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内养五脏祛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1:21:5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东坡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内养五脏祛百病

《黄帝内经》内养五脏祛百病试读: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中医养生,不再是老中医的“专利”,而是广泛走进了平民百姓家。

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认为,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生活习惯、按摩、针灸、中药等内容;养生的形式有补气、养血、调阴阳、去火等。

总之,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身体这部复杂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而身体这部机器的核心,就是五脏。

不管我们用什么形式,按摩也好、饮食也好、药补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养护五脏。

不管我们患什么疾病,要想治本,最终都要通过调理相应的五脏。

五脏是身体的核心,然后向外才是六腑、筋肉、皮表,可以说,五脏才是人们“治百病,定生死”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养生有着系统的论述,我们撷取其精华,结合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编成此书。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的健康做出贡献。第一章养生就是养五脏中医重内养,养五脏是内养的根本

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门类,也衍生出很多养生的方法,但唯一不变并贯穿始终的是内养,而内养的根本就在于养五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黄帝内经》养五脏是养生的根本

按照《黄帝内经》的论述,五脏是主藏精气的脏器,而其他器官,诸如四肢百骸位于人体的外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官窍为内脏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它们虽然各成一体、各司其职,但是每一处器官都不能独立使身体正常运转,都必须通过五脏的协调、指挥,即血受心控、气为肺管、主水在肾、脾主四肢等,身体才能有序地进行活动。

同样,如果五脏的生理功能遭到损害,出现紊乱或异常,就会引发多种疾病,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养生的重点和核心就是养五脏:

要养益气血就补肺养心;

要畅通气机就疏肝理气;

想耳聪目明就要滋阴补肾;

……

只有充分了解五脏的特性,准确把握各脏器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脏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养五脏宜补不宜泻

所谓“藏精气而不泻”,即五脏的主要功用就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而非疏泄。中医认为,人之生存,其所依赖的正是体内精气即气血津液的补益和滋养,而精气又蓄于五脏之中,精气足则气盛,精气散则气衰。

所以,养五脏宜填精补益,而非下气疏泄;同时,也只有五脏有力才能防止精气外泄,抵御病邪侵入,使机体持续充满活力。养五脏要与五行相应

中国古代先民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这样的认识扩展到医学领域,产生了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五脏之间亦如五行一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五脏的五行属性

五脏因其各不相同的生理活动特点而秉承了不同的五行属性。

如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

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各自的属性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如肾(水)之精可以养肝,肝(木)藏血可以济心,心(火)之热可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可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之间的相互滋养,是相生关系。

反之,五脏亦如五行一样存在着相克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

我们在养五脏时,一定要将其与五行相对应,掌握其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使五脏始终处于一个平和稳定的环境中。养五脏要与五味相和

中医养生讲究五色五味入五脏,每一处脏器都对应一种味道,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脏各主其味,食物进入哪一个脏腑就会对其产生滋养作用。在日常饮食中更要严格遵守中医饮食调养“合五味”的原则,食不可偏,杂合而食,这样才能全面滋养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酸入肝

酸味补肝,肝虚血枯者宜食。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病菌,还可以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但患有脾脏疾病的人应忌食。

常见食物如橙子、橘子、橄榄、柠檬、枇杷、葡萄、芒果、石榴、调味品醋等,它们都有开胃、收敛、固涩的作用。

酸味食物:苦入心

苦味清心,苦味食物能泄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功效,但患有肺脏疾病的人应忌食。

常见食物如苦菜、苦瓜、大头菜、百合、白果等,有泻下、清热、燥湿、健脾、补肾、强筋健骨等作用。

苦味食物:甘入脾

甘味补脾,甘味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另外还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但患有肾病的人应忌食。

常见食物如红糖、红枣、桂圆肉、蜂蜜、黄豆、白菜等,都是补脾食物的不错选择。

甘味食物:辛入肺

辛味养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的功效。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是肝脏疾病、痔疮便秘患者以及肾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常见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辛味食物:咸入肾

咸味滋肾,咸味食物可泄下、软坚、散结以及补益阴血,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肾虚者宜食咸味,具有补肾等作用,但是心脏病患者应忌食。

常见食物如苋菜、紫菜、海带、海参、螃蟹、火腿等,有补肾通便、催吐止泻的功效。

咸味食物:

