朝反映了古波斯文化的巅峰状态,影响非常深远,对欧洲及亚洲中世纪艺术的开创具有显著效果。

罗林森被峭壁上的文字和雕像深深地吸引了。他认为,这些石刻很可能就是解读楔形文字的关键点。所以,他冒着滚下峭壁的危险,仅靠狭窄的壁架和构造简易的梯子登上峭壁,细心地将文字临摹了下来;由于有些地方真的是难以到达,罗林森只得花钱雇佣了一个库尔德男孩,使用绳索将男孩吊到峭壁上,帮他临摹石刻文字。就这样,他抄录下了全部的碑文。此后,他便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楔形文字。

罗林森在毫不知晓格罗特芬德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用类似的方法翻译出来3个波斯国王的名字,分别是:大流士、赫沙雅夏、维希塔斯巴。此外,其他学者也同样在译读楔形文字方面有所建树。他们用国际协作的方式,慢慢地将60个古波斯楔形文字字母辨认出来。可即便是这样,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楔形文字仍然是笼罩两河流域历史的谜团。罗林森却成功地破译了这种楔形文字,为人们看清两河流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843年,将近100块泥版在库羊吉克被挖掘出来,当时的罗林森的职务是英国驻巴格达领事。罗林森带着人开始破译这些泥版,过程进展得非常艰难。经过反复考证,这些泥版被证实是公元前7世纪中叶诞生的,并且很像是专门为后世的学者解读楔形文字而作的,因为泥版中有详细标注和对照对表意群书体和字母在发音、意义方面的表格。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由此推断,这些泥版可谓楔形文字的“辞典”了。不久之后,又有一种相似的泥版被发掘,这种泥版上排列着不同物体的图画,并且详细地标注了名称,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后来,罗林森带人依据这些泥版编了一部楔形文字“学习指南”和“辞典”。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精通多门语言和多种文字的罗林森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独自用三种语言翻译了那篇铭文,同时大约有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被成功破译出来。1846年,罗林森将这篇著名铭文第一份精准摹本和全译文提交给皇家亚洲学会。1851年,罗林森将铭文中巴比伦文字的部分译文以出版的形式公之于众,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学就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之后的学者继续采用由近及古的方法,比照古波斯文,最终成功地将这种由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最古老的楔形文字破译了。

成功译读楔形文字,就如同握住了开启两河流域几千年历史和文化大门的钥匙。人们这才知晓,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一便是两河流域。这里先后生活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他们曾在这里建立奴隶制国家,是两河流域灿烂文明的创造者。从假设到证实:发现更古老的苏美尔文明

当我们追寻着考古学家的足迹,逐步发现消失了数千年的人类文化之光时,我们应该会问,若两河流域存在过比埃及更古老的文明,能不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呢?起初,人们只是在学术上假设苏美尔民族存在过。考古学史上最丰硕的成果之一,就是发现这些更古老民族的存在。

19世纪末,当罗林森的后继者破译了楔形文字后,专家们研究的对象便转移到这种文字的起源上。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巴比伦和亚述文字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们自身是无法给出解释的。这种由字母、音节和象形文字组合而成的复杂书体,不可能是在巴比伦王国建立后才出现和发展的,必然起源于更早的年代。专家们经过长期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发明楔形文字的并不是闪族巴比伦人和亚述人,而是一个居住在东方高地上不属于闪族的民族。可是,这个民族真的存在过吗?在当时,没有任何出土物能证实这项结论。为此,学者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将这个假定民族的称呼定为“阿卡德人”或“苏美尔人”。这两个名字的来源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已知最早统治者的称号。乌尔王陵出土的长着青金石胡须的公牛头

19世纪80年代,假定存在的苏美尔人的遗迹,被派驻巴士拉港的法国外交官欧内斯特·德·萨尔泽克首次发现。在巴格达东南部250千米处的一个遗址中,他发掘出很多精美的雕刻品,里面有刻着文字的泥版、坛子及圆筒印章等。人们推断这些艺术品的制作时间是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证实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年代更为久远的文明。

