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你为什么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18:15:27

点击下载

作者:考拉看看财经中心·李立,彭瑾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董明珠,你为什么能

董明珠,你为什么能试读:

前言

董明珠,在格力近三十年的岁月里,背负了太多。

在格力打市场的时候,她是销售界的铁娘子,竞争对手忌惮她,说她“走过的路不长草”;在公司面临转型之际,她受命掌舵格力,带领集团转型求变。

和雷军的十亿赌约,让董明珠迅速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她亲自代言格力手机,时而怒骂股东,时而在真人秀节目眼泛泪光,她让人们知道,哦,企业家原来可以这样的。

这两年,“话题女王”董明珠,从不缺关注。站在聚光灯下的董明珠倒腾出了很多事情,几乎每一个事件都能让舆论热议很久。然而,在热度消退之后,有没有人思考过,董明珠要干什么?

人们关注她骂人放狠话,却未曾真正去了解董明珠的种种举动是为了什么?人们关注她赌上全部身家投资了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却未曾真正了解董明珠的目的是什么?

拨开外层的热闹繁华,我们必须深究,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年过60岁的女企业家仍然坚持冒险求变?第一章 董明珠为什么入股银隆?

2016年1月18日下午,珠海“两会”会场,董明珠和魏银仓碰面了。一个是叱咤风云的“家电女王”,一个是新能源界的领军人。“格力有电机厂、有模具开发、有成型的工艺,因此可以和银隆新能源联合开发。”这是董明珠和魏银仓聊了许久之后的初步结论。

11个月后,董明珠以个人身份投资珠海银隆,这家公司正是魏银仓一手创立的。董明珠说:“今天,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话音一落,就意味着这场义无反顾的改革开始了。

这次投资是董明珠几经波折之后的结果。但她的初衷,并非如此。她最初的愿望是,由格力出面,全资收购银隆。

谁是银隆?

2009年,50岁的魏银仓创建了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前身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魏银仓大学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是个典型的“技术男”,高级工程师。

魏银仓的家乡武安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矿产资源以铁、煤矿为主,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对于旧式的能源消耗型发展方式,魏银仓十分熟悉。而在新的时代,他决心跟随新能源的趋势。

银隆刚成立一年,就收购了全球钛酸锂电池技术领军企业——美国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53.6%的股权,并将其核心技术、生产线、销售体系一并收入囊中,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且于2011年对其实现战略控股。

关于这次收购,公开资料有限。低调的魏银仓也只是偶尔提起过有关细节,他曾解释称:“银隆钛不仅仅是造一个钛酸锂电池,我们过去收购了美国奥钛,是利用收购奥钛在材料界率先掌握材料纳米化技术,长寿命的钛酸锂,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可循环,对资源的不破坏,对后代的负责,这是钛酸锂的特质。”

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具备钛酸锂电池产业化应用且超过八年以上经验的企业只有两家,一是银隆控股的美国奥钛,二是日本东芝公司。在我国,也只有五家左右的企业致力于钛酸锂电池技术的应用开发。这样的竞争环境,无疑有助于银隆的发展。“吃掉”奥钛的核心技术之后,银隆从2012年开始陆续收购珠海广通、石家庄中博等汽车企业,如预期一般,在纯电动客车发展的路上继续前行。

2013年,在掌握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后,银隆正式启动钛酸锂电池量产。一般电池使用寿命3年~5年,而银隆电池使用寿命可超20年。“6分钟快速充电”、“严寒环境条件下使用”、“30年循环使用寿命”、“不起火不爆炸”等特质,是银隆产品的巨大优势。

2015年,银隆新能源汽车销售订单7000辆,产值总金额达上百亿元。其中,完成生产纯电动客车3189辆,销量排名全国第七。目前,北京公交已经大量使用银隆钛电池和银隆纯电动客车。据测算,在美国运行的800多辆电动大巴中,就有790辆采用了银隆钛酸锂电池。

如此,2016年3月,当格力发布公告透露拟筹划发行股份收购银隆之时,银隆的估值已经超过50亿元。同时,中信证券联手华融资产、东方资产、阳光保险、三峡资本、北京公交等20家品牌企业共同注资数十亿人民币,成为了银隆主要股东。

