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们放下假正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3:34:36

点击下载

作者:朱忠祥,韩光智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爷们放下假正经

爷们放下假正经试读:

About Us: (F) (S) (Y) 三个被贴上标签的男人

马联飞,网名“飞马在飞”。浓眉大眼,向东看得见大海;五官端正,照镜子照出个“小马哥”(网上又名“小马哥”)。马在飞,波连波:出生在宁波,生活在宁波,奋斗在宁波。其间,离开宁波四载,只为拿一张文凭,当然,在林风眠、潘天寿等老前辈曾经画画的校园,也学了一点手艺。现在,栖身于宁波某高校,专职传授绘画手艺。手上有点功夫,眼前有两把刷子。《爷们放下假正经》,在此,飞马在飞献丑了。水中村人,本名朱忠祥,祖居明州诞生地,村在章溪河与鄞江包围之中,故名水中村。生于“大跃进”年代,长于“文化大革命”年代,做农民是“回乡”,当教师属“民办”。高校大门洞开,一搏成为“首届”;分配改革未起,侥幸进入机关。噫!人在江湖,行如飘萍。也曾进入中枢,也曾外放边城。一度涉足“港通天下”,而今埋首“书藏古今”。位渐高,人忽老。乃乘科技之东风,泛博客之小舟于互联网之大洋,乘兴而作,率性而为,言如梦语,文若游龙,留下若干印迹,或可自娱娱人。疑似唐伯虎,本名韩光智。性别,从前是男,现在还是男,从前到现在,男了几十年。是河南人,在河南,放过牛,上过中专,还工作过;也是江南人,在江南,安身立命过平庸人生,偶尔沉醉入诗意江南。是真人,红尘起,尘满面,毕竟是书生;是网虫,总围观,不拍砖,还是一书生。闲读诗书慢著文。闲读慢写,在正经中,努力放下假正经;在放下假正经中,努力保有正的经。已出版《钱是我的胆》《只有我知道》《海涵宁波》《跟着太阳走一年》。生命不息,正经不止,放下也不止,读书出书也不止。最后,喊个口号吧——过有缺点的人生,上不掉线的互联网。噢耶!三个爷相约(F) (S) (Y)水中村人碰到疑似唐伯虎,疑似唐伯虎碰到飞马在飞,飞马在飞碰到水中村人,皆幸也!由文图而文友,性情使然。三友相约结集《爷们放下假正经》,文和文相交,文和图相错,没有顾忌,没有章法,如醉汉醉拳,一份醉一份力,痛快。各位看客,捧个人场。自序 混搭杂说

出书先取名。那天,跟一个网络MM说,我们要出书,书名《爷们放下假正经》,你觉得怎样?她回复说:暧昧,很暧昧。她这一说暧昧,真把我从前根本没想到的意思也给挖出来了——想来,爷们放下假正经,这对异性还真有挑逗的嫌疑。

虽有嫌疑,但我们还是确定采用这个书名。为什么?别的不说,单单这“爷们”两个字就挺有气势。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真实的原因是,我们觉得,男人活在世上不容易,为了这为了那,于是不免拿架子装样子。拿来拿去,装来装去,会累的。于是,有了少装的,也有不装的。我们虽然做不到不装,但可以尽量少装。是性格使然,也是命运使然。不管我们曾经拿架子多少装样子几秒,我们的底色、我们的本色是爷们。当然,还会有拿的地方,还会有装的时候,但我们在性情中时,在提笔写文,在文字世界中时,我们放下假正经,回归本色,尽显底色——我们是正儿八经的爷们!

爷们发现美人,也发现爷们。那天,水中村人(本名朱忠祥)和疑似唐伯虎(本名韩光智)两人都在宁波美术馆听一教授讲法国文学。教授讲课时,坐在水中村人后面的两个美人在嘀咕。嘀咕一句两句也就算了,她们是来劲嘀咕,没个完。这下,可把水中村人惹火了,猛一回头,直对着两个美人,说:你们要说,到外面说去!边指责边用手一挥,一下子就把嘀咕挥没了。坐在两个美人后面的疑似唐伯虎,当时想:这个水中村人,做得是不是过了?这次讲座是市作协举办的,坐着听讲的,就算不认识,也是一个文学圈子的吧?!过不过的问题,现在疑似唐伯虎也闹不清楚。不过,疑似唐伯虎更确认了这个水中村人是个爷们。

都是爷们,就做点爷们间的事(哈哈!这句话没暧昧。特此申明)。于是,水中村人、疑似唐伯虎这俩爷们就谋划着一起玩本书。这便是《爷们放下假正经》。都是爷们,在一起合作,角色也有分工,其实是性格使然,自然分工的。水中村人是装正经像正经的类型,疑似唐伯虎是装不正经像不正经的类型。这样的角色,使得他们的文字相互映衬。俩爷们的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爷们心思,异性结缘。是他们俩面对女性所展露的一些性情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在职场、在红尘。是他们俩在职场在现实中的遭遇及思想。第三部分是假正经,真放下。是他们俩明白之后对人生、对世事的领悟。为了更好地把俩爷们的文字团结在一起,书中文章按你一篇我一篇、再你一篇再我一篇的方式交叉排列。在交叉的同时,“你一篇”文章后面,会有“我”几句简洁的“读后评”,“我一篇”文章后面会有“你”几行简洁的“读后评”。“读后评”或正说或反说或乱说,不求其他,只求有趣。

三人好唱戏。两个爷们这样你来我往玩文字,觉得还不过瘾。机缘巧合,第三个爷们——飞马在飞(本名马联飞)出场了。这爷们不搞文字搞版画。版画如何搞?飞马在飞是专业的,他以水中村人、疑似唐伯虎为模特,以俩爷们的文字为素材进行专题创作。于是,三个爷们的心思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放下假正经”的核心意象。“混搭哥”——是的,如果要把这三个爷们的组合取个名称的话,我们自己觉得,号称“混搭哥”,倒挺时尚的。

嬉笑怒骂,胡乱一画,“混搭哥”出台,开场了——三个爷们亦是一台戏。

杂说为序。朱忠祥韩光智马联飞2013年5月第一章 爷们心思,异性结缘(S)初恋情人曝光记

晚上回来已经九点二十分了。不过,虽然晚了一些,还是要写一写晚上的趣事。不然,时过境迁,以后要补记也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今天的饭局上,夫人不知怎么透露了本人所谓的初恋秘密。啊呀呀,闹得满桌喝彩,结果与夫人喝了交杯酒,才算摆平了局面。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是我农历的生日,诸位知道,中国人实际上讲的是农历的生日。刚好,观世音菩萨也是今天生日。据说,她有三个生日,其中一个就是在今天。这样说来,本人生逢吉日了,怪不得从整个人生来看,一直还是比较顺利的。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因为马上要出国了,明后天又要到衢州出差,今天我做东,请了十来个同学聚会,一来是过过生日,二来是商量一下班里同学参加校庆活动的事情。

校庆活动将于26日上午举行,我是无法参加了。同学们认为机会难得,还是尽量联络班里的同学参加,并商定,一是在母校挂一幅祝贺的竖幅,二是当天下午班里同学自己再活动一下,晚上吃顿饭,有关费用由几个已经发了小财的老板同学负责。然后,对何人负责联络,何人负责后勤,何人负责抓总等等作了分工。一切商定之后,开始举杯敬酒。理由当然各种各样,气氛当然热烈欢快。像往常同学聚会一样,最后总免不了要淘淘老古,回忆回忆过去青春时代的浪漫、可笑、荒唐之事。这也是我们开始变老的一种象征。

说着说着,夫人不知怎么说漏了嘴,说我有一段时间心里一直想着初恋情人,每天写诗云云。还报了W的名字。我的夫人呀,那W正坐在我的斜对面呢!哈哈,真是送上来的笑料,太及时、太有趣、太刺激啦!活色生香,无偿提供,机会难得,大家都把矛头瞄准我和W,来了个群起而攻之。W同学脸色红得光彩照人——是高兴?是害羞?是兴奋?反正是一种幸福的表情。夫人又改口说,好像也不是W吧,是H。结果大家又猜,还是H的可能性大,她年纪要比我小,又是同一个村里的。我是欲辩无言,只能哈哈大笑。同学们猜的H肯定不是的,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再猜下去,事情就要败露了。实际上,我的好友L同学是知道内情的,但他一直守口如瓶,这时也只是大笑而已。没办法,我只能说,W是我的初恋情人,不过是单相思而已。这样,W总算从围困中解脱出来。大家都认为W太幸福了,于是我与W相互碰杯,一干而尽。我也乘此机会,与夫人喝了交杯酒,以示夫人的地位比初恋情人的地位更重要。大家热烈鼓掌,为我,为W,为我的夫人。自从与同学有聚会以来,这次气氛是最热烈的,达到了顶峰。我想,以后再要出现这样的场面也不太有可能了。美事只可遇,不可求。今天,遇到了,是一大幸福。不过,夫人,你的这种性格到安全局去工作可不行,说不定把国家的秘密都泄露完了呢。

确实,有一段时间,大约是十七八年前,缪斯女神常常光临惠顾,一时灵感喷发,思如泉涌,写下了一些涂鸦之作。这些诗,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完全是诗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诗。那时候,有时半夜都会起来,打开床头灯匆匆写几句,有时写的笔画潦草得很,完全是处于一种迷醉的状态。或许,这时的精神是反常的。正因为如此,夫人是敏感的,把一切都归结于我想念初恋情人。这正是生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楚、辩不明了。白纸黑字,明明白白,都毫无保留地写在那里,你还想抵赖不成?!记得,那时也曾引起过夫人的误会。实际上,从文学角度来说,是处于一种创作的激情状态,是不能硬生生地用生活里的常规思维来推理的。不信的话,诸位可以看看我在前几天发表的组诗《男女老少》,里面的角色能说都是我吗?今天就是给我放假一个月,任我怎么冥思苦想,也写不出这种诗了。而且,可以告诉各位,这些诗除了个别字有改动外,完全保持了原貌。如果有人研究诗歌创作现象,倒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样本。但这些与夫人说不明白。你越说还越黑,随你法官去判决算了。好在是说初恋情人,不是说现行情人,不然,纪律检查委员会可能就要派人找我谈话了。

呵呵,我的夫人呀!以后讲话可要小心一点哦,我没有官当了,你的官太太的位置也没有了呢。@疑似唐伯虎:这个水中村人,真会耍花枪,明说《初恋情人曝光记》,其实初恋情人的信息一眼眼(宁波话,一点点的意思)也没有见光。往回说,也没有爷们见人就说自己的初恋情人的。为何?因为初恋情人常常是一个理想、一个恒久的隐私。不信,你看看大导演张艺谋选中的“谋女郎”们不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吗?我从外行——也就是爷们的角度来看,那哪是选女演员啦,分明也是张导在不断回望初恋情人哟!但张导直接说过他的初恋情人吗?初恋情人只宜入梦,是谓梦中情人也。(Y)Oh yeah,哥们,别只顾着唱啦

午饭后,温饱解决后,想做点什么。想做就点呗!一点击,点出了网上最新流行的歌曲:《月亮之上》。

我对音乐不在行。但,不在行也是可以发表些看法和意见的。现在把这叫民主。好吧,我也来体现一下民主精神。我也来发次言。

首先,这歌太好听了。我听着听着不由感动起来。换句话说,我听出了人生的真味。限于主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我最想说的是,其中的一句歌词:野辣辣的情歌就唱到了天亮。我连着听了好几遍。好几遍后,我不禁想到歌词文字上的意思来。心想,唱到天亮,唱那么多干什么?人家早就听出了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不就是你爱我吗?唱到天亮,唱那么久干什么?别的不说,长夜漫漫,你不怕感冒吗?

