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家庭牧场生产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2:00:57

点击下载

作者:张锦华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家庭牧场生产技术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家庭牧场生产技术试读:

前言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20世纪80年代,贵州省在威宁县飞播人工草场获得成功,拉开了中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的序幕。此后,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贵州山地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同期,我国草地畜牧业科技工作者对南方草地如何开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南方山地畜牧产业开发中的配套技术、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为我国南方草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储备。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贵州省畜牧业同其他行业一样,经过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5年全省肉类产量为198.02万吨,牛奶产量为6.2万吨,禽蛋产量为17.33万吨。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65.2亿元,较2010年增长361.04亿元(2010年为304.1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24.28%。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丰富贵州省“菜篮子”供应;对于助推贵州省大扶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促进贵州省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彰显了畜牧业发展的强势地位。

家庭牧场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农业系统与畜牧业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生产效率。贵州省的草地与农田在空间上镶嵌分布,联系紧密,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空间上的分布形式为农田系统和草地系统之间的耦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家庭牧场模式生产中,在天然和改良的草山草坡的最佳利用时期放牧,为牲畜提供优质的夏秋牧草;在冬春季利用冬闲田和中低产田种植冷季型优良牧草补充了冬春季饲草的不足,剩余的牧草可以用于草产品加工;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精粗饲料的搭配,保证牲畜的营养均衡。家庭牧场模式生产不仅使牲畜一年的饲草供应均衡,同时也使牲畜营养的供应均衡。耕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缓解了贵州耕地紧张的问题,同时可利用草地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度增加,对贵州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家庭牧场模式生产技术是贵州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关键之一。

贵州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但是也是受环境污染最少的地区,是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的理想场所。本区由于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土壤肥力低下,粮食生产形势严峻,致使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下降。贵州有628.33万公顷草山草坡可开发利用,但草地畜牧整体上存在规模小、经营粗放、效益低、区域性或结构性草畜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贵州地区草地和农田镶嵌分布,农业资源和草地资源在空间上距离小,因此通过家庭牧场将“农-草-畜”各种资源耦合,不断放大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贵州喀斯特家庭牧场生产技术,以期为我国西南同类地区牧场生产借鉴。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期)构建技术与示范》《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石漠化地区草地生产力维持及草畜平衡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C09B01-2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草田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示范》2014BAD23B03-3;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规模经营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603;贵州省年度农业攻关项目《贵州家庭牧场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黔科合NY字[2009]3090;贵州省重大专项《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岩溶草地生态效益与健康评价》[2011]6009-4;贵州省农科院项目《肉羊原种场改良与建设》黔农科院院专项[2010]058号的支持和资助。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饲草饲料工作站、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对本书给予了技术协作。在本书出版之际,笔者向关心和支持本研究的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著者2018年10月于贵阳第一章 家庭牧场概论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1.家庭牧场

所谓家庭牧场,就是以草场和牲畜的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和畜群规模,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有较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的畜牧业生产经营单位。家庭牧场具有小型、分散、宜管理、适于家庭畜牧业生产方式等特点,可以为贵州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找到新途径。目前我国北方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等传统草地畜牧业地区的部分牧业大户已经开始向现代家庭牧场方向发展,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过上了现代牧民的生活。

由于家庭牧场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家一户的集体(或国有)牲畜折价归户、草场分户承包、生产资料平均占有而来的,因此,现阶段家庭牧场的牲畜规模不可能很大。反过来讲,这种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家庭牧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是零乱的,也不是靠某项单一技术,而是系统完整地应用农牧业综合生产技术,依据草地农业系统的技术理论,按照前植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后动物生产的体系,进行系统完整的技术组装和应用。具体体现在天然草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和保护治理、季节牧场的科学配置利用、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及土地经营、草产品加工利用、舍饲环境建设及优化、家畜饲养及品种改良、畜产品生产机加工等方面。这些技术既要符合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又要突出成熟实用的技术特点。

反映在定量阐述指标上,现阶段家庭牧场的主题概念大致如表1-1所示。表1-1 现阶段家庭牧场基本情况  2.现代畜牧业基本特征

现代畜牧业的基本框架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技术、产业化发展。(1)区域化布局 区域化布局是由资源、环境、市场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在资源优化的背景下,根据市场需求、环境条件进行最佳配置。(2)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素,但规模的大小受制于资源及环境。在家庭生产承包经营条件下,进行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形成有区域特色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是贵州广大山区农村走现代畜牧业之路的有效途径。(3)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也是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饲草料基地、棚圈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改变并不等于现代畜牧业,饲养管理标准化的实施,才可支持现代畜牧业。(4)产业化发展 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它的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养殖小区+养殖户。3.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特点

