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演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4:59:07

点击下载

作者:姜广辉,吴国龙,普庆玲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易经讲演录

易经讲演录试读:

开头语

在港台,这些年流行一个词语,叫“八卦”,它的用法很特别,如说某某新闻是“八卦新闻”,某个说法“太八卦”等等。在这些地方,“八卦”二字都可以理解为没有根据的胡说乱讲。为什么没有根据的胡说乱讲要用“八卦”二字来概括和形容呢?这是因为以往讲解《周易》“八卦”的人常常是没有根据地胡说乱讲,因而凡是没有根据的胡说乱讲,人们都称之为“八卦”。这实在是易学界的悲哀和耻辱。

理解和诠释《易经》,准确是第一位的。现在介绍《周易》的书非常之多,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算卦、算命一类的江湖术士之书,充满非理性的迷信色彩,无甚可取。一类是学术著作,也有不少乱说的,因为当时受到疑古派的影响,推倒传统经学,重起炉灶,用文字训诂学知识来重新注释《易经》,许多解释离奇古怪,甚至很荒唐。我近年翻过许多今人讲《周易》的书,有许多属于那种胡说乱讲的。学术界中也的确有严谨的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但非常之少。我希望我所讲的《易经》,不属于胡说乱讲之列。

说到底,还是一个老问题:《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

第一,《易经》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这个问题牵涉到《易经》的成书年代,作者是谁,作《易经》的目的和用意是什么,等等。其实,学者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有所探索,因为所能掌握的直接资料太少,因而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回答。这也就回应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者的本意是不可知的。

第二,历代的易学家是怎么看待《易经》的,他们是如何了解《易经》本意的,他们解读《易经》所采用的方法是怎样的,其中有什么可取之处,等等。探讨这些,实际就是研究关于《易经》解释的历史。

第三,《易经》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不管哪一种《易经》文本的系统解读,实际都有作者的一个预设,即解读者认为《易经》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他对《易经》的解读也就是对其理论观点的一次全面论证。不过,读者可以通过这种解读来验证他的理论观点是否能够成立,如果他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存在明显的牵强附会,那他的理论观点也就很难成立。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所能做的很少。这里特别谈一下我对《易经》成书年代的看法,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易经》并不像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成书于西周早期,而是成书于西周晚期,这里主要的根据就是《易经》升卦卦辞“南征吉”和明夷卦九三爻辞“于南狩,得其大首”。我们知道,《易经》两次讲到“伐鬼方”,这是讲殷人向北征伐鬼方之国。而“南征”、“南狩”则是讲周人向南方用兵的事。周人向南方用兵开始时并不顺利,史载,周昭王亲自率军征伐楚国,战争失利,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中。《史记·周本纪》:“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帝王世纪》也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患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周昭王之后,续有向南方用兵之事,可能直到西周后期,才取得较大的军事胜利。升卦卦辞“南征吉”和明夷卦九三爻辞“于南狩,得其大首”,都是讲向南用兵顺利,甚至取得了获得敌邦魁首的较大胜利。但是因为书缺有间,无法证明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南征战争,所以经学家们只是作抽象的义理解读,近现代学者也不把《易经》这种只言片语作为判断《易经》成书年代的证据。

1974年,陕西省出土了一件西周后期宣王时代的青铜器,叫“驹父盖”,上有铭文,讲周宣王十八年(公元前810年),执政大臣南仲邦父派驹父等人南征淮夷,南方各部落首领纷纷献上贡物。驹父南征获胜,班师回朝后,受到封赏。这条资料实际上说明《易经》“南征吉”、“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卦爻辞不是无缘由的。

此外,我经过仔细研究《易经》的内容,感觉到如果把《易经》的成书说得太靠前,很多东西都解释不通,尤其是《易经》中的阴阳、爻位、正应关系等,不可能出现在周初。我同时认为这些因素都是《易经》作者曾经考虑到的,不是后来解卦的人加进去的。鉴于上述理由,我个人倾向于将《易经》的成书年代定在西周后期。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先从四库馆臣对易学各派的分析谈起:《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四库全书·经部一·易类一》)

四库馆臣用“两派六宗”来概括历史上易学的发展脉络。所谓“两派六宗”,是指象数派下的象占宗、祥宗、造化宗,以及义理派下的老庄宗、儒理宗和史事宗。

关于“象占宗”,《左传》、《国语》载有先秦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史料二十余条,这些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象占事例,说明先秦时期人们确实曾用《周易》来进行占筮活动。汉代以焦赣、京房为代表的“祥宗”本质上也是讲象占的,只不过他们各自的易学体系并不同于我们已知的先秦易学,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创造,可称为易学别派。

其实四库馆臣的上述概括忽略了孟喜、郑玄、虞翻等人的象数学成就。

入汉以后,虽然说汉儒“去古未远”,实际上传统经典在传承中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随着经学的确立,学者开展了对五经,包括《周易》的系统解释,经典的作者及其本事本意已经无人确切知晓,所有的解释都体现经师的知识储备及其个性化理解,而这些知识储备及其个性化理解又是以其时代的科学知识水平与社会思潮为背景的。孟喜、郑玄、虞翻等人的易学是同汉代的天文、历法、音律等科学知识相一致的,在我看来,他们虽然讲“象数”,但这些“象数”是他们那个时代科学意义的“象数”,与一般占筮意义上的象占之学已有很大的不同。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郑玄的“爻辰”说为例,郑玄的“爻辰”说理论来自纬书《周易乾凿度》,这是将《周易》的卦爻与“十二支”(或曰“十二辰”)、十二律、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等观念整合在一起的宇宙论学说。天地间的许多事物是具有联系性的,但汉人夸大了这种联系,将表面有联系而实质不相联系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由此形成一种繁复冗沓的宇宙论思想。以“二十八宿”四中星测“二至二分”是古人的重要发现,它对于历法的修订有直接的帮助。“十二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音阶”的正确认识,它与历法并无直接的联系。将十二律与历法节气联系起来已属不当,而将《周易》卦爻与十二地支、十二律、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整合起来,相互匹配,更属谬误。这样做无论对于星象的观测,还是对于历法的修订皆无必要。郑玄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迷信纬书的权威;二是要借助当时天文、历法、音律的科学成就,将新整合的《乾坤爻辰图》和《乾坤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作为一种理论模型,试图以此对《周易》卦爻辞作出一种“科学”的解释。然而所作出的解释牵强附会,为通人所不取。至于孟喜、虞翻等人的象数学理论,虽然与郑玄的象数学理论有所不同,但性质是类似的。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学者已经逐渐发觉将《周易》卦爻与十二地支、十二律、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等相互匹配的谬误,其易学体系也随之湮灭。

宋初以陈抟、邵雍、刘牧、周敦颐等人为代表的“造化宗”,通过易图、

数学、哲学概念等方式建构出互有联系而又各自不同的宇宙生成论体系,试图以此解释自然造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象数学发展的更高级的阶段。

以上是《周易》象数学发展的大致脉络。

从先秦之时起,就有了以义理解《易》的个别范例,但当时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以义理原则注《易》的专著。既有系统的义理学注《易》专著,又有系统的义理学注《易》方法论的,乃由三国时期魏国的王弼开始。王弼注《易》,扫除象数,畅以义理,使治《易》方法从此发生一大转折,引领了其后千余年以义理注《易》的治学方向。

王弼的《周易注》,毕竟是一部义理学的草创性著作,因为它不仅在《易经》文本的解释上远不如后世胡瑗、程颐等人畅达通透,并且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其《周易注》中,特别是韩康伯所续部分渗透有老庄思想的流风,因而被四库馆臣归为“老庄宗”。

胡瑗、程颐开创了《周易》义理派的“儒理宗”。胡瑗于北宋嘉祐年间主持太学,也是程颐的老师,其《周易口义》是由弟子倪天隐整理的演讲稿。胡瑗把《易经》看作说理之书,卦名表达各卦的中心思想,每一卦的卦辞、爻辞都有其连贯的意思,因此他对各卦卦名、卦辞、彖辞、象辞、爻辞等等都作了极充分的说解。在我看来,义理派虽由王弼开其先河,却由胡瑗立其规模,宋代义理派易学的兴盛,实兆于胡瑗。程颐年轻时于太学从胡瑗学习《周易》,程颐《易传》中就有多处援引胡瑗的《易》说。

程颐大约在二十四五岁时已经是出色的易学家了,虽然他早已“深明《易》道”,但并未急于著书,他曾说:“吾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以前反复䌷绎,六十以后著书。”程颐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大约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动手完成他的唯一一部专著—《伊川易传》。此书初稿完成后,并没有急于问世,而是准备再用十年的时间修改它,直到程颐七十五岁逝世前,才将《伊川易传》授与弟子。这也就是说,《伊川易传》是程颐五十余年研究《周易》的力作,比之胡瑗的《周易口义》,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世的解《易》著作无有出其右者。《周易》义理派的“史事宗”是以李光、杨万里为代表的。自汉代郑玄以后,学者时或有用史事诠解《易经》,但那只是偶一为之。由宋代李光开始,《周易》全经皆用史事加以诠解,而杨万里接武其后,晚出益精。无论李光或者杨万里,其实都是程颐易学的绪余,在对《易经》文本义理的解释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少部分内容对程氏易学有所发展。他们的特点是每卦每爻都援引历史掌故来印证《易经》的道理,文笔又极好,这使得他们的易学著作生动易懂,为读者所欢迎。

以上是《周易》义理学发展的大致脉络。

本书对《易经》的解释,虽然所参考的《易》著不下百种,但实际是以胡瑗、程颐为主干,兼收史事宗,乃至象数派的某些解释而成的。我以为从经学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易经》,才是《易经》解释的康庄大道。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都远离了这条道路,因而走了很大的弯路。

说到这里,我想就近百年来学界研究《易经》的方法做一反省和检讨,使大家能了解近代学者在《易经》解释上都走了什么弯路:

第一条弯路,是所谓哲学的解释。

我的同行朋友周桂钿教授,前几年在他的博客里写了一篇文章,以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周年诞辰。张岱年是一位老先生,我们都非常尊敬他。周桂钿回忆在1992年的一次《周易》学术研讨会上,张岱年先生讲,对于《易经》的内容,他有百分之九十五弄不懂。另有一位北京大学的老先生朱伯崑教授,曾独立完成了一部《周易哲学史》,后来做了国际易学联合会创会会长,他接着张先生的话说:《易经》这部分内容,我只懂百分之五。两位老先生都是极有学问的,对于这样的话,我的理解是他们非常谦虚,他们这样讲的目的是说明《易经》实在不好懂。但是他们只强调难懂,没有指出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易经》是不能只从哲学角度去学习和理解的,只从哲学角度去学习和理解《易经》,是不可能讲得通的,重要的是应该从经学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

然而近一百年来,学人早已丢掉了经学的传统,弃之如敝屣。学界中能够一卦一爻来解释《易经》的人已经很少,他们往往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觉得对《易经》的某一句读懂了,就单挑出那一句来,无限上纲,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等等,讲得云山雾罩,那一句话放在行文的语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知道了。文章虽然写得洋洋洒洒,但是距离《易经》的本意不啻十万八千里。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优秀的易经学专家,他们都曾对《易经》的解读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果我们能继承他们的解《易》成果,绝对不会只懂百分之五。只懂百分之五,还讲什么经呢?正因为我们把经学丢了,所以现代人都读不懂了。

第二条弯路,是所谓新训诂学的解释。

新训诂学派治《易》,不讲象数,也不讲义理,所使用的是现代易学训诂方法。自辛亥革命后废除尊孔读经,经学传承由此断裂,此后学人号称以史学代经学,将前代经师所作之经典诠释一切推倒,重起炉灶,欲以训诂学之小识小慧重解经典。而所立之论,表面看似有训诂学之根据,实则以文字训诂为包装,而作主观臆测之论,多不靠谱。某些学者不像汉儒那样以卦象来解释卦、爻辞,也不像宋儒那样用爻位、正应等关系来解释卦、爻辞,这就大大增加了卦、爻辞的解释难度。他们采用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来改字解经,如解坎卦十字的卦辞,竟然改了五字!改字解经,一向为解经之大忌,为通人所不取。还有,许多解释都很怪诞,如解咸卦六个“咸”字皆作“大斧斩物”,按照这种训诂,爻辞的意思很难解释得通。如咸卦九五爻辞说:“咸其脢,无悔。”脢是背脊肉,为什么被斩背脊肉而无悔呢?上六爻辞说:“咸其辅颊舌。”他们改“舌”为“吉”,为什么被斩面颊,还可以是“吉”呢?又如解“明夷”作“鸣雉”,《易经》中的明夷卦,坤上离下,按传统的说法,离为明,坤为地,明入地下,是谓“明夷”。此卦六五爻辞说:“箕子之明夷,利贞。”是说箕子自晦其明以事商纣王,而内守贞正之道。他们把“明夷”解释成“鸣雉”,一种善于鸣叫的野鸡,说箕子上山捕获了一只会鸣叫的野鸡。这种解释不免太过离谱。

采用这种新训诂方法,似乎某卦叫什么卦名并不重要;卦爻辞与卦名之间没有了意义的联系;爻辞与爻位之间也变得毫无关系,似乎某一爻辞写在任何爻位上都可以;这就使得爻辞与爻辞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看不到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时甚至使得单条卦、爻辞的文句也变得毫不连贯,似乎只是不同占筮记录的拼凑而已。

我想谈谈《易经》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这就要回答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易经》究竟是占筮之书,还是说理之书。

从上面所述的《易经》“两派六宗”的诠释看,“象占宗”最早,而且是相信占筮之学的。四库馆臣甚至认为是上古“太卜之遗法”。

实际上,易学自先秦时起,就有两种传统,一是“筮占之《易》”的传统,一是“不占之《易》”的传统。“筮占之《易》”为方术之易;“不占之《易》”又称“演德”之《易》,或义理之《易》。孔子曾说:“不占而已矣。”荀子也曾说:“善为《易》者不占。”自魏晋时期王弼之后,义理派已经明确地将《易经》当作了说理之书,而不作为占筮之书来看。其实,汉代象数派中的孟喜、郑玄、虞翻等人,宋代象数派中的邵雍、刘牧、朱震等人,也不把《易经》当作占筮之书,只是讲所谓“天道”即自然科学的内容多一些。这说明象数派并不就等同于象占派。在我看来,自孟喜、郑玄、虞翻以降,特别是自王弼之后,这种不把《易经》当作占筮的看法,已经是《易经》解释的主流。

但自朱熹著《周易本义》起,复又强调《易经》是“卜筮之书”,于是在此后的易学界形成了两大派:一派是以程颐为代表的义理派,认为《易经》是“说理之书”;一派是以朱熹为代表的象占派,认为《易经》是“占筮之书”。到了清代,李光地著《周易折中》,试图将这两种尖锐对立的看法加以调和折中。但直到今天,易学界仍然存在这两种尖锐对立的看法。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谁都很难说服对方。朱熹在讲《易经》是“占筮之书”的时候,曾说自己的看法是少数派,因为当时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易经》是占筮之书。然而在今天,认为《易经》是“说理之书”而不是“占筮之书”的反而是少数派了。我自己坚定地认为,《易经》是“说理之书”而不是“占筮之书”,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要说服对方的奢望,只是把我的看法说出来而已。

我认为,《易经》是一部人人可学的“说理之书”,不是江湖术士用来骗人的所谓算卦之书,如果把它当作一部算卦之书,就把一部体现中华文化智慧的伟大原典糟蹋了。我们讲它是“说理之书”,不是仅仅提出一种空洞的说法,而是要讲出一个《易经》卦爻辞具体说理内容的事实,把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和政治智慧展现出来,彰显它的意义。《易经》不是占筮之书,虽然它以前曾经被用于占筮,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它本质上就是占筮之书,就像后来的人们以铜钱、测字、扑克牌进行算命一样,铜钱、文字、扑克牌本身并不是算命道具,人们不过是利用它来算命而已。

用《周易》算命,从逻辑上说,应该有一系列潜在的理论预设,首先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其关于“命”(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命运)的信息存在于宇宙之间。并且同时预设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已经包含了宇宙间的各种信息。当你通过神秘的占筮方法向鬼神贞问的时候,鬼神一定知道并在揲蓍过程中暗地起作用,让你得到某一卦,使你可以通过解读该卦的卦爻辞来了解具体的命运信息,并因此作出“趋吉避凶”的决策。假如你是诉讼的当事人,要通过《易经》预测胜算如何。《易经》的确有关于诉讼的内容,如讼卦。但讼卦只是六十四卦之一,而你实际所得到的卦未必就是讼卦,甚至与诉讼没有一点关系,这就要凭筮人解卦了。在笔者看来,你最终所得到的并不是什么“鬼谋”,而多半是筮人胡扯的“鬼话”。王充《论衡》卷二十四《卜筮篇》就曾谈到筮人胡扯乱说的情况:“世人言卜筮者多,得实诚者寡。论者或谓蓍龟可以参事,不可纯用。夫钻龟揲蓍,兆数辄见,见无常占,占者生意:吉兆而占谓之凶,凶数而占谓之吉。”

也许有人会说:你可以不相信算卦、算命那一套,但《周易》本身最初就是卜筮之书,你不能因为反感算卦、算命那一套,连《周易》最初就是卜筮之书也不承认了。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责备似乎很有道理,但谁来证明《周易》本身最初就是卜筮之书呢?这恰恰是我们所要追问的啊!

