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4:05:37

点击下载

作者:吴嘉瑞 张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试读:

版权页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吴嘉瑞,张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599-8

Ⅰ.①中… Ⅱ.①吴…②张… Ⅲ.①中草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 Ⅳ.①R28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90271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主  编:吴嘉瑞 张 冰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5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599-8策划编辑:张科责任编辑:周玲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题词陈可冀院士序

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在临床实际需要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类别注射剂型的药物。最早面世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柴胡注射剂。这些中药注射剂保留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思维特点,一般都具有起效较快,作用较迅速的优势,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类感染性疾病等。不过,近些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也陆续出现一些异议。主要是由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数量相对于其他中药剂型为多,上市后疗效评估及安全性(包括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的循证医药学研究不足及重视不够。

迄今,我国具有国家药监部门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已有一百多种,其安全性和疗效评价也已引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启动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也都设立了多个相关课题,对其制剂合理性、应用性与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相信中药注射剂日后将会有新的发展;在净药材投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明确及设计、单一或混合增溶或助溶剂的选择、稳定性及可能致敏原的探讨等方面,都将会有新的进步,以适应我国 “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需求。

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核心目的之一是通过获取并分析高质量临床证据评价中药注射剂的疗效与安全性,而目前已知可信度最高的临床证据就是系统评价即多个随机对照研究的综合分析。因此,中药注射剂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最重要临床证据之一,对于科学、准确、全面评价中药注射剂临床价值及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的主编吴嘉瑞教授多年从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十余年前曾应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并致力于基于临床大数据的中药注射剂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相关成果2013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以来吴嘉瑞教授又先后主持两项中药注射剂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主要是以吴嘉瑞教授多年来取得的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研究成果为核心素材,并汇集国内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的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研究成果,全面深入论述剖析了中医药系统评价的理论、方法,完整呈现了清热类、活血类、抗肿瘤类、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应用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阐述。《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该书的问世将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决策提供可靠佐助,为中药注射剂循证研究提供系统支撑。总之,本书是在大数据研究和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双重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等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付梓之际,主编吴嘉瑞教授邀我作序,愿吴嘉瑞教授及其团队继续努力,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和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合理应用,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2017年9月于北京李连达院士序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药的创新与发展,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强,适用于急救及危重患者治疗,在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临床应用不规范等诸多原因,其不良反应相对中药其他剂型为多。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引起业内广泛关注,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中药注射剂上市前评价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再评价,不仅可以全面获得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科学、客观地评价利益和风险,而且可以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最佳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主编吴嘉瑞教授和张冰教授从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多年,通过系统评价、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多种方法对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本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多种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最新研究成果,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希望编者继续努力,为我国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徐安龙教授序

自 《神农本草经》问世,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已逾两千年,而中药临床应用实践则更早于此。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中药学发展日新月异,新剂型不断推陈出新。中药注射剂虽问世已七十余年,但相较汤剂和丸散膏丹等传统中药剂型,仍属较新剂型。根据 《中国药典》中给出的概念,中药注射剂系指 “饮片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保留了传统中医药的特点,而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版 《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包括双黄连粉针剂、止喘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液,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更是已有百余种之多。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研究特别是基于循证医学和临床大数据的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研究成为行业研究热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编著而成的。主编吴嘉瑞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科的核心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且已取得可喜成绩,2012年他主编出版了学术著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2013年相关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以来又先后主持两项与中药注射剂临床评价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一书以吴嘉瑞教授多年来取得的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研究成果为核心内容,较完整地呈现了清热类、活血类、抗肿瘤类、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应用和中医药系统评价研究思路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科多年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之一。

著作付梓之际,主编吴嘉瑞教授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以表鼓励与肯定。希冀本著作为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提供高质量循证依据,望吴嘉瑞教授继续努力,锐意进取,为临床中药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2017年10月前 言