世界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0%。国外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欧洲中南部、北美东部和西南地区,其中前两者的生态状况明显优于后者,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显著或者不足以引起生态危机、危害人类生存,草地生态系统也处于优良状态,草地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开发。我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超过55万平方千米,主要以西南为核心地带,包括南方八个省、直辖市,分别为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和广东,其中以贵州为中心向四周呈连续性分布的地区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复杂、类型最全的地区,同时也是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区。该区域主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地水土流失量大、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灾害严重等问题极其显著,制约当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区域(以下简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广,仅贵州和广西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就分别达5万平方千米和4.7万平方千米,并且以每年22500km的速度在不断扩展。尽管多数地区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但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性水土流失,很多地区已无土可流,导致石漠化加剧,最终加剧了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使草地生态系统恶化,草地的潜在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合理利用。在整个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演替顺序依次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藤刺灌丛—次生乔木林—生态演替顶级,由此可看出草地生态系统在整个群落演替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其本身在植被演替中的效用价值。基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群落发生逆向演替的现象,草地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生态问题与经济问题密切联系,作为基础生态系统的草地生态系统,不仅对生态产生显著影响,也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挂钩。(1)水土流失 自然生态系统是以地貌类型为基础框架,再结合气候特征而形成的,从宏观上制约了区域生态系统的主导植被和水土流失的强度。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溶性岩石分布广,岩溶作用强烈,地表崎岖不平,地形起伏大,陡坡多,坡度决定了地表径流和冲刷的基本驱动力,因此导致其产生独特的二元结构,即上部疏松的土层和下部破碎的岩石,使水土流失成为该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仅贵州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就达6.7万平方千米,年流失泥沙6200多万吨,年均2土壤侵蚀模数1288t/km,年侵蚀量达1.9亿吨。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木本植物生长所需时间较长,木本植被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当地形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地生态系统;当水土流失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出现无土可流的现象,草地植被便失去生长的物质基础,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某些区域寸草不生,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相续出现。(2)土壤贫瘠、肥力退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上经历过人口大爆发,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拓展耕地面积成为必然趋势,在土地长期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利用与水土流失双向问题,引起了养分的循环与平衡失调,加剧了土壤的养分贫瘠化及肥力衰减过程;杨汉奎根据峰丛、洼地、石山土地类型测算认为,单位面积上可耕地仅20%~30%,难利用的石质山地达50%以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100人,峰丛、槽谷的人口容量明显高于石质山地,达每平方千米100~150人,黔中丘原人口容量最大,可达每平方千米150~200人,但是现实数据明显高于这一数值,土壤贫瘠无法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西南喀斯特地区以红壤和黄壤为主,与我国酸雨的主要分布区域长江以南地区有大面积的重合,土壤酸化使脱硅富铝化过程加快,营养元素的匮乏与肥力的衰减已经影响到土壤表面植被的生长蔓延,对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草产量及品质是评价草地第一性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内容,土壤肥力过低致使草地生产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的现状。伴随土地不合理利用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外来有机质补充不足,肥力低的土壤不能为牧草提供优越的营养元素,所以也同时给处于基础地位的草地生态系统带来不良效果。(3)水、土、光资源的分布不均 喀斯特地区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地质方面,还表现在水文方面,地表水经过下渗直接转化为地下水,地表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地下水系统自我调蓄和净化能力降低,使低下岩层中的水资源失控,分布不均,总资源量减少,水质易受不合理利用影响而退化。该区域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影响,因此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雨集中,夏季大范围的大雨、暴雨及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易于出现,该时间段岩石所受的侵蚀作用较明显,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流失后的水土有相当部分并非直接倾倒入河流中,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沿着岩石裂隙进入地下,再由地下囤积一部分,另一部分随地下暗河流出,水土流失也由地上转为地下,最终导致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喀斯特地区地貌环境复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是当地地貌和气候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贵州省,冬天几乎都处于阴雨绵绵的天气,光照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基本的水土资源与光、热产生时空错位,致使植物光合作用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明显的衰减现象,不利于植被生长,尤其是在冬季,当该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而导致生态系统受到极为强烈的破坏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草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明显降低。(4)土地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中,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使覆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率高、土地生态力严重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加快的过程。西南喀斯特代表着全球最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是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亚大陆亚热带气候区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单元。石漠化已成为中国三大生态灾害之一,西南8省、自治区的基岩裸露率及浅盖型喀斯特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最大的岩溶区和生态脆弱地带,与黄土高原并列为中国环境退化与贫困最突出区域。石漠化地区具有土层薄、石灰岩裸露、土壤肥力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特征,生态系统退化和石漠化互为结果,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应急机制匮乏,无法短时间内单方面解决类似问题。石漠化作为生态退化的极端表现,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变得极差,并且使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缩短,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如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广西,自然灾害由过去的八九年一遇逐渐变为现在的两三年一遇,每年单受旱涝影响的农作物面积就达115万公顷,粮食减收100多万吨,折合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由此可见,石漠化是当地生态和经济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5)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遭遇了生物生境破碎、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人口快速增长、国家和地方政策不健全等问题的不理想处境,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击。喀斯特地区植被组成和植被群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物入侵分别是生境的破坏和破碎化的第一位因素和第二因素,但是由于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水土流失才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衰减的第一要素。喀斯特山地植被群落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植物为主,草地植被群落密度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草地植被受海拔影响较大;植被群落主要以次生林群落、灌木灌丛群落、灌草群落、草本群落为主,优势群落和次生优势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和基因遗传多样性状况令人担忧,木本植物所占比率明显较低,表明生态系统朝下方向转移。土壤动物在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明显减少,植被的种类和数量伴随着石漠化的发生也呈急速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结果是系统功能的衰减,在整个植被生态系统中,因为草地生态系统抵御外来风险能力明显低于森林生态系统,所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最容易遭受外来作用力的威胁。(6)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在人类数量较少的时期,草地生态系统也面临一些问题,但经过本身的自净和恢复能力,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变广,不合理利用资源的现象逐渐显露,最终导致生态被破坏。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最典型的一类脆弱生态系统和突出的人地矛盾系统,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合理利用的开发活动所引起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土壤质量方面,如李生等报道,土地质量的变化趋势是林地>草地>退耕地>农田,这一报道与一些石漠化地区得出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人为活动导致土壤养分、土壤动物等的垂直分布发生改变。开荒在草地植被的破坏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先锋角色,这也是人口大爆炸引起的问题之一,在某一时间段是对草地生态系统破坏最严重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过度放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人民比较贫穷,家畜在当地的生活开支和劳力援助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农户认为养更多的家畜不但能增加家庭收入,还能提高饮食质量,在某些地区过度放牧已成为石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这与北方沙漠化成因类似;相关政策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生态问题正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才存在,否则只能认为其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生态问题出现的导火线。二、健康养殖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生产的食品无污染、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养殖概念有其空间性、时间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这“四性”特征,健康养殖的概念可以用系统论的方法描述为“应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特定的养殖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系统内外物质、能量流动的良性循环,养殖对象正常生长,产品符合人类需要的养殖综合技术”。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首先必须为社会接受,是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其次,健康养殖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再次,健康养殖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健康养殖生态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养殖环境的管理、组合因子的结合管理、加强对能引起养殖生物“应激反应”的生态因子的监控、合理的养殖密度、合理的营养管理和有效的疫病防控。1.健康的养殖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养殖业走出了庭院式养殖这条路,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贵州是一个以山地地形地貌为主的省份,同时喀斯特地貌发育对植物生长形成岩溶逆境。这些资源特点一定程度制约了该地区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却有利于生态化。就健康养殖体系而言,首先,要打造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从长远规划,高标准建场,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这也是现代养殖与传统养殖的重要区别之一。其次,养殖设施是开展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养殖设施的结构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畜牧养殖应用以及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养殖场建设标准应显著提升,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又要满足生产需求,既要达到防疫卫生条件要求,又要符合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因此应对场地面积、场址选择、建筑布局、圈舍面积、采食宽度、饲养设备、饮水设备、通风设备、清粪设备、供暖和降温设备等基础设施高标准要求,保障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尽快生产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优质产品。2.科学的管理

