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6:41:2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军凯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作者:李军凯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红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05131736本书由北京东方资治文化传播中心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李军凯,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职业辅导、人力资源开发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多次担任教育部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专家评委和央企、事业单位招聘面试专家,受邀担任北京、江苏、河北、辽宁、云南等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家顾问,主持参与12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书籍11部,发表专业论文近50篇,多次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专访,多次荣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先进个人、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奥运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奖等荣誉称号。第1章概论1.1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背景1.1.1 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席卷全球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将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产品推向市场的现象。因此,创新是科技和经济之间的桥梁。一方面,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驱动力;另一方面,唯有通过创新的桥梁,科技才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当今时代,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到了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力求在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共识,一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靠资源、资金,更要看这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世界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科技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纷纷加强科技战略部署,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完善科技激励制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以创新战略作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并利用国家力量参与甚至主导部分重大科技项目的发展,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以期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美国、日本和德国以其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立了世界科技竞技场上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这些极具发展潜力的“金砖四国”,也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不断夯实各自的经济基础并掌握技术主动权,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未来社会,世界格局将日趋多元化,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而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青少年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培养发展对象,也是未来科技创新事业的后备力量和中坚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现代化潮流。1.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历来重视对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的投入。早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重提中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最初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明确把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后来邓小平同志又多次在会议上重申这一观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8年,中国科学院出台了“创新工程试点”,随后,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政府“科教兴国”的两项重大战略举措。2007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竞争逐渐转化成为了以经济力和科技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过程中,人力资本竞争成为了科技力和经济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的数量增加和单纯的规模扩大,同时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所体现的科技创新。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瞄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契机,紧跟时代浪潮,积极参与科技学技术创新,以期走上复兴之路。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事业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已达6980亿元,经费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1.32%提高到2010年的1.75%,虽然距离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比重仍有差距,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这样的提高可以说是振奋人心。从科研软实力方面看,科研人员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科研人员总量为115.2万人,占全球科研人员总量的18%,居全球第二位;从专利发明的整体状况看,2013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82.5万件,相较以往有较大幅度提高。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问题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其中就包含了科技力量对初等教育辐射的期许。近年来,国家对于各级教育机构,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来支持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关注的目光逐渐扩大到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领域,从学生低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的启蒙和教育。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所接受到的教育资源无论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来讲,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成就卓著。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大部分城市的中学已经有了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室等科技创新活动场所,而各大高校在实验仪器、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方面也在不遗余力地为青年学生创造更为先进便利的科技创新条件。与此同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在教师入职审核制度方面严格把关,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科研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海外学者到国内高校任教。此外,高校也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的覆盖面和参与度,部分高校在进行招生录取时也会参考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与表现。

科技创新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问题,科技创新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状况。当前,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事业更是尤为关注。这些都为加快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3 科技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科技创新绩效是对科研创新效率的一种描述,是在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同样规模的投入之下,研究其产出情况的一个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力转换为经济力的重要尺度。近年来,科技创新绩效逐渐成为社会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近十年有4万余篇文献涉及科技创新绩效研究,从2004年不足1000篇到2013年的近8000篇。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创新绩效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和青睐。

张利平对河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并运用DEA法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进行绩效分析。从动态分析结果来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是总体上升的。

汪伟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展开对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间的评价研究,并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对上海市历年科技创新绩效以及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展开研究,目的是为了反映已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绩效状况,为实施上海科教兴市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王焕祥对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科技创新的复合效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市场效率,指的是科技创新本身带来的收益,包括专利转让或者使用带来的收益,也包括其直接投入生产应用而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部分是外溢效率,指的是由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带动了社会和市场其他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提高本身与科技创新没有关系,但是受到科技创新效率提高所营造的环境的影响。这两种效率共同决定了科技创新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针对科技创新转化成为经济效益的速度,有学者指出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地位。只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更高的平台,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更广阔的信息交互机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为顺利地找到相关的对接需求,推动科技绩效的提高。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绩效以及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这些都为本书关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4 影响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提升的因素开始显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日渐深入,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在逐步提升。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和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差距,影响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提升的制约因素已经开始显现。