一战和二战时期,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高峰期,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成就是对南部苏美尔诸城遗址的发现。1922年到1934年期间,英国考古学家奥纳德·伍利用实际的考古成绩向人们证实,更古老的文明确实存在过。对伍利而言,乌尔王陵是他在挖掘苏美尔古城遗址中最有价值的发现。王陵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和殉葬人,其豪华程度让世界为之震惊。研究苏美尔社会的重要资料——镶嵌图案“乌尔棋标”,也是在这次挖掘中被发现的。经过伍利的考证,可以判断出它是于公元前3500年制作出来的,展示了乌尔社会的情况。

通过查阅苏美尔诸王的世系表和研究以往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成就,伍利对乌尔遗址冲积层进行了考证。最终,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缔造者是苏美尔人。至此,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存在终于得到了证实。理论研究逐步完善:亚述学诞生

亚述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涉及该地区的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最初,亚述地区是考古发掘集中地,这里出土的楔形文字被称为“亚述语”(今称阿卡德语,分为亚述和巴比伦两种方言),因此这门科学叫做亚述学。虽然亚述学现今研究的空间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亚述地区,囊括了所有两河流域和涉及楔形文字的地区,但学术界仍然喜欢使用旧称。

19世纪上半叶,亚述学正式诞生。当时,研究并破译亚述语成为欧洲语言学家的主要目标。1857年,罗林森等人破译亚述铭文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权威机构的正式认可。同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铭文》出版问世,该书是由罗林森、泰尔伯特、辛克斯和奥博特共同翻译而成的。10年后,第一部亚述语法概要得以出版,这标志着亚述学正式诞生了。

20世纪中叶,罗林森等学者在破译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前提下,又破译了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苏美尔文。从这之后,亚述学中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苏美尔学横空出世。20世纪以来,随着楔形文字中的赫梯语、埃布拉语和乌伽里特语等相继破译成功,亚述学又诞生了赫梯学、埃布拉学和乌伽里特学等分支。

亚述学自从创立开始,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超大规模。美、英、法、德等国家都在大学建立了关于亚述学的研究中心,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语言学、文学、宗教、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人们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认识和了解与日俱增。随着发掘出的文物越来越多以及大批的相关著作的出版问世,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的原貌渐渐崭露头角。两河流域奏响的英雄史诗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能够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单凭某个单一民族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而是历经数千年的悠久岁月,由众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继承和相互协助,渐渐萌芽、成长并走向成熟的。

公元前4000年到前500年,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等民族相继在这一地区栖息繁衍。他们定居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世代你追我打,互相吞并又互相继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那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城市,都是由他们建造的。他们活跃在属于自己的舞台和空间中,在历史上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苏美尔的城邦争霸时代

目前人们在两河流域所发现的最早的文物是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据推测,大约在6000年前,两河流域东南部的苏美尔地区大都是一片沼泽,根本不适于人类居住。因此,我们现在所称谓的苏美尔人,据推算大约是在公元前4000年移居到苏美尔地区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塑造了最独特的风格。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城邦先后建立起12个城市国家,正式迎来了奴隶制鼎盛时期。这些城市国家各自为政,均由自己的国王来统治,但规模都比较小,疆土范围局限于中心城市及周边村落。各个城市的人口基数也不大,至多十几万,少则两三万。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以神庙为中心,在其周围设立了王宫、筑造了城墙,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考古证明,苏美尔城邦曾出现过“诸国争霸”的时代。争霸持续了1000年之久,起因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因素。迄今为止,最早的可以验证存在的国王当属基什国王恩美巴拉格西,基什也曾是比较强大的城邦。在这之后,先后崛起了一些比较强大的城邦,比如乌鲁克、乌尔、温马、拉格什等。

就整体实力而言,乌尔城遥遥领先于其他城邦。公元前2600年左右,乌尔第一王朝正式建立,其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并拥有强大的军事后盾。不过,在乌尔第二王朝后期,乌尔王国就逐渐衰落,其军事实力日趋弱化,对邻近地区的控制也渐渐力有不逮。苏美尔宫女复原像

