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生活微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5:11:33

点击下载

作者:贺建华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不知道的生活微心理

你不知道的生活微心理试读:

前言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上当?

为什么越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为什么乐观的人更容易开心,悲观的人更容易郁闷?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买彩票?

为什么因郁闷而疯狂地奔跑,结果却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好了呢?

为什么恐怖片很可怕还是有人愿意看?

为什么你和办公室里的他/她会“日久生情”?

……

生活里有许多微小的现象都很有趣,你可能平时很少注意到它们,也可能产生过怀疑,却认为无足轻重便放弃深入思考。其实,你知道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与我们内在的思想或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自身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不管你是否了解,事实就是如此。

你想读懂自己的心理吗?哪些微小事件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这些微小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能否控制这些影响,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呢?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你了解生活中的微心理,掌握一些心理规律以后,便可有效地调节自己,控制自己,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

本书选取了生活中一些饱含乐趣的问题和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解释、分析,让读者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这样感受,这样表达,这样行动。此外,书中还别开生面地加入了一些自我测试的内容,同时配有幽默的漫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引导读者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开辟自我完善的新途径。

本书并非心理学专业书籍,而是面对普通读者的心理学佐餐书,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书的品位和旨趣。相反,由于通俗易通,它更加深入人心,是一本好学好用的心理指导书。【第1章】你被操纵了吗——影响生活的心理学效应人为什么有时候会上当——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巴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魔术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都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当时的环境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说给几十名大学生听,让这几十名大学生判断这些特点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这段话是这样的,你不妨阅读一下,看它是否也同样适合你: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的内心焦躁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以上这段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很适合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具体体现。越担心的事越容易发生——墨菲定律

│心理学关键词:墨菲定律│

为什么电脑死机时一定会丢失最重要的文件?为什么面包片从桌子上掉下来时,总是抹果酱的一面“亲吻”地毯?上帝貌似总喜欢和我们开诸如此类的玩笑,自己仿佛一直都很“倒霉”,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同事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上,于是笑话这个倒霉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笑话迅速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变出一些其他的表达形式,如:“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等。

人们尽量避免发生的恶果,实际上偏偏会发生,这就是墨菲定律的本质意义。

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是导致墨菲定律“应验”的根本原因。小概率事件在一次活动中的发生是偶然的,但在多次重复性的活动中发生是必然的。墨菲定律重视的是可能性,包括小概率事件,它强调事物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如果你不想让坏事情发生,那么你就不要试图去做任何有可能引起它发生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持续的灾难和损失。比如,在生活中,自行车走机动车道,摩托车走人行横道,汽车在马路上随意掉头,行人闯红灯等违规事例屡见不鲜。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样做的危险性,却还要明知故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们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实则不然。因此,我们亟须拓展自己的思维或观察的视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损失”(坏事)总是比“收益”(好事)更能引起人们强烈、深刻的感受。这样,人们更多地关注并记得那些错误、失败的经历,于是也就更经常地感受到“喝口凉水也塞牙”。

后来,经由墨菲定律,人们反其道而行之总结出一套乐观的人生哲学:既然好事不常有,那么平静接受结果反而能避免多余的“连锁错误”;既然错误出现了,那我们更要细心和严谨:文件多备份,调整桌子高度让有果酱的一面不先着地,给所有计划备个B方案等。

心理测试:你是个爱闹别扭的人吗?

一个人是否爱闹别扭,与其EQ和理智有很大关系,测一下就知道。想象自己是一个侦探,正在跟踪某个人并搜集资料,以下的搜集方法是必备的,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项?

A.拍照存证

B.录音存证

C.伪装跟踪

D.混入对方生活

答案解析:

1.选择A闹别扭指数:50%

当被旁人惹到时,你不会直接点破,而是不断迂回、暗示,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虽然处理适宜,但日后你又会因为其他事而翻旧账。

2.选择B闹别扭指数:70%

你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但也不轻易饶人。一旦证据确凿时,你便会理直气壮,直指对方的错误,甚至不再给对方任何解释的机会。