中药注射剂自20世纪40年代初问世,至今已逾70年。其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既适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又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且吸收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治疗方面有显著优势。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引起业内广泛关注,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学术界也掀起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热潮,其中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中药注射剂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一般被定义为 “针对某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所有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系统评价,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的定量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公认为是目前临床循证决策与实践的最重要证据来源和质量最高的临床证据。因此,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可以被认为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最重要的临床证据之一。

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从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目前已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来,笔者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三维立体数据库和多维数据挖掘的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编号81473547)和 “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多维临床评价模型构建(编号81673829)”,应用网状Meta分析和经典Meta分析方法对五十余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开展了百余项系统评价研究,已经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在SCI期刊发表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5.168)。本部著作以这些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成果为核心内容,并汇集编委会其他同仁的最新研究素材精选凝练而成。

本部著作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共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其中上篇系统介绍中药注射剂发展概况、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传统警戒等。下篇分章节详细论述了活血类注射剂、抗肿瘤类注射剂、清热类注射剂、补益类注射剂的系统评价现状与成果,其中研究实例部分共精选中药注射剂高质量系统评价研究近70个,涉及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40余种(占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总品种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涉及疾病包括各类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等,研究形式既有基于单品种评价的经典Meta分析,也有针对多品种横向综合评价的网状Meta分析。

希冀本书的出版及其所呈现的研究成果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提供科学有力的参考,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决策提供精准证据,为中药注射剂循证研究提供系统支撑。同时期待本书能为临床医生科学选用中药注射剂、临床药学人员科学评价中药注射剂和医药企业研发中药注射剂提供帮助和参考。

书稿付梓之际,感慨万千!鞠躬致谢年近百岁的恩师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担任本书主审并题字。鞠躬致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教授为本书赋序并提出指导意见。

特别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徐校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赋序并在书稿编写中给予了关心和鼓励,令我倍感荣幸。

十分感谢商洪才教授、梁爱华教授、田金徽教授在书稿编写中给予的莫大支持与帮助。感谢编委会全体同仁的执着、努力与奉献。

书稿撰写中余虽殚精竭虑,力尽勤恳,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然由于水平有限,恐尚有诸多不足与缺憾,恳请各位同道斧正!吴嘉瑞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仲夏夜于北京上 篇第一章  中药注射剂品种发展概况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注射剂型,2005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中药注射剂定义为:“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201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中药注射剂定义为:“系指饮片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中药辨证施治的特点,而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沿革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70年。1941年,根据一二九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同志的建议,利华药厂提出了用柴胡制作注射剂的主张和设计方案,并牵头开发研制。当时条件简陋,只能用废白铁焊成蒸馏罐、冷却器等设备,科研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制成功了柴胡注射液。这一重大成果,在太行山区和整个医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43年5月 《新华日报》曾为之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赞柴胡注射液研制成功是一大创举。柴胡注射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开辟了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下,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4年12月,湖北武汉制药厂对柴胡注射液进行了重新论证并批量生产,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科研人员锐意进取,陆续研制成功了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为中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全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较多,除1977版 《中国药典》收载的24个品种外,各省市卫生部门制定的 “中草药制剂规范”中亦收载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据统计,当时有资料报道的中药注射剂达700余种,但绝大多数为医院自制制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药注射剂迎来第二次开发热潮,1985年到1998年,共有11个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新药批准上市,如香菇多糖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康莱特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同期,还有8个植物药注射剂作为西药新药申报和批准上市。目前,国内已通过国家质量标准的中药注射剂达100余种,这尚不包括以化学药品获得批准文号的品种,如葛根素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莪术油注射剂和川芎嗪注射剂等。