一般来说,能够直观衡量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献数量和引用率,用于衡量理论科研成果规模和质量;另一个是专利项目数量,用于衡量技术成果的保护和转化状况。从国内SCI论文数和引用率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引用率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在整体上表现出稳定发展的势头。然而,在分析专利数量时,我们发现,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同比下降4.1%。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在专利申请方面增长迅速,但是国家授权的专利数量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与国家授权专利的口径收缩有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进展缓慢。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政策制度和贯彻执行方面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持续提升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国政府和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政府和各级教育、科技主管部门是对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和管理。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来讲,他们希望在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质量水平上有所突破和提高;但现有的评价机制仍未摆脱数量的制约,由于对科技创新数量的衡量远比对质量的衡量更为直观和低成本,因此我国现阶段在科技创新的评价工具上仍然较为单一,论文的发表状况,尤其是数量状况成为了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志。这样的衡量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创新理论的“产量”,但是质量角度的提高并没有数量提高那样明显。在该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术风气受到影响,成果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学术环境上对质量追求的下降。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准入资格的逐渐提升,市场本身对科技创新理论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能够迅速转化成为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理论数量逐渐下降。

其次,课题制管理下的科研经费划拨与管理效率较低。当前,我国的科研经费拨划主要以课题为单位。课题在立项方面虽然有学者参与,但是参与的程度相对不足且参差不齐,仍会有行政化现象出现。课题立项的过程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进行,专家讨论相对有限。在此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对课题的立项与经费支持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有些课题资金多于实际需求,科研经费没有完全用于课题项目的研究上,而有些课题资金不足,限制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质量。此外,由于课题参与者和立项资金申请划拨者之间难以实现充足的沟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效率仍比较低下,这些都制约了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

再次,科技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低。这个问题在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长期存在。长期以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与科研绩效直接挂钩的指标所占比重较低,甚至于科技创新转化并没有被列入科研成果绩效评价体系之中。这就使得人们忽视科研创新走向市场的潜能,而更多关注于科研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因此,很多研究项目与市场脱节,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诸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影响了科技创新绩效的提升。1.2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意义1.2.1 丰富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已经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关于经济由“又快又好”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已被政府和民众广泛认同,并在国家经济布局中逐步得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的推进,关于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已有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上,研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绩效以及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如政府、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针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状况调研与绩效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缺乏以问卷调研和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本书的研究不仅包含了对全国范围内各学历层次青少年科技创新现状的问卷调研,而且还科学制定了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全国范围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2009-2103年科技创新的有关数据,采用DEA模型(VRS DEA)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进行评估。本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国内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填补了我国在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领域系统全面研究的空白。1.2.2 把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

科技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了“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青少年是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为此,审视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现状,剖析影响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探讨各个因素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比较其他经济体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绩效状况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书以青少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研方式对全国范围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展开调研,调研对象包含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专科生、研究生以及学校教师和主管领导等多个层面,调研数据不仅样本总量超过1万份,而且调研对象在地域分布、学历层次分布、学校类型分布以及性别和生源地分布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地反映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现状以及面临问题。本书的研究对于把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不断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3 指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手段,要努力提升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识、能力与水平,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准确把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不断改革科技创新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只有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改革提供正确的指引。在教育领域中,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水平、教学效果和教育方向的重要指标。

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不仅开展了全国范围内24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近5年的科技创新宏观数据统计分析,而且还以问卷方式全面调研了大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学校主管领导,调研内容包含当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调研样本量大,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此外,我们还系统调研借鉴了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些都为改革完善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 研究思路

本书是关于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系统研究,包含3个层次: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掌握我国和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管理体制以及整体情况;2)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少年以及教师、学校主管领导的大样本量问卷调查,收集掌握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3)科学制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全国范围内典型地区和省市的高等院校近5年的科技创新数据进行宏观统计分析,从而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进行评估。通过这3个层次的研究,力图全面、系统、深入、立体地把握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绩效状况,从而为我国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本书的研究思路包含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厘清相关概念,综述相关理论,调研总结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与经验,初步形成研究假设;

第二阶段: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宏观统计研究,反映现状及区域性差异;

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假设并设计问卷;

第四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样本量的问卷调研、回收整理与分析;