想了想,又听了好几遍《月亮之上》,有些想通了。歌曲也好,文学也好,其实都带着浪漫的意思。换句话来说,是柏拉图式的爱作为红线串联着超越现实的情感。《月亮之上》这类歌曲可以称为爱情桃花源。你想一想,要是在现实中,最好的歌手追求女孩,也是不会唱情歌唱到天亮。真要是唱到天亮,听歌的女孩可能等不及早走了,或认为这小伙子的歌是真唱得不错但神经是不是出了些问题?@水中村人:疑似唐伯虎,之所以是疑似,实在是因为太钻牛角尖了。诗啊,歌啊,就是玩虚的嘛,还要字字去扣意思?如此这般,你这才子就难遇佳人啦。李白“白发三千丈”,世人都不曾怀疑过呢!(S)我与两个女人的故事

有两个女人,一个与我生活了23年,一个与我生活了21年;一个正在变老,一个正在长大;一个拥有我一半的财富,一个拥有我一半的基因。这两个女人,在名义上都是我户口簿上的家庭成员,但实质上,却都是我的领导。我们三人之间,有斗争,有联合,芝麻绿豆之类的故事多多,情节虽不曲折,内容却很生动。今天一时兴起,不妨说上几句。

三人间的同盟关系时时变化,但细细分析,却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往往,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时,我与大女人结成了同盟,一致教育小女人要如何珍惜时间,抓紧学习,以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好的对象,生活才能幸福。每当这时,小女人就撅起小嘴,双手捂住耳朵,嚷一声“你们还有完没完”,高潮才戛然而止。唉,女儿大了,就不由爹妈说啦。

在抵抗大女人洁癖时,我与小女人结成了同盟。看到我们满桌子摊开的报纸、书本和满屋子东丢西放的数码产品,大女人就忍不住要大发脾气。这时,我们就在旁边窃窃而笑,共同欣赏大女人又恨又怒又无奈的神态。嗨,五星级保姆一流的服务让我们享受,被骂几句又有什么?不要去搭理她,时间长了,她自己自然会歇下来的。

在逛商店购物时,两个女人结成了同盟。一进入商场,两个女人如同鱼儿游向了大海,走走停停,摸摸看看,谈谈笑笑,似乎这天下的幸福全部集中到了她们的身上。这时的我,跟得紧不是,跟得不紧又不是,有时她们去妇女用品专柜,那就更让人受累,而且简直是让人受罪了。如果说,逛商场有东西买回来也就算了,至少没有白付出时间,可有时候,逛了半天,问了价格,看了商品,试了大小,却又不买了。你花点钱我倒不心疼,可恼的是我屁颠屁颠跟了老半天,却一无所获,而两个女人连一点道歉的意思也没有。你说郁闷不郁闷?

三个人最一致的行动是到小吃店里去吃小龙虾,那时我们就完全结成了一个战斗同盟,共同对付这个红壳怪物。小龙虾这东西过去不上台面,样子怕怕的没人敢吃,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下子在宁波流行开来,结果把我们也拖入“食龙帮”。一吃小龙虾,两个女人立即没有了淑女相,手撕口嚼,吞肉吐壳,其状可亲可爱又可笑。如果用DV拍摄下来,肯定能让人笑破肚子。当然,我的吃相也不比她们文雅,可我是男人呀,本来就可以动作粗鲁。自从我们找到小龙虾这个共同敌人后,已经与之战斗了十几次,每次都以小龙虾粉身碎骨,而我们口舌发麻,发出咝咝的吸气声而告终。当我们走出店堂,在城市的路灯下缓缓而行时,幸福就像灯光一样包围了我们。与两个女人在晚风中同行,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疑似唐伯虎:这是《三国演义》的家庭版呢?还是住在女生宿舍的人写的《我的四个假想敌的缩写版呢?我想,不管什么版,水中村人,能屈能伸,是个爷们。不过,是不是发展到——被老婆追着打、爬到床底下、还高叫“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的“大爷”地步,我就不知道了。真到那地步,我们也没招,充其量大着胆子以国家卫生部门的名义给他们家发个公函,委婉告诉他们家把角角落落特别是床底下的卫生搞搞好。(Y)两个女人的死跟我有关

两个女人的死,跟我有关。

写下如此愧疚的文字,是在浏览新闻中产生的。或者准确地说,是新闻中的一句话,触发我的意识和认识:两个女人的死跟我有关。

那句话是“你一定要从我家里面选一张漂亮的照片做遗像”。说这话的女子是一个姓唐名叫福珍的成都女子。具体死因不明,新闻中说的是,“拆迁冲突终于导致的一个更大的悲剧(白岩松语)”。她不是自杀吗?可是,燃油的的确确是她自己往自己身上倒的,火也是她自己点着的!她是自焚自杀吗?如果是,那么她爱美爱到遗像也要用漂亮照片来做的地步,又如何解释呢?

她的死让人悲伤,让许多人悲伤。当然也让我悲伤。——这是无法言说的悲伤。

在此,我要说的是,遗像上的她,真的很美。如此也就很明白,她是一个爱美如爱生命的现代成都女子。成都这地方,我去过。很休闲,也以很休闲为特色。她的死,让我知道了,休闲的地方也有刚烈的一面。这是一种力量。我衡量了一下,击中我心胸的,最有力度的还是她如此爱美。

再往前说一步,我觉得,在社会进步中,爱美,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有人性的力量。所以,她的死,具有“烈士”性质。她以她的死,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努力,在她离去之后,社会也许因此就会进那么一小步!

另一个死去的女子,是歌手陈琳。当然,至今能让我深深记得这件事的,是陈琳母亲的一句话。这句话只有六个字:“傻孩子,多疼啊”。“傻孩子,多疼啊”。这是母亲说的。不,这不是说的,是一个母亲心里最深处发出的最深挚的疼爱。

再看看陈琳母亲的另一段文字:“我想以母亲的身份,恳求大家用友善、微笑的目光送陈琳离开,这可能是我最后可以为她做的。我也想对陈琳说,我和你哥哥、嫂子都很爱你,我们心疼你,想念你……我们都不怪你,你放心地走吧。”默念这段文字,我们会觉得,一个母亲身上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疼爱,还有理智,还有更多……“傻孩子,多疼啊”,“你一定要从我家里面选一张漂亮的照片做遗像”。就这两句话,印在我心里,刻在我心里。因为,这脱口而出的话语,是家庭、是社会、是时代、是中国最有人性的诉求和表达,也是家庭、社会、时代、中国最有潜能的心灵力量。就这两句话,我更清楚地明白,我和她们——歌手陈琳和成都唐女士——同在一个拆迁的时代,同在一个复杂的中国。

就是如此,所以,虽然她们——歌手陈琳、成都唐女士死时,我远在千里之外,但我还是深深觉得,她们的死跟我有关。很显然,她们俩的死,都非天命使然,而她们俩又死于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我,便觉得如果这之前我做点什么使我们的时代更好,也许她们俩不至于如此非命的!当然,我这样想有些幻觉。但,在我心里,我觉得她们俩的死跟我的“不作为”有关,我得担当。我的过错叫无错之错,我的罪行叫无罪之罪。也因这罪这过错,我在平凡平庸的生活中默默为她们伤心。

伤心中,我想起了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你和茫茫大士约于无限遥远的地方吗?怎么就忍心把我抛弃在这尘世上呢!请风神为我赶车啊!你能带着我一起乘车而去吗?我的心里为此而感慨万分啊!白白地哀叹悲号有什么用呢?你静静地长眠不醒了啊!难道说天道变幻就是这样的吗?既然墓穴是如此安稳啊!你死后又何必要化仙而去呢?我至今还身受桎梏而成为这世上的累赘啊!你的神灵能有所感应而到我这里来吗?来呀,来了就别再去了啊!你还是到这儿来吧!”——当然,这是我的“盗版”,原版是:“……期汗漫而无际兮,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又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她们的死,不只是跟我一人有关,其实,也跟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有关。显然,虽然有关,似乎大家也不能为她们做点什么具体事,我看,就默默地为她们俩伤心一回吧!

那是“水做的骨肉”,那是两条爱美爱唱歌的生命!@水中村人:曾听疑似唐伯虎说过,这篇文章,是他自写文章以来写得最好的。是不是最好,难说,但我可说的是,这篇文章,好在呈现了满心的爱,体现了一个现代爷们的担当。(S)水中村人择偶记

说我是经人介绍才找到对象,好多人都不信。他们的说法是,你那么活络的人,怎么不会自己找对象呢?