中药注射剂在历版 《中国药典》中收录情况不同,第二版(1963年版)药典初次收录中药相关注射剂,但收录在西药部分,有盐酸麻黄碱注射液等4个品种;1997年版药典收录中药注射剂23种,成为历届药典收录之最,并首次收录复方中药注射剂银黄注射液;之后在1985年药典仅收录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这一品种;1990年药典中无中药注射剂;1995年药典重新收录中药注射剂,仅止喘灵注射液一种;2000年除止喘灵注射液外,第一次收录冻干粉注射用双黄连(冻干);2005年药典在2000版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清开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2010年版又增加了注射用灯盏花素;2015版 《中国药典》仍沿用2010版中中药注射剂品种,未曾改变。2017版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中收录中药注射剂49种,包括甲类12种,如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乙类37种,如莲必治注射液、喘可治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具体品种见表1-1。中药保护品种中含8种中药注射剂,10个保护品种批号,12个药品批准文号,所有注射剂均为二级保护品种,详见表1-2。2012年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了8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柴胡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详见表1-3。表1-1 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续表续表表1-2 中药保护品种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续表表1-3 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的分类与使用特点一、中药注射剂的分类(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1.溶液型注射剂

系指以水或水的复合溶媒制成的注射液。内含易溶于水或水的复合溶媒(如水溶液加入一定比例量的乙醇、丙二醇、甘油等其他溶媒),并在该溶媒体系中有较好稳定性的中药有效提取物质,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

2.粉针型注射剂

系指采用无菌操作法制成注射用灭菌粉末,简称粉针剂。其制作方法有二,或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入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或先将无菌溶液装入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再经冷冻干燥法制得无菌粉末,临用前用适当的溶剂溶解或混悬的制剂,如蕲蛇酶粉针剂等。

3.混悬型注射剂

系指将不溶性固体药物分散于液体分散媒中所制成的注射液。内含有效成分为水难溶性药物或者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作用的药物。这类注射剂临床应用较少,一般仅供给肌内注射或局部注射,也可用于静脉注射,如临床曾使用过的喜树碱注射液等。

4.乳浊型注射剂

系指将植物油(或其他油溶性药物)、乳化剂和注射用水经乳化制成的油/水型、供人体注射用的注射液。此类药物为近20年出现的新剂型,多用于静脉注射,如用于抗肿瘤的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等。(二)按临床功效分类

1.清热类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剂占多数,多用于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用于耐西药的细菌及病毒感染、不耐受抗生素的患者群体。如双黄连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射干抗病毒注射液等。清肝胆湿热常用的有肝欣泰注射液、肝炎灵注射液、苦黄注射液、清肝注射液、舒肝宁注射液、田基黄注射液、岩黄连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辛凉解表剂有柴胡注射液、柴辛感冒注射液、桑姜感冒注射液等。

2.补益类

主要用于各类虚证,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人参糖肽注射液、注射用黄芪多糖、参附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注射用脑心康、肾康注射液等。

3.活血类

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涉及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合并休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香丹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香冠心注射液等。

4.抗肿瘤类

对肿瘤的治疗侧重于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两方面,主要用于放化疗的减毒增效,作为抗癌的辅助治疗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如艾迪注射液、蟾酥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痛可宁注射液、乌头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等。

5.祛风类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如穿山龙注射液、当归寄生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复方风湿宁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黄瑞香注射液、鸡矢藤注射液、健骨注射液、雪莲注射液、雪上一枝蒿总碱注射液、伊痛舒注射液、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祖师麻注射液等。

6.其他类

如治疗皮肤病的薄芝菌注射液、补骨脂注射液、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土贝母皂苷注射液等;治疗骨关节结核、淋巴结核、肺结核的骨痨敌注射液;治疗痔疮的矾藤痔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咳嗽、气喘的喘可治注射液、止喘灵注射液、复方蛤青注射液、地龙注射液;治疗子宫收缩的益母草注射液等。二、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主要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四种。(一)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主要有静脉推注与静脉滴注两种形式。前者用量小,一般5~50ml,后者用量大,多至数千毫升。静脉注射药物起效迅速,常用于急救、补充体液和供给营养。(二)肌内注射

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一般在臀肌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量一般为1~5ml。肌内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其中油注射液在肌肉中吸收缓慢而均匀,可起延效作用。(三)穴位注射