养殖密度与养殖场的规模大小要协调,根据养殖场的性质和规模,不同畜群的要求、饲养方式、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程度,对养殖场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养殖的高效性。集约化生产是不错的选择,节约成本且提高生产效率,是高效养殖的重要途径。健康养殖在做到科学养殖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成本即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养殖场更好地运转,这种模式才能得到更好地推广。3.优良品种的选育

畜种的质量不仅仅影响生长速度、肉的质量和饲料的转化率,而且影响整个群体的健康。良种是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提倡良种引种、选育、自育,健康养殖模式更应该选择具有高潜力、体型优良、健康无病的优质品种,进行良好的饲养管理,才能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还要具有提高优秀品种的利用率的能力,所以要掌握相关独立自主的繁殖和配种技术。4.标准化、无公害生产

无公害产品是健康养殖的目的,也是养殖业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是保障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获得无公害产品,不仅仅是场地建设和周围环境要符合国家农业部规定的标准,而且所用的饲料、饮水、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同样也应符合国家规定相关标准,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等禁止的药物。只有动物健康了,人的健康才有保证,这是健康养殖的重要标志之一。5.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

要满足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并要确定饲料中无任何超标、禁止添加的成分,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饲料或日粮是畜禽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最重要的环境条件,只有根据其生理特点、营养需求科学选择和配制饲料,才能取得更好的饲养效果。另外要求养殖场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对饲料进行检测,确定无任何的不安全添加剂,要保障我们所饲养动物的健康,只有动物健康了,人类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6.畜禽健康生长模式

要关注动物福利,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保证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同时降低集约化生产的风险和负面影响。重视动物福利,不单单是为畜禽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生存条件,同时是为了提高畜禽的生产质量和养殖场的利润的要求。健康养殖要求畜禽养殖环境是良性的,消除环境恶化导致的疫病,防止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养殖业的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关注动物福利问题,从生产方式上反思和探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7.减少污染,防控疾病

养殖与环境要协调,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尽量将污染最小化,我们应积极地探索有机的养殖技术和提高养殖场的疾病防控能力。如发酵床技术是新兴的环保养猪技术,可以解决养猪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既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劳动强度,又可以培养出健康无病的猪,提高经济效益。发酵床技术是在养猪棚内根据保育、中大猪等不同类型猪群特点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发酵专用菌饲料添加剂等混合物,猪饲养在上面,所排出的粪尿经微生物发酵被迅速降解、消化,从而实现环保目的。同时,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多元养殖、生态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另外,我们要加强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落实疫病防治与驱虫工作的实施,搞好养殖场的消毒等具体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8.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养殖场的废弃物包括由粪料、垫料、病害尸体等组成的废渣、废水及其代谢产物。这些都是严重的污染源,加强对这些废弃物的管理与无公害处理,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健康养殖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应仅仅满足于达标排放,应尽量做到污染物资源化,实现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广泛展开了利用畜禽养殖的粪便发酵的沼气能源工程。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干粪发酵技术将废弃物通过处理成为天然的有机肥料后用于种植业,而种植又为养殖提供无害的饲料原料,这是一种有效环保的循环。养殖业与种植业等行业的协调发展,不仅能解决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处理问题,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而且能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第二章 家庭牧场规划

