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逆境与抉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23:39:45

点击下载

作者:李阳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传:逆境与抉择

李嘉诚传:逆境与抉择试读:

赚钱的艺术

——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讲座之一

韦钰部长、项兵院长、徐校长、谢书记、齐教授、EMBA的各位教授和同学、汕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每次出门,在机场都看到有关于我的书籍,不知道为什么其中最多人感兴趣的题目,总是离不开我如何赚钱,既然那么多人有兴趣,我今天便选定了这题目。

让我回顾一下我和长和系的发展里程碑:1940年因战乱随家人从内地去港,1943年父亲因贫病去世,负起家庭重担,1950年创立长江塑胶厂,1971年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长江实业集团上市,1979年从汇丰银行收购英资和记黄埔集团22.4%。

我个人和公司都是在竞争中成长,很多人只看到我今天的成就,而已经忘记,甚至不理解其中的过程,我们公司现时拥有的一切,其实是经过全体人员多年努力的成果。

2002年集团业务已遍布41个国家,雇员人数逾15万。我个人和公司都是在竞争中成长,事业刚起步时,我赤手空拳,没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条件,一点儿也没有,这包括资金、人脉、市场等。

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我们公司快速扩展和垄断市场有关,其实我个人和公司跟一般小公司一样,都要在不断的竞争中成长。

当我整理公司发展资料时,最明显的是我们参与不同行业的时候,市场内已有很强和具实力的竞争对手担当主导角色,究竟“老二如何变第一”,或者更正确地说,“老三、老四、老五如何变第一、第二”。我们今天可以探讨一下“竞争和市场环境的关系”。

竞争和市场环境紧密相连,已有很多书籍探讨这题目,我不再多谈。很多关于我的报道都说我懂得抓住时机,所以我今天想谈谈时机背后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抓住时机,要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能否抓住时机,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

等一会儿我会用Orange作为案例来说明下面四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知己知彼;

二、磨砺眼光;

三、设定坐标;

四、毅力坚持。

知 己 知 彼

作任何决定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自己的条件,然后才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在企业的层次上,身处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要和对手相比,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优点,什么是弱点,另外更要看对手的长处。人们经常花很长时间去发掘对手的不足,其实看对手的长处更是重要。掌握准确、充足的资料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初,和黄原来在英国投资的单向流动电话业务Rabbit,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我们觉得业务前途不大,决定结束。这亦不是很大的投资,我当时的考虑是结束更为有利。

与此同时,面对通信技术变化很快、市场不明朗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考虑另一项刚刚在英国开始的电讯投资,究竟要继续,还是把它卖给对手?当然卖出的机会绝少,只是初步的探讨而已。

我们和买家刚开始洽谈,对方的管理人员就用傲慢的态度跟我们的同事商谈,我知道后很反感,将办公室的锁按上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十五分钟,冷静地衡量着两个问题:

一、再次小心审视流动通信行业在当时的前途是否可观。

二、和黄的财力、人力、物力是否可以支持发展这项目?

当我给这两个问题肯定的答案之后,我决定全力发展我们的网络,而且要比对手做得更快、更全面。Orange就在这环境下诞生。

当然我得补充一句,每个企业的规模、实力各有不同,和黄的规模让我有比较多的选择。

磨 砺 眼 光

知识最大作用是可以磨砺眼光,增强判断力,有人喜欢凭直觉行事,但直觉并不是可靠的方向仪。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不但要紧贴转变,最好还要有国际视野,掌握和判断最快、最准的信息,要创新,比对手走前几步。不愿改变的人只能等待运气,懂得掌握时机的人便能创造机会。幸运只会降临到有世界观、胆大心细、敢于接受挑战但能谨慎行事的人身上。

1999年,我决定将Orange出售,也是基于我看到流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转变,当时我看到三个现象:

一、话音服务越来越普及,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行业竞争太大,使得边际利润可能降低。

二、数据传送服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增长速度的百分率比语音要高很多。

三、在科技通信股热潮的推动下,流动电话加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配搭,潜力无限。所以我把握时机,在现有通信技术价值最高的时候,决定将Orange卖出去,再把钱投资在更切合实际需求的新科技领域上,例如第三代流动电话。

设 定 坐 标

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年代,面临四面八方挑战,以和黄为例,集团业务遍布41个国家,公司的架构及企业文化必须兼顾全球来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与顾虑。

我在1979年收购和黄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国人流畅的哲学思维和西方管理科学两大范畴内,找出一些适合公司发展跟管理的坐标,然后再建立一套灵活的架构,发挥企业精神,确保今日的扩展不会变成明天的包袱。

灵活架构为集团输送生命动力,不同业务的管理层自我发展生命力,互相竞争,不断寻找最佳发展机会,带给公司最大利益。

完善治理守则和清晰指引可确保“创意”空间。

企业越大,单一指令行为越不可行,因为最终不能将管理层的不同专业和管理经验发挥。

我再举一个例子:卖出Orange之前两个月,管理层曾经向我提出想要展开一项重大的收购行动,我虽然感到市场价格已经超出常理,但是仍然在安全线内。我给他们想办法,我的大前提是要保护全体股民的利益,就给我他们列了四个条件,如果他们做得到,就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我说:

一、收购对象必须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二、Orange在完成收购之后,负债比率不能增高。

三、Orange发行新股去进行收购后,和黄仍然要保持35%的股权。35%的股权不但保护和黄的利益,更要保护Orange全体股东的利益。

四、对收购的公司有绝对的控股权。

他们听完之后很高兴,也同意这四个原则,认为守好这四点范围,他们就可以去进行收购了。结果他们无法办到,这个提议自然就不能进行了。

这只是众多例子里的一个,其实在长和系集团里面,我们有很多子公司,我都会因每家公司经营的业务、营商环境、财政状况、市场前景等,给他们定出不同的坐标,让管理层在坐标的范围内灵活发挥。

毅 力 坚 持

市场逆转情况,由太多因素引发,成功没有百分百绝对的方程式,但失败都有定律,减低一切失败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础。例如:

一、紧守法律及企业守则;

二、严守足够流动资金;

三、维持溢利;