少数中药注射剂可以穴位注射,这种独特的给药方式兼有针灸的基本特点。如复方当归注射液小剂量穴位注射,对各种急慢性劳损、关节疼痛等具有一定的疗效。(四)局部病位注射

将中药注射液直接注射于肿瘤、痔核等部位,使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银黄注射液注射于眼部,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等。三、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与特点(一)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注射剂中的药物成分以液体状态注入人体组织,血管或器官内,快速分布于靶组织或受体,作用迅速,尤其是静脉注射,药液直接进入循环系统,避免吸收过程,适于危重病症抢救之用。由于注射剂不经胃肠道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如丹参常用量口服治疗心绞痛效果并不明显,而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则有明显效果。(二)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某些药物由于本身的性质,有的不易被胃肠道吸收,有的具有刺激性,有的易在消化道失活。如某些动物药提取的有效部位为多肽,口服存在胃肠道失活和难以通过生物膜吸收等问题,如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则具有可靠的药效。(三)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患者处于神昏、抽搐、惊厥等状态或存在消化系统障碍均不能口服给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注射剂是有效的给药途径。如清开灵注射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重症肺炎引起的高热、昏迷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四)可行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应用中药注射剂进行穴位注射,有助于某些特定疾病的快速治疗。

综上,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临床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原创性的药品剂型,是基于长期临床验证的传统中药的一种创新剂型。由于中药注射剂在继承传统中药治疗特点的基础上,拓展了中药的使用范围,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用量迅速增长。据统计,1999—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08年销售排名前十位中成药品种中,中药注射剂占了其中的六种。目前,中药注射剂产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已经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独特手段,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一些急症的治疗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的 “鱼腥草注射剂事件”导致中药注射剂行业发展遇到一定挫折,开始进入一个平稳低速增长期。据统计,中药注射剂近5年来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2%,虽较之前30%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中成药15.78%和整个药品市场18.23%的收入增长速度。目前,我国有303个企业生产134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涉及1255个不同的生产批文,其中常用品种50多个,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年均市场规模大约在300亿元左右。参考文献

1.吴嘉瑞,张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卢海儒,文友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4.张冰.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市精品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5.张伯礼,翁维良.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苗明三.中成药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赵新先.中药注射剂学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8.曾聪彦,梅全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应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第二章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在中药整体不良反应中所占的比例一直较高,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最新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占了整体中药病例报告的51.3%,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了中药严重病例报告的70%以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和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品种达十余种,如红花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香丹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莪术油注射剂、莲必治注射剂、藻酸双酯钠注射剂和细辛脑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有些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较严重,预后较差。如莲必治注射剂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以及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一定的死亡率。

同时,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认识应当客观,既不回避也不宜夸大。首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绝对数量明显少于抗感染类化药,如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抗感染类化药占总体不良反应的35.78%,中药注射剂占总体不良反应的8.93%;如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抗感染类化药占总体不良反应的36.46%,中药注射剂占总体不良反应的8.87%;如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抗感染类化药占总体不良反应的37.51%,中药注射剂占总体不良反应的9.56%。可见,片面夸大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危害并在未进行科学评价的情况下,盲目限用、禁用中药注射剂是不够客观的。其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临床不合理的药物联用有关,如对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药品进行分析,其总体报告涉及合并用药的占41.0%,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合并用药的占54.1%。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患者的过敏体质、静脉给药滴速、配液情况等有关。因此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全部归结为中药注射剂自身的原因是不科学的。第一节 中药注射剂的典型不良反应

本节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莲必治注射剂、生脉注射剂、香丹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为例,对其典型不良反应进行列举,并对安全用药提出建议。一、清开灵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清开灵注射剂是在经典名方 “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能,临床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热、脑血栓、肝炎等多种病证。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以各种类型过敏样反应为主,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皮疹等。(一)典型病例