五味进补不宜太过

很多人以为既然五味入五脏,那么我想补肝,就使劲吃酸。其实并非如此,这样只顾及了相生的内容,却忽略了相克的禁忌。《黄帝内经》中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比如,肝木和脾土相克,如果吃酸过多,肝木过剩就会克制脾土,补肝的同时反而伤了脾,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健康饮食要五味搭配,忌偏食一味,只有五脏出了问题时,才可根据情况,辨证进补。养五脏要与五色相配

中医根据五行学说,将五色(青、红、黄、白、黑)与人身体内部的五脏相关联,每一种颜色对应一种脏器,具有不同的养益功效。因而可以通过食用不同颜色的食物来达到调养身体的功效。“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黄帝内经·灵枢》青色养肝

青色五行为“木”,五脏入肝,常食青色食物能助益肝气循环、代谢,有消除疲劳、舒缓肝郁、防范肝疾的功效。

常见青色食物如绿豆、菠菜、西兰花、黄瓜、芹菜、韭菜、青辣椒、莴笋、荠菜等。

青色食物:红色补心

红色五行属“火”,五脏入心,常食红色食物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有补血、生血、补阳的功效,适用于“虚证”及“实证”,如形体瘦弱、脸色不光润、贫血、心悸、四肢冰冷、手足无力等症状。

常见的红色食物如山楂、桑葚、红枣、枸杞子、胡萝卜、番茄、苹果、牛肉、荔枝等。

红色食物:黄色益脾胃

黄色五行属“土”,五脏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是身体血液、精气以及身体运转时动力的来源,五脏六腑皆仰赖脾胃的滋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食黄色食物,保护脾胃健康,维持脾胃机能。

常见黄色食物如黄豆、南瓜、粟米、玉米、香蕉、柠檬、芒果等。

黄色食物:白色润肺

白色五行属“金”,五脏入肺,多食白色食物,能养肺益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或是肤色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但谨记过敏性体质者慎食。

常见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白菜、包菜、百合、银耳、甘蔗等。

白色食物:黑色补肾

黑色五行属“水”,五脏入肾,常食黑色食物能够增强肾脏之气,可保健养颜、抗衰老、防癌等,对提升和保护生殖能力大有好处。

常见黑色食物如黑米、黑木耳、海苔、海带、牛蒡、黑豆、黑芝麻等。

黑色食物:养五脏要与五官相符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构成内有五脏、外有五官,各相关联。通过观察五官就可以发现体内五脏的疾病。“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为肺之官,平稳呼吸以养肺“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人的肺脏如果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健康辨证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肺热出不来,就会得哮喘,打呼噜则说明心肺都不好。肺不好,人也容易忧愁。

养生良方

用鼻子平稳而均匀地呼吸可以起到养肺的作用,口部呼吸只是辅助,剧烈运动后用口辅助呼吸,在进行走路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时用口鼻呼吸。如果是日常在家休息,仅用鼻子缓慢呼吸即可,可以起到健肺养肺的作用。目为肝之官,闭目以养神“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和胆相表里。”

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肝气足,眼睛很容易聚焦,看东西很清楚;肝气不足,眼睛就容易得疾病。

健康辨证

肝不好的人,易发怒,怒又伤肝,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养生良方

俗话说“闭目养神”,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把眼睛闭起来,会发现自己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因为闭目有利于肝气通达,肝气通达则可以制怒。所以闭目有养肝养神的功效。口唇为脾之官,享美味以养脾“脾开窍于唇,脾主肉;和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健康辨证

脾主运化吸收,嘴唇老裂,口腔溃疡,一天排便次数多,都说明脾不好,固不住。另外,脾不好,会导致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月经量多或少、前列腺炎、精子成活率低等疾病。

养生良方

养脾胃可以选择那些对脾胃有养生功效的食物。除了要对症选择食物以外,养脾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美味可口。所以满足“口腹之欲”也是养脾胃的一个好方法。舌为心之官,少言语以养心“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和小肠相表里。”

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舌头一般会出现异常,如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

健康辨证

舌头黄,说明脾、胃火太大;舌头黄、红,说明心、肝、脾都不好。口误即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反映。《黄帝内经》中说:“心病者,舌卷缩,颧赤”。是指如果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

养生良方

古人养生,讲究“少语”,虽然口才好是好事,但是如果天天滔滔不绝,不仅伤津,而且伤心。所以我们在该雄辩的场合要不吝言辞,在休息娱乐的时候则要少说话,这样才能起到养心的效果。耳为肾之官,去噪音以养肾“耳是肾之官,肾开窍于耳;和膀胱相表里。”