公元前2500年前后,拉格什城邦发明了一种大盾牌,促使军队防御力大幅增强,并由此开拓疆域、扩展领土,一跃成为强国,打开了统一苏美尔的格局。公元前2400年左右,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在拉格什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该运动的发起人是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他是一名开明君主。为了保障平民的利益,使自由民也能获得公民权,他以增加公民人数为突破口,让拥有公民权的公民人数整整扩大了10倍,促使政治更趋于民主和自由。与此同时,他还采取雷霆手段,颁布严厉的法令,用以清除弊政,比如不允许官绅暴吏对平民百姓强取豪夺,呼吁出台公正的社会法律对抗仗势欺人的行为。尤为重要的是,在乌鲁卡基那的努力下,部分奴隶变成了自由民。这一系列改革,令乌鲁卡基那名声大震,至今仍受到西方政治学界的推崇。

遗憾的是,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并未取得什么卓越成效。他当政期间,一边改革的同时一边又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国力。未出十年,乌鲁卡基那的政权就被宿敌乌玛推翻了。拉格什城被乌玛的路伽尔(“路伽尔”是王的称谓)扎吉西洗劫一空,乌鲁克城随后也被占领。之后,他把首都定在了乌鲁克城。从此,扎吉西统治了平原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切让他豪气冲天,他骄傲地说:“从波斯湾开始,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直到地中海,这片广阔的大地都是我的领土。”一统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国

就在乌玛如日中天之际,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来自北方闪米特族的阿卡德人已经悄然崛起,并且闪米特族就此踏上了两河流域的历史舞台。阿卡德人原本是闪米特人的一个游牧部落,他们迁徙到两河流域西北部的阿卡德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城邦国家。这一支草原民族彪勇善战,公元前24世纪左右,阿卡德人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萨尔贡。

萨尔贡野心十足,他亲自率军攻打南方的乌玛,战争愈演愈烈。阿卡德军队以所向披靡的战力攻克了乌鲁克城,扎吉西被萨尔贡活捉,并成为主神的祭品。随后,乌玛、乌尔等许多城市相继沦陷。最终,阿卡德军队“洗兵器于海”,彻底获取了胜利,于公元前2340年建立起一个大帝国。从此,阿卡德帝国成为统一两河流域的首个独立政权实体,终止了两河流域长达1000多年的战争时代。

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自称“世界四方之王”,在他统治期间,阿卡德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据史书记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纳拉姆辛曾打败了九路敌军,有三个国王成为他的阶下囚。

一直过着游牧生活的闪米特人,随着阿卡德王国的逐渐强大,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住帐篷,开始学着烧制泥板,并用此建造房屋,同时开展农耕和商业活动。与此同时,苏美尔人先进的农业文明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在民族血统方面,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也逐渐融合。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阿卡德人丧失了征战的锐气,国力也开始衰弱。公元前2220年左右,在另外一支闪米特人库提人的攻击下,阿卡德王朝土崩瓦解,首都阿卡德城分崩离析,至今人们也无法知晓其确切的位置。

实际上,库提人的实力并不强大,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统治苏美尔地区。所以,苏美尔各城邦仍然有可能重新复兴。20年后,乌鲁克人率先起来反抗库提人的统治,并把他们逐出了苏美尔。随后,乌鲁克人又被乌尔军队打败,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也随之被征服,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属于乌鲁克人的统治时期开始了。

苏吉利统治下的乌尔王朝,国力达到鼎盛,但到其统治后期,国家开始衰落。经济不断下滑,社会局势动荡,勉强支撑了五代之后,最终于公元前2006年在埃兰军队的攻打下覆灭。自此,乌尔王朝退出历史舞台,那个曾经拥有独立政治实体的苏美尔也不复存在。璀璨强盛的古巴比伦王朝