也是,说自己没有找过对象吧,也曾经与人有书信往来,虽没有点破题、说穿话,但那时男女间能通信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也不能说是一般的关系了。要说是找过对象吧,似乎又没有人承认过。依稀是一种月下在灰色朦胧地带穿行的感觉,忽而月隐日出,鸟鸣梦醒,茫然四顾,一切好像无所凭据。

不管怎么说,我最后的结果是只能请人来介绍对象。在我的潜意识里,这实在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可是,事实上,通过介绍而相识、相交,再到相知、相爱,然后步入婚姻殿堂的是绝大多数,据说占到了80%以上。你看,今年在梁祝公园举办的相亲会,规模超过了万人,而且好多还是父母来代为相亲的呢。这样说来,我也不必过于责备自己没能耐了。

与妻子相识前,也有人给我介绍过对象。第一次是在我大学毕业不久,介绍人说女方如何如何漂亮,结果一见面与预期截然不同,不好意思马上回绝,见了几次面,始终找不到感觉,只能挥手作别。接下来都是一次性见面,原因估计是我的形象通不过吧?那时的我精瘦无比,像刚从旧社会过来一样,距帅哥的标准也差得太远了。说实在话,我对见过面的女孩感觉也不怎么样,几次下来,总感到介绍人的介绍拔高的成分太多。

一天,科长对我说,有一个老朋友的女儿,大学体育系毕业,要介绍给我。我一听,第一个反应就是人高马大,虎背熊腰,连说不行。科长说,人家是搞体操的,身材特别好,并说女孩有158公分高。我心里一比照,比我矮十来公分,黄金搭配。想想体操属于广义的艺术范畴,与我应该也有共同语言,谈谈就谈谈吧。为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对科长提出要先看看照片,省得浪费感情。春节放年假前一天,科长拿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照片。因时间紧,急匆匆往家赶,也没来得及打开看。到家后打开信封一看,哇,好一个美女也:大大的眼睛似脉脉含情,两根辫子稍稍过肩,透出一股青春的活力,嫣然而笑,动人心魄。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只那么一张照片,当下就把我的心收了去。我在家里郑重宣布:“就是她了,一定会成功的。”

过完年不久,女孩由她父亲陪着,在我的办公室见了面。大大出乎意料的是,人没有想象中高,也没有照片上漂亮,因为上课要被太阳晒,脸还显得黑黝黝的。后来到乡下老家去,邻居们还称她是“黑牡丹”,可见黑得实在比较引人注目。心里一下子受到了打击,有点受不了。但既来之,则谈之。一谈二谈,不知不觉找到了话题,越谈越投机,时间在悄悄溜走,直到深夜才猛然惊醒。第二天,科长问我眼睛是不是有问题,说女孩的父亲发现我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的。我真佩服他的观察力,是有这个现象,那是在我笑的时候很偶然地会来一下,一般人都不会特别地注意。经我一解释,这个疑团算是解开了。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见面。

总觉得这样被人单方面观察不太合算,我就在宁波剧院买了前排后排各两张电影票,后面的两张让在宁波工作的舅舅、舅妈坐,请他们观察观察,做做参谋。观察的结果是:人很开朗,可以谈。我提出,人矮了点。舅舅说,女的这样不算矮。于是继续交往下去,慢慢地对身高、脸黑就没有了感觉,而感到女孩还挺聪明、挺灵巧的,开朗大方,善解人意,心灵的距离渐渐缩小,感情也慢慢发展起来。直到有一天,女孩对我说,到她家里去走走吧。我知道,交往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就像一件产品要接受检验一样,如果通过了对方父母的检验,就可进入自由王国了。在女孩家里,我吃到了桂圆滑蛋,女孩正式成为了女友,从此享受到了“蛋壳一畚斗”的待遇。@疑似唐伯虎:水中村人当时吃桂圆滑蛋时,一定没有在心里暗中念叨现在流行的句式:哥,吃的不是蛋,而是民俗哟!注解:“丈母一声呕,蛋壳一畚斗”。意思是未来女婿上门,对着丈母娘叫了一声“娘”,丈母娘听得满心欢喜,对女婿越看越欢喜,于是热情煮鸡蛋给女婿吃,敲开的蛋壳多得装满一畚斗。呕,叫,意为称呼。畚斗,装垃圾的簸箕。此话与宁波民俗有关,未来女婿上门,丈母娘家常以桂圆甩蛋(即水中村人所言的“桂圆滑蛋”)或水煮蛋招待,蛋打得越多表示越热情。(Y)男人怜爱女人的另一种方式

人世间,有些爱有毒,有些爱无毒。有毒的爱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在电视剧里、在报纸的社会新闻栏目中、在每天升起的太阳下面……无毒的爱,却享受不到这样的舞台和这样的“戏剧”效果。有时,它像一场夜间潜行的小雨,清除了白天的尘埃却无意淋湿路人的衣衫。

情景一:这是这个男的和那个女的第一次会面。在一个应酬的酒席上,男的年龄显然五十不足四十却有余。当然,英俊谈不上,但在成熟程度和男子味道的选项上,分数都在及格分数线以上。那女的,少妇模样。脸上的青春刚过二十。于是女性的魅力尽显。心理学家说,这类男和那类女是艳遇的“最佳组合”。巧的是,这男、那女坐在邻座上。交换名片后,吃喝说笑中,有无限的机会。典型的画面是男的倾斜着身子在女的耳边低语。有些暧昧。一桌子的热闹,仿佛淹没了他俩的小动作。但一桌子人,皆是有丰富“阅人”经验的,知道男的很喜欢这类女的。正如大牌导演张艺谋挑选女演员一号总有那么一根筋相通一样。那根筋就是成熟男人心里有意无意间隐蔽的最朦胧的浪漫幻想。至于女的,当然,很“外交”的动作,矜持着、微笑着,而这,又最合中国成熟男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审美要求。至于内心,没有人知道。那男的,看起来,还有些呆愚。也许,那类女子、那个年龄段的妇女,正喜爱这类男子。传说中的梁山伯,如果不呆,就没有千古绝唱了。男子呆一点才好审美,女的才会大眼张望。漂亮女子,谁不喜欢显得聪明些呢?况且,明显的是,女的受的教育比男的多。这,也可以看得出来。

情景二:故事还是在饭桌上,仍是应酬类的。“他的电话,我是从来不接的。发了些短信,我也不怎么回。”这次饭局开吃后,饭桌上的气氛已形成。有人偶然提到这男,于是有人打开手机给他打了电话。“有时间吗?快来。”20分钟后,这男至。加座。当然是那女的旁边。于是,两人之间你说我听的相依的动作更典型了。一桌的热闹。

情景三:这应是情景二的继续。吃饭的酒店外,大家分手道别。说些民间外交辞令,不表。表的是,这男和那女一路走来,在大队伍中形成二人小分队,仍然是,男的兴致高高地神聊,女的带着些应酬的神态仿佛在听。临了,那女和其他女子周旋告别时,这男的提高一点“音量”,显示男子的一点底气中气,道:“小俞,你早点回家,啊!”然后一转身,走去了。

当然,这时我亦在现场。待那男走开后,我向那女的提问:“小俞,你知道男人怜爱女人的方式吗?”“不知道。”

我模仿着这男的声音说:“小俞,你早点回家,啊!”并做了一个那男近180度转身的旋转动作。

——在我看来,这是一类无毒的爱,至于下回是如何分解的,后面的爱带不带毒,只有天知道。“早点回家”,是什么意思呢?是暗指外面的江湖太深臭男人太多,还是让她营造自己的温暖的家呢?这些,都不得而知。可确定的是,这句话里有怜爱的基调。有时,男人怜爱女人的方式,就是一句话——“小俞,你早点回家,啊!”@水中村人:作家和非作家的区别,表面看来是能写不能写,其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在观察世情人情的细微处。道常人所非道,言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没有观察到家到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S)娇美如花次第开女儿名娇,从小到大,如花开放,是谓“娇美如花次第开”:1.小小人 大大人2.娇娇,爸爸再也不打你了3.我家有女初长成4.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5.女儿下厨记6.女儿,好样的!1.小小人 大大人

女儿娇娇,今年4岁,分明是小小人,可你要是称她小小人,她必定提出强烈抗议:“我是大大人也,侬是小小人!”

娇娇不承认是小小人,倒也有点依据,好些话语似乎是超出了“小小人”的常态,不妨试举几例:

有一次,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芭蕾舞镜头,小娇娇用手一指:“大脚胖哪,”接下去猛叫一声,“介下作啦!”把我逗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又有一次,电视台播放《家教》,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孕妇攀楼梯的形象,看着她被折磨的可怜相,我随口叹了一句:“这个女人蛮可怜,肚皮也介大了,男的还不理她。”想不到娇娇接口倒挺快:“小毛头还没生出来。”一句话把外公外婆逗得直乐。

不论是去外婆家,还是回自己家,娇娇一坐上我的自行车,总要问:“爸爸,侬钞票有?”我知道她的鬼点子又要出来了,只道:“没有。”“侬去赚呀。”“哪里去赚?”“单位里去赚也,赚介多。”“赚来派啥用场?”“给娇娇买棒冰,买鱼片,买小豆豆,买卜卜星。”你看,小脑袋里尽想些什么!

有时候我只顾看书,妻子只顾收拾家务,把娇娇晾在一边,她会长吁短叹:“做人介没趣相啦,没人抱我啦。”一副委屈相着实叫人爱怜。

不过娇娇毕竟是小小人,有时也闹些小小人才有的笑话。明明是嘴巴小些美,娇娇的嘴巴也称得上樱桃小嘴,可她偏要争嘴巴大,好像嘴巴不大吃不到东西似的。上几天娇娇生病发热,妻子给买了两盒冰砖,她吃了一盒,结果却闹肚子痛,呕吐。另一盒我放在冰箱里,不想第二天她就好了伤疤忘了疼。我说:“吃不来的,冰砖太凉,昨日你吃了肚皮痛过?”她却一本正经地说:“侬去煮煮其给我吃哪。”抱她到妇儿医院打针,她看见别人打针后在哭,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勇气,对我保证说:“爸爸,我打针勿会哭的。”护士用药棉擦擦她小屁股,她果真挺住了,可针头一扎进嫩肉里,她就熬不住哇地大哭起来,还挺伤心的,眼泪涌得满脸都是呢。2.娇娇,爸爸再也不打你了

娇娇平时是很乖的,玩积木,拼彩图,折手帕,自己给自己讲故事,一个人玩得寂寞了,就缠着我讲故事,一个又一个,老是没完没了地追问,弄得我哭不得、笑不得、怒不得,只好随着她,来个天上地下动物植物胡编瞎编乱讲三千,以保平安。缠着妻子,也是戏文照岭下人式。

可有时也不灵验,不知为什么,她总要找出种种理由来扭来扭去,咿啊咿啊地作吵,不管你怎样哄,她总是不听你的话,惹得我火山爆发,怒气冲天,一声猛喝:“你要作啥?!”于是她就有了哭的理由,咿啊小吵顿时转为哇哇大哭,奔向妻子且哭且诉:“爸爸骂我啦。”一副委屈面孔也颇为生动。最后只得由妻子来收拾残局,装着样子打我几下,我便喊痛煞咧痛煞咧。娇娇见状,破涕为笑,一台小戏即此降幕。

要是轮到娇娇在妻子处作吵呢?那情形可就有些惨了。妻子对付她的是筷子打头、打肩、打手,用针尖刺手背,将她关到厕所间去。每当此时,娇娇总是边跺脚扭身边大喊大哭,边哭边讨饶:“勿会坏来,勿会坏来。”但哭声强劲有力总不减轻。双方要僵持好一会儿,等差不多了,我再出面去收拾残局,给娇娇擦掉眼泪,并训以勿要再坏之类的警告。娇娇也就呜咽着顺此下了台阶。