3.选择C闹别扭指数:80%

你喜欢观看旁人的一举一动,又有“记恨”的习惯。旁人的无心之过,便难逃你的法眼。但这些积累就成为你闹别扭的原动力。

4.选择D闹别扭指数:100%

你的个性很直接,就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也会直接反应,偏偏朋友觉得没什么,而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才是你生气的原因。只记住自己爱听的信息——语言沉睡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沉睡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无论什么信息,它的可信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语言沉睡效应”。具体是指一个人在接受某一条信息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里面只留下信息的内容,围绕信息的其他信息则逐渐淡化的一种现象。

例如,一个男孩多次赞美一个女孩。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女孩回想起男孩的赞美时,“怎么说的”、“在哪里说的”、“为什么说的”、“用什么表情说的”等因素都被遗忘,而留在女孩记忆里的“你美若天仙”、“你真是太可爱了”、“我爱你爱到发疯了”等核心词语却记忆清晰。这些记忆会给女孩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愉快,并增强她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赞美之词不会被人轻易忘记,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形象时,她就想起了这些赞美。至于这些赞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她从来没有想到过。

人们总爱记住那些自己爱听的信息。对于记忆中有的信息能保持,而有的信息则被遗忘的现象,有心理学家表示,“人脑会对信息进行过滤,人往往都能记住那些自己爱听的信息,而且人的潜意识会按自己的逻辑把信息合理化,这也会导致信息的失真”。

人在受到情绪影响,尤其是在受到强烈挫折刺激的时候,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注意。正因为如此,这时人们所注意的范围就会变得狭窄和主观。从而,人们可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细节记得非常清楚,而另一些更为重要的细节就会被完全忽略。不由自主地想要获得更多——鸟笼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鸟笼效应│

1907年,詹姆斯教授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于是,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何尝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东西呢?例如,男孩送给女孩一大束漂亮的玫瑰花,女孩很高兴,回家后,让妈妈帮忙买了一个精致的瓷器花瓶,为了不让花瓶空着,男孩就要隔一段时间送女孩一束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产生很多烦恼,有了一样东西,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获得另外一样东西,却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结果因为一些无谓的烦恼而使自己不快乐,这是不值得的。

事实上,只要我们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被情绪所左右,做事有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过于在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被太多外界因素所干扰,那么我们就会过得简单而快乐。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约拿情结

│心理学关键词:约拿情结│

拒绝成长并不是说拒绝长大,长大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拒绝成长是指从心理上拒绝让自己成长得更加强大、更有能力。你觉得不可思议是不是?有谁不想变得强大起来?别着急,先来看一看下面的故事:“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终于,神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要成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约拿”是指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对自己,一个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约拿情结”的特点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约拿情结”的特点是,如果别人表现出优秀之处,他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他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霉了,他会幸灾乐祸。

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毫无疑问,“约拿情结”是我们平衡自己内心压力的一种表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克服了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收获了成功的果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总是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人却平庸一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相信自己“一定行”,并付诸行动。

心理测试:你是否是一个懦弱的人?

你跟朋友玩扑克牌,摸到一张老K,选一下,这张老K牌做什么你会吓一跳?

A.嘟嘴巴

B.挖鼻孔

C.翻白眼

D.捋胡子

答案解析:

1.选择A

你很有主见,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想法,绝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相信什么“少数服从多数”。你是那种即便已经有了固定结论,遇到问题也会觉得一切可以用智慧来解决的人,没有什么人或事能够阻挡你勇往直前的脚步。

2.选择B

你很懂得包容别人,对爱人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可在别人眼里,你却有点懦弱哦!

3.选择C

你年轻的时候也许脾气暴躁,吃过“恶势力”的亏,所以慢慢地也就变得懦弱了,更糟糕的是,因为害怕街头恶霸,所以你很可能不懂得如何应付。但是不用太过忧心,年长后的你会变得沉稳许多,也学会了怎样正确面对恶势力,与他们和平共处就好。

4.选择D

你的嘴巴很厉害,骨子里却很胆小。如果你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地说你的英勇事迹,别人往往会当作故事听听就算了。下一次也别费心机了,你有多懦弱,熟人一清二楚。心情越不好,越会碰到不开心的事——乐观与悲观系数

│心理学关键词:乐观系数、悲观系数│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令许多人郁郁寡欢,甚至愁眉不展。其实,不管生活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无法回避,必须去面对它、正视它,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两个概念,叫做“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概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闷”,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概率遇到痛苦的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用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