家庭牧场的规划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的原则,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要合理安排场区、轮牧草地。场区建筑物的布局既要做到紧凑整齐,又要在兼顾防疫要求、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轮牧草地尽量集中连片,远离居民区或农田。割草地最好选择具有灌溉条件的农田或肥力水平高的土地,并在养殖场就近安排,以减少收割劳力投入。一、前期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牧场总面积、非牧业用地(居民点、道路、水域与其他用地)面积和牧业用地面积(饲料地、青贮、多汁饲料、人工草地、天然打草地、天然放牧场)。根据牧场要求,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和可行方案。2.饲草料生产

调查牧场上述各种牧业用地的饲草料单产与总产水平。测定天然放牧草地各种植物的盖度、高度、频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根据当地草原业务部门近期的测产确定天然草地单产。根据现状调查与周边地区比较,发现存在问题,确定合乎实际的单产调整指标。调查外购饲草料包括牧场目前和今后计划每年从本地区或单位以外购入精饲料、青贮、多汁饲料、干草、秸秆等各种饲草料的数量。3.畜牧业生产

调查牧场生产方式和家畜种类,各种家畜数量、母畜比重、繁殖成活率、死亡率。根据与周边地区先进水平比较和本地区规划要求,综合确定今后上述各项畜牧业生产指标。二、畜牧场分区规划布局1.总体布局

畜牧场一般包括3~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便污水处理区、病畜隔离区。具体布局遵循以下原则。(1)畜牧场生活区 指管理人员住宅区、职工生活区(包括居民点),应在全场上风和地势较高的地段,依次为生产管理区、饲养生产区。这样配置使牛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粪便和污水,不致因风向与地表径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以避免人畜共患疾病的相互影响。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100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生活区良好的卫生环境。(2)畜牧场管理区 包括经营管理、产品加工销售等建筑物。管理区要和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m以上距离。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3)畜牧场生产区 应设在场区的较下风位置,要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使之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要保证最安全、最安静。大门口设门卫室、消毒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出入生产区,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进行严格消毒。生产区的畜舍要合理布局,按科学的饲养模式布置畜舍,各畜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粗饲料库设在生产区下风口地势较高处,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m以上的防火距离。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和青贮池要布置在适当位置,便于车辆运送,减小劳动强度。但必须防止牛舍和运动场因污水渗入而污染草料。(4)畜牧场粪尿污水处理、病畜隔离区 设在生产区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不小于300m的卫生间距。病畜隔离区设单独通道,要方便消毒,方便污物处理等。尸坑和焚尸炉距畜舍300~500m以上。防止污水粪尿废弃物蔓延污染环境。2.羊舍的建筑与设施(1)羊舍建筑基本要求 农户视其自然条件、建筑材料来源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科学化圈舍。

①选址。选择高燥、平坦、背风向阳、微倾斜的地势(坡度在1%~3%为宜),水源充足、水质优良。

②羊舍环境要求。主要考虑光照、温度、相对湿度、气流状况等。

③羊舍类型。夏热冬不冷的气候区,多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羊舍。要求夏季通风良好,冬季舍内和舍外温湿度差异不大。建筑永久性羊舍,要求上有屋顶,三面有墙,向阳面是半砖墙即可。大群山羊养殖户可建羊棚,要求防晒、避雨,建筑上有顶棚,四周敞开,空气流通。

④羊舍建筑技术要求。

a.做好羊舍地基和基础。简易羊舍或小型羊舍,因地基负载力小,仅要求有足够的承重能力、厚度,抗冲刷力强,下沉度小于2~3cm,膨胀性小。基础一般比墙宽10~15cm,用砖或石、混凝土作基础建材。

b.墙要求坚固稳定、表面平整、易于清洁。屋顶的隔热作用大于墙,最好采用多层建筑材料,增加屋顶保温作用。一般农户采用单坡式屋顶,羊舍是单列式栏,露天走道。双列式羊舍、羊栏,一般是双坡式屋顶。

c.羊舍地面要求。地面必须做到坚实、平整、无裂缝、不硬、不滑,使羊只卧息舒服,防止四肢疾病或肺病发生。最少应有1%~1.5%坡度,便于排粪和排尿液。易于清扫、消毒。

d.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天棚(双坡式屋顶必须做),门应向外开。(2)农家羊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南方地区,许多农家羊舍都建在房前房后,或用石块(板)堆垒,屋顶盖草或水泥瓦,用木板或木棒铺设圈底或食槽颈枷,这些羊舍存在的主要问题:

a.羊舍建地面积过小或利用效率不高,无运动场。

b.圈舍用弯曲木棒拼凑而成,极不平整,有的地方空隙太大。

c.颈枷设计不合理,草料浪费极为严重,有的羊只不能直立,终年被固定在颈枷上。

d.通风隔热性能差,潮湿阴暗,污染严重。

e.少数羊采用垫圈饲养,草料直接放在地面上。

上述原因使管理和生产极为不便。许多羊的身体变形,内寄生虫感染率达100%,乳房炎和蹄病非常普遍,部分母羊出现瘫痪、阴道和子宫脱出和关节炎,甚至出现破伤风和败血症等,尤其是高产母羊患病更为严重。因此,农家山羊舍的建筑问题已成为发展山羊生产瓶颈问题之一。(3)羊舍设计的主要参数