但有一次出现了例外情况。那天晚上,妻子正在织毛衣,娇娇又作吵起来,缠着妻子闹个不停,把妻子缠得火了,就用毛衣针刺她手背,两个人又打起了持久战,不知怎的把我也引上了火,我将小娇娇抱到厕所间去关,她拼命挣扎,声嘶力竭地哭喊“莫关啦”。我顺手朝她的小屁股就是“啪啪”两巴掌,第一记轻些,第二记就重多了。我一般情况下是不打的,记得娇娇从生下来到五岁,我只打过她两次。第一次是打头,妻子说打头要伤脑子。第二次就打她的屁股。这次是第三次打她。打好又把她扔给了妻子。可能是娇娇受了大的惩罚,妻子稍哄一会她就不哭了。过了一会,妻子忽叫道:“喂,你快来看。你打介重,娇娇屁股肿起来了。”我一看,呀,可不得了,那半只挨打的屁股比另外半只足足大了一倍多,红兮兮的。我用手轻轻压一下问痛不痛,娇娇泪汪汪地说痛。我的心也忽地酸痛起来,直怪自己太狠心。妻子也不由地责怪我:“你呀,你,小人皮肉嫩,咋好死命打?我平时打她都注意部位,注意轻重呢。屁股上有坐骨神经,打不好瘫了咋办?”还举了某某人一拳把小孩打伤,某某人一脚把小孩踢死,某某人把小孩手臂拉脱臼等等一系列例子,用以增强她的说服力,直说得我后怕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瞧娇娇小屁股,还有一点肿的样子,便叫她跑步踢腿,证明没事后,我才放下心来。娇娇见我关心她,便像征求意见似的对我说:“爸爸,你再打我,我笑好吗?”我口里说着“好的好的”,心里却更感酸痛起来,并暗暗地向她发誓道:“娇娇,爸爸再也不打你了!”3.我家有女初长成

过了2006年,女儿好像真的长大了。

记得妻子生下女儿时,脑袋瓜才一个拳头大小。抱着她的感觉,好像是抱着一个有生命的玩具,可爱,又神奇。

当她牙牙学语时,一声“爸爸”,把我逗得心里那个乐啊,简直比吃了十罐蜂蜜还甜十倍。当她蹒跚学步时,我感到那脚下踏的不是大地,而是一个大弹簧,把人的心弹得一颤一颤的,既舒畅又紧张。当她一不小心碰到桌子、椅子时,我叫她用小手打打桌椅,让它们也痛一下,那个天真相现在想来还令人发笑。当她在幼儿园里哭着喊着不肯离开我时,心里却有一股酸楚的味道在悄悄地涌起,差点涌出眼泪来,作了妇人状。当她小脑袋瓜充满奇思妙想时,我为她写了一篇《小小人,大大人》的文章,在《宁波日报》上发表,结果她在我的单位里一下子赢得了名气。

还记得,每年单位举办春节晚会,她都会自告奋勇地去参加表演。有一次,几个小朋友转圈子,别人都转到了圈外,她却一直在圈子里转,结果赢得了掌声和奖品。

还记得,有一次,女儿因为作吵,被我狠狠打了几下小屁股,结果小屁股肿胀起来,使我后怕得不得了,生怕把她的坐骨神经给打断了。

还记得,我到外地工作,打电话到家里,听到“爸爸”的叫唤声,心里比拿了奖金还高兴。那声音,有女儿的亲昵味,有女儿的思念情。人说,女儿对父亲好,我看是真的。女儿喊“妈妈”的声音就没有喊“爸爸”来得甜。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

还记得,那天她打电话来,说16岁生日到了,要拍一本艺术写真集。得到我同意之后,一连说了几声“爸爸好,好爸爸”。在拍照时,举手投足充满艺术的灵气,把化妆师和摄影师高兴得合不拢嘴。结果,照相馆要求她当唐妆模特,又免费给拍了两本唐妆艺术照,现在还作为样品放在那里。那天,女儿化妆后,真是连我也认不出来了,借光合拍了一张,简直一个是仙女一个是老农,对比实在太强烈了。我才知道,原来女儿有这么漂亮,自己每天与她在一起,已经审美疲劳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还记得,那天带她到家乐福去买东西,广场上正在举行“舒蕾质感星”选拔赛,她被工作人员盯上,我看她自己也乐意上去表演,就同意她试一下,结果成为宁波唯一选手,到南京赛区参加了复赛。在与苏杭美女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冠军。要是当时写个报道,报纸也是会宣传的,现在不是对类似的比赛宣传很多吗?虽然在上海决赛时未能进入前五名,但对她的锻炼是很大的,香港来的教练专门教了几天,如果自己出钱,可是一笔不小的钱哪。而且,还获得了一架索尼牌数码相机,还是很值得的。

现在,女儿长大了,在大学读书,也不主动来电话,喊“爸爸”的声音也不那么娇滴滴了,好像离开了我们,地球照样在欢快地转动,甚至转得更自由更顺畅了。直到元旦前夕回家,告诉我们有男孩追求的消息,我们才猛地意识到,女儿是真正长大了。一个新的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已经从单纯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变成了既是长幼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再也不能用过去的那一套去对付这个小女孩了。

女儿长大了,愿你自己把握住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好。让幸福和快乐一路伴随着你!4.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

女儿长大了。要问我们在女儿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我会说,我们给了女儿自由成长的空间,给了她一片蔚蓝的天空。

女儿自小到大,没有上过什么兴趣班,但我们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小时候,她喜欢听儿童故事,我就买了不少录音带,让鞠萍姐姐给她讲故事,什么长发妹的故事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啊,一遍遍地放给她听,有的故事听得她都能自己背出来了。后来,她喜欢看动画片,就买了一些VCD碟片,像《葫芦娃》啊,《唐老鸭》啊。也曾经给她买过《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但她不爱看,也不勉强她了。也曾动员她去学习电子琴什么的,还为她买了一架电子琴,但她不感兴趣,也就随她便了。

女儿上学时,年龄刚好少了一天。按照一般家长的想法,也许会去托托关系,说说情,早一天上学。而我的想法是,现在读书太苦了,能迟一年读,那是一种福气,坚决不去走什么后门,把孩子往苦难中推。按我当时的社会角色,让女儿上一个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那只是一句话的事,但我也没有去说这句话。这倒并不完全是自己如何的清高,如何的反对走后门,而是认为,与其让女儿拼了命学习,倒不如培养她健全的人格更重要。当然,可能因为是女儿的关系,如果是儿子,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女儿和对儿子的期望值肯定是不同的。可惜,没有儿子。其实,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多好。最好是一男一女。闲话少说。正因为女儿没有从小开始培养,因此从起点上就输了别人一脚。但也正因为没有上什么重点学校,也使她能少受一些压抑,少做一些作业。其实,那些鬼作业已经太多了,完全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外,我们基本上没有让她上什么补习班,只是在中考前、高考前,有意识地给她找了几位家教,帮助她把薄弱的课程补一补。那些家教老师说我女儿还是很灵巧的,一点就通,进步很快。这样说来,没给她读重点学校,可能是亏待她了。

我们给女儿最大的礼物是自由,基本上不去约束她,不去规定太多的这不行那不该。遇到她与我们产生不同的意见,也绝不摆出家长的架势,一味地压服。而是以朋友式的讨论分析,来沟通意见,统一想法。在我们的家里,充满的是一种平等的气氛,女儿也有平等的发言权,我想,这是女儿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女儿的性格发育十分正常,没有娇、骄二气,不管闲事不传话,不占便宜不贪小,懂礼貌,又善解人意。作为女人,这是最能吸引男人的优点。这也是本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当然,这个功劳应该大部分归功于妻子大人,因为教育女儿的工作基本上是由她在负责的,我一般是不插手的。

或许,女儿命中是一个有福之人,每次升学考试她都能很幸运地过关,有时仅仅比划定的分数线高一分。但从努力程度来说,我看也是不够的。例如,她在班级里的成绩基本上处于中间位置,不管淘汰的人多少,她总是保持在那个位置,让我也服了她。我想,如果她能用功一些,成绩应该会好得多。不过,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强迫她,要她怎样怎样地去努力。说句大白话,各人自有各人的命,有时你这方面努力了,另一方面或许就萎缩了,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像我女儿,自己爱好唱歌,每天做作业时耳朵里都塞着耳机,一边做作业,一边唱歌,到底是做作业的收获大呢,还是唱歌的收获大?真是说不清。不过,现在那些作业对她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而唱歌方面的积累对她日后的发展却意义重大。如果我们当时坚决不让她听歌,可能反而害了她呢。这世界上的事,谁说得清啊。

现在,女儿长大了,我们也没有对她提出什么高的要求,只是要求她能好好地读书,不要乱花钱,不要为了赚钱而去发什么广告、做什么陪酒女郎。对她合理的要求,我们会给予满足,也不会去设置障碍,不让她交朋友什么的。我们能创造一点条件,让她能安心地读书,培养自信自尊自重的人格,以后做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一颗平凡的心,健康快乐一辈子,这就够了。5.女儿下厨记

曾经,男人对女人的要求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后者已经不作硬性要求了。君不见,有多少新人结婚后不会自己做饭,而到父母那里去蹭饭啊。所以,每当我要教女儿学一点做菜的本事时,都会遭到抵抗——反正,以后我是不会做菜的。

可世界有时变化也挺快的。上次回家时,女儿就自己做了一个红烧鸡翅膀的小菜,而且很成功。这给了她信心。这次,她提前回来,据说考试已经结束,要给我们一个惊喜。今天下午,一家人先陪同家庭领导到口腔医院拔牙,回来的路上,女儿就提出到三江商场买些原料,要做啤酒鸡翅和红烧猪蹄,让我们尝尝她的手艺。但家庭领导刚拔下牙齿,要禁食,这些小菜的诱惑力不如麻将大,就放弃了品尝的机会。

采购好原料后,女儿开始了精心操作,干得像模像样,一共搞定了三个菜:啤酒鸡翅、红烧猪蹄和一锅蘑菇血豆腐汤。两个大菜居然色香味俱佳,只是猪蹄有些硬,她事后总结说,如果先用高压锅煮一下就好了。那个汤,味道也不错,但时间熬得很长,量也太多了,整整有一锅,足足可以供两桌人用一餐。因为享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晚上的饭她吃得特别的香,两个大菜也被彻底消灭。当然,我也吃了一点,以示肯定和表扬。这些菜的做法,不知女儿是从哪里听来的,她也是第一次做,属于试验的性质,却能一次成功,看来,这小家伙还有点做菜的天赋呢。

我说,怎么现在对做菜有兴趣了?女儿回答说,做菜是女人的基本功之一,要留住男人的心,先要留住男人的胃。这个观点也不知是从哪里听来的,略有道理,也不尽然。不过,肯学一点做菜的本领,也是好的。做菜,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一种家的温馨与快乐。6.女儿,好样的!

