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4:47:2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列强的对华侵略

1.1 考点归纳

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一)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1)背景

英国商人企图利用走私鸦片的方式扭转对华贸易逆差。(2)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英国资产阶级赚取了巨额利润,中英贸易关系也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衰落,军队也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2.虎门销烟

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收缴鸦片两万余箱。自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林则徐主持下,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3.战争过程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作为侵华战争的借口,于1840年6月封锁广州海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封建制度的腐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背景

1856年,正当清政府忙于与太平天国作战之际,英国、法国为了扩大《南京条约》所取得的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战争过程

1856年10月23日,英法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投降敌人,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6月,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10月24日、25日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3.战争性质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大肆侵略,并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1年8月6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1860年10月底《北京条约》;1864年10月《勘分西北界条约》;沙俄共侵占1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四)中法战争

1.入侵越南

1862年,法国侵越并签订《西贡条约》。越南请求清政府派军援助。1883年8月,法军逼签《顺化条约》,中法矛盾日益激化。

2.《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军谈判,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表明了面对法国侵略,清政府的妥协屈服态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3.马尾海战

1884年8月23日法国向马尾港内的中国船舰发动袭击。清军将领畏战而逃,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最终战败,爱国官兵勇敢还击终无力扭转败局。这是清政府妥协退让的必然结果。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4.镇南关大捷

1885年,法军攻陷和破坏镇南关,进逼广西边境。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军开赴前线,重创法军,取得了辉煌战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这是中法战争中,清军战胜法军的一次著名战役。

5.中国不败而败

1885年4月7日,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以胜求和,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法国打开了我国西南门户,并获得铁路修筑权,加深了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危机。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五)中日甲午战争

1.战争前奏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直接契机。

2.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驻朝清军舰船返航驶至丰岛海面时,遭到日本海军突袭。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

3.平壤战役

1894年9月14日,日军包围平壤。次日,分三路对驻壤清军发起攻击。最终平壤失陷。

4.黄海之战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黄海袭击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督率士兵英勇战斗,壮烈殉国。双方损失重大,李鸿章避战求和,下令退守威海卫,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5.辽东战役

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朝鲜后兵分两路侵入辽东半岛。清军溃散,日本不战而胜。11月22日,日军占领并血洗旅顺城。

7.威海卫之战

1895年2月2日,日本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炮轰北洋舰队,清出叛军降敌,爱国将领丁汝昌、刘步蟾愤然自杀。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后,李鸿章于1895年4月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日未经大战而达致侵略目的。

8.台湾沦陷《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强行登陆。台湾人民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战斗。10月21日,台湾省全境沦陷。

9.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帝国主义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由,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1.廊坊阻击战与大沽失守

1900年6月,英国率领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及爱国清军在廊坊击退侵略军,中国军民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军舰进攻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

2.天津保卫战与北京沦陷

八国联军增兵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展开天津保卫战。1900年7月14日,天津沦陷。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联军对所到之地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劫掠、焚烧,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11个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19个附件。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一)中英《南京条约》

1.条约内容《南京条约》于1842年8月签订。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向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分4年付清;协定关税。

2.补充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补充条款《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降低进出口税率等重要特权。

3.条约影响(1)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主要矛盾除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3)革命任务发展转变,中国人民由此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革命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中美《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于1844年7月签订。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全部特权外,又增加了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和医院等条款。(三)中法《黄埔条约》

清政府与法国于1844年10月24日签订《黄埔条约》。通过这一条约,法国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另还提出允许法国在中国通商口岸白由传教。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四)《天津条约》

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

5.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6.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

同年11月,清政府又分别和英、法、美三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五)《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奕䜣先后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

1.承认《天津条约》仍属有效;

2.赔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3.增开天津为商埠;

4.准许招募中国人出国做工;

5.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6.准许法国传教士深人内地传教,赔还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

沙俄借口“调停”有功,于11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六)中法《中法新约》

1.条约内容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授权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中法《中法新约》,条约内容为:(1)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2)在中越边境指定两处为法国陆路商埠;(3)允许法国在此设立领事馆;(4)法货进出中国边界减轻关税;(5)日后中国铁路修建须向法国人商办;(6)法国从台湾和澎湖撤军。