要有欢喜心,一是不要太执着,对一些不能勉强的事要学会放手。人们常说:“无鱼,虾也好。”一个人如果老是放不下,紧抓着一只鸟怕它死了,松了又怕它飞走,那么日子就会很难过,就会像“裁缝师傅穿着破衣服,木匠师傅没有板凳坐”那样悲哀。

要有欢喜心,二要常有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的赠予,并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幸福与别人一起分享。

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人的一生会事事如意美满,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导,而应该让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动力,以坎坷来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如此,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真正快乐的源泉了。

心理测试:从度假饭店窥探你是悲观还是乐观

难得偷闲来到度假村,住进向往已久的高级饭店,放下行李,换上舒适的服装,心里觉得真是愉悦舒畅、轻松无比。这时你走近窗边,打开窗户之后,你看到……

A.一眼就看到饭店附设的豪华游泳池,同时有人在戏水

B.看到湖面上有许多游艇

C.见水面远方隐约有一座小岛

D.就在窗前有一片小花园,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

答案解析:

1.选A的人,属于“45%悲观型”

一般来说,饭店房间的窗户,离附设的游泳池都不会太远。也就是说,虽然你的眼光并不短浅,但内心觉得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建议你多看看名人传记,让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激励你创造未来!

2.选B的人,属于“45%乐观型”

能一眼就看到整个湖面的你,表示对未来抱着颇大的展望,也有信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建议你做事前多看多听,避免流于过度主观。

3.选C的人,属于“90%超乐观型”

竟然能够隐隐约约地看见水面中远方的小岛,表示你实在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者。你的未来纵使有挫折、困扰,也无法阻止你继续乐观下去的天性!不过,建议你尽量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心里,免得乐极生悲!

4.选D的人,属于“90%超悲观型”

虽然窗前的植物很美,但你只选择这么近距离的东西,可见你一定是个极为悲观的人。偶尔浮上心头的乐观念头,肯定一下子就被你心中的小恶魔给弄死了。建议你一定要多接触光明面的人、事、物,帮自己早日走出这超悲观的阴影!先给小任务,再提大要求——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登门槛效应│

从前,有个小和尚跟从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都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父的用意。这个小故事也是“登门槛效应”的应用。“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登门槛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某国一位实力一般的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做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比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最后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练说,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如教育孩子时,父母不宜一下子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要先提出一个只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孩子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他人做某件较大、较难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心理测试:你容易被人轻易追到手吗?

下面哪种情况,是你最喜欢的?

A.万里无云的晴空下,在无垠的草地上恣意奔走。

B.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天气,躲在棉被里惊声尖叫。

C.没有阳光的阴天,站在悬崖边享受强风吹抚。

D.下雨天时,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

答案解析:

1.选择A

你是个不太喜欢受拘束的人,喜欢一切顺其自然。在恋情上,你通常也是随遇而安,所以你的另一半由朋友转变为情人的可能性极高。追求你其实很简单,只要投你所好,能够长期不断地关心你,相信很快就能掳获你的芳心!

2.选择B

你喜欢寻求刺激。对于爱情,你可能会憧憬童话式的浪漫爱情,也可能是石破天惊、轰轰烈烈的伟大爱情。不过所幸你还足够理智,现实生活中的你并不强求。追求你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想疯就陪你疯,不会泼你冷水的人,相信很快就可以轻易得到你的信赖与好感!

3.选择C

你是个很重视自我感觉的人,没兴趣的东西你连碰都不想碰,相对的,对于感兴趣的人或事,你的疯狂程度会令人震惊。对于爱情亦然。虽说如此,可是只要有人持续地粘着你,而且常常让你感动到流泪,相信也是会让你这块“顽石”点头的!

4.选择D

你是个外表看似随和其实内心相当刚强的人。对于很多事情,你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你的好恶感也重,“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你的另一半通常是能够一开始就和你谈得来的。追求你的人最好能够事先多观察你,了解你的想法,免得一开口就被你讨厌。期望会促使人更加努力——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质,一个人能否成功,除了个人因素外,更多的时候是要看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非凡的天才一样重视他、期望他、鼓励他和赞美他。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意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当然了,对于自我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经常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为自己加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阿斯伯内多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阿斯伯内多效应│

人们在看油画时,一般站在画的近处时难以看清画面,而站在画的适当远处时反而看得更清晰,油画的逼真效果即刻凸显出来。这种离画面较远,图像反而看得越清晰的现象,被称为“阿斯伯内多效应”。