上个世纪,在易学界中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从占筮记录选出来的,古人在长期的占卜过程中,哪些卦辞、爻辞占中的次数更多、更准,这个卦辞或爻辞就被留了下来,古人根据这些占筮记录写成了《易经》。古代的占卜记录,有谁看到过?现在的《易经》卦爻辞,哪些取自于占卜记录?你没有办法证实。这样讲纯粹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不足为训。更何况,这种讲法有个逻辑上的问题,这些早已存在的占辞是谁写的呢?它不会是当你占卜的时候,天上掉下一行字来吧?如果说是人写的,也是那些执掌占筮的人灵光一现写出来的,那也只能是关于具体事情的占辞,不会写出“无往不复,无平不陂”这一类句子来吧?所以,那种认为《易经》卦爻辞取材于占筮记录的观点是很难成立的。二

在我们讨论了上面三个问题后,我们就要具体落实如何解读《易经》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就《易经》来讲,它是我们古代文献里最难的一种文献,甚至比《尚书》还要难,难在它的文字极其简古。古人解释《易经》,异彩纷呈,歧见颇多。这里面一定有一些值得继承的正确的意见。宋代司马光曾说,解经好比是射箭,射的人多了,就一定会有人把箭射到靶子上。儒家经典本来难懂、不好解释,司马光提出,解经不是某些经师的专利,大家都有资格、有权利解释,他鼓励大家一起解经,认为总会有人把经典解释好。我以为我们现在就应该采取这个态度和办法。历史上解释《周易》的书可能有几千部,《四库全书》选择其中的精华,收入一百余部。这百余部书对《易经》的看法,不完全一样,但还是有许多较趋一致的解释。只是仍有个别字句,至今较少善解。

我本人在读《易经》时,遇一个卦辞或爻辞,就同时看一百种以上的易学论著的相关解释。我们现在这样做很容易,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工具,比如说《四库全书》电子版,它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当你看一卦辞或爻辞后,就把其中的关键字输进去,几秒钟便能搜出一百种以上易学书的相关解释。你如果读古文没有障碍,挨个看下去,就能发现哪位古人讲得最合理,谁“把箭射到了靶子上”,你就采用谁的讲法。那么怎么才能判断是谁“把箭射到了靶子上”呢?当你在看一个卦辞或爻辞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出现很多解释的条件,一个东西能解释通,那需要同时符合若干解释条件。一句话里头,有各种关键的和不关键的字,是不是都解释通了,是不是和《易经》的其他文例能够合得上,如果都能解释得很圆通,你就可以认为他“把箭射到了靶子上”。在我看来,从两千年《易经》研究的历史过程看,各卦辞爻辞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能找到合适的解释。在解读《易经》的过程中,凡是遇到比较难,不容易讲通的地方,就不厌其烦地反复翻查,去选择那些义理更畅达通透的解释。我个人学习《易经》,不是每卦每爻都固定在一家一派的解释上,而是择优甄选,选择那些更能体现《易经》智慧的解释。

我认为我们目前研究传统国学,应该像孔夫子那样“述而不作”,即以述为作,“述”就是“继承”,但这个继承不是随便继承,是要有眼光,有选择地继承。而不是轻易推翻传统经学,重起炉灶,自作聪明,处处都要发明一种新解释,那样做往往得不偿失。《易经》虽然简古,但对于六十四卦的解读,还是有许多规则和规律可循。《易经》有一个特点,它是用六爻的理论结构模拟和效仿自然、社会万事万物之理。六十四卦的“卦”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讲:“卦者,挂也。”将“卦”字解释为挂起来的“挂”。挂起来干什么?让大家一起看。按我的理解,古代没有那么多理论词汇,这个“挂”字,就相当于现在我们讲的“理论模型”,给你设计一个“理论模型”,把它挂起来,关于它有许多基本的解释规则,你要懂得了这些解释规则,就可以推理演算。比如说,在《易经》中,讼卦是关于诉讼问题的理论模型,有很多关于诉讼的基本原理在里头;师卦是关于用兵问题的理论模型,有很多关于用兵打仗的原理在里头。如此等等,每一卦都可以说是某一方面问题的理论模型。而在一卦之中,六爻又各有其表示的规则,社会上,人有阶层、身份的不同,事物发展也有阶段性的规律,怎么才能体现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的不同,怎么才能体现事物发展阶段性的规律,这就要靠六爻来表现。就一般而论,初爻一定表示社会的底层,位置最高的是五爻,通常代表君主,“九五之尊”一词就是从《易经》中来的。二爻、三爻、四爻,以及上爻,都分别表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而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来说,初爻一定是事物发展的开始,顺着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的顺序来表示事物向前发展的顺序,由发生、发展到鼎盛,到最后走向反面。《易经》作者早就注意到了事物发展“物极必反”的规律,因而在爻位设计上,五爻是最高点,是鼎盛之时,过此以往,开始走向反面。很多卦都反映这个规律,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一个理论模型,解释的时候要顺着这个模型走。当然关于这个理论模型,还有其他许多解释的规则。三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在每卦之后,根据该卦卦意各填写了一首词,试图用诗词的形象语言和意境来诠释《周易》的意境。这一类的书自古以来还不曾有过,但也有过与此“形似”的著作。

汉代有一位传授《诗经》的经师叫韩婴,今存《韩诗外传》是他的遗著,因其时代早于毛苌,被列为古来说《诗》之冠。此书列有许多条目,杂引古事古语,每条之后必引《诗经》诗句作为结束语。它引《诗经》是用以论证古事,目的并不在于解释《诗经》的经义。所以称之为“外传”。

汉代还有一位焦赣,著有《易林》,他将《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皆变出六十四卦(其中一个本卦,六十三个之卦),六十四卦共变出四千零九十六卦,这四千零九十六卦皆系以一首或长或短的四言诗。这可以说是易学别派,并不是解释《易经》的著作。

北宋范仲淹曾用赋的文体诠释《周易》,比如有《易兼三材赋》、《乾为金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穷神知化赋》、《圣人大宝曰位赋》、《体仁足以长人赋》、《天道益谦赋》、《贤不家食赋》等等。上述各篇除了最后两篇解释《易经》内容外,其余各篇都是解释《易传》的。并且他用赋的文体诠释《周易》也只是零星的,不是系统的。

元代有一位学者王恽,著有《秋涧集》,他读到《诗经》的某一首诗,就写一首七绝,表述他的理解和解释。但也只写有二十二首诗。比如《诗经》中有一首《硕鼠》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王恽写诗说:“《硕鼠》歌诗怨已成,三年贯汝未聊生。熙熙彼土虽云乐,犹抱迟迟去国情。”《诗经·伐檀》写道:“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王恽写诗说:“不畋安得兽悬门,匪稼胡为禾积囷。但恃鄙贪居禄位,不能无愧伐檀人。”这些诗很准确地传达了《诗经》的意思,可谓以诗词解释《诗经》的典范。

据我所知,从古至今还没有一部系统用词的文体诠释《易经》的著作。那么,我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形式来诠释《易经》呢?简单说,就是要给读者一个简明而有文采的文本,便于理解和记忆。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两年,我和朋友、学生经常在一起作诗填词,已经有一部《麓山雅集》出版。这段时间,我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赵广明教授书信联络较多,他是新派诗人,写了许多新体诗。而我喜欢创作旧体诗词,但这不妨碍我们互相交流。今年春节期间,我想到用词的形式来诠释六十四卦。因为就一般而言,短的词牌数十字,长的词牌不过百余字,但往往意蕴深远。能否用这样一种简练的形式来提炼和概括一卦之意呢?我将这个想法讲给赵广明教授,同他探讨能否根据卦义为《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填一首词。他很支持这个构想。此后两个月期间,我每天至少为一卦填词,到四月底全部完成。在古代,文、史、哲本是相通的,历史上有些词作的意境已然与《易经》某卦的意境相仿佛。在写作中,我一发现此类词作,便只在此类词作上套改,使其更靠近《易经》某卦的意境,而凡套改的词作皆在注中写出原词,以便于读者参酌。写作期间,我经常会将一些得意之作通过手机短信传给各位学人朋友,反馈信息往往好评如潮。词作全部完成之后,我首先寄给了赵广明教授,请他批评、指正。他很快读完并回信说:“把酒湘江,挥汗岳麓,空前巨制,旷世希音,不想姜老事竟成。要评《易境词诠》,需易、词、思、时四种功力俱备,而我只有仰慕和欣赏的功力。昨夜今晨读来,想见得出,这个冬天和这个早春,您身心化入某种创造性意境和情景之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李白诗)。恭贺汉语文化史上这一重要而稀罕的作品面世!当今华夏,能成此奇罕者,惟有姜老师一人!期待早日出版,让更多的人分享!”

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依照《易经》卦序,先录某一卦的卦辞或爻辞,在卦辞、爻辞下面加以简明解释。一卦解释完后,总结此一卦带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根据这一卦的主要意境填词一首,以一种形象、艺术的手法加深对此卦的理解和认知。

近年“国学热”,人民群众对学习传统文化有很高的热情,特别是对于《周易》尤为喜爱,但苦无合适的书读。有些解释《易经》的书,如金景芳先生、黄寿祺先生等人的著作是写得比较准确的,但书的部头往往过大,让人望而生畏。其实,不仅今人怕大部头的书,古人也怕。许多有识之士如黄宗羲、顾炎武都认为朱熹的《周易本义》不如程颐的《伊川易传》讲得好,但因为《周易本义》写得比较简明,方便科举考试,反而更为流行。学术研究有时需要有厚重的力作,但简明扼要之书对于学术的迅速传播,似更占优势。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学问,是大家所期望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都以富有哲理、简明且极具文采,而蜚声学林。我虽才识不逮,但心向往之。

书稿反复斟酌越一年,到最后统稿时,却是杂务缠身,我遂下定决心到东海之滨集中精力来做此事,途中作七绝诗一首云:大海滔滔谁蹈浪,此行犹似赴沙场。骋思飘渺烟霞际,欲解天书几大行。姜广辉二〇一二年十月六日写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六十四卦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上经

第一卦 乾卦

卦辞:乾,元亨,利贞。

乾卦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上,我要多花一点工夫来讲。关于“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从《周易》十翼中的《彖传》和《文言传》开始,解释已经不同了。《彖传》和《文言传》虽然很早,不一定就贴近原意。《文言传》讲:“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这是《左传》一书里文姜讲的一段话,后成为《文言传》中的话。《文言传》是把“元亨利贞”四个字作为四德,分为四项讲的。《彖传》怎么说呢?《彖传》写得很有文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彖传》是把“乾元”作一项说,把“利贞”作一项说,没有提到“亨”字。当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理解为“亨”,杨万里《诚斋易传》就是这么理解的。我认为《文言传》已经把“元亨利贞”四个字拔高了,原始的《易经》可能没有这么高的意思,《彖传》拔得更高,把“元”看成万事万物资始的本原和创造者,一种哲学上的本体。在《易经》初创时期,会不会有这样的思想呢?我认为是不会有的。在《易经》中不仅乾卦有“元亨利贞”四字,像屯卦、临卦、随卦、无妄卦、革卦都有“元亨利贞”四字,我们不能说“元亨利贞”四字代表乾之四德,而另外一些卦中“元亨利贞”分别代表屯之德、临之德、无妄之德吧?如果按照《彖传》的理解,把“乾元”看成是万物资始的本原和创造者,那在屯卦、临卦等卦中就不好讲了,不能说那些卦中的“元”都是本原和创造者。所以古代的学者,为了弥缝《彖传》的说法,在解释的时候要特别补充说,屯卦、临卦、随卦、无妄卦、革卦这五个卦中的“元亨利贞”同乾卦的“元亨利贞”不同,要作一个区分。其实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强作区分也区分不开。

所以,我认为要讲清楚“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不能脱离卦名,不能脱开卦辞、爻辞的有机联系来讲。首先,“乾”是一个卦名,“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判断辞。如果像《文言传》那样把它分成四项来讲,就脱离了同卦爻辞的联系。其实,“元亨利贞”有两种断法,一是分四项讲,二是作两项讲。把“元亨利贞”作为四项来讲的,历史上有不少人,讲得比较好的比如说程颐,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万物的生长发展就是“亨”;“利者,万物之遂”,万物沿着它既定的方向发展叫“利”;“贞者,万物之成”。他说只有乾、坤有此四德,其他卦是没有的,具体到乾卦六爻来说,初爻潜隐,是看不到的,上爻已经过气了。讲“元亨利贞”是讲中间四爻,二爻是元,三爻是亨,四爻是利,五爻是贞。这是一种讲法。可是乾卦六爻,为什么初爻和上爻不讲呢?后来朱熹提出,这样讲是有问题的。朱熹把“元亨利贞”解释成两句,他说:“乾之元亨利贞,本来是为筮得此卦者大亨。”就是说,我得了这一卦之后,就是“元亨”,即大亨,而“利贞”即利于守正,亨通之后要贞守正道。朱熹认为这是《易经》的原始意义。若这样解释的话,其他那几卦的“元亨利贞”就可以解释得很通。“元”,是大的意思;“亨”是通的意思;“利”是有利的意思;“贞”,是正的意思。大亨通需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能做坏事也大亨通,一定是要利于守正,守正则会大亨通,不守正就不会大亨通。我们看屯卦、临卦、随卦、无妄卦、革卦这五个卦为什么都讲“元亨利贞”,这五个卦在《易经》里头都有特别的地方,不同于一般卦,屯卦是讲创业卦,随卦要随应天时,临卦是讲统治人民,无妄卦是讲修养,革卦是讲社会大变革,这些卦都是关于大事的选择和决定,《易经》对于这些大事的选择和决定,都持一种支持的态度,都会说“大亨”,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利于守正。创业的时候,要守正;统治人民的时候,自己要守正;变革的时候,要守正,等等。在这些大事面前,守正者才能大亨。所以这些卦在卦辞里面讲“元亨利贞”,不是无缘无故的。通过这样的解释,这六个卦就都能解释得通。