2.条约影响

法国势力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并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政府于当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七)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内容

李鸿章与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4)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仅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同时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2.条约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马关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起了破坏作用,直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八)《辛丑条约》

1.条约内容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匡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正式订立《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19个附件。内容是:(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被称作“庚子赔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2)在京设立“使馆区”;(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4)对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进行惩办,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

2.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项极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

三、边疆危机(一)台湾

1.美入侵台湾

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把台湾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美利用“罗佛”号事件派军舰进攻台湾,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美残敌被迫退去。

2.日入侵台湾

日本于1874年5月入侵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反击,日军退踞龟山,清在台湾设立都督府。同年10月,中日签订《合事专约》,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日军从台湾撤退。五年后,日本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二)滇藏

1.马嘉理事件与《烟台条约》

1875年2月,英国驻北京使馆翻译马嘉理率队进入云南探路,因被当地人盘问时开枪行凶而被当地人打死,称为“马嘉理事件”。1876年9月,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妥协,与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英进一步入侵中国西南地区。

2.《藏印条约》《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多次试图入侵西藏,西藏人民坚决抵抗,入侵计划失败。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藏印条约》,开放亚东为商埠,并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从此,西藏大门被打开。(三)新疆

1.阿古柏政权

1865年初,阿古柏入侵南疆,先后占领吐鲁番地区和乌鲁木齐。1867年,成立“哲德沙尔汗国”。后经政治交易,阿古柏政权逐步成为英、俄控制新疆的傀儡。

2.收复新疆

左宗棠提出要“海防塞防并重”,1876年3月,他率军西征,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3.《伊犁条约》

1881年2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伊犁地区回归中国版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两岸的大片领土被划归俄国。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四、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一)俄国

1.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4月,俄联合德、法两国,要求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日本同意,但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从而开启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中俄密约》

1896年,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的实质是通过修筑中东铁路,俄将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将铁路沿线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3.《旅大租地条约》

1897年12月,俄国占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27日,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立旅大租地条约》。次年,俄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二)德国

1897年11月,德国借机派军舰强占胶州湾。次年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同年,德国又将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三)法国

三国干涉还辽后,法获得云南的河口、思茅为商埠,并取得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开矿的优先权;后与清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强租广州湾;还取得昆明和广州湾铁路的修筑权及邮政承办权;从此,滇、桂、粤三省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四)英国

1898年2月,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后, 6月9日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1898年7月1日,强制租借了威海卫。(五)日本

日本在占领台湾省后,1898年4月,将福建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六)门户开放政策

1.政策内容

由于美无暇参与瓜分中国的行动,1899年9月24日,美国要求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同意在华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政策内容如下:(1)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2)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3)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4)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2.政策目的

美国企图利用“机会均等”的手段,确定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防止列强继续瓜分中国。实质是为保持美国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为美国与其他列强争夺在华利益创造条件。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取消公行制度,外商可与华商直接交易的条约是(   )。[2015年统考真题]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中第五条内容: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2.致使中国领土被割占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2013年统考真题]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伊犁条约》【答案】A【解析】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沙俄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割占7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的新措施(  )。[2012年统考真题]

A.开设厘金

B.加征田赋

C.发行“昭信股票”

D.开铸银元【答案】C【解析】开设厘金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手段。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决定用举借内债的办法筹款,于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一万万两,年利五厘,号召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带头“领票缴银”,以推动各地商民踊跃认购。加征田赋、开铸银元不算是新措施。

4.1885年,清廷在台湾设省,第一任台湾巡抚是(   )。[2010年统考真题]

A.姚莹

B.沈葆桢

C.刘铭传

D.唐景崧【答案】C【解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二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l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正是这位巡抚,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姚莹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著名爱国官员,他与林则徐、魏源,同是当时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著有《康輏纪行》。沈葆桢在日本侵台刚结束后,相继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治台政策和改革措施。后清政府采纳了沈葆桢的建议,从1875年11月起定为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福州,以为兼顾之计,这一制度的设立对台湾有极重要的意义。唐景崧在188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时任台湾布政使,他曾协助台湾巡抚邵友濂(台湾第二任巡抚)帮办防务。