①羊舍及运动场面积。应根据养羊的品种、数量和饲养方式而定。面积过大,浪费土地和建筑材料,单位面积养羊的成本会升高;面积过小,不利于饲养管理和羊的健康。各类羊每只所需羊舍面积如下:22成年种公羊为4.0~6.0m;产羔母羊为1.5~2.0m;断奶羔羊为0.2~220.4m;其他羊为0.7~1.0m。产羔舍按基础母羊占地面积的20%~25%计算,运动场面积一般为羊舍面积的1.5~3倍。

②羊舍温度和相对湿度。冬季产羔舍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一般羊舍在0℃以上,夏季舍温不应超过30℃。羊舍应保持干燥,地面不能太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70%。

③通风与换气。对于封闭式羊舍,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性能,能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空气,保持空气新鲜。

④采光。采光面积通常是由羊舍的高度、跨度和窗户的大小决定的。在气温较低的地区,采光面积大有利于通过吸收阳光来提高舍内温度,而在气温较高的地区,过大的采光面积又不利于避暑降温。实际设计时,应按照既利于保温又便于通风的原则灵活掌握。

⑤长度、跨度和高度。羊舍的长度、跨度和高度应根据所选择的建筑类型和面积确定。单坡式羊舍跨度一般为5.0~6.0m,双坡单列式羊舍为6.0~8.0m,双列式为10.0~12.0m;羊舍檐口高度一般为2.4~3.0m。(4)羊舍配套设备和设施

①草架。草架的功能一是将饲草与地面隔离,避免羊只践踏和被粪尿污染;二是使羊在采食时均匀排列,避免相互干扰。草架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

②衡器。用于活羊或产品的称重。肉羊出售时,通常是按重量计价。如果经常成批出售,可购买专用的家畜称重衡器。这种衡器的称重台面上装有钢围栏,一次可称量几只到几十只家畜。较先进的还采用了电子称重传感器,具有防震动功能,更适合于家畜称重。如果称重是为了监测羊的生长发育情况,可采用新型的数字式电子秤,这种秤精度高、读数直观,还有自动校准功能,用起来十分方便。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传统衡器。

③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在国外畜牧养殖业中已普遍采用。该系统主要包括监视和控制两个部分。监视部分的功能是让生产管理者能够随时观察了解生产现场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具有防盗功能;控制部分的功能是完成生产过程中的传递、输送、开关等任务,如饲料的定量输送、门窗开关等。控制部分在国内的一些现代化养猪场、养鸡场已经采用,但在养羊生产中还是空白。目前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是监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摄像头、信号分配器和监视器组成,成本主要取决于摄像头和监视器的质量及数量。对于羊场而言,低分辨率的黑白摄像头和普通监视器就足够了,这样,一套基本的监视系统成本也只有几千元。

④消防设备。对于一定规模的羊场,经营者必须加强防火意识,除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备足消防器材和完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和消防水龙头(或水池、大水缸)等。

⑤环保设施。环保意识的增强,是人类进步的突出特征。当今社会,无论是经商还是搞生产,都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羊场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如何避免粪尿、垃圾、尸体及医用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特别是避免对水资源的污染,以避免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一般说来,未经消毒的污水不能直接向河道里排放,场内应设有尸体和医用废弃物的焚烧炉。规划放牧场地时,还要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5)羊舍设计依据

①占地面积。根据农家羊舍一般建在房前房后的特点,原则上要2求羊舍门窗开向南面,舍内每只泌乳母羊占地面积1.2~1.5m,并在2舍后或侧面修一个自由运动场,每只羊占地面积1.5m左右。

②通风换气。羊舍的通风换气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相对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因为在饲养过程中,山羊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如尿、粪、饲料、粪渣)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在设计方面,羊舍的通风换气性能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可由下式计算:L=Q/(q-q)   (2-1)21式中 L——羊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卫生要求范围内的每小时通风3量,m/h;

Q——舍内家畜排出及地面潮湿物体蒸发的水气总量,g/h;

q——畜舍空气中相对湿度和温度在卫生要求范围内的绝对湿13度,g/m。3

q——进入舍内新鲜空气的绝对湿度,g/m。2【应用举例】假设一个养10只泌乳母羊(每只体重50kg)的羊舍长6m,宽3.5m,高2.5m,舍内温度保持在10℃时,相对湿度不超过379%。该地区一月份舍外平均气温6.1℃,绝对湿度2.6g/m(取最低值)。

计算:

a.10只母羊每小时产生的水气量为133g/h(按带双羔的哺乳羊计)×10=1330g/h

b.由地面蒸发的水汽量为羊生产水气量的10%,则水汽总量为Q=1330+1330×10%=1463(g/h)3

c.查舍温10℃时饱和湿度为9.17g/m,则33q=9.17g/m×79%=7.2g/m23

d.q=2.6g/m1

e.代入式(2-1)得

由此可知畜禽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卫生要求范围内,每小时的通3风量应为318m。

f.计算该羊舍的换气次数3羊舍容积=6×3.5×2.5=52.5(m)

g.计算该羊舍应有的通风口面积,该羊舍通风窗木板厚度约为4cm,则由下式计算:A=L/V3式中 L——通风量,m/h或m/s;