耳朵生病,比如听力不好,其实反映出肾的问题。耳朵是靠耳膜受压振动听到声音的,而肾是纳气的,肾气不足,就会导致压力不足,听力自然就不好。

健康辨证

肾在志为恐,肾虚时恐惧,寄窃于耳,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一系列的症状,归根是肾精亏虚导致。

养生良方

古人说“非礼勿听”,不止是个人修养上的要求,更是养生方面的要求。经常在噪音环境中生活的人,肾脏往往会出现问题,所以远离噪音,让自己的耳朵得到休息,不仅能养耳,更能养肾。养五脏要与五情相当

情志,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五情即为喜、怒、思、忧、恐,分别与五脏的心、肝、脾、肺、肾相对应。情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自己健康长寿的方法。“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黄帝内经·素问》喜伤心“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人的神志宜收、宜藏,最害怕涣散,无法集中和收敛。突如其来的惊喜或暴喜,都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

病理表现

当人体受到强烈的刺激后,机体中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就会极度兴奋,体内肾上腺素等物质便会被大量释放出来,从而导致人的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

推拿按摩心经(心经位置具体见第29页)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内服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怒伤肝“盛怒”“暴怒”会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从而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病理表现

肝气逆行,会使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

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使其输布畅达,从而保持情志舒畅。思伤脾

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则会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

病理表现

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脾伤会使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引发心神失散等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

调养方法

推拿按摩胃经可以强健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胃经上的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对调养脾胃疗效显著。可用中成药有越鞠丸、参苓白术丸。忧伤肺

忧愁、情绪抑郁导致肺气闭塞。忧愁的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气肺气闭塞而致病,同样也会使人很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

病理表现

肺气阻滞,导致胸闷、气短、呼吸不利,进而出现喘促咳嗽等症。

调养方法

推拿按摩肺经俞穴和迎香穴、风池穴以及足三里穴可以清肺养肺,也可以服用些滋阴润肺的汤粥或者多吃些白色食物。恐伤肾

内心过于恐惧,则肾气不固。惊恐不是直接伤肾,而是先通过心的感受,继而由肾承受。前者多伤及心神,后者则多伤肾气。

病理表现

恐惧不仅伤肾气,还直接损伤肾精,惊伤心神,使诸脏气血失调。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神经衰弱、人体免疫力紊乱或低下、心悸,甚至休克、痴呆等症。

调养方法

推拿按摩肾经腧穴和关元穴、气海穴、命门穴、肾俞穴等全身强壮穴能调补肾精,有效延缓衰老,更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心理承受力。

不良情绪致病,中医称之为“五情外伤”,西医称之为“心身疾病”。中医认为,频繁或持续而过度的情绪变化,就算是正面的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

所以,想要养生,就应当做到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恐、不忧虑,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的起伏波澜。养五脏要与五季相对

中医用四时配以五行,将一年四时分为五季,与人体五脏相对应,即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因而养五脏要注意与季节相对应。春季(立春到立夏)养肝

春季是肝的主季,此时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肝气最旺,但此时的肝脏也是最为脆弱的,极易发生肝病。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使体内阳气生发,气血调和。夏季(立夏到小暑)养心

夏季天气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而内应心。此时易发生烦躁伤心、食欲不振的现象,调养宜清补,可以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同时生活方式要以静为主,采取不劳形神、不伤津液的方式进行锻炼。长夏(小暑到立秋)养脾

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脾是长夏之中最脆弱的脏器,调养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易上火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平常心,做到“心静自然凉”。秋季(立秋到立冬)养肺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加之燥邪旺盛,肺此时最为脆弱,应以凉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最好保持稳定的情绪以收敛元气,同时适当运动以增强抵抗力。冬季(立冬到立春)养肾

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万物凋零,肾气最易耗损,调理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活上要注意早睡晚起,做好保暖措施,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经络穴位养五脏

人体五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循行经络,心有心经、肺有肺经……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维持着人体五脏的正常运转。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经络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包含穴位】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共18穴。【功效主治】

本经腧穴可用于治疗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肺经(手太阴肺经)【经络循行】

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包含穴位】

包括云门、中府、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穴位。【功效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肝经(足厥阴肝经)【经络循行】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环绕过生殖器,夹胃两旁,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包含穴位】