第五阶段:研究总结及政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路线图如下:图1-1 研究路线图1.3.2 研究方法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工作得以成功进行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方法是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决定的,考虑到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复杂性,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宏观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研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法是界定青少年科技创新与绩效评价的基础,主要指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查阅书籍报纸、期刊杂志、检索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收集大量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近年来学术界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发表于相关杂志的学术论文以及一些学术网站上收录的论文成果;二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部分相关文件或研究报告;三是报纸及网络刊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新闻报道与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清晰界定科技创新的相关概念,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机制,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从而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2)宏观统计数据分析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本书将高等学校作为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重点。为了从宏观上反映我国各地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绩效状况,本书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地区,选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2009-2103年科技创新的有关数据,采用DEA模型(VRS DEA)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进行评估。(3)问卷调研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根据理论假设和研究需要,设计实证研究的调查分卷。为增强调研的针对性,本研究设计了包含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专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调查问卷,还将调研对象扩展到了相应阶段的老师和学校主管领导,累计回收学生问卷1万份,教师问卷近千份,学校主管领导问卷近百份,且调研对象在地区、性别、生源地、学校类型、学历层次等各方面均比较均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回收调查问卷之后,认真录入数据,采用SPSS 19.0和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4)比较研究

研究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问题,离不开对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体系的调研、比较和借鉴。本书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例,调研综述其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并分析阐述其对于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为后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本书统计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近5年的科技创新数据,分析综合生产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从而能够把握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为提升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1.3.3 全书框架

本书是关于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与绩效水平的系统研究,在分析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调研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与管理体制,同时以高等学校作为研究重点,选取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2009-2103年科技创新的有关数据,采用DEA模型(VRS DEA)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进行了评估。本书还调研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阶段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主管领导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课程设置、教育投入、成果产出以及管理体制等问题,分析了我国政府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从而能够系统、全面、深入、立体地把握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绩效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参考。本书共有9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全书框架等内容。

第二章,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基本理论。本章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界定了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绩效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规律和科技创新过程,介绍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概括综述了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经验借鉴。本章系统介绍了以美、日、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以及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现状,详细描述了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与管理体制,深入分析了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启示,为后文提出的推进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事业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参考。

第四章,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现状和环境分析。本章系统介绍了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和产出情况,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社会环境和管理体制,论述了制约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本章以高等学校作为研究重点,选取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2009-2103年科技创新的有关数据,采用DEA模型(VRS DEA)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进行了评估,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整体水平、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

第六章,中小学科技创新绩效调研。本章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内涵、相关理论和重要性入手,介绍了针对中小学阶段科技创新状况的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和研究结果,并对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对完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第七章,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调研。本章介绍了针对高校科技创新状况的调研思路,论述了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与问卷发放方案,并对问卷调研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绩效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政府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政策现状。本章介绍了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措施,分析了我国政府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财政、法律以及人才政策,提出了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结语。本章对全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小结,对提升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同时也概括了本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局限,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2章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的基本理论2.1相关概念界定2.1.1 科技创新相关概念2.1.1.1 科技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通常情况下“科技”被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但事实上科学与技术从词义上来说存在一定差异。技术(Technology)一词,汉语古而有之,早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的记载。在当时,技术是指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是“和人们的实际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技能”;1706年英国人提出了technology这个新词,用来表示出色的技艺原理和过程。《辞海》中,“技术”被定义为:“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科学(Science)一词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舶来品”,清末时,science一词译为“格致”,既采《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契合之意,又意在显示“西学中源”的解释。明治维新时,日本学者将science翻译作“科学”,后经康有为把日文“科学”引入中文,而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和《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时,也使用了“科学”这个词。《辞海》将科学解释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因为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揭示了客观世界中各事物的本质特征、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科学的定义是:“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历史角度上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技术的起源比科学早得多,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经验,而到了奴隶社会,早期的科学出现,依附在自然哲学之中,这个时期,科学与技术基本是彼此独立发展的,有经验的工匠与自然哲学家分别掌握技术与科学;封建社会开始,实验形态的科学出现与自然科学的分离,使得科学与技术开始交叉融合,尤其到了近代,仅仅依靠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人们更加认识到科学的指导意义;19世纪以后,科学与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此则进一步相互渗透,现代的技术发展通常建立于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即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导),现代的科学往往也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施(技术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以至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是二者关系发展的趋势。对于本书的研究内容而言,不同的条件下对于科技的理解会有不同侧重,如分析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考虑到这一阶段研究对象的知识层次水平,技术创新将占到较大比重;而对于综合性大学中本科生、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则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对科学还是技术占据主要地位做出相应的判断。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本书的研究无法分清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不同需求,或者将二者的评价标准混淆使用,造成误导。把握好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更准确、更具体地研究问题。2.1.1.2 科学技术观