四、重视人才的凝聚和培训。

以上四点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结 语

一、现今世界经济形势严峻,成功没有魔法,也没有点金术,但人文精神永远是创意的源泉。作为企业领导,他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的眼光、务实创新,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正如我曾经说过的,要建立个人和企业良好信誉,这是在资产负债表之中见不到但价值无限的资产。

二、领导的全心努力投入与热诚是企业最大的鼓动力,透过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互动沟通、对同事尊重,这样才可以建立团队精神。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识和审慎态度的同事应该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三、商业的存在除了创造繁荣和就业机会,最大的作用是为服务人类的需求,企业本身虽然要为股东谋取利润,但是仍然应该坚持“正直”作为企业的固定文化,这也可以被视为是经营的其中一项成本,但它绝对是企业长远发展最好的根基。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李嘉诚2002年12月19日第一章少年寒苦,退学养家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第一节 勇于担当,退学养家

父亲病逝后,全家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李嘉诚母亲庄碧琴的身上。看到母亲的艰辛,李嘉诚选择辍学出去打工。其实李嘉诚本可以上完中学后再出去打工的,当时他的舅父庄静庵表示会赞助他读完中学。但李嘉诚不想依靠别人,他一直记得父亲的临终遗言,他不能让母亲自己支撑这个家,他要替父亲把这个家撑起来。于是,他亲自去找舅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要提前进入社会,踏上求职之路。

当时香港处于日本侵略者的占领之下,经济萧条,再加上正值寒冬腊月,很多商铺企业都关门歇业。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十几岁的李嘉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李嘉诚跟着母亲沿街询问,但是没有一家店铺愿意雇用这个年岁尚小且身材瘦弱的孩子。市面上不缺年轻力壮的成年人,和他们比起来,李嘉诚没有任何优势,他既不是本地人,也没有好的学历,自然不会有人愿意雇他。

母亲庄碧琴建议李嘉诚找一找居住在这里的潮州人。“潮州人总是帮潮州人的”。于是李嘉诚经过各方打听,终于打听到一家位于上环的黄记杂货店,这位姓黄的店主也是潮州人,据说当初在潮州居住时离李嘉诚的家不远,并且还是伯父李云章的学生。李嘉诚本以为这次机会很大,然而当他拿着打听到的地址找来的时候,却发现黄记杂货店早已倒闭。李嘉诚再次失望而归。

其实李嘉诚可以去舅舅庄静庵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他不想总是麻烦他人,希望可以真正靠自己的力量扛起这个家的担子。并且,庄静庵当时也没有提出让外甥来自己的公司上班,他害怕李嘉诚因为太容易找到工作而不思进取,想让外甥多经历些磨难。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早早辍学出去打工的大有人在,就连庄静庵自己也是在读完私塾后就远离家乡,到广州去打拼。那时候的庄静庵刚刚10岁出头,比李嘉诚还小。既然他能做到,那么外甥没有理由不行。所以庄静庵一开始并没有让李嘉诚到自己的公司上班,但是看着外甥和妹妹如此辛苦地找工作而无果,他还是于心不忍,告诉妹妹可以让嘉诚来自己的钟表店上班。

那时李嘉诚已经连续找了好几天的工作了,每天都是早早地出去,等到夜幕降临才回来,除了疲惫再没有任何收获。看着外甥因为走路过多而肿胀的双脚,庄静庵心中不忍,于是他再次十分诚恳地告诉妹妹:“让嘉诚来钟表店工作吧,让他学一门手艺总是好的。只要他好好干,以后养活自己绝对不成问题。”

那天李嘉诚失落地回到家后,看见了母亲久违的笑容。母亲将舅舅庄静庵的想法告诉了李嘉诚,并且表示支持他去钟表店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李嘉诚非常吃惊,他一直明白舅舅的心意,知道舅舅想让他学会独立,对于舅舅突然改变主意一事,李嘉诚除了吃惊还有一丝丝的苦涩。找工作的这几天,他吃了好多苦,被拒绝、被嫌弃,甚至被侮辱了好多次,现在他的双脚又冷又疼,冻得瑟瑟发抖,他比谁都希望可以不再去看那些白眼,不再去碰那一面面冰冷的墙壁,可是他更明白,人总要学会独立谋生,想要活得好,就只能靠自己。

于是他拒绝了舅舅的邀请,他告诉母亲,他不想太过依赖别人,想靠自己的力量找工作。知子莫若母,庄碧琴怎么会不知道儿子的想法,于是她和儿子约定,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如果再找不到,就去庄静庵的钟表店上班。因为当时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她无法给儿子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生活永远排在骨气之前。李嘉诚也明白,若是他再找不到工作,那他们一家就真的要饿肚子了。

第二天一大早儿他就出门去找工作了。皇天不负苦心人,中午的时候,李嘉诚终于在西营盘的“春茗”茶馆找到了一份工作。茶馆的老板也是潮州人,他在听了李嘉诚的窘困境遇之后起了怜悯之心,决定给李嘉诚一个机会,但是前提是李嘉诚必须找一个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信誉的人做担保。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完全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李嘉诚高兴地跑回家,跟母亲商量这件事。庄碧琴知道后也非常高兴,但庄静庵那几天出门办事了,并不在家。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李嘉诚不愿意放弃,他哀求母亲同他一起到茶馆老板那里说情。经不住儿子的一再恳求,庄碧琴只好答应。

庄碧琴到茶楼后,向老板诉说了家庭的不幸和儿子决定辍学打工的艰辛。茶馆老板看李嘉诚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又是同乡,便同意由庄碧琴来做李嘉诚的担保人。

就这样,李嘉诚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茶馆的小厮。这份工作来得实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李嘉诚十分珍惜。上班第一天,庄静庵送给李嘉诚一个小闹钟,希望这个闹钟可以帮李嘉诚掌握时间。

为了不迟到,李嘉诚把闹钟调快了几分钟,他觉得这样自己才不会误事。于是,他成了每天最早到茶馆的人。而他的这个做法,成功地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一开始,老板并不放心李嘉诚,以为他小小年纪肯定受不了苦,聘用他只是看他可怜罢了。但看到李嘉诚如此勤快,老板终于安下心来。第二节 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茶馆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上班,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中间只要客人需要,李嘉诚就要为客人准备茶水和点心,半分歇息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只有15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过辛苦,李嘉诚常常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但是,只要想到家庭的困境,他就会瞬间充满力量,他知道自己不能垮掉,他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的话,他要挑起家庭的重担。