主要包括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等穴位。【功效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脾经(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进入腹部,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包含穴位】

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功效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肾经(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

起于足小趾下,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足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包含穴位】

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包括涌泉、然谷、照海、水泉、大钟、太溪、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位。【功效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疾病,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等。十二时辰养五脏

中国古代将一天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正好与身体的12条经络相对应,掌管着五脏六腑以及三焦经络的气血运行。

寅时(3点至5点)主肺经

此时肺经旺盛,人应当熟睡,所谓“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进而通过肺送往全身。人在此时如果睡得很好,清晨起来就会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到7点)主大肠经

此时大肠经旺,之前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从而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然后排毒、排渣,所以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辰时(7点到9点)主胃经

此时胃经最旺,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效果也最好,是吃早餐的最佳时机。可吃些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而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造成胃火旺盛。

巳时(9点至11点)主脾经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液质量也好,所以巳时是健脾的大好时机。

午时(11点至13点)主心经

此时心经旺盛,由于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所以人在午时小憩片刻,能安神养精气,使下午至晚上都精力充沛。

未时(13点到15点)主小肠经

此时小肠经旺,分别清浊,将水液归于膀胱,把糟粕送入大肠,精华则上输于脾。这个时候多喝水、喝茶有利于小肠排除毒素、清肠降火。

申时(15点至17点)主膀胱经

此时膀胱经最旺,排除水液、运行津液,做些适当的运动会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而这个时候喝些滋阴泻火的茶水,对津液缺失者来说也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酉时(17点至19点)主肾经

此时肾经最旺,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了贮藏精华的阶段,纳华元气清,藏五脏六腑之精。人在此时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戌时(19点至21点)主心经

此时心包经最旺,可保护心脏,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这个时段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看书、听音乐、做SPA、跳舞、耍太极等,总而言之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亥时(21点到23点)主三焦经

此时三焦经最旺,主持诸气,疏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觉,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来说十分有益。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差异,此时往往难以入睡,那可以进行诸如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等情绪比较舒缓的活动,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子时(23点至1点)主胆经

此时胆经最旺,所谓“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胆中多有精华,人只有在子时前入睡,胆才能完成代谢。而且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丑时(1点至3点)主肝经

此时肝经最旺,如果丑时还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会导致肝脏无法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以致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不同年龄五脏养生重点不同

一日养生分时辰,一年养生分五季,而人的生命力在一生之中也同样会出现出由强盛到衰弱的过程、此消彼长的变化。这些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年龄段,五脏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青少年脾胃不足,肝常有余

10岁时,五脏之气已经稳定,血气、血脉都已畅通,且气主要活动在人体下部,所以10岁小孩多动,爱“走”。这里的“走”是小跑的意思。

20岁之前,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要比小跑慢一些。《黄帝内经》里说,青少年是“稚阴稚阳”之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完善,说明气血还不充足,体质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个时期生长发育特别旺盛,所需求的营养物质也特别多。但脾胃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加上饮食上不能自节,容易为饮食所伤。

肝属木,在春天生发。而青少年是人一生中的春天,正是肝气初生的时候,少阳之气非常旺盛。中医上常常称之为“肝常有余”,最典型的症状便是性急、烦躁、脾气大,此时应劝导青少年戒骄戒躁,起居饮食规律卫生,多食用清淡降火的食物。中年肝气下降,心血不足

30岁时,五脏之气更为稳定,肌肉更坚固,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好步”,就是喜欢行走,比“好趋”又慢了一些。

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强盛到了极点,随即心血开始不足,五脏功能逐渐走向衰落,主要表现在外在,比如皮肤日渐松弛,头发也变得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还比较平稳,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好坐”了,不太喜欢走动。

50岁时,肝气开始衰落,人就表现出容易疲倦、头晕目涩、两胁不适、脉弱无力等症状。由于“肝胆相照”,胆汁分泌物也随之慢慢减少;“肝开窍于目”,眼睛也开始看不清楚,此时应多吃青色、酸味食品。老年五脏衰落,脾肾虚

60岁时,心开始衰落,血气也逐渐松懈、外散,人就变得“好卧”。这一阶段,还容易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烦口干等。可以多食用清心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莲子等。