银隆虽然资金用度巨大,但它具有令人憧憬的美好前景,能够吸引政策和资金的资源,所以一直不缺钱。但得益于政策支持的同时,银隆也随时置身在政策风险之中。从长远发展来讲,银隆要想办法降低政策风险有可能带来的麻烦。

这时候,“金主”格力出现了。一波三折,收购失败

8月19日,在停牌6个月之后,格力发布公告称:将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银隆100%的股权,收购总价款为130亿元;向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总额10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珠海银隆项目建设。

董明珠透露,格力之前也曾投入大量资金,尝试过自主研发新能源电池技术。但经过评估后认为,收购珠海银隆是格力获得该项技术最经济、高效的方式。

如果收购成功,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安全、节能,可以与格力的光伏空调、智能设备等家居产业链结合起来协同发展,预计将带来万亿元的收益,甚至摆脱对城市电网的依赖。“我们过去有一句话是‘弯道超车’,我认为这句话是传统语言,新能源改变了这句话,我们现在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超车’。”董明珠曾公开谈到,要与银隆合作加快速度建立新能源电池的生产基地,弥补产能不足的影响。“我们要让中国所有造车的都快速地转换到新能源的时代,用上我们的新能源电池,我要让银隆电池为中国乃至于世界服务。”

在董明珠眼里,银隆甚至可以等同于格力的未来,是“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正因如此,她才不计一切代价的要和银隆成为一家人。在双方谈判收购事宜期间,董明珠和魏银仓时常一起参加外界活动,比如在美国硅谷举行的“2016 SVIEF全球领袖创新对话”等。

诸多举动释放出了彼此友好的信号。不过,尽管管理者的个人意愿十分强烈,最终要做成事,还要考虑更多因素。

10月28日,格力召开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涉及有关银隆收购的提案表决。当时,有78位股东到达现场进行投票,代表股份20.26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33.6804%;通过网络投票的股东5063人,代表股份12.32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20.4887%。

这次股东大会冲击性极强。由于银隆收购相关提议未被通过,董明珠当场发飙:“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你有什么辙?”10月30日,格力发布公告说明,收购银隆提案的赞成票未达三分之二,未通过。

然而,最具戏剧性的是,格力电器微信公众号在10月31日早7点刊发文章称:“经过现场股东投票与网络投票,均以超过2/3以上赞成票通过了格力发行股份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这意味着格力收购银隆跨界新能源领域获得股东大会的大力支持。格力三季度各项业绩指标均表现优异,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成功收购银隆之外的又一个利好。”

银隆收购提议到底有没有通过表决,成了一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格力根据中小股东的意见,对此提案进行了修改调整。

而半个月后,格力电器再发公告称,公司收到珠海银隆发出的书面告知函,被告知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的审议通过。珠海银隆基于表决结果决定,终止本次交易。

鉴于此,格力电器决定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渡过观察期

谈了大半年的收购,磕磕碰碰,最终失败了。但董明珠表示:“我今天还是跟大家宣布,新能源虽然没有收购成功,但是我董明珠一定要做。”

格力放弃了,但董明珠没有。然而,此时的董明珠,陷入了一个新的困境。2016年11月11日,在网民们疯狂购物的这一天,董明珠被免去格力董事长职务的消息传开了,其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双十一”。

据一则名为《关于董明珠同志免职的通知》的资料显示,珠海市国资委在10月18日对格力集团董事会发出了通知:“免去董明珠同志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职务”。

这一消息很快得到了各方证实。

格力电器官方回应称,“董总基于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本人意愿,主动辞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仍继续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专注于推动格力电器的发展。这是正常的工作变动,珠海国资委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董总工作!”