每天下班已是深夜,但白日的辛劳李嘉诚从不在母亲面前提起,他不想让母亲担心。母亲是他的精神寄托,每当他疲惫不堪的时候,就会想到母亲,想起无论他回去多晚家中总是亮着的灯,和母亲立刻端上来的一碗热粥,就会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回到家中,李嘉诚都会兴奋地对母亲描述他在茶馆的见闻和他当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对未来的憧憬,然后母子俩一起坐在灯下憧憬未来。看到儿子这么有毅力、有志气,那时候的庄碧琴心中一定是自豪的。

辛苦了一个月后,当老板将工资递给李嘉诚的时候,他心中充满了对老板的感激。这是李嘉诚一辈子中最激动的时候。他本人也说,之后赚了很多钱,但再也没有那样兴奋过。对于李嘉诚来说,那微薄的薪水代表着一份希望,它让李嘉诚在父亲去世后,第一次看见了未来。他终于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这个家了。

慢慢地,李嘉诚开始喜欢上茶馆的工作,他觉得茶馆像是世界的浓缩,里面汇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钱的、没钱的、斯文的、粗俗的。这些茶客每天在茶馆里谈天说地,交流时事和见闻。从他们的交谈中,李嘉诚听到了很多从来不曾知道的事情。这让李嘉诚很开心,通过这些人,他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了,他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和父亲口中的相差很多,但是他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导,没有在这个如万花筒一般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刚刚成为茶馆小厮的李嘉诚,整天做的都是一些打杂的工作,而且茶馆也没有什么手艺活儿可学,无非就是招呼客人,迎来送往。

于是,李嘉诚就想,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学点东西,但什么本领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呢?几番思量之后,李嘉诚终于有了答案。茶楼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在那样的地方工作,察言观色是一定要学的,只要学会了察言观色,以后就可以避开那些难缠的客人了。并且察言观色不像别的本领,需要腾出时间去做,李嘉诚每天要见那么多的人,在给客人端茶倒水的时候多加留心便是。

之后,李嘉诚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去观察每个客人的喜好,猜测他们的职业、籍贯、年龄、家境如何,以及他们的消费心理,根据这些来猜测他们会要什么茶,吃什么点心。然后,再找机会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最开始的时候,李嘉诚不是猜不出就是猜错,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热情地向其他伙计请教经验,不断积累总结,终于能够八九不离十地猜出客人的情况,不仅如此,他还能清楚记得那些常客的喜好和消费习惯,然后投其所好,让客人高高兴兴地掏钱。很多香港的名人大亨也会光临茶馆。李嘉诚长得文质彬彬,本身就很招人喜欢,再加上他总能猜中客人的心思,因此常常可以得到小费,补贴家用。

在茶馆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李嘉诚因为做事认真、待人诚恳,成为茶馆加薪最快的员工。那个时候李嘉诚的薪水已经可以满足他们家的日常开销,以及弟弟妹妹们上学的学费了。一直困难的李家慢慢好转,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如果满足于养家糊口,一直在茶馆工作便是他最好的选择,但是李嘉诚不甘心,他总是会想起父亲的嘱咐,希望他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可以报效国家的人。

李嘉诚找出父亲留下的那册《千家诗》,开始在每天下午茶客较少的时候偷偷地看。尽管李嘉诚小心翼翼,但还是被老板发现了。没想到的是,老板不但没有责怪李嘉诚,反而对爱学习的他更加欣赏了。

那时候的李嘉诚已经不是一年前那个面临养家重担的少年了,他开始抵触茶馆的这份工作,觉得在这里永远也不可能出人头地。

李嘉诚从小就知道人生和求学一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常说:“一个人,若因为自己的一点点成就就停止不前,那么你离失败也没有多远了。”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李嘉诚时常告诉自己不可以满足,只要不满足,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向前的动力,不会止步不前,只有这样,才会一直努力。

李嘉诚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怕你们笑话,我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使用正确的办法,将我的产品或者服务,转换成金钱。这个想法成了鞭策我前进最好的动力。”第三节 脚踏实地,从学徒做起

1944年的旧历春节,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拿着一袋子年货来到了妹妹庄碧琴家。正好那天李嘉诚也休息在家。庄静庵留在妹妹家吃了顿饭。在饭桌上,他再次跟外甥谈到了未来,和前几次一样,庄静庵希望外甥可以来自己的钟表公司上班,他是这样对李嘉诚说的:“嘉诚啊,舅舅知道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想靠自己挣钱养家。我不否认,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你不能总待在茶馆啊。舅舅当然也不是说茶馆不好,只是给客人端茶倒水,总不是长久之计啊。现在正是你学习的最佳阶段,你可不能自己耽误自己啊!”庄碧琴看哥哥说得真诚,便一起上前劝道:“嘉诚去舅舅公司吧,他也是为你好啊,为什么劝了你这么多次,你始终不动心啊!”

李嘉诚听后默默不语,这已经不是舅舅第一次提这件事了,但是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这次李嘉诚没有立刻拒绝舅舅。他很清楚自己不能一直在茶馆这样的地方待下去,他也确实渴望新的工作,而舅舅给出的薪水也比茶馆的要高,并且可以学到技术。再说他本人对复杂的钟表也非常感兴趣。李嘉诚看着餐桌另一边的舅舅,心想:既然舅舅都这样说了,那就别再顾虑那么多了。于是,李嘉诚接受了舅舅的好意。他说:“舅舅,如果您觉得我可以的话,那我就先到您店里去做一阵子学徒试试。”

在去舅舅公司上班之前,李嘉诚告诉自己,这不是接受恩赐,而是去为舅舅做事,他觉得自己已经经过了社会的洗礼。他把第一份工作做得很好,这次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做事,而这也是给舅舅的回报。