初九:潜龙,勿用。

初爻象征最低的层次,龙虽然有刚健之德,但是也有时运不济的时候,有一句俗语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有的人虽然很有道德才能,可是他在底层的时候就曾被小人欺负,不得志。“潜龙,勿用”,就是要你在此时能潜隐、忍耐,等待时运转变,尤其当“小虾”戏弄你的时候,不要以牙还牙,马上去报复。我们拿历史人物来说明,比如说舜在做小民的时候,“父顽,母嚚,弟傲”,父亲瞽叟是个愚顽之人;异母是个疯婆子,后母弟非常狂傲,家庭环境极为恶劣。后母和异母弟总想算计害死他,舜每次都很巧妙地躲过了这些迫害,并且没有因此使家庭矛盾激化,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潜龙勿用”的精义。后来舜做了“帝”,相当于后世的皇帝。一个有大德大才的人,当时运不济的时候,要记住这一条:“潜龙,勿用。”这个时候你若不能潜隐、忍耐,就可能过早地进入一种低层次的矛盾之中,一旦这种矛盾造成,就会妨碍你今后的飞黄腾达。如果你有大志,就不要感到这种低层次的压抑不能忍受。你要学会去忍受,学会忍受,终究会有机会。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第一个“见”读为“现”,后面这个“见”字读本字(jiàn)。“见龙在田”是说龙不再潜藏于底下,它已经出现在田地中了。九二和初九只差一个爻位,但二爻和五爻是一卦中的两个中爻,是非常好的位置,二爻通常是丞相或重臣的位置。“利见大人”,大人是谁呢?大人就是九二本身。什么叫“大人”?“大人”就是大德大才之人,能造福于人民的人,能提拔你的贵人。这给我们一种什么提示呢?就是说,有时候你不一定要等机会从天上掉下来,就像我们的研究生毕业,如果你自己不去积极找工作,好的工作会掉到你的头上吗?不太可能。如果你有什么长处,你应该去见那个可能赏识你的“大人”,把自己的长处介绍出来。如果你已经有一定的积累,自认为是长处,用现在的话讲,你要能够把自己推销出去。其实中国历史差不多一直是这个样子,韩愈当年要是不写出一些好文章,不把那些文章投到赏识自己的人那里,他永远出不了头。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易经》各卦中,相对来说,三爻和四爻比较尴尬,“三多凶,四多惧”。三爻里头多凶辞,四爻里头多惧辞。为什么三爻会多凶呢?三爻在下卦之上,可以看做诸侯、地方长官。这个位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很容易闹独立,犯错误。这个位置,下边的人看着你,上边的人也看着你,稍有不慎,就会栽跟头。

所以爻辞告诫:“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我在台湾讲学的时候,学者请我吃饭,大家一起喝酒,喝得不亦乐乎,大家就说“终日干干”,故意把“乾”读成“干”,(呵呵)那是开玩笑。

六爻中多说龙,但是此爻不说龙,是说人,说君子,“终日乾乾”就是一整天都要勤勉做事,“夕惕若”是说到了晚上还要反省自己,白天有什么做得不对或者不好。光勤勉做事还不行,还要谦虚谨慎,夹起尾巴做人,晚上还要反省自己。“厉”是危厉的意思,虽然这样做是很辛苦的,但不会带来麻烦,“无咎”就是不会有麻烦和过错。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四爻的位置比三爻高了一层,接近五爻的天位,这叫“近君之位”。这个位置通常可以解释成皇帝的近臣,或者是太子。这是所谓“四多惧”的爻位,这个位置很高,很荣耀,同时也很危险。过去讲“伴君如伴虎”,皇帝身边的官是不好当的。在这个位置上,需要非常谨慎,尽量少作自我表现,在这个阶段过多地表现,就太不明智了。因为在这个位置上,矛盾尖锐而复杂,康熙朝时太子被废后,又起用,最后还是被废掉。太子是皇帝的儿子,若不行,照样被废或被杀。古代的君臣父子之间,有时是杀机四伏的。“或跃在渊”,一种解释说,在这个位置上,你有可能一步跃上去,但也可能跌下来。在这个位置上,要更深沉一些。

另一种解释说,一个人到了四爻这样的位置,在学术上、事业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这不是你满足的时候,你还要往上逾越,可能“跃”不好,会掉下来,但这没有关系。尤其是作为学者来说,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固步自封,满足现状,就可能停在那个地方了,这就像爬山爬到一半停下来了。在学术上,往往是大部分人只爬到了半山腰,没上去,再往上连爬都不敢爬,试都不敢试。禅宗有一句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百尺的竿头已经很高了,在竿头上你再往上跃一步,不就掉下来了吗?禅宗这里讲的是一种开悟。还有一句俗语说:“行百里,半九十。”行百里路,当你走到九十里的时候,那才算走了一半,那剩下的十里才是最难爬的高峰。“或跃在渊”,还是可以尝试“跃”一下的。从政治上和学术上分别看,这两种解释都有教诫意义。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按照《易》卦的爻位说,五爻是天位,阳爻居天位,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九五之尊”。“飞龙在天”,“飞龙”这里是指圣君。圣君在上,符合天下人民的愿望。“利见大人”,这里不能把“大人”解释成贤人、贤才,从天子的角度看,贤人、贤才都是他下边的人,不应该叫“大人”。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在君位的人。“大人”在权力的顶峰,你见到他,他若是赏识你,就会特别提拔你。乾隆时期,有一次科举考试,考完了以后,乾隆皇帝发现阮元是个人才,他非常感慨地说,不意我晚年发现了这么个人才,阮元有福相,将来是个大福之人。皇帝点名提拔的人,过去叫“天子门生”。阮元后来做了四朝重臣,最后坐到了名誉宰相的位置。这说明,见没见到这个“大人”,是否由此被发现是人才,那是很不一样的。

上九:亢龙有悔。

在《易》卦中,五爻的位置是鼎盛的位置。再高,到了上爻的时候,就会“亢悔”,亢就是过度,开始走向反面。历史上的梁武帝,本来皇帝当得好好的,可是他却想成佛,几次舍身出家,弄得天下大乱,最后弄出个“侯景之乱”来,都城被攻陷了,自己被囚禁起来,饿死在台城。皇帝不当,要去当佛,这不是“亢龙有悔”吗?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六十四卦之中,除乾、坤二卦外,其他各卦都是刚柔相杂的,《易经》是主张刚柔相济的,然而乾、坤两卦却是纯刚、纯柔用事,为此,乾卦多出“用九”一条爻辞,坤卦多出“用六”一条爻辞,这是其他六十二卦所没有的。在先秦《周易》的揲卦实践中,以九和六为变爻,所以“用九”、“用六”在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用变”。而在解释“用九”和“用六”爻例的时候,象占派和义理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象占派认为“用九”和“用六”意谓六爻全变。其最有利的根据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解释“乾之坤”六爻全变时说:“其坤,见群龙无首,吉。”正是乾卦“用九”爻辞。当《易经》用于占筮的时候是讲“变卦”(或称“之卦”)的,现在我们也经常会说“你变卦了”如何如何,就是从《易经》这里来的。什么是“变卦”呢?就是在占卜揲卦的过程中,会出现七、八、九、六几种情况,奇数写阳爻,偶数写阴爻,写出来的是“本卦”。

在写“本卦”的时候,还要写出“之卦”,“本卦”看现在,“之卦”看未来。写“之卦”的规则是逢七逢八时照原样写出阳爻和阴爻,逢九和逢六时就将它变成性质相反的爻,即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从上面所举的蔡墨之语,可以看出,乾卦“用九”就是乾之坤,六爻全变。《易经》中本来是有坤卦的,为什么要从乾卦变出坤卦来呢?这样变来变去有什么意义呢?象占派解释说:六爻皆变是大变,就好比是君主驾崩,未立储嗣,当卜立新君之时,臣下若有人自以为“首”,擅自拥立,则可能成为篡逆之臣,所以圣人特设此一筮例“见群龙无首,吉”。

第二种看法,义理派中的一些人认为,蔡墨已失《易经》本意,“用九”和“用六”只意谓上爻变。古文《易经》本无“初九”、“初六”或“用九”、“用六”这类爻题。后世整理者妄增“用九”、“用六”之例,而无爻位可系。如果六爻全变,乾体不存,那还讨论什么乾卦呢?王安石认为,“用九”、“用六”属于爻辞的部分应该系于上爻之下。凡卦,以初爻为足,以上爻为首,如比卦上六“比之无首”、离卦上九“有嘉折首”、既济卦上六“濡其首”、未济卦上九“濡其首”等,乾卦上九即是群龙之首。圣人给人以教诫,阳刚至极则教以“见群龙无首,吉”,以免“亢龙有悔”;阴柔至极则教以“利永贞”,以免“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两种看法皆有很充分的理由,我个人更趋向于第二种看法。

乾卦的启示:

乾卦和坤卦构成《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两个总卦和总德,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与地是人与万物的生成者,所以乾德,亦即天德,备受推崇。《周易·大象传》高度概括了天德的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健行不已,人应该效法天德,自强不息。《易经》把乾卦列为首卦,说明“自强不息”是最重要的道德。在我看来,《易经》讲的是境遇伦理学,在某一种处境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六十四卦就是代表人生的六十四种境遇模型,它教导人们处在某种境遇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境界,这就是境遇和境界的关系。因此对于读《易》、学《易》的人来说,读某一卦,面对某一种境遇,都应该设身处地地想问题:我如果处在此种境遇下应该怎么办?

乾卦基本上以龙为象,现实中没有龙,但是从上古以来就有这么一个图腾,它是至神之物,上天入地,变化莫测,非常刚健,用龙来形容乾,是非常恰当的。应该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易经》对于阅读者而言,它不完全是“客体性的他者”,它经常是“主体性的自我”,读《易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欣赏者,实际上还是一个参与者。就其象征性而言,有时需要阅读者想象你自己就是那条龙,当“潜龙勿用”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当“见龙在田”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有一天“飞龙在天”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易经》都已经告诫了在这种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每一个阅读者都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也正因为这样,乾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种心中的理想,并不完全是现实。当乾健之世,乾卦提出了一些处世原则:

第一,天生我才必有用,大才有大才之用,小才有小才之用,每个人都将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是圣贤和贵人,都有可能时运不济,在这个时候首先应当保护好自己,“潜龙勿用”,同时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期将来能够有大用。“潜龙勿用”不是说潜在那个地方不学习,等待机会。实际上,这是最好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

第二,人才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好的时运是需要等待的,但在社会历史上常常有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因此作为个体不应该消极地幻想某一天好运突然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当具备一定的才能和条件后,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向可能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大人”作自我推荐,这样做会大大提高个人才能被发现的几率。为什么叫“见龙在田”,这个“见”,就是发现的现,古代的“见”和“现”常常是互用的,在社会上体现出价值来。首先,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要去向别人介绍自己,机会不是等来的。

第三,当自己得到一定的位置、做出一定的成绩后,不应该盲目地骄傲自满,而应继续勤勉做事,谦虚谨慎,要经常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应该如何改进,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境界,这就是“终日乾乾,夕惕若”。

第四,当自己取得较大成绩后,不能固步自封,应努力超越自我,而有新的创造,新的发明。在前进的过程中,即使经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也不要紧,还是要勇于向前,不要停留在半山腰上,应该勇于冲击顶峰。

第五,当功成名就,取得较高的名利地位后,要能急流勇退,给新人让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世新人换旧人”,这是个历史规律。若贪位恋栈,就可能“亢龙有悔”。

词曰:虞美人·读乾卦

次李后主韵亢龙逞欲玩疯了,运数知多少?蚩蚩蠢蠢舞东风,谁识真龙沉潜卧其中。雕床咫尺危犹在,只怕龙颜改。茫茫前路使人愁,却看千峰竞秀水争流。附:虞美人·和广辉先生词《读乾卦》次李后主韵李有梁龙游浅水遭欺了,忍隐功多少?韬光养晦待春风,一旦翔飞耀彩在天中。威风凛凛依然在,冷暖人情改。兢兢业业黯然愁,只怕前功尽弃付东流。

第二卦 坤卦

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元亨”就是大亨。“利牝马之贞”,乾一般以龙为象,但乾也可以指马。坤和乾是相配的,“牝马”就是母马,坤取象母马,所以说“利牝马之贞”。

坤六爻全阴。阴与雌性有关系。阴服从于阳。坤卦是讲顺从。“攸”是“所”的意思,君子有所往。如果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因为你是顺从者,自己不能在先,在先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说“先迷”。应该处后,有所跟随,“后得主利”,“主”,就是你所跟随的那个人,那个人是在先的,由他来带领你,引导你,比较有利。要处后,甘于做第二把手。台湾星云法师写了一本书叫《老二哲学》,教人甘做第二把手,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啊!“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在我看来,《易经》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二月卦的思想,同时也有了八卦方位的思想。这里的西南是指坤的方位,东北是指乾的方位。西南坤这个方位,靠近的是兑、离、巽,分别代表少女、中女、长女。这些女性就是她的朋类,比喻女方家,东北就是夫家,未来的丈夫家。“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这是一种隐喻。隐喻姑娘出嫁,离开家乡,告别了闺中女友,到了夫家,原来的闺中女友没有了,就是“丧朋”。即使原来的闺中女友没有了,也无伤大雅。因为按照旧的伦理来讲,这符合人伦常道,而且婚嫁本来就是可喜可贺之事,所以说“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坤卦整体取象为大地,大地是人之所履。为什么在坤卦初爻谈履霜,别的卦初爻是阴爻的卦,不谈履霜?这是因为坤卦在十二月卦中代表十月。十二月卦的思想是汉儒正式提出来的,但他们不是凭空提出来的,他们是在解释坤卦、复卦、临卦时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易经》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二月卦的思想,汉儒只是把圣人原有的思想重新发掘出来。因为只有认为《易经》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二月卦,那它的许多卦爻辞才能得到系统的合理的解释。所谓“十二月卦”,是说《易经》中有十二个卦代表十二个月,如复卦,一个阳爻在下,五个阴爻在上,一阳初起,代表冬至。冬至在夏历是十一月。再往上,就是底下两个阳爻,上面四个阴爻,临卦,代表十二月。如此等等。我们还来讲坤卦,坤卦六爻全阴,是复卦之前的一卦,代表十月。到了十月,地上的露气开始结霜了,坤卦初爻象征履霜时节,由履霜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坚冰时节就会到来,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此卦从初爻开始就提出告诫,虽然这是履霜时节,但是随顺下去,坚冰时节一定会到来,要防微杜渐。“坚冰”是一种比喻,意谓不好的结果。此卦上爻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那时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所以会发展到这一步,是因为在履霜的时节没有预做防范。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解释《易经》有一种方法,叫“爻位说”:初爻、三爻、五爻,是奇数,奇数属阳,这三个爻位就是阳位,阳爻居于阳位就是“得位”,也叫“得正”,通常是比较好的。二爻、四爻、上爻,是偶数,偶数属阴,这三个爻位就是阴位,阴爻居于阴位也叫“得位”或“得正”,通常也是比较好的。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都是不得位或者不得正,不得正就意味着你这个人不正,解释上往往有这么一种关联。

解释《易经》还有一种方法,叫“得中说”:一卦六爻之中,二爻和五爻都是中,二爻是下卦的中,五爻是上卦的中,这两个爻,是一卦之中的重要位置。

在这一卦中,六二以阴爻居阴位,而且在下卦之中,在坤卦里,这一爻是最好的,它集中体现着坤道柔顺中正的秉性。因为坤卦是取象大地的,《易经》的作者想对大地的德行作一概括,就利用坤卦六二爻辞来讲大地的德性。“直方大”是对大地德行的赞美。“直”,是说大地德行至善至美,上通于天;“方”,是说大地是有方法可循的,春播秋收,有规律可循;“大”,是说大地无所不载,万事万物都在地上生长,所以《大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习无不利”,不习,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学习的,可是自然本身“直方大”,它所有的这些特征是自然而然的,莫之为而为,无往而不利的。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处于下爻之极,相当于地方长官、封疆大吏。三爻本是阳位,现在以阴爻居之,阴本有顺从之性,再配合坤卦特别强调顺从,意谓这个封疆大吏是位非常逊顺、谦恭的大臣,能够节制自己,凡事不自作主张。“含章,可贞”,含章就是内蕴才华,贞就是正。意思是这个封疆大吏含蕴美德,循守正道。“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是讲对待君王之事、国家之事,自己有所成功和成就时,将功劳和荣誉归于君上。“无成”不是说没有成就,而是说不要把成就归于自己。要把成就归于君王的英明领导,一切成就都是在君王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自古以来,老祖宗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做了一点事就居功自傲,那就完了。我们身边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说秘书给领导人写文章,领导人上去念稿子,这就是领导精神、领导指示、领导讲话。但是我们有的秘书忍不住,要显示他的水平有多高,背地里说领导人念的稿子都是他写的。这话一传到领导人耳朵里,就不会再用你了。怎么能说都是你写的呢?那样领导人不成了秘书的传声筒了吗?所以这话是不能说的,不能把功劳归到自己头上。“无成,有终”,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有终,不然你中途就会下来,就不会“有终”。此卦中的“含章”是包含着美德才华的意思。有些人起名字就叫什么“含章”,原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一位去世的老所长就叫牙含章。很多人取名字都是根据《易经》取的。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四这个位置,通常被解释为太子或者君主近臣,处高而履危,一向被视为嫌疑之地。在这一卦之中,阴爻居阴位,可以说是“得位”,或者说是位得其人。可是我们从这一卦的位置往下看,六四以下全是阴爻,往上看也全是阴爻,没有光明。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六四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韬光养晦。爻辞说“括囊,无咎”,括就是结,囊就是盛物的皮囊;把皮囊的口扎起来,隐喻要把嘴巴管起来,不随便说话。当了太子,当了储君,一般是不随便说话的。到了这个位置,说话要非常少。祸从口出,不知哪句话说错了,就会影响你的前途。谨言慎行,就不会犯错误。当然,不说话,把才华藏起来,也不会得到美誉。宁可得不到美誉,也不要犯错误。