5.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  )。[2009年统考真题]

A.崇厚

B.郭嵩焘

C.何如璋

D.陈兰彬【答案】B【解析】马嘉里被杀事件后,清政府手足无措,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清廷决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崇厚在天津教案后,被派赴法国“谢罪”,光绪四年(1878年)任出使俄国大臣。何如璋在光绪三年(1877年),得李鸿章推荐,充出使日本大臣,是中国首任驻日公使。陈兰彬,光绪四年(1878年)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

6.甲午战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三国是指(  )。[2008年统考真题]

A.英美法

B.俄法德

C.英法德

D.英俄德【答案】B【解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之名,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7.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下列(   )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B.《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其后,沙俄乘机迫使中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条约和界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8.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分别对应于法国的(  )时期和(   )时期。

A.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  

B.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D.法兰西第一帝国、百日王朝【答案】A【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对应于法国的七月王朝(1830~1848年)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对应于法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时期。

9.“门户开放”政策之所以能扩大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主要是因为(  )。

A.美国有了独立的侵略政策

B.政策得到了西方列强的认同

C.充分利用了美国的经济优势与列强竞争

D.便利了美国获得自己的势力范围【答案】C【解析】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要求“利益均沾”。此时的美国,在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具备与英、法、俄竞争的经济实力。

二、名词解释题

1.蒲安臣使团 [2012年统考真题]

答:蒲安臣使团是清政府向海外派遣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1868年,清政府在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的怂恿下,派蒲安臣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使团从上海出发,先历时两年八个月,先后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出使美国期间,蒲安臣竟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亦称《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的权利。蒲安臣使团的出使既表现了清政府外交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同时也标志着清政府外交终于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2.领事裁判权

答: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朝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之一,指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这一特权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和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领事裁判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

3.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对方对等利益的特权。1843年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是对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最早条款。是帝国主义侵害中国权益所采用的手段之一。

4.黑旗军

答:黑旗军是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前期以反清为主,后期多次参加反侵略斗争。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活动于中国广东、广西边境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以七星黑旗为战旗,故称“黑旗军”。其领袖刘永福曾参加天地会起义,失败后率部进入越南北部,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的两千余人。法国侵略越南时,黑旗军应越南政府之邀,与越南军民一道,多次重创法军。中法战争期间,黑旗军在西线战场配合清军阻击法军,取得临洮大捷。1895年在反割台斗争中,黑旗军同台湾义军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随刘永福内渡。黑旗军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

——《鸦片战争》资料

材料二

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厦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

——《鸦片战争》资料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扣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请回答:(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两者的关系。

答:(1)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的各级官员吸食鸦片情况严重;(2)材料二反映鸦片贩子贿赂清政府各级官员,以利于走私和倾销鸦片。(3)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大部分官员吸食鸦片,导致政治腐败,贪污受贿泛滥;同时官员受贿又反过来为鸦片走私大开方便之门。(2)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鸦片走私,官员吸食,贪污受贿泛滥,使晚清的政治更加腐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疆臣贻误大局历陈危急情形折》

材料2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3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1)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答:(1)李鸿章一味依赖外国,避战求和,结果贻误了战机。(2)材料中理由基本属实。(2)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答:(1)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2)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3)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答:清政府的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1)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2)日本则蓄意已久、准备充分。

四、论述题

1.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015年统考真题]

答:(1)相同点:

①中日两国发展的时间相同,发展的背景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两国同时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

②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兵强国,抵御外来侵略。

③两国近代工业都是由政府主导的。

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工业的发展。(2)不同点:

①结果不同: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封建残余势力较大,近代工业大战的阻力大,而日本的封建顽固势力在明治维新后已被大大削弱,且近代工业的发展受到天皇的大力支持,因而发展阻力较小。

③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偏重轻工业,而日本近代工业发展比较全面,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

④外部环境不同:帝国主义列强更多的将侵略眼光集中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日本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所受到的关注侵略较小,这也使得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由很大的差异。

2.近代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哪些领土?其重大危害是什么?