70岁时,脾气变得虚弱,皮肤开始枯萎。脾弱的症状有:食少腹胀、四肢无力、大便浠溏、舌淡苔白、脉沉而弱等。养脾要少吃生冷食物,多吃好消化、开胃的食物,膳食调理可以选择山药炖肉、薏苡仁煮粥等,有健运脾胃的功效。

80岁时,肺气日渐衰落,由于肺是藏魄的,所以魄开始离散,这就是人到80岁,经常说错话的原因。肺气不足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乏力、盗汗、水肿等,应多吃些养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杏仁、藕、麦冬、黄芪等。

90岁时,肾气日益衰竭,其他四脏的经脉都空虚了。肾虚主要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手足发凉、小便清长、脉沉无力等。养肾要多吃黑色食品,比如黑桑葚、黑木耳、黑芝麻等;还可以适当吃些自然咸的食品,比如海鱼、海带、紫菜等。

100岁时,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不堪,形体还在,神气却已离去。

纵观人的一生,从动作上看,从小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行走,直至喜欢坐,再到喜欢躺着,这个过程就是五脏逐渐强盛再慢慢衰老的过程。第二章五脏主内,六腑主外,内外兼修百病不侵五脏藏象,保养于内

脏,古称藏。五脏即人体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至于其他器官,四肢百骸位于人体的外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官窍为内脏与外界沟通的窗口。虽然它们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在人体中都得接受五脏的指挥和调遣。五脏主内,各负其责

五脏同为一个躯体,却也各负其责,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心藏神

心,在《黄帝内经》中称为“君主之官”。在古人心中,心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君王,可以看出其地位之重要,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皆出自于心。肝藏血

肝,在《黄帝内经》中称为“将军之官”,可见其性强悍。肝主藏血,为人之血库,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脾主运化

脾,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仓廪之官”,主要功能是运化,“运”指食物的转运和输送,“化”指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而且“脾气主升”,它将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上升传输至心、肺、头、目,以滋养全身。肺司呼吸

肺,《黄帝内经》中称为“相傅之官”,具有司呼吸、吐故纳新,从自然界汲取清气,排出体内浊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肾藏精

肾,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作强之官”,肾藏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藏精气以供养脏腑。五脏相互依存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肺

携带肺气通达全身

肺气推动心血,保证气血循环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外,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心——脾

脾主运化,所化谷水精微由心血输送全身

脾统血,脾气不足则不能统血,导致血不循经络心与肝

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滋养筋脉,又能保障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疼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肝

藏血于肝,心血虚则肝不藏血

宜疏,肝气郁结则上扰于心,导致心烦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心——肾

心阳下降,交汇肾阴,阴阳相济

肾阴上升,交汇心阳,阴阳相济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则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症。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

肝——脾

气郁则犯脾,导致腹痛腹泻

脾失运化,则肝血不足肺与脾

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溏、咳嗽等症。

肺——脾

吸入精气,与脾运化的谷水精微合成肺气

运化谷水精微,上行到肺合成肺气肝与肺

肝之经脉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肝——肺

肝气升发,带动下焦的气血上行

肺气肃降,带动上焦的气血下行肺与肾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肾

气郁则犯脾,导致腹痛腹泻

肾阳蒸化,使气血上行到肺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地补充,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滋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肝——肾

肝血补充肾精,肝血不足则肾虚

肾精滋养肝血,肾精亏虚则肝血不足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膝酸冷、水肿等症。

肾——脾

肾阳养脾阳,肾阳虚则脾气弱

脾气助肾阳,脾气弱则肾阳虚五脏相互依存心为“君主之官”,为气血所养《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脏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君主,关乎国家前途、未来、安全的所有决策,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君主圣明则国泰民安,君主昏庸则天下大乱。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在五行属火,与四时之夏相通应,为阳中之阳脏。心主血脉

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黄帝内经·素问·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用现代话说,神明就是生命运动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精神、思维、情绪、意识、语言、表情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身体的感觉、运动、定位、判断、反应等一系列神经功能。

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肝为“将军之官”,外守内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说明肝好比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体健康的护卫。

肝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体的健康去奋战厮杀,无论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只要有需求,肝就会将所藏之血输送过去,并通过气机的疏泄功能,或升或降,或出或入,将气通达至此。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与四时之春相应,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

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起到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肝脏体阴用阳

肝为风木之脏,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体阴用阳,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位出焉。”仓廪之官是古代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而人体承担此项任务的器官就是脾胃,脾主运化,“运”是指运输和分布,而“化”则是变化、转化的意思。