日常生活中,“阿斯伯内多效应”也常常发生,这与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个道理。这是因为当事人往往卷入太深,心情过于紧张、认识过于狭窄,因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与本质;而旁观者与事件无个人利害关系,思想放得开,视野自然就宽广,观察时既能看到问题的全部,又能促进思维的冷静考虑,因而就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生活中,我们要选好看待事物的着眼点,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到事情的全貌,看清事物的本质。根据现实的需要把眼光放远,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执迷不悟,钻牛角尖。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机制│《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够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的。

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的现象称为“酸葡萄效应”。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目标或得不到东西,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具体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地忘却了皮肉之苦痛。生活中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精神胜利法”确实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在承受着不能承受的压力时,也不妨采用这种方式,以免心理崩溃,走向极端。“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意义,只要能起到暂缓心理压力的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是“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理压力自然会小,心情自然会舒畅。

第二,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一个人,当他勃然大怒时,会做出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过后又后悔不已,徒增心理压力。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把愤怒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如打球、唱歌等。

第三,偶然亦要屈服。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在小处有时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关键时刻“掉链子”——詹森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詹森效应│

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故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詹森效应”可被视为一种浅层的心理疾病,是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异常现象。它几乎在各类人身上都有体现,特别是当他们在重大、关键的场合时,紧张的氛围、无形的压力等,会不露痕迹地使内心紧张,进而导致当事人发挥失常,错失良机。

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同样的他,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詹森效应”在考试过程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平时学习很好,准备得也很充分,可是一到考场就大脑一片空白,这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考生的信心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由此产生怯场的心理,使潜能和能力的发挥受到束缚。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詹森效应的发生呢?苏轼曾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要我们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不禁不为,愈禁愈为——潘多拉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潘多拉效应│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事情或信息往往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到了传播领域,就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万众之神宙斯给了一个名叫潘多拉的美貌女子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呢?里面该不是什么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忍耐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把盒子打开了。可未曾料想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诸如欺骗、狡诈这些“罪恶”就全部跑到人间来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称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倘若宙斯给潘多拉盒子时,告诉她里面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想必潘多拉是不会打开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或说明和解释不能为人们所领会,只是简单地“禁止”,那么,禁止的结果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潘多拉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电视连续剧往往在剧情发展的关键处突然插播广告,这种做法除了能提高广告的收视率,更能吊观众的胃口,其目的不是停播不让观众看下去,而是像钓鱼一样希望观众长时间地观看。知道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更“聪明”一些,即:如果有人故意吊我们的胃口,我们就要保持冷静、不为所动,避免受“潘多拉效应”的影响。例如,捂紧钱包,不被商家的“饥饿营销法”蛊惑。但是,如果对方是善意的,故意卖关子,为了给你一个惊喜,那么,你就要积极“配合”,否则会很扫兴的。总认为别人的想法跟自己一样——投射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投射效应│

有位心理学大师曾这样说: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周围是透明的玻璃,我们能够看清楚外面的世界。其实,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即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投射效应”。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者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倾向,因此便出现了“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况。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大师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则说:“哥哥你错了。佛家常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各有差异,因此推测也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庄子》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子多孙”,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长寿、富贵、多子多孙,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喜欢呢?”尧说:“孩子太多了,就会多操心;太富裕了,就会有很多烦心事;寿命太长了,也是一种痛苦,除了病痛,还要为失去劳动的能力而焦虑、悲哀。因为以上三点,所以我不喜欢。”确实,人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就算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够随意“投射”给别人。

投射效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会让我们的认知缺少客观性,由此而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有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其优点越多;对自己厌恶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其缺点越多。所以,就表现出过分地赞扬与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讨厌的人或事。这种感觉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厌恶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因此一定要多加注意和防范。

心理测试: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吗?

周末你去踏青,来到一个美丽的花园,爱美的你会选择在哪个地方留影呢?