我是越来越为女儿而感到骄傲了。凭自己的本事找到工作不说,进了单位后,也是一路高歌,神速前进,让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来,夸一声:女儿,好样的!

女儿进入上海盛大网络公司后,被安排到游戏客服的岗位。这个岗位什么都好,就是要上夜班,白天黑夜颠倒,对身体健康不太有利。但女儿说,她年轻,可以适应。果然,没过多久,她就适应了这种非常规的工作,而且,自我感觉也不错。妻子打电话过去,总是听到她笑声盈耳,一口一个好的回答。见到她充满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我们原先为女儿就业而提起来的心也渐渐放了下去。

过了一段时间,女儿来电告诉我们,由于考试和平时工作出色,她已经进入了公司的人才库。原来,女儿在上季度星级评定中被评为全组第一、全客服第七,前五名是最高的五星客服,女儿只差两名,是四星级客服,由此而被公司选入了人才库。

进入人才库,意味着获得了公司内部竞聘岗位的资格,可以向新的岗位发起冲锋了。这以后,她陆续来电,通报公司内部招聘的岗位,并给我发来电子邮件。我们都鼓励她去试试,并让她与主管领导沟通,听听直接上司的意见。否则,自说自话去应聘,一旦不成功,与上级的关系就会搞僵。在中国,做事情是第二位的,处理关系才是第一位的。关系一紧张,那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女儿按照我们的话去做,得到了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主管领导告诉她,目前他们部门正在考虑组建团队建设工作机构,这个岗位对她来说很合适,如果能够得到这一岗位,比到其他部门去应聘要好得多。

25日晚上,女儿打来电话,说老大叫她写一篇关于团队建设的设想,问我应该怎么写。我就在电话里现炒现卖,给她指点了一下。想不到第二天晚上12点不到,她就给我发来了文稿。第三天上午打开邮箱一看,哇,洋洋洒洒有3700多字,从团队文化的确立到团队建设内容的拓展,诸如口号、宗旨、目标、制度以及KT板、BQQ、团建刊物等提法,有好多是我没想到、没听到过的东西,真是厉害!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表达自然顺畅,文笔老到,逻辑性强,确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像管理游戏一样管理公司,像服务用户一样服务员工”的提法,更是令人眼睛一亮,拍案叫绝!知道女儿散文之类的文章写得不错,想不到写官样文章也能达到如此境界,难得,难得。我只替她改了几处小错误,诸如“的地得”的错用,标点一逗到底等,就回了过去。

昨天晚上她打来电话,说自己“升级”了,真的要转到团队建设工作机构去工作了,工资还与原来一样,但从此可以不再上夜班了。这个岗位有三个人竞争,每人写了一篇文章,上面没有说谁好谁坏,但最终结果表明,女儿的综合实力更被看好。另外一个组的小组长告诉女儿,女儿所在组的小组长在会议上表扬了她,说她有上进心。女儿说,她哪里有上进心啊,无非是不懂的地方多向小组长请教而已,怕的是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乱回答,会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我说,这个态度好,人家看准的实际上也是你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成败,此之谓也。

女儿要升级了,从一线工作进入到管理领域,工作层次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大的进步,一方面说明女儿工作是努力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盛大公司用人的机制很好,给员工提供了进步的通道。我对女儿说,你要主动找些书来看看。过去说这样的话,她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抵抗,昨晚她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忠告。我相信,女儿只要肯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进步一定会更快。女儿是一只潜力股,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对此我抱有充分的信心。@疑似唐伯虎:看了水中村人《娇美如花次第开》,从文字中感受到了一个父亲的甜蜜。禁不住想起两句唐诗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Y)所有的“她”都应感谢“他”“她”就是“她”——女性,第三人称;“他”——当然也是人称代词,但在我这里却有确指,就是刘半农。

在江苏江阴(今属张家港市),有两户人家,一家是教师,那时叫私塾先生,一家是店员,都应该是小康之家吧。某一天——上个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某一天,因为是一桩美满姻缘的开始,一定是个晴天吧!两家女眷到庵里进香,相遇时,这家的母亲打量起那家的一对小姐妹来,进而认识那姐妹的母亲,俩母亲,那是没话也能扯起话来的,何况这家还有一个小公子哥。“闲扯闲聊”——也许是有意吧,许多事情不都是有意放在无意之中的吗?一来二去,两家熟识了。有意无意之中,母亲们爱把这家的公子和那对姐妹往一起凑。姐妹俩——按常理,妹妹水灵一些,再说那姐姐比公子大三岁,属相还相克,最后,两家约定将那妹妹许配给那公子。——听起来像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开端。哈哈!巧了,几年后,“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流行开来时,那位公子还是其中一位作家,笔名亦有缠绵之意,为“半侬”。

命运不全由人安排,不巧,妹妹突然去世,怎么办?两家难舍,于是,公子和那姐姐结亲了——虽然属相不对,虽然女大三。两家结亲,大人乐意,那公子哥也乐意——这乐意中包含了什么具体的内涵,外人只有猜了。

趣事一桩。婚前,有一次,那公子偷偷跑去看未来的娘子,娘子不好意思,闪身而隐,就是那一瞬,公子发现娘子裹着小脚,于是央自己的母亲传言过去叫她不要再裹脚受苦了。蜜月中,也曾留下诗句——“暗红光中的蜜吻”。让我们这些外人觉得有头绪的是,这个公子哥有一个字——伴侬。伴侬,伴——侬,这个字是不是因自己的妻子而取的,我们难知底细,但是,如果我们这样一附会,别的人听起来也觉得挺顺的。不管怎么说,伴侬这字,还有笔名半侬、半农(笔名很有可能从伴侬而来),显然能让我们对公子哥的浓情有积极的、正面的猜想和评估。

一个男子对老婆好,就说这男子对异性普遍有敬意、持平等之观点,当然武断。上述故事,哪怕加在一起,就是拿到我们这个号称男女平等的当代,也是有点勉强的。不过,伴侬的人生,还另有异性相伴——那些会衬出他的本心。

先说赛金花——

赛金花是名妓,最著名的传说是“瓦赛公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赛金花因和联军统帅德国上将瓦德西“过从甚密”,瓦对赛“言听计从”,如此得以成就在八国联军的爪牙下救助百姓之举。这类说法越传越神,以致成了一桩历史“公案”。晚年,她还曾手书“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如此行为,真像确有其事似的。虽如此,妓女的声誉总归不好,这在传统中国社会是很自然的事。一点也不奇怪的是,当时之人就爱“围观”她,自然,重点在香艳故事上。

那位公子哥——也就是伴侬,也就是刘半农,这时,身为著名文人,身为北大教授,对她多有同情,带着他的一个学生,高调采访赛金花。刘当然不是来猎艳的,事前就已有原则:以她本人作叙述人,尽量忠实于她本人的回忆。采访后,请其自书“赛金花本事”。所谓“本事”,当然不是我们现在口语中的“本事”,而是“本”来之“事”,应该类似我们现在讲的“实事”吧。刘半农如此“本事”,既是史学实录精神的体现,也有尊重女性的因素在吧!在“五四”影响下,有许多新潮男子主动为妓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并用实际行动来公平对待异性。无疑,刘半农是其中一个。但给妓女写传,新潮人中,也不乏认为有失学者尊严。可惜的是,《赛金花本事》还没有成书,刘半农就得了急病。

刘半农急病而逝(1934年7月),葬礼上,赛金花身着蓝袍绸裙,白绣花缎鞋,戴白花,悲悲切切。赛金花献上由别人代笔的挽联,挽联的旁注写道:“不佞命途崎岖,金粉铁血中几阅沧桑,巾帼鬓眉,愧不敢当,而于国难时艰,亦曾乘机自效,时贤多能道之,半农先生,为海内文豪,偶为不佞传轶,其高足商鸿逵君助之,未脱稿而先生溘逝,然此作必定成商君之手。临挽曷胜悲感。魏赵灵飞拜挽。”未脱稿,就是说《赛金花本事》还没有写完;而“魏赵灵飞”,系赛自称,赛从良后,先后下嫁于赵、魏两家,如此自称,要的是那名分,要的是一份略显无奈的自尊。

——和刘半农尊重赛金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二十五年,也就是1936年冬,赛金花死去。有人央求金天翮(1874—1947年)写墓表。为什么央求金呢?因为,《孽海花》由“爱自由者发起”,而金,便是“爱自由者”,此书前六回还是他亲自写的。而《孽海花》名扬当时和文学史,其女一号傅彩云,便是以赛金花为模特的。金是如何回应的呢?金深以为耻,说“赛之淫荡,余不屑污笔墨”,“我有我之身份,不能为老妓谀墓”。

赛金花的故事,虽然足够吸引人,但,从文化角度来说,半农的大贡献在“她”身上。多说一句的是,也许正因对女性有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所以历史把创造新词“她”的任务交给了他。

最初的“她”始于文人偶谈,灵光一现。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历史放大了这个灵光一现。先是,文人文中偶然提及,后来,不意引起学界争鸣,也因此,引发刘半农对“她”更多思考。也由此,在更多人的关注下,“她”成功了。事情是这样的:

1917年起,在《新青年》的编辑圈内部,刘半农和周作人等人就开始讨论“she”字的对译问题,讨论中,刘半农提出了创一个新字——“她”——的口头建议。1918年8月15日,周氏在《新青年》上发表译作《改革》一文时,把刘半农的建议附带提了出来。在《改革》文前有两段说明文字,其中第二段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j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

接下来,是论战了,“她”字是主角。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这是刘半农的错》,作者署名寒冰。文章认为“她”没有必要。然后,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发表《她字的研究》,署名孙祖基,支持刘半农的创造。寒冰接招,再来一篇《驳她字的研究》。这时,刘半农已在伦敦。闻此,也写来一文《“她”字问题》。——据我的推测,刘半农,人在国外,难以演“双簧”,但,刘在国内,不乏同道中人。寒冰是谁?孙祖基又是谁?怎么只现身一两次,就脱身而去不见踪影了呢?不是我能想象,而是他们这一伙人已有“双簧”的前科。1918年在《新青年》上,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顽固派的身份,攻击文学革命,反对新文化运动,发表《文学革命的反响》,而刘半农,以捍卫者的身份,发表《答王敬轩》。据此,鲁迅对这位曾经是鸳鸯蝴蝶派写手的刘半农有褒奖之评:“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跳开一点多说一句,刘半农“跳出鸳蝴派”,还有一个“形象”变化,他将有缠绵意味的笔名“半侬”改为“半农”(1918年1月,他开始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正式署名时,将“半侬”改为“半农”)。作案手段相似,真不能排除“她”的争论,不是他们自己挑起的?!这和现代娱乐界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不管学界如何争,能不能在语言实践中用上“她”,并被人们接受,那过程才是最关键的。——那过程有一道语言关:“约定俗成”。“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这可是鲁迅说的。有趣的是,在“她”的问题上,鲁迅一开始并不是很认同。1920年6月之前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和《明天》,女性第三人称,鲁迅先生用的全是“他”字。——这时“她”字还没问世。可是,在1920年6月之后的两年多,1920年7月到1922年11月,在《一件小事》《风波》等9篇小说中,女性第三人称全是“伊”字,而不用当时已露头角的“她”字。——为什么?