六五:黄裳,元吉。《易经》通常是把五爻看做君位,但是这一卦是坤卦,乾和坤的关系,就是君和臣的关系,所以整个的坤卦都是臣,第五爻讲的是重臣。“黄裳,元吉”,是拿衣和裳来作比喻,衣在上代表尊位,裳在下代表卑位。“黄”是中色,“黄裳”就是守中而在下,谨守中道。这个卦还有一个潜台词没说出来,程颐把它说出来了,他讲,如果把五爻看作君爻的话,那就是臣居尊位或妇居尊位,像历史上的王莽、武则天,他们当了皇帝,是非常之变。从古代儒家的立场看,都是不好的。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在《易》卦之中,五爻是天位,六爻则是亢极之爻,表示事物发展走向了反面,坤卦上爻也是一个亢极之爻。按一般的理解,总是强调龙与乾卦的联系,那坤卦中怎么也出现了龙呢?清代乔莱总结诸家解释说,诸家说法不一,有人说乾称龙,坤不应当称龙;有人说阴气极而阳来;还有人说,阴盛之极,敢与阳争,所以有龙。乔莱认为都不对,坤卦上六不是龙,只是像龙;它不是阳,只是疑于阳。阴不可为阳,称龙是一种僭越,是女主或者重臣,不应做皇帝,却僭越想做皇帝,这就一定会发生大问题。因为是篡权与反篡权的斗争,所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里的龙是假龙,是僭越之龙。“其血玄黄”,玄是天的颜色,黄是地的颜色,是说缠斗得很混乱。此卦当初爻之时,就已经提出警告,“履霜,坚冰至”,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把小人分辨出来,预加防范,否则将来必会酿成祸乱。小人开始都是阿谀奉承,君上听了高兴,对于小人失去警惕,一步一步重用他,直到他利用手中的大权兴风作浪,这一切都是居高位者自己造成的。秦汉时期发生的那些事情,都是因为皇帝信任身边的宦官、外戚,慢慢酿成大祸,导致国家大乱,使被篡权者受到伤害,篡权者也未必得逞,两败俱伤。赵高篡秦权,导致秦亡,赵高也被杀了;西汉末王莽篡汉,汉室衰微,王莽最后也失败了。东汉末,董卓篡权,汉献帝受到很大伤害,董卓也被杀了。所以及早分别君子和小人,是很重要的。

用六:利永贞。

坤卦“用六”之例,与乾卦“用九”之例,道理是相同的。理解此爻辞可参看乾卦“用九”下的相关讨论。因为易学家关于“用九”、“用六”的意义理解不同,因而关于爻辞的解释也不同。按义理派的解释,用九、用六无爻位可系,古《易》本无“初九”、“初六”、“用九”、“用六”一类爻题,这是后世整理者加上去的。“利永贞”三字应系于坤卦上六爻辞“其血玄黄”之后,谓群阴争权,不能固守贞正,以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永久守正而不为阴私所用,方无不利。

坤卦的启示:

前面已经谈到,乾卦和坤卦构成《易经》六十四卦的两个总卦和总德。在中国的哲学中,天和地是人与万物的生成者,所以坤德备受推崇,《周易·大象传》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博大宽厚,负载生养万物,人应当效法地德,培养一种宽厚的德行,包容的精神。相对于乾卦的理想性而言,坤卦更在于表现现实性,现实并不总是那么光明和美好,人生活在大地上,必须脚踏实地,谨慎前行。坤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第一,要有忧患意识。危机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见其始,则虑其终。“履霜,坚冰至。”履霜时节就要考虑到坚冰时节不久将至,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提早做准备,就可能发展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二,坤卦的卦德是顺从,这里有一个身份贞定的问题,首先要确定谁是领导者,谁是被领导者,领导者是方针、路线的制定者,被领导者是执行者。具体说,乾为君,坤为臣,君为臣纲,臣必须服从君的领导,臣即使才能卓越,独当一面,仍然应当谦恭,有功不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在一个国家也好,在一个公司也好,一定要区分你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你是君还是臣,臣不能代表君来发号施令。“一山不容二虎”,作为臣,一定要扮好臣的角色,去当君就危险了。顺从也是一种美德,正职就一个,副手可以有好几个,大家都想当一把手,一定会引起内部矛盾,最后失败的往往是副手,因为你没有一把手的权势大,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三,对于位高权重,且有进一步高升机会的大臣而言,尤其应当谨言慎行,甚至应韬光养晦。如果不是这样,大臣代行君权,操生杀大权,将冒极大的政治风险。

词曰:蝶恋花·读坤卦谁识星移斗换性,枫叶霜红,将入冰天境。争奈玩家都未醒,流连花好月圆影。人事兴亡非铁定,如火如荼,转眼灰烟冷。自恃雄强龙战猛,玄黄其血伤残景。姜注:此词乃套改宋黄裳《蝶恋花》而成,其词云:“谁悟月中真火冷,能引尘缘,遂出轮回境。争奈多情都未醒,九回肠断花间影。万古兴亡闲事定,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问月可知谁可问,不如且醉樽前景。”

第三卦 屯卦

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元亨”就是“大亨”,“利贞”就是“利守正道”。“勿用有攸往”,是说当屯难之世,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不要盲目跟风,应该静以观变,徐起而应之。不是说不往,而是说不要盲目行动,看准了再有所往。“利建侯”,屯难之世,天下无所适从,建侯安民,则民有所附。此卦下卦为震,震有诸侯之象。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屯卦上卦为坎,下卦为震。坎代表险,凡是坎总跟危险有关系,所以屯卦所表示的是屯难之世。在屯难之世,世道艰难,初九刚健而未进,所以说是“磐桓”。“磐桓”是动而未进之貌。初九以阳爻居阳位,居于正位而静观其变,所以说“利居贞”,“贞”是“正而静”之意。下卦震还有诸侯之象。初九是屯卦初爻,代表民间,民间通常是贱的位置,但屯卦六爻中初爻最好,表示此时贵人在民间而暂无其位,贵人下于贱民中间就会大得民心,有利于他在底层建立王侯基业,所以说“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这一爻的爻辞字数较多,要弄清它的意涵,需要懂得《易》卦中的正应关系。解释《易经》是要讲正应关系的。所谓“正应关系”,是说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爻和上爻之间,有时候可以构成一种正应关系,其条件是,在这三对关系中,必须是一个阴爻对应一个阳爻,如果两个都是阴爻或者两个都是阳爻就构不成正应关系。

六二同九五构成正应关系,六二阴爻代表女性,九五阳爻代表男性,正应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婚媾”关系。“婚媾”是个比喻,也可以理解为合作关系。我们先从后半段讲起,“匪寇,婚媾”,“寇”是指谁呢?是指初爻,初九是男性,离六二很近,想娶六二为妻,六二不从,因为她与九五有婚约在前。初九于是扮演了一个“寇”的角色,欲胁迫六二服从自己。但是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是下卦中爻,居中得位,意谓贞洁有德女子,始终贞守与九五的婚媾约定。“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是生养孩子的意思。当时是艰难之世,六二要去见九五,路途遥远,中间有好多磨难,“十年乃字”,十年以后才结婚生孩子。十年不是具体的时间,是很多年的意思。

我们回过头来讲爻辞的前段,“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在屯卦中,二爻、四爻和六爻三次提到过马,相比于其他的卦显得很特别。“马”的取象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卦名引申出来的,“屯”与“迍”同音相通假,“迍”通常是形容马踟蹰不前,难行不进。其次,《周易·说卦传》里讲到八卦的取象方法,乾健为马,坤代表牝马,即母马。震为“作足之马”,什么是“作足之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震底下一阳爻得乾之初画,是乾的一部分,上面两个阴爻中的四短画,像马的四个蹄子;而震又表示动,这种马爱躁动,你把它拴在那里,它的马蹄不断地动,总想跑,所以称“作足之马”。另一种说法是,“作足”之马是给马钉了马掌,马钉了马掌之后才能跑得快,钉马掌谓之“作足”。坎也可以代表马,坎的卦形象马的脊梁,从上往下看到马的脊梁很肥,所以称“美脊之马”。屯卦既有坎,也有震,所以爻象多取乘马之义。六二乘的是“作足之马”,想去见她的夫君。因为中间经历许多磨难,马踟蹰不前,难行不进,所以说“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屯如、邅如、班如,都是形容马踟蹰不前和难行不进。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屯卦又是讲艰难创业的卦。大家都想创业,但未必人人成功。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许多条件。屯卦下卦为震,代表动,有躁动之象;上卦为坎,代表险,创业是有风险的。《易经》告诫人们不要铤而走险。三爻以阴爻居于阳位,阴爻通常表示柔懦,个人的才能较为欠缺。当创业之秋,六三也想“闯天下”,却孤立无援。为什么孤立无援呢?六三与上六都是阴爻,构不成正应关系。六三想去创业,找不到支持和应援者。

爻辞说“即鹿无虞”,这个“鹿”字应该读为山麓的“麓”,古代的地名“钜鹿”、“沙鹿”等,都应该读为“麓”。此卦三、四、五爻互体为“艮”,艮代表山。“麓”就是山脚,岳麓山就是南岳衡山的山脚。而三爻正好处于山脚的位置。再说“虞”字,古代有个官名叫“虞人”,是掌管山林的官,如同我们今天说的“守林人”,他们对山路很熟悉,可以做为进山的向导。当你进入了深山大麓之中,没有虞人做向导,是很容易迷路的。

下一句“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几”是“几微”,是指一个事物要动还没有动之时,有一点迹象,还没有发展出来。君子进入深山大麓之中,没有找到虞人做向导,意识到再往前会有危险,已经感觉到了危险的迹象,当此之时,不如舍而不为。如果冒险再往前面走,必然会失败而后悔。“吝”是后悔的意思。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爻辞中又一次出现“婚媾”,这只是打个比喻。我们也可以把“婚媾”理解为“政治联姻”或创业的合作伙伴。四爻接近五爻,是一个近君的爻位。六四是阴爻,阴爻表示个人才能有所不足。六四虽然所处位置很高,但在创业之时,显得个人才能和力量不足,它需要求得刚明之才的合作,于是就找了初九,初九与六四是一种正应关系,可以看作一种合作的关系。当然,因为初九有诸侯之象,对六四也可以理解为皇帝的公主下嫁给地方有才能有潜力的人。六四与初九联姻,这叫“凤求凰、凰求凤”,用现在的话说,叫“双赢”。然而,既然这么般配,这样好,为什么还要“乘马班如”,迟回顾望呢?因为联姻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处在屯难之世,免不了要互相考察对方的诚意。李光在《读易详说》中就讲:“班者,迟回不进之貌,盖屯难之世,勿用有攸往,虽以正应,理无不从,犹当迟回顾望,察其诚心相与,可以同济时难,然后往则吉无不利也。”虽然那么般配,还是要考察一下。如果两心不合,那也配不到一起去,所以要考察诚意。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九五是君爻,我们经常说的“九五之尊”,是指皇帝的位置。但并不是所有卦中的“九五之尊”都是光焰夺目的,比如这个屯卦的九五,如果从卦名来理解,这是屯难之世的君主,君主本人也在受难。此卦上卦是坎,坎代表险。君主正处在危险之中。坎的卦象又是雨。古时候称及时之雨为“膏雨”,“膏泽天下”,引申之意为“恩泽”。处在危险中的君主朝不保夕,自身难保,他当然不会有恩泽普施给民众,所以说“屯其膏”。“屯”在这里有“吝惜”的意思,也有“囤积”的意思。就是说,处在屯难之世的君主所能掌握的资源很有限,不能不“吝惜”。爻辞接着说:“小贞吉,大贞凶。”是说此君主以他现有的名分而言,处理小事还没什么问题,小的恩惠还是可以施与的;要处理大事,那就很危险了,因为这个君主对于国家大事已经没有决定权了。从中国历史看,汉献帝、魏高贵乡公、唐昭宗都属于这一类君主。屯卦六爻中最好的不是九五,而是初九。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上六处屯卦上爻,为屯难之极,是最困难的时候。上六想得到谁的帮助都不可能,它跟五爻最近,可是五爻“屯其膏”,自顾不暇。上爻与三爻本来有可能构成应援关系,可是三爻也是阴爻,不能构成正应关系,互相援助。二爻虽然“乘马班如”,但可以与五爻构成应援关系,四爻“乘马班如”,可以与初爻构成应援关系。它们都有脱离屯难的机会。唯独上六,孤立无援,进无可进,退无可退,颠沛流离,所以说“泣血涟如”。在《易经》爻辞中有“泣”,有“出血”,而此处说“泣血涟如”,哭泣流出的不是眼泪,而是血。“涟如”,是说眼里的血不断地流出来,这可以说是穷途末路,惨到家了。“《易》之道,穷则变,变则通。”为什么到了屯卦上六就不能“变”呢?关键是屯卦上爻是阴爻,它没有才能来改变屯难的大局势。类似的困卦上六也是一个阴爻,也是“穷而无应”,但爻辞却说“征吉”。那是因为小环境不同,屯卦上卦是“坎”险,在危险之中出不来;而困卦上卦是“兑”(悦),免于危险而最后有脱困的愉悦。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境遇与屯卦上六的境况很相似。一是项羽,项羽进了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当了天下君主,可是这个人没有很大的才能。刘邦比他的才能要大,被封为汉王。楚汉相争,刘邦来攻项羽,节节胜利。项羽最后被围困在垓下,兵少食尽,四面楚歌。项羽当时自作诗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歌慷慨,当时围观的士兵莫能仰视。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这种场景是不是“泣血涟如”呢?

还有唐朝末年,权臣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杀掉了宫里的所有宦官,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车驾到了华州,民众夹道呼“万岁”,唐昭宗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这种场景是不是“泣血涟如”呢?