就这样,李嘉诚进了舅舅庄静庵的公司。庄静庵并没有因为李嘉诚是自己的外甥,就给他特别的照顾,而是一视同仁,让李嘉诚从学徒做起,和别人一样,先从扫地、倒水、跑腿、打杂干起。因为有在茶馆工作的经验,李嘉诚将这一切都做得轻车熟路。那时候很多员工都不知道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在庄静庵面前夸新来的伙计懂事机灵,做事又快又好,还会主动帮助别人。

和在茶馆一样,李嘉诚很珍惜这份工作,他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学习,想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装配修理钟表的技能。在刚开始还不能接触钟表的时候,他就利用打杂的空闲看师傅的手艺。因为勤奋努力,再加上心灵手巧,李嘉诚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如何修理装配各种型号的钟表。李嘉诚的聪明伶俐让钟表店的店员们惊叹不已。

但是李嘉诚并不满足,那时候他还有另一个目标,那就是自学完中学的课程。好在钟表店的工作并不像茶馆那样忙,晚上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李嘉诚便将这段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他总是趁着空闲时间偷偷地在角落里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嘉诚居然真的将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完了。

李嘉诚所做的一切,庄静庵都看在眼里,他很高兴看到外甥的这些成长,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夸奖外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香港终于脱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占,再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火之后的香港,很多人无家可归。不仅如此,食物也少得可怜,燃料、住房等也都十分匮乏,港英政府为了保障市民的生活、复兴香港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香港社会慢慢回归正常。

庄静庵看到了香港未来发展的趋势,决定扩大公司的规模。李嘉诚被他派去高升街的一家钟表店做店员。那时候李嘉诚已经掌握了修理和装配钟表的基本技术,再加上他曾经在茶馆培养出来的察言观色的本事,到高升店没多久就有了很好的业绩。

根据店里的老店员回忆:“店里属他(李嘉诚)的年纪小,一开始没有人拿他当回事,但是没多久,大家就再也不敢小看他了。”同事们纷纷称赞李嘉诚,说:“这个小孩对钟表很熟悉,一点儿不像刚刚接触这个行业的,他懂得很多,跟在钟表行业工作多年的人差不多。当他说自己才来几个月的时候,可真把我们吓到了,看他做事的熟练程度,根本想不到他才来这里工作几个月啊!”也有人说,当时就觉得李嘉诚肯定会有出息,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之后他能这么风光。

这时候,李嘉诚已经掌握了可以干一辈子的技术。可是这仍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李嘉诚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出人头地,他想,若是一直这样做下去,养活自己是没有什么问题,但绝对达不到他想要的高度。

当时李嘉诚还没有可以改变生活的能力,他只能把一切寄托到学习上。李嘉诚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从小就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知道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因为知识而闻名于世,甚至屹立在全人类的顶端。

李嘉诚眼中的知识并非单单指课本上的内容,它还包括了社会经验、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必要的竞争能力。无论什么时候,知识都是新时代的资本。

如果硬要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一定会告诉大家,那就是你所拥有的知识。李嘉诚一生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便是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他今天所创造的一切,都和少年时期积累下来的知识脱不开关系。和很多人一样,知识就是他事业的坚实基础,努力就是他继续向前的力量。第四节 几十年的习惯:钟表调快10分钟

2006年,李嘉诚在香港高尔夫球场接受某报刊记者采访时,曾说起过自己的一个习惯。当年在茶馆工作的时候,最开始,李嘉诚为了不被老板批评,将自己的闹钟调快了10分钟,成为每天最早到的员工。他的这个做法遭到了很多员工的取笑。原因是当时茶馆老板给李嘉诚开的工资极低,员工们认为,这么低的工资根本没必要给老板好好干,只要能糊弄得过去就可以了。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在李嘉诚眼中,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重视,他从没有因为茶馆小厮收入微薄就放松自己。他依然努力认真地工作,希望自己可以从中得到提升。在这一点上,李嘉诚的做法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这和李嘉诚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父亲李云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一个人,若想做大事,就要先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若是连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更不会干成大事。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试想一下,如果李嘉诚一开始就以敷衍的态度工作,那他现在可能还做着最普通的工作,永远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商业王国。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做每一件事,珍惜每一次机会。无论这件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做,甚至还应该感谢这件事情,感谢它给了你一种不同的体验,和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让你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

李嘉诚时刻记着父亲的话,他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做好它。保证不迟到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准则。从那之后,李嘉诚就有了凡事提前别人10分钟的习惯。经过多年努力,在成为香港首富之后,李嘉诚仍然保留了这个习惯,他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

李嘉诚说:“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手表总是比正常时间快10分钟,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守时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前做好准备。生意人都知道,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就很可能会失去它。为了能更好地抓住机会,我就习惯了比别人都快一点儿。”

就是为了让自己比别人快一点儿,李嘉诚分外珍惜时间。他认为,同样做一件事情,努力多做一分钟,就可能比别人多几分胜算。为了保证自己每天的生命比别人提前开始,他每天早上必定会在5点59分之前起床,然后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的高尔夫。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都会准时到公司上班。每天当员工来到公司时,他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晚上不论多晚,他都要把工作干完,绝不允许自己把工作带回家。因此他常常是全公司最早上班和最晚下班的那个人。

机会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李嘉诚为了能时刻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将自己手表拨快了10分钟。而他也正是依靠这个习惯,才得以在比别人快半拍的节奏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界神话。如今,已是一位近90岁老人的他,依然坚持保持着比别人快10分钟的习惯。

李嘉诚的这个做法,被很多企业家拿来效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成功,不只要做得好,还要快,就好比赛跑,第一名可能只比第二名快那么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就是赢与输的差别。第二章投身销售,初露锋芒

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的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以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第一节 不安于现状,主动跳出安乐窝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凡成大事者,必定要承受别人所不能承受的辛苦与磨炼。一个人一生中会遇见很多困难,有的人会在困难中愈发坚毅,有的人则会成为苦难的奴隶,永远倒在它的脚下。

李嘉诚无疑是前者,他很好地利用了他人生中的苦难,让自己的眼光和心智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提升。心智和眼光对一个商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它们,才会让思路更加开阔,更有远见,看到那些隐藏的商机,抓住别人看不见的机遇。