V——通风窗口气流速度,m/s;2

A——通风窗口面积,m。2

计算结果:通风窗口面积应为1.7m。3.羊舍的环境控制(1)畜舍的保温与隔热 保温就是在寒冷的季节,通过畜舍将畜禽体产生的热和用热源(火炉、暖气等)发散的热存留下来,防止散失,而形成温暖的环境。隔热,就是在炎热的季节,通过畜舍和其他设施(凉棚、遮阳等),以隔绝太阳辐射热传入舍内影响家畜机体,防止舍内和家畜机体周围的气温升高,形成较凉爽的环境。为家畜创造适宜的环境,以克服自然因素的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防寒与降暑。畜舍的保温隔热,要因地制宜,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规定的环境参数进行设计。

①防寒与采暖。气温的影响会限制家畜生产力。防寒采暖就是通过良好的保温隔热措施,把舍内产生的热充分加以利用,使之形成适于家畜机体要求的温度环境。搞好保温防寒设计,选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修造屋顶,要求一定的厚度,在屋顶铺设保温层。屋顶、墙壁、门、窗、地面设计的关键是提高保温能力。加强防寒管理,要及时维修畜禽舍,认真做好越冬准备工作。在冬季,可适当加大家畜的饲养密度,以提高畜禽周围的环境温度。舍内防潮可减少动物机体热能的损失,如采用垫草和其他垫料也可以改善小气候,提高家畜防寒能力。

重视畜舍的采暖,在冬季通过上述措施仍不能达到所要求的适宜温度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宜采用人工采暖,以补充热源,这对家畜产房和幼畜舍尤为重要。采暖与保温、防潮与换气应全面考虑,妥善处理。畜舍采暖可分集中采暖与局部采暖。厚垫草养畜,畜舍内铺垫草可保温、防潮,吸收有害气体。

②防暑与降温。遮阳是在畜舍周围植树或棚架攀缘植物,在舍外或屋顶上搭凉棚,在窗口上设置遮阳板、挂草带等以遮挡太阳光对畜舍的影响。要将畜舍的遮阳、采光和通风作为一个整体,分清主次,妥善处理。

a.增强反射能力。为了夏天防暑,可将屋顶和墙壁的外侧刷白,以增强屋顶和墙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反射能力。通风是畜舍降温防热的有效措施,通风既可排除畜舍内的热量,又能使舍内空气新鲜。搞好养殖场的绿化,既可缓和太阳辐射热、降低环境温度、改善小气候,又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防风的作用。

b.降温。当大气的温度接近或超过畜的体温时,用上述方法达不到降低空气温度的目的,只有采取降温的办法来缓和高温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

ⅰ.接触冷却。给畜禽“冲凉”。

ⅱ.蒸发冷却。往地面上、屋顶上洒水,靠水分蒸发吸热而降温。

ⅲ.喷雾冷却。将水喷成雾状以降低空气的温度,在送风前进行效果更好。(2)通风与换气 在高气温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缓和高温对家畜的不良影响,在封闭式饲养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改善畜舍的空气环境。自然通风是靠舍外刮风和舍内外的温差实现的。在炎热地区的夏季单独自然通风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需进行机械通风。

①负压通风。负压通风又叫排风,即用风机把舍内污浊的空气抽到舍外。

②正压通风。正压通风又叫送风,即强制将风送入畜舍内,使舍内气压高于舍外,舍内污浊空气被压出舍外。

③联合通风。同时用风机送风和排风。(3)排水与防潮 潮湿度是影响畜舍内环境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密闭式畜舍其影响更为突出。家畜每天排出的粪尿量很大,日常饲养管理所产生的污水很多,粪尿和污水导致舍内潮湿,排除水汽就须加大通风,在冬季加大通风就会降低舍温。因此,应合理设置畜舍的排水系统,及时清除粪尿及污水是防潮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清粪排水设施主要包括粪尿沟、排出管和粪水池。现代畜饲养已进入工厂化生产,可将畜舍修成漏缝地面,其下直接是贮粪池,或在漏缝地面下设粪沟。