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并未使美索不达米亚达到辉煌巅峰,他们只是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直到来自闪族的阿摩利人在此建立了古巴比伦王朝后,才真正使之达到辉煌巅峰。巴比伦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两河流域的文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阿摩利人在巴比伦建立城市国家初期,巴比伦并不算强大。不过,阿摩利人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他们南征北战,不断征讨,终于将巴比伦这个小小的城市拓展成为疆土辽阔的王国。古巴比伦王朝历经了11位国王的统治,唯有公元前18世纪的第6位国王汉谟拉比最为后世所瞩目。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巴比伦附近的城邦正处于混战之中,势力都被削弱不少。汉谟拉比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依靠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战略,征服了北方的主要城市,就连亚述也成为巴比伦的势力范围。

汉谟拉比进行了长达8年的东征西讨,将以前的苏美尔阿卡德地区归入了巴比伦。自此,声望大振的巴比伦开始更名为巴比伦尼亚,并在2000年的漫长时间内,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谟拉比的铭文中对他有诸多赞誉——“神认命的牧者、不败的国王、天下四方的庇护者、众王之王、众王之神、强大的国王、巴比伦的太阳、光明照耀苏美尔阿卡德全境、四方威服之王”。对汉谟拉比而言,这些光荣称号他受之无愧。这座青铜小雕像刻画的可能就是汉谟拉比。整个巴比伦尼亚都臣服在他的中央集权统治下,他不断完善中央政府机构,还任命总督到各个较大的区域进行管理。同时,也任命官员到各个小地区和城市进行管理。全国所有的官员,都由汉谟拉比亲自任命或罢黜。汉谟拉比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独自掌控着军事大权。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任命官员专门负责管理全国的水利系统。他曾经命人开凿了一条运河,连通了吉什和波斯湾,将运河周围的大片荒郊野地变成了良田沃土,还使一些位于南部的城市免遭水患危害。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他还在各地征收赋税,用以支撑王室的巨额开销。总体而言,汉谟拉比的统治产生了良好效果,他在位期间,巴比伦王国强盛而繁荣,这是以往苏美尔任何王朝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遗憾的是,汉谟拉比之后的历任统治者都比较软弱,没有能力继续发扬他留下的光辉业绩。公元前1721年,帝国小的只剩下巴比伦城周遭的一些领地。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90年代中期,古巴比伦王国被来自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攻陷,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就在此际,一场宫廷政变突然降临,大获全胜的赫梯人迫于无奈,只好立即班师回朝。然而,历史铭记着他们对巴比伦的这次袭击,这次事件预示着一个将要延续数百年的黑暗时代将要来临。在巴比伦帝国陷入权力真空的时刻,一个先前在历史上毫不起眼的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新的王国。这个民族便是渊源非常神秘的加喜特人,他们低调地在巴比伦实施了长达400年的统治。虽然他们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和语言文字,但始终被冠以异邦人的称号。同一时期,讲胡利安语的民族组成联盟,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叙利亚建立了地域广阔的米坦尼帝国。这两个王国长期共存,直到亚述人逐渐崛起。文明百科赫梯人

赫梯这个民族有一种神秘感,《圣经·旧约全书》中多次提到过赫梯人,但在史书中却鲜有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叶,赫梯人正式建立了帝国,最初规模比较小,后来以哈图斯(今波加科斯)为中心组成了联盟,逐渐完成了统一。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期,赫梯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赫梯帝国覆灭。赫梯人勇猛过人,喜欢冒险,善于进行军事扩张,其国土曾囊括了安纳托利亚中部(今土耳其东部)的大多数地区,留下了不少废墟遗址。穷兵黩武的亚述人

苏美尔人进入两河流域没多久,亚述人也紧随其后抵达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亚述地区最早出现的居民是胡里特人,亚述人与他们一步步融合,开创了亚述文明。亚述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古亚述、中亚述和亚述帝国。

古亚述时期(约前2500—前1500),又称亚述尔城邦时期。阿卡德王国与乌尔第三王朝都曾统治过古亚述,直到公元前2006年,古亚述才获得独立。约在公元前17世纪初,亚述国王沙姆希·阿达德扫平了从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封为“天下之王”。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曾相继统治了古亚述。