A.一朵大牡丹花的前面

B.在左右对称的芍药花前面

C.花圃中

D.在丁香树下

答案解析:

1.选择A

你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然就会不高兴。甚至有时候你还会以为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在转动呢。

2.选择B

你有一点自以为是,这样的个性容易造成你随意任性的行动,让周围的人觉得你爱炫耀或卖弄。虽然忍耐会令你不太开心,但还是忍忍吧,毕竟人际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3.选择C

你还算是个体贴的人,在考虑自己的事情之前会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无论如何你都能够压制住自己的支配欲望,不会太自我膨胀。

4.选择D

你是个内向型的人,即使有很多想说的事也不会说出来,非常没有自我。如果朋友提出什么想法或意见,你都会去迁就对方,看起来似乎很随和,但多少还是要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比较好哦!【第2章】这些行为很有趣——一举一动的心理玄机“笑”对人的心理影响

│心理学关键词:释放压力│

人在快乐时会笑,人在悲伤时也会笑,那么人为什么要笑?

笑可以说是人类与他人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相关的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出现之前的灵长类动物就已经会笑,这是对挠痒的一种生理反应。如果在嬉戏打闹时被同伴搔痒,现代猿也会发笑,并且保持祖先发笑的特征,即发出“呼呼”声。在人类身上,笑则进化成“哈哈”声。

我们每一个人早在学会说话之前就掌握了“笑”这门技巧。笑已经成为社交中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能够帮助我们迅速与他人打成一片。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经研究发现,发笑会提高人体天然鸦片剂——内啡肽的分泌数量。在他看来,内啡肽能够加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另外,欢笑和嘲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欢笑可使一个人感到快乐,嘲笑则可能促使他人遵守和顺从社交准则,或者将他们逐出社交场合。

在人发笑过程中,幽默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据美国芝加哥《医学生活周报》报道,美国一些大型医院和心理诊所已经开始雇用“幽默护士”。她们陪同重病患者看幽默漫画并谈笑风生,以此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幽默与笑声,已经帮助不少重病患者或情绪障碍者解除了烦恼与痛苦。

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自己或朋友愁眉苦脸。有哲人说:“笑表达了人类征服忧虑的能力。”不仅如此,最新的医学研究还发现,笑口常开可以防止传染病、头痛、高血压,可以减轻过度的精神压力,因为欢笑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分,并刺激体内免疫物质的分泌,对抵御病菌的侵袭大有帮助。而不笑的人,患病几率较高,而且一旦生病之后,也常是重病。所以,一定要保持笑口常开哦,这样才会快乐无限。“咒骂”也有正面作用吗

│心理学关键词:咒骂心理│

人的心理是处于一种动态的水平的,一旦失衡便会出现心理上的苦闷和痛楚。当一个人无法按捺自己心中的怒火时,索性就会骂出来,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口出恶言可以避免怒火中烧者对身边的人大打出手。

美国的心理学家蒂莫西·杰伊证实了上述观点。他从事的是对脏话及其社会效应的科学研究。据他估计,工作场合谈话约5%的内容是咒骂,在平时的闲谈中该比例甚至达到10%左右。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咒骂能让工作压力大的人感到轻松,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根据咒骂学的理论,咒骂通常有助于人重建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平衡,是宣泄被压抑情绪的良好渠道之一。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小男孩和小女孩骂人的频率一样高,但成年男子显然比成年女子爱说脏话。从古至今,每种语言、每种文化都不乏骂人的脏话。

心理学家在描述咒骂的发泄机制时说,人一旦火冒三丈,就会变得亢奋。脏话和污辱性手势则能缓解人的激动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打嘴仗会降低人的攻击性——骂人者把污言秽语当作武器,被骂者则会在言语恐吓之下变得气馁,肢体冲突因此得以避免。当然了,我们并不是提倡您去做一个肆意谩骂的人,那样会有失风度和气质,而是说,忍无可忍之时,咒骂未尝不可,当然也要适时适地。买彩票背后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关键词:愉悦感、满足感│

现在玩彩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彩民在运用自己的智慧选号后,心中充满希望,等待开奖时的兴奋,中奖时的狂喜,或是屡买不中后的失落。所有彩民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中大奖。

其实,人们在“玩”彩票的每个阶段,都能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当人们在精心挑选号码、设计投注方案时,会建立起一种“信心”,对自己精心选出来的组号,心中充满“希冀”。接着是等待开奖,在这种等待中,人们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兴奋感”。在掏钱买彩票的一瞬间,你就已经买回了一堆希望。这会给你带来一种快乐体验。