也可采用厚垫草饲养,垫草不仅可以改善畜禽床的状况,而且具有吸水和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采用网床、高床培育羔羊。利用行为习性,利用家畜的排粪行为,也可改善舍内环境并简化清粪过程。(4)采光与照明 采光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畜舍和一般有窗畜舍,主要靠自然采光,必要时辅以人工光照;在无窗畜舍则靠人工光照。三、草场规划与划区轮牧1.轮牧方案设计(1)选址 暖季放牧场牧草正值生长期,不合理利用易对植被造成伤害。应尽量集中联片,并且确保草场使用权已落实到户。(2)轮牧单元的组织形式 有单户和联户两种形式。户均草地面积大的牧户采用单户形式。户均面积较小的地区,为节约投资和便于管理,可采用联户形式,几户草场共同组成一个轮牧单元,统一划分轮牧小区,牲畜统一轮牧。(3)季节牧场的划分 季节牧场的划分除考虑地形、土壤、植被等条件外,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草畜平衡。利用前期大量调查资料,在除天然放牧场以外各种饲草料产量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天然放牧场冷季和暖季面积的合理划分,使饲草料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并且与家畜的季节动态相匹配,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4)划区轮牧面积 季节牧场划定后,确定轮牧面积。轮牧面积不超过暖季放牧场面积,若由于资金或其他方面因素限制,可用部分暖季放牧场进行划区轮牧。(5)轮牧区范围界定 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00),全球定位仪(GPS)以及其他测量工具标定草地界限,居民点、道路、水域等非牧业用地要实地上图。内业将图用扫描仪扫入微机并计算面积。(6)载畜量 季节放牧场划分以后,根据各种饲草料资源的配置情况和家畜各项生产指标,综合计算冷季和暖季载畜量,如果暖季草场全部划区轮牧,则暖季载畜量就是轮牧区的载畜量。若轮牧单元采用联户的组织形式,应以每户草场面积占单元面积的比重为权数,确定每户应该放养的牲畜数。(7)放牧季与始牧期 放牧季是家畜在轮牧区中放牧利用草原的时间,贵州草地一般可以周年放牧。开始轮牧的时间要根据牧草生长情况综合确定,通常在牧草生长量达到产草量的15%~20%时开始轮牧。(8)小区放牧天数 根据放牧时该小区可食牧草产量和放牧牲畜的数量确定,一般春季开始放牧的前3个小区,由于牧草恢复生长后不久,产量较低,放牧天数要少,具体天数可通过当时实际测产确定,也可以根据以往不同类型草地月产量动态系数确定。一般小区最多放牧天数为5~7d。(9)小区数目 6~9个小区能够满足划区轮牧要求,也与牧民财力基本适应。(10)放牧频率 10~12次,根据小区数目和放牧季长短可做适当调整。(11)轮牧周期 指依次轮流放牧完全部小区的放牧天数之和,各轮牧周期时间都不同,不同草地类型轮牧周期的平均时间一般为:天然草地40~45d,人工草地一般为30~40d。2.工程设计(1)小区面积 小区面积=轮牧区可利用草地面积/小区数目,小区内若有非放牧用地(如水域等)应扣除。(2)小区形状 小区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若受图斑限制或一些特殊原因,可出现少量梯形或三角形。长方形长宽比例以(1∶1)~(3∶1)为宜,宽度按1个羊单位0.15~1m设计。(3)小区布局 根据每个划区轮牧地块和整个轮牧区的形状确定,总的原则是利于家畜进出、饮水方便、缩短游走距离。(4)牧道及门位 牧道宽度5~10m,若与乡间路共用,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宽,应尽量缩短牧道长度,提高草地利用率。门位设计应尽量减少牲畜进出轮牧区的游走距离,不绕道,同时要考虑牧畜的游走习惯,尽量设在距离居民点和饮水点近、朝向牧道的一角。(5)家畜饮水及其设施 水源有地表水、地下水,有的轮牧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可从轮牧区以外用水车拉水。在进行布局设计时,应尽量缩短各小区到饮水点的距离。在使用地表水解决饮水问题时,要有专门的饮水设备与水源分开,防止污染水源。

若用地下水解决饮水问题,如果地势平坦,可利用地下管道将水直接引到各放牧小区,可用电力提水设备。贵州山地地势起伏大,可采用集中饮水方式,即各小区都到固定饮水点饮水。(6)围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选择网围栏、棘丝围栏或电围栏,网围栏和棘丝围栏质量和标准应符合NY/T 1237—2006《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要求。3.轮牧管理方案设计(1)制定畜群轮牧计划 根据放牧频率、小区放牧天数、轮牧周期,制定每个周期各小区轮牧始、终时间,每天作息时间等畜群轮牧计划。(2)家畜分群放牧 为避免大、小畜在同一小区混群放牧时大畜对小畜造成伤害,同时考虑到大、小畜采食习性上的差异,大、小畜要分小区放牧。先放大畜,后放小畜,两者间隔1~2个小区,这样能使放牧大畜的小区牧草有一个暂短的休息机会,同时也减轻了小畜放牧时的污染程度。(3)放牧小区轮换计划 每一放牧单元的各轮牧小区,每年的利用时间、利用方式按一定规律顺序变动,周期轮换,使草地保持长期的均衡利用。(4)补充矿物质 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相比,矿物质饲料容易缺乏,必须补充。可补盐或盐砖。补盐时要有盐槽,防止污染草地;若用盐砖,应分散放置,防止局部草地过渡践踏。(5)制定畜群保健计划 畜群保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春秋两季驱虫、药浴各一次,按要求定期注射疫苗,平常畜群发现疾病及时治疗。(6)围栏及饮水设施管护制度 对围栏及饮水设施要定期检查,围栏松动或损坏时应及时进行维修,以防畜群放牧时穿越轮牧小区围栏。饮水设施有破损要及时检修,冷季轮牧区休牧时,管道供水系统要排空管道存水,饮水槽等设施要妥善保管以备来年使用。4.划区轮牧实施

概括来讲,划区轮牧的实施过程是:首先要根据气候、地形、植被或水源等条件,将放牧地划分为季节牧场;进而按放牧地的面积、产量及畜群大小、放牧时间长短,把季节牧场再划分为轮牧分区(或称小区);然后,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要求轮流放牧,合理利用。(1)划分季节牧场 我国放牧利用的草地,目前多根据季节分为季节牧场,有的也称之为季节营地或季带。即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放牧地,这是实施划区轮牧的第一步。其划分原则主要应考虑:

①地形和地势。地形和地势是影响放牧地水热条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划分季节牧场的主要依据。