现实社会中也有这种惨到家的情况。创业的人失败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惨境。所以屯卦告诉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希望是在底层而不是在高层。

屯卦的启示:“屯”这个字,象征地面有棵小草在往上钻。它有初始、艰难、积聚、迍邅等意思。在屯难之世,英雄竞起,逐鹿中原,这是一种艰难创业的时期,是一个看似到处充满机会的时期,然而这种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认识、都能把握的,很多创业的尝试会中途夭折。《易经》关于屯难之世,提出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创业之艰难,在于会有许许多多的阻力,高层虽然有许多资源,但也暗藏较大的风险。因此,创业最好的机会有时是在底层。所以“利建侯”在初爻,往上就不好。

第二,创业时,要选准自己的合作伙伴。合作前应考验对方合作的诚意,合作中要诚信守约。要像六二爻辞所说的那样,“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不为眼前的利害所诱惑、所动摇。合作关系只有互利双赢,才能持久。

第三,当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要有优秀的内行人做向导,以获得技术上的支持,不要无内行向导而贸然行事。若贸然行事,必然会失败而后悔。

第四,获得成功后,要将实惠恩泽施及属下,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创业团队。

第五,创业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创业者之间面临着相互的残酷竞争,最终能站稳脚跟、取得成功的必定只是少数人。因此对于参与创业竞争的人来说,应该有创业可能失败的危机意识和心理准备,不要总是想着成功,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历史上“霸王别姬”的故事有可能再度重演。

词曰:钗头凤·读屯卦—并寓创业守成之难政如鳄,民受虐。百姓不堪官府恶。揭旗竿,拉营盘。身经百战,拼夺江山。难,难,难!大权握,今非昨,夤缘贿赂千般索。吏多贪,人心寒。丑行巧饰,绩效虚填。瞒,瞒,瞒!姜注:此词乃套改唐婉《钗头凤》而成,其词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第四卦 蒙卦

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卦是关于教育的卦,讲了关于教育的规律。“蒙”是“蒙昧”的意思。卦辞和爻辞都在“治蒙”上立意。“蒙,亨。”蒙卦主旨讲尊师重道,开愚启蒙,其道大行,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两句是专就六五和九二的正应关系来引申发挥的。蒙卦上体为艮,表示幼冲,为少子,所谓“童蒙”,即指六五。“我”是指九二。九二与六五爻为正应关系,九二为治“蒙”之主,是启蒙的老师,是幼冲君主的老师。为什么卦辞要强调“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呢?这里所表现的老师有一种很强的矜持态度,老师不是求学生来学,而是学生求老师来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意思与《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强调培养学生的“诚心”,学生只有在内心里尊师重道,老师的教导才能听进去。如果学生缺乏求学的自觉,老师讲得过多只成为一种聒噪而已。君主与师傅的关系更为微妙。君王即使年幼,其尊贵的地位与臣属相比,仍然相差很悬殊。这里就有一个尊“道”与尊“势”的关系问题。老师地位是臣,但是代表道。当九二面对六五尊位时,卦辞强调“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有“尊道”的意义在里面。“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句话与《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的意思是一致的。筮本是揲蓍叩神以决疑,初筮已经得到了神告,自己仍信不过,还要再筮、三筮,这就渎慢了神明,神明自然不再相告。卦辞的言外之意是说,求师与人求神的道理是一样的。善学者得师之嘉言,自当终身奉行。若再三质疑,则表示对师说疑而不信,这样老师也不愿再相传授了。当然老师也要讲得对。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为蒙卦之始,或表示底层之人,或表示人之幼年。“发”是“启发”、“开启”的意思。“发蒙”就是启发蒙昧。后来我们有个词叫“启蒙”就是从这里引申而来的。“利用刑人”,“刑”通“型”,意谓“典型”、“仪型”。《尚书·尧典》说尧将二女嫁给舜,“观厥刑于二女”,他把两个女儿嫁给舜,看舜怎样为二女树立仪法、典型。其中“刑”就是“型”的通假字。“用说桎梏”,“说”,读为“脱”。整句话是说,启发蒙昧,在于利用可以为人表率者。蒙昧者一开窍,就好比人脱去“桎梏”。“桎梏”是如何取象的呢?大约有两种说法:一说下卦坎,坎陷为“桎梏”之象。一说初爻象人两只脚,二至四爻互体震,震有木之象。震木压初爻,有“桎梏”之象。“以往,吝”,过此以往,那就遗憾了。为什么会遗憾呢?小孩生下来,无知无识,及其稍长,意见渐开,习染渐熟,善恶之端开始呈露。这时正是启发蒙昧的时机,要为他们树立规矩准绳,就好比制作陶器、铜器,要为它做一个型范一样。如果没有及早给孩子建立一个规矩准绳,等到孩子长大,养成很多坏的习惯,就不好纠正了。到这时岂不后悔遗憾吗?这就是“以往,吝”的意思。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刑人”的“刑”不作“仪型”解,而作“刑罚”解。说王者教化底层愚蒙之人,要宽严相济、德刑并用。愚民不听教化,则施之以刑罚,以儆效尤。程颐的《伊川易传》是这种意见的代表。我觉得这个讲法没有上面那种讲法好。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先说此爻的取象。二爻为治“蒙”之主,面对初爻、三爻、四爻、五爻众多阴爻,这些阴爻表示不同种类的蒙昧,九二对这些蒙昧都能包容。“包蒙,吉”,是说能包容这些蒙昧,则吉。九二以阳刚接初六之阴柔,有“纳妇(娶妻)”之象。此卦二至四爻互体为震,震代表长子,所以又有“子克家”的爻辞。

关于此爻爻辞大致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完全从占卜的意义说,认为此爻占了三件事情:“包蒙”是占教育;“纳妇”是占娶亲,“子克家”是占儿子主家政。这是没有内在联系的三件事。

第二种理解,认为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即都是讲家道问题。儒家讲“门内之治,恩掩义”,家道尚恩,更讲包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一样的。学校讲师道尊严,在家里要用父爱、母爱去进行教育,不能将学校的师道尊严搬到家里来。这是“包蒙,吉”的意思。至于“纳妇,吉”和“子克家”也都是讲家道问题。

第三种理解,也认为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此卦卦名是“蒙”,全卦当围绕治“蒙”发义。治“蒙”必有承当者,九二以刚中之德为治“蒙”之主。通常二爻阴位以阴爻居之为“当位”,但此卦因为是蒙卦,解卦应该有所变通。蒙昧须有治“蒙”之人,这个“治蒙”的人就是“师傅”,这个师傅既可能是普通人的“师傅”,也可能是皇帝的“师傅”。“治蒙”的师傅一定是刚明之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行的,九二是以刚明之才而居蒙卦下卦之中,虽然不“当位”,但也算当位。这是在蒙昧的特殊时期的一种变通之例。九二爻辞中的“包”是包容的意思。“纳”是纳取的意思。二爻与初爻相邻,对初爻(童稚或底层民众)来说有启发蒙昧的责任。同时二爻与五爻为正应关系,五爻为君爻,则二爻即是君主的师傅。这好比是历史上周公与年幼的成王之间的关系。作为师傅要循循善诱,包涵容纳。所谓“包涵容纳”,就是既能包涵受教者的幼稚无知,也能容纳受教者有似妇人柔弱的弱点。同时这个师傅也必须有自知之明,要明白自己的臣子身份。如果不明白自己的臣子身份而讲“包涵容纳”,那不是有招降纳叛、图谋不轨之嫌吗?要明确身份就是“子克家”,九二的身份还是臣和子。这是将爻辞的三层意思连在一起讲的,不扞格,不冲突。我认为第三种讲法比较好。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以阴爻居阳位,是失位,取象是蒙昧失位的一名女性,不顾上九为其正应(婚约关系),不守妇道,看见临近有钱的男人—九二,艳羡不已,不能自持,而失身于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傍大款”。“不有躬”,躬就是身,在古代,这两字是相通的。“勿用娶女”,这样的女人还是不娶为好。这是一个比喻,影射在政治上有人不以正道进取,趋炎附势。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总想靠近身边有权势的人。这种人私心太重,无操守可言,不能忠君爱人。对这种人最好不要提拔引用。引用这种人,对家、对国都没有好处。

六四:困蒙,吝。

六四本身是阴爻,又处于上下阴爻之中,远于上下二阳的教育实体,表明六四困于蒙昧之世,得不到启迪,无由通达。在古代,人们为了教育好孩子常常择邻而居。历史上,孟母三迁,她要把孩子迁到周围邻居层次较高的地方,为的是能亲仁善邻,孟母对成就孟子这个大贤是有过很多付出的。然而六四却做不到,她没有能力亲仁善邻,以至困穷,徒有后悔遗憾。这意思是说要教育好孩子,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六五:童蒙,吉。

此卦上卦为艮,艮为少子,所以说是“童蒙”。六五又处于尊位,与九二为正应关系,意谓虚心求贤师来辅导自己,以免为群阴所移,故曰“吉”。蒙卦六五与九二的关系,就好比是历史上周成王与周公的关系。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蒙昧有大有小,蒙昧之小者不过是个人的愚昧无知,可以通过启发开导使之脱离蒙昧。即使其未脱离蒙昧,也不至于危害社会。蒙昧之大者为寇盗、为暴君、为叛臣,怙恶不悛。对于这样的人怎么办?对之启发开导已不起作用,教育并不是万能的,那就只有动用刑罚、征伐等非常的手段来击垮他,这就是“击蒙”。“击”是打击的意思。在历史上,伊尹曾废太甲,太甲是商朝的国君,不成器被废了。周公曾诛管叔、蔡叔,管叔、蔡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周公的兄弟。他们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被迫东征诛杀之。

动用非常手段必须是正义的、有条件、有分寸的。或者说只是一种防御性的出击,而不是一种主动性的出击。否则性质就可能转变,使自己成为“寇”(侵犯)的一方,比如历史上的秦始皇、隋炀帝,贪一时之欲,恃一己之威,穷兵黩武,长征远伐,劳民伤财,以至于天下人民流离失所,这便失去了正义性。所以说“不利为寇,利御寇”。

蒙卦的启示:“蒙”,其义为“蒙昧”。蒙卦立意在于启发蒙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少年儿童的启蒙。少年儿童有极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及时帮他们建立道德的自觉性,发现其天赋,开发其智慧潜能,非常重要。其次是对普通民众的启蒙。旧时代民众大多无受教育机会,文化落后,思想愚昧,需要贤德开明的人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这就是孟子讲的所谓“先觉觉后觉”。蒙卦主要以少年儿童的启蒙为主,它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注意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使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大人应该为少年儿童做好表率和型范。要从小教育孩子做正派人,以正道进取。教育孩子要有操守,要让他们懂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不能一见“金夫”(有钱人)就失身投靠,傍大款。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教育好,长大了一定是趋炎附势的。

第二,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不要把学校的师道尊严完全搬到家里来。家道尚恩,父母的恩义会使孩子终生难忘。家庭教育要体现更多的包容、爱心和耐心。学校教育失败,可以由家庭教育来补救。若家庭教育也失败,则少年儿童的教育或将失控。

第三,启蒙教育需要大环境。少年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

第四,少年儿童的学校教育,能得到名师教导,机会极为难得。

第五,对于屡教不改、怙恶不悛者,对于那些启发开导对之已不起任何作用的人,加以惩罚也是必要的。

词曰:蝶恋花·读蒙卦周有虞庠殷有序,启发童蒙,自古循规度。孔子因材施冶铸,名贤辈出无其数。管理今时崇号簿,表格齐全,报送衙门府。卓越人才难上路,神州处处听鹦鹉。

第五卦 需卦

卦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有“须待”之意,“须待”要有一种守静御动、专诚如一的品德。“有孚”就是专诚如一的意思。而“有孚”则能“光亨”。此卦三、四、五互体为“离”,离为日、为光,所以说“光亨”。此卦辞不讲“元亨”,而讲“光亨”,区别在于“元亨”是讲自然之道,“光亨”由人修德而至,修德既久,笃实而有光辉。“贞吉”意思是说守正则吉。“利涉大川”,下卦为乾,乾为健德。凡一卦卦体中含有乾卦的,经常会有“利涉大川”的字样,如同人、大畜等卦就是这样。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需卦乾下坎上,乾代表天,坎代表云或雨。雨在天上没有下来。雨水滋养万物,是万物之所需。它在天上没有下来,需要等待。下卦乾代表天,天本来在上边,今反在下面,它要回到上面,下面三阳爻都有往上进的意思。这里的所谓“上边”,也有政治中心的意味。“需于郊”,“需”通“须”,是等待的意思。“郊”指郊野旷远的城外,远离政治中心。初爻距离政治中心位置最远。上面的坎卦可能是政治漩涡,危险很大。“利用恒,无咎”,谓初九当守其恒心,不要因为地位卑下穷困而轻举妄动,应相时之可否,可进则进,这样就可以不犯过错。

东汉之末,群雄竞起,逐鹿中原,天下才智之士各寻其主,以邀功名。诸葛亮隐居南阳,澹然自处,躬耕于畎亩之中,长吟于草庐之下。诸葛亮心态淡定,不为外在引诱所动,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来。这就是“需于郊”,等待于郊野旷远之地。对于“需于郊”,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需于沙”,上坎为水,近水有沙,所以取象为“沙”。需卦二、三、四互体为兑,“兑”在《说卦》里有刚卤之意,有沙之象。兑还为口舌,为毁折,有口舌就有言语,所以说“小有言”。“需于沙”比之初九“需于郊”,向前进了一步。九二以刚阳之才居柔守中,宽裕自处,虽然离险渐近,但还没有到达危险之地。虽对方说你的闲话,小有言语之伤,但并无大害,所以说“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泥”,于水为最近。九三已经迫近蛰伏坎险中的小人,可能会招致小人的凌犯。这一爻在于教诫君子对于蛰伏坎险中的小人应预有防备,谨慎以对,以免为小人所乘。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乾体本在于上,今反在下。下三阳皆欲上进,以恢复自己原有的领地。六四以小人阴险之质图谋长期窃据乾阳之位。三阳以至健之德,俟时而动,终于等到了时机。阴阳之战,必不可免。爻辞说:“需于血,出自穴。”《易》辞所言“血”,概指阴阳相伤,发生流血冲突。六四爻于理于势皆不敌乾阳上攻,最后只好“出自穴”,从蛰伏的地方跑了,让出了长期窃据的地方。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此处的“需”不是等待的意思,而是需养的意思。为什么会有酒食这个词出来呢?这是因为三、四、五互体为离,四、五、上互体为坎,由此产生一个新的卦象,“水在火上”,有烹饪、酒食之象。九五刚德中正,是发号施令者,因其能恪尽职守,公正评判是非,获众拥戴,众人因而奉侍酒食于他。就是说下三爻与六四纷争,请九五至尊之人来加以评判,九五能公正地评判是非,众人拥戴,奉侍酒食,纷争也由此平息,故曰“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五爻是天位,三阳进取,达于天位就会停止。上爻非三阳所争之地,上六可以安其所居,所以说“入其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不速之客”就是不请自来的人,“三人”是指下卦的三阳爻。虽不召而自来,若以客礼相待,相敬如宾,终得其吉。

需卦的启示:“需”之义甚大,物有所需,人亦有所需。有需则有取,有取就可能有陷阱,过去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取与之际,关系重大,不可不慎。需卦下卦为乾,上卦为坎。乾有刚健上进之性,坎为险难陷阱之区。所以需卦六爻多取进取、险难之象。纯乾上进,不怕不能除险排难,但怕不能待时而动。冒险犯难,必大折损。待时而动,事半功倍。需卦的“需”,既有需养意思,也有须待的意思,而以“须待”这一意思为主。“须待”即是“等待”。许多时候,等待是一种睿智的选择。当须待之世,需卦提出了如下一些处世原则:

第一,物质最丰富的地方,也就是强梁相争、风险最大的地方。垄断资源者对于一切可能的竞争者都视为潜在的敌人。有大志者不会为眼前的诱惑所动,到利益的漩涡中去拼抢,而是远离风险是非之地,慢慢积蓄自己的实力,相时而动,不动则已,动则必胜。

第二,当有志者参与竞争时,开始要稳扎稳打,先使自己立于中正不败之地,并且不在意对手或旁人的说三道四,别人说点闲言闲语没关系,你要按既定方针办。

第三,当实力进一步增加,向前挺进的时候,要预防竞争对手的设计陷害。

第四,若敌我双方交战必不可免,最佳时机来到时,要不惜流血奋战,一举攻克。尤其是本属自己的领地,应该果断拿下。

第五,竞争的胜利最终取决于实力的对比,实力不足,将不得不退出主导的位置。新强胜出,旧强撤退,形势逆转,新的秩序将从此形成。

词曰:贺新郎·读需卦甚矣需难矣。看寰中,蝇头小利,争来抢去。一切形容皆不似,一似前生饿鬼。又一似,今时疯子。最是人心难理解,为拼赢,自陷牢笼里。这一错,铁镔铸。我观大道浑如水。地天间,概莫能外,水流低处。世上恨无楼万丈,装着许多霸气。看周易,教人如此:争与不争观时事,若成功,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姜注:此词乃套改宋蒋捷《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而成,原词云:“甚矣君狂矣。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又一似,杨家风子。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这一错,铁难铸。濯溪雨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做弄得,栖栖如此。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第六卦 讼卦