当年李嘉诚为了养家,不辞辛苦在茶馆当起了端茶倒水的堂倌,之后又因为想要学一门手艺而投身于舅舅的公司。经过一番努力,他已经不用再担心家里的生计问题了。于是,永不满足的李嘉诚又有了新的想法。

其实早在掌握了钟表装配这项技能后,李嘉诚就觉得,钟表界之前让他好奇的那点儿神秘感,已经荡然无存了。那时候的李嘉诚已经17岁了,长期关注钟表生意的他,已经对钟表业的未来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他知道自己若是继续在舅舅的公司工作,必定会有一个不错的生活,却难有出头之日。更重要的是,李嘉诚是一个有想法的人,而他当时的很多想法都和舅舅的想法相矛盾。其实,庄静庵是一个开明的人,只是他的身份和地位,不允许他彻彻底底地接受一个刚刚入行不久的少年所提的种种意见。不管怎么说,庄静庵的压制,让李嘉诚坚定了想要另谋他就的决心。李嘉诚将辞职的想法告诉了舅舅。庄静庵一直知道外甥的抱负,知道他必定不甘心为别人打一辈子的工,因此没有太过挽留,只是叮嘱李嘉诚照顾好自己。

李嘉诚并非忘恩负义的人,他没有忘记舅舅曾在他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也确实想要报答舅舅,但无奈自己有更高的理想,只能在别的方面报答舅舅。因此,李嘉诚在离开钟表公司之后,将自己对钟表行业的想法和意见统统告诉了舅舅。

李嘉诚认为,瑞士钟表的生产技术十分成熟精湛,它们已经牢牢占住了高端市场,拥有无人可及的地位。这一点,日本人早就意识到了,他们避其锋芒,把发展重点放在了钟表业的中端市场,率先开发出了电子石英表,也就是说,钟表行业的中端市场,也已经被日本人占领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若是想让香港钟表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在代理瑞士表的良好口碑之外,瞄准中低端市场,拓展属于自己的品牌,唯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保住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的地位。

这番对话也让庄静庵对自己的外甥有了新的看法,之后庄静庵也多次在人前表明,外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比同龄人要成熟,尤其是他看东西的眼光,有时候比他都要独到。

庄静庵到底有没有采纳李嘉诚的意见,无从知晓。但是李嘉诚的这番分析确实说中了香港钟表业之后的发展。后来的香港钟表业确实以物美价廉获得了中低端市场的青睐,成为世界上继瑞士和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都说英雄出少年,少年的李嘉诚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只是因为那时候他年少位卑,才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李嘉诚离开钟表公司后,转到一家五金厂去上班。对于他的做法,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们认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又这么能干,以后肯定会得到器重,前途一片光明。

但李嘉诚偏偏放弃了在那里的一切,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五金厂,成为一名大街上的推销员。这个别人并不看好的工作,在李嘉诚眼中有着非常特别的价值。销售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职业。这正好符合李嘉诚想趁着年轻在社会上闯荡一番的想法,而销售接触的人也多,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市场,李嘉诚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这么看来,倒是可以理解李嘉诚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了。

就这样,李嘉诚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新篇章。第二节 打破思维定式,直销铁桶

李嘉诚在五金厂的任务就是推销铁桶,这个工作和前两份工作不同,需要到外面推销。面对新的挑战,李嘉诚既兴奋又激动。一开始,他没有立刻跟别的同事一样出去推销,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市场状况。他不停地想,怎么样才可以和客户说上话?如果有机会让他跟客户说上话,他第一句应该说什么?对于那些已经有合作的客户,他要怎么做才可以维持住这种关系?李嘉诚犯了难。这些问题从书本上找不到答案,而且他本身也是一个不擅言谈的人。

在当时,五金厂的铁桶一般都是销售给杂货铺的,很多人都按照这个思路来推销。但是李嘉诚却一心想突破这个固定模式。经过深思熟虑后,李嘉诚决定将铁桶直销给客户。也许是因为他在茶馆做过伙计的原因,酒楼、旅店这种地方就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可是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直接从零售商进货的。李嘉诚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直接到酒店、茶馆这些地方,向老板们分析,从销售商进货与从他这里直接进货有什么不同。

李嘉诚告诉那些老板,如果直接从他这里买产品,可以比从市场上买节省出两成的价钱,而且他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送货,这样可以节省客户的精力和时间,并且,他还保证人手充足,随时送货。如果工厂有了新的样式,他可以保证第一时间将新的样式送给客户看。

李嘉诚的分析十分在理,很多客户都被他的话打动了,纷纷出钱买李嘉诚的铁桶。李嘉诚一次就卖出去一百多个,当月的销售业绩非常出色。

突破酒楼这一难关之后,李嘉诚又将目光放在了那些家庭散户身上。于是,李嘉诚开始每天走街串巷,和不同的人群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慢慢地,李嘉诚了解到,那些高档住宅的家庭,很多都不再使用白铁桶,而用上了铝桶。当时铝桶的价钱要比铁桶贵多了,而这也形成了一种潮流,就是使用铝桶就代表有钱、有身份。因此,李嘉诚直接将目标对准了中下层的居民。

对于这些中下层的居民来说,每个家庭只能使用一两个铁桶。可是,销售给这些散户有一个好处是酒店和旅馆都比不了的。单个散户的购买力有限,但若是能将他们聚集起来的话,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李嘉诚一早就发现了散户中的推销能手——那些爱说东道西的老太太们。

这些老太太都空闲在家,串门聊天儿是她们每天必做的事情。李嘉诚知道,只要将铁桶卖给她们,她们用过之后一定会向邻居夸耀,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们公司的铁桶就可以迅速地传播开了。

其实李嘉诚之所以有把握将东西卖给这些老太太也是有原因的,他觉得这些老太太通常都是有孙子的人,而李嘉诚自己的年纪又和她们的孙子差不多少。看着和自己孙子一般大小的李嘉诚走街串巷,必定会心生怜悯,这样一来,李嘉诚想要向她们推销产品就简单多了。再加上李嘉诚长得浓眉大眼,又斯文有礼,十分讨这些老太太的喜欢,这些老太太自然也愿意帮助他。