原来,“她”字惊动了女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长李毅韬(1897—1939年),受李大钊的影响追求进步,主张男女平等。“她”字一出,李毅韬竭力反对。理由是,“她”字,有不尊重女性之义。她认为,“他,人也;她,女也”,男性用“他”、女性用“她”,就意味着男性是人,女性不是人。她倡议用“伊”字。这不仅因为“伊”也是“人”旁,而且“尹”字与“亦”字音近,含有女性也是人的意思。显然,鲁迅听到了女界的声音。——依我看,新生事物受点阻力也是正常的,只要阻力不是太大。从“她”的情况来看,“她”受到的阻力,还好还好。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刘半农自己在写作中,用了不少“她”。比如,1924年写的《三唉诗》:“得不到她的消息是怔忡,/得到了她的消息是烦苦,唉!/沉沉的一片黑,是漆么?/模糊的一片白,是雾么?唉!/这大的一个无底的火焰窟,浇下一些儿眼泪有得什么用处啊,唉!”——“尝试”出来的五四白话新诗,如今看来,诗味是不是有点淡呢?!

如果去翻旧期刊,对“她”的语言应用情况就会更明了一些。不过,从我对传播学的了解,有两件事,最为要紧。一是“她”字载入字典。这是哪一年的事,我一时找不出来。想来应该就在“她”字出现之后的几年之中,这是网上资料说的,当时这还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我偷懒,具体年份就不细究了。第二件事是,《教我如何不想她》从诗到歌曲,从流行到经典。“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她》,本是1920年在伦敦的刘半农思念祖国而作的白话新诗。1926年,经赵元任先生(1892—1982年)谱曲,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了歌曲。30年代,《教我如何不想她》广泛流行,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

因为流行,还有一桩趣事相伴而来。1930年前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女学生们非常爱唱,爱屋及乌,便猜想《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必定风流倜傥。不久,刘半农任该院院长(1930年4月至1933年12月),一天,当女生们听说那个穿中式蓝布棉袍子的人乃作者时,偷偷议论开来:“原先听说刘半农是一个很风雅的文人,怎么会是一个土老头。”“这个人不像么。”后来,刘半农知道此事,打油自嘲: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流行,非限一时,延至现代,已成经典歌曲。这演变,别的不说,“她”字,不知不觉中,早过了“约定俗成”这道语言关。

入了字典,那是“她”正式取得了官方“身份证”;流传开来,在歌曲中,在文学作品中,那是过“群众关”,“约定俗成”成了。不难判断,“她”字还将继续“活”在语言中。

为什么西文有“she”而中国先前没有“她”呢?真要追问,还是中国传统社会是男性社会使然,毕竟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为何又需要一个“她”字呢?依我看,第一个原因是翻译上的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社会发展了,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出来了,相应的,语言也得与时俱进。刘半农之倡议,不过是得风气之先如弄潮儿在浪尖一般。如今,“她”已成日常用字,但仍有问题存在,那便是,“她”字的出现到底是尊重了女性呢还是意味着女性不是人呢?

依我看,“她”有四个方面的正面意义。——何来不尊重?

第一方面,“她”有代表性。“她”,人称代词,确定“第三位(人称)阴性代词”。身份确定,一有突出之义,二有强调之义。具体来说,身份独立,便有代表性,妇女代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妇女解放,意味着社会在进步。当然,女性身份的确定,使得“她”,天生带着阴性之美的内质。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宋元以来,小说、戏曲兴盛,第三人称代词,用的是“他”。这个“他”字,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长期以来,“他”字不分性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刘半农创造的“她”字,结束了语言中第三人称的这一混乱现象,从而丰富、规范了汉语言文字。这是“她”字最明显的作用。先前并不太认同“她”字的鲁迅,不仅后来“从众”、在小说中用上了“她”,并且还因此高度评价刘半农,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如今,“她”字的使用已近一个世纪。单就语言来说,我们也不能没有“她”。这是第二方面的意义。

第三方面的意义是从男性角度来看的。中国文字,大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就“她”而言,人们,特别是男性,对女性的褒奖之意也隐约其中。刘半农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说起文学,我真万分的对她不起,她原是我的心肝宝贝!……她竟如被我离弃的很渺远的一个情人一样。”正因“她”隐隐有疼爱之义,刘半农的拟人化才格外动人。再比如,当人们提及“她老人家”如何如何时,那一定说的是“她”的好。——指称本身就包含着情感。

第四层意义,是从文学角度来说的。承上例,刘半农将自己喜爱的文学,用一个女性的“她”来表示,很好地丰富了文学的表达能力。如此比拟,当初很新颖,是一个突破,如今只道是寻常。如今,在平常生活中,平常人提到特别珍爱的事物时,也常常用“她”来指称,更不要说作家笔下有多少“她”了。

在中国文化史上,能造一个新字且这个新字能经得起时间检验进而汇入文化之河,这就是一桩伟大的事,“她”这个新字,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考验,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员。造新字的人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贡献,后人要感激他,历史也要感激他。——特别是被人们称为“她”的人们,更应感谢他。

除了这个“她”字外,刘半农还创造了其他字,如“它”、如“牠”。“它”字也成功了,但“牠”,却未必。不管如何,我个人认为,仅凭一字之功,所有使用“她”字的人、所有的“她”,都应该感谢他。

是的,所有的“她”都应该感谢他——刘半农先生。注:此文参考和引征的书籍有:《刘半农传》,朱洪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老实说了刘半农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刘半农精品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月第1版。刘半农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字伴侬、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今属江苏张家港市),中国近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作有《半农杂文》《半农谈影》及诗集《扬鞭集》等,专著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水中村人:是的,真是的,所有的“她”都应感谢“他”。读后沉思:在光阴中,最有力量的还是文化,是文化可以抵达不朽。又想,所有的“她”也应感谢疑似唐伯虎,是他,让“她们”明白:原来有个“伴侬”。真好。(S)领导发怒了

此领导,不是市长,不是主任,乃家庭领导也。虽然,有时,家庭领导也会称我为领导,但我知道,每当她叫我领导的时候,要么是要叫我干什么重活了,要么是让我贡献银子若干了,绝没有其他的好事。

单位领导虽然也管我,但管理的领域是狭小而明确的。家庭领导就不一样了,尽管没有红头文件明确她是什么级别,分管何项工作,甚至在户口簿上还被列于成员位置,在我的统领之下,但管我却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自从有了手机,借助高科技的威力,可以既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空间的限制,想管什么管什么,什么时候有兴趣管就什么时候管。这一点,从被判“有妻徒刑”起,我早就想明白了。

这不,今天上午,我正驾车赶往单位途中,领导的电话打过来了。一听冒着火药味的“喂”字,心里猛然一惊,害得我下意识地猛踩了一脚油门,使汽车发威似的窜了一把。啊呀呀,领导的威信和力量有多大呀!“什么事呀?”我的底气明显不足。是否小金库被发现了?小情人被抓住了?小伎俩被揭穿了?啊呀呀,心里有鬼,就怕阎王盘问。“叫你不要买书了,怎么又买了这么多。”还好,还好,只是书的问题暴露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叫你少买书,就是不听。是不是手里钞票太多了?太多了就贡献出来,给女儿装修房子用。”领导显然心里有气,叫你不要买书了,说了多少次,就是不听,是可忍孰不可忍?连珠炮似的责问通过耳机直穿耳膜,我握着手机,嘴里不住响着“嗯,啊,是的,是的”,单手驾车,从雄伟的庆丰桥上疾驰而过。前天大雪,好在昨天天晴,路上积雪已经化尽,边打电话边开车已经没有什么危险,要是昨天上午接电话,那可就麻烦了。“你年纪多少了,还要上进?又不是大学生,还要考研究生。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还买什么书?”理由充分,不服不行。可一个人总得有些爱好吧?比抽烟、喝酒总好吧?“爱好个屁!这书你买了又不看,还不是一堆废纸?上次我把你积存的报纸卖掉,已经给你警告了。你再买书,我就把你的书也当废纸卖掉!”我的天,领导,你不是说那报纸是你不知情中卖掉的,原来是给我发出的警告?我怕也,领导!“家里的书橱都放不下了,东堆西放,家里都给你搞得乱七八糟的。你有本事把不要的书处理掉,买几本,处理掉几本。”答案总算出来了,原来,钱的问题是小事,关键是我买了书不看,更关键的是到处乱放,影响了家里的整洁,而整洁是领导最大的追求。

我知道,领导讲了这么多,怒气已经消去大半,马上就要收兵了。于是,我就不再狡辩,只是“嗯、啊”作声,表示我在洗耳恭听。果然,领导觉得再讲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就挂断了电话。领导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有了看法,那是一定要讲出来的。你随她讲好了,千万不要与她辩论。等她的兴头过了,再与她论理,什么问题都没有。

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书,确实,买回来也看不了,多浪费啊!可是,一看到让我心动的书,心里痒痒的,手就不自觉地要往口袋里伸。宁波人称我这种人是“书大腐”,一点都不冤枉。而领导对书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她哪里能体会我对书的爱好?对我“书大腐”的行为,真是不可理解,也无法理解。我有时给她讲,这与她喜欢买服装是一样的道理。她也曾表示理解,甚至有一次在上海的时候还帮着我拎书,使我感动得差点要山呼万岁。但面对我不知节制地买书,尤其是把房间搞得乱糟糟的坏习惯,她的一腔怒火总是禁不住要烧将出来。今天上午就是她在打扫房间时看到我又买了新书,实在忍不住了,火山又来了个大爆发。

唉,性格生成,落雨清淋。领导的怒火只能令我忍耐一时,要让我远离书的诱惑,那真的难以办到。这不,中午还到书店溜达了一圈,挡不住诱惑,又买了三本。为了避免再次引发领导的怒火,我把它们暂时放在了办公室。

看来,这辈子是没救了。@疑似唐伯虎:不了解领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家庭;不了解领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单位;不了解领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社会——不了解领导,后果很严重,很有可能你就不能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过上和谐生活、幸福生活。一句话,领导是关键。你懂的!(Y)我看着小芳为我垂泪

我至今仍不知道异性之间的友谊是由哪些成分构成,但我至今仍未忘记几年前一个女子为我流的两行清泪。

那清泪流下之前的一年,我“因为工作需要”被当权者从机关一个部门派到另一个部门。当然,前一个部门是重要部门,后一个部门次之。虽然,人在机关,我理应看重仕途,但我却无意“进步”(人在机关,体现价值多表现在仕途的升降上),但当权者这一用心的安排让我明了我是不适合做机关人的。于是不舒服感与日俱增。机关是温吞水,我是一只青蛙,水温的日渐上升并没有让我感到彻底的绝望,而生“背水一战”的跳跃。但内心的焦躁却是时有发作的。与此心理相配对,我外表上却显出些无信仰的症状,生活中多少带些看破红尘无所用心的混世表情。日子就这样没油没盐地过,工资就这样不多不少地拿,工作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小芳对我垂泪时。

其实,我和小芳交往并不很多。既没有两个人一起去看海,又没有结伙去泡吧。称朋友当然是可以的,一年半载之中还记着打个电话或者碰上一面谈些国家大事地方大事什么的,可能都是异乡人吧,交谈也能生动有趣。这类文字虽不属隐私文字范畴,但直呼其名还是不妥,为了指代的方便,我以“小芳”称之吧!