人体吃进去的食物并不是被直接吸收和利用的,需要通过脾胃等器官,对摄入的食物进行一系列的生理代谢,为人体提供营养和热量。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与四时之长夏相应,为阴中之至阴。脾宜升降

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主生血统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肺为“相傅之官”,吐故纳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指的是宰相,而傅是师傅的意思。在古代,宰相是国家中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之人,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因而,宰相常常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国家的大臣,又是教导君王的老师。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在五行属金,与四时之秋相应,为阳中之阴脏。肺部吐故纳新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肺为娇脏易受损

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不容邪气侵扰,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侵犯皮毛,皆易犯肺而致病。

他脏得寒热病变,也常波及于肺。肾为“作强之官”,藏精纳气《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有体力充沛的意思,人类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性生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主导是心与肝,物质生活中最重要的吃、喝、穿,由脾主管吃,肺负责穿,那么性生活就由肾来主持了。

五脏中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所以只有肾气充盛,人才能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去完成自己的生殖孕育功能,延续生命。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与四时之冬季相应,为阴中之阳。

五脏当中,心是君主,统领整个身体;肝是将军,负责健康保卫;脾是运输大队长,负责后勤保障;肺是宰相,负责综合调理。每一个都形象对应一个古代官职,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作强之官”应该也是一种官职,但是已不可考,现代的一些中医著作和中医教科书也仅仅是做了功能上的介绍,有两重含义:一是主管生殖,繁衍后代;二是身体强壮的先天之本。肾藏精气

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

肾又是生命活动的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精充火旺,阴阳相济,则生化无穷,机体强健。肾为封藏之本,是对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肾脏各种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如精藏于肾,气纳于肾,以及月经的应时而下、胎儿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等,均为肾封藏之职的功能所及。肾精宜藏不宜泻

肾精不可泻,肾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叶茂,澄其源流自清。因此,肾脏只宜闭藏而不宜耗泻。肾主闭藏的生理特性体现在藏精、纳气、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六腑传化,御病于外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都是“传化物”的腑器,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主要任务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作用。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突出强调了“通”“降”二字的重要性。六腑主外,各司其职胆主决断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让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胃主受纳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小肠主受盛、分清浊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大肠主传化

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然后排出体外。如便秘、下痢都是大肠方面的疾病。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甚至造成痔疮,导致肛门出血。膀胱主气化

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浮肿、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膀胱炎的症状。三焦协调诸腑

三焦协调诸腑,促进气、血及津液的循环,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胆主决断,肝胆相照才能精神健康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能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之气。胆藏精气《脉经》中记载,“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这就是胆汁、胆气。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进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胆主决断

胆主决断,这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还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平和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很容易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治疗的时候需要以胆论治。

脏腑之间的“搭档”

肝与胆相表里,肝主内,胆主外。

俗话说“肝胆相照”,肝和胆的关系就好像将军和副将的关系。

从中医角度看,肝宜疏泄,肝气盛的时候,多余的肝气就会疏泄到胆,所以说,胆的作用就是辅助肝,帮助肝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

肝胆实为一体,肝气郁结会出现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治疗的原则就是平肝泻胆,平肝可以助泻胆,泻胆也可以帮助平肝。胃主受纳,脾胃相投才能吃好消化好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

胃主受纳水谷,其中受纳就是接受和容纳之意,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将吃入的食物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常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胃主受纳的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如果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而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胃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是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胃接受由口摄入的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会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的症状。

所以说脾乃坤土,能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胃中水谷就无法消磨。二者一纳一运,才能使水谷化精微,气血化津液,给养全身,是不折不扣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之间的“搭档”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内,胃主外。

俗话说“脾胃相合”,脾这个运输大队长要想把气血运输到全身各处,首先要有胃这个“食品加工厂”。

吃下的食物,经过胃的收纳、腐熟和脾的运化,最后才能变成谷水精微,输送全身。

一般来说,脾胃治疗不分家,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都会互相影响。小肠主受盛,是进一步消化的桥梁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是一个细而长的管道状器官,反复叠积而盘居于脐之周围,全长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就是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变化、消化、化生之意。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

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小肠受盛功能失常,则气机阻滞,表现为腹部疼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功能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小肠主液《黄帝内经·兰秘典论》中记载:“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认为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受从胃中来的、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起着分别清浊的作用。