患儿,女,10岁。因发热、头痛、咽痒、咳嗽3天到儿科门诊治疗,经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清开灵25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输入药液约50ml时,患者开始诉胸闷不适,继而呼吸急促、烦躁、惊叫,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可闻及弥漫性湿啰音,心率40次/分,口唇发绀,脉搏消失,血压未测及。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清开灵,吸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6mg,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苯海拉明15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氨茶碱0.125g、去乙酰毛花苷0.2mg,并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间羟胺20mg、多巴胺40mg静脉点滴。经抢救病情未见好转,相继出现昏迷和呼吸衰竭死亡。(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脾胃虚弱者慎用。②儿童、老年人慎用。③避免与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及青霉素、能量合剂、维生素B、高糖维持液和复方乳酸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用药。④在用药过程6中的前30分钟内应严密观察,发现有不良反应立刻停药。⑤用药剂量不宜过大,输液时滴速不宜过快,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⑥建议使用输液终端滤器,以避免微粒引起不良反应。⑦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轻者口服氯苯那敏、维生素C;重则肌注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和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休克者给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升压药、吸氧等。⑧清开灵注射液属阴寒性的药品,寒证患者不宜使用。二、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双黄连注射剂系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的功能,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过敏样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包括严重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等。(一)典型病例

患者,女,56岁,因全身酸痛伴发热三天就诊。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给予双黄连口服液20ml,1日3次。服药当晚患者感全身瘙痒,次日早晨出现皮肤片状、风团样红疹,即自行口服氯苯那敏2片,未见好转。来院就诊,予以5%葡萄糖1000ml加双黄连注射剂3.6g静脉滴注,液体滴入过程中,患者出现烦躁、大汗、皮肤瘙痒加剧,给予5%葡萄糖、维生素C 2.0g、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10分钟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继而出现呕吐、腹泻,疑为 “胃肠型荨麻疹”。予对症治疗,未见异常反应。第2天按常规继续给予5%葡萄糖500ml、双黄连1.8g静脉滴注,约0.5小时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伴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体检:体温39.1℃,血压10.7/7.47kPa,心率104次/分,律齐,全身皮肤再次出现大片状、风团样皮疹。怀疑为双黄连引起的过敏反应。(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该注射液过敏史者应禁用。②加强药学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后30分钟内患者的临床反应,以及时发现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备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对某些特殊病例可主动合用抗过敏药物,以有效地降低其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③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④双黄连注射剂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吉他霉素)等配伍时易产生混浊或沉淀,建议本品单独使用,勿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如确需联合其他药品时,医护人员应综合考虑与双黄连注射剂的时间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⑤首次使用,滴速宜控制在20~30滴/分,如无不良反应,逐渐加快滴速至40~50滴/分。⑥本品的不良反应可能与溶媒和稀释液有关,宜选用PVC袋装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和稀释液。⑦根据中医理论,双黄连注射剂为清热解毒、清宣风热之品,风寒感冒和脾胃虚寒者慎用。三、鱼腥草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鱼腥草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功能,临床中应用于多种感染类疾病。鱼腥草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以过敏样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严重呼吸困难等。(一)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鱼腥草40ml,约15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恶心,全身湿汗,面色苍白。查体: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测不清。心音低钝,心率130次/分,未及杂音。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考虑为 “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l,10%葡萄糖酸钙20ml静推,盐酸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推,快速大量补液,多巴胺维持血压在120/60mmHg左右,经过3小时抗休克、抗过敏治疗后,患者神志恢复清醒,呼吸平稳。面色渐转红,诉乏力。停用升压药物后,血压在100~130/90~70mmHg,面色红润,周身温暖。观察48小时后病情无反复出院。(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该注射液过敏史者应禁用。