所谓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看法。当代流行的科学技术观主要有以下三种:(1)实证主义科学技术观。这个观点认为,科学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的客观事实。实证主义科技观往往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认为前者关注逻辑和实证,后者关注人和文化。这种观点通常会导致重数量轻质量、重事实轻人文的情况。在教育领域一般意味着注重逻辑证明的训练,而忽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2)功利主义科学技术观。功利主义技术至上,在引导科技服务社会和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观点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重技术轻科学、重应用轻理论。对照前文对于科学技术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是不利于科学技术均衡发展的,也严重制约了技术在科学指导下的进步。(3)以人为本的全面科学技术观。这种科学技术观是对实证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修正,并不过分强调工具性和功利性,更加重视人性的特征,更加符合科学技术的深层内涵,将个人的发展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统一起来,最终促进人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青少年群体具有较强可塑性与发展性等特点,以人为本的全面科学技术观也应该是进行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研究应该坚持的价值观。2.1.1.3 科技创新

创新(Innovate)的本义是引入新东西或新概念,制造新的变化。创新作为一个严格的学术用语被提出来,是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Evolutionary Economics)。熊彼特的创新主要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具体来说,包括五种情况: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虽然开创了“创新”一词新的定义,但是他的定义存在局限性。后来,创新逐渐从一个经济学概念扩展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创新概念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等。

科技创新,属于广义创新概念中的一种,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类似于OECD定义中的知识创新,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创新不仅仅包括新规律、新现象的发现这种典型的理论创新(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创新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还应该包括新的科学活动方式的创制、新的科学社会体制的建立等。科学家与科研机构将是最主要的科学创新主体,政府、公众则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其中。技术创新定义相对明确,也更接近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创造。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模仿和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并入技术创新定义中。

学者们对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类型进行抽象,进而概括出科技创新的三种方式:原始性科技创新(Origi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集成性科技创新(Integrate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和引进消化吸收性科技创新(Introduce-Digest-Absorb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原始性科技创新强调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集成性科技创新指通过创造性选择、集成、优化和融合科学创新要素,形成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有机整体的过程;引进消化吸收性科技创新是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吸收,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应该说,三种科技创新方式的层次是存在差异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与世界领先技术往往都是原始性创新的代表,新兴集成性学科一般集成在多个优势或成熟学科的基础之上,而引进消化吸收则是发展中国家迅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迎头赶上的主要途径。在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同样存在这三种方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从科技创新过程的角度来说,科技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合理配置创新所需资源,创造出新的知识或技术,指导社会实践或者转化为可以应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的过程。

对于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曾这样解释:“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比如,激光现象是从科学发现来的,但后来应用到了技术层面,成为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有时候不一定直接转化为技术,但是能给人们提供新概念,比如说生态保护。科学创新认识客观规律,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根据。技术创新则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产力。”2.1.1.4 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特点

科技创新目标与方式具有高度探索性。科技创新的目标始终指向未知领域和未有领域。人类科技发展层次越高,拓展的已知领域越大,新的未知和未有目标就离我们所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体系越远,对于人类的认知水平而言就越神秘。当代的科技创新依赖于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撑,现存的模式和经验并不能照搬照用,也使得科技创新的方式方法具有更高的探索性。高度探索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更多的失败,甚至远多于成功的失败,这也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创新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科技研究和发展在21世纪成为一项社会职业,科学技术活动更是成为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起源、清洁能源、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则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

科技创新需要高层次技术协调。具有规模性应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需要对技术体制、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广泛协调,防止因缺乏协调而增加时间与资金成本。技术协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体现了当前科技创新的高度交叉性与渗透性。不同的专业、学科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渗透,彼此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再坚守其独特的评价标准与技术指标,频繁性技术协调与渗透交叉的发生,将有可能导致新学科的出现。