李嘉诚的“老太太推销法”,再次为五金厂带来了一大笔生意。其实自从李嘉诚来了五金厂之后,五金厂的效益就变得越来越好,这让五金厂的老板十分高兴,对李嘉诚也十分赏识。

但是这个十分受老板重视的第一功臣并不安分,他想离开五金厂另谋高就。这可让老板着急坏了。他提出愿意给李嘉诚晋升加薪,希望李嘉诚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但是李嘉诚心意已决,他认准了五金行业已是日落西山,与其等到工厂倒闭后再考虑转行,不如现在就努力寻找别的突破口。

李嘉诚眼中的这个突破口,说来也巧,正是来自李嘉诚推销铁桶时的一个“滑铁卢”。

那时李嘉诚在推销镀锌铁桶这项工作上已经游刃有余,很多别人拿不下的生意,经李嘉诚一出手,就可以成功签下。这个“滑铁卢”,就是在李嘉诚的推销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出现的。

事情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李嘉诚与万和塑胶公司总经理王东山在酒店里相遇。他们同时为推销自己的东西而来,平时无往不胜的常胜将军李嘉诚却败在了这位总经理的手里。

王东山推销的是当时方兴未艾的塑胶桶,这种桶轻便耐用,也不怕碰撞和浸水,而且较铁皮桶来说,价钱也便宜,因此一经上市,就深受大众喜爱,迅速成为了畅销产品。香港当时刚刚脱离日本侵占,百废待兴,人民手中并不宽裕,对价格低廉的产品需求旺盛。不管从哪方面说,消费者都更倾向于购买塑胶桶。

结局毫无疑问,王东山轻松签下了大批订单。这次失败,也引发了李嘉诚的深思,让他感觉到,铁桶在市面上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同样,他也意识到塑胶制品在日后必定会大卖。

李嘉诚在门口叫住了准备离开的王东山,询问了一些关于塑胶桶的问题,并和王经理一起讨论了塑胶制品的市场状况和发展前景。两人都是敢闯敢拼有思想的人,很多想法不谋而合。

善于思考的李嘉诚也引起了王东山的注意,他十分看好这个年轻人,希望李嘉诚可以成为他的帮手。李嘉诚也确实看好这次机会,于是毅然离开五金厂,进入了王东山的塑胶厂里。

其实李嘉诚很早就有心接触新业务,虽然那时候他在五金厂业绩不错,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想要创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是自己还没有那样的实力,只能一边积累,一边寻找更好的去处。

他看好塑胶产品之后的发展,相信塑胶制品日后必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那时候的李嘉诚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快掌握塑胶制品的制作方法。当然,开公司对于当时的李嘉诚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李嘉诚告诉自己,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情,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的,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在五金厂还是之后的塑料厂,李嘉诚都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告诉自己要静下心来,只要肯踏踏实实地工作,就一定能换来成功。第三节 销售的秘诀:生意无处不在

李嘉诚在做销售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他之所以能在销售行业做出如此出色的成绩,全是因为他肯比别人努力。

李嘉诚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这样一番话:“不可否认成功需要机遇,但是机遇不是常有的,即便有,它也只会降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我常常会想到自己做销售的那段日子,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自豪无比。那时候我才十几岁,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年岁尚小就放松自己,因为怕不如别人,我总是用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工作。很多不应该我做的事情,我也会抢着去做。因此,我的业绩自然在其他人之上。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没错,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很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但是能抓住机遇的,总是那些有准备的人。我的成功,就是因为我在机遇来到之前,充分地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很多事情,因此才能在机遇出现的时候,准确无疑地抓住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从李嘉诚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将销售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必经阶段。在他看来,销售工作让他得到了人生中最好的锻炼,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他感谢上天赐予他苦难作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他也确信,正是苦难帮助他成长,帮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俗话说得好:“穷出来的聪明,饿出来的智慧。”困苦可以轻松将平庸者的生活打碎,让他们的希望破灭,但是对于那些有志之士来说,困苦却是提升自己的最好的老师。

李嘉诚一直铭记着一句话,那就是:不要得罪任何一个消费者。他一直遵守这一原则,多交朋友,从不树敌。

很多时候,李嘉诚都是有意地去结交各种朋友。每次结识陌生人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生意,而是如何和这个人成为朋友。因为他知道,有了朋友,就有了生意,即便做不成生意,也可以多交一个朋友,终归不是坏事。再说今天没有生意,不代表明天也没有生意,他始终相信“多个朋友,多条出路”这句老话。

广交朋友这个方法,虽说的确可以带来生意,但效果缓慢,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一个人要去寻找生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相比起来,若是生意可以主动跑来找你,就容易得多了。但是,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生意自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找上门。若是想让生意来找你,朋友的帮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事实上,交朋友也是有方法、有原则的。一个人若想交到朋友,首先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总是想占别人的便宜。要不然,非但交不到朋友,还有可能给自己树敌。这个道理是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告诉他的,庄碧琴说喜欢占小便宜的人,不会有朋友,不管是做生意还是生活,都要先让对方得利。因此,李嘉诚在更多的时候,都喜欢让利给自己的生意伙伴。当然,按照李嘉诚的说法,最后受益最大的还是他自己,因为很多人会因此而愿意和他合作。

李嘉诚说:“最精明的销售,是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的,甚至是自己的举手投足中。对那样的人来说,生意是无处不在的。”第四节 审时度势,发现塑胶商机

李嘉诚在结识王东山之后,就开始留意塑料制品的市场。最开始的时候,香港只有几家塑胶厂,可是没过多久,就迅速涌现出大量类似企业。看着一家家塑胶厂的成立,李嘉诚更加相信,塑胶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代替多数金属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于是,在得到塑胶厂老板的真诚邀请后,李嘉诚毅然离开五金厂,成了塑胶厂的一个小职员。

当然,让李嘉诚跳槽的最大原因,还是来自他内心对出人头地的渴望。他明白,若想成就大事,就不可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状况,要时刻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抓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让自己前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从自己的小圈子中走出来,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在离开五金厂的时候,为了表示对老板的感激之情,李嘉诚将自己对五金行业的所有看法都告诉了老板。