心理学家分析,绝大多数人在考虑投资效益之前会考虑到投资风险,而购买彩票的风险性是很低的,并且人们通常都希望看到奇迹。日常生活是很现实的,也是很单调的,人们渴望目睹、体验重大的变化。彩票正好可以满足人们这种心理需求。买了彩票之后,尽管从来没有中过奖,但只要看到或听到有人中了奖,就会强化自己的购买欲望。

但是,当人们中了大奖后真的就会过得更快乐吗?未必。在心理学家看来,中奖虽然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金钱,但是也会给人带来人际关系、金钱利益、事业发展等新的问题。对于那些情绪容易激动、遇事不够冷静的人来说,若处理不当,中奖反倒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意外或不幸。

例如,某年,年仅16岁的考利·罗杰斯幸运地中了彩票大奖,赢得了近190万英镑的奖金。一夜间成为百万富翁的罗杰斯花了55万英镑购买并装修了4个新家。此外,他把20万英镑花在奢侈度假上,约26.5万英镑用于购买高档汽车、礼物以及借给家人等。仅仅时隔6年,罗杰斯已经挥霍掉了所有奖金并面临破产。现在,他与母亲住在一起,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同时做3份清洁工作。

由考利·罗杰斯事件我们得出,财富的突然降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只有利用好它才能生活得幸福。享受大奖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突然改变生活状态。为什么跑步能跑出好心情

│心理学关键词:沮丧心理│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见到主人公因心情不好,然后一阵狂奔,继而心情得以好转。观众大多认为这种镜头不符合实际,哪有一心情不好就狂跑的。然而,有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若真遇上不称心的事,放开了跑一跑,的确能够消除人的郁闷心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兼心理治疗师瑞斯特在运用跑步对沮丧病人进行治疗后得出结论说:跑步是许多情绪消沉者的合理药方,因为它简便易行,又不会有副作用,还能强身健体。

心理学家分析,其实缺乏运动是造成情绪消沉的原因之一,而跑步是有氧运动,除了能活动肌肉外,还能加强心、肺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同时,跑步分散了注意力,原本因沮丧引起的不适也就被忽略了。研究还表明,沮丧的原因是脑神经元中缺乏副肾髓质以外组织分泌出的荷尔蒙。跑步时该荷尔蒙增加,所以可消除人的沮丧心理。

我们平时都认为最适合锻炼的时间是早晨,因为那时空气比较清新,但新近研究结果表明,锻炼的最佳时机却是在黄昏。在晚餐前慢跑能消除一天的压力,还能调节食欲,提高睡眠质量。其实,只要你有时间,一天中任何时候跑步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运动心理学家建议,在跑步之前最好是先走一走,不要片面地追求速度,也不要给自己计时,你可只为乐趣而跑,充分享受跑步带来的满足感。日子一长,你会感到坏心情离你越来越远,生活处处充满了阳光。是“完美主义”还是“自恋”

│心理学关键词:完美主义│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对所做之事要求得过于细致,从整体到细节都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无缺。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力求使自己的听课笔记做到完美无瑕,无论是字体,还是版式都要求做到整齐规范,如果做不好,就撕掉重新整理;还有些人早晨起床后,总是一遍遍叠被子,要把被子叠得像军被一样整齐……他们总是要求把事情做到最好,达到最完美。

一般来讲,自恋易诱发完美心理。每个人都存在自恋心理,在内心深处总希望自己能超过其他人,希望能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为了得到这些,他们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为了出类拔萃,自恋的人不允许自己在任何方面出错,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凡事追求完美,是他们做事的标准。

再者,强迫症也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完美。一般来说,有强迫症的人在做事情时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总是谨小慎微,过分注意细节;而且他们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就会强迫自己超过他们,观念之中是永远不能输给别人的。所以说,这种类型的人具有完美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追求完美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事情刚开始,他们就在担心着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离出去。如此,只会让成功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换衣服对心情的影响

│心理学关键词:色彩弥补心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身心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发展快的大城市尤为显著。谁都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告诉你一种十分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消除烦忧和不快的方法,换件自认为不错的衣服吧!