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在当前一代和未来几代之间的科技发展战略中蕴藏着大量的机遇,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正把主攻方向瞄准到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电子、细胞工程——基因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攻占这些科技高地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特点。对前沿科技领先地位的追逐,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一些认识到此问题的国家意识到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科技发展的意义,精诚合作,进行跨国研究,共同参与研发。

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共识,一个国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靠资源、资金,更要看这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各个国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并利用国家力量参与甚至主导部分重大科技项目的发展,创新战略也成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

企业与高校分别成为技术创新与科学创新的主导。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的反垄断法禁止企业之间合作从事商业活动,合作研发更不可能。80年代之后,政府放松了对合作研究的限制,美国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迅速起势。目前,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四个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型大学现在是美国科学创新的“火车头”,美国政府鼓励大学与工业界合作,并向大学提供充裕的科研经费。到目前为止,联邦科研经费在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每年数亿美元科研总经费的比例一般在60%(公立)至80%左右(私立),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400多名大学教授多数出自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则全部出自研究型大学,仅哈佛大学就有30位教授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这一特点也是我们进行本次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随着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就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中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在科技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层面科技创新水平的差距。2.1.2 科技创新绩效

绩效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成绩与效率的意思。创新绩效也应该主要从效果和效率上来理解,即产生的成果或产品以及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有学者认为,创新绩效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个体层次与组织层次。个体层次的创新绩效关注个体产生的原创的、新颖的、对组织有潜在价值的产品、思想或程序;组织层次的创新绩效则意味着个体产生的原创思想在组织层面的成功贯彻实施得到的组织价值(产出)的增加。学界更多关注企业的创新绩效,认为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科技创新绩效,主要指从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来衡量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的表现。同样的,科技创新绩效可以从个体与组织两个层次来关注:单个的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思想的产生以及这些思想成果可能对宏观角度下的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增加价值。

科技创新绩效在不同的研究范畴内也应该有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含义。对于青少年群体这个范畴而言,最主要的科技创新实践场所当然是其所就读的学校。因此,需要对学校层面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把握。大学的科技创新绩效可以概括为:大学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与制度,利用可支配的科技创新资源,组织或推动科技开发个体或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产出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经过转化后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或者改善大学自身科技创新宏观环境。2.1.3 科技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学界认为主要包括资源因素与环境因素,但科技创新实践参与人的个人因素也不应该忽略。

物质资源。大部分组织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例外。物质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硬件设施,对于科技实践活动来说,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试验类科学研究,实验器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果的优劣;资金投入,资金的持续性投入也是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很多研究已经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了研发支出与科学技术创新的关系;资金在配置和激励中的分配,这也对科技创新绩效有较大影响。

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创新而言,人力资源主要指直接承担创新任务的员工,而对于本书的研究范畴,尤其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资源侧重于指代承担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教师、高级研究员。人力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科技创新绩效。一般来说,高校常用教师或高级研究员数量、正副教授与中高级工程师所占比例、两院院士与长江学者等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源。更深入的指标体系还会评价这些创新人才的具体业务水平、投入程度等。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科技创新组织者,如大学的决策者主导或学校内部自发而形成的科技创新氛围。宏观层面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技创新实体组织模式的形成,以及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创造性、热情、责任感等风气的逐渐形成,都是影响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内部环境也显著地影响着科技创新绩效。

外部环境。与外部主体相互联系的程度,是影响科技创新绩效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政策,而与政府的联系程度也影响着科技创新组织主体获得政府支持的程度;与其他科技创新组织主体以及国际科研机构的互动,也有利于科技研究的展开。有研究表明,“国际科技交流人次”这一指标与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性;与产业界相互联系,有利于技术的合作研究以及技术向生产的转化。

个体素质。不同的科技创新实践参与个体的素质有显著不同,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的表现也大不一样。个体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人际关系、性格品质等等,都会影响其参与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也会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效率。

个体与环境的适应度。不管是资源还是环境,不管是内部的因素还是外部的因素,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影响最终还要通过影响实践个体来实现。各个因素综合起来产生的影响,只有能够与大多数个体相契合,对个体发挥较大的有益影响,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科技创新绩效的目的。尚在学校就读的青少年具有不同于企业正式员工或者专业研究人员的群体特点,环境适应度尤其重要。