卦辞: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讼卦是讲打官司的原则和告诫的,卦辞相对较长。“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一句有两种断句方法:一种是现在这种断句法,“孚”是信实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理,但还是受压抑,屈而不伸,不得已而兴讼,即使如此,对于诉讼之事还是要惕惧谨慎,小心翼翼。这是因为胜诉与否,法官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你不能假定法官是公正无私的。古语云:“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今人也讥讽那些黑心法官“吃了原告吃被告”,你即使属于有理的一方,并且有了充分的证据,但法官未必一定判你赢,所以,打官司必须要非常谨慎小心,能收手时就收手。若得理让人,中道而止,及时息讼,就可以获吉。若于诉讼之时,自恃其理,当止不止,尚气使性,非要将官司打到底,这样可能就是凶。

另一种断句方法是:“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意思是,凡是诉讼的时候,要讲究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有孚”,“孚”是信用,要使上边的人相信你有信用,说的话是可以证实的,不能说假话,说了假话,用了假材料,做了假证,一旦查实,肯定会输掉官司;第二个原则是“窒”,即抑制私心、私欲,不能想通过打官司来膨胀个人的私欲,占有别人的财产,这种办法得逞的几率并不高;第三个原则是“惕”,即警惕,因为打官司的过程中有很多奸诈之事,有很多陷阱,要非常谨慎警惕;第四个原则是“中”,只有主持中正之道,才能以正胜邪。如果拥有这四个方面,打官司的胜算就比较大,若是在哪一个方面有所欠缺,胜算的可能性就小。这也是一种解释。两种解释中,以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

我们再来分析下面两句的意思。“利见大人”,诉讼涉及的事情往往复杂而幽隐,不是显露在表面的,必须有大德大才的人判案,情伪利害、是非曲直,才能晓然辨明,这是“利见大人”的意思。“不利涉大川”,是告诫当事者,诉讼就好比涉大川,不可以存有冒险侥幸的心理,尤不可驾虚词以求胜,不能靠辩才来取得诉讼的胜利。当事人要审于未诉之先,不要冒险兴讼,若冒险兴讼,就好比“涉大川”,风险是很大的。要使当事人知所畏惧,要消除好胜之心,最后归于无讼。这也是讼卦的主旨所在。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初六居于下卦之初,代表底层没有权位的人,地位卑微,而且柔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本来是不好诉讼的,没有钱打官司,打了官司也往往会输。初爻和四爻是正应关系,按照一般的卦来讲,正应关系总是相互支持的,但讼卦的正应关系则是原告与被告的关系。在此卦中,九四刚暴好兴讼,他兴讼于初六,初六则不得已而应诉。最后辨明是非曲直,初六是有理的,但初六知道诉讼不可长久,得理让人,见好就收,所以说“不永所事”。在争讼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言语伤害,即“小有言”,但终会得吉。讼卦有一个思想,即尽可能地息事宁人,尽可能地息讼,以如能做到无讼最好,这是圣人关于诉讼的一个基本思想。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同九五打官司,九五是国君,九二是贵族。九二刚强好胜,以下告上,兴讼于九五之君,不能胜诉,所以说“不克讼”。无论过去和现在,以下告上,往往是不能胜诉的。何况在本卦中,九五之君行得正,九二在理上并不占优势,不能胜诉,最后“归而逋”,逃之夭夭了。九二虽然逃跑了,但是他的封邑还在那里,封邑中的三百户可能会因此有麻烦。但是,九五是一位贤明之君,他并没有加罪于其他人,这三百户没有因此而受到殃及,“无眚”就是没有灾祸。在古文字中,“灾”是自然的灾害,“眚”是人为的灾害。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是阴爻,表示阴柔和平,它介于四阳之间,就好比一个柔弱的人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食旧德”,古代有“食邑”,“邑”是采邑,即封君所分封到的若干户,“旧德”就是从采邑中所得的世禄,“食旧德”就是小心翼翼地承袭世禄。“贞厉”表示六三生活在一种小心谨慎的情境当中,不轻易兴讼,终得其吉。“或从王事,无成”,是说六三为君主做事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成功,都把功劳归于君主,不自居其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是阳爻,表示其人刚暴好争讼。九四与初六是正应关系,却以非理兴讼于初六,初六面对欺凌能够据理力争,九四最后并没有胜诉,“不克讼”,即没有取得诉讼的胜利。打官司总有听讼的人,这里听讼的人能主持公道,他判初六胜诉。“复即命”的“复”可理解为“伏”;“即”是“就”的意思;“命”就是判词。九四最后表示服从法官的判决,承认失败。“渝”是改变,最后九四听从法官的建议,改变兴讼于初六的初衷,撤回诉状。“安贞吉”,安静守正而获吉。吃一堑长一智,无端向人兴讼,最后并没打赢官司,这有点丢脸,唯有安静守正,才能获吉。

九二和九四都是“不克讼”,九二跑了,因为它以下讼上,打不赢官司还有危险。九四“安”、“吉”,因为它是以上讼下,在上位的比较占便宜,打不赢官司虽然丢脸,但不至于跑。九四虽不占理,但能改前之非,终能获吉。这也是一种劝告,打官司的各方要及时息事宁人。

九五:讼,元吉。

九五是君爻,以阳爻居于阳位,又居中位,表示他有刚明中正之德,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能听天下之讼,能察幽隐之情,能决冤枉之狱,使弱势群体能伸张正义,使强梗之人有所忌惮,“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所以能获大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虢之。

上九居讼卦之极,表示他是一个健讼之人,如现在所说的“讼棍”一类人。现在有些律师属于这类人,这类人不坚持公理,只对雇主负责,这是现代律师制度的弊端造成的。古时候没有律师,但是有“讼棍”。所谓“健讼”、“善讼”、“讼棍”,是说他们能将无理说成有理,无理也能打赢官司。这种善讼之人下场如何呢?爻辞里用了一个“或”字,即假设,假设一个人因为善讼而获得恩宠,被“锡之鞶带”,升官加级,人们并不会因此尊重他,这导致他受赐的“鞶带”被人们多次扯掉。在古代,善讼的人是受谴责的。但现在的人价值观改变了,律师只要能打赢官司就是好律师。

讼卦的启示:

诉讼纷争,自古有之。权益争夺,相持不下,而求公平的解决,就会有诉讼。但公平的解决往往是理想,许多时候会造成诉讼双方两败俱伤。诉讼有时候会旷日持久,其原因是,诉讼所涉及的事情复杂而幽隐,情伪利害、是非曲直,一时难以辨清。再就是法官未必能主持公道,或主观判断失于偏颇,败诉者屈而不伸,反复上诉,兴讼不已,种种原因,造成诉讼的结果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古代圣贤不贵听讼,而贵无讼,认为诉讼并非善事,不应动辄兴讼,告诫当事人要审于未讼之先,即使诉讼不得已而起,也要及时息讼,这是讼卦的主旨。从讼卦中我们得出如下一些启示:

第一,底层人民由于其无权无势,在诉讼中常成为弱势群体,这一群体本不好讼,但有时会被好讼者卷入诉讼当中,甚至成为被告,受到无谓的伤害,但公理所在,有时也会碰到主持正义的法官使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凡于此时,胜诉者应得理让人,及时息讼。

第二,在旧时代,以下犯上,是大逆不道,以民告官,以臣告君,皆非常之事,多无胜算。此种情况在今日社会仍然存在。

第三,有些人生性刚暴,一时激愤,而起争讼,但若无理,输了官司,就当反躬自省,改前之非,及时息讼。

第四,法律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作为法官,应当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能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要学习讼卦的九五之君,做一名正直公正的法官。

第五,讼棍之徒,强辞以夺正理,善讼而常胜诉,毁坏人间道德良知,必不为人所敬重,这就提醒我们当前的法律界、律师界,还是要讲究道德和良知。

词曰:贺新郎·读讼卦利益争多少。白黑方,官司两造,哪头赢了。一本陈年糊涂账,尽是迷离弯绕。公堂上,公平难保。咫尺良心何渺渺,怕良心,未现人先老。休为此,生烦恼。法庭焉可频频到。那官帽,吃了原告,又拿被告。无讼原为贤哲意,长讼本非吉兆。但有恨,认知不早。和好还须和事佬,互妥协,兄弟依然好。把前事,付一笑。姜注:此词乃套改戴式之《贺新郎》而成,原词云:“蜗角争多少。是英雄,割据乾坤,到头休了。一片泥涂荒草地,尽是鱼龙故道。新堤上,风涛难保。沧海桑田何时变,怕桑田,未变人先老。休为此,生烦恼。讼庭不许频频到。这官坊,翻来覆去,有何分晓。无诤人中为第一,长讼原非吉兆。但有恨,平章不早。樽酒唤回和气在,看从来,兄弟依然好。把前事,付一笑。”

第七卦 师卦

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卦是军事卦。行师之道,以“贞”为主,“贞”释为“静而正”。军队要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静”要求众人必须听从主帅号令,唯主帅之命是从,不是谁都可以说三道四的。治军以选任主帅为关键,“丈人”就是主帅,其人往往是宿将老臣,胸有韬略,为众所畏服。军中有这样的主帅,便会获吉而无咎过。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为一卦之始,在师卦中可以理解为治军之始。治军的第一要义,在于强调军队的纪律。军队有纪律,才能服从指挥,打胜仗,也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臧”,是善的意思。“否臧”,不善。此句的意思是,行军必先严明纪律,严肃号令,不善于此道,则凶。师卦下卦是坎,荀爽《九家易》提出“坎”代表法,初六不当位,有失位的现象,即失律,失于纪律,所以加以警告,这是初六爻辞的取象。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爻辞有两种解释,一是九二代表主帅,居中统众,大权在握,而又不失人臣本分,由他率师出征,没有咎过。“王三锡命”,九二还没有班师回朝,君王就不断地慰劳、犒赏,说明主帅带军带得好。

另外一种解释,把事情具体化了,说九二是武王伐纣,他应该为王,但此时还没有战胜纣,还不是王。武王在军中,为天所宠,所以无咎。“王三锡命”指武王伐纣成功为王之后,立即发布赐命,封赏诸侯。

六三:师或舆尸,凶。“师或舆尸”,“或”是假设辞。“舆尸”有两种解释:一是“尸”即尸主,古人敬祖,祭祀叩拜祖先时,用活人坐着代替祖先,坐着的活人不能动,叫“尸”,这个“尸”通常由先祖的嫡孙来担当。但这个“尸”有时也会用先祖的木牌位来替代,叫“木主”。此爻辞中所说的“尸”就是“木主”,古代出军打仗的时候,因为有宗教信仰,会将先祖的“木主”供奉在随军车上,比如武王伐纣的时候,就是把文王的木主供奉在随军车上的,表示是奉文王之命去伐纣;当遇有重大事情时,要把木主请出来,向其叩拜,请其决疑,以便于统一思想。因此,谁载着“木主”,谁就有权发号施令,因为他可以代表神说话。行军打仗,本来九二是统帅,要听命于九二,现在六三载着木主,有向祖先神请示的权利,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麻烦:一个军队,好像有两个统帅。军权不专,偏将擅命,会导致军队无所适从,自取灭亡,所以为“凶”。这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将“尸”解释为尸体,是说军队载着尸体归来,所以说“凶”。程颐采第一种解释,朱熹采第二种解释。我认为还是第一种解释更好。

六四:师左次,无咎。《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平时生活的时候,左边是尊贵的。但是,行军打仗的时候尚右,右将军比左将军的官阶大,所以《老子》又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师次”表示军队停止不行,“师左次”表示军队靠左扎营取守势。统帅估计不能打胜仗,凭恃有利地形以自保。行军打仗有两条:一条是要打胜仗;另一条是若没有把握打胜仗,就要自保,不能丢掉老本。六四自身柔弱而处阴位,行军在外,上无所承,下无所应,只好“左次”待命,坚壁以守,使得敌人不能进犯,虽然没有战功,但能把军队的有生力量保存下来,也没有过错。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坚壁以守,终使诸葛亮无功而返。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田”是百姓播种百谷、种粮食的地方,并不是鸟兽的栖息之所,有禽兽来到田里,危害民生,比喻贼寇犯境,要兴兵讨伐之。“执言”即执天子之言,奉天子之命讨伐,师出有名,方可“无咎”。兵法上讲“师直为壮”,军队是正义之师,才更有力量。古代兴兵打仗的时候往往通过誓师大会演讲,鼓励士气。《尚书》中的《汤誓》、《甘誓》、《牧誓》等,都是所谓“奉天罚罪”的誓词。“长子帅师”指九二,九二为军中主帅。“弟子舆尸”是指六三,六三是载神主监军的。六五之君任将不专,将导致失败,这是对君主提出的诫告。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六表示用师之终,军队班师回朝。“大君”指君主,论功封赏。功劳大的,开建一国为诸侯,功劳小的为卿大夫,小人有功劳也要赏,但只能给予钱财,不能授以官职,让他掌握权力。“小人勿用”,即不要用其为官。

师卦的启示:

师指军队,师卦主要讲治军之道。军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捍卫者,军队的强弱关系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行师用兵,是一国之大事,不可忽视。师卦讲行师用兵之道,不是从将帅的角度讲战略、战术,更不讲战役,而是从国君的角度讲如何治军,如何命将等等。师卦提出了一些处事的原则,以告诫国君:

第一,治军首先应严明纪律,纪律严明与否,是一个军队是否优良的标志,军队无纪律,乃致凶之道。

第二,行师用兵以选任主帅为关键,国君应该选用那些胸有韬略、威信素著,为众所畏服的将领做主帅,选用之后,要用人不疑,任将专一,主帅应该有统一指挥的权力。若权力分散,令出多门,或主帅与监军之间互相掣肘,造成将士无所适从,则是军队致危之道。

第三,主帅在军事上要有自主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说:“战道必胜,主曰不战,必战可也。”所以,为将之道,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要负得起责任,目标是惟国是保,惟民是保,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这样的将帅,国之宝也。

第四,可进则进,不可进则止。两军对峙,敌强我弱,进攻无必胜把握,应坚壁以守,虽未克敌制胜,然能全师以还,也属难能可贵。

第五,论功行赏,赏罚必须分明,封赏必须及时。

词曰:水龙吟·读师卦舜天干戈风云,玉符君命平边祸。鹰扬气宇,峥嵘才器,人称王佐。虎帐勒兵,三军百姓,国恩重荷。按鼓笳动止,师行以律,旌旗耀、神威播。莫把将军勋业,尽描摹,杀屠众夥。有谁愿见,兰摧蕙折,田芜城破。樽俎从容,指挥倜傥,不羞次左。待凯歌仗钺,登台受赏,为王师贺。姜注:1.此词乃套改元白朴《水龙吟·送史总帅镇西川时方混一》而成,其词云:“壮怀千载风云,玉龙无计三冬卧。天教唤起,峥嵘才器,人称王佐。豹略深藏,虎符荣佩,君恩重荷。看旌旗动色,军容一变,鹏翼展,先声播。我望金陵王气,尽消磨,区区江左。楼船万橹,瞿塘东瞰,徒横铁锁。八阵名成,七擒功就,南夷胆破。待他年画像麒麟阁上,为将军贺。”2.“不羞次左”:《周易·师》卦六四爻辞:“六四:师左次,无咎。”“师左次”,谓左次待命,坚壁自守,求全师而返。虽无战功,亦无咎悔。

第八卦 比卦

卦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比”是接近、亲近的意思,古语有“天涯若比邻”,“朋比为奸”,“鳞次栉比”等等,“比”字的这个意思现代人已不太明了。比卦坤下坎上,坤代表地,坎代表水,水在地上,中间没有间隙,非常亲近,这是卦名的取象。