这天午后,她因事到我们单位也就顺便到了我的办公室,我的办公室两个人,恰巧一人外出,于是我和小芳单独相对。她坐在我同事的办公桌前,和我面对面。我边起身给她泡茶,边花言巧语地欢迎(有人说我一贯如此),“又长漂亮了啦!”“你这件衣服穿得可真够大胆的啦!”那次具体怎么说的,我记不真切,反正是赞美加上异性间常有的些许吸引力张扬(这法子挺有效,女孩子挺喜欢。你不妨试试)。谁知,小芳不吃这一套,反而将话题转向:“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我显出很高兴的样子,说:“我过得挺好的,你看,这不很好吗?”陈旧的办公桌加上歪斜的沙发似乎使我的回答少了分量,再加上我油腔滑调,根本没把过得好不好当作严肃的问题,我想,这不过是普通的问问天气一类的问题而已。小芳却严肃地说:“你以为你过得挺好的,你看你,还这样,你知道别人是怎样说你的吧!”她这一开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她说起别人的议论(当然是说我的不好以及如何不好的),以及毕业几年还这样平民百姓一个,甚至还诘问我将来怎么办。说着说着,她竟然流起泪来了。当然,我当时没敢太正视她(两人坐得太正视了些,又近,我如果用力去看,就显得非礼了。我是知道心和胆之间的度的),所以当她眼中有泪时,我并没有注意到,等她声音变调,眼泪穿过眼眶,在脸上垂行一段距离,我这才猛然明白:我何德何能,竟然“惹”得小芳如此心专注我关心我。小芳的泪流下,除了让我知道芳心外,还给我带来两点尴尬,一是相邻办公室还有人在办公,如此阵势搞得我不知如何是好:是将办公室的门关上还是敞开好呢?关上吧,别人一定会认为有好戏的,敞开吧,如果有第三人走进,她流泪,我手脚无措,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局面。第二点尴尬是,当时我口袋中的手帕纸刚刚用完,当她示意我有无手帕纸时,我愧疚之情顿生(从此以后,我口袋中时刻都装有手帕纸,作好物资贮备时刻准备着为女子揩泪)。过了一会儿,又说了一些话,又过了一会儿,小芳走了。

小芳走了,我的心开始重新沉重为自己的前途思量。又过了些时光,加上其他因素,我下了一个大决心(对我自己而言才敢称大),并为这个决心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有时我在想,糊糊涂涂在温吞水里生活,不说别的,小芳的那两行泪,我就对不住。@水中村人:生活在现实中,穿得暖是一回事,心里暖和不暖和是另一回事。疑似唐伯虎的这段温暖,可以暖三个寒冬吗?好奇一问,小芳是谁?此文多小说手法,是编的吧?(S)梦恋

L君与我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在小学里,她一直是班长,算是我的第一任直接领导了。她家是居民户,可不知怎么搞的,她的身份却是戤农户。所谓戤农户,是浙江省特有的一种户籍制度,口粮在农村的生产队里分,但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也没有社员们通常有的自留地。也不像纯粹的居民户,享受不到居民的诸多特权,在就业上也处于边缘状态,很难得到国家的正式安排。这是一种十分无奈的身份。当时,我也不知她是戤农户,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这一点。反正在我的印象中,L君家是居民,她的父母亲都在供销社工作,这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了,与我们农民户比起来,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

可能是由于居民与农民的巨大反差吧,我对L君从来就没有非分之想。而且,在我的印象中,她还比我大一岁。这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排除了向恋人关系发展的可能。正因为对前景的明朗判断,我与L君的同学关系才会保持得如此纯净。不知怎么的,两人之间还特别能说上话,在一起的时候一点也不拘束。高中毕业的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什么能讲得上话的同性朋友,同村的那些同龄男子,大都在我之前早早当了农民,等我高中毕业时,与他们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我经常在晚饭后到L君家里去坐坐。有时一坐就是几小时,东拉西扯,究竟讲了些什么,现在是回想不起来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没有触及感情方面的话题。L君家的路对面有一个公共厕所,这在当时也是不多的。那时的粪便是宝贝,生产队里专门有人管理,欢迎路人多多光顾,卫生虽不能和现在相比,但总体还是可以的。在L君家里,唯一的招待就是喝白开水。水质甘甜,赛过现在的农夫山泉。当库容量饱满时,就到厕所里去泄洪。有时一个晚上会喝掉一热水瓶开水。这样算起来,开水喝掉起码有半吨多了。

这样频繁地去女同学家,在当时的形势下,有点另类的味道。我的一个亲戚就对我说,是否看上L君了,如自己难开口,可以由她出马去做媒。我连连说不,才打消了她成人之美的念头。L君的母亲是一个严肃的人,开始时对我也颇有警觉,两眼看过来时,有一种洞穿一切的力量,每每使我感到有点发冷。我不知道她是否对L君有过谆谆教诲,有没有打过预防针,我想,提示性话语应该会有吧?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农家子弟要是真的缠上了自己的女儿,那女儿铁定要当农民的老婆了,这还了得?!肯定要进行预防性教育。不过,后来见我去得多了,神态又不像是来追求她女儿的,L君的母亲才对我放松了警惕,态度也变得平和起来。说实在话,当时如果没有她妈妈那种“阶级斗争”目光的扫射,说不定会有蠢蠢欲动的苗头呢。有一次,L君与其夫Z君请我们同学聚会,不知不觉间讲起了当年的事情。我说,实在是怕她的妈妈,要是当时她妈妈拿出桂圆滑蛋来,那我也豁出去大胆追L君了。Z君马上接过话头说,你这就笨了,要自己带蛋去,我就是自己带蛋的,这事不就成了?讲得众人个个抚掌大笑。平时我也是一等的口才,想不到被Z君这么轻轻一击,竟失去了抵抗能力,不得不败下阵来。自己不带鸡蛋,就成了同学间取笑的一个经典故事。

后来,我当了民办教师,L君的小弟是我的学生,去她家里就更自然,也更名正言顺了。她的弟弟也因此有点不怎么听话的味道,有一次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再后来,我高考成功上了大学,去的次数就少了。不久,L君也被调到宁波工作。不知是真正长大了,还是什么原因,有时碰到了反而显得拘谨起来,再也回不到那种纯真无邪、谈笑风生的状态去了。

大学毕业后,我在宁波落户成家。有一天,在路上偶然碰到L君,双方都很高兴,互道了各自的情况,神情又恢复了自然。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很美的梦。梦中,我与L君抬着糯米去轧米厂磨汤团粉,L君似有一种欲语不语、欲藏还露的羞态,我的心灵突然被一股甜甜的暖流冲击了一下,心一下子酥软起来。被甜美的梦境击醒之后,灵感顿时穿透胸膛,一股诗情弥漫开来,立马找出纸笔,记录如下:少年老同学,共读曾十载。谈笑有欢愉,行思无邪杂。昨日邂逅遇,梦中复再来。脉脉似藏羞,忽悟当年呆。@疑似唐伯虎:“忽悟当年呆”,哈哈!当年呆,现在就不呆了。——水中村人哟,我不是鼓励你现在去犯错误,我说的是,呆,这状态,其实也不错。年少时,呆在青春里,呆在理想里,中年后,呆在红尘里,呆在回忆里。(Y)直白哭告“莪”意凄凄——《诗经·小雅·蓼莪》阐释

因缘际会,遇到了“莪”,一追查,想不到串起了一份古老的伤悲情怀。

在江南某村落宗祠,我见到一块匾额,上书“思莪堂”三个字。第一次见到“莪”,我不知何物,想来大约是种植物吧。上下求索,在查找意义之时,发现“莪”在《诗经》里面。“莪”在诗经里头,是因为“莪”的情状:抱根丛生,很像几岁的孩童粘着连着父母的样子。擅长托物比兴的《诗经》,于是借“莪”发挥,状写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注那青翠茂盛的禾草,是叫作抱娘的莪蒿吧?不是莪蒿呀,是不中用的青蒿1)。我的娘亲啊!当初生我,您受尽煎熬,鬼门关前走过一遭。(注那青翠茂盛的禾草,是叫作抱娘的莪蒿吧?不是莪蒿呀,是不结子的牡蒿2)。

我的爹啊!我的娘!为了养我,你们日夜操劳,疾病纠缠身心焦。小瓶无酒空荡荡,酒坛由此愧难当。唉!我独自一个,孤苦伶仃心彷徨:不如早日见阎王。老天啦!没了爹爹,我靠谁?没了娘亲,我傍谁?出门心里含忧伤:进门难觅爹和娘。爹啊娘!一想你们起悲伤。喂我养我、拥我抱我、宠我爱我……爹娘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到如今,我思图报却无方?!南山高耸,烈风阵阵,老天呀!别人都有父母养,为何独我双亲亡?南山高耸,烈风阵阵,爹娘呀!别人都有好时光,为何独我泪汪汪?