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对改变恶劣的情绪有十分特殊的功效,它不但可以转移人们的不良情绪,而且对松弛神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在情绪欠佳的日子里,不要穿色彩灰暗或麻纱、易皱和质地粗糙的衣服,这会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种黯淡、凌乱、不舒服的感觉;也不宜穿质地硬挺的衣服,因为这同样会给他人和自己一种紧张、压迫之感。此外,情绪不佳时还可以将腰带取下,以减轻束缚的感觉。还应避免穿紧绷绷的窄裤,否则,也会有一种被压抑的感觉。

英国心理学家宾尼博士指出,凡平素自觉好看的衣服,穿上后有一种舒适、满足感,郁郁寡欢的心情便随之放松。如果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富含某种意义的衣服,还会有回归特定时空的作用,唤起对过去快乐时光的回忆和眷恋,让你沉浸在与目前的尴尬处境截然不同的氛围里,你便会积极地探索改变处境的有效方式,情绪也会随之亢奋起来。为什么有人爱打断别人说话

│心理学关键词:爱表现心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打断,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表现。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还是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遭人厌烦,很多人都不愿与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们说话,他们就越喜欢加入到你们的谈话中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其实这是“爱表现”心理的体现。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感觉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关注。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太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太可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并且往往会曲解别人,以为大家都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而到了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表现则日趋符合社会规范,言行日趋沉稳、成熟,更加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那些爱打断他人说话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很好地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爱打断别人说话不利于健康。生活中,有些人总是爱打断别人说话,喜欢表现自我,其实,这是一种爱表现心理。爱表现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一些颇为严重的后果。比如,爱表现的人在一个团队中时,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由于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同事与领导的作用,逐渐就会出现严重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使整个团队的人都很讨厌你,人际关系严重不和谐。久而久之,这样当然就会不快乐。人为什么喜欢和“多数人”站在一边

│心理学关键词:乐队花车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选择常会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样,例如,小刘去超市买洗衣粉,站在货架前面,琳琅满目的各种牌子的洗衣粉弄得她无所适从,这时,一位导购员走过来告诉她说:“你用XX牌子吧,效果特别好,买的人也特别多,我自己平时也在用这个牌子……”最后小刘就听从了导购员的建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上述现象恰恰体现了“乐队花车效应”。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乐队花车直接翻译自英文的“bndwgon”,也就是指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ndw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事实上,“乐队花车效应”是一种逻辑谬误,一种社会心理的状态,也是一种宣传的技巧,常被称为“从众”,代表人类害怕在社会中被孤立,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所以社会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

从乐队花车效应可以衍生出乐队花车谬误,又常称为“诉诸大众的谬误”或“从众谬误”,也就是将许多人或所有人都相信的事情视为真实,例如: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错!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好比很多人都抽烟,但你能说抽烟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吗?当然不能,而且许多医学证明指出抽烟有害健康,所以应该说:“抽烟有害健康,虽然有那么多人抽烟。”

乐队花车效应,也是商家宣传其产品时惯用的“宠儿”,宣传者往往会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气氛,要求消费者接受某种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乐队花车法也暗示消费者:“宁可与胜利者站在同一边,而不要太去计较是非!”

乐队花车效应的宣传也常常与其他的手法合并使用,例如在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十个教师中就有九个推荐此书的……”的文案,这种文案同时利用了乐队花车及“诉诸权威”两种宣传手法,对消费者加以心理暗示,已达到使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心理测试:你的决断力如何?

如果你意外地拿到了1000元的奖金,想去买一件很需要的大衣,但是钱不够;如果去买一双不急需的运动鞋,则又多了数百元,你会怎么做?

A.自己添些钱把大衣买回来。

B.买运动鞋再去买些其他的小东西。

C.什么都不买先存起来。

答案解析:

1.选择A

你的决断力还算不错,虽然有时也会三心二意、犹豫徘徊,可是总能在紧要关头做出决定,比起普通人来说已经算是杰出的了!你最大的特色是做了决定不再反悔。

2.选择B

你是拿不定主意的人,做事没主见,处处要求别人给你意见,你很少自己去做判断,因为个性上你有些自卑,不能肯定自己,你曾经可能受到过某些心理伤害,或者周遭的人物太优秀了,因此造成你老是有不如人的感觉。

3.选择C

你是决断力超级强的人,不客气地说,你甚至有点莽撞,就是因为你冲动率直的个性,反而考虑不够周详,你常常后悔自己匆匆做决定,而忽略了其他事情。以貌取人的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关键词:爱美心理│“衣服是文化的表征,衣服是思想的形象”,通过一个人的衣着风格,我们可以判断其身份、地位、情趣乃至性格。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最公正无私的法官,也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比起邋遢粗野的罪犯,整洁帅气的罪犯的平均刑期要少2~3年!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指出,“以貌取人”是来源于人们“爱美”的社会心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

这个实验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这就是人们“爱美”的社会心理在作祟。同时,我们都了解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研究发现,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造成的。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要想更成功、人缘更好,就得把自己拾掇得更精神、更养眼。

那如何穿衣才能赢得好人缘呢?