李嘉诚分析了当时市场的形势:塑胶制品有它独特的优势,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这种新型产品,而且塑胶制品的价钱也在降低,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占领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行业,若是不寻找新的出路,一旦本地塑胶制品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五金厂势必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他告诉老板,为今之计,便是避开铁桶等可能和塑胶制品产生冲突的物品,重点做那些不能被替代的金属制品。当然,若是觉得有别的前景不错的行业,转行也是可以的,但要抓紧时间。香港是一个接受新事物极快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在香港就会随处可见了,因此要早做打算,越快越好。

但是,五金厂的老板当时并没有听李嘉诚的建议,依旧按照原来的生产模式经营。没过多久,塑胶制品在香港大面积上市,老板的工厂因此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面临破产。

没多久,五金厂即将倒闭的消息便传到了李嘉诚的耳朵里,他十分替老板着急。李嘉诚觉得,虽然自己现在已经不是五金厂的员工了,但五金厂的老板一直对他不错,现在人家有困难了,自己于情于理都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马上前往五金厂,找到老板,希望老板可以听一听他的意见。

李嘉诚再次和老板长谈了一番,终于说动老板听取他的意见,避开塑料制品的锋芒,制作类似于铁锁这样塑料无法代替的金属制品。果然,这家濒临倒闭的五金厂,在转型开始生产铁锁之后,再次迎来了新的生机。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嘉诚在那个时候,便已经掌握了经商的秘诀。

李嘉诚告诉老板,他早在做销售的时候便知道,要想做好生意,就必须先了解市场。只有在了解市场的情况下,才能根据公司产品的特点,找到最适合的销售渠道。这条原则是他在做销售的那段时间摸索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好的商人,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动向,在市场将要出现变革的时候,先一步完成转型,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这件事再次拉近了李嘉诚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之后老板每次见到李嘉诚,都会十分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阿诚,你在我厂里的时候我就看得出来,你和平常的年轻人不一样,以后必定要做大事的。”

其实五金厂濒临倒闭的时候,李嘉诚已经离开五金厂有一段时间了,按理说,他不必要再去关注五金市场的情况了。但是,那时候李嘉诚始终无法忘记五金厂老板对他的恩情,因此,他总是会在空闲时查看跟五金制品有关的资料,为了能在老板出事的时候帮到他,李嘉诚常常对着资料分析市场,有时候,一坐便是一晚上。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帮助有恩于他的人。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过:“美德不是受人恩惠,而是报恩。当一个人投入到感恩工作的时候,美德就产生了。”

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对于别人的帮助,要真心感谢,那些每天只知道抱怨的人,是一定无法挖掘自身价值的。同样,那些人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不管别人为他们做多少事,他们都会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从来不会感激。他们总是不停地告诉自己,你得到的还不够多、不够好。他们心中的期待,永远得不到满足。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不满足,而变得愤怒,再因为愤怒,更加不知道满足,认为全世界都亏欠自己,慢慢地,任何事情都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无法激起他们的热情,他们将彻底变成一个麻木的人。

可以看出,李嘉诚不是这样的人,他自小就接受父母的教导,要知恩图报。不过,真正让李嘉诚明白知恩图报的重要的还是他小时候在茶馆打工的一件事情。

那时候,李嘉诚为了防止自己因为工作时间过长而打瞌睡,经常会站在茶馆讲故事的客人旁边,听他们讲遇见的奇闻奇事,和走南闯北后积累的经商心得。茶馆是鱼龙混杂之地,什么样的人都有,李嘉诚每天都会听见很多新鲜的事情,常常沉浸其中,忘乎所以。

有一次,李嘉诚听一位客人讲自己做生意的事情,因为听得太过入迷,没有看见这位客人的杯子已经空了。正好另一个伙计路过,看见了这一幕,便大声地斥责了李嘉诚,让他马上给客人添水。李嘉诚赶忙去给客人添水,但因为太过慌张,又不小心将滚烫的开水洒到了客人的裤子上。

这可把李嘉诚吓到了。之前也有伙计将水洒到了客人的身上,然后就被开除了,有的甚至还被客人扇了耳光。那时的李嘉诚还是一个小孩子,没等到老板赶来,就已经吓得浑身发抖。最后还是那位客人看李嘉诚年岁尚小,心生怜悯,主动跟老板说是他自己不小心才把水洒到衣服上的,并且明确表示,不希望老板责罚李嘉诚。于是,李嘉诚因为这个客人的宽容,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这件事让李嘉诚非常感动,他无数次地感慨自己遇见了好人。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庄碧琴,庄碧琴同样听出一身冷汗,她看着儿子说:“积善因必然得善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阿诚,你以后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啊!”从此,李嘉诚便以“行善积德”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第五节 把推销当成艺术,20岁当上总经理

李嘉诚在加入塑胶厂后,没有因为香港市场的不景气而放松自己,反而更加拼命地工作。那段日子,他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他谦虚好学,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学习。

公司规定早上9点上班,他却提前好几个小时出门,跑到别的区域挖掘新客户。中午别人纷纷停下工作,休息喝茶,他依然继续工作。等到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工厂分析潜在的客户来源。在这样的努力之下,他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客户,也得到了老板王东山的认可。很快,李嘉诚被提升为业务经理。可是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不断寻求突破。

李嘉诚知道,要想把一件产品销售出去,就要先了解它,要比任何人都了解它。这里的了解,不单单指了解这个产品本身,还要了解该产品的市场。

因此,他在做销售的时候,利用推销工作的广泛人脉,在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大量收集塑胶行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李嘉诚从同事那里收集起来的,有的是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的,有的甚至是从客户那里了解的。他时常会告诉自己,只有充分了解产品,才能将它们卖出去,因此,他从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获取信息的机会。

李嘉诚会把产品的目标地区,分为很多的区域,将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地记录在本子上。这样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知道,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目标销量。

李嘉诚能够在销售工作上取得不凡的业绩,不单单是努力,他还十分擅长开动脑筋,总是可以想出与众不同的推销方法。

刚到塑胶厂的时候,李嘉诚主要负责推销最新的塑胶洒水壶。当时塑胶制品尚未普及,因此并不好卖,推销了好几家客户,都没有推销出去。

有一次,李嘉诚去批发行谈业务。在等待客户来商讨业务的那段时间里,他看见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于是他就想,不管自己一会儿怎么口若悬河,说服力都是有限的,若想让对方真正接受塑胶壶,就要让他们亲眼瞧见塑胶壶的好处。不如帮一下保洁人员,这样就可以增加说服力。