以上诗文,是我根据《诗经·小雅·蓼莪》意译而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再看看《诗经·小雅·蓼莪》原文。原文如下: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无疑,这是一个极其伤悲的故事,是一段难以释怀的情意。直白哭告,“莪”意凄凄。让人叹复叹的是,小孩没爹没娘,古代难免,现代,我怕社会再发展,也难以杜绝。在河北等我国北方流传甚广的民歌《小白菜》,便是明证。

对比《蓼莪》和《小白菜》,两者直白哭告,悲凄相通。如果要说区别,那便是,其一,《小白菜》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女孩子,很明确。其二,《小白菜》里来了后娘。在此,录《小白菜》如下,供读者在穿越《诗经》和《小白菜》的过程中,细细体味人生的悲凄之苦。《小白菜》歌词: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了娘呀。亲娘呀,亲娘呀!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亲娘呀,亲娘呀!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亲娘呀,亲娘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端起碗来,泪汪汪呀。亲娘呀,亲娘呀!亲娘想我,谁知道呀;我思亲娘,在梦中呀。亲娘呀,亲娘呀!桃花开花,杏花落呀;想起亲娘,一阵风呀。亲娘呀,亲娘呀!注1 :莪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像针,花黄绿色,生在水边,嫩茎叶可作蔬菜。也叫萝、萝蒿、廪蒿,俗称抱娘蒿。陆玑曾解释说,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斜蒿叶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莪,音é。注2 :牡蒿: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可入药。单结子在苞里,古人以为不结子。@水中村人:从“莪”到“小白菜”,我不得不说,这个疑似唐伯虎的想象力超强。也许对他自己来说,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相同相似的情意自然“派对”,成功牵手。当然,想象力超强的外表下,一定有一个核一个心。这个核心,便是爱,是爷们能立足的根本,也是写作能成气的根本。(S)母亲的“解药”

母亲信佛,只要与菩萨有关的事,绝不怀疑,绝不小气,真正的赤胆忠心,天地可鉴。这种虔诚,究竟是自觉的信仰呢,还是盲目的迷信?我不敢去探究。因为,这于母亲有点残忍。我的一个老中医朋友对我说,年纪大了,信佛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我想也是,母亲这几年身体比过去好多了,除了锻炼之外,念经吃素,可能也是一个原因。这样也好。

昨天中午我与母亲通电话,母亲说,今年是灾年,对生肖属鼠、狗等五种动物的人有冲撞,她给我们熬了一种神秘的“解药”,里面有三片生姜、三片竹叶,还有其他一些中药,吃了后可以消灾弭难。我一听就知道是哪门子邪教在作祟了。这种东西,纯粹是一种迷信,对佛教信徒来说,却往往有极大的迷惑作用。我说,别信这个,没有的事。母亲说,怎么不信呢,还有纸呢,你到家里来一趟,看一看你就信了。

我知道再解释也没有用,于是答应晚上到家里去一趟。到家后,母亲拿出一张纸,上面果然写着一连串的鬼话,还说不信的话如何如何,扩散三十六张给别人又如何如何。这种连环套过去曾经在通信时代出现过,后来在手机时代也有过,想不到现在出现在佛教徒中间了。好在也花不了大钱,吃了那东西也生不了大病,要是再搞得离谱一点,那可就麻烦大了。母亲说,她为了煮这个“解药”,可是花了大力气呢。她为我们兄妹几人每家都熬了一瓶,要我带给妹妹和弟弟。我一看母亲如此郑重其事,也就不再打击她的兴致,把那东西带了过来。至于吃不吃,就随各位的便了。反正,我还没有尝过,估计也不会有好味道。

妹妹说,母亲也对她说过,这东西不管迷信不迷信,就随随她好了,也是母亲的一片心——她总是要我们做子女的顺顺利利嘛。我想也是,与其向母亲解释科学道理,搞得她不高兴,还不如顺着她,给她一个安慰。这事情是没有道理可以讲的,“文化大革命”大力破除迷信,现在还不是一切都复原了?人的信仰这东西,与迷信有时是很难分清的。那个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后来不是也信了上帝?因为,无论他如何研究,那地球自转的第一个力是从哪里来的,总是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最后,他把这个力归于上帝的一脚,终于找到了解释。连这么伟大的科学家都有糊涂的时候,母亲的糊涂也就算不了什么。母亲糊涂,我也不妨装着糊涂,要是我不装糊涂,这戏就演不下去了。毕竟,对母亲来说,那不是熬一般的中药,实实在在是她对我们的关心啊,那“解药”无非是一个载体而已,它所承载的是一颗慈母的爱心。我能拂了母亲的浓浓爱意吗?当然不能。

记得我小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有一天祖母问我,她死后火葬好还是土葬好?我直愣愣地回答说,当然是火葬好,把祖母气得不得了。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土葬是正道,火葬是残暴,我如此回答,是最大的不孝——都是那个疯狂年代教育的结果,使我不能体会长辈们的内心感受,反而以为自己是最革命的!其实,祖母只是想听我安慰而已,她并不需要什么真正的答案。这一点,我是很久以后才明白过来的。

人的信仰也好,观念也罢,有时候是很难有道理可讲的。只要我们从人性关怀出发,尊重别人的选择,就能够容纳许多看起来没有道理的事情——因为道理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而人的尊严和自由,人的信仰和爱好,有时恰恰是最大最有价值的幸福所在。

母亲的“解药”确实充满了迷信,但对母亲来说,它何尝不是一种慈母的关怀和挂念呢?这是母亲的一片爱心,我们做子女的,只有虔诚领受的份儿,绝没有嘲笑的理由。母爱无私,母爱无极,不论什么物品,一旦承载了母爱,那它就是世上最宝贵的物品。谢谢母亲的“解药”!@疑似唐伯虎:孝顺孝顺,孝容易,顺难。为什么?别的不说,上一代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乃至信仰,与我们这一代的差别不是一般地大。说不通解释不了,于是就免不了上火生气,像水中村人这样“只有虔诚领受的份儿”,真是难得。向水中村人学习。(Y)“弓鞋”和“高跟鞋”——谨以此文向“永恒之女性”致敬!

累呀泪,美呀魅。如果用最简洁的文字描绘女性的话,我想到的便是这四个字:累、泪、美、魅。

别的,我们不说,只说足下。

先说“弓鞋”。“弓鞋”也叫“绣履”,在日常用语中,则为“小鞋”或“小脚鞋”。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中国妇女穿“小鞋”竟然穿了一千余年。——有的资料上说始于隋朝,有的说始于唐朝。而“小鞋”终止期大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穿“小鞋”之前,最折磨人的是裹。这个,我有点印象,我小的时候,我奶奶就是小脚,她每天穿鞋之前用长长的布条——也就是裹脚布——一圈一圈地来缠绕小脚。自然,在我的印象中,奶奶裹脚是没有什么痛苦的。但,如今我知道,裹的痛苦,是在她小的时候。

一般说来,女娃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指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少女时期,发育加速,足部骨骼也自然发育,于是裹的痛苦也加剧了。有多少喊叫有多少眼泪,历史似乎没有记下,历史记下的是“三寸金莲”,记下的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历史就是这样:后来觉得很荒唐的事,当时却是天经地义、美丽非凡的。缠过的小脚,是有一个个美的代称的,如“金莲”如“香钩”,这般,小脚行走也便在文人笔下成了“步步生莲花”。此外还有小脚“三美”“四美”之总结。三美者,肥软秀;四美者,形质姿神之谓也。《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你想不到吧,这可是宋代大文人苏东坡咏叹“小脚”的华章。不过,单就文词而言,清代的《鼓儿词》,比苏词更胜一筹。“小姐下楼格登登,丫头下楼扑通通。同是一般裙衩女,为何脚步两样声。”声色俱佳,是不是更明白晓畅呢?

说了“弓鞋”,我们再说“高跟鞋”:还是在足下。

今天看“三寸金莲”是荒唐的,但如今,就是最保守的人士,也不大可能说“高跟鞋”是荒唐的。——至于很久很久以后的人们认不认为是荒唐的,我怕只有天知道。

别的不说,我们只说高跟鞋穿起来的样子。穿上高跟鞋,除了人“长高”外,还有,挺胸收腹,袅袅娜娜,非常线条来了,非常性感来了。有人说,高跟鞋发出的“咚咚”声,直接就敲打在男人的心坎之上。

如果细观察足下,穿上高跟鞋后,女子那双弓着的脚,跟“三寸金莲”那对弯弯的脚背,不是十分神似吗?莫非高跟鞋是“三寸金莲”的投胎转世?看来,高跟鞋跟“三寸金莲”一样,有束缚有痛苦有眼泪。历史在进步,如果说两者有区别,依我看,区别在于,高跟鞋,是女人自找的,所以累和泪也是自找的,美、魅也是自己乐意的。——痛并快乐着。

歌手齐豫喜欢唱的一首歌,歌名《九月的高跟鞋》,大约传达了穿高跟鞋的时代女性的心曲吧?!其歌词云:“脱下疲倦的高跟鞋赤足踩上地球花园的小台阶我的梦想不在巴黎东京或纽约我和我的孤独约在微凉的微凉的九月……”

我也写诗,不过是打油诗。诗曰:累呀泪,女人泪。泪儿晶晶啥滋味?美呀魅,美人魅。引领歌德赴约会。

给打油诗也加注,注释的是最后一句。歌德本是德国的大诗人,但我这里借歌德的名头指称的是男人,泛指。歌德在《浮士德》中曾写道:“一切过往的,不过是象征。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水中村人:疑似唐伯虎,上辈子是不是女性啦?你看看他写的文章,贯通历史洞穿人心,又很讨巧——想来,也很讨女性的欢心吧!(S)“三八节”乱弹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全世界女人的节日。

大凡设节,是提醒人们去关注、关心某件事某类人,而深究起来,却往往是被关注者不受重视的产物。你见过“男子节”吗?没有。因为男子的实际地位比妇女高,他们不需要这个虚名。你见过儿童节、青年节、教师节、护士节,但见过“领导节”吗?也没有。因为领导们不需要靠这个虚名来赢得别人的注意。

社会进步,最大的得益者非女人莫属。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三纲五常”压得妇女抬不起头来。男人出了什么事,也都从女人那里找原因。女人是祸水,昏君都是受了女人诱惑的结果。唐玄宗遭安史之乱,逃跑途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只得把杨贵妃诛杀了。可怜绝世美女,却成刀下冤鬼。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男子大都是可以成为英雄的,只因有了女人,却变成了懦夫,这便是中国人的逻辑。时至今日,也常从报章中看到,一些高官落马后,人们对他贪了多少并不感兴趣,而对他有几个情妇却很感兴趣。但时代毕竟不同了,人们再也不把高官落马的责任都往女人身上推了。所谓感兴趣,也只不过是满足一种窥探隐私的欲望而已,说不定心里还羡慕不已呢!

妇女的解放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衣服要手工做,毛衣要手工织,布鞋底要手工纳,烧菜煮饭要生煤炉,再加上小孩一大帮,做女人,几乎苦不出头。而现在呢,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从商场买到,家里有煤气、冰箱、洗衣机,孩子又生得少,女人们从事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