小肠具有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化物而泌别清浊,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精微赖脾的升化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的通降而下传入大肠,称之为“小肠主液”。

升降相因,清浊分别,小肠承担着受盛化物之职;否则的话,就会使升降紊乱,清浊不分,出现呕吐、腹胀、泄泻的症状。小肠的升清降浊,其实就是脾升清和胃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脏腑之间的“搭档”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内,小肠主外。

从小肠的功能看,似乎和脾胃的关系“最近”,现代医学上它们都属于消化系统。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心主火,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就是心火旺导致上火,上火的时候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上面舌头发红,下面小便发黄发热。

因为小肠主液,所以清心火的常用方式就是利水通小便,让心经的热从小肠经疏泄出去。大肠主传化,处理糟粕全靠它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大肠主传化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分别清浊后下传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逐步向下传送引导,然后经肛门排出体外,故又称“大肠主传化”。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一方面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联。因此,大肠的病变,主要在粪便的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如大便出现干燥、秘结以及肠虚滑脱等症。大肠病变可影响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大肠主津

大肠将粪便排出体外的同时又重新吸收其中的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的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所以说“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

脏腑之间的“搭档”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内,大肠主外。

肺和大肠,是体内气血循环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同时也是气机的上下出口。

大肠及小肠吸收水液,供给全身,最后达到上焦心肺;肺肃降的水液循环到下焦,两者“遥相呼应”。

所以,如果肺气郁结不舒,可以通过开泻大肠的方法从促进体内气机循环来缓解。

如果便秘,那么也可以通过宣泄肺气的方法来缓解。膀胱主气化,主司肾气的下调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司开合,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是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主气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即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则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症。

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膀胱司尿液

膀胱之所以能贮存和排泄尿液,是因为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谢之后多余水液汇聚之处。

人体饮入的水谷液体等通过各脏腑的综合作用,如肺的肃降通调、脾的健运、肾的蒸腾气化等,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的作用。

津液代谢后剩余的水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脏腑之间的“搭档”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内,膀胱主外。

肾的重要作用是气化气血,向上输送到全身,全身的气血再经过肺的肃降作用,回流到膀胱,然后排出体外。如果膀胱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肾的气化功能。

所以小便不通就要温化肾和膀胱之气。三焦为“孤腑”,起协调诸腑的作用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属六腑之一,分布于胸部直到小腹的躯干部,是六腑中唯一不与五脏相配合的腑器,所以也被称作“孤腑”。“孤腑”三焦司诸气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例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呼吸之气、营卫之气等。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源于元气。

元气根于肾,是三焦为其提供了运行的通道,它才能布散于全身。元气运行,也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三焦也是水液的通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了三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气化与水道的疏通。

而肺、脾、肾、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内脏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则总称为三焦气化,实际上是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和肾与膀胱调节水液、排泄尿液的气化功能的合称。三焦的养护

在日常生活中养护三焦,饮食上可以多吃面食,以及绿豆、生姜等清热祛寒的食物。也可以练习中国传统的气功,使三焦得到适当的锻炼,改善脏腑功能。

另外,亥时是三焦经络运行旺盛的时辰,应当保持平和的心境,不生气亦不狂喜,为即将到来的睡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能最大程度上给予三焦好的养护。

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脏与腑好搭档,脏主内,腑主外

肺和大肠相表里,调通全身水液循环。

心包和三焦相表里,心包保护身体的小核心——心脏,三焦保护身体的大核心——五脏六腑。

肝和胆相表里,共同使气机通达。

脾和胃相表里,通过消化食物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气血。

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辅助肾气的下调。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主火,小肠主水,心火可由小肠宣泄。第三章养心就是养精神,神定,各脏腑才能健康哪些人最需要养心

在生活中,保养心脏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一些特殊的人群则需要格外注意养心,因为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脱发男性

男性脱发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严重脱发的男性患心脏病的危险会增加36%,中度和轻度脱发男性心脏病的危险分别增加32%和23%。所以脱发应当引起男性的足够重视。腿疼的人

走路时小腿痉挛性疼痛是外围血管疾病的一大症状,而外围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就应当注意心脏等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指甲发青的人

手指或指甲发青表明血氧饱和度低和血液循环不畅,也是心衰、肺部疾病和雷诺氏病的明显症状,需要及时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强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