答:(1)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给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2)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清政府。(3)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沙俄通过上述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1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者。中国不但失去了大片领土,新疆、东北、蒙古地区还暴露于沙俄的侵略矛头之前。

3.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关系的演变。

答: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历了闭关自守——激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屈服的过程。(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为了开拓世界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统治者愚昧落后,闭关锁国,于是中外关系呈现对抗特征。清政府组织抵抗,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落后而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清政府与列强勾结起来,在19世纪60年代,形成暂时“和好”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性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朝内部的顽固派曾一度利用义和团反侵略。经过八国联军的沉重打击,清政府彻底屈服了,与列强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第2章 清统治的衰落

2.1 考点归纳

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一)拜上帝会的创立

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等宣传教义。传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核心。(二)太平天国的兴起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正式爆发。

2.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后,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史称“永安建制”。

3.北伐

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政权。此后决定开展北伐,直捣清朝都城北京。以林凤祥、李开芳为将领。10月底,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两年后因弹尽粮绝,为清军攻陷。

4.西征

西征目的是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沿江西上,克安庆,围南昌,经营鄂东、皖北;取得阶段性成果。

5.天京破围(1)江北大营

清政府先后于1853年、1856年和1858年琦善、托明阿、德兴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在扬州对抗太平军。但都被秦日纲、陈玉成等率军击溃。1859年,清政府撤销江北大营。(2)江南大营

1853年4月,向荣率军建立江南大营,围攻天京。1856年,被太平军击溃。1860年5月,太平军再次击溃江南大营,清政府撤销江南大营。(三)太平天国后期斗争与失败

1.天京变乱

1856年,江北、江南大营先后被击溃,天京紧急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逼封万岁”,扩大个人权势。洪秀全佯装允诺,暗招韦昌辉、石达开诛杀杨秀清,引发天京变乱。1857年6月,石达开率精兵离开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后期军事斗争

1857年10月,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青年将领,再建新领导核心。(1)重破江北、江南大营

清军趁太平天国天京变乱重建了江北、江南大营。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合力彻底打垮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1860年1月,洪仁玕与李秀成击垮江南大营。(2)浦口之役与保卫安庆

1858年9月,太平军各路联合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包围。1860年,陈玉成、李秀成攻打武昌失败。1861年,安庆失守,1862年,陈玉成殉国。

3.天京失守(1)1861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兵分三路夹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进攻天京,左宗棠部进犯浙江,李鸿章部进犯江苏。英、法、俄等国侵略者组成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阵地。(2)1862年,安庆失守。1863年,苏州陷落。1864年太平军固守天京,坐以待毙。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

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一)《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颁布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方面。

1.基本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使用,土地按年产量划分等级,好坏搭配,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还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办法。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充分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渴求土地,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已发展到最高峰。但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空想性。(二)中央政权

太平天国的政权军事色彩浓厚。最高领导为天王,天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及丞相、指挥、将军、监军、两司马等职官。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还带兵打仗。除天王外,东王杨秀清执掌军政大权,权力最大。(三)乡官制度

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乡官制度体现了寓兵于农、军政合一的思想,对巩固政权、支持作战都起了很大作用。(四)《资政新编》

1859年4月,洪仁玕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他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但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三、湘淮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一)湘军

1.湘军的建立

曾国藩受命到长沙协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建立了“湘军”。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和镇压太平天国最重要的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力量。

2.湘军的特点(1)军制上,湘军以营为基本单位,作战时,水陆相依,互为支持。(2)组织上,选择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为营官,下属均由营官自行招募。(3)思想上,以封建理学为精神支柱,向士兵灌输“忠信”、“忠义”思想,诱导他们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卖命。(二)淮军

1853年,编修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淮南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后称“淮军”。其重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丁汝昌等。它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军阀武装。(四)湘淮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朝过度倚重湘军和淮军,面临着新的危机: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中央权力开始下移,“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始出现。

1.湘淮军兴起,清代兵制发生根本变化

清朝常备军为八旗、绿营。绿营兵权握于兵部。湘军兵为将有,指挥调度权为曾国藩掌握。1861年冬,李鸿章编练淮军,成为又一支军阀武装。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2.湘淮势力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牵动了晚清的政局