本研究也将主要围绕上述因素展开,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的大中小学的学生与老师的调研,结合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重点对以上影响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的因素的现状展开研究,并试图发现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为正确把握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绩效水平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奠定基础。2.2科技创新过程和系统2.2.1 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规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人类的出现差不多有400多万年,而文明史不过数千年,文明史之前的社会并不像现代社会这样日新月异。究其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造成近代以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回顾科学技术走过的路程可以发现:从速度和规模上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加速度现象。正如恩格斯在1844年提出的那样:“科学发展的速度至少也是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样的:人口增长和前一代人的人数成正比例,而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内部逻辑关系的需要的不断增长,使得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成为必然。

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的周期不断缩短;借助现代记录载体,文献数量呈几何指数急剧增长;现代科技专业或学科领域里,科技知识与信息寿命不断缩短;科研经费和科技队伍急剧增长。2.2.2 科技创新过程

介绍科技创新过程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研究开发(Research and Experiment Development,R&D)。研究开发是“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还可以分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另外,研究开发中还包括试验开发的概念,即对工艺、系统和服务进行实质性改进的系统性工作。

将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研究开发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创新主要涵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主要包含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发展,另外还应该包括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部分的总和。前文中已经分析过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的关系,考虑到技术成果商业化主要属于生产范畴,我们可以将科技创新过程抽象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个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逻辑上的关系,并不代表每一个科技创新都要经过完整的三个阶段。表2-1是区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开发的判例。

对于高校科技创新实践而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阶段。表2-1 区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开发的判例2.2.3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关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目前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费里曼在1987年研究日本科技立国的经验时,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中指出,国家创新系统可以被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经济部门和有关机构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中,大致包含三个类型的要素:第一,主体要素,如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第二,功能要素,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精神文明创新等;第三,环境要素,如体制机制、管理和保障等。我们可以认识到的是,这些要素中科技创新要素占据大部分,所以说,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克里斯·费里曼认为,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追赶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公共设置优化配置资源。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面对科技发展竞争变成国际竞争焦点时的必然举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解决科技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问题:首先,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可以协调技术的公有品格和开发时的私人特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同时协调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技术供应与需求拉动,可以有效保持科技创新中的竞争与合作的统一,从而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其次,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大学在科学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克服政府过度干预或错误干预造成的对创新活动的伤害,同时为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行为准则和分析框架,充分发挥政府维系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正常运转的作用,从而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2.2.4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是根植于一定区域内的科研基础设施及其相关主体组成的体系。从本质上说,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也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审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状况,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判断;同时,国家与区域两级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够形成规模性的互动,有助于研究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更加准确地把握各个系统内外各要素的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技实力与科技发展程度更是差异巨大,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单独提出来,具有现实意义。2.2.5 大学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任务

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培养新的增长点服务。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单位,而应该向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主体转化,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地位。

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任务主要包括:

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力争多出一些原创科技成果。在科技产出尤其是科学创新方面,大学拥有其他主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基础学科专业齐全、基础研究队伍实力雄厚、科研条件优越等。大学应该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作为重点,多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创科技成果。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现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有比较大的提高空间。应该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如积极促进大学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调整激励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龙头,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在当前大学数量增长,学校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大学更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历史责任,社会各界也应该大力支持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2.3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理论2.3.1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必要性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就是对科技创新系统在投入一定的资源要素(包括有形和无形的),采取科技创新政策后取得的效果和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进行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是科技创新系统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对科技创新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有利于降低风险,找到整个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不合理、不完备的地方,促进科技创新决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2.3.2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维度划分

在对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时,一般对其进行以下维度的划分:

根据科技创新对象进行的维度划分及其评价。根据创新的对象,可以分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许多学者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评估。如对于管理创新来说,由于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往往设计得比较笼统、简略;而对于单个团队的创新绩效而言,更多地关注其中的知识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因此需要设计针对性强、指向更为精准的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创新效果进行的维度划分及其评价。从效果上来看,科技创新绩效还可以从创新的有效性与创新的效率两方面考察。有效性是指结果满足预期的程度,反映了实际产出与理想产出的比较;效率是指创新团队对预算和时间进度遵守的程度,反映了实际投入与理想投入的比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