对此,舆论猜测纷纷。有人认为这是国企的正常人事调整,有人猜测是提前布局两年后的董事会换届,也有人分析认为是股权原因。人们热议不断,董明珠却十分淡定,她的心思还在银隆身上。几天后,格力电器发布关于终止收购的公告,文中对银隆仍然赞誉有加,称其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

这样的结果,不太符合董明珠的作风。业内很快有人分析,终止收购看起来是结束,但很可能只是一个开端。于是,等着董明珠再次行动的看客,也不在少数。

没想到,董明珠在沉默了数天之后,在11月底公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格力电器员工每人每月统一加薪1000元,安装工每安装一台空调多加100元。按此计算,格力有71419名员工,一个月花掉7000多万,一年就会增加成本8.4亿。

面对因为赌气才加薪的质疑,董明珠表示:“如果赌气,我的利润就会下滑。我加了工资,但利润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这次加1000块钱人民币,我认为我是提高了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我一定让格力的人走出去,他觉得我是格力人,他有一种自豪。”

除此之外,董明珠在当月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我是创始人》中大打感情牌,也是吸睛无数。她直面镜头谈论压力,收起了往日的锋芒,哽咽地的表示:为何人在遇到困难时,朋友大多是锦上添花而已,雪中送炭的为数不多?

但是就算眼泛泪花,她还是坚定地表示:当决定正确的时候,即使别人不理解,也要坚守下去,你应该要敢于用结果告诉他,你的决定是正确的。经营企业难免遭遇困境,困境之中更要注重心态,永远当一个施舍者,而非被施舍者。

被银隆拒绝之后,董明珠也没有闲着,她一直活跃在公众视线内,也一直在观察和等待,更多的好戏还在后头。杀手锏:个人投资银隆“今天,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里面去,因为我看到它是未来对中国制造强国之梦的一条必经之路。”在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董明珠出此豪言。

这是一条重磅消息。董明珠个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团下属企业、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个人与珠海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增资30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据悉,董明珠个人投资约10亿元,获珠海银隆约7.46%的股权。格力的大门关闭了,但董明珠仍然在用个人的力量,希望为格力开一扇新能源的窗户。这或许是董明珠的无奈之举,或许是一条绝妙的应对之策。

此前,董明珠曾提出“再造一个格力”,因此大力支持公司的多元化发展,推出新产品、收购珠海银隆在内的多元化被认为是为了“下一个千亿”。董明珠则表示:“如果只是为了造车、为了下一个一千亿 ,那格力和银隆的合作就是盲目的。格力电器的发展需要电池这一块,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做汽车。”

成功投资银隆的董明珠,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进入了主人翁的角色。

她说:“我今天在这里投资了银隆,我代表银隆说一句话,你用了银隆车,十年保证你不换。电池坏了是我的,没人敢跟我站在一起喊这句话,这就是中国骄傲。我们中国一定有能力在过去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落后产品的状况下奋起直追。未来五年,我们相信像银隆这样的追求技术、挑战自我的企业会不断地涌现,中国一定能实现中国制造强国之梦。”

这样的语言似曾相识,董明珠每一次为格力高呼之时,也是如此的霸气。

在中国制造论坛上,魏银仓也感动地表示,当前是调结构转型的攻坚期、关键期,银隆新能源又赶上了一个新型产业的高速发展的列车,银隆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六年前,当董明珠和魏银仓双双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件大事30位人物”的领奖台上时,或许没有想过双方会在六年后达成合作。

有人大胆猜测,以个人身份投资银隆的董明珠,如若2018年换届时离任,很有可能离开格力,转而全身心投身银隆。未来到底如何,我们拭目以待。首富为何跟投董明珠“我觉得董明珠调研了就行了,我不用做调研。”“那我还真不大清楚(占银隆的股份额)”“没有什么深思熟虑,就是相信董总。”“我们下边人去看过(银隆)。他们说还行,董总说投我就跟着投,我就没考虑那么多。”

言语间,王健林投资银隆5个亿,但他把原因归结于对董明珠的充分信任,颇有一种董明珠说了算的感觉。似乎非常轻松地,王健林就完成了万达对制造业的第一份投资。同时这又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一份投资足足花了近30年。

王健林对董明珠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万达所有的小家电这一类的产品,我们都是发了文件的,全是选的格力。”王健林不断强调,投资银隆是因为万达和格力是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而自己和董明珠是互信的朋友。

诚然,作为商人,王健林也有基本的考量。“不要以为我们仅仅是友情赞助,我自己判断它是有前途的。它的前途我倒不觉得在新能源汽车上,我觉得更多的是在储能上。”他预测,如果把储能技术商业化,银隆的市值就会翻倍。