中亚述时期(约前1400—前1078),有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王亚述乌巴利特一世击溃了米坦尼王国,建立起强大的古亚述帝国。公元前13世纪,尼努尔塔一世兼并了赫梯国和巴比伦国,将整个两河流域都归入到亚述领土。100年以后,提格拉·帕拉萨一世成为亚述统治者,亚述正式迎来了辉煌时期。提格拉·帕拉萨一世是一位天才统治者,他不仅巩固了国家疆土,而且将亚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直延伸到今天的黎巴嫩地区。在整个中亚述时期,亚述国王们为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个个性格乖戾,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残暴的统治自然难以真正获得民心,公元前1080年,提格拉·帕拉萨一世过世没多久,反抗的浪潮就此起彼伏。与此同时,西部领土经常遭受阿拉米部落的侵袭,亚述逐渐步入衰落。

新亚述时期(前935—前612),又称新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不仅促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还为对外战争储备了充足的武器。于是,到了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前883—前859)统治时期,便开始发动了长期的对外战争,以两河流域强国的姿态向帝国迈进。亚述纳西尔帕塑像

据历史记载,亚述纳西尔帕二世是一个出名的暴君,他的铭文中提到了他对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洗劫,他说:“我用敌人的尸骨填满了山谷,直到顶峰;我砍下敌人的头颅,当做城墙的装饰品;我烧毁了敌人的房屋;我将敌人的皮剥下来,包裹住城门映墙;我将敌人活生生砌在墙里,我将敌人用木桩钉在墙上,并且进行斩首。”他率先领导亚述人踏上了对外征伐的道路,将战火蔓延到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各个部落,并取得了辉煌战果。他侵占了喀赫美斯,征服了北部叙利亚各邦的君主,就连腓尼基沿海城市也都陆续臣服于他,使他开通了一条前往地中海的道路。

亚述纳西尔帕二世之后,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开始极力反抗亚述的统治。亚述与乌拉尔图王国的战争也屡战屡败,使大批被征服的地区重获独立。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前858—前824年在位)以后,亚述步入了危机时期,主要原因是经济萎靡、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

公元前745年,亚述王位被军事将领提格拉·帕拉萨(前745—前727年在位)夺取,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出台了很多有力措施,壮大了军队的整体实力,并稳定了被占领地区的统治。紧接着,他征服了乌拉尔图,将叙利亚收为国土。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亚述帝国开启了盛世大门。从这之后,在萨尔贡二世(前722—前705年在位)、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年在位)、伊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年在位)的统治下,亚述疆域不断扩大,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可以说,亚述帝国建立和强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亚述人在两河流域攻城略地,疯狂施展暴行,致使两河流域的各国人民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然而,依靠战火和利刃建立的功业,通常不可能维持长久的辉煌。亚述帝国后期,巴比伦王拿波帕拉萨尔与米底王国达成结盟,于公元前612年在底格里斯河进行会师,随后向亚述都城尼尼微展开进攻。攻城战斗整整进行了两个月,最终尼尼微被联军攻陷。亚述数代国王历经几百年打拼出来的功业,及至末代国王萨拉克时期,在宫廷的熊熊烈火中消失殆尽。新巴比伦的末日辉煌

迦勒底人的崛起,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添上了最后一段乐章。迦勒底也是闪族人的一支,最初居住在西部沙漠,公元前7世纪,他们迁徙到巴比伦。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的首领纳波帕拉沙尔开始统治巴比伦,历史上又称为新巴比伦王朝。征服了北部的亚述帝国后,新巴比伦王朝又先后将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纳入国土,一时间国力无比强盛,给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带来了最后的一抹辉煌之光。