②加强药学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后30分钟内患者的临床反应,以及时发现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备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③鱼腥草注射液与乳酸环丙沙星存在配伍禁忌,与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针剂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头孢唑林钠等配伍后,稳定性降低,临床中应避免同时使用。④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⑤首次使用,滴速宜控制在20~30滴/分,如无不良反应,逐渐加快滴速至40~50滴/分。⑥加强皮肤护理,在皮疹处涂止痒洗剂,防止患者因皮肤瘙痒抓破皮肤,继而引起感染,如已有皮肤破溃,应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随时观察记录并及时处理。四、莲必治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莲必治注射剂成分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莲必治注射剂的病例报告50例,不良反应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皮疹、头晕、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等。其中急性肾功能损害17例,并有1例合并肝功能异常。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检索到有关莲必治注射剂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共26例。(一)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29岁,因急性肠炎给予莲必治注射剂0.6g,静脉滴注。滴注一次后,患者自觉双侧腰部酸痛。辅助检查提示,肾功能:尿素氮8.7mmol/L,血清肌酐424μmol/L;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量1600~2700ml;肾穿刺活检:肾小管间质炎。临床诊断为急性肾衰竭。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痊愈。(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莲必治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急性肾损害,因此应加强对用药患者肾功能的监测。②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该注射液过敏史者应禁用。③如出现过敏反应后应停药,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异丙嗪、马来酸氯苯那敏、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进行治疗。④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⑤首次使用,滴速宜控制在20~30滴/分,如无不良反应,逐渐加快滴速至40~50滴/分。⑥加强皮肤护理,在皮疹处涂止痒洗剂,防止患者因皮肤瘙痒抓破皮肤,继而引起感染,如已有皮肤破溃,应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随时观察记录并及时处理。⑦莲必治在肾脏分布浓度较高,因此患者在输注高浓度药液时对肾脏更易引起损害,应选择适宜的剂量和药液浓度。⑧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易致肾损害,应避免合用。⑨鉴于莲必治注射液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规范用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肾脏疾患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五、生脉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生脉注射剂是根据古方 “生脉散”制成的中药注射剂,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证候者。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生脉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508例。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一)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近3天来视物吃力,伴模糊感,疲劳时尤甚,于1998年6月9日来就诊。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血压120/95mmHg(16.0/12.5kPa),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心电图正常。初步诊断为一过性视力障碍。治疗:给予尼莫地平胶囊(20mg×40片),每次20mg,每日3次;给予银杏叶片(9.6mg×40片),每次1/2片,每日3次;生脉注射液0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天。当日上午取药后,便在医院注射室进行静脉滴注,滴速60滴/分,约7分钟后,患者自感上腹疼痛难忍,接着恶心、呕吐、口唇发绀、汗多,立即停药。听诊、叩诊无异常发现,临床判断为过敏反应。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ml。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解除。(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②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则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的救治措施。③应严格掌握生脉注射剂的适应证,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④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⑤不得将本品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用,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⑥本品宜以生理盐水为配液,尽量避免与其他配液使用。六、香丹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香丹注射剂主要成分为降香、丹参,其主要功能为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临床用于心绞痛,亦可用于心肌梗死等。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香丹注射剂病例报告2413例,主要累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香丹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80例,约占全部报告的7.46%,大部分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第一次用药,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一)典型病例