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王健林就注意到了储能。“全中国能耗的一半是被房地产消耗的。储能能够在低峰时候冲起来,这个事情15年前世界行业建筑团队就在研讨,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真正能够商业化的。所以我们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储能技术真正地做到稍微商业化,要做到这点,也许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按照银隆的规划,其致力研发的氢钛动力总成,不仅服务于电动汽车领域,还将服务于更为广阔的储能市场。或许正是这样的想法吸引了王健林的加入,促使王健林决定参与一把储能市场。既然多年前就有所设想,那何不借此机会实现曾经的想法呢?

得到首富的投资,魏银仓当即表示:“新能源不是一个简单的炒作,不是一个PPT造车,更不是圈钱的机会。”并向王健林保证,“未来十年把全世界最好的储能技术用到万达的商业广场上。”

王健林态度乐观,他认为,企业家作用在于有前瞻性,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点。与银隆的合作,对企业来说,是“各取所需”。

除了董明珠个人和万达之外,银隆还获得了中集集团下属企业、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公司3家企业的投资。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熊青云提出,与银隆新能源的合作是京东向新能源领域踏出的第一步。比如,银隆的新能源汽车能够与京东物流相结合。“电商的优势在于,物流的车辆拥有路径相对固定、运营时间较为规律的特点,更易于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中集集团副总裁李胤辉则透露,中集集团与银隆将就机场、冷藏保温车、货运、重卡和轻卡等领域展开合作。正如王健林所言,各家企业的投资不仅是因为友谊信任,而是“各取所需”。

魏银仓给了投资者们这样一份蓝图:2016年在国内,银隆攻占了超过30个省70多个城市,国外至少有4个国家;2017年国外市场会争取超过10个国家100个城市和地区。到2020年,争取实现商用车产销10万台,目标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各占50%。第二章 董明珠的危机是什么?

海尔的张瑞敏和美的的方洪波是董明珠的老对手了。

交手多年,董明珠从没像近两年一样,不断感受到来自对手和外界的强大压力。时移世易,成败萧何。

过往格力一直坚持的“专业化”道路,曾为她带来全国全球双冠的无上荣誉,而今,却正在逐渐转变成格力的致命短板。专业化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开始显露。

随着家电产业价值曲线的下滑,不可逆转衰退趋势将董明珠和她的格力带到了巨大的风险漩涡中心。

两大对手都在奋力拔脚走出泥潭,我们看到海尔发动伤筋动骨的模式变革,我们也看到美的合纵连横的消息频见于报端。在这样的时刻,面对危局、面向未来,董明珠不得不开始一次自我追问了:接下来,格力又该做些什么?大招频出的对手

2016年对于国内家电行业来说,是一个“并购年”。

家电行业的三大巨头——美的、格力、海尔都在不断地的“买买买”过程中加快着自己的国际化和多元化转型步伐。

比如青岛海尔用55.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后简称GE)家电;美的集团用514亿日元收购了日本东芝白电、37亿欧元收购了德国库卡;格力电器原本也拟出130亿元并购珠海银隆。

据说,本次三大巨头为了并购,动用资金总量超过800亿元,这个资金量级在国内家电业历史上,史无前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四处并购呢?一切或许还得从中国日渐式微的家电产业大环境说起:

众所周知,随着移动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互联网经济对白家电等实体经济造成了几乎致命的打击。近两年整个白电市场陷入低迷,进入库存消耗战。尽管美的、格力、海尔三大巨头在家电领域已血战数年,但行业平均利润率却在不断地下降。

而与此同时,本身自带智能基因的那些从互联网领域跨界而来的竞争对手,也在慢慢开始蚕食市场。乐视TV、小米电视、PPTV、微鲸电视、看尚电视等等字样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

这时,以美的、格力、海尔为首的白家电传统企业纷纷谋求智能化转型的新出路,这也是各大媒体报道中常常提及白家电行业寻求家电之外的“第二跑道”,以开掘业绩的新增长点的说法。

2015年8月,美的对外发布《机器人产业战略发布暨与安川电机投资设立机器人合资公司的公告》,正式宣布进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市场。并成立“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注册为全资子公司,即“美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美的也首次买入了库卡的股份,当时收购的股份比例为5.4%。