山地草地地形条件变化很大,地势、海拔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植被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明显。在这种地方季节牧场基本上是按海拔高度划分的。每年从春节开始,随气温上升逐渐由平地向高山转移,到秋季又随气温下降由高山转向山麓和平滩。也可以按坡向划分,在冷季(冬春)利用阳坡,暖季(夏秋)利用阴坡。生产中常有“天暖无风放平滩,天冷风大放山湾”的说法。

在比较平坦的地区,小地形对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夏秋牧场可划分在凉爽的岗地、台地,冬春牧场安排在温暖、避风的洼地、谷地和低地。

②植被特点。放牧地的植被成分在季节牧场划分上有重要意义,牧谚有“四季气候四季草”的说法,即在不同季节植被有一定的适宜利用时期。例如,芨芨草在夏季家畜几乎不采食,适口性非常低,蒿类或其他一些生长季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往往不为家畜所采食,但秋天经霜之后,适口性明显提高,以这类植物为主的草地尽可划为深秋利用。针茅在盛花期及结实期,由于颖果上具有坚硬的长芒,牲畜多不采食,甚至常常刺伤家畜,这类草地尽可在此之前利用。在荒漠、半荒漠地区,有些短命与类短命植物,在春季萌发较早,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以这类植物为主的牧场早春利用是最合适的。一些早熟的小禾草,如硬质早熟禾、冰草等,以及一些无茎豆科牧草,如乳白黄芪、米口袋等,春季萌发较早,而且在初夏即完成其生命周期,这类牧草也只适合于春季和夏初利用。

③水源条件。为使家畜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满足其饮水需要,放牧场的适宜利用期与其水源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季节,因气候条件不同,牲畜生理需要有差异,其饮水次数、饮水量也不一样。暖季气温高,牲畜饮水较多,故要求水源充足,距离较近。冷季牲畜饮水量和次数较少,可以利用水源较差或离水源较远的牧场。有些草原夏季无水,冬天有雪时,可在冬季靠雪解决饮水问题,以利用缺水草原。

根据上述一些基本原则,可以将放牧地划分成两季(冷季、暖季)、三季(夏场、春秋场、冬场等)或四季牧场,然后在季节牧场内再划分轮牧分区。(2)放牧地的轮牧 放牧地轮牧,是指每一放牧单元中的各轮牧分区,每年的利用时间、利用方式按一定规律顺序变动,周期轮换。这样可防止每年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利用同一草地,以避免草层过早退化,使其能保持长期高产稳产。因为当每年同一时期利用同一块草地时,会使有价值牧草正常的营养物质积累与消耗过程被破坏,种子不能形成,使其产量下降,并从草层中衰退,而非理想植物与毒草却不断增加,所以不合理利用是造成草地迅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测定,当连续四年不合理放牧时,草地上家畜不食的植物可增加20%~30%,而饲用植物的产量下降40%~50%。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要有正确的放牧系统,实行放牧地轮牧。

更换利用次序:放牧小区的利用次序每年更换,如今年从第一小区开始放牧,明年从第二小区开始,后年从第三小区开始等,依次类推。

较迟放牧:等牧草充分生长后再行放牧,以避开在春季忌牧时期的利用。

延迟放牧:使主要的优良牧草结种之后再放牧,为种子成熟与更新创造一定的条件,或避开秋季忌牧时期。

刈牧交替:退化比较严重的草地,在生长季内完全不加利用,使其充分休闲,或使割草与放牧交替,以恢复生机。四、典型案例1.示范点基本情况

示范点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朝营小流域,属六冲河流域,地处毕节市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m,流域切割较深,相对高差悬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2℃,年平均降雨量在984.40mm。森林覆盖率35.62%。朝营下小寨示范点海拔1730~1978m,为多年农用梯田,山体中部以上为陡坡耕作,岩石出露显著,整个示范点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结构不佳,内部板结。2

朝营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7.39km,占流域总面积的84.12%,流失等级高,是全省平均流失程度的2.02倍。流域范围属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中的重点监督区。据估算,土壤侵蚀2模数为每年1321t/km。其中,轻度、中度、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分别2222为17.32km、16.78km、1.62km、11.66km。

撒拉溪镇石漠化比例在40%左右,以轻度和中度为主,还有少部2分强度石漠化。朝营小流域内碳酸岩面积4472.47hm,石漠化面积2222616.41hm,其中,轻度石漠化1532.95hm、中度石漠化910.59hm、2强度石漠化172.87hm,分别占流域石漠化面积的58.59%、34.80%、6.61%。由于农民毁林开荒种地,居民点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石漠化等级程度较高。此外,居民采取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使森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导致地表岩石裸露,在降雨或径流等运移力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气候和岩性又加速了这一过程,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加剧。22

土地面积5633.30hm,其中耕地面积2471.73hm、林地面积2222791.14hm、园地面积13.37hm、草地面积29.55hm,分别占流域农用地总面积的43.88%、49.55%、0.24%、0.52%。其中,耕地面积22中有灌溉水田1.24hm,占耕地面积的0.05%;旱耕地2470.49hm,占耕地面积的99.95%。本流域内土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天然草地面积较小,园地零星分布。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居民点和交通运输用地,以及零星独立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为成片的荒草地和部分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裸岩石砾地。2.草地规划配置

根据小流域定性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五个类型(图2-1),分别为:T/T山顶台地、M阴坡、M阳坡、B谷底。不同的区域分别有1212不同的小环境,因此其生境特征也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