于是,他主动拿着两个洒水壶帮保洁人员洒水,而这一幕也正好如李嘉诚所愿,被负责日用品的部门经理看见,该部门经理大赞此壶好用,很愿意尝试一下这个产品,双方愉快地签下订单。李嘉诚轻松地获得了一个大客户。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善于总结经验,这些经验即使在今天都是有借鉴价值的。他非常赞同时间就是生命,觉得不应该把不必要的时间花费在做不成生意的客户身上,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自行分清哪些客户是可以争取的,哪些是完全没有必要争取的。对于那些可以争取的客户,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于那些没有购买可能的客户,则不必要浪费时间。因此,察言观色对销售来说十分重要。

在李嘉诚眼中,推销是一门艺术,但是这门艺术,无法在学堂里学到,它需要自己去领悟。那用什么去领悟呢?用那些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看人的技巧。比如当你走进客户的办公室,客户将你请到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对话,那就意味着,客户是想跟你谈话的,这时候你可以根据该产品可以为客户带来的益处说话,但是谈话必须要有诚意,如果你这个时候给客户说一些不现实的、夸张的言语,那就很容易让人反感,从而彻底失去这笔生意。如果客户根本未曾请你坐下,那就表示不欢迎你,这是一桩成不了的生意,对于这种生意,就应该当机立断,绝不拖延。当客户有电话进来,但是他却交给助理,或者其他别的人接听,那就证明他对你的产品非常感兴趣,这笔生意非常可能成功,这时候你必须抓住机会向他展示产品中的优势。如果客户总在接电话,并且没完没了地和下级沟通,那就说明他希望你尽快离开。如果客户递给你一杯茶,那就是告诉你,他对你的业务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希望你可以长话短说,最好不要超过一杯茶的时间。总之,察言观色对一个推销人员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拼搏了一年之后,年底老板根据业绩来定年终奖,李嘉诚这个后来的小员工,竟远远超过了众人,位居第一,年终奖金额高出第二名七倍之多,甚至比总经理都要高。虽然这是他凭借业绩挣得的,但却让老板很头疼,因为如此大的奖金差距很容易让其他员工产生不满或嫉妒心理,这对公司是非常不利的。李嘉诚此时表现出了自己超高的情商,他看出老板的苦恼,主动跟老板表示降低自己的奖金,只和第二名相同就行。要知道,当时李嘉诚并没有那么富裕,还要承担整个家庭的开支,舍弃如此多的利益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嘉诚是个顾全大局,而且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人。这两个优点将为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莫大助力。

因为李嘉诚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老板对他非常器重。在他20岁的时候,他再次获得晋升,当上了总经理,负责塑胶厂所有的日常事务。第六节 摆正心态,为自己工作

从茶馆打杂的小伙计,到给舅舅打工,做五金厂销售,再到成为塑胶厂的经理,李嘉诚一直是最努力的那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他始终尽全力做到最好,这已经不光是为了挣钱那么简单。

在打工这一点上,很多人都弄不清自己到底在为谁工作。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为老板工作,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不管干什么活儿只要过得去就可以,能少做一点儿绝不多做,能敷衍了事绝不认真。抱持这种态度的人,工作基本上都做不好,更别说做出什么成绩。

而像李嘉诚这样的人,心中的念头便是,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为自己工作。无论是茶馆、钟表行,还是五金厂、塑胶厂,都只是一个平台,是自己学习行业经验,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平台。努力工作,赢得利益的不光是老板,自己也能从中收获不少好处,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说到如何打工,可能没有人比“打工皇帝”唐骏更有发言权。唐骏是江苏常州人,曾在美国创办过三家公司,后来进入微软,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之后他曾先后担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盛大网络公司总裁、新华都集团总裁,单看这份打工履历,便可以看出“打工皇帝”这个名号得来不虚。对于如何打工,唐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打工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不是在为别人打工,是在为我自己打工,为我的财富、人生和未来打工;打工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创业,因为结果都是一样,通过打工获得了财富,获得了认同,获得了经验。”在唐骏看来,不管在哪家公司,处于什么职位,所做的工作都是为自己而做的,只要认真去做,自己终将获得收益。作为一名专门为别人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唐骏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职业经理人我觉得挺好,全中国90%以上的都是像我这样的打工人,我们在为自己打工,要有这样的心态。”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便活在天堂;把工作当成一种义务,你便活在地狱。”那些把工作当作为老板做事的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更多时候会陷入痛苦。然而生活本不该这样,我们工作首先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其次是从工作中学习技能、经验,好让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发展。自始至终,我们的目标都不是为老板挣钱,可为什么一进入岗位,就变成为老板工作了。我们来这里,不就是为自己工作的吗?

李嘉诚在后来成为成功的商人之后,还总是回想起自己以前打工的日子。虽然他认为创业是比打工更好的选择,甚至说过“打工是愚蠢的投资”这样的话,但是不可否认,他在打工时的态度,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无论是当茶馆小伙计时学习察言观色,还是在钟表行研究技术以及行业前景,他都是极为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在为自己工作。

不管是准备像李嘉诚这样将来自己创业,还是想要像唐骏那样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专门为别人打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工作是为自己做的,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决定着自己将来会踏上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工作之前,先摆正自己的姿态吧。第七节 心怀壮志,辞职创业

李嘉诚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历练,他对于销售业务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他清楚地知道,在生产和管理方面他还是完全不懂的。于是他转变目标,开始学习生产方面的知识。每天一早,他就和工人们去生产车间上班,学习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

李嘉诚凭借着他的聪明、好学和加倍的努力,很快就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公司的台柱子。那个时候,他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若是旁人,很可能已经满足了,但是李嘉诚的人生信条中从来就没有“满足”二字。他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创业的资本了,可以放手一搏了。于是,他再一次选择了辞职。

在李嘉诚心中,打工只是通往成功的一段路程,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继续走下去。而前方的道路便是开创自己的事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