在新巴比伦王国历史中,最强大的国王当属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他登上王位,在位时间长达40余年。在他的统治下,新巴比伦王国声势冲天、威震八方。他的军队占领了腓尼基商港,击溃了埃及,将耶路撒冷洗劫一空,将不计其数的犹太人变为俘虏,关押在“巴比伦之囚”。如此一来,新巴比伦王国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之滨。文明百科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发兵攻陷了圣地耶路撒冷,并进行了大肆洗劫,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这里的绝大多数贵族、手工业者都沦为奴隶,被关押在巴比伦尼亚长达48年,这就是历史上极为轰动的“巴比伦之囚”。巴比伦之囚事件,对中东历史甚至西欧历史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囚牢中的以色列人尝尽苦难,但又无法得到解脱。于是,他们将重获自由的希望寄托给救世主,犹太教由此萌芽。巴比伦之囚事件过去500年后,犹太人将那段历史整理成文字,这便是圣经中的《旧约全书》。

自此之后,新巴比伦王国上升到全盛时期,政治相对牢固,经济发展迅速。最让尼布甲尼撒二世引以为傲的,当属他在城市建设上的功绩,他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重建了毁于战火的巴比伦城:马尔杜克神庙卓绝群伦,巍然坐落在城南的神庙集中地;一条宽阔平整的大道,铺设在神庙和宫殿之间,举世闻名的伊什塔尔门也得以重建;巴比伦空中花园横空出世,名扬四方,被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伦城位于交通要道,所以有“上天的门户”之称,更成为当时西亚地区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单居住人口就达到了十多万。150年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到这里观光,由衷地发出赞叹:“多么雄伟壮观的大都市!”

然而,巴比伦的复兴是璀璨而短暂的。公元前56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由盛转衰。新继位的统治者软弱昏庸,无力解除来自东部的威胁。地处东部的波斯帝国实力非常强大,先是占领了米坦尼,接着又击溃了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坦尼的联盟,最后于公元前539年攻陷了巴比伦城。自此,新巴比伦王国彻底覆灭,波斯帝国将古代两河流域归入到自己的版图。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历经3500年的历史,终于黯然失色,消失在历史烟幕中。严格的规范,欢娱的生活

起初,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全方位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社会制度、衣食住行等民风民俗上。在古老文明的萌芽时期,这一切无可避免都要遵循从无到有的转化,都是人类和自然界不断磨合,随着历史的演进慢慢积累起来的。

如果将前人留给我们的考古发现视为时光机器,穿越到5000年前,穿越到美索不达米亚辉煌时期,就能够看到那些曾经壮观的社会场景,那些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细微的社会场景一览无余。研究古老文明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能够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到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严整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

延续了四五千年的两河文明,完成了由氏族制到奴隶制及封建制的进化,并促进其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苏美尔城邦初建时期,还残留着军事民主制,一些学者指出,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来源于此。不过,最起码在公元前26世纪到前24世纪上半叶,苏美尔各邦就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后世的王朝将这种制度发展壮大,因此综合而言,两河文明的结构特征是金字塔型的阶级社会。

国王处于金字塔顶端,掌握着国家权力,他通常被称为君权神授,即神的化身。早在阿卡德王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是由开国君主萨尔贡一世确立的。当时的铭文上写着:“他令整个国家都只有一种声音。”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也是君权神授的典范,他自诩为“众神之王”。军政大权,通常也由国王独自掌管。到了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要面向全国发表就职文告,跟今天的总统就职演说比较相似。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初现端倪。

王权之下,分别是中央政府官员和祭司集团,尤以祭司集团的势力更为庞大。即便是国王的权利,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祭司制约。有的时候,国王对人民的影响力甚至不如祭司。

贵族集团和富商巨贾紧随祭司和行政官员其后,共同处于社会的上层。在汉谟拉比时代,贵族阶层的人被称为“阿维鲁”,意思是“男人、公民或贵族”,他们的职位很高,通常都在王室或地方政府工作,还拥有房子、地皮、牲畜以及奴隶。在巴比伦时代,官商和私商在政治中具有一定的主导力量。除国家和神庙经济之外,他们几乎掌握着所有的商业活动,包括经营银行投资、奴隶买卖、长途运输等。有的富商巨贾,还可以加入国家管理行列,掌管涉足行政、司法机构,甚至代理国家税收。比如,有一位名叫“塔姆卡”的商人,居然兼任着城市法庭的法官。