湘淮系地方势力的的扩展,汉族士绅在中央政治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道光至同治年间,满汉势力的此消彼长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3.湘淮军控制地方权力,晚清政治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湘淮军兵为将有,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经世派力量迅速崛起,改变了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湘淮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外重内轻”局面。

四、清廷政局(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1年1月,清政府应恭亲王奕訢奏请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等事务,首任总理衙门大臣有奕訢等人。(二)辛酉政变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暗中勾结,捕杀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宣布“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奕訢被授为“议政王大臣”。(三)同治中兴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直到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清政府开始办理洋务,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人称这个时期为“同治中兴”。

1.《中美增续条约》《中美续增条约》是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于1868年代表清政府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的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

2.海关总税务司(1)1854年,英、法、美三国利用上海会起义窃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2)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统辖总税务司。(3)1865年英人赫德继任后,改组海关机构,发展业务,掌握中国海关大权四十余年,基本上建立起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管理制度。(4)1906年清政府设税务处,节制总税务司及各海关司。

五、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兴起(1)1898年,赵三多率领山东冠县义和拳,举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揭开了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序幕。(2)1899年,朱红灯领导了山东平原起义,将“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矛头直指帝国主义。(3)义和团在山东受到袁世凯的严厉镇压,1900年春,义和团向京津地区进军,6月上旬陆续进入北京、天津,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

2.失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清政府态度大变,与侵略者联手剿灭义和团。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发布命令,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从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各地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二)《东南互保章程》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6月26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即《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晚清时期下列武装力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2007年统考真题]

A.湘军、淮军、练军、新军

B.淮军、湘军、练军、新军

C.练军、湘军、淮军、新军

D.湘军、练军、淮军、新军【答案】A【解析】“湘军”是曾国藩以帮办湖南团练基础上扩充并重加编练而成的地方武装;“淮军”是李鸿章以江淮地主武装为基础编练而成的淮系地方武装;“练军”是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直隶挑选部分绿营兵,按照湘军、淮军的体例训练成的部队;“新军”则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按照西方军队的模式练成的军队。

2.曾国藩提出:“自古平江南之军,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因此,他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占领安庆

B.进攻天京

C.全力夺取武汉

D.占领湖口【答案】A【解析】1860年曾国藩亲率八万湘军包围了安庆。这时太平军正东征苏、常,咸丰急令曾国藩发兵救援,但他拒绝应命,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分兵两路,突入敌人后方,攻取武汉。这一行动,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仍坚持原议,说:“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果然,太平军西取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而曾国藩孤注一掷,如愿以偿。经过五个月的争夺,1861年9月5日,安庆终于落入湘军手中。

3.《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从根本上说是(  )。

A.由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决定的

B.由太平天国斗争的策略决定的

C.由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答案】C【解析】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这必然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终无法实现。

4.太平军在西征中三次攻克的重镇是(  )。

A.武昌

B.安庆

C.汉口

D.九江【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西征的过程,太平天国派出以胡以晃、赖汉英为将领的西征军曾两次攻克武昌,而在太平天国派出以石达开、罗大纲为将领的援军支持西征后,太平军又一次攻克武昌。

5.下列改革内容不是在《天朝天亩制度》中提出的一项是(  )。

A.把全国的土地按照亩产量的高低分为九等,然后再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平均分田

B.废止商业贸易,取消商店,城内军民的衣食杂用由国库统一分配

C.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婚姻,严禁鸦片

D.每25家为1两,每两设国库和教堂一座,均由两司马管理其事【答案】B【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其中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废止商业一项,是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的规定,此项并不在《天朝田亩制度》之中。

二、名词解释题

1.厘金制度 [2014年统考真题]

答:厘金制度是指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军时,为解决军饷而征收的商业税。1853年,清江北大营军务帮办雷以缄在扬州仙女庙首先设卡抽厘,试行开征。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二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约为1%。第二年推行到多个地区。厘金制度演变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税收制度,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军饷来源。但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淮军