患者,女,76岁,因冠心病至村卫生所就诊,查血压130/80mmHg。给予香丹注射剂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约滴注30ml时,患者出现皮肤瘙痒,面色苍白,出冷汗,胸闷,气促,查血压60/40mmHg,呼吸60次/分。立即停药,皮下注射0.4mg肾上腺素,肌注10mg氯苯那敏,10mg地塞米松。20分钟后,血压回升,症状好转。(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医护人员要遵照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香丹注射剂,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证,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②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有药物过敏史者禁用。③用药过程应加强用药监测,缓慢滴注,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首次用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七、喜炎平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喜炎平注射剂的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功能为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用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剂的病例报告共计1476例(单用喜炎平注射剂病例报告971例,占65.79%),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其中严重病例49例(单用喜炎平注射剂病例报告32例,占65.31%),占整体报告3.32%。病例报告涉及14岁以下儿童患者较多。(一)典型病例

患者,60岁,男性,右足烫伤后感染,静滴本品300mg,静滴后患者出现右上肢肿胀疼痛,活动困难,因未予注意次日仍继续静滴,右上肢肿胀加重,约3小时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且伴有晕厥,意识丧失约2~3分钟,二便失禁,面颊潮热,呈弥漫性肿胀,右眼睑浮肿明显,启目困难,右上肢肿胀疼痛,肘窝处皮肤可见4cm×4cm破损,上臂尺侧散在出血性疱疹,心率100次/分,给予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多巴胺、氢化可的松,而后住院治疗,行相关检查诊断为代谢性酸中毒合并肾功能不全及低钠血症,给予抗炎、抗休克、抗过敏治疗,并补充高渗盐水,患者血压曾一度升高至105/75mmHg,但50分钟后降为0,并出现浅快呼吸,继之呼吸浅慢,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大升压药浓度,并应用肾上腺素静注,但症状无好转,并予阿托品、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静注,但仍无好转,抢救6小时后死亡。(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该注射液过敏史者应禁用。②加强药学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后30分钟内患者的临床反应,以及时发现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备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③加强皮肤护理,在皮疹处涂止痒洗剂,防止患者因皮肤瘙痒抓破皮肤,继而引起感染,如已有皮肤破溃,应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随时观察记录并及时处理。④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使用。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缓慢滴注,特别是开始30分钟内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采用积极救治措施。八、脉络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脉络宁注射剂的主要功能为清热养阴,活血化瘀,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脑血栓形成及后遗症、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的治疗。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有关脉络宁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50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189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一)典型病例

患者,男,65岁。主因头痛近5年(近日加重),以脑动脉硬化入院。患者有动脉硬化史。患者入院后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当液体滴入约1分钟,患者即感受到全身麻木、头胀痛、胸闷、气短、心慌。紧急查体:血压75/45mmHg(10/6kPa),心率100次/分,心电图与入院前无变化。考虑为药物过敏。处理:立即停止注入脉络宁注射液,给予吸氧,并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ml。30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第2天停用脉络宁注射液,改用其他药物输注,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静滴脉络宁注射液浓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单位时间内进入血管药量过多。②不宜与化学药品,特别是抗生素合用。③对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前应做皮试,皮试阴性方可使用。④临床应用脉络宁注射液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其适应证辨证使用,脉络宁注射液具有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功能,适用于阴虚血瘀证,禁用于素体有寒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孕妇慎用。⑤有研究表明,本品与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维生素K,、维生素K、抑肽酶等存在配伍禁忌。3九、红花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红花注射剂的主要成分是红花,功能为活血化瘀,用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脉管炎。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有关红花注射剂的病例报告共计3306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心率及心律不齐等。其中严重病例154例,占整体报告4.6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等。(一)典型病例

患者,男,67岁。因不慎跌倒损伤左侧腰部伴疼痛肿胀及腰部活动受限1天,于1999年7月14日入院。既往无哮喘发作史及药物过敏史。体检:体温36.5℃,心率80次/分,律齐,呼吸20次/分,血压110/80mmHg(15/11kPa)。经B超、X线等检查,未见内脏损伤及骨折征象,诊断为左侧腰部软组织损伤。入院后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滴速为40滴/分。约10分钟后,患者自觉全身有发热感,随后出现窒息感伴胸闷、气促、气喘、呼吸困难及全身散在红色皮疹、瘙痒等症状。体检:两肺处发出哮鸣音,体温36.7℃,心率120次/分,律齐,呼吸30次/分,血压105/80mmHg(14/11kPa)。立即停止输液,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及氨茶碱0.25g,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葡萄糖酸钙10ml、维生素C 3g。半小时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两肺哮鸣音明显减少。第2天改为脉络宁20ml静脉滴注未再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经抗过敏治疗后,患者皮疹消退,故认为本次反应是由红花注射液所致,经过16天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康复出院。(二)安全使用建议