自由民的地位在贵族和富商之下,主要从事农务劳作、手工制造,也有一些人专门经营小生意。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固定资产,他们有的自行经营,有的雇佣几个短工来经营。在汉谟拉比时代,有些自由民没有私人财产和劳动工具,被称为“穆什根努”,他们为生的手段主要是做工匠,或者帮富人放牧和种田。贵族阶层远比穆什根努的社会地位要高,在《汉谟拉比法典》针对人身伤害罪的条文中,伤害阿维鲁的罪远比伤害穆什根努要高;在有关就医费用的条文中,阿维鲁居首,穆什根努次之。

奴隶在两河地区社会中也有所出现,但与希腊罗马社会相比,其数目和重要程度都非常有限。大体上,奴隶有3个来源,最主要的当属战俘,其次是奴隶的后代,第三是来自外邦的人。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因无力偿还债务而沦为债权人的奴隶。奴隶纯粹由他们的主人掌控,没有任何自由。奴隶一般都在贵族家从事劳作,有时也被当做赚钱的工具租出去。如果奴隶不服从管教,就可能被戴上脚镣。不过,也有不少奴隶被主人认可,派去管理作坊、钱庄,甚至从事商业活动。奴隶也经常得到释放的机会,如果与主人关系和睦,还有很大的概率被纳入主人家,成为主人的家庭成员。繁荣有序的城市文明

尽管两河流域文明称得上是一种农业文明,但是它的组成结构却包括很多城邦国家。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畔出现了无数个大小各异的城市,比如乌卢克、尼尼微城、巴比伦城、乌尔城、爱里都城、拉伽什城、马里程尼普尔城等。这些城市随着时代和地域的演变,一度成为政治、经济或者宗教文化中心。因此,有人提出,两河流域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类为城市化文明。

在巴比伦和亚述时期,城市发展空前壮观,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其城市规模比中世纪的欧洲大都市都要大。通过考察遗址能够发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当今都市规划中为人们所熟知的部分城市设施,比如地下管道和管道设施,就已经具备了,同时还具备了严整的城市布局。

巴比伦时期,一般是按照职业或民族来划分居住区的。每个居住区都设立了专属社区,比如当地居民社区、希腊人社区、波斯人社区、犹太人社区和其他民族社区,还有农民社区、工匠社区和商人社区。每个社区都自成一体,拥有专属的街道名称,并设立了专属的自治部门、民众大会、法院和社区总管。每个社区的入口(街口)处都建造了一座栅栏门,这样就可以与其他社区和街道区分开来。城市居民的夜生活并不是很自由,每当深夜来临,就有门吏在街上不停地大声呼喊,告诫人们赶紧回家。随后,栅栏门就被门吏锁上,严禁人们在夜间外出活动,以防发生意外。

在现代化城市中,工商业通常占据着城市生活的主导地位。在古代两河流域,情况也不例外。早在苏美尔时期,手工业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手工业者们手艺精湛,他们制作的作品,就连今天的考古学家也都大加赞叹。比如出土于乌尔王陵的一尊纯金头盔,完全是用整块金子在模子上打制出形状和花乌尔王陵出土的纯金头盔纹的,上面雕刻着的一缕缕发丝精细而鲜明,足见工艺技巧之高超。除了金银工艺和冶炼技术,两河居民在毛织业、建筑业和玉石雕刻工业方面也都大有建树,还将商业贸易发展到了一定规模。

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专门经营借贷业务的机构相应而生,美索不达米亚人应该是银行的发明者。专门经营借贷的活动最初是由祭司主持的,公元前2100年左右,神庙中的祭司创办了具备商业性质的借贷机构,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当时,农民是最主要的借贷对象。对于那些生活窘迫的农民,祭司还常常减免他们的利息。

在巴比伦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工商业发展正式进入了鼎盛阶段。巴比伦城一跃成为全国贸易中心,甚至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就连地中海诸国也与之进行着商业交往。在流传下来的泥版文字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借贷、契约、合同、期票文书,足见当时的商业活动的频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