答:淮军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61年,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编成一军,称“淮军”。其后,前往上海,与英国侵略军合作,共同对抗太平军,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后又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作为清军主力与捻军作战,继而担负东部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皆功名显赫,形成淮系军阀,是晚清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和淮系陆军又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势力逐渐消失。

3.李秀成

答:李秀成是太平军后期著名将领。早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加太平军,因为战功卓著而屡受提拔。天京事变后,与陈玉成、洪仁玕等同主军政,提出不少有见识的主张。1858年9月,与陈玉成部合力,在浦口等地再破江北大营。1859年冬,封忠王。1860年与洪仁玕分进合击,再破江南大营,乘胜东进苏杭,建立苏福省(苏州为首府),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1860年9月,与陈玉成联合实施二次西征,会攻武汉。因李秀成进兵迟缓导致计划失败。1862年底天京形势危急,提出让城别走,被洪秀全拒绝。1864年7月19日城破时,护幼天王突围,混乱中被俘。曾亲书供状数万言,述及太平天国历史及其得失,提出“收齐章程”,为敌出策招降太平军。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4.《资政新篇》

答:《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的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该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并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尚尚田二亩当尚中田一亩一分,当尚下田一亩二分,当中尚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尚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哪个纲领性文件?此文件都有哪些内容?

答:(1)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各项制度作了具体系统的规定。(2)为了实现《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它规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法则:

①把全国的土地按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不分男女按照每家的口数平均分配,16岁以下者减半。②全国的人口随土地的多少、好坏程度来调配,但是全国的土地所有权一并归国家所有。(2)此文件实施的效果如何?结果又如何?

答:(1)《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制度否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是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农民阶层美好愿望的真实体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给了群众继续奋斗以达成这种目标的动力。(2)这种空想式的绝对平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仅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和整个中国所处的恶劣环境,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左,不具备可操作性。《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规定得相当具体,其中一些是比较积极的,比如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婚姻,严禁鸦片等,还有一些规定,明显的绝对化,从而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运动规律。比如以绝对的平均主义来规划农村的生产、生活;打破家庭的观念,而是按男女来分营居住等等,这些有悖常规的改革,在实行一段时间后,问题都暴露无遗,只好又改回原来的旧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杂志《开智录》发表……文章(认为)“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故北部山东、直隶之人民,日唱外人之侮我,上天亦代为不平,当联络民气,共竭腕力,顺天之命,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此义和团之所由作也。”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回答:(1)上述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答:共同之处:都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都肯定其反帝的民族精神和勇气。(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

答:第一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争的旗帜,是爱国的。它虽然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其历史作用,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

第二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虽举起反帝旗帜,但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义和团运动未能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上述材料过高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揭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其评价不够客观,不合乎实际。

第三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是爱国的。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上述材料肯定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

四、论述题

1.论述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及主要变化。[2013年统考真题]

答:(1)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

①关于政治制度:分中央、省、郡、县四级;乡官制度。太平天国对农村的社会组织,按照太平军编制进行了改组,即以军、师、旅、卒、两司马为编制。编成男女营,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废除买卖婚姻。提倡“一夫一妇”,禁止缠足、娼妓、买卖奴婢等、设立女官、女军。

②关于各级职官的保举与黜陟制度:太平天国的各级职官,分为朝内、军中和地方乡富三种。规定每年一保举,三年一升贬。

③关于教育制度:太平天国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进行,每二十五家设一礼拜堂,礼拜堂兼学校。宗教化的教育与文化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权威。

④关于司法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军设“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师帅、旅帅兼任。不过,民间凡有民刑讼事,开始还是由两司马调理,如不能平息,则逐级复审。

⑤关于经济制度: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发行货币,太平军的货币除初期名称为通宝外,其余均称为圣宝;废除商业、对于手工业则统一经营管理。(2)主要变化:

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追求平均理想社会的愿望,并使之具体化和纲领化,标志着中国的农民战争已发展到最高峰。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消灭一切私有,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企图把正在趋向分离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社会改造成统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显然与中国社会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同时,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必将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财产公有、平均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是落后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实想。

2.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2009年统考真题]

答:(1)崛起: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清廷授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