比卦主要是讲人们之间的亲近关系。“比,吉”,上下亲近,众心和睦,就会吉利。“原筮”,“原”是推究的意思,如“原道”、“原性”等;“筮”是决疑的意思,古人用筮占来决疑。推究决疑,就是在亲比之前,要好好研究研究,应当接近谁,依靠谁。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元永贞,无咎”,如果要找亲比的对象,符合“元、永、贞”三个条件就会“无咎”。“元”,这个人要懂得君长之道;“永”,就是关系能够持久;“贞”,就是正。如果人君有这三种德行,就会众望所归。“不宁方来”,凡是不安宁地方的人都会愿意到这里来亲比投靠。“后夫凶”,拖后不来则是致凶之道。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比卦惟九五为阳爻,其余都是阴爻。就是说,众阴爻都有与九五相亲比的欲求。初六处在最下,离九五最远,初爻和四爻可以构成正应关系,但初六和六四都为阴爻,不能构成正应关系。初六因为比较自由,她去追求九五,想和九五亲近。“有孚,比之”,“孚”就是诚信,同别人交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所以,讲初爻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讲社会地位,初爻代表最底层的人。二是讲亲比的基本道理,其基本道理就是诚信。初六虽然地位低下,但有一颗赤诚的心,怎么知道初六的诚心呢?“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诚信充实于缶,缶是一种质朴的瓦器,诚信不需要装饰,越质朴越好。诚信充实于内,质朴形之于外,最终会使外人受到感动,而给自己带来意外的好运气。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二与九五为正应关系,且居重臣之位,它自内而亲比于上,君臣之间很默契,守正而获吉。

六三:比之匪人。“匪”通“非”,“匪人”即“非人”。六三以阴柔而居阳位,不中不正,且无正应关系,再往上就是坎卦,坎代表危险,而且周围全是阴爻,处于阴柔之人中间,即他的邻居都是不善之人。“比之匪人”,就是与不善之人亲近。六三的处境,如同《荀子》所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个处境使人很容易交上坏朋友,走上歪道,是不利于人的成长的。

六四:外比之,贞吉。

六四处近君之位,“外比”就是上比,同九五之君相亲比,只要守正就会获吉。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九五以阳爻居阳位,既中且正,处大中至正之尊位。“显比”,既可以说君王显然亲比于天下之人,也可以说天下之人显然亲附于九五之君。“王用三驱,失前禽”,古代打猎的时候,王者田猎围三面,空一面,即先圈定一块土地,讲好谁是左翼,谁是右翼,王在中间,往前驱赶禽兽,“三驱”就是从三个方面驱赶,留出前面一条道,来者不拒,已经入网的全部捕获;亡者不追,跑掉的不去追捕,体现王者仁慈的一面,不是赶尽杀绝。“邑人”是跟着王者田猎的人,他们看到王者的仁慈,不用告诫他,野兽在前面跑掉也不去追,这是大吉之道。九五为一卦之主,爻辞取象为何会有田猎?按《说卦》,坎代表车轮,代表弓矢,代表隐伏;坤代表大车,代表众人,代表劳役,这些要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围猎的场面。其隐含的意思是说,作为王者,众人愿意来亲比,就与之亲比,众人不愿来亲比,就放他一马。

上六:比之无首,凶。

上六居于比卦之终,坎险之上。“比之无首”,“首”是开始的意思,此句是说上六一直没有表示要亲比九五。亲比之道,贵乎在先。天下向化,唯独上六不肯向化,希图化外之治,此乃致凶之道。

比卦的启示:“比”是比邻、亲附、亲近的意思,如同今天所讲的团结。比卦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亲比关系,或是结盟关系。君亲比于臣民,臣民亲比于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近者悦,远者来,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昌盛的气象。当亲比之世,比卦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亲比之道以诚信为本。有诚信之人,人也愿意和他亲近。反之,心无诚信,则无人愿与之亲近。诚信尚质,不假外饰,诚信不是装饰出来的,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文饰出来的诚信都靠不住,这种人很危险。

第二,作为个人而言,当与君子之人相亲比,不要与小人相亲比,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芝兰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第三,从政治上说,王者以仁道治天下,来附者安之,不来附者也不责之,由是,国中之人不待告诫而各勤其业。

第四,凡物孤则危,群则强。若众叛亲离,孤立无援,实为致凶之道。不去同有德之人亲比,自己被孤立,就会很危险。

词曰:沁园春·读比卦人以群分,或为清流,或为浊流。看马班正史,盖棺定论;乡贤俗讲,嘴上春秋。奸佞贰臣,忠良英烈,名姓沾污百代羞。儿童语,亦明分好坏,友友仇仇。悠悠、欲说还休,万千事焉能一笔勾。念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周亲不比,比而难周。一纸明文,三章约法,不与恶魔作匹俦。交君子,可登眺与共,风雨同舟。

第九卦 小畜卦

卦辞: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的“畜”字应读为蓄(xù)。“畜”有“养”的意思,此卦是阳包阴,外面都是阳爻,只有中间一爻是阴爻。大凡阳包阴多有“蓄养”之意,阴爻从坤而来,可以看作是“牛”,蓄养牛。“畜”还通积蓄的“蓄”,由积蓄而引申出“止”的意思。水库蓄水就有“止”在那里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中有一句话说:“‘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此处的“畜”不可以解释为“蓄养”,这样解就不通了。此处之“畜”应解释为“止”,是说君主的欲望很多很大,臣子劝告他不要有那么多那么大的欲望,“畜君何尤”就是“止君何尤”,臣子的劝告有什么过错呢?所以无论小畜卦和大畜卦,“畜”字都有“止”的意思。“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乾下巽上,二、三、四爻互体为兑。乾为天,巽为风,兑为泽。可以理解为湖泽的水蒸发而上成为雨,到了天上巽风吹云使离去,所以叫“密云不雨”(有云并未成为雨)。兑的方位在西,所以叫“自我西郊”。“密云不雨”意思是说膏雨未下行,君主的恩泽没有普及老百姓。那为什么又说“小畜,亨”呢?小畜之亨,乃一人之亨,而非天下之亨。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这里的“道”是指乾的运行之道。小畜卦下卦为乾,乾为天,本应在上,今处于下,必务上进,而复归其刚健本有之道。初九与六四是正应关系,在下乾复归其道的过程中,六四并没有拒止它,而是听任它往上走。初九刚阳之志得以实现,安然不犯过错,于义理自然有吉。

九二:牵复,吉。

二爻是人臣之位。九二随下乾往上进。其上进还有九五之君提携、加力的因素,由“牵”而复其道。小畜卦上卦为巽,巽有手的意思,也有绳的意思,所以取象“牵”。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舆”为车舆,“说”通“脱”(脱离),“辐”为轮辐。“舆说辐”意即车舆脱却轮辐。初爻、二爻往上进的时候,都没有遇到阻力,到了三爻就遇到阻力了。此爻爻辞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这个阻力。一个是“舆说辐”,一个是“夫妻反目”。第一个比喻,比作车舆掉了轮辐,车不能往前行进了。第二个比喻,是九三亲近六四,可视为夫妻关系,夫不能正其家室,为妻阴柔管制,不能前进,有点像现在我们所说的“妻管严”,他得听六四的,最后怎样呢?导致“夫妻反目”。为什么会有“舆说辐”、“夫妻反目”这两个比喻呢?这同爻象有关系。此爻爻辞取象:下卦是乾,乾可以代表金,可以代表圜,可以代表良马,整体有舆辐之象。三、四、五爻互卦离为目,上卦巽取象有“多白眼”之意,所以有“反目”之象。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小畜卦六四与需卦六四有近似之处,需卦下卦也是乾卦,三阳并进,第四爻都是阴爻,一阴当锋。需卦六四止乾健上进而受伤,所以有“需于血,出自穴”的爻辞。但需卦上卦为坎险,小畜卦上卦为巽入,处境不同。“畜”兼有二义:一为蓄养;二为畜止。上卦中的六四、九五两爻爻辞都讲“有孚”,九五代表君爻,六四代表近君之臣,君臣相互信任,同体相养,共同合作来畜止下卦前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有孚”就是君臣志同道合,诚信孚众,“血去惕出,无咎”,就是说无伤无忧,无咎过。此爻辞取象,三、四、五爻互卦离,离中虚,略似中孚卦。离的反面是坎卦,离显现了,坎不显现。这在《周易》里叫作“伏”,离伏坎,坎为血,为加忧,因伏坎不显,所以说是“血去惕出”。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九五以中正居尊位,“有孚”,意思是能够推诚心以信任六四,君臣合德。“挛如”,是“牵连相从”的意思,比喻九五与六四牵挽相济,完全信任六四,并让其主政。“富以其邻”,九五与六四相邻,是说人主以大臣为邻,不独擅其富,必列爵分土以封功臣。如历史上商君太甲委心听命于伊尹,周成王委心听命于周公。由此商、周大治,而太甲、成王坐享其成。这里讲“挛如”与前面讲“牵如”是一个意思。因为此卦上卦为巽,巽为手、为绳,所以有“牵如”、“挛如”的取象。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上九是阳爻,而上卦巽为阴柔之体。“既雨既处”,就是阴阳相和共处。此卦以六四为一卦之主,意谓阴柔主政,以德为重,“尚德载”,就是文德载满。阴柔主政,并非以妇制夫、以臣制君,因为这不是长久之道。从传统的人伦道德看,这是行不通的。臣子当谨守臣道之正,妇人当谨守妇道之正,而不忘危厉。下一句是一个补充,“月几望,君子征凶”,月近于望日将盈满,比喻阴盛之时;六四居近君之位,位极人臣当守分知止,如果一味向前,知进不知退,则凶。上九虽为阳爻而言妇,谓畜止之道功成。当此之时,用事不可太过,如周公功成,归政于成王,臣道至此而足。

小畜卦的启示:

此卦歧解较多。胡瑗《周易口义》解释此卦把文王与商纣的故事联系起来,他认为:文王以小邦周为根据地,逐步扩大势力,是为“小畜”,商纣之臣则制止其势力扩张。他这样解释小畜卦的背景,富于想象,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我因此对小畜卦作出如下大胆的诠释:

当底层力量蓄势向上之时,小畜卦提出了如下一些历史启示:

第一,底层人民受压迫最深,蓄势向上的动力也最大。商纣之世,上层的有识之士已感到末世的来临,理解底层社会力量的合理要求,上下相应,昭示了底层社会力量翻身向上的历史机遇。

第二,底层力量的积蓄与扩大,势必与上层贵族势力发生矛盾和冲突,乃至决裂,上层贵族势力亦必极力阻止底层势力的扩张和前进。底层势力再往前行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原来同情、支持你的力量到此时也未必会全力支持你。

第三,国君与上层贵族结成同盟,成为利益共同体。上层贵族借重国君,国君倚重上层贵族,上层贵族由此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下层人民始终得不到国君的膏泽惠及。在国内外的历史上反复发生这种情况。

第四,我们按照胡瑗的假设来推想。商纣与文王(当时称西伯),从名分上仍是君与臣的关系。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商”,当时周文王犹拘于臣子之节,认为下不犯上,臣不讨君,而有“君子征凶”之诫。

词曰:贺新郎·读小畜卦石室苍苔满。几多年,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萧索风烟容颜惨,抱恨吴江枫畔。终雪耻,姑苏一战。愤发图强王者志,照汗青,今古之明典。万世鉴,千秋宪。十年生聚何其晚。又十年,辛苦教训,岂非遥远?无限荒凉沧桑意,谁助宏图大展!但幻想、百花顿绽。扎好风筝登岭放,借山风、送我凌霄汉。运气好,可争炫。姜注:此词上阕表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深虑远图。下阕批评今日社会普遍的急功近利浮躁风气。

第十卦 履卦

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履”有“践履”、“履历”等意思,“履”通“礼”,《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履卦即写为“礼”卦。“履虎尾”一句,在此卦中出现了三次,但三次判辞不一样。六三爻辞谓“履虎尾,咥人”,“咥人”就是“咬人”。九四爻辞谓“履虎尾,愬愬,终吉”。卦辞则谓“履虎尾,不咥人”。爻辞所论为本爻之象,卦辞是讲上下二体的卦象。从卦象看,上乾下兑,兑为柔为悦,乾为刚;以柔履刚,以悦应乾,非礼勿动,可以逢凶化吉。

初九:素履,往,无咎。

初爻是讲履(礼)的本质。初九为履卦之始,履通礼,礼以质素为始。“素履”,质素之行,不要文饰太过,否则有虚假成分,本此而往,则无咎过。

另一种解释,将“素履”解为平素所履,即走自己选定的道路。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履道坦坦”,可以理解为“礼道坦坦”。履卦九二居下卦之中,下卦为兑,兑为说(悦),有乐道忘忧之意。又因为礼主张中道,今九二履中,故曰“履道坦坦”。九二为阳爻,有志于上进,所以诫告他“幽人贞吉”。《论语》讲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在陋巷不改其乐”,是说颜渊很贫困,乐道而忘其忧。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此爻爻辞用了多个比喻来讲爻象,我们来分析一下:履卦下卦为兑,《说卦》说:“兑为毁折。”二、三、四爻互体为离,离为眼目,眼毁为“眇”,“眇”不能视,以不能视为视;三、四、五爻为巽,巽为股,即大腿,股毁则跛,“跛”不能履,以不能履为履。这是讲一个自身能力欠缺的人,以不能为能,故称“眇能视,跛能履”。六三以阴爻而居阳位,就属于这样的人,他忘记自己的缺陷,野心很大。虎之象,《周易》中无明文,或以乾为虎。程可久谓:“三与四,在乾之后,故皆谓之履虎尾。”兑在取象上代表口,巽代表入,入于虎口,有“咥人”之象。又,离代表甲胄,有武人之象。乾为大君之象,武人妄想做大君之事,以不能为能,无异于自杀其身。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九四以刚明之德而居阴位,有谦抑之志;居近君之位,得到九五的信任,自己小心翼翼。“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形容惊恐之貌,恐惧不敢自安。古语云:“伴君如伴虎。”谦恭谨慎,终获其吉。

九五:夬履,贞厉。

此卦兑下乾上,有君主乾纲独断、天下臣民悦从之卦象。九五以阳爻居阳位,意谓有刚明之德的人居于尊位。一般来讲,九五爻辞本应有吉辞,然而此卦是履卦,履亦即“礼”,礼以谦退为本,谦退方吉。位居九五之尊,自视英明,做事情一人独断专行,左右大臣无所谋询,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夬履,贞厉”,“夬”有专决、刚决不已之意。即以刚决行事,虽正亦危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上九是履卦之终,可以视为一个人一生履历的总结。“视履”,考察以往之所履。“考祥”,考其一生所做善事。“其旋元吉”,旋,就是归。一生所履诚善,其归必获福报而大吉。

履卦的启示:“履”有“践履”、“履历”等意思,“履”通“礼”,又有“礼仪”之义。西周以礼乐文明著称,“礼”文化的范围很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表征。礼源于原始宗教的行为方式和禁忌,是古人自然法的表现。当履礼之世,履卦提出了如下一些处世原则:

第一,按平素所行之礼行事就没有咎过。人是自然之人,《论语》中子夏与孔子讨论过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句的解释,孔子说“绘事后素”。就是说人即使有自然美,还需要礼仪来修饰。

第二,礼就是秩序,按照社会秩序行事,坦然无险。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约束性、制约性,人们不免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但如果经常按照礼仪行事,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人若不安于既定秩序,作非分之想,僭越妄为,无异于自杀行为。

第三,礼以谦退为本,即使再英明的领导人,都应该经常向顾问和助手谋询,否则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将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灾难。

第四,从履历的角度而言,人每时每刻的言论践履都在书写自身的历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一生所行无愧于心,有益于人,最终必获福报而大吉。

词曰:沁园春·读履卦天地中间,万物生生,人类最灵。溯榛榛草木,狉狉鹿豕,饥时呴呴,饱则嘤嘤。史载初民,亦同禽兽,自有贤君建礼旌。人伦定,正君臣父子、夫妇仪型。文明、有礼乃成。习践履原来践礼行。看班朝议事,威严恭肃;祷祠神鬼,庄敬虔诚。曲礼三千,礼经三百,规范行为定准绳。中规矩,赞从心所欲,按舞娉婷。