◆穿色系明亮的衣服

性格阴郁或心情不佳的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暗沉色系的服装,用黑、棕、灰色把自己包裹起来,暗示自己希望建立神秘感,或不希望被接触或看见。相反,穿着明亮鲜艳颜色的人,散发的是“我需要你的关注”的信号,试想,被需要的感觉谁不喜欢呢?试着改穿浅色或暖色系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阳光、清新一些,你散发的活力会从周围人身上再反弹回来。

◆挺直腰杆,大步走

检视自己的站姿与走路方式,千万不要弯腰驼背,也别瑟缩在角落,尽量把自己的精气神儿展示出来。站如松,坐如钟,再迈开大步,显示出你神清气爽的好形象,就相当于对机会说“我时刻准备着”。

◆积极、主动地打招呼、发言

每天上下班时,先跟同事打招呼,肢体动作大一点、有力一点,摆动要明快迅速,问候要大声到足够让对方听见,却又简洁有力。开会时,坐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积极发言,所表达的意见最好是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切入,同时回应主讲人的论点。长此以往能给人留下用心投入的好印象。“一心二用”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关键词:明确目标│

现代心理学专家说:“人的注意力是受大脑自行调节来进行多项活动的,在学习或工作时,遇到的对象不会总是单一的,这时注意力就需要同时指向好几个对象或好几种活动,这就是注意力的分配。”从注意力的分配来看,一心是可以二用的,所以说“发现有时候,一心还可以二用,比如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照样可以”是正确的。

不过这种正确性是有条件的,首先,所参与的活动只有一项是生疏的,这种活动需要我们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项活动上,而同时进行的其余活动都是不需注意过多支配的“自动化”的活动。

其次,同时从事的多种活动应当有相互的联系,并且这些活动都不是生疏的,比如,听课,做笔记,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同时进行,由于这些活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都已成为熟练的活动,所以可以一心二用。最后,两件事都比较熟悉,也就是说两件事对我们都有多余信息,通过轮换注意来兼顾两者,即一心二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同行为是受大脑不同的区域所支配的,人们在做某一件主要的事情同时再做另一件辅助的事情的时候,既有可能相互干扰,也有可能相互促进。比如,在读课文的时候听莫扎特奏鸣曲及巴洛克的低振幅、低频率音乐,可以诱发与增强我们大脑中的α波,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让人进入一种超级脑能境界,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假设在读课文的时候听一些恐怖音乐或现代吼唱的音乐,那么就会对学习造成干扰。

如果要做需要通过大脑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的事情时,一心二用就不可能使事情正常和准确地完成。有这样一个故事:瑞士有位心算学家,非常成功,名声远扬。从1位数到10位数的加减乘除,他能够在瞬间计算出结果来,经常到处讲学和实验,而且屡试不爽。一天他到一所大学讲学,报告结束后,是交流提问时间。一位学生表示了自己对教授的敬意之后,说有个题,希望教授予以解答。教授欣然接受,准备当场验证自己的理论。于是学生开始读题:“一列火车从起点站出发,车上有458人,经过一个车站,上来203人,下去27人,再经过一个车站,上来347人,下去124人,再经过一个站……”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站,停下歇了口气,此时教授说:“我已经计算出来了,你想知道答案吗?”学生说,“不,火车继续前进,又经过一个车站,上来459人,下去321人,又经过一个车站,上来10人,下去529人,又经过一个站……”学生再次停下来喘气,教授再次发问,“我知道答案了,要我告诉你吗?”学生呼吸均匀后,说道:“教授,现在请你告诉我,火车一共经过了多少车站?”教授站在台上,目瞪口呆!

上面的这个故事之中,教授一心一意在计算车上有多少人,学生却问他列车经过了多少个车站,这并不在他的目标范围之内,所以教授自然会站在台上目瞪口呆。所以我们做事要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会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所追求的目标上,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