2016年2月,美的将其所持库卡股份的比例提高到了10.2%,成为库卡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2016年3月,美的又将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17.8%股权收入囊中。

6月24日,美的宣布拿到了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80%的股权。

2016年6月1日,美的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以现金方式全面要约收购库卡集团的股份,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115欧元。

2016年6月29日,美的宣布已与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签署股份收购协议。

2016年6月30日,美的以33亿元成功收购东芝家电业务的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权。

2016年10月17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的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获得重大进展,欧盟委员会已在当地时间13日批准了这一收购案。

2016年12月15日,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出售美国业务为美的收购做准备。

根据美的这一系列的海外并购举动不难看出,机器人行业应该就是美的董事长方洪波为美的选择的一个“第二跑道”。他们通过收购东芝打通下游国际渠道,又通过收购库卡夯实上游生产制造。

很多人可能不大了解刚被美的并购的库卡集团。这家公司在德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真正的德国制造老牌公司,目前已是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

根据IFR2015年的数据显示,库卡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均独占鳌头;即便是在一般工业领域中,库卡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也是位居欧洲前三。

对于美的来说,库卡的核心优势或许就在于机器人综合制造实力强、下游应用经验丰富。通过此次收购,美的便可以跨界布局机器人领域的中游总装环节,并且积累下游应用经验,为其在中国推广做足铺垫。

这一点在美的要约收购库卡的报告书中也得到了相关的印证应证,在报告中曾提到“美的可凭借库卡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公司生产效率,推动公司制造升级。”

此外,一位美的内部人士曾某报道中透露,在零件生产这块自动化水平高些,但组装部分主要还是靠人工,“整体的自动化率还比较低,但美的在推动一些自动化的试点”。

足见美的对于自动化的发力,的确有过设想,并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作为控股股东的美的,将获库卡的全部技术和品牌,进而在智能制造的核心领域掌握话语权。

其实家电企业的自动化需求并不低,但现在整体基调是自动化率比较低,美的此轮借助机器人这个切入点,进行自动化产品打造相关试点。不但降低了一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家电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为自己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第二跑道”。

对比美的在机器人领域的巨资并购,你会发现白家电三大巨头中,体量最小的海尔在策略上或许更具有时代气息。这也许和海尔总裁张瑞敏历来推崇的“顾客至上”、“需求为本”的企业理念有关。

2016年1月15日晚间,海尔发布重大资产购买预案,宣布与GE签署《股权与资产购买协议》。海尔拟将花费54亿美元,获得GE及其子公司所持有的家电业务资产。

这里必须特别说明,本次购买内容包括GE家电全部的研发制造能力、在美国的9家工厂以及遍布全球的渠道和售后网络。

GE是全美第二大家电品牌,在美国家电市场占有率近20%,在美国5个州拥有9家工厂,拥有约1.2万名员工,其中约96%都在美国。而且也已获得上千项专利,在美国、中国、韩国和印度拥有4个研发中心。

也就是说,收购一些CE相当于打开了中国企业最难攻下的美国中高端市场,未来颇具想象力。

2016年6月7日,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交易完成,最终收购价55.8亿美元。GE家电正式更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此消息一出,立马引来很多人关于海尔能否处理好收购后两家公司的融合问题。

但要知道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并不是海尔第一次进行海外收购了。早在2012年9月,海尔就曾以超过7亿美元的价格,全盘收购了新西兰家电品牌斐雪派克;此外,2011年10月,海尔又以1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包括三洋洗衣机品牌AQUA及相关品牌。海尔成功整合以上两个家电品牌以及与其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的经验也将为本次和GE的合作提供借鉴。

不同于美的选择机器人领域,打算深挖家电自动化;格力进军新能源领域,研究家电储能和节能,素来看中顾客需求的海尔打算闯入当下最火的互联网领域,利用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思维来发展智能家电事业了。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在考察GE时,多次问起一个问题:“你这个东西联网了吗?有用户吗?”可见在他对于互联网的青睐。

GE家电将有助海尔拥有优秀的员工和庞大的用户资源,借助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