第十一卦 泰卦

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

小就是阴,大就是阳。泰卦乾下坤上,坤阴小,而往居乾天之位,乾阳大而来居坤地之位,是谓“小往大来”。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吉祥而亨通。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茅”,白茅,俗称茅草,用“茅”比喻君子有洁白正直之德。“茹”是“根”的意思,“汇”是“类”的意思。白茅这种植物,如果要拔它,相邻的茅草必牵连而起。所谓“拔茅连类”。“征”是进的意思。此卦下卦为乾,有向上的欲望。乾为天,天本在上,今居于下,必务上进。泰通之世,贤者进用于朝廷,天下之贤人将引类而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二居大臣之位,在泰通之世,九二是主要的兴泰之臣。“包荒”,包容荒垢(品行有缺陷)之人。“用冯河”,“冯河”是暴猛之人,“用冯河”就是化用暴猛之人。两句的意思是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遐遗”,虽然很遐远的地方也没有遗弃之才。“朋亡”,虽为近朋而无阿比之私。这两句是说,九二用人之道,一秉公正,朝无朋党,野无遗贤。“得尚于中行”,得上配于六五中行之君,君臣配合默契。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泰卦之所以泰,以其上下交通之故。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就会上下交通。乾本在上,坤本在下,他们都回到本位,坤下乾上,就变成了否卦,而上下不能交通了。九三处在下卦之极,是天地将复之际。天地复位则不相交而成否卦。所以爻辞诫之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古人有一种循环观,认为否极泰来,泰极否来。那么,怎样让泰通之世更长久一些呢?怎样才能让泰极晚一点到来呢?此爻辞提出告诫说:“艰贞无咎。”当泰通之世,能知艰守正,则无咎过。“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不恤一己利害,尽诚信以辅君,其于食禄则有福益。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泰卦乾下坤上,坤本在下,今居于上,上三爻皆欲趋下而就阳。六四居坤卦之初,更是急趋而下。“翩翩”,自上而下疾飞之貌,也可以将上坤解释为女性,有急于下嫁之意。“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是说上二爻愿与其为邻,不待富足而相率趋下,不待诫告而诚意相合。

还有一种理解,在泰通之世,大家不太讲究身份地位。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六五以阴爻居于贵盛之地,与九二为正应。“帝乙归妹”,帝乙,商朝贤君;“归妹”就是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诸侯。“妹”是指女儿,不是妹妹。今天湖南人仍称女儿为“妹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下嫁女儿。“以祉元吉”,上下皆获福祉而大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上六处泰卦之极,物极必反,居泰不思戒备,居安不思危难,祸患不期而至。“城复于隍”,是个比喻,好比城墙倾覆于城壕之中。“勿用师”,泰侈已久,将骄兵惰不可用,如果行师用兵攻伐别人,必败无疑。“自邑告命,贞吝”,是说命自下出,不是由天子发布命令,而是由封君从各自的封邑发出命令。没有实际的君主了,这是值得羞吝的一件事。

上六爻辞取象:坤土在上,有城墙之象。坤土由上而趋下,有“城复于隍(城墙倒塌)”的爻象。

泰卦的启示:“泰”有通达、平安、好运等意思。按《易经》的哲学思维,天地之气交通、上下交通、阴阳交通意味着通达而有好运。关于泰通之世,泰卦提出了如下一些考察的准则:

第一,贤明君子进用于朝廷,会引类而进,这些人都会是正直廉洁贤明之人。

第二,泰通之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朝无朋党之私,野无遗弃之贤。

第三,泰通之世,贵贱等级的旧观念将被打破,联姻不再有门第等级观念,不再有政治联姻,贫富等级。

第四,泰通之世,仍应有忧患意识,防范泰极否来。因此不应由泰入侈,而应该居安思危,知艰守正,防患于未然。

第五,要有包容心态。不同的民族之间、文化之间要学会包容。

词曰:西平乐·读泰卦紫诏传来魏阙,明君思贤辅。拜相高宗吉梦,敬树甘棠惠化,引类拔茅带茹。千秋伟业,万水朝宗齐聚。缵尧绪。除内苦,屏外侮。从善犹如流水,纳谏贞观再睹。德政春风和煦。共沐浴、阳光雨露。赓歌唱彻,清明廉政,无贿赂,远贪腐。争欲中国寄住。承平岁月,休忘长城缮补。姜注:1.此词乃套改晁补之《西平乐》,其词云:“凤诏传来绛阙,当宁思贤辅。淮海甘棠惠化,霖雨商岩吉梦,熊虎周郊旧卜。千秋盛际,催促朝天归去。动离绪。空眷恋,难暂驻。新植双亭临水,风月佳名未睹。准拟金尊时举。况乐府,风流一部。妍歌妙舞,萦云回雪,亲教与,恨难诉。争欲攀辕借住。功成绣衮,重兴江山作主。”2.“紫诏”:章碣诗:“紫诏征贤发帝聪,绣衣行处扑香风。”3.“魏阙”:《庄子》:“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注:魏阙,人君门也。4.“拜相高宗吉梦”:殷高宗梦得贤相,名说,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营求于外野,得之于傅岩。5.“敬树甘棠惠化”:相传西周时召公为防扰民,听讼于甘棠树下,人民思念召公而敬爱其树。6.“引类拔茅带茹”:《周易·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谓拔白茅时会连根一起拔出,比喻贤才会引类而进。7.“万水朝宗”:《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8.“赓歌”:《尚书·益稷》载皋陶“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第十二卦 否卦

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否”是闭塞不通的意思,“匪”是“非”的假借字。“否之匪人”,否塞不是人之常道。“不利君子贞”,当否之世,小人当道,不利于君子坚守正道。“大往小来”,阳之大德往而阴之小德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泰卦与否卦的初六很接近,两卦之所以皆取“茅”为象,是因为这两卦皆以群阳或群阴在下,有牵连之象。泰通之时,在下贤者引类而进。否塞之时,贤者则引类而退。泰卦说“征吉”,进则吉。否卦言“贞吉亨”,“贞”谓静而正,静而正,则得其吉而获亨。《易经》通常以阴称小人,而否卦以在下者为君子,以能进者为小人,颠倒了过来。因为在“否”的时候,君子应该引退,不应幸进。此时进用者多为小人。《易经》随时取义,变动无常,这又是一个例子。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二爻为人臣之位。居否之时,小人见用。六二并包群小,以奉承于上,所以“小人吉”。大人虽有大德大才,然而道塞而不通,以正守身,不杂于小人之中,不与小人为伍。这就是“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六三以阴柔居阳位,不中不正,当否之世,包羞忍耻以苟求富贵,而不肯去位。忍耻恋栈,将来会有麻烦,所以说“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四有阳刚之才,居于近君之位,动皆出于君命,所以无咎过。“畴离祉”,畴,俦类;离,附丽;祉,福祉。其俦类皆得附丽,蒙其福祉而得行其志。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以刚健中正之德而居君位。“休”是“废止”之意,“休否”就是拨乱反正,消去否道。此举唯九五大人行之方能获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桑树的根很深固,其木坚韧。“苞”谓丛生。“苞桑”比喻一批栋梁之臣。国家安危,系于一批栋梁之臣身上。有这样一批人出来才能休止否道。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为否卦之终,所谓“否极而泰来”。“倾否”之“倾”,是“竭尽”的意思,否竭尽则泰将来,故“先否后喜”。

否卦的启示:“否”有闭塞、不宁、坏运等义。按《易经》的哲学思维,天地之气不交、上下不通、阴阳不和,意味着闭塞而有坏运。关于否塞之世,否卦提出了如下一些处世原则:

第一,小人引类而进,贤者则应引类而退。

第二,坏人当道,群小沆瀣一气。君子当以正守身,不杂于小人之中。

第三,黑暗不能长久,世运不能终否。国家有栋梁之臣出,一定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尽除否害。

词曰:西河·读否卦—以荆楚故事明之荆楚事,何人弄得如此?偌大国土却沦亡,恨何日已。怀王暗昧信谗言,莫称时运当否。谩哀痛,无及矣。忠贞屈子投水,撕心裂肺。汨罗江,万人堕泪。运筹帷幄在人为,安危岂是天意。后人不忘前世事,两千年,凭吊闾里。试问苞桑谁系?立崇祠、端午龙舟起,三闾魂兮归来未?姜注:1.此词乃套改宋曹豳《西河·和王潜斋韵》而成,其词云:“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髙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2.“苞桑谁系”:《周易·否》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喻国家安危系于栋梁之臣身上。3.“三闾”:屈原曾为三闾大夫。

第十三卦 同人卦

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卦讲由小同以至大同的道理。“野”,旷野,取其遐远广大之意。在天下大同之世,圣贤应该有大公之心,无远不同,这样的话天下就自然亨通。“利涉大川”,凡上下卦体中有乾卦的,都可能有这样的句子,乾代表刚健,刚健之行,“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利君子守至公大同之正道。

此卦上九爻辞讲“同人于郊,无悔”,卦辞言“同人于野,亨”,“郊”与“野”字义相近,有时候常连用,叫“郊野”。但是在此卦中却有重要区别,两个字是相反的,“野”是没有边际的意思,“同人于野”,就是欲与天下人和同。“郊”远离城市,“同人于郊”,是少有人与之和同。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上卦为乾,下卦离有虚明之德,初爻无所偏应。“同人于门”,是指门之外,可以理解为无门内之私。就一般而言,家里与家外是不一样的。家里总有私情。所以《礼记》讲“门内之治”和“门外之治”,“门内之治”尚恩,讲私情。“门外之治”尚义,讲公益。“同人于门”,出于门,则无门内之私,泛同于人,故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宗”是指宗主。六二为一卦之主,与九五有正应关系,九五是君,是他的宗主。他不能和别人和同,只与宗主和同,偏党其宗,而不能大同,故为羞吝。其他卦以有正应为善。同人之世,天下为公,不讲私情,因此在同人卦中有正应关系反而不好。此爻辞取象:乾为父道,其中爻有宗主之象。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在同人之世,六二与九五是同气相求的正应关系。九三从爻辞来讲是心怀异志,欲同九五相抗衡,故“伏戎于莽”;欲胁迫六二来攻九五,故“升其高陵”。但九五是一个刚健之爻,六二是一个中正之爻,九三潜伏三年,最终未敢兴戎动武。此爻辞取象:下卦为离,按照《说卦》所讲,离为甲胄、为戈兵,甲胄、戈兵都与戎事有关。二至四爻互卦为巽,巽代表林木,故称“莽”。巽还可以解释为高,故称“高陵”。乾在上是三个阳爻,故称“三岁”。此爻意谓即使是同人之世,仍可能潜伏矛盾与对抗。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就是“墙垣”。“乘其墉,弗克攻”有二解:一种解释是:九四心怀异图,逼近君位,窥伺于九五。但是九四以阳爻居阴柔之地,能知难而退,因为它没有上攻九五而获吉。另一种解释是:九四处近君之地,其势可攻而不攻,因为它知道有君臣之大分,因而可以获吉。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一种说法是:九五为大君,当大同之世,不先孚信于天下,反以私情系念其正应,是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主,他有这样的表现,以致强臣起而阻挠,九三、九四都窥伺他的位置。九五不能遇六二,得不到美人,心里很难受,所以有“先号咷”之语。“大师克相遇”,九五最后动用军队加以弹压,而仅能胜之,与六二终得相遇,所以有“后笑”之语。这一爻是说九五虽有君之位而无君之德。

另一种说法,不将六二解释为美人,而是解释为贤臣。圣君要选择贤臣来帮助自己,开始得不到贤臣而大声疾呼,所以“先号咷”,“号咷”不是哭而是大声疾呼要得到贤臣。得到之后喜形于色,所以说“后笑”。“大师克相遇”,“大师”不是指军队,而是指“大众”。贤人混迹于稠人广众之内,无从辨别。若从大众中来选贤,则贤人可出而相遇圣王。

以上两说可以并存。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上九是一卦之极。“郊”是城外旷遐之地,到了城外,同人的范围扩大了,但是郊外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难于成就事功。但脱然于事物之外也减少了很多政治上的危机,可以“无悔”。

同人卦的启示:“同人”之意谓“与人和同”,同人卦是讲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对大同之世,同人卦提出了如下一些看法:

第一,没有家庭门内之私,泛爱和同于人。

第二,无宗族、党派、学派的偏狭意识。

第三,同人之世,仍可能潜伏矛盾与对抗。

第四,管理者以不得贤才为忧,为做到野无遗贤,采用自下而上民众推选制度。

词曰:念奴娇·读同人卦—兼颂范文正公湘江北向,洞庭湖,浩渺烟波如画。从此桃源迷旧路,不见楚砖秦瓦。苏郡塾规,岳阳楼记,四海同风化。文章道德,范公一世雄也。名教谁是知音,瑟琴箫管,未必能陶写。霁月光风胸洒落,宰相同人于野。国计民生,人伦日用,相对渔樵话。庙堂之上,唯公心系天下。姜注:1.此词乃套改宋戴复古《念奴娇·大江西上曲》而成,其词云:“大江西上,郁孤台,八境人间图画。地涌千峰揺翠浪,两派玉虹如泻。弹压江山,品题风月,四海今王谢。风流人物,如公一世雄也。一片忧国丹心,弹丝吹笛,未必能陶写。西北风云方黯澹,宰相闲归绿野。月斧争鸣,风斤运巧,不用修亭榭。紫枢黄阁,要公整顿天下。”2.“从此桃源迷旧路,不见楚砖秦瓦”: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人溪行,忘路之远近,入于桃花源中。村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因与外间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出,遂迷,不复得路。3.“苏郡塾规,岳阳楼记,四海同风化”:范仲淹守苏州,首建郡学,聘胡瑗为师,瑗立塾规良密,影响深远。范公所撰《岳阳楼记》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篇。4.“同人于野”:《周易·同人》卦辞:“同人于野,亨。”“野”谓旷野,取其遐远广大之义,喻天下大同之世,圣贤持大公之心,无远不同,其亨可知。

第十四卦 大有卦

卦辞:大有,元亨。

卦辞很简单,就是大有,大亨。这个卦太好了,好得无须多说。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者无咎。

初九居大有之初,大有卦中各爻都是指富人阶级。初九虽然富有,但是地位很低,位卑而上无应援,不像有些富有者既有钱又有势,与上面有权的人有联系,有后台支持者。初九只是有钱而没有政治后援。他很谦卑,没有骄傲盈满的过失。“无交害”,未涉于害。富有本来非有咎,但是因富有而产生骄侈之心,就会带来过错。假如能享受富有而思艰难,小心翼翼、兢兢业业,自无咎过。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二有刚健之德,但是他居于阴柔的位置,居柔谦顺,而且得中,又与六五为正应关系,六五国君很倚重他。他能担负起大臣的重任,就像大车能负重行远一样,所行所往,皆无咎过。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三以阳爻居于阳位,在下体之上,这个位置为诸侯三公之象。天子是天下至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土地人民都属王者所有,诸侯不敢专有。九三当大有之时,身居诸侯之位,“公用亨于天子”,谓诸侯以其所有为天子之有,这说明九三很懂得人臣大义。但若小人处在这个位置上,专其富有以为私。“小人弗克”,小人不能做到公以奉上。

九四:匪其彭,无咎。“彭”,盛多之貌。《诗经》“行人彭彭”、“驷彭彭”,“彭”皆作盛多解释。事情总是物极必反,达到鼎盛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过盛则生凶咎。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处置呢?“匪其彭,无咎”,即不以其盛为盛,则无咎过。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当大有之时,以阴柔居君位。此卦上卦是离卦,离卦五爻可以理解为虚中孚信之象,人君执柔守中以孚信接于下,天下的人民也能尽其信诚以事于上,是上下孚信相交,所以叫“厥孚交如”。当大有之时,人们富足了,容易产生安逸的心理。一个君主,如果专尚柔顺,下面的人容易产生陵慢,故必有威严使人敬畏,恩威并重,则吉。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在六十四卦中,很多上爻都是物极必反,走向反面,像乾卦、泰卦就属此类。大有卦上九一爻处极当变,宜有悔厉。然而爻辞却是“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是为什么呢?易学家有一种观点,认为此爻辞不是单就这一爻来说的,而是对二爻至五爻的一个总结。《系辞》曾引孔子的话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是以六五为“履信”,九四为“思乎顺”,九二、九三皆为贤才而上交于九五。每一爻都很好,到上九做个总结,故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大有卦的启示:“大有”就是富有的意思。当富有之世,大有卦提出了如下一些处世原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