①建议医生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对本品或含红花的制剂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凝血功能不正常及有眼底出血的糖尿病患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老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用,此类人群使用本品应加强监测;长期使用者应在每疗程间留有间隔时间。②加强药学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后30分钟内患者的临床反应,以及时发现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准备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③红花注射液与林格液、右旋糖酐40等存在配伍禁忌,避免联合使用。④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⑤首次使用,滴速宜控制在20~30滴/分,如无不良反应,逐渐加快滴速至40~50滴/分。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研究除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外,基于大数据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亦十分重要。本节依据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2333例和群案报告1348例的数据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以下从不良反应整体流行病学特点、过敏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整体流行病学特点(一)注射剂品种情况

2333例详细不良反应个案包括82个注射剂品种。其中双黄连注射剂病案数量最多,共422例,其次为清开灵注射剂258例,再次为鱼腥草注射剂和穿琥宁注射剂,均为165例。病案数量在100例以上的注射剂品种还包括刺五加注射剂127例、复方丹参注射剂123例、葛根素注射剂120例、藻酸双酯钠注射剂101例和脉络宁注射剂100例。病案数量10例以上的依次为黄芪注射剂76例、参麦注射剂57例、莪术油注射剂48例、血塞通注射剂45例、茵栀黄注射剂41例、红花注射剂36例、生脉注射剂35例、长春新碱注射剂35例、紫杉醇注射剂30例、柴胡注射剂28例、猪苓多糖注射剂27例、丹参注射剂24例、灯盏花素注射剂21例、灯盏细辛注射剂15例、醒脑静注射剂14例、七叶皂苷钠注射剂12例、榄香烯乳注射剂11例、肝炎灵注射剂11例、血栓通注射剂10例、路路通注射剂10例。此外,还有53个注射剂品种不良反应例数为10例以下。(二)患者性别、年龄情况

2333例病案中,患者年龄不详的18例;有年龄记载的2315例病案中,最小的两个月,最大的95岁,平均年龄为(40.67±21.45)岁。患者性别记载不详的9例,有性别记载的2324例病案中,男性1215例(52.28%),女性1109例(47.72%);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42±22.65)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95±19.96)岁。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性别、年龄记载均详细的2306例病案,以10岁为一年龄段计,将性别、年龄信息列表(表2-1);经卡方检验,20~29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与10~19、80~89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0~9、60~69、70~79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同样,30~39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与10~19、80~89岁年龄段男女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0~9、60~69、70~79年龄段男女构成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表2-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续表(三)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本研究中的2333例不良反应累及人体多个系统,其中以皮肤损害和过敏性休克数量最多。这与其他文献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具体累及系统及构成比情况见表2-2。表2-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注:有些不良反应病例同时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二、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点(一)注射剂品种情况

580例过敏性休克病案涉及46个注射剂品种。依病案例数由多到少分别是:双黄连90例,清开灵73例,鱼腥草65例,穿琥宁48例,刺五加44例,复方丹参40例,脉络宁37例,藻酸双酯钠25例,黄芪20例,莪术油19例,茵栀黄12例,参麦、紫杉醇各11例,红花、葛根素各9例,柴胡8例,血塞通6例,丹参、生脉各5例,猪苓多糖、正清风痛宁各4例,川芎嗪、羚羊角各3例,黄瑞香、肝炎灵、复方半边莲、当归寄生、去感热、长春新碱各2例,高三尖杉酯碱、复方麝香、鱼金、蜂毒、参附、苦黄、苦参素、丁公藤、地龙、灯盏细辛、灯盏花素、阿魏酸钠、鸦胆子油乳、榄香烯乳、新鱼腥草素钠、消痔灵、香菇多糖各1例(以上各名称后省略 “注射剂”三字)。(二)患者性别、年龄情况分析

1.总体性别、年龄情况分析

580例过敏性休克病案中,5例患者年龄不详,有年龄记载的病案575例,其中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95岁,平均年龄(40.77±19.74)岁。4例病案性别不详,有性别记载的病案576例,其中男性279例,女性297例。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49±21.55)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15±18.19)岁。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患者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10岁为一年龄段计,将性别和年龄均记载详细的571例病案列表(表2-3)。经卡方检验,0~9岁年龄段与30~39、50~59、60~6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20~29岁年龄段的性别构成